第一篇:新课改怎样设计教学目标
新课改怎样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或标准,也就是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和特征的预期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具有可观测性。可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规限着课堂教学的运作。正是由于教学目标的这些功能,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显得十分关键。目标虚设或目标错位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无序、随意,有时会造成低效甚至负效。目标虚设等于目标缺省,而没有目标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教学;目标错位就是标准误导,由此导向、调控的教学其结果也是偏离方向的。所以要真正发挥教学目标的有效作用,关键在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难度在于目标的准确预设和有效生成(在此不讨论教学目标的生成)。要准确预设一堂课的目标,首先对教科书和学生这两维要素有一个准确的解读。简而言之,我们要弄清楚两大问题:教科书要求是什么?学生能否达到教科书的要求?
教科书是显性的语言材料。解读这类语言材料需要有两大逻辑上的思考:外延结构和内部结构。
语言材料的“外延结构”是指教科书中的某个单元或课文与其前后单元或课文的关系。无论是结构型的教科书还是功能型的教科书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编排的,也就是单元与单元或课文与课文之间会有前呼后应、螺旋上升的联系。结构型教科书在语言体系上显得更加有系统。但现行的教科书主要是功能型,相比之下其语言体系不是十分明显,因为功能型教科书是按照话题编排教学内容,语言暗含在其中。所以在解读这类教科书的语言材料时更需要仔细梳理语言材料,弄清楚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内容。
建议一:认真通读、研究一册教科书或一套教科书,梳理清楚话题的设计、功能的运用、词汇的分布、语法的编排、技能的要求、策略与情感的渗透。这项工作应该在新学期开始前完成;在设计某个单元或课文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内容,使得各个单元或课文的教学目标形成一种线性的联系。
语言材料的“内部结构”是指某单元或课文内的材料编排。这类编排也是有逻辑的。结构型教科书是以语言结构为核心编排语言材料,而功能型教科书是按照一个话题或主题组织语言的。无论哪类教科书,在解读单元或课文时,都需要分析其语言与内容的关系。
建议二:认真阅读、研究一个单元或课文的材料,梳理清楚新的语言材料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中使用的、如何呈现的、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如果说语言材料的外延结构能够帮助我们确定一节课的定位,那么其内部结构提供给我们一节课的内容。具体地说,我们需要了解某节课的知识与技能内容,需要研究知识传递的情景和技能训练的过程,需要分析情感价值观的体现。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雏形。要注意的是,一个单元或课文的教学内容并不一定全是课堂教学的内容,我们需要结合语言材料的外延结构作必要的筛选。譬如:现行教科书中一个单元的生词量往往很多,但所有出现的生词就不一定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有的生词可能会在以后单元中再出现;有的可能不是常用词,也可能与主题联系不是很密切。除此,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在教学中,学生因素是个黑箱或灰箱,因为学生的很多情况不是显性的,但也不是不可知。要了解学生,就需要通过外部因素解读学生的黑箱或灰箱。学生的外部因素可以分历时的和共时的、个性的和共性的。
学生的“历时因素”是指学生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英语学习情况。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他们在一个阶段中的上课、作业、考试等情况往往反映出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他们的这些表现与他们现时的情况有着一定的因果关联。有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一般都能说出自己学生的大概。通过对这个“大概”的分析、梳理,我们就能获得许多有关学生的情况。
建议三:认真记读、分析学生的英语学习表现,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这项工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专业的教师应该是个有心人,把平时观察到的信息积累起来;一个专业教师而且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从观察到的信息中解读出前因后果。这些信息是解读学生因素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依据。
学生的“共时因素”是指学习某个单元或课文所需要的各种图式与学生已建的图式。这两类图式应该存在一定的差,也就是在学习某单元或课文前,一般学生不可能完全具备理解该单元或课文所需的各种图式。而且这两类图式差异的大小说明学生学习的难易度。教师对此必需谨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教学目标。
建议四:认真解读、分析学生已有的图式,了解学生相关的语言知识、话题背景知识,以及语言的技能水平。这步工作应该在教学目标设计前进行,具体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结合平时积累的信息,初步判断学生完成某单元或课文学习的可能性。如果学生学习难度较大,适当降低该单元或课文内容的要求;如果难度不大,可以对语言材料进行挖深、拓展。也就是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要求,最终确定教学目标。
