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粤教版)2(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2 23:1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粤教版)2(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粤教版)2(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粤教版)2(写写帮推荐)

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粤教版)2

第五课: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标准内容

.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温度的改变可使状态发生变化。

3.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了解冰点和沸

3设计意图

“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是“热”单元的第五课。本课将着重通过学生的活动突出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了解冰点和沸点;初步学会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步骤和方法。

本课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了解在生产生活中热对状

态的影响。通过一系列有趣并符合少年儿童研究的实验,丰富他们学习科学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生活常见的蜡烛入手,通过设计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物质都有三种状态,都会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物质的状态变化。教师可以以制作各种性状的蜡烛、糖玻璃等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经历物体状态在温度的作用下的改变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与生活实际运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到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以学生的兴趣驱动活动的继续,使探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创新的思维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教学流程

观察——对比——实验——交流——归纳。

重点难点

知道并了解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准备

酒精灯、小块蜡、细铁丝、金属盒、蜡烛、夹子、锡条、松香、烧杯、冰块、温度计、铁架台、砂糖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任务驱动页图片。

在暑假里,学校组织了一次外出活动,波波带上了最爱吃的巧克力糖,打算请小伙伴们吃。

当他兴高采烈地把巧克力糖拿出来请大家吃的时候,却发现巧克力全都融化了。

问题 是什么让巧克力融化了?

目的 通过创设的活动情景,引出探究主题——“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二、活动一:蜡块的变化

引入 原来,巧克力是在热的作用下融化的。大家还见过哪些物体像巧克力一样,状态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呢?(蜡烛等。)

教师把一小块蜡烛放进金属勺里作加热状。

问题 大家知道当这小块蜡烛受热时,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吗?

思考 是否会融化呢?

问题 确实如此吗?想亲手动手尝试一下吗?

实验 小组活动:把蜡烛切成小块并放入金属盒中,放在烛火上加热,观察并记录蜡块状态的变化。(实验前用幻灯投影出示实验的注意事项和步骤。)

交流 观察现象并进行记录。把观察记录跟其他小组分享。

小结 像蜡块这样的固体受热后状态会发生改变。蜡块受热后会融化成液态,最后会变成气态。

三、拓展:物质的三态

引入 物质都像蜡一样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不同的温度下,它们会呈现不同的状态。

媒体 展示几种不同的物质,说说它们在常温下是什么状态。

思考 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常常以不同的形式呈现。请你思考,水的各种形式分别是什么状态的水?填写书的表格。

交流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四、水的变化

引入 出示一杯在冰箱的冷冻格中冷冻了一段时间的水(尚未完全结冰)。

问题 请观察,大家可以在杯子里发现什么?

引导 这是一杯刚刚结冰的水。

水结冰时候的温度我们把它称作冰点。你知道冰点的温度吗?

实验 测量冰的温度。

实验 在装了冰块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直到水沸腾,并测量水温。

观察 观察冰块的变化,并注意水温的变化。

交流 交流实验中观测到的现象。

媒体 播放“水的三态变化”视频。

小结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看到的现象,认识水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三态的变化。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结冰时的温度叫冰点。

五、拓展:制作“糖玻璃”

导入 故事:特技演员把玻璃撞碎的情形。演员会有生命危险吗?

分析 介绍特技表演中常用到的糖玻璃其实是利用物质的状态会随着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这一原理制成的。

实验 制作糖玻璃。

延伸 可以把糖做成其他形状的图案吗?怎样做?

六、小结

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

第六课让我们一起关心天气

【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科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由此可见,科学于生活,生活就是孩子们学习的场所,就是孩子们活生生的教科书。如,天气现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这是绝大多数学生已有的认识。新课标要求知识的切入点从学生已经的经验出发,设计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做科学”(即“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科学,理解科学。

虽然天气变化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学生对天气变化的了解仍缺乏主动的关注和接受,很少有意识地去关注天气、研究天气、确定接收每天的天气信息。但是他们对风云的变幻莫测,对闪电雷鸣等现象或多或少存在好奇心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好奇心就促使学生对天气问题引起兴趣了。本单元的学习活动,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主动观察天气,形成天气的意识,成为一个合极(格)的“小小气象员。如此说来,学生只有保持一种较浓厚的好奇心,才能进而发展对身边常见事物的探究欲望,培养其观察与擅于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是由常见的天气、天气与生活、天气与动物三个活动组成。是学生学习天气单元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开展了对天气中最基本要素的气温、降水、风、云等天气现象的研究活动,认识天气的多样性、天气与我们的关系、天气预报等多方面的知识。本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探讨天气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为后面的知识教学做铺垫。

【教学目的和能力要求】

(一)过程和方法:、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

2、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3、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二)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周围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资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唤起关注天气的意识。意识到天气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

2、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描述、交流、表达各种天气现象的特征。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各种天气资料的图片,生物预告天气的谚语和图片,相关表格。学生角色表演的简单道具。

学生准备: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活动时交流。重点收集天气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方面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与形式

师生互动,探究科学

互动目的 创设情景

集中话题、图文结合,创设情景。

多媒体出示几张图片:⑴炎夏之时,地面干裂,农民伯伯在田地里仰望天空,叹惜着雨量不足,盼望下雨;⑵大雨倾盆而下,广场门口挤满了躲雨的人;⑶冰天雪地,有些人在滑雪,有些人在堆雪人,有些人在丢雪球;⑷风和日丽,一群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到野外郊游。

(同学们引起一阵小讨论。)

2、讨论小结,引出课题:看了上面的几张照片,大家一定知道我们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吧?(板书:天气)

2、提问:大家已经知道了那些关于天气的知识呢?

在这节课上你们还想知道天气的那些知识呢?

一、导入新课。

调查研究

探索科学

活动一:常见的各种天气现象

(1)结合刚才所看到的图片,延伸让小组交流对常见天气的体验:

①说说日常生活中自己常见的天气现象。

②在不同的天气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③你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是怎样?并说出对印象深刻的那次天气有何感受。

(2)描述常见天气现象的特点:

①出示几张最常见的天气现象图片。

②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华,用自己最喜欢方式描述图片上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提示:学生也许对一些天气符号已经略有印象,可让他们拿出笔来画一画,写一写。

③学生汇报展示描述结果,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并要求把描述结果写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3)引申讨论

①问题一:你认为哪些天气是美丽的?

继续播放更多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天气(美丽的、恶劣的……)

讲述:让我们来看一些图片,如果你觉得她很美,就起来告诉大家“美在哪里”;如果你觉得她很讨厌,就起来告诉大家“讨厌在哪里”。

讨论:你喜欢哪一种天气,为什么?

②问题二:每个人喜欢的天气一样吗?

举例子谈谈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最不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说说你的理由。

要求:(课前每个统一准备四张小纸条)将喜欢或不喜欢的天气现象和相应理由写在纸上,然后张贴在黑板上的两个圆圈(喜欢和不喜欢)里面。

分析:哪些天气喜欢的人多,哪些天气喜欢的人少?为什么同一种天气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呢?

③回看上课时播放的第一张图片,说说假如你是农民,或是其它不同职业的人,你会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会不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并说说你的理由。

活动二:天气与生活

㈠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天气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我们的生产活动、出行和农作物的生长都经常受到天气的影响。你能举出一些常见的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例子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填写下表:

……

对出行

的影响

对生活

的影响

……

将学生讨论结果通过幻灯机全班展示,评出最好的小组,给与适当奖励。

㈡收集资料情况交流学习

因为我们还没有网络的条件,大家也已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课前做好了“天气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调查,现在交流一下认识,也请大家在课后继续从书报中查阅有关的资料。

㈢角色扮演游戏

学生戴上自己或老师准备的头饰,扮演各种角色,如晴天的太阳、雷雨的闪电、大雨、雪等,以及地面上的各种动物、植物等,表演不同天气时会出现的情景

活动三:天气与动物

①提问:天气变化会对一些动物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快要下雨时,蚂蚁往高处搬家,蜻蜓在低空飞行……大家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回答。

②为什么“蜻蜓低飞”就预示将要下雨呢?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认识这是蜻蜓是对天气变化的适应。

③天气谚语是以成语或歌谣形式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天气变化的经验。我国天气谚语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内容丰富,其中很多可以用来制做长、中、短期天气预报。大家还知道那些天气谚语呢?

教师举例,并简单解释。学生回忆。

④你还知道那些天气谚语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呢?有兴趣可以课后研究。

二、新课讲授:、了解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天气现象,及懂得用语言描述天气情况。

2、了解天气无时无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懂得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了解天气除了使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以外,也时刻影响着各种动物的生活。

讨论总结

收集天气谚语。

巩固与提高。

【教学反思归纳】

(一)应重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沟通科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科学于生活,而粤教(科技)版科学课的内容都是选取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科学学习的活动,所要研究的问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会越感兴趣。学生进入科学课堂之前,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四年级小朋友已有了或多或少的生活积累,这是我们开展科学教学值得研究和利用的财富。

(二)关于引导学生实施“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是“探究”的基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有些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其实在某些探究学习不必要求过高,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应达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身边事物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三)应重视学生的“亲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应该如此处理教材:设计层层深入的探究实验,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一直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亲历的活动中去体验、去体会。

第七课刮风了

教学目的:

理解空气受热上升是产生风的原因;并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会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完成实验;

能够对产生风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并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

通过自己的探究,认识到自然界中刮风的现象并不神秘,而是有科学规律的。

教学准备:

蜡烛、钟罩、风车、火柴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小风车,问学生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风车转动。

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风是风车转动的条件。

再出示蜡烛,告诉学生有一种新的方法让风车转动。鼓励大家一起试一试.新课:

一、探究钟罩内产生风的直接原因

蜡烛“吹”风车实验:

老师派发实验用品,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引进行实验(如右图)。

学生分组实验。

问:哪些小组成功了?学生举手

问:风车转动了,风是从钟罩里吹出来的吗?

生:钟罩里吹出来的。

问:为什么判断是钟罩里吹出来的(不是外面的风)

生:风车只有在钟罩口才转动。(赞扬学生知道找证据)

问:钟罩里的风的产生和实验中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蜡烛、钟罩底部的空隙(假设)。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自己的验证结果。(点燃蜡烛和熄灭蜡烛对比、有空隙和没有空隙对比)

让学生小结:实验中风的产生和蜡烛的燃烧及钟罩底部空隙有关。

二、探究钟罩内风流动的规律:

问:钟罩里的风是怎样流动的呢?出示投影请学生回答。(学生用电子教鞭指示说明)

问: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呢?怎样做?(提示可以用烟的方法。)提供蚊香,学生实验。

报告发现:风都是从钟罩下面进入,从上面吹出。(发现规律)

问:对上面发现的规律,你怎么解释呢?请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释(可能的原因)。

教师补充和解释(动画演示):蜡烛燃烧让火焰周围的空气变热,变热的空气会上升,然后周围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风。

教师演示实验:热空气上升实验

要求学生把实验中风形成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在描述下来。

二、知识的运用:海陆风成因:

①自然界风形成的规律也是和空气受冷、受热有关。比如在海边常常会有一种很有规律的风——海陆风。短片介绍海陆风的现象。

②展示海陆风示意图,请学生依据刚才学到的知识,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学生小结课题:刮风了

第八课下雨了

一、教材分析

《下雨了》一课是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粤教科技版)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中的第三课的内容。下雨是常见的天气现象,每个孩子都经历过。教材开始编排了一个模拟下雨的活动,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究雨的形成过程,这与自然界中的降雨过程对应起来,理解自然界中降雨的过程。接着以资料的形式安排了云的形成过程和几种云的形态。接着又让学生通过活动学用雨量器测一次降水的降水量。再引导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家乡的雨量,让学生了解更多下雨的知识。

二、学生分析

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学生已经学过了刮风,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但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雨的形成和用雨量器测降水量是还不清楚的,也是很想知道的,所以学生对学习这一内容会很有兴趣的。加上顺德是个多雨的地方,理解雨的形成及对雨量大小的测量很有作用。

三、教学理念及思路

学生天生好奇、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对周围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肯探索,充满憧憬;也许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小科学家,在研究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相互依存;也许……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选取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科学学习的活动,所要研究的课题越贴近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鉴于以上,我从活动入手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模拟下雨的活动和用雨量器测一次降水的降水量的活动,查看课本资料,紧接着又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家乡的雨量,让学生了解更多下雨的知识。

四、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能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

(2)把实验现象与自然界的降雨对应起来,理解自然界降雨的简单过程。

(3)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

(4)认识降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片、冰块、雨量器、有关云的资料。

六、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自然界中降雨的过程;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

七、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及反思

(一)导入

[多媒体投影]下雨的情景,引出核心问题“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让学生对看到的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由老师引导到教学主要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教学反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天上为什么会下雨”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可能会有一些神话和迷信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为后面的正确解释作铺垫,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修改他们的前概念。

(二)活动一

[教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么现在我们看看到底“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

[学生]模拟下雨(分小组进行,用时10min)

在盛水的水槽上盖一块洁净的玻璃,并在玻璃上放几块冰,放在阳光下,观察发生的现象,并做好记录。实验完毕回到教室,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反思]

.在实验前与实验当中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尤其是要提醒学生观察整块玻璃不同位置的现象变化;

2.小组合作做实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谁能解释“盆子里的水为什么会跑到玻璃板上了”?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水槽里的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玻璃板就凝结成小水滴,就变成了“雨”落下来。其实自然界下雨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多媒体投影]自然界下雨过程。

[教师]看了“自然界下雨过程”,谁能说一下这个过程?

[教学反思]此处安排学生复述“自然界下雨过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关于下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进一步提出各种问题

(三)活动二

[教师]有学生提出“下了多少雨?”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要用雨量器

[学生]1.阅读课本P45;2.介绍雨量器的构造和怎么量雨。

[教学反思]让学生介绍雨量器的构造及怎么量雨,而不是老师来介绍,避免了课堂上的长篇大论,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当然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要给与适当的补充和更正。

[教师]你还对雨水的哪些方面感兴趣?那么这里就有两个小任务交给大家:

.自定主题,查阅资料,写一篇与雨水有关的科学小论文;

2.自做一个“雨量器”,测量最近一次降雨的降雨量,然后与天气预报比较,回校后交流。(老师会提醒什么时候测)

(四)小结

从刚才大家的表现中,老师发现小朋友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雨,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是自然界水资源循环的一种形式,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使大自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请同学们课后多了解一下家乡的雨水情况。

附图片:

[附拓展知识链接]

云的形状:

由于湿度、气流和天气系统的不同配置,云的形状变化很多,有辐射状、脊椎状、乳房状、波状、纤维状、钩状、絮状、层状、荚状、堡状、弧状、帆状,等等。

云的型态变化多而复杂,要很清楚地说出每一种云的名称,是相当不容易的,但是在纷乱中仍可从组织、型态、特征等等来辨别。

(1)以基本型态来看云,可分为层状、积状和纤维状。

(2)以高度来区分,则可分为高云、中云、低云和直展云。

(3)若再按形状、组成和形成原因,就可归纳分成十种云属,分别为卷云、卷层云、卷积云、高积云、高层云、层云、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等。

2、以下是典型的十种云:

高云类:

卷云、卷积云、卷层云是纤维状的高云,离地面约6~13公里的高空,气温为零下数十度,所以是由冰晶组成,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明亮的丝质光泽。

(2)中云类:

高积云、高层云是由水滴或水滴和冰晶混合而成的中云,离地面约2~7公里的空域,介于高云和低云之间,如云向上升,可变成卷云类;若高度降低时,也可能变成低云类的层积

(3)低云类:

层云、层积云、雨层云是由水滴组成的低云,生成于地面到2公里的低空。这类云存在时,会给人有不爽朗而潮湿的感觉。

(4)直展云类:

积云、积雨云是垂直向高空发展的云类,云顶高度可达到6~8公里,甚至更高。在低空是由水滴组成,伸展到高空时,则是由冰晶组成。造成闪电打雷和孕育龙卷风的的云就是积雨云。

测量降雨量的简单方法

降水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降水过多或过少,都会带来灾害。因此,人们需要知道一次雨或雪降下了多少水,也需要知道一年、一季或一月里当地下了多少雨。这样,就需要测定降水量。

在我国民间,通常用下了几指雨或几寸雨来说明一场雨的大小。这种办法对于粗略估计当地旱象缓和程度等是可以用的,但是它得到的资料不够精确,也不易互相比较。因此用雨水渗透深度来表示降水量,是不够科学的。

为了使降水量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比较性,气象观测规范中规定:降水量指从天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降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降水量以毫米为单位。X-k-b-1.-c-o-m

测定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它的外部是一个不漏水的铁筒,里面有承水器、漏斗和储水瓶,另外还配有与储水瓶口径成比例的量杯。有雨时,雨水过漏斗流入储水瓶。量雨时,将储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杯内。从量杯上读出的刻度数就是降水量。冬季降雪时,要把漏斗和储水瓶取走,直接用承雪口和储水筒容纳降水。测定降水量时,把储水筒取出带到室内,待筒内的雪融化后,倒在量杯里,再读取降水量数字。

这样,无论是液态或固态降水的降水量,都是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这样测定就比较精确,而且便于相互比较,并能求出总量。

还有另外一些测定降水量的仪器,例如可以作连续记录的虹吸式雨量计,可以遥测的翻斗式遥测雨量计等。它们的原理和上述的一样,只是分别增加了自记装置和传递信息的装置罢了。

雨量和分级

降水量是用来衡量降水多少的一个概念,它是指雨水(或融化后的固体降水)既不流走,也不渗透到地里,同时也不被蒸发掉而积聚起来的一层水的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降雨量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同时还可以用雨量计来自动记录雨势的变化和雨量的大小,有关雨量的测量我们在后面会详细介绍。新课标第一网

在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水强度。最常用的对降雨的分类方法是按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的等级。根据国家气象部门规定的降水量标准,降雨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六种。

但是,由于各地具体情况不同,各地气象预报部门对于当地各类降水的标准也有些自己的规定。例如,在广东,24小时内下50-70毫米雨的机会较多,当地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在80毫米以上的雨才算作暴雨。在x疆、甘肃、宁夏、内蒙等地,24小时内下50毫米雨的场合极少,则规定24小时降水量在30毫米以上的雨都可算作暴雨。

表.各类雨的降水量标准

种类

24小时降水量

2小时降水量

小雨

小于10.0

小于5.0

中雨

0.0-24.9

5.0-14.9

大雨

25.0-49.9

5.0-29.9

暴雨

50.0-99.9

30.0-69.9

大暴雨

00.0-249.0

70.0-139.9

特大暴雨

250.0以上

40.0以上

在没有测量雨量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从当时的降雨状况来判断降水强度:

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成特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按降水的性质划分,降水还可分为:

连续性降水:雨或雪连续不断的下,而且比较均匀,强度变化不大,一般下的时间长,范围广,降水量往往也比较大。

间断性降水:雨或雪时下时停,或强度有明显变化,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但是这个变化还是比较缓慢的,下的时间有时短有时长。

阵性降水:雨或冰雹常呈阵性下降,有时也可看到阵雪。其特点是骤降骤停或强度变化很突然,下降速度快,强度大,但往往时间不长,范围也不大。如果在阵雨的同时还伴有闪电和雷鸣,这便是雷阵雨。

第九课:小小气象员

标准内容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2.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进行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

教学目标

34.能通过上网等方法查阅更多关于气象知识的资料。

设计意图

第9课“小小气象员”是“变化的天气”这一单元的第四课。通过上几节课对特殊天气现象的学习,学生对各种天气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则开始研究天气预报对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表示各种天气的气象符号;学会收集资料,学习更多气象知识的知识。

本课是在对风和雨的详细地学习后的一个总结性和应用性的学习。在对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探究后,进一步知道天气预报的作用和重要性。“小小气象员”一课通过四个简单的活动,从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开始,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开展对天气预报的学习。例如交流获得天气预报的不同途径;认识一些简单的常用的气象符号。接着,活动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分析应该收集那些气息信息。最后还通过一个简易的方向标的制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制作和动手能力。

“小小气象员”一课,既是对之前课文的一个小结,同时也是将学生对天气的探究活动拉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将之前学到的知识的一个运用活动。

在教材的驱动页中,图片上描述了一个简单的对话故事,通过卡通人物之间的简单对话,引出了一个问题,怎样可以预知天气呢,预知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问题导引活动,活动1是一个很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从那些途径可以获得天气的资料。活动2告诉学生天气符号是一种很好的记录方法,并引导学生使用和设计气象符号,让学生也加入到气象员的工作中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对活动3做个小气象员更感兴趣了。如果学校有小气象站,可以带学生到小气象站善可,让学生有亲身体验。活动4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气象观测的兴趣和动手能力。不要要求全体的同学做一样的风向标,而是让他们在明白了风向标如何指示风向的道理后自己创新风向标。

教学流程

描述——讨论——分析——再讨论——交流——总结。

重点难点

了解天气预报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会用简单的气

教学准备

一系列与天气有关系的图片和视频、吸管、铅笔、纸、大头针、橡皮泥、瓶盖、圆珠笔笔芯、剪刀、钉书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波波、琪琪和妍妍一起上学。波波发现妍妍带着毛衣上学,觉得很奇怪:“你为什么带毛衣来上学?”

