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之中。数学也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它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必需的数学素养之一,是学校教学的目的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使之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如何有效的、合适的运用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努力探索和实践的主题。
一、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个个方面。”因此,数学应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数学教学,也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数学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的整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和排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结合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感知“不断重复”,再进一步举出周一到周日每周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许多概念都是由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很多概念的教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所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数学概念来,可以逐步的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速度×时间=路程”中的“速度”和“路程”这两个概念部分学生较为模糊。因此,在教学前,结合体育课举行了一次25米赛跑比赛。课堂教学时,联系比赛活动,帮助学生区分“速度”与“路程”这两个的概念。
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贴近数学,发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体验学习的乐趣和进步的喜悦,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来为我们服务。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学会了运用,才能算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用”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意识的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创设一些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或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面
积计算公式后,让学生去测量和计算自己的房间面积或者床铺的面积,让学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并学会了运用所学的知识。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数学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或者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设计一些小东西。学习了平均数,可以让学生试着举行某些比赛,让学生试着去计算,去当个小裁判。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由于感性知识较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在提醒着我们,数学教学要更注重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学习了长度单位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各种测量活动,进而加深学生对不同长度单位的理解,在巩固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的方法的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获得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数据。而我们也在这个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测量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有机整合,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从而不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第二篇:联系生活学数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联系生活学数学
作者:肖梅芳 巫春福
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11期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生物之谜,火箭之快,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句话对数学的应用做出了精彩的描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特别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建议“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情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选择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要求教师在选择数学素材时,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筛选学生熟悉、典型的生活素材进入课堂。上课伊始,教师采用新奇的课堂引入方式,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由于这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且无从下手,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家人在“好口福”蛋糕店为豆豆过生日挑选食品的情景,并显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豆豆已经是四年级学生,可自出生以后,到2000年2月底,只过了3个生日。请大家猜一猜,豆豆今年几岁?学生看过后,兴趣盎然,议论纷纷,气氛十分活跃。就连一些原来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积极“开动机器”,都急于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着重进行平年和闰年的比较教学,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答案。
巧用生活素材,激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在“统计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借六一儿童节时学生要参加歌咏比赛这一机会,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两个提名的学生中选拔一人为代表,我做记录,在黑板上写名字时我故意创设麻烦累人的情景,这时学生忍不住提议:“老师,我有更简便的方法!可以用名字下画圆的方法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想起平时积累的经验,提出画三角、打钩、画五角星等方法,还有的学生提出画正字就可以了。这些方法远远超出课本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活了学生个性化思维。
兴趣对学生学习活动和个性发展是多层次的,而在认知活动中,学生的内在认知需要最为重要,教师如能借助生活中学生关心的话题,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就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独立、积极、深入地探索问题。(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一小学 江西省南康市第五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jxb@126.com
第三篇: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动态已被世人认同。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数学教学都十分贴近儿童生活,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儿童的未来生活服务。我国目前全面展开的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小学教学内容趋向综合化,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参与生活问题的学习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新教材与学生生活中数学问题有机整合,有待于我们本地山区教师深入探索,还有丰富的资源有待于我们去挖掘。
