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论》(语文)教案(共5篇)

时间:2019-05-12 23:5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科教学论》(语文)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科教学论》(语文)教案》。

第一篇:《学科教学论》(语文)教案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学科教学论(语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文学院

杨增波

二O一二年元月

修正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目录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语文与语文课程„„„„„„„„„„„„„„„„„„„„3 第二节

语文课程教学论„„„„„„„„„„„„„„„„„„„„8 第二章

语文教学设计 „„„„„„„„„„„„„„„„„„„„„„13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内容 „„„„„„„„„„„„13 第二节

研读教材内容 „„„„„„„„„„„„„„„„„„„„13 第三节

研究学生情况 „„„„„„„„„„„„„„„„„„„„18 第四节

明确教学目标 „„„„„„„„„„„„„„„„„„„„26 第五节

安排教学过程 „„„„„„„„„„„„„„„„„„„„29 第六节

选择教学方法 „„„„„„„„„„„„„„„„„„„„37 第七节

拟定教学方案 „„„„„„„„„„„„„„„„„„„„45 第三章

语文教学技能 „„„„„„„„„„„„„„„„„„„„„„52 第一节

导入技能 „„„„„„„„„„„„„„„„„„„„„„52 第二节

讲解技能 „„„„„„„„„„„„„„„„„„„„„„60 第三节

提问技能 „„„„„„„„„„„„„„„„„„„„„„68 第四节

结束技能 „„„„„„„„„„„„„„„„„„„„„„75 第五节

板书技能 „„„„„„„„„„„„„„„„„„„„„„79 第六节

说课与评课技能 „„„„„„„„„„„„„„„„„„„83 第四章

阅读教学 „„„„„„„„„„„„„„„„„„„„„„„„84

第一节

阅读教学及其内容 „„„„„„„„„„„„„„„„„„84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 „„„„„„„„„„„„„„„„„86 第三节

阅读课的基本类型 „„„„„„„„„„„„„„„„„„88 第四节

阅读教学的常用方法 „„„„„„„„„„„„„„„„„88 第五章

写作教学 „„„„„„„„„„„„„„„„„„„„„„„„92 第一节

写作教学及其发展 „„„„„„„„„„„„„„„„„„92 第二节

写作教学的内容 „„„„„„„„„„„„„„„„„„„94 第三节

写作教学的过程 „„„„„„„„„„„„„„„„„„„97 第四节

写作训练课的类型及其写作训练体系 „„„„„„„„„„98 第五节

作文的批改 „„„„„„„„„„„„„„„„„„„„„99 第六章

中学语文教师„„„„„„„„„„„„„„„„„„„„„„100

第一节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100

第二节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的素养„„„„„„„„„„„„„„100

第三节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102 附录:《学科教学论(语文)考查评分表》 „„„„„„„„„„„„„103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学科教学论(语文)》 又可以称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中学国文教学法》等等。

课程名称关键词:语文

语文课程(学科)

语文课程(学科)教学论

第一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总体介绍本学科的学科发展情况,明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等。

教学重点、难点: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讨论等。授

数:3课时。

第一节

语文与语文课程

一、语文

(一)、“语文”理解: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经验,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

叶圣陶:“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张志公:“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

其他理解:

(1)、根据构词法,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这一解释具有历史的一贯性和社会的共同性。历次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都有各种变化,但有一点始终不变: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各种语体(现代、古代、口头、书面)和各类文章(包括文学作品)都是语言文字的不同运用形式。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2)、根据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学或语言文章。1956年以前,语文教育界的权威人士实际上是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学的。不然的话,为什么会有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家”呢?但以后有许多人指出,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非文学作品的常用文体文章,文章可以涵盖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不能涵盖文章。所以语文是指语言文章。

(3)、根据语文教材演变的历史,把语文解释为语体文。因为《语文》是由《国语》和《国文》合并而来,《国语》原以语体文为主,《国文》原以文言文为主。建国后中小学都以语体文为主,统称《语文》。

(4)、根据语文内容的丰富性,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化。一些人根据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性、审美情意性,把语文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看作一种文化载体,认为文化载体性就是语文的性能。

(5)、根据言语学派的理论,认为语文是言语。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学者根据心理社会学语言学派创始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言语学”理论,提出语文就是研究、学习言语的学科。因为语文是“口头的语”和“书面的文”,正是“个人运用语言的过程和产物”(言语的定义)。这种争论持续不断。直至1963年叶老明确了语文的含义是口头语和书面语言的合称,并由此规定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此后定名问题算是有了结论,开始研究定性问题了。

(二)、“语文”定义: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拟定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中的解释是:“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二、语文课程的演变

(一)、1904—1911:独立设科——未定名

1904年清政府颁布和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语文独立设科,现代语文课程开始萌芽,并逐步走向成熟。

(二)、1912—1919:国文——文言文

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于

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 “国文”课,这是语文独立设科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

(三)、1920—1949:国语——口头语言和现代文,国文——文言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五四”时期,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于1920年1月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这在语文学科史上,是现代文第一次进入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主要地位。这是克服传统语文教育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的根本措施。可以说,语文学科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物,现代语文学科则是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产物,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的确立。

(四)、1949—2000:语文——工具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语文教育也揭开了新的篇章。从1949年开始到20世纪末,中国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在探索中前进,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道路。1、1949年“语文”名称的出现。2、1953—1956年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3、1956—1959年语文分科教学实验。4、1959—1963年“工具论”的提出。5、1966—1976年“文革”十年语文教学的“纯政治化”。6、20世纪80年代,“工具论”再次提出并丰富了内涵。7、20世纪90年代,“工具论”与“人文论”之争。

(五)、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1999年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同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21世纪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将课程改革推向一个新高潮。

新课程赋予语文以不少新的内涵。一个适合21世纪信息时代需要的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已着手构建并有待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日益加深,我们相信语文这门年轻的学科,将插上现代化的翅膀,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一)、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认识

1、工具说、工具论 形成:1959——1963 背景:语文学科分科教学受到批判后,语文成政治课,教学质量急剧下降。观点: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应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1963年的大纲第一次明确了这种观点。

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具论在有关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中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观点。1986年的大纲中是这样描述的:“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使学生能以之为工具,准确地去接受、处理和交流各种信息”;并增加了“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审美观”的要求,丰富了语文教育的内容。

局限:对语文教育的定位不全。重“文”轻“道”。

弊端:语文教学只是寻词摘句,肢解课文,思想意义形同虚设,语文教育陷入困境。

2、人文说、人文论

提出:20世纪80、90年代;语言学界、文学界。

背景: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人们的观念,消极思想为一些人所崇尚。社会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语文教育界也随之加入了讨论。

观点:一是指应认识到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人格。

3、工具说与人文说之比较

工具说:现在大多数人认同的工具论,是指以承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为前提,同时也承认语文学科的思想性的一种语文学科性质观。它的主要特点是:

重知识轻能力

重智力轻情感

重认知轻创造

重教师轻学生

重集体轻个人

人文说:认为语文应当是知、情、意的统一,语文课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人文观的主要特点是: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重感悟轻传授

重情感轻智力

重创造轻认知

重学生轻教师

重个人轻集体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说

这种观点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轻重之分、宾主之分。

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课程的性质表述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四、语文课程的目标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语文教育的一切活动。是搞好语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一)、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1、教育目的

是社会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总的规定和要求,对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其特点为原则性、概括性和抽象性。

2、培养目标

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具体要求,是具体化的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之间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3、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含义

即学科教育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它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2)、课程目标的分类

纵向:总目标、阶段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横向:识字与写字目标、阅读目标、写作目标、口语交际目标、综合性学习7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目标

(二)、语文课程的目标

1、概念:

语文课程目标是指在语文领域内展开全部教育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2、设计依据:

新世纪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设计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来设计的。

纬度一:知识与能力

这一纬度扩展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际能力。现代公民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不仅局限于过去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纬度二:过程和方法

这一纬度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

纬度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一纬度规定了语文教育要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重要内容。

3、具体内容:

(1)、总目标(内容详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总目标的内涵突现了这样一些思想:

第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凸现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第三、突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第四、强调了主动探索的新型学习方法

(2)、阶段目标(内容详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目标分四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对语文教学应达到的分目标做了具体的要求。

第二节

语文课程教学论

一、语文课程教学论的演变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语文课程教学论是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发展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因而也就没有独立的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但许多教育论著中包含着关于语文教育的精湛论述,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仅适用与过去,同样适用于当代,特别适用于现行中小学时期,其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意义重大。

20世纪初,语文独立成科后,语文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钦定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教育学——各科教授法(语文)

特点:语文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孕育于教育学之中

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特点: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教”

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

1919年,陶行知提出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1934年、1938年《国文教学法》、《国语教学法》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学科。

特点: 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

相关著述:

吴研因

《小学国文国语教学法》

黎锦熙

《新著国语教学法》

王森然

《中学国文教学概要》

《国语读法教学原论》

《中学国文教学法》

蒋伯潜

《中学国文教学法》

以上著作奠定了我国语文教育学研究坚实的理论基础。

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师范学院各系、科都要开设“分科教材教法研究”课。“教材教法”的研究成为重要内容。