妍妍说:“下午有冷空气来啊!”

琪琪奇怪地问道:“妍妍,你是怎样知道的呢?”

问题 妍妍怎么知道下午有冷空气来呢?

(可能是看天气预报。)

引导 天气预报能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可以从哪里获得天气预报呢?

目的 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二、活动一:了解天气预报

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很多途径获得天气预报。请举出你了解的途径。

交流 学生互相交流获得天气预报的途径。

问题 我们可以从天气预报中获得什么信息?

讨论 天气预报的作用。

引导 天气预报能告诉我们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使我们对天气的变化早做准备。

目的 认识天气预报的作用和重要性。

三、活动二:学用气象符号表示天气

媒体 出示红色降温预警信号、高温预警信号、灰霾天气预警信号等天气预警信号图片。

问题 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些天气预警信号吗?

引导 出示各种常见天气符号。科学家用气象符号表示天气状况,气象符号形象、易懂。你们能从这些天气符号猜出所表达的意思吗?

游戏 各小组抽签,用最快的速度,说说气象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引导 用气象符号记录天气状况的优点是形象、易懂,因此被广泛使用。

任务 电视台播报了今天的的天气预报:天晴转多云,早晨有雾。你能用天气符号来表示今天的天气情况吗?

活动 用天气符号来表示相应的天气情况,并交流。

目的 认识常见天气符号,了解天气符号的作用。

四、活动三:做小气象员

导入 通过学习,同学们都了解了很多有关天气现象的知识。现在老师想从我们班的同学中选出一些小小气象员,参与到学校的气象站工作中。

问题 大家是否了解气象员应该做些什么工作?

讨论 气象员应该做什么工作?应该收集哪些天气信息?讨论和交流。

问题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可以观测的气象信息,但对于我们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需要的气象信息有哪些?

讨论 各小组讨论并设计常见气象信息记录表格。

目的 了解气象员日常所需做记录的数据,学习做一个小小气象员。

五、活动四:制作简易风向标

导入 学校要建立小小气象站,里面的有许多专门测量天气情况的仪器。大家看看这个是什么仪器?

演示 出示一个风向标,并向学生介绍其使用方法,用风扇让学生观察风向标如何指示风向。

任务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简易风向标吧!

媒体 出示课本风向标图。

准备 准备材料和工具:吸管、铅笔、纸、大头针、橡皮泥、瓶盖、圆珠笔笔芯、剪刀、钉书机。

媒体 出示课本风向标制作图。

制作 根据制作步骤简图,利用简易材料,动手制作风向标。

将制好的风向标用风扇检测。

问题 为什么有的风向标不能指示风向?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

分析 小组讨论。应注意风向标转动灵活,竖立时注意平衡。

制作 根据总结的经验,改良风向标的制作。

测试 用自己制作的风向标到操场上去实测风向。

目标 培养学生对气象观测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六、小结

第十课奥运与天气

教材简单介绍:

《奥运与天气》是四年级《科学》教材《变化的天气》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本单元中,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开展了对天气中最基本要素的气温、降水、风、云等天气现象的研究活动,认识到气候的基本要素、天气的多样性、天气与我们的关系、天气预报等多方面的知识。本课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已知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丰富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整理、概括、应用,具体的来说是希望学生在经历研究的过程中,懂得天气与运动有关,并能根据天气情况制定运动会的时间。

教学背景及设计意图: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方法,整堂课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任务:北京奥运会为什么在8月举行?如何为运动会选一个合适的时间?这一任务进行的。采用这种教学设计令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主动性、参与性强,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从各个方考虑问题,分析丰富的信息,去尝试,去创造,并在此过程中听取他人的意见,最后综合解决问题,当这一任务完成的时候,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并且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在教学的最后我让学生尝试为XX年的广州亚运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地产生学习迁移。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研究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运动项目受天气影响的情况,并能利用气候数据,根据天气情况制定运动会的时间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筛选、整理、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对数据分析、筛选、整理、综合应用的过程,制定运动会的合适时间。

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提出问题——收集信息——筛选整理——得出结论——迁移应用的探究过程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准备:

教师:运动的影片、各届奥运会时间表、广州的天气资料

学生:课前收集天气与运动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教学实施

反思与分析

一、创设情境:、播放一段运动的影片创设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选择1:一段足球比赛的片段;

选择2:一段中国申奥的片段;

2、通过影片过渡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引导他们回忆天气与自己平时运动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

一、创设情境:、人们都很喜欢运动,今天先让我们观看一段运动的影片。(播放申奥的影片)

2、运动令人振奋,运动让人快乐。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

3、你们喜欢什么运动?

喜欢在怎样的天气中运动?

⑴请小组内交流、讨论

⑵请学生汇报

我喜欢在晴朗在天气下游泳;

我喜欢在阴天时打羽毛球;

我喜欢在刮风的天气下跑步……

在教学设计之前,我考虑到这堂课的内容比较沉闷,如何才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呢?我想到了利用影片创设情境这个环节。经过三间学校,四个知识能力水平截然不同的班级教学,我发现当一播放申奥的片段时,那矫健的选手、跳动的音乐、拼搏的精神都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让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实践证明这样做确实能够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从一些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运动引申到奥运会。

2、通过出示历届奥运会举办时间、地点一览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产生为什么每届奥运会举办的月份都不同?这可能与什么有关?等的疑问。

3、让学生猜测答案后再让他们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本课要着重学习对信息筛选、整理、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各种资料解决①举办大型运动会与哪些天气因素有关?②为奥运会选日子两个问题。

※其中为奥运会选日子有两种方式:

其一是提示北京已经定下在8月这个日子。问:XX年北京奥运会将在8月举行,请你从运动与天气的关系考虑这个日子选得好不好?

其二是不提示北京选定的日子。问:请你从运动与天气的关系考虑,XX年的北京奥运会选哪个月合适?

在学生发言时注意引导他们具体分析数据,学会综合各类资料,辩证分析数据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比赛时间。

二、新课教学:、大家喜欢的运动可真不少!如果把你们喜欢的运动集中起来,就可以开一个小小运动会了,你知道代表体育界最高水平的运动会是什么吗?

2、奥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这是历届奥运会的举办时间,通过这个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每届奥运会都在不同的地点举行;

每届奥运会举办的月份各有相同……

3、为什么每届奥运会举办的月份都不同?这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可能是每个地方的气候不同。

4、气候是一个很大的范围,里面包括许多具体的因素,例如:温度、湿度、降水、风速、风向等等。你估计举办大型运动会与天气中的哪些因素关系最大?

学生发言:可能与降水、气温、湿度等有关。

5、怎样才能知道你们的估计对不对?我们以往都是通过实验验证猜测的,但不能做实验时又怎么办呢?其实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中,可以通过各种办法收集信息,并对它们进行整理、概括,从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知识,这就是科学课中所说的整理、概括能力。

6、让我们通过各种资料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①举办大型运动会与哪些天气因素有关?

②XX年北京奥运会将在8月举行,请你从运动与天气的关系考虑这个日子选得好不好?

⑴请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收集的有关运动与天气的资料,并把研究后的成果记录下来。

⑵学生汇报:北京8月举行奥运会气温适合、风速低、降水影响不大,所以适宜比赛。

教师提问:你从什么依据知道这个温度适合比赛?风速低有什么好处?北京8月的降雨天数这么多,为什么还选它进行比赛?

学生回答:根据资料介绍,运动会中的田赛要求20℃;径赛要求17—20℃;射箭、拳击、网球、柔道、射击等项目的适宜气温17℃左右……北京8月的平均气温为24℃左右,这个温度挺适宜比赛。

学生回答:因为8月的北京风速低。根据田径比赛规则:“距离200米和200米以下的径赛以及跳远、三级跳远等项目,凡顺风时平均风速超过每秒2米者,所创纪录不予承认。

学生回答:北京的八月是夏天,夏天的雨一般都是阵雨,雨过就天晴,不会严重影响比赛。

学生小结:所以我们认为8月的北京温度适宜、降水时间短、风速低于奥委会要求,对一些敏感如田径、自行车赛等项目影响小,综合来看是最适合运动员发挥水平,最适合比赛的时间选择。

教师小结:8月的北京温度适宜、降水时间短、风速低,虽然天气不是十全十美,但已经是北京12个月中最适合比赛的日子了。通过以上的例子,请你们解决第二个问题:举办大型运动会与哪些天气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降水、气温、风速与举办大型运动会关系较大。

在“从运动与天气的关系考虑,XX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日期”这个探究活动中,在设计时我考虑了两种方式:一是事先提示了北京已经选择了8月份举办比赛,再让学生查找资料,通过资料分析这个日子选得好不好?二是不提示北京已经选好了8月,直接就让学生独立地为奥运会选日子。在设计时,我考虑到两者各有优劣,具体如下:

事先提示8月的设计:

优点:

1、不会和拓展活动中为亚运会选日子的活动重复;

2、在学生对运动与天气关系没有太多了解的情况下,从这个8月的选择可以知道专家们选择日子的方向。能够顺利地在资料中找出天气与运动关系最大的几个因素。

缺点:学生思路受到一定的限制,容易将眼光着重放在了8月的北京气象资料上,而忽略了其它气象数据和资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不提示8月的设计:

优点: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充分的研究资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

缺点:

1、和拓展活动中为亚运会选日子的活动重复;

2、面对众多的资料,学生对运动与天气关系没有太多了解的情况下找到正确的比赛日子会比较困难。

通过不同班级授课后我发现,其实两者都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如果班级的学生事先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找、收集工作,对运动与天气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用“不提示8月”的设计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充分的研究资料后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而如果班级的学生课前工作进行的不充分时,则选择“事先提示8月”设计会让孩子们更容易的进入到学习中来,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新课标强调探究式学习,倡导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而不是通过验证理论获得知识的教学方式,因此有些人认为不应选择“事先提示8月”的设计方案,但是我个人认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情况,如果离开了具体学生的知识能力、认识水平,盲目地让学生进行全开放式自主探究的话,学生的探究就会像老鼠拉龟一样——无从下手,这时的探究就会令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从而令教学中最重要的探究部分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令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学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只有相对于学生合适不合适的差别。事先对教材、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案,对于一个面对课程改革,践行新课标的科学教师来说,这是一个绝对要重视的问题。

三、拓展活动、通过对运动与天气关系的研究,让学生举一反三,开阔思路,联系身边的实际,为亚运会选一个日子。让学生作为市长上台发言介绍,同组同学作为智囊团补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团结协作精神。

2、将自己研究成果与他人分享,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拓展活动、中国人盼了几十年,终于让奥运在我们的国家举行。在广州,很快也会举办一个大型运动会,你知道是什么吗?

2、XX年,广州将举办第十六届亚运会,具体比赛的日子还没有确定,今天就请你来做广州市长,根据刚才所学到的知识,为亚运会选一个合适的时间。等一会就请市长们上来做报告,说说你选的日子。

(出示广州近年来各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风速资料)

⑴小组讨论

⑵学生汇报所选的时间和理由

——9月;10月;11月;

理由:广州11月举行亚运会的理由:这时气温合适、降水量少、风速低于奥委会要求,综合来看是最适合运动员发挥水平,最适合比赛的时间选择。

3、我们通过对运动与天气关系的研究,为亚运会选好了日子,你们愿意将这个探索成果与别人分享吗?请你课后向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写封信,告诉他你选择这个日子的理由,为广州最终确定比赛日期提供参考。

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后,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尝试为XX年的广州亚运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地产生学习迁移。

当孩子们为亚运会选好了日子,并尝试写信给政府,为广州最终确定比赛日期提供参考的时候,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科学课的意义,更加重视科学课的学习。通过这项活动也能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是一举多得。

第三单元振动与声音

第十一课声音的产生

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68至72页《声音的产生》。

二、教材的编排地位和作用:

《声音的产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单元《振动与声音》的第一课。本节课安排了五个活动:寻找乐器的发声部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高低、模仿声音。每个活动间环环相扣,每个实验间巧妙安排教学环节——“我的猜测”、“实验操作”、“我的发现”、“我的解释”,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大胆假设和搜集证据来做足“”,从“有的放矢”地开发学生对探究科学的无穷兴趣,为以后学习“科学”的思考奠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知识与技能、科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是小学义务教学阶段科学的总体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列围绕这四个方面来拟订: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

2、根据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和实验,知道声音有大小之分。

3、利用网络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逐步培养景仰科学的情怀。

(2)科学思考

①让学生学会大胆地“猜测”,动手操作和分析推理。

②培养细心观察的能力。

(3)解决问题

①经历“猜测”、“操作”、“发现”、“解释”的过程,初步渗透探索科学的思维方法。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③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

(4)情感与态度

①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学科

学。

②体验科学的价值,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辨别,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

五、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老师看到同学们今天上课特别有精神,带来了一种乐器,大家认识它吗?

生:二胡。

师:同学们真聪明啊!听听(拉了一小段音乐),这么优美的音乐是怎么产生的?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

11、声音的产生,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板书:

11、声音的产生)心动不如行动,请大家立刻打开书本68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的伊始,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在课堂中寻找研究科学的热情,把孩子们的目光吸引到五彩缤纷的科学探究课堂中。)

活动1:寻找乐器的发声部位

刚才,我们听到了吉他、笛子、钢琴……的声音,这些乐器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发声部位吗?

生:能。

师:老师在各小组都放了几种乐器,请同学们动一动,找一找这些乐器的声音是从哪里出来的;然后完成69页的表。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找得挺认真,请各小组汇报。

师:(小结)其实,各种声音产生的原理是相同的。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你们能猜一猜吗?

生1:声音的产生与空气有关。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吹笛子的时候,笛子就会发出声音。

师:还有吗?

生2:声音的产生与打有关,因为敲鼓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

生3:声音的产生与弦有关,因为拉一拉小提琴琴弦就会发出声音。

(这一教学环节为了发挥学生的大胆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让其真正成为科学课堂的主人,奠定了第一步——大胆猜测。)

师:看来同学们都十分爱动脑筋,现在我们用实验来证明声音的产生与什么现象有关?请同学们打开书本70页。

完成实验:、说话时,用手轻轻按住自己的喉部。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2、压住小竹片的一端,拨动竹片的另一端。你有什么发现?

3、在鼓面上放一些小豆子,敲击鼓面时,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敲击音叉后,用手触摸音叉,你的手感觉到什么?

请各小组注意观察,并完成表格。

发声的物体

我的发现(补充填写)

喉部

喉部发声时,()

小竹片

小竹片发声时,()

鼓发声时,()

三角铁

三角铁发声时,()

结论:

师:请各小组汇报。

生:我发现喉咙在颤动,小竹片在动,鼓面的小豆子在跳舞,音叉在动。

师:因此,声音的产生与打、弦、空气没关系。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密切的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到真正的答案,这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目的所在,“猜测——实验——结论”,科学是允许错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此教学环节为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打下牢固的基础。)

师:看来同学们都十分懂思考,老师请你们听一听这一组声音,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敲击鼓,音叉)

生:我发现鼓声很大,咚咚咚、音叉的声音很小,嗡嗡嗡。

师:你听得真细心,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声音大,哪些声音小?(学生各抒已见)

师:声音有大有小,现在你们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音盒,看看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各自实验)

生:小力一点,声音就小,大力一点,声音就大。

师:很好,你怎么样才能使口哨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请一个学生实验)大家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生:声音大,用多一点儿气吹,小珠子转得快;轻轻地吹,声音小一点儿,我发现里面的小珠子转得慢。

师:很聪明,听听老师敲一敲鼓,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力大一点,声音大,鼓面振动厉害,小一点,声音小,鼓面振动小一点。

师:因此,物体声音的大小与振动的幅度有密切的关系,声音大,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小,振动的幅度小。

(学生通过动手做一做,听一听,训练学生们辨别声音的能力,并从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师:声音大小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说一说吗?