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从小树立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思想,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充分挖掘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养。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立足校本教研,提高研究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们寄希望于通过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问题的有机整合研究”的研究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并重新唤起教师对教学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课题界定
1、“小学数学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资源。
2、“生活问题”在此课题中是指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问题,让数学的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特别是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那些学生已经具有但未经训练或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体验相关联的生活问题。
3、“有机结合”是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可能的接近生活,接近自然,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体现小学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数学思想。本课题将新教材教学与生活问题有机整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三、理论依据
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关注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和谐教育思想。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建构性学习,并要求赋予学习的个人意义。
2、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倡导了生活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教育理念。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教育应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即教育生活化。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针对不同课型进行实验研究;新授课以生活引入,练习课以生活课题为主,复习课以学生为主体解决生活中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创建新形势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领域和课堂教学,创建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使小学数学体现生活数学的特点。
2、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课堂中营造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的兴趣,开拓、启迪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使学生个性品质得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3、通过实验研究,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小学生参与生活数学教学研究,以小学一至六年级为梯度,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特征,进行小学生参与生活数学教学探索,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整合教学内容;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活动背景,以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使儿童主动参与,自主发展,使新知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展示生活化。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数学教学过程。
1、合理有机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学生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调整、重组部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扣时代脉搏。供给学生熟悉的或学生自己收集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让数学这门课回归生活,远离乏味空洞。如:苏教版六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根据教材内容,老师选择统计学校附近交通路口各种动态车辆为题,制成录像带,把现实问题搬到课堂上。又如:三年级《24小时计时法》一课,老师选择从超市票、车票中找时刻入手,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另一种标记时刻的方法。
2、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使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生活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下,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爱学”、“要学”、“会学”,动脑、动口、动手,学得有趣,学的主动,学的扎实,学了会用。并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3、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延伸,拓展学生视野
通过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教学,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生活数学问题方法,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过程中,懂得数学的渊源与背景,将学生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积极主动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拓展学习视野,充分体会数学的应用与价值。如学完《计算机经过的时间》,设计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题目:同学们早上8:30分到校上课,中午12:00放学,下午2:30分上课,4:05放学,算每天在校学习多少时间。教完《植树问题》一课,让学生为我们新校区操场设计绿化方案。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重点实验和系统实验相结合的形式,以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进行实验。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1、精心选题、制定实验方案
2006年8月学校组织数学教师认真学习了课题申报通知后,决定以《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问题的有机整合研究》作为课题研究。课题组对课题进行了论证,制定了实验方案,成立了课题组,形成了由管教学的副校长主持,各组数学组长参与研究与实践,现代教学技术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撑的研究体系。
2、加强学习,提升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
理论学习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先导,课题的研究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需要一支观念先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课题组做到“三个一”:每人每学期精读一本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专著,如《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小学数学教材法绪论》;每人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与课题相关的论文;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教研课。“三个一”的落实,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为课题顺利研究提供了保障。
3、分阶段、分层研究,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问题的有机整合研究》在第一阶段设定了“开发资源”的领域,第二阶段设定了“综合应用”领域,第三阶段设定了“推广实验、推广应用”领域。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要求。如在低年级,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意识;在中高年级,教师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和信息,用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4、严格过程管理,确保课题研究规范有序地开展。
