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2教学设计之二:重点、难点——袁志平专题讲座→《第一章信息和信息技术基础 第一节信息和信息技术》
16付
雪《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之二:教学重点、难点
专题讲座
一、课堂教学重点
⒈教学重点
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指本节课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也就是本节课章、节的内容。
例一:在2003年高中课程改革之初,有一地区新上任的教学领导,由于不懂教育教学,既要显示自己是教育教学的专家式领导,又想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标新立异以示改革、创新,竟然在不同的场合,公开地建议在教学设计(教案)中取消教学重点的设置,以示“创新”。
如果在教学设计(教案)中,没有设置教学重点的栏目项,那么查看教案的教学管理老师、听课的学科教师就不会知道这节课到底要讲什么?还要从教学设计(教案)和听课的过程中,自己去研究分析、归纳提炼。
结果是贻笑大方,以至于成为本地区教师和教研员教学工作之余的笑柄,也成为王婆茶点铺中,茶余饭后的笑料。
建议:教学重点的栏目项必须保留,不可省略掉!
⒉设置教学重点
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当中,教学重点的设置一定要准确、书写清晰。由于在设计撰写信息技术教科书时,主编和作者考虑到了教学进度的节奏,通常是将每章、节的“节”或者是“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为45分钟(小学40分钟)一节课的时间可以完成。
由于给教科书的每个章、节所起的名称,要涵盖本章、节的所有内容,所以,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有时常常与教科书中“节”(课)的名称类同。
也有例外,就是较早时期(2000年左右)的一些地方的教科书,给每个章、节所起的名称,采用的是活动主题、游戏等形式的名称。单从章、节的名称看不出来本节课到底是在讲什么内容?甚至于不知道本章、节属于哪一个学科了!
例二:第二章 伟人故乡、第三章 网上筑巢、第四章 龟兔赛跑„„ 第一节 濒危动物、第二节 保护环境、第三节 走近南极„„ 撰写的本节课教学重点的正确方法:教学重点往往是对本“节的名称”所包含的教学内容的个人的解释性语言。
所以,对同一节课,不同的任课教师对“节的名称”解释性语言,会在词语叙述方面有所差异。但是,语言所表述的内容基本差不多,不尽相同。
不同的教师,在相同的时期,讲授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学重点应当相同。bīn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时期,讲授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学重点应该是不变的。
例三:北京高井中学付雪老师,在给新初一年级入学的学生,讲的第一节课《第一章信息和信息技术基础 第一节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教案设计中,设置的教学重点是:信息的一些主要特征。
此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什么要设置为:“信息的一些主要特征”? 首先来看“特征”。所有的事物都会有共性的东西,如: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而每个具体的事物又都会有各自的特征,如:水、冰、汽等。
同一个事物会有很多的特征,如:H2O 有许多的物理、化学特征。但是,在诸多的特征之中,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也就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那么,信息有着诸多的特征,就是基本特征也有很多,如:普遍性、客观性、可认知性、依附性、传递性、共享性、时效性等等。为了抓住信息这个事物的主要矛盾,就是要抓住信息的一些主要特征。
所以,北京高井中学付雪老师设置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信息的一些主要特征。
由于考虑到新初一的学生,对信息这个抽象事物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在初中阶段第一节课的45分钟之内,就将“信息”理解的很全面,所以,只是有选择性地讲述了信息的一些主要特征,如:普遍性、依附性、传递性(空间、时间)、时效性、共享性。弱化了对信息其他的一些主要特征的讲解和描述,如:客观性、可认知性等。留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去逐步地认知、理解和消化、吸收。
⒊设计突出教学重点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当确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的重点之后,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方面,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例三:北京高井中学付雪老师的《第一章信息和信息技术基础 第一节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教案设计中,设置的教学重点是:信息的一些主要特征。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相应地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情景导学法、动手实践法、讨论法、演示法和讲授法等”。利用了学校非常好的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Windows 7操作系统、Office 2010”。
通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实验”栏目,: 看:通过窗外植物的样子分辨季节。听:金鸡报晓。
闻:食物的气味(醋,酱油,香油)。尝:食物的味道(糖,水)。
触:通过触摸辨别物品(日用品)。在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和学生的互动讨论过程,从而描述出了感受信息的初步结论:信息并不神秘,信息无处不在,信息就在我们身边(普遍性、客观性)。
从而分析得出哪些信息是没有被人类加工过的自然信息(客观性、可认知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哪些信息是经过人们加工后得到的信息(加工后的信息,才可能会有虚假的成份,信息才可能会具有真伪性)。
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陕西之游》的活动主题,一气呵成,将信息的一些主要特征顺利地引入出来,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重要的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让听课者看到本节课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并且顺便将对信息技术的概念进行了简单明确的描述。
本节信息技术课是很有亮点和新意的一节典型的教学研究课。
二、课堂教学难点
⒈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应该是指(这些)学生在本节课中难以理解和接受的那部分教学内容。教学的难点与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有关,也与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有关,还与教学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通常教学难点只设置一、二个。设置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学的难点一定是本学科的教学难点,一定不能设置为其他学科的教学难点。
