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导入作用的产生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3 09:4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文教学中导入作用的产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文教学中导入作用的产生》。

第一篇:论语文教学中导入作用的产生

论语文教学中导入作用的产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有些语文教师认为没有时间导入,理由是语文学科的课时太紧,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有些语文教师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开端进行导入是在浪费时间,因为这些教师认为教学生知识更重要。还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公开课才需要导入。导入被语文教师如此看轻,导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的没有什么用处吗?还有语文课堂导入的作用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体现在教学中的?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笔者试图从认知、情感、行为的角度对导入的作用进行心理学分析,探究产生的原因,以加强语文教师在心理学角度上对导入作用的理解,从而让导入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一、认知:通过问题解决启迪学生思考

从认知角度来讲,导入是具有启迪学生思考作用的。这是因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利用问题来启迪学生思考的。具体来说,教师是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这样的心理过程来启迪学生思考的。

上海市嘉定二中钱梦龙老师的导入可以体现这一作用。在钱梦龙老师开始讲《论雷峰塔的倒掉》一课时,他让一位学生把题目写在黑板上,结果这位学生将“雷峰塔”的“峰”写成了“锋”。钱梦龙老师对此先表扬了这位同学字写的好,然后说这位同学出现了错误。一位学生对此做出了回应,说“峰”字写错了,这体现出学生发现了问题。然后钱梦龙老师询问“峰”字写错的原因,这是钱梦龙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说“受了雷锋同志名字的影响”,这是提出了一个假设。一位同学说“注解里有说明的,这座塔建造在叫‘雷峰’的小山上,所以叫雷峰塔。它跟雷锋同志没有关系的。那是山名,所以‘峰’字是山旁。”[1]这位同学利用课文注释解决了老师的问题,并对之前那位同学认为是与雷锋名字有关的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证明之前的那个同学的假设是错误的。因此,从这个例子可看出,导入是具有通过问题解决以启迪学生思考作用的。

二、情感:通过移情过程拨动学生心弦

从情感角度讲,导入具有拨动学生心弦的作用。这要从移情这个概念开始说起。移情在心理学上主要来源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移情说,最早是在心理咨询领域提出的。在心理咨询领域中,从移情对象来说,是指求助者对心理咨询师的移情。求助者在咨询中无意识地将心理咨询师看作是以前的一个熟人,这个熟人既可以是给他留下好印象的,也可以是留下坏印象的。当这个熟人是留下好印象时,求助者?l生的是正移情,对咨询师表现出喜爱的态度。反之,则是负移情,对咨询师表现出仇视的态度。心理咨询中的移情可以迁移到语文教学的导入环节。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对文本的移情,教师通过研读教材上的文本,对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移情,从而为引导学生移情,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打下基础。

其次是学生对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移情。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学生一般可以通过阅读课文移情。具体来说,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情感体验,再结合学生自己的相关经验和想象进而达到移情的目的。但学生有时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无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不到课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这时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导入环节通过生动的语言渲染气氛,解读文本,从而使学生实现对文本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移情,进而引起情感的共鸣。在学生没有预习的前提下,语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和通过导入体现课文中心的方式,促使学生理解并体验到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实现对文本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移情,进而引起情感的共鸣。在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移情的过程中,学生还可能会发生对教师的移情,这种移情可能是不自觉的,是受到教师的感染引起的。

重庆市荣昌初级中学王建福老师的教学实例可以体现这个作用,他在讲《乡愁》一课的导入时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他讲故事的语调是低沉的,缓慢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黄埔军校第37期毕业的34岁的年轻军官,于1947年随国民党部队去了台湾,从此与大陆亲人音讯全无,直到1987年经过千辛万苦从台湾回大陆的重庆江津白沙探亲。这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啊,这位当年年轻英俊的军官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终于回到了期盼已久的故乡,他来到长江边,长跪于沙堆里,两手紧紧摸着河沙,失声痛哭,老泪纵横。此情此景,令在场围观的人随之落泪。可惜呀,他不是一位诗人,不能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他此时的心情,此时借用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形容他此时之心情再恰当不过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2]

王建福老师在讲这个故事时运用了低沉、缓慢的语调,渲染了思乡的气氛,并通过移情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班级的住宿生由于长期在校住宿,思念家乡很容易拨动学生心弦。而不在校住宿的学生在听完王老师这个故事,再学《乡愁》这首诗也更容易拨动学生心弦,因为这个故事使他们对乡愁有了体会。所以从王建福的教学实例可看出,导入是具有通过移情过程以拨动学生心弦的作用的。

三、行为:通过调动动机调节学生学习

从行为角度讲,导入是具有调节学生学习的作用的。这是因为导入是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但是导入是如何调动学生动机的呢?

