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文教学中乐学境界的到达
论语文教学中乐学境界的到达
张晓琳(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新篁镇初级中学)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呢?答案肯定是众说纷纭,但我认为语文教学中乐学境界的到达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古人云:“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语文的乐学境界,语文学习的最高追求也许就是语文教学中乐学境界的到达。有人往往片面的理解的乐学之乐无非是形式之乐、手段之乐。而真正的乐学境界却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手段与目的的高度统一,是“要我学”之苦向“我要学”之乐不断转化的乐学终身的全过程。
现在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平时下的功夫很多,但考试时牵涉到的书本知识却不多,考试仍然得不到高分,因而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乐趣。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反正语文考试很少考到书本知识,看不看书无所谓。每当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家长为学生购买大量的学习资料,但语文方面的却很少,有的即使买了也只是买一些书后习题答案之类的资料。对此,我认为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最主要的是要积累较为丰厚的语文知识,掌握熟练的语文技能,具备坚实的智力品质,濡染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当构成一定的语文自学能力时,“我要学”语文的乐趣便会油然而生。因此,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应该是语文自学方法的指导,要在小学阶段认真模仿、督促自学的基础上,直到初中及时进入理解表达、自觉自学的阶段,进入鉴赏创新、自能自学的阶段。只有在指导学生语文自学方法,引领学生达到语文乐学境界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完成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全部指导工作,变“学会”为“会学”,变“授人以鱼”为“导人以鱼”给语文教学对象以终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发展的源泉,最终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高度。
既然如此,怎样才能引导语文乐学境地呢?我认为要对他们进行一些重要的方法指导。
一、学习有法,而无定法。指导学生重视语文学习方法,重视语文学习规律、原理、法则,但不能一味的依赖方法,尤其不能依赖那些投机取巧、不下功夫的所谓“方法”和不适合自己语文学习特点的方法。语文是美好的神奇的。我体会到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就正如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决不是一味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形式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文本是用以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生活、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载体,所以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让学生多朗读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的阅读,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参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谓读的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提出自己的疑问。有一个学生问道:“老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中的‘细’写错了,应该是这个‘戏’字。”应该说这个学生通过阅读已达到探究性阅读的阶段,他已发现了问题。我不失时机的加以启发诱导,要求他们把“游鱼细石”与“游鱼戏石”放在一起阅读比较,再集体讨论,最终形成两种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这里侧重写水清,为突出清的特点,应该用“细”字。另一部分学生则赞同用“戏”,认为这样更显得生动形象,情趣盎然。对于这两种观点,我都予以赞同,特别是对提出疑问的学生给予表扬。实际上,他的语文学习通过我的引导已进入到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乐学境界。
二、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指导学生志向高远,目标明确,不能只看分数,待能力达到时便会得心应手,取得满意的成绩。即使限于条件不能登堂入室,也可以领略曲径通幽的妙处而如愿以偿。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非谓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的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给学生以自由自主的学习参与意识,把目光始终投向学生个体的发展上。我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就注意教师只在“引导启迪”,让学生在平等、自主中浑然不觉的感受知识的甘甜,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方法中自主学习并全面提高语文素质,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乐学境界。教育家汪广仁说过:“当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批判的审视我们与真理的关系,叩向我们现实存在的境况,并审慎地规划我们行动的方向时,教育便获得了启蒙的意义,并真正有助于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的人生”。例如:《范进中举》一文始终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时,一定要学习领会,从而使学生自己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读书心态,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乐学境界。
三、灵活变通,自创新法。
指导学生懂得无不因人、因事、因时而定,语文学习中也不存在一成不变、四海皆准的万灵之法。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到学生内在的潜能挖掘,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学习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真正的语文阅读和欣赏是见仁见智、极富个性的心理过程,一千个读者往往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的这句话给了语文老师一个全新的定位,那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获得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我在教《杨修之死》一文时,我放弃自己过去的知识积淀,让学生自由质疑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从而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而学生这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往往比教师的照本宣科精彩的多。因此,我认为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有的学生领悟能力强,就指导他们多阅读一些文章,多做一些阅读理解;有的学生领悟能力差,教师就在指导上多下功夫。例如,文章阅读就教会他们一些方法技巧,然后再要求他们多做习题。总之不能依法炮制,必须从实际出发,改进前人的语文学习方法甚至自创新法,以便真正进入语文学习的自由王国——语文的乐学境界。只有做到了这样我们才能算是真正的语文老师,我们所上的课才能算是成功的课。
(作者电话:***;信箱:940269283@qq.com)(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0年10期,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论语文教学
新课改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指导尝试
几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成效显著。作为教育教学前线的普通一兵,我积极地投身于这场教育大变革之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运
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新课程的课究竟怎样上?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知识是我们送给学生的,还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的?我们组织的语文课堂的讨论是否真的有效?课改开始时,我和其他语文教师一样也有着深深地困惑。让我倍感欣慰的是,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在这次新课改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新课改的实施为契机,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但是在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
