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随机通达教学模式的运用

时间:2019-05-15 05:3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文教学中随机通达教学模式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文教学中随机通达教学模式的运用》。

第一篇:论语文教学中随机通达教学模式的运用

论语文教学中随机通达教学模式的运用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使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从绘画与语文教学论述对同一内容的学习在不同方式,不同侧面运用随机通达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论述了随机通达在作文教学中尝试教学。针对随机通达教学模式中,每次情景方面都会有互不重合的方面,这将使学生对学习能获得新的多维的理解。举例论述随机通达教学能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论述随机通达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作用于教学。最后提出教育教学应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辅助者。

关键词:语文教学模式

随机通达

运用

一、随机通达教学是学生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由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主张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学习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并且学习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不是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因为在每次学习的情境方面都会有互不重合的方面,这将使学生对学习能够获得新的多维的理解。

(一)、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的意义建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了绘画解说法。可以依据全文的内容而绘制一幅全景,也可以依据某一重点、难点内容而绘制一个局部,还可以依据某一人物而绘制一个特写„„绘画的主体可以是学生,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动手(可以在黑板上绘,也可以在自己座位上绘。),再加上绘画的补充解说,提高了说的能力,也可以是教师一边提示或启发学生,一边在黑板上演示,或指导学生看图学文,对调动师生双方尤其是学生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作用,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不同文体的具体运用:

1、识字教学:

如教一年级《识字5》,课文描绘的是夏天的景象。插图鲜明、生动,与词语密切配合。针对这一点,上课时先引导学生看整幅图,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初步感受画面的美,并且通过读课文深入了解感知。然后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让他们对韵文有一个整体感知,接着一组一组地出示,对文本要求掌 握的生字,从课文中提出来,重点让学生结合画面识记之后,再放回韵文中。整个过程像一个完整的故事。图文结合,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容易识记。

2、古典诗歌的教学中: 如《咏鹅》这首诗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首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白鹅戏水”的画面,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视觉活动和想象中进入古诗意境,在意境中使学生享受到古诗的美。从而培养学生有感情吟诵,理解了诗的大意。其次,品诗画图结合,体会诗情画意。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既享受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实物、科学知识类说明文。

说明文是三大文体之一,其目的就是说出来相关内容而使人明确,所以其语言准确而明晰,我们完全可以依此进行绘画。说明文中有些是对实物进行说明的,如《赵州桥》老师边绘画边讲解:赵州桥雄踞千年,令人赞叹的是,这样长的一座全部用石头砌成的大桥竟无一座桥墩支撑,奥妙在于拱形的大桥洞能承受普通桥所不能承受的重量。另外,4个拱形的小桥洞像4座坚实的墩分担了大桥所承受的压力,当洪水猛涨时又能减缓急流对桥身的冲击力,大大增强了大桥抵御大自然侵袭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既坚固又节省石料。这种高超巧妙的设计称得上“世界之最”,因此说它是建桥史上的创举。同学们可以发挥想象,回去自己设计一座《未来的桥》。4、托物抒情,记事说理的记叙文。记叙文中的物,自然风光可以用手中的笔来表现。如教小学语文《画杨桃》一课,结合教学,教师拿一个杨桃,让学生仔细观察,亲自绘画,明白画实物不能按照常情,用“像不像”来衡量,要从看的不同的角度去考虑。让学生不仅明白绘画原理,而且理解“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不要想当然„„”的道理。使他们从实践中获得理性的升华:要事实求是,不要想当然。

5、童话寓言故事:

如小学语言课本《寓言两则》中的《揠苗助长》:课本上只有一幅插图: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看”“转来转去”,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最后,禾苗枯死了。让同学们想象画出不同画面,然后通过连环画式的教学,结合画面,让学生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心理活 动,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做事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迁移能力。

(二)、绘画与语文教学结合的几种具体运用方式: 学生单体局部理解创作法:学生个人通过筛选课文信息,抓住自己感受较深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事物,„„进行绘图。如:《掩耳盗铃》中那个人的滑稽动作,《画太阳》中,四个太阳喜欢哪个画哪个。

