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学习与生活之联系

时间:2019-05-15 16:0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文教学中学习与生活之联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文教学中学习与生活之联系》。

第一篇:论语文教学中学习与生活之联系

论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之联系

湖南省炎陵县三河镇学校张新云 邮编 41251

1内容提要:在阅读教学中,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与和谐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一是阅读理解立足于生活经验。二是情感体验交融于生活实际。三是言语实践再现于生活情境。

关键词:生活经验生活实际生活情境阅读教学

生活是语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阅读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的的窘迫境地,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自己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实践链接起来,发掘童心,寻找童趣,把一个个抽象的语言符号,变成学生头脑中生动可感的图像。在阅读教学中,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引导学生由课堂的小范围走向社会的大环境,由有限的学习空间走向无限的实践天地,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广博而富有内涵。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与和谐发展。

一、阅读理解立足于生活经验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新的知识是构建于原有认知结构上的。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并积极创造机遇与氛围,努力促使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意义建构的基础和深入探究的动力,否则,脱离生活的阅读理解必然缺乏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缺乏学生真实生活体验的阅读理解也就必然肤浅。

在执教《清平乐村居》时,学生在阅读理解这首词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对老年夫妇的大儿、中儿是那么勤劳,整天锄豆、织笼,他们却不喜欢,反而喜欢那顽皮的小儿,这是为什么?”这是个课堂生成的问题,是我没想到的,但与我的阵脚没有乱,而是灵活巧妙地将问题又抛给了学生“是呀!为什么呢?你在家是最小„„”于老师的话语被一只只迅速举起的小手淹没了。“老师,我在家最小,爷爷、奶奶特喜欢我,他们把我视为掌上明珠。”“老师,我听大人说这叫什么‘隔代惯’。”“我原来是的,可是自从我有了弟弟就不同了。”„„“老师,我现在明白了:老年夫妇的小儿子那么活泼淘气,又是最小的,多讨喜呀!”“是呀,大家看挂图,图中小儿子趴在小溪边摇头晃脑,剥着莲蓬的样子多讨人喜欢呀!”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经历成了学生阅读理解的依托。

我在执教《古诗文五首》一文时,“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两词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教学时,我适时地启发学生寻找原有经验中相似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电视剧《西游记》中的镜头,让学生边想象各种有关云雾缭绕的的景象,边加以动作演示,收到了良好效果,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可以化难为易,促进阅读理解。

再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做为范进的岳父的角 1

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伴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读议:“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看看窨是人什么!”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已质疑,自已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不仅教文学作品可以这样引发学生的创见,而且一些说明文也可如此

二、情感体验交融于生活实际

新课程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再现与教学内容具有相似性或相对性的生活实际情景,会让学生在迁移或对比中丰富、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

记得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羚羊在濒临绝境时所做出的令人惊叹的抉择,我积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情境说起:“同学们在平常生活中注意过动物逃生吗?它们是怎样逃生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争相举手回答各自的见闻:“壁虎被天敌抓住时会挣断自己的尾巴逃走。”“黄鼠狼遇到天敌后会放出臭屁。”„„在这样的生活情境的铺垫下,我便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文联系起来了:“当一群羚羊在后有猎人追赶,前是万丈深渊时,老羚羊以牺牲自己来保全小羚羊的逃生,是何等痛苦的抉择呀!又是何等伟大的抉择呀!”在随后的感情朗读中,同学们的朗读情不自禁地多了一份悲壮,多了一份赞叹,读得真切感人。在这一教例中,学生得到的情感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学生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实际而实现的。

在今年的视导工作中,我有幸和一位老师学习了苏教版第二册《雨点》的阅读教学,感受颇深。这是一首文质兼美的散文诗,形象地描绘了雨点落在“池塘、小溪、江河、大海”里,分别在“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情景,表现了水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状态。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停留在帮助学生了解文本所表现的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这位老师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提问:“雨点还会落在什么地方?它又会表现得怎样?”很显然,这一问题的设计,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思维由眼前的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雨点落在屋檐上,在屋檐上跳舞。”“雨点落在稻田里,在稻田里欢唱。” „„甚至有一位学生答:“雨点落在小河里,在小河里哭泣。”听到学生的这一回答,我的头脑里立即闪现出:远离课文“美丽、欢快”的基调,立即纠正!谁知这位教师没有急于“封杀”,而是随机追问:“你为什么说雨点在小河里哭泣?”“因为小河的水已经又黑又臭了。”我折服了:多好的回答,这样的生活现实在孩子心中已留下烙印。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课堂生成的回答,不正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们进行了环保意识的渗透,激发了他们保护水资源的强烈感情吗?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情感体验与生活实际交融,既拓展了文本,加深了学生的情

