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标的教学与评价

时间:2019-05-12 23:0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课标的教学与评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课标的教学与评价》。

第一篇:基于课标的教学与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评价作了如下阐述:“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我国传统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课堂教学评价的行政行为比较突出,评价功能失调、评价重心失衡、评价主体单

一、评价目标一维、评价方式单调,不能科学地评价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等因素的优劣得失。

评价应该具有激励性和客观性。正确的评价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内心的激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课堂,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自信的学生更积极,缺乏自信的学生也变的活跃起来。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掘他们的潜能,有效的促进他们主动、健康的发展。那么,如何使教学评价具有激励性呢?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温情的抚摸、一个惊喜的表情,一个肯定的微笑„„这些无不充满激励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做认真的了解和分析,不能用同一的评价尺度来衡量他们,这样可以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都有所发展。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其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水平。例如,班里有位学生作业一向马虎,一次他的作业书写有了进步,于是我表扬他说:“你的作业进步很大,如果每天都能认真书写,相信作业一定会越写越漂亮。”听了我的表扬,他满脸兴奋之情。这里我没有因为他的作业写得不算漂亮而忽视了他的进步,而是纵向比较,对他给予激励性评价,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学好数学的信心。

另外,对学生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他人评价可以是同伴的,也可以是教师的。既可以采用定性评价,也可以采用定量评价。在实际中,究竟采用哪种方式比较好,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对“终端产品”可以侧重于定量评价,对“过程产品”可以侧重于定性评价。评价组织实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在课后进行;可以在全班同学中进行,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

课堂评价不应拘泥于形式,要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应全身心投入,创造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用我们的评价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个学生在评价中获得自尊和自信,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对数学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第二篇:课标与桂林山水

课标

二、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桂林山水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后用一个“却”字转折,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接着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用“感觉不到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而后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风姿。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加上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点缀其间,交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无瑕的翡翠”是说十分纯洁,没有任何斑点的绿色宝石。为什么把漓江水比作是“无瑕的翡翠”呢?这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水深使水面呈现绿色,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纯粹的碧玉。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与珍爱之情。

②„„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这句话写出了桂林一带的山别具一格,山与山之间是各不相连,自成一峰,给人的感觉是拔地而起,正如文中以新生的竹笋为喻,好像是从地下突然冒出来的感觉。山的形状各异,像„„像„„,无法说尽,因而用“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作概括,恰到好处。(2)对词语的理解。

兀立:高耸直立,形容山势的险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的重叠。

连绵不断:指山脉河流连接不断。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课始,可通过情景渲染导入课文,如通过图片、录像、教师的导语,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指名分段朗读、引读、看画面配音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3.整体感知课文后,进入分段研读阶段。研读的重点是: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在思考此问题的同时,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研读第二自然段时,重点让学生思考:

(1)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2)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这样写能让你产生什么感觉?(这些问题也可由学生质疑问难产生)

师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对话时,结合理解相关词句,如“无瑕的翡翠”。同时再次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第三自然段可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从对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交流各自的感受,结合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和作用;图文结合理解“屏障、兀立、嶙峋”等词语的意思,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

上述两个自然段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引读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进而感悟作者是如何运用多彩的语言和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写具体的。

最后一自然段可以通过配音朗读等形式加深理解,读后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象桂林山水的美,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4.对笔画较多、字形结构复杂的生字,如,“澜、瑕”等要让学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础上认真书写;本文的词汇丰富,句子优美,除了在阅读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外,还要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如对词语的归类;提供一个新的语段,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这些词语;用几个词语连缀成几句话,如用“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连绵不断”等词语写一段话;还可以仿照例句写话,如仿照“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的句式练习写话。

