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生活的联系论文

时间:2019-05-13 07:4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数据与生活的联系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数据与生活的联系论文》。

第一篇:大数据与生活的联系论文

大数据对社会的影响

穆鹏 13级管理科学 20***9近年来,大数据产业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掀起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大数据与各个行业的深度融合,也正在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社会和商业价值。近日,2016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简称“数博会”)在贵阳召开。连日来,本报记者在本次峰会发现,已经悄然影响、融入人们生活中的大数据产业,在推动产业转型和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

另外,技术本身是中性的 , 并无好坏之分,但其发展应用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于人类。当下,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的大数据技术商用、政用可谓日益广泛。而普通人更关心的是,在民用领域,“听起来很美”的大数据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又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传统产业加速“智造转型”

企业级储存系统、智能充电系统、3D打印……本次数博会期间,2016中国国际电子信息创客大赛暨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也在火热进行。记者了解到,在40个参与角逐的项目里,智能制造占比近三成,不仅备受瞩目,更引来资本高度关注。比赛结束后,一家公司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梯安全管理项目在三分钟内便获得了5.3亿元的投资意向。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未来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将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长,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将对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起到日益重要的推动作用。

“技术改变互联网,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互联网对生活的改变,但却较少感受到技术对互联网的改变。”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认为,并行计算能力的提升和云存储技术产品成本的降低,使大数据走到了技术变革的临界点。利用大数据帮助传统行业挖掘数据价值,可加快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但目前,传统企业普遍面临大数据应用困境,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挖掘的能力存在瓶颈。

北京赛智时代信息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赵刚博士认为,工业4.0的生产制造,实际上就是以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大数据分析、3D打印等为特征的制造过程。制造的过程中,通过三维原型设计、制造仿真、3D打印的虚拟原型等,来分析和优化加工过程;通过以往产品使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发现缺陷,优化设计和制造工艺;通过数控机床的智能控制来实现精益的制造。例如美国的GE公司就通过收集发动机运行状况数据,来改进产品工艺和产品质量。工业4.0还将改变传统大型制造的业态和组织模式,建立起智能工厂、产销者、分布式3D打印车间等新业态。

微软云计算中国区总监沈寓实也认为,革命性技术、商业模式和全新应用必将在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这将为中国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向中国智造转型提供难得的战略机遇。

他以微软公司为例,讲述了在云计算引领下企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微软成立的时候是一个纯粹的计算机平台软件公司,梦想就是让计算资源走向千家万户,通过可视化的编程再加上小型化推向千家万户,从2006年开始,微软开始谋划战略转型,第三任CEO上台之后提出了云为先、移动为先的理念。如今,微软已全面转向“云端服务”。

让人工智能“加速奔跑”

在数博会进行到第四天,关于“大数据让人工智能„加速奔跑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近几年人工智能为什么这么火?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大数据。”李彦宏在数博会上讲道。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日益成为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方向。而与大数据密切相关的人工智能顺势而上,飞速发展。而无人车便是一个典型的人工智能的应用。它用一台电脑加上轮子来实现司机所做的事情。同时,一台无人车一天可能要处理十几个T的数据,它的意义甚至超出了互联网。

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应用中也处理了大量大数据,节约了资源。

曾经轰动一时的小i机器人就是一款人工智能机器人。2004年msn用了这款机器人与用户对话,2006年开始,小i机器人成为很多公司的虚拟客户助手。

小机器人创始人兼CTO朱频频表示,小i机器人的运用为客户的产业发展节约了相当大的资源。“所谓的虚拟客户助手,智能客户机器人的好处显而易见。招商银行的智能客户助手不仅在微信上,在它的网站、QQ、手机APP,还有热线坐席、营业厅门店都有这个机器人出现,做到全天候、全业务的覆盖。中国建行上了虚拟客户助手之后,大概每年节省了6000个坐席,而一个坐席一年起码需要10万元人民币的成本。”

大数据加速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又会给各行各业带来极大改变,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大数据让人工智能“加速奔跑”,让人类“轻装上阵”。

让电商销售更“个性可视”

“我相信大数据将来能够对整个中国的零售消费品行业带来极大的效率提升”。在数博会上,京东商城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对“大数据+电商”的价值进行了评估。他表示,以前网络商家是被动接受订单耗时耗力,而利用大数据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就地提前配货,订单一旦生成,消费者随即就可以收到货物。

那么,智能+购物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数博会上,刘强东和他的京东集团用场景化诠释了这一概念。