为了保证课题富有成效,我们成立了分工明确的课题组网络。设立了实验专门电子邮箱,对实验资料进行统一管理,方便老师之间相互交流,老师们收集整理的各种资料(如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资源包等)可随时放入电子邮箱,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的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讨,我们规定:每月必须举行一次实验教师课题研讨活动;每学期实验教师至少上交一篇课题案例;每学期课题组成员召开一次课题总结会,整理有关资料并作出认真分析;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课题阶段汇报,总结、提升、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数学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1)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到它的具体存在。教师要善于发现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感悟出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如:苏教版12册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中的纳税和利息问题,教学围绕着学生在取钱中需要交纳利息税这一实际生活情景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如何计税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师善于把握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在结合点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已有知识的回顾,从而发现问题,然后找出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最后解决问题,得到新知。如:一年级二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师创设能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的情境:妈妈给小明1元零花钱,让他在1元币和一些角币中拿。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所以在帮小明拿钱中,就出现了拿1元币的,10角的,更有拿出2个5角的,5个2角的,当学生认可这些拿法都是1元后,也就顺利建立了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老师们很好地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3)与学生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熟练。为了避免单调、枯燥地重复机械练习,设计学生喜欢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游戏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深刻体会数学的有趣。如:教学“你会购物吗?”老师在课堂中设计“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学生按要求分小组组成“小小商店”,分角色扮经理、售货员、顾客。同学们根据手中的钱数挑选喜爱的商品,在付币、找币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们积极、主动、愉快地完成了有关人民币的计算这一知识运用。
2、学生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变成在生活中学数学,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借助生活,抽象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学习百分数,课前,学生兴趣盎然地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有化妆品某些化学含量的百分数;有学生成绩优秀率的百分数;有衣服标签上棉或化纤含量的百分数;食品上标有某种物质含量的百分数;新旧产品对比节能的百分数。有的百分数大于100%,有的则小于1%),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设法弄明白它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在课堂上,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个个变得善说、善问。在互相的交流中,逐步明白并抽象出百分数的意义。学生用数学眼光捕捉并提炼数学知识,建立了生活与数学的自然联系,正是数学学习的现实感,让学习有了动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2)借助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质疑。在操作中思考、释疑。如苏教版11册二单元,表面积变化活动课,学生在动手包装书本的过程中,尝试、讨论、比较得出要让包装纸越少,也就让书本堆积的表面积最小,围绕着如何堆积书本展开探究,最后得出堆积的长、宽、高越接近或相等时,表面积越小。正是这些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操作、观察、概括、应用能力,数学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3)借助生活,延伸课堂,提高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至用,如用千克和克的知识帮妈妈买菜称重量;用分类的知识整理书包和小房间;用统计的知识分析班上学生的生日情况;用乘法知识解决租车、门票、用餐等实际旅游费用问题;用位置与方向知识完成学校平面图和未来规划图等。同时学会用数学日记记载自己的所思所得,把数学现象编成一道道生活数学题。学生把课堂放到了生活中,去体会生活问题的生动性,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学生的策略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自然提高。
3、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教学教研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普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本课题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师对操作层面上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转变了教学观念。
备课时,关注如何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容和生活现象,或让生活化的数学激趣,或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为例题来设计课堂,吸引学生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
上课时,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去尝试、摸索、讨论,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探索实际生活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练习时,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后练习,注重让学生自己了解信息,利用信息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评价时,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帮助学生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综合素质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各类比赛中,实验老师表现突出,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奖:其中国家级论文2篇,省级论文3篇,市级论文17篇,吴琼珍老师制作的两个课件均在省级比赛中获二等奖。黄晓丽老师执教的《量的计量》、吴琼珍老师执教的《厘米的认识》、李爱侠老师执教的《旋转与平移》、张华玲老师执教的《真分数和假分数》均获省二等奖。曾爱英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获省录像课一等奖。
4、老师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完成了15个资源包的开发,挂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在全校师生中推广应用,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三年来,老师们积极探索,共同努力,查阅了大量的书籍、报纸、网站以及各种资料,通过优选、整理,完成了15个资源包的开发:《认识钟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两位数加法》、《角的度量》、《总复习》、《组合图形的面积》、《小数乘整数》、《分数乘整数》、《圆面积》、《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抽屉原理》、《长方体和正方体》、《通分》、《运算率的推广》,《反比例》。这些资源包分别获得省一、二、三等奖。这些资源包挂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在全校师生中推广应用,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5、研究成果推广效果好。
为了在本校内进行推广、扩大实验,每班每周特增设了一节《生活数学》的校本课程,普遍受到学生、老师、家长的喜爱。
6、形成了一些文本资料 A、优秀数学论文、案例集一本。B、学生数学小论文一本。C、全面系统的结题报告一份。D、教师荣誉集一本
九、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反思
(一)加强现实生活问题和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