例四: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范晶老师的《文本信息的输入》教案设计中,范晶老师设置教学难点是:“对需求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如果将教学难点设置为对数学公式的理解就错了。
利用快捷组合键,根据其顺序编号(①②③④),将它重新排列。
④求代数式x22xyy2的值.①例题: ③x=-2,y=-5,②已知:
2正确顺序:
例题:已知:x=-2,y=-5,求代数式x22xyy2的值.2⒉设置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任课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根据信息技术科学的发展状况,根据教学环境,根据个人教学水平,根据对不同班级学生的了解等条件而设置的。这个教学难点是猜的。
同一个教师,在相同的时期,在不同班级(如:2010年初一⑴班~⑻班),讲授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学难点可能会不同。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时期,在相同年级(如:2010年初一和2011年初一),讲授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学难点也可能会不同。
不同的教师,那就是更不相同了!
在授课时就有可能发现,课前设置的教学难点,在不同的班级中会有一些偏差,课后在教案的反思部分中需要调整改变,并要及时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在备课时设置的教学难点(重点)的精度和准确度。
精度___、准确度___(填:高、差)准确度___、精度___(填:高、差)
例五:始终困扰着人们学习、使用计算机的两个难点。
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始终缠绕着人们的、不易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路径;二是光标。
①路径是信息资源管理(文件管理、数据库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信息资源整体结构化认识的体现。
②光标比鼠标出现得早,在不同的状态下,光标为最小时通常表现为闪动的竖直线道“|”(或下横线道“_”),有时光标表现为“选中”的反显(或高亮)部分(块),这部分(块)有可能是选中的文件全部内容,也是光标最大时候。
例六:始终困扰着人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难点——信息。
如果对信息概念的理解不能解决,就会使人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不牢固,影响今后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效果。
⒊设计突破教学难点
要想突破教学难点,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三:北京高井中学付雪老师的《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教案设计中,设置的教学难点是: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利用了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Windows 7操作系统、Office 2010”教学环境,设计了《陕西之游》的主题活动内容,从信息的依附性入手,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问题。
演示1:“西安火车站”图片→“西安火车站”被打乱的图块。演示2:“西安简介”表述正确的文字→“西安简介”打乱的文字。分析讲解: 信息只能依附于某种载体才能存在。
信息载体:承载加工后信息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称为信息的载体。
图1 西安火车站
图2被打乱的图块
图3 西安简介文字被打乱
分析讲解:
信息只能依附于某种载体才能存在。
信息载体:承载加工后信息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称为信息的载体。(回避了自然信息)
例七:北京蓝天二中郝丽老师《合成全景图像》的教案设计中,设置的教学难点是:合成全景图像。
设计中,利用了学校“计算机及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Photo Stitch软件等”教学环境。采用了“讲授法、自主学习法、任务驱动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了“制作‘我的祖国’电子报刊”主题活动内容,从自主学习、浏览教学网站入手,将全班分成两组,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
一、任务二。
任务一:合成垂直全景图——千年柏树。
任务二:合成水平全景图——金沙江大拐弯。任务三:合成旋转360度全景图——稻城亚丁。最后,解决图像拼接缝隙错位的问题。
设计的教学任务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一步步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问题。
第二篇:高一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鹏飞
【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本 【适用年级】:高一必修模块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一年级第一次信息技术课,第一节课对于学生以后学习信息技术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第一节的课的内容更趋“文科”化,内容枯燥乏味,动手实践较少甚至是没有,所以激发学生对中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意识是本节课至关重要的内容。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的概念:信息论的观点、控制论的观点、我国专家的观点。
2、传播的要素(为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做铺垫)。
3、信息的基本特征:共享性、依附性、传递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等(为信息的鉴别与评价及信息中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做铺垫)。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信息活动中形成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生活和学习中体验信息存在的普遍性,意识到信息在生活和学习当中的作用,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能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难点:信息的具体含义,实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活动一:感受信息的重要性(学生集体回答)
打酱油: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而已,相当于“路过”。一种在天涯十分流行的对现实无奈的术语,道义上强烈关注某事,行为上明哲保身,受压抑的轻微呼喊,朝野都能接受的行为,属于“非暴力不合作”幼稚阶段的行为。
神马都是浮云: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有抱怨感叹之意。提意见——拍砖强烈支持——狂顶蟑螂——小强高手——大虾 低手——菜鸟
847
教学活动三:感受信息的概念及特征(学生自主探究并举例)
1、信息是如何传递的?用示意图画出
2、信息为什么能共享,物质和能量能共享吗?
