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日期:2007-10-11]
来源:吕超 作者:和桥二中
[字体:大 中 小]
一、教学背景
1、使用教材: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
2、教学内容:第1单元第1节
3、课时安排:1课时
4、教学环境:极域广播系统
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书本自备光盘(信息技术应用的视频)
二、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编码方法。
2、学习感悟:任何事物都包含特定的信息,认识信息和有效地获取信息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
3、实践创作:调查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信息、信息技术的含义; ②、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2)、教学难点:
①、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5、内容分析:《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课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
6、学生分析: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教学策略分析:
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应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应此在讨论的过程中,重在学生说出他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在情境中感悟,在解决问题中交流探索,在实践中内化、自悟。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这一课的多媒体课件;
(2)、揭示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将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1)、教师展示本节课完成的教学任务。
①、信息的含义?信息的基本特征?
②、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③、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2)、学生自学书本2至13页,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3)、学生解答问题,对于有疑问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4)、对于共同性问题,教师做适当讲解;对于难点二进制编码,教师做详细讲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总结归纳,体验成功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3)、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学,让学生自主体会信息技术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在“讨论和实际操作”中体验信息的获得和信息的正确辨析,正是在辨析过程中,提高了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更大的兴趣,是我这堂课的最终目标。
第二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编码方法。
2、学习感悟:任何事物都包含特定的信息,认识信息和有效地获取信息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
①、信息、信息技术的含义; ②、信息的二进制编码。(2)、教学难点: ①、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1)、教师展示本节课应完成的教学任务。①、信息的含义和信息的基本特征
(信息通常就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思。);(信息的普遍性,传递性,可加工性,可存储性,价值性,可共享性,时效性)
②、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或者步骤?
信息技术是研究如何获取信息、处理(存储、分析、加工)信息、传输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技术。其主要支柱是通读(Communication)技术、计算机(Computer)技术和控制(Control)技术,即“3C”技术。③、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哪些负面影响?(简单了解)
*学生自学书本2至9页,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项是信息(C)
A.一张光盘 B.电视 C.报纸上登载举办商品展销的消息 D.报纸
2、计算机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是(D)。A.定期对计算机重新安装系统
B.不要把 U 盘和有病毒的 U 盘放在一起 C.不准往计算机中拷贝软件 D.给计算机安装上防病毒的软件
7、小明很喜欢下棋。一天,他在网站上看到一则有关“象棋比赛”的通知,可赛事早就结束了。要是能早些看到这消息,那该多好呵!这里主要反映的信息特征是:(C)
A、载体依附性 B、价值性 C、时效性 D、增值性
8、名著《三国演义》在图书馆被不同的人借了又借,网上登载的文章《我们如何应对入世》被数以千计的人们不断地翻阅。这都说明信息具有(C)的特点。
A、载体依附性 B、必要性 C、共享性 D、时效性
9、股票信息对于炒股的人价值很大,而对于其他人价值很小。这说明信息具有(D)。A、载体依附性 B、可处理性 C、共享性 D、价值相对性
10、“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这句话表明了信息具有(B)特点。A、多样性 B、普遍性 C、变化性 D、储存性
11、社会发展至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有(B)。A、信息、知识、经济 B、物质、能源、信息 C、通讯、材料、信息 D、工业、农业、轻工业
12、下列哪句话不正确?(C)
A、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B、如果信息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C、信息时效性无论长与短,都可以在长时期内保持有效。D、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13、用普通电话跟朋友联系业务,其信息的载体是(C)A、文字 B、图像 C、声音 D、符号
15、对于信息的理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信息不具有时效性 B、信息可以不依附于某种载体存在 C、信息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被处理 D、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二、填空题。
请给下面列举出的信息的基本特征,各举说明其特征的一个例子。⑴载体依附性 例:文字信息可以印刷在书本上。⑵价值性 例:股票信息对于炒股的人价值很大。⑶时效性 例: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⑷共享性 例: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④、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问?在计算机机内部,信息的表示、存储、处理和传送均采用()或()。
问?为什么采用这种数制表示信息,有什么优越性;如何具体表示数和非数信息。
(2)、学生自学书本9至11页,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学生解答问题,对于有疑问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4)、对于共同性问题,教师做适当讲解;对于难点二进制编码,教师做详细讲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三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信息技术的第一课,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课是很感兴趣的,让他们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无论在今后的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是离不开计算机的,计算机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
本节课学生是不需要打开计算机的,刚开始同学们还有点失望,但是随着老师给大家展示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看、听、闻、说、摸等方式获取信息,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让学生看一看老师出示的图片,通过眼睛看,让学生对图片进行描述,启发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信息。再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让学生用耳朵听一听,老师播放的声音,听听从中获取了怎样的信息,同学们个个竖起了小耳朵,听得特别认真。老师拿一朵花,让学生闻一闻,这是什么?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是鲜花。最后老师让学生摸一摸身边的物体,看看获得了什么信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体验,真切的感受到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也加强了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设置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环节,让学生对原本比较空洞的知识,能够得到感性的认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
本节课的教学,由于要求学生了解的理论知识较多,所以我以学生自学课文的形式、学生回答提问的形式为主,不乏单调。在学生进行桌面背景操作的时候,有发现个别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图片是,虽然能够更换背景,但是却很模糊。这一点,我事先没有考虑到,所以只好在学生遇到问题之后,个别给予解决和帮助。其实我现在觉得,还是在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之后,广播教学,呈现学生的问题,将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既可以让全班同学知道问题所在,也可以加深印象。
另外,有个学生利用桌面主题软件,更改和设置了桌面背景,当时他呈现给我看的时候,我还蛮惊喜的,但是我的惊喜却忘了给学生鼓励,我只是随口跟这个学生说了一句“很好”。其实现在想想,我完全可以把他的作业在班级里展现,并给予表扬,然后引导学生不仅仅是桌面背景图片可以上百度搜索,其实整个桌面主题同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更改。
第四篇:信息与信息技术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
易县白马初级中学 梁福启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
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 萧伯纳名言
(1)
信息资源共享。
(2)
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3)
