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与浓硫酸的教学设计[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3:4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碳与浓硫酸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碳与浓硫酸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碳与浓硫酸的教学设计

《炭与浓硫酸的反应》新课标式教学设计

目前的高中教材在讲到“炽热的炭与浓硫酸的反应”时,并没有安排实验而使直接给出了方程式:

C + 2H2SO4(浓)==== CO2 ↑ +SO2↑+ 2H2O 实际上如果从新课标的视角进行理解,这个方程式(实验)很有开发价值,可以花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分析,通过新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充分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二受益匪浅。

下面是教师引导学生应用这一方程是设计实验的过程。

【教师】在此反应中,浓硫酸肯定做氧化剂,硫元素化合价降低;单质炭肯定做还原剂,碳元素化合价升高。但大家有没有想过,碳元素化合价可以升高到+2价生成CO,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CO2呢?同样,硫元素化合价还可以降低到-

2、0等,为什么方程式只写了SO2呢?难道大家对此从来没有怀疑过吗?

问题提出以后,学生们表现出极大兴趣和明显地想试一试的探索欲望。

【教师】产物到底是CO还是CO2?到底是SO2还是S或H2S?我们知道通过化学实验就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在实验室通常是利用什么方法来检验CO2、SO2和水蒸气的呢? 【学生】(一部分学生反应很快)CO2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SO2用品红溶液来检验,水蒸气可以用无水硫酸铜来检验。

【教师】这三种气体应该先检验哪种气体,后检验哪种气体呢?

【学生】假设先检验CO2、SO2气体也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会带出水蒸气;假如先检验SO2气体,当气体从品红溶液中出来时会带出水蒸气,所以应该先检验水蒸气,再检验SO2气体,最后检验CO2气体。【教师】这样设计使用能不能保证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一定是CO2气体?

(提出这个问题后,由于问题的层次加深,许多学生感到迷惑不解,教师需要做进一步的引导)

第二篇:浓硫酸的性质教学设计

《浓硫酸的性质》教学设计

新桥中学

韩旭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工业上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了解农硫酸的特性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

体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难点:浓硫酸的氧化性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教学时,要把握好初中、高中有关硫酸知识的衔接,应用所学化学理论,借助实验手段,引导学生在回顾知识和对比实验中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和思维辨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所以,本节课应突出以下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引发认知冲突;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四.相关知识储备

初中学过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可以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可以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等发生化学反应。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可干燥气体;可使纸、布等脱水碳化。五.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分为五个板块,由三个对比实验、一个探究实验、一个验证实验和一个综合实验组成。1.知识衔接,引入新课 教学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硫酸知识。

(2)导出新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关于硫酸的工业制法相关内容。(3)引导归纳硫酸的工业生产原理和设备。学生活动

(1)观察硫酸样品:浓、稀硫酸均为无色液体,浓硫酸呈粘稠状。

(2)集体回顾:硫酸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可干燥气体;可使纸、布等脱水“炭化”等。

(3)归纳出硫酸的工业生产原理和设备。设计意图:

介绍硫酸用途,发学习兴趣,回顾已学知识,为探究学习知识铺垫。2.板块一:实验对比,揭示矛盾 教师活动:

分配任务、指导实验。安排各实验小组分别完成浓、稀硫酸与蓝色石蕊试纸、硫酸铜晶体和铝片对比实验。学生活动: 对比实验,各实验小组按所布置的任务分别完成浓、稀硫酸与蓝色石蕊试纸、硫酸铜晶体和铝片对比实验,并介绍各自实验的不同现象。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确定探究目标。3.板块二:实验分析,掌握区别 教师活动:

(1)组织实验分析:请各实验小组分别介绍浓、稀硫酸分别与蓝色石蕊试纸和硫酸铜晶体的实验现象,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分析浓硫酸在反应所表现的特殊性质。

(2)组织性质讨论:试分析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的本质区别。学生活动:(1)对比:

稀硫酸

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硫酸铜晶体溶解 浓硫酸

边缘变红中心变黑

晶体表面呈现白色 结论

浓硫酸有酸性和脱水性

浓硫酸有吸水性

(2)吸水性:吸收物质中的水分子。

脱水性:按水分子的组成,脱去有机物分子中的H、O原子。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形成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概念,明确浓硫酸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本质区别,培养思维辨析能力。4.板块三:实验探究,科学推测 教师活动:

(1)组织讨论:请各小组比较浓、稀硫酸与铝条的反应现象,并解释。(2)激疑:浓硫酸与铝条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3)导思:如何判断浓硫酸是否与铝条发生反应?请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之。

(4)提问:请应用氧化还原知识和结构理论,分析浓硫酸中可能与铝反应的元素?