1949年,“国文”、“国语”统称为“语文”。师范院校就相应地开设了“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和“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课程。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1984年国家教委颁发、1990年修订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中。

特点:这种名称的出现和长期被沿用,显示了语文教育研究由侧重于语文教学研究而逐步同时重视课程研究。

相关著作:

张志公

《传统语文教学初探》

张志公

《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

吕叔湘

《吕叔湘论语文教育》

辛安亭

《论语文教学及其它》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1978年,国家教育部委托12所院校编写统一的高等院校中文系、科语文教学法教材,定名为 《中学语文教学法》。

“法”:其内涵已不再局限于基本属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原理、原则、法则等。

所以,进入80年代,就有《 语文教学原理》、《语文教学论》等名称的著作问世。

特点:在完善操作性研究的基础上上升到了教学理论的高度。

6、“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语文教育学的研究有以下特点 :

由侧重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由侧重具体理论和方法的“法”和“论”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法”。

语文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都出现了空前繁荣和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著述颇丰。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20世纪末,我国许多教育家提出课程论与教学论统整合统一的理论。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在确定教育类博士和硕士学位点时,把各学科的课程论、教学论都纳入到“课程与教学论”中,各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都作为 10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种定名肯定了课程与教学论统一的理论。

名称变换: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教学论—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实质: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由具体教法研究的层次上升到总体研究的理论高度,并逐步实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统一。

二、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

横向:语文教育是大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语文教育,还包括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

纵向:语文教育是终身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2、研究重点——学校的语文学科教育

学校是基础教育,语文是中小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3、研究内容——语文课程与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 语文学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学习语言。

思想、品德、审美、情感等非智力的教育因素在语文教育中也占有很重要地位。

三、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1、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表现为物质性的、活动性的、关系性的等三个方面。

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表现为环境性的、活动性的、关系性的等三个方面。

2、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包括语文课程形式与内容的相互联系,语文课程形式和内容的演变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本质联系,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语文课程研制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教师与学生、社会与学校、规划与实施、实施与评价、评价与规划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渐进性和飞跃式变化趋势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包括教学与社会发展、学生发展之间的本质关系,教学活动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教师、学生、语文内容、环境、方法、组织形式、语文教学目的与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本质联系等。

3、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和应用三种类型:

⑴、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行政对语文课程和教学过程的计划、实施和监督的组织行为,包括语文课程研制、教学应用、评估总结等。

⑵、语文课程研制实践,是指教育行政官员、课程与教学专家和语文教师,有组织的编研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组织语文课程和教学实施,开展语文课程和教学评价活动等,集中表现为编制、使用和修订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

⑶、语文教学应用实践,就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语文课程和教学计划,使用语文课程和教学材料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

这三种实践之间是密切相关和紧密联系的。

课外作业:

1、试论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如何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3、如何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实质意义?

4、根据自己的阅读思考,谈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第二章

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并通过一定的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讨论、训练等

数:18课时。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内容

语文教学设计是指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对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以至具体环节做出规划和安排。

一、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

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板书或演示设计、编写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评估。

为了同学们更好的学习和把握,本课程讲解的 “语文教学设计” 的主要内容包括:

1、研读教材内容 ;

2、研究学生情况 ;

3、明确教学目标 ;

4、安排教学过程 ;

5、选择教学方法 ;

6、拟定教学方案。

第二节

研读教材内容

一、语文教材的概念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具体的内容和直观的形式体现出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指导思想。

语文教材又泛指、特指、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

泛指: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和非书面的语言材料。

特指: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集、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

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这里主要探讨专指的教材,兼顾泛指、特指教材。

二、语文教材的功能

(一)、智德启迪

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有助于磨砺其思维品质。

(二)、语文历练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而且是反复训练;语文教材的作用就是语文历练的凭借。

(三)、语文积累

包括语言的积累和文章结构模式的积累。熟读、背诵一部分名篇佳作,作用在于通过记诵,使自己语汇丰富、知识渊博、并掌握大量的结构技艺。

(四)、知识扩展

语文学科既有关于语文的知识,又有通过优秀的作品传递出来的关于社会和自然各个领域的百科知识,往往更加鲜明、生动,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感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和结构类型

(一)、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

1、范文系统

范文即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是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范文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示例作用和凭借作用。

2、知识系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建国后的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知识大致包括:读写听说知识、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等四个领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知识简化为“语文修辞知识要点”,包括:词的分类、短句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常见修辞格等5项。

3、实践活动系统

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的设计出一系列“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便构成了教科书中的实验活动系统,表现为练习题和练习册。

4、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就是教科书编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方式方法等,所作的说明、提示或注释。

(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类型

1、综合型语文教材:

特点:⑴、阅读、写作、知识三结合,以能力训练为体系;

⑵、按文体组织单元,轮番学习,使能力呈螺旋形上升;

⑶、知识穿插分布,在单元中配合读写,在全书中自成体系,直线进行;

⑷、每册中的文言文集中编写。

2、分科型语文教材:

优点:三者各自的系统性较强,教学效果明显;

问题:三者怎样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在教学实践中三者怎样配合,较难解决。

3、各种实验教材编写体系除综合型和分科型外,还有:(1)、以文体能力为体系;(2)、以听说读写为体系;

(3)、以写作能力为体系;(4)、以阅读能力为体系;(5)、以语言训练为体系;(6)、以思维训练为体系;(7)、阅读与写作分科;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8)、读写与知识分科;(9)、以语文知识为体系等。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历代文选体系。

四、中学语文新教材

1986年,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从此,语文教材由“编审合一”变成“编审分开”。

(一)、中学语文新教材的种类:

2001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语文教材有:

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三册、7~9年级三册(简称“人教版”);

2、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三册、7~9年级三册(简称“苏教版”);

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6年级三册(简称“北师大版”);

4、语文出版社出版的7~9年级三册(简称“语文版”); 以上教材统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二)、中学语文新教材的特点:

以上新教材的“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设计指导思想新;

2、选文新;

3、构建新的教材体系;

4、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5、列入了综合性学习内容。

五、语文教材内容的研读

(一)、研读教材的方法

1、宏观把握的方法

第一、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

第二、要熟悉整套、整册教材、明确编辑的意图、教学的重点、训练的要求。

2、微观把握的方法

——是指对一篇具体课文的钻研、掌握。

(以下内容都是关于微观把握的方法。)

(二)、研读课文的操作步骤: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第一步: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写什么?”:

1、解决字、词、引文、典故等阅读障碍;

2、查阅作者、写作背景等有关资料;

3、了解文体、大致掌握文章大意。

第二步:研读课文,“局部分析”课文“怎么写?”:

1、研究文章的结构,划分意义段,概括段意;

2、段落分层次,分析重点句(含义、表现形式、作用);

3、分析关键词语(音、形、义);

4、分析特殊的标点符号(特点、作用);

5、说明文章的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6、领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7、总结文章的主题。

第三步:分析课文,“整体领会”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

1、分析材料的选择、组织与中心的关系极其原因;

2、文章的表现形式是怎样为内容服务的;

3、每一个局部是怎样服从整体的。

“整体把握”(“写什么?”)、“局部分析”(“怎么写?”)、“整体领会”(“为什么要这样写?”)

以上过程反映了阅读、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第四步:广读博览,集思广益(博览各种参考书):

借鉴参考书中的观点、方法,开拓视野、思路。

第五步:比较分析,找出特点(与副教材比较):

副教材是指与课文相近或相似的作品。

第六步:初步设计,确定内容(列出教学纲要):

在以上钻研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的要求和课文及学生的特点,初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安排的具体要求:(1)、要恰当;(2)、要充实;(3)、要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

第七步:吟颂课文,熟悉内容(倾心欣赏才能准确把握):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在吟颂、欣赏课文中,真正的解决字、词、引文、典故等阅读障碍。

(三)、研读课文的特点:

1、研读课文要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

形 式

整 体

本 身

相关内容

2、研读课文的主要角度是语言运用的问题;

3、研读课文要善于从课文中发现知识点、确定训练点。

课外作业:

在下面提供的课文中任选一篇,按研读课文的步骤要求进行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

1、荷塘月色;

2、再别康桥;

3、拿来主义;

4、滕王阁序;

5、故都的秋;

6、寡人之于国也。

第三节

研究学生情况

一、在备课中研究学生情况的意义

(一)、研究学生情况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因在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于每一名学生获得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无论从课程的设计,还是从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一切都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如果教师将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那么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构思课堂教学环节时,就要时刻思考着如何让每名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和基本思想,就不仅要关注学生发展的现实目标,而且要关注学生发展的长期目标。

(二)、教学设计的要害在于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

当前,在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下,课堂教学的最大变化就是从以前的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以教促学” 发展到今天的“以学促教”,亦即课堂教学组织和落实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学习,在于让每名学生都能够获得应有的进步和发展。更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怎么方便“学”,教师就应该怎么“教”。

在此基础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职责也在发生着比较大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使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

2、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7、发现学生的潜能和性向。

(三)、学生学会知识和全面发展是课程教学实施的最终目的

与以往的课堂教学观念相比,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构建理解的过程。

因而,教师在研究教科书的同时,更要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合理采用适合学情特点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方式方法,同时,对于学困生应采取补救措施,对优秀生采取特殊的额外措施等等。

