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下册 6.4 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祖国的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
1.继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生对城市建设中“传统”与“现代”的现实矛盾的思考,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辩证对待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地关系。教学重点:
1、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
2、北京的未来发展方向;
3、学会根据城市的历史条件处理城市建设中“传统”与“现代”,“发展”与“保护”的现实矛盾。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城市的历史条件处理城市建设中“传统”与“现代”,“发展”与“保护”的现实矛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两会”图片
师:先给大家看一组图片,知道这上面说的是件什么事儿吗?两会又是在哪里举办的呢? 引入新课祖国的首都-北京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祖国的首都-北京,说起北京,你对这个地方有什么印象?会让你想起些什么呢?
生描述北京印象
师:大家说的真好,让我们来看看你们说的这些地方的部分图片 欣赏北京图片,感受北京不同风貌与气息。
师:一个城市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著名建筑,往往成为这个城市的符号,如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是首都北京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古城北京的符号;鸟巢、水立方是现代北京的符号。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三个方面一起去认识我们的首都---北京
回顾图片,出示课件北京符号,引出三个标题首都北京,古城北京,现代北京。
二、自主学习
师:在1949年10月1日,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我们的首都。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要选在北京建都呢?让我们先去了解北京的自然地理概况。大家阅读课本32——35页,自主完成以上活动内容,时间是3分钟,开始。
出示自然地理概况题与北京地形图,学生自主完成。1.海陆位置:北京位于______平原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面向______海,与_______省和______市接壤。
2.经纬度位置:北京大致位于______、______(经纬度),属于________(温度带),_________(干湿地区)。
3.气候:北京属于_________气候,气候特点__________。
4.地势:北京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面环山,东南部是_______,因此,地势特征由______向_____倾斜
5.河流:北京的主要河流有______、______、______等,最后汇经天津称为海河,注入______海。
师:好,时间到,哪位同学可以准确又流利的说出这些题目? 学生多方位展示,师评价
三、合作探究
【活动一】北京自然地理概况及优势
师:从我们刚刚了解这些自然方面考虑,新中国在北京建都有哪些优势?现在,结合刚才知识和课本35页活动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时间是3分钟,开始。
生讨论,师巡视。
师:好,讨论结束。我们找小组代表起来说说。生展示,师评价
出示活动参考答案:北京的纬度位置优越,地处暖温带,位于半湿润区,干湿适中;海陆位置优越,虽居内陆,但距海较近,战略位置优越;战争年代,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和平年代,东南平坦,适宜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交通位置优越,对外联系方便。
师:哪位同学读一读? 生朗读。
【活动二】 城市职能
师:由于这些优势,所以北京就成为了我们的首都。既然北京是首都,那当然这里就会是一个政治中心。在天安门广场的西侧就建有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也在此地。
出示政治中心以及图片,感受城市职能
师:那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各是什么的所在地? 生答。
师:很好,今天三月份在北京举行的两会,就是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北京不仅是政治中心还是什么中心啊?
生齐答。
出示文化中心题目
师:你是从哪些方面看出这里是文化中心的?看课本33——34页归纳一下,1分钟时间开始。
生答,师评。(很好,从这么多的文化机构和设施上都可以看得出这里的文化气氛非常的浓厚)。
出示文化中心图片,学生感受。师:这是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我们都非常向往的北大和清华。出示国际交往中心
师:北京还是国际交往中心,像很多外国的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跨国公司等等都在北京。
出示国际交往中心图片
师:这是美国驻华大使馆,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活动三】 都址变迁
新中国选在北京建都,其实800多年前就有朝代在此建都了,你能知道有哪些朝代是在此建都的吗?
生答,师评
出示城址空间变化图 师:自辽代以来,北京城城址在空间上是怎样变化的?能描述出来吗?它的变迁和水源又有什么关系?小组进行讨论,时间是3分钟,开始。
生答,师评(你描述的很准确,水源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所以我们都离不开水,一定要珍惜水资源,北京就是个缺水的城市,南水北调的东线通过京杭大运河就解决了北京缺水的问题)【活动四】名胜古迹
师:这么多朝代在此建都,当然这里会有很多的名胜古迹,你知道哪些名胜古迹? 生答
师:那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又有哪些呢? 生答
展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名胜古迹图片,感受、了解、记忆。
师:这些名胜古迹非常的珍贵,我们要好好保护,不要破坏,然而随着旅游参观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古迹也面临着破坏的危险,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名胜古迹呢?
