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案例《渔歌子》

时间:2019-05-13 00:4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典诵读案例《渔歌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典诵读案例《渔歌子》》。

第一篇:经典诵读案例《渔歌子》

松滋市实验小学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

《渔歌子》教学案例

【教学构想】

(一)文本解读

《渔歌子》是松滋市实验小学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第十二课,这首词传唱悠远。作者是唐代词人张志和。他既是词人,亦是画家,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称赞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所以,他的笔下是诗情画意:雨中青山、空中白鹭、两岸桃花、水中渔舟、青笠绿蓑„„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雨垂钓图”。画面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渔歌子》一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情怀,读来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土心情。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悠然脱俗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词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3、培养学生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核心价值观目标:

体会这首词中描绘的宁静恬淡的美景,感受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情怀,体会作者高远淡泊的志趣。

(三)设计思路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仅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更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在指导学习这首古词时要弱化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设计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最后出示张松龄写的《和答弟志和于赋歌》这首词,进行比对读,让学生更能走近张志和,读懂《渔歌子》。

【教学设计】 教学实录:

一、读出词中“画”,感悟“悠然自得”的渔翁。

1、我们也学过一些古词,你会背诵哪些? 生背诵《忆江南》《清平月乐.村居》

知道它们的词牌是什么吗?相同的词牌每一句的形式和字数也就一样,词和古诗不一样,句子有长也有短,也叫长短句。

2、复习以前学过的诗词 指导背诵《小儿垂钓》《江雪》

师:蓬头稚子的钓钩钓起的是满心的期待与快乐,柳宗元的钓钩钓起的是满江的凄清与孤寂,唐朝词人张志和的钓钩钓起的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渔歌子》。

3、读通读顺词

(1)词牌“渔歌子”中的“子”在这里读第三声,不读轻声,齐读。(2)按照自读要求来读这首词。(出示自读要求)

第一遍,不读错字,口齿清楚;第二遍,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第三遍,试着读出词的韵味。在读中理解孩子们没见过的“箬笠”“蓑衣”

师:嗯,口齿清楚、字正腔圆。这首词中有两个词不太常见,你读得很准。一个是—— 生:“箬笠”。

师:请你把这个词带到句子中领着同学们读一遍。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知道“箬笠”是什么吗?

生:这两个字都是竹字头,应该是竹子做成的„„(犹豫,说不出来了)师:你很会观察。这两个字和“竹子”有关,是竹子编成的。生:“箬笠”就是竹子编的帽子,用来挡雨和阳光。师:很好。“箬笠”就是竹子编的竹帽,斗笠。师:还有一个词,他读得也很准—— 生:蓑衣。

课件出示“箬笠”“蓑衣”图片

4、抓词“眼”赏析词句,感悟诗境。(1)抓词“眼”,找景物

师:同学们,一首诗有一首诗的诗眼,一首词有一首词的词眼。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一个关键的词吗? 生:不须归。

师:“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生:不必回去。

师:不必回去,不愿意回去。张志和为什么不愿意回去? 生:因为这里的景色太美了,把他迷住了。

师:拿出你的笔,找一找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把它圈出来。师:圈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2)理解词句的意思,用积累的语言描绘画面

师:一共是九种景物。景物很美,你能把这美丽的画面告诉大家吗? 生:高大雄伟的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展翅飞翔。

师:我听出来了,你把这句词读懂了。但是要注意,南方的山清奇俊秀,用高大不是太合适,明白了?

师:谁还能来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西塞山? 生: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师:让我们看到了山的形态。生:翠色欲流的西塞山。师:让我们看到了山的颜色。生:云雾飘渺的西塞山。师:诗情画意。

师:白鹭呢?什么样的白鹭? 生:自由翱翔的白鹭。

师:让我们看到了白露的动态。真棒,你让画面动起来了。师:还能加点声音吗? 生:欢叫的白鹭。生:引吭高歌的白鹭。

师:谁能把这个句子连起来说一说。(生犹豫)把你们刚才说的用进去。生:在云雾飘渺的西塞山前,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着。生:在翠色欲流的西塞山前,一只只白鹭在翱翔。师:你的描述啊让我想起了杜甫《绝句》中的一句诗——一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出示句子)杜甫笔下的白鹭是在什么地方飞? 生:青天上。师:对,晴朗的天空。

师:那西塞山前的白鹭又是在什么环境中飞? 生:(略有迟疑)在斜风细雨中。师:雨中的西塞山是什么样的?