1、学生单体整体把握创作法:学生个人通过对全文章的理解后,合上书本,进行艺术再创造。设计事物造型,设计事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如:《猪八戒吃西瓜》、《小猴子下山》的完整故事情节,学生可以自己大胆创造。

2、学生多体讨论同绘创作法:几个学生一起,速读课文后,共同商议讨论设计,这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理解课文最深刻,再现课文最为准确。如:综合性实践活动《古诗欣赏》墙报,《快乐的六一》黑板报,小组合作办报,最后评出优胜队。

3、师生同读同绘创作法:一些理解较为困难的文章,可以采用老师边读边解释边绘图的方法,学生可以对图画提出自己的设想,师生共同创造。如:《游园不值》教师用简笔画画出前两句诗意,后面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让学生分组讨论(有柳树和各种美丽的花;有蝴蝶、蜜蜂;有浓郁的花香等。)学生各自据诗意将诗中的内容通过画面展示出来。

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单体使用,也可以相互交融综合使用。总之,绘画与语文教学结合法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二、随机通达在作文教学中尝试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主张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学习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并且学习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一)、寓作文于培养兴趣之中;小学生作文就是小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作文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维、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这过程中要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乐于作文。具体做法是我们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好动,不随意注意占优势,喜欢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多实践、多体会,形式多样化,寓作文愉快的活动之中。

1、要提高学生作文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迎合学生的兴趣而盲目地搞一些花样活动,作文教学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追求超前到位。必须根据《大纲》的要求,按各年级段的训练重点,由 易到难,分步训练,最后达到总目标。

第一步:练习说话、写话。主要在低年级(一、二年级);第二步:练习片段。这是中年级(三、四年级)的训练重点;第三步:练习写成篇的作文。这是高年级(五、六年级)的训练重点。这三步作文教学不能完全分隔开来进行,而应该螺旋上升,一次一次地加深和提高。

2、进行作文训练后,需要进行的环节是作文指导。作文指导得好可以激发学生习作的动机、兴趣。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教师还要艺术的处理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作文批改的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教师通过恰当的批改,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乐意看老师的批改,并愿意自己动手修改文章。批改作文时,教师注意做到批语的明确、具体、亲切、实事求是地说明问题。批改作文后要讲评,老师讲评学生在习作实践中的进步成果和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出来,并且对照阅读课文,提高到写作规律上进行分析,作文讲评既是前一次作文的总结,又是后一次作文的指导,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大纲》指出:“讲评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师要抓住学生作文中带有共同性的问题。联系学过的有关知识,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评。”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评中,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有关课文的写作方法,巩固学过的写作知识,逐步的掌握写作规律,不断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建构学生做好习作前的语言准备的教学模式。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因为找不到恰如其分的语言词句而犯难。其实,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在习作前做好一些必要的语言准备的方法,就可以避免咬笔苦想的现象,怎样让学生做好语言准备并让其养成习惯?

1、大量阅读,做好摘录。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绝大多数的学生已拥有了许多较好的书刊,班内图书角,学校图书室已初具规模。然而,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成了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又一课题。如果教师引导不当,学生会不思索地照抄别人的习作,长此以往会养成一种一见作文题目,就会随手抄袭别人文章的坏毛病;更有甚者,临考前背几篇别人写作者,导致闹出了牛头马嘴的笑话。或者,学生在阅读中,由于老师没有明确的要求而走马观花似的浏览,读了毫无印象。因此,平时我们在引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在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同时,还要诱导学生从课内外书籍中作好摘录美词佳句等工作,使其养成行文前语言准备工作的好习惯。

2、言行一致,记录自我。生活,是写作的不竭之源。平时,无论学生做任何事情,从“玩玻璃弹”到参加各种自己喜爱的活动。玩得高兴,感受自然也特别深,教师就要让学生捕捉自己在玩中产生的想法,感受及所见所闻,经过整理记录下来。在写作中,要鼓励学生做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说什么,写什么。使学生言表示衷的惯。譬如:学生在观看班级足球赛时,每每看到精彩的入球时,会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真棒!”同时也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他那倒挂金钩真像球王贝利啊!”这类发自内心的语言及想法,是感情火花,是真实自我的再现,是极其精彩和宝贵的,教师要让学生及时记录。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在不同季节,不同玩法,尽其可能地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以便他们平时积累记录的东西及时运用。

