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 《画家乡的风景》
第一课时
教学分析:
本课以风景画展开教学,通过分析朝戈作品《草原的路》,帮助学生理解绘画风景画中的透视现象及其相关知识,解读其情感表现;重点以霍贝玛的《村道》来寻找其基本方法和透视规律;强化学生对透视基本规律的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了解透视知识在绘画中的作用,使学生建立和表现绘画的空间意识。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风景画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体验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2、通过对作品的透视规律分析与学习,加强对透视在作品中的运用。
3、能通过图片或作品,表现出透视规律的风景作品。
4、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透视现象与规律,感受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空间感,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探讨,扩大学生参与性,在表现中实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初步的表现与运用意识。
5、通过分析作品,感受作品所给予的情感因素,并初步理解风景画中特定劲舞描绘的情感表现力。
教学重点:
1、理解风景画中的情感因素;
2、掌握风景画中的透视,能运用透视表现于风景作品中。教学难点: 如何把自己的理解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家乡自然风景; 拿一张白纸,钩一幅简单的家乡风景画; 典型作业评比; 问: 哪一张作业更有空间感?
体会如何在平面的二维空间表现出立体的三维空间。
二、新课讲授 《风景画的透视》
1、欣赏朝戈《草原的路》 给你什么感觉?
第 1 页 体会作品所表现出的对家乡的情感;
分析作品中的透视现象: 水平线:开阔 斜线:深远
思考题: 如果把斜线换成直线,你的感觉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总结:透视的规律
2、透视知识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基本方法:平行透视、成角透视(自学第7页概念)
(1)霍贝玛《村道》 指出作品中视平线、消失点(心点)、透视线分别在哪里?属于什么透视? 对照透视图;
平行透视规律小结:与画面平行的无透视变化;其他则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2)袁运秿《马棚》 指出作品中视平线、左右消失点、左右透视线分别在哪里? 对照透视图;
成角透视规律小结: 都会呈现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3、透视在作品中的运用 欣赏古元作品及其他作品,并判断其透视现象。分析农民画作品中的透视: 了解农民画中透视。
4、第4页练习,思考这是为什么?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5、学生实践
从课件中或课本风景摄影作品中,用线条临摹,重点表现画面中的透视关系。
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发现问题,提示修正。
三、讲评
选出有情感表现、较准确的透视表现部分优秀作业,进行简评。生生互评; 师生点评。
四、课后总结 教学反思:
第 2 页
第二课时
教学分析:
本课内容以风景画的构图展开教学,通过分析苏天赐作品《太湖山村》、农民画《水乡春浓》,帮助学生理解绘画风景画中的构图均衡和有丰富变化的相关知识,解读构图的表现形式;重点以形式线及取景范围和画幅形状,帮助学生了解构图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使学生建立和表现绘画的构图意识。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构图知识,感受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情感,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探讨,扩大学生知识思维,在表现中实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初步的表现与运用意识。
2、通过分析作品构图,感受作品所给予的情感因素,并理解风景画作品中体现的情感表现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风景画中的构图因素;
2、掌握风景画中的构图形式,能运用透视、构图知识于风景作品中。
教学难点: 如何把自己的理解及掌握通过作品表现出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知识要点; 透视规律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除透视外,风景画中的还应注意哪些问题?(构图)
二、新课讲授 《风景画的构图》
1、决定一幅画面形象的位置关系的关键使画面上的构图形式线,体现一幅画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也是画面的构图形式线。
如何理解构图形式线?
欣赏并分析四幅素描风景画;四幅构图形式线示意图。
请四名学生上台勾画,其他学生在下面勾画(简单的几何形、线)能体现画面形象特点的形式线。
师生点评,把握画形式线的方法。
第 3 页
2、取景范围与画幅形状,也是决定画面主次关系及情感倾向的重要因素。
分析四幅风景素描;四幅不同取景范围图例;四幅不同画幅形状图例。
对应原作分析,感受不同取景范围、画面形状对应的情感倾向及画面主次表现。师生总结:
取景范围根据实际大小适中;
绘制角度以寻找适合画面为主;
方形构图:宜表现平静、柔和的感觉;
横长构图:宜表现开阔、壮观的感觉;
竖长构图:宜表现崇高、挺拔的感觉。
3、优秀作品欣赏 风景素描小品;
赏析其透视、构图等方面;
师生交流看法。
4、学生实践
从课件风景摄影作品中,运用所学知识,画一张小型素描风景,注意表现风景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发现问题,提示修正。
三、讲评
选出有情感表现、有较准确的透视表现、构图的部分优秀作业,进行简评,同时讲讲想表现什么样的特定情感,如何表现的。
生生互评; 师生点评。
四、课后总结 教学反思:
第 4 页
第二课《黑白世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木板刻画制作流程,初步接触木版刻画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动手能力。
2、亲身实践,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陶冶艺术的情操。教学重点:
1、版画基本知识的学习理解
2、木版刻画制作流程的掌握操作和各种刀法的认识运用 教学难点:木版刻画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理论知识,巩固教学效果
二、新课讲授
(一)版画基本知识
1、版画的定义:版画是集绘画、制版、印刷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2、版画的分类:按材质分类:木刻、铜版画、石版画、丝漏网版画、纸版画等。
按制版特点:凸版——以木刻为代表
凹版——以铜版画为代表
平版——以石版画为代表
孔版——以丝漏网版画为代表
3、木刻版画的制作工序:起稿→上板→着色→刻板→修版→拓印→装裱
(二)教师示范讲解(教师着重讲解木版刻画制作工序中上板、着色、刻板这三个流程)
1、上板
用复写纸把设计图稿的轮廓复印在木板上。
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操作
2、着色
刻板前,在画好设计稿的木板上涂上一层重颜色,用记号笔或者勾线笔勾线,以使刻出的效果鲜明。
第 5 页 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操作
3、刻板
按先白后黑、先大后小的次序下刀。可刻不可刻的地方不刻或者少刻,留有余地,以便修版时调整。
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操作
(三)学生实际操作,教师课堂巡视
1、学生初步进入木板刻画的制作实践操作中,体验木板刻画带给自己的乐趣。2.教师课堂巡视,解决学生在刻制版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一起探讨木刻版画这一课题。
(四)师生相互点评
1.师生相互点评典型的学生作业。2.师生一起整理课堂卫生。
三、课后总结 教学反思:
第 6 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木刻版画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美 术作品不同表现形式的认知和热爱。
2、了解版画的基本知识及木刻版画的制作方法,并尝试运用最简单的材料进行体验制作。
3、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材质版画的制作差异;初步了解并体验木刻版画的基本知识和简单的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木刻版画的黑白处理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适当评价上课时黑白稿的完成情况(优点及应注意的地方)
2、简单复习巩固上课时所学的内容:(1)版画的种类:(2)版画的特点:(3)版画的工具材料:
二、新课讲授
1、黑白木刻版画的制作特点及形式
2、木刻版画的黑白处理:
(1)主要归类:以黑衬白、以白衬黑、黑白互衬。(2)灰色的处理是黑白木刻的关键。
3、黑白木刻难喝的制作过程及方法(1)在版材上描稿(反稿或纸稿上版)(2)刻版
(3)上色(单色、套色)
(4)拓印
4、学生体验制作: 要求学生在上课时描稿的基础上,在本课时完成整个黑白木刻的作品(也可以运用套色来完成)。
第 7 页 教师随堂辅导:可将表现较理想的学生作业和存在不足的学生作品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并进行讲评。
三、课堂总评:作业展评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综合评价
四、课后总结 教学反思:
第三课《画家笔下的质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绘画中表达质感的方法。
2、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运用材料表达质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特征表达不同的质感。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课堂教学(目测学生工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以学生的文具盒为例,说明你喜欢它的原因。(材料和感受)
2、活动一:教师选取四件物品(黑板擦、校服、窗户玻璃和黑板),请二位学生说明他们给你的感受。
三、讲授新课
1、问题:“你如何理解“质感”一词?”请学生回答。
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
第 8 页 粗糙。绘画中对不同材质运用不同的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材质真实感,是画家笔下的质感。学习质感、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的概念。
3、活动二:四件物品(玻璃碗、笔筒、紫砂杯和贝壳),请一位学生说明哪些属于天然质感,哪些属于人工质感。
4、感受质感:
(1)不同的材料给人的质感不同。欣赏六组图片(柔软与坚硬)、(透明与浑浊)、(光滑与 粗糙)、(干枯与润泽)、(粗壮与细小)、(寒冷与炎热)。
小结:当我们沉醉在大自然给予的美景时,心中可能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想用手中的笔把它画下来,留下永恒的记忆。你是否很想知道怎样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表现质感的方法:(结合图片来分析)
第一、色彩表现。欣赏水彩画、水粉画和油画作品,同时介绍它们的不同特点。第二、明暗、线条。素描作品欣赏,体会由明暗和线条带来的真实感。第三、运用材料。
5、领悟材料美:
(1)欣赏油画《根》,(黄土高原的雄厚与苍茫)。
(2)欣赏邵增虎的油画作品《任弼时》,(茅草屋、石头地、发白的军装等)。(3)欣赏杨志坚油画作品《冠军的诞生》,体验质感的描述与表现。(4)欣赏素描作品《手套》,体验材质的表达。
(5)欣赏课本第15页,各种物体的材质对比。(6)欣赏课本第17页,各种线条的运用对比。
6、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1)初步尝试绘画出一张富有材料和质感的作品。(2)要求:独立完成,并能体现材料的美感。
(3)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由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运用那种方法法和追求表达何种质感?)教师评价。
7、教学拓展:
(1)在建筑(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灯具(水晶灯)、家具(沙发)和陶瓷用品(茶具)说明材料和质感知识的运用广泛。
第 9 页(2)从摄影艺术、生活用品和造型设计方面说明。
(3)广告设计和服装设计都要运用材料和质感的知识。
四、教后总结:
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留心观察、细心地体会,还可以利用其它材料进行研究,为生活创造更多更美的图形,为学习增添更多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下一步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画面效果?
二、新课讲授
1、作品欣赏: 《高原人》 摄影 赵志强
《雪山下的篝火》 水彩 傅啓中
《钢水.汗水》 油画 广廷渤
分组讨论:通过我们的作业和这些作品的比较,找出我们的画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哪里?我们的画面和这些作品的差别在哪里?
讨论的结果:我们的画面深入刻画的程度不够,画面的空间感、物体的体积感都没表现充分,物体的质感表达不明确,形体塑造缺乏表现力。使画面显得粗糙,不够精致。
2、提出要求:下一步我们就要在深入刻画上下功夫,要非常明确地交待出物体的质感、真实感。
要想表现物体的质感,首先我们要对物体的质感特征有所认识,我把我们常 用静物分成以下几个类型:
a.器物类 b.透明物体 c.瓜果、蔬菜类 d.衬布
3、结合图片逐个对这四类物品的质感特征进行详细的讲解。
a. 器物类:通过陶器和瓷器的图片的展示,分析比较出它们不同的质感特点。
第 10 页 表面结实无明显光泽的物体。如未漆的木器、石膏制品、粗陶、陈旧铁器等。陶器、陈旧铁器这种表面结实无明显光泽这类制品的特点:这类物品形体转折清晰,受光、背光、明暗交界线、反光等层次清楚,固有色明显,其色彩关系和素描关系主要受光源色和大环境色的反射影像,而较少受周围小局部物体的折射、反射影响。
瓷器、金属性制品这种表面光洁有较强光泽的物体的特点:这类物体表面光洁,折射强,周围环境和物体的形和色,都会在这些物体表面形成反射成像。高光明亮清晰,明显带有光源的色彩倾向。不同的面反射不同的物象,暗部反光明确,受环境色影响很大。
b.透明物体: 如:玻璃、透明塑料、水等
透明体总会或多或少地减弱其背后的物象的色彩对比和素描对比,越透明无色的物体越能直接地反映出其背景的色彩特征。有色透明体的颜色必然会影响到其背后物象的色彩倾向。
c.瓜果、蔬菜类:展示瓜果蔬菜的图片和写生效果图,讲解分析瓜果蔬菜的质感特点。表面结实有光泽的蔬菜瓜果。如:苹果、葡萄、西瓜、甜瓜,西红柿、辣椒、冬瓜、茄子等。这类蔬菜水果光泽感强,有明显的高光和明确的反光,受环境色影响较大,色彩关系复杂。
表面结实无明显光泽的蔬菜瓜果。如:土豆、地瓜、刺黄瓜、梨、杏、毛桃、等。这类蔬菜水果光泽感较弱,没有明显的高光,也没有明确的反光,受环境色影响较小。
d.衬布:展示衬布的图片和写生效果图,讲解分析衬布的质感特点。
一种是棉麻类衬布:吸光性强,没有明显的光泽,形体起伏明确、固有色较明显。一种是绸缎丝质类衬布:光泽强而很容易受光源和环境的影响,使明暗关系复杂交错而显得闪烁生辉,光彩亮丽。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单个物体质感写生练习,要深入塑造物体,要求质感明确、具有真实感和艺术感。
5、教师评价
(1)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由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运用那种方法法和追求表达何种质感?)(2)教师评价
三、课后总结
四、教学反思:
第 11 页
第四课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领略自然中的美得形状与色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在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图案的设计中,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处处有美,美的装点会让生活锦上添花。
2、了解图案的变形手法和图案纹样的构成方法。
3、设计制作一件单独纹样的图案,掌握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图案的变形手法,图案纹样的二方连续纹样,了解其主要形式,并能独立设计。
教学难点:图案的构成方法、排列与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阶段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最喜欢哪种花?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学生出示自带的花或者照片,并介绍该花的外形、色彩、特性等。品种繁多的花卉美化了我们的环境,还让世界变得五彩缤纷!我们爱花,因为它给我们芳香,我们爱花,因为它带给我们美丽!花会出现在花园里,花店里,还会出现在哪里呢?
结合课件出示带有花形图案的生活器皿、墙纸、地板、布料、服装。。。等图片。学生欣赏后回答:花还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用品里。
二、发展阶段
花卉图案的装饰变形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美术作品里出现的花卉和生活中的花卉有什么不同?
