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大全)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课题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第一课时)
二、教案背景
本单元知识往往被学生看成是零碎、易懂、难记的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比较多。复习的过程中希望通过一些趣味性的实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本单元用两课时进行复习。第一课时进行物质性质的复习,第二课时进行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对比学习方法复习。
三、教材分析: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阶段一个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单元,涉及知识内容较广,化学反应方程式繁多,物质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根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 本课力求让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序的知识结构,了解C→CO→CO2→H2CO3→CaCO3之间的转换关系。其中运用的化学知识链的学习模式,其中,对今后的“酸、碱、盐”学习,有着方法指导意义。
三、教学策略:
1、依据《面对面》内容,对复习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通过知识的整理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2、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评和训练;
3、在重点内容上设置情境,调动兴趣,发展能力。
四、教学方法:
思考、讨论、实验探究、讲解、归纳、练习
五、教学流程:
先设置情境,调动兴趣,从框架图入手,引出CO、CO2和C,再引导学生写出其它碳和碳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又联系实际生活,设计实验解答课本上的一些习题,同时想借助趣味性的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就是设计了部分练习对有关知识进行巩固。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交叉图近一步认识C、CO、CO2、H2CO3、CaCO3等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能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3)能正确描述本单元有关实验的现象,并通过网络搜索使语言表述更规范。
(4)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理顺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联系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通过对汽水中气体成分的探究,使学生懂得通过设计实验检验CO2,学会实验设计。
(3)通过探究盛石灰水的试剂瓶瓶壁上白色固体的成分及其清洗方法,使学生懂得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4)通过对CO2和CO两种气体的鉴别,使学生掌握物质鉴别的方法。(5)通过一些表格的练习,使学生学会对比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保持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实践探究能力。
(2)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本质和联系。(3)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增强对化学与生活、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重点:C、CO、CO2化学性质的复习
八、教学难点:
1、使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本单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利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课型: 复习课
十、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黑板
第二篇:碳及其氧化物教案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
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2)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总结。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教师用具: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玻璃刀、6B铅笔芯、干电池、石墨电极、投影仪、电视媒体、防毒面具、导线、灯泡。
学生用具:(1)仪器:小锥形瓶、试管(大小各1个)、铁架台、酒精灯、网罩、带导管的塞子;
(2)药品:红墨水、烘烤过的木炭(活性炭)、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老师:我们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
老师: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老师:引导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
玻璃刀:刀头上镶有金刚石,用它来裁玻璃。
老师: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金刚石很硬,所以可用来裁玻璃。
一、碳的单质
1.金属石很硬,可用来切割玻璃。
[介绍]金刚石经仔细琢磨后,可以成为璀璨夺目的装饰品——钻石,它的价格比金刚石还高,现在带钻戒的人越来越多,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老师:观察石墨样品,试描述有关物理性质。
学生: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
老师:用手触摸一下石墨,有何感觉?
学生:石墨很软、有滑腻感。
老师:由于石墨很软,所以常用石墨作铅笔芯,但由于太软,光用石墨作笔芯,既易断又易磨损,因此生产上常在石墨粉末中掺进一些粘土粉以增加硬度。最软的铅笔是6B,最硬的铅笔是6H,HB铅笔则软硬适中。
[演示实验]把一根6B的铅笔芯和导线连接在一起,接上电池和灯泡,接通电源后,观察
灯泡是否发亮。
[学生观察]灯泡发亮。
[设问]看到这个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石墨有良好的导电性。
[展示]干电池中的石墨电极。
[教师]石墨有良好的导电性,所以在生活中用途很广。试总结石墨的重要性质。
[学生]石墨很软、有良好的导电性。
2.石墨很软、有良好的导电性。
老师: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这些都是由石墨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其中木炭、活性炭用途很广,你想知道它们有什么性质吗?