5.把指导背诵与理清文章的结构联系起来。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列出写作提纲。然后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6.“阅读链接”与课文有着紧密联系。可让学生自己阅读。读后说说,这首诗写出了漓江的哪些特点,哪些句子写得最动人等等,让学生懂得可以用多种形式来描绘同一景物的特点。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内容,进行再创造,也写一首诗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相关链接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由于石灰岩地形发育,加上地下水的溶蚀,使桂林诸山平地拔起,奇峰罗列,犹如竹笋、翠屏、巨象、骆驼等,形象万千,景色秀丽,尤以象鼻山最为酷肖。桂林山多岩洞,洞内由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组成各种景物,奇状异态。漓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与西来的阳江汇合,流水清澈,游鱼可数,像玉带般旋绕城区。桂林之阳朔沿江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桂林不但风景秀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为桂林山水写下了赞美之词,留下两千多件石刻题记,使桂林的山水同时成为珍贵的文物宝库。

桂 林 山 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阿里山的云雾

雨停了,在去姊妹潭的途中,我们一路上尽情欣赏山间的云雾。

大概由于刚下过雨,阿里山的千山万壑,全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中。有些地方浓雾把一切都遮蔽了,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的山峰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有些地方云雾只漂浮在上面,挡住山峰的上半,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这时的云雾是静止的,碧绿的千山万壑和朦胧的山间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尔后,山里慢慢起风了。山风劲吹的时候,只见云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

原来温文沉静的云雾,这时竟成了诡秘的魔术师了。它令原来图画似的景致变化万千,万山苍翠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忽而滚滚的云雾来了,从匿藏的山谷汹涌而来,淹没了眼前的一切;忽而它又拂袖而去了,只见袖带飘忽,瞬间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一切又确乎已经发生,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西湖的绿

我要说的地方,是多少人说过写过的杭州。六月间,我第四次到西子湖畔,距第一次来,已经有九年了。这九年间,我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宏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好在到过的名胜不多,不然,不知还有多少谬论。

奇怪得很,这次却有迥乎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春光,没有秋意,也没有雪。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甜香。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正像每次一样,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几天中我领略了西湖的“绿”。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面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琤,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第三篇:评价建议(三年级课标学习)

评价建议

填空题:

1、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2、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3、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5、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以(各学段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为标准。

6、在对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果进行评价时,应该准确地把握“了解、理解、掌握、应用”不同层次的要求。

7、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应依据(“经历、体验、探索”)不同层次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8、每一学段的目标是(该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

9、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要依据(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要求,体现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10、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要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

11、情感态度的评价应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主要方式有(课堂观察)、(活动记录)、(课后访谈)等。

12、情感态度评价主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进行。

13、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

1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14、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等,在条件允许的地方,也可以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

问答题:

1、“用长为50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边长为整厘米数的长方形,怎样才能使面积达到最大?”怎样对学生进行评价?

答: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关注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学生是否能理解题目的意思,能否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如通过画图进行尝试;

第二,学生能否列举若干满足条件的长方形,通过列表等形式将其进行有序排列;

第三,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能否发现长和宽变化时,面积的变化规律,并猜测问题的结果;

第四,对猜测的结果给予验证;

第五,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一般性问题,如,猜想当长和宽的变化不限于整厘米数时,面积何时最大。

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有层次的问题评价学生的不同水平。例如,设计下面的问题:

(1)找出三个满足条件的长方形,记录下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并依据长或宽的长短有序地排列出来。

(2)观察排列的结果,探索长方形的长和宽发生变化时,面积相应的变化规律。猜测当长和宽各为多少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3)列举满足条件的长和宽的所有可能结果,验证猜测。

(4)猜想:如果不限制长方形的长和宽为整厘米数,怎样才能使它的面积最大?

教师可以预设目标: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能够完成第(1)(2)题就达到基本要求,对于能完成第(3)(4)题的学生,则给予进一步的肯定。

2、怎样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

答: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态度,从作业中了解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从探究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从成长记录中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

3、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

1、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2、激励学生学习。

3、改进教师教学。

第四篇:学课标

学课标,通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王和中心校

李俊琴

9月12日----9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2014学课标,通教材教师全员培训。认真聆听了薄老师的“依标托本,凸显语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精彩讲座,仔细品读了李莉老师的教材解读,观摩了崔老师高效、扎实的精彩课堂,我耳目一新,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通过学习,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是儿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为主的教育。