图案很简洁夸张 照片很真实很细致很有细节
链接:图案的概念:图案是为了达到某种装饰目的,对实用物品的外观进行的装饰设计,它包括纹样设计,色彩设计和器形设计。
思考:设计者把花放到物品上的时候,对花进行了怎样的加工? 示例:荷花的图案设计(P21页)
三、教师介绍图案的装饰造型方法
学生尝试根据照片中的花卉原型,进行荷花图案的装饰造型。
第 12 页 “省略”:也叫简化法。是对自然心态的简洁化,减去繁琐细节,以突出整体的特征与个性。
“夸张”:是对自然形态的某些部分进行装饰变更,如使圆的更圆,方得更方,长的更长。
“添加”:是运用附加组合的方式在图案中添加装饰,使其更加丰富、理想。
“分解”:是运用形与形之间的相互叠合,或是运用点、线、面对图案形象进行分割,以达到丰富与变化的装饰效果。
总结:这四种变化的根本是从“自然”形态到“图案”形态的变化。将自然的物体进行变化,可以突出主体,突出事物的特征,可以突破自然的束缚,使之更加理想化,可以使艺术更加多样。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四种方法结合使用,设计的过程中如能增加点、线、面的运用,如线描法、块面法、线面结合法、黑白转化法、点缀法等,所设计的图案一定会更加丰富,更具有装饰性。
图案由自然形态变化而来,但不是自然原型的复制和再现,而是经过提炼和概括的形态。相比较自然原形,他的特征更加突出,更具装饰味。变化是图案设计的灵魂,是艺术的再创造,它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四、深入阶段——图案的构成形式
变化过的图案,一般以单独纹样、连续纹样的形式形成纹样
单独纹样是相对独立、单独构成的图案纹样,包括自由纹样、适合纹样。自由式单独纹样是没有边框限制的,适合式单独纹样是有边框限制的。单独纹样有对称式和均衡式两种手法。
五、实践和体验
根据菊花的造型,尝试用喜欢的方式,设计制作一幅成菊花装饰图案。
六、展示评价:学生优秀作品展出。
七、课堂小结:花卉图案可以抒发我们的感情,丰富人们的生活。一件物品有了花卉的装点,常常变得更加亲切可爱。
八、教学反思
第 13 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欣赏讨论。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图案相互讨论它们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都有美丽的花纹和图案。它们之间组织形式有什么不同?
二、理解与探索
平面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分为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两种。这两种纹样各有自己的组织形式和骨法,形成各种组合,这种不同的组合便是图案的构图。
(一)单独纹样
单独纹样是相对纹样而言的。它且有相对独立性,能单用于装饰。所以单独纹样要求纹样形象要完整。单独纹样有自由纹样、适合纹样、角隅纹样、填充纹样等几种形式。
1、自由纹样,是相对于程式严整的纹样而言。它不受外轮廓限制,自由处理外形而单独构成并应用于装饰。
2、适合纹样,图案适合于一定的轮廓线内而形成的纹样,如适合于方形、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内;或花朵形,桃形,扇形、葫芦形等规整的自然形骨。而纹样形态正好与外轮廓相吻合。
3、角隅纹样,也称“角花”。指在带角的形状中或角隅部分装饰纹样,因纹样大多与“角隅”相适合,故又称角隅纹样。
4、角隅纹样即可单独一角构成,也可对角、四角或多角构成。其骨式也可分对称式和不对称式(自由式)两种。
5、填充纹样,指纹样组织虽受外轮廓限制,但又不完全适合的纹样。即适合轮廓内的某一空间,而其它部分作自由处理,有的也可突破部分边线以求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效果。
(二)连续纹样
在进行了单独纹样的讲解之后,作连续图案的知识的学习,将单独纹样图形连续向左右、上下等方向作连续排列,使之成为长条形连续组织图案。
连续纹样是相对于单独纹样而言。它是以专门设计的“单独纹(单位纹样)”按一定的格式,作有规律的重复排列,成为无限反复的纹样。
连续纹样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两类。
1、二方连续纹样
指以一个单位纹沿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作有规律的连续反复排列。沿上下方向称纵式二方连续,沿左右方向称横式二方连续。
第 14 页 二方连续纹样多用于装饰器物的边缘而形成带状,故又称“带状纹样”或“边缘纹样”,它 自由纹样,适合纹样有角隅纹样、填充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单独纹样。利用纹样的反复节奏取得优美的韵律。另外,作首尾相接棑列的称“环状连续纹样”。
图案纹样的组织形式有以下八种主要形式
(1)散点式,以一个或几个形象组成的单位纹,以此为基础进行连续棑列。是二方连续中最简单的一种。散点式给人端庄大方、简洁朴实之感,但处理不当易松散、呆滞、单调。
(2)接圆式,也称连圆式,是散点式的进一步发展。它以圆形为骨架,作同样大小圆的排列;或作大圆、小圆的排列;或作半圆的排列;或作圆和半圆的间隔排列。要注意圆与圆相接要自然调和,防止由于相互套环刺出现紊乱。
(3)垂直式,纹样的骨式为垂直排列,方向可向上、向下、或上下结合的垂直排列,也可在配置上作疏密变化。这种骨式有安定、肃穆之感。但需防止纹样松散而产生的孤立,缺乏连续感。
(4)波线式,以波线为骨架,作一波线构成,亦可作双波线相重或相交构成。这种骨式构成较为活泼,运动感强。但需注意骨架的韵律不要中断,前后纹样要有连贯性。
(5)折线式,以折线为骨架,其构成同波线式。这种骨式既具运动感,又刚劲有力。(6)斜线式,以斜线为骨架,依据倾斜线或倾斜的区域划面,连接单位纹样进行倾斜式的连续排列。这种骨式运动感较强,富有变化。
(7)回旋式,以旋涡线为骨架,进行单位纹的连续排列。这种骨式活泼、柔美,具有动感。二方连续纹样的特点是连续性强,有韵律感。单位纹不要过多或过于复杂,一个简单的单位纹,通过反复就会变得丰满,还可利用单位纹的方向变化,构成很多变化格式的连续纹样。
2、四方连续
指一个单位纹沿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作有规律的连续重复排列,并可无限扩展的纹样。四方连续可用于花布锦缎、壁纸、商品装潢等的设计。
三、课堂小结 :图案纹样的二大类组织形式,它们分别有四种和八种主要形式。
四、教学反思
第 15 页
第五课 《千姿百态的水》
教学目标: 能够细心观察与主动体验,学会归纳、概括自己的感受,尝试组织线条表现水的形态美。
教学重点:是用合适的线条来表现不同的形态水。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感受水的形态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声音导入,激发情感
首先我播放一段滴水的声音,让学生闭眼倾听。听前教师提示要求:边听边联想与水声相应的画面,说出你的感受。
听完后让同学做简单表述,教师简评补充。
二、生活中找寻,情感投入
在我们生活中到处能见到水。(展示水宝宝并由它向同学们提问:你们在那里能见到我?我又是什么样子的?)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人文渗透,审美感受
请读一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几句古诗,谁能描绘一下当时古人见到的是怎样一个情景时才有感而发的。
在我国有许多诗句对于水的形态、动势的描绘是非常形象和有意境的,我们可以下课后去找一找。既然古人在见到水的各种“样子”时能写出这么美和贴切的诗句,那么当你见到下面的画面时,就凭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水的状态或给它取个名字吧。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对话,以人文学为基础,辅以感知、分析、理解和创造,使学生对水的美感有一种深入的理解。
四、视频欣赏,进一步感受
我们欣赏了水的照片,想感受一下在各种环境下动态的水吗?能用一个字或词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吗?富有动感的视频将带给学生更强烈的感受,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用更概括的一个字及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将人文意义更深层化。
五、通过实验,体验水的动势
水有那么多形态,真是“千姿百态的水”啊!那么你知道水的各种姿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外界给它施加的力)谁有本领能利用身边的工具来改变自己水杯中水的“样子”。
每组推选最有创意的同学上讲台在大容器中演示。
第 16 页 综合自然教学,并注重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
六、感受各种表现水的方法,设疑解惑
师生先欣赏各种画中的水的表现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并相互解决。
1、互相谈谈最喜欢那种风格的画,为什么?
2、这种画法的工具是什么?
3、它们都是怎样表现水的?
七、自主创新表现
小组中每人用一句话或一个形容词为对方同学出一个水的绘画题目,根据这一题目用合适的表现来进行创作。
八、作业评价,创意交流
1、水资源博物馆准备收集一些有关水的好作品,你认为它们会选取哪些作品呢,为什么?学生讲评。
2、角色转换,学生既是创作的主体,又是评价的主体。
九、话题延伸
在欣赏了各种水的优美作品的同时,我们要深刻地注意到水资源正在受到严重的破坏,引导学生讨论,并延伸到课后。(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
十、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感受体验
播放四段水声(滴、撒、流、淌),学生边听边进行食指空中绘画-----为下面的学习做铺设。
欣赏从互联网下载的水的动态变化的影像片段,学生看完后师生共同探讨总结,水既有静态的产生美妙的韵律的变化。
二、作品欣赏——拓展联系,承上启下
第 17 页 分别播放三幅图片,学生对三幅图片的水波进行探讨总结。通过宋朝马远《十二水图·黄河逆流》师生看到了波涛滚滚的黄河。
在“九龙壁”前师生领略到了富有节奏感的水纹规则排列并贯穿整个画面,烘托了龙的造型,又使画面统一协调。
“漩涡纹彩陶瓮’师生领略到流动的线将漩涡和波纹巧妙组合,动感的纹饰与器型十分协调。
总结:这些作品概括表现了不同环境下水波的特性和形状,提炼物象的本质特征,并做了程式化的表现,使画面和谐、美观。
三、尝试练习——-观察实践,完成过渡 首先展示浪花、溪流、大雨、漩涡图片。
学生分四组,每组任择一种水的形态,分别用自己认为合适的线条来表现,比比哪一组表达的方式最多最精彩。
小组完成后展示小组作品,学生简评,老师点评。
老师点评注意:肯定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强调所画的内容不宜太多,用点线面组织成优美的画面表现一定的节奏和动感)。
四、教师演示——示范总结,延伸能力
作《水的狂想曲》演示,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创作要点。然后学生讨论归纳创作要点。总结:点线面的合理组织,曲直变化体现动势。要抓住水的主要特征,简化不必要的细节,使其典型化、抽象化,在点线面组织与变化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五、作品体验——知识迁移,创新应用
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几幅关于水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水的状态,运用合适简略的线条来设计表现不同形态的水,创作一幅体现水的动感和美感的作品。
学生课堂制作,教师随堂指导。
(活动力求让学生感受水在自然和外界条件下丰富形态美,并归纳其造型特点,学会运用线组织画面,体会线的表现力和秩序美。)
六、作业展评——拓宽知识,启迪智慧
七、教学反思
第 18 页
第六课 灯饰的设计与制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圆筒基本形及其变式。
2、学生愿意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自己对灯与光的综合知识及情感体验。教学重点:学生通过看书、讨论、探索做纸制灯饰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合作制作一个漂亮的纸制灯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灯是光明的使者,引出学习主题《灯饰的设计与制作》,一起感受灯与光的魅力。
二、讲授新课
第一阶段,感受阶段:
1、请学生朗诵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灯与光的文章、诗词、佳句。
2、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灯与光的魅力。
A.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关于灯饰制作的相关资料,简单谈谈对制饰制作的感想。B.欣赏挂图、照片,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共鸣。
C.根据挂图、图片、以四人为一小组,对灯饰作品的形、色、质感,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便于理解掌握。
第二阶段,指导阶段:
A.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你生活周围的灯,如:路灯、吊灯、壁灯等等,说出它们的造型、形式及材料有哪些美学及实用价值,跟你要制作的灯饰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B. 介绍纸制作灯饰的材料运用及多种造型选择,灯饰设计的主要形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多变组合形等,每个形状的灯饰适合于不同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然界、民间美术及优秀造型中的形与色,从中借鉴、发现、综合、整理、转化出适于设计制作纸制灯饰的形式语言。
C. 纸制灯饰的主要特点:造型冼炼、生动、简洁明快、适易掌握、美化环境。第三阶段,制作阶段:
第 19 页 A.了解灯饰的艺术特点与功能,借鉴优秀建筑和民间美术相联系,分析造型艺术可以进行几个形体组合、充分发挥联想。
B.善于师生交流制作灯饰的感受,调查生活中与灯有关的内容。
C.用自然硬质媒材或人工硬质纸材,通过折压造型、切割变化、粘合成型、折起调整、整理组合等技法进行立体造型游戏。
D.用单色和彩色纸材,采用折、剪、刻、拼、帖等方法进行以立体构成为主的练习。
3、制作过程演示:
第一步:用铅笔在彩色纸制板上轻轻画出你所要折叠的图案。第二步:用刀刻出所要折起的部位,刻掉透光部分的图案纹样。
第三步:用透光纸(白色、彩色均可)在里边粘帖整理。第四步:按开始时刻出的部位折起调整、整理成型。
三、学生活动:
1、以竞赛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做一个纸制灯饰,看哪一组做的最漂亮?