站在电视屏幕前的顾客,只需要挥挥手,就能在数分钟内挑选几十款不同的眼镜和衣服。虚拟试衣间通过独特技术打造线上买衣服的新方式,终结“试穿靠想、搭配靠猜、尺码凭经验”的试衣难题。连日来,记者在数博会现场看到,在京东展馆前,这个“虚拟试镜”的体验项目前堪称火爆,电视屏前挤满了好奇的观众。

不少专家认为,“个性化”将成为未来电商的重要特征,准确探知客户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电商大数据中包含了大量的用户浏览、购买商品的数据,基于对用户消费行为数据的分析和挖掘,电商可以提前感知客户需求从而能够精准提供产品和服务,打造个性化商城和智能卖场。

京东集团CTO张晨表示,在大数据的驱动下,未来电商将实现效率电商、个性化电商和智慧电商,为用户带来真正的品质生活,也将推动生产企业提升产品品质。

“中国现在每天有十几万亿的库存金额”,在刘强东看来,这个库存金额永远产生不了任何价值,只会产生巨额社会成本。“我坚信有一天通过大数据在电商领域的发展,一定能够消化没有价值的库存,真正实现社会零库存”。

2016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的成功举办刷爆了贵州的“朋友圈”。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一批批来自国内外重量级的数据“大佬”齐聚贵阳,给人们带来了大数据的“头脑风暴”。

走进五花八门的展馆,一个个虚拟的数据和概念正变身一个个APP软件,一部部终端,和人们的衣食住行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大数据化身为了“小生活”。

不知不觉中,大数据已经悄然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应用,企业可以对消费者的需求有更精准的把握,从而进行更对路的生产;通过对用户评价大数据的分析挖掘,企业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改善用户体验,从而促进产品营销。

而凭借大数据的支撑,我们的居家生活、旅游出行、投资理财更为便捷:动动手指,宅在家也可以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电商为你解决;点点屏幕,机票酒店美食一条龙,为你提供最优选择;查查收益,对比一下年化收益率,把闲钱交给你最信赖的“宝宝”……

而更重要的是,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打车软件、专车服务对出租车市场的冲击与颠覆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正如专家所言:在互联网时代,缺少数据资源,无以谈产业;缺少数据思维,无以言未来。如果我们在企业发展乃至国家发展战略方面,不能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就将在大浪淘沙中被冲刷出局。

第二篇:生活与大数据发生了哪些有趣的联系

生活与大数据发生了哪些有趣的联系?

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加剧了互联网与金融业在客户管理、风险控制、渠道建设、商业模式、战略等层面广泛的融合和创新,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真正能带来改变的互联网金融一定是由深谙互联网思维,立足小额信用贷款服务,涉及海量用户,注重数据资产,耐心长远的公司所推动的。只有这样,才是符合大数据的趋势,才能拥有长期的核心竞争力。但不可否认,无论选择与社交网络进行品牌联合,还是借助丰富而强大的数据系统实现精准定向,亦或求同存异定制产品打通,社交关系与大数据的结合,不仅搅动了金融业,而且演变为整个商业社会乃至人情社会的制高点工具,即将催生真正的互联网与金融领导者。

中国在国际秩序演变中的作用

中国是国际和平的保卫者,无论是伊核、朝核,还是中东、乌克兰,中国都发挥了正面的,不可代替的独特作用。中国还是世界发展的火车头,对经济的牵引作用世界第一,代表是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一呼百应。

中国的贫困问题与缓贫对策

一、现阶段中国贫困问题的基本特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贫困人口曾经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20%,经过近20年来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大规模的扶贫运动,这种局面无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然而,这种成就只表明中国的贫困问题在快速缓解,离基本解决贫困问题的社会发展要求仍有很长一段距离,即中国现阶段依然存在着严重的贫困问题。现阶段中国贫困问题呈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贫困人口的规模庞大和贫困程度仍然深刻。中国的贫困人口规模仍然很大;在贫困程度方面,不仅乡村中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基本生活条件缺乏保障的困境,城镇中因各种先天及后天原因(如失业、下岗等)导致的贫困人口同样面临着生存困境,部分居民生活水平极端低下,无钱治病、无钱送子女上学等现象并不罕见。因此,在充分肯定中国贫困问题已经得到极大缓解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问题仍然严重。现阶段中国贫困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在状态结构与致因方面变得异常复杂。在状态结构方面,中国目前的贫困问题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个并存”:一是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其中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包括不发达地区的乡村贫困人口、没有收入来源或收入水平低于现阶段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镇贫困人口,这些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食物保障;相对贫困人口则是指发达地区的乡村与居住在城镇的部分低收入家庭,其收入能够维持其食物保障,但无法满足在当地条件下被认为是最基本的其他生活需求;由此得出的结论即是中国现阶段的贫困问题不仅表现为不同阶层社会成员在收入与生活状态方面的不平等,而且也表现为不同贫困人口群体在生存条件与保障条件方面的不平等。