3、耳闻目睹,做有心人。语言的积累是不分时间场合是无处不在的。平时,教师要引导搜集键康的群众语言,就是将日常生活的群众语言及喜闻乐见的之事,经过加工记录下来,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作为小学生,由于天性好动,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无论在家里,还是在路上,一有机会就会往人群堆里钻,经常听到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和鲜为人知的事情,这就要求学生养成一种见闻记录习惯,鼓励他们积累起来。看电视是学生的又一爱好,是令家长和教师头疼的事,但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只要我们合理引导,它又是学生处理好做作业与看电视的关系,同时可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诸如《蓝猫淘气3000问》等儿童喜爱的电视节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下,有意无意地接受一些语言,并鼓励他们积累应用。这样,这些生活语言运用在写作中,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生活气息,而且能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事物的好习惯,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三)、建构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作文的教学模式。

1、小学生往往都怕作文,老是说自己不知道该写什么,该怎么写。老师呢,又常常认为教学作文的目的就是“写好作文”,而所谓的“写好作文”就是内容要充实、语句要通顺„„等一些陈规要求,为了“作文”而“作文”。看了学生的作文,又总是觉得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怎么教,作文能力也无法得到很好地提高。

分析下来,“老师作文难教,学生作文难写”的根源出在学生作文脱离了生活实际。当前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坐在教室里,埋在书本里,扎在作业里,对身边发生的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事几乎没有观察。缺乏作文实践,没有写作素材。写作文时,或想当然胡编乱造;或找一些《优秀作文》之类的书照葫芦画瓢,脱离生活实践;或套用一些空话,使作文读起来空洞洞,干瘪瘪,没有真情实感。2、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做到爱写、乐写作文呢?生活,生活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叶圣陶先生曾对小学生作文有过一句精辟的见解:“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就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阐明了愉快生活与轻松作文的关系。

作文,如果就是照搬前人的模式,再加以略微的改造,换汤不换药,那岂不是成了“新八股”了?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每个人的生活感受不一样,作文怎么会千篇一律呢?孩子有孩子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老师不能包办代替,把自己的看法、想法强加在孩子们的身上。要让学生自己的生活走进作文,真正把写作的自主权还给孩子,让“童心”、“童趣”、“童乐”成为学生作文的特点。

3、在生活走进作文的过程中,老师要起好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爱,做生活的小主人。引导学生多看有益的电视节目、有益的图书,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留心身边的一事一物。不定期组织各种交流讨论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增加他们对生活的感性认识,还可以从电视、图书中使学生受到语言表达的熏陶。特别对于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来说,可以多接触到规范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多接触到山外的世界,开拓他们的写作思路。

引导学生会仔细观察。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生活中的光明与阴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从中体验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观点和丰富的情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做到“备米下锅”。

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看的、听的多了,就会自己加以分析,产生自己的感想,不管正确与否,成句与否,不管有多幼稚。他们就有了一种“说”的欲望。这时,老师就要把握住时机,做好引导学生相互传递交流信息的准备。开始时可让学生自己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加以限制。在说话时要对孩子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他们对说话有信心、有兴趣,想说,愿意说。一段时间后,可对学生的说话分层次提出具体要求。比如:语言要完整;语句要通顺;能不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同时要精心设计好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作文实践活动,比如:一个游戏;一次班会;买东西;一次家访等等。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去完成活动,再组织学生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在愉快的情景中边看、边想、边说,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口头作文的兴趣。等学生能较完整、通顺、具体地说清一件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写下来,实现“生活”向“作文”的转变。在说话过程中增加“你说他写”、“你说他记”等项目,把所说的内容完整记下来。当孩子们看到自己说的话变成了作文,心里就会特别高兴,跃跃欲试,增强写作兴趣。让他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说了什么就写什么。“自说自写”、“以我手,写我口”就到达了生活走进作文的目的。

