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迟到》教学设计
《迟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生字新词。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3、通过学习,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阅读和思考,理解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体会严中有爱,严即是爱。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新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查阅交流作者的资料,让学生产生疑问和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情诱趣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父亲究竟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在课文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1、指名学生读句子。父亲给我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抓住“疼”和“严”。
2、把“严”组一个词来理解在课文中的意思。(严厉、严肃、严格,感受严的具体内容)
3、比较句子理解“严
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管教我很严。
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区别,体会严的程度。
二、细读课文,感悟品味
(一)体会父亲的“严”
师:是呀!严格的父亲对于作者的这次迟到一样是严厉对待——狠狠地打了“我”。这节课我们走进文本,一起去体会一下林海音父亲的严和疼。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3——10自然段,边读边找出父亲怎么打“我”的段落。
指名交流,教师相机(出示):
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顿时流了出来。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在空中一抡,发出嗖嗖的声音。我挨打了!
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
2、请同学们再默读这一部分,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父亲对我管教很严?(提示:找出这一段中爸爸打“我”的动词)用“○”做上记号。再自由读读,看看你能不能从这些打“我”的词中感受到什么?与同桌交流感受。
3、学生集中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交流:
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语:“拖起来”、“左看右看”、“抄起”、“一抡”
抓住表示打的声音的词语:“嗖嗖”
抓住“我挨打了!”这句话中的“!”
4、我究竟该不该挨打?
师过渡:父亲气极了把林海音一下拖起来,抄起一把鸡毛掸子,打在林海音稚嫩的皮肤上,我们再一起来读一下这段话(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可能都有挨打的经历,想想作者当时的哭号声中对父亲是怎样的情感(害怕,愤恨、委屈)?“我”挨打了,父亲狠狠地打了“我”。“我”委屈,“我”生气、“我”怨恨、“我”不解,那么,我究竟该不该挨打呢?同学们请再读课文3——10自然段,看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父亲为什么要打“我”呢?
5、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指名交流)
师:那么请勾画出“我”的表现的语句,我的哪些表现惹得爸爸气极了,而致使“我”挨打?
学生勾画
生交流。
师:你首先找着了哪一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想到这么不舒服地上学,我竟很勇敢地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师:想到这么不舒服地上学。怎么不舒服?(联系上文:下大雨,穿大雨鞋)
②师:这里有一个字值得我们大家细细地去体会——“竟”字。这么不舒服,可作者为什么却说“竟”很勇敢地赖在床上不起来,“竟”字说明作者对自己的做法感到怎么样?
生:惊讶,想不到
师:对,你刚才有一个词用得很好“意想不到”。想不到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吗?(生联系第二自然段交流)
师:你们看,联系上下文,说出的道理,就是能够让人信服。是啊!面对老师的罚站、同学的嘲笑还有父亲的责骂或责打,作者“竟”很勇敢地赖在床上不起来,这不是找打吗?对自己的意想不到的做法,文中只用了一个字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竟”。同学们再齐读这句话。(生读,教师相机评价“竟”字是否读出了感情)
③接着从哪儿能体会到她的做法让父亲生气了?
生:“但我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哀求说:‘妈,今天已经晚了,我就不要去上学了吧。’”
师:平时上学总迟到。今天居然还不上学,当然要惹爸爸生气了,你觉得该怎么读出“哀求“的语气?
(指名读,齐读)
④然后从哪儿能体会到他不想上学,让父亲生气了?
生:从课文5——8自然段体会到(师相机出示:)
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⑴师::同学们,我们仔细看看这段话,父亲开始就准备打“我“了吗?不是,你能抓组重点的词语,说说父亲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⑵师抓“快起!快起!”——“起!”感受情绪的变化。
生:通过母亲的劝说,可作者还是不起来。父亲进来了很生气。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父亲是瞪着我说:“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
师:你体会得很好,虽然父亲只说了短短的几个字,但确实表现出很生气。你读一读。
师:可面对生气的父亲,“我”是怎样说的?
生答:作者是硬着头皮说“晚了,爸!”
师:是啊!明明想到会挨骂或者挨打,作者还硬着头皮说“晚了,爸!”这不是找打吗?紧接着,父亲又是怎样呢?
(生快速找到)这次父亲只说了一个字“起!”联系下文: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说明父亲更生气了。
(生有感情地朗读)
⑶抓住“居然”理解意思,体会情感。
(师过渡):面对父亲可怕的命令,这时的“我”是怎么做的?(居然有勇气不挪动。)什么是不挪动?(动都不动,丝毫没移动)“居然”这里又代表作者什么心情呢?
