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迟到教学设计
《迟到》教学设计
金堂县实验小学
薛小英
教材分析:
《迟到》说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朴实、耐人寻味的记叙文,课文用回忆的方式定了作者小时候因为迟到发生在她和父亲之间的一个故事。后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从此成了第一个到校的学生。
上学迟到是一个很难完全避免的问题,每一位同学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著名作家林海间在叙述这件事情时,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和父亲的做法、态度细致刻画出来,将一个一年级小学生雨天迟到的故事,依照事情的发展,尾尾道来,告诉学生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才能使自己很快地成长起来。
学情分析:
我们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大多数学生有了很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会默读、速读、浏览课文,在预习中能够自主解决生字和词语。学会抓住课文的中心段、中心句,概括课文的大意。能在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写下批注。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较弱。因此,本堂课我设计了让学生帮父女俩心灵对话的环节,让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训练提高。
设计理念: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发展水平尝试着运用“自主阅读、点拨方法、精读感悟、升华情感”的学习模式,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发展学生的个性。即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前提下,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并能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运用比较阅读,前后联系展开联想和想象等阅读方法,加深理解和体验,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理解对“我”的严厉和疼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诵读课文,在情感体验中感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教学难点、重点:
1、通过具体词句感受严厉而深沉的父爱,理解父爱对作者的影响。
2、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思路及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女士七十多岁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来说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说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那该是多么好的一件事!”
林海音的爸爸是如何影响了她,以致刻骨铭心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迟到》去深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父亲和“我”。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概括写父亲特点的句子?(出示第一段)(学生边谈体会边读,理解父亲非常严、疼)
2、你从哪件事感受到父亲对我的严?(快要迟到了,我还懒在床上不起床,我挨打了)父亲一开始就想打我吗?
好,我们一起来看父亲喊我起床的几句话?
(1)引导学生感受父亲严厉的神态“瞪”、语言“快起!怎么不起来!起!”,并结合具体的句子来体会。小声读父亲的话,找出能体现父亲严的词、句,甚至是标点符号,谈感受。读父亲的话该怎么读?(朗读指导)
小结: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一个简单的“起”字已经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真的生气了,可我居然有勇气不挪动,于是我挨打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父亲的严,为后文的“打”做铺垫,明白父亲是发出几次命令,女儿仍不挪动的情况下才要打女儿的。朗读指导时,教师适时评价、点拨,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表现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2)感悟打的部分。
请同学们默读我被打的段落,把表现父亲严厉的句子或词语划出来,并在旁边写上感受批注。
①“爸气极了„„我挨打了!”
抓打的动作:“拖起来”“抄起”“倒转来拿”“一抡”感受到父亲十分生气,打得狠。
抓打的声音:“咻咻”,感受打得狠。
(朗读指导时,出示挂图,便于形象理解,更好地朗读,读时突出强调打的动作和声音。)
小结:父亲打得真狠呀!我似乎听到了女儿的哭声,文中还有描写父亲打得狠的句子吗?
②“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尾„„去上学。” 抓“从床头打到床尾”“哭号”
即使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要冒雨去上学,你能想象作者当时的样子样子吗?(狼狈)
小结:看来父亲是扎扎实实地打了我一顿啊!③其实还有一处也可以看出父亲狠打了我? “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
小结:聪明,你从我受伤的程度感受到父亲的严。
〔设计意图:感悟父亲的严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精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琢磨词句,琢出丰富的内涵,磨出浓浓的语文味儿。让学生直接“接触”文本,在“品析语言”“欣赏语言”这样的语文实践中学习积累语言,习得语感,提高阅读水平和感悟能力。〕
3、父亲把我从床头打到床尾,我哭号,我躲避,我的身上甚至鼓起一道道红肿的伤痕,此时,觉得课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好父亲吗?
小结:看来父亲的严厉中包含着疼爱呀?
〔设计意图:感悟父亲的严中有爱。让学生明白父亲打我,是想让我改正错误,怕我养成坏习惯,只想给我一个教训而已。〕
4、你还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体会到了父亲的疼爱,默读下文。“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面前„„父拿出两个铜板给我。”(出示这一段)这段写了什么?(送夹袄和铜板)
抓“看”,为什么父亲不直接把花夹袄给我,硬要看着我穿上? 小结:这么简单朴素的语句却蕴含着感人的力量。(女生读)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味,使学生入境悟情,受到感染。为后面的写作铺垫。〕
出示课件图:同学们,这就是当时的情景。女儿走后,爸爸想起女儿痛苦的哭号,想起女儿那红肿的鞭痕,他怎么放心得下?看似狠心的爸爸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见到了女儿,爸爸嘴里虽然没说什么,可他那动作,那眼神的背后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女儿说啊!