生:在做作业或人们休息时,声音大,影响他人;录音机的声音太小,听不到;同学们回答问题,声音太小,老师听不不到……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与物体的振动有密切的关系,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响,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小。最后,老师安排一个作业:、回家与父母分享这节课的收获,写一篇日记。

2、寻找生活当中声音大小的现象。

(这一教学环节,我有机地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有效地培养学生亲近生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和从生活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在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通过“我的猜测——实验操作——我的发现——我的解释”等进行探究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自行探究学习的时空和机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让学生们在做实验前进行大胆猜测,并配合教材中的设计,进行有机的实验,总结归纳,得出一个科学的解释,让学生们培养探索科学的正确思路,真真正正地让我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通过用心、用手、用耳朵,去触摸科学的神奇“魅力”。

第十二课声音的传播

教材说明: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振动与声音》单元《声音的传播》一课是学生继学习《振动与声音》、《声音的产生》之后学习的第三课。教师使用教材时,先从登月宇航员在月球怎样互相沟通入手,提出声音传播的问题,然后通过两个活动,即“钟罩里的收录机”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证明了“声音能够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接着又通过两个实践活动(制作和使用两用喇叭筒、“土电话”)对这一结论进行了延伸运用,最后作为拓展部分,还提到了声控技术的运用。

在活动的选择上,强调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观,主要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以小组探究的形式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材料,学会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学习知识,提高探究能力,激发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进行假设,通过实验,证明声音传播的途径有哪些;

让学生初步了解声控技术。

(二)能力培养:、让学生亲历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2、理解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锻炼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锻炼学生动手制作实践器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和同学合作,乐于交流的品质;

2、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并尊重他人意见的习惯;

3、使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会出:科学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亲历探究,证明声音传播的途径有哪些。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真空机设备、玻璃钟罩、铜铃、水槽;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广东教育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光的传播》、《镜子》、《彩虹》和《光与生活》四课。《光的传播》要求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和小孔成像的原理,会自制简易照相机。镜子能使光拐弯,用镜子可反射光,从镜子里看到的物体的像与实物是对称的,也是相反的。用两面镜子组合起来,从中看到的像是物体反像的反像,因而与实物是一致的。利用光会拐弯的性质可制作潜望镜。镜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彩虹的光的折射现象。光透过不同的介质时也会拐弯。太阳光的折射会使光分解成彩色的光带,形成彩虹,一般在雨后初晴空气比较潮湿的条件下可以看到,在阳光下喷雾也能使彩虹再现。光和任何事物一样,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太阳光可以照明,发出热量,使万物生长,帮人们做事,但太阳光也能伤害人们的眼睛,或使皮肤灼伤,还会产生光污染。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充分利用太阳光,又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光的危害。比如开发利用太阳能,太阳能发电装置和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实例。

第一课时

光的传播

教学内容:教材1-5页。

教学目标: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了解小孔成像原理,会自制简易照相机。

教学用具:软管、蜡烛、小孔成像装置简易照相机等。

教学过程:

欣赏导语,让诗一般的语言带我们走进课堂:星星眨着俏皮的眼睛,太阳送来无尽的光明。这来自远方的光,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径?雨过天晴为什么常见彩虹的身影?是否有了光才会有这缤纷的美景?

引入新课:光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没有光,世界一片漆黑,没有光,万物死气沉沉,没有光,我们无法生存。同学们,你们知道光是怎样传播的吗?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新课讲授:

活动1:用弯曲的管子能从一端看到另一端吗?(让每个学生都试试)

活动2:光线打靶游戏(看图回答问题)

光从B孔射入,能照到几号靶?

把中间档板上的孔挡住,光还能照到靶上吗?(通过实验让学生得出结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要想将光从A孔照到1号靶,说说你的办法。(讨论,实验)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板书结论)。

活动3:用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点燃蜡烛时告诉学生注意用火安全)。调整光屏位置,使蜡焰的像清晰地出现在光屏上。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像的形状、位置、大小,引导学生发现像是倒立的,用所学知识画图解释这种现象。

拓展:用简易照相机照相,说说怎样能使成像效果好。

活动4:到“小学科学网”查找有关小孔成像的资料。

作业:自制简易照相机。

课后反思(制作简易照相机的技巧):

小孔不能太大,不然像模糊。

像屏最好是半透明的。

像屏要处于较暗的环境中。

第二课时镜子

教学内容:教材6~9页。

教学目标:了解镜子对光的作用、镜子的种类及用途。

教学用具:镜子、手电筒、投影仪、自制潜望镜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镜子同学们都见过,用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脸。镜子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能让沿直线传播的光拐弯。下面我们就看看镜子是怎样让光拐弯的。

讲授新课、活动1光拐弯游戏把书立在桌子上,手电筒从书的前面照,书的后面亮吗?想办法让书的后面被照亮,这里有一面镜子(帮学生想出合适实用的方法,照亮后让学生根据光的传播路径画出光路示意图)。

2、活动2潜望镜的制作光可以被镜子反射,利用这个性质,我们不转身也能看到后面的情况,也能不透过窗户就看到外面的情况。试试这个潜望镜,观察潜望镜有几面镜子。(列举潜望镜的作用,观察潜望镜原理示意图)

3、拓展镜子的应用

看图了解镜子的应用:汽车后视镜、医用眼镜、潜水艇的潜望镜等。

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镜子。

讨论各种镜子的作用:汽车后视镜可以让司机开车时不转身也能看到汽车后面的情况,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医用额镜带在医生额部,能把鼻孔、耳孔等平时不能看清楚的部位照亮,便于医生检查诊断疾病。投影仪的反射镜可以把平放的胶片上的图像反射的直立的屏幕上。潜水艇的潜望镜能在水面上观察水下情况,也能在水下察看水上情况。穿衣镜可观察自己的着装、仪表和神态等。

④还有什么东西会反光?

让学生知道能看见的物体都会反光,只不过不同物体反光的本领不同,所以我们看见的物体有的亮,有的不太亮。

课后反思:潜望镜的两面镜子一定要平行,才能在其中一面镜子中看到另一面镜子,也就看到了另一面镜子中的影像。用两面镜子制作的潜望镜,从镜子里看到的景物跟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第三课时彩虹

教学内容:课本第10~12页。

教学目标:知道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会使彩虹再现。了解太阳光的分解。

教学用具:三棱镜、喷雾器玻璃杯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说说彩虹的样子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彩虹。

二、新课讲授、实验(活动1):彩虹再现在阳光下用喷雾器喷雾,在雾中可以看到彩虹。

2、彩虹的形成:雨过天晴时,空气中含有大量小水珠,太阳光经这些小水珠的反射,就形成了彩虹。

3、在有雾珠的地方,雾珠遇阳光照射,就会出现彩虹,例如瀑布附近出现的彩虹,使得瀑布更加壮观。

4、阳光的分解

(1)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告诉学生方法,让学生亲手做)。

(2)玻璃杯盛满水,放在阳光下的窗台上,让水杯折射的太阳光投到一张白纸上,让学生观察白纸上有什么。

5、在阳光下的水盆中放一面镜子,把阳光经水中镜子反射到墙壁上,观察墙壁上的光斑。

三、小结使彩虹再现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方法做彩虹,我们做的彩虹是自然界中的彩虹的缩影,但形成彩虹的原理是一样的:阳光是彩色的,所以说“七彩阳光”。

作业:用各种方法使彩虹再现。

课后反思:彩虹很美很美,当三棱镜把阳光折射到墙壁上时,墙壁上出现了彩虹,小朋友们眼里充满了惊喜的神情。他们情不自禁地去抓彩虹,抢彩虹。当他们的小手捂住彩虹时,彩虹又出现在他们的手背上。谁都想得到彩虹,带回家让爸爸妈妈看看,但谁也抓不住。抓不住也要抓——童心童趣是童年特有的。

第四课时光与生活

教学内容:教材13~16页。

教学目标:了解光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人类的照明工具——灯的变迁。

教学用具:蜡烛、太阳能电池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看过石漫滩水库的水灯吗?五彩缤纷,金碧辉煌,真美啊!这是我们新兴旅游城市——舞钢市的缩影,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每到夜幕降临,我们的城市就变成了灯的世界,灯的海洋,远看繁星点点,近观流光溢彩,光把我们的城市打扮得更美丽,我们爱我们的家乡舞钢市!这一点说明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同一般,有了光,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光与生活》。

二、新课讲授

夜晚的舞钢市区,灯火通明,五光十色,各种各样的灯把我们的城市打扮得如同神话中的水晶宫。但一旦晚上停电了,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讨论)写不成作业,看不成电视,漆黑一片,心里很不舒服,盼着早点来电。这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

活动光的利用和开发

白天有太阳光照明,人们的活动很方便,到了晚上怎么办?于是人们发明了灯。最初的晚间照明工具是火堆、火把和油灯,后来出现了蜡烛。自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之后,各种各样明亮的灯把晚上变成了白昼。看我们教室的灯,即使晚上也可以上课。同学们说说你见过的灯(讨论)。见过萤火虫吗?尾部有一盏灯,晚上会发光,那是一种叫荧光粉的东西在起作用,要是在室内墙壁上涂上一层荧光粉,晚上会怎么样呢?演示太阳能电池。

资料上网搜索有关资料,了解电灯的发明和发展。

拓展光的利与弊、光的利用:太阳能计算器、无影灯、口腔科手术灯、激光灯交通指示灯、太阳能热水器等。

2、光的弊端:长时间看电视伤害眼睛、强光刺眼、玻璃幕墙产生光污染等。

三、小结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光,太阳是一个大光源,到达地球的太阳光只是很少一部分,但这很少的一部分光就使得地球生机勃勃,况且这很少的一部分光地球还没有充分利用,所以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有很大空间。

四、作业

搜集实例说说光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课后反思:电灯的发展很快,光的利用涉及生活各个方面,要从小培养学生正确利用光的意识,长大在光的利用方面有新的发明创造。

第二单元生理与健康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健康饮食、呼吸与健康、保护心脏、人体的司令部等四课。健康饮食要求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养成饮食多样化习惯,知道人体是如何吸收营养成分的食物经过人体的路径是什么等。呼吸与健康图示了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肺活量、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等,要求学生会测定肺活量,知道运动影响肺活量,注意保暖,坚持锻炼,增强自身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保护心脏介绍了心脏的作用,血液循环路线,心脏的工作量,心跳次数与运动的关系,影响心跳的因素保持心脏和血管健康等知识,要求学生知道保护心脏的办法。人体的司令部指大脑,本课介绍了大脑的作用,要求学生劳逸结合,合理用脑。

本单元计授五课时。

第一课时健康饮食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8~24页。

教学目标: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过程:

一、欣赏题图,引入新课

当坐在餐桌前的时候,你是否想过,怎样的饮食才能让你更健康?

当呼吸着新鲜空气的时候,你是否想过,怎样才能使肺功能更强?

当数着自己脉博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什么因素影响着心跳的快慢?

当挥击球拍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身体的各个部分为什么会如此协调?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号书中探宝吧!

二、新课讲授、看图,简单了解食谱,听听小朋友们怎么说,自己想提什么问题?

2、活动1饺子里有什么?

①饺子的制作过程(调馅、和面、擀皮、包、蒸煮)。

②饺子的营养成分(脂肪、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③不同馅的饺子有不同营养。

④吃过水果馅饺子吗?自己动手包水果馅饺子,尝尝味道。

⑤讨论:肉馅饺子的营养成分来自什么原料?(脂肪来自动物油、植物油,糖类来自面粉,蛋白质来自瘦肉、蛋类等,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等来自蔬菜)

3、资料

人的身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无机盐、水等。这些营养成分分别来自肉蛋奶、油脂、谷物、蔬菜、水果等。其中谷类食物为人体提供能量,奶、豆制品提供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蔬菜水果类提供纤维素、维生素、无机盐、水等。油脂也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还能增加食物香味,刺激食欲,水可直接饮用。

4、食物金字塔的构成

塔基是人体需要营养成分量最大的食物,越往塔尖需要量越小,但也不可或缺。

三、小结

四、作业

说说一日三餐都含人体需要的哪些营养成分?

第二课时健康饮食

(二)教学内容:教材第25~27页。

教学目标:知道食物在人体内的运动路线,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各自说说昨天都吃了什么。

二、新课讲授、五大类食物:谷物(粮食类)、蔬菜水果类、鱼蛋豆类、奶类、油脂类。

2、比照食物金字塔,看看自己昨天的饮食是否需要改善。

3、拓展1为自己设计一周营养合理的晚餐食谱。

4、活动3吃进去的食物变成了什么?

到达位置

口腔

小肠

大肠

直肠

食物变化

嚼碎

糊状

营养被吸收

水分被吸收

粪便

5、拓展2养成饮食好习惯

①说说自己的饮食习惯。

②讨论各自饮食习惯的优劣。

③看图,说说哪种习惯好,哪种行为不好。

三、小结

四、作业

学了这一课,想想怎样改进自己的饮食习惯。

第三课时呼吸与健康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28~34页。

教学目标:了解空气在人体内的旅行线路,感觉并测量呼吸时的身体变化,知道什么叫“气量”,会测肺活量。

教学用具:软尺、肺活量测量装置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人体健康除离不开健康饮食外,还需要呼吸健康。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呼吸与健康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举例说明“气量”。

2、空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从出生起,人就开始呼吸了。人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空气,一旦停止呼吸,人的生命就完结了。

3、活动1追踪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

①看图,说说空气进入人体后,依次到达哪些地方,了解这些地方的名称。(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X1]肺)

②空气能从口入吗?

③画出新鲜空气进入人体的路线。(鼻腔

咽喉

气管

支气管

肺)

4、活动2

观察呼吸时的身体变化

①软尺测量深呼吸时的胸围(自测,互测),记下数据,计算出胸围差。

②多测几次,计算出平均值。

③制表备用。

5、活动3比比谁的气量大

①用瓶子、软管等测量气量,根据胸围差记录,研究胸围差与气量的关系。(注意管子卫生)

②用肺活量计测量肺活量。

③小知识:肺活量是指做一次尽可能大的吸气后,用力呼出的全部气体。肺活量的大小是肺功能强弱的一项指标,肺活量大,肺功能就强。

④制作肺活量统计表。

⑤增大肺活量的方法:加强体育锻练。

6、上网查看资料1

不同年龄的人肺活量也不一样,儿童肺活量约1.2升,成年人约2.6升。经常锻炼可增加到5升,比不经常锻炼的人能够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这能使身体更健康。

7、测量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①先测定平静状态下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一呼一吸算作一次呼吸)。

②到操场跑三圈,回到教室。

③测半分钟内的呼吸次数,计算出1分钟的呼吸次数。

8、比较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

9、解释运动中呼吸加快的原因:人体运动时,需要的氧气比较多,这些氧气靠吸进的空气提供,所以呼吸就加快了。供氧不足会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特别是剧烈运动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锻炼身体要循序渐进,以求身体适应。

三、小结

四、作业

记下(或再测量)自己的肺活量,保存好,一年后再测,看看有没有变化。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认识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等两课。物体的运动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要求学生会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会计算物体平动的速度,会进行有关汽车、火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计算。还要求了解我国铁路发展的一些情况,比如我国铁路的发展史,旅客列车现在的速度等。

本单元计授2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6页。

教学目标: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知道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物体的运动

2、吟诵导语

陀螺转转,秋千荡荡,雪橇滑滑,大家玩得多欢畅。

动和静,快和慢,如何去判断,怎样来测量?

3、物体运动简介: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鸟在天空飞,鱼在水里游,车轮转动,日月运行,有的物体运动方式简单,有的物体运动方式复杂。我们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呢?比如你坐在火车上,看见旁边的一列火车在动,你可能一开始还确定不了究竟哪列火车在动。又比如你看到月亮在云朵间走得很急,有时甚至是向东走的,这是真的吗?要弄清真相,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运动”。(板书: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讲授、提出问题:你走在马路上,汽车擦身而过,你会感觉到“汽车真快”,蜗牛慢慢爬上墙壁,你会替它着急,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呢?

2、活动1物体的运动(参看第53页图)

你见过这些情景吗?图中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点,位置在不断变化。位置在不断变化的物体就是在运动。

3、观察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跳高过程中的位置变化(第54页图)。

4、活动2

物体的运动方式

常见物体运动方式有平动、转动、振动等。

举例:轮船航行、运动员赛跑等是平动;机器、车辆轮子等的运动是转动;钟摆、秋千等的运动是摆动或振动。(鼓励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运动的例子)

5、填表(第56页)

6、活动3

做各种方式的运动(参照第56页材料图,用图中材料做平动、转动、振动等)

三、小结

四、作业

观察一个运动过程,并描述出来,说说物体的位置变化(如运动的悠悠球、行进中的自行车等)。

第二课时物体运动的测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1页。

教学目标:会测量平动物体的运动速度,会进行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初步了解我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公里上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奔流不息,铁路上列车鸣笛飞驶。自行车和摩托车比,摩托车快得多。但摩托车究竟有多快呢?本节我们就要探究一个问题:物体运动的测量。

二、新课讲授、提出问题:怎样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

2、活动1

小车有多快?(参看第58~59页内容)

3、活动2

比比谁跑得快

在操场上量出50米的路程,记录每个同学跑完50米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每个同学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速度的引出

经过同样的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运动的快慢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越高,运动就越快。(根据活动2的记录找出跑得最快的同学,计算出他的速度,并总结速度计算公式)

5、速度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时”等,分别读作“米每秒”和“千米每小时”等。

6、拓展列车现在在哪里?(参看第60~61页图表,分别计算出列车到达长沙、武汉、郑州等的大致时间)

①先计算出T16次列车平均每分钟行驶多远,再计算出火车到各站的时间。

2294÷1326≈1.730(千米/分)

707÷1.730=409(分)=6时49分

6:52+6时49分=23:41

069÷1.730=618(分)=10时18分

6:52+10时18分=27:10(即次日3:10)

605÷1.730=928(分)=15时28分

6:52+15时28分=32:20(即次日8:20)

②填表(把计算出的时刻填入下表)

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

站名广州长沙武汉郑州北京

路程(千米)***4

到站时刻16:5223:41次日3:10次日8:20次日14:58

根据这个表即可判断列车任何时刻的大致位置。比如中午12:00时,列车在郑州与北京之间。

7、资料(上网查看)我国铁路的发展

铁路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1997年以来,我国铁路连续进行了5次提速。目前我国的旅客列车时速已经达到了每小时160千米,中国铁路正大踏步走向现代化。

三、小结

四、作业

第四单元常见的力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力的现象、重力、大气压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六部分。力的现象介绍了物体受力作用的效果和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重力要求学生知道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力,物体受到的这种吸引力就叫重力,重力有大小,也有方向,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大气压力是地球对大气作用产生的,处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的压力。大气压力指向各个方向,所以吸盘可以被紧紧地压在墙壁上,也可以被压在天花板上。人们利用大气压力可以做很多事情。弹力是物体因形状变化而产生的力,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自动铅笔上的弹簧,汽车车厢下面的钢板弹簧等都会产生弹力,测力计也是利用弹力的一个例子。摩擦力处处可见,手里拿的书不会往下掉,就是摩擦力在起作用。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加大,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减小。

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要求学生对常见的力有一个初步认识,能判断一种力的类型,能利用常见的力为人们做事。

本单元计授6课时。

第一课时力的现象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7页。

教学目标:知道怎样使静止的物体动起来,能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

教学用具:小车、细绳、乒乓球、玻璃缸、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谈话

玩过蹦蹦床吗?在蹦蹦床上你是不是蹦得更高?你知道什么原因使你蹦得更高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板书

常见的力)

2、阅读单元导语

要找弹力,是否该去问弹簧?小朋友们为何都爱玩它做的蹦蹦床?

要找浮力,是否该去问海洋?万吨巨轮为何能在海上远航?

二、新课讲授、提问:见过力吗?骑自行车上坡费力吗?怎样使静止的桌子动一动?