生:诗情画意的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在展翅高飞。师:再加上声音。

生:在细雨中,西塞山宛如披上了一层薄纱。山前,有一群群引吭高歌的白鹭在飞翔。师:你的描述让这句诗变成了一幅画,老师把这幅画送给你。

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也把其他的景物说具体,加上颜色、动作、声音,让这幅画更丰富、更多彩?同位之间交流交流。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师:谁来说一说。

生:清澈见底的流水里桃花婀娜多姿„„ 师:别急,重新说。

生:清澈见底的流水岸边桃花婀娜多姿„„ 师:注意语序,先说花吧,什么样的花? 生:婀娜多姿的花。师:怎么样?

生:婀娜多姿的花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盛开着。师:接着说。

生:水里养着肥美的鳜鱼。师:好的,把它连起来说。

生:婀娜多姿的花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盛开着,水里养着肥美的鳜鱼。师:这就说清楚了。还有谁来说?

生:火红的桃花映着碧绿的流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水中,肥美的鳜鱼正悠闲地游来游去。

师:她的描述让我想到了白居易的一句词——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出示图画)这是你描绘出来的画面。师:还有吗?接着往下说。生:思考。

师:还有什么美的画面?

生:在细细的雨中,吹拂的风中,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夫在垂钓,不愿意回家。生:一艘小船上,一个渔夫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闲地垂钓。师:我喜欢你“悠闲自得”这个词,你怎么就从景物中读出了一个悠闲的人呢? 生:箬笠、蓑衣这两样事物„„

师:这两样事物带有渔翁的代表性,你就读出了一个—— 生:悠闲自得的渔翁。(3)把景物连成一副多彩的画

师:简单的27个字、9个景物被同学们读成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生:在如诗如画的西塞山前,有几只引吭高歌的白鹭正展翅飞翔。火红的桃花映着潺潺的流水,清澈的水中,肥美的鳜鱼自由自在地游着。一位渔翁正披着绿色的蓑衣、带着青色的斗笠在斜风细雨中悠闲地垂钓,乐而忘归。师: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幅画吗?生用四字词语回答 师:这如诗如画的美景,谁来读一读。生配乐读,齐读。

二、读出钓中“情”,感悟“淡泊名利”的渔翁

1、理解“不须归”的字面意思 生读完后,师(接):归去吧!生:不须归。师:张志和,归去吧!生:不——须——归——

师:张志和仅仅是因为留恋这里的景色而不愿意归去吗? 生:因为这里的鳜鱼很肥美。

师:呵呵,张志和还没钓到鲜美的鳜鱼舍不得走,是吗?

2、领悟“不须归”含着的意思

师:课前有没有收集关于张志和的资料?结合他的生平说一说。

生:我查了资料,张志和是唐朝的大诗人和大词人,自号“烟波钓徒”,他的是多写隐居时的悠闲生活。

师:这位同学说了,他的诗多描写隐居生活,他为什么要隐居呢?

生:张志和当过官,后来被朝廷贬官了。他无心朝政,也不贪图名利,一心一意当名老百姓,在太湖边隐居。

师:从他的生平中,我们又读到了一个淡泊名利的张志和。师: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感受词中渔翁的形象。生:齐读。

四、读出钓之“蕴”,感悟“心志平和”的渔翁。

师介绍: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

(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官场不适合我,我还是做个自由自在的渔翁更好。

生4:我本无意做高官,奈何官服身上穿,嗨,还是皇上给取的名好,志和志和,心志平和!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来,知音们,让我们读出张志和的心声。生齐读

师:每一个与翁友梅一个渔翁的经历。想一想,今天我们是怎样了解张志和词中的渔翁的?我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先读。