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情意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想看待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深挖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质。特别要尊重学生由生活经验引发的思维,坚持思维无禁区论,视学生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和有潜力的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潜能,促进自身主动发展。

二、研究学生情况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果。因此在备课中教师应多创设让学生自由活动和展示自我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

(二)、差异性原则

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尽可能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各有所长,应注重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指导,因材施教。

(三)、发展性原则

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研究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用“你能行”的期望来激发学生“我能行”的自信。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并据此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能“跳一跳就会摘到果子”。

三、研究学生情况的具体内容

(一)、研究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

学生原有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对他进一步学习新的学科内容、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以小学教学为例,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教师要根据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认知活动能力,注重从知识的整体入手。对教学中一些重要概念和规律的揭示,注意遵从适应知识内在的矛盾关系,并有意识地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设计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和有丰富教学内涵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

(二)、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

要做到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即将获得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常常是前后密切关联的。为此,教师刚接班时,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对每名学生以前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分类登记,并注明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差,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好。找出学生存在较多的问题,普遍的问题要在备课中体现出来并作重点指导,个别的问题应当加强个别辅导。

在具体的一节课的备课时,教师要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的情况,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通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授课中做到该讲则讲,不用讲则少讲,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研究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

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学生生活在各自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学生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就须要了解其家庭成员的情况,包括住址、职业、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同时应了解其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出哪些是教育的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条件,并适当利用各种条件协助教育工作的开展,如高中一年级经济常识中有关农村经济发展内容的教学,就可以引用农村学生的家庭和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中的种种现象补充教学内容,使学生易理解,易接受。

(四)、研究学生的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六种能力,即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将这六种能力结合所教年级制定出应达到的目标,合理地进行备课。

中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这些能力状况,弄清楚教材中哪些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归纳的内容,教师可少讲,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学机会;对学生不易理解、不能分析的问题便可多费些工夫讲授,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研究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备课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学生的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内部智力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学生的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发展服务,因此,作为教师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分析、记录学生们存在的各种问题,调整方法,制定相应 2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措施。如设计充满情趣的环节,使同学们能够顺畅、清晰地提升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思路、理解学习内容。

(六)、研究学生的身心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求知欲,但遇困难又易灰心丧气,幼稚与成熟并存,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对初中生既要尊重又要加强教育,严格要求。

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正趋于成熟,知识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更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速,思维能力更加成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但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问题不准确不深刻,有时带有片面性。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心理疏导,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四、获取学生信息的基本途径

(一)、从研究学生的实际状态中获取信息

学习者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我们就必须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

为此,在备课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寻找学生的起点:

第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识。

第二,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教师应通过对学情的了解,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二)、从学生的个别差异中获取信息

1、设计课堂教学分层

在备课时,教师要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课堂的提问,新旧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讲解等方面,都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

2、设计课堂练习分层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练习。教师可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三个层次练习,即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引申练习。通过分层练习,各类学生学有收获,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3、设计作业分层

作业的布置不应整齐划一,在掌握各层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后,可分层设计。作业可分为A、B、C。A组为基础,B组为中等,C组为最佳。通过分层作业设计,全体学生可不同程度地落实新知,充满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三)、从学生的内在需要中获取教学的信息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今天的备课中,我们开始考虑学生、分析学生的意识,但在分析学生时,也时常流于形式——很多时候考虑的是学生应该的状态,而忽视了现实的状态。

以对教科书的处理为例,通常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更谈不上去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

其实,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人,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在学习中得到体现,是备课必须关注的话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保持一颗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想学生所想,苦学生所苦,思学生所思”,让学生真正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深入地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以及情感态度上考虑,这样备出来的课才是符合学生需要的。

(四)、诊断和预测学生学习可能会发生的内容

长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准确诊断和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可能会遇到的内容,是从“备学生”中获取重要的信息。

1、学生可能想到的内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由于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课程导入和课程的重点内容有关,因此教师备课就可以预先考虑到课堂上学生应该能够产生的想法,提前作好思想准备。

2、学生难懂的内容

教师备课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时刻把握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水平。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换位思考,想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由易到难的转化。

3、学生疑虑的内容

我们深知学生的疑虑会直接影响新知识的接受和课后习题的完成。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表情呆板,脸色凝重,学生的思维不能与教师同步,造成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继续思维和学习的障碍。

高明的教师会预先意识到这一点,备课时善于转换到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些疑虑,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措施,来加以引导,努力在课堂上消除这种尴尬的疑虑。这就更须要我们在备课时细心一些,耐心一些。

4、学生易错的内容

在指导学生实验、批阅作业、批阅试卷和下班辅导时,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不让学生再出现错误,在备课时,教师可以特意准备一些学生易错的实验和习题,故意上课时错给学生看,错给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

5、学生激动的内容

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引导学生参与到这种表演中来,是现代教学所必需的。这样,教师就必须预先想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到学生的激动心情。

因此,在备课时,可能让学生参与的活动、可能激起学生激动和新奇心态的活动,我们都要为学生尽力准备,尽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讨论中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加强烈。

6、学生易忘的内容

在备课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提前预料到学生用到这部分知识时可能会遗忘什么,从而有意地提前让学生温故知新。不仅如此,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常常预先把这部分内容提炼,升华,甚至编制成口诀让学生轻松地记忆、储存,24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为学生的应用扫清障碍。

五、研究学生情况的若干技巧

(一)、研究学生的几个技巧

研究学生,有其中的规律和技巧。如下的几个技巧就是来自实践中的总结。

一查,即查资料档案。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的思想品德表现、学业成绩、身体健康状况等。

二谈,即座谈了解。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和现在在同学中的交友情况及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情况。

三聊,即个别谈话。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性格,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社会、学校、班级、教师和同学的看法,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等等。

四访,即家访、社会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在家庭及当地的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了解学生对父母及他人的态度,了解学生的劳动观念、社交情况等。

五察,即察言观色。主要是为了了解当时学生的心理活动,收集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当时的情感状态等。

(二)、以学生的错误为研究对象

研究学生的错误可以更好地认识学生,寻找教学中的漏洞和盲点。可以这样说,学生的错误是备课、精心预设的宝贵资源。在中小学教学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学习错误中有两个突出现象:

1、“多犯”,即教学进行到某些节点上,必然会出现群体性、高发性的错误,其症状相似,时段也相同。“多犯”说明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障碍,这从表面看多是由于知识结构与内容较为复杂或困难引起的,其实质还是在于学生在思维节点与思维程序上存在着客观性障碍。

2、“再犯”,即某些错误在某些学生身上不仅易发,而且好发,即使被纠正过,但也必然会在后继学习过程中再次发生。“再犯”则主要说明了教师在教学的处理与把握上存在着问题,教师往往注重形式上的内容而忽视了思想方法、思维过程的构建,学生的学习未能深入到思维层面,其知识的掌握是不稳固的。同时,某一名学生身上的“再犯”现象也说明了教师的教学在注意到普适性的同时,未能照应到个别学生的差异性。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总之,在备课活动中,认真做好“备学生”的工作,对于切实提高备课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节

明确教学目标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含义与分类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含义

语文教学目标是每一次语文教学的方向,也是评价每一次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可见,目标的设计对于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多层次的,有: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这里主要是指某篇课文、某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

(二)、语文教学目标的分类

1、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原理分为三类:

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2、《语文课程标准》是按照三个纬度来设计教学目标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二、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职责与依据

(一)、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职责

↑ ↗

↖ ↑

国 家 制 定

教师制定

其中语文教师主要参与“语文单元目标”的制定,负责“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二)、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以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2、以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为起点;

确定语文教学目标还要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出发,包括:语文师资水平、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3、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构建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体系,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要求。

三、设计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与原则

(一)、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3、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1、思想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操作性原则;

4、层次性原则;

5、可测性原则;

6、主体性原则。

四、规范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

(一)、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

规范、明确的目标陈述应由四要素构成:

1、行为主体:完成教学目标的行为执行者。

2、行为动词: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的动词。

3、行为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4、表现程度:学生学习后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水平,用以评价学生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例如:每个学生

阅读

现代文每分钟

不少于500字。

(行为主体)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表现程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每个学生

都要在两年的时间内

背诵

优秀诗文60篇(段)。

(行为主体)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表现程度)

注意:在不引起误解或歧义的情况下,有时目标陈述可以省略行为主体、行为条件。

(二)、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注意事项: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必要时要附上行为条件,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3、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操作的。

含义明确的动词:写出、说出、解释、读准、背诵、划分等; 含义模糊的动词:了解、知道、理解、概括、分析、辨别等。

一般来说,认知、技能目标都可用含义明确的动词,情感目标则可灵活处理。

4、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

五、案例:《本命年的回想》教学目标的设计

案例一: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思考:

春节,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更多的只是个轻轻松松吃吃玩玩的节日,对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怕是知之甚少,我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由此引申开去,通过多种渠道(网络、课外读本),让同学们走进历史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案例二: 《本命年的回想》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案例三: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案例四: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春节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3、欣赏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

4、通过学生自己过年时的亲身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的对比,他们能体会到春节的变化与传统民俗的魅力。