(5)提问:如何设计实验证实浓硫酸被金属铝还原的产物?

(6)讲述:用“钝化”解释在常温下铝、铁不与浓硫酸继续反应的原因,介绍钝化的应用。学生活动:

(1)回答:稀硫酸与铝条反应放出H2。因为稀硫酸中H+有氧化性、被铝还原为H2。浓硫酸与铝无明显现象。(2)争论:未反应,因为没有现象;

不一定,可能现象不明显。

(3)小组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A称量该铝条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B将该铝条再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是否有铜析出? C将该铝条投入到稀硫酸中看是否有氢气产生? ……

探究验证:将该铝条插入到稀硫酸中,与浓硫酸接触过的下段无变化。未与浓硫酸接触过的上段有气体产生。

结论:浓硫酸与铝条发生了化学反应。

讨论:根据氧化还原和结构理论,金属铝只有还原性,故可能是浓硫酸中+1价的H和+6价的S被还原。由于铝在浓硫酸中无氢气放出,故可能是 2 浓硫酸中+6价的S被还原。

结论:浓硫酸中+6价的S有氧化性。

(2)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可尝试将溶液加热的方法,然后用品红溶液以及观察溶液是否有褪色现象的方法确定还原产物。

各小组分别完成探究实验:将铝片和浓硫酸加热,产生的气体使品红溶液退色。

结论:硫酸还原产物为SO2。

(3)思考:通过分析铝与浓硫酸反应,认识到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进程的影响。

设计意图:

选择铝片与浓硫酸的反应作为探究浓硫酸氧化性的切入点,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浓硫酸氧化性的本质。通过对浓硫酸氧化性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5.板块四:实验深化,发展认识 教师活动:

(1)深入探究:如何通过实验手段判断浓硫酸中+6价S与+1价H的氧化性强弱?

(2)参考教材,请讨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验证性实验装置。

借助教材,组织讨论,并适时进行提示引导。如何选取发生装置?如何检验还原产物?如何避免环境污染?

(3)师生协作,演示实验,根据现象板书:2H2SO4+Cu==CuSO4+SO2↑+2H2O(4)讲述:

A反应中浓硫酸既体现了氧化性又体现了酸性; B引导学生了解酸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酸的概念。学生活动:

(1)讨论与交流:假若浓硫酸能氧化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后的金属铜,则能证明硫酸中+6价S的氧化性强。(2)学生代表组装实验装置(见图1)(3)介绍实验现象: A品红溶液退色;

B最后试管底有黑色固体,取出黑色固体溶入水中,得蓝色溶液。(4)结论:

A浓硫酸的氧化性是+6价S的氧化性,稀硫酸的氧化性是H+的氧化性,是酸性;

B浓硫酸氧化性比稀硫酸氧化性强; C浓硫酸是氧化性酸。设计意图:

通过铜与浓硫酸的实验设计与讨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对以浓硫酸为代表的氧化性酸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和设计评价能力,促进探究性学习上升为理论指导的新高度。

师生共同总结并扩展延伸:

A浓硫酸在与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均不放出H2;B浓硫酸还可以将某些非金属(如C、S等)氧化。

板书:C +..2H2SO4 ==2SO2 + CO2 + H2O 6.板块五:实验拓展,总结内化

师生共同讨论,改进和完成浓硫酸与蔗糖的综合性实验:

为了清楚观察到蔗糖“炭化”现象,认识反应过程,准确检验反应产物,防止环境污染,将实验设计为密闭装置。学生代表操作实验并表述现象:

滴入浓硫酸后,烧瓶壁发热;蔗糖渐渐变成多孔疏松的黑炭;品红溶液退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活动:

(1)提问:分析实验现象,浓硫酸表现了哪些化学性质?

