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2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是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和氢气、氧气这两种非金属气态单质的知识后,再学习碳这种非金属固态单质及其化合物是顺理成章的。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氢气、氧气性质的认识得到巩固、补充和深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及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生分析
对于单质碳的知识学生比较熟悉,在日常生活中和教材的前几章里学生已获得了不少有关碳的知识,知道了碳具有可燃性,有些性质与氢气相似又跟氧气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碳的性质的认识有了初步了解。初三学生具有思维敏捷、竞争意识强、敢于探索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师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气氛较好。
三、设计理念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校实施的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因此,我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启发思考、猜测、设计、分组讨论、演示实验多种方法相结合,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让人人都心情愉快的来认识这丰富多彩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虽然差异较大,但都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2、掌握单质碳有哪些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单质碳化学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知识的学习逐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1、谜语引入:大哥硬度最大,二哥特别软滑,三哥面貌多变,它们同是一家。(打一元素名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做好了准备。
2、引出课题: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差异这么大,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又怎样呢?引出课题—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二)探索研究
1、碳常温下性质稳定。
(1)欣赏:北宋黄庭坚用墨写的字,引导学生分析碳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2)讨论题:
A、在一些出土文物中,为什么会有三、四千年前的木炭还完好如初呢? B、在埋木桩之前,为何常把埋入地里的一端桩头的表面用火微微烧焦? C、铅笔芯、铅笔字墨、“徽墨”及墨迹为何久置不变色?
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勇于置疑、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精神,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的化学问题,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2、碳的可燃性
(1)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同时启发学生回忆氧气的性质。
(2)教师介绍煤炉封火时的煤气,化学反应时放热的意义,热水器的“杀手”,火炉中的“冷鬼”,冬天防煤气中毒的措施等。加深学生对碳的可燃性的理解,使化学更加贴近于生活,更加结合实际,使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3、碳的还原性
(1)猜一猜:碳能否还原氧化铜,如果能应用怎样的实验加以验证,并设计实验装置,推测实验现象,猜测实验结论。放飞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演示实验,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先按装置I加热40秒,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想象,得出结论。通过观察现象,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逐步学会探究。再按装置II加强热,很快学生就可以观察到坩埚内象火山爆发一般,火光及少量粉末喷出,坩埚通红,剧烈反应。撤去喷灯,提起铁架台到同学们中间去,让他们看看碳与氧化铜剧烈反应的壮观景象,同时介绍我们的祖先土法炼铜的史实。加深学生的体验,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观察产物是整块的、多孔的、紫红色的铜块,用钳子拨开里面夹杂着一些
火柴头大小的黄晶晶的铜珠,分发给学生作为“战利品”纪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体验。这时教师趁热打铁及时说明碳除了可以还原氧化铜、氧化铁这些金属氧化物外,还可以还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引出碳和二氧化碳反应。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知识启发思考,化抽象为具体,顺利通过本节难点。
4、知识总结
新课传授完毕,由学生归纳总结本节内容。不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而且培养综合分析知识的整体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整理、加工化学知识的方法,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三)应用创新 展开你联想的翅膀:
(1)“古老的铜——试想象为什么自然界有单质铜存在?为什么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在生活中使用铜了?(2)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你见到哪些化学反应是放热的?试想象如没有化学反应放热,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学会知识的迁移,引发他们的联想,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反思小结
临下课时,师生静思一分钟,反思本节究竟学到了什么,在学习中有哪些经验和失误,下一次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还有哪些疑问需要师生共同解决,加深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六、课后反思
在本节的设计中,我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需要反思的是: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怕学生探究性实验,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还没有完全放手,例: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还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完成,虽有所创新,但还是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
第二篇: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民勤二中李禄元
一、教学目标确定与实施途径
1.知识传授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性、高温下可燃性、还原性,并能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学生观看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视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碳与氧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4.目标实施途径: 通过复习,归纳总结和观看实验演示,完成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分析,实现思想教育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突破: 1.对教材所处地位的理解: 本节课位于《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课题二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途,在第一单元里学习了氧气的化学性质中提到过碳与氧气的反应,说明碳能与氧气反应。本课题进一步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就成为本单元重点内容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能掌握其内容。
2.重点、难点的确定: 1重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即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应作为重点。
2难点:不同条件下碳的燃烧产物的判断;对碳的还原性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3.处理重点、难点的手段与途径:通过观看演示实验,突出重点,通过分析,操作指导,解决难点。
三、教学方法: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法、讨论法、讲练结合。
四、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和学习中所熟知的事实(如木炭可以长期保存,油墨不褪色等,认识碳的化学稳定性;通过观察、分析碳燃烧和碳与氧化铜反应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加深对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的认识
五、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这节课内容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联系密切的特点,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完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
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教学。
[引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实物展示:用墨书写的作品。
[提出问题]: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2、关于碳的可燃性教学。
通过播放影音文件,回忆碳的充分燃烧;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的主题不仅要找到“煤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气”是怎样产生的?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烟道通畅,燃气热水器使用时,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
3、有关碳的还原性的教学
[提出问题]: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 [通过播放影音文件]:理论应用于实际,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拓展提高──碳的还原性应用
[小结本节课知识重点]:及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提高──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与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的较好,教学重点难点也已突破,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由于初次与学生接触,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不是很到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三篇: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第二课时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的
1.了解碳的各种单质具有相同的化学稳定性和化学活动性。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3.会写还原反应方程式。重点和难点
1.重点: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2.难点:碳与氧化物的反应。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在第1课时学习了碳的几种单质,知道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怎样呢?