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学生刚上课是要转移注意力的,也就是说要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这是为什么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是因为“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视其他对象。”而“注意的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3]而学生在上课前往往是从事其他活动的,因此学生要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但仅仅转移注意力是不够的,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激活。因为从脑神经科学来说,脑神经研究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是存在负诱导规律的。因此当学生上课前从事一种活动,与这个活动有关的神经细胞是兴奋的,而这个细胞的邻近区域则是受负诱导的影响从而受到抑制。因此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关于上课的神经细胞是要被重新激活的。而导入作为一堂课的开始具有通过转移和激活学生的注意力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

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唐海燕老师的课例可以体现这一过程。

唐老师在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导入时,她“播放了歌曲《明月几时有》,优美的音乐、动听的旋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许多学生都跟着歌曲哼唱。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教学效果非常好。”[4]在这里唐老师通过歌曲吸引学生注意力,完成了注意力的转移和激活两个过程。导入后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教学效果好说明学生通过导入快速进入有关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状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而学习动机是从为学习行为提供动力、提供方向、提供维持行为完成的意志三个方面调节学习行为的,也就是说,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具有引发、维持和提供方向的作用。湖北省江陵县实验中学蓝蓉老师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设计的导入语体现了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的调节作用。“本文作者的父亲喜欢养一种花,有一天这些花枯萎了,为什么一向喜爱花的父亲会对这些花不管不顾呢?文章的题目又有什么深意呢?”[5]

这段导入语紧扣文章中心并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失调。具体来说,对于一个喜欢花的人,花枯萎了仍然不救治,与常理不符。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兴趣是动机的一种,只是对象更具体,对所从事的事物更加专注。在这个案例中,认知失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动力;动机的作用是要持续到问题解决的,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维持作用;解决问题这个学习行为是指向问题的,又为学习行为提供了方向。所以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是可以进行调节的。因此,导入是具有调节学生学习的作用的。

综上可知,导入作用的产生是有其原因的。从认知来讲,导入启迪学生思考的作用是通过问题解决产生的,从情感来讲,导入拨动学生心弦的作用是通过移情过程产生的。从行为来讲,导入调节学习行为的作用是通过调动动机产生的。因此我们要认?R到导入产生的这些原因以善用导入,让它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钱梦龙,彭尚炯.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王建福.“导入”苦下功 教学多收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6).[3]梁宁建.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4]唐海燕.导入设计有新招[J].快乐阅读,2013,(7).[5]蓝蓉.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策略漫谈[J].新课程学习(中),2013,(5).

第二篇: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艺术处理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艺术处理

内容提要: 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起始兴奋点。因此,课堂上导入的设计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基调,甚至关乎课堂教学最终的成败。一堂课只要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导入、艺术、处理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之,此一法也.”当然,他说的是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头.不过,这句话对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同样适用.正如于漪老师所说:“阅读课文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上课伊始,老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此现象为“心向”,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设计,他们往往能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 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导入所用的时间过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起始兴奋点。因此,课堂上导入的设计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基调,甚至关乎课堂教学最终的成败。一堂课只要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在语文教学中,导入设计艺术的讲究则更是语文教师的课堂必备素质之一。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与学顺利进行,收到良好的效果呢?下面,结合这次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音乐渲染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回顾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授《致橡树》时,这样设计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树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二、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鸿门宴》时,我首先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我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三、由面到点导入

学生学习知识是由点到面的积累,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变。我们在导入课文时则可反其道而行之,由一般情况落实到特殊的一篇课文上来,这样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涌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文豪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后人传唱。”