学生思考,回答。师评。【活动五】现代化的重点功能区
师: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城市中心的外围形成了一批卫星城。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北京的这些现代化的重点功能区。
播放背景重点功能区照片,直接展示北京的现代风貌。对一些功能区做具体介绍,以便学生理解。【活动六】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
出示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
师:北京还有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天上有航空,北京有我国最大的国际航空港,路上有公路和铁路,地下还有地铁,展现出了立体交通的特点。
出示交通网络地图
师:这是北京的市区交通图,你看它的交通有什么特点?
师提示解答(环形和放射状。放射状交通把城区和外部联系起来,环形又把放射状道路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快速道路网)【活动六】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师:北京城市建设中,是十分重视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改善的。出示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图
师:这是首钢旧址,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北京把大型钢铁企业“首钢”牵出北京。还改造了一批街心花园,谁来读一读这两段文字?
生读具体措施,感受北京环境质量的改善的举措。【活动七】 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
师:北京在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上是面临着争议的,比如四合院和胡同保护还是拆除问题就是有不同意见的?你对此有什么观点?理由又是什么?小组讨论,3分钟时间,开始。
学生阐述自己观点与理由。师评。
四、盘点收获,总结提升
师:我们的北京正朝着“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标迈进。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你收获了什么?
学生谈收获
构建本节课知识网络图。
师:你们学的怎么样呢?现在做几道练习题。
五、评测练习
1.北京所处的经纬度大致是______。从温度带划分看,北京位于_______;从干湿地区划分看属于________。北京的气候类型属于___________。2.相邻的省区:①_______,②_______。
3.北京西面是能源丰富的______高原,南面是物产丰富的_____平原,东南是伸向______海的平原。
4.过去北京人在冬季大量贮存大白菜的 原因是()
A.北京人喜爱吃大白菜 B.大白菜营养丰富 C.吃大白菜可以暖和
D.冬季北京气温低,不利于蔬菜生长,而大白菜是可以长期贮存的蔬菜
5、下列不属于北京的名胜古迹的是()A、故宫 B、天坛
C、颐和园 D、秦始皇兵马俑
6、北京民居的代表建筑是()A、四合院 B、高脚屋 C、竹楼 D、蒙古包
7、下列是有关北京城市职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京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城市
B.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城市 C.北京是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城市和对外交往城市 D.北京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和旅游中心城市
六、板书设计
祖国的首都-北京
1、首都北京
2、古城北京
3、现代北京
第二篇:八下地理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祖国的首都──北京》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北京地区的政区图、地形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资料的阅读分析,探究归纳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河流水系、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运用直观的图片等资料,感受并归纳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职能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综合和评价区域自然环境的特点。
2.运用搜集的地理信息,感受、归纳区域人文环境特点,初步感受与探讨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地矛盾。
3.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挑战,逐步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受北京的文化传统、发展成就,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2.通过感受北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
2.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职能和现代化建设成就。3.北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难点
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及评价。
三、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教材的同时,搜集、整合地图、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创设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激励功能,引导学生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进而总结并得出结论。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合作学习小组。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调查班内去过和没去过北京的同学各有多少。请大家在组内做一下交流,然后分别请两位代表谈谈自己的北京见闻与感想。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阶段小结: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心脏,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和热切向往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去聆听祖**亲的心跳。认读目标:课件显示学习目标。
注:认读包括两部分,学生认读和教师解读。教师要强调,学习目标包括方法思路目标和学习内容目标。以自然环境特点为例,“自然环境特点”为内容目标,“运用政区图、地形图等资料探究总结”为方法思路目标。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北京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具有800多年的建都史。那么,她究竟具有怎样神奇的魅力,使得几代王朝都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
探究活动一:地理位置
读下面两幅图,描述北京的地理位置。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阶段小结:
从纬度位置来看,北京(40°N)属于暖温带;从海陆位置看,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北两面分别紧靠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东南方向面朝渤海;从行政区划来看,北京周围被河北与天津环绕。
(承转)那么,这种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呢? 探究活动二:位置与气候
读“影响北京的冬、夏季风风向简图”(左图)和“北京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右图),探究以下问题。
1.从冬夏季风影响的角度,分析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总结北京的气候特点。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阶段小结:
北京背靠群山,山脉可以阻挡冬季风的侵袭,使冬季不致过分严寒;面朝大海,能够接受夏季风的滋润,使气候不致过于干燥。北京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
探究活动三:地形与河流
关于建都条件,古代典籍《管子乘马篇》云:“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注:教师可以适当地解读:城邑选址一定要选在高亢之处,但不能离水源太远,要有足够的用水;反过来说,城邑选址在低地时,不能离水源太近,否则容易遭受水害,还得修筑防洪设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结合下图,分析北京在地形、地势与河流方面有哪些优势?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阶段小结: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角,西北高、东南低,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区内有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拒马河等河流以及一些湖泊,地势较高而不燥,水源充足而无水患之忧,正是“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的最佳注解。
(师:当然,北京作为古都的有利条件还可以从安全、交通、经济等方面分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搜集资料进一步探讨。)