2、活动1

推和拉

演示:用手轻轻推小车,小车就运动,加大力度推,小车就跑得更快。启发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小车运动的方向,小车运动的速度,猜想这些与什么有关。(让每个学生都亲手推推)

在小车上拴一绳子拉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运动情况:方向如何?速度怎样?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加大拉力试试。

讨论:小车在推力和拉力作用下,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参考:推的时候,小车离你而去;拉的时候,小车向你走来)

3、活动2

乒乓球受的力

向上抛乒乓球,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下落。乒乓球为什么落向地面?(讨论分析乒乓球受的力)

把乒乓球按在水里,松手,乒乓球会怎样?(让学生试试,并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结论:抛起乒乓球后,乒乓球只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这个力指向地心,所以乒乓球下落;把乒乓球压在水里时,乒乓球受到两个力,一个是水对乒乓球的浮力,方向向上,一个是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乒乓球在水里会上升。把乒乓球换成石块再做这个实验,看看发生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活动3生活中力的现象(参看第67页图)

说说图中物体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热气球受到空气向上的浮力,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受到的力和皮球受到的力都是弹力,磁铁吸引小铁钉,小铁钉受到的是磁力,在水里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滑旱冰时,脚用力向后蹬地面,人就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

5、引导学生举更多的物体受力的例子,如树叶飘动受风力,国旗上升受拉力,塑料棒吸起小纸屑靠静电力等。

三、小结

四、作业、吊车吊起货物时,货物受到哪些力?

2、举出生活中物体受力的例子。

第二课时重力

教学内容:教材第68~70页。

教学目标:知道重力是怎样产生的,能指出重力的方向,知道地球上的“上”和“下”,认识地球引力。

教学用具:绳子、小球、铁架台、乒乓球、玻璃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向上抛一个物体,无论抛得多高,最终还是落回地面,雨从天上下到地面上,石头从山上滚到山脚下,熟透的苹果也会从树上往地面落,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新课讲授、观察第68、69页图认识一个规律,地球上的物体失去支撑后都会落向地面,如水往低处流,抛起的篮球下落等。

2、活动

小球受力情况

①组装试验装置。

②分析小球吊在铁架台上时的受力情况。

绳子对小球有拉力,拉力方向向上。小球还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作用,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小球静止在半空中。

③猜想:剪断绳子,小球会怎样?这时小球的受力情况怎样?

④验证猜想:剪断绳子,看小球会怎样。

⑤分析:剪断绳子前,小球受到向上的拉力和向下的引力,剪断后,小球失去拉力,只受引力作用,由于引力方向是指向地心的,所以小球就往下落了。

⑥重力的定义及计量单位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地球吸烟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又叫重量)。重力的单位是牛顿,1千克重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约为10牛顿。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拓展地球上的“上”和“下”

站在地球上的人头朝上,脚朝下,“下”指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地球那一面的人,我们想象他们头朝下,但实际上他们的“下”跟我们的“下”刚好相反(图示)。

地球表面的物体被紧紧地吸引在地球上,所以人类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地球上。

4、想象:假如没有地球引力

5、资料

牛顿与地球引力

6、小实验物体间的引力

①杯子里装大半杯水,放入一个乒乓球,先置于杯口正中间,然后松手,先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验证。

②解释现象

松手后,乒乓球不会停在中间不动,而是被一边吸过去。原来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离得越近,物体越重,引力就越大。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引力作用,这就是物体的重力,太阳和地球、地球和月亮之间都有引力存在。

三、小结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物体的重力,重力指向地心。

四、作业

为什么重力的方向向下?这里的“下”是什么方向?

第三课时大气压力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5页。

教学目标:认识大气压力,知道大气压力的大小,知道大气压力的用处。

教学用品:软管、玻璃缸、水。注射器、吸盘、钩码、弹簧秤、马德保半球演示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手指堵上注射器口,再抽活塞,让小朋友试试有什么感觉。

把吸盘按在窗玻璃上,试试不费力气能不能拉下来。

二、新课

、找原因

活塞为什么抽不动呢?吸盘为什么不容易拉下来呢?

2、活动1

吸盘的秘密(参看第72页)

把吸盘紧紧地压在玻璃表面,排出全部空气(最好在吸盘上涂些水),吸盘就吸在玻璃上了。这是因为玻璃和吸盘之间没有空气,也就没有空气的压力,若进入空气,或空气没排完,吸盘就吸不紧或吸不住了。

3、活动2

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

小组同学协作,把吸盘吸在课本、木板、玻璃等的表面,下面分别挂钩码,用弹簧秤称称,比较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挂的钩码更多,做好记录。

4、讨论

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吸得最牢固?

5,资料

马德保半球实验(上网查找)

①文字资料文字资料

②马德堡半球实验

第三篇: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

根里的“抽水机”

教学目的:1.了解根的形态。2.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3.了解根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巴呢?根有这么重要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根里的“抽水机”》(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观察植物的根

根是植物体的一个重要器官。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都具有这一器官。不同植物的根,其长短、粗细、形态各不相同,请仔细观察根和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根的特征。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板书:根系分为: 1)直根系 2)须根系

直根系的特点是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而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都是不定根,根的粗细、长短相近,看上去就像一把胡子。还有哪些常见植物的根属于直根系或须根系?

下列植物的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课文四种植物的根系分别是:稻——须根系;蒲公英——直根系;洋水仙——须根系;芝麻——直根系。

(二)观察根系的分布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主要是依靠根系从土壤里吸收的。根系分布得越深、越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就越强。

大多数植物的根系分布得很深、很广。

第2课时

扎根土壤的秘密

教学目的:1.了解根的形态。2.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3.了解根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 教学过程

出示大风吹,树枝摇的图片。

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板书)根的作用:1)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四)毛茸茸的根尖 出示根尖的放大图,介绍哪个部分是根尖,根毛长在什么地方。这些毛绒绒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

根毛可以增加植物与土壤接触的面积,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矿物质,向茎和叶子输送,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板书根的作用):2)根有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作用。

第3课时

不同环境里植物的根

教学目的:1.了解根的形态。2.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3.了解根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 教学过程

出示课本图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图。

这是一幅典型的草原植物的根系分布图。图中植物通过根状茎连成一片,根系的分布浅而密,构成了密密的网状。

这是沙漠植物的两种典型的分布图。图中左侧的是骆驼刺,根系深深扎入地下;右侧的是仙人柱,根系虽然很浅,但扩展得很宽。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

植物的根系生长特点与其生长环境有关。

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而在沙漠中,由于沙子松散又缺少水分,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地下伸长,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可以较好地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

三、教学后记:根长得越深,分布得越广,植物就越不容易被大风刮倒。同时,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分和各种矿物质,因此根系的分布范围越广越深,才能保证从土壤中获得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由此说来,植物的根系越发达,对于植物的生长越有利。我们常说“根深叶茂”,正是这个道理。

第二课 第4课时

茎里的“运输网”

教学目的:1.了解茎的形态。2.了解茎的一般结构。3.探究茎的作用。重点难点:茎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指引

琪琪发现折断的茎的断口处有水滴出来,那水是哪儿来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茎里的“运输网”》(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 白花染色实验

在课本上介绍的实验里,我们能在浸泡在红颜色水里的姜花茎的横切面上看到许多小红点。这说明了什么?

红颜色是从植物的哪个部分传输到植物的茎部呢?引导他们发现茎能运输水分这一功能。

第5课时探究茎的其他作用

教学目的:1.了解茎的形态。2.了解茎的一般结构。3.探究茎的作用。重点难点:茎的作用 教学过程

植物的茎除了能运输水分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1)出示课本图,观察图中各种类型的茎。

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茎,归纳出茎还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2)出示一些图片,有被剥皮的树干、树干的断枝缺口处等。出示有关茎运输养分的资料。归纳出植物的茎还有运输养分的作用。

(三)树干和枝条记录的秘密

植物的茎可以包括哪些部分呢?(树干、树枝、藤等)茎在的生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茎周长的变化;茎长度的变化;树皮颜色的变化。

三、教学后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茎,植物的茎有三个作用:1)运输水分的作用、2)支持植物体的作用、3)运输养分的作用。

第三课 第六课时

叶里的“加工厂”

教学目的:1.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2.理解没有太阳、没有植物地球上就没有生命。重点难点: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引导页的图片。

观察植物的叶子生长的情况和特点。阳光能照射到每一片叶子吗?

师: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植物通过叶片来接收阳光。叶片怎样才能接收更多的阳光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叶里的“加工厂”》(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观察叶子的排列情况 观察叶子的排列,从中发现规律。

叶片有互不遮蔽的规律(叶镶嵌),叶片这种排列规律有什么意义? 这样的排列有利于叶片尽可能地吸收更多的阳光。

(二)绿叶的作用 叶片的排列有利于叶片尽可能地吸收更多的阳光。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呢?

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指导阅读课本上的卡通虚拟情景图片,简要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学目的:1.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第7课时

植物的光合作用

2.理解没有太阳、没有植物地球上就没有生命。重点难点: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过程

(三)讨论:植物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植物,自然界会怎样? 植物没有阳光照射会怎么样?

没有植物,自然界会怎么样?植物对人类极其他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1)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人类和动物的食物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2)转化并储存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储存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利用这些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能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中所含有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是古代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起来的。

(3)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绿色植物广泛地分布在地球上,不断地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从而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4)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后记: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因此,光合作用对于人类和整个生物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课 第八课时

花里的“育婴房”

教学目的:1.了解花的结构。2.探究花的作用。3.了解花的其他特征。

重点难点: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些花的图片一。说说花的名称。二 三 四

这些美丽的花藏有什么秘密呢?不同植物种类的花,结构是否相同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花里的“育婴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解剖花

自然界花的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却有共同之处。请同学们通过解剖花来了解花的基本结构。

把花朵由外向内一层层解剖,相同的部分放在一起,然后观察各部分的形态和数量,做好记录。通过解剖活动,学生会发现有的花四部分结构都齐全,而有的却并不齐全,引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定义:

像白菜花一样,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属于完全花。缺少其中某些部分的花,属于不完全花。

生活中常见的完全花有:木棉花、白菜花、萝卜花、油菜花、茄花、蚕豆花、梨花、桃花、柑橘花、牵牛花等;不完全花有:百合花(缺花萼)、南瓜花(属单性花,缺雄蕊或雌蕊)、黄瓜花(属单性花,缺雄蕊或雌蕊)、丝瓜花(属单性花,缺雄蕊或雌蕊)、鸡蛋花(缺花萼)、柳树花(缺花冠)等。

第九课时

寻找花里的“育婴房”

教学目的:1.了解花的结构。2.探究花的作用。3.了解花的其他特征。

重点难点: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的作用 教学过程

这些花的雄蕊在哪里?雌蕊呢?(让学生指出来)剥开雄蕊的花药,剖开雌蕊的子房,了解这些结构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们观察雄蕊顶端的花粉和雌蕊的子房。如观察花粉是否容易脱落,雌蕊的柱头是否有黏性,子房里是否有胚珠(将来能发育成种子)等。然后根据观察到的事实,证明“子房是植物的育婴房”

归纳总结:雌蕊里的子房就是植物的育婴房。植物的种子就是在这里发育成长的。

第十课时

花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

教学目的:1.了解花的结构。2.探究花的作用。3.了解花的其他特征。

重点难点: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朵完全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1)花萼是花的最外一层,由一定数目的萼片组成,有保护幼花的作用。

2)花冠由数片花瓣组成,可以保护雄蕊、雌蕊。在虫媒花中,花瓣鲜艳的颜色起着吸引昆虫来传粉的作用;而在风媒花中,花瓣很小或退化,以利于接受花粉。3)雄蕊是花的雄性生殖器官,上端有花药,里面有花粉。

4)雌蕊位于花的中央,是花的雌性生殖器官,内有胚珠,发育后成为种子,子房发育成熟后即为果实。

(四)给花建档案

1)教师出示课前做好的几种“花的档案”。你喜欢哪份“花的档案”呢?为什么? 2)“花的档案”一般应有哪些内容?

教材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花朵档案卡的样本,同学们可以仿照这个形式自行设计档案卡。3)每组设计一份“花的档案卡”,并制作出来。

4)出示做好的“花的档案卡”,学生与师生之间相互点评。教学后记:能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的作用,了解花的一些其他特征

第五课 第十一课时 果实里的新生命

教学目的:1.了解果实的结构。2.探究果实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果实的结构,探究果实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青葱的丝瓜架下,孩子们对着一个个刚结出来的小丝瓜感到很好奇:小丝瓜是由花变成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果实里的新生命》(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观察结果的过程

课本选择了几幅丝瓜开花结果过程典型阶段的图片,帮助学生观察植物从开花到结果的变化过程。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发现开花结果的现象:花瓣、雄蕊在慢慢地枯萎,子房在不断长大,最后发育成果实。把我的发现填写在p24“我的发现”里 小结:果实是由花的子房发育形成的。

(二)果实里藏着什么? 1)出示苹果或梨子的实物。

苹果属于植物的哪一类器官呢?(苹果是果实。)2)你知道果实里面藏有什么呢?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呢? 学生解剖苹果,并观察苹果的内部构造。苹果的构造由哪些部分组成?汇报和交流。3)其他的果实也有相似的构造吗? 再解剖其它一些常见的果实。汇报其它果实的构造。

4)归纳小结:果实是由果皮与种子构成的。

第十二课时

寻找植物园的果实

教学目的:1.了解果实的结构。2.探究果实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果实的结构,探究果实的作用。教学过程

在哪里可以找到植物的果实?(社区或郊外)

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郊外进行寻找植物的果实,并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做好观察、解剖记录,以达到认识更多果实的目的。在观察后,可让学生描述一种最喜欢的果实,强调作出全面的描述。各组汇报计划,教师点评。

(四)讨论:……果皮和种子各有什么作用?

课本上出示的果实分别是:四季豆、苹果、西瓜、板栗、柠檬

果实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其中主要的是果皮。果皮有保护种子的作用,种子则起传宗接代的作用。有些果实的果皮坚硬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种子;有的果皮肥厚多汁,这是果实吸引动物食用,然后帮助它们传播种子的一种构造。

(五)网上学:有趣的果实

以论坛交流的方式,用文字或图片展示一些有趣的果实,将自己知道的果实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并了解他们介绍的果实,拓宽对果实世界的了解,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同时,通过寻找植物果实的活动,比较不同植物的果实,丰富学生对果实的认识,了解植物的果实是千姿百态的,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后记:了解了果实的结构。探究了果实的作用。

第二单元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第六课 第十三课时

酸奶秘密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

2、能够画出自己做酸奶的心情曲线并与同伴交流;

3、能够收集有关细菌、病毒的资料并参与讨论。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发酵而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3、认识到细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可以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又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4、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5、了解病菌的一些传播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教学过程设计

一、自己动手做酸奶

1.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供给学生每组一份空的酸奶瓶,让学生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他们会有所发现)3.学生自己动手做酸奶。(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教师为学生提供煮好的鲜牛奶若干。

(具体是:在电饭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并将煮好的鲜牛奶分发给每个小组)

②学生自带消毒过的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④保温几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2)学生自己制作酸奶。

①测一测:我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____:____ ②教师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③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要存放太久。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第十四课时

认识细菌,解释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

2、能够画出自己做酸奶的心情曲线并与同伴交流;

3、能够收集有关细菌、病毒的资料并参与讨论。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发酵而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3、认识到细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可以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又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4、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5、了解病菌的一些传播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教学过程设计

1.谈活:做酸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2.提问: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3.学生思考回答,引出酸奶中的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4.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来的有关细菌的资料,资源共享。5.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上的资料——细菌和酸奶。6.教师小结:

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细菌的种类

细菌的繁殖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

7.讨论并交流:你还能举出哪些有用或有害的细菌?

第十五课时

认识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

2、能够画出自己做酸奶的心情曲线并与同伴交流;

3、能够收集有关细菌、病毒的资料并参与讨论。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发酵而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3、认识到细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可以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又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4、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5、了解病菌的一些传播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教学过程设计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5.学生交流。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7.教师小结: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病菌,许多传染病由病菌引起。病菌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

四、了解病菌是如何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第七课 第十六课时

发面的学问

教学目的:

1.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2.调查生活中的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重点难点

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什么使面团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发面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发面团

出示发面团的制作材料。

向学生演示发面团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观察面团发酵前后在颜色、大小、气味等方面有哪些不同。讨论 制作过程中,你认为使面团发大的最关键一个步骤是什么?把自已的猜测写下来,并汇报交流。

小结:原来是酵母菌的使面团发了起来。

第十七课时

认识酵母菌

教学目的:

1.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2.调查生活中的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重点难点

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教学过程

在干酵母粉里,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酵母菌。酵母菌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现象。

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到哪里去了?

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起来,我们看到发起来的面团里面有空隙,这些空隙就是发酵时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占据的空间。

第十八课时

霉菌生长的环境

教学目的:

1.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2.调查生活中的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重点难点

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教学过程

(出示书中图片)这些橘子和柿子发霉了,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种现象,说说看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发霉,这些物体上面的“霉”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一组霉菌的放大图片,简要介绍霉菌的特点。通常在什么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 温暖、潮湿、阴暗的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小结:霉菌生长环境的共同点:潮湿、温暖、阴暗。

(四)蘑菇

蘑菇是一种大型的真菌。

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常见的食用蘑菇及有毒蘑菇。几种常见的食用蘑菇及毒蘑:

食用蘑菇:金针菇、香菇、鸡枞、竹荪、猴头菇、羊肚菌、银耳等。有毒蘑菇:毒伞、白毒鹅膏菌、臭黄菇、毛头乳菇等。

(五)网上学:细菌和真菌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参加网上讨论,把自己找到的细菌与真菌的图文资料贴到讨论区,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的能力。比较细菌与真菌,了解它们的利与弊。第三单元

奇妙的电与磁

第十九课时

电路的研究

教学目的: 1.认识简单电路。2.知道开关的作用。

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4.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重点难点

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开关的功能,并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师:如果小金属环碰到金属丝,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灯泡就会亮起来,因为小金属环碰到金属丝后,电池、导线、灯泡组合成为一个电路,灯泡就会亮起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电路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让灯亮起来

1)利用课本图中的材料,让灯泡亮起来。请学生尝试动手连接电路,使灯泡发光。同时,在书上“我的连接图”框中画下电路连接简图,小结:这样一个闭合回路就是一个简单电路。

2)如果要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应该怎样连接?有多少种不同的连接方法? 把你的连接方法用图画表示出来,记录在p46面的“我的发现”里。

第二十课时

开关加在哪里?

教学目的: 1.认识简单电路。2.知道开关的作用。

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4.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重点难点

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开关的功能,并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教学过程:

1)电路中的开关就是用来接通或切断电路的,是电路中不可缺少的控制部件。开关加在哪里?