师:对,读出词的节奏,读出词的韵味。还有吗? 生:想象。

师:把这首词读成了一幅—— 生:画。

师:一幅优美的画卷。还有吗? 生:理解它的意思。

师:理解意思,想象画面,还有吗? 生:通过背景了解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心情。

师:真好,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他的心情。大家用这种方法你来走进下面几首诗中渔翁的内心世界。出示古诗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鱼 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题秋江独钓图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悠远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动静结合的美丽画卷。“诗言志、词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我把“能用自己的话表述整首词的大体意思;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那么采用何种方法促使目标达到最优化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探究和实施:

1、反复诵读,层层递进。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击掌踏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感悟词境后的美读,要求层层深入,学生在游戏中、在赏画时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2、感悟词境,授之以渔。诗词教学中,把握诗词的意境是个重难点。不讲,学生不得要领;讲得多了,自然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在此环节中,我紧抓住词的第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通过想象阅读——“什么样的西塞山?什么样的白鹭?什么颜色?让画面动起来!让我们听到声音!”引导学生把景物一步一步说具体;通过比较阅读——杜甫《绝句》中“一行白鹭上青天”与“西塞山前白鹭飞”里的白鹭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西塞山“云雾缭绕”、“山色空蒙”的特点,使学生明白赏词也应该像阅读一样要联系前后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这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描述其他景物,自然是水到渠成。

3、拓展延伸,走近渔翁。在教学中,我将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出示,孩子们很快就能读懂,在了解了哥哥的想法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淡泊名利,心志平和的张志和,对于这首词的学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案例分析(渔歌子)

案例分析:

“绿色体验”在教学中的展现

——《渔歌子》的教学展示之我见

二年组 汪瑞琳

在新的课堂理念的指导下,我校以“绿色体验”为根本,创新出台了《万松园路小学体验教学模式》。教师们先后在“模式”的引领下,凭借着学习的感受和悟道,教学出了一节节紧扣模式、生动活泼的课例。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吴老师的一节《渔歌子》,她不仅在课中尽显“绿色体验”的风采,上出了个人的特点,同时也将学生们高涨的学习兴趣发挥到极致,从而脱颖而出。

吴老师的这节课里有很多值得提倡的亮点,尤其在于讲述词的含义的环节上:

师:这首词可谓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啊!(出示本课插图)请在词中找出与图画相同的景物,圈画出来。生:“西塞山”等等。师:你了解哪些词语的意思?

生:学生根据释义或是感悟说出所知词语的含义,师在一旁配合指导。师: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啊,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吗? 生:如词如画。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吗? 生:(分组讨论)发表各自见解。

师:(伴乐范读)学生通过感官再次感受词的含义。生:通过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

体验教学重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整个诗词意思讲述的过程 中,吴老师一改“老师讲,学生记”的俗套,悉心安排好教学的步骤,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地去理解词的大意,顾及到了 班级学生的差异,更注重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个体不同。在教学活动中,也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进而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转 换角色、合作交流的氛围里,习得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的。吴老师 还充分使用了“下切式体验教学法”,在课中,她设置了电教手段,通过大屏幕展现诗词和图画,通过音乐伴读,通过朗读感染,创设情 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效果,调动起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转变,令 其动情、动心、动脑、动手,实现“体验”的整个过程。

另外,吴老师在安排学生理解诗词意境的教学环节中,也有与众 不同之处:

师:这么美的景色,诗人愿意回去吗?你能从词中的哪个词语看出? 生:“不须还”。

师:此时,诗人的表情应该是怎样的? 生:通过想象进行描述。

师:自行朗读诗词,体会作者的感受,多读最后一行。生朗读体会。

师:(大屏幕出示张志和的哥哥送给张志和的诗词)自由朗读,体会意境。哥哥要弟弟干嘛? 生:“狂风浪起且须还”。师生互动: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对诗吧。师:“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

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

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指几名说)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指

几名说)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

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 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 写成《玄真子》。生讨论诗人的心境:悠闲自在。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更深入地进行有效学习,吴老师善于设置不同 的情境,令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吸收。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吴老师在 教学中引入张志和哥哥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夫歌》,通过两词诗句 的对比朗读和理解,有目的地去理解张志和的内心世界,突破本文教 学的重难点。像这样拓展式的有效深入主题,不仅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放宽了他们的知识面,而且更从侧面告诉受教育者,要积极地从生活 的各个方面去探索、去体验,去持续发展,进而体现“绿色体验教学” 的最终实质!