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
要使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价值观,真正把课堂的主动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发挥,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体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说。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
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为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运用,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体发展性为主的教育评价观、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观”,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进行语文的自主学习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
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的自主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解读和评判,才会有自身深刻的感悟和启迪。我常想:如果学生连语文课都不愿上,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最
大的败笔、渎职和悲哀。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层次、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认真解读文章,使课堂学习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如在学习童话《犟龟》一文时,就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一组问题:犟龟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然后再问:他要参加的是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可是,它最终参加的却是狮在此基础上,我继续设问、启发:他虽没有参加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但有一点是它是有收获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成功的意义到底何在?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使学生在自己的诱导下,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反复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
点很容易地就解决了,同时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以课堂讨论或辩论为多种展示形式,努力营造有亲和力的语文课堂教
学气氛,促进合作,促进各个学习主体的主动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以学定教”,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并通过与老
师、同学的交流激活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其次,我积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改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授课时,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辩论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服务者”,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习文言文《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庄公真的‘鄙’吗?”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辨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同时,引入文言
文《马说》进行比较。
四、以写作为依托,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和表达,而这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
如在学完小说《故乡》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我说闰土》、《我眼中的杨二嫂》、《新时代的故乡》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人物形象,从而带动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写作能力的提
高。
五、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坚决避免“放大羊”,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
程进行合理调控,避免师生走入误区。
1、学生的课堂讨论不分难易,甚至无价值的问题也讨论。
2、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讨论,避免为了完成无实际意义和效果。
3、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定位于学生的“学”上,每节课应让学生学有所得,但不可学得过多,有时一节完美的语文课完全可以有些遗憾之处。
4、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过分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的自学过程。新课程形势下,语文教学重心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转移,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的淡化,相反对教师的自身
素、驾御课堂的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学困生毫无发言权及立足之地。
6、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偏离语文教学的特点搞苦求所谓的“创新”。
实践证明,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中焕发了极大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他们的主体
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资料]:
1、《以学为主,和谐发展》 山东省教研室 语文教研员 张伟忠
2、《新课标研究及实践中的有关问题》北京《语文建设》 主编郑 浩
3、《教学是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人民教育》 余文森
第三篇:玩中学 学中乐
玩中学 学中乐
—— 《蔬菜》教学设计及评析
陈利蓉
《蔬菜》一课是上海辅读学校实用语文第五册第四课的内容。课文用图片来直观介绍各种蔬菜的特征,识记词语、认识蔬菜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一、猜一猜:启动思维,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猜谜语游戏,大家猜猜老师说的是什么蔬菜?紫色的衣服,里面的肉白白细细的,煮过后,皮儿肉儿都变色。生:(点名回答)
师:对,是茄子,(拿出实物图片)它的表皮是紫色,切开里面的肉,很白很细,当我们把它做成菜以后,就变小了,颜色也变深了。
(依次出示丝瓜、萝卜、西红柿、洋葱、黄瓜每个谜语,在学生猜出结果后,出示其对应的实物图片和词语,帖在黑板上,并进行领读、学生自读、互读)
师:刚才我们猜的都是些什么?(蔬菜)你们爱吃吗? 师:(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爱吃的蔬菜。
点评:通过猜一猜的活动,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
二、摸一摸:感知形象,感受快乐
师:(很神秘的拿出一个黑色的塑料袋),你们想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想)师:这里面装的都是老师爱吃的蔬菜,你们能猜一猜老师最喜欢吃什么蔬菜吗?你们可以上来摸一摸,猜猜看,然后把你猜到的,帮助老师介绍给其他的同学好不好?我们大家看一看他猜的对不对,(举手点名找同学上来)
生:第一个学生在塑料袋中摸的是个大大的东西,圆圆的,皮很硬,猜的是南瓜。(请学生把南瓜的图片和名字贴到黑板上面,并读一读。然后老师领读、学生自读、互读。)
依次猜完苦瓜、辣椒、土豆、青菜,同样将图片和名字贴到黑板上面。
点评:抓住学生好奇心理,让学生摸一摸、猜一猜再介绍,发展学生语言,既有了师生愉快的交流,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找一找: 认识实物,体会快乐
师:今天,老师把大家爱吃的蔬菜带来了(出示实物),可老师忘记了他们的名字,同学们愿意帮老师这个忙吗?