[活动探究]在盛有半瓶水的小锥形瓶里,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投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轻轻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
[交流]我们可以看到淡红色的水颜色褪去。
[教师]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表面积大,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另外活性炭的吸附性 更强。
3.木炭、活性炭有强吸附性。
老师:利用这一性质,活性炭会有什么用途?
学生:1.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 2.冰箱的除味剂;3.制糖工业的脱色剂。
4.性质用途
老师: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形态的碳单质逐渐被人们发现,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分子,另外还有碳管。
介绍:这是一个C60分子,它由60个碳原子构成,分子形似足球,又名足球烯。
老师:上面我们认识了三种碳的单质,它们的性质类似吗?
[学生回答]性质各不相同。
5.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如: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在了解了单质碳物理性质后,本节课重点了解碳的化学性质。
二、碳的化学性质
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1.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老师:若升高温度,又如何呢?
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
C+O2点燃CO2
当碳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
2.高温下,碳能跟多种物质反应。
(1)跟氧气反应:C+O2点燃CO2(充分燃烧)
2C+O2点燃2CO(不充分燃烧)
老师:碳在高温时还有重要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把经过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如图),用酒精灯(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加热混合物几分钟。然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交流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粉末中有红色物质。
分析得产物为二氧化碳、铜。
老师:上述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条件都已确定,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2)跟某些氧化物反应
2CuO+C高温2Cu+CO2↑
[分析]从分子组成上看CuO转变为Cu,发生了什么变化?是谁导致了这种变化?
[讨论回答]CuO转变为Cu失去了氧,是碳夺走了CuO中的氧。
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练习]焦炭在工业上可用来炼铁:2Fe2O3+3C高温4Fe+3CO2↑
请问:这个反应是否是还原反应?若属于还原
反应,哪种物质具有还原性?
[回答]此反应是还原反应,其中碳具有还原性。
[介绍]工业上常利用碳的还原性,制取多种金属。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碳的单质。首先认识了几种不同的碳单质,并了解了它们重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然后重点分析总结了碳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了还原反应及还原性的概念。
[作业]习题2、3、4,家庭实验2。板书设计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很硬,可用来切割玻璃。
2.石墨很软,有良好的导电性。
3.木炭、活性炭有强吸附性。
4.性质决定用途体现性质
二、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高温下,碳能跟多种物质反应。
(1)跟氧气反应:C+O2点燃CO2(充分燃烧)
2C+O2点燃2CO(不充分燃烧)
(2)跟某些氧化物反应,2CuO+C高温2Cu+CO2↑
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内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第三篇:《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反思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本单元内容较复杂,是上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标,突出育人为本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后对这一节课进行深入的思考,由于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一堂课准备充足,上完课后觉得收获不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整节课的容量稍过大,使得复习的每一个知识点时间过紧。有些问题提得不够深入,学生未经过思考就可以答出等。这些问题有待在以后教学中改进,努力摸索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把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提高一个层次。
第四篇:浅谈碳与某些氧化物反应时尾气处理实验教学设计
浅谈碳与某些氧化物反应时尾气处理实验教学设计
师宗县高良民族中学
陶咏春
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中考命题实验更深入探究、探讨课本实验本质,加大了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本文就碳与某些氧化物反应的实验中可能产生有毒气体CO作三种改进处理设计方案进行探讨。
关键词
化学实验
探讨
设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化学实验便成了中考命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化学实验就不仅限于课本简单实验的验证了,更重视于化学实验的探究与分析。本文就碳与某些氧化物反应时可能产生有毒气体CO的实验作浅见探讨与改进,以同行和同学们在学习时参考。
一.《化学课本》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碳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实验