女儿望着慈爱的父亲,默默地穿上夹袄,接过铜板,一股暖流顿涌上心头,此时,她真想对爸爸说啊!
(男同学写一写父亲此时想要告诉女儿的心里话。女同学写一写女儿此时想要对父亲说的心里话。)
父女俩站在教室外面,谁也没有说话,但他们心中都有千言万语想告诉对方,让我们帮他们父女俩把心里话说出来吧!谁愿意来帮帮他们?(请一男一女对话汇报)
部分学生精彩发言:
父亲:女儿呀,爸爸也不忍心打你呀,女儿:爸爸,我知道错了。我知道您是爱我的,只不过不善于表达罢了。爸,刚才老师叫静默时,我就已经知道我错了,我不应该惹您生气。爸爸,对不起!
(教师点评:是呀,老师的教导,爸爸的关爱,“我”的自我反省让“我”知错就改,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
父亲:孩子,女儿:爸爸,当我
(教师点评:鞭子打在女儿的身上,疼在爸爸的心上呀。对,那藤鞭子也是一种爱,这爱必将温暖小海音的一生。)
„„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发言,点拨引导,并及时做出恰当的评价)
小结:多感人的场面呀!齐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以父女俩谁也没有说话为契机,挖掘文本,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这一环节中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明白面对错误及时改正除了有客观影响,还需主观努力即自己善于反思和自省。〕
5、作者读懂了父亲这份厚重的父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才会有了从迟到到早到,甚至来不及吃早饭也要赶去学校的变化,然而作者改变的又何止这些呢?由此改变了小海音的未来和人生啊?
(出示林海音图片及文学成就,录音材料)
三、结束语: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作者读懂了父爱,我们也更深入地理解了父爱,相信以后,每个孩子都能正确理解父母的爱,认真面对错误,并及时改正错。
四、作业布置:
写一件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要求写出父亲充满爱的语言、表情、动作,写出你是怎样在父亲的关怀、鼓励、鞭策下成长的。
五、板书设计:
迟到
爱
父亲
—————————— “我”(改错)
疼
严
父爱重如山 父爱深似海 教学反思:
第二篇:迟到教学设计
《迟到》教学设计
庙儿沟小学王春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那份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掌握的“品析词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3、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感受父亲的“严”与“疼”。
教学难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感受。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上学有没有迟到过?迟到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对待你的?你怎么看待迟到这一现象?学生交流。
2、师: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是一个经常迟到的孩子,她写的《迟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能受到启发。板书课题。
3、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速读梳理,理清思路
1、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作者林海音的父亲是不是一位好父亲?
2、同位互相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重点检查是否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教师对易读错的字进行检查。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4、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师评价。
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所写事情——文中人物”等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如,我读懂了,这是一位对我要求很严格的父亲,这是一位很疼爱我的父亲。教师评价,总结所读懂的内容是否正确,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等。
5、围绕“上学迟到”这条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全文整理为四个部分。
(1)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
(2)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而结果是,我上学也迟到了。
(3)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了到父亲默默的爱。
(4)从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
6、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细读解疑,品读感悟
1、师:林海音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2~17自然段,标出关键句段,体会小海音是如何犯下这个错误的,她又是如何对待这个错误的,父亲是什么态度?
2、小组合作学习,师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堂小结:有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们先来认识一位人物,她就是著名的女作家林海英。林海英小时候经常迟到,到了她70岁时仍对这件事念念不忘,我们一起来看看她说的这话。
(“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1、指名读。
2、爸爸是如何影响作者以致让她刻骨铭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英的《迟到》。
二、细读课文,感悟品味。
文章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的严,请同学们边读边划出表现父亲很严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一)、体会父亲的严
1、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父亲的严? a、生说
b、指导看图(这就是我严厉的父亲,当他看到我赖在床上不起时,他竟狠狠地训斥了我,当他生气地发出好几次命令而我竟然连挪也不挪 一下时,他竟动手打了我。
2、谁能把父亲的严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a、试读——指名读——评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小结:父亲的一个眼神,一番训斥,让我们感觉到他对我的管教 板书:“很严”
3、当我被父亲从床头打到床尾,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号哭,我躲避,你能把作者这种被挨打的感受,感情读出来吗?
a、个别读b、齐读
小结:正因为如此,我会说,父亲对我的管教 板书:“很严很严”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读感觉到父亲的严,难道父亲一点都不爱我吗?