感体验,又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关注周围现实生活的习惯,更好地生活,如此循环往复,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达到“寓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

三、言语实践再现于生活情境

将言语实践活动置于模拟的生活情境之中,无形中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现实需求,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起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因此,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言语实践活动就更加简便有效。复述课文是阅读教学中一项较为枯燥的“说”的训练,教学中尽管我们可以变换多种形式(如自己练说、同桌互说)来进行,但显然还是限于严肃的学习情境,训练的也只是学生的语言智能方面,比较单一。但如果我们稍稍变换形式,将单调的复述变成诸如“角色对话、情节表演”等形式,那么由于有了一个模拟的生活情境,学生很容易就能进入情境,进入角色,说的兴趣来了,“说”起来也更容易些,也自然会加入一点动作、表情等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孔已乙》这篇小说篇幅不长,结构紧凑,故事发生的场景集中在鲁镇的咸亨酒店。小说通过主人公几个生活片段的串联,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深刻的主题。这篇课文是要求学生复述的,但如果仅仅要求学生为复述而复述,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得也少。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在教学本文时设计的一段“老板和孔已乙对话表演”的言语综合实践活动给了我们很好启示:在课堂上,薛老师扮演“老板”,由一名学生扮演“孔已乙”,扮演“老板”的老师抛出一个又一个似乎有些刁蛮的理由,促使学生拿出一个又一个令人信服的回答。在这样的模拟情境中,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思维得以激活,思想得以启迪,言语得以锻炼,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文章内容,“不是麻木的看客,而是文中的角色”,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真情实感。通过师生参与、同桌交流、动作演示、上台表演、角色互换、课本剧演示等多种途径使学生的表演才能得到发挥,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表现的热情和积极性,文章的内涵也得到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打破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学生在表演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此举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当然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口语交际等都可以和学生平时生活情境相衔接,进行模拟,提高训练效果。

综上所述,让“生活”充实我们的阅读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和诣发展,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二篇:论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论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实践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课程标准》还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样看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他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和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科的学习。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研究,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它是探究性学习的高层化。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这一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学校培养新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特征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语文课标》要求:“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话的能力;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基于以上,就认为初中语文科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为:

1、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探索创新的欲望。

2、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

4、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养成严谨求实和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深刻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在教授《孔乙已》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让他们获得亲身体验,演出需要道具,那怎样才合乎当时社会环境呢?我让学生自己到资料室和网络上去查找,并共同布置场景,排演戏剧,这样在合作研究中,既学会了课本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科学研究的精神。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即使在同一个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及研究视角、目标的确定等等的不同,研究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提倡的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具体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科学技术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4、自主性。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最后的评鉴虽是经老师提议进行的,但怎样做也是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向学生提供的是帮助和支持。

5、合作性。研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主张学生共同参与、投入问题的研究,相互取长补短,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从中使学生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发扬和发展个性,切实增强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6、过程性。研究性学习的最主要价值在于其对学生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教育价值。因此,注重的自然是它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得到发展,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三、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要求师生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做好有关背景知识的铺垫,从而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再经过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确认问题,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等一系列铺垫后,学生就要拟定好初步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做好开题工作。比如在教授《岳阳楼记》一文时,为了更深刻地了解文章内容,诱发探究动机,教师首先简要介绍江南四大名楼的一些知识,重点陈述岳阳楼的修建及景观,然后同学生们一起确立研究课题为“江南名胜------岳阳楼”。

2、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要学习和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从而有效地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去伪存真、整理与归类,然后对所获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同时考虑这一结论是否充分证实了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决定是否要进一步采取措施。(2)调查研究。学生根据已设计好的调查方案和方法,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调查,如实地记录调查中的各种有用信息,从而获得客观的调查结果。并反思调查结果。(3)初步交流。学生将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仍拿《岳阳楼记》一文的教学来说,第一阶段已经明确了课题,在第二阶段,则要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腰三角形查阅资料,找到有关开江南四大名楼,特别是岳阳楼的地图、景观图片,影视媒体等腰三角形,然后归类筛选,在组内将这些材料交流之后联系文章,提取有用信息,再将信息综合整理,使其能有效地为学习课文服务。

3、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维。在这一阶段,学生要从课外回归到课内,将所搜集整理的图片媒体等各个展示,相互交流评价共同分享。