第三篇:03 《渔歌子》教学案例

《渔歌子》教学案例

前言

语文的特殊学科性在于它是个大课堂,如同“文化”的含义一般无法给予确定的概念。我们作为语文老师,通过课本上的30多篇文章就能教好这门学科,那简直是天方夜谈。针对这样的难题,语文教学提出了“用课本”而不是“学课本”的想法。我个人认为指的就是“以点带面”。“点”是文本,“面”是与文本联系紧密的一切语文现象。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文本是范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带动一类文章的学习。2文本是引子:通过学习文本,引出与之相关的更深层次的语文现象。

3、文本是桥梁:通过学习文本,搭建几种文化现象融合的学习的平台。

可是唯有课本在手的我们站在讲台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文本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通过摸索,最好的途径就是有效整和课程资源。我们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甚至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但如何巧妙开发和利用这些有利的资源,将之巧妙整合,构建起开放的语文大课堂呢?下面就是我通过《渔歌子》一课的教学做了初步的尝试。

教学案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的词《渔歌子》,板书。

3、古代文人填词是配有曲子,可以入歌,那么《渔歌子》是谁的歌呢?(渔夫的歌)所以又名《渔父歌》。

(本册开始出现“词”这样的文学体裁,在第一课《忆江南》的教学时已经渗透了文学常识,故在这简单提示,并且利用“词”可配乐歌唱的特点释题,快速开课)

二、全文朗读,寻找形象 一)老师配乐吟诵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给全文的学习,以及文本的感情色彩定了基调,便于下面的教学环节顺利进行)

二)学生朗读

1、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

3、全班齐声朗读

4、词里边什么地方藏着作者的影子。出示“青箬莅,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意这位同学意见的请也把这两句读一读

(最后一个环节“找作者的影子”找到本首词的“眼”----不须归,下面的学习就会明了许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围绕中心,全面铺开”。)

5、悟景

看课文注释,再读句子,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箬笠是斗笠。(对,看插图中垂钓者头上戴的就是)生:蓑衣就是草编的雨衣。(是的,垂钓者披着的就是蓑衣)

生:还下着雨。(什么样的雨?蒙蒙细雨。怎样的风?为何是斜风?)

柔风细雨似乎给青色斗笠,绿色蓑衣,这养眼的色彩上蒙上一层薄薄的轻纱。

6、再读,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7、起风飘雨了,作者愿意回去吗?从何而知?“不须归”

(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插图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在斜风细雨之时也“不须归”的流连往返之情。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三、品读词句,感知形象 一)都已起风下雨了,作者为何不愿离去?

1、因春色美

词一开始就勾勒出了这幅美妙的春景图。1)、品味语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a、入画

如果请你为它作画,你会选择哪些颜色呢?画些什么呢?(相机点拨)

粉红给桃花,画成什么样?有些还是含羞的花骨朵,有的已经张开两三片花瓣,还有的全开放了,就像一张笑红的脸。枝条上还有吐绿的新芽,星星点点。

青色给西塞山,白色给鹭鸶。还有绿色给小河,小河中桂鱼不时激起浪花。

(通过学生为想象中的景物选择颜色,降低了解释词句意思的难度,同时激发了学生通过词句想象画面的兴趣。再用语言描绘想象中的景物就显得简单易行,很好地突破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

B入境

给出一组图

旁白:看,在细雨斜织的景物中除了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还有远方青翠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自由飞翔。粉色桃花夹岸的小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好一幅色彩明丽的山水画啊!

a、相机板书:(色彩明丽的山水画)师:再请大家入画来。

e、朗读(指名读—小组读)

小结:因春景美不愿归 课件出示:春景美,不须归

2、因自由乐

师:多了不起的词人,二十七么字的词中,竟勾勒出如此色彩斑斓的世界,自命为“烟波钓徒”作者自然会请流水和鱼儿入词,桃花喻春更是少不了,可为何要请“白鹭”入词呢,并且放在了第一句?