四、故事导入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用讲故事的形式(如典故、传说、历史故事等)导入对新知识、新课题的讲解。故事导入突出了情趣性,最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去。但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内容与课题要紧密相联,做到贴切、典型,以更好地起到激活学生学习思维的作用。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拿来主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立即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五、对联导入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于它,学生知道不多,但都很想了解,教师如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依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学生读着对联,兴趣倍增。对于对联中所描绘的悲惨命运深感同情。然后我说:“这副对联是周作人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和杨德群两人而作的对联,周作人对两人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对于两人的遭遇,鲁迅先生也拿起他那匕首般的笔,写下了这一篇棗《记念刘和珍君》。”根据对联,学生很快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悲愤之情,理解文章方便了很多。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例示外,还有审题导入、图示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介绍背景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等。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具体来说,一是力避落入俗套,给学生以新鲜感,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二是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收获。三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一盆鲜花,会使你的房间增添不少光彩;一首优美的乐曲,会使你疲劳的身心顿时感到轻松舒展;峭壁上的劲松,能给你奋发向上的力量;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会让你留恋忘返……美滋润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以愉快的享受。人们热爱美,寻找美……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例示外,还有审题导入、图示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介绍背景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等。这里,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具体来说,一是力避落入俗套,给学生以新鲜感,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二是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收获。三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六、即景闲谈 贴近生活

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来说,是欢乐而短暂的。刚打过上课铃,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往往不在与本节课相关的区域。怎样把一颗颗年轻的心从沸腾的操场拉回课堂中来呢?这时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周围的环境,从学生身边谈起,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适当即景闲谈,就能使学生的情绪逐渐稳定,使不应兴奋得到抑制,而相应兴奋被激活。

初一学习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时,我留意到了当时的天气变化情况,便由天气变化谈到人的感受,又谈到教给海伦•凯勒各种感受的老师,设计了下面的导语:

同学们,经过了几天阴霾的天气,久违的阳光又照耀在我们身上。课间,同学们都在尽情的嬉戏,享受着阳光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是的,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到明亮的世界,用耳朵听到宛转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用鼻子嗅到百花的芳香。可同学们试想:一个从小就又聋又哑,双目失明的人靠什么来感受这一切呢?(学生讨论)

这样一来,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由课间游戏不知不觉转移到了语文学习上,被海伦•凯勒的命运所吸引,学生由对自己生命的珍爱到对对方的同情,再到对对方的尊重、崇敬,最后到对教会她这一切的老师的感激、热爱。这几句看似随意的即景闲谈为下面新课的学习牵了一根巧妙的“引线”,这比单刀直入正题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起,这较之强迫他们进入课堂角色的方法显得科学得多。这样就极好得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七、相关联想 导入新课

在初三学习《藤野先生》一课时,我考虑到其创作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甚远,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某些句子含义的理解,而如果开门见山介绍背景又容易使学生厌倦的的特点,就巧用一幅具体可感的彩图导入新课。

当时我随手拿起一本我一直鼓励学生订阅的《读者》,由封面的一支点亮的蜡烛导入: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画,我们会发现这支蜡烛似乎比以往我们所见的任何一支蜡烛都亮,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周围黑暗背景的衬托下,蜡烛显得更亮了。所以,有句话说“光明由于黑暗而愈见其光明”。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很多,比如,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曾经拉过我们一把的那双手能够成为我们一生的动力。在鲁迅先生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一双手,那就是藤野先生的手。当时,弱国国民的鲁迅留学日本,在弱国国民受人歧视的环境中,藤野先生给了他无私的关怀和深刻影响,并成了他终身奋斗的一个动力。《藤野先生》就是对这一段生活的深情追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教学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语言是一种艺术,它随时都在向人们绽放它的光芒,展现它的美,我们教师正是和这种艺术天天打交道的语言工作者,是不断探索这种艺术奥秘的教育工作者。

一、导入语要“异”。

课堂导入语的“异”,是指形式和语言的奇异、奇特和标新立异。如果你着装漂亮,必定会吸引过往路人的注意。同样,作为教师,如果能使得自己授课前的导入语新颖。奇特,那么必定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能在刹那间擒住孩子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间十分钟是孩子们的“黄金时间”,在这十分钟里,他们尽情玩耍、嬉闹。上课铃声一响,孩子们都陆续走进教室,平时成绩比较好,自制力比较强的同学很快地进入到课堂角色中,而部分自制力弱的同学还沉浸于刚才的玩耍嬉闹中,如果用一种陈旧的课堂导入语:“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那些自制力弱的学生,根本听不进去,当他们“醒”过来时,老师上到哪儿都不知晓。这是影响学生听课效率,造成孩子的思维与教学环节上的脱节的因素,也是造成班中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