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建设

1、努力开发建设课外资源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它突破了传统课程教材和课堂的约束,把学习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社会和自然,要求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学和探究,形成了一种基于广泛资源的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对教育资源的依赖程度,远比传统教学要高得多。而传统教学的教育资源内容结构单一,都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教学材料,是以教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参、教辅,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和记忆,这样的教育资源很少给学生留下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从而也就不能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因此,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支持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必须经过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使之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或某一项目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它的核心要求必须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开发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围绕新课程教材内容和学生可能探究的专题,开发和积累资源,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和实验室等有关设施,挖掘资源潜力,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对现有的资源重新进行索引。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专题过程中,努力研制出更多更好的“预设资源”,广泛收集“相关资源”,注意整理和保存已经采集到的资源,使这些资源能长期积累、更新和共享。另外要充分利用当地社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包括博物馆、图书馆、风景名胜、文化遗址等,做出系统的调查和登记,以利于形成学校层面的相关资料库。目前,信息资源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互联网络,特别是万维网这个巨大的全球资源。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和学生需要努力从这种“泛在资源”中,构建能够更有效支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相关资源”,围绕不同的探究专题记录和积累不同的网络、网页链接表,并注意经常更新。研究性学习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更新,以形成完整的信息资料库。

2、必须创造性地使用课本资源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教材教学内容只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忽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直觉思维的培养,这是现行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弊端,其结果是影响了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塑造,影响了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作为资源,正确处理教材,来改编、创编、设计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寻求探索思路和方法。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去操作、去探究、去经历、去感受,进而培养他们探索创新的能力,最终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我们现在用的是苏教版教材,有很多内容不是特别适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比如《诗人说诗》,《小说家谈小说》等文学评论性文章,在江苏教育发达的 地方适应,但到了北方,学生的思维及能力达不到这要求,所以我们就把这些内容换成浅显一些的文学小品文或者散文,小说等适合学生思维现状的文章,并竭力贴近生活。

3、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跳出学科看教学

对我乡的各行业人的调查显示,统计语文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有40%的人用不着,有30%的人很少用,有30%的人觉得用处挺大。从行业来说,农民中有80%的人觉得用不着。但学习的语言知识中的修辞语法等知识,在工作中很少用到,但其中所涉及的逻辑能力,对其他学科、对人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有深远的意义,所以教师要跳出本学科,多学科融合,多领域渗透,以发展的眼光看教学。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把教育变成学习,把学习真正变成学智慧。教师要跳出自己的学科范围,注意传授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思想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把培养能力、思维方法作为最高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宽松、活跃的空间,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去体会科学思想的真谛。研究性学习对传统学课程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根本的改革,它冲出了“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等现代知识观念的牢笼,对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开发学生的个体思维,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参考书目:

1、《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傅道春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月

2、《语文课程标准》

3、《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苏立康

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三联书店 20016、《中小学课堂教学概论》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4月 朱慕菊 年4月 张艳华 薛松奎 年7月 李信 年2月

2003

第三篇:论语文教学

新课改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指导尝试

几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成效显著。作为教育教学前线的普通一兵,我积极地投身于这场教育大变革之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运

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新课程的课究竟怎样上?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知识是我们送给学生的,还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的?我们组织的语文课堂的讨论是否真的有效?课改开始时,我和其他语文教师一样也有着深深地困惑。让我倍感欣慰的是,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在这次新课改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新课改的实施为契机,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但是在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

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

要使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价值观,真正把课堂的主动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发挥,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体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说。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

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为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运用,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体发展性为主的教育评价观、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观”,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进行语文的自主学习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

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的自主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解读和评判,才会有自身深刻的感悟和启迪。我常想:如果学生连语文课都不愿上,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最

大的败笔、渎职和悲哀。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层次、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认真解读文章,使课堂学习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如在学习童话《犟龟》一文时,就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一组问题:犟龟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然后再问:他要参加的是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可是,它最终参加的却是狮在此基础上,我继续设问、启发:他虽没有参加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但有一点是它是有收获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成功的意义到底何在?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使学生在自己的诱导下,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反复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

点很容易地就解决了,同时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以课堂讨论或辩论为多种展示形式,努力营造有亲和力的语文课堂教

学气氛,促进合作,促进各个学习主体的主动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以学定教”,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并通过与老

师、同学的交流激活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其次,我积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改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授课时,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辩论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服务者”,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习文言文《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庄公真的‘鄙’吗?”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辨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同时,引入文言

文《马说》进行比较。

四、以写作为依托,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和表达,而这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

如在学完小说《故乡》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我说闰土》、《我眼中的杨二嫂》、《新时代的故乡》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人物形象,从而带动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写作能力的提

