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润物细无声
无声胜有声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隆化四小 朱家强
今天,我很荣幸聆听了韦老师执教的《周长的认识》一课。《周长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对“周长”留下深刻的痕迹。我结合对新课程理念的一些认识,粗谈一下对这节课听后的感想。
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课的开始,韦老师直接提出你会计算学过图形的什么呢?有同学说面积,有同学说周长,然后韦老师就顺势询问圆的周长,你会计算吗?从而揭示了本节课的任务——研究“周长”。然后设计自学提示这一环节,以及通过学生自学,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接着慢慢深入去探究,整个过程比较顺,比较水到渠成的感觉。同时,韦老师也比较重视动手操作训练,让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值得我们学习:
1、以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后续学习为着眼点,拓宽周长概念。从本课教学的地位和学生后续学习考虑,把周长概念描述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这样处理教材,既反映了对教材的正确把握,也规范了知识的系统性。
2、以自学提示为引导,充分发挥孩子们自己的感官,让他们自己去认识,去体会,进而了解并学习知识,然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了解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初步体会圆的周长与圆的大小有关,学生会进一步思考圆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进行这样的自学是非常有效的,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在已有的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迫切的想知道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的,这样,有问题才会有发现,才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为进一步学习,进一步通过动手操作,通过合作学习得出周长与什么有关创造了条件。
3、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的学习模式。教师尊重学生,发挥教学民主,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韦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这一合作探究的环节就充分体现。第一步让学生量出手中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记录在表格。第二步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一个比值,填入表格。第三步观察表格中的比值,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部分都是3,小数部分都很接近,而且很接近是因为有误差,而实际是一样的。而这个比值到底是多少呢,老师不说,再次有学生自学书本发现问题。老师没有说什么,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通过自学得出结论,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4、以实践性为准则,确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在概念理解教学上定在感悟的层面。增设研究求周长的策略环节,旨在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原则,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就要从方法策略入手,在比较中得出最优方案中的一个特殊的具体过程。这一点韦老师做得比较好。比如,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想出了滚动、围绕等多种方法,认识到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测算出的确实是它们的周长,都可以。由此,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5、善于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本节课韦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
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
2、用滚动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测量得出周长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周长呢,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呢?然后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找到周长其实与直径有关,周长其实与半径有关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找到了求周长的方法,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总的来说,韦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较准确,思想方法能适当渗透,学习素材选择比较合理,较好地实现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当然,我觉得个别地方还值得商讨: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并应用数学。而韦老师在这节课的最后,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回答,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学案的本子上写一下,计算一下,体会一下公式的运用会更好。
小课堂,大世界,它包含着学习的机智、合作的智慧、思维的方式、积极的情感。让我们关注学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走进自己的世界,体验数学,体验生活,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第二篇: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周长的认识》的目标达成
《周长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
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课的开始,张老师通过家里的麦田、菜地被家养的羊、鸡破坏,想个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接着慢慢深入去探究,整个过程比较顺。同时,张老师也比较重视情景的创设。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张老师从日常生活中搜集了常见的图形,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张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以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后续学习为着眼点,拓宽周长概念。从本课教学的地位和学生后续学习考虑,把周长概念描述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这样处理教材,既反映了对教材的正确把握,也规范了知识的系统性。
2、以实践性为准则,确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在概念理解教学上定在感悟的层面。增设研究求周长的策略环节,旨在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原则,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就要从方法策略入手,在比较中得出最优方案中的一个特殊的具体过程。这一点张老师做得比较好。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想出了量、围等多种方法,认识到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测算出的确实是它们的周长,都可以。由此,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3、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的学习模式。教师尊重学生,发挥教学民主,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
4、善于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本节课张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
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
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五角星、正方形等)。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总的来说,张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较准确,思想方法能适当渗透,学习素材选择比较合理,较好地实现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小课堂,大世界,它包含着学习的机智、合作的智慧、思维的方式、积极的情感。让我们关注学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走进自己的世界,体验数学,体验生活,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第三篇:周长的认识评课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老师的《周长的认识》一课,目标明确,设计有条理,再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厚实的语言功底。所以老师看上去从容不迫,但是学生却学得积极主动,学生时而独立思考,时而合作交流,还有适时的展示汇报,使得课堂上呈现出浓浓的探索学习的氛围。具体地说,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一、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就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从给这个班级亚婷同学的画装画框入手,激发出本节课的主题。这个引入非常自然、贴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面的寻找身边事物的周长,也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特别是后而的拓展延伸环节,这里又跟前面的创设情境部分呼应。这里体现了数学回归到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里第一步骤设计得很妙。请你先估一估这幅图的周长。这里体现了估算意识,为了降低难度,用了双面胶作参照物,体现出老师处处从学生角度考虑的思想。