通过学习,我发现我在教学第二阶段时对学生在识字写字中还没有养成独立识字的习惯,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对阅读要求还不过关,我的学生马上要进入高年级了,我要根据高年级的学段要求,完成语文在听,说,读,写上的目标,还要把之前落下的汉字书写要求也补上。《新课标》让我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也给我指明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不会无的放矢了。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我校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又如:教学古诗《石灰吟》,课前准备好几块生石灰和盛有清水的脸盆,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生石灰放进脸盆,亲眼目睹生石灰的变化过程。学生对坚硬的生石灰在水中沸腾,翻滚,最终踪影皆无,只留下清白一片的变化过程惊叹不已。可想而知,此时教师不用讲解,学生也已深入感悟到石灰不怕牺牲的品格,清清白白的形象,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并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助解决疑难。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就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第五篇:课标精读五大评价之五

课标精读五大评价之五

作品感受

陕西省宝鸡市教研室 曹公奇

【内涵阐释】

作品感受是新课标对精读评价的五大方面之一,指的是在阅读作品后,对作品的内容、思想、情感、人物、特征等做出的体验和感受,并能根据要求回答出自己阅读的独特见解。因为,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中就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中,作品感受是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品感受考查的重点是着眼于对作品本身的体验和感受,也就是阅读后针对作品的某一点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难点是对体验和感受的拓展延伸,即从阅读作品中某一点引申出来,要求联系实际,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往往是开放性试题。

作品感受的考查以散文、小说等记叙性的文章阅读为主,有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阅读中也有考查。

【常见题型】

对作品感受的考查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们看看作品感受的具体考查点和典型的中考题例:

1.作品让人感动的地方或对作品内容的感受、感想、体会及启示等。06河南课改卷第13题:“这篇文章那个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06广东课改卷第19题:“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 06陕西课改卷第15题,针对青春期“我”对父亲的态度,谈点感想。

2.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新的感悟和认识,或结合理解文意谈感受、体会。06重庆卷第21题,就是要求写出自己读了本文后对生活新的认识、对人生新的感悟。06安徽课改卷第8题:“你认为这篇文章只是描写景物吗?请谈谈你的认识。”06武汉课改卷第18题:作者说面对痛苦,“自我的救助往往来得更为便捷,更为有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感受。

3.从作品中引申出来的思考,或获得的启迪。06吉林课改卷第22题,除文中写到的泰戈尔外,“哪一位文学大师能给你带来这样的美好体验和深层思考?请结合其作品,谈谈你的体验和思考。” 06江苏南通课改卷第20题:“本文作者对那一望无际的红海滩情有独钟,感慨良深。你认为他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4.对作品中人物做法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如06北京课标A卷第14题,结合文中语言描写和链结材料,“说说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06河北课改卷第25题:“你对文章中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什么看法?请说出理由。”

5.由作品引出对作者的感受或评价。06江西卷第20题:“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阅读后你感到作者是怎样一个老人?”

6.针对作品的写作特点谈自己看法。06天津卷第26题:“你觉得这篇小小说有哪些最突出的特点?试从两个方面结合文本具体谈谈你的看法”等等。

考查作品感受多以主观试题的形式出现,基本都是简答题,而且多数都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要点或提示,属于开放性试题。

因为作品感受试题多为开放性试题,所以答题时容易犯这样的毛病:要么放不开思维,没有自己的独到感受、体验或启示,重复文章说过的内容;要么无限度地开放,脱离了阅读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所答内容不着边际。这两种倾向都是要不得的。

【应考方略】

解答作品感受类试题,要坚持紧扣原文思想内容,答出自己独特见解感悟。具体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准确领会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因为作品感受是在理解、领会原作基础上的拓展延伸,对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等方面没有准确的理解、领会,就无法有正确的感受和体验。如06安徽课改卷第8题,对作品描写的清晨景物中含有的思想情感没有深入地领会,就无法谈出自己的认识。