[板书] 第二节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观赏图片,找出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稳定性。
升高温度时,单质碳的化学活动性增强,可与许多物质反应。[板书]
一、碳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提问] 回忆并写出碳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讲解] 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也放出热量。
二、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 [演示实验视频] 氧化铜与木炭混合加热 1.边看边讨论:气密性的检查、药品的取用、仪器的装配顺序及装配要点等。
2.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①反应物颜色的改变;②石灰水是否变化。[提问]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是什么? 实验:氧化铜与木炭混合加热。现象:黑色粉末变红,石灰水变浑浊。结论: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练习]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指定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教师检查后强调方程式书写要点。[板书] 2CuO+C
2Cu+CO2↑
[提问] 什么是还原反应?对上述反应进行分析。
[共同讨论] 还原反应是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上述反应中,氧化铜中的氧被碳夺走而还原成铜,碳是这个反应中的还原剂。
[板书] 氧化铜失去氧,被还原;碳得到氧,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讲解] 工业上,常利用碳的还原性,将金属从其氧化物矿石中还原出来。[练习] 写出用碳还原赤铁矿(主要成份是Fe2O3)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注意检查学生书写情况。[板书] 2Fe2O3+3C
4Fe+3CO2↑
利用碳的还原性,可以冶炼金属。
[设疑] 煤炉中的煤燃烧很旺时生成二氧化碳,加上一些新煤后温度反而会降低,并伴随有一些一氧化碳生成,为什么呢?
教师略作启发,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分析] 煤炉中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新加的碳发生反应,碳夺取了二氧化碳中的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被还原,也生成一氧化碳。温度降低,说明发生该反应要吸收热量。
[板书] C+CO2课堂小结:略 [作业] 略。
2CO 吸收热量
第四篇:《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案
第二节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的
1.了解碳的各种单质具有相同的化学稳定性和化学活动性。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3.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重点和难点
1.重点: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2.难点:碳与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反应。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复习上节课内容 [展示]观看图片
[提问]古代字画为什么能保存到现在而不变色呢? [结论]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引言]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碳的化学性质
[板书] 第二节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组织讨论] 根据碳原子的结构简图,分析碳单质的化学活动性。
[共同分析]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得到或失去4个电子成为稳定结构都比较困难,故常温下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较稳定。(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国古代字画墨迹及焦炭、木炭等具有稳定性为例进行讨论。)[板书]
一、碳的化学性质 1.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探究]改变条件碳的化学性质还这么稳定? [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 4 [板书]2.、碳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提问] 写出碳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展示图片]上述图片反应了怎样的化学原理
[讲解] 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也放出热量。
[板书]
[讲解] 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煤在空气充足和不充足时燃烧,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放出热量。煤是常用的燃料。冬天使用煤时一定要注意开窗通风,防止煤气中毒。[引入] 冬天使用煤时,还有这种情况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请看大屏幕
[讨论]烧的很旺的炉子中会产生大量的CO2,添入新煤(主要成分是C)后,发生反应:
高温
C+CO2=2CO(吸收热量)
[相关练习]煤炉里,煤燃烧时由下至上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下图中A、B、C处分别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请依次写出它们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共同分析] 煤炉中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新加的碳发生反应,碳夺取了二氧化碳中的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被还原,也生成一氧化碳。温度降低,说明发生该反应要吸收热量。
[板书] C+CO22CO 吸收热量