案例五: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

2、学会独立阅读,整体感知,按时间的推移,讲述过大年的火热景象。

3、品读群众语言,体味浓郁的乡土风情。

4、提高自我阅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华民族过年习俗中有积极意义的文化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回忆过年习俗,了解地方特色,感受浓郁的乡土风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

第五节

安排教学过程

一、语文教学过程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一)、语文教学过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就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途径,是在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的基础上,运用教学手段所进行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和训练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也可以称为语文教学程序,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学活动纵向推进的流动程序,即教学活动从开始到结束的阶段。

(二)、语文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1、学生——语文教学过程的主体,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轴心;

2、教师——语文教学过程的主体,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3、教学内容——语文教学过程的客体,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指向的目标和任务;

4、教学手段——语文教学过程的载体,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方式和方法。

二、语文教学过程的分类

(一)、按语文教学的层次分:

1、学段教学过程

2、学年教学过程

3、学期教学过程

4、单元教学过程

5、课题教学过程

6、课时教学过程

其中,本章所说的语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课题教学过程、课时教学过程。

(二)、按语文教学的课型分:

1、阅读教学过程(讲读、自读等)

2、作文教学过程(讲评、指导等)

3、口语交际教学过程(演讲、辩论等)

三、课文教学的基本程序

单篇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也是经常实施的过程。这是因为人们的阅读常常是以一篇文章为基本单位的。语文教学就是以一篇文章为范例,教会学生阅读同一类文章。

单篇课文的一般教学过程可以将教与学都分成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三个阶段,即预习阶段——教读阶段——练习、巩固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说明:下面所说的是一般意义上的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我们说过教学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语文教学没有固定模式。追求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永无止境。)

首先是 新课导入;

(一)、预习阶段: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预习的程序一般是:“诵读——会意——发疑——小结”。

(二)、教读阶段:

1、指导理解文章标题

2、介绍作家和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

3、文字教学

4、词汇教学

5、句子教学

6、段落教学

7、求旨教学

8、篇章教学

(三)、练习、巩固阶段

1、熟读课文、增强记忆

2、整理归纳、掌握规律

3、指导运用、形成技能

四、国内语文教学过程研究新进展

(一)、魏书生的教程(六步教学法)

魏书生,男,1950年5月4日,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大代表。现任盘锦市教育局长、党委书记。

1、定向

即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确定重点的方式,有时由我提出,有时由好学生提出,也有时大家讨论。在大部分情况下,我都把学习重点写在黑板上,如《故乡》这课学习重点:

一、字词;

二、文学常识:作者及时代背景;

三、人物肖像及语言描写;

四、分析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2、自学

因为目标明确,同学们就可以驾驶着自己思维向目标行驶。仍以《故乡》为例,因学生已进行过整册书知识归类学习,前两个学习重点,稍加回忆或复习即可重现,第三、四个学习重点,需自己读书,找答案。

3、讨论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经过自学,大部分难点都可解决,不能解决的,自己记下来。前后左右,四个人一个讨论组,研究自学过程中各自遇到的疑难问题。

4、答疑

分组讨论,仍没解决的问题,则提交全班同学,学生如果会,则由学生解答,学生不会,则由教师解答。倘这一疑难带有普遍性,教师可予以回答。倘无普遍、深究的意义,为了节省时间,则跟个别学生讲明课后个别研究。

5、自测

即自我测验。测验方式不同,有时学生根据学习重点自己出题,自己答自己出的题。有时请一名同学出题,大家答。也有时每组出一道题,其余组抢答。有时我出一组试题,或做教材后面的练习题。需书面回答的题,一般都限定三、四分钟做完,然后立即拿出红色的笔评卷。这样检测,既明确了有哪些知识点没能掌握,又明确了经过努力又有了哪几点进步。

6、自结

即学生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自结,大部分采取每位学生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七嘴八舌地大声说的形式。也有时请一位同学总结,大家订正。

附录:“四遍八步读书法”,旨在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包括:

第一遍,跳读。第一步记梗概,第二步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0字。

第二遍,速读。第三步复述内容,第四步理清结构。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000字。

第三遍,细读。第五步理解和掌握字词句,第六步圈点摘要,第七步归纳中心。这一遍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字左右。

第四遍,精读。第八步分析写作特点,速度不限。

(二)、钱梦龙的教程(三主四式教学法)

“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 32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练”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后称“四式”。

1、“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读边教或边教边读。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

2、“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教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3、“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其目的是为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

常用的练习类型有:

(1)、记诵为主的练习,有助读、背诵、抄读等。

(2)、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

(3)、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这类练习可以是分解的,也可 33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以是综合的,小至用一个词造句,大至鉴课文写作。

(4)、评价作业。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

4、“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复读。

(三)、蔡澄清的教程(点拨式教学法)

安徽省芜湖一中的语文特级教师蔡澄清,1982年在《语文教学通讯》第二期上发表了《重在点拨》一文,正式提出“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实施点拨教学要:

针对学生的三种障碍(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心理障碍),抓住教材的三项内容(重点、难点、疑点),从三个方面(知识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实际),通过三条途径(通过画龙点睛以掌握知识要领,通过举一反三以实现能力迁移,通过启发讨论以求得教学相长),达到三个目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从而归结到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实施点拨教学的过程,蔡澄清按照教学活动中的认识运动的发展进程将它概括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1)、吃透两头,摸清障碍;

(2)、认清方向,选准突破;

2、实施阶段:(3)、相机诱导,适时点拨;

(4)、讨论交流,理解消化;

(5)、双向反馈,总结提高;

3、发展阶段:(6)、迁移训练,举一反三。

课堂阅读教学的点拨实施过程如下:

1、导入性点拨;34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2、研究性点拨;

3、鉴赏性点拨;

4、反馈性点拨;

5、迁移性点拨等。

(四)、黎世法的教程(异步教学论)

1989年前后,黎世法提出“异步教学论”。“异步教学”是相对“同步教学”而言的。在“异步教学”实验研究者看来,人类教学实践历史显示出三个发展阶段,即古代个别教学阶段、近代同步教学阶段和现代异步教学阶段。“异步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的异步化(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异步化。

在异步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化学习是一条主线。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等阶段进行学习的过程。

1、“自学”

自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基本掌握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首先由教师向学生布置自学参考提纲。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回了解学情并有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自学与学生研讨学习问题,认真进行微观的异步指导。

2、“启发”

当学生通过自学仍无法解决时,就需要教师提供某种“启发”。启发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一个班的多数学生(或部分学生)在自学教学阶段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或解决一个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个性问题。

3、“复习”

复习教学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继续解决在新单元学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初步的系统化、概括化,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将所学的新知识应用于实际,形成新的技能作准备的过程。

4、“作业”

作业教学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将所学的新知识(在与旧知识和技能的联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于实际,使知识具体化,形成学生新的技能,并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的过程。学生进行独立作业时,教师巡回了解学情,并点面 35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结合进行作业指导。

5、“改错”

改错教学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错误,认真分析作业的错误原因,改正作业错误,掌握正确作业方法的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进行自改。学生一边自改,教师一边巡回了解学情并有重点地主动指导学生自改。学生在自改中如果发生了困难,可请教同座位的同学,或下位请教别的同学,或请教老师。

每个学生除了有一般的作业本外,还要有一本错误作业的重做本,将自己做错了或改错的题,在自己的重做本上重新做一遍。教师要定期抽查学生的重做本,掌握学生作业改错的情况。

6、“小结”

小结教学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所学的知识(包括新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使所学的技能(包括新旧技能)进一步综合化、熟练化,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的过程。

学生在小结过程中,如果遇到难点或需要加深理解的内容,要反复阅读和深思课文,并认真查阅参考资料和工具书,如果经过独立思考,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可与同学展开小声讨论,或请教教师。

(五)、上海育才中学的教程(八字教学法)

“八字教学法”是上海育才中学从1977年起实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八字”即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1、读读,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2、议议,就是提倡学生自觉议论,主动探讨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3、练练,就是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它是学生学习、巩固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4、讲讲,即是讲解、解惑,可由教师讲,也可由学生讲。

该方法的基本点在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上,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活泼。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值得注意的是,八字教学法并非一种机械程式,并非要把每节课都划分为四个阶段,而是要贯彻在整个单元教学中,要因班级和学科的不同有所区别。

第六节

选择教学方法

一、语文教学方法及其特点

(一)、语文教学方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语文教学方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联结教与学相互关系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

其一,具有相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语文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根本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或绝对坏的方法。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

其二,具有针对性。教学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对象和特点,不同的目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就越能找出适合特定情况的教学方法。

其三,具有综合性。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综合体。教师“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启发、训 练和辅导;学生“学”的方法,在于观察、仿效、运用和创造。

其四,具有多样性。由于语文教学的内容、目的呈现出多样性,所以,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遏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与发展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一)、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特征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多以传授现成知识为主要目的,视学生为单纯接受知识和记忆储存的容器,因而主要是注入式教学法。

它的特征被概括为“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其致命弱点是:强调教师如何去教,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这一特殊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新时期广大语文教师正是以纠正这种错误偏向为突破口,进行不断实践,创造出许许多多富有时代色彩的教学方法。概括而言,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强调教与学并重