1)出示“西塞山前白鹭飞”。齐读 2)

再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3)分组读:你体会到了什么?(自由)(整和引“白鹭”入词的诗句体会“白鹭”在文章中的意象,深层次地渗透了汉语语言文字的含蓄性特点的教学。这种渗透不必多,每次一点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悟得。)

师:“自由”“逍遥自在”正是诗人渴望的生活,真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其情自悟”啊!大家逐渐走近作者,感知他,理解他。(板书:逍遥自在的生活)3)自由体会--配乐赛读—齐读 把诗人的感受读出来。

小结:因春色美,不愿回,更因自由乐不愿归 课件出示:自由乐,不须归

(由“不须归”贯穿整首词的教学,整体感强,中心突出,并且富有层次感,渗透了“美学”教育,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二)都已起风下雨了,作者“不须归”!

1、自由读

师:张志和最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盛情地写下了渔歌子。他的哥哥,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自由读。

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对唱

师:会读不是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生:回来

师:你怎么知道? 生:狂风暴雨且须还。

师: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来,我也来催催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生:读词 师:和词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暴雨且须还。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暴雨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生:不须归。师:为何不归? 生:......师:你作为渔者钓到了什么? 生: „„

师:好一个钓到了美景,钓到了逍遥,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境才会创作这 样的千古绝唱。

(整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目的在于:在老师和学生的一唱一和中,学生不仅再一次体会了“不须归”所蕴涵对恬适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品味到了文人墨客高雅情趣,更是感悟了这种古典文学体裁的语言魅力----简单的27个字不仅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的春景,还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文学造诣。)

四、内容拓展

1、讲述

张志和《渔歌子》在当时就受到读者们欢迎,大词人苏轼、黄庭坚都曾用它填入其它词调。据《全宋词》所考定,苏轼用的是《浣溪沙》: 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杨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徐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青蒻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指名读

3、凸现价值

两首词都是对“张志和”自由闲适生活再现。

(这两首词的整和,不仅凸现了《渔歌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推荐同类诗词给学生,增加了语言的积累,增强对这类诗词的语感。)

4、介绍作者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浙江省金华市兰溪人。十六岁游大学,以明经耀第,献策肃宗,深蒙赏重,任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并赐名“志和”。后因事贬为南浦尉,未到任,还本籍,亲丧不复仕。扁舟垂纶,祭三江,泛五湖,自号“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言,《全唐诗》录其九首诗词。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酒酣耳热,或击鼓吹笛,或吟诗作画顷刻即成。据说后来他成仙了,所以《历代神仙传》里也专门有他的一篇传,称他为“玄真子”。

(在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的“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27个字,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奂美仑的诗词意象。)(下课)

后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整和资源不偏离文本

在整和资源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资源而丢弃了语文教学大师精挑细选的本应该学好的范本。范本的学习是重点。

1、关注和挖掘词中蕴涵的美好感情。

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通过感悟“品味语言”这一教学环节展现了诗词的这一特色。

2、调动互动和交融。

特级教师袁瑢说,课堂上尽量少说老师跟你们一起干什么,多说让我们一起干什么,因为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思维﹑个性等交流互动时,教师就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渔歌子》的课堂对话当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启迪者,又是组织者、聆听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早已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如师生的一和一答。

二、有效整和资源

本节课有效整和了下列资源:

1、整和插图和匹配的声音文件,带动学生从字里行间走入情景画面。

2、整和了引“白鹭”入文的诗句,通过学习文本,引出与之相关的更深层次的语文现象----事物在文中常见的意象。

3、整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浣溪沙》,《鹧鸪天》让文本学习带动一类文章的学习

4、整和作者生平和创作北京介绍,让学习文本,搭建几种文化现象融合的学习的平台。

第四篇:经典诵读教学案例

赠汪伦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赠汪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做预习的时候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过这位诗人的作品了,你们还记得是哪一首吗?(静夜思)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这首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瞻仰这位大诗仙的风采: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喜欢喝酒,喜欢醉时写诗,后人尊称他为“诗仙”。据统计,李白生平作诗一共1010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