二、紧扣原文,紧扣题目所问,对作品进行感受、体会和认识。无论是谈对作品的感受,还是谈自己体会、认识、启示等,都要从作品本身出发,按照题目的具体问题回答,最怕不着边际的胡乱空谈大谈,貌似开放,实则无据。开放是建立在从作品本身出发而做出的有理有据的延伸和拓展。06陕西课改卷第15题,如果抛开了文章中青春期的“我”对父亲的态度这个角度,谈得再动人,也是和题目有距离的。

三、感受一定要联系实际,要独特,有新意。对作品的感受,是个人阅读的个性体验,是自己阅读后的独特感受,所以,感受不能人云亦云,把作品中的内容或思想作以简单重复,而是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来谈,并且要联系社会生活或者自身的实际,这样,才能新颖、独特。06武汉课改卷第18题,如果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可能就是空泛的,没有新意的。

四、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不能说作品感受题是主观的、开放的,回答起来就随心所欲,海阔天空,观点偏激,走向极端,甚至明显错误或者有背公德,这样是不行的。一定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能站得住脚,能够让人信服。06北京课标A卷第14题,将军的人品不是凭空想象的,是要从文章和链结材料中归纳总结的。

五、答题语言要没有语病,通顺流畅。主观性试题要靠文字表达出自己的真切感受,所以,既是考查对作品的领悟感受能力,又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语句通顺、表达明确,没有语病,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语言表达得流畅、生动、有感染力,那更会锦上添花。

总之,只要我们准确领会文章,紧扣原文题意,联系实际创新,言之有理有据,语言生动流畅,就一定能在作品感受试题中获得满意的成绩。

【学以致用】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寻 儿 记

莫小米

自从儿子大学毕业那天起,他们就失去了他的音讯。

他们对此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以前他可是一直在他们的掌控之中的,小学时代,每天都由母亲接送。到五、六年级他说他自己长大了,可以单独走了,母亲说车多危险,还是坚持送他穿过马路,目送他走进校门。

初中离家有点路了,他开始骑自行车,父亲每天陪他骑到学校,再去上班。他考上了寄宿的重点高中,这时家里已经买了小车,自然而然,周末总是父亲开车去接儿子回来。

儿子考上了上海的一所高校,离他们家所在的城市只一个小时的路程,父母每周都开车去看望儿子,给他带去好吃的,为他洗衣服整理宿舍。毕业实习离学校远,他在单位附近租了房子,恰好母亲已经提前退休,干脆搬过去照顾儿子的起居。相处从来都是和谐的。

可是等儿子毕业时,却突然没有了他的任何音讯。学校找不到人了,手机号码换了,出租屋人去楼空。父母疯了一样地,问同学,同学不知,问老师,老师不晓,问实习单位,实习单位莫名其妙。他们有不详的感觉,觉得儿子一定是出事了。

正准备到公安局去报案时,他们接到儿子同学的电话,说发现了儿子在网上的踪迹,他在那儿和人聊天,他们欣喜若狂,问来了儿子的QQ号,此前他们从未上网聊过天,向邻居中学生请教了半天,就上网去招呼儿子。

儿子发现了他们,飞速逃离,那个号码从此作废,人又石沉大海。

原来儿子没出事,只是躲着自己。父母不禁恼怒:养你这么大,翅膀刚刚长硬,就不认爹妈了。一冲动,就去找媒体。

媒体觉得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关系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兴衰。不说孝顺,不说报答,父母如此苦苦寻觅,你给个音讯总可以吧,知道他们是怎样地着急吗?

媒体的小年轻都是网络高手,很快找到了那个年轻人的网上行踪。没多久,一个年轻女记者与他在网上打得火热,互传了照片,甚至准备见面。

对于儿子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圈套,真正想与他见面的是他父母。见面那天,两个城市(儿子与父母所在城市)的报社、电视台记者来了不少人,假装网友的女记者在车站捧着一束花,照相机、摄像机都躲在一旁。