(2)引导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试从知识、方法和认识上加以小结。(3)作业:略。

研究小组思考题:铜与浓硫酸反应过程中,曾出现黑色物质,可能是什么? 学生活动:

(1)回答:整个反应过程中,浓硫酸表现了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方法:假设推断法、实验验证法、逻辑推理法、对比分析法。

认识:实验检验真理,本质决定表象,坚持严谨求是,加强交流合作。设计意图:

将蔗糖与浓硫酸的实验改进为带有总结意义的综合实验,放到最后处理,是因为本实验可以全面体现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三大特征。对于巩固所学新知识,促进知识内化,提供知识应用能力、体现探究成功的乐趣,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案反思:

关于硫酸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教学在教学引入时从学过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以达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浓硫酸的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在本节教学中以实验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独特的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篇:《浓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教学设计

《浓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教学设计

宜兴市铜峰中学

黄海云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①必修(苏教版)的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本小节内容包括硫酸的工业制法和硫酸的性质。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首先介绍了硫酸的工业制法,硫酸在工业上的地位和重要性就成为本节教材的切入点,引出了硫酸在工业上的制法。关于硫酸的化学性质,以初中里学过的酸的通性为基础,复习巩固稀硫酸的酸性。既说明了问题,又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再以一组探究实验引出浓硫酸的特性,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最后回归到硫酸的用途,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本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点较易掌握,但由于该内容常作为考试的热点,题型变化多端,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把硫酸的工业制法呈现给学生,运用探究性实验让学生直接地感知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工业上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了解农硫酸的特性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激活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难点:浓硫酸的氧化性

四、教法分析

本节课教学时,要把握好初中、高中有关硫酸知识的衔接,应用所学化学理论,借助实验手段,引导学生在回顾知识和对比实验中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和思维辨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所以,本节课应突出以下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引发认知冲突;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五、相关知识储备

初中学过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可以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可以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等发生化学反应。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可干燥气体;可使纸、布等脱水碳化。

六、教学过程

1.知识衔接,引入新课 教学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硫酸知识。

(2)导出新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关于硫酸的工业制法相关内容。

(3)引导归纳硫酸的工业生产原理和设备,抓住化工生产的三大基本原理(1)逆流原理(2)热交换原理(3)连续生产原理。学生活动

(1)观察硫酸样品:浓、稀硫酸均为无色液体,浓硫酸呈粘稠状。

(2)集体回顾:硫酸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可干燥气体;可使纸、布等脱水“炭化”等。(3)归纳出硫酸的工业生产原理和设备。设计意图:

介绍硫酸用途,发学习兴趣,回顾已学知识,为探究学习知识铺垫。2.实验对比,揭示矛盾 教师活动:

分配任务、指导实验。安排学生分别完成浓、稀硫酸与蓝色石蕊试纸、硫酸铜晶体。学生活动:

对比实验,学生分别完成浓、稀硫酸与蓝色石蕊试纸、硫酸铜晶体和铝片对比实验,并介绍各自实验的不同现象。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确定探究目标。3.实验分析,掌握区别 教师活动:

(1)组织实验分析:请学生分别介绍浓、稀硫酸分别与蓝色石蕊试纸和硫酸铜晶体的实验现象,结合初、高中所学知识,分析浓硫酸在反应所表现的特殊性质。

(2)组织性质讨论:试分析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的本质区别。学生活动:(1)对比:

稀硫酸

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硫酸铜晶体溶解 浓硫酸

边缘变红中心变黑

晶体表面呈现白色 结论

浓硫酸有酸性和脱水性

浓硫酸有吸水性(2)吸水性:吸收物质中的水分子。

脱水性:按水分子的组成,脱去有机物分子中的H、O原子。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形成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概念,明确浓硫酸脱水性和吸水性的本质区别,培养思维辨析能力。

1、实验探究,科学推测

师生共同讨论,改进和完成浓硫酸与蔗糖的综合性实验: 为了清楚观察到蔗糖“炭化”现象,认识反应过程,准确检验反应产物,防止环境污染,将实验设计为密闭装置。学生代表操作实验并表述现象:

滴入浓硫酸后,试管发热;蔗糖渐渐变成多孔疏松的黑炭;品红溶液褪色。教师活动:

