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昙华林小学
刘虹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镜面对称》属于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通俗地说,“镜面对称”是指相对于一个平面的对称。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中指出:“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在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对称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如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轴对称、镜面对称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人教版二年级教材只对轴对称和镜面对称作了初步介绍,其中镜面对称是新增加的内容。
二、目标定位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制定了以下三个具体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体会镜面对称的性质。
3、在活动中,感受对称图形的美,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在本节课中,我们紧紧抓住“对称”来展开教学,对于“镜面对称”“对称的性质”都没有对学生明确提出。学生在表述时语言可能不规范,只要大致表达出意思就可以了。
三、学情分析
《镜面对称》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后来学习的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又不同于轴对称,湖面的倒影,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对于镜面对称的性质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在“活动”中学习,从体验中获得知识。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首先通过“湖面的倒影”和“室内墙上镜子成像”两幅主题图情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倒影”、“镜子成像”现象,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即“镜面对称”。再通过“做一做”的照镜子活动,让学生体会“镜面对称”的特征。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镜面对称”这部分内容不是纯粹的知识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应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多种感悟情境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镜面对称”特征。
教材中已经设计了几种活动,学生在生活中也照过镜子,但在教学中仅做教材中的活动肯定是不够的,而学生又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如何设计更有效、有序、适度的活动成为我们设计时的最大难点。经过我们多次集体备课,逐渐找到一条较为清晰的活动思路,即先让一位学生对着镜子做动作,其他学生看一看、说一说镜子里的他是怎么做的,让他们体会到镜子里外的上下、前后是不变的。再让一位学生做镜子里的老师,既巩固前面所学,又引起新的矛盾冲突,让学生发现镜子里外的左右正好是相反的。接下来,老师和全班学生拿道具做游戏,便于教师反馈。最后,再由同位同学互做游戏,让他们再次获得体验。教学重点: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教学难点:
体会镜面对称的性质。教学准备:
1、课件。
2、师生分别准备大、小镜子。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课件出示猴子捞月的故事,不出现结局)。他们能把月亮捞出来吗?
二、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①平静的水面就像一个大镜子,能把天上的月亮倒映在水中。生活中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演示课件)
②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噢,我听懂你的意思了,水面上的树和它的倒影,它们的形状是一样的,大小也是一样的,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板书课题:对称)
这幅图中还有对称的吗?
③回放课件中的图案,再次体会对称。
④除了水以外,还有什么东西能映照出人或东西的样子?镜子。再来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镜子外面有什么,镜子里面有什么? 镜子外面有人,镜子里面也有人。
镜子外面有开水瓶,镜子里面也有开水瓶,我们就说镜子外面的物体和镜子里面的物体也是对称的。
三、活动体验镜面对称的性质:
你们照过镜子吗?我们今天在课堂上也照一照。
①老师先请一个同学来照镜子。其他同学仔细看,镜子中的他是怎么做的。
请你拍拍手,镜子中的他是怎么做的? 请你举起两只手,镜子中的他是怎么做的? 请你举起一只手,镜子中的他是怎么做的? 请你向前走一步,镜子中的他是怎么做的? 请你向后退一步,镜子中的他是怎么做的?
请你蹲下去,再请你站起来,镜子中的他是怎么做的?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体会?
我和镜子中的我是对称的。我向前,镜子中的我也向前。我向后,镜子中的我也向后。我向上,镜子中的我也向上。我向下,镜子中的我也向下。
②游戏:请一个同学来做镜子里的老师。我一边说一边做,你也一边说一边做。如果他做对了也说对了,请你们拍三声掌。
我笑嘻嘻。我做下雨了。我做拍拍肩。我做两手叉腰。我出左手。
掌声不太热烈,为什么呀,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做才和老师是对称的?
让学生体会我和镜子里的我是面对面的,我们的左右正好是相反的。我出左手,镜子里的我出右手;我出右手,镜子里的我出左手。
③现在老师想和全班同学一起做游戏,我要拿道具一本书和一支笔,那你们呢?