学生情况不但要从共性上进行解读,而且还要对学生的个体进行解读,因为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顾及到每个学生,尤其是学生群体的两端——学优生和学困生。在传统教学中,大家关注的是中间学生,以为这样能够兼顾两头。其实不然,教学目标只适合于中等学生,学困生往往被忽视,学优生也很难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时,我们特别要注意避免“吃不饱”和“吃不了”现象发生。建议五:认真研读、分析学优生的强项和学困生的弱点,寻找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教学难度的起点。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保底,不封顶”。“保底”就是要有一个最低要求,有个底线,能够让学困生有机会成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不封顶”就是要有一个开放性的要求,留给学优生一个空间,由他们自主发展。
上述五个建议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准备。前两个旨在回答“教科书要求是什么”这个问题;后三个意在了解“学生能否达到教科书的要求”。在具体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还需要注意目标的具体、明确、可执行,避免目标的大、空、虚的现象。
建议六:设计一项任务,作为中心目标。《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也就是学生能够用英语完成各种各样的生活化任务。因此,在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我们也应该考虑目标的任务化。这类任务既是来自学生的生活,又能整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在设计时,要考虑学生“想做的”、“该做的”、“能做的”这三个要素。“想做”要求任务有趣味性;“该做”要求任务涵盖教科书的主要内容;“能做”要求任务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建议七:设计三维目标,作为分项目标。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内容在《英语课程标准》中被分列为五项目标,即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这些分项目标都应该回绕中心目标,由任务串联在一起。教师需要思考:学生要完成任务,(1)需要哪些新知识(包括语言的和文化的);(2)需要哪些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做);(3)需要实践哪些学习策略;(4)需要体验哪些情感等。
总之,教学目标的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有内容、有针对性,可执行、可观测。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南。
第二篇:怎样叙写教学目标
怎样叙写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叙写要目中有人
随着打造高效课堂的步步深入,对于教学目标的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明确精准的教学目标对课堂定位的重要意义是日益深切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把教学目标置于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核心,不得不腾出时间,潜心学习,努力钻研,尽快学会写出明确精当的新课程教学目标。
传统课堂的教学目标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是站在“以师为主”的立场上,选用描述内部心理状态的词语来陈述,只说清了“教师做什么”,至于学生经过学习后,是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否能观察与检测是没有设定的。
经过深入学习与研究,我们逐步了解:如何设定教学目标,除了内容以外,还有一个目标叙写的技术问题,也就是格式的问题。严格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项要素,有一套规范的陈述方式。即,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的行为,行为动词要选用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行为词语,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教学目标定位来源于课程标准。我们现在所说的教学目标,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首先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因此,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必须基于课程标准对于我们来说,在具体制订课堂教学目标中,除了基于课标外,还要注意教本的特点(包括单元的绪言、课文后的习题、教参)和所教班的学情。
对于一个教龄不长的年轻老师来说,要其能明确说明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就能做到的,需要老老实实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们多次说过,我们是实践者,不能停下来不上课专门去,不可能熟稔了庖丁解牛的技术再去解牛。我们只能在做中学,一边学习教学目标的写法,一边叙写眼前要用的教学目标。在目标制定时,便用两个问题追问自己:
1、是陈述学生学习后的变化吗?