2、活动要求: ①在制作过程发挥团结协作精神;②大胆构思设计、敢于标新立异;精工细致;④注意安全和卫生,防止被刀划伤。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辅导。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 20 页
③制作地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生能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简单的圆筒形、三角形、正方形及其变式
2、学生愿意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对于灯光的情感,体验,尝试分析灯饰的材质、造型及装饰对于灯光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手工制作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素质培养。
2、制作方法步骤及外观造型设计。
3、灯饰制作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性。教学难点:
好的制作如何去欣赏,分析好在哪里?它需要学生去发挥想象和创造,作业的难度和要求要有一个定位。
教学过程:
一、交流讨论
1、学生交流收集的诗文资料,进一步深化对灯与光的审美体验。
2、思考不同的时间、地点、季节、节日对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3、学生交流讨论,注意灯光的不同效果给人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设计要根据要求考虑色彩、造型、材质的定位。
不同氛围中的灯饰图片欣赏,让学生为其选择适宜的环境,感受灯饰对渲染气氛的作用。
二、尝试体验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不同地点进行灯饰设计,谈出创意,教师提出指导性意见。(客厅灯光,卧室灯光,餐厅灯光等)
三、造型处理
A.根据圆筒造型进行的变化处理。
B.从其他领域获得启示而进行的造型处理。C. 欣赏不同造型的灯饰图片,学生分析造型特点
第 21 页
四、材质处理
教师在纸质灯饰上进行其他材料的装饰处理(羽毛、小贝壳、树叶等),并展示运用其他材料制作的灯饰,鼓励学生运用合适材料设计制作。
五、设计制作
教师:新的一年即将来临,请大家结合新年的喜庆气氛设计一个灯饰,以纸质材料为主结合其他材料装饰,注意造型的变化处理。
六、学生作业:
1、学生分组设计制作小样
2、技术指导:结合灯饰实物对透光性、耐热性予以提示,灯饰的造型应考虑灯光效果,同时注意结构强度以及空气流通性等方面的问题。
七、课堂小结: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展开自评和互评、教师综合评价。
2、师生共同总结设计与制作的新知识、新结论。
3、选出好的灯饰作品进行灯光演示,同学观摩教师给予肯定。
八、教学拓展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更多的手法、材料设计制作灯饰装饰家居。教学反思:
第 22 页
第二篇:湘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范文模版)
初中美术教案:第7课 运动
一、教材分析(初中美术教案:第7课 运动)
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造型·表现”领域的阶段目标,运动教材选择了“运动”这一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题。通过本课运动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探索美术的表现语言、表现手法,引起学生对运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的一些思考。
教材运动从美术作品中运用具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运动的过程入手,引导学生探索表现运动的方法、角度,教材还通过欣赏运用抽象的表现手法表现动感的雕塑作品,让学生对美术的表现形式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材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运用画笔记录舞蹈的运动形态,这一活动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掌握运动的特点,结合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对艺术作品怎样表现运动有一个基本认识。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尝试演示并画出树叶和纸飘落的轨迹,这一活动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抽象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认识。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选择适当的工具材料,尝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这实际上是对前面所探索、总结出的知识经验在实践中如何加以运用的一个学习过程。
“评价建议”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供一个让学生对自己学习
情况进行检验的方法参考。
“资料库”中选用了一些活动雕塑图片,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这些极具动感而有趣的雕塑,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带给学生新的思考。
“学习大空间”中选择了具有动感的造型方式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提供了学习迁移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本质特点。
◆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
◆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进一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作语言,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
1.教学题材
教材选择米隆的《掷铁饼者》导入,经典的具象雕塑作品展示了运动中力与美的结合,给人以视觉享受。紧扣本课主题,教材还选用了其他表现运动的雕塑作品,从不同表现的角度和方法进行探讨。
结合“活动一”尝试表现,教材安排了绘画作品欣赏。选择了敦煌壁画中表现狩猎场面的一幅作品,流畅的线条、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使画面充满动感,引导学生感受其神韵,体会其表现手法。同时还展示了法国杜桑的代表作品《下楼梯的女人》,作品把不同时空的状态表现在同一画面上,捕捉出人物下楼梯时的连贯动作,描绘出运动的感觉。两幅绘画作品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运动的状态,使学生对美术的表现语言有进一步认识,从而启
发学生进行不同的尝试表现。教材选择了一幅摄影作品,拍摄的是一位花样滑冰者的舞蹈形态,要求学生用某些表现手法进行表现。有意识选择这张重动态表现,而缺乏细节的作品,旨在引导学生对动态的关注。
教材还选用了一些抽象的雕塑作品图片,不同的造型表现出强烈的动感,以丰富学生的表现语言,帮助其创作。
教材呈现了一个金属质感的雕塑作品,说明材料与作品表现的关系,加强学生对材料和质感的认识。两幅学生作业侧重于动态的把握,以及对不同材料的选择,难度适合学生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教材中所选用的一些图片,考虑呈现表现的不同手法和不同形式,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信息,老师还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一步进行补充。通过作品欣赏,能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
2.教学组织
教师可以收集表现动感的美术作品、体育运动的照片,还可以拍摄一些学生运动的照片。本单元重探究体验,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多呈现学生讨论、研究、尝试的面貌。因此要注重教学的合理组织,以避免教学的无序状态。
3.教学策略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由三个活动串接而成,由描述和记录运动过程的特点及轨迹到画出树叶或纸飘落的过程到运用工具材料制作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
第一个部分围绕捕捉运动过程的特点展开。在这里老师可先组织几个学生在教室内做几个运动动作,让学生讨论运动过程的特点,紧接着让学生欣赏课本上的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运动的,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运动特点和美术作品中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分析,从形体的形状、重心等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画笔记录下某些运动过程的轨迹。在这一部分中,老师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美术作品旁的小提示来分析作品,其次要注意课本上选用的作品表现运动的方法和角度都有所不同,最后老师再选择一些轨迹明显的运动让学生来表现。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一些思考,让学生对艺术作品表现运动的本质有一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造型的意义。
第二部分围绕描绘树叶或纸张飘落的过程展开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包括对一些优秀的表现动感的抽象雕塑作品的欣赏。对树叶或纸飘落过程的表现看似与前面记录舞蹈的运动轨迹相似,而实际上它的目的是不同的.描绘舞蹈动作的轨迹目的在于分析、掌握运动过程的特点,而表现树叶飘落的过程则是要让学生学会不借助任何客观形象,直接用抽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在此,教材呈现出部分抽象的雕塑作品,在对抽象表现手法的认识上,老师要注意联系前一部分分析得出的表现运动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很自然地从对具象作品的分析过渡到对抽象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三部分活动,是让学生选取和运用适当的工具材料,尝试做一个表现运动的小雕塑。这一部分中,老师的引导、启发是学生作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关于材料的选择,老师要打破学生习惯用泥做雕塑的观念,通过对一些不同材质雕塑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掌握各种材质的表现优势,启发学生收集运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易于表现的材质,如:铁丝、易拉罐、泡沫、厚纸等。其次,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老师可要求学生把具象和抽象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运用,不拘泥于形式,侧重于运动感的表现,允许弱化形象的结构特征。
4.教学评价
学生作业可参考教材评价建议,采取师评、互评、自评的形式开展,还可以以本年级为单位举办一个小型的雕塑作品展。作业重在对动感把握的评价,至于形体结构应不作为评价的重点,避免学生陷入对结构把握不准的困扰,而丧失了创作的热情。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作业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
四、教学选择
本单元安排两至三课时的教学时量比较合适。
根据学情灵活处理教学,例如在第一部分的处理上可有多种选择:
1.做运动,描述运动——欣赏作品——总结表现方法。2.根据小提示图,欣赏作品——做运动,借助小提示图的方法描述运动的特点——总结表现方法。
“活动一”的尝试练习,如果有更好的图片,应不拘泥于教材中所附资料照片,以动感强烈、易于表现为原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片,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二”立足于学生对物体运动轨迹和形状的把握,不排除有其他好的教学选择,更利于学生观察。
五、教学建议I.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可以收集一些表现静态的美术作品、照片,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表现动态的方法。
还可以选择一些第一、二个学习活动的学生作业给学生参考,注意考虑能较准确表现教学意图的作业。
2.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
可以从最感兴趣的运动之类话题导入,选择欣赏的图片尽可能接近学生生活,例如学生熟悉的运动员比赛的照片、校运会学生比赛的镜头、或学生运动时的特写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可以播放具有强烈节奏感与动感的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从音乐中加强对运动的理解。
3.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
教师演示和学生表演相结合,建议教师演示一些物体运动的状态,或让学生上台示范表演不同的动态,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例如让学生表演舞蹈或体育运动的动作,可以用速写方式记录;用不同的手势舞动彩带,学生观察彩带运动的轨迹等。
4、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
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无疑能优化教学。学生进行示范表演时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摄,连接电脑演示,分析其动作形态、重心,把握运动感产生的特点,有利于创作。当然本单元不强调对媒体的特殊要求,合理地运用教材资料,完全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5.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活动二”环节,可以分组实验,每组用文字和图形的方式记录结果,注意分工明确。学生演示时应调动其积极性,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
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下册:第8课我们的奥运
一、教材分析 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下册:第8课我们的奥运
我们的奥运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体育盛会,是人类追求和平、友谊的盛会。本课以学生策划运动会的宣传工作为线索,将我们的奥运相关资料作为参照的信息贯穿课的始终。
本单元我们的奥运按照“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的要求设置。考虑运动会是学生所熟悉且感兴趣的活动,运动会的形象策划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本课选择标志设计这个与形象策划相关的内容展开教学,让学生设计、制作标志,了解标志设计的意义,并通过对运动会宣传工作的策划,加强学生对整体宣传形象设计的认识,并能参与设计制作。
教材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活动一”设计标志草图,立足于让学生初步了解标志的用途,以及把握标志设计的基本要求。“活动二”是“活动一”的拓展延伸,在完善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形象策划,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同学的分工合作,提高集体合作能力,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建议”对标志设计的个性、运动感和实用性提出要求,同时关注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宣传策划的可行性。
“资料库”中提供了与课中相关的词语解释,同时提供了标志设计的一般表现手法,并附有对应图例,能给学生在标志设计的思路上给予提示。
“学习大空间”中展示了外国设计师以图形方式祝贺北京申奥成功的作品。图形可以表达理念,而标志是特殊的图形。也应遵循一定形式美的法则,同时还展示了吉祥物的图片。吉祥物与标志都是具有象征性的图像、图形。适用于不同场合二、教学目标
◆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用一定方法设计标志。
◆通过对运动会宣传工作的策划尝试,加强对整体宣传形象设计的认识。
◆通过与同学的分工合作,提高集体合作能力。
三、教学思路
1.教学题材
教材以北京申奥成功的图片导入,烘托出热烈喜庆的气氛,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共鸣。导入语强调奥运精神,使学生认识到运动的真谛,并能体现在运动会口号的设计上。
教材提供了某学校运动会的宣传工作的范例,让学生对标志在宣传中的作用有感性认识,并把北京申奥的标志运用情况及标志设计意图作为补充材料展示,重点突出标志设计时形与意的结合和标志运用时要注意的视觉美感。
2.教学组织
课前需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以保证教学效果。例如准备北京申奥成功的欢庆场面、奥运会上中国国旗冉冉升起的情景等方面的影像资料,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习愿望。还可收集一些奥运会标志、吉祥物、火炬、奖牌、纪念章等系列设计的资料,以及一些优秀的整体视觉形象设计案例,增强学生对整体视觉形象设计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奥运会的图片或文字资料,为策划学校运动会的宣传工作做准备。
教学中注意各环节的有效衔接,控制教学进度,使教学过程流畅且主次分明。切勿过多展示资料而忽略了对教学目标、教学整体的把握。
3.教学策略
教学以策划学校运动会的宣传工作为线索展开。第一课时,建议让学生把收集的图片文字资
料进行整理,谈出自己对奥运会、运动会的理解,与同学交流思想。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强调奥林匹克精神,指出学校运动会的口号在定位上应注意的问题,可把北京中奥的口号提出以供参考,教师引导学生把运动会的宗旨、理念作为设计的主导思想。启发学生讨论、策划宣传工作的同时,强调标志这一主要视觉宣传形象的作用,与学生共同分析标志的运用情况,可举出实例。例如:2008年申奥标志的广泛运用给人带来整体的视觉美感与震撼,为奥运会的顺利承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针对具体实例,分析标志的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标志设计中图形与理念的关系,即用简洁的形式表达丰富的内涵。标志要有强烈的识别性,使人过目难忘。可安排学生做一个尝试性的练习,设计一个学校的运动会标志,画出草图,要求设计时考虑奥林匹克精神、学校特色、学校运动会口号等相关因素,这种尝试练习让学生对标志有进一步理解。
第二课时,可以分析一些奥运会承办国设计的会徽,了解多样的标志设计手法和丰富设计思路。教材图例中,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会徽利用莫斯科大学建筑外形作为设计元素,用简洁的线条概括出形体特征;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会徽是利用国旗图形元素进行设计的,有很强的视觉识别性;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会徽用三笔手绘形式的点线,抽象地表现出一个运动形象,具有西班牙的浪漫色彩;2000年悉尼奥运会会徽以天、地、人作为设计思路,利用太阳、山川、运动员为元素,用抽象线条简洁表现出来,其中还融合了悉尼当地土著的一种武器“飞去来器”的形象,具有民族特色。每个奥运会徽与奥运五环标志结合使用,既具个性又统一。学生在设计时应在多种设计思路中找到最能表现自己意图的想法,迅速定位并通过一定的手法表现出来,当然有时也是通过手法的确定来展开思路,表现意念的。老师要指导学生参考资料库中提及的标志设计方法,或把此部分作为教学内容明示,引导学生谈出自己设计标志的意图,针对标志的独特性、实用性、运动特征等方面与同学交流,对自己设计的草图进行修改,按一定的作图方法画出正稿。对于制作步骤应予示范,规范的作图方法能使图形完美表现。
第三课时,组织全班分组讨论,对学校运动会的宣传进行策划,具体到个人的任务分配,同时要考虑建议的合理化,每组选出一个最理想的标志设计,然后进行系列视觉形象设计。作业要求要具体且灵活。“活动一”让学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分享,并设计学校运动会的标志,画出标志草图,强调创意表现,因此对格式不要有特别要求,鼓励不同思路的展现,可用简短文字说明。“活动二”完善设计,可用铅笔,也可用钢笔、水彩笔涂色。分组讨论,可以安排4人一组,也可安排6人一组,按实际情况调整,每人分配任务,鼓励学生精细制作。标志制作为达到一致的效果,可用拷贝方法,也可复印缩放大小,还可用电脑制作。
4.教学评价
评价环节主要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活动二”中学生修改自己设计的标志草图就是一个自我评价的过程,通过分组讨论选出最佳方案是学生互评的结果。教师给予一定指导,可参考评价建议,也可自己制定指标,例如标志设计可以从标志的特点,及识别性、应用性、独特性、简洁性等方面确定评价指标。