你们想不想进一步了解这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呢?下面,我们就走进诗仙李白的生活,去看看诗人的一段传奇友谊是怎样得来的。

二、听范读,引入新文

首先,我们一起来用耳朵来感受一下诗人这篇作品。

三、复习生字、正音、读词

1.带拼音读(指名2-3位读)2.去拼音读(开火车读)

3.读词语(指名领读、小中大三声读)

四、初读诗句,找生词理解

1.自由读诗,将不理解的词语画记下来。2.翻阅工具书,解决疑惑。

五、情感导入、理解诗句

桃花潭位于我国安徽省的泾县,汪伦就是泾县人,他为人忠厚,十分喜爱李白的诗句。为了能见到李白,汪伦煞费苦心地想了一个办法请李白来家中做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发生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观看影片之前,请大家读读这个问题——汪伦为了见到李白用了什么办法?带着这个问题用心地观看影片。

汪伦为了见到李白用了什么办法?汪伦为什么要这样煞费苦心见到李白呢?前面我们介绍汪伦时,说他十分喜爱李白的诗句,但当他看到李白的诗句里充满了伤心失落悲惨颓废的语句时,他的心情怎么样呢?(指名说)现在谁能说说看,汪伦为什么要这样煞费苦心见到李白呢?——他请李白来家中做客,就是为了开导李白,鼓励李白振作起来。(指名说)

全诗中,能表达汪伦这一番情谊的诗,是哪一句?(指名说)你能带着这番浓浓的情谊将这句话读读看吗?(指名3-4位读)

桃花潭水在微风中轻轻荡漾,李白跟汪伦这对好朋友也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船即将驶离岸边。此时出现了一副怎样的情景,请用课文中的诗句来回答。(指名回答)那谁又能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看?(指名回答)

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画卷,汪伦的送别使人感动,不仅感动了李白,也感动了我们。李白有感而发,将心中对汪伦的感激之情化为诗句,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读到的这首诗。同学们,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打动在座每位同学跟老师的心,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将这份深过千尺的情谊传唱。请一位同学领诵。下面,配上音乐,让我们释放自己的情感,关上书,在脑海里回想送别的场景,有感情的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

离别的时候,汪伦跟李白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请同学们大胆的想象,然后举手来说说。请两位同学来表扬一下这依依惜别的画面。

《满江红》经典诵读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有感情吟颂《满江红》,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2、结合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适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3、通过与《小重山》的比较进一步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从历史背景入手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前置预习】布置学生查找关于岳飞的故事,并查找有关本词的相关背景。【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介绍有哪些古代诗词被吟唱成歌曲的?复习学过的诗词。

二、介绍作者以及相关背景

1、教师激情导题。

曾经有一位申明大义的母亲,曾经有一位赤胆忠心的儿子;母亲对儿子一生的愿望浓缩成四个字“精忠报国”,儿子对母亲唯一的承诺会聚成四个字“精忠报国”;母亲的名字无人知晓,儿子的名字无人不晓。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响当当的“岳飞”,今天就让我们去走近他,了解他,亲身感受他的伟大情怀。(板书题目、作者)

2请学生讲述对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

三、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解决生字词,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进入词的境界。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培养语感,让学生通过自己诵读体会词人的感情,从中受到感染。

3、几个学生说出读后的感悟,大家有感情的齐读全文,读出气势,营造氛围。

4、用两个问题梳理全文,分析作品。

问题:①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说出理由。

②上下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怀? ③岳飞一生的追求可以用哪四个字来概括?