生:(自告奋勇)
师:你能找到自己正确的名字吗?(将蔬菜分发给学生,学生这时就是一种蔬菜,就让学生去找它对应的名字。)出示贴满蔬菜名称的黑板(黄瓜、茄子、土豆、西红柿、丝瓜、苦瓜、洋葱、萝卜、青菜、辣椒),让学生从中找出对应的蔬菜,并拿下来展示给同学们看,若不对进行纠正。
师:同学们都非常聪明,都找到了对应位置,我们一起读一读。
点评:培智学生对知识容易遗忘,通过前2个活动,大家对蔬菜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所学知识有较深的印象,对蔬菜的喜爱之情也尤然而生。紧接着将实物与相对的文字名称相匹配,以学生乐于玩耍的游戏找朋友展开,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学生积极性高涨,注意力再次集中。
四、说一说:发展语言,交流快乐
师:认识了那么多蔬菜(出示所有实物),你能帮老师给大家介绍老师手中拿的蔬菜吗?(任意拿2种)用“这是,那是。”说一说。(学生说,然后把相应的蔬菜名字贴到横线上,并一起读。)
学生分组练习,一个学生拿实物,一个学生找到正确的词语贴在横线上,并给大家读一读,老师进行指导。
点评: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中认识了更多的蔬菜,在“问”与“被问”中学会了书面语言,懂得了与人交流的同时,还学会了欣赏自己与欣赏别人。
师:这是什么?(出示苦瓜)它和黄瓜(举起实物)有什么不同? 生:黄瓜是绿的,苦瓜的颜色淡一点。师:你是用什么办法分出来的? 生:我是用眼睛看的。
师:除了用眼睛看,你还有别的好办法吗? 生:用鼻子闻。生:用手摸,黄瓜摸起来有点软软的,苦瓜是硬硬的。
生:切开来尝一尝,黄瓜尝一口脆脆的,苦瓜不太咬得动,而且十分苦。
点评:苦瓜有的同学还不认识,出示大家不认识的蔬菜,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求知欲被激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究苦瓜与黄瓜的异同点,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探究与创新的欲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充满热情的状态下愉快地学习并发展自己。
五、分一分:内化知识,感悟快乐
师:刚才大家用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的办法了解了苦瓜与黄瓜的特点,那么我们就用这些办法研究我们爱吃的蔬菜,比一比,看看谁的新发现最多,(出示所有实物),给蔬菜找找朋友。
师:提示学生,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生长环境分,有的按吃的部位分,有的按蔬菜表皮的光滑与粗糙程度分,有的按味道分等。
生:略。
点评:通过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按分类给蔬菜找朋友,出示常见的蔬菜,真实的颜色,大大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使学生通过视觉的认识,观察它的颜色、形状,找到相同颜色、形状的蔬菜;请学生闭上眼睛,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触觉,用手摸一摸,它是软是硬,找到表皮光滑或粗糙程度相同的蔬菜;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它的味道,激发学生使用味觉。整个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唱一唱:升华快乐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蔬菜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长大长高,都是不能缺少他们,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养成爱吃蔬菜、常吃蔬菜的良好习惯,这样就可以增强我们的体质,少生病。
师:既然,蔬菜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一起来夸夸蔬菜吧。
(课件出示儿歌:蔬菜家庭成员多,吃根吃叶吃花果。青菜茄子和萝卜,样样都吃身体棒。)
师:那以后在吃饭的时候,我们再也不要挑食,能不能把菜倒掉呢?(不能)对,多吃蔬菜,这样身体才棒棒的。那老师以后就要看看谁做的最好了。
点评:教知识的同时,思想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要贯彻始终。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教知识了,需要向多元化发展。儿歌就是整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有助于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爱吃蔬菜、常吃蔬菜的良好习惯。
总析:弱智学生因生理的缺陷,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不易集中,对学习的内容缺乏持久性、易疲乏等。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主要原因是弱智儿童的课堂模式单
一、讲解多、活动少,学生处于被动的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抑制了学生天真浪漫的一面。因此,根据弱智学生的特点创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活跃的“学习环境”,使“静”的课堂动起来,使学生主动、积极、活跃的融入课堂,补偿多科功能,是弱智学生的语文教师教学实践和努力的方向。
同样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利,给学生适度的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内容。智残儿童由于自身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偏于感性和片面,因此,所学的知识应该多贴近他们的生活,融于他们的生活实践中,使他们从心理上易于接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课教学实施中,老师努力创造一种充满了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了发展,在发展中得到愉快。整个课堂,老师以“猜一猜、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分一分”的游戏活动展开,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参与,来体会、领悟所学的知识。学生也直观的认识了蔬菜的颜色、形状、味道,这样的教学方式应给学生们留下不浅的印象。