板书: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1.依山向海的地理位置 2.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3.地形与河流
第三篇: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设计
《祖国的首都──北京》
一、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北京地区的政区图、地形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资料的阅读分析,探究归纳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河流水系、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运用直观的图片等资料,感受并归纳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职能和现代化建设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综合和评价区域自然环境的特点。
2.运用搜集的地理信息,感受、归纳区域人文环境特点,初步感受与探讨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地矛盾。
3.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挑战,逐步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受北京的文化传统、发展成就,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过感受北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
2.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职能和现代化建设成就。3.北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难点 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及评价。
四、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教材的同时,搜集、整合地图、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创设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激励功能,引导学生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进而总结并得出结论。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北京有哪些了解。请大家在组内做一下交流,然后分别请两位代表谈谈自己的北京见闻与感想。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阶段小结: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心脏,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和热切向往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去聆听祖**亲的心跳。
认读目标:课件显示学习目标。
教师要强调,学习目标包括方法思路目标和学习内容目标。以自然环境特点为例,“自然环境特点”为内容目标,“运用政区图、地形图等资料探究总结”为方法思路目标。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北京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具有800多年的建都史。那么,她究竟具有怎样神奇的魅力,使得几代王朝都选中了这块“风水宝地”? 探究活动一:地理位置 读下面两幅图,描述北京的地理位置。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阶段小结: 从纬度位置来看,北京(40°N)属于暖温带;从海陆位置看,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北两面分别紧靠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东南方向面朝渤海;从行政区划来看,北京周围被河北与天津环绕。
(承转)那么,这种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呢? 探究活动二:位置与气候 读“影响北京的冬、夏季风风向简图”和“北京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探究以下问题。
1.从冬夏季风影响的角度,分析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总结北京的气候特点。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阶段小结: 北京背靠群山,山脉可以阻挡冬季风的侵袭,使冬季不致过分严寒;面朝大海,能够接受夏季风的滋润,使气候不致过于干燥。北京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
探究活动三:地形与河流 关于建都条件,古代典籍《管子乘马篇》云:“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注:教师可以适当地解读:城邑选址一定要选在高亢之处,但不能离水源太远,要有足够的用水;反过来说,城邑选址在低地时,不能离水源太近,否则容易遭受水害,还得修筑防洪设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结合图,分析北京在地形、地势与河流方面有哪些优势?设计意图: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评议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阶段小结: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角,西北高、东南低,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区内有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拒马河等河流以及一些湖泊,地势较高而不燥,水源充足而无水患之忧,正是“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的最佳注解。
(师:当然,北京作为古都的有利条件还可以从安全、交通、经济等方面分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搜集资料进一步探讨。)
板书: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1.依山向海的地理位置 2.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3.地形与河流
第四篇: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设计
《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中国区域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举世瞩目,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很有必要来认真学习本课内容。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初中地理里边很重要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京的基本概况、北京悠久的历史、以及北京现代城市职能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学情分析
90后的学生,他们从小在温室中长大,在他们的思想中集体意识和爱国情感比较淡薄,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培养他们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城市建设的成就。过程与方法: 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学习查找资料并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总体把握北京的城市职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名胜古迹众多,了解我国曾经的辉煌,增加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难点: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交流合作、讨论探究法等。教学准备
多媒体以及有关景观图片等。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 提到北京你都想到了什么?学生介绍。(略)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二、[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北京市略图”和图“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三、活动提纲: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四、学生讨论: 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五、学生展示
一、北京概况 位置、面积、人口 归纳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 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
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指图(显示北京市地形图)讲述:北京的地势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板书),地势较高。西部的山地总称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由几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山岭组成。门头沟西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统称军都山。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沿着燕山山脉蜿蜒起伏,雄伟壮丽。越山地,北与内蒙古高原相连,西与黄土高原衔接。在重叠的群山之中,由于河流侵蚀,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北京的东南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由于靠近燕山和太行山,平原大部分为山麓冲积扇。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的脊部。平原东南地势低洼,属于冲积平原,整个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2.北京的气候