明确: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点评,理清思路,了解情感。

②《满江红》为词牌名,风格古朴、激昂、大气,全词分上阕和下阕,上阕速度稍慢,抒发悲愤之情;下阕速度稍快,情绪高亢激昂,表现岳飞收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英雄气概。

③“还我河山”可概括岳飞一生的追求。(板书)全词气势磅礴、格调高昂、节奏稳健,抒发了岳飞的悲愤之情,表现了岳飞收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英雄气概。

5、学生根据以上理解接着朗读――体味本词意思,找出几位学生到讲台上试读,其他同学体会,进一步理解把握岳飞的感情

四、开展小组活动,深入体会作者内心世界,依据文本进行再造。

1、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完成本词的自我阅读体会和讨论,要求每小组按照该词的意境描述画面,可用各种形式(如散文性语言、画画、小品等)来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3、抽取几个小组进行现场展示。(要求学生推荐代表进行解说或展示,并上交文字说明)

五、教师点拨:

岳飞这首《满江红》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流传很广,深受人民的喜爱。

开篇五句破空而来,通过刻划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潮。

接着,“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隐然有任重道远、不可稍懈的自励之意。

“莫等闲”二句既是激励自已,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间。它和《汉乐府·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样,是被后人奉为箴铭的警策之句。

下片进一步表现作者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

“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韵铿锵。“何时灭”,用反诘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力透字背。

“驾长车”句表达自已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

“壮志”二句是“以 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愤激之语,见出作者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切齿痛恨。

结篇“待从头”二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再回京献捷。

全词以雷贯火燃之笔一气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因而一向广为传诵,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

五、最后在学生中选取一位诵读尽量做到“岳飞再世”把感情推向高潮

战争时期、国家危难时刻,需要像岳飞这样赤胆忠心的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国家民族才有希望。其实和平时期又何曾不是这样?2008年的中国同样遇到了困难,8.0级地震突袭四川,国家有难了,关键时刻,怎么办?21世纪的青年勇敢的站出来了,21世纪的“岳飞”一个个走向了四川。中国有了他们怎能不腾飞!

六、比较阅读《满江红》与《小重山》从而掌握豪放词的特点

投影《小重山》:

小重山(南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林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问题:

学生说出两首词的异同,从哪儿看出的,自由发言。明确:

都是表达岳飞的抗金报国的壮怀。但是风格不同:《满江红》风格粗犷,音调激越,感情奔放,气势恢宏。《满江红》以壮怀激烈而著称,慷慨激昂,英雄气色横溢,是其早年之作。《小重山》则用含蓄的手法、低沉的格调表达了壮志难酬的孤愤,表达抗金报国的心志,表现出一种沉郁含蓄的风格。<满江红》豪放十足,《小重山》则婉约有加。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词

2、搜集整理学过的爱国诗词

八、最后欣赏歌曲《满江红》,结束全文。

九、板书设计 满江红

上阕:壮志难酬的豪情

精忠

建功立业的急情

报国

下阕:对金的深仇大恨 还我河山

报国的赤诚之心 怀古伤己

《忆江南》的片段(一):

(多媒体出示古诗内容)

师:古典诗词语言精美,我们学习古诗词不仅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懂得通过语言来品味、欣赏。那么你认为这首词哪里写得好?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好。江南处处是美景,诗人抓住江花、江水这一江南美景,让我们看到了江南的又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

师:请你读出这种意境。(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现在我们来想像一下,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红日普照,使鲜艳的红花红得更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生读)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到这开满鲜花的江边走走。(配乐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出示图片)

生:我看到了江边盛开着大片大片的红花,太阳出来了,朝霞满天,映照得花儿更加红艳,那红艳光彩夺目,胜过燃烧的火;再看那一江的春水,碧绿如蓝草,就像晶莹的翡翠。

师:多美啊!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请你读——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声情并茂地诵读)师: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啊? 生:因为我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我想像中的画面。

师:很好,想像画面朗读,声情并茂,让听众也和你产生了共鸣。这就读出情,读出了味。

这就是诗的语言的品味。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在品味诗句的过程中,把诵读、想像融汇其中,进人情境,悟出了情,品出了诗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

《忆江南》教学片段二: 师:诗人感慨:“能不忆江南?”这是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师请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生:(读)能不忆江南? 师:从这句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不能不忆的极度思念之情。

师:请你读出不能不忆之情。生:(读)能不忆江南? 生:我体会到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无限的眷恋!师:请你读无限的眷恋!生:(读)能不忆江南?(深情地)生:我还体会到了诗人的赞叹之情。