生:意想不到。
师:谁来读一读
⑷对比“竟”和“居然”,整体感知这部分父亲的严厉。
师:开始作者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而后居然有勇气不挪动,这里“竟”“居然”都是代表意想不到的意思,可对父亲来说,情绪有变化吗?(出示:不满——生气——气极了)我们从这段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父亲终于是气极了,于是一把抓起“我”就是一顿打。
⑸分角色朗读
从“他瘦瘦高高的„„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
(二)体会父亲的“爱”
师:这命令没起任何作用,父亲气极了,把小海音狠狠地打了一顿,小海音被打走了,屋子里由吵闹变得安静,伴着窗外的雨声,孩子的哭声似乎还在父亲耳边回响。同学们,此时,父亲心理是什么滋味啊?他会想些什么呢?(体会出后悔、自责、心疼„„)
师:的确,打在女儿身上,疼在父母心上。此时此刻,他有千言万语想对小海音说,于是他冒着大雨急匆匆赶往学校,可见到女儿时,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出示第15自然段)
1、读句子,找表示动作的词,透过这几个动作,你听到父亲在说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用“孩子,你„„”开头说话练习)
当他打开包袱,拿出我的花夹袄时,我听见他在说„„
当他把花夹袄递给我,看着我穿上时,我听见他在说„„
当他从衣服里拿出两块钱给我时,我听见他在说„„
2、看到父亲关爱的眼神,看到那一缕缕被雨水打湿的头发,小海音会说些什么呢?(体会严厉、深沉、无言的父爱)
指导感情朗读这段话,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3、那么。小海音究竟明白了这一点没有呢?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说说她明白了什么?
4、师小结:正因为有父亲这样的“严”和“疼”,她从迟到变为了早到,她改变的不仅是上学路上的迟到,在她的人生道路上,她再也没有迟到过,时时早事事早,她的一生为我们奉献了许多好作品,她就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许多年过去了,她想起迟到这件事,情不自禁饱含深情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出示)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齐读,这一次,我们从中体会到的是什么?(严中有爱,严即是爱)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2、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学习方法、思想认识上说收获。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迟到》这篇课文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收获,我们可真的感谢它呢。这篇课文选自《爸爸的花儿落了》,文中的父亲在林海音很小的时候就离她而去了,2001年林海音又离我们而去了。然而,他一直对一件事念念不忘:(出示句子)
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却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学生齐读
师:多好啊,爸爸影响了她,她又影响了读者,影响了在座的我们。同学们,让我们真诚的感谢林海英,是她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父爱,明白了如何面对错误。让我们记住林海英,记住这篇课文———《迟到》(学生齐读课题)
五、课外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给同桌讲一个曾经让你感动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8、迟到
总是迟到
→
天天早到
严
爱
又愁又怕
→
轻松愉快
第二篇:迟到教学设计
《迟到》教学设计
庙儿沟小学王春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那份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掌握的“品析词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3、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感受父亲的“严”与“疼”。
教学难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感受。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上学有没有迟到过?迟到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对待你的?你怎么看待迟到这一现象?学生交流。
2、师: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是一个经常迟到的孩子,她写的《迟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能受到启发。板书课题。
3、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速读梳理,理清思路
1、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作者林海音的父亲是不是一位好父亲?
2、同位互相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重点检查是否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教师对易读错的字进行检查。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4、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师评价。
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所写事情——文中人物”等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如,我读懂了,这是一位对我要求很严格的父亲,这是一位很疼爱我的父亲。教师评价,总结所读懂的内容是否正确,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等。
5、围绕“上学迟到”这条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全文整理为四个部分。
(1)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
(2)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而结果是,我上学也迟到了。
(3)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了到父亲默默的爱。
(4)从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
6、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细读解疑,品读感悟
1、师:林海音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2~17自然段,标出关键句段,体会小海音是如何犯下这个错误的,她又是如何对待这个错误的,父亲是什么态度?