4、培养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把自己的生活真实的记录下来,大胆、如实的反映生活。把观察日常生活与练笔结合起来,培养了写作兴趣与写作习惯,同时积累了素材。在作文过程中,努力让学生回忆生活的情景,还原生活的细节,找出事物的特征,综合习作的素材,引导学生生进入活领域去寻找写作的材料,让学生产生作文的欲望与激情。让学生反映身边的真实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实现与他人,与社会的真诚交流。真正到达“情动而辞发”,在字里行间流露真情实感。从而体现随机通达的教学模式。

三、随机通达教学模式针对每次学习的情境方面,这将使学生对学习能获得新的多维的理解。比如:“弯弯的月亮像镰刀”与“弯弯的月亮像豆角”的非争。一节好的语文课里究竟有什么?当下是课堂教学资讯升级的时代,报刊、电视、网络以及观摩当仁不让地随时提供各种教学资讯,使一线教师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茫然不知所措。有时,教师在眩目的教学资讯中打转,逐潮新资讯,却难以明辨一节好课里有什么。

一节好课里有什么?“有学生、老师”、“有文本、媒介”、“有教授、练习”、“有互动、生成”„„答案远远不止是这些显性的物理层面的东西。

一节好课里究竟有什么?“有希望、有创新”。一好课就好比是一粒豆种,设若适时地种在每一个智者的心田里,不知会收获几多金豆啊!一次,我执教《泊船瓜洲》。“‘泊’,哪里学过?我从容的期待,‘请回忆一下’。”“《风桥夜泊》”,一生反应机敏。“你们还读过不少含有‘泊’的诗句吗?”学生如数家珍,脱口而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我为你们准确的记忆喝彩!不过„„”我话锋一转,“这些都是书本上写着的。生活中,你们见到过用‘泊’字的词语吗?”“泊车!”略思片刻,一位学生起身应答。“泊车?”话音刚落,几个心犯嘀咕、语言敏感的学生扑哧笑了出来。“只听说过泊船”,几乎与此同时,我追问:“你在哪里见到的泊车?能告诉我吗?”“香港!(电视、电影里看到的)停车叫泊车!”学生爽言回答。“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与读万卷书同等 重要!”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这句话。这句话,连同这个教学场景,将读有字书与无字书唤醒并渗融,将课内外阅读的障壁洞穿并贯通,将教师式的学生与学生式的教师合金并铸造。它宛如一粒豆种,种在学生的心田,也种在了我的心田。真情守望一粒豆种,不就是真情守望收获更多的金豆吗?

“生活如师啊!它谆谆告戒我们不是要经常考虑‘我们做到了什么’,而是要经常考虑‘我们还没有做到什么’!”好一个“我们还没有做到什么”!一节好课,不就是要经常反躬自问:“我们还没有做到什么”吗?“我们还没有做到什么”,在我看来,它意味着运用自以为“非”的思维方式自觉反思那些自以为“是”的课堂教学。譬如,在向度上,对于一味关注学业成绩,相对于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底子与后动,就要经常反思“我们没做到什么”。在长度上,对于损伤学生胃口的大剂量应试训练,相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对未来,对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就要经常反思“我们没做到什么”。在广度上,对于唯考是教的功利壮举,相对与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要经常反思“我们还没有做到什么”。在深度上,对于基础教材的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复杂与玄深,相对于顺应学生天性喜欢简洁、明快、自然感性的教材与教学,就要经常反思“我们没有做到什么”。

心中“装着向度”,眼睛“盯着长度”,手里“握着广度”,脑子“想着深度”。这样的一节好课,其理想才会更崇高,斗志才会更昂扬,境界才会更高洁,格局才会更开放,气象才会更万千,精神才会更高尚。

四、随机通达教学模式,更体现学生中心观和教师辅助观。学生是信息的加工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能视学生为“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形成现实生活事件特定涵义的“思想家”。教育教学应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辅助者。

主要参考文献: 冯维主编《现代教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2月 第1版

钱元元主编《新语文学习》凤凰出版社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10——12月 黄强主编《云南教育》云南教育报刊社