儿子现身了,面对镜头,面对诘问,他倒很冷静,只说了一句:从小到大,我都逃不出他们的天罗地网,包括此时此刻。

(选自《今晚报》2006年9月18日)1.请概括本文的故事梗概,不超过60字。

2.请说说小说结尾处儿子一句话的深刻含意。

3.这篇小小说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说说它的结构顺序。

4.对于小说中的父母做法,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5~7题。

孤 鹅

有一对农民夫妇,在自家的地垄边捡到一只大鸟,是天鹅,受了伤,已经无力随群远去。夫妻俩把天鹅抱回去,养好了伤。放归的那一天,天鹅并不飞走,却在它受伤的那个地垄旁徘徊了许久。

夫妻俩后来从别人那里了解到了天鹅的生活习性,才知道天鹅大概是在地垄边等它的伴侣呢。于是,他们干脆在地垄边筑了一间鹅舍,他们怕动物或人伤害了这只天鹅,就轮流看护着它。

原以为只是几天的看护。然而,事情并没有预料的那么简单。夫妻俩风餐露宿,一直陪伴天鹅等着。有时候,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夫妻俩就互相安慰着,或许,要等的天鹅明天就回来了。就这样,夫妻俩在地垄边一直断断续续地守护了两年多。

直到有一天黄昏,一群天鹅从天上飞过,天鹅振翅飞走。

(节选自马德的《尘世佛心》,见《读者》2006年第20期)5.从短文中你能看出天鹅有怎样的生活习性吗?

6.你认为夫妻两人花两年多的时间看护天鹅,值得吗?

7.读了这则短文,你有什么体会呢?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

1.示例:儿子从小到大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大学毕业后突然失踪,父母千方百计找到了儿子,儿子认为永远逃不出父母的手心。

2.孩子长大了,还是无法独立生活,逃不出父母的掌控。(意思对即可)

3.用倒叙手法结构全文。先从儿子大学毕业后失去音讯开头,再按顺序回忆儿子从小到大受到的庇护,接着写失踪后的寻找过程,最后找见儿子后儿子道出失踪原委。(意思对即可)

4.示例:像小说中父母的做法,是对我们过分的“爱”,只能使我们永远无法独立,永远无法长大。我们从小就应该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父母是管不了我们一辈子的。

5.天鹅雌雄成对生活在一起,不论是取食或休息都成双成对,终生厮守。6.示例:我认为值得。如果从经济等实惠角度讲,夫妻俩看护天鹅并得不到什么好处,但却体现了两人一颗金子般的仁爱之心,这是任何金钱都无法买得到的。

7.示例1:从夫妻俩角度说,两人心地善良,对天鹅充满了仁爱之心,虽然付出了很多,但却获得了精神上的升华。

示例2:从天鹅角度说,天鹅雌雄终生厮守,爱情专一,值得人类好好学习。

——刊于《语文报•中考版》2007年第21期(总第229期),2007年5月24日。

下载基于课标的教学与评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课标的教学与评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识字教学课标解读

    识字教学课标解读、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 辅导要点 课程标准学习基本理念: 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 总目标: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

    品德与社会课标考试题

    品德与社会课标考试题 (2009-02-25 20:21:49) 转载▼ 标签: 杂谈 1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性质是什么? 答: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

    品德与生活课标复习题

    品德与生活课标复习题 一、填空。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

    品德与社会课标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学习感受 教学管理班三小教研区 刘艳艳 第二次参加提高班,我有幸学到了《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内容。尽管自己上学期就任教品社科,但是没有走进她,只是如同......

    课标解析——化学与社会

    课标解析——化学与社会 段凯伟郑州四十七中 一、 本主题所包括的内容如下: 燃料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燃烧、缓慢氧化与爆炸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合成纤维及......

    课标4范文合集

    课标解读 ——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刘贤英 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如何......

    说课标稿

    《细心研读,轻松驾驭》 澄城县城关一小 王晓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标、说教材的题目是“细心研读,轻松驾驭”---冀教版六年级英语上册第三单元”。......

    课标常用字

    A:阿、啊、哎 4哀 5唉 6埃 7挨 8癌 9矮 10艾 11爱 12碍 13安 14氨 15俺 16岸 17按 熬 25澳 B 26八 把 34罢 摆 42班 板 50半 帮 58棒 保 66抱 杯 18案 19暗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