3、信息为什么会有时效性?
教学活动四:分组讨论(时间允许的话)
大多数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对大家都有用,那些过时老化的、虚假的信息对人们来说是有害的。但有人认为,并不是所有过时了的信息都没有利用价值,有些东西时间越久
远就越发的有价值。在讨论中请你要以具体的事例或证据为依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第三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为课本“信息技术入门”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教材以两个活动主题为基础,然后以“知识与技能”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充分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基石,是引导学生走进信息技术殿堂的一块敲门砖。
信息技术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本节不仅是简单的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爱国主义相结合,将一些世界名曲、名画、名作放于多媒体教学中,用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亲自体会信息的传递及获取,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增加了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新同学在小学已接触到计算机,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学习兴致较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点,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识较为直观,另外由于个性差异,也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
三、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含义,了解信息的呈现形式,主要特征及信息的发展与应用。
2、技能目标:通过对信息的了解,能掌握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并能以简单的方式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个人的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五、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
六、教学手段:采多媒体教学网
七、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触摸知识,教师总结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分层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生动、直观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表象,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
实例:学生在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歌曲旋律中走进课堂,不仅是一种享受,同时会产生疑问,声音从哪里来,为什么计算机会播放出声音,这样不仅会产生一种想学计算机的冲动,同时也会在歌曲的旋律中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产生一种爱国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通过任务设计,诱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促使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任务分层设计,由浅及深,先易后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注意与多学科的整合。
3、学生学习设计(1)分组:教师按知识水平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各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这样可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
(3)交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汇报自己任务完成情况,相互评价。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巩固练习——师生评价——作业
八、教学设计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问题:
1、同学们听到了什么?
2、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到了“爱我中华”的歌曲
看到了一张讽刺漫画,对学习产生兴趣
为什么上课会这样,我们要学什么? 导出本节课的任务是: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含义
2、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
信息的含义(多媒体显示图片)
自学课本活动1,并思考: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它们?
2、它们能告诉人们哪些内容?
3、这些内容可划分哪些方面?
4、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
5、信息的含义是什么?
巡回观察,启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双主教学策略。
分组完成任务
以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
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加以引导得出对信息的正确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每组代表发言
回答以上不同问题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继续分层自学
信息的传递及获取
自学课本P5页,结合实践活动完成以下问题:
1、信息可通过哪些方式传递?
2、你是怎样获取信息?
3、什么是信息的载体?刚才的活动中,信息的载体分别是什么?
4、同一信息的传递方式唯一吗?不同的信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传递吗?
5、信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实践活动,耳濡目染,亲身体会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实践活动:
1、看手中的一份关于2004雅典奥动会的一份新闻报道;
2、看一段关于2004雅典奥运会的资料片(女排决赛胜利时刻);
3、放一段关于奥运会的录音报道;
3、让学生现场发挥表演一些小品,表示一些体育运动并表达获得奖牌时兴奋
看课本并思考完成以上所提问题
归纳总结
1、对学生回答加以评价,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2、以多媒体方式展示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给学生严格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信息的表达方式本身是载体,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才是信息。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和可处理性等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知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国奥运的认识,并立志把女排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以上问题,表达个人不同观点,得出总结
(1)信息是各种不同信号的集合;
(2)信息的传递必须依赖于载体;
(3)获取信息的不同途径(个人举例)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一(附)
在多媒体网络中出示同步训练一的内容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看课本,认真总结,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层层推进
信息技术及利用
看课本P5—6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思考自己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信息技术?