新的教学观念认为,学生也是教学方法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许多语文教师都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像钱梦龙教师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课堂六步教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给学生现成结论,而是给学生激励、点拨、启发、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学。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既重视教师教的方法,也重视学生学的方法,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首要特征。

2、注重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它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广大语文教师顺应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放在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位置。如陈钟梁老师的“问题教学法”、洪镇涛老师的“语文教学八字法”等等,都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培养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探讨和创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3、突出教学方法的情趣性

教学方法本身具有“刺激”功能。它的用途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激发求知,引起兴趣,刺激思维。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十分注重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借助艺术表演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变苦学为乐学。38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比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借助各种手段,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调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造成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潜力,高效率地学习。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情趣生活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

4、重视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

从整体观点看,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难以适应当代语文教学任务的多方面性和综合性。因此,教学方法必须由多因素构成,使具体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按教学的需要和一定规律排列组合,使之互相取长补短,以发挥整体综合效应。如黎世法老师的“六课型单元教法”、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四步教法”等等,都是把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方法。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这种“整体化”特征,使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具体性区别开来,成为自身的又一重要特征。

(二)、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

1、追求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教学民主性

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主体间的互动性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当师生配合默契、合作和谐时,教学方法才能最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而教学主体间相互合作和谐则表现为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的教学民主性,即师生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民主合作精神的发扬,能促进教学方法更适用于学生创新和探求能力的培养。魏书生老师民主化教学的探索表明,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和谐性,直接影响教学方法运用的效益,乃至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因此,探索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融洽的民主气氛,追求教学主体相互作用的和谐性,将是今后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主题之一。

2、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过去的教学方法研究十分关注智力因素在学生智能发展中的作用,而对教学过程中的情意侧面重视不够。近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非智力因素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认为人的意志力、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开始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智力活动所起的动力、定 39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向、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教育观由“智能教育”向“人格教育”的转变和人们对语文学科人文特性认识的加深,人们会更多地关注语文教学方法的情意性。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中得到启示。

可以说,如何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实现理智和情感的统一,是今后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3、提倡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等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使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得以更新,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革命。

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日趋自动化、微型化、智能化、综合化和教学软件趋向灵活化、专门化,更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这不仅可以扩大和改进人们的感受器官的功能,大大丰富感性认识的内容,还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人们会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难以逾越的障碍,使语文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和完善。

因此,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语文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

三、语文教学方法选择和使用的原则

(一)、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

4、创造性原则;

5、优化性原则;

(二)、语文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

1、坚持启发引导;

2、坚持最佳组合;

3、坚持因材施教;

4、坚持协调发展;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四、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性方法

(一)、讲述法:

1、含义:讲述法是教师用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描绘事例、论证事理的一种传授知识的基本方法。它以教师的叙述和说明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广为采用的方法之一。

2、优劣:长处是:可以传授新知识,并保持系统性和深刻性;可以通过简明的语言讲清问题,保证教学时间的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缺点是:它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3、适用:适用的场合主要有:学习课文之初,需要交待学习目的、范围、要点和要求时: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或相关课外知识时;分析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难点时;补充教学所必须的各种材料时。

4、运用:讲述法的运用要点是:

①、讲求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严整性和思想性;

②、讲述内容集中、凝炼,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扣住特点和关键点;

③、语言准确、简明,感情恰当,条理清晰,深入浅出; ④、讲述要具有启发性,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

⑤、既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兼顾学生主体功能,突出语文能力培养的目的。

(二)、问答法:

1、含义:问答法是以师生的对话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也称“谈话法”或“提问法”。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

2、优劣:长处是:有利于唤起注意,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训练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弱点是:教师所提问题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的理解程度,每次的问答只限于少数人的对话,多数人则处于消极状态。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3、运用:问答法的运用要点是:

①、须考虑所提问题的意义、价值和启发性;

②、提问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学生思想水平和实际能力; ③、提问应紧扣中心、重点、难点、疑点、关键词语和句段,并使问题系统连贯,合乎逻辑顺序;

④、语言要简明;以思考性问题为主,记忆性问题为辅;

⑤、要面向大多数及全班提问,必要时可将问题分为上中下三种水平,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答问机会;

⑥、注意对答问给予全面评价,要鼓励多于批评。

(三)、讨论法

1、含义: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相商量,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基本教法。其价值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弥补了独立学习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评判能力和论辩能力。

2、种类:讨论法有同座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不同的规模;还有专题性讨论、析疑性讨论、欣赏性讨论等不同的性质。

3、适用:讨论法多用于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4、运用:讨论法的指导要点是:

①、讨论前,教师应选择有价值的论题,并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围绕论题搜集资料或写发言提纲;

②、讨论进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已见,虚心听取他人见解,作出正确评判,修正自己的观点,充实自己的论据,同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就论题的实质及关键点展开辩论,因势利导,深化讨论内容;

③、讨论结束时,教师应及时作出评判性总结,并据实际需要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四)、练习法

1、含义: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掌握知识、技能 42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和形成习惯的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2、优劣:它能帮助学生把知识化为技能,把技能化为熟练技巧,进而获得听读说写的能力和方法,养成听读说写的习惯,使学生取得多方面的适应性。但它只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使用,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有时也可以起到扩展知识的作用,这就需要与其它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练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但不可过多使用,应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负担。

3、运用:练习法的运用要点是:

①、要注意引起学生练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练习的自觉性;

②、练习的内容要相对集中,有重点,难易适当,注意练习形式的变化; ③、练习要在单位时间内求得尽可能高的效率和尽可能好的效果,须注意使练习的次数达到一定的量;

④、练习的布置应照顾到学生学习的差异,使练习对每个学生都有实在的促进。

五、综合性语文教学方法

1、导读法:导读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和要求,学生自学交流,教师随时指点。

2、读议讲练法:该方法是教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等各种阅读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3、目标教学法:课前制定教学目标(知识要求、能力层次、思想教育);课堂展示教学目标(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师指导学生达标(按内容要点安排教学过程、按能力层次选择教学方法);课堂检测达标情况(补救失误、保证达标);

4、情景教学法:其特点是运用生活场景、图片、实物、多媒体、实验室和演课本剧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情景,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观察、体验、思考、练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5、单元教学法:把题材、体裁或表达方式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文章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单元,从整体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步骤、方法和课时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六、其他语文教学方法

(一)、其他语文教学方法介绍

1、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

2、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

3、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4、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

5、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

6、研究法: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

7、自学法:自学—辅导式;

(二)、其他教育教学的方法举隅:

1、语感教学法(洪镇涛、王尚文)

2、思路教学法

3、情感教学法(于漪)

4、案例教学法(根舍因、克拉夫基)

5、点拨教学法(蔡澄清)

6、情境教学法(李吉林)

7、导读教学法(钱梦龙)

8、目标教学法(布卢姆)

9、反馈教学法(刘显国)

10、问题教学法(杜威、马赫穆多夫)

11、欣赏教学法

12、活动教学法(杜威)

13、点面教学法

14、愉快教学法(上海一师附小等)

15、成功教学法(上海闸北八中)

16、整体教学法(查有梁)

17、合作教学法(美国的斯莱文、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18、启发式教学法(《学记》、柏尝试教学法拉图)(邱学华)

19、设计教学法(克伯屈)

20、发现教学法(布鲁纳)

21、创新教学法(奥斯本、吉尔福特、陶行知)

22、差异教学法(华国栋)

23、比较教学法

24、程序教学法(普莱西、斯金纳)

25、直观教学法

26、图示教学法(王松泉)

27、暗示教学法(洛扎诺夫)

28、竞赛教学法(罗树根)

29、大语文教学法(张孝纯)

30、非指导性教学法(罗杰斯)

31、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

32、道尔顿制教学法(柏克赫司特)

33、有意义学习教学法(奥苏贝尔)

34、迁移教学法(马芯兰)

35、尝试教学法(邱学华)

36、学导式教学法(胥长辰)

第七节

拟定教学方案

一、语文教学方案及其特点

(一)、语文教学方案的含义

教学方案是教师将自己对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用文字固定下来书面材料,简称教案。

语文教学方案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书面成果,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活动、进行课堂具体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二)、语文教学方案的特点

1、科学性:既要反映知识内部的规律,更要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的规律;

2、创造性:教案不是语文知识的汇集,也不是参考资料的摘抄,而应该是为适应具体情况的、创造性的具体设计;

3、实用性:教案是语文教学的操作程序,而不是知识序列,也不是文章分析,也不是教学论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因而必须具备实用的操作性;

二、语文教学方案的种类

(一)、从内容看:教案可分为知识型教案、教法型教案和综合型教案;

1、知识型教案:

这种教案的内容是语文知识的汇集,或是教育参本资料的摘录。包括:题解、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生字新词、层次结构、段落大意、逐段分析、全文总括、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

这类教案,资料性、文献性强,是一种静态的教案,又称之为“资料教案”;

优点是知识相对稳定,便于长期保存,反复使用;

缺点是只写了“教什么”,没有写出“怎样教”,缺乏个性。

2、教法型教案:

这种教案的内容注重教育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包括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提问、点拔、解难,注重板书、补充练习和检测题目等。

这类教案针对性强,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的,具有较强的教学个性,是一种动态的教案。

优点是注重“怎么教”,便于施教过程中双方活动的实际操作,缺点是知识性不强。

3、综合型教案:

这是一种知识、教法互补,静态、动态结合的教案。内容上既有一定的资料汇集,又有一定的教法设计,力求做到“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有机结合,语文知识共性和教学特点个性的有机结合。

优秀的语文教师大多采用这类教案。无论对于新教师,还是对于老教师,这种类型的教案都是值得提倡的。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二)、从详简看:教案又可分为详细教案、简明教案和微型教案;

1、详细教案

这种教案内容周详全面、介绍作者、交待背景、正音正字、分析结构、讲解内容、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色、安排课后作业等,一应俱全。

其中,教学过程的编写尤其仔细,不仅是教学环节,而且每一个重要提问,甚至对每一教学环节所需时间也作了大体安排,常有圈、点、横线、浪线、方框等标识重点内容,用不同颜色书写关键词语,专门写出板书内容,等等。

详细教案编写起来较费时间和精力,但便于系统记载教学内容,全面把握教学进程。适宜于经验不足的新老师。

2、简明教案

又叫简案或教学提要。它文字精炼、篇幅短小,只写出教学最基本的内容。比如只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教材分析只写梗概或几个要点,作家作品及背景知识都尽可能压缩。有时,备果的相关内容批注在课文中,与简案配合使用。

它是对详细教案的简化,编写时需要有驾驭教学的能力和较强的概括能力。

简案虽短,但难于设计,上课时也难以把握,因而只适用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3、微型教案

也称卡片教案。把教育内容尽量简化,只保留最基本的教学步骤和必要的板书,写在卡片纸上,每课时一张卡片;上课时,将教案卡片放置在讲台醒目处,或夹在教本里,可以同时看到教材和教案的要点,教学时不致临场慌乱、丢三落四。

微案可以跟详案和简案配套编写、协同使用。对于新教师来说,微案只宜作为详案操作的补充,而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配合课本上的批注,运用微案卡片,教学也能得心应手。

(三)、从形式看:教案又可分篇章式教案、表格式教案、提纲式教案和符号式教案;

三、常规教案的内容与结构

(一)、语文教案的内容

语文教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时数等。

1、确定教学目标要准确具体

目前,《新课标》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例如:《端午的鸭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端午文化,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2、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培养热爱生活、关注细节的习惯,发现平淡生活中的情趣和诗意。

3、培养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感受民俗中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设计教学内容要充实恰当

例如课文《散步》,如果我们阅读课文,可能会有很多的体验与感受:家庭的幸福和谐,母子、父子、祖孙、夫妻之间的浓浓亲情,生命的流逝、爱的传承,对生命、爱的珍视,中年人的责任等,都属于文本内容。教材必然要对文本内容做一次筛选整理,教材偏重于让学生体验文本中所体现的“中年人的责任”。

在现实教学中,教学内容首先可能是对教材的忠实传递,旨在将教材中的种种材料完整如一地转交给学生。教师基本上是照搬教材内容,教材上说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可以说是照本宣科。

但有的教师认为体会“中年人的责任”,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隔靴搔 48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痒的味道。这时候,他们就会调整教学内容,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亲情的理解与体会上。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教学内容源于文本内容,却不同于教材内容的情况。但这样创造性的处理显然更符合教学实际。

3、设计教学过程应紧凑有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思维的生成,因而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程的及时生成、动态生成。所以在编制教案时要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突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前者服从于后者)这两条线索,以引导、探讨、回答学生的问题为重要内容,准备一种或多种设计思路,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

4、采用教学方法须灵活有效

确定教法的依据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目的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法。

试以《故乡》为例:

①、如果以要求学生学会记叙一个连贯动作作为教学目的,可以突出“雪地捕鸟”的内容,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

②、如果确定以学习描写人物外貌为教学目的,不妨以闰土少年和中年的外貌描写为范例,训练学生描写人物肖像;

③、如果把学习对比手法作为教学目的,自然要抓住人物和景物的几组对比,进行讲解分析。

此外还可以因课文而异、因人而异。

5、分配教学时间要详略得当

首先要确定一篇课文教学过程所需的课时数,再预设一个课时中每个教学步骤所需的学习时间。

时间安排既不过多过松,也不过少过紧。

(二)、语文教案的结构

一般地说,教案的整体结构分为两个部分: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教学档案

一个课时讲完的教材,教案结构可将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合二为一。

1、课题计划

课题计划,是指教学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的整体计划。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①、课文标题:单元或课文的题目。课题要写全称,并写上作者姓名。②、教学目的: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大方面,分行排列,少而精,切中要点。

③、课型类型:一类是在一堂课里同时完成两项或两项以上教学任务的综合型,叫综合课。一类是在一堂课里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的单一型(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作业分析课、检查课);若属单一型,则要具体标明是哪一种课型。

④、重点难点: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分项列出。

⑤、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方法,如讲述法、讲练法、谈话法等。

⑥、教具说明:本课题教学中所需要运用的教具,包括电化教具。⑦、课时安排:本课题教学所需课时数。

2、课时计划

这是指一个课时的教学计划。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①、课时说明:本课时是整个课题教学中的第几课时。

②、教学要求:本课时为实现整个课题教学目的所应达到的要求。③、教学要点:本课时教学内容提要。

④、教学过程:也叫教学进程。包括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时还注明教学所需时间。这是教案的主体部分。

⑤、板书设计:分课时的是“课时板书”,可分散写在教学步骤之中,或另外写在与教学步骤平行的备课稿纸右侧,也可集中写在本课时计划教学过程部分的最后。最后一课时计划中可写上全课题总的板书,称为“课题板书”。

⑥、作业布置:每个课时一般要安排少量作业,可以是思考性的,也可以是练习性的。

⑦、教学后记;也称 教学小结或 教学回顾. 是备课和教案实施情况的小结,也是教学心得体会的概括记录,可资以后教学查考借鉴。可以每课时都写,50

第二篇:论语文教学

新课改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指导尝试

几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成效显著。作为教育教学前线的普通一兵,我积极地投身于这场教育大变革之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运

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新课程的课究竟怎样上?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知识是我们送给学生的,还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的?我们组织的语文课堂的讨论是否真的有效?课改开始时,我和其他语文教师一样也有着深深地困惑。让我倍感欣慰的是,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在这次新课改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新课改的实施为契机,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但是在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

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

要使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价值观,真正把课堂的主动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发挥,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体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说。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

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为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运用,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体发展性为主的教育评价观、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观”,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进行语文的自主学习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

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的自主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解读和评判,才会有自身深刻的感悟和启迪。我常想:如果学生连语文课都不愿上,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最

大的败笔、渎职和悲哀。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层次、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认真解读文章,使课堂学习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如在学习童话《犟龟》一文时,就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一组问题:犟龟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然后再问:他要参加的是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可是,它最终参加的却是狮在此基础上,我继续设问、启发:他虽没有参加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但有一点是它是有收获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成功的意义到底何在?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使学生在自己的诱导下,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反复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

点很容易地就解决了,同时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以课堂讨论或辩论为多种展示形式,努力营造有亲和力的语文课堂教

学气氛,促进合作,促进各个学习主体的主动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以学定教”,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并通过与老

师、同学的交流激活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其次,我积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改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授课时,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辩论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服务者”,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习文言文《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庄公真的‘鄙’吗?”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辨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同时,引入文言

文《马说》进行比较。

四、以写作为依托,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和表达,而这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

如在学完小说《故乡》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我说闰土》、《我眼中的杨二嫂》、《新时代的故乡》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人物形象,从而带动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写作能力的提

高。

五、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坚决避免“放大羊”,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

程进行合理调控,避免师生走入误区。

1、学生的课堂讨论不分难易,甚至无价值的问题也讨论。

2、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讨论,避免为了完成无实际意义和效果。

3、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定位于学生的“学”上,每节课应让学生学有所得,但不可学得过多,有时一节完美的语文课完全可以有些遗憾之处。

4、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过分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的自学过程。新课程形势下,语文教学重心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转移,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的淡化,相反对教师的自身

素、驾御课堂的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学困生毫无发言权及立足之地。

6、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偏离语文教学的特点搞苦求所谓的“创新”。

实践证明,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中焕发了极大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他们的主体

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资料]:

1、《以学为主,和谐发展》 山东省教研室 语文教研员 张伟忠

2、《新课标研究及实践中的有关问题》北京《语文建设》 主编郑 浩

3、《教学是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人民教育》 余文森

第三篇:论语文教育情境教学

论语文教学之情境教学

——以李吉林老师《萤火虫》为例

关键词:亲切,活跃,寓教于乐

李吉林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通常的老师上课,学生学习的固定模式,而是在和学生的不断沟通中达到教学的目地,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我关于李吉林老师教学模式的认识。