把刚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地佛、铺放进试管,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如下图),用酒精灯(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最好使用酒精喷灯)加热混合物几分钟。然后先撤出导气管,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
二.改进方案
我认为按课本实验进行实际操作是不安全的,因为在本实验中碳夺走氧后生成的气体可能存在三种情况:① CO
②CO
2③CO和CO2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特别是CO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不符合实验绿色化要求,需考虑尾气处理装置的设计,而课本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本人提出以下三种改进方案仅供同行和同学们学习参考。
方案一(如图甲):将尾气用气球收集
其中A装置作用是检验CO2气体,B装置作用是吸收CO2气体。但这种改进方案也存在安全隐患,如气体爆炸或收集到的尾气又将如何处理等问题,故本人提出第二改进方案。
方案二(如图乙):将尾气点燃(因为CO有可燃性)
其中A装置作用是检验CO2气体,B装置作用是尾气处理,将其点燃以防污染空气。但这种处理方案尾气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尾气被浪费,故本人提出第三方案
方案三(如图丙):将尾气点燃的同时给反应物加热。
其中装置A作用是检验CO2气体,B装置作用是吸收CO2气体。这种方案尾气得到处理的同时被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变废为宝,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尾气处理方案。
特别提醒: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只要涉及有毒气体(如CO、NO2、SO2、HCl、NH3等)时都要考虑尾气装置的科学、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案,这样才符号绿色化学实验。
三.应用
例1.(2008年,临溪)李洋同学在实验室用木炭和氧化铜两种黑色粉末在高温下反应制取单质铜(如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高温
C+2CuO====2Cu+CO2↑
他联想到单质碳的一些化学性质,认为在该实验中还可能会有CO产生。查阅资料:气体能使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实验验证:
⑴点燃A处酒精灯,数分钟后发现试管中的黑色固体物质变红,该红色物质是___
⑵装置B中发生的实验现象是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⑶C装置中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色,说明有___气体生成,证明李洋同学的判断是正确的。
⑷李洋同学对CO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① 原因一: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直接发生反应产生CO;
高温
② 原因二:反应C+2CuO=====2Cu+CO2↑中的一种产物和反应物木炭又发生了新的化学反应,产生了CO; ③ 原因三:
.............. 请你从原因
一、原因二中选择其一,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存在此原因的化学反应是____
⑸在设计装置时还要考虑环保因素,因此要在装置C处添加____装置。例2.(2008年西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所用的燃料的主要成分是丙烷(化学式为:C3H8),丙烷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⑴丙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不完全燃烧时还可生成CO ⑵CO与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不反应。⑶白色的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
【提出假设】丙烷燃烧后的产物可能是①CO2和H2O;②CO和H2O③___
【设计方案】用图 所示装置验证丙烷燃烧后的产物。
⑴装置C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
⑵B装置和E装置完全相同,其作用的不同之处是:B装置用来____;E装置用来____。
⑶若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为:A装置中白色粉末变蓝,B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E装置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分析可知,假设___(填序号)成立。
⑷从安全和环保的角度分析该实验装置中的不完善之处是____
参考文献
1.化学实验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点拨中考化学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9 3.化学考试说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第五篇:碳单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碳单质的种类、结构、物理性质及用途。(2)开始对同一种元素可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有认识。B:过程与方法:(1)发现化学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以及相互交流协作能力。(3)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与之有关的化学问题。C: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的探究、观察、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通过小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勇于动手,积极参与的精神。
(3)通过碳单质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有关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途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难点: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燃料氢气,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就目前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中,老师认为碳元素是最神奇的碳元素,不仅是因为它是世界上组成物质最多的元素,而是因为它的单质有着很多神奇的性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古人就知道用炭黑来书写文字,一百多年前,英皇权杖上镶嵌的这颗砖石叫非洲之星库里南,以及被誉为改变21世纪的神奇材料石墨烯,(ppt展示图片)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物质,它们的组成元素都是碳元素,那么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认识几种碳的单质 展示金刚石,提问在哪见过金刚石? 学生:戒指、玻璃刀