陈利蓉 女 37岁 教师 中学一级 钟祥市特殊教育学校431900 0724-4268100 zxtx2008888@163.com
第四篇:乐中学,学中乐——汉语拼音教学初探
乐中学,学中乐——汉语拼音教学初探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识字、阅读、学好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可是汉语拼音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集中的汉语拼音教学是相对单调、抽象、枯燥的,这对于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使他们很好地掌握汉语拼音是有一定的难度。倪海曙说过:“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动力,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那么我们如何把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快乐乐学汉语拼音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谈谈几点体会:
一、拼音教学画面化
北师大汉语拼音教材中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插图,或示意字母发音、或表明字母形体,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声母的本音虽然都是“标准的音”,但因为听不清,学生学习还是不方便。新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给这些声母配上了不同的韵母,使声母也能发出响亮的音,方便学生的学习,但还是难以启动学生自学、自悟、自会。教材又配上了能够表声母音的插图,帮助学习练习发音。
如教学g、k、h这三个声母时,我将课文中的插图制作成一幅动画,接着从图导入:图上画了什么?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可能回答:“白鸽”、“蝌蚪”、“荷花”。当学生大声说完再出示画面中的景物,再出示隐藏在动画中的“g、k、h”。接着让学生发出正确的读音:如“鸽”(ge),然后告诉学生把ge读得轻些、短些,这样的发音就发出声母“g”的发音了。用这种方法可以教配合这些字母的插图都能引出声母相应的字音来。这样就让学生更直观,记得更牢固。
可以说,善于利用教材提供的方法、方式来帮助我们进行形象化教学,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助力,吃透文本,熟悉教法,拼音教学会更受到孩子的欢迎。
二、汉语拼音儿歌化
儿童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会太长,为了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记住拼音,可以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编成儿歌或口诀等让学生吟诵。儿歌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语言符合孩子的特点,形象生动,富有童趣,琅琅上口,很容易理解,孩子一听就明白。这样,孩子在接受它时,不用特意去记忆,就能背诵下来。孩子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学习自然就有了积极性。
(1)学习“b、p、m、f”是教学拼音方法的起始课,可以利用一些口诀来帮助学生掌握两拼音的方法,如“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在教学三拼音时,可将三拼音的拼音要领编成口诀“声轻介快韵母响,三拼连读很顺当”。(2)学习声调时,可以根据声调符号的形状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学习四声,习了复韵母后,更多的学生会对标调出现混淆,如果将其编为儿歌,这样就更能方便学生更好的区分。如“四个声调四顶帽,六个单韵母抢着要,谁的口大给谁标,i、u并列往后跑。”又如“有a在,把帽戴,a不在,oe戴,要是iu在一起,谁在后面给谁戴。“
(3)声母j、q、x到jqx
?span lang=“EN-US”>y
?span lang=“EN-US”>y
?span lang=“EN-US”> 儿歌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也降低了识记拼音的难度,教师只要多花心思,巧思善变,拼音教学更显轻松惬意。
三、汉语拼音游戏化
20世纪40年代,游戏开始在教学方法中起作用。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有很大的教育潜力,不仅仅是刺激,而且能够帮助儿童发展技巧、能力和策略。游戏既帮助儿童了解社会,又鼓励儿童通过游戏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真正体现“寓教于乐”的思想。
(1)“找朋友”的游戏。如:一个学生拿着声母p的卡片,说“我是声母p,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i的卡片的学生就可以说:“我是韵母i,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两个人一起拼读pi。这种游戏简单,好玩,课上课下,学校家里都可以玩,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巩固了新知识,让学生乐此不疲。
(2)“火车过山洞”游戏。这是一个适合小组拼读比赛的游戏,组员一人读一个,读对了钻过山洞,读不出或读错了,评委的手放下,示意暂停通行,等他在同组同学的帮助下会读了才恢复通行。能顺利通过的为优胜组,每个学生奖励一朵小红花。
(3)“你说我猜”游戏。老师问:“右上半圆是什么?”学生答:“右上半圆ppp。”这个游戏还适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
(4)“我当小老师”游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阶段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知识和拼读能力,因此可以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可以让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上台当小老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以“自我实现”的方式满足学生当众“展示”的参与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个性也能得到充分地张扬。