3、知识提高:
阅读课本活动2,思考格林用到了了哪些信息技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浅及深,从自己到格林,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并增强为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而努力学习的计算机的信心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根据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思考总结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用到的信息技术。总结格林的信息技术运用
设想自己将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二(附)
网络显示同步训练二
设计意图: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印象
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答案,加深理解
小 结
多媒体网络出示: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2、信息的特征
3、信息技术的运用
设计意图:使整节课,有序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通看课本,回想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理论框架
九、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人完成任务情况,协作学习时对本组作出的贡献。
2、自我评价,对照本节课知识点,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填写在表中,并交给老师,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表格如下:
知识点
概念理解
是否掌握
通过什么方法掌握的 信息含义
信息传递、获取方法
信息技术含义及运用
十、课后作业
1、搜集传递信息的方法并举出实际运用的例子。
2、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实例。
3、将以上结论填入下表:
表一:
序号
设备名称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在这里,“事物”泛指一切可能的研究对象,包括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包括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运动、化学运动、思维运动和社会运动;“运动方式”是指事物运动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运动状态”则是事物运动在空间上所展示的形状与态势
从认识论视角看,信息是物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表达出来的内在逻辑的时空序,表现为实体态信息、运动态信息、基因态信息、反应态信息和思维态信息等五个层次。从本体论视角看,信息是标志物质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信息与物质具有对等性,信息是全面的、浓缩的,是潜信息与显信息的统一。
一切可以被感知到的事物都可以叫做信息;可以作为其他信息传输、储存的媒介叫做载体
第四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为课本“信息技术入门”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教材以两个活动主题为基础,然后以“知识与技能”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充分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基石,是引导学生走进信息技术殿堂的一块敲门砖。
信息技术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本节不仅是简单的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爱国主义相结合,将一些世界名曲、名画、名作放于多媒体教学中,用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亲自体会信息的传递及获取,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增加了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新同学在小学已接触到计算机,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学习兴致较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点,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识较为直观,另外由于个性差异,也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
三、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含义,了解信息的呈现形式,主要特征及信息的发展与应用。
2、技能目标:通过对信息的了解,能掌握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并能以简单的方式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个人的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五、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
六、教学手段:采多媒体教学网
七、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触摸知识,教师总结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分层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生动、直观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表象,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
实例:学生在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歌曲旋律中走进课堂,不仅是一种享受,同时会产生疑问,声音从哪里来,为什么计算机会播放出声音,这样不仅会产生一种想学计算机的冲动,同时也会在歌曲的旋律中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产生一种爱国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通过任务设计,诱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促使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任务分层设计,由浅及深,先易后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注意与多学科的整合。
3、学生学习设计
(1)分组:教师按知识水平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各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这样可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
(3)交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汇报自己任务完成情况,相互评价。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巩固练习——师生评价——作业
八、教学设计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问题:
1、同学们听到了什么?
2、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到了“爱我中华”的歌曲
看到了一张讽刺漫画,对学习产生兴趣
为什么上课会这样,我们要学什么?
导出本节课的任务是: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含义
2、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
信息的含义(多媒体显示图片)
自学课本活动1,并思考: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它们?
2、它们能告诉人们哪些内容?
3、这些内容可划分哪些方面?
4、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
5、信息的含义是什么?
巡回观察,启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双主教学策略。
分组完成任务
以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
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加以引导得出对信息的正确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每组代表发言
回答以上不同问题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继续分层自学
信息的传递及获取
自学课本P5页,结合实践活动完成以下问题:
1、信息可通过哪些方式传递?
2、你是怎样获取信息?
3、什么是信息的载体?刚才的活动中,信息的载体分别是什么?
4、同一信息的传递方式唯一吗?不同的信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传递吗?
5、信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实践活动,耳濡目染,亲身体会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实践活动:
1、看手中的一份关于2004雅典奥动会的一份新闻报道;
2、看一段关于2004雅典奥运会的资料片(女排决赛胜利时刻);
3、放一段关于奥运会的录音报道;
3、让学生现场发挥表演一些小品,表示一些体育运动并表达获得奖牌时兴奋
看课本并思考完成以上所提问题
归纳总结
1、对学生回答加以评价,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2、以多媒体方式展示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给学生严格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信息的表达方式本身是载体,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才是信息。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和可处理性等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知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国奥运的认识,并立志把女排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以上问题,表达个人不同观点,得出总结
(1)信息是各种不同信号的集合;
(2)信息的传递必须依赖于载体;
(3)获取信息的不同途径(个人举例)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一(附)
在多媒体网络中出示同步训练一的内容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看课本,认真总结,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层层推进
信息技术及利用
看课本P5—6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思考自己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信息技术?