(显示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讲述: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板书)夏季高温多雨(板书),春秋短,冬夏长,年平均降水量609 mm。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多风;夏季当东南季风来临时,形成7~8月间的高温多雨天气。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气爽,为北京最舒适的季节;而冬季则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3.北京的河流
讲述:北京市的河流属海河水系(板书)。永定河、温榆河和潮白河是全市三条大河,分别自西北和东北向东南流入天津,汇入海河,最终流入渤海。
三、北京的对外交通
讲述:(显示北京市交通图)北京市的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有京沪、京
九、京哈—京广、京包—包兰等密集的铁路网;北京市还是中国最大的航空港之一,有多条国际航线通向世界各地;北京的公路密度也是全国最大的,有多条高速公路连接(全国各地);北京虽地处内陆,但东距大海只有150千米。
四、由此可以分析概况出北京市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讲述:北京位置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打出): 1.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地处内陆但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有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
2.战略位置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3.经济区位优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区,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承转:正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国的战略重镇,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新中国成立后,又一次定都北京。
五、作为一国之都,北京最重要的职能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讲述:(板书)
四、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天安门广场”、“北京城区文化机构和设施的分布和”,看看从哪几个方面可以说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学生回答,略。
归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特征,知道北京位置优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向往的地方。
板书设计 北京
一、概况
1.位置:华北平原北部 2.面积:1.68万平方千米 3. 人口:1382万人(2000年)
二、自然环境特征 1.地形
⑴东北,西北,西南三面环山 ⑵东南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2.气候
⑴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⑵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3.河流: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属海河水系 三,城市职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城市 教学反思:
亮点:让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印象中的北京,对北京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让学生观看一组北京风光的图片,这组图片反映到北京的方方面面,如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清华大学、还有像北京国际机场等,让学生看完这组图片后说出北京有哪些城市职能,把后面的内容提到前面来,而且是种很巧妙的结合。
不足之处:1.虽然我已经把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但是感觉重点、难点还是不够突出,重难点的讲解还不够深入。2.给学生讨论的题目还有点简单,有些题目还没有经过深入的推敲,感觉讨论价值还不是很高。另外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对教材挖掘的不够深。
第五篇:八年级地理下册 7.4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设计 新人教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一、课程标准
1.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2.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3.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利用地图准确地说出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能根据资料分析台湾省的地形、气候、物产及经济特征。
(3)描述台湾省的人口分布特点,简单了解影响台湾省人口分布的因素。(4)能够运用有关资料说明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及对台湾省经济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台湾省的自然环境。(2)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台湾省的经济特点。
(3)运用相关地图,学会描述台湾省相关地理要素的分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关材料的学习,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与气候特征。(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色。2.教学难点
分析台湾省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的设计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引入新课时,用歌曲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并配合歌曲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台湾省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正课进行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好奇的心理,设置了以随机“刮刮乐”为主线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小结时,利用台湾各地理要素的关联图,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的联系。课件中设置了随机抽人小插件,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心态下参与到教学中来。
五、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师准备: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的材料,制作出适合于初中学生学情的课件,以便教学活动的展开。
学生准备:小组内组织组员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准备好教材、地理图册等相关的学习工具。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用由闻一多作词、袁忠宜作曲、谢华演唱的《七子之歌──台湾》导入。歌词: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母亲,我要回来……
随着歌曲的进行,五个不同大小的画面分别展示和台湾相关的内容。PPT底部显示歌词。通过歌曲、歌词、画面相互配合,能够极大程度地刺激学生的感观,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歌曲有两段,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全部放完,如果时间紧的话,则可只放第一段,但部分图片则得不到展示。
利用最后一句歌词,让学生说出歌词中的“母亲”“我”分别指的是“祖国”和“台湾省”,然后提问为什么“台湾省”说“我要回来”?课件展示闻一多先生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台湾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让学生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增强学生的领土意识及爱国情感。
教学课件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体会,说出本节课的教学主体,一方面可以完成课程标准中的“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这一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知道“七子之歌”不单单只有澳门,还有台湾、香港等。
转承:知道台湾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我们需要了解、认识台湾,下面我们这里有四个“刮刮乐”,由你们来选择,你们要先了解哪一个?