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年代中的孩子,在电视和报刊的影响下,知识面不断拓宽,那些理性、陈腐的陈述,逐渐被他们淘汰,他们需要的是那些新颖、奇特、标新立异、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导入语。

在教学《称象》时,我事先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在导入这堂课时,我是这样开始的:“你们瞧,老师带来了一些器材,这节课,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顿时,45双眼睛同时射向了讲台,静候实验的开始。

“听听读读”这类课文兼并了“听、读、记”的特点,孩子们往往对这类课文比较感兴趣,在授此类课文时,教师尤应注意以课堂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听》这课时,我的导入语非常简单:“同学们,你们听——”随之,便播放出一段配乐的朗诵,孩子们顿时便进入了“听”的角色。

由此可见,导入语的“异”不仅能有效地体现教师课堂用语的艺术性,还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过渡语要“顺”

顺则通,通则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是起了承接、小结的作用,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

例如教《找骆驼》一课,为了更能让学生明白老人是经过仔细观察才知道那只骆驼特征的。我的过渡语是这样的:“你们瞧,老人清晰地说出了骆驼的特征,却说自己不知道它往哪儿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通过这段过渡语的设置,既帮助孩子理顺了文章的脉络结构,又使孩子在脑海中对恼伦髁艘桓鲂⌒〉淖芙帷?/p>

《真正的好孩子》中有一个片段,讲黄莺和喜鹊争相夸自己的孩子,乌鸦却在一旁不做声。在处理这个片段和下一个片段“小鸟回巢”衔接时,我用了这样的过渡语:“漂亮的外表,动听的歌喉,真让人羡慕不已,然而,光靠这些,就能称得上是好孩子了吗?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吧„„”这样,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片段,整堂课也随之和谐起来。

因此,一位语文老师如果在课堂中注意自己过渡语的艺术,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能使孩子在课堂中领略到那种语言和谐之美。

三、提示语要“精”

“精”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精巧、细致,提炼精华,除去杂质。”提示语就好似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你照明前进的方向;提示语又好似一个舵手,在你快要触礁时,让你转变航向,顺利驶向彼岸;提示语又好比一支号角,在疲乏的时候,能激起前进的动力。

在教学《曼谷的小象》时,为了让孩子明白小象之所以如此聪明,是由于阿玲的教导、指挥得当,作者称赞小象,实是赞美阿玲。就在学生们为“是赞美阿玲?还是赞美小象?”争论不休时,我这样提示:“小象的技艺真是精湛,但它精湛的技艺又是从哪儿来的呢?”经过这样小小的提示,孩子顿时领悟了作者是通过写小象来赞美阿玲的指挥有方!同时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教师如果在备课时,细致、巧妙的设置提示语,不仅能激发孩子思想的火花,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整个课堂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要“悬”

“悬”是指悬念,引发别人的思索。有一位年长的教师,他曾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位好教师,他能够做到在上完一堂课之后,他的学生仍沉浸在他刚才创设的情景之中„„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我们手中的教材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编排而成的。有些作品的内涵,非常值得孩子去细细品味。作为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不要忽视下课的那几分钟,要设置一些能够引起孩子思索和回味的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满腔的热情,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

在教《一个忠告》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结束语:“这个忠告是熊给的吗?他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深入思考„„

当然,结束语除“悬”外,还要“全”。所谓“全”就是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整篇文章的意思,起到言简意骇之效。

可见,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他的美学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清代李渔《闲情偶寄》

2、《心理学》

3、《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刊社

4、《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

5、《小学语文教学参考》

第三篇:论语文教学导入语的设计

摘 要: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导入语 设计方式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盎然的语言,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从而开启知识的宝库,启迪学生的心智。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呢?“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成功导入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确实,好的导入语是唱戏的开台锣鼓,没有开场先叫座,引诱听众进入佳境;好的导入语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把学生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中。

那么,什么样的导入语才算是好的导入语呢?孟子说:“教也多术也。”导入语的设计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我把导入语设计的常见的几种类型归纳如下:

一、故事导入,引人入胜

故事的魅力之大,是众所周知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林仲贤、张增慧和澳大利亚大学陈美珍等专家曾进行过专门研究:少年儿童对故事的兴趣十分浓厚。如果上课前用学生最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强烈欲望,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例如,讲授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时,老师可先讲述:美国的海伦凯勒从小就是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性格孤僻的女孩,谁都认为她是无可救药的孩子。可后来她竟成了美国女作家、教育家,还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那么,究竟是谁有这样的神力拯救一个无可救药的孩子,造就一个神话呢?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我的老师》这篇课文中,你们可以找到满意的答案。学生一听到这样的导入语,不免感到震惊,同时顿生一系列疑问: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像她这样严重残疾的孩子,等待她的是灰暗、悲惨的人生,而海伦、凯勒怎么可能有如此辉煌的人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拯救了一个谁都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孩子?这个人身上到底拥有着怎么样的神力?„„一个个大大的疑问打在学生的脑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满腹的疑惑,强烈的好奇心转化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学生把课文探个究竟,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导入的故事既新奇又吸引人,这样学生在震惊之余便迫不及待地忙于从书中寻找答案,一开始便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拴在这节语文课堂中。

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犹如磁铁一般,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教师若能以此法导入新课,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故事中提高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则无疑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导入,扣人心弦

课文是文情并茂的,但学生往往不能一下子就有所领悟,教师必须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动情而入境。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摹一种图景或意境,就很容易叩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景,使情与景偕,情与理融。

例如,江苏肖远骑老师在教授《果树园》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当曙光冲破黑暗,大地刚从薄明的晨曦中苏醒过来的时候,蓦地,一轮红日跃出海面,将一片金辉洒向人间。于是,村舍、山峦、树木、花草„„大地上的一切宛如镀了一层金。”

教师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使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在眼前,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自觉地把学生引入一个美妙的情境中。仅从导入语中,学生尽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带上老师留给自己的悬念,学生怀着对清晨果树园的美好憧憬,愉快地投入新课文的学习中。

我在教学《同总理,你在哪里》时,是这样导入的(伴着轻缓的音乐,导入字幕,从下往上出现,师用低沉的声音):“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总理,他没有一个亲生骨肉,却为革命抚养了无数后代;他为国家创造了无数财富,自己却没有一点存款;他生前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后却连一点骨灰也没有留下„„周总理去世后,全国人民非常悲痛,听说在与周总理遗体告别时,人们的泪水就把地毯打湿了一米多宽。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朗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沉痛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气,营造出一种沉痛、庄严、肃穆的课堂气氛。当这种浓浓的气氛笼罩着整个班级时,学生不能不被这种情境所感染。这样的开场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崇敬、悲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这样的情境设计为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可见通过情境设计可使学生亲临其境,使日常情感转换为课文情感、审美情感,为学生深刻准确地理解课文、陶冶情操打下了基础。

三、借助教具,形象直观

教具包括图片、录像、录音、幻灯、模型等非文字语言手段。教师借助教具导入新课,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同时,由于教具能提供一些感性形象,较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学的知识较易于巩固。

例如,教学《黄河颂》时,可以这样导入(一边播放有关黄河的课件,一边播放歌曲《黄河颂》,然后教师顺势引入):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光未然站在高山之巅,向着黄河唱出气势恢弘的颂歌。请学生带着雄浑豪迈的语调朗读《黄河颂》。“黄河”这个字眼对于山区孩子来说既遥远又陌生,这样的课文很容易上得枯燥乏味,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提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的课文若能巧妙运用音乐、课件,情况就大不一样。眼前大气磅礴的画面,耳边响起的雄浑音乐,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充分感受到黄河的奇观,跟随着画面与音乐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内在意蕴。这样学生对黄河的陌生感减少了,探求欲望增强了,情不自禁地跟随老师走进新的课堂。

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场景,我一边解说,一边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场景。粗犷雄浑,场面壮阔的画面,动力十足,表演起来人鼓合一,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如痴如醉。一幕幕摄人心魄的表演,再配与教师雄浑有力的解说词,使学生直观深刻地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力量美和豪放美。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几乎所有学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通过借助教具,带给学生直观的形象,使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使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又营造优美的学习气氛。

四、背景介绍,辅助理解

大部分的课文都有其写作背景或写作缘由。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背景,教师在上课前应该把它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

七年级下册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只有先让学生了解这些,才能让学生理解作者花大量笔墨叙写“最后一课”的特殊意义,从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让学生感受到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体会到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等法国人强烈的爱国情怀。若缺少这样的背景,《最后一课》的特殊意义,所蕴含的深沉情感都将在学生的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又如,在教授《桃花源记》时,就应先让学生了解: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却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黑暗,对外一味投降,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所以,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在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陶渊明决定辞官归隐,从而创作出《桃花源记》。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虚构理想世界,引导学生了解那个时代。如果缺少背景介绍,学生只会陶醉于作者所虚构的理想社会。所以,上这篇课文之前,背景介绍是不可或缺的。

