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字经》昔孟母教案
教学内容: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
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四、教学准备
《三字经》故事,原文释义。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上节课所学内容。2.全班齐背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知识
1、小黑板出示: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2、指名读句子。
3、老师范读句子,学生思考句子的意思。
4、同桌根据注释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5、指名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6、老师解释句意:
7、带着对句子的理解熟读句子。
8、找小老师领读句子。
9、分小组赛读句子。
10、检查背诵情况。
三、拓展交流:
1、我们已经背诵了经典名句,谁来说说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四、回忆总结刚才的学习方法
(熟读名句、理解含义、检查背诵、得到启示)
五、课外作业:
将今天所学内容背诵给家长。
第二篇:《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教案
《三字经》教案
教学内容: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事激趣。
1、背诵《三字经》第一章,比一比谁背得好。
2、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讲这个故事。(要求学生认真听)
3、听了这个故事鼓励学生讲讲自己懂得了什么?
4、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第二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出示教材(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二)、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4)、指名读,师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看的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播放朗读视频,要求学生认真听,感受朗读的节奏和韵律。)(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读一生评一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4)、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在汇报中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你们想知道《窦燕山—教五子》的故事吗?那就听老师来讲一讲吧!
(4)、教师小结,同学们,由此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
(三)拓展升华。
1、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的?你喜欢他们的做法吗?说说理由。
2、今后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怎么做?
(四)作业。背诵经文。
第三篇:二小2《三字经》昔孟母教学设计
第二课
《昔孟母》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本课以中国历史为素材,分别选择了《孟母三迁》、《窦燕山教子》两个历史故事,讲述了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方法。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书中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其中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
二、目标设定
1、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并且在熟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
2、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本课,理解诗文内容,明白只要努力用功读书,就会取得好成绩的道理。懂得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作为儿女,应该感谢父母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更加发奋读书。从小要打好坚实的知识根底,长大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3、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4、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体会古文凝练、深厚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三、策略构建
《三字经》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浸润,这是纯样的民族文化的浸润,不仅是对具体文字的感受,更是对中华文明的感知,对中华民族气节的启蒙教育。在教学中,首先加强朗读、思考、感悟的训练,引导同学们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轻松地背下所学内容,得到教育;其次,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品德教育,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启发学生:每个父母为了儿女能够成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作为儿女,应该感谢父母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更加发奋读书。
四、流程设计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师:孩子们,《三字经》这本书流传到现在,已经八百多年了。它虽然只有一千多个字,但是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三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部奇书,读读《三字经》。
1、《三字经》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名人,而且这些名人的故事也已经成为千古佳话。孩子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教师讲《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
2、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到了什么?
3、刚才老师给你们讲得这个故事啊,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第二课,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但愿同学们今天能沐浴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气息当中,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字《三字经》。(板书:《三字经》)。
(课件)出示填空:
_____,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zhù)。(做父母的真是用心良苦啊,听了你的故事,我知道了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大学问家,跟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
_____,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就是那个成语“五子登科”的出处呢。)
4、同学们,通过我们对这几句《三字经》的理解,你能说一说(这一部分)“三字 经”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教育”。)
(以学生喜欢的故事形式导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本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读通课文
1、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
2、把你认为最难读的句子画出来,并努力读好。
3、汇报交流:难读的句子,读通课文。
(这个环节以读通、读顺课文,读准字音为重点,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读,真正将读落到实处,同时,通过设计让孩子读通最难读的句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再读课文,读出节奏、韵律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韵律。
(1)师:孩子们,我们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下面,请大家认真听录音。(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你们听出了它们的节奏了吗?下面,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3)指名读,师生共评。(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出经文的节奏韵律以及平仄)①掌握轻重