(一)亲切

在李吉林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她可以的缩小和学生的距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往往表现的比较活跃。相较与我们在小学、中学时期所遇到的老师,李吉林老师则亲切多了。在她的课堂上,虽然学生和老师的固定关系还是存在的,但是因为老师的亲切,这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不再是循规蹈矩反而变的更和谐,更融洽。这一点在李吉林老师提问和做游戏的阶段可以体现的很明显。孩子们在这样宽松的上课环境中更能融入课堂,更能跟随这老师的思维进行不断的思考。在学生看来,当他们认为自己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因为老师的亲切而变的更亲近的时候,他们就会接受老师的授课方式。在中国的传统教学中“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的思想使得中国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忽略了和老师之间除教学以外的关系。只是单纯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具有人性化的师生之间的和谐、融洽的关系。但在李吉林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师生之间简单的教学关系,而是李吉林老师将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教他们关于课堂的东西,还和他们做游戏,以及带孩子们做关于课堂教学的表演。作为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在李吉林老师的身上学习这种亲切的态度。如今的教学环境已经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学环境了,所以李吉林老师的亲和力和作为老师这种亲切态度,适应了孩子们的需要,活跃了教学氛围达到了教学的原始目的。

从学生的方面看,进入到21世纪的学生已经相较与其他时代的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仅更多了自己的思想而且崇尚一种相对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了解的更多,当然也希望展现的更多。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在抛弃旧观念和他们变的亲切的时候还要不断的给他们创造一个展现他们自己的舞台。从老师的方面看,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那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之间变的更亲切。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他们足够的机会让他们去展现自我,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更多的能发现他们的才华。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光会学习的学生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所以我们更要亲切的和学生交流,发现他们更多的闪光点。所以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中,她本身的亲切和亲和力已经是教学能够成功的一大条件了。

(二)活跃

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李吉林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这种课堂氛围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在科学调查中,人们得出:相对于紧张严肃的环境,人们更能在宽松活跃的环境里激发潜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李吉林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相对活跃、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氛围,不仅仅没有让课堂变的混乱,反而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融入这样欢乐的学习氛围,将他们的思维带到课堂上。既防止了个别孩子有上课走神的现象,也可以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到应该掌握的知识。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的反应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有所不同。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得一些学生无法在固定的模式和时间里保证自己接受所有的老师教授的知识。所以这样的模式对于一些学生的学习是很困难的。所以,李吉林老师营造的宽松的、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很适合现代教学。在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用一直紧紧的盯着课本,而是跟着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学习。这样不仅解决了一些同学在课堂上跟不上的情况,而且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可以大胆的说出他们的想法。中国的固定教学模式使得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较弱。在李吉林老师的教学视频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并没有给他们限定回答的范围和内容,而是让他们尽情的发挥想象来回答问题。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知识变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所以在活跃的氛围中,李吉林老师很好的完成了她的教学目的。

(三)寓教于乐

在我们通常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是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是在李吉林老师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了老师带着学生玩游戏的场景。其实,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的。如果将孩子们的天性束缚住,将他们的行为全部限制在教室里,那么对于教学,无疑是不利的。所以,李吉林老师采取了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里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里,我们往往将教学和娱乐分的很清楚,但殊不知,如果将娱乐和学习结合起来,教学的成果会更加明显的。在李吉林老师的课堂上,她不仅带领孩子们玩扮演角色的游戏,还带领孩子来跳由老师亲自编排的关于课文内容的舞蹈。在游戏和舞蹈中,学生们更能融入到课文的内容中,不在是单纯的来学习课文而已。这样,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寓教于乐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完成了应该接受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堂生活。在游戏中,其实学到不仅仅限于知识,还有团结和友谊。这些东西是课本永远无法满足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与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在寓教于乐的时候,学生们能学到的更多,了解的更多,所以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正确的、切合学生们的实际。所以这样的上课方式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实践的。

综上所述,李吉林老师用自己亲切营造了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并且在寓教于乐中完成了课堂教学。作为一名老师,并不能把自己单纯的当成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导师,更要用心的去了解学生,随着时代的变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这一点上,李吉林老师是我们很好的榜样。她对于教学的严谨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以上只是我的个人对于李吉林老师教学的见解,但仍要再不断的学习,为今后的真正的教学做准备。

汉本一班

安琪

2011.4.8

第四篇:学科性质-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教育性和审美性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再认识

肖北方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之所以有别于其它学科,取决于它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即该学科的本质属性,它不仅在理论上制约着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而且在实践中也制约着该学科的教学原则、方法,以及最终的评估标准和评估结果。因此,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问题都是对该学科进行系统研究的首要问题。中小学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自1949年由“国文”、“国语”改称“语文”而独立设科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就随之展开,但一直存有争议。由此语文教学也走了一条并非坦直的路。在此,本人拟就语文学科性质作进一步探究。首先,看一看语文的内涵:最早在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拟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明确地解释为:“所谓语文,应是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后来,有人从“语文”字面来解释:“语”即语言;“文”则为“文字”、或“文章”、或“文学”几说,对此,叶圣陶先生曾做过浅显易懂的解释:“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可见,这一解释与最早界定的语文内涵是吻合的,也与我们现今的语文教学内容相一致,语文学科的主要内容是字、词、句、篇,篇包括文章、文学,如语文课内选编的记叙文、诗歌、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作品节选等。语文教学过程即以这些内容为媒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这里,听说训练落实了口头语言的运用,读写训练落实了书面语言的运用,听说读写并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语文教学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不可割裂或偏废,而且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后者带动前者,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学科的内涵决定了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而如何完成任务,完成质量如何,则首先取决于对学科性质的认识。

谈到语文学科的性质,真可谓众说纷纾有人曾统计,仅1980年-1989年间公开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法》专著中,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竟有十二种之多。此后,仍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工具性、知识性、科学性、基础性、技能性、实践性、社会性、社会实践性、社会应用性、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移情性、统一性、螺旋性、直线性等等。另外有人又进一步从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上加以区分和概括。到底哪种表达比较正确呢?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的质的规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线性”、“统一性”、“综合性”、“知识性”、“科学性”等,显然可以用以表述许多学科的特性,没有将语文学科在“质”上与其它学科区分开来;其次从逻辑角度看,有人将“基础性”和“工具性”、“综合性”和“统一性”、“知识性”和“科学性”等并列用于一种表述中,而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关系的概念,这里一并使用,在逻辑上是欠斟酌的;另外,“实践性”、“技能性”都应归之于语文教学操作原则与方法范畴,不是对语文学科的内质的界说。尽管如此,这些见解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文学科从内到外的纵横关系,包括语文内部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编排的前后关系,以及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与学习主体的关系等。各种关系无疑都是我们进一步探究语文学科性质所必须触及的立体界面。

我们以上探讨的语文的内涵,主要是指中小学的语文,它是区别于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同时也区别于高等学校教育中各类有关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系列专业课程;另外,它还是区别于社会大范围内应用的“大语文”的“小语文”。而且,后三者都以前者为基础,而中小学教育本身总体上为基础教育,那么,中小学语文就是基础的基础,这一地位决定了中小学语文必定是为人的各方面的发展打基础。按照教育总目标的要求,结合语文学科的内涵,概括前人的语文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教育性、审美性。

(一)工具性

关于工具性,绝大多数人一直持肯定意见。建国以来多次制定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从未否定过工具性。直到1992年审定的《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中,仍然坚持语文的工具性,肯定“语文是一种工具,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工具,而是思想和感情的载体。”

其实,语文的工具性首先取决于语言的工具性,正如导师列宁所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也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这表明语言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工具性还表现在,它是思维的主要工具。因为人的思维活动,即形成概念、进行判断与推理,都主要借助于词来完成,而且人的语言清晰度与其思维清晰度是密切相关的。概括来说,就外部语言而言,主要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就内部语言而言,主要是思维的工具。

当然,语文教学并不等于语言活动,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和从事社会工作的工具。因为语文学科内容,包含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是我们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始终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我们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理解,可以归结为现行《新大纲》中的概括:工具性,指语文是日常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各门功课、获取新知识和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的最基本工具。

然而,在历史上曾有过忽略工具性的教训,曾一度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因此,语文教学专家刘国盈在谈语文教学的性质时说:“语文是工具,这一口号在纠正语文教学的偏向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同时,刘先生提醒我们要防止另一 倾向的产生,即将语文纯工具化。他说,语文是工具,因为语言文字是装载思想的工具,但是语文毕竟不同于火车,火车是装载旅客的工具,火车和旅客可分为二物,二者分开其本质不变,且能独立存在,但语文这一工具却不可能与所装载的思想分开,“有谁见过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思想内容的语文呢”?这说明语文不是一般的工具,它的特殊性在于内容与形式的密不可分。而且,不同的语言形式,孕含着不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思想内容,给学习者以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坚持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语文的另一属性,那就是教育性。

第五篇:论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论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摘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实现,教师要注重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常见的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主要有运用实物,角色扮演,联系生活,运用多媒体,锤炼语言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避免过度“扇”情,忽略学生与文本,滥用多媒体,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等情况,避免陷入误区。

关键词:情境教学;创设方法;误区

前言

近些年来,语文课堂面临着普遍缺乏活力,学生积极性、参与性逐日下降的危机,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缺少新意,缺乏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有趣内容。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迫切需要探讨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问题,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国古代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法,孟母三迁、断织教子的故事,西方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情境教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深化改革的必然,是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基本途径。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可不用情境教学。

一、语文情境教学的含义、作用及意义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情景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和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的作用