先画个电路图就会显而易见,把你的连接图记录在p47面的“我的连接图”里。2)你还见过哪些种类的开关? 指导学生阅读p47最后一段。

第二十一课时

判断容易导电的材料

教学目的: 1.认识简单电路。2.知道开关的作用。

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4.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重点难点

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开关的功能,并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教学过程:

演示:在一个带开关的简单电路中,拆下开关,把橡皮等物体接在开关原来的位置,灯泡还会发光吗?用其他物体替换又会怎样呢? 把实验结果记录在p48面的“实验记录”里。

小结:能令灯泡发光的材料是容易导电的材料,而不容易导电的材料不能令灯泡发光。

第二十三课时

制作数学游戏机

教学目的: 1.认识简单电路。2.知道开关的作用。

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4.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重点难点

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开关的功能,并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教学过程: 出示课本图。

1)数学游戏机背面应该怎样连接线路,才能让它能正常使用? 2)根据电路原理和公式的连接需要,设计连接方式。

(五)安全用电

指导学生阅读p50面,了解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为什么要注意用电的安全,并且养成安全用电的好习惯。1.身体不要触及电器的带电部分。2.电线霉烂或电器破损时,应停止使用。3.不用湿手触摸电器,清洁电器时要先断开电源。

4.遇见不正常的放电或触电事故时,应先断开电源。第二十四课时

有趣的磁现象

教学目的:

1.知道磁铁都有磁性和两个磁极。2.知道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3.知道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重点难点

磁铁的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擦窗器为什么隔着玻璃还能相互吸着呢?里面是不是有磁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有趣的磁现象》(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磁铁能吸起什么? 实验得出:

磁铁能吸引铁及由铁制成的物体。

第二十五课时

磁铁哪个部分磁性最强

教学目的:

1.知道磁铁都有磁性和两个磁极。2.知道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3.知道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重点难点

磁铁的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学过程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磁铁的两端有很强的吸力,这里的磁性最强。磁铁中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磁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这是因为“北”的英文单词是“North”,“南”是“South”,所以国际上通行磁铁指北的一极标字母N,指南的一极标字母S。

(三)两块磁铁的探究

磁铁能吸引一些东西,那么在两块磁铁互相靠近会有什么现象呢?

把磁铁吊在绳子上,用一块磁铁的N极对着另一块磁铁的S极,然后让它们慢慢接近,突然它们吸到了一起;让两块磁铁的S极互相接近,这时磁铁产生排斥而扭向两旁;再将两块磁铁的N极互相接近,这时磁铁也产生排斥而扭向两旁。

通过观察可发现:相同的两个磁极(如S-S,N-N)靠近时会互相排斥;不同的两个磁极(如S-N,N-S)靠近时会互相吸引。

小结:磁铁同性极互相排斥、异性极互相吸引。

第二十六课时

擦窗器的结构

教学目的:

1.知道磁铁都有磁性和两个磁极。2.知道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3.知道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重点难点

磁铁的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学过程

出示实物(擦窗器,并演示使用方法)。分析擦窗器用到了磁铁的哪些特性? 里面可能有几块磁铁?

(五)隔物吸铁的探究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隔着什么物体吸铁,记录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磁铁隔着较薄的物体能吸铁。

第二十七课时

研究磁力的大小

教学目的:

1.知道磁铁都有磁性和两个磁极。2.知道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3.知道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重点难点

磁铁的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学过程

磁力的大小相同吗?

磁铁可以隔着多厚的纸(或木板、布块……)吸铁?想一想为什么再厚些就吸不住了呢? 小结:磁力有大有小,磁力的大小是不会改变的。

(七)哪里应用了磁?

哪里利用了磁?

磁的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很广泛,如电冰箱门封、磁性跳棋、塑料笔盒的盒盖、箱包的磁吸锁、铁皮黑板上压图片的小磁铁、打靶玩具中的磁性飞镖、门后防风磁吸、冰箱磁铁装饰、皮包或钱包上的磁铁扣、扬声器里的磁铁、磁性擦窗器、磁性胸针等。

(八)磁铁游戏 出示课本图片。

你能仿照波波的设计,也设计一个利用磁铁的游戏用具吗?

你的磁铁游戏是怎样玩的呢?你用了哪些材料、怎样制作?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些材料制作呢?

学生分组设计并讨论设计的合理性。把你的设计填写在p57面的“我的设计”里。第二十八课时

指南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物体间的磁化现象。

2.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作简易指南针。3.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重点难点

制作简易指南针。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讲述彬彬他们郊游的故事。为什么指南针能告诉我们方向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指南针》(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小磁船的探究

教师做“小磁船”的演示,得出:磁铁能指示方向;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制成的。

把你的结论填写在p59面的“我的结论”里。

(二)制作指南针

除了书上介绍的制作方法外另外介绍以下两种制作方法:(1)浮力支承式指南针 制作方法: ①

用永磁铁对两根钢针进行磁化。②

把一小块2厘米×2厘米×2厘米的硬泡沫塑料做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底面呈一个正方形(2厘米×2厘米),上一半用刀片切成棱锥状,把磁化好的钢针水平地穿在棱锥上。

③在碗里盛满水,然后把做好的装置放在水面上。钢针和硬泡沫塑料就能在水面上自由转动,当它静止时,就能指示南北方向了。泡沫塑料块可以用塑料瓶盖或软木塞代替。也可用玉米秆的芯制作。

第二十九课时

悬挂式指南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物体间的磁化现象。

2.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作简易指南针。3.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重点难点

制作简易指南针。

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教学过程: 制作方法: ①

把两根磁化好的钢针平行穿在黄豆大小的硬泡沫塑料块上。

② 在塑料块上穿一根细线,悬挂在圆珠笔芯的一端。圆珠笔芯的另一端用对折的小纸片夹紧,纸片插在竖立的书的装订线一侧,紧贴装订线,作为支架。使塑料块连同钢针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钢针在静止时,就能指示南北方向了。第三十课时

神奇的电磁铁

教学目的:

1.知道电能产生磁。2.探究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3.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4.了解电磁铁的应用。5.学会制作电磁铁。重点

知道电能产生磁。难点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教具准备

铁钉、漆包线、大头针、电池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电磁起重机图片。

看了这张图片后,你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神奇的电磁铁》(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电磁起重机为什么能吸铁? 出示图片(电磁起重机的内部装置),观察电磁起重机的吸盘结构

能不能利用电池、导线、铁钉这些材料做个模拟电磁起重机呢? 学生分组制作电磁起重机,并尝试用它吸起铁制的大头针。知道电磁起重机通电产生磁性,所以可以吸铁。

第三十一课时

电磁铁与磁铁

教学目的:

1.知道电能产生磁。2.探究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3.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4.了解电磁铁的应用。5.学会制作电磁铁。重点

知道电能产生磁。难点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教具准备

铁钉、漆包线、大头针、电池等。教学过程:

出示磁铁和电磁铁。电磁铁与磁铁一样,都能吸引铁。电磁铁是否也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 设计一个实验,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磁极。

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发现填写在课本的实验记录表里。小结:像磁铁一样,电磁铁也具有磁极。

第三十二课时

让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更大

教学目的:

1.知道电能产生磁。2.探究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3.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4.了解电磁铁的应用。5.学会制作电磁铁。重点

知道电能产生磁。难点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教具准备

铁钉、漆包线、大头针、电池等。教学过程:

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有多大?

出示电磁铁、一盒回形针。观察电磁铁能吸起多少回形针。如果要增加电磁铁的磁性,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尝试增加线圈匝数来增强磁性。尝试增强电流的方法增强磁性。

尝试同时增加线圈匝数和增强电流来增强磁性。

小结:电磁铁的磁性可以通过增加线圈匝数、增强电流、同时增加线圈匝数和增强电流三种方法来增强。

三、总结:今天,电磁铁已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像各种家用电器、各种车船、飞机、飞船、火箭、人造卫星等等,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它了。

第四单元

各种各样的能量 第三十三课时

能量及其形式

教学目的:

1.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2.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重点: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难点: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同学们,很多美丽的小村庄里有着各种大大小小的水车,大家知道水车为什么会转动吗? 不流动的湖水也能够让水车转动起来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二课《能量及其形式》(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是什么使下图中的物体动起来的?

四幅图分别为自行车、太阳能汽车、电气化火车和风车。骑车的人利用双脚蹬动自行车踏板提供能量使自行车运动起来;

太阳能汽车是利用太阳的能量转化成电能后,使车里的马达运转起来,使车向前进; 电车利用电能让车动起来;风车叶片的转动是由于风的能量驱动的。通过充分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是能量使物体动起来的。

第三十四课时

让小车动起来

教学目的:

1.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2.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重点: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难点: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可以有多种方法使小车动起来: 1)

利用帆架在车上,使车可以利用风能使小车动起来; 2)

把气球吹胀,放在车尾,然后把气球放气,气球吹出的气流形成的反冲的能量使小车向前运动; 3)

用钉子把橡皮筋固定在桌子上,另一头固定在车上,牵动小车,把橡皮筋拉长,放开手,橡皮筋的弹力(储存在橡皮筋里的能量)会使小车前进; 4)

把橡皮筋的一头固定在车上,另一头卷在车的车轴上,橡皮筋的弹力(储存在橡皮筋里的能量)也会使小车前进。

第三十五课时

在下面的这些现象中,存在着哪些形式的能量

教学目的:

1.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2.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重点: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难点: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在一些常见的现象中,是存在着不同的能量形式的。例如有: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潮汐能等。

除了以上的能量形式外,其他形式的能量还有:风能、机械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等。

第三十六课时

能量普遍存在,假如缺少某种能量,世界会怎样呢

教学目的:

1.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2.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重点: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难点: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城市如果电能供应不足,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工厂要停工,商店要关门;我们的家里就不能开灯,家用电器(电风扇、空调机、电冰箱、电视机、音响等)就不能使用;大楼由于没有电,电梯不能运行,蓄水池不能抽水而蓄水,电话没有电流……可以说,没有了电,城市的生活就会被破坏了。

三总结:各种各样的能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它了。第三十七课时

能量的转换

教学目的:

1.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2.知道水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重点难点

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引导页的图片。

他们在参观什么地方?为什么水冲下来就会产生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三课《能量的转换》(板书课题)。

二、新课

出示水电站的课本图,观察水电站的内部构造。

发电原理:水流的能量被传递给涡轮机里的涡轮机叶片,涡轮机叶片的转动带动传动轴转动,使发电机转子转动产生电磁感应,从而使发电机发出电。有了涡轮机和发电机等设备,就能发电了吗? 我们来制造一个水电站的小模型进行研究。

(一)让小水轮转起来

制作一个小水轮所需要的材料包括一根轴、一个安装叶片的轮轴和六片叶片。安装小水轮的步骤如下:

(1)把六片叶片分别插入轮轴中的凹槽中;

(2)把轴穿过轮轴中间的小孔。这样一个小水轮就做成了。

如何用水流让小水轮转动起来?可以把做好的小水轮架在水槽上,用一个下部带孔的容器装上水,让水流在一侧的叶片上,小水轮就会转起来了。水流的能量变成了小水轮转动的能量了。

怎样可以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因素主要有三个:水量、水位落差、水的冲击点。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加大水流的高度,加快水流的速度,加大水流的流量、水倒在叶片的边缘等都可以使小水轮转动得更快。

第三十八课时

发电的实验

教学目的:

1.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2.知道水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重点难点

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教学过程

水轮的转动,会带动发电机的转子旋转。发电机转子转动起来就能产生电吗?(1)用一条较长的棉线紧紧地缠在小发电机的轴上。

(2)把发电机两端的接线口连接一个灯泡形成一个闭合电路,发电机相当于简单电路里的电池。

(3)固定好发电机整个装置。首先可以用手先转动一下发电机的轴,看是否能让灯泡亮起来;然后再快速地拉动棉线,使发电机的轴高速转动。观察灯泡的亮度与用手转动轴时的亮度有什么不同。这个活动说明,发电机轴的转动是可以使发电机产生电的,并且轴转动的速度越快,发电机产生的电就越多。

结合两个活动,尝试描述水电站将水流具有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过程。

(三)讨论:水力发电站利用水力来发电,它能把水流具有的能量转换成电能。下面的发电站,是把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你知道更多不同类型的发电站吗?

除了水能可以转换成电能外,还有核能、风能、热能、太阳能等都可以转换成电能。你还知道更多不同类型的发电站吗?

发电的原理实际上是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为电能,那除了水流的能量、核能、风能、热能和太阳能以外,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形式的能量?这些能量是否可以转换成电能?

第三十九课时

抽水蓄能电站

教学目的:

1.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2.知道水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重点难点

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教学过程

发电厂发出的电,如果没有被用户用完,那么剩余的电,会到达哪里?是继续循环利用,还是浪费了?抽水蓄能电站的作用,就是当发的电超过需要(用电低谷)时,利用多余的电力把处于低地势的下水库的水抽到高地势的上水库里储存起来(把电能转化为势能);待需要增加发电量(用电高峰出现电力不足的情况)的时候,再把上水库的水放出来进行发电(把势能转化为电能)。

(五)讨论:请说说课本77页的图中从光能开始,最终转换成声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能量形式的转换?

光能被植物转换成生物能贮存在植物体内,生物能通过果实被孩子(波波)消化后转换成身体内的能源物质(如脂肪)储存起来。然后,脂肪释放出化学能,转换成物体运动的动能(踏脚踏车),带动发电机。发电机把动能转换成电能传给电热炉,电热炉把电能转变成热能,热能把水壶里的水烧开,水蒸气冲出水壶的壶嘴,转换成声能发出声音。

三、课外作业;网上学:太阳能利用的调查

第五单元

变化着的地表 第四十课时

大地的变迁

教学目的: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2.了解化石的作用。重点难点

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小伙伴们结伴去郊游,他们在哪里发现了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出示贝壳镶嵌在岩石里的照片。海里的贝壳怎么会出现在山上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大地的变迁》(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 1)猜想与假设 指导阅读p82图文

把我的猜想和其他同学的猜想填写在课本p82“我的猜想”上。2)寻找证据

A.在高山上发现的古代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

B.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一座山(图上的岩层是海底的颗粒沉积物)。C.在阿尔卑斯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菊石化石。D.喜马拉雅山的某些山峰每年会长高几厘米。3)思考与结论

把收集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尝试作出合理的解释。(地壳变化的现象)

第四十一课时

漂移的大陆

教学目的: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2.了解化石的作用。重点难点

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学过程

指导阅读p84图文

通过对世界地图的观察研究,发现南、北美洲东海岸线和非洲西海岸线形状相似,像拼图一样,可以拼合起来,科学家认为,2.5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连在一起的,以后逐渐分开,漂移到现在的位置。这就是大陆漂移说。

三、总结:大地的变迁是地壳运动变化的结果。第四十二课时

大地的震动

教学目的:

1.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2.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重点难点

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四位主题人物参观地震知识宣传栏。琪琪对地震威力发出的感叹和彬彬提出的问题:“地震的危害真大呀”“万一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五课《大地的震动》(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地震有什么危害? 出示大量地震后的图片。

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地震的成因后,通过资料搜集的手段对地震的危害展开探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地震引发房屋倒塌;

②地震致使公路和铁路扭曲,变形; ③被震裂的大地;

④地震引发的海啸(以印度洋海啸为例)。

(二)假设地震突然发生,我们该怎么办? 指导阅读p88-89 讨论:下面的这些避险方法中,哪些较合理?哪些不合理?为什么?

1)这种避险方法合理。地震发生时,在无法逃出室外的情况时,躲避到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可避免被室内震落的砖块等砸伤。2)

这种避险方法合理。地震发生时,在无法逃出室外的情况时,迅速躲到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如家具附近、墙根等。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且在建筑物倒塌时三角空间里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3)这种避险方法不合理。在地震发生时,应迅速逃到空旷平坦的地方,不应跑回大楼里。4)这种避险方法不合理。地震发生时要沉着冷静,多动脑筋,遇震不慌。切忌跳楼,造成不必要的伤亡。5)这种避险方法合理。地震发生时,在室外应避开高大的建筑物和小巷,迅速逃到空旷平坦的地方

第四十三课时

设计紧急避险方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2.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重点难点

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教学过程

在地震发生时冷静、有序地撤离就能避免或减少地震中由于挤踏而造成伤亡。

以学校为例,要考虑这些问题:撤离的人数(高年级、低年级的人数……);楼层(高年级、低年级学生所在的位置……);路线的选择(最终的撤离目的地选择;各楼层学生撤离的次序、校园内撤离的次序……);撤离时的注意事项(靠右行走,不能拥挤,不携带书包杂物,尽量带上饮水食物……)等。

三、总结

地震的威力是巨大的,地震是地球能量的一种释放,是无可避免的。因此学会在地震时的避险方法和知识很重要。

当地震发生时要沉着冷静,多动脑筋,遇震不慌就能从地震中顺利脱险。第四十四课时

火山的喷发

教学目的:

1.了解火山喷发的一些现象。2.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重点难点: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一、导入

出示火山喷发前、中、后的大量图片。火山喷发是怎么样?给人类造成了什么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六课《火山的喷发》(板书课题)。

二、新课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火山的现象及危害。

(一)火山喷发过程

课本用图片的形式简单介绍了火山喷发的过程。一般来说,火山喷发的过程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在距离地面以下200千米的地球内部的温度大约有1500℃,这里的岩石处于高热状态,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由于岩浆的温度比周围的岩石高,密度也较小,所以它会向地表上涌,而且在浮升过程中再熔化掉一些岩石。

(2)岩浆沿着隆起造成的裂缝上升。当岩浆的压力大于火山口的岩石顶盖的压力时,就会随时向外迸发。这时,会先喷出浓烟,部分熔岩也从缝隙中流出地表。

(3)一旦岩浆找到通达地表的途径(排放口),它就会立刻喷出地表,形成熔岩。喷发时,炽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突然冒出。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是气体,但是像渣和灰的大量火山岩和其他固体物质也喷了出来。这些物质堆积在开口周围,形成一座锥形山头。“火山口”是火山锥顶部的洼陷,开口处通到地表。锥形山是火山形成的产物。讨论:与同学们交流,谈谈自己对火山现象的感受

第四十五课时

火山的利与弊

教学目的:

1.了解火山喷发的一些现象。2.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重点难点: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火山爆发危害强度非常之大。著名的维苏威火山爆发导致庞贝古城彻底毁灭,是典型的实例。除此之外,火山喷发还常常伴随或诱发地震、海啸、爆炸、火灾、崩塌等灾害,更加剧了对建筑物、道路、桥梁、农田、森林和城市设施的毁坏程度,从而造成严重的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

但是,火山也会给人来带来有益的“礼物”:火山活动还伴随着丰富的地热,可以形成温泉(课本图中一群猴子在雪地温泉里取暖),可见地热温度之高。

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好处:由于岩浆在地壳内部不断移动,也会结晶出含铁、铅、锌等的各种金属矿物来;活火山在周期性喷发时,火山灰落到地面,可以使农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在印度尼西亚就有这样的例子。第四十六课时

地表物质的迁移

教学目的:

1.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2.知道流水具有搬运的作用。重点难点

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奇特地貌的图片。

如澳大利亚西部海登城附近的波浪岩、我国云南石林的“阿诗玛像”等。这些岩石为什么这么奇特?