(1)提问:分析实验现象,浓硫酸表现了哪些化学性质?(2)根据现象,从元素化合价角度分析反应中的反应物和产物是什么?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并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3)引导学生检验反应的产物。学生活动:

(1)回答:整个反应过程中,浓硫酸表现了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方法:假设推断法、实验验证法、逻辑推理法、对比分析法。

认识:实验检验真理,本质决定表象,坚持严谨求是,加强交流合作。设计意图:

将蔗糖与浓硫酸的实验改进为带有承上启下意义的综合实验,是因为本实验可以全面体现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三大特征。对于巩固所学新知识,促进知识内化,提供知识应用能力、体现探究成功的乐趣,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5.实验深化,发展认识 教师活动:

(1)深入探究:如何通过实验手段判断浓硫酸中+6价S与+1价H的氧化性强弱?

(2)参考教材,请讨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验证性实验装置。

借助教材,组织讨论,并适时进行提示引导。如何选取发生装置?如何检验还原产物?如何避免环境污染?

(3)师生协作,演示实验,根据现象板书:2H2SO4+Cu==CuSO4+SO2↑+2H2O(4)讲述:

A反应中浓硫酸既体现了氧化性又体现了酸性; B引导学生了解酸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酸的概念。学生活动:

(1)讨论与交流:假若浓硫酸能氧化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后的金属铜,则能证明硫酸中+6价S的氧化性强。(2)学生代表组装实验装置(3)介绍实验现象: A品红溶液褪色;

B最后试管底有黑色固体,把试管里的上层溶液倒掉,下层溶液倒在盛有水的小烧杯中,观察得到蓝色溶液。(4)结论:

A浓硫酸的氧化性是+6价S的氧化性,稀硫酸的氧化性是H+的氧化性,是酸性;

B浓硫酸氧化性比稀硫酸氧化性强; C浓硫酸是氧化性酸。设计意图:

通过铜与浓硫酸的实验设计与讨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对以浓硫酸为代表的氧化性酸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和设计评价能力,促进探究性学习上升为理论指导的新高度。

师生共同总结并扩展延伸:

A浓硫酸在与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均不放出H2;B浓硫酸还可以将某些非金属(如C、S等)氧化。板书:C +..2H2SO4 ==2SO2 + CO2 +2 H2O C在常温条件下,浓硫酸可以使铁铝发生钝化。

引导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试从知识、方法和认识上加以小结。

研究小组思考题:铜与浓硫酸反应过程中,曾出现黑色物质,可能是什么?

七、板书设计

一、硫酸的制备

二、硫酸的性质

(1)稀硫酸的性质:酸的通性

(2)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八、教案反思:

关于硫酸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教学在教学引入时从学过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以达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浓硫酸的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在本节教学中以实验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独特的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四篇:《浓硫酸的性质》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浓硫酸的性质》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作者:

来源:化学教与学 2012年8期

摘要:文章从运输浓硫酸槽罐车侧翻的真实案例引入课题,依托学案,通过实验设计全面系统地讲述了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关键词:浓硫酸;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8-007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8.034

一、设计思路

以“3s”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实验,上述加点词的首字母均为s)为理论指导,主要以实验探究的方法,去归纳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三大化学特性,最后通过工业运输浓硫酸采用铁罐车或铝罐车,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学以致用的思想。整节课的教学设计都采用对比的方式,对比浓硫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和浓硫酸反应情况的不同,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稀硫酸的酸性,即H+的性质。

(2)知道浓硫酸稀释放热。

(3)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特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体会通过实验获得化学知识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非金属元素知识体系,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2)通过教学,进一步建立化学与实验、生产、生活的联系,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1.“走进浓硫酸”

【情境导入】录像:装运浓硫酸的槽罐车侧翻,消防官兵抢险的画面。

师:在刚刚录像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后汇报:有些信息学生能利用现有的化学知识分析解释,但是有些信息学生无法解释:如为什么可用槽罐车装运浓硫酸?为什么要用水枪,防止出现火灾等。

设计意图:从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引入课题,学生容易接受;且在讨论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为后续深入探究浓硫酸的性质做好了铺垫。

2.浓硫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实验1】请一位同学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浓硫酸于试管中,观察浓硫酸,试着归纳它的物理性质。(无色,摇动试管观察流动性可与水对比,试管口也没有白雾,说明浓硫酸难挥发,沸点高;介绍常见浓硫酸密度是1.84g/cm3,密度比水大)

【小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提问】浓硫酸易溶于水,我们应该如何稀释浓硫酸?我能不能在浓硫酸中直接加水?