四、教学选择
本课可以参考教学策略安排三课时,如果安排两课时,建议把整体视觉形象设计制作在课后完成,把全年级的设计作业进行展出,评选出最佳设计,作为校运会形象宣传设计的候选方案。这样有利干学生欣赏交流,使其对视觉形象策划有进一步理解。
建议教学以学生策划学校运动会宣传工作为线索展开,教学过程可灵活把握,例如:①策划学校运动会宣传工作——运动会理念把握——标志在形象宣传上的作用——标志设计尝试——设计思路分析、设计方法介绍——修改标志——整体策划制作;②奥运会背景介绍——北京申奥宣传工作介绍——策划校运会宣传工作——设计思路分析、设计方法介绍——标示
设计。
根据学生的兴趣可以把课程适当拓展,鼓励学生把设计的标志绘制到实物上。实物选择以容易准备为宜,例如水杯、T恤、毛巾等,而宣传旗、招贴画、程序册等平面资料可以制作。通过实践熟悉工具材料特性,增强对标志运用的理解。
五、教学建议
1.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
标志设计反映了一定的时代性,因此资料的更新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及时地收集各种体育盛事中有关形象宣传的资料,特别关注本地区举办的有影响力的赛事,增强资料的实效性,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例如收集雅典奥运会的相关资料,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等。
2.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下册:第8课 我们的奥运
互动式、启发武教学方法务必贯穿教学的始终。组织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可以采用问卷的形式达到目的,例如把奥运会的发源地、奥运精神、奥运口号、奥运会旗等等问题整理制成表格,发给学生填写,使学生对本课主题形成初步的认识。
3.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组织学生分工协作完成作业,采用竞赛的形式以促进工作效率,且与本课主题相符。
4.关于学习指导方法和学习小窍门的建议 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下册:第8课 我们的奥运 如果设置了标志运用干实物的环节,可用不干胶剪贴;在纺织品上绘制,建议利用纺织颜料、丙烯颜料以防止脱色;采用镂印的方法,可用厚纸板做模具,注意稿样镂刻时,保证线条的流畅光滑。标志的大小根据实物确定,如果难保证标志的造型一致,就选择一个合适的大小复制,总之要尽量使标志统一。这个学习活动要强调技术性,以保证呈现的效果。
第三篇:湘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第一课:画家乡的风景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现美、表现美,用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视知识,学习风景画的构图,参考摄影作品改画风景。运用透视、构图知识,画家乡的风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与讲解,了解一幅好的色彩风景画应该具有的构成因素,懂得如何欣赏,尝试几种表现风景画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色彩风景画的欣赏能力,理解色调对情感的作用,提高动手能力。教学难点 :用已有的色彩知识,通过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彩色纸、水粉颜料等。
学具:各种颜色、彩笔、彩色纸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时间分配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体会、感受不同季节不同色调的风景画。感受理解色彩给人的不同的视觉心理。独立思考,回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分析作品。
合作交流、全面提高。朝戈、古元、霍贝玛等名画家作品中如何运用色调和各种色彩表现形式来表达内心感受的。分析问题,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的表达, 赏析结合。
三、对比讲解。
想象、提高结合教材中的《马棚》讲述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要点:
1、平行透视有一个消失点,又叫一点透视,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又叫两点透视。学生观察、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进宽远窄。
四、小试牛刀。
合作、交流。,指导学生练习两种透视。“实战训练”
五、小结。
讲评练习,强调要点, 理顺要点。
第二课:《 黑 白 世 界
教学内容 :黑白木刻、黑白画的制作。
教学领域 :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 1.用示意图分析木刻作品的黑白关系,联系个人生活表达情感。2.运用黑白造型手法创作黑白画。3.认识木刻的工具及其操作技法。4.学习刻刀的操作并运用于作品的临摹。
教学重点: 学习黑白画的知识,并感受其概括、节奏美感。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点、线、面组织画面,来表现黑白灰的效果,完成有创意的黑白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硬笔以及简便的木刻刀具和板材。教学过程 :
一、欣赏导入。
让学生欣赏《自画像》、《鲁迅先生》感受木刻的黑白直观对比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形式特点。— 思考,谈感受? 激发学生学习木刻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认识木刻刻刀及刻绘效果(在方框里描绘一下)。
1、角刀:
2、圆刀:
3、平刀: 跟老师学木刻:(1)老师介绍刻刀种类及特性,并强调。用刀安全。(2)老师演示各种刻刀操作方法。
三、小试牛刀。
1.尝试刻制(闯关:活动一)
温馨提示:可不考虑造型问题,只要刻出的线条具有一定组织与变化规律即可。每小组推举两幅作品,老师给予拓印并展示。同时请学生谈一谈使用刻刀的体会。教师进行小结。
2.再尝试(闯关:活动二)
教师指定按以下步骤临摹木刻作品《船》。(1)、用墨色勾画出画稿。(2)、用角刀刻出主体的外形。(3)、刻出主要色块。(4)、谨慎而肯定处理细节。(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安全。)
仔细观察:教师示范拓印一幅优秀学生木刻作品。
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拓印。
四、讨论交流。
作品展示: 师生共评,简要说出部分作品优秀和不足之处。
五、教师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课收获。
第三课 《 画家笔下的质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质感的形成原因,理解绘画中表达质感的方法。
2.了解和感受材料和质感美,让学生从不同材料的使用中获得体验的乐趣,并大胆地去创作和表现。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重点:运用材料表达质感的表现手法。
难点: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特征表达不同的质感。教学过程:
一、组织课堂教学(目测学生工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以学生的文具盒为例,说明你喜欢它的原因。(材料和感受)2.活动一:教师选取四件物品(黑板擦、校服、窗户玻璃和黑板),请二位学生说明他们给你的感受。
三、讲授新课: 1.问题:“你如何理解“质感”一词?”请学生回答。
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粗糙。绘画中对不同材质运用不同的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材质真实感,是画家笔下的质感。学习质感、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的概念。2.活动二:四件物品(玻璃碗、笔筒、紫砂杯和贝壳),请一位学生说明哪些属于天然质感,哪些属于人工质感。
四、感受质感:
1.不同的材料给人的质感不同。欣赏六组图片(柔软与坚硬)、(透明与浑浊)、(光滑与 粗糙)、(干枯与润泽)、(粗壮与细小)、(寒冷与炎热)。
小结:当我们沉醉在大自然给予的美景时,心中可能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想用手中的笔把它画下来,留下永恒的记忆。你是否很想知道怎样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2.表现质感的方法:(结合图片来分析)
第一、色彩表现。欣赏水彩画、水粉画和油画作品,同时介绍它们的不同特点。第二、明暗、线条。素描作品欣赏,体会由明暗和线条带来的真实感。第三、运用材料。
五、领悟材料美: 1.欣赏油画《根》,(黄土高原的雄厚与苍茫)。2.欣赏邵增虎的油画作品《任弼时》,(茅草屋、石头地、发白的军装等)。3.欣赏杨志坚油画作品《冠军的诞生》,体验质感的描述与表现。4.欣赏素描作品《手套》,体验材质的表达。5.欣赏课本第15页,各种物体的材质对比。6.欣赏课本第17页,各种线条的运用对比。
六、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1.初步尝试绘画出一张富有材料和质感的作品。2.要求:独立完成,并能体现材料的美感。3.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张贴在黑板上,由学生互评、(你最喜欢哪张作品,为什么?),(运用那种方法法和追求表达何种质感?)教师评价。
七、教学拓展:
1.在建筑(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灯具(水晶灯)、家具(沙发)和陶瓷用品(茶具)说明材料和质感知识的运用广泛。
2.从摄影艺术、生活用品和造型设计方面说明。3.广告设计和服装设计都要运用材料和质感的知识。
八、教师小结:
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留心观察、细心地体会,还可以利用其它材料进行研究,为生活创造更多更美的图形,为学习增添更多的乐趣。
第四课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教学内容:
湖南美术出版社 七年级下册 第四课《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图片欣赏、比较,能辨认生活中的纹样的应用。
2、通过让学生理解教材并结合教师讲解,列举花卉纹样的基本变化方法。
3、通过让学生进行花卉变形的练习,能利用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化等方法对花卉进行初步变形。
4、学生通过图案的点、线、面装饰训练,能运用点、线、面对花卉纹样进行较为精美的装饰与美化。
5、通过感知与尝试的过程,能基本掌握花卉从写生到变形、装饰的完整过程。
6、在知识的学习、纹样变形装饰练习的过程中,探索花卉纹样的变形与装饰方法。
7、通过让学生由基础知识的掌握,到纹样变形、装饰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到设计与工艺(纹样)对美化生活的作用。
8、通过让学生由基础知识的掌握,到纹样变形、装饰的练习,增强学生运用设计与工艺(纹样)美化环境、改变生活的意识。
9、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作品,让学生逐渐形成合作意识,并在合作中积极发挥个人作用。教学重点: 花卉纹样的变形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点、线、面对花卉纹样进行装饰。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提示注意事项:注意纪律、积极发言等
2、小组长做好本小组成员的评价记录。
3、课代表做好各小组的评价记录。
4、准备好课本、铅笔、画纸等工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出示课件:自然界中花的图片展示)你能说一说你喜欢的花吗?
生1:我喜欢牡丹花,因为它颜色鲜艳、形状美丽,寓意吉祥。生2:我喜欢梅花,因为它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孤傲。生3:我喜欢。。。
师:我们喜欢花,是因为它们有着芬芳的气味、缤纷的色彩、吉祥的寓意等等。那么除了在自然界中的花外,你还在哪里见过花? 生:衣服、床单、花瓶、古建的房檐。。。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人们对花是如此的喜爱。(出示课件:生活中的版花卉纹样应用)那么这些形态各异的花是怎样变成漂亮的花卉纹样装饰我们的生活、表达我们的美好愿望呢?来,请跟随我一起走入我们今天的课堂——《扮靓生活的纹样》。
三、新知初探,认识纹样
(出示课件:花的照片与花卉纹样对比)
师:对比左右两组图片,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1:左面的照片很真实,右边的纹样简单。生2:左面的花看起来很自然,右边的有点板。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的很认真啊。照片上的花真实而细致,右边的纹样简洁而夸张,装饰性强。在生活中,很多花卉并不是直接像照片一样的运用在作品中,而是经过艺术家们巧妙地设计、加工。花卉在生活中主要是以“纹样”的形式在作品上出现。那么,什么是“纹样”呢?
(出示课件:“知识链接”什么是纹样?)师:纹样或称“模样”,即装饰器物表面的花纹。花卉纹样广泛应用于我国的传统建筑、纺织品、瓷器等物体上,在现代许多美术作品中,花卉纹样依然独具魅力,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具象的花是怎样一步步的变成美丽的纹样的呢,让我们接下来一起进入下一个环节“纹样是怎样炼成的”
四、深入学习,设计纹样
(一)纹样变形方法
(学生自读课本P21相关知识链接,进行初步了解。)师:同学们,通过看书,你们知道纹样的变形主要包含哪些方法了吗?有谁可以给我们大家说一说呢?
生:可以采用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化等方法进行变形。师:嗯,这位同学说的很好。那么,在设计之前我们还要怎么做呢?有谁可以补充一下? 生:还要先对花朵进行写生。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写生与观察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深入的了解一下纹样设计的方法。(课件展示:以荷花为例,展示各种变形方法。)师:写生、观察——通过对自然界中真实的花卉进行细致的观察,如形状、花叶的生长方向、分布等,以收集素材。
简化——对自然形态的简洁化,减去繁琐细节,使形象简洁化。添加——运用附加组合的方式在图案中添加装饰,使图案更丰富。
夸张——对自然形态的某些部分进行装饰变更,如使圆的更圆,方得更方,长的更长。。。几何化——使外形更简洁大方,更加具有特征。
(二)小试牛刀,花卉变形训练
课件展示:小试牛刀——作业相关要求)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对下面的花卉进行变形训练。看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述自己运用的变形方法。生1:我们小组主要运用了简化、添加的方法来处理这个花卉图案。
生2:我们小组的作品主要运用了简化、夸张的方法,使我们的作品看起来更美观,更有特点。
生3:我们的作品主要运用了简化、夸张、几何化的方法。师:同学们的作品都很有特点、美观又大方。让我们为自己鼓掌加油。并给1、3、4小组加2分,2、5小组加1分。
(三)点、线、面的装饰
师:我们除了可以对图案进行变形外,还可以利用简单的点、线、面进行装饰。请大家看大屏幕展示。
(课件展示:以树叶为例,展示点、线、面的装饰。)
师:看似简单的点、线、面是不是随便的、杂乱无章的分布在画面上呢? 生:不是。师:那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点、线、面在装饰图案时有没有章法、技巧?(学生思考、讨论)
生1:点的分布有的稀疏,有的浓密。有的点很大,有的很小。生2: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生3:面有不同的形状。生4:线的排列也有疏有密。。。。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的也很好。其实点、线、面在装饰图案时可以利用不同的形状、大小、疏密、曲直等来进行变化,使我们的纹样看起来更生动,更美观。
(四)大展身手,图案装饰
(课件展示:大展身手——作业要求。)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种花卉图案,分别以点、线、面进行装饰,看看哪个小组最棒。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各小组的作品已基本完成,下面我们来进行作品展示,并由其他小组对作品进行评价。(各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生1:我认为2组的作品中,线的装饰运用的很好,作品看起来很生动。点的装饰有些散,还需要进一步加工。
生2:我认为5组的作品最好。
生3:3组的作品中,点拼成了另外的图案来装饰,非常有创意,也很美观。。。。
师:让我们先为这些精美的作品鼓掌,也谢谢展示的同学和评价的同学。
五、拓展延伸 师:刚才我们做的花卉纹样,如果我们把它们再添枝加叶、涂上颜色是不是会变得更漂亮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单独纹样。请同学们下节课上课前准备好颜料、彩笔等工具。
六、课堂小结:
师:请课代表公布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大家掌声鼓励!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勇于创造美、乐于装饰美,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师: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第5课 《千姿百态的水》
教学目标: 能够细心观察与主动体验,学会归纳、概括自己的感受,尝试组织线条表现水的形态美。
教学重点:是用合适的线条来表现不同的形态水。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感受水的形态美,教学方法: 讲授示范法 师生探讨法 学生体验尝试法 教学过程: 课堂活动案:
一、声音导入,激发情感
首先我播放一段滴水的声音,让学生闭眼倾听。听前教师提示要求:边听边联想与水声相应的画面,说出你的感受。
听完后让同学做简单表述,教师简评补充。
二、生活中找寻,情感投入 在我们生活中到处能见到水。(课件展示水宝宝并由它向同学们提问:你们在那里能见到我?我又是什么样子的?)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人文渗透,审美感受
请读一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几句古诗,谁能描绘一下当时古人见到的是怎样一个情景时才有感而发的。在我国有许多诗句对于水的形态、动势的描绘是非常形象和有意境的,我们可以下课后去找一找。既然古人在见到水的各种“样子”时能写出这么美和贴切的诗句,那么当你见到下面的画面时,就凭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水的状态或给它取个名字吧。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对话,以人文学为基础,辅以感知、分析、理解和创造,使学生对水的美感有一种深入的理解。
四、视频欣赏,进一步感受 我们欣赏了水的照片,想感受一下在各种环境下动态的水吗?能用一个字或词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吗?富有动感的视频将带给学生更强烈的感受,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用更概括的一个字及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将人文意义更深层化。
五、通过实验,体验水的动势
水有那么多形态,真是“千姿百态的水”啊!那么你知道水的各种姿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外界给它施加的力)谁有本领能利用身边的工具来改变自己水杯中水的“样子”。每组推选最有创意的同学上讲台在大容器中演示。综合自然教学,并注重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
六、感受各种表现水的方法,设疑解惑
师生先欣赏各种画中的水的表现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并相互解决。
1.互相谈谈最喜欢那种风格的画,为什么? 2.这种画法的工具是什么? 3.它们都是怎样表现水的? 总结:
七、话题延伸
在欣赏了各种水的优美作品的同时,我们要深刻地注意到水资源正在受到严重的破坏,引导学生讨论,并延伸到课后。(讨论如何保护水资源)研究性学习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能力,体现出对多元化的课程理念以及对自然、对生态、对社会发展的关注。
第6课《灯饰设计与制作》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圆筒基本形及其变式。
2、学生愿意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饰。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自己对灯与光的综合知识及情感体验。学习重点:学生通过看书、讨论、探索做纸制灯饰的方法步骤。学习难点:学生如何合作制作一个漂亮的纸制灯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类灯光图片,资料教科书。
学生准备:民间花灯、有关灯及元宵节来历等相关背景资料收集,剪刀、小刀、尺子、双面胶、做灯饰的纸、材料。
学法指导: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演示法等。
创设 情景 导入:
一、导入新课 : 请同学们一同来欣赏一段视频。视频给我们展现了怎样一个景象?