师左手拿书右手拿笔,再交换书和笔做一遍游戏。④生生互动:同位同学互相做这个游戏。指名表演。
四、练习
1、完成71面练习第5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71面练习第5题。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71面思考题。你知道真正的时间吗? 自己完成思考题,对答案。
五、小结
通过今天学习,你还知道了什么?
六、再次演示课件,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
第二篇:“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镜面对称 》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9——71页的内容,属于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教材非常简洁,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湖面倒影和照镜子的情境开始引导学生了解镜面对称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这类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多见的,以此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几个“照镜子”的练习,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和镜子打交道,他们已经完全知道镜子是可以成像的。但对于镜子成像的特点,学生还不是完全了解,毕竟我们面对的只是一群7周岁多一点的孩子,想了解并完全理解“镜面对称”的特征就成了学习的一大难点。本课的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实践中寻找真理,发现镜子成像的特点,明确镜面对称的性质。整个教学过程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多种多样感悟情境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镜面对称”特征。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观看动画片《骄傲的孔雀》:孔雀很骄傲,总以为世界上他最美丽。一天,他在湖边散步,看到湖里有一只孔雀和他长得一模一样,他很生气,结果不小心掉到了水里。提问:孔雀怎么会掉到水里的?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师:岸上的孔雀和他的倒影一模一样,这种现象在数学上叫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对称
师:这种对称现象你还在哪儿见过?
2、欣赏倒影《建德风光》 师:要求仔细观察,如果你发现了其中的对称现象就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集体交流,汇报。
小结:岸上的景物和水面上的倒影一模一样,镜子外和镜子里的景物一模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镜面对称。补充板书:镜面。
新叶古民居 龙舟漂流
白沙大桥 新安山水
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活动总是依托于具体的学习环境之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知识水平,以生动的动画故事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在出示课题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先出示“对称”。接着请学生欣赏了熟悉的建德风光,创设了美丽的生活情境,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自然美的神韵,而且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然后在板书上补充上“镜面”。情境创设中通过大量的感知和生活的交融,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积极探索。
(二)、创设实践情境,自主探究新知
1、猜测判断
面对镜子跳《兔子舞》,我们的前后、上下、左右位置会不会改变? 边跳边念节奏:前 后 | 前前 前 | 左 左 | 右 右|
2、验证猜想
面对舞蹈室大镜子,合着音乐跳《兔子舞》,同时观察镜子里的“我们” 前后、上下、左右位置是否有变化。
3、汇报观察结果:
4、再次验证
小结:照镜子时,镜子里前后、上下不变,左右相反。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为学生创设的实践操作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针对照镜子前的种种猜测,我带领孩子走进生活,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跳《兔子舞》,使学生在快乐、有趣的实践活动情境中初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让他们真真实实地体验到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相反,直观感知镜面对称的性质。学生在实践操作情境中经历了“猜测判断——验证猜想”的自主探究过程。
(三)、创设模拟情境,巩固内化新知
1、师生面对面跳韵律操《幸福拍手歌》
师:老师想跳《幸福拍手歌》,你们当镜子里的我好吗?请你们边跳边想:你先出哪只手,老师先出哪只手,为什么?第二遍同桌面对面跳,再次模仿照镜子。
韵律操《幸福拍手歌》的大致动作如下:向前平伸左手,平伸右手,左手搭右肩,右手搭左肩,左手向上伸,右手向上伸,拍手,左手搭左肩,右手搭右肩,左手叉左腰,右手叉右腰,伸左手,伸右手,拍手。
师生边跳边说出自己的位置,如:师:左手,生:右手;师:左肩,生: 右肩„„
2、交流汇报 同桌交流。
3、练习(从实践到图片)出示图片,潘雅芝用哪只手写字?