二是区域贫困与阶层贫困并存。1994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立的592个国家贫困县或市虽在近几年中陆续有部分县市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但仍然有相当部分贫困地区未能摆脱贫困;而城市阶层贫困问题却正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显突出区域贫困问题与阶层贫困问题此消彼长的趋势,既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决定了政府在继续做好扶贫工作的同时还宜及早筹划缓和阶层贫困问题的对策是乡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并存。从世界范围考察,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则主要集中在乡村,中国的现实却是城市贫困与乡村贫困并存

四是精神贫困与物质贫困并存。即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教育文化落后、思想观念落后和人口素质差等原因,中国的贫困人口还存在着突出的精神贫困现象,它主要表现在接受教育程度低、轻视科学与技能、盛行迷信等方面,贫困往往与愚昧混合在一起。中国贫困问题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上述状态结构,实际上是中国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一种规律性反映,它与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相吻合,同时也在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在致因方面,通过文献资料的归纳分析和笔者近两年在鄂、湘两省组织的城乡贫困问题专题调查,可以发现中国贫困问题的致贫因素虽然还在变化之中,但主要的仍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因素。即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和新中国成立后人口众多、决策失误、生产效率长期低下及人们思想观念的禁锢等,均造成了大多数乡村居民长期处于赤贫状态而不能自拔,城镇居民亦因长期领取低工资而处于低水平生活状态,这些历史因素的影响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二是自然因素。59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几乎都是山区、高原等自然环境较差的地区,其中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尤其如此,如果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因素对中国贫困问题的影响更大。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贫困程度差异很大,愈是中西部地区,贫困问题就愈加突出与严重。四是收入分配原因。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行业分配不公与分配要素发生变化两个方面,在社会财富一定的条件下,一部分人占有太多,更多的人所分享的份额自然减少,从而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与贫富分化。五.是失业原因(现阶段还包括下岗现象)。失业意味着收入来源的丧失,进而导致陷入生活困境,而中国正处于一个失业(包括下岗)高峰期,其中相当一部分因收入来源丧失或剧降而可能陷入生活困境。

六是家庭及个人原因。单亲家庭,有残疾人、重病患者,无养老金的老年人的家庭,往往经济负担较重,容易陷入贫困;而孤寡老人和孤儿、残疾人、重症病人、受教育程度低者、无依无靠或因无固定收入来源或因收入极低者,则构成了中国贫困人口的基本成份。家庭结构与人口素质是研究中国贫困问题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此外,中国的贫困问题还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国家的财税政策、价格政策乃至产业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所有这些,均客观地显示了中国现阶段贫困问题致因的异常复杂性

二、中国贫困问题的未来走势 基于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乃至国家的发展战略,可以对其未来走势作出相应的判断。

1.衡量贫困的水平指标将趋于高位化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中国在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近几年来的实践,可以发现,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赤贫人口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脱离贫困,过上温饱水平的生活,但衡量贫困的标准也会持续提高,这是贫困水平刚性发展使然,也是贫困人口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从而是世界各国贫困问题的一条共同发展规律。这一规律带来的另一规律,就是在赤贫人口持续减少的同时,一些原来不属于贫困人口的低收入者在收入增长不快的情况下将迅速落入贫困阶层,从而使相对贫困人口规模扩大。因此,政府面临的救济任务可能持续加重,这是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2.历史致贫因素的影响力减弱,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致贫因素的影响持续扩大 经过近20年来的持续发展,历史贫困的影响正在持续弱化,中国贫困问题的关键致因由历史原因与自然原因等逐渐转变为与市场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收入分配方式变迁等原因表明现实致贫因素尤其是失业、下岗等原因导致的贫困现象已逐渐上升到占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收入分配不公现象在近期内还有继续恶化的可能,收入差距与贫富分化进一步影响着中国贫困问题的未来走势。这一规律带来的另一规律,就是在赤贫人口持续减少的同时,一些原来不属于贫困人口的低收入者在收入增长不快的情况下将迅速落入贫困阶层,从而使相对贫困人口规模扩大。因此,政府面临的救济任务可能持续加重,这是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3.乡村贫困问题与城市贫困问题将此消彼长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包括:一是发达国家均是城市贫困大于乡村贫困,中国正在持续发展,也必然不会偏离这一规律;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正在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进入城市,进而带来城镇工作岗位的竞争持续加剧,一个必然的现象便是城市低收入阶层队伍会不断扩大;三是国民经济在持续发展,国家的扶贫力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以工代赈计划的实施和国家加强对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的治理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促使构成贫困乡村的贫困人口急剧减少;四是乡村人口流向城市,减轻了乡村土地的承载力,加之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居住在乡村的社会成员将越来越多地过上稳定的、丰裕的生活。