2、如何观察、测量这个变化呢?这样做未必科学,也未必完全符合教学目标叙写的规范,但至少可以使笼统、模糊的目标向具体明晰靠拢,也起码可以说明你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是目中有人的。
二、目的与目标的区别 “目的”,常常是一种指针和方向;“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可界说的。而我们在叙写教学目标时,往往会把二者混淆不清,需要弄清楚。
香港“电子与电学”的课程纲要,其中关于课程“目的”与“目标”的叙写方式,清楚地显示了二者的区别: 目的:
通过电子与电学课程的学习,旨在:
1、提高学生对电子与电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上应用的认识。
2、培养学生对电子与电学作为一实用科目的兴趣。
3、鼓励学生在电子与电学科上发展有关技能及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用电安全的意识。
4、提供给学生电子与电学的基本知识,以备将来在有关科目上进修。目标:
完成此课程后,学生能够:
1、描述课程提及的电子器件和元件的特性。
2、描述电子器件和元件在简单电子线路上的功用。
3、运用在课程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设计问题。
4、设计、制造及测试一简单电子或电路装置和报告该装置的制作过程。
5、选择适当的电子或电器元件和仪器来有效及安全地去完成设计作业。
6、遵守电子和电器装置的操作安全守则。
细读上面的叙写后,由此回顾多少年来,我们走进课堂开始教学的时候,预设教案可能只是整体的“目的”,而不是具体明晰的“目标”。这是否也应该视为造成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呢?
三、让教学目标可观察和测量
前面说过,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必须来源于课程标准。值得注意的是,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需要一个规范的叙写方式来支持,需要一个合适的工具来有效解构。规范的叙写方式,问题不大,较难的是把一个课程标准进行解构,并在一定的情境下,将之重构为课时目标是较难的,难在这样做深究起来就要涉及到一些理论问题。这一套经院化、严密科学而又显繁琐的理论向大家推广运用,未必有效,也不可能有时间,我们只要不限于学理的论争,致力于探索一种便捷的应用形式,拿出以前的教案对比分析传统叙写方式的问题,展示给老师们,以帮助大家掌握具体操作的方法。
现代教学目标的叙写,应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说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其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并尽量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和测量。例如:
有位政治老师在新课程改革期中,利用一次对外公开课的机会,他在教研组内展示了“时事沙龙——聚焦伊朗核危机”一课的教学目标。叙写如下:
1、学生在时事沙龙的活动后,能了解伊朗核危机的发展概况,初步分析核危机的背景,懂得国际政治生活的一般知识。
2、活动后,学生能掌握一些时事分析的基本方法,对国际热点问题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学会用国家利益的基本原则分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3、活动后,学生能通过了解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立场,理解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
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这位政治老师自认为是一个突破传统的教学目标叙写方式,但在讨论中,同事们却提出了以下疑问:
(1)知道多少才算是“了解”呢?(2)“初步分析”应分析到什么程度呢?(3)政治生活的一般知识很多,这一节课都能懂吗》(4)“时事沙龙”是一个怎样的课?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能力表现和参与度有评价目标吗?
这些疑问都说明这样的目标叙写有着明显的弊病:叙写语言使用不当,目标过大,不明确,没有可操作性,目标功能错位,目标叙写并没有突出其活动课程的特点,无法区别于一般的政治课教学目标,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
正是这些疑问帮助了他,经过对教学目标叙写的再学习和再认识,新的教学目标就叙写为以下三点:
1、为学生提供沙龙式的课堂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能通过相互间沙龙式的交流阐述自己关于伊朗核危机的观点,展示自己时事分析的能力,表达自己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愤怒之情,以及对伊朗人民的同情之心。(这是这节课的表现性目标,学生在课堂中应能表现出其本身的素养与才能。)
2、在活动中,学生能做到100%的参与,或阐述观点,或提出问题,或提供材料,或其他方式的参与。(这是本节课参与性目标,这一目标的叙写中不仅表与了参与的度,也说清了参与的方式,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因此,这一目标也是这种活动课的基础目标。)
3、活动后,所有学生都应能说出伊朗核危机的一些基本要素:时间、地点、重要人物、事情经过,各方包括我国的基本立场;所有同学能够分析出“国家主权”与“世界霸权”之间的关系,能够用“国家利益”的基本原理分析国际关系的实质。(这是本节课的结果性目标。从这一课程的特点来看是一种附带性的目标。)以上目标叙写的共性有:
首先,以学习者行为主体描写学生的行为。
其次,行为动词选用了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词语,如说出、阐述、表达、展示等等,而不是掌握、领会、理解这样的描述内部心理变化的词语。再其次,叙写了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包括允许使用的辅助手段、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