(是中国重要城市上海的夜景)
师:是什么让原本漆黑的夜晚变得如此美丽?灯光有什么作用?(灯光)(照明——实用、装饰美化生活——审美,让大千世界更加绚丽多姿)
灯是光明的使者,引出学习主题《灯饰的设计与制作》,一起感受灯与光的魅力。自主探究 合作 学:
一、目标出示
出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课
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1、了解灯的历史与文化 灯饰包含灯具与装饰两层含义,中国古代最早的灯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青铜与陶制的灯具,青铜灯具更是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课件演示)
2、学生赏析与互动(1)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你对灯文化的理解(比如《长信宫灯》)(2)古代的能工巧匠在设计灯具的时候考虑到哪些因素?
(3)介绍灯的文化:同学们知道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与灯有关?(元宵节,又称灯节)始于汉代,一直延续到今天(课件展示元宵灯会的情景)
(4)灯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古代的诗人也会借灯烛来表达情感,据说《全唐诗》共有一千多次写到灯光和烛光的意象,同学们有没有学过哪些有关灯烛的诗句?
3、激励引新——欣赏现代创意灯饰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灯。
课件展示:创意灯饰赏析 引导体验感受灯饰在色彩、图案、材质上运用的各种创意 常见的灯饰的种类:师提问并小结
三、探讨新知——学习设计、制作的方法:
1、欣赏与思考
师:手工筒状灯饰作品赏析。
引导设计:制作的材料:彩色卡纸、硫酸纸。设计创意灵感的来源:生活的启示:花、叶、喇叭、笔、篮子、裙子。平面图案变化:抽象花纹、几何纹、具象事物。装饰方法:描绘涂色、镂刻、拼贴饰物。色彩搭配:黑白、单色、多色。光影变化:光影的大小、形状、方向、色彩。
教师演示制作的方法:
1、制作过程演示:
第一步:用铅笔在彩色纸制板上轻轻画出你所要折叠的图案。
第二步:用刀刻出所要折起的部位,刻掉透光部分的图案纹样。第三步:用透光纸(白色、彩色均可)在里边粘帖整理。第四步:按开始时刻出的部位折起调整、整理成型。
第五步:把备用灯具准备好,接通电源(注意安全)把制作好的灯饰放在上面,照明使用。
课件展示:创意灯饰赏析 引导体验感受灯饰在色彩、图案、材质上运用的各种创意 常见的灯饰的种类:师提问并小结
三、探讨新知——学习设计、制作的方法:
1、欣赏与思考
师:手工筒状灯饰作品赏析。
引导设计:制作的材料:彩色卡纸、硫酸纸。设计创意灵感的来源:生活的启示:花、叶、喇叭、笔、篮子、裙子。平面图案变化:抽象花纹、几何纹、具象事物。装饰方法:描绘涂色、镂刻、拼贴饰物。色彩搭配:黑白、单色、多色。光影变化:光影的大小、形状、方向、色彩。
教师演示制作的方法:
1、制作过程演示:
第一步:用铅笔在彩色纸制板上轻轻画出你所要折叠的图案。
第二步:用刀刻出所要折起的部位,刻掉透光部分的图案纹样。第三步:用透光纸(白色、彩色均可)在里边粘帖整理。第四步:按开始时刻出的部位折起调整、整理成型。
第五步:把备用灯具准备好,接通电源(注意安全)把制作好的灯饰放在上面,照明使用。
四、学生活动:
1、以竞赛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做一个纸制灯饰,看哪一组做的最漂亮?
2、活动要求:①在制作过程发挥团结协作精神;②大胆构思设计、敢于标新立异;③制作地精工细致;④注意安全和卫生,防止被刀划伤。
3、学生合作探究设计并制作,教师巡视辅导。(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a、纸张与灯泡之间的安全距离b、裁割纸张注意安全使用工具)
五、展示与交流(讨论、互动、交流与展示)(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展开自评和互评、教师综合评价。(2)师生共同总结设计与制作的新知识、新结论。
(3)选出好的灯饰作品进行灯光演示,同学观摩教师给予肯定。
六、小 结: ①要善于学习,借鉴 ②发挥团结协作精神;③大胆构思设计,敢于创 新;④大胆发言,表述感受。
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
教学目标: 1.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体会到书法创作的核心是情感,技法表现为情感服务。2.会临写篆、楷等不同字体,会分析书法的结构之美。教学重点:书法的结构特点、艺术价值。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书法艺术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出示甲骨文图片,请学生欣赏。(以音乐《高山流水》为背景)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甲骨 文)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画一画。
2、同学们在课前收集有关甲骨文的资料,你知道关于甲骨文的有那些知识。
3、学生交流。
4、教师总结甲骨文是在乌龟的贝壳上写上的文字.看看你们认识上边的字吗?请同学们边看边欣赏。学生看课件中的图片资料.看的时候可以尝试临摹。
二、感受造字艺术,体会“画”字的感觉。
1、创设情景,感受书法魅力:
A、提出问题:在欣赏甲骨文时,有你们认识、感兴趣的文字或者图案吗?也可以谈谈你的看法。
B、师生交流。
C、教师接过学生话题,创设情景。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人们还没有文字来记叙自己的事情,人们为了方便,有的人就在房屋中挂了根绳子,记录东西,后来,人们就想,思考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怎样表示。
这个时候人们就在思考,太阳—— ? 月亮—— ?水—— ? 你们觉得怎么表示? 引导学生大胆发言。
总结:有的人会结合事物的外形,有的结合意思,有的用图„„等,引导学生大但发现,不拘一格。
2、学生尝试表现太阳、水、月亮、火、家、爱等字,教师注意发现有亮点的创作。
A、有的学生提出太阳的图形表示方法,在学生说出自己相应的图形或者创意时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用肢体语言表现。
B、教师评价你还有其它的表现方式吗?让学生结合甲骨文、篆书中的字看一看。
C、教师总结。刚才欣赏和表现了太阳、水、月亮、火、家、爱等字。此时让你们忘记这些文字,重新设计你们会怎样表现,大家可以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去考虑。
三、临写小篆,体验书法的线条与结构美。
教师尽量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来进行评价与引导。
1、书写小篆,感受书法的线条与结构美。
2、选择自己想表达的心情和感受,名言名句 等进行书写。
3、注意从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运用方面提高表现能力。
四、欣赏表现书法艺术的舞蹈,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1、播放舞蹈《中国风》,感受舞蹈音乐所体现的中华民族音乐特点及舞蹈动作的钢劲有 力、洋洋洒洒的意韵。
2、感受舞蹈与书法结合的表现形式带给人的视觉美感,体验舞蹈与书法表现民族精神的统 一性。
3、尝试模仿舞蹈中的个别动作,体验表现书法舞蹈特有的情趣。
五、赏析作品,师生交流与评价。
1、将每个学生的作品,放在一起展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看法。
2、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方法,对所产生的笔墨效果、造型,图形、色彩等方面进行审美评价,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第四篇:山教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初二)
第一单元 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欣赏、评述)
单元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欣赏、评述活动,能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与描述美术作品某些层次的深层意蕴。
2.通过欣赏、评述活动,能初步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能进行判断、交流与评价。单元课时分配:本单元包括四步学习活动,可用3-5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欣赏与评述(活动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欣赏,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直觉感受和形象思维来发现和认识在各种美术形象或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深层所蕴涵的内在含义、意义或意味,并可以进行初步的表述与交流。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习运用直觉感受和形象思维来发现和认识在各种美术形象或艺术形式、艺术语言的深层所蕴涵的内在含义、意义或意味,并可以进行初步的表述与交流。教法选择:
借助多媒体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过程与方法:
欣赏、思考、讨论、表述
学法引导:通过欣赏与分析感受,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的装点居室的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选择题材内容类型相近而意蕴各异,或形式风格不同但意蕴相近的作品。
学具准备:课本、自己收集的中外美术作品图片和文献资料摘录。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启发引导阶段
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的,通过什么形式?(设疑,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三
新授
油画棒砂纸画是用油画棒在打磨用的砂纸(砂布)的磨面所作的画。油画棒色彩鲜艳,颗粒细腻,质地柔软:砂纸的磨面较为粗糙,有利于油画棒色附着在画面上,而且砂纸较深的底色更能衬托出油画棒的色彩。因此,油画棒砂纸画色彩明快,画面统一,工具简单,是孩子们易学乐学的一种儿童画,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中国画的传统绘画充分地发挥了线描的表现力,不仅可以精确描绘具有空间深度和透视变形的物象,而且可以达到状物抒情、生动传神的境界。
文艺复兴首先发端于意大利,然后逐渐传播到欧洲其他国
家,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表现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在意大利表现为绘画和雕刻、建筑的成就,而在德国则表现为农民战争和宗教改革运动。意大利位于地中海区域中央、中古时期世界上最大贸易地区的心脏位臵。佛罗伦萨、米兰和威尼斯都是当时水陆交通枢纽和贸易的集散地,在那里最早出现工商业、萌芽 资本主义,所以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所谓文艺复
兴,是新兴资产阶级针对在中世纪被宗教所扼杀的
古代希腊罗马以人为本的 科学文化走向复兴而掀起的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革 命。艺术作品的意蕴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物质材料
形式构成作品中的物象
文化意义
2 主要教学手段
根据艺术作品的意蕴四个层次学生讨论、竞说课本中的美术作品,教师共同和学生进行。
3 几种美术表现语言形式 建筑、雕塑、绘画、园林 四 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课后反思 学生能认真配合教师的活动,对教材内容感兴趣;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含量重、密度大,但教材编写简单,为讲课带来较大的困难;3 根据教材简化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思想,知识 基础状况,对一些重要的、比较难的知识 点注意 了内涵的挖掘和适度的延伸,让学生更好
地理解,掌握有关知识;4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寻找资料
第二课时:欣赏与评述(活动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欣赏活画,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审美感受为基础并结合理性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欣赏,以加深对美术作品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与体验领悟。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审美感受为基础并结合理性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欣赏,以加深对美术作品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与体验领悟。教法选择:
借助多媒体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过程与方法:
欣赏、思考、讨论、表述
学法引导:通过欣赏与分析感受,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的装点居室的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课堂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选择题材内容类型相近而意蕴各异,或形式风格不同但意蕴相近的作品。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自己收集的中外美术作品图片和文献资料摘录。课堂教学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启发引导阶段)
1、展示一些可能引起学生不同审美反应,即有的认为美,有的认为不美的作品,让他们进行欣赏和评述。
2、通过谈话说明,理性知识基础或理性认知与感性知觉的紧密联系,从而指出在美术欣赏中
也在进行分析与研究,讨论与解释,才能有比较深刻的体验和比较准确的评价。三 授新课 启发引导阶段
1、先择如《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最后的晚餐》、等作品,结合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的有关知识,来分析和讨论作品通过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什么理念和意蕴。(教学参考资料)
《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雕像的欣赏
举世闻名的古希腊雕刻杰作《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或译《米罗的维纳斯》,一直被西方艺术学者尊为古希腊最优秀的雕刻作品之一,被认为
是西方雕塑作品中表现女性美的精湛典范。覆盖着线条舒卷下垂的衣褶的下半身,结合得十分自然,并构成巧妙的对比,不仅更显出女神的健壮丰满,而且使整座雕像十分稳定而富于变化。
雕像中女神动作幅度不大,但异常含蓄微妙,直立而又略为倾斜,静止而又稍有转动,加上人体各部分之间的高低起伏、强弱交替的节奏感,形成了整座雕像婀娜向上的优
美体态。雕像中女神的椭圆形的面庞,简单的发髻、平平额头、笔直的鼻子、丰满的下巴、安详的目光和微微鼓起的嘴角,表现出娴静、端庄、凝重的神情。
雕像中女神既不妖艳惑人、亦非纤巧娇柔,既无媚态、也非羞涩,而是落落大方。雕像中女神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充满了质朴典雅之美,给人以纯洁、崇高的感觉。
古希腊人崇尚身心健康,要求健美的体魄和内在的美德相结合的审美观念,可以说在《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关于“残缺美”。
断臂的维纳斯一出土,就得到了世人的普遍的赞誉。19世纪一些顶尖的艺术家、文学家更是极口赞美它。比如,罗丹说:“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这是神品中之神品!……这是中正和平的肉感,经理智熏染过的生之喜悦”。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她的轮廓的美胜过活人的美。”总的来看,这一时期人们欣赏的焦点有二:一是形体美,一是由节制的表情与动作体现出来的理性美。对于断臂,则没有特别留意。从维纳斯的断臂中领悟到“残缺
美”,应该是比较靠后的事情。法国作家让〃艾卡尔在《鉴赏力的批评》一书中曾说:“说真的,如果《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完好无损的形象,她仍然拿着一只表示荣誉的苹果,那么她就不会像现在那样去支配现代精神。而且她的作者的象征手法也不会被广大的观赏者所认识,在我们的眼里,她也不再是美的普遍典型,而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即帕里斯的裁判中的女主角。”(编者注:流行说法认为,维纳斯手里拿着的后来成为特洛亚战争导火索的金苹果。)现在,由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引发出来的“残缺美”的概念,已普遍地为人们接受。因此,本文作者的观点其实算不上标新立异。
此外要注意的是,“残缺美”仅只能作为一种类型,它并不就是创造艺术品时必须追求的。比如绘画名作《蒙娜丽莎》,它的画面基本没有什么毁损,但同样向欣赏者们暗示了丰富的内容,在美术史上它的地位和影响丝毫不亚于断臂的维纳斯。
2.维纳斯雕像失去的只能是双手
