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怎样适应新课改的地理教学
谈谈怎样适应新课改的地理教学
新课改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面对这些全新的教学要求,作为地理教师你该如何使用新教材?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这些都需要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同时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合理按排,尽量变讲授内容为探究内容和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二、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材和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学习观的基础上的,即教师是劳动者,学生是产品。而新型教学模式应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地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从“学会”走向“会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反思是否强化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作为教师,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四、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动课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培养学生各种习能力。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34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我特别注重活动课的教学,每一项活动内容我都结合当地特点精心设计组织,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注意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我对活动的总结,重点并不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引导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 得更牢固。
五、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记得前些时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绵阳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观点新颖,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学生的创新意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一座金矿,急待老师去发现、挖掘。
六、反思是否联系了学生现实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地理教师,请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你心中有数吗?你是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识?
总之,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学科研的智慧。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急学生所想,为学生所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才能不断地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第二篇:如何适应新课改
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课程改革已展开。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义不容辞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实验中去。
面对新课程,我们既不能有惧怕思想,害怕自己不能适应,更不能认为新课改与己无关,墨守成规,无所作为。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树立决心,充满信心,建立自信,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新课改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谈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谈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长沙市明德中学
曾自文 联系电话:***
邮箱:zengziwen2005@126.com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是值得政治教师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必须采取多种方式优化课堂导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改革课堂呈现方式;重视课堂结尾,使课堂教学效果绵绵不绝,回味隽永;要强化课后反思,在反思中完善课堂教学,做到不留教学遗憾。
关键词:思想政治
课堂教学
适应
新课改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偏重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被动接受,偏重知识点条框式的背诵,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的激发和个性的发展,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致学生思维僵化、视野狭小、思想偏激,结果是苦了教师也为难了学生。所以,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抱怨政治课难上、太枯燥,学生也普遍觉得政治课难学,太单调太乏味。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新课标、新教材对政治课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既是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师适时转变教育理念的好机遇,也使那些仍然抱守着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面对新课改,如何去适应新课改的各项指标和要求,确实是值得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深思。笔者认为,要贯彻新课程教学的理念精神,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可以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重视“凤头”,采取多种方式优化课堂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情趣横生的课堂导入,一开始能够就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留住学生的有意注意。因此,精心设计好课堂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本节课的整体质量。传统的一般做法是,提出几个上堂课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再导入新课,或者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这些做法,用的多了,就显得没有创新甚至是课堂准备得不充分,学生也会觉得倍感单调而提不起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要使课堂导入不再一成不变,不再枯燥无味和干瘪苍白,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标的各项要求,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知识,设计教学情景,扑捉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应该处理好课堂插入和课堂主旨的关系,使之如行云似流水,顺畅而自然。其实,要使导入做到引人入胜、别开生面,方式是很多的,比如精彩描述导入、逸闻趣事导入、文言诗词导入、成语谚语导入、社会热点导入、歌曲欣赏导入、师生互动导入等。比如,在讲授《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节中,我在课件中导入了歌曲《阿瓦人民唱新歌》和《春天的故事》,使学生在熟悉的视频音乐中感受到社会在发展,然后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揭示出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进而进入本堂课的主题,学生兴趣很高,效果也还不错。总之,只要能够把本堂课的主旨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在一起,能够培
堂教学的结尾,总结提炼本堂课的精华,也是课堂教学需要十分重视的艺术问题。结合近十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传统的课堂结尾一般都采用知识归纳法,或总结提问法,或引导读书法等,这些方法,确实有可取之处。但长年累月用这些方法,未免显得单调乏味。其实,课堂结尾并无固定模式,只要能体现精炼简洁、灵活多变、目的发展等特点,就不失为好的结束。在短短的几分钟里面,要使本堂课的知识精华得以提炼,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确实需要老师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素质。根据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课堂结尾应该做到紧扣课堂教学主旨,干净利索,切忌拖泥带水;要做到画龙点睛,提炼升华,使课堂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达到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提高意识的教育目的,要使学生感觉意犹尽而味未绝,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比如,在讲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节中,我请学生回忆了本堂课关于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之后,突然问道“除了我们本堂课所提到的途径和方法之外,你认为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还有哪些值得考虑的途径和方法呢?请畅所欲言。”一下子学生们的思维调动起来了,有的从产品质量、名牌品牌的角度阐释,有的从经营者的素质、企业的信誉形象说明,有的从遵守价值规律、市场交易原则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上理解,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这样,既巩固了本堂课的知识要点,又使学生对整个经济常识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四、及时反思,力求课堂教学效果完美,不留遗憾