3、知识提高:
阅读课本活动2,思考格林用到了了哪些信息技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浅及深,从自己到格林,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并增强为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而努力学习的计算机的信心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根据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思考总结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用到的信息技术。
总结格林的信息技术运用
设想自己将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二(附)
网络显示同步训练二
设计意图: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印象
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答案,加深理解 小 结
多媒体网络出示: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2、信息的特征
3、信息技术的运用
设计意图:使整节课,有序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通看课本,回想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理论框架
九、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人完成任务情况,协作学习时对本组作出的贡献。
2、自我评价,对照本节课知识点,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填写在表中,并交给老师,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表格如下:
知识点
概念理解
是否掌握
通过什么方法掌握的 信息含义
信息传递、获取方法
信息技术含义及运用
十、课后作业
1、搜集传递信息的方法并举出实际运用的例子。
2、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实例。
3、将以上结论填入下表:
表一:
序号
设备名称
信息载体
第五篇: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题信息与信息技术时1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实施“双主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特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寻求知识的能力;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情感目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教学重点信息的含义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及其重要作用。教学难点辨别信息的真伪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札记一程引入二堂教学1(1)什么是信息(2)辨别信息的真伪(3)如何获取信息2信息技术的重要性:3学生自学内容:4后任务
问题1:大家平常都用什么方式和朋友或者家人进行交流呢?
我们交流的内容是不是可以叫做“信息”呢?哪些东西又可以称作为“信息”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信息社会:了解一下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社会问题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什么是信息呢?哪些东西可以称作信息呢?问题3:信息的特征是什么?普遍性、无限性、可传递性、共享性信息载体的可变性教师总结:教师归纳学生所说的信息并总结提出更多详细的信息实例;概括“信息”的含义。思维拓展1:了解了什么是信息之后,我们来想想哪些信息对你来说是有用,哪些信息有是没用的呢?或者说,哪些信息是不真实的?总结学生结论,并指出出现信息泛滥的原因。以及大家应该采取的态度。知道了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那么我们又如何来获取有效的信息呢?信息技术就是指获取、处理、存储、传输信息的技术。现在我们通过下面两个个例子来了解获取信息的过程:(展示例子)思维拓展2:从这个例子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A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越来越快,越来越广,越来越大越来越强B现代人对信息的过度依赖性会有什么后果?(学生答案)D(学生答案)E(学生答案)F(学生答案)老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进行补充。思维拓展3:通过以上一段话,你觉得美国及其盟国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迅速并且零伤亡的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进行了信息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那么大家可以翻开我们书上的第3页,看一下刚才我们练习的如何获取信息等步骤。根据上面一个例子,我们看到了,因为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军事上创造了全新的信息战战法,所以才轻松地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关系到了国家的命运。那么,信息技术除了运用到军事上面,还可以在哪些领域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呢?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并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文字---造纸和印刷术----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使用------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2: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正迅速将全球联成一个整体,“地球村”不再是梦,信息的交流及传播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计算机从处理文字和数值,扩展到处理声音、图像、影像等。查找有关的资料:电脑报、上网、十万个为什么之等信息学科,培养自己的外阅读和自习的能力。
学生举例说出交流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生活举例说出信息实例A:共享信息的人越多,信息的价值就越大B: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也会过时D:信息离不开载体讨论: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举例子来说明。
不信,不传,不造阅读第一个例子:古人通过烽火台、信鸽,驿站传递信息,近代人通过电话、电报,书信传递信息,现代人呢?通过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阅读第二个例子:自第一次海湾战争开始到南联盟战争、阿富汗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国及其盟国都以绝对的优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地,如此“零伤亡”地取得胜利呢?是上帝偏袒他们还是……?(想一想)举例子说明信息技术在哪些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预想的回答:电话,聊天工具,信等预想: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例:x疆7事中不真实信息起的作用?教学方法:通过例举两个例子:让学生阅读一小短文字,回答通过文字你能获取什么信息…由以上第二个例子: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决定其命运可以得出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引申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工农业生产、医疗、军事、教育、电子商务、网络、娱乐生活等。简单提及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及现有水平,指出我国信息技术同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操,鼓励他们学好知识,报效国家。
三、后补充:学校信息技术竞赛及上机要求。
四、堂总结:1向学生介绍可以参加的晋中市电脑制作比赛,鼓励学生勇于动脑,积极活动:2上机带脚套,不吃零食,规范操作,不使用带有威胁的可移动存储设备。总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当今信息同物质、能源一样重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之一,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甚至人们把今天的社会称为信息社会。所以,信息和信息技术都非常重要。想要快速获取有效信息以及学习信息技术,就是我们要一起努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