你还在哪里还看见过这样的奇形怪状的岩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七课《大地的变迁》(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 1)模拟实验

归纳小结:在自然界中,虽然气温的变化不会像实验中模拟的情景那么剧烈,但长期的日夜温差变化,还是会使岩石逐渐崩裂而发生风化。

(二)观察岩石风化的现象

指导阅读p97图文

介绍岩石的风化现象及其原因

物理风化作用(气温的变化、渗入岩缝的水在冬天结冰时体积增大使岩石胀裂)生物风化作用(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使岩石破裂)化学风化等

第四十七课时

泥沙怎样“搬家”

教学目的:

1.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2.知道流水具有搬运的作用。重点难点

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

模拟流水搬运作用的实验:

1.用一个倾斜的长木槽,在一端堆放小石块、砂和泥土混合物,形成“小山包”。2.利用一个废旧的塑料饮料瓶,在瓶盖扎出数个小孔,让水从小孔中成细线缓慢流出。3.缓慢地用流水冲刷“小山包”的“山峰”。

通过实验可证明流水使地表物质发生了迁移,有搬运的作用。观察

木板上的泥沙在不同位置上留下的物质有何特点。

讨论:根据上、中、下游的特点,推断这些石头应该出在哪里,说出你的理由。指导阅读课本p99图片中上、中、下游河段水流的特点:上游水流湍急,中游水流趋缓,下游水流缓慢。

通过对课本三幅图的观察,让学生根据图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分布在河流上游的通常大些,棱角较分明;越往中下游,体积会越来越小,越来越没有棱角,最后会形成圆滑的卵石。

岩石风化初期,体积一般较大,且有棱有角,极不规则。而在水流的冲刷摩擦下,它们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从形状、大小的情况,可判断课本三幅图分别表示下游河段、中游河段和上游河段的石头。

第四十八课时

石笋的形成

教学目的:

1.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2.知道流水具有搬运的作用。重点难点

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

溶洞里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都是石灰岩沉积物形成的。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钟乳石是当渗流水流入溶洞洞顶后,因温度、压力的变化,二氧化碳逸去,水中的碳酸钙过饱和沉淀而形成小突起附在洞顶,以后逐渐向下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形如钟乳而得名;溶洞溶顶下滴的含碳酸钙的渗流水,在洞底发生溅击作用,一些水分蒸发掉,二氧化碳逸去,碳酸钙发生沉淀,形成由洞底自下而上生长的石笋;石笋常常由钟乳石滴下的水形成,有时候两者相接,成为从洞底到洞顶的被水冲下来的圆滑小石头体积稍大、较圆滑的石头棱角分明、高低不平的大石块一个完整石柱。

三、总结:如果说火山、地震等是大自然对地形地貌的大刀阔斧,那么本课所述说的力量则是大自然对地形地貌的精雕细琢。地表在不断变化,大自然的力量是难以想像的。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在奇特的地形面前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作业

网上学:不断“长大”的岛屿 第四十九课时

网络课程

——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2.借助网络这种开放性平台,帮助学生学会搜集人类对地表影响的证据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互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的交互特点和跨地域性和即时性的特性,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就同一主题进行探究。重点难点:搜集资料、整理与思考。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几千年以来,人们开荒拓地、修路移山、填海造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地球上建起了人类的家园。今天,我们就通过网络课堂来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二、新课

指导阅读p102图文

人类很多方面的活动都会对地表变化发生影响,我们要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就要选定一个主题,如“填海造地”,然后“搜集资料”,再“整理与思考”,最后是“表达与交流”。现在,我们就选定一个主题:如“填海造地” 1)填海造地 2)搜集资料: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各项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国家收紧土地“闸门”的情况下,一些沿海地区把寻找土地的目光瞄向了大海,“填海造地”之风日甚。75年间胶州湾缩小35% 在今年青岛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一份关于保护胶州湾的议案在青岛引起强烈反响。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调查,在短短75年的时间里,胶州湾的面积缩小了35%,1928年,胶州湾的海域面积为535平方公里,而目前,胶州湾的总海域面积仅为367平方公里。据专家分析,围填海是胶州湾缩小的主要原因。我国著名海洋工程动力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侯国本认为,人为的、无度的围填海工程是胶州湾缩小的决定性因素。据不完全统计,仅2002年以来,青岛市各级政府在胶州湾内就审批了近20个用海项目,填海面积达16平方公里。环胶州湾高速公路附近较大的填海工程就有两处,围海面积分别达到了4000亩和1500亩。这使得原先的一些海中孤岛因填海造地成为了陆连岛。

在我国南部北部湾,目前国内大企业争先恐后在北部湾抢滩,兴建重化能源项目。这些大项目普遍采取“前港后厂(库)”的模式,填海造地解决用地问题。据湛江市环保局局长李丕学介绍,因为填海造地没有征地拆迁、补偿等“麻烦”,一些沿海城市招商引资时越来越多地把用地盯在填海上,但目前填海实际是填港,为了某个项目把港湾填掉,大大降低了港口资源的利用价值。而国外许多城市,更普遍的是挖港,很少有填港的。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海域处处长辛荣民介绍,由于国家实行了最严格的土地制度,陆地发展空间受限,一些地方把眼光盯向海洋,填海造出的地都是紧邻大海的好地段,比较值钱,近些年,在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了一股填海热潮。几乎在各个沿海地区都有规模不

一、大大小小的填海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不断地蚕食着我们的“蓝色国土”。3)整理与思考:

第五十课时

警惕大自然的报复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2.借助网络这种开放性平台,帮助学生学会搜集人类对地表影响的证据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互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的交互特点和跨地域性和即时性的特性,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就同一主题进行探究。重点难点:搜集资料、整理与思考。教学过程

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司长孙书贤指出,围海造地是人类海洋开发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程,是人类向海洋拓展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早在汉代就开始围海,但围海造地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主要影响包括海水自净能力减弱,加大了赤潮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破坏了海岸生物多样性,影响了海岸与海底的自然平衡状态,破坏了一些珍贵的海岸景观和历史遗迹,如红树林、珊瑚礁海岸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专家对胶州湾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研究表明,20世纪40年代前,由河口等处注入的泥沙及工业“三废”等物质,通过潮涨潮落,水体交换,几乎全部被携带到湾外,胶州湾的水体自净能力较强,海域环境状况良好。而胶州湾海域面积的缩小,直接导致海湾纳潮量减少,现已由1935年的11.822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7亿多立方米,减少了近40%;对气候与环境调节的能力降低,使海域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中科院院士文圣常指出,胶州湾海域是许多鱼类重要的洄游栖息地,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造成了那里地形和水流的变化,已经影响到了鱼群的栖息环境和鱼类的洄游规律。加上污染的影响,胶州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物种类锐减。20世纪60年代河口附近生物种类多达54种,70年代减到33种,80年代只剩下17种。原有的14种优势种仅剩下1种,东岸的贝类养殖已不复存在。

湛江市环保局局长李丕学指出,填海会削弱水体对城市的净化和调节温度作用。港湾对城市粉尘的净化效果比树木大得多,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尤为明显,有关测算表明,城市绿化面积达30%,可以调节温度1-2摄氏度,而同样面积的水体可以调节的温度达3-4摄氏度。”曾从事过18年海洋地质勘查的李丕学说,纷纷兴起的填海工程,反映出“概念”上的错误,只把大海当做索取的对象。“如果不严格评估和控制,填海得不偿失,可能填掉的是城市自身的发展环境。”

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调查,围海造地也使得珠江口面临严峻的地质问题:近年来,广州、东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大规模填海造田,其结果是河口日益变窄,水位抬高,一方面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及水文地质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填海规划工作的不完善,沿岸留下许多水坑洼地,日积月累,蚊虫孽生,大大影响了周围的生态环境。而下游的围垦造地、抛石促淤等活动又使上游水泄不畅。一旦遇上降雨较多,就会造成洪水泛滥。(2)依法治海 科学用海 去年底,备受关注的中国“填海第一案”在北京宣判。法院判决山东荣成海达造船公司必须执行国家海洋局的处罚,把他们未获合法批准填海生成的57亩土地还原成海洋。海达公司在未取得海域使用权证的情况下,自行填海,准备在新地上建设码头和滑道,最终尝到了苦果,这也给那些盲目填海者敲响了警钟。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海监总队副队长王仁堂介绍,违法填海有几种情况,一是无证填海,不办海域使用权证就自行填海;再是办了使用证,但办的是10亩,却填20亩,超面积填海;还有一种是边审批边填海,因为从报批到论证有一个过程,有些单位为赶工期就采取这个办法。

目前国家和山东省正在严控填海造地,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海域处处长辛荣民介绍,一次填海在50公顷以上的,要经国务院批准,50公顷以下的,要经省政府批准,市县一级政府无权批准。填海前必须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要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司长孙书贤认为,填海造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布局的原则。我国海岸线长、港湾多,各个岸段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开发利用状况及潜力各不相同,必须因地制宜地考虑各个岸段的条件和特点合理布局。

二、坚持深度、高附加值开发为主,高效利用的原则。除淤长型淤泥质滩涂外,围海种植应严格限制。应重点保证港口、旅游和工矿企业建设及必须临海的工程和防护工程等用海的需求。

三、坚持集约经营、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的原则。以“炒海皮”为目的的围海造地原则上不能审批;围海造地规模应限制在尽量小的区域内。四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保护好海洋生物、保护好海岸防护工程等。

第四篇: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根里的“抽水机” 教学目的:1.了解根的形态。2.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3.了解根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巴呢?根有这么重要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根里的“抽水机”》(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观察植物的根

根是植物体的一个重要器官。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都具有这一器官。不同植物的根,其长短、粗细、形态各不相同,请仔细观察根和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根的特征。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板书:根系分为: 1)直根系 2)须根系

直根系的特点是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而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都是不定根,根的粗细、长短相近,看上去就像一把胡子。还有哪些常见植物的根属于直根系或须根系?

下列植物的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课文四种植物的根系分别是:稻——须根系;蒲公英——直根系;洋水仙——须根系;芝麻——直根系。

(二)观察根系的分布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主要是依靠根系从土壤里吸收的。根系分布得越深、越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就越强。大多数植物的根系分布得很深、很广。

(三)扎根土壤的秘密 出示大风吹,树枝摇的图片。

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板书)根的作用:1)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四)毛茸茸的根尖

出示根尖的放大图,介绍哪个部分是根尖,根毛长在什么地方。这些毛绒绒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

根毛可以增加植物与土壤接触的面积,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矿物质,向茎和叶子输送,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板书根的作用):2)根有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作用。

(五)不同环境里植物的根

出示课本图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图。这是一幅典型的草原植物的根系分布图。图中植物通过根状茎连成一片,根系的分布浅而密,构成了密密的网状。

这是沙漠植物的两种典型的分布图。图中左侧的是骆驼刺,根系深深扎入地下;右侧的是仙人柱,根系虽然很浅,但扩展得很宽。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

植物的根系生长特点与其生长环境有关。

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而在沙漠中,由于沙子松散又缺少水分,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地下伸长,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可以较好地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

三、教学后记:根长得越深,分布得越广,植物就越不容易被大风刮倒。同时,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分和各种矿物质,因此根系的分布范围越广越深,才能保证从土壤中获得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由此说来,植物的根系越发达,对于植物的生长越有利。我们常说“根深叶茂”,正是这个道理。

第二课 茎里的“运输网” 教学目的:1.了解茎的形态。2.了解茎的一般结构。3.探究茎的作用。重点难点:茎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指引

琪琪发现折断的茎的断口处有水滴出来,那水是哪儿来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茎里的“运输网”》(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 白花染色实验

在课本上介绍的实验里,我们能在浸泡在红颜色水里的姜花茎的横切面上看到许多小红点。这说明了什么?

红颜色是从植物的哪个部分传输到植物的茎部呢?引导他们发现茎能运输水分这一功能。

(二)探究茎的其他作用

植物的茎除了能运输水分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1)出示课本图,观察图中各种类型的茎。

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茎,归纳出茎还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2)出示一些图片,有被剥皮的树干、树干的断枝缺口处等。出示有关茎运输养分的资料。归纳出植物的茎还有运输养分的作用。

(三)树干和枝条记录的秘密

植物的茎可以包括哪些部分呢?(树干、树枝、藤等)茎在的生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茎周长的变化;茎长度的变化;树皮颜色的变化。

三、教学后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茎,植物的茎有三个作用:1)运输水分的作用、2)支持植物体的作用、3)运输养分的作用。

第三课 叶里的“加工厂”

教学目的:1.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理解没有太阳、没有植物地球上就没有生命。重点难点: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引导页的图片。

观察植物的叶子生长的情况和特点。阳光能照射到每一片叶子吗?

师: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植物通过叶片来接收阳光。叶片怎样才能接收更多的阳光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叶里的“加工厂”》(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观察叶子的排列情况 观察叶子的排列,从中发现规律。

叶片有互不遮蔽的规律(叶镶嵌),叶片这种排列规律有什么意义? 这样的排列有利于叶片尽可能地吸收更多的阳光。

(二)绿叶的作用

叶片的排列有利于叶片尽可能地吸收更多的阳光。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呢?

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指导阅读课本上的卡通虚拟情景图片,简要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讨论:植物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植物,自然界会怎样? 植物没有阳光照射会怎么样?

没有植物,自然界会怎么样?植物对人类极其他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1)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人类和动物的食物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2)转化并储存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储存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利用这些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能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中所含有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是古代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起来的。

(3)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绿色植物广泛地分布在地球上,不断地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从而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着相对的稳定。(4)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后记: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因此,光合作用对于人类和整个生物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课 花里的“育婴房” 教学目的:1.了解花的结构。2.探究花的作用。3.了解花的其他特征。

重点难点: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些花的图片一。说说花的名称。二 三 四

这些美丽的花藏有什么秘密呢?不同植物种类的花,结构是否相同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花里的“育婴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解剖花

自然界花的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却有共同之处。请同学们通过解剖花来了解花的基本结构。

把花朵由外向内一层层解剖,相同的部分放在一起,然后观察各部分的形态和数量,做好记录。

通过解剖活动,学生会发现有的花四部分结构都齐全,而有的却并不齐全,引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定义:

像白菜花一样,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属于完全花。缺少其中某些部分的花,属于不完全花。

生活中常见的完全花有:木棉花、白菜花、萝卜花、油菜花、茄花、蚕豆花、梨花、桃花、柑橘花、牵牛花等;不完全花有:百合花(缺花萼)、南瓜花(属单性花,缺雄蕊或雌蕊)、黄瓜花(属单性花,缺雄蕊或雌蕊)、丝瓜花(属单性花,缺雄蕊或雌蕊)、鸡蛋花(缺花萼)、柳树花(缺花冠)等。

(二)寻找花里的“育婴房”

这些花的雄蕊在哪里?雌蕊呢?(让学生指出来)剥开雄蕊的花药,剖开雌蕊的子房,了解这些结构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们观察雄蕊顶端的花粉和雌蕊的子房。如观察花粉是否容易脱落,雌蕊的柱头是否有黏性,子房里是否有胚珠(将来能发育成种子)等。然后根据观察到的事实,证明“子房是植物的育婴房”

归纳总结:雌蕊里的子房就是植物的育婴房。植物的种子就是在这里发育成长的。

(三)讨论:花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 一朵完全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1)花萼是花的最外一层,由一定数目的萼片组成,有保护幼花的作用。

2)花冠由数片花瓣组成,可以保护雄蕊、雌蕊。在虫媒花中,花瓣鲜艳的颜色起着吸引昆虫来传粉的作用;而在风媒花中,花瓣很小或退化,以利于接受花粉。

3)雄蕊是花的雄性生殖器官,上端有花药,里面有花粉。4)雌蕊位于花的中央,是花的雌性生殖器官,内有胚珠,发育后成为种子,子房发育成熟后即为果实。

(四)给花建档案

1)教师出示课前做好的几种“花的档案”。你喜欢哪份“花的档案”呢?为什么? 2)“花的档案”一般应有哪些内容?

教材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花朵档案卡的样本,同学们可以仿照这个形式自行设计档案卡。

3)每组设计一份“花的档案卡”,并制作出来。

4)出示做好的“花的档案卡”,学生与师生之间相互点评。教学后记:能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的作用,了解花的一些其他特征

第五课 果实里的新生命 教学目的:1.了解果实的结构。2.探究果实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果实的结构,探究果实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青葱的丝瓜架下,孩子们对着一个个刚结出来的小丝瓜感到很好奇:小丝瓜是由花变成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果实里的新生命》(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观察结果的过程

课本选择了几幅丝瓜开花结果过程典型阶段的图片,帮助学生观察植物从开花到结果的变化过程。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发现开花结果的现象:花瓣、雄蕊在慢慢地枯萎,子房在不断长大,最后发育成果实。

把我的发现填写在p24“我的发现”里 小结:果实是由花的子房发育形成的。

(二)果实里藏着什么? 1)出示苹果或梨子的实物。

苹果属于植物的哪一类器官呢?(苹果是果实。)2)你知道果实里面藏有什么呢?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呢? 学生解剖苹果,并观察苹果的内部构造。苹果的构造由哪些部分组成?汇报和交流。3)其他的果实也有相似的构造吗? 再解剖其它一些常见的果实。汇报其它果实的构造。

4)归纳小结:果实是由果皮与种子构成的。

(三)寻找植物园的果实

在哪里可以找到植物的果实?(社区或郊外)

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郊外进行寻找植物的果实,并做好观察记录。

让学生做好观察、解剖记录,以达到认识更多果实的目的。在观察后,可让学生描述一种最喜欢的果实,强调作出全面的描述。各组汇报计划,教师点评。

(四)讨论:„„果皮和种子各有什么作用?

课本上出示的果实分别是:四季豆、苹果、西瓜、板栗、柠檬 果实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其中主要的是果皮。果皮有保护种子的作用,种子则起传宗接代的作用。有些果实的果皮坚硬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种子;有的果皮肥厚多汁,这是果实吸引动物食用,然后帮助它们传播种子的一种构造。

(五)网上学:有趣的果实

以论坛交流的方式,用文字或图片展示一些有趣的果实,将自己知道的果实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并了解他们介绍的果实,拓宽对果实世界的了解,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同时,通过寻找植物果实的活动,比较不同植物的果实,丰富学生对果实的认识,了解植物的果实是千姿百态的,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后记:了解了果实的结构。探究了果实的作用。

第二单元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第六课 酸奶秘密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

2、能够画出自己做酸奶的心情曲线并与同伴交流;

3、能够收集有关细菌、病毒的资料并参与讨论。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发酵而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3、认识到细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可以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又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4、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5、了解病菌的一些传播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教学过程设计

一、自己动手做酸奶

1.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供给学生每组一份空的酸奶瓶,让学生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他们会有所发现)3.学生自己动手做酸奶。(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教师为学生提供煮好的鲜牛奶若干。

(具体是:在电饭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并将煮好的鲜牛奶分发给每个小组)

②学生自带消毒过的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一烫)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④保温几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2)学生自己制作酸奶。

①测一测:我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____:____ ②教师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③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要存放太久。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二、认识细菌,解释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1.谈活:做酸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2.提问: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3.学生思考回答,引出酸奶中的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4.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来的有关细菌的资料,资源共享。5.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上的资料——细菌和酸奶。6.教师小结: 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细菌的种类

细菌的繁殖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

7.讨论并交流:你还能举出哪些有用或有害的细菌?