师:请你赞叹!生:(读)能不忆江南!(强烈地)师: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师:我听出诗人的赞扬之意。还可以怎么读? 生:江南好!(小声叹)师:我听出诗人的向往之情。就这样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不同的感悟,就有不同的诵读;不同的诵读,就表达出不同的感悟。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内涵、韵味、美感。以读来检验对诗的语言的理解,做到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第五篇:经典诵读教学案例

经典诵读教学案例

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道德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鉴于上述的认识,我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经典诵读活动。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直面经典,诵读经典,感受经典,对丰富民灵、培育人文精神、弘扬积极的人生理念、提升人的品位有着重要的意义。诵读的意义在于诵读的过程,而不在于诵读的结果。

我们班就在学校倡导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开展了阅读儒家经典书籍《论语》的课外阅读活动,现将活动开展经验总结如下:

1、营造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的名言佳句装点教育墙壁。教育环境体现班级特色,重在展示学生阅读论语的活动成果,包括论语读后感、手抄报等等。

2、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经典诵读对于学生来说,是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师只有变换各种方法指导学生熟读,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那朗朗上口的“论语”才能吸引学生。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劲头十足。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3、晨韵对歌。

每天早晨,孩子们一来到学校,就让他们手不释卷,接受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熏染,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让孩子们深切感受“最是书香能致远 常吟清词愈馨香”的无穷乐趣。教师在检查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诵读的有效性。

4、持之以恒,贵在坚持。

将《论语》诵读贯穿于学习生活中,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每天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抄写一条《论语》,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论语。同时,为减轻学生背诵论语的负担,采取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

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提倡每个孩子在课间以论语背诵比赛为游戏,提倡每个孩子睡觉前背诵一条论语等等。

5、组织论语诵读会,每月评选诵读小明星。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每月从已经背诵的论语中精选20条,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配乐朗诵,浅吟低唱,编演小品)在举行论语诵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每月评选出诵读小明星,让他们向全班学生介绍诵读的内容、方法以及心得体会,使其他学生借鉴他们的优点,为论语诵读活动的持续开展注入动力。

6、开展假期经典诵读活动

学校每逢假期都会为孩子们组织主题鲜明的读书活动。上学期的寒假主题就以本次特色语文行动研究相结合,以各年组子课题内容为指导,制定了相应的诵读学习计划。我们年级组的主题为“研读经典怡情养性,吟诵诗文悟道修心”。我们提出了读书倡议,给孩子们拟定了论语学习内容,还引导学生制定适用于自身的学习计划。

7、家庭亲子背诵活动

孩子和家长一起背诵,做好家长沟通工作,取得家长们的认同与支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实际最后的结果也证明这一步环节的重要性。活动过程中,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有些家长不但有热诚,而且真的和小孩一起读、背,互相考试比赛,虽然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而温经受益,而且一家兴致高昂,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让孩子们读好书,继承发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实际上也是给青少年以精神支柱。诵读古代经典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古诗文,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的同时,必将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国家经济的历史重任。

下载经典诵读案例《渔歌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典诵读案例《渔歌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典诵读教学案例

    经典诵读教学案例 明集一小 孙月梅 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道德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和......

    经典诵读教学案例(精选合集)

    经典诵读教学案例 一、导入: 同学们,四书五经里的"四书"是指哪四书?有些同学回答出来了,有些同学没有回答出来。其实,这四书五经中的"四书"说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 韩蓉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

    《渔歌子》改写[精选合集]

    《渔歌子》改写10篇《渔歌子》改写1官垄门阀,陈朽腐败,几时能休?吾一心为国,却遭贬职,谁为之伸张?心恼意乱,也罢,倒不如远走隐居,乐一番闲暇自由。我在林中隐居,虽没有锦衣玉食,早膳更......

    渔歌子教案

    一、导入: 二、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词二首》的《渔歌子》。 放幻灯(一) 点名读第一段 问:你都知道哪些词牌名? (忆江南、如梦令、蝶恋花„„) 词牌名与词内容一般是没有关联的,但......

    《渔歌子》教案

    《渔歌子》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

    渔歌子教案

    23、渔歌子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

    《渔歌子》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渔歌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组教材以“热爱田园生活”为主题展开。《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