2003年12月上旬

第34期

第二篇:论语文教学

新课改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指导尝试

几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成效显著。作为教育教学前线的普通一兵,我积极地投身于这场教育大变革之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运

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新课程的课究竟怎样上?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知识是我们送给学生的,还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的?我们组织的语文课堂的讨论是否真的有效?课改开始时,我和其他语文教师一样也有着深深地困惑。让我倍感欣慰的是,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在这次新课改中,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中,指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新课改的实施为契机,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但是在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地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

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

要使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价值观,真正把课堂的主动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地发挥,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体现,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说。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

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为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积累、运用,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体发展性为主的教育评价观、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观”,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进行语文的自主学习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

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的自主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解读和评判,才会有自身深刻的感悟和启迪。我常想:如果学生连语文课都不愿上,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最

大的败笔、渎职和悲哀。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层次、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认真解读文章,使课堂学习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如在学习童话《犟龟》一文时,就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我设计了一组问题:犟龟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然后再问:他要参加的是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可是,它最终参加的却是狮在此基础上,我继续设问、启发:他虽没有参加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但有一点是它是有收获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成功的意义到底何在?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使学生在自己的诱导下,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反复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

点很容易地就解决了,同时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以课堂讨论或辩论为多种展示形式,努力营造有亲和力的语文课堂教

学气氛,促进合作,促进各个学习主体的主动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以学定教”,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梏,并通过与老

师、同学的交流激活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其次,我积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自己的“教学目标”改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授课时,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空间、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探辩论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把自己定位于“学生的指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学生的服务者”,帮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习文言文《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庄公真的‘鄙’吗?”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辨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同时,引入文言

文《马说》进行比较。

四、以写作为依托,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

学生的自主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他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和表达,而这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探究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

如在学完小说《故乡》之后,同学们就写出了《我说闰土》、《我眼中的杨二嫂》、《新时代的故乡》全面深刻地分析了人物形象,从而带动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写作能力的提

高。

五、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坚决避免“放大羊”,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过

程进行合理调控,避免师生走入误区。

1、学生的课堂讨论不分难易,甚至无价值的问题也讨论。

2、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讨论,避免为了完成无实际意义和效果。

3、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定位于学生的“学”上,每节课应让学生学有所得,但不可学得过多,有时一节完美的语文课完全可以有些遗憾之处。

4、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过分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学生的自主学习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的自学过程。新课程形势下,语文教学重心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转移,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的淡化,相反对教师的自身

素、驾御课堂的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学困生毫无发言权及立足之地。

6、学生的自主学习应避免偏离语文教学的特点搞苦求所谓的“创新”。

实践证明,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中焕发了极大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深入挖掘教材质疑解疑,尝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他们的主体

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资料]:

1、《以学为主,和谐发展》 山东省教研室 语文教研员 张伟忠

2、《新课标研究及实践中的有关问题》北京《语文建设》 主编郑 浩

3、《教学是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过程》《人民教育》 余文森

第三篇: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新课程的理论像一股股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给古老的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生的活力,促进它发挥着教书育人的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借鉴了发达国家 的课程理念,运用现代思维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现代语言学及课程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传统的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思考。

关键词: 素质;课程;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阅读课中的领悟、顿悟和积累

我们平时很少来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工作。尽管在教师的工作中不断有业务能力的考查,有广泛的听课评课活动,有自上而下的大量的课题研究,有各种形式 的课堂教学竞赛等等,但基本上不把教师的教学作为教师业务发展的基本话题来展开。即使是用以表现教师这门职业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资格证书”的考查与发 放,也是没有指标的。

课堂上,教师就事论事,现炒现卖教学参考书上的言说,几乎成了文化贩子!君不见,在语文课上,面对学生的问题,面对学生的诸多见解,我们能做什么样的高屋 建瓴的剖析与深入浅出的阐述?学生巴望着能从教师的言说中,听到与众不同的声音,听到使他们情绪激昂的演说,听到令他们心灵震撼的思想。