三、认识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5.学生交流。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7.教师小结: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病菌,许多传染病由病菌引起。病菌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

四、了解病菌是如何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第七课 发面的学问

教学目的:

1.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2.调查生活中的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重点难点

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什么使面团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发面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发面团

出示发面团的制作材料。

向学生演示发面团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观察面团发酵前后在颜色、大小、气味等方面有哪些不同。讨论

制作过程中,你认为使面团发大的最关键一个步骤是什么?把自已的猜测写下来,并汇报交流。

小结:原来是酵母菌的使面团发了起来。

(二)认识酵母菌

在干酵母粉里,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酵母菌。酵母菌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现象。

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到哪里去了?

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起来,我们看到发起来的面团里面有空隙,这些空隙就是发酵时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占据的空间。

(三)霉菌生长的环境

(出示书中图片)这些橘子和柿子发霉了,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种现象,说说看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发霉,这些物体上面的“霉”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一组霉菌的放大图片,简要介绍霉菌的特点。通常在什么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 温暖、潮湿、阴暗的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小结:霉菌生长环境的共同点:潮湿、温暖、阴暗。

(四)蘑菇

蘑菇是一种大型的真菌。

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常见的食用蘑菇及有毒蘑菇。几种常见的食用蘑菇及毒蘑:

食用蘑菇:金针菇、香菇、鸡枞、竹荪、猴头菇、羊肚菌、银耳等。有毒蘑菇:毒伞、白毒鹅膏菌、臭黄菇、毛头乳菇等。

(五)网上学:细菌和真菌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参加网上讨论,把自己找到的细菌与真菌的图文资料贴到讨论区,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的能力。比较细菌与真菌,了解它们的利与弊。

第三单元

奇妙的电与磁电路的研究

教学目的: 1.认识简单电路。2.知道开关的作用。

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4.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重点难点

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开关的功能,并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师:如果小金属环碰到金属丝,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灯泡就会亮起来,因为小金属环碰到金属丝后,电池、导线、灯泡组合成为一个电路,灯泡就会亮起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电路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让灯亮起来

1)利用课本图中的材料,让灯泡亮起来。请学生尝试动手连接电路,使灯泡发光。同时,在书上“我的连接图”框中画下电路连接简图,小结:这样一个闭合回路就是一个简单电路。2)如果要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应该怎样连接?有多少种不同的连接方法?

把你的连接方法用图画表示出来,记录在p46面的“我的发现”里。

(二)开关加在哪里?

1)电路中的开关就是用来接通或切断电路的,是电路中不可缺少的控制部件。开关加在哪里?

先画个电路图就会显而易见,把你的连接图记录在p47面的“我的连接图”里。

2)你还见过哪些种类的开关?

指导学生阅读p47最后一段。

(三)判断容易导电的材料

演示:在一个带开关的简单电路中,拆下开关,把橡皮等物体接在开关原来的位置,灯泡还会发光吗?用其他物体替换又会怎样呢? 把实验结果记录在p48面的“实验记录”里。

小结:能令灯泡发光的材料是容易导电的材料,而不容易导电的材料不能令灯泡发光。

(四)制作数学游戏机 出示课本图。

1)数学游戏机背面应该怎样连接线路,才能让它能正常使用? 2)根据电路原理和公式的连接需要,设计连接方式。

(五)安全用电

指导学生阅读p50面,了解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为什么要注意用电的安全,并且养成安全用电的好习惯。1.身体不要触及电器的带电部分。2.电线霉烂或电器破损时,应停止使用。3.不用湿手触摸电器,清洁电器时要先断开电源。

4.遇见不正常的放电或触电事故时,应先断开电源。有趣的磁现象

教学目的:

1.知道磁铁都有磁性和两个磁极。2.知道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3.知道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重点难点

磁铁的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擦窗器为什么隔着玻璃还能相互吸着呢?里面是不是有磁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有趣的磁现象》(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磁铁能吸起什么? 实验得出:

磁铁能吸引铁及由铁制成的物体。

(二)磁铁哪个部分磁性最强?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磁铁的两端有很强的吸力,这里的磁性最强。磁铁中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磁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这是因为“北”的英文单词是“North”,“南”是“South”,所以国际上通行磁铁指北的一极标字母N,指南的一极标字母S。

(三)两块磁铁的探究

磁铁能吸引一些东西,那么在两块磁铁互相靠近会有什么现象呢? 把磁铁吊在绳子上,用一块磁铁的N极对着另一块磁铁的S极,然后让它们慢慢接近,突然它们吸到了一起;让两块磁铁的S极互相接近,这时磁铁产生排斥而扭向两旁;再将两块磁铁的N极互相接近,这时磁铁也产生排斥而扭向两旁。

通过观察可发现:相同的两个磁极(如S-S,N-N)靠近时会互相排斥;不同的两个磁极(如S-N,N-S)靠近时会互相吸引。

小结:磁铁同性极互相排斥、异性极互相吸引。

(四)擦窗器的结构

出示实物(擦窗器,并演示使用方法)。分析擦窗器用到了磁铁的哪些特性? 里面可能有几块磁铁?

(五)隔物吸铁的探究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隔着什么物体吸铁,记录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磁铁隔着较薄的物体能吸铁。

(六)研究磁力的大小

磁力的大小相同吗?

磁铁可以隔着多厚的纸(或木板、布块„„)吸铁?想一想为什么再厚些就吸不住了呢?

小结:磁力有大有小,磁力的大小是不会改变的。

(七)哪里应用了磁?

哪里利用了磁?

磁的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很广泛,如电冰箱门封、磁性跳棋、塑料笔盒的盒盖、箱包的磁吸锁、铁皮黑板上压图片的小磁铁、打靶玩具中的磁性飞镖、门后防风磁吸、冰箱磁铁装饰、皮包或钱包上的磁铁扣、扬声器里的磁铁、磁性擦窗器、磁性胸针等。

(八)磁铁游戏 出示课本图片。

你能仿照波波的设计,也设计一个利用磁铁的游戏用具吗? 你的磁铁游戏是怎样玩的呢?你用了哪些材料、怎样制作?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些材料制作呢? 学生分组设计并讨论设计的合理性。

把你的设计填写在p57面的“我的设计”里。

指南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物体间的磁化现象。2.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作简易指南针。3.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重点难点

制作简易指南针。

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讲述彬彬他们郊游的故事。为什么指南针能告诉我们方向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指南针》(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小磁船的探究

教师做“小磁船”的演示,得出:磁铁能指示方向;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制成的。

把你的结论填写在p59面的“我的结论”里。

(二)制作指南针

除了书上介绍的制作方法外另外介绍以下两种制作方法:(1)浮力支承式指南针 制作方法: ①

用永磁铁对两根钢针进行磁化。②

把一小块2厘米×2厘米×2厘米的硬泡沫塑料做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底面呈一个正方形(2厘米×2厘米),上一半用刀片切成棱锥状,把磁化好的钢针水平地穿在棱锥上。

③在碗里盛满水,然后把做好的装置放在水面上。钢针和硬泡沫塑料就能在水面上自由转动,当它静止时,就能指示南北方向了。泡沫塑料块可以用塑料瓶盖或软木塞代替。也可用玉米秆的芯制作。(2)悬挂式指南针 制作方法: ①

把两根磁化好的钢针平行穿在黄豆大小的硬泡沫塑料块上。② 在塑料块上穿一根细线,悬挂在圆珠笔芯的一端。圆珠笔芯的另一端用对折的小纸片夹紧,纸片插在竖立的书的装订线一侧,紧贴装订线,作为支架。使塑料块连同钢针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钢针在静止时,就能指示南北方向了。

神奇的电磁铁

教学目的:

1.知道电能产生磁。2.探究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3.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4.了解电磁铁的应用。5.学会制作电磁铁。重点

知道电能产生磁。难点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教具准备

铁钉、漆包线、大头针、电池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电磁起重机图片。

看了这张图片后,你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神奇的电磁铁》(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电磁起重机为什么能吸铁? 出示图片(电磁起重机的内部装置),观察电磁起重机的吸盘结构

能不能利用电池、导线、铁钉这些材料做个模拟电磁起重机呢? 学生分组制作电磁起重机,并尝试用它吸起铁制的大头针。知道电磁起重机通电产生磁性,所以可以吸铁。

(二)电磁铁与磁铁

出示磁铁和电磁铁。电磁铁与磁铁一样,都能吸引铁。电磁铁是否也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 设计一个实验,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磁极。

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发现填写在课本的实验记录表里。

小结:像磁铁一样,电磁铁也具有磁极。

(三)让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更大 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有多大?

出示电磁铁、一盒回形针。观察电磁铁能吸起多少回形针。如果要增加电磁铁的磁性,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尝试增加线圈匝数来增强磁性。尝试增强电流的方法增强磁性。

尝试同时增加线圈匝数和增强电流来增强磁性。

小结:电磁铁的磁性可以通过增加线圈匝数、增强电流、同时增加线圈匝数和增强电流三种方法来增强。

三、总结:今天,电磁铁已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像各种家用电器、各种车船、飞机、飞船、火箭、人造卫星等等,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它了。

第四单元

各种各样的能量能量及其形式

教学目的:

1.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2.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重点: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难点: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很多美丽的小村庄里有着各种大大小小的水车,大家知道水车为什么会转动吗?

不流动的湖水也能够让水车转动起来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二课《能量及其形式》(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是什么使下图中的物体动起来的?

四幅图分别为自行车、太阳能汽车、电气化火车和风车。骑车的人利用双脚蹬动自行车踏板提供能量使自行车运动起来; 太阳能汽车是利用太阳的能量转化成电能后,使车里的马达运转起来,使车向前进;

电车利用电能让车动起来;风车叶片的转动是由于风的能量驱动的。通过充分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是能量使物体动起来的。

(二)让小车动起来

可以有多种方法使小车动起来: 1)

利用帆架在车上,使车可以利用风能使小车动起来; 2)

把气球吹胀,放在车尾,然后把气球放气,气球吹出的气流形成的反冲的能量使小车向前运动; 3)

用钉子把橡皮筋固定在桌子上,另一头固定在车上,牵动小车,把橡皮筋拉长,放开手,橡皮筋的弹力(储存在橡皮筋里的能量)会使小车前进; 4)

把橡皮筋的一头固定在车上,另一头卷在车的车轴上,橡皮筋的弹力(储存在橡皮筋里的能量)也会使小车前进。

(三)在下面的这些现象中,存在着哪些形式的能量?

在一些常见的现象中,是存在着不同的能量形式的。例如有: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潮汐能等。

除了以上的能量形式外,其他形式的能量还有:风能、机械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等。

(四)能量普遍存在,假如缺少某种能量,世界会怎样呢?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城市如果电能供应不足,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工厂要停工,商店要关门;我们的家里就不能开灯,家用电器(电风扇、空调机、电冰箱、电视机、音响等)就不能使用;大楼由于没有电,电梯不能运行,蓄水池不能抽水而蓄水,电话没有电流„„可以说,没有了电,城市的生活就会被破坏了。

三总结:各种各样的能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它了。

能量的转换

教学目的: 1.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2.知道水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重点难点

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引导页的图片。

他们在参观什么地方?为什么水冲下来就会产生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三课《能量的转换》(板书课题)。

二、新课

出示水电站的课本图,观察水电站的内部构造。

发电原理:水流的能量被传递给涡轮机里的涡轮机叶片,涡轮机叶片的转动带动传动轴转动,使发电机转子转动产生电磁感应,从而使发电机发出电。

有了涡轮机和发电机等设备,就能发电了吗? 我们来制造一个水电站的小模型进行研究。

(一)让小水轮转起来

制作一个小水轮所需要的材料包括一根轴、一个安装叶片的轮轴和六片叶片。

安装小水轮的步骤如下:(1)把六片叶片分别插入轮轴中的凹槽中;

(2)把轴穿过轮轴中间的小孔。这样一个小水轮就做成了。如何用水流让小水轮转动起来?可以把做好的小水轮架在水槽上,用一个下部带孔的容器装上水,让水流在一侧的叶片上,小水轮就会转起来了。

水流的能量变成了小水轮转动的能量了。

怎样可以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因素主要有三个:水量、水位落差、水的冲击点。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加大水流的高度,加快水流的速度,加大水流的流量、水倒在叶片的边缘等都可以使小水轮转动得更快。

(二)发电的实验

水轮的转动,会带动发电机的转子旋转。发电机转子转动起来就能产生电吗?

(1)用一条较长的棉线紧紧地缠在小发电机的轴上。

(2)把发电机两端的接线口连接一个灯泡形成一个闭合电路,发电机相当于简单电路里的电池。

(3)固定好发电机整个装置。首先可以用手先转动一下发电机的轴,看是否能让灯泡亮起来;然后再快速地拉动棉线,使发电机的轴高速转动。观察灯泡的亮度与用手转动轴时的亮度有什么不同。这个活动说明,发电机轴的转动是可以使发电机产生电的,并且轴转动的速度越快,发电机产生的电就越多。

结合两个活动,尝试描述水电站将水流具有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过程。

(三)讨论:水力发电站利用水力来发电,它能把水流具有的能量转换成电能。下面的发电站,是把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你知道更多不同类型的发电站吗?

除了水能可以转换成电能外,还有核能、风能、热能、太阳能等都可以转换成电能。

你还知道更多不同类型的发电站吗?

发电的原理实际上是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为电能,那除了水流的能量、核能、风能、热能和太阳能以外,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形式的能量?这些能量是否可以转换成电能?

(四)抽水蓄能电站

发电厂发出的电,如果没有被用户用完,那么剩余的电,会到达哪里?是继续循环利用,还是浪费了?抽水蓄能电站的作用,就是当发的电超过需要(用电低谷)时,利用多余的电力把处于低地势的下水库的水抽到高地势的上水库里储存起来(把电能转化为势能);待需要增加发电量(用电高峰出现电力不足的情况)的时候,再把上水库的水放出来进行发电(把势能转化为电能)。

(五)讨论:请说说课本77页的图中从光能开始,最终转换成声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能量形式的转换?

光能被植物转换成生物能贮存在植物体内,生物能通过果实被孩子(波波)消化后转换成身体内的能源物质(如脂肪)储存起来。然后,脂肪释放出化学能,转换成物体运动的动能(踏脚踏车),带动发电机。发电机把动能转换成电能传给电热炉,电热炉把电能转变成热能,热能把水壶里的水烧开,水蒸气冲出水壶的壶嘴,转换成声能发出声音。

三、课外作业:太阳能利用的调查

第五单元

变化着的地表

大地的变迁

教学目的: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2.了解化石的作用。重点难点

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小伙伴们结伴去郊游,他们在哪里发现了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

出示贝壳镶嵌在岩石里的照片。海里的贝壳怎么会出现在山上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大地的变迁》(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 1)猜想与假设 指导阅读p82图文

把我的猜想和其他同学的猜想填写在课本p82“我的猜想”上。2)寻找证据

A.在高山上发现的古代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

B.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一座山(图上的岩层是海底的颗粒沉积物)。

C.在阿尔卑斯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菊石化石。D.喜马拉雅山的某些山峰每年会长高几厘米。3)思考与结论

把收集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尝试作出合理的解释。(地壳变化的现象)

(二)漂移的大陆 指导阅读p84图文

通过对世界地图的观察研究,发现南、北美洲东海岸线和非洲西海岸线形状相似,像拼图一样,可以拼合起来,科学家认为,2.5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连在一起的,以后逐渐分开,漂移到现在的位置。这就是大陆漂移说。

三、总结:大地的变迁是地壳运动变化的结果。大地的震动

教学目的: 1.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2.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重点难点

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四位主题人物参观地震知识宣传栏。琪琪对地震威力发出的感叹和彬彬提出的问题:“地震的危害真大呀”“万一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五课《大地的震动》(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地震有什么危害? 出示大量地震后的图片。

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地震的成因后,通过资料搜集的手段对地震的危害展开探讨。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地震引发房屋倒塌;

②地震致使公路和铁路扭曲,变形; ③被震裂的大地;

④地震引发的海啸(以印度洋海啸为例)。

(二)假设地震突然发生,我们该怎么办? 指导阅读p88-89 讨论:下面的这些避险方法中,哪些较合理?哪些不合理?为什么? 1)这种避险方法合理。地震发生时,在无法逃出室外的情况时,躲避到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可避免被室内震落的砖块等砸伤。2)

这种避险方法合理。地震发生时,在无法逃出室外的情况时,迅速躲到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如家具附近、墙根等。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且在建筑物倒塌时三角空间里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3)这种避险方法不合理。在地震发生时,应迅速逃到空旷平坦的地方,不应跑回大楼里。

4)这种避险方法不合理。地震发生时要沉着冷静,多动脑筋,遇震不慌。切忌跳楼,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5)这种避险方法合理。地震发生时,在室外应避开高大的建筑物和小巷,迅速逃到空旷平坦的地方

(三)设计紧急避险方案

在地震发生时冷静、有序地撤离就能避免或减少地震中由于挤踏而造成伤亡。

以学校为例,要考虑这些问题:撤离的人数(高年级、低年级的人数„„);楼层(高年级、低年级学生所在的位置„„);路线的选择(最终的撤离目的地选择;各楼层学生撤离的次序、校园内撤离的次序„„);撤离时的注意事项(靠右行走,不能拥挤,不携带书包杂物,尽量带上饮水食物„„)等。

三、总结 地震的威力是巨大的,地震是地球能量的一种释放,是无可避免的。因此学会在地震时的避险方法和知识很重要。

当地震发生时要沉着冷静,多动脑筋,遇震不慌就能从地震中顺利脱险。

教学目的:火山的喷发 1.了解火山喷发的一些现象。2.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重点难点: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一、导入

出示火山喷发前、中、后的大量图片。火山喷发是怎么样?给人类造成了什么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六课《火山的喷发》(板书课题)。

二、新课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火山的现象及危害。

(一)火山喷发过程

课本用图片的形式简单介绍了火山喷发的过程。一般来说,火山喷发的过程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在距离地面以下200千米的地球内部的温度大约有1500℃,这里的岩石处于高热状态,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由于岩浆的温度比周围的岩石高,密度也较小,所以它会向地表上涌,而且在浮升过程中再熔化掉一些岩石。

(2)岩浆沿着隆起造成的裂缝上升。当岩浆的压力大于火山口的岩石顶盖的压力时,就会随时向外迸发。这时,会先喷出浓烟,部分熔岩也从缝隙中流出地表。

(3)一旦岩浆找到通达地表的途径(排放口),它就会立刻喷出地表,形成熔岩。喷发时,炽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突然冒出。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是气体,但是像渣和灰的大量火山岩和其他固体物质也喷了出来。这些物质堆积在开口周围,形成一座锥形山头。“火山口”是火山锥顶部的洼陷,开口处通到地表。锥形山是火山形成的产物。讨论:与同学们交流,谈谈自己对火山现象的感受

(二)火山的利与弊

火山爆发危害强度非常之大。著名的维苏威火山爆发导致庞贝古城彻底毁灭,是典型的实例。除此之外,火山喷发还常常伴随或诱发地震、海啸、爆炸、火灾、崩塌等灾害,更加剧了对建筑物、道路、桥梁、农田、森林和城市设施的毁坏程度,从而造成严重的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

但是,火山也会给人来带来有益的“礼物”:火山活动还伴随着丰富的地热,可以形成温泉(课本图中一群猴子在雪地温泉里取暖),可见地热温度之高。

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好处:由于岩浆在地壳内部不断移动,也会结晶出含铁、铅、锌等的各种金属矿物来;活火山在周期性喷发时,火山灰落到地面,可以使农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在印度尼西亚就有这样的例子。

地表物质的迁移 教学目的:

1.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2.知道流水具有搬运的作用。重点难点

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奇特地貌的图片。

如澳大利亚西部海登城附近的波浪岩、我国云南石林的“阿诗玛像”等。

这些岩石为什么这么奇特?