4.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可能出现反向运动的现象 人们丝毫也不怀疑,经济发展能够缓解贫困问题。中国过去20年来的发展实践也证明了经济发展能够减少贫困人口甚至消灭绝对贫困人口。然而,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方式等的影响,以及贫困人口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迫切要求并由此带来贫困线的提升,却可能出现与反向运动现象。即一定时期内不仅贫困人口未减而且有增加的趋势。类似现象在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也存在。因此,在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未来中国的贫困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完全可能出现反向运动的现象。政府对此应当提高警惕,并给予高度重视。

5.妇女、老人和儿童将成为贫困人口中倍受关注的群体 劳动力资源过剩和男女平等观念上的某些障碍及妇女本身的原因,决定了妇女就业机会不如男性、失业风险也大于男性,进而导致女性较男性更易陷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妇女的低就业、低收入、低素质,带来的低地位、低生活水平,并直接影响着家庭生活水平。同时,老年人因退出劳动领域而致使收入锐减,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养老保险,极易陷入贫困境地;即使是有退休养老金的退休人员,相当一部分也因养老金收入低而沦落贫困阶层。此外,儿童的贫困问题还表现在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受教育的程度方面,失学儿童与受教育程度低的儿童不仅是现阶段的贫困群体成员,而且充当着未来贫困人口的主体。因此,妇女、老人与儿童作为社会成员中处于较为弱势的一方,无疑需要引起特别的关注。

三、进一步缓解中国贫困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许多发达国家贫困问题仍然严重、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仍在持续恶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应当肯定中国的贫困问题虽然变化日益复杂却在快速缓解,这主要应当归功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政府近20年来为反贫困所做的努力及反贫政策的效能,但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贫困问题的客观存在和中国贫困问题的现实情形与基本走势,亦表明中国的贫困问题又绝对不是短期内能够获得解决的。因此,国家需要适应贫困问题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走势,重新制定或修订缓和贫困问题的政策措施。具体建议包括: 第一,将反贫困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实施。减少贫困乃至消灭贫困,几乎是所有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则与既定目标.当然,美国的贫困人口是相对贫困人口,但它依然被视为美国的严重社会问题。反贫困战略作为困扰美国两党政府的一个重大难题,也是国会长期争论不休的热点之一。可见,贫困问题绝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或现阶段的社会问题,而是所有国家面临的并且将在未来时期仍长期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会例外。因此,反贫困应当纳入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

第二,调整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将以往20年来从沿海到西部“陡峭”的阶梯型发展战略转变为“和缓”的协调型发展战略,以达到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进一步缓解全国贫困问题的目的。基于地区经济发展是解缓地区贫困问题的根本措施,针对中国贫困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中西部地区(包括乡村与城镇贫困人口)的现实,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已成必然。在国家已经作出开发西部的重大战略决策的条件下,关键的措施还在于:一是落实国家的投资,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根据东西部地区互补互利的市场取向,实现区域分工的产业政策,如发展西部的特色工业、特色农业与特色旅游业,以为东部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与市场,最终促使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三是继续加大扶贫力度并巩固其成果,即使是近年来已经步入温饱阶段并脱掉贫困县市帽子的贫困地区,亦需要进一步强化扶贫措施,并从简单的资金投入向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发展,这应当成为巩固扶贫效果的必要举措

第三,强化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国家干预,调整并规范收入分配政策。造成中国现阶段贫困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致因就是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混乱与不公现象,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应当重视国家在分配领域中的干预作用。可以采取的政策包括:一是依照西方国家的通行做法,尽快完善与收入分配相关的税收制度,如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完善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及有关消费税,同时坚决打击偷税漏税行为以防止一部分社会成员非法暴富,通过这些税制的确立与完善,将富裕阶层的一部分所得变为财政资金再用于缓解贫困问题,显然是体现政府职能与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在工资领域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如尽快制定权威的、不同类别的工资指导价,纠正行业分配不公现象,适度限制不同行业之间工资收入的差距,同时严格规定并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将失业者、低收入阶层作为收入保障的重点;三是针对城乡差别的持续扩大,国家应当扩大农业投入,同时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通过经济、科技等手段引导高效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城乡差别的缩小不仅会稳定农村居民的收入,还能够就地消化乡村剩余劳动力,减缓乡村劳动力对城镇就业岗位的压力,进而亦使城镇贫困问题得到缓解,因此,重视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实质上是一项从源头减轻中国城乡贫困问题的综合性措施。第四,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具有防止非贫困的社会成员沦为贫困阶层及帮助贫困的社会成员摆脱生活困境的双重功能,故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建立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中国现阶段的贫困人口中,一部分人是因为缺乏社会保障或社会保障严重不足(如领不到退休金、失业保险金、救灾款等)而从并不贫困的阶层陷入贫困阶层的,这一事实表明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目前,国家适宜采用的政策取向便是建立和健全能够覆盖全体城镇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和覆盖全体国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促进乡村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尽快形成一张有力的“国民生活安全网”。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各地的反贫困政策与救济政策不仅需要考虑本地居民,亦需要考虑流动人口中的贫困人口,并在尊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规律及中国流动人口的发展走势,建立起有别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流动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种三元模式的济贫制度在现阶段是必要的,也是适合国情的选择。同时,政府在制定反贫困政策与救济政策时,尤其需要着重考虑老年人、妇女、儿童等等弱势群体,如确立最低养老金标准、保证足额发放养老金,完善生育保险制度、维护妇女的平等就业权力,建立专门面向老年人、妇女与儿童的物质援助制度等,均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所必要的,也是缓和中国贫困问题所必需的。

