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学修身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其道德修养千百年来为后世所赞颂。《论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孔子的修身思想,引导人们通过修身正心涵养君子人格,追求圣人境界。修身思想是孔子核心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儒家思想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
修身理念
《礼记·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孔子的一生,也在不断教化民众做到 “修齐治平”。“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何为修身?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修”有“修饰”“修正”等含义。“身”既指称自己,也表达着“身心”之意,如“安身立命”;此外,“身”还指称道德及行为层面之事,如“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修身,就是指通过自身努力陶冶身心,涵养德行,修持身性,在日常中做到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使个人品格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总的来说,孔子修身的目标和宗旨,一方面是培养个人仁人君子理想人格达到至善境界,另一方面是要造就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仁人。《论语》这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和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是道德与智慧的结晶;它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或简单应答或诱导启发,于侃侃而谈之间把“修齐治平”的思想精华注入民族文化的血脉里,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得以塑造洗礼。
修身方法
一是把“仁”作为修身之本。
《论语》的核心是“仁”,把“仁”看作是个人全部修身的出发点和归宿。孔子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是最有能力的人,才能够成大事。“仁”具有强大感召力,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它不仅包括了克己复礼、爱人、孝悌、忠恕等内容,而且还是具有统帅作用的道德条目。孔子所构想的“仁”源于生活,“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没有多么玄远神秘,人人都能做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做一个仁爱的人,就需要为他人着想,以“博施济众”为己任,做到成己成人。仁者把他人的立与达当成自己的责任,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实力,如果自己没有站稳,又何谈把别人扶起来。因此要立人达人,自身就要自立自强,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学会修身成仁。二是把“省”作为修身之道。
于“省”中修身,可以分为两个重要的过程,即先“内省”而后“改悟”。从“内省”角度来看,《论语》告诉人们首先要善于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物,都蕴含着修身养性的道理。见他人之贤,有向他人看齐之心,见人之不贤,便引以为戒,反省自己。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探索的人生状态和思辨能力,善于发现并思考人生的意义,不断提升自我的修养。其次要勤于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个人都需要经常去反省自身言行,通过不断反省总结,促进自我修养的提升。反省自己,要思与行相结合。因此“改悟”作为第二个过程,主要落实在“改”上,也就是实际行动上。《论语》提倡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判断一个人,不光要听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为要把“内省”出的点点滴滴用于实践,为人谦虚谨慎,学以致用修成至高的理想人格。三是把“志学”作为修身之要。
孔子认为“志学”是修身要义。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志向,才能催人奋进、奋发向上,最终实现修身的目标。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并为其“志”终生奋斗,始终不渝。到了“甚矣吾衰也”的晚年,依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立志而后学。在《论语》中,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勤于学习与实践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要正确得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求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是孔子立身做人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任何一种修身方法,都离不开“学”这一环节。只有把学习作为修身的过程,把修身作为学习的动力和目的,这样才能坚持学习,做到学而不厌,并从中感到快乐。修身境界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在这里,孔子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层层递进的三重境界,正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重要体现。第一层“修己以敬”是指修养身心,保持严肃恭谨的态度。孔子讲,“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他强调君子应把义作为根本,依照礼制行动,用谦逊的语言表达、用诚信的态度做事,最后达到内圣的境界。第二层“修己以安人”是指修养身心,让自己来影响身边的人,让他们感到安定快乐。孔子提出,“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以仁爱之心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内圣”到“外王”的过渡阶段。第三层“修己以安百姓”是指修养身心,并使天下百姓过上太平的生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统治者要以德行来治理国家,慎重、敬畏地处理事务,恪守信用,节省开支,爱护民众。这是一种济世救民、安邦治国的理想,也正是“外王”的终极目标。君子修身的三重境界正是由自我人格的完善到对更高人生价值追求的方法与途径。从《论语》中的修身思想,可以感悟到中国古代的先贤圣人不仅仅是要独善其身,更是要通过内在的自我完善,实现由内向外、由自身向社会扩张的人生理想与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