二、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提出“周长”这个词之后,老师借助长方形边上的“点的移动展示,使学生心中对周长有个大概理解。再让学生说出心目中的周长是怎么样的,又通过一个不封闭图形来完善周长的定义。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师生共同得出周长的概念之后,潘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一系列基本练习,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对知识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于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潘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尢其是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优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不过也有值得商榷的一点:在探究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时,老师的确有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但滚、围这些思路应该说是很巧妙的,学生提了出来这些巧妙的想法,如果老师能给予充分的肯定,也许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得更爱动脑筋,更爱数学这门学科。
执教老师:王帅
评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83-84页例3《 认识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小组老师经过集体评议,认为 王帅老师指教的《认识周长》这一课,体现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着力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课堂上王帅老师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体总结如下:
一、创设趣味化的数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始王老师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小狗赛跑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练习用闯关游戏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并运用知识。练习的设计有梯度,有层次性,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练习中渗透了求周长的移拼的转化方法,为今后教学探索长方形、正方形乃至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做了准备。
二、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预设。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周长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段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并不是将周长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她首先让学生找出操场的一周初步感知周长。再借助生活中的三角板和数学书封面等进一步感知“一周边线”的特点,从而认识“周长”;并探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这样的设计,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把形象与抽象形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将“周长”这一概念从生活与实物中逐渐剥离、步步明晰。
三、重视概念的建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本课教学中,王老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在认识周长这一概念时:王老师设计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量一量”一系列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自己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第二次探究活动是王老师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讨论测量周长的计算方法。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老师放手让学生探索各种图形(有线段围成的,也有曲线围成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测量活动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同时积累了学生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彰显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探讨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方法时,王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不同的测量方法的展示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生在这些动手又动脑的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和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学生在争相发表意见时,个性得到了彰显,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
在这节课中,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激励着学生。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均处于理想的状态下,如果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话,那么这可视为一节成功的课。而这些都得益于我校对课题管理的实效性研究,在科学规范的课题管理制度下,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将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第四篇:认识周长教案评课意见
(一)关于引入环节
1.夏伟,裴荣霞,杨春玲,张艳芹,李恒福,张春霞:导入环节过长。
夏伟:可以把引入“一周”的内容并入新授第一步,把周长的概念并入新授第二步。2.巩向娟:“你有什么好办法来保护花坛?”此种提问容易让学生思维发散,占用不该占用的课堂时间。
王伟朵:思考在此处德育是否合适?
(二)关于感知一周环节
1.王伟朵:在画规则图形的一周之前,先让学生说一说哪里是这些图形的一周。
2.巩向娟:画完规则图形周长,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此处可以展示部分同学的作品。张艳芹:教师要重点引导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是一周的长度,不要出现重复的部分。杨春玲:注意方法的引导,选择任意一点为起点,从起点回到起点,不要超过一周。3.徐小燕:画出不规则图形的一周时,还可以通过实际事物,绕实物走一周或者出示一组类似操场比赛的小动画,两个同学其中一个绕操场跑一周,另一个没有绕操场跑一周的例子,也可以很好的展示周长的概念。
4.裴荣霞:拿走卡纸,留下一周的边线。在此处拿走卡纸是否合适?由起点再到起点没有参照,先不要拿走图片,小结“从起点再回到起点,叫做图形的一周”在学生归纳,教师课件展示之后进行。
王伟朵:最好先让学生说一说,你理解的一周是什么意思? 5.裴荣霞:“观察并思考不封闭图形的一周”表达有误,因为不封闭图形没有一周。
张春霞:去掉此环节,因为后面涉及到了这一点。6.刘兰:说一说生活中物品的一周,学生要边指边说。
张艳芹:能对照实物边指边说更形象具体。
裴荣霞:此处要突出“面”。
(三)关于理解并测量周长环节
杨春玲:连续设问,总结周长概念时,应该指出是在同一平面内。裴荣霞:此处连续设问处理的有些匆忙。
王伟朵:用幻灯片直观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哪样的图形才有周长? 张春霞:随意在黑板上画一个不封闭图形,问有周长吗?也很直观。
(四)关于练习环节
杨春玲:练习第一题过于简单。
张春霞:可以去掉这个题。
第五篇:北师大版三年级?《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上)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节《周长的认识》。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红领巾、直尺。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测绳、卷尺、彩笔、直尺等。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周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周老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周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澡盆、地图、树叶等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给了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量一量头围、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学生课前准备的叶子标本、纸剪的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描一描、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周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周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
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
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长方形、正方形)。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求出饭桌和地板砖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如:让学生摸一摸树叶、红领巾的周长时,不要一会是边线,一会是长方形;在给周长定义时也说成是图形一周的总和叫周长,而完整的应该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的总和叫做周长。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测量头围、腰围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测量。测量时不应该在衣服的表面来测,这样测出的结果误差较大。
(三)课上讨论的时间少了点。应该把讨论和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行,不要把讨论当成一种形式架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