第五,完善其他相关配套措施。包括:通过政策与舆论的引导,树立劳动谋生观与自我保障观念;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使贫困人口真正实现“少生快富”;调整传统户籍政策,以使一部分贫困人口能够通过迁移而获得摆脱贫困的机会;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及各种民间互助保障事业,通过社会化的非制度型经济安排来援助贫困阶层,等等。

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比如:社会主义的民主要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要更加完备,人与环境更加和谐,每个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可持续发展6个方面,共18项指标。

(一)经济发展指标3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

(二)社会发展指标4个: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

(三)人口素质指标2个: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

(四)生活质量指标 4个:恩格尔系数、居住质量指数(包括农户人均住房面积、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住房比重、农户饮用自来水、农户使用清洁能源、农户享有卫生厕所、农户室外道路为硬质路面6个子指标)、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包括彩色电视机普及率、电话普及率、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3个子指标)。

(五)民主法制指标 2个: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

(六)可持续发展指标 3个:常用耕地面积动态平衡、森林覆盖率、万元农业GDP用水量。

1、所谓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

2、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第三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之中。数学也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它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必需的数学素养之一,是学校教学的目的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使之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如何有效的、合适的运用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努力探索和实践的主题。

一、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个个方面。”因此,数学应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数学教学,也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数学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的整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和排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结合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感知“不断重复”,再进一步举出周一到周日每周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许多概念都是由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很多概念的教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所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数学概念来,可以逐步的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速度×时间=路程”中的“速度”和“路程”这两个概念部分学生较为模糊。因此,在教学前,结合体育课举行了一次25米赛跑比赛。课堂教学时,联系比赛活动,帮助学生区分“速度”与“路程”这两个的概念。

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贴近数学,发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体验学习的乐趣和进步的喜悦,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来为我们服务。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学会了运用,才能算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用”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意识的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创设一些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或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面

积计算公式后,让学生去测量和计算自己的房间面积或者床铺的面积,让学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并学会了运用所学的知识。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数学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或者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设计一些小东西。学习了平均数,可以让学生试着举行某些比赛,让学生试着去计算,去当个小裁判。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由于感性知识较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在提醒着我们,数学教学要更注重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学习了长度单位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各种测量活动,进而加深学生对不同长度单位的理解,在巩固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的方法的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获得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数据。而我们也在这个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测量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有机整合,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从而不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第四篇: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动态已被世人认同。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数学教学都十分贴近儿童生活,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儿童的未来生活服务。我国目前全面展开的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小学教学内容趋向综合化,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参与生活问题的学习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新教材与学生生活中数学问题有机整合,有待于我们本地山区教师深入探索,还有丰富的资源有待于我们去挖掘。

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从小树立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思想,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充分挖掘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养。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立足校本教研,提高研究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们寄希望于通过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问题的有机整合研究”的研究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并重新唤起教师对教学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课题界定

1、“小学数学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资源。

2、“生活问题”在此课题中是指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问题,让数学的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特别是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那些学生已经具有但未经训练或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体验相关联的生活问题。

3、“有机结合”是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可能的接近生活,接近自然,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体现小学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数学思想。本课题将新教材教学与生活问题有机整合,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三、理论依据

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关注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和谐教育思想。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建构性学习,并要求赋予学习的个人意义。

2、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倡导了生活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教育理念。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教育应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即教育生活化。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针对不同课型进行实验研究;新授课以生活引入,练习课以生活课题为主,复习课以学生为主体解决生活中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创建新形势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领域和课堂教学,创建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使小学数学体现生活数学的特点。