潘雅芝用()手写字。唐雨婷用()手拿书。
4、集体交流。设计意图:课堂中我采用模拟照镜,跳韵律操等一系列模拟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直观感知镜面对称的特征。学习资料采用班级里学生的照片,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再现生活中的画面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学习,使原本抽象的知识简单化,趣味化,没有枯燥的说教,有助于学生轻松学习。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观察并记录镜子里外的时间。
2、练习:小华把闹钟拨到9时,对着镜子,小华发现11时变()时,6时变()时,如果小华看到镜子里闹钟指向4时,实际是()时。
3、交流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记录找规律
实 际 时 间: 9时 8时 5时
镜子里的时间: 3时 4时 7时
关系式: 9时+3时=12时 8时+4时=12 时 5时+7时=12时
实 际 时 间: 6时 12时 5时30分
镜子里的时间: 6时 12时(0时)6时30分
关系式: 6时+6时=12时 12时+0时=12时 5时30分+6时30分=12时
6、根据规律再次进行练习
小华把闹钟拨到10时,对着镜子,小华发现10时变()时,5时变()时,如果小华看到镜子里闹钟指向8时,实际是()时。
设计意图:认识镜子里的时间一般有两种方法,1、照镜子,2、沿对称轴画出时针和分针,再认出时间。可当出现以上没有钟面的练习时,可以把钟面画出来,再用以上两种方法解决,但这样很麻烦,但不这样除非学生具备很强的空间观念,把他想象出来。但这对于只有7周岁的孩子来说太难了。我创设了这一开放的情境。我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为其创设成功的条件,创设开放的情境,为学生个性的展现提供机会,想方设法使其成功。
(五)、拓展作业
大屏幕上显示一半的天坛,青蛙,雪花。怎样才能看到完整的影象? 思考1:把镜子放在什么位置才能发挥镜子的魔力?思考2:镜子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魔力?
第三篇: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就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镜面对称(教材第69页)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进行教学的。镜面对称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之一。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二、教材分析
《镜面对称》属于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见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69页)。通俗地说,“镜面对称”是指相对于一个平面的对称。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中指出:“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在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数学,用学得的知识解决数学现象。
本课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初步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湖面的倒影是相对水平平面的对称,而照镜子是相对竖直平面的对称,这是最常见的两类镜面对称,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很直观地理解镜面对称的两边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下面的“做一做”呈现的是照镜子的活动,意图是通过镜面内外人的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关系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
对称作为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体现,与学
生的日常实际联系较多,故在二年级上册引入“对称”这一常见变换应该说是必要的。对称的表现方式很多,如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轴对称、镜面对称等,囿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教材只对轴对称和镜面对称作了介绍,其中镜面对称是教材新增加的内容。
三、学情分析
《镜面对称》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后来学习的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又不同于轴对称,它富有变化性。湖面的倒影,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理解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来体验,在“玩”中学,从体验中获得知识。也有部分学生可能对镜面对称的特征不容理解,可能会对镜面对称特征的感知、描述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在操作体验中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2)了解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⑵通过假想、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在探究、实验中领略镜面对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未知。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数学美。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探索镜面对称的性质: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相反。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学法:活动探究,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2、教法: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分析。
七、课前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教师准备一些镜面对称的图片。学校里有大镜子的组织学生去镜子面前“照一照”,如果没有,教师准备一面大镜子。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引出水面对称
1、讲述“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出问题。
月亮真的掉到水里了吗?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
2、汇报:平静的水面就象镜子一样,猴子捞的是天上月亮的倒影,当然捞不到月亮。水面这个大镜子真是太奇妙了。
3、同学们,平常你见过这种现象吗?出示第一幅主题图。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的倒影。
4、继续欣赏水面对称图片(说明这些都是对称现象,大小形状一样,是一种上下对称。)
5、导入镜面对称