可见在许多作品中背景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深层;否则,学生只能停留于肤浅的认识上,也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因此,导入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自身修养,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通过“导入语”这块磁石,吸引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第四篇:论语文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教育论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新课导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各种形式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新课导入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入;兴趣

万事开头难,不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新课导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一篇课文上得是否成功,导入新课如何是关键。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始先叫座。通过各种形式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开始几分钟就把学生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去,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对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求知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导入)呢?现在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做如下归纳:

一、身体语言暗示法

身体语言暗示法,即以自身形象的外在变化反映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以此导入新课。心理学家认为,不断变化或突然变化的事物,最能引起注意。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

例如:讲授《孔乙己》时,笔者特意穿了一件平时很少穿的职业装,刚一走进教室,同学们马上发现了这一变化,并投来异样的目光,就趁机设疑:我们每个人穿衣服时,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今天老师的衣服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顿时“炸开了锅”,过了两分钟,笔者要求他们停下,接着说道: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有一位落魄的老书生,始终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他为什么不肯脱下呢?你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板书课题:《孔乙己》)

这样自然引出话题,使学生在惊奇、悬念中很容易进入求知状态,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游戏激励法

游戏激励法,即巧设既反映课文主旨又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游戏,巧妙地引出课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合理设计问题,把枯燥的知识化为具有强烈刺激性与趣味性的语言文字游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兴奋中不断探索学习的自觉性。

三、举例推广法

举例推广法即选取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例子,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抓住,并由此推开,进行教学。根据举例内容可分为以下五种导入方式:

1.说明写作背景

通过向学生介绍作者经历、写作的社会背景或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导入新课,便于理解文章。例如《白杨礼赞》的导入,就从矛盾写作的背景开始。

2.故事导入

讲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童话故事、科幻故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新角色”。例如《黔之驴》的导入,先讲一个关于驴子的故事,然后进入新课。

3.趣味导入

趣味知识涉及面广泛,包括幽默、趣谈、生活小常识、神奇见闻等,以此导入新课,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导入新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时,先列举出海洋中丰富的资源。

4.名言导入

教师收集名言并适当运用,为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出新课《巴东三峡》。

5.诗词导入

运用诗词导入新课,为课堂教学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在新课《春》的导入时,笔者和学生共同朗诵了杜甫的《春夜喜雨》。

四、直观模式导入法

直观模式导入法,即通过采用实物观察或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视听能力和分析能力。

根据教具的差异,导入方式可划分为两类:

1.直接感知导入

出示实物、模型、标本等实体数具,使学生具有新鲜感,吸引学生。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导入,先拿出几种不同的花,其中红花最显眼,让学生一下子就被红色吸引了,并在心中产生疑问:红花为什么这样红呢?

2.媒体传播导入

使用卡片、挂图、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录音等教学手段导入新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苏州园林》,先在屏幕上显示苏州的各处园林,让学生一下子进入新课的境界。

五、启发思维导入法

启发思维导入法,即通过设置能够与课文内容巧妙联系起来的问题,在学生思考、分析、解疑的过程中进行敏捷思维、扩展思维的训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青年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设疑是启发思考的好方法,根据设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顺承式提问导入法

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提问,顺势导入新课。具体可分为复习性提问导入方式和发挥性提问导入方式,(1)复习性提问导入方式

它是针对前课内容提问,为新课作铺垫,使其成为旧课与新课之间的桥梁。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首先提问: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小石潭记》,看到了柳宗元笔下的石底小潭很美,现在,大家想去看看苏轼眼中的亭下月色吗?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2)发挥性提问导入方式

提出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学生自身的观点与作者所持态度的相似或不同相比较,引出新课。例如:在新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引入时,先问:现在竞争激烈,同学们认为应该怎样面对现实?是得过且过呢,还是居安思危?请看孟子告诉我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扩散思维导入法

通过提出具有趣味性、猜测性、不确定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幽远的意境里利用想象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具体分为判断猜测性问题导入方式和畅想性问题导入方式。