作者认为,只有失去的是双手,才能唤起大家 的丰富的想像,雕像也从而获得无穷的生命;失去其他任何部分,都不可能获得这样的艺术效果。对于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在假设中作出判断。但是,从一些事实来看,作者的话失之于武断。比如,收藏在卢浮宫内的胜利女神雕像,头颅部分失去了,却和维纳斯雕像及《蒙娜丽莎》并称为卢浮宫的“镇宫三宝”。对于维纳斯失去了双臂不仅无损其美,甚至更增添了美,有人则这样认为,双臂失去,如同芟除多余的枝叶,使维纳斯整个身体的优美的曲线表现得更清楚,给人的印象更鲜明。有关资料
一、爱和美的永恒象征 《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或译《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般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希腊时期”的作品,作者生平不详。这个雕像是西方美术史中最著名的杰作之一,历来被视为希腊雕刻艺术的珍宝和西方艺术中表现女性美的典范。阿芙罗蒂德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在古罗马神话中称作维纳斯),传说她诞生于大海之中,一出生便成年。其美丽无与伦比。西方文艺作品常取材有关她的传说
故事,在雕刻、绘画中更为常见,许多歌颂和表现女性美的作品,往往以维纳斯命名。而最为人们所熟悉、最负盛名的,当属这尊《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
这尊雕像首先是由希腊米洛斯岛上的一个叫约尔哥斯的农民发现的,并由此得名。1820年4月8日,约尔哥斯在整地时无意中挖掘出这座雕像的各个断块。他随即报告当时法国驻该岛的领事。经过一番周折,这座雕像终于被法国买下,运到巴黎,献给国王路易十八。于是《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便成为卢浮宫艺术博物馆最珍贵的宝藏之一,辟专室陈列。
约尔哥斯挖掘出这座雕像时,雕像断裂成几个部分:上半身、下半身、发髻的下垂部分、右腰部的断块、刻着铭文的台座,以及拿苹果的手臂断片。由于手臂断片技艺粗俗,很快被鉴定不属于这尊雕像的原物,明显是后人的复制品。这说明雕像很早就已失去双臂。雕像断去的双臂原来究竟如何,一直是雕刻史上的一个谜。许多专家提出过各种假设,试图恢复雕像的原来面貌,但都归于失败,都未能取得令人信服和满意的效果。围绕所缺两臂的争论,最
有意思的是下列几种说法:一说左手拿苹果,右手抓住围布;二说维纳斯的双手拿着胜利花环;三说右手拿着鸽子,左手拿着苹果;四说维纳斯准备入浴,右手抓住似乎要滑落的围布,空手抚握着一束头发;五说她站在战神马尔斯的身旁,右手握住马尔斯的右腕,左手温柔地搁在马尔斯的肩上。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好在雕像虽然是断臂的,但并不给人以残缺不全的感觉,无损于观赏,反倒更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像力。雕像可供四面观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都是十分相宜的。与雕像同时发现的底座,多数专家认为是属于这尊雕像的。台座上刻有“美安得罗河畔安屈克拉亚的亚×山德尔作此”的模糊字迹。根据铭文和书体,专家们推断雕像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的作品(因为安屈克拉亚是公元前3世纪时建起的市镇)。作者名字中残缺的字,一般认为是“历”或“格”,因此雕像作者是亚历山德尔或亚格山德尔。但是仍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个台座不一定属于这个雕像。他们从雕像所具有的典雅、端庄、崇高的艺术风格来看,认为雕像应属更早的“古典时期”(公元前5──公元前4
世纪)的作品。而不是希腊化时期的。有的学者还认为不一定是阿芙罗蒂德,而可能是海神阿姆菲德里特或胜利女神。虽然有这些争议,但都不妨碍对雕像所具有的高度艺术成就的肯定和赞赏。
在古希腊雕刻中,阿芙罗蒂德的形象改由裸体出现,大致始于“古典时期”盛期的著名雕刻家普拉西特列斯(活动期为公元前375—公元前330年),由此成为一个传统,直到近代。《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是一尊半裸雕像。用巴洛斯岛盛产的优质大理石雕凿而成。雕像裸露的上身和覆盖着线条舒卷下垂的衣褶的下半身,结合得十分自然,并构成巧妙的对比,不仅更显示女神的健壮丰满,而且使整座雕像十分稳定而富于变化。雕像动作幅度不大,但异常含蓄微妙,直立而又略为倾斜,静止而又稍有转动,加上人体各部分之间的高低起伏,强弱交替的节奏感,形成整座雕像转折有致、婀娜向上的优美体态。雕像身高2.04米,胸围1.21米,腰围0.91米,臀围1.29米,头长0.267米,约占全身的八分之一,是极为匀称的身材比例。据测定,维纳斯从头顶到肚脐的高度与肚脐至
脚底的高度之比约为1∶1.6,而从肚脐到脚底的高度与全身的高度之比,其比值也是1∶1.6,正符合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所确立的,后来被柏拉图所称谓的“黄金分割”比例。雕像伫立在一块厚约7厘米的台座上,所以整座雕像的高度为2.112米。雕像的脸型呈现出典型的希腊特征:椭圆形的面庞,朴素的波浪式的发髻,平额,笔直的希腊鼻子,丰满的下巴,安详的目光和微微鼓起的嘴角,表现出沉静、端庄、凝重的神情。雕像的整个形象既不妖艳惑人,亦非纤巧娇柔,既无媚态,也非羞涩;而是落落大方,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充满质朴典雅之美,给人以纯洁、崇高的感觉。古希腊人所崇尚的身心健康、要求健美的体貌和内在的美德相结合的审美观念、以及古代大师精湛的艺术技巧,在《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也和古希腊其他许许多多以神命名的雕刻一样,无疑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美质的集中。对神的歌颂也就是对人的力量和美的肯定。古希腊雕刻中的神像没有丝毫脱离世俗的神秘感和程式化,而是为人们所理解、所欣赏,从中获得鼓舞和力量。
“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已成为人类美和爱的永恒象征。从对《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雕像的欣赏中说明,对于西方雕刻绘画中的大量女性裸体形象,不能简单的加以否定、排斥。而是应该区别对待,把像《米罗斯的阿芙罗蒂德》那样的健康、具有高度美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与那些只注意表现外在感官因素,一味追求刺激的庸俗的作品,甚至是宣扬低级、色情、黄色的作品要严格地区分开来。
德国古典派评论家温克尔曼用这样两句话来赞赏希腊雕像的美:“崇高的庄严、伟大的静穆”。阿芙罗蒂德正是通过特定的形体结构,造成安宁、优美、平衡和理想的视觉形象,显得崇高而静穆。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罗的维纳斯》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这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维纳斯那转折有致的身姿,显得大方甚至“雄伟”。沉静的表情里有一种坦荡而又自尊的神态。在她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这也许就是屠格涅夫把她和《人权宣言》相比的理由吧。
总之,这座雕像是现存美神中最稀有的珍品,其躯体及衣裙,具有古典的节度,容貌与发型具有希腊化的甘美,宛若一首好诗。19世纪法国大雕刻家罗丹,对这件不朽杰作赞叹说:“看!奇迹中的奇迹!她是古典灵悟中的杰作,是理与情的结构,知与灵的合成,生命的乐章高洁而优雅地飘散着。现代学院派的雕刻,既不了解希腊,也不了解自然,多么美丽的希腊女人!活在雕刻家的心境里。”(《外国雕塑掇英》,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二、千古美谈的思考──话说“断臂美人”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审美习惯是各不相同的,审美个体之间的美感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美是相对的,可变的,流动的,千姿百态的。然而,美又有绝对性的一面。在社会生活中,不同阶级的人,在特定环境中,由于共同的社会实践,产生一种公认的美,这样或那样地体现着生活中某种真理。美的绝对性是美之所以为美的品质,是确定美的本质的固有属性,是客观的,物质的,具有永恒性、稳定性,因而它是不朽的,具有永不枯竭的美的魅力。
美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在不同的美的形态中,其表现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美的形态两者都能充分显示,如大海的波涛,既有惊涛骇浪的恐怖,又有平波展镜的朗丽。它时美时不美,呈现出相对性,然而在相对性中又表现出它那气势壮阔的美的绝对性。有的美的形态相对性很强,绝对性异常弱,如人的装饰美,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人们对它的审美,也往往众说纷纭,并随着时空的改变而改变。有的美的形态绝对性非常明显,相对性比较隐晦,如火红的朝阳,皓洁的明月,雄伟的长城、秀丽的黄山等,古今中外的观赏者都是赞美的。产生于古希腊时期的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能成为举世公认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共赏,可谓流传千古,家喻户晓,就在于美的绝对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和强大。它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某些共同利益、心理和要求,具有超越于时代的共同美的特点。
(一)高洁的精神美
“维纳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美神,也是爱神。主管爱情、婚姻和保护家庭。她天生丽
质,心地善良,热心助人。但自身却很不幸,没有幸福的爱情和家庭。人们出于同情、感激和美好的愿望,崇拜她,把她视为“美好、善良、正义”的象征。由此,产生过许多以她为题材的艺术品。《米洛斯的维纳斯》这座雕像,虽然借助于神的名义,而实际表现的是一种“社会理想”,是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说”的产物,即神都具有人的外形和性格,只是神是最完美的人。因此,雕像不像欧洲中世纪和东方古代同类题材的艺术品那样充满宗教的神秘色彩,神都是头顶光环或三头六臂,而是极富有人情味。从而不但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还鼓舞着人的斗志。屠格涅夫说:“米洛斯的维纳斯比1789年的原则(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意即: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19世纪俄国作家乌斯宾斯基在小说中描绘了一个潦倒的教师从维纳斯美丽动人的形象中,唤起生的欲望和力量,改变了对人的看法。认识到人是美的,是有力量的,是能得到幸福的,为了人类的幸福,必须进行不屈的斗争。马克思也对它作过很高的评价:《米洛斯的维纳斯》展露着希腊人 的思想、意志和品格。虽有着时代的局限(未直接表现人与社会的矛盾),但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具有很大的美学价值,而且就某些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雕像半裸的身躯,肌体圆润、丰满、优雅、健康,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了女性的纯洁和健美,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教养与美德。显得落落大方,既庄重典雅,舒畅自由而又节制有度,给人以“雄伟”和“温暖”感。全着装不能充分展露“美神”与“爱神”之美,全裸又有放荡之嫌。《罗丹艺术论》中说:“这是古代的神品,给人以被抑制了的热情、理智所调节了的生的愉快。”意思是说:透过她妩媚娴雅的形体,表现了内在的人性精灵之美。雕像的头部微微昂起,眼睛凝视前方,专注沉静,面部流露出智慧、矜持的表情,给人以坦荡无邪、自尊而又自信。无故意挑逗献媚,矫揉造作之感,也毫无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之态,温煦亲切的美,纯正而耐看,使内在美与外在美达到了完整的统一。在它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
(二)理想的造型美
感人的题材内容与高洁的精神,要通过恰当完美的艺术形式来体现。形式美也是艺术作品抓住观赏者的第一要素。人们感受外物刺激和形成主观反映的生理器官,机制是基本相同的。从而人们心理结构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也就会有共同之处。在正常的,不同的审美主体身上,就会体现出某些共同美感。这一点,尤其突出地反映在对形式美的欣赏方面。如和谐、匀称、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由物质实体性所决定,要求雕塑比绘画对现实生活进行更集中更概括的反映,更多地运用寓意、暗示、象征性的手法,在更大程度上追求从个别到一般,以有限见无限的艺术效果。雕像采用无衬景、无道具、无装饰、无大的动态的极其简练的造型手法,让观赏者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集中品味主体的外在美以及通过外在美传达出来的内在美。让人感觉增之一分太多,减之一分太少,精练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雕像遵循雕塑创作以整个形体为艺术语言这一特殊规律,利用和强调体积的组合变化,造成体积感,以传达特定的思想感情。在体积变化上形成四个面的转换,重心在一脚,另一只脚是
“稍息”状态;两个膝盖一前一后,组成一个面;骨盆转向相反方向,又是一个面;头侧向另一方,是第四个面。动作的转折很小,很微妙,很协调,表现了女性静穆的美,含蓄地透露出温柔典雅的气质。
法国美学家笛卡儿认为:美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认为: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比例合度的。雕像以完全立体的造型(圆雕),细腻洁白的质地(大理石),与真人类似的高度,给人以真实的生命感;她体型修长健美,匀称和谐,符合形体美的尺度“黄金分割律”,上身与下身之比为1∶1.618;丰满的胸部,婀娜的腰身,润腴的臀部,构成标准的三围,体现出女性体型鲜明的曲线美,曲立凝视,全身呈S形,从各个角度看,姿态生动,富于变化,静中显动;衣纹柔和飘动,疏密有致,显示出体形线条的优美,与裸露光洁的身躯形成鲜明的对照,富有韵律和节奏感,体现着青春和旺盛的生命力;发型柔美,面庞娟秀,可亲又可爱。整个雕像简洁优美,生动自然,形体语言丰富多彩,既不错乱,又不生硬。车尔尼雪夫斯基赞扬《米洛斯的维纳斯》
说:“她的轮廓的美胜过活人的美”。这就是说,雕像的形体美,是一种艺术的真实,一种理想的美,是健与美的统一,是真实生活中的人体美不可比拟或难以达到的,但它确实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目前尚未充分展开的本性之中。艺术家力求抓住人性的美,并予以真实的表现,充分体现人的尊严和崇高,激发人们去维护和追求。因此,这种“标准的”美是永恒的,不朽的。人们观赏它,是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三)完整的艺术美
《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发现时就没有双臂,所以又称“断臂美人”。手臂的残缺,在现实生活中,当然不能说它是美的,但作为艺术美中的残缺,就要另当别论了。艺术美所描绘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美和社会美,而且也可以反映自然丑和社会丑。有的是对于丑的再现,有的是作为美的对照而存在的。罗丹的《欧米哀尔》就是通过重点表现老妓的干瘪和衰老,来揭示一个老妓衰亡的自然规律和对任人欺凌的妓女年老色衰后悲惨处境的同情,被誉为“丑得如此精美”。外貌奇丑的钟馗,也使他匡扶正义,嫉恶如仇的内在美更加崇高和悲壮,以至世人发
出“谁道先生不美容”的赞叹。《米洛斯的维纳斯》是原本就没有塑手,还是挖掘时打断了,已无法考证,也无需考证,因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断臂已成为这一雕像主体美的对照,是塑造目的的美和塑造手段的美,使身躯美更突出,更鲜明。罗丹也曾把一座雕像的双手砍掉,原因是那双手太突出,影响了雕像的主体美。雕塑的特点是以整个形体为艺术语言,内在的精神性的东西都溶化在形象的整体里,而不是集中到一个点上,否则,会使局部与全身处于对立的地位。所以,杰出的雕塑作品即使局部残缺,也无损其整体美。我国晋代哲人葛洪说:“西施有所恶而不能减其美者,美多也;嫫母有所善而不能救其丑者,丑笃也。”庄子也有“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之说。雕像的内在美与主体美的强大、突出,反过来又掩盖了局部的缺陷,使之“视而不见”。
有人认为: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不断臂的维纳斯会更美。其实不然,肢体健全的维纳斯雕像还有很多,有的也很美,但无一能与《米洛斯的维纳斯》媲美,像它那样让人刻骨铭心。高明的艺术家,总是让艺术作品给观赏者留下
想像的余地,造成一种悬念和遗憾,让人们永远为她牵肠挂肚。断臂比完美无缺更具有一种艺术魅力,诱发人们去发挥自己的想像,通过想像获得“全”的效果。倘若修复双臂,它的“全”就会使欣赏者的情绪达到了顶点,想像的翅膀便捆住了,少有回味,过后便忘,从而降低了作品的魅力,这种“全”实为艺术的不全。况且,修复后,手只能保持一种姿态,不能满足所有审美个体的要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各种修复方案都告失败,保持原貌成了最佳选择。罗丹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他还说:“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出它的性格。”断臂是《米洛斯的维纳斯》美的一种个性,使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面貌,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西方美学史上有“美人的黑痣”的观点,即美丽的脸上最好长有一颗黑痣,或一条小小的疤痕。中国美学史上也有“美人方有一陋处”之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西施有病,杨贵妃肥胖,史湘云咬舌,这就是美的个性。千人一面,既单调乏味,也缺少真实感和可信性。因此,《米