高。

五、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坚决避免“放大羊”,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

程进行合理调控,避免师生走入误区。

1、学生的课堂讨论不分难易,甚至无价值的问题也讨论。

2、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讨论,避免为了完成无实际意义和效果。

3、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定位于学生的“学”上,每节课应让学生学有所得,但不可学得过多,有时一节完美的语文课完全可以有些遗憾之处。

4、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过分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的自学过程。新课程形势下,语文教学重心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转移,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的淡化,相反对教师的自身

素、驾御课堂的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学困生毫无发言权及立足之地。

6、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偏离语文教学的特点搞苦求所谓的“创新”。

实践证明,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中焕发了极大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他们的主体

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资料]:

1、《以学为主,和谐发展》 山东省教研室 语文教研员 张伟忠

2、《新课标研究及实践中的有关问题》北京《语文建设》 主编郑 浩

3、《教学是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人民教育》 余文森

第四篇: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新课程的理论像一股股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给古老的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生的活力,促进它发挥着教书育人的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借鉴了发达国家 的课程理念,运用现代思维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现代语言学及课程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传统的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思考。

关键词: 素质;课程;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阅读课中的领悟、顿悟和积累

我们平时很少来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工作。尽管在教师的工作中不断有业务能力的考查,有广泛的听课评课活动,有自上而下的大量的课题研究,有各种形式 的课堂教学竞赛等等,但基本上不把教师的教学作为教师业务发展的基本话题来展开。即使是用以表现教师这门职业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资格证书”的考查与发 放,也是没有指标的。

课堂上,教师就事论事,现炒现卖教学参考书上的言说,几乎成了文化贩子!君不见,在语文课上,面对学生的问题,面对学生的诸多见解,我们能做什么样的高屋 建瓴的剖析与深入浅出的阐述?学生巴望着能从教师的言说中,听到与众不同的声音,听到使他们情绪激昂的演说,听到令他们心灵震撼的思想。

然而,日复一日,久而久之,我们的老师疲倦了,我们的学生厌倦了;我们的老师开始走捷径了,我们的学生也变得懒惰不堪,缺少领悟和思考。

北师大童庆炳教授曾说过:传统汉语文教学提倡的不是科学主义的分析,而是“领悟”??学生是会长大的,也会变成劳动者,在这个成长、变化的过程中,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领悟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于储备在自己头脑中的讲稿和文章,会逐渐地用他的生命来领悟。开始可能是较低的三级领悟,然后是二级领 悟,最终是最高的具有创造性的领悟。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往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应结合文本加以点拨,讲解。不仅仅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应融入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真挚、高尚的东西,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达了古人修身律己的信念,约束人们崇尚教化,立德从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德的重要,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万事德为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出了母亲河的蔚然壮观,启发人们民族精华要薪火相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恢弘气概,昭示人们奔腾不竭的生命激情。德育的因素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应根据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使他们得到无声无息的感化,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意愿。

二、营造美的氛围,用美来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黄河大合唱》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北国之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诵读文章,会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能让他们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能让他们体味到其心坦坦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桃花源记》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都会在他们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美的创造。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

三、在教学中融合环保意识教育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环境是这个家园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曾经的罗布泊风貌,通过图片、影象资料,使学生对罗布泊的过去有了直观清晰的感受。以此为导入切口,“大家欣赏了美丽的罗布泊的风光,相信一定会对此很神往吧。”未等我说完,便有学生举手了:“老师,我不会。这样的罗布泊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那里很糟糕。”我对此早有预料,便做个“顺水人情”,依着该生的回答,进入课文的学习。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们紧扣文本,对其成因和结果进行了归纳,并在师生间展开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学生们踊跃参与,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叶圣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内容于语文教学之中,努力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第五篇:论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湖南省澧县雷公塔中学 曾庆忠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中有许多优秀传统美德。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传统美德的教育,因材施教,深刻挖掘教材内涵,合理进行情感熏陶,从形式到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美德健全人格

中华民族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勤俭节约,敬老爱幼,谦虚谨慎,孝敬父母,不畏强暴,舍身取义,热爱祖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无一不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在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肩负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在的语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一方面是学生对传统美德的不屑,他们在老师的字词句篇的割裂中成了填字游戏的高手,为了获取高分,只注重文字技能的形成;另一方面却对韩剧,麦当劳,日本漫画津津乐道。特别是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增多,部分家长对独生子女的骄纵,溺爱,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学生理想前途观念淡薄,怕苦怕累,不知节俭,用个人主义代替集体观念。在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入侵下,中华传统美德慢慢在青少年中失去一席之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作为祖国语言的传授者,我们有责任“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仅仅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还要“传道”: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通过对传统美德的深切感受,形成自己博大的胸怀,健全的人格,以达到以文育德的目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呢?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人人有责。语文教师更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使命,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从灵魂身处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第一,把握教材,挖掘深刻内涵,从形式到内容上让学生感受中华传