展示课件:
四种颜色的按钮分别对应四个关键词,点击对应的方框,进入对应的学习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感觉是自己在选择学习内容,而不是老师在刻意地要求他们来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特别提示:除标题页外,在PPT每页的如上图所示的虚线处,有一个随机抽取小组成员的“PPT小插件”。老师一方面可以用这个小插件来让学生选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用它来随机抽取答题的小组成员,这样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度及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如果你的课堂用不着这个小插件,可以不点击它。如果要使用这个插件,但班级小组数和组员数与课件中的不一样,可以参照PPT最后一页的提示进行修改。
点击“刮刮乐”,分别出现以下四个关键词。
教学课件
老师在处理这个部分时,最好选择点开一个关键词就进入相应的学习内容。当学习完相应的内容后,课件会自动地回到这个页面,然后可再次点开其他的“刮刮乐”,继续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明珠:
展示台湾省在中国的位置,由全局图得出台湾是“祖国东南的明珠”,进而明确台湾省位于祖国的东南部,引出本小节的第一部分内容──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
教学课件
让学生阅读 “台湾省的地形”图,观察台湾周围的海洋及省级行政单位,然后让学生合上书,展示如上图所示的课件,随机抽取学生,让他随机选择一种颜色。点击图片右边不同颜色的区域,图片内相应的颜色区域会依次打开,出现对应的地理名词。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台湾省的海陆位置。
随后显示北回归线,让学生描述台湾岛的纬度位置。让学生在书上圈出台湾省主要的岛屿,了解台湾省的范围。
再次提问:台湾是祖国东南的明珠,为什么是“明珠”?从而引出本小节第二部分学习内容:台湾的物产。
展示“台湾岛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图,随机抽取学生完成其中主要物产分布的描述。随后展示台湾的各种美誉,让学生完成如下表格。
教学课件
秘密:
首先展示台湾岛的“夜光图”,让学生来探索宝岛“夜光图”的秘密。
提问:台湾岛的“夜光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夜光明亮的地方一定会有什么?”让学生推测台湾岛人口的分布概况。展示台湾岛人口分布图来印证学生的推测。
提问:台湾岛的人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特点?展示台湾岛地形图,让学生来归纳。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教师适当引导,最后得出“台湾岛西部主要是平原,人口稠密;东部以山地为主,人口稀疏”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入台湾岛地形的学习,得出“台湾岛东高西低,西部为平原,东部为山地”的结论。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出台湾岛的“西部平原”及“台湾山脉”的位置。
贵宾:
设置一个场景:我要为一个面向祖国大陆的台湾水果网店打广告,老师用夸张的语气依次介绍水果,最后挑出其中一种水果,展示其生长习性,引出本小节的内容──台湾省的气候。
教学课件
展示台湾岛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可让学生重点观察等温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台湾岛中部和四周的海拔是如何变化的。
展示台湾岛北部、东部、西部和南部四个城市的气候统计图,让学生归纳相同点,从而得出台湾的气候特点。(说明:此处的气候统计图是从台湾省本地教材截图而来。)
展示全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找出台湾省的主要气候类型。贺礼:
情景设计:春节的时候,我收到了一个朋友的贺礼,结果发现,这些贺礼的品牌全部来自于台湾。展示贺礼,并告知学生,这些产品不但中国大陆有,世界上很多地区都有。由此说明,台湾的经济是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着眼点,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这种经济模式主要是面向台湾省以外的市场,我们将这种经济模式称为“外向型经济”,从而引出本小节主要的学习内容──外向型经济。
教学课件
让学生阅读 “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示意图,然后合上书,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PPT所展示的四张图片的含义,引导学生用他们的语言说出台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几个有利条件。
阅读台湾经济发展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完成书上活动“读图认识台湾经济历程和特点”,随机抽取学生完成PPT中的填空内容。
课堂小结:
四个关键词展示完毕之后,进入课堂小结部分。首先,由学生说出四个关键词关联的相应知识,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描述。
教学课件
展示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随机抽取学生,让他们说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
由于是初中学生,所以关联的设置都为单向性的,分别如下: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位置对经济的影响,气候对植被的影响,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地形对河流的影响,地形对植被的影响,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其他只要合理,老师可以在PPT中加上,可以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调整PPT内容。(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然后老师加以引导,在老师的引导下,让他们自己将正确的答案说出来。)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知道地理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的联系;二是补充前面四个关键词中没有涉及的台湾的河流特点及台湾的海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利用了PPT课件的互动功能,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刮刮乐”、随机抽小组成员等形式,使课件真正成为了一个交互式的工具,有别于传统的线型课件的设计。
在PPT的设计过程中,结合了现在流行的小组活动的模式,而且采用随机抽人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紧张和兴奋中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积极性。
教学课件
当然,课件的设计仍有诸多的不足,比如,教学设计局限于四个关键词,有的教学内容不得不移到课堂小结中来完成,这样处理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对部分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