2、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课堂中营造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的兴趣,开拓、启迪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使学生个性品质得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3、通过实验研究,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小学生参与生活数学教学研究,以小学一至六年级为梯度,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特征,进行小学生参与生活数学教学探索,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整合教学内容;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活动背景,以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使儿童主动参与,自主发展,使新知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展示生活化。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数学教学过程。

1、合理有机地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学生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调整、重组部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扣时代脉搏。供给学生熟悉的或学生自己收集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让数学这门课回归生活,远离乏味空洞。如:苏教版六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根据教材内容,老师选择统计学校附近交通路口各种动态车辆为题,制成录像带,把现实问题搬到课堂上。又如:三年级《24小时计时法》一课,老师选择从超市票、车票中找时刻入手,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另一种标记时刻的方法。

2、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使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生活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下,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爱学”、“要学”、“会学”,动脑、动口、动手,学得有趣,学的主动,学的扎实,学了会用。并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3、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延伸,拓展学生视野

通过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教学,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生活数学问题方法,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过程中,懂得数学的渊源与背景,将学生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积极主动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意识,拓展学习视野,充分体会数学的应用与价值。如学完《计算机经过的时间》,设计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题目:同学们早上8:30分到校上课,中午12:00放学,下午2:30分上课,4:05放学,算每天在校学习多少时间。教完《植树问题》一课,让学生为我们新校区操场设计绿化方案。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取重点实验和系统实验相结合的形式,以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进行实验。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1、精心选题、制定实验方案

2006年8月学校组织数学教师认真学习了课题申报通知后,决定以《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问题的有机整合研究》作为课题研究。课题组对课题进行了论证,制定了实验方案,成立了课题组,形成了由管教学的副校长主持,各组数学组长参与研究与实践,现代教学技术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撑的研究体系。

2、加强学习,提升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

理论学习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先导,课题的研究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需要一支观念先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课题组做到“三个一”:每人每学期精读一本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专著,如《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小学数学教材法绪论》;每人每学期至少完成一篇与课题相关的论文;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教研课。“三个一”的落实,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为课题顺利研究提供了保障。

3、分阶段、分层研究,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问题的有机整合研究》在第一阶段设定了“开发资源”的领域,第二阶段设定了“综合应用”领域,第三阶段设定了“推广实验、推广应用”领域。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要求。如在低年级,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意识;在中高年级,教师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和信息,用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4、严格过程管理,确保课题研究规范有序地开展。

为了保证课题富有成效,我们成立了分工明确的课题组网络。设立了实验专门电子邮箱,对实验资料进行统一管理,方便老师之间相互交流,老师们收集整理的各种资料(如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资源包等)可随时放入电子邮箱,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的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讨,我们规定:每月必须举行一次实验教师课题研讨活动;每学期实验教师至少上交一篇课题案例;每学期课题组成员召开一次课题总结会,整理有关资料并作出认真分析;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课题阶段汇报,总结、提升、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数学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1)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到它的具体存在。教师要善于发现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感悟出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如:苏教版12册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中的纳税和利息问题,教学围绕着学生在取钱中需要交纳利息税这一实际生活情景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如何计税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师善于把握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在结合点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已有知识的回顾,从而发现问题,然后找出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最后解决问题,得到新知。如:一年级二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师创设能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的情境:妈妈给小明1元零花钱,让他在1元币和一些角币中拿。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所以在帮小明拿钱中,就出现了拿1元币的,10角的,更有拿出2个5角的,5个2角的,当学生认可这些拿法都是1元后,也就顺利建立了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老师们很好地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3)与学生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熟练。为了避免单调、枯燥地重复机械练习,设计学生喜欢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游戏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深刻体会数学的有趣。如:教学“你会购物吗?”老师在课堂中设计“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学生按要求分小组组成“小小商店”,分角色扮经理、售货员、顾客。同学们根据手中的钱数挑选喜爱的商品,在付币、找币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们积极、主动、愉快地完成了有关人民币的计算这一知识运用。