【学生思考后回答】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壁缓慢地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

设计意图:以往在讲述物理性质时,很多时候采取的是直接介绍,一听就忘。而通过实验得到感性认识,这样才能印象深刻。

(2)化学性质

【实验2】黑面包实验(由学生仔细阅读学案上实验步骤后自己动手做实验)

现象:烧杯里蔗糖先白变黑,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黑色物质呈黑面包状,有刺激性气味。

分析:蔗糖变黑,是蔗糖炭化变黑,这是由于浓硫酸的脱水性。

设计意图:让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且有超强震撼力的黑面包实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黑面包实验综合体现了浓硫酸的三大特性。

①脱水性

浓H2SO4能使许多有机物(尤其是糖类,如纤维素、蔗糖等)脱水。反应时,浓H2SO4将有机物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水的组成比(2∶1)脱去。

方程式C12H22O11■12C+11H2O

【设疑】黑面包试验中水的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在黑面包实验中加水,是要利用浓硫酸溶于水释放的热量,相当于给反应加热了。

【讲解】浓硫酸很容易吸收以水分子形式存在的水,并和水反应生成水合硫酸且放出热量。这就是浓硫酸的吸水性。

②吸水性

【设疑】利用这一性质,浓硫酸有什么用途?

【学生讨论后回答】浓硫酸可做为气体干燥剂,并讲述出将浓硫酸装入洗气瓶中,气体导入时要注意长进短出。并引导学生联想到在实验室制备氯气过程中,制得氯气中有水蒸气,我们就是通过浓硫酸除掉其中水蒸气。

【设疑】刚刚学习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自我小结。

【过渡】刚刚我们闻到刺激性气味气体SO2从何而来呢?

【讲解】浓硫酸将蔗糖脱水炭化后,生成了单质碳,C进一步和浓硫酸反应生成了SO2气体。

在黑板上写出方程式,该反应常温下不反应,需加热。硫化合价降低,必定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炭被浓硫酸氧化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并引导学生配平。

C+2H2SO4(浓)■CO2↑+2SO2↑+2H2O

引导学生分析该氧化还原反应,浓硫酸是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是由+6价硫体现出来的,为了和稀硫酸H+体现的氧化性相区别,我们称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③强氧化性

浓硫酸除了能氧化C外,在今后学习中我们还会学习到浓硫酸还能氧化其他非金属单质如S和P等。

【过渡】这里浓硫酸将炭氧化了,而炭是非金属单质,那么金属单质能不能被浓硫酸氧化呢?我们找一个常见的金属单质铜。

【提问】根据初中所学知识,铜能和稀硫酸反应吗?(不能)

【追问】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在氢的后面,所以铜不能将氢气置换出来。

【实验3】铜和浓硫酸加热下的反应,并将产生的气体分别通入品红溶液和紫色石蕊试液中,最后通入NaOH溶液吸收尾气。

【板书】Cu+2H2SO4(浓)■CuSO4+SO2↑+2H2O写出方程式,让学生配平,并用单线桥表示该氧化还原反应。

【讲解】分析该反应,浓硫酸没有全部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浓硫酸体现了酸性和强氧化性,参加氧化还原反应浓硫酸占一半,与浓硫酸与非金属单质反应不一样。