[过渡]碳看来改变条件,化学性质很活泼。下面我们一起探究氧化铜与木炭混合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展示]实验目的,仪器及用品
[讨论]根据提供的仪器,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装置
[演示实验]提示1.学生观察的重点:①反应物颜色的改变;②石灰水是否变化。
2.实验的注意事项
/ 4 播放木炭还原氧化铜视频
[提问]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是什么? [板书]
3、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 [回答]实验:氧化铜与木炭混合加热。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石灰水变浑浊。结论: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指定学生到黑板上书写,教师检查后强调方程式书写要点。[板书]
3、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
化学方程式: C+2CuO2Cu+CO2↑
[共同讨论] 还原反应是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上述反应中,氧化铜中的氧被碳夺走而还原成铜,碳是这个反应中的还原剂。
[讲解] 工业上,常利用碳的还原性,将金属从其氧化物矿石中还原出来。
[练习] 写出用碳还原赤铁矿(主要成份是Fe2O3)的化学方程式及碳还原氧化锌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注意检查学生书写情况。2Fe2O3+3C利用碳的还原性,可以冶炼金属。
4Fe+3CO2↑
[讲解] 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要吸热,而碳、镁带、氢气等燃烧时则放热。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吸热现象和放热现象。
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是一种重要能源,可以供人们取暖、加热,或转变成电能、动能等。[设问] 假如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世界将是什么样子?
[共同讨论] 假如没有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我们将无法取暖、无法煮熟食物,汽车无法开动,工厂无法生产……我们的生活将黯然失色,世界将失去其勃勃生机。[练习] 展示练习,巩固本节课内容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补充讲解]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碳的化学性质。了解了碳单质的各种性质及应用。
/ 4 [作业] 略。
[板书设计] 5.2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碳的化学性质
一. 碳的化学性质
1.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2.碳与氧气反应-----可燃性
3.碳可与二氧化碳反应
C+CO22CO 吸收热量
4.碳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还原性
C+2CuO2Cu+CO2↑
1.在一个通风良好的煤炉中,最不易发生的反应是()1、2002年底江苏省考古专家对“泗水王陵”进行保护性挖掘,在考古的过程中发现在棺室外围的土层中有厚厚的一层一千多年前的木炭,这表明木炭具有()
A.可燃性
B.还原性
C.稳定性
D.吸附性
[练习] 展示练习,巩固本节课内容
1.2002年底江苏省考古专家对“泗水王陵”进行保护性挖掘,在考古的过程中发现在棺室外围的土层中有厚厚的一层一千多年前的木炭,这表明木炭具有()A.可燃性
B.还原性 C.稳定性
D.吸附性
2.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补充讲解]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碳的化学性质。了解了碳单质的各种性质及应用。
/ 4
第五篇:《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杨 玉 梅
本节课值得我今后继续坚持发扬之处:
1、教学设计可操作性强,授课时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实现了我的设计意图。本节课从复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金刚石石墨等单质的物理性质不同入手,很自然地引出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新课教学设计主要突出单质碳的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多结合实例。例如,将单质碳的稳定性时,我借鉴两个资料(一是千年女尸不腐烂二是古代字画至今不褪色),分析它们保存至今的原因?
2、突出强化了化学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功能,如用炭火烤羊肉串等。
3、强化了化学的功能,突出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说明木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又通过用(煤的主要成分是碳)煤取暖,说明碳具有可燃性,要防止煤气中毒,说明单质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反过来,利用碳的可燃性,可作为固体燃料,同时验证金刚石石墨等单质碳的主要成分是相同的。
4、采用探究式教学,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很成功。这个实验既是个难点也是重点,实验成功与否决定了碳单质的还原性能否从直观形象的角度引出碳的还原性。我通过这个实验很自然地引出单质碳在高温条件具有还原性,可以作为(冶金等工业)还原剂。
5、注重分析化学概念。
6、师生互动好,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本节课我和学生互动好,课堂效果好,效率高.练习题的选择富有针对性,能照顾大多数同学,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从整个课堂来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掌握较好,做题的正确率较高。
7、.能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讲练结合。教学中注重对学法的指导,能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当然,也有需要值得反思指出:
1、引入新课引得有点长。如可以开门见山地通过资料引出碳单质的稳定性。
2、应该联系平罗的具体实际,如焦炭。
3、应该注意教学的细节,如学生能否看清板书。
4、有重复的现象,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