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在教学中创设形式多样的游戏,符合孩子的生理年龄特点,让学生的脑、眼、口、手、脚都“动”起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了。
四、汉语拼音生活化 生活是体验的沃土,真实的生活体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孩子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就拥有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孩子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拼音符号比较抽象,教师如果不为孩子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那么拼音将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上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我认为,拼音教学设计首先应该生活化,即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逐步探索出学习汉语拼音的方法。
例如:教学三拼音节“g-u-a-gua ”时,孩子刚刚适应两拼音节,如果直接传授三拼音节给学生,不但接受难,而且效果差。我在上课时,先出示各种各样瓜的实物,让学生说说对瓜的认识,孩子们一看见五颜六色的瓜,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说:“我知道那是西瓜,我吃过!”有的说:“我种过南瓜”还有孩子说,“在电视上看过很大的方形西瓜!”„„在孩子再将认识瓜时,出示三拼章节“g-u-a-gua”让孩子拼读,他们很自然地拼出来了。由此可见,把音节放在具体的环境中,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就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身边的物品也是学习拼音的好帮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用品贴上一个自己写的拼音标签,把家中的生活用品、家具、电器都贴上这样的标签,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去认识生字,拼读音节。
总之,汉语拼音的学习方法、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我们应尽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形式,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巧思善变,多花心思,使枯燥的拼音教学变得更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自主学习拼音的过程中,给每个孩子展示自我的机会,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成功与快乐,相信拼音教学一定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一个关于符号的快乐解读世界。
第五篇:论语文教育情境教学
论语文教学之情境教学
——以李吉林老师《萤火虫》为例
关键词:亲切,活跃,寓教于乐
李吉林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通常的老师上课,学生学习的固定模式,而是在和学生的不断沟通中达到教学的目地,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我关于李吉林老师教学模式的认识。
(一)亲切
在李吉林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她可以的缩小和学生的距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往往表现的比较活跃。相较与我们在小学、中学时期所遇到的老师,李吉林老师则亲切多了。在她的课堂上,虽然学生和老师的固定关系还是存在的,但是因为老师的亲切,这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不再是循规蹈矩反而变的更和谐,更融洽。这一点在李吉林老师提问和做游戏的阶段可以体现的很明显。孩子们在这样宽松的上课环境中更能融入课堂,更能跟随这老师的思维进行不断的思考。在学生看来,当他们认为自己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因为老师的亲切而变的更亲近的时候,他们就会接受老师的授课方式。在中国的传统教学中“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的思想使得中国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忽略了和老师之间除教学以外的关系。只是单纯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具有人性化的师生之间的和谐、融洽的关系。但在李吉林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师生之间简单的教学关系,而是李吉林老师将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教他们关于课堂的东西,还和他们做游戏,以及带孩子们做关于课堂教学的表演。作为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在李吉林老师的身上学习这种亲切的态度。如今的教学环境已经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学环境了,所以李吉林老师的亲和力和作为老师这种亲切态度,适应了孩子们的需要,活跃了教学氛围达到了教学的原始目的。