2、学生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变成在生活中学数学,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借助生活,抽象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学习百分数,课前,学生兴趣盎然地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有化妆品某些化学含量的百分数;有学生成绩优秀率的百分数;有衣服标签上棉或化纤含量的百分数;食品上标有某种物质含量的百分数;新旧产品对比节能的百分数。有的百分数大于100%,有的则小于1%),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设法弄明白它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在课堂上,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个个变得善说、善问。在互相的交流中,逐步明白并抽象出百分数的意义。学生用数学眼光捕捉并提炼数学知识,建立了生活与数学的自然联系,正是数学学习的现实感,让学习有了动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2)借助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质疑。在操作中思考、释疑。如苏教版11册二单元,表面积变化活动课,学生在动手包装书本的过程中,尝试、讨论、比较得出要让包装纸越少,也就让书本堆积的表面积最小,围绕着如何堆积书本展开探究,最后得出堆积的长、宽、高越接近或相等时,表面积越小。正是这些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操作、观察、概括、应用能力,数学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3)借助生活,延伸课堂,提高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至用,如用千克和克的知识帮妈妈买菜称重量;用分类的知识整理书包和小房间;用统计的知识分析班上学生的生日情况;用乘法知识解决租车、门票、用餐等实际旅游费用问题;用位置与方向知识完成学校平面图和未来规划图等。同时学会用数学日记记载自己的所思所得,把数学现象编成一道道生活数学题。学生把课堂放到了生活中,去体会生活问题的生动性,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学生的策略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自然提高。

3、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教学教研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普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本课题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师对操作层面上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转变了教学观念。

备课时,关注如何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容和生活现象,或让生活化的数学激趣,或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为例题来设计课堂,吸引学生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

上课时,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去尝试、摸索、讨论,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探索实际生活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练习时,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后练习,注重让学生自己了解信息,利用信息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评价时,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帮助学生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综合素质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各类比赛中,实验老师表现突出,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奖:其中国家级论文2篇,省级论文3篇,市级论文17篇,吴琼珍老师制作的两个课件均在省级比赛中获二等奖。黄晓丽老师执教的《量的计量》、吴琼珍老师执教的《厘米的认识》、李爱侠老师执教的《旋转与平移》、张华玲老师执教的《真分数和假分数》均获省二等奖。曾爱英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获省录像课一等奖。

4、老师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完成了15个资源包的开发,挂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在全校师生中推广应用,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三年来,老师们积极探索,共同努力,查阅了大量的书籍、报纸、网站以及各种资料,通过优选、整理,完成了15个资源包的开发:《认识钟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两位数加法》、《角的度量》、《总复习》、《组合图形的面积》、《小数乘整数》、《分数乘整数》、《圆面积》、《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抽屉原理》、《长方体和正方体》、《通分》、《运算率的推广》,《反比例》。这些资源包分别获得省一、二、三等奖。这些资源包挂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在全校师生中推广应用,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5、研究成果推广效果好。

为了在本校内进行推广、扩大实验,每班每周特增设了一节《生活数学》的校本课程,普遍受到学生、老师、家长的喜爱。

6、形成了一些文本资料 A、优秀数学论文、案例集一本。B、学生数学小论文一本。C、全面系统的结题报告一份。D、教师荣誉集一本

九、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反思

(一)加强现实生活问题和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

1.在创设生活情境过程中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2.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思考、实践、探索的时机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够,忽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加强推广把生活问题作为数学学习资源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观摩交流,加强多样化的培训,通过持续的校本教学研究,探索、建立和规范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再不断研究发展。

(三)加强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现代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与时俱进,不断丰厚和拓宽自己的学识,不断锤炼教学基本功。要花工夫提升课堂教学的专业技术水平。特别是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教师应该具有熟练的多媒体操作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热情,有真情,要追求融知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魅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乐学、好学。

姓名:张桂琴

职务:教师

职称:小教高级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839203

工作单位:新疆省哈密市巴里坤县奎苏镇中学

通讯地址:新疆省哈密市巴里坤县奎苏镇中学

第五篇:大数据论文

大数据时代

摘要: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便携终端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对于数据分析,这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现在,几乎每个人的衣袋都有一部可以随时联网的智能手机,更强大的平板电脑则安静的躺在数亿人的手提包里,加之久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的个人电脑和方兴未艾的物联网中的电子设备,这个世界,每时每刻有数以百亿计的电子精灵在产生数据,一个崭新的数据爆炸时代正喷薄而出。大数据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们生活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关键词:大数据 数据爆炸海量发展 影响

一、大数据的概念及形成

1、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是一个体量特别大,数据类别特别大的数据集,并且这样的数据集无法用传统数据库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狭义的大数据概念,主要指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是指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强调从海量数据、多样数据提取微价值,即具有价值(Value)特征;另一方面,强调数据获取、数据传递、数据处理、数据利用等层面的高速高效,即具有快速处理(Velocity)特征。大数据概念里的“数据”,是指具有可追踪、可分析、可量化特性的数据。大数据概念里的“大”,是指“大数据”所应具有的“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两个特征。从概念内涵上讲,“大数据”(Big Data),一方面,反映的是规模大到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另一方面,主要是指海量数据的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挖掘与运用的全新技术体系。

事实上,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很显然,挖掘大数据价值、提供大数据服务的能力,是大数据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2、大数据形成的必然性