师:除了水以外,你还见过能照出人或其他事物的东西吗?(镜子里。出示第二幅主题图。映在镜子里的擦桌子的男孩。)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镜面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镜子里的数学)你们想知道镜子里有哪些数学吗?先想一想再提出你最想知道的有关镜子里的数学问题? [以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观察生动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平时的认知,初步悟出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像和人的动作一样。](二)、镜面对称,探究镜面对称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镜子里的擦桌子的男孩,你们想不想自己到镜子前去做一做动作,照一照自己呢? 生:学生们顿时情绪高涨,齐答:想!(学生走出教室,到大镜子前去照一照)师:那么,大家一起来观察观察“我们”和“"镜子中的我们”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变?(学生们投入到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在镜子中做出了各
种各样的动作,一边做,一边议论。稍后回到教室。)汇报交流:镜子外的我和镜子中的我,大小一样,前后、上下的位置也没变,就是左右的位置变了。
师:照镜子,就是我们数学中说的镜面对称,镜面对称的特征就是左右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把学生喜欢做的游戏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游戏中解决问题,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清晰地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和相对性。](三)、巩固练习
1、游戏:《照镜子》教师做镜外人动作,学生做镜中人动作。(也可以学生跟学生做照镜子游戏。)师:我蹲下。生:我们也蹲下。师:我起立。生:我们也起立。师:我向前走。生:我们也向前走。师:我向后退。生:我们也向后退。师:我左手摸右耳朵。生:我右手摸左耳朵。
[说明:在这个游戏中,教师也可先请一个学生与教师合作,其他学生判断这名学生做得对不对。这样设计是照顾一部分学困生。整个游戏活动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全体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动作,既巩固了镜面对称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又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做”中思,让学生的体验丰满起来。]
2、选择:哪面镜子是我照的样子,把它圈出来。(课本71页第5题。)
3、利用镜子找另一半
课本71页第4题。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4、拓展题
(1)写下1-9的一排数字,用小镜子照一照,看在镜子里是什么样的?(2)找找镜子外是什么时候?教师出示几个镜子中的钟面让学生说说镜子外实际是几时几分?(四)、回顾总结
说说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九、板书设计
镜子中的数学――――镜面对称
前后 左右--变
上下 互换
十、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第40页
案例反思:
这节课学生始终在玩中学,在玩中体验了镜面对称所蕴含的知识。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倡导学生从身边,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有效地运用于生活中去,让数学不在是纸上的数学题,更多地成为生活中的数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习数学变得生动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让学生“闹”,让学生“乱”,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去体验有趣的学习过程,因为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内化的过程。
[问题研讨] 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学生在选择单个物体时,容易理解左右的位置变化,但在考虑一排物体时不够严密,不能理解它的左右变化。其二,有一小部分学生“玩”的目的性不明确,课堂上如何引导,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材分析:
“镜子中的数学”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镜面对称”的教学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教材首先通过“湖面的倒影”和“室内墙上镜子成像”两幅主题图情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倒影”、“镜子成像”现象,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即“镜面对称”。再通过“做一做”的照镜子活动,让学生体会“镜面对称”的特征。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镜面对称”这部分内容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应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多种感悟情境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镜面对称”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能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活动中的镜面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和游戏等活动,加强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3.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知道镜面对称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镜面对称在镜面成像时所发生的变化。
教具准备:
小镜子每人一面、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水面对称
欣赏“倒影”,激趣导入
投影出示:“倒映水中的湖光山色”,即课本第一幅主题图。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见到倒影。(山的倒影、树的倒影、房子的倒影、船的倒影、鹅的倒影„„)
师:有没有发现这也是一种对称现象?
师: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类似“映在水中山色”的现象。(镜子里。多媒体出示:“映在镜子里的擦桌子的男孩”,即课本第二幅主题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镜面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镜子中的数学)
二、镜面对称
1、照镜子体验。
师:老师背对着大家,我却知道哪个小朋友在对着镜子做鬼脸!为什么?
生:镜子里外的小朋友动作都一样的!
师:对,照镜子也是一种对称现象,叫做“镜面对称”。一齐说一遍。
小朋友看看镜子的同桌在做什么?也可以跑到镜子前面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是怎么样的!