从学生的方面看,进入到21世纪的学生已经相较与其他时代的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仅更多了自己的思想而且崇尚一种相对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了解的更多,当然也希望展现的更多。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在抛弃旧观念和他们变的亲切的时候还要不断的给他们创造一个展现他们自己的舞台。从老师的方面看,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那种死板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之间变的更亲切。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他们足够的机会让他们去展现自我,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更多的能发现他们的才华。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光会学习的学生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所以我们更要亲切的和学生交流,发现他们更多的闪光点。所以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中,她本身的亲切和亲和力已经是教学能够成功的一大条件了。
(二)活跃
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李吉林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这种课堂氛围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在科学调查中,人们得出:相对于紧张严肃的环境,人们更能在宽松活跃的环境里激发潜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李吉林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相对活跃、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氛围,不仅仅没有让课堂变的混乱,反而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融入这样欢乐的学习氛围,将他们的思维带到课堂上。既防止了个别孩子有上课走神的现象,也可以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到应该掌握的知识。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的反应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都有所不同。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得一些学生无法在固定的模式和时间里保证自己接受所有的老师教授的知识。所以这样的模式对于一些学生的学习是很困难的。所以,李吉林老师营造的宽松的、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很适合现代教学。在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用一直紧紧的盯着课本,而是跟着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学习。这样不仅解决了一些同学在课堂上跟不上的情况,而且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可以大胆的说出他们的想法。中国的固定教学模式使得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较弱。在李吉林老师的教学视频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并没有给他们限定回答的范围和内容,而是让他们尽情的发挥想象来回答问题。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知识变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所以在活跃的氛围中,李吉林老师很好的完成了她的教学目的。
(三)寓教于乐
在我们通常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是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是在李吉林老师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了老师带着学生玩游戏的场景。其实,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的。如果将孩子们的天性束缚住,将他们的行为全部限制在教室里,那么对于教学,无疑是不利的。所以,李吉林老师采取了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里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里,我们往往将教学和娱乐分的很清楚,但殊不知,如果将娱乐和学习结合起来,教学的成果会更加明显的。在李吉林老师的课堂上,她不仅带领孩子们玩扮演角色的游戏,还带领孩子来跳由老师亲自编排的关于课文内容的舞蹈。在游戏和舞蹈中,学生们更能融入到课文的内容中,不在是单纯的来学习课文而已。这样,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寓教于乐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完成了应该接受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堂生活。在游戏中,其实学到不仅仅限于知识,还有团结和友谊。这些东西是课本永远无法满足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与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在寓教于乐的时候,学生们能学到的更多,了解的更多,所以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正确的、切合学生们的实际。所以这样的上课方式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实践的。
综上所述,李吉林老师用自己亲切营造了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并且在寓教于乐中完成了课堂教学。作为一名老师,并不能把自己单纯的当成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导师,更要用心的去了解学生,随着时代的变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这一点上,李吉林老师是我们很好的榜样。她对于教学的严谨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以上只是我的个人对于李吉林老师教学的见解,但仍要再不断的学习,为今后的真正的教学做准备。
汉本一班
安琪
20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