洛斯的维纳斯》不仅给人们带来永远的美的享受,而且也留下永远的思考。她净化着人们的灵魂,也提醒着我们的艺术家:完整的艺术美,必须由艺术作品和欣赏者共同来完成,艺术作品要具有充分发展的美,必须选择能够最充分地发挥欣赏者想像力的形式,达到“破而愈完,半多于全”的艺术效果;少一些功利主义,少一些赶时髦,少一些浮躁,按照艺术美的规律去创造艺术,精品方能出,千古不朽之作才有可能。
三、缺损中见完整
据说维纳斯的胳膊在19世纪出土时还完好无损,右手提着将要滑落的裙裾,左手托着一只苹果。可不知在何时何地两条胳膊神秘地失踪,给世人带来无限惋惜。后来,“断臂的维纳斯”成了“缺憾的美”或“美的缺憾”的代名词。不过维纳斯的塑像还是太美了。她除了损失两条胳膊外,别无所损,浑身透散着柔美、静穆、高雅的气质,代表了古希腊雕像艺术的最高成就。她太有名了,以致人们要用笔正面描写和议论她,都是一件很难的事。其难处一是“肉眼凡胎”的观者何敢一窥光焰辉煌的美神而遽
下断语;二是自从她二度出生以来,一代代人的文字记录数不胜数,后生晚辈何能超越前贤。该说的都说完了,在她面前难道只有保持缄默、静穆?不是的,今有日本的清冈卓行,独具新锐的艺术感受力,从美神肩下本应伸展或弯曲的两条玉臂的空荡处放任想像,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的艺术创造力。清冈卓行两眼凝视着“虚无”,他看见了什么?
第一,他看见了艺术的奥秘。“缺憾的美”也是一种美,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美,它“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在艺术领域,“缺憾的美”就是完整的美。“完整”指什么?“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指一种庄严肃穆的“神秘气氛”;“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指一种具有原创性的生命力量。这让我们联想到东方神秘哲学:“惚兮恍兮”“窈兮冥兮”“微妙玄通,深不可测”(《老子》),这便是“神秘”;“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虚而待物”(《庄子》),这便是生命自无至有的诞生。“缺憾”正如“无”,“无”何异于“有”?“无
物之象”“大象无形”(《老子》),这是至德至善至美的一种更高级的存在。也就是说,清冈卓行作为一个东方哲学、东方文学艺术精神哺育成长的作家,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目光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道”,或曰艺术领域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第二,他看见了无数双眼睛。清冈卓行根本不在意美神玉臂的原始状样,甚至厌恨和恐惧原臂的复殖,因为他想到了无数双富有创造力的眼睛注视之下的“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认为“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就是说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的断臂,激发起多少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人的美好想像!在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双完美的玉臂。断臂仿佛成为神奇的艺术符码,随千万观众的解读而时时翻新。她永远生活在当代。在此作者又为我们揭示了一条艺术规律:艺术形象的意义应由读者、观众来填补、完善和阐释。正如接受美学
家所言:“阐释似乎正试图补偿艺术已经失去的东西。”“本文的一致性意义──它并没有为本文所系统表述──与其说是本文暗含的内容,不如说是出于读者的建构。” [德国]沃〃伊瑟尔《阅读行为》第14页、20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着重号系原文所有)在作者、作品那儿忽略、遗忘、丧失的东西,正好由读者、观众拾起并重新建构、放大、美化而成无数同质异构的崭新东西。这就是艺术的神妙功能。第三,他看见了对象化的自身形象。艺术是人类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可以从中照见自己创造力,照见自己的趣味、人格、理想。这关乎艺术创造,其实鉴赏又何尝不是如此!艺术鉴赏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任人依自己的眼力与心界在这一空间的某维度上凝定自己的水准,找到自己的感悟结点。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心胸广狭、人格优劣在艺术鉴赏中都毫无遮拦地显露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6
页。)奉读《米洛斯的维纳斯》,扑面而来的是发自作者人格境界的一股强烈感染力,感受夏日海边狂野而温暖的风暴。
这风暴里挟着美好的情感、意志,那是作者自始至终动情地诉说自己的真切感受,言语间透露出对艺术的最彻底的钟爱,体现他的高尚情怀,他的赤子之心;这风暴里挟着清新的灵气、悟性,那是作者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揭示人类艺术杰作的感染力、震撼力,并用文字准确而畅快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印证他的艺术领悟力卓尔不群。断臂维纳斯赐予了清冈卓行坦露心迹的激情,为我们留下一篇优美的散文;清冈卓行的散文留给我们醇浓的美味,启发和激励我们对艺术的敏感、热爱。达芬奇:《最后的晚餐》(1495-1497)湿壁画
460×880公分
收藏地点:米兰 格拉契修道院
1495年,达芬奇接受米兰摄政洛多维柯.莫罗的委托,绘制大型壁画《最后的晚餐》。作品描绘了福音书故事中一个关键的时刻,达芬奇独具匠心,选择了耶稣用餐时,宣布在座有人要出卖他,众门徒大为吃惊的情形。众门徒震惊的
情绪不仅流露在脸上,也表现在手部。在画中,达芬奇用了许多细致的手部动作:有人双手按在桌上、有人竖指发问、有人扪心自问,而判徒犹大则是双手紧握着钱袋,身体略微向后仰,下意识想要逃避。
达芬奇对这幅壁画人物心理变化的掌握极为传神,在此之前,从没有画家为了表现人物而去研究人物的心理,所以达芬奇被视为这种新观念的创始人,为世人证实“艺术家也可以是沉思与创造的思想家,与哲学家没有两样”,这也是《最后的晚餐》之所以被称为旷世杰作的原因之一。达〃芬奇
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
一、天才少年
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诞生在意大利芬奇镇附近的安基亚诺村,芬奇镇靠近佛罗伦萨。达〃芬奇是非婚生子,他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庄里度过的。孩提时代的达〃芬奇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兴趣广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学会弹琵琶,他的即兴演唱,不论歌词还是曲调,都让人惊叹。他尤其喜爱绘画,常为邻里们作画,有“绘画神童”的美称。达〃芬奇的家庭是当时佛罗伦萨有名的望族,父亲皮埃罗希望达〃芬奇象自己一样当律师,可后来由于发生了一件事情而使皮埃罗改变了想法,决定让小芬奇学画。当时,皮埃罗受一位农民的委托,要画一幅盾面画。他听说儿子会画画,想试试儿子的画艺,便将这任务交给了小芬奇。小芬奇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画成了一个骇人的妖怪。这妖怪长着火球般的眼睛,张着血盆大口,鼻孔中喷出火焰和毒气,样子十分的恐怖。作品完成后,小芬奇请父亲来到他的房间。他把窗遮去一半,将画架竖在光线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埃罗刚走进房间时,31
一眼就看到了这个面目狰狞的怪物,吓得大叫起来。小芬奇则笑着对父亲说:“请您拿去吧,这就是它该产生的效果。”皮埃罗从此确信儿子有绘画天赋,便将小芬奇送往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艺术家委罗基奥,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此时的达〃芬奇只有14岁。委罗基奥的画舫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中心,经常有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这里聚会,讨论学术问题。达〃芬奇在这里结实了一大批知名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科学家,开始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达〃芬奇在20岁时已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用画笔和雕刻刀去表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热情歌颂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达〃芬奇并不满足他的这些才干,他要掌握人类思想的各个领域。他眼光独到,做事干练,具有艺术的灵魂。有一次,他在山里迷了路,走到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我突然产生了两种情绪——害怕和渴望:对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会有什么怪异的东西。”他一生都被这两种情绪所羁束——对生活之不可知或无力探知的
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这个神秘之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释其含义,描绘其壮观。他很早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研究者、一个教师、尤其是一个艺术家。
二.科学巨匠
达〃芬奇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的眼光与科学知识水平超越了他的时代。在文艺复兴早期,人们盲目地接受传统观念,崇拜古代权威和古典著作。人们学习科学知识也只是学习象《圣经》一样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只相信文字记载。达〃芬奇反对经院哲学家们把过去的教义和言论作为知识基础,他鼓励人们向大自然学习,到自然界中寻求知识和真理。他认为知识起源于实践,只有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他说“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实践应以好的理论为基础”。达〃芬奇提出并掌握了这种先进的科学方法,采用这种科学方法去进行科学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的这一方法,后来得到了伽利略的发展,并由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成为近代自然科
学的最基本方法。达〃芬奇坚信科学,他对宗教感到厌恶,抨击天主教为“一个贩卖欺骗的店铺”。他说:“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达〃芬奇的实验工作方法为后来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道路。在天文学上,达〃芬奇对传统的“地球中心说”持否定的观点。他认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太阳本身是不运动的。达〃芬奇还认为月亮自身并不发光,他只是反射太阳的光辉。他的这些观点的提出早于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甚至在当时,达〃芬奇就幻想利用太阳能了。在物理学方面,达〃芬奇重新发现了液体压力的概念,提出了连通器原理。他指出:在连通器内,同一液体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液面高度不同,液体的高度与密度成反比。他发现了惯性原理,后来为伽利略的实验所证明。他认为一个抛射体最初是沿倾斜的直线上升,在引力和冲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线位移,最后冲力耗尽,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运动。他的这一发现使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产生了动摇。
他发展了杠杆原理,除推导出作用力与臂长关系外,还算出了速度与臂长的关系。他指出了“永动机”作为能源的不可能性。达〃芬奇还预示了物质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东西将从地底下爆起,……使人在无声的气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彻底毁坏,看起来在空中似乎有破坏力。”
达〃芬奇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认为是近代生理解剖学的始祖。他掌握了人体解剖知识,从解剖学入手,研究了生理学和医学。他最先采用蜡来表现人脑的内部结构,也是设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脏和眼睛的第一人。他发现了血液的功能,认为血液对人体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他说血液不断的改造全身,把养料带到身体需要的各个部分,再把体内废物带走。达〃芬奇研究过心脏,他发现心脏有四个腔,并画出了心脏瓣膜。他认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动脉硬化,而产生动脉硬化的原因是缺乏运动。后来,英国的威廉.哈维证实和发展了达
〃芬奇的这些生理学成果。
达〃芬奇的研究和发明还涉及到军事和机械方面,他发明了飞行机械、直升飞机、降落伞、机关枪、手榴弹、坦克车、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起重机等等。他还在数学领域和水利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说,达〃芬奇的研究涉及到自然科学的每一部门,他的思想和才能深入到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全面发展的学者。但是达〃芬奇的大多数著作和手稿都没有发表,直到他逝世后多年才被世人所发现。科学史家丹皮尔这样评论达〃芬奇,“如果他当初发表他的著作的话,科学本来一定会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
三.艺术大师
说到艺术创作,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成就最高。他们的艺术成就达到了西方造型艺术继古希腊之后的第二次高峰,仅绘画而言,则达到了欧洲的第一次高峰。其中尤以达〃芬奇最为突出,恩格斯称他是巨人中的巨人。在艺术创作方面,达〃芬奇解决了造型艺术三个领域——建筑、雕刻、绘画中的重大课题:
1、解决了纪念性中央圆屋
顶建筑物设计和理想城市的规划问题;
2、完成了15世纪以来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骑马纪念碑雕像的课题;
3、解决了当时绘画中两个重要领域--纪念性壁画和祭坛画的问题。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不仅象
镜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四.文艺复兴精神的代表
达〃芬奇比之文艺复兴时期中的任何一人,有更多的、领域更广的幻想。他思想深邃、博学多才。他怀着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去研究自然和人生的一切奥秘,他把艺术和科学、理智和情感、形体和精神熔于一炉,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把艺术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达〃芬奇是当之无愧的“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列奥纳多〃 达〃芬奇(1452-1519)da
Vinci,Leonardo 全名列奥那多〃迪〃塞尔〃皮耶罗〃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科学家,人类智慧的象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他不但是个大画家,同样还是一位未来学家、建筑师、数学家、音乐家、发明家、解剖学家、雕塑家、物理学家和机械工程师。他因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而闻名于世。他还设计了许多在当时无法实现,但是却现身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总的来说,达芬奇大大超越了当时的建筑学,解剖学和天文学的水平,但是却未能推动其发展。他于1452年出生于佛罗伦萨,虽然他是一个私生子,但是却很被重视,历史资料显示,安东尼奥〃达〃芬奇(达芬奇的祖父)在译本笔记本的后页上写到:1452年4月15日,星期六,夜间第3个小时,我有了一个孙子,我儿子塞尔〃皮耶罗的儿子,名为列奥那多。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蒙娜丽莎》则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