根据它们的用途推测一下其具有的性质 板书:
1、折光性好------用做装饰品
2、硬度大--------切割玻璃、做钻头
展示石墨,灰黑色 有金属光泽 不透明固体,提问你在生活中的哪里见过石墨? 学生:铅笔
提问
1、铅笔为什么能用作铅笔芯? 学生:质软
提问
2、铅笔里含铅吗?----不含,它是石墨和黏土的混合成分 展示素面画,分析铅笔上的H和B代表的意义 提问
3、用手触摸几下铅笔芯,有什么感觉? 学生:滑腻感
利用此用途可以用作什么?-------润滑剂 应用:生锈的锁放一些铅笔芯即可打开 案例分析
1999年,北约曾使用了一种“石墨炸弹”。这种炸弹爆炸后释放出大量纤维状的石墨,它们覆盖在发电厂的设备上,造成设备停电,解释这是为什么? 播放视频了解石墨的导电性 学生:解释电厂停电的原因 石墨具有导电性------用作电极
除此之外,石墨还具有耐高温的性质------可以做冶炼金属的干锅材料 解释有轨电车用石墨做电刷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和耐高温性 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对比
思考: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物理性质差异这么大?展示金刚石石墨的微观结构 学生: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除了金刚石和石墨以外,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用到木炭、活性炭、炭黑、焦炭等,它们主要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我们叫他无定形碳。他们还是纯净的碳吗? 这些无定形碳又有什么性质?
讲述一则“红糖”变“白糖”的故事:很早以前,有一家红糖厂,一天突发一场火灾,大火过后,木制结构的厂房一片狼籍,一缸缸的红糖变成了白糖„„ 设问:为什么红糖变成了白糖呢?红糖中的色素到哪里去了呢? 木炭的吸附性
实验3:活性炭的吸附性 展示实物:防毒面具
活性炭疏松多孔,吸附能力强。
卖炭翁商店上呈现的碳素墨水引出炭黑。
焦炭有什么用?冶炼金属,后续内容会提到。
在碳家族中,还有一种神奇的单质C60,因为其型似足球,我们也称之为足球烯,分析C60是由分子构成,并且每个C60分子是由60个C原子构成,由于其神奇的性质被广泛应用在催化、超导、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丰富多彩的碳家族也在不断填充着新的成员,比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由于可以制成一个原子尺寸厚度的材料,表现出了良好的热力学电学性能,在电子工业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结合金刚石、石墨和活性炭的结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总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反过来用途反映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过渡: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碳元素形成的单质有多种,而且物理性质差异很大。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如何?
通过分析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得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设问:科学家是如何知道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组成的单质的呢?是因为它们燃烧的产物都是碳的氧化物,由此我们得出碳的第二条化学性质,可燃性,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过木炭的燃烧,同学们试着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学生 C+O2=CO2 讲解,这是碳的完全燃烧,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生分析每12份质量的碳结合32份质量的氧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如果氧气不充足,则生成一氧化碳,写出其反应方程式,其量的意义在于每24份质量的碳结合32份质量的氧气生成88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氧气的消耗是不一样的,产物不一样,并且热值也是不一样的,碳作为组成燃料最主要的元素,我们当然是希望它放出的热量越多越好,不仅碳单质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所有含碳燃料比如酒精汽油等不完全燃烧也会产生一氧化碳甚至碳颗粒,所以为了保证燃料的充分燃烧,一定要保证充足的氧气。学生完成当堂检测。
板书: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
正八面体无色透明固体、折光性好----------装饰品
硬度大--------切割玻璃金属
做钻头
2、石墨
灰黑、质软---------铅笔芯
导电
-------电极
滑腻---------润滑剂
耐高温-------冶炼金属的材料
二、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2、可燃性
C+O2=CO2 2C+O2=2CO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知识贴近生活,难度不大。课前提供给学生大量的资源拓展材料,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利用结构模型,将知识形象化,实验也给了学生享受探究的快乐。
由碳的不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中设计小组谈论,从而能调动他们的探究欲望,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小组活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寓教于乐。
不足之处:本节课贴近生活,但更需要学生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再提炼总结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放慢速度,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信他们一定会成为课堂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