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第五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为课本“信息技术入门”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教材以两个活动主题为基础,然后以“知识与技能”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充分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基石,是引导学生走进信息技术殿堂的一块敲门砖。
信息技术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本节不仅是简单的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爱国主义相结合,将一些世界名曲、名画、名作放于多媒体教学中,用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亲自体会信息的传递及获取,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增加了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新同学在小学已接触到计算机,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学习兴致较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点,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识较为直观,另外由于个性差异,也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
三、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含义,了解信息的呈现形式,主要特征及信息的发展与应用。
2、技能目标:通过对信息的了解,能掌握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并能以简单的方式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个人的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五、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
六、教学手段:采多媒体教学网
七、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触摸知识,教师总结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分层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生动、直观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表象,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
实例:学生在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歌曲旋律中走进课堂,不仅是一种享受,同时会产生疑问,声音从哪里来,为什么计算机会播放出声音,这样不仅会产生一种想学计算机的冲动,同时也会在歌曲的旋律中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产生一种爱国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通过任务设计,诱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促使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任务分层设计,由浅及深,先易后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注意与多学科的整合。
3、学生学习设计(1)分组:教师按知识水平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各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 ,这样可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
(3)交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汇报自己任务完成情况,相互评价。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巩固练习——师生评价——作业
八、教学设计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
问题:
1、同学们听到了什么?
2、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到了“爱我中华”的歌曲
看到了一张讽刺漫画,对学习产生兴趣
为什么上课会这样,我们要学什么? 导出本节课的任务是: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含义
2、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
信息的含义(多媒体显示图片)
自学课本活动1,并思考: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它们?
2、它们能告诉人们哪些内容?
3、这些内容可划分哪些方面?
4、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
5、信息的含义是什么?
巡回观察,启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双主教学策略。
分组完成任务
以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
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加以引导得出对信息的正确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每组代表发言
回答以上不同问题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继续分层自学
信息的传递及获取
自学课本P5页,结合实践活动完成以下问题:
1、信息可通过哪些方式传递?
2、你是怎样获取信息?
3、什么是信息的载体?刚才的活动中,信息的载体分别是什么?
4、同一信息的传递方式唯一吗?不同的信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传递吗?
5、信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实践活动,耳濡目染,亲身体会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实践活动:
1、看手中的一份关于2004雅典奥动会的一份新闻报道;
2、看一段关于2004雅典奥运会的资料片(女排决赛胜利时刻);
3、放一段关于奥运会的录音报道;
3、让学生现场发挥表演一些小品,表示一些体育运动并表达获得奖牌时兴奋
看课本并思考完成以上所提问题
归纳总结
1、对学生回答加以评价,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2、以多媒体方式展示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给学生严格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信息的表达方式本身是载体,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才是信息。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和可处理性等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知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国奥运的认识,并立志把女排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以上问题,表达个人不同观点,得出总结
(1)信息是各种不同信号的集合;
(2)信息的传递必须依赖于载体;
(3)获取信息的不同途径(个人举例)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一(附)
在多媒体网络中出示同步训练一的内容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看课本,认真总结,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层层推进
信息技术及利用
看课本P5—6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思考自己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信息技术?
3、知识提高:
阅读课本活动2,思考格林用到了了哪些信息技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浅及深,从自己到格林,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并增强为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而努力学习的计算机的信心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根据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思考总结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用到的信息技术。总结格林的信息技术运用
设想自己将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加深巩固
同步训练二(附)
网络显示同步训练二
设计意图: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印象
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答案,加深理解
小 结
多媒体网络出示: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2、信息的特征
3、信息技术的运用
设计意图:使整节课,有序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通看课本,回想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理论框架
九、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人完成任务情况,协作学习时对本组作出的贡献。
2、自我评价,对照本节课知识点,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填写在表中,并交给老师,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表格如下:
知识点
概念理解
是否掌握
通过什么方法掌握的 信息含义
信息传递、获取方法
信息技术含义及运用
十、课后作业
1、搜集传递信息的方法并举出实际运用的例子。
2、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实例。
3、将以上结论填入下表:
表一:
序号
设备名称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在这里,“事物”泛指一切可能的研究对象,包括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包括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运动、化学运动、思维运动和社会运动;“运动方式”是指事物运动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运动状态”则是事物运动在空间上所展示的形状与态势
从认识论视角看,信息是物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表达出来的内在逻辑的时空序,表现为实体态信息、运动态信息、基因态信息、反应态信息和思维态信息等五个层次。从本体论视角看,信息是标志物质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信息与物质具有对等性,信息是全面的、浓缩的,是潜信息与显信息的统一。
一切可以被感知到的事物都可以叫做信息;可以作为其他信息传输、储存的媒介叫做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