数据管理理念不断变革,大数据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和方式不断丰富,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等功能应用日益多样化,智能化信息系统逐渐形成一个信息网络体系,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革,互动化、即时性、全媒体等,成为常态性的信息生态环境,传统的数据库组织架构和信息服务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现实需要,整个信息技术架构的革命性重构势在必行,大数据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大数据源于虚拟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现实世界的快速网络化。虚拟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现实世界的快速网络化,两者交互影响,最终导致海量数据的持续生成和繁杂数据的不断出现。

大数据成了决定我们未来数字生活方式的重大技术命题,几乎所有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都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大数据产业;无论社交平台逐鹿、电商价格大战还是门户网站竞争,都有它的影子;美国政府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更将大数据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3年,大数据正由技术热词变成一股社会浪潮,将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大数据的五个特点

1、类型多。大数据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包括“1、2、3、4”等传统数字以及符号,非结构化数据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

2、容量大。根据IDC(国际数据公司)的监测统计,2011年全球数据总量已经达到1.8ZB,而这个数值还在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拥有35ZB的数据量,增长近20倍。

3、存取速度快。存取速度快有两个意思。一是数据产生的快;二是数据处理的快

4、应用价值大。大数据之“大”,其实并不在于其表面的“大容量”,而在于其潜在的“大价值”.如果不能把拥有的数据转化为价值,那么拥有再多的数据也是毫无意义的。

5、具备大智能。正是因为大数据拥有的“大价值”,才使得大数据有机会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创新的基础,是大数据能够像土壤一样,在不久的将来孕育出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

三、大数据应用的现状分析

最早提出世界已经迎来“大数据”时代的机构则是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事实上,全球IT业巨头都已经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意义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包括IBM、EMC、惠普、微软在内的全球知名跨国公司都陆续通过收购与“大数据”相关的厂商来实现技术整合。目前典型的大数据应用领域有:商业智能。例如:用户行为分析,即结合用户资料、产品、服务、计费、财务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细致、精确的结果,实现对用户个性化的策略控制,这在营销网络的流量经营分析中占有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地位。公共服务。一方面,公共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把积累的海量历史数据进行挖掘利用,从而提供更为广泛和深度的公共服务,如实时路况和交通引导;另一方面,公共机构也可以通过对某些领域的大数据实时分析,提高危机的预判能力,如疾病预防、环境保护等,为实现更好、更科学的危机响应提供技术基础。政府决策。通过对数据的挖掘,从而有效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四、大数据时代对生活、工作的影响

大数据,其影响除了经济方面的,它同时也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大数据可以帮助人们开启循“数”管理的模式,也是我们当下“大社会”的集中体现,三分技术,七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

“大数据”的影响,增加了对信息管理专家的需求。事实上,大数据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信息通信产业,而是正在“吞噬”和重构很多传统行业,广泛运用数据分析手段管理和优化运营的公司其实质都是一个数据公司。大数据在个人隐私的方面,大量数据经常含有一些详细的潜在的能够展示有关我们的信息,逐渐引起了我们对个人隐私的担忧。一些处理大数据公司需要认真的对待这个问题。

总结: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了很多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在当下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只是冰山一角,其中的大部分都隐藏在冰山之下,因此大数据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参考文献:王珊《架构大数据:挑战、现状与展望》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

的大变革》

中国百强报刊《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下载大数据与生活的联系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数据与生活的联系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数据与云计算论文

    大数据与云计算 摘 要:大数据(Big Data)这个概念近年来在越来越多的场合、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 并且经常和云计算联系在一起,云计算与大数据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成为热点话题。本......

    形势与政策大数据论文

    大数据时代离我们有多近?大数据时代来了!这似乎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记忆中大概是初中开始,接触了“大数据”这个名词,那时候,大数据还不像现在这样烂大街的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商......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联系生活实际活学高中生物

    联系生活实际活学高中生物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物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

    联系生活学数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联系生活学数学 作者:肖梅芳 巫春福 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11期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生物之谜,火箭之快,化工之巧,地球......

    生物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浅谈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新课改下,生物教学越来越联系实际生活。如何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的适应学......

    浅谈小学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浅谈小学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现代的科学教学中,科学课程的标准就十分强调“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的问题;了解科......

    浅谈现代生活与化学的联系论文

    浅谈现代生活与化学的联系 摘 要:21世纪人类的生活与化学有密切的关系,化学在信息与生命科学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化学学科 与这些学科交叉,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化......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结业论文

    结合《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课程内容,写一篇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论文。 参考题目: 1. 数据挖掘技术在数据仓库中的应用 2. 关联规则在数据仓库中的应用 3. Aproior算法及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