1.情境创设易调动情感,点燃激情,引起共鸣,更快地进入角色,更好地理解内容。

临其境,见其人,闻其声,就能很好地调动感情,激起内心的感情共鸣。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排除外界的干扰,更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或者对一篇文章理解透彻,知文意,识文理,误文情,就必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亲身的实践中走进作者心田,体悟作者的内心情感。如在教授姜夔《扬州慢》一词时,教师巧借编钟录音,反复播放,渲染气氛,让学生领悟到词中悲凉痛惜的感情。又如,教《木兰诗》可播放古典音乐《十面埋伏》,教《春江花月夜》可播放同名歌曲。

2.情境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等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课文,理解课文,老师有时让学生把文章中的某一部分或者全文表演出来,这种表演本身就是一种情境的创设。亲自参与,身临其境,会让学生对文章把握得更到位,理解得更深刻。例如在教授《雷雨》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担任角色演话剧,学生在表演时,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等语文实践能力。

(三)情境教学的意义

情境教学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因重认知轻情感而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调发展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仅如此,情境教学将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强调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从而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统一在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是他们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而且发展了语言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情境教学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有关语文教学知识性与工具性的纷争,将语文教学导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方法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作一种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既要靠教师的知识经验,还要靠他们的艺术和品格;而表明良好学习情境的标志是,使学生有广泛的思考自由……”[1]2。教师依据教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在这个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达到教材所要求的指标,这就是语文教学情境的实质。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从操作来看,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惟有这种创造性,才能使情境教学百花齐放,展示姹紫嫣红的风采。创设教学情境,既可以以教材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也可以模拟与教材相似的情境,谋求形似、神似、功能相似、结构相似等,让学生得其门而入;既可以移植其他学科的技术和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用电影“蒙太奇”技巧和幻灯、录音、录像技术等来创设情境,也可以替代换元,即为了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代用材料、代用方法、代用零件等,千方百计地创造出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来。这里我将从以下几个常见的方法来探讨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运用实物展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规律出发的。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可以使课文内容与实际事物或现象练习起来,营造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增进实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运用实物演示情境,重点在演示过程,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

正例:钱梦龙老师在教授《死海不死》一文时,提前准备好一只盛满清水的大烧杯、一根玻璃棒、一个塑料匙子、一碟食盐、一个鸡蛋放在讲台上,这些装置迅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好奇心被调动起来的基础上,老师让大家思考如何让鸡蛋不沉到水底,并让几位同学分别进行了实验验证,最后当某位同学将所有的盐投入水中使鸡蛋浮起来后,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并在老师的提示下得出了鸡蛋上浮的原因是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从而引出了本节课所教内容,整个课堂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始终是高涨的[2]34。这个案例中,钱老师通过实物展示创设一种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自领略一下“发现真理”的乐趣,这比教师喋喋不休地“奉送真理”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这种直观情境,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推理力。特别可贵的是,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他们亲自体验到发现和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反例:有位教师在讲郑振铎的《燕子》一文时,只是根据课本内容不断地用语言向学生描绘燕子的外部轮廓,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只知道燕子是黑色的,有一对剪刀似的尾巴,到真正看到自然界中的各种鸟儿时又不能很好地区分。这个案例中,针对教学对象是处于好奇心、观察力很强的特殊时期的特点,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图片,如果有可能,应该带学生到自然界中去观察鸟儿,这样的实物情境会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燕子的特征并加深对鸟类的感情。

(二)联系生活再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者头脑里反映的产物。学生虽然年少,生活阅历浅显,但是出于花季的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望,同时也从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积累了各种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再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情感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3]270正是这个意思。

案例1:一位教师在讲解《赤壁之战》一文时,在黑板上列出主要任务的生卒年代和大战时的年龄,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板书与自己观看的电视剧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作对比,产生了很多疑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要学会区分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加工,从而指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4]135。

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教师。无论如何,联系生活再现情境对语文教学来说十分重要,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表达对生活的感受。

(三)角色扮演体会情境

优化的情境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种情境的创设培养了学生兴趣,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扮演角色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情境教学模式符合这种新课标的理念。

回想传统的灌注式的教育,学生很难形成主体意识,因为他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被动应付的情绪状态中,处在一个“我是学生”的“被动角色”的位置上。这种缺乏主体意识的学习者,很难获得主动的发展。整个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成为学生主动投入、主动参与的活动,关键在于学习者主体意识的形成及其学习态度、情感和意志的作用。

为了保证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我们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角色的情感。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的角色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

案例:我们常见的扮演角色来创设情境的事例大多是分角色朗读课文。如教读《皇帝的新装》,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皇帝、老大臣、骗子、天真的孩子都栩栩如生活跃在眼前,使学生感到课文中的事就好像发生在课堂上,学习起来兴趣盎然。对于戏剧作品,可组织学生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白毛女》、《雷雨》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任务的性格特征。

无论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还是扮演角色体验课文都顺应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由于角色的转换,因新异感,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让其在角色的驱动下,全部地投入,全部地活动起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学生的主体意识经过这样的培养逐渐形成主体意识,从而获得自我的充分发展。

(四)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对一些无法运用实物直观、物象直观展示教学情境的课文,教师运用语言的声调、节奏、情感等多种因素,绘声绘色,勾勒描述课文情境,启迪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神游”于情境之中,增加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

案例:有位教师在讲解柳永《雨霖铃》一词时,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教学情境。她说:“词中的情节发生在东京城外、垂柳满岸的汴河码头。冷落凄清的深秋,一场骤雨刚刚下过,树梢上的寒蝉又如泣如诉地叫了起来。长亭下,送别的人细细话别、依依不舍,直到傍晚时分,雨停了,在渡船人的催促下才开始了启程之路——这首词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古代的缠绵的送别图......”接着,老师选用《雨霖铃》的教学磁带,学生在悠扬的萧笛声中很自然地进入了词的境界[5]197。

充分发挥语言的形象功能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把他们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从而正确理解课文。由此看来,教师语言的锤炼至关重要。

三、优化情境,走出误区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语文课堂,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要求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符合一定的限度,避免出现适得其反的现象。以下两个方面是语文教学情境中最常见的误区。

(一)过度“扇”情,忽略学生与文本

最近听到一个名词叫“‘扇’情”,大概意思就是说一些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过度强调自身的情感体验,不停地诉说自己与作者的同病相怜之处,导致自己的感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学生却觉得不可思议,觉得可笑。这个“扇”字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一个忽略学生与教材文本基础上的“自我化教学”,教师的原始目的是想让学生进入自己营造的情感氛围之中,结果却在这种过度的行为中适得其反。这种情况下的教师教学是为了营造一种情境来激起学生的兴趣,以达到学生与作者、与老师的情感共鸣,但是教师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心。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应该将学生放在主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情境的创设中来,将他们的感受、他们的经历作为重点,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也要顺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二)滥用多媒体,阻碍学生思维发展

在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越发丰富多彩。多媒体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图片的展示、音乐的渲染、角色的扮演这些独特的方式成为了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建立的重要形式,因此有些人开始质疑语文课堂变成了音乐课、美术课、戏剧课等,开始有人提出“如何尊重语文”的问题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说明的是语文课堂不会因为这些而失去它的独特之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些丰富的形式正是在践行语文人文性的一面。但是,这些形式的过度滥用也确实是阻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应该注重时机,注重对文本的深刻探究。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在教学刚开始之时便通过多媒体放映了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相关片段,学生看完之后,林黛玉的形象已经固化成电视剧中扮演者的形象,这个时候教师再让学生读课文,读到描述黛玉的部分学生头脑中出现的都是刚刚看过的林妹妹,这样的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其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挥。再如,我看过一个教师在讲《中国石拱桥》一文时,精心制作了关于石拱桥原理的flash动画,这个老师对自己的本次教学特别满意,但是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探讨下他发现这节课自己过分关注这个动画的展示,将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忽略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一面。

总之,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课文而异,因教师、学生而异,因教学条件而异,不可强求一律,也不可滥用,从而使教学情境达到最优化。

四、结语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程改革重点要求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每个学生对国文学习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从自己的教学实施中多渠道多途径多角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伟.《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2] 钱梦龙.《先做一个“小实验”》[J].《语文学习》,1991,7:34.[3] 朱杰人.《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70.[4]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35.[5] 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197.

下载《学科教学论》(语文)教案(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科教学论》(语文)教案(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教案(共5篇)

    《论语》教案及剧本---因材施教(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因材施教、做事要三思,也不要过分犹豫2、学会表演礼仪 一、整理书本 3分钟 二、5分钟 导入新课文 师:同学们我们知......

    论语教学 教案(大全五篇)

    国学经典 《论语》教案 执教教师:孙照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教学目标 1、发挥传统蒙学的作用,让小学......

    《论语》十则 教案-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二、教学思路 板......

    《论语》二章-教学教案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 事或几句话。《论语》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 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应当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设计要能够充分地按照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现场生成性的基本规律而做相机诱导、及时处理吗,并为此留下......

    论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湖南省澧县雷公塔中学 曾庆忠[摘要]中华民族文化中有许多优秀传统美德。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传统美德的教育,因材施教,深刻挖掘教材内涵,合理进行......

    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新课程的理论像一股股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给古老的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生的活力,促进它发挥着教书育人的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借鉴了发达国......

    论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论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素养不同于素质。按一般的理解,“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此次课程改革,许多学科的课程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