永垂青史.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达〃芬奇是闻一多首创翻译名,乃按意大利语翻译。旧译“达〃文西”乃按英语翻译,误;意大利语ci读如“奇”非“西”)“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伦,显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莱奥纳多正是如此。他的优雅与优美无与伦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难题迎刃而解。”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传记作家瓦萨里对达芬奇的溢美之词。莱奥纳多1452年4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中部据佛罗伦萨不远的芬奇市(Vinci),并在那儿度过了童年。1469年,他来到佛罗伦萨并在Verrocchio的画室学徒。1472年,进入当年画家协会。在艺术方面,他是一位雕塑能手但特别注重绘画艺术,他说:“绘画是自然的女儿。” 传说,在他年轻时,有一次帮老师在一副名为《约翰为基督洗礼》的画中画了一个小天使,结果其水平超过了老师画的所有其他人物。这位在当年已有些名气的老师羞愧难当,从此不再涉猎绘画,只搞雕
塑了。达芬奇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他绝高的绘画艺术,其最著名的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圣安娜与圣母子》等。《蒙娜丽莎》的绘制前后历时四年。据说模特是佛罗伦萨人,刚刚丧婴,为解除她的痛苦并露出自然的微笑,莱奥纳多便请人来为她奏乐。她的微笑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时似乎是很严肃有时又象很温柔;有时略含忧伤有时又显讥讽。蒙娜丽莎的右手更被称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最后的晚餐》绘制在格拉齐教堂圣餐厅的墙壁上。达芬奇一改前人绘制“最后晚餐”围桌而座的布局,让所有人物座成一排面向外,而耶稣基督座在最中间。在科学方面,他观察天体,曾写下:“太阳是不动的。”几乎是与哥白尼同时发现了“太阳中心说”;他研究飞行的科学原理,设计制造了第一个飞行器;他解剖过三十多个尸体,探究人体结构并第一个发现了婴儿在母体中的生长过程。他曾说过:“你可能会被这天然的臭气弄得退避三舍......你还可能缺乏耐心且不够勤奋,在这些方面我不曾被贪欲或懒散所阻碍,阻碍我的只是时间不够。”
达〃芬奇年轻时在佛罗伦萨画派画家韦罗基奥的工作室学画,1481年离开佛罗伦萨去米兰,其后获法王法兰西斯一世(Francis I)邀请,前往法国。达芬奇是当时世界的一位天才,他的主要才能表现在科学发现和想象上,他曾经设计过直升机、飞行器、热气球、攻城器,设计过城市防御体系、排水系统,研究过人体解剖、比例、透视。他是欧洲第一位描画风景的画家,他以科学、清晰的头脑著称。当然,也有人认为他很少动手实现他的设想,很少做出真正的成绩,因次在科学上他只是虚名。在文艺复兴“三杰”中(另两位是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他画中的人物真实、栩栩如生,构图严谨、稳重。他最著名的画作是为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作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和肖像画《蒙娜〃丽莎》、《岩间圣母》,著作有《绘画论》。晚年达芬奇定居于法国罗瓦河谷的克劳城堡(Chateau De Clos Luce),并在该处完成他的自画像。晚年的达芬奇却变得泰然、宁静,致力研究信仰与自然的关系。他于1519年在克劳城堡去世。“一日充实,可以安睡;一生充实,可以无憾”是他遗嘱中的名句。1452年4月15日,达〃芬
奇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城附近的芬奇镇上。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公证人,家庭富有。达〃芬奇从小就表现出了绘画天赋,他画的小动物惟妙惟肖,于是父亲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画家和雕刻家佛罗基阿的画坊当学徒。达〃芬奇来到画坊以后,老师佛罗基阿就拿来一个鸡蛋让他画,达〃芬奇很快就画了几张,可是老师让他继续画,一连几天都是如此。达〃芬奇终于不耐烦了,认为教师小瞧了他,让他画这么简单的鸡蛋。教师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这个蛋可不简单,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个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光线不同,它的形状也不一样啊。” 达〃芬奇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为了培养他观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从此以后,他废寝忘食地训练绘画基本功,学习各类艺术与科学知识,为他以后在绘画和其它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达〃芬奇一生在绘画上孜孜追求,为我们留下许多名垂千古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为米兰圣玛丽亚修
道院食堂而作的壁画,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被他的门徒犹大出卖的故事。
在这幅作品中,达〃芬奇精彩地刻画了当耶稣在晚餐上说出“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后,他的12个门徒瞬间的表情。透过每个人不同的神态表情,你可以洞察到他们每人的性格和复杂心态。画面布局突出耶稣,门徒左右呼应。坐在中央的耶稣庄严肃穆,背景借明亮的窗户衬托出他的光明磊落。叛徒犹大处于画面最阴暗处,神色惊慌,喻示他心地龌龊丑恶,与耶稣形成鲜明对照。在这幅画里,达〃芬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讴歌了真理与正义,鞭挞了叛徒的行为与邪恶势力。为创作这幅画,达〃芬奇付出了惊人的劳动。为准确刻画犹大这个人物,他到各种场合观察罪犯、流氓和赌徒,反复揣摸他们的心态、神态和
形态,并画了大量的速写,直到画出他满意的形象。这幅画的巨大成功致使以后的画家没人敢再涉足这个题材。
《蒙娜丽萨》这幅肖像画的原型是达〃芬奇朋友的妻子。为作这幅画,达〃芬奇先研究了她
的心理,为保持她欢愉的心情还特别请来竖琴师和歌手为她表演。达〃芬奇极其准确地捕捉到了蒙那丽莎一瞬那的迷人微笑,用精湛的笔触细致入微地描画了她微妙的心理活动。在你看这幅画时,依然会感受到她的微笑所蕴含的摄人心魄的力量。
达〃芬奇不仅是位成绩裴然的艺术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深入地观察研究动物、植物、地质乃至人体本身。他还模彷鸟的翅膀,设计了一个类似飞机的飞行机械。他还设计了许多先进的纺车、高效率的机床、冲床,最早提出了地质学的概念,第一次正确、全面地描述了人体骨骼、肌肉和人体比例。他的科学实践为以后的科学家提供了思想的源泉。由于达〃芬奇的激进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政治观,使他受到封建宗教势力的长期迫害。1517年已是65岁高龄的他,拖着病躯仍然被迫离开了祖国,侨居法国。两年后,这位艺术巨擎溘然长逝。
2、选择《粉色的音调》、《苹果与橙子》等作品,联系音乐的节奏、旋律、曲调和音色等要素,44
来分析和讨论作品以什么样的结构与艺术语言,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意蕴。
3、选择题材或艺术特色相近的中外美术作品,结合其民族文化传统进行讨论和比较分析,尝试解释其不同的审美意蕴和文化价值。
4、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所选美术名作的欣赏体验和感悟,分别进行扼要的评价与论述。四 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课后反思
1学生能认真配合教师的活动,对教材内容感兴趣;
2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含量重、密度大,但教材编写简单,为讲课带来较大的困难;3根据教材简化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思想,知识 基础状况,对一些重要的、比较难的知识 点注意 了内涵的挖掘和适度的延伸,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第二单元
装点我的居室
教材分析:本单元为造型.表现领域,引导学生利用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去装点自己的居室,能够学以致用。与此同时,学习中国写意花鸟画、版画、装饰画、铅笔淡彩画等画种和挂画的形式美要求。最后进行展示交流并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树立学生美化生活的意识,并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
单元总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评述,了解运用美术作品进行居室装饰的多种表现方法和不同特点,认识和感受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点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2、通过学习居室装饰设计和学习创作适合居室装饰的美术作品,提高造型表现能力及审美表现能力,增强与他人进行合作艺术实践和艺术鉴赏的交流能力。
活动一
课
题:居室装饰 欣赏与感受
课
时:1课时
课业类型:欣赏
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居室装饰资料,认识居室装饰的特色。
2、通过分析和评述,认识和感受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色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3、结合实际,通过分析和评述提高审美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
教学重点:认识居室装饰特点,提高学生审美
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和感受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色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具——欣赏用挂图或其他影像资料。尽可能选择居室类型(如书房或学生房)相同、但表现方法和人文特点不同的居室设计作品。
学具——课本,自己搜集的中外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居室装饰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引导阶段:(展示装饰画图片、学生欣赏)
二、讲授新课:
1、你家里有装饰画吗?
就如眼睛让人充满智慧与灵气一样,装饰画也赋予居室灵性、智慧和思想。家里的装饰画应当既能体现主人的个性、品位和风格,又能点缀居室的色彩,调和室内气氛。
2、装饰画的品种
常见的装饰画有油画、水彩画、动感画、烙画、镶嵌画、摄影画、挂毯画、丙烯画、铜板画、玻璃画、竹编画、抽纱画、剪纸画、木刻画、绳结画、磨漆画等。
找一找第6页的图片中的装饰画有哪些品种?
3、装饰画的风格。装饰画风格大体上分为六种:
热情奔放型镶嵌画、丙烯画、玻璃画:具有色彩鲜艳夺目,易表现热烈感情的新生活特点,适宜新婚家庭布臵。
古朴典雅型挂毯画、竹编画、绳结画 :古朴端庄、富于韵味、艺术气氛浓厚,适宜和颜色较深的中式家具配套。
贵族气质型油画
:是装饰画中最具有贵族气息的一种,它属纯手工制作,同时可根据消费者的需要临摹或创作,风格比较独特。现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油画题材一般为风景、人物和静物。适宜于“海归派”等具有西方学识与情结的人士。
现代新贵型动感画
:是装饰画中的新贵,以优美的图案,清亮的色彩,动感的效果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动感画也以风景为主,高山流水,古朴典雅。
现代时尚型摄影画
:具有画面明朗、层次清晰、视野开阔的特点,特别是大幅摄影画,适宜与组合家具衬托,可增强家庭居室中的观赏性和时代感。适宜于喜爱追逐潮流的现代都市人。
古色古香型烙画
:在木板上经高温烙制而成,色彩稍深于木原色。图案的线条较细,效
第五篇:湘版《初中美术 七年级下册》 教案说课稿a
第1课 过去的日子(造型·表现)1学会关注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发现和感受真、善、美的事物,促进个性发展。2认识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作用,掌握分析艺术作品所表现出l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方法。3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记录和表现过去的事情,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艺术作品中“主题”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如何画才能体现“主题”;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的开拓;如何让学生在欣赏与感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理解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主表现——用绘画的形式把在过去的日子里值得回忆的人或事画下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捕捉”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今天,把握明天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第2课 桥(设计应用)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图形信息的能力。初步树立学生桥梁设计制作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基本理念。难点:让学生从观察、发现、收集、整理中找出适合纸质桥梁模型设计制作的设计构思。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第3课 绿洲1知识目标:通过对超现实主义作品的学习与思考,掌握一些表现超现实的组合时空的基本方法,并初步形成超现实的思维方式。2能力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展“奇思妙想”的艺术空间,用超现实的方法设计有创意的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3情感目标:理解超现主义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关注环境,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重点:掌握一些表现超现实的画面的基本方法,并初步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教学难点:运用超现实的组合时空的方式,创作表现环境问题的创意作品。第4课 中国结(设计·应用)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中国结的历史文化。②能力目标:使学生会比较熟练地打吉祥结,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③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华结艺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平结的编结与整理。教学难点:如何让同学们掌握中国结简单结----平结的编结方法。第5课 远古的呼唤(综合•探索)1学生能珍视世界各民族文化,培养其宽容态度和健康审美心理。2学生能初步感受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追求,品味原始艺术的特点和价值。3学生能通过创作、表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教学重点:
1、原始艺术的元素(色彩,图案)
2、绘画一个具有原始风情的面具。教学难点:绘画一个具有原始风情的面具。第6课 星空(造型·表现)1能从自己获得的星空图片中获取某种美感启示。2初步懂得美术作品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表现宏观世界,从而有助于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3能运用合适的材料和表现手法,创作一幅表现星空的美术作业。教学重点:从审美的角度欣赏星空;善于探究,善于表现以及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教学难点: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创造性地表现星空。第7课 运动(造型·表现)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本质特点。2让学生尝试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和方法表现出运动的形态。3让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进一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作语言,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开展欣赏表现过去生活的艺术作品和“看过去,讲过去”的活动 指导学生“画过去”.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恰当的美术语言来记录和表现过去的事情,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第8课 我们的奥运(设计·运用)1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用一定方法设计标志。2通过对运动会宣传工作的策划尝试,加强对整体宣传形象设计的认识。3通过与同学的分工合作,提高集体合作能力。教学重点: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用一定方法设计标志。教学难点:学生了解多样的标志设计和丰富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