第五篇:对浓硫酸与稀硫酸比较的探究教学

对浓硫酸与稀硫酸比较的探究教学

郭君瑞台州市 温岭中学,设计构想

高中化学新课程非常强调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为有效落实新课程理念,我们进行了相当长的探索与实践,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即“围绕一个核心、贯穿两条主线、遵循三个原则”。所谓“围绕一个核心”即教学设计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贯穿两条主线”指的是课堂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正确处理好知识主线和能力主线的关系,使两者相益得彰;要体现以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所谓知识主线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来重新优化组织和设计的一系列知识点。能力主线是由这些知识点的能力价值构成的,并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环节。若以人教社化学教材中的“硫酸”为例,则该课的知识主线可简单地表示为硫酸的用途→物理性质→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知识网络,这中间也胶连着稀硫酸与浓硫酸性质上的差异;能力主线为问题情境→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讨论与评价→得出结论。“遵循三个原则”指的是化学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可行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从而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②知道浓硫酸与稀硫酸性质上的差异,初步学会浓硫酸与稀硫酸的鉴别方法;③初步学习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2)过程与方法: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②经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探究过程,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浓硫酸强氧化性的探究,了解量变质变规律及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养成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②通过实验、讨论与交流,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策略

硫酸这一节的知识重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知识难点是脱水性与强氧化性;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力培养的难点是过程分析中的逻辑推理能力。对学生来说,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酸的通性、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等基础知识,以及试管、酒精灯等常见仪器的使用,但基于高一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开展探究学习所需的一些基本技能,我们认为硫酸这一节的教学应是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讲授法的有机统一。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策略有:

(1)以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提供相关材料,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领悟形成知识结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教学中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过程分析,即教学过程不只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结论情况,而是更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与理解,让学生自已去观察、比较、分析,自已去发现新知,得出结论。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讨论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给予他们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不要过早地予以中止;给学生创造展现的机会,即让他们展现学习结果,展现能力,展现个性,让学生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

(3)教学中教师是一位协作者、帮助者和指导者,并依据反馈信息,通过启发、暗示等方法调控教学进程。

(4)在评价方式上,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5)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让各种情境、实验的微观现象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过程

4.1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

投影:硫酸的用途(实物图片)

学生:根据图片实物叙述硫酸的用途

师问:1.现有两瓶等体积的20%的稀硫酸与98.3%的浓硫酸,请问它们在组成和物理性质上有何不同?

2.有哪些方法可区分上述两瓶硫酸?

3.稀硫酸能否变成浓硫酸?具体有哪些方法?

学生活动:(1)观察两瓶等体积的硫酸样品,比较两者的粘度,掂一下两者的质量。

(2)相互间交流讨论,对上述问题尝试作出解释。

师生讨论后归纳:

投影:

(一)硫酸的物理性质与组成4.2 对照实验 体验差异

启发:既然浓硫酸与稀硫酸在组成与物理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异,那么,在化学性质上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呢?

投影:(1)分别将浓硫酸、稀硫酸滴入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

(2)用玻璃棒将浓硫酸、稀硫酸分别点在蓝色石蕊试纸和火柴梗上,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学生活动:同学两人一组,按上述要求完成实验。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指导帮助。

师问:哪一组同学来汇报实验现象,并作出解释?

学生:在硫酸铜晶体中加入稀硫酸,硫酸铜溶解,溶液呈蓝色;加浓硫酸的晶体由蓝色变为白色,这是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之故。蓝色石蕊试纸遇稀硫酸显红色,遇浓硫酸变黑;火柴梗遇浓硫酸变黑,这是由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追问:浓硫酸的吸水性与脱水性有何本质区别?

学生:略

讲述:2002年大学生用浓硫酸伤熊事件,强调浓硫酸的腐蚀性。

投影:

(二)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吸收水分子的性质。

2.脱水性:被脱水物没有现成的水分子,而是将被脱水物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的性质。

4.3 引导探究 提升素养

提出问题:较活泼的金属如Al、Zn、Fe等与稀硫酸作用会产生H2,若将稀硫酸换成浓硫酸将又怎样?也就是说浓硫酸是否有氧化性?

猜想与假设:(1)若硫酸中的氢元素得电子应有H2产生;若硫酸中的硫元素得电子,可能生成SO2、S或硫化物等。

(2)铝得氧成为氧化铝,再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

投影:(1)将长约25cm的铝片一端先在浓NaOH溶液浸一会儿,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再插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并作出解释。

学生活动:实验,观察现象,尝试解释。

学生1:无现象,Al与浓硫酸不反应。

学生2:可能发生了化学反应,只不过现象不明显。

查阅教材:常温下,铝与浓硫酸作用首先形成致密的Al2O3薄膜,阻止Al与浓硫酸继续反应,这个现象叫钝化。

讨论: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分析金属铝与浓硫酸反应的得失电子情况。结论:常温下铝、铁遇浓硫酸会发生钝化,用它们做的容器可贮运浓硫酸;钝化是一种化学变化;在加热条件下铝、铁均可与浓硫酸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浓硫酸中的+6价S得电子,显示氧化性。