然而,日复一日,久而久之,我们的老师疲倦了,我们的学生厌倦了;我们的老师开始走捷径了,我们的学生也变得懒惰不堪,缺少领悟和思考。

北师大童庆炳教授曾说过:传统汉语文教学提倡的不是科学主义的分析,而是“领悟”??学生是会长大的,也会变成劳动者,在这个成长、变化的过程中,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领悟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于储备在自己头脑中的讲稿和文章,会逐渐地用他的生命来领悟。开始可能是较低的三级领悟,然后是二级领 悟,最终是最高的具有创造性的领悟。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往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应结合文本加以点拨,讲解。不仅仅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应融入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真挚、高尚的东西,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达了古人修身律己的信念,约束人们崇尚教化,立德从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德的重要,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万事德为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出了母亲河的蔚然壮观,启发人们民族精华要薪火相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恢弘气概,昭示人们奔腾不竭的生命激情。德育的因素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应根据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使他们得到无声无息的感化,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意愿。

二、营造美的氛围,用美来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黄河大合唱》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北国之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诵读文章,会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能让他们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能让他们体味到其心坦坦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桃花源记》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都会在他们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美的创造。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

三、在教学中融合环保意识教育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环境是这个家园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曾经的罗布泊风貌,通过图片、影象资料,使学生对罗布泊的过去有了直观清晰的感受。以此为导入切口,“大家欣赏了美丽的罗布泊的风光,相信一定会对此很神往吧。”未等我说完,便有学生举手了:“老师,我不会。这样的罗布泊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那里很糟糕。”我对此早有预料,便做个“顺水人情”,依着该生的回答,进入课文的学习。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们紧扣文本,对其成因和结果进行了归纳,并在师生间展开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学生们踊跃参与,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叶圣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内容于语文教学之中,努力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第四篇:论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湖南省澧县雷公塔中学 曾庆忠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中有许多优秀传统美德。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传统美德的教育,因材施教,深刻挖掘教材内涵,合理进行情感熏陶,从形式到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美德健全人格

中华民族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勤俭节约,敬老爱幼,谦虚谨慎,孝敬父母,不畏强暴,舍身取义,热爱祖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无一不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在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肩负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在的语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一方面是学生对传统美德的不屑,他们在老师的字词句篇的割裂中成了填字游戏的高手,为了获取高分,只注重文字技能的形成;另一方面却对韩剧,麦当劳,日本漫画津津乐道。特别是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增多,部分家长对独生子女的骄纵,溺爱,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学生理想前途观念淡薄,怕苦怕累,不知节俭,用个人主义代替集体观念。在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入侵下,中华传统美德慢慢在青少年中失去一席之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作为祖国语言的传授者,我们有责任“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仅仅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还要“传道”: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通过对传统美德的深切感受,形成自己博大的胸怀,健全的人格,以达到以文育德的目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呢?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人人有责。语文教师更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使命,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从灵魂身处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第一,把握教材,挖掘深刻内涵,从形式到内容上让学生感受中华传

统美德的魅力。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初中教材中精选了若干古诗文。正

确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古诗文中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

熏陶,在字里行间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怀;《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伟大情操;《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美德;《观苍海》中的“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等,这些诗文读来就能让人心潮澎湃,引发共鸣。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合理点拨,就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人

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在现代文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内涵的挖掘来

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鲁迅用文章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告诫我们“不

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背影》中透露的深沉的父爱;《雷

电颂》中的奔腾激昂,《斑羚飞渡》中的厚重博爱,《我的母亲》中闪

耀的人性光辉,这些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极好材料。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文章脉络等,把握传统美德教育的切入点。例如在《木兰诗》教学中,我们可以分析:木兰为什么从

军?从军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争取和平自由。木兰为什么辞官?因

为她不贪图功名利禄,以及她对亲人家乡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这

是木兰形象的闪光点,集中体现了木兰最优秀的品质。在《鲁提辖拳

打镇关西》中,有鲁提辖的著名“三拳”,从表层分析,他表现了鲁

提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分析,他的这一英勇行

为,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判断,我们通过对“三

拳”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憎感和正义感,批判地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第二,因材施教,合理感情熏陶,让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首先,通过学习名言警句,进行哲理昭示。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让学生背诵这些名言警句,感受