2、小组合作学习,师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堂小结:有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们先来认识一位人物,她就是著名的女作家林海英。林海英小时候经常迟到,到了她70岁时仍对这件事念念不忘,我们一起来看看她说的这话。
(“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1、指名读。
2、爸爸是如何影响作者以致让她刻骨铭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英的《迟到》。
二、细读课文,感悟品味。
文章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的严,请同学们边读边划出表现父亲很严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一)、体会父亲的严
1、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父亲的严? a、生说
b、指导看图(这就是我严厉的父亲,当他看到我赖在床上不起时,他竟狠狠地训斥了我,当他生气地发出好几次命令而我竟然连挪也不挪 一下时,他竟动手打了我。
2、谁能把父亲的严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a、试读——指名读——评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小结:父亲的一个眼神,一番训斥,让我们感觉到他对我的管教 板书:“很严”
3、当我被父亲从床头打到床尾,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号哭,我躲避,你能把作者这种被挨打的感受,感情读出来吗?
a、个别读b、齐读
小结:正因为如此,我会说,父亲对我的管教 板书:“很严很严”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读感觉到父亲的严,难道父亲一点都不爱我吗?
(二)、体会父亲的爱
1、请同学们闭眼想想,把自己的想象成文中的小海音,想想早上发生的那一幕:我被父亲狠狠地打了一顿,身上留下一条条鼓起的痕,接着自己又像一只狼狈的小狗一样到了学校。课上老师说话了:“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留的功课有没有没做好?今天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的道别了吗?„„”请同学们睁下眼睛,听了老师的话,你想到了什么事?心情会怎样?
2、指名说:(伤心、难过、委屈、复杂)
3、正在这时候,爸爸那瘦高的身影出现了,爸爸来学校做什么
4、指名读。
5、引读:爸说了什么?那又做了什么?
6、想象说话:
a、爸爸,什么也没有说,拿出花夹袄,看着我穿上,从他的眼神和动作中,我知道:他多么想对我说:“ ”
b、然而,爸爸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拿出两个铜板,递给我,从他的眼睛和动作中,我感到:他多么想对我说:“ ”。
不光小女孩桧感受到,我们大家都感受到了,父亲佷疼我。板书:佷疼
过渡:
这,就是很疼我的父亲,当她听到我痛苦地哭号,看到我身上红肿后的伤痕,他哪里放得下心呢?鞭藤打在我的身上,疼在爸爸的心头,他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站在我面前,却什么话也没有说
c、我穿上花夹袄,拿着两个铜板,望着父亲,我多么想对父亲说:“ ” 然而,他们什么也没有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7、再读18自然段。
父亲对我是这样的细心呵护,就是这样一位父亲,早上也曾无情地打过我。父亲为什么如此狠心地打我?那我又该不该挨揍呢?
三、以“小海音是否该挨打”为话题展开辩论。
1、提出要求:请大家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句子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2、辩论。
小结:是啊,爸爸打我是让我改掉“迟到”的坏习惯,让她养成一个好习惯。难怪作者会说“我的父亲对我 板书“很疼很疼”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1、“我”经历了了件事后,后来怎样了?
2、齐读最后一段。
小结:正因为有了父亲这样的“疼和严”,作者从迟到变成了早到。其实,作者改正的何止是上学到呢?在作者人生的道路上她再也没有迟到过,时时早,事事早,她的一生为我们献出许许多多脍人口的作品。
3、学生交流林海音的有关资料。
4、小结,没有当年父亲这样的“疼和严”,就没有林海音今天的成就。多少年后,她再次回忆起到这件事,现次回忆起她的父亲,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写下了这段话。
5、齐读第一自然段。
当父亲远离林海音而去,当她已年过古稀,对到这件事仍念念不忘
6、齐读那段话。
7、你犯过错吗?你怎么对待错误的?今后犯错会怎么做?
8、名人怎么看待错误的?送格言。
五、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2.写一件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要求写出父亲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写出你是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的。
第三篇:《迟到》教学设计
《迟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所饱含深切的爱,而改掉迟到的过程,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紧扣重点词语进行“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领悟本文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关键性词句语段进行理解,对细节描写进行品味,触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紧扣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以及细节描写,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2、出示第一段,指名读。并思考:究竟什么事让林海音这样?
3、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研读,感悟父爱。
(一)感悟父爱之严。
过渡:你从哪儿体会到这是一位严厉的父亲?