提问:浓硫酸的氧化性强弱如何?其还原产物又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并由此设计实验方案:(选择还原性较弱的金属铜)

(1)分析可能的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H2SO4→SO2、S或硫化物;Cu→CuO→CuSO4。

(2)根据反应物、反应的条件及可能的产物选取发生装置、判断可能的实验现象、还原产物的检验和如何防止可能的还原产物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按讨论得到的实验方案完成Cu与浓硫酸反应的实

验,允许有其它不同的实验方案并存。观察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并得出结论。

小组汇报:(1)常温下无明显现象,加热后能反应

(2)铜片表面有黑色物质出现(可能是什么物质,能否用简单的实验加以验 证?)

(3)试管内有酸雾产生(新问题:这又是怎样产生的?)

(4)品红溶液褪色(新问题:是什么物质?是什么元素得电子?)

(5)上层溶液加到水中变蓝色

(6)底部有白色晶体生成(新问题:这是什么物质?如何证明是无水硫酸铜呢?既然有水生成,为什么硫酸铜不变蓝?)

讨论:(1)整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反应?化学反应应如何表示?浓硫酸显示了什么性质?

(2)若铜过量,硫酸是否会被完全消耗? 如果是足量的Zn与浓硫酸反应,则情况又将怎样?

结论:(1)浓H2SO4具有强氧化性。加热时能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Pt、Au

除外),一般还原产物为SO2,常温时Al、Fe遇浓H2SO4会产生钝化。

(2)浓硫酸为氧化性酸,稀硫酸为非氧化性酸,且氧化性:浓H2SO4>稀H2SO4。

4.4 联系实际 综合创新

讲述:浓硫酸除了与金属单质反应外,在加热条件下能与非金属单质如C、S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C+2H2SO4 CO2↑+2SO2↑+2H2O

演示:按下图要求完成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出解释。

交流讨论:(1)装置A、B、C、D、E中各有什么现象?并说出B、C、D、E中各试剂的作用。什么现象能说明产生的混合气体中含有CO2。

(2)蔗糖与浓硫酸混合后,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同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请问原因是什么?整个过程中浓硫酸显示了哪些性质?

(3)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4)若只用A、C、E能否同样能证明它们反应的产物?请说明理由。学生分析讨论略。

小结: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除了能与金属单质反应外,还能将非金属单质(如C、S等)、某些化合物(如S2—、I—、Br—等)氧化。

4.5 依据规律 系统整合讲述:今天,我们用两类不同的还原剂验证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请大家依据性质与用途的相互关系,构思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

投影:

下载碳与浓硫酸的教学设计[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碳与浓硫酸的教学设计[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高一年级浓硫酸的教学设计化学教学案例

    苏教版高一年级浓硫酸的教学设计化学教学案例 一、设计思路 化学是学习的一个载体,化学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教育。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大全)

    《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课题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第一课时) 二、教案背景 本单元知识往往被学生看成是零碎、易懂、难记的内容,而且这部分内容比较......

    碳单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碳单质的种类、结构、物理性质及用途。 (2)开始对同一种元素可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有认识......

    低碳生活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1、围绕活动主题低碳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了解问题的类型,每个学生能够提出至少一个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经历问题归类合并并成为子课题的......

    《浓硫酸酸的氧化性》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开始利用自己设计拍摄微课进入教学内容,即让学生觉得有趣又将学生生有效的带入对浓硫酸性质的好奇。在过程中各环节利用知识的关联有效的递进,将知识融为一体又相互根据......

    《碳的几种单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全文5篇]

    《碳的几种单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氧气、水之后,再学习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本人认为它非常重要。因为碳和碳的化合物......

    碳和碳的化合物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化合物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物理性质的差异及原因,了解一些碳单质的用途。 2.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了解碳还原金......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教学设计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了解低碳生活的含义。2、在小组合作中学会提出问题。并能将问题进行分类整理,从而归纳出小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