(二)、体会父亲的爱
1、请同学们闭眼想想,把自己的想象成文中的小海音,想想早上发生的那一幕:我被父亲狠狠地打了一顿,身上留下一条条鼓起的痕,接着自己又像一只狼狈的小狗一样到了学校。课上老师说话了:“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留的功课有没有没做好?今天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的道别了吗?„„”请同学们睁下眼睛,听了老师的话,你想到了什么事?心情会怎样?
2、指名说:(伤心、难过、委屈、复杂)
3、正在这时候,爸爸那瘦高的身影出现了,爸爸来学校做什么
4、指名读。
5、引读:爸说了什么?那又做了什么?
6、想象说话:
a、爸爸,什么也没有说,拿出花夹袄,看着我穿上,从他的眼神和动作中,我知道:他多么想对我说:“ ”
b、然而,爸爸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拿出两个铜板,递给我,从他的眼睛和动作中,我感到:他多么想对我说:“ ”。
不光小女孩桧感受到,我们大家都感受到了,父亲佷疼我。板书:佷疼
过渡:
这,就是很疼我的父亲,当她听到我痛苦地哭号,看到我身上红肿后的伤痕,他哪里放得下心呢?鞭藤打在我的身上,疼在爸爸的心头,他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站在我面前,却什么话也没有说
c、我穿上花夹袄,拿着两个铜板,望着父亲,我多么想对父亲说:“ ” 然而,他们什么也没有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7、再读18自然段。
父亲对我是这样的细心呵护,就是这样一位父亲,早上也曾无情地打过我。父亲为什么如此狠心地打我?那我又该不该挨揍呢?
三、以“小海音是否该挨打”为话题展开辩论。
1、提出要求:请大家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句子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2、辩论。
小结:是啊,爸爸打我是让我改掉“迟到”的坏习惯,让她养成一个好习惯。难怪作者会说“我的父亲对我 板书“很疼很疼”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1、“我”经历了了件事后,后来怎样了?
2、齐读最后一段。
小结:正因为有了父亲这样的“疼和严”,作者从迟到变成了早到。其实,作者改正的何止是上学到呢?在作者人生的道路上她再也没有迟到过,时时早,事事早,她的一生为我们献出许许多多脍人口的作品。
3、学生交流林海音的有关资料。
4、小结,没有当年父亲这样的“疼和严”,就没有林海音今天的成就。多少年后,她再次回忆起到这件事,现次回忆起她的父亲,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写下了这段话。
5、齐读第一自然段。
当父亲远离林海音而去,当她已年过古稀,对到这件事仍念念不忘
6、齐读那段话。
7、你犯过错吗?你怎么对待错误的?今后犯错会怎么做?
8、名人怎么看待错误的?送格言。
五、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2.写一件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要求写出父亲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写出你是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的。
第三篇:《迟到》教学设计
《迟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所饱含深切的爱,而改掉迟到的过程,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紧扣重点词语进行“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领悟本文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关键性词句语段进行理解,对细节描写进行品味,触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紧扣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以及细节描写,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2、出示第一段,指名读。并思考:究竟什么事让林海音这样?
3、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研读,感悟父爱。
(一)感悟父爱之严。
过渡:你从哪儿体会到这是一位严厉的父亲?