统美德的魅力。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初中教材中精选了若干古诗文。正

确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古诗文中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

熏陶,在字里行间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怀;《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伟大情操;《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美德;《观苍海》中的“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等,这些诗文读来就能让人心潮澎湃,引发共鸣。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合理点拨,就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

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在现代文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内涵的挖掘来

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鲁迅用文章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告诫我们“不

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背影》中透露的深沉的父爱;《雷

电颂》中的奔腾激昂,《斑羚飞渡》中的厚重博爱,《我的母亲》中闪

耀的人性光辉,这些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极好材料。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文章脉络等,把握传统美德教育的切入点。例如在《木兰诗》教学中,我们可以分析:木兰为什么从

军?从军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争取和平自由。木兰为什么辞官?因

为她不贪图功名利禄,以及她对亲人家乡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这

是木兰形象的闪光点,集中体现了木兰最优秀的品质。在《鲁提辖拳

打镇关西》中,有鲁提辖的著名“三拳”,从表层分析,他表现了鲁

提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分析,他的这一英勇行

为,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判断,我们通过对“三

拳”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憎感和正义感,批判地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第二,因材施教,合理感情熏陶,让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首先,通过学习名言警句,进行哲理昭示。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让学生背诵这些名言警句,感受

古人先哲们的伟大情怀,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深刻哲理;懂得“业精于

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人生修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

雄”的人生哲理等,并把这些名言警句条幅挂在教室里,让学生时时

感受,不断激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还可以通过名人故事或作者时代背景的介绍,对学生进

行情感熏陶。例如,在教《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时,介绍辛弃疾

抗金事迹,让学生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中去体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

吹角连营”的英雄场景。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雪>》时,介绍伟人毛

泽东的事迹及写作背景,让学生领略伟人的无限胸襟和豪迈气概。

另外,通过写小作文、日记或读后感,让学生把自己对传统美

德的体会融入自己的笔端,记录下自己的瞬间感受,让学生的心灵受

到教育和熏陶。

第三,创设情景,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具有合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伟大

人格。

首先要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不断改

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愉快地接受传统美德熏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选取音乐和电影片段,服务于教学

情景,让学生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和美

妙,愉快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千古美文吟诵比赛,演讲比

赛,大作文,小作文竞赛,每日一格言,座右铭比比看等一系列的活

动,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热情。

其次,教师的人格示范也很重要。一个具有人性魅力的教师将

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为人师

表,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对学生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

响。教师的人格示范开启学生敬仰、神往崇高人格的大门。

只有这样,一个学生身处具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之中,感受着中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教师高尚人格的影响下,这一系列的外

因作用于内因,就会使学生形成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这样的语文教学,才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胡子雄.《新课程实践中语文素养的浸润与内省》——《湖南教育》2006.113、李佩英《语文教学应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当代教育论坛》2008.64、卢阳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8.4

下载论语文教学中学习与生活之联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文教学中学习与生活之联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论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素养不同于素质。按一般的理解,“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此次课程改革,许多学科的课程标......

    论语文教学中的方言应用

    【摘要】国家开展推普工作迄今已有十多年,在教育、服务、传媒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普通话在许多省市的中小学成为了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但是,方言区的校园推普......

    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武宣县金鸡中心校 李 小 燕 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关键词: 经历 参与 探索 掌握 探究性学习语文素养) 内容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

    论语文教育情境教学

    论语文教学之情境教学 ——以李吉林老师《萤火虫》为例关键词:亲切,活跃,寓教于乐 李吉林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通常的老师上课,学生学习的固定模式,而是在和学生的不断......

    小学音乐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音乐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曲沟镇武旺小学 李露杰 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认知特点看,他们对与生活有关的事物感知得较为清晰。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即在音......

    联系生活体验 学习汉语拼音

    [联系生活体验 学习汉语拼音] 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的最好,联系生活体验 学习汉语拼音。基于这......

    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之教学内容选择

    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之教学内容选择 温岭市教师进修学校 蔡亚卿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

    论语文教学中随机通达教学模式的运用

    论语文教学中随机通达教学模式的运用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使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多方面的认识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