古人先哲们的伟大情怀,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深刻哲理;懂得“业精于

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人生修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

雄”的人生哲理等,并把这些名言警句条幅挂在教室里,让学生时时

感受,不断激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还可以通过名人故事或作者时代背景的介绍,对学生进

行情感熏陶。例如,在教《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时,介绍辛弃疾

抗金事迹,让学生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中去体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

吹角连营”的英雄场景。学习毛泽东《沁园春<雪>》时,介绍伟人毛

泽东的事迹及写作背景,让学生领略伟人的无限胸襟和豪迈气概。

另外,通过写小作文、日记或读后感,让学生把自己对传统美

德的体会融入自己的笔端,记录下自己的瞬间感受,让学生的心灵受

到教育和熏陶。

第三,创设情景,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具有合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伟大

人格。

首先要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不断改

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愉快地接受传统美德熏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选取音乐和电影片段,服务于教学

情景,让学生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和美

妙,愉快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千古美文吟诵比赛,演讲比

赛,大作文,小作文竞赛,每日一格言,座右铭比比看等一系列的活

动,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热情。

其次,教师的人格示范也很重要。一个具有人性魅力的教师将

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为人师

表,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对学生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

响。教师的人格示范开启学生敬仰、神往崇高人格的大门。

只有这样,一个学生身处具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之中,感受着中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教师高尚人格的影响下,这一系列的外

因作用于内因,就会使学生形成具有高尚人格的人。这样的语文教学,才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胡子雄.《新课程实践中语文素养的浸润与内省》——《湖南教育》2006.113、李佩英《语文教学应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当代教育论坛》2008.64、卢阳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当代教育论坛》2008.4

第五篇:论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论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素养不同于素质。按一般的理解,“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此次课程改革,许多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采用了“素养”一词。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还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至于大家为什么不用“素质”而用“素养”,可能是因为“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那么,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二、通过积淀,增强文化底蕴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抛弃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理解,轻视识记背诵。我们的改革并非要改掉传统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 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激发情感,增强感知能力。情感在文学教育中有特殊作用,教师的教学情感、作品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用饱满地热情,真挚地情感,牵引着学生步入文学殿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一种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领着他们登堂入室,去发现美、认识美。

2、加强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个体感知体验,又要重视学生的理性分析、口头表达。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口头语描绘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结构、美的语言,分析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得到的思想启迪。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模糊的、不大鲜明的文学形象,经过梳理后变得更清晰、更鲜明。在分析鉴赏的基础上,推荐有关评论文章让学上阅读,让学生了解别人对作品的评价,参考别人的见解,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所要传授的意思。

下载论语文教学中随机通达教学模式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文教学中随机通达教学模式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文教学中的方言应用

    【摘要】国家开展推普工作迄今已有十多年,在教育、服务、传媒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普通话在许多省市的中小学成为了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但是,方言区的校园推普......

    论语文教育情境教学

    论语文教学之情境教学 ——以李吉林老师《萤火虫》为例关键词:亲切,活跃,寓教于乐 李吉林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通常的老师上课,学生学习的固定模式,而是在和学生的不断......

    论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论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

    运用五步教学模式

    运用五步教学模式 发展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素养 东城区171中学李蒙 运用五步教学模式 发展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素养 文章摘要:为解决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突破传统的......

    文阅读课教学模式,并运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的相

    请你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案例,归纳出一种高效的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并运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的相关理念,说明其科学性。要求: 1、基本模式要力求科学,有一定的操作性。 2、要......

    论语文教学中学习与生活之联系

    论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之联系 湖南省炎陵县三河镇学校张新云 邮编 412511内容提要:在阅读教学中,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与和谐发展。本......

    思想政治课中如何运用五字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课中如何运用五字教学模式 山西省灵石县南关镇南关第一中学王海燕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理性强,概念抽象,趣味性少。如果不注意改革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

    论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论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摘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实现,教师要注重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