1、根据学生的回答,都是适时梳理,抓住父亲打“我”这件事,引导学生从父亲的语言、行动、神态等入手,体会他的严厉。▲从语言体会。(出示课件)①
指名朗读。②
对比理解:为什么那天我赖床不起?父亲又是怎么做的呢?读父亲的话,细细品味,你有什么感受? ③ 朗读,体会父亲之严。▲ 从动作体会。(出示课件)① 理解词语。② 扣词读悟。③ 感情朗读。▲ 从“我”的感受体会。
① 体会我当时伤心、委屈的心理。② 感情朗读。③ 渲染提升。
2、小结。
(二)感悟父爱之深。
1、引言过渡。
2、研读语段:“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递给我„„”
3、指名朗读。
4、细读推想。
三、感悟我的变化
四、体会写法。
五、拓展延伸
六、推荐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 板书设计
迟到 父爱无言
严
疼
爱
打 送
父爱如山
第四篇:《迟到》教学设计
迟到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3.用已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领悟本文前后照应、先总后分的写法。
教学重点
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2.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上学有没有迟到过?迟到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对待你的?你怎么看待迟到这一现象?学生交流。
2.师: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是一个经常迟到的孩子,她写的《迟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能受到启发。板书课题。3.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重点检查字音。同位互相进行评价。
2.汇报读书情况。教师对易错的个别字进行检查指导。
3.整体感知: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可引导学生从①主要内容,②所写事情,③文中人物——‚我‛和‚父亲‛等不同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
教师注意评价: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是否有与众不同的发现等。
4.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父亲为什么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父亲是否爱我?……)
5.评价,并引导归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时候因为迟到发生在她和父亲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三、速读梳理,理清思路
1.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作者林海音的父亲是不是一位好父亲?
2.同位互相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重点检查是否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教师对易读错的字进行检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所写事情——文中人物‛等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如,我读懂了,这是一位对我要求很严格的父亲,这是一位很疼爱我的父亲。教师评价,总结所读懂的内容是否正确,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等。
4.围绕‚上学迟到‛这条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全文整理为四个部分。
(1)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
(2)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而结果是,我上学也迟到了。
(3)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了到父亲默默的爱。
(4)从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2.小组合作学习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运用学过的‚前后联系、品词析句‛等方法进行阅读,(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以引导点拨,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全面、深刻,同时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计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2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教学重点
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诱趣
1、利用上课之前的这段时间咱们来背上几首诗词。
2、评价。过渡:其实,我国古代的著作中有很多名句很富有哲理,也值得大家诵读。《左传》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的意思是说什么? 是的,谁都会犯错,怎么样?你有过犯错的经历吗?敢在这么多人的面前说说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人都会犯错,这并不稀奇,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经常犯这样一个错——迟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相信能带给你启发。
二、细读探究,解疑品读
师过渡: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在讲一件什么事?(作者小时候因为迟到发生在她和父亲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1.细读解疑。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尚待解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文中找答案吧!(父亲为什么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父亲是否爱我?……(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在阅读时可以做些批注。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要求组长组织学习,并做好记录,推选出发言代表。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理解、讨论问题: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你从哪儿能读出父亲打得打得狠?(随机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①打的动作:从‚抄起‛、‚倒转‛、‚一抡‛等词语可体会出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狠。
② 打的声音:‚咻咻‛。
③打的过程:‚从床头打到床尾‛、‚哭号‛等可以看出打得厉害。
④作者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从‚一条条‛、‚鞭痕‛、‚红肿‛、‚发着热‛,可看出本次打得的确狠,出乎人的预料。2.体验品读:谁最能体会作者挨打时的心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她会在这时想些什么呢?
(出示句子)‚我挨打了!‛
你怎么读这个句子,为什么这样读?
3.为什么会打得这么狠呢?
直接原因(即从表面上看):因为本次下雨天我不仅起晚了,还不想上学了,妈和爸在反复催促我仍然无动于衷的情况下,实在气极了,打了我。
间接原因:运用联系上文的方法领悟出,上一年级时,我就‚天天‛迟到,再不打就很难改了。从打的效果来看——眼前效果,‚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长远效果,后来我‚每天早晨‛再也不迟到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隐形原因:怕将来养不成好的习惯,体现了父亲的对我的关心——深深的父爱。(可以在学课文的结尾部分再回顾,体会父亲打‚我‛的良苦用心。)4.课文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法?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爸爸‛?
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句子,抓住关键的词,关键的字,甚至一个标点来谈谈你的看法。
5.讨论: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1)引导读一读爸爸送东西的三个自然段。(2)想象回答。
‚正在静默的当儿,老师拍了我的肩头一下,我急忙睁开眼,向教室窗外看去‛,结果怎样?
(观察课文第二幅插图,想象作者当时想法和心情变化。)(3)感情朗读,体会伟大的父爱。
从爸爸来到学校给‚我‛送花夹袄和两个铜板的细节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能通过朗读表现人物心情吗?学生自由选择人物,朗读有关语句,展示自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7.读课文,说一说‚我‛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补充课前查阅的有关林海音的资料,体会爸爸对我的严厉和疼爱,让我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8.让‚我‛发生那么大的变化的原因还有什么?