你还在哪里还看见过这样的奇形怪状的岩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七课《大地的变迁》(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 1)模拟实验

归纳小结:在自然界中,虽然气温的变化不会像实验中模拟的情景那么剧烈,但长期的日夜温差变化,还是会使岩石逐渐崩裂而发生风化。

(二)观察岩石风化的现象

指导阅读p97图文

介绍岩石的风化现象及其原因 物理风化作用(气温的变化、渗入岩缝的水在冬天结冰时体积增大使岩石胀裂)

生物风化作用(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使岩石破裂)化学风化等

(三)泥沙怎样“搬家”?

模拟流水搬运作用的实验:

1.用一个倾斜的长木槽,在一端堆放小石块、砂和泥土混合物,形成“小山包”。

2.利用一个废旧的塑料饮料瓶,在瓶盖扎出数个小孔,让水从小孔中成细线缓慢流出。

3.缓慢地用流水冲刷“小山包”的“山峰”。

通过实验可证明流水使地表物质发生了迁移,有搬运的作用。观察

木板上的泥沙在不同位置上留下的物质有何特点。

讨论:根据上、中、下游的特点,推断这些石头应该出在哪里,说出你的理由。

指导阅读课本p99图片中上、中、下游河段水流的特点:上游水流湍急,中游水流趋缓,下游水流缓慢。

通过对课本三幅图的观察,让学生根据图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分布在河流上游的通常大些,棱角较分明;越往中下游,体积会越来越小,越来越没有棱角,最后会形成圆滑的卵石。岩石风化初期,体积一般较大,且有棱有角,极不规则。而在水流的冲刷摩擦下,它们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从形状、大小的情况,可判断课本三幅图分别表示下游河段、中游河段和上游河段的石头。(拓展)石笋的形成

溶洞里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都是石灰岩沉积物形成的。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钟乳石是当渗流水流入溶洞洞顶后,因温度、压力的变化,二氧化碳逸去,水中的碳酸钙过饱和沉淀而形成小突起附在洞顶,以后逐渐向下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形如钟乳而得名;溶洞溶顶下滴的含碳酸钙的渗流水,在洞底发生溅击作用,一些水分蒸发掉,二氧化碳逸去,碳酸钙发生沉淀,形成由洞底自下而上生长的石笋;石笋常常由钟乳石滴下的水形成,有时候两者相接,成为从洞底到洞顶的被水冲下来的圆滑小石头体积稍大、较圆滑的石头棱角分明、高低不平的大石块一个完整石柱。

三、总结:如果说火山、地震等是大自然对地形地貌的大刀阔斧,那么本课所述说的力量则是大自然对地形地貌的精雕细琢。

地表在不断变化,大自然的力量是难以想像的。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在奇特的地形面前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作业

网上学:不断“长大”的岛屿网络课程 ——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第五篇: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

科 学 教 案 2017.9

目录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1 第1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1 第2课

混合与分离.............................................................................................................1 第3课

生锈与防锈.............................................................................................................2 第4课

燃烧与灭火.............................................................................................................3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3 第5课

植物与环境.............................................................................................................3 第6课

动物与环境.............................................................................................................4 第7课

食物链.....................................................................................................................5 第三单元

遗传与进化...............................................................................................................6 第8课

代代相传的特征.....................................................................................................6 第9课

进化中的生物.........................................................................................................6 第10课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7 第四单元

保护环境...................................................................................................................8 第11课

保护空气.............................................................................................................8 第12课

水质调查.............................................................................................................9 第13课

变废为宝.............................................................................................................10 第14课

和谐的家园.....................................................................................................10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1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步骤

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三、教学后记: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第2课

混合与分离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5页。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

可逆。

2、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3、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教学准备:玻璃杯、盐、水、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主题人物在厨房里不小心将盐撒到水里了。要想重新获得盐,应该怎么办?引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混合。(明确是两两混合)

1、让学生认真观察混合前各物质的特点,并写出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2、学生按照书中的提示进行混合。

3、在烧杯中进行实验,用玻璃棒反混合的物质搅拌均匀。

4、仔细观察,将混合前后的物质做对比。

5、阅读资料P14。

6、拓展:分离盐和水。安照书本P14-15页的四个步骤进行实验。活动二:分离混合物。经过讨论得出:水和沙的混合物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水和油的混合物可以通过静置的方法分离;沙和绿豆的混合物可以用筛子筛去较细的沙子(如果绿豆较少,也可采用直接镊取绿豆的方法);至少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由于有新物质产生不能用分离。

三、教学后记: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第3课

生锈与防锈

教学内容:课本第16-19页。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教学准备:铁钉、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工人们给铁门刷油漆的时候通常都要先刷一种橙色的油漆(防锈漆),好奇的琪琪提出“铁门为什么都要刷这种油漆”的问题。板书课题:《生锈与防锈》。

二、新授

活动一: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1、归纳总结在生活中发现的铁生锈的现象。

2、学生讨论、推测铁生锈的原因以及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3、根据书本P18做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4、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①氧和水要同时存在,铁才会生锈;②干燥的空气中,铁不会生锈,因为生锈需要水;③煮沸的水加入铁钉密封后不会生锈,因为沸水中没有氧。活动二:防止铁生锈。(安排在两周后进行)

1、讨论铁生锈的危害。

2、防治铁生锈,要针对铁生锈的三个条件——铁、空气和水提出防锈方法。

3、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其他学生先评价。

4、比较各种方法的效果。

四、教学后记: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第4课

燃烧与灭火

教学内容:课本第20-25页。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教学准备:烧杯、蜡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由此激起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讨论。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燃烧。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并说出这种物质燃烧的例子。

2、指出书本P21页中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些物质不可以燃烧。

3、分析一下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

4、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5、引申问题:为什么纸的燃烧要先用火柴引燃? 活动二:熄灭的原因。

1、学生看P22的情境对话,思考:酒精灯盖上盖子就熄灭的原因。

2、模拟实验: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燃烧还能持续吗?

3、实验时,记录实现现象。

4、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5、引申问题: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可以被吹灭? 活动三:让木炭燃烧得更旺。

引导学生能从三个条件出发来全面考虑问题。

活动四:判断人们是通过控制燃烧的哪些条件进行灭火的。

总结灭火的方法:在灭火时往往只需要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逐一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进行灭火。活动五:防止火灾发生。

指导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方面的知识,并互相交流。

三、教学后记: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5课

植物与环境

教学内容:课本第52-63页。教学目标:

1、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2、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征。

3、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四个主题人物观察到在植物园阴生植物区里的植物,其叶子都是大而绿,而仙人掌没有这样的叶子,引发问题——仙人掌是种在阴生植物区里的吗?

二、新授

活动一:仙人掌和龟背竹。

1、外部特征的差别在哪里?

2、此差别与环境的关系。活动二:耐旱的本领。

1、明确提出实验要求。

2、引导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

3、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要用塑料袋密封呢?

4、引导观察塑料袋内壁会有什么现象出现?为什么塑料袋的内壁会有水珠?水珠是怎样来的?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多与少说明什么?学生思考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活动三: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

1、利用实物投影将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植物群落投影出来。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和讨论。

3、让学生去了解以上环境的气候特点。

4、重点观察、了解、分析不同环境里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器官的形态等,并记录下来。

活动四:观察身边的植物。

1、活动前,引导学生分好小组,选好组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植株的高矮,叶子的大小、厚薄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3、参照课本的样式,填写完整观察报告。资料:温室。

1、出示一幅温室里的植物图。

2、生通过图片去观察认识温室的环境条件。

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科学技术是可以改变生物的生活环境的。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第6课

动物与环境

教学内容:课本第36-43页。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具体实例。

2、认识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一幅松鹤延年图激活了对主题任务的思考:丹顶鹤能生活在松树林里吗?

二、新授:

(一)活动一: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

1、引导学生认识沼泽地和松林的环境特点是什么。

2、仔细观察丹顶鹤标本,发现它有那些外形特片适合生活在环境中。

3、把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与其他生活在该环境的动物进行对比。

(二)资料:有趣的鸟足。

运用实物投影将各种各样动物的足投影出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不同的足主要有什么作用?这类动物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足?

(三)讨论:动物的外形特征、行为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1、教师提供不同的动物标本。

2、学生分小组观察与讨论,探寻这些动物有哪些身全特征、生活习性适应其生活环境。

(四)知动二:奇妙的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

1、布置课前搜集资料获取有关动物捕食、安家、保护自己等本领的信息。

2、组织交流活动。

先小组交流自己的资料,小组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再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最后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发表对动物生存本领的感想。

(五)网上学:动物的特殊本领。

教师指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

三、全课小结。

第7课

食物链

教学内容:课本第44-49页。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

2、懂得食物链的含义。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主题人物在进行网上学习,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松鸡和羚羊为什么会消失呢?

二、新授:

(一)活动一:动物吃什么?

1、以小鱼、小猫等为:引入“大鱼吃小鱼”、“小猫喜欢吃鱼”等话题。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图,找出图中的所有动物。

3、给找出来的动物找食物。

4、分析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讨论: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可分成几类?不同食物类型的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讨论,学生将可以区分不同的食物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认识食物链作进一步的铺垫。

(三)活动二:串起来的食物链。

1、明确本活动的任务。

2、加深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引导学生把纸条粘起来串成环。

3、活动后,指导学生把各小组做好的不同的纸环串放到一起,然后把起始环穿在一根棍子上吊起来。

(四)活动三:断了的食物链。

1、以车链为例,如果断了就不能再带动轮子转。

2、思考:如果食物链断开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3、分析自己在活动2中用纸环串连成的食物链。

4、剪断其中一个环,观察串连成的食物链会怎样。

5、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一种动(植)消失对其他动物有什么影响?

(五)讨论:自然界中,食物链断了会有什么后果?

1、设想:食物链断了。

2、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作出分析。

三、全课小结。

第三单元

遗传与进化

第8课

代代相传的特征 教学内容:课本第51-56页。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2、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创设“琪琪的小酒窝好漂亮啊!”“她爸爸或妈妈也有酒窝吗?”这一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是否生物的许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二、新授

活动一:你跟亲人长得像吗?

1、上课前一周,布置学生按照P52、53的表格开展调查。

2、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

3、组织学生对小组内各同学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

4、可能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可在以后学习生物的变异时再加以分析。活动二:优势眼能遗传吗?

1、根据P54的方法,确定自己的优势眼。

2、同样的方法,调查自己的家人的优势眼。

3、研究优势眼的牲征是否在亲人之间有规律地出现? 活动三:色盲可以遗传吗?

1、色盲的定义。

2、学生与家人一起做红绿色盲测试。

3、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的遗传现象并记录下来。活动四:生物的变异现象。

1、学生登陆“小学科学网”,了解生物界除了遗传现象,还存在变异现象。

2、调查生活中生物变异的事例。

三、全课总结。

第9课

进化中的生物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4页。教学目标:

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2、能以某类生物为,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3、了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教学准备:回形针、原始海洋景观。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设计几个主题人物在马德拉岛考察时的发现来引出该课题的任务。“这个小岛的昆虫真奇怪,要么翅膀非常发达,要么就没有翅膀。”“为什么会这样?”

二、新授

(一)活动一:强风与翅膀。

1、认真阅读教科书,了解马德拉岛的地理环境(常年刮强风)。

2、思考问题。

3、根据书中给出的资料,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4、小组内进行分析与讨论,再组织汇报,让学生说出理由。

5、根据书所介绍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6、得出结论。

(二)拓展:大自然的选择。

1、阅读书本后,分析问题。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并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

1、看相应的原始地球、原始海洋景观图,并运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生观察不同时期各种动物的身体结构。

(四)活动三:

1、出示大猩猩、蝙蝠、鲸,以及它们前肢骨图。

2、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猜测它们源于共同的祖先。

3、参照书中的方法,模拟制作动物的前肢骨模型。

4、发现这三种动物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

(五)阅读资料: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

(六)拓展:海龟与“自然选择”学说。

以海龟从孵化到生存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认识: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七)活动四:寻找鸟类的祖先。

1、出示三叶虫或古代植物的化石标本,或一些化石图片。

2、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3、引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地层中,化石的种类会不一样呢?”

4、引导学生能过细心观察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发现了……

5、展示始祖鸟和现代鸟的图片。

6、观察分析,小组讨论。

三、全课小结。

第10课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教学内容:课本第65-68页。教学目标:

1、知道关于恐龙及其灭绝的一些知识和学说。

2、了解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教学准备:电脑室多媒体教学控制平台。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距今约7000万年前,恐龙仍然是地球的“霸主”。然而,在6500万年前,它们奇迹般地全部灭绝了。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干净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我们一起来当科学家,踏上探索之旅。

二、新授。

1、研究任务:

(1)明确两个阶段的研究任务。(2)组成学习小组,选择研究专题。

2、研究过程:

学生通过“小学科学网”进行两阶段的合作研究,得出研究结论。

3、网络资源:

把探索过程收获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同学分享,共享资源。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第四单元

保护环境

第11课

保护空气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6页。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不同地方空气的尘埃污染程度不同,并分析原因。

3、从实验的结果中总结出保护空气、减轻空气污染的好建议。教学准备:胶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图中主题人物发现以前灰蒙蒙的天空,现在变成蓝色了,提出疑问:“那时的天空为什么是灰蒙蒙的?”

二、新授:

(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例子?

1、讲讲书上空气污染物来源的信息。

2、学生联系生活,讨论和交流日常生活中污染空气的例子。

(二)活动一:尘埃知多少。

1、实验准备和将胶片放到选定的地点。

2、取胶片和进行比较分析。

3、通过比较与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得出:尘埃的多少与胶片放置的位置、放置时间、天气情况有关系。

(三)讨论:怎样才能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如何了解空气中其他污染物的情况,有什么办法? 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更全面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进一步明确人类活动对空

气污染的影响。

(四)活动四:怎样保护空气。

1、进行学校周边的实地考察。

2、指导学生进行简单调查报告的撰写。

3、为编写手抄报作准备。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将怎样做?

第12课

水质调查

教学内容:课本第77-82页。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水污染物。

2、了解不同水质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3、知道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水污染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波波被美丽的湖色吸引住了,忍不住发出赞叹:“多绿的水啊!”可是,彬彬的回答引起了思考:“可这水不一定干净呢,它很可能受到污染了。”水里有什么?不同水质的水对生物会有什么影响?污水从哪里来?……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做个调查吧!”

二、新授:

(一)活动一:制订调查方案。

1、设计制定调查方案。

包括:调查的题目、调查成员、背景说明、调查目的、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任务的安排、调查的结果等内容。

可参照书P78妍妍、彬彬他们的调查方案。

2、实地考察和取样。(1)师说清楚安全事项。

(2)注意取水样的位置要具有代表性。

(3)取样后,要对水样进行编号,并进行记录。

(二)活动二:水里有什么?

1、认识干净水的特征:清澈透明、无色无味。

2、对水样进行观察:

(1)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2)利用工具进行观察。

(3)进行实验,是否有其他杂质。(4)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三)活动三:轮藻的生长变化。

1、取不同的水样。

2、放入轮藻,观察轮藻的生长变化情况。

3、观察一段时间,并做好记录,组织全班交流。

(四)讨论:水样受到污染的原因以及保护水质不受污染的方法。

搜集资料和分析可以得知水中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几个方面。

(五)资料:污水哪里来?阅读书本P81。

(六)网上学:我们的调查报告。

以书本P82的调查报告作为范例,提示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三、全课小结。

第13课

变废为宝

教学内容:课本第83-91页。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

2、知道生活中的大多数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教学准备:一些家庭废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彬彬、妍妍和琪琪建议波波把垃圾分类后再放到相应的垃圾箱里,由此引出“垃圾也要分类”和“怎样分类”等问题。

二、新授:

(一)活动一:家庭垃圾调查。

1、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对家里的垃圾进行观察及记录。

2、了解家庭垃圾的产生及组成。

3、根据调查的结果,在课堂上总结,得出结论。

4、结合书中的调查结果与自己调查的情况,展开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二)活动二:垃圾分类。

1、学生认真观察书中多类型的垃圾。

2、分组完成对垃圾分类的任务。

3、引导学生对垃圾中不同的物质进行认识。

4、认识垃圾回收箱的不同功能。

5、设计一个家庭垃圾处理方案。

(三)活动三:分离可回收的垃圾。

1、学生分组讨论及设计方案活动。

2、指导学生根据物质性质选择分离工具。

3、活动中,学生记录好本小组的分离方法、工具,并填写在书本上的流程图。

4、全班交流,对各组方案进行评价。

5、围绕分离出来的垃圾展开关于它们的用途进行讨论。

(四)讨论:回收的垃圾有什么用途呢?它们经过处理后会变成什么? 从书中给出的四组图可以获得信息,了解到回收得到的物质经过处理和生产后,可以得到各种用途的产品。

(五)活动四:制造再生纸。

1、讲述清楚制作过程。

2、分两段时间进行,第一段时间学习有关知识,并进行实验的第1、2步;第二段时间进行实验第3-5步。

三、全课小结。

第14课

和谐的家园 教学内容:课本第92-95页。教学目标:

1、知道哪些资源开发是“有利”和“不利”的。

2、知道一些简单的图例,学会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波波收到了一封信,从波波的表情上看,一定是有什么事让他为难了。从而促使学生阅读信的内容,自然导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上。

二、新授

活动一:认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学生搜集资料。

2、师组织学生进行资料上与资源开发的地区进行分析对比。

3、找出“有利”与“不利”两种情况。

4、展开讨论。

活动二:设计新家园。

1、提出问题:如宾馆、餐厅、停车场等应考虑建在什么地方。

2、指导学生学习相应的地理与环境知识。

3、使用图例来标识建筑物。

4、展示学生作品。

三、全课小结。

下载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粤教版)2(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粤教版)2(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大全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物质的变化 1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

    教科版_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修改后) 2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人......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模版]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运动着的世界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三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1.我们又长大了 2.升旗台在哪里 3.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 4.旗杆的影子 5.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自由研究 6 校园里有哪些......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1、运动着的世界 教学目标: 1、能够提出三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3、能够通过......

    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大全5篇]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

    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分析

    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分析 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分析 教材简要分析: 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和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2、会利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