1、根据学生的回答,都是适时梳理,抓住父亲打“我”这件事,引导学生从父亲的语言、行动、神态等入手,体会他的严厉。▲从语言体会。(出示课件)①
指名朗读。②
对比理解:为什么那天我赖床不起?父亲又是怎么做的呢?读父亲的话,细细品味,你有什么感受? ③ 朗读,体会父亲之严。▲ 从动作体会。(出示课件)① 理解词语。② 扣词读悟。③ 感情朗读。▲ 从“我”的感受体会。
① 体会我当时伤心、委屈的心理。② 感情朗读。③ 渲染提升。
2、小结。
(二)感悟父爱之深。
1、引言过渡。
2、研读语段:“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递给我„„”
3、指名朗读。
4、细读推想。
三、感悟我的变化
四、体会写法。
五、拓展延伸
六、推荐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 板书设计
迟到 父爱无言
严
疼
爱
打 送
父爱如山
第四篇:《迟到》教学设计
迟到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3.用已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领悟本文前后照应、先总后分的写法。
教学重点
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2.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上学有没有迟到过?迟到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对待你的?你怎么看待迟到这一现象?学生交流。
2.师: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是一个经常迟到的孩子,她写的《迟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能受到启发。板书课题。3.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重点检查字音。同位互相进行评价。
2.汇报读书情况。教师对易错的个别字进行检查指导。
3.整体感知: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可引导学生从①主要内容,②所写事情,③文中人物——‚我‛和‚父亲‛等不同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
教师注意评价: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是否有与众不同的发现等。
4.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父亲为什么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父亲是否爱我?……)
5.评价,并引导归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时候因为迟到发生在她和父亲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三、速读梳理,理清思路
1.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作者林海音的父亲是不是一位好父亲?
2.同位互相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重点检查是否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教师对易读错的字进行检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所写事情——文中人物‛等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如,我读懂了,这是一位对我要求很严格的父亲,这是一位很疼爱我的父亲。教师评价,总结所读懂的内容是否正确,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等。
4.围绕‚上学迟到‛这条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全文整理为四个部分。
(1)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
(2)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而结果是,我上学也迟到了。
(3)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了到父亲默默的爱。
(4)从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2.小组合作学习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运用学过的‚前后联系、品词析句‛等方法进行阅读,(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以引导点拨,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全面、深刻,同时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计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2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教学重点
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诱趣
1、利用上课之前的这段时间咱们来背上几首诗词。
2、评价。过渡:其实,我国古代的著作中有很多名句很富有哲理,也值得大家诵读。《左传》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的意思是说什么? 是的,谁都会犯错,怎么样?你有过犯错的经历吗?敢在这么多人的面前说说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人都会犯错,这并不稀奇,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经常犯这样一个错——迟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相信能带给你启发。
二、细读探究,解疑品读
师过渡: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在讲一件什么事?(作者小时候因为迟到发生在她和父亲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1.细读解疑。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尚待解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文中找答案吧!(父亲为什么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父亲是否爱我?……(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在阅读时可以做些批注。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要求组长组织学习,并做好记录,推选出发言代表。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理解、讨论问题: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你从哪儿能读出父亲打得打得狠?(随机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①打的动作:从‚抄起‛、‚倒转‛、‚一抡‛等词语可体会出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狠。
② 打的声音:‚咻咻‛。
③打的过程:‚从床头打到床尾‛、‚哭号‛等可以看出打得厉害。
④作者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从‚一条条‛、‚鞭痕‛、‚红肿‛、‚发着热‛,可看出本次打得的确狠,出乎人的预料。2.体验品读:谁最能体会作者挨打时的心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她会在这时想些什么呢?
(出示句子)‚我挨打了!‛
你怎么读这个句子,为什么这样读?
3.为什么会打得这么狠呢?
直接原因(即从表面上看):因为本次下雨天我不仅起晚了,还不想上学了,妈和爸在反复催促我仍然无动于衷的情况下,实在气极了,打了我。
间接原因:运用联系上文的方法领悟出,上一年级时,我就‚天天‛迟到,再不打就很难改了。从打的效果来看——眼前效果,‚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长远效果,后来我‚每天早晨‛再也不迟到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隐形原因:怕将来养不成好的习惯,体现了父亲的对我的关心——深深的父爱。(可以在学课文的结尾部分再回顾,体会父亲打‚我‛的良苦用心。)4.课文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法?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爸爸‛?
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句子,抓住关键的词,关键的字,甚至一个标点来谈谈你的看法。
5.讨论: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1)引导读一读爸爸送东西的三个自然段。(2)想象回答。
‚正在静默的当儿,老师拍了我的肩头一下,我急忙睁开眼,向教室窗外看去‛,结果怎样?
(观察课文第二幅插图,想象作者当时想法和心情变化。)(3)感情朗读,体会伟大的父爱。
从爸爸来到学校给‚我‛送花夹袄和两个铜板的细节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能通过朗读表现人物心情吗?学生自由选择人物,朗读有关语句,展示自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7.读课文,说一说‚我‛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补充课前查阅的有关林海音的资料,体会爸爸对我的严厉和疼爱,让我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8.让‚我‛发生那么大的变化的原因还有什么?