三、配乐朗读,升华主题
1.师:因为小海音读懂了父亲这份厚重的爱,所以她才会有了从迟到到早到,甚至来不及吃饭也要赶到学校的变化,然而改变的又何止是这些呢?由此改变的还有小海音的未来和人生。
2.师生合作感情朗读课文。
3.师:学完课文,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来表达你此刻的心情。
四、联系现实,拓展学习
这篇课文是林海音《城南旧事》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节选,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原文。发放材料《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阅读。
2.课前大家查阅了有关林海音的资料,关于她后来的发展,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师补充叙述林海音的文学成就,课件出示:
林海音在她70多岁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五、当堂练习
训练语言表达:能不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对父爱的认识? 父爱如山,父爱如大海,如阳光、月光、春风、春雨……
六、总结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面对一些错误。不过,‚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是错误地对待错误‛,学习生活中,只要认真、冷静地去看待它们,我们就会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最大的失败是失败了不觉悟。——卡莱尔
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错误。——周恩来
只有什么事也不干的人才不会犯错误。——列宁
我的最重要发现是由失败给我的启发。——戴维
七、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2.写一件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要求写出父亲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写出你是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的。
八、板书设计
九、教后小记
第五篇:迟到教学设计
《迟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通过学习,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并能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通过学习,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并能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教学策略:
导、学、探、练、清。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新课:
自己上学迟到过吗?当犯了这样的错误时,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你的?现在你改正过来了吗?
1、板书课题:《迟到》
2、出示学习目标见(教学目标)
3、出示自学提纲(一):
(1)读课文1-12自然段思考:对于迟到,“我”的心情如何?当爸爸命令“我”起床而我不挪动时发生了什么事?父亲为什么打“我”?父亲是否爱我?„„(2)再读课文,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想一想文中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4、出示自学提纲(二):
读课文13-15自然段思考说一说挨打后到校“我”的心情如何?
5、出示自学提纲(三)(1)品读课文16-18自然段,感悟爸爸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2)感悟文章,从爸爸来到学校给“我”送花夹袄和两个铜板的细节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能通过朗读表现人物心情吗?
二、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按照提纲,认真进行自学。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
(1)、对于迟到,“我”的心情如何?当爸爸命令“我”起床而我不挪动时发生了什么事?父亲为什么打“我”?父亲是否爱我?„„(2)、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
交流时,教师注意引导点拨:你从哪儿能读出父亲打得打得狠?
①打的动作:从“抄起”、“倒转”、“一抡”等词语可体会出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狠。
② 打的声音:“咻咻”。
③打的过程:“从床头打到床尾”、“哭号”等可以看出打得厉害。
④作者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从“一条条”、“鞭痕”、“红肿”、“发着热”,可看出本次打得的确狠,出乎人的预料。
直接原因(即从表面上看):因为本次下雨天我不仅起晚了,还不想上学了,妈和爸在反复催促我仍然无动于衷的情况下,实在气极了,打了我。
间接原因:运用联系上文的方法领悟出,上一年级时,我就“天天”迟到,再不打就很难改了。从打的效果来看——眼前效果,“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长远效果,后来我“每天早晨”再也不迟到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隐形原因:怕将来养不成好的习惯,体现了父亲的对我的关心——深深的父爱。(可以在学课文的结尾部分再回顾,体会父亲打“我”的良苦用心。)
2、生生互探:
(3)说一说挨打后到校“我”的心情如何?品读课文,感悟爸爸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A、引导读一读爸爸送东西的三个自然段。B、想象回答。
“正在静默的当儿,老师拍了我的肩头一下,我急忙睁开眼,向教室窗外看去”,结果怎样?
(观察课文第二幅插图,想象作者当时想法和心情变化。)
3、师生互探:(4)、感悟文章,从爸爸来到学校给“我”送花夹袄和两个铜板的细节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能通过朗读表现人物心情吗?
A、说一说“我”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会爸爸对我的严厉和疼爱,让我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B、让“我”发生那么大的变化的原因还有什么?
“自我认识与反省”
四、拓展练习:
课文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法?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爸爸”?
五、总结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面对一些错误。不过,“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是错误地对待错误”,学习生活中,只要认真、冷静地去看待它们,我们就会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六、堂清检测
1、练习册P56五、六题
2、积累两句关于错误的格言:
七、板书:
迟到
到
迟
早
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