2、感知镜面对称的性质
(1)操作活动一:“照镜子,做上下活动头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发现人与镜像上下移动的同向性,既头部向上,镜像也向上;头部向下,镜像也向下。
(2)操作活动二:“照镜子,前后活动头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发现人与镜像前后移动的同向性,既头部向前,经像也向前;头部向后,镜像也向后。
(3)操作活动三:“照镜子,左右活动头部”。(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发现人与镜面左右移动的逆向性。既头部向左,镜面反而向右,镜面反而向左。面对面感知左右。
(4)加深体验镜面对称的上下、前后同向,左右相反的性质。
师生模仿动作游戏:假设一方是镜子里的人。师向前、向后走问生该如何走?(向前或向后)师向上跳、向下蹲问生该如何做?(向上或向下)师用左胳膊托左腮让学生想象自己是镜子中的老师影像该如何做?(生也左胳膊托左腮)(5)小结:在我们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了对换。
3、简介镜子的历史与构造:
师:古时候人们没有发明镜子时,他们用什么方法认识自己?
生:看水面(师:平静的水面!)
师:对了,后来人们发现把铜磨平后也能照出人的影子来,于是就有了铜镜。但铜镜里照出来的人影并不十分清晰,后来人们发现把一种叫水银的东西涂在玻璃的表面,就能十分清晰地照出人的影子来。这就是现在小朋友手中的镜子。看林珊西的小镜子比较旧了,后面的水银都有些剥落了,所以像玻璃一样,两面都看穿了!
4、巩固练习:
1、选择:哪面镜子是我照的样子,把它圈出来。
2、利用镜子找另一半。
出示半边的蝴蝶、天坛、青蛙、雪花等图案(课本第71页第4题),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讨论:镜子怎么能帮助找到另一半图形?
3、照镜子中的数字。
写下1—9的数字,用小镜子照一照,看在镜子里是什么样的。
以某一数字为例说明镜面对称。
看镜子中的数字判断是几。
三、回顾总结,反思学习镜面对称现象的收获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镜面对称,你们学到什么知识?是怎么学会的?有什么体会和收获,有什么疑问要解答?
2.我们可以利用镜面对称的现象帮助我们纠正坐姿、站姿、写字姿势等。
四、布置作业:写数学日记《镜子里的知识》
反思:
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学习”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甚至亲身经历,使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及情感方面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在学习镜面对称前,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镜子照,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像,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知。学生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做镜中(外)人,学生做镜外(中)人的游戏,更是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在游戏中突破了难点知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大量的体验的基础上,对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生活现象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如果本节课只停留在“热热闹闹的”层面,孩子们总结不出镜面对称的特点:上下前后四个方向不变,左右颠倒。如果学生只是通过操作找到这样的特点而不会应用也是一大缺憾。书中习题有看着镜中的数字写出原来的数字,有看着镜子中的钟面影像读出几时几分这些习题的处理正是应用镜面对称的特点来解决问题的。并不是让学生依赖于小镜子,如果不带小镜子这些题就不会做。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讨论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镜面对称的应用,事实证明学生不拒绝抽象,能总结出镜面对称的特点并应用特点去还原一半的图像、去读镜子中的钟面。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有待改进的地方本节课感到学生感知的不够充分,如果带着思考任务(在镜子前做向前走、向后退、高跳、下蹲动作观察镜子中的你的动作)留在课前照大镜子做动作,把自己的发现在上课时向同学和老师汇报会更
第四篇: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3课时的内容,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主要是让学生明白镜子里的人上下与前后位置不发生变化,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这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照镜子来体验镜面对称。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明白了镜外的物体与镜内物体的像是对称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镜子外的人和镜子内的人像对称来得出结论。这是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