词有节奏,句有停顿,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试着用节奏线画一画停顿的地方,(学生听并划出句子内停顿的地方)。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学生试着自读与对读,教师检查学生朗读的节奏划分,并让学生汇报读,相机引导)。②掌握轻重
读词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现在听教师范读,看看你们能发现老师在轻重处理上有什么规律。(学生听)
引导学生懂得:
第一二声的字读得轻,声音有延长。第三四声的字读得重,声音更短。在停顿的时候,声断而气相连。
韵脚读得比其他仄音更重、更长一些。
④背一背(自己背、同桌互背、拍手背、表演背)。
(四)自读自悟,读懂课文意思
1、孩子们,下面我们再次读一读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一下这两句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学生边听边体会原文的含义。
3、孩子们,你们还有什么疑问,是需要老师来帮助你们理解的吗?(对于学生提出的难点,老师引导理解)
例如:
① “择邻处”(播放动漫或图片:《孟母三迁》,学生边看,老师边讲故事: 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为孟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② “断机杼”:
课件出示图片:孩子们,看,图片上正在织布的人是谁?(孟母)诶,大家再看,这时,发生了什么事?(织机上的梭子断了)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这块布就成了一块废材料,孟母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讨论后得出答案:孟母教育孟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
③师:“窦燕山”是人的名字吗?(是)
“义方”又是什么意思呢?(教子中好的方法)④扬:传播
(五)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1、孩子们,学了课文,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是啊,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他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我们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无论孟母还是窦禹钧,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就是讲的哪三个字的含义?(有义方)
(新课标强调学生积极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此处句子的教学,采用引导学生自己诵读、思考、质疑,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最后一起交流的学习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又使学生互助合作,教师适时的点拨又恰到好处地解答了学生的疑惑。)(六)模仿课文,自由创编
1、孩子们,《三字经》是我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三个字为一句,每一句所表达的意思都不相同。虽然每句只有三个字,但简洁明了,含义深刻,又能让我们一读就懂。
我们是新时代的孩子,现在我们也来模仿,学着编几句流畅的《三字经》。
2、交流,比比谁编得更好,先在小组内交流,选出最佳作品。
3、每组的代表朗读,评出班级“小作家”。
4、自由选读同学的优秀作品。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着眼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并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创编”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七)教师总结
结语: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经典,读了《三字经》的一小部分内容。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三字经》真是一个丰富的宝藏,有那么多的知识,那么多的名人故事,那么多教育我们为人处事的深刻道理。正如专家评价的那样,《三字经》真是“千古一奇书”,值得我们去看,去想,去品味,去研究。我希望同学们常读千古美文,争做少年君子。
五、板书呈现
第二课: 《三字经》——昔孟母(教育)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好的成长环境 做事情要持之以恒
第四篇:孟母教子教案
孟母教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运用成语造句。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要戒骄戒躁,刻苦磨练。只有谦虚谨慎、精益求精,才能不断进步。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今天我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声音要好听些。
(1)指名读《孟母教子》。
(2)这是一个多音字,你们怎么读这个音呢?
(3)学生说这是一个动词,就读第四声。
(4)你们怎么知道的?
(5)你是个天才;你很会学习;
(6)这是孟母教子,在三字经中也有这样的文字,养不教父之过。
(7)我们说一个教育孩子很有办法,可以说是“教子有方”。
(8)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孟母教子,她有方法吗?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能问些什么呢?
(1)学生问:孟母用了什么办法?孟母为什么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孟母有没有教育成功自己的孩子?这个子是谁?(老师先进行点评,再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
(2)要读懂这篇课文读懂并不难,只要理解相应的词语的意思,就明白了,三个问题就可以读懂了。
3.课文预习了吗?这些词语会读了吗?
(1)指名读(师:这个小朋友已经自己学已经把生字词读正确了,我们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夸奖她,天资聪颖,听了大家的表扬你有什么感觉?)
都会读吗?我们一起来读读。(学生齐读)
(2)小朋友们读得非常认真,这些词语读好了,但是大家未必都理解,有什么好办法呢?(查字典和放到课文中去,一边读一边想想这些词语在课文当中是什么意思?如果想不
明白,就在上面打一个问号,一起读读课文,老师看看谁读得认真。)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4)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读得非常流利,课外一定读了很多遍吧,下面请同学听老师读一遍课文,听听老师是怎么样读的,特别是你不懂的文字,听听老师的语气,体会体会,好吗?
(5)教师范读课文(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学生鼓掌。点评:
目的很明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地读书方法,感受文章的重点词语的内在含义,加深对于词语的印象和理解。
(6)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请大家再读一遍,看看能不能和老师一样地读书,或者比老师读得还要好。
(7)学生读课文。
4.商讨问题。
(1)再来回顾问题?首先来看看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教育自己的孩子?
学生说,教师:是啊,一个天资聪颖,老师和父母都很喜欢他,但是孟柯面对这些,他是怎么想的呢?(师生交流)
文章有一个比喻,“像小鸟„„”他希望可以自己可以和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玩,你们觉得自己像一只小鸟吗?(师生交流)这说明你们是一个愿意学习,但是小孟柯在得到长辈的表扬后,自己心里觉得已经不需要学习,有点沾沾自喜,所以他不再勤奋了,不再刻苦了。
这是他的母亲想到了什么?(师生交流)小孟柯将来骄傲起来了,母亲会„„(像你这样说,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合格的母亲、父亲)完蛋了,完蛋了,(你这个母亲真是太可怜了„„)„„(不但是孟柯要后悔,连父母都要后悔的)„„如果小孟柯现在就这样,将来我们怎么办?(可怜天下父母心,)
为了小孟柯的成长,他的母亲天天吃不好,睡不着,这叫做(学生说:“忧心忡忡”),所以她母亲要(学生说:教子)。请大家齐读文章第一节,一遍读还要读出词语其中的味道。
孟母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终于”„„这里有一个词语叫“终于”,你们能从这个词语体会到什么?(想了很多办法„„很关心孟柯„„)
她到底想了什么办法,请大家自己读读下面的三个自然段,找找答案。
学生读课文。
师生交流(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你知道孟母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准备读课文,老师打断学生,不要你读课文,只要方法。学生说是登山看外公射
箭。师:很好,外公的箭法非常好,可以用两次词语来概括,一个是„„一个是„„。谁来读给大家听听,读出他的箭法高明。
指名读,师:这就就叫“百发百中”,这里有两个词语,叫百发百中。学生说:应声倒地和无一逃脱。
说的很好,注意这里的“嗖嗖嗖”,用的是什么符号?逗号!为什么是逗号?如果改成顿号呢?(学生说)老师带着学生体会“慢条斯理”,这是一种很悠闲,不慌不忙的。这是百发百中,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
还有一个词语,还有谁来读读另外一个句子。
指名读,我们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之)指哪个柳叶,„„这就是百步穿杨。
孟母带着孟柯这样„„,这样的方法成功了吗?