一堂课下来,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完成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传统的教学,一般做法是教学结束后,布置几道课后作业,然后批改接着讲评。至于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是否真的发挥,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得到改善,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合适恰当,学生的能力和思想觉悟是否得到真正提高等,都不得而知了,其结果最终是培养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目标、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重新审视,不仅要变被动为主动,而且还要对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深刻反思。作为教师,通过教学后的反思,不断修正教学的行为,从教中学,以学促教,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应该如何及时地去反思自己在本堂课中的教学行为和效果呢?笔者认为,在教学反思中,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反思教学得失:一是反思自己在本堂课的教学理念上是不是贯彻了新课程的精神。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就必须始终贯彻这样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必须转变那种“填鸭式”的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理念,转而侧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侧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我领悟和学习后的反思。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不是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新课改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体需要,把时间交给学生,充分给予学生最大的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切忌越俎代庖、一切包办。应该反思,是不是真正地尊重了学生,是不是真的把学生当作学
第四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的教育教学越发显现出它的弊端,高中新课改势在必行。新课改的要求很多,不只是课程内容的加减调整和教科书的替换,还牵涉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新,牵涉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如何根据新课标要求进行教育教学的开展,这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改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意识,认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并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其次,教师要以新课标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堂上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在课堂上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才会主动探究,这个过程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与时间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相关材料或问题或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形成更多思维的碰撞,教师在学生活动中适时点拨,激起学生思维向更广更深的层次拓展,不断构建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技能等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提升各种能力。总之,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就是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健康发展。
新课改要改变我们教师长久以来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习惯,需要我们教师发挥能动性,不断的探索与提高,使新课改能顺利的实施,为学生走向未来奠基。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下地理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地理教学
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标内涵说明(教高司函[2006]16号)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改革要有利于加强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这就中职地理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看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中职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以学生为本,亲化师生情感,创和谐课堂,营造创造性学习氛围。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实,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效应,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地理,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努力亲化师生情感,营造创造性学习氛围。情是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的基石,在教学中我多给学生信任、鼓励、机会,多尊重关爱他们。我做到与自己所教的学生平等相处,并真心的把朋友的角色扮演好,在学习过程中对答错的同学永不进行训斥、责备,并尽力从他们的答案中捕捉积极因素,给予肯定,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多用鼓励性语言,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多用“请”,如“请你回答一下”、“你太棒了”、“很好”、“请继续”、“请坐”等带情感的语言。这样不仅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敞开思想,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学生被动的听”,片面强调教师怎么教,不管学生如何学,把学生大脑当作被动吸收、储藏知识的容器,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产生与学习潜能的发挥。一张地图一星期,一只粉笔一节课,老师在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在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教师只有改变这样的模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调动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我在课堂上引进了引导发现法、自主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调查考察法、演练式教学法、讨论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旅游地理学习过程中,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组收集相关旅游地旅游资源情况,分析旅游价值与特色,进行导游讲解等。通过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实际工作环境,建立了与劳动组织近似的工作小组,并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因此,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模仿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由于采用工作小组法,使学生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他们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让他们有发表自己独创见解的机会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挖掘创新潜能之功效。又如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同学们备课、讲课,同学们的兴趣很高。当然在他们授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诸如知识点的把握不到位、讲解深度不够、呆板、生硬等。但我认为如果教师不怕麻烦,这些都是可以弥补的。即使真的受到些损失,增加了一些麻烦,但与给予学生参与讲课机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是无法比拟的。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创新精神和和创新能力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在实践
中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及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非常关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应当渗透于学科教学及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现代社会虽然信息技术越来越先进,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得丰富的旅游地理知识,但是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仍然是不可替代和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把学生带到野外让其亲临其境进行观察、判断和体验,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把书本里和课堂中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内化为素质。此外实践教学可把旅游地理新事物、新现象以及相关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反映出来,使中国旅游地理课堂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培养。所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及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特点,我们合理安排旅游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时间。并选择典型的、且开发较成功的旅游景区作为实习地点,还利用周末及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一些旅游景点进行考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带领学生到丹霞山实习后,不仅加深了对山岳旅游资源、丹霞地貌形成原因、景观特征的认识,而且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也有直观的认识,体现出了地理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性,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总之,只要我们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会被激活,创新能力会得到发展,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