最后,说明了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
那位政治课老师明白了:原来,教学目标是应该这样写的。例2 如老教案中《难老泉》的目标是这样叙写的:
1、使学生理解本文如何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写景状物散文“意蕴其中”的特点。
3、提高学生写景的基本能力。
4、培养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热爱。
且不说目标3、4多半只是空话而已,就还具体的目标1、2而言,问题就不少。在此“理解”、“掌握”都属于“内部心理状态”,怎样才算达到目标,怎样才算达到“理解”、“掌握”甚至“进一步掌握”,我们都无法知道。经研究以后,对1、2进行了这样的修改。
1、理解本文如何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
(1)学生能够依次找出课文选用了哪些材料。(2)能够找出体现文章意旨的句子。
(3)能够说出这些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4)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难老泉”文题的意义和作用。(5)能够说出对本文行文顺序的评价。
就集中性和达成的可能性而言,一课时内完成目标已经不错,目标2可以删去;如果要保留,作为第二课时用,目标2用外显行为可以表述为:
(1)学生能够结合初中学习过的两篇同类文章,具体说明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2)能够结合本单元其他文章,具体说明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3)阅读所提供的新篇目,能够准确概括中心和材料的关系。
目标3应该转化为具体的作文题,并通过作文来评定写景能力问题。至于目标4,属体验性目标,可以转化为某个有目的的具体活动。比如,参观家乡的一处古建筑,写一篇周记,主要写出其历史渊源和现实价值。
第三篇:怎样设计教学才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怎样设计教学才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一、教师心中要有学生
1.从关注教学内容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习。从我怎样教到学生怎样学的转变,这是一种教学观念的变革,是直接影响备课方向的理念。怎样教,注重的是老师的教学行为,重心是老师,关注的是教材;怎样学,出发点是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研究教材、教法,应当首先从研究学生、研究学法入手。教学内容是以研究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还是以说教、灌输的方式交给学生,往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很大。
2.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还是学生为教师的教学服务。课堂设计必须处理好:教学活动出发点是为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还是为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是让学生配合老师讲课还是让老师的讲课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教学过程中不能:提问不会就换人;布置的任务不给学生留思考时间;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活动。
3.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教学起点是学生进入课堂的关键,起点较低,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起点较高会挫伤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为学生准备什么
1.提供素材:围绕本节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多角度理解问题。素材可以来自实际生活,可以是学生已学过的物理知识的应用,也可以是实验现象。可以是图片,或新闻报道,还可以是故事或问题等。提供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应是知识的罗列。2.搭建平台:利用不同的栏目或问题搭建启迪学生思维的平台;搭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的平台;搭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促进相互启迪,这样教材才有动感,师生的角色明确,才有利于动态课堂的生成。
3.指导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指导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物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备课的基本程序 教学目标的确定
研读课程标准,领会课标要求
研究教材,认识教材的结构和编写意图(充分利用教学参考书)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目标规划要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征适合。确定学生的学习方式 怎样完成每个教学目标,让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落实该教学目标?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怎样使用? 教师怎样为学生开展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服务?