启发性思维教学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质疑开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实践证明,设疑是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迷宫的钥匙。教师要注意设疑置疑,让学生在问题面前探索思悟,使学生拓宽思维领域,实现知识迁移。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实事求是,精心设计,灵活掌握,都有共同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

参考文献:

[1]丁霞.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法微探[J].考试周刊,2009(42).[2]钱书新.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4).Abstract: In Chinese teaching, new course int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The introduction of new course via various approaches can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and mo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rousing students’ initiative.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methods of new course introduction based on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introduction;interest

第五篇:论语文教学

新课改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指导尝试

几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成效显著。作为教育教学前线的普通一兵,我积极地投身于这场教育大变革之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运

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新课程的课究竟怎样上?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知识是我们送给学生的,还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的?我们组织的语文课堂的讨论是否真的有效?课改开始时,我和其他语文教师一样也有着深深地困惑。让我倍感欣慰的是,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在这次新课改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新课改的实施为契机,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但是在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

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

要使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价值观,真正把课堂的主动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发挥,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体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说。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

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为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运用,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体发展性为主的教育评价观、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观”,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进行语文的自主学习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

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的自主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解读和评判,才会有自身深刻的感悟和启迪。我常想:如果学生连语文课都不愿上,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最

大的败笔、渎职和悲哀。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层次、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认真解读文章,使课堂学习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如在学习童话《犟龟》一文时,就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一组问题:犟龟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然后再问:他要参加的是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可是,它最终参加的却是狮在此基础上,我继续设问、启发:他虽没有参加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但有一点是它是有收获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成功的意义到底何在?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使学生在自己的诱导下,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反复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

点很容易地就解决了,同时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以课堂讨论或辩论为多种展示形式,努力营造有亲和力的语文课堂教

学气氛,促进合作,促进各个学习主体的主动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以学定教”,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并通过与老

师、同学的交流激活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其次,我积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改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授课时,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辩论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服务者”,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习文言文《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庄公真的‘鄙’吗?”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辨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同时,引入文言

文《马说》进行比较。

四、以写作为依托,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和表达,而这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

如在学完小说《故乡》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我说闰土》、《我眼中的杨二嫂》、《新时代的故乡》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人物形象,从而带动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写作能力的提

高。

五、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坚决避免“放大羊”,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

程进行合理调控,避免师生走入误区。

1、学生的课堂讨论不分难易,甚至无价值的问题也讨论。

2、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讨论,避免为了完成无实际意义和效果。

3、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定位于学生的“学”上,每节课应让学生学有所得,但不可学得过多,有时一节完美的语文课完全可以有些遗憾之处。

4、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过分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的自学过程。新课程形势下,语文教学重心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转移,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的淡化,相反对教师的自身

素、驾御课堂的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学困生毫无发言权及立足之地。

6、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偏离语文教学的特点搞苦求所谓的“创新”。

实践证明,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中焕发了极大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他们的主体

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资料]:

1、《以学为主,和谐发展》 山东省教研室 语文教研员 张伟忠

2、《新课标研究及实践中的有关问题》北京《语文建设》 主编郑 浩

3、《教学是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人民教育》 余文森

下载论语文教学中导入作用的产生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文教学中导入作用的产生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湖南省澧县雷公塔中学 曾庆忠[摘要]中华民族文化中有许多优秀传统美德。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传统美德的教育,因材施教,深刻挖掘教材内涵,合理进行......

    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新课程的理论像一股股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给古老的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生的活力,促进它发挥着教书育人的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借鉴了发达国......

    论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论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素养不同于素质。按一般的理解,“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此次课程改革,许多学科的课程标......

    论语文教学中的方言应用

    【摘要】国家开展推普工作迄今已有十多年,在教育、服务、传媒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普通话在许多省市的中小学成为了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但是,方言区的校园推普......

    论语文教师文学修养在教学中的作用(共五则)

    论语文教师文学修养在教学中的作用 百色市德保县足荣中学 伍文明 摘要: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塑造人格......

    论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论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

    浅谈导入语和过渡语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导入语和过渡语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第二版)学习心得体会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继续推进,对民族教育的追求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以“生”为本,让学生......

    论语文教育情境教学

    论语文教学之情境教学 ——以李吉林老师《萤火虫》为例关键词:亲切,活跃,寓教于乐 李吉林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通常的老师上课,学生学习的固定模式,而是在和学生的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