1.在创设生活情境过程中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2.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思考、实践、探索的时机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够,忽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加强推广把生活问题作为数学学习资源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观摩交流,加强多样化的培训,通过持续的校本教学研究,探索、建立和规范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再不断研究发展。
(三)加强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现代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与时俱进,不断丰厚和拓宽自己的学识,不断锤炼教学基本功。要花工夫提升课堂教学的专业技术水平。特别是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教师应该具有熟练的多媒体操作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热情,有真情,要追求融知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魅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乐学、好学。
姓名:张桂琴
职务:教师
职称:小教高级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839203
工作单位:新疆省哈密市巴里坤县奎苏镇中学
通讯地址:新疆省哈密市巴里坤县奎苏镇中学
第四篇:联系生活,感悟数学(课例)
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温度》课例研究报告
研究的背景: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是《生活中的负数》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数的认识范畴。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数的知识,并有了一定的数感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侧重关注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温度》一课的内容是通过认识温度计,引出正负数,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学生以前学了多位数,认识了分数、小数,可以说今天这节课是数的认识的进一步拓展,为以后教学数的分类以及进一步认识数打基础。,教材在编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熟悉的温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负数的学习。掌握好这一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用正负数表示相反的量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研究过程:
一、研究团队和行动计划
1、合作团队
教研组成员:蒋巧君、王萍珠、周秉华、胡绿荷、胡海芳、等老师
2、研究行动
研究方式:课例研究
课例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温度》 作课教师:施黎红
3、行动流程:
课前研讨 两次备课 课例展示 课后研讨 教学反思
二、行动回顾
1、确立主题
3月5日下午我们教研组老师及教研组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联系生活
小学数学 实际学数学”。如:数学课中有哪些跟生活联系紧密,温度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如何把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感性认识带着这些疑难与困惑,我们一起通过翻阅书籍和上网等各种途径查阅资料,一起研究,商讨,知道了:1给与学生一定的生活情境
2、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我采用了“联系生活体验感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首先让学生从每天都接触的气温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引入负数的概念,同时让学生在实例中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零下2℃表示比0℃还要低2℃,可用-2℃表示,读做负2℃。并通过举例拓展负数的表示范围,如:取款、电梯等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奠定感性基础,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是下节课的内容,但我觉得在这里可以让学生进行理解,并且有实例的现实意义,学生完全能接受,练习应用我设计了两块内容,一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小调查作为本课知识的延伸,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的知识进行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2、选课 备课
(1)个人备课:我先是查了好多的资料,发现《生活中的负数》作课的人很多,教案资料都比较好找,可《温度》这一课资料就少之又少。我心里也是很犹豫,到底该上什么,后来觉得还是尝试人家没上的,有这么多的同事在,什么困难不能解决呢。确定主题后就,及时与领导和有经验的老师商量,得到了大家的赞同。首先,由我独立备课,通过研究教材我了解到在集体研讨时我谈出了自已的想法和困惑,如:本课内容不是很难,但是要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活动平台?如何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集体备课:3月20日我校数学教师、校长、主任及教研组成员进行了集体备课,大家依据我的教学设计畅所欲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首先大家解决我个人备课的困惑,大家研究觉得先按我自己的备课流程把课拉一次,有不妥的地方再及时修改。
(3)上研究课:第一次用不是本班学生授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课后大家一起研讨。我先谈在讲课过程中的感受,我感觉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不够清晰,整个过程有点乱,教学环节在整合上有一定的毛病。习题设计没抓住重难点。
小学数学 教师1:认为情景导入缺少激情,主要原因在于老师; 教师2:建议习题的设计应有一定才层次; 教师3: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够明确; 教师4:个别学生难点还没掌握。
第二次在另一个班上课,针对大家的意见修改了上节课的不足之处,完善了教学设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仍有需要改进之处:如教师语言需规范;对学生要有适当的鼓励语言;学生的练习有了更好的改进。
《温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上的温度,会用正负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能在具体情境当中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体验、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能正确读写温度,难点是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谈论法进行教学。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侧重关注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教学过程:
第一次上课
温度大小的比较
机灵狗还给我们带来了拉萨的气温,你能读出来吗?拉萨的最高气温是零下3℃,最低气温是零下20℃。让学生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是-20~-3℃。-20~-3℃哪个温度高,哪个温度低,为什么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用课件进行演示。接着让学生比较另两个温度的大小。然后进行画图,:让
小学数学 学生在温度计图片上画出北京和哈尔滨的刻度,并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让学生从直观形象上理解温度的高低。
【意图:通过情景图和温度计,让学生初步学会温度大小的比较,并总结出比较的方法。】
课后反思:通过画图活动,较好的学生已能比较温度的大小,但用起来比较麻烦,不够形象生动学生学起来还是有点困难,怎么让比较温度的大小更形象更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是下一次上课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第二次上课
1、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很奇特的地方,那个地方有句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你猜那是哪里呢?(这次不是让机灵狗来陈述,而是用谜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我们来看看新疆一天奇特的天气。(由新疆一天的天气引出正负数,自然亲切)
3、认识0℃。(跟课前谈话想呼应)
4、认识30℃和-15℃。
5、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同是一天各个城市的气温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城市2月份某天的气温。
6、谁能播报这几个城市的天气 预报(学学天气预报播音员,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7、从这些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
8、温度的高低跟什么有关系?