三、配乐朗读,升华主题
1.师:因为小海音读懂了父亲这份厚重的爱,所以她才会有了从迟到到早到,甚至来不及吃饭也要赶到学校的变化,然而改变的又何止是这些呢?由此改变的还有小海音的未来和人生。
2.师生合作感情朗读课文。
3.师:学完课文,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来表达你此刻的心情。
四、联系现实,拓展学习
这篇课文是林海音《城南旧事》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节选,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原文。发放材料《爸爸的花儿落了》,学生阅读。
2.课前大家查阅了有关林海音的资料,关于她后来的发展,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师补充叙述林海音的文学成就,课件出示:
林海音在她70多岁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应当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
五、当堂练习
训练语言表达:能不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对父爱的认识? 父爱如山,父爱如大海,如阳光、月光、春风、春雨……
六、总结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面对一些错误。不过,‚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是错误地对待错误‛,学习生活中,只要认真、冷静地去看待它们,我们就会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最大的失败是失败了不觉悟。——卡莱尔
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错误。——周恩来
只有什么事也不干的人才不会犯错误。——列宁
我的最重要发现是由失败给我的启发。——戴维
七、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2.写一件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要求写出父亲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写出你是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的。
八、板书设计
九、教后小记
第五篇:迟到教学设计
《迟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通过学习,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并能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通过学习,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并能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教学策略:
导、学、探、练、清。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新课:
自己上学迟到过吗?当犯了这样的错误时,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你的?现在你改正过来了吗?
1、板书课题:《迟到》
2、出示学习目标见(教学目标)
3、出示自学提纲(一):
(1)读课文1-12自然段思考:对于迟到,“我”的心情如何?当爸爸命令“我”起床而我不挪动时发生了什么事?父亲为什么打“我”?父亲是否爱我?„„(2)再读课文,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想一想文中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4、出示自学提纲(二):
读课文13-15自然段思考说一说挨打后到校“我”的心情如何?
5、出示自学提纲(三)(1)品读课文16-18自然段,感悟爸爸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2)感悟文章,从爸爸来到学校给“我”送花夹袄和两个铜板的细节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能通过朗读表现人物心情吗?
二、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按照提纲,认真进行自学。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
(1)、对于迟到,“我”的心情如何?当爸爸命令“我”起床而我不挪动时发生了什么事?父亲为什么打“我”?父亲是否爱我?„„(2)、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
交流时,教师注意引导点拨:你从哪儿能读出父亲打得打得狠?
①打的动作:从“抄起”、“倒转”、“一抡”等词语可体会出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狠。
② 打的声音:“咻咻”。
③打的过程:“从床头打到床尾”、“哭号”等可以看出打得厉害。
④作者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从“一条条”、“鞭痕”、“红肿”、“发着热”,可看出本次打得的确狠,出乎人的预料。
直接原因(即从表面上看):因为本次下雨天我不仅起晚了,还不想上学了,妈和爸在反复催促我仍然无动于衷的情况下,实在气极了,打了我。
间接原因:运用联系上文的方法领悟出,上一年级时,我就“天天”迟到,再不打就很难改了。从打的效果来看——眼前效果,“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长远效果,后来我“每天早晨”再也不迟到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隐形原因:怕将来养不成好的习惯,体现了父亲的对我的关心——深深的父爱。(可以在学课文的结尾部分再回顾,体会父亲打“我”的良苦用心。)
2、生生互探:
(3)说一说挨打后到校“我”的心情如何?品读课文,感悟爸爸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A、引导读一读爸爸送东西的三个自然段。B、想象回答。
“正在静默的当儿,老师拍了我的肩头一下,我急忙睁开眼,向教室窗外看去”,结果怎样?
(观察课文第二幅插图,想象作者当时想法和心情变化。)
3、师生互探:(4)、感悟文章,从爸爸来到学校给“我”送花夹袄和两个铜板的细节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能通过朗读表现人物心情吗?
A、说一说“我”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会爸爸对我的严厉和疼爱,让我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B、让“我”发生那么大的变化的原因还有什么?
“自我认识与反省”
四、拓展练习:
课文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想法?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爸爸”?
五、总结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面对一些错误。不过,“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是错误地对待错误”,学习生活中,只要认真、冷静地去看待它们,我们就会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六、堂清检测
1、练习册P56五、六题
2、积累两句关于错误的格言:
七、板书:
迟到
到
迟
早
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