然而,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遇到的困难——“钟面的镜面对称”教师即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使所有学生完全解决,教学反思《镜面对称教学反思》。因为在一年级时,学生学习认识钟表特别是几时几分认识和表达困难。这样有难度的内容加上钟表的镜面对称就加重了学生认识上的难度。
在教学中,我自己制作了一个钟表模型贴于黑板上,先让学生复习顺时针方向认识钟表,明白钟点面上的12个数据和12个大格,每个大格5个小格。然后让学生复习钟面的1——12这些数据对的是多少分。再让学生根据镜面对称左右位置对换的原因来以12和6的两个点画一条对称轴,以时针和分针离数字12或6几个大格或小格来确定镜内或镜外时针与分针的位置,从面确定镜内或镜外的时间。如果学困生还是不明白原因,就让他们先照镜子认识指定的钟面图形的镜内时间,再按照镜内顺时针方向说出镜内钟面时间。让他们感受镜内时间与镜外时间主要是时针和分针对称。这样即使不再照镜子只要会以对称轴为中心画出对称的时针和分针也就知道了指定的镜内或镜外钟表的时间了。这样的教学还只是对于脑子反应快的学生,对于脑子转不过弯的学困生还需要花大力气进行演示操作或实际辅导完成镜面对称认识钟表。
第五篇:“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教材中本课是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倒影和成像)来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环节设计,一是要让学生理解镜面对称的现象;二是体验镜面对称的性质(即人和像上下前后位置不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虽然学生有了“对称”的知识铺垫,但对于人和像也是对称的这一现象是较难感知体会的。因为这像毕竞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如何化解这一抽象知识?一定要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其直观化。于是,我设计故事引入倒影和成像,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这种现象(学生不一定都能说对这类现象,有学生就说到阳光、灯光下的影子这些现象)。接着让学生在欣赏图片中观察,发现这一现象的特点,教师抓住学生的发现,把“像”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贴出人和像图、山和倒影图),以此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并通过演示验证“对称”,引出对称轴。这样,人和像关于镜面对称,学生就能感知理解了。
如何突破“人和像上下前后位置不变,而左右相反”这一难点?
几次试讲,总觉得学生对于“照镜子时人和像左右相反”这一性质理解得不好。于是,我分层次让学生感知体验。先让学生经历猜测后,设计游戏验证,让学生在“镜子说话”的游戏中自主发现“人和像上下前后方向是不变”的这一特点,而“人和像在左右方向上是相反的”这一特点,仅凭学生观察镜中的像,是很难体会出来的。于是,在提出“人像左右方向一样吗”这一问题后,设计游戏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把人和像活生生的搬至课堂(请学生照镜,请学生模仿像),让学生在“实物”面前,丰富感官,深刻感知体验。我发现,当学生看到人和像手上的左右标记后,学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左右是相反的。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我还紧接着与全班玩起了镜子说话的游戏(老师当照镜的人,学生表演出“像”的样子)。
这样的环节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经历、参与、自主、探究,是令我感到满意的。还有,课前的时间设疑,能激起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这也是这堂课不可少的点缀。也许是课前关于“对称”的知识铺垫过于匆忙,不够充分,学生在认识“人和像一样大小,完全重合,是对称的”这一知识后,在老师纠正其只是视觉上的影响后,仍几次说到“人大像小”的发现,这一问题是让我比较疑惑的。
再后来,我又有了新的疑问:看着学生在游戏中的那份热情,看着他们正确地做出像的样子,看着他们得心应手地解决课堂上的拓展题,学生上完课后我马上进行了小测。在小测中,对于“看镜中的钟面”,“看镜中的文字、数字”这些题目都做得不错,可是却在人和像的题目上“左右不反”了,还口口声声说“左右相反”!师生游戏中不是大家都做对了吗?游戏时我还一直强调:拍手时人和像都朝同一边了(不能说同一方向),正是因为朝同一边,他们才是左右相反的。没办法,小测后,我把学生带出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礼仪镜前照照,说说:我拍左边,像朝同一边拍出,拍的是右边。又一次照镜后,学生竟都醒悟了,正确率几乎百分百。也许,课堂上游戏中的反复强调对于这一难点的突破还是不够吧,或者是学生只会死板的用公式似的搬用“左右相反”来解题?也许学生只有在错误后,更能把理论(左右相反)结合实践(照镜),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效?也许,虽然一年级时已提及左右相对性的概念,但学生还无法建立这样的表象?这一点真值得我再深究其原因。是呀,教中学,学中思,一堂即使是精心设计的课,总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无论如何,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