9、你能找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吗?
10、用手势表示温度的大小:伸出左手平放在胸前,做零度(分界线),用右手在左手上下比划出温度。零上温度在左手上方,温度越高离左手越远;零下温度在左手下方,温度越低,离左手越远。(让学生动一动,更好的理解温度的大小)
【最后:“学起于疑,又终于疑。”当学生总结汇报后,我提出关于负数,你还想知道什么?独具匠心的设计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伏笔。】 课后研讨:
小学数学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前谈话中由“鸿沟”引入分界线,为学习温度这特殊的概念埋下伏笔,也就是温度是以零度为分界线,把温度分成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通过天气预报了解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一年有四季,一天有四季,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2、通过打手势,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1)有没有必要让学生用手去感知水的温度。如果过多的指导学生怎样测量,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会不会导致这节课喧宾夺主,完不成教学任务。
(2)学生对温度的理解是不是更需要多去体验生活
教学反思:
创设体验温度的情境,目的是以温度为载体,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两个相反意义量之间的关系。温度的变化是学生能体验到的事情,通过冷热之间差异的比较,有利于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温度计相当于一个竖直摆放的数轴,在温度计上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观察到零上与零下温度或者说正负数之间的差异。
随着电视机在家本部分内容是在一、二年级学习的“认识万以内的数”、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分数”和四年级上册“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之上所学习的内容。在学本节课之前,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对温度并不陌生,对正负数的感知也是比较丰富的,但他们的方法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经过系统的总结、整合和梳理。因此,本节课就是使学生重温体验温度的情境,从感性的感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形成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之间的交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本节课创设的问题情境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主动去观察、猜测、探索、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意识的提高与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温度,并用语言动作表示冷暖,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温度的大小。在小学数学 具体情境中感知两个温度的高低,为学生学习认识正负数,进而比较正负数的大小,奠定良好的感性基础。
以哈尔滨初冬气温变化明显的特点为课程资源,很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学生在体验、感受温度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课堂上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动脑,认真观察,采取自主探究和学习交流的学习形式,引导孩子去发现规律和问题。比如,教师出示温度计,让学生仔细观察温度计,注意观察温度计上面的标识。
在零度的处理上,让孩子发现了零刻度线是红色的。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语言引导也是非常到位。比如,让孩子观察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时,教师运用恰当的语言引导孩子:“零以上的温度就是零上温度,零以下的温度就是零下温度。”教师不仅用语言去描述,还用肢体语言去引导学生。
教师给出某个城市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并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找出这样的温度,在拨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温度计上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差。这一环节,为后续学习正负数的比较和加减法做了充分的铺垫。教师还让学生观察了几个城市的温度,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我国的版图,体会从北向南的气温变化规律,进行了数学学科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庭生活中的普及,每天看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所以,课前可以组织学生关注前一天各地的气温情况。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把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的交流,并取出其中的一组数据与零度进行比较,如零下2 ℃比0 ℃还要低2℃等。再请学生在温度表上找一找对应的温度,以增加一些直观的认识。
小学数学 6
第五篇:数学日记——解决问题要联系生活
解决问题要联系生活
郑东新区众意路小学四四班
席鹤璇
今天,我们做了书上这样一道题:小明身高是1.30m,衣架的高是1.80 m,小明站在0.40 m的凳子上能把衣架上的帽子摘下来吗?
我刚开始的思路是这样的:用小明的身高加上凳子的高度,也就是用1.30+0.40=1.70(m),1.80 m >1.70 m所以这道题的答案就是够不着。我想大多数同学的思路都是跟我一样的吧,可是老师却说这道题的答案是够得着。
然后老师就给我们讲了这道题的正确解题方法:在实际生活中,除了用身高加上凳子的高度,还会再加上手臂的高度,如果还不够的话再点起脚尖肯定就能够着了
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恍然大悟:有些数学题不能光看数字表面,要结合生活实际情况来解决,这样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