学生说,成功了!从哪里看出来?学生说„„他的成绩究竟怎么样了?
学生说:雨后春笋„„就是说他的成绩一点一点地提高了。(请了好几位学生说)
我们把这句话一起读读。
好了,课文学到这里,课题中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谁能用三句话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学生说„„师:这个同学说得很好,还用了一些课文中的词语,能不能说得再简单一些。(师:我真着急„„)
他说得就很好了,大家都会了吗?同座位之间互相说一说。
学生说
同学们,孟母教子,她教的方法是„„,她和一般的孩子的家长的教育孩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说(我妈妈很粗鲁,但是„„)
学生说(我妈会说一些道理,而孟母让孩子体验)
学生说(家长会拿话来教育我们,孟母是用事情让孟柯自己领悟„„)
学生说:家长会用口头语言进行唠叨,孟母是用事情让孟柯自己明白
每个学生的回答后,老师对于学生都会给予一定评价
孟母和一般的家长不一样,因为她知道孟柯不用讲也能知道„„在座的小朋友也一定是天资聪颖,孟柯一夜都没有睡好,究竟明白了哪些道理?请大家把小孟柯明白的道理写下来,你又明白了什么?请大家写下来!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
点评:在课堂上老师讲了几句话:“我真着急”“你真罗嗦”„„我不知道作为一名平
时的老师是不是可以说这样的话语,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是不是应该耐心地等待或者给予他需要的帮助;当学生语言比较琐碎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提示学生而不是这样去说„„在后来一个发言的学生上,老师就说:“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说出来的„„”
大多数同学都写好了,我们来交流一下,其他同学仔细地听,好吗?
学生说:„„(他有一句话写得很好,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句话体会得很真切)
学生说:„„(当学生有说得不到位的时候,老师进行了引导,外公的射箭本领是怎么来的,我们学习呢?学生一经提醒就明白了)
学生说:强中自有强中手„„(你讲得这么多,难怪一夜没有睡好!)
点评:多么幽默的点评的语言啊!
学生说:小孟柯明白了„„(你觉得成绩好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眼光要放远一点,不要和别人比,自己和自己比,每天好一点,这样比较快乐,否则是天天痛苦)
点评:还是多么幽默的点评的语言啊!
学生说:学海无涯„„(教师板书:学海无涯、精益求精)
学生说: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写下来,这是至理名言。)
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了这么多,但是你们都比小孟柯强,你们都很谦虚,相信你们的家长不会(忧心忡忡),你们的学习一定会和(雨后春笋、蒸蒸日上)„„后来孟柯成为了亚圣、孟子。
其实孟母教子的故事还有很多,你们知道哪些?
在这篇文章中有三个人物,孟母、孟柯、公孙将军,你最佩服谁?
学生说:„„(你说得很好,你高兴吗?你沾沾自喜吗?)
孟母、孟柯、公孙将军都有。
请同学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读读这三个故事,他们也会变得教子有方,大家将来就会成才了,好吗?
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
(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五篇:孟母教子
提到孟母教子,人们自然会想到孟母三迁和《三字经》中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些家喻户晓的话。孟母三迁其居是为了给年幼的孟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毕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无法让子女确立远大的志向,培养良善的人格。这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其实,孟子的母亲不仅善于教子,而且也善于处理家庭矛盾,尤其是在处理婆媳关系问题上,孟母可以说是一个明白事理,通达人情的老太太。可惜人们很少谈到这一点。据刘向《列女传》记载,孟子成家后,有次他外出归来,进入卧室,见其妻裸露在床,孟子以为妻子不守妇道,心中不悦,从此冷淡妻子。孟子妻子觉得委屈,就向孟母辞行,并向孟母诉苦说:“夫妻在私室,可以不受礼节规矩约束,这是符合礼的。现在他见我如此,认为我不守妇道,实际是没有把我当妻子而是把我当客人看待。既然如此,不如分手。”孟母看到孟子夫妻闹别扭,并没有站在儿子一边责备儿媳,而是把孟子叫过来进行开导,告诉他说:“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如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是呀,妻子在自己的私室,那是她生活最应该自由的地方,裸露在床并没有错。孟子在母亲的开导下,设身处地地从妻子的角度理解,知道是自己内心的苛求导致了对妻子的不满。所以,孟子接受了母亲的建议,夫妻关系和好如初。这虽是家庭生活起居的一件小事,但由此可见孟母的通情达理,也可见孟子的善解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