布置自主学习的素材;让学生寻找交流的话题;让学生知道合作、探究的内容和方法;给学生自我展示、相互评价的平台; 要从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尤其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定位。
四、课堂实施
1.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贴近学生实际,有梯度、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倡导思维的活跃,深层次的学生活动,反对形式上的活跃,一问一答的简单对话。
2.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学生真正进入课堂,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深层次地学习。
3.积极的、善意的评价与指导,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自评、互评,师生共同评价等相结合,确保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
4.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只是关注结果。关注课堂生成,有效利用课堂资源,利用课堂反馈信息指导教学,不能仅考虑老师的预设。
第四篇:怎样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怎样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一、知与会: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设计
1.要从学生行为表现的角度来表述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而不应该表述教师做什么。
2.教学目标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和可测量,应选择可以观察的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词语。
3.要说明学生做出这些行为的条件是什么,包括完成任务的时间(如十分钟内)、完成任务的条件或辅助工具(如借助词典、计算器、说明书、或通过小组看图讨论)等
4.要说明学生学习结果应达到的程度,包括熟练程度、准确程度、完整程度等标准,所以其表述常常与“精确到什么程度”“至少百分之几正确”“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等问题有关。
二、学会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1.体现师生民主对话
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仅仅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还要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因而,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
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2.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集体学习、合作学习、个别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等。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体验、感悟、反思、对话等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重学生的体验
体验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突出特性,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提问,发表不同意见,使
学生在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
新课程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启发与诱导,善于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兴趣转化为对知识的强烈探究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反思和体验问题的思考过程和解决过程,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能够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前提条件。
5.强调学生的积极实践
新课程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强调“活动”、“操作”,强调“考察”、“调查”,强调“ 探究”、“ 经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整合、充实、提升为直接经验,使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升华,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6.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自悟
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同时要训练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学习的“足迹”,并善于总结和发现:哪些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是较为有效和高效的,哪些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从而学会学法的选择与运用,发现学习的规律,悟出学习的真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7.以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
新课程主张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助推器。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教师的评价目标要从静态的、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综合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要从注重智力转为注重多元能力,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再现能力、应用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假设能力、推理判断能力、选择能力、求异能力、质疑能力、批判能力、立论能力、概括分析能力;要从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转为关注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三、学会做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其具有内隐性、不确定性、随机生成性特点,学习结果表现为学生内心的变化,为了使这种内在变化可以观测,国外学者提出下面两种方法。(1)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述法:是指将内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起来表述目标的方法。分两步来表述,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来表述一般性学习目标,以反映理解、运用、分析、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列举反映这些内在
(2)表现性目标表述法: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和教育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表述目标时只描述学习者在活动中应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但不提出可测量的学习结果,主要用于表述长期才能实现的情感、能力方面的目标或无须结果化的目标。变化的例子来表述具体性目标,使内在心理变化可以观察和测量
总之,课改下的汉语课堂教学是一门崭新的课程,我们每位教师都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让汉语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五彩纷呈的景观
怎样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郭莉
汉语教研组
第五篇:怎样设置音乐教学目标
新《音乐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呈现的技术
为什么要先制定好教学目标? 因为教学目标是灵魂、是框架。在彻底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好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
一、总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学生的积极乐观态度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
2、模仿
3、探究
4、合作
5、综合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4、音乐与相关文化
二、学段目标
(一)1——2年级
1、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3、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
4、培养乐观态度和友爱精神。
(二)3——6年级
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2、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3、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4、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三、内容标准(教学领域——框架)
音乐表现要素
音乐情绪与情感 领域一:感受与鉴赏—— 音乐体裁与形式
音乐风格与流派
演唱
领域二:表现—— 演奏
综合性艺术表演
识读乐谱
探索音响与音乐
领域三:创造—— 即兴创造
创作实践
音乐与社会生活 领域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与姊妹艺术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以《小青蛙找家》为例:
旧的教学目标:
一、通过《小青蛙找家》的教学,体验小青蛙找到家后的欢快心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指导学生用明亮、欢快的声音唱歌,认识四分休止符,初步感受四分休止符的时值,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三、欣赏二胡齐奏《小青蛙》,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的思想感情。新的教学目标:
一、能够独立用自然的声音、较准确的音高、节奏,有表情的演唱《小青蛙找家》;能够在《小青蛙找家》的歌表演活动中,积极与同学合作创设情境,参与表演,并从中体验上音乐课的乐趣。
二、能辨认四分休止符记号,在感受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能够运用手势对“四分休止符”作出正确反应。
总之,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2007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