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单元教学设计(汇编)

时间:2019-05-13 00:3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单元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十二单元 风雪 教材分析:

1、本单元以“风雪”为题,包括两篇主题课文和两篇自读课文。《瑞雪图》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大雪的喜悦之情。《下雪的早晨》写作者在雪后宁静的早晨,想起了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抒发了作者喜悦和期盼之情。《深山风雪路》记叙了邮递员在冬天的风雪里,仍在古长城旁的荒凉险峻的山间邮路上,为人民送书报信件的事迹,赞扬了老吕二十五年如一日,为邮递事业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阅读课文和谐的唱出了一曲雪瑞人美的颂歌。说明文《雪》,对雪的形状、重量,雪的形成及雪对农业生产的作用等,做了较详细的介绍。

2、本单元语文天地中的摘录笔记和错别字检阅,主要是复习以前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读一读”介绍了两句与雪有关的古诗,主要是由今而古,领略雪的意味。

3、口语交际中布置了说雪或想象中雪景的内容,旨在启发同学把平时所见、所想与本单元所学结合起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笔下生花布置了写学期总结,既是对总结这种形式的学习,又是同学对自身语文学习的总结,可与金钥匙的内容结合起来。学情分析

同学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局部同学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局部同学却不善于表达自身的感情。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2、学习一些朗读技巧,做到有感情的朗读(朗诵)。

3、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及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联想与想象。

4、学习整理资料。学习写个人总结。

5、“开卷有益”让同学自身品味,培养同学多读自悟,品词赏句。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记准读音,分清字形,了解意思。能够正确、工整、美观的进行书写。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同学掌握有条理、有顺序的进行观察、描写的方法。教学战略

先让同学自读课文、自同学字,以读代讲,感悟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瑞雪图》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学习字词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瑞雪 胶东半岛 骤然 彤云密布 簌簌 万籁俱寂 咯吱 嗬 眺望 粉妆玉砌 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 端;眺 挑 逃 桃;掷 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考虑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考虑课文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4、师总结:课文依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局部,一、下雪前;

二、下雪时;

三、下雪后;

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偏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第二课时

一、旧知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局部?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局部。

1、指名读课文,考虑: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齐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板书:骤然变冷)

(二)、学习课文第二局部。

1、齐读课文,考虑: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的的象声词,说说它们模拟了怎样的声音。

3、自渎课文,想想这一段怎样才干读得更好。

4、总结:“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读得轻、快。“大片大片”“彤云密布”——读 得厚重。“夜里……”——读得轻,脆。

5、师范读。生揣测,再读。给本段课文加上小标题。(板书:雪大夜静)

(三)、学习课文第三局部。

1、师范读课文,生考虑105页填空题: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近处。

2、课文,找到写“景物、人物”“色彩、声音”“静景、动景”的句子,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3、读下面2组句子,说说哪句更好一些,为什么?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银条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雪球儿。

4、指导朗读。试一试,怎样才干读好这一自然段。强调读好“嗬”“蓬松松沉甸甸”

“毛茸茸亮晶晶”等词语。比较枯枝被积雪压段的“咯吱”声与人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声的不同读法。

5、总结:通过语速语调的轻、重、缓、急表示人们雪后的愉悦心情。

6、根据老师的指导,有感情的读课文。说说这一局部用一个什么样的标题合适。(板书:景美人欢)

(四)、学习课文第四局部。

1、齐读课文。说说作者向我们描写了哪些“图画”。

2、师生补充“瑞雪兆丰年”的理由。

三、总结全文。

1、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3、齐读课文。

四、安排作业:根据自身的理解,画一幅《瑞雪丰年图》 第三课时:开卷有益 雪

一、谈话引入。

学习了《瑞雪图》以后,大家对雪有了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雪的知识的文章——雪。

二、读课文,找找有关“雪”的信息。

1、自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师生释疑。

2、分小组学习课文,收集信息。把同学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学习课文的一局部。学习完了,要求把收集到的关于雪的知识汇报给老师和同学。

3、分小组汇报。其他成员相机补充。

三、体会古诗、谚语的妙处。

1、找一找,文中有哪些古诗和谚语,说说它们有什么用。

2、我所知道的有关雪的古诗和谚语。2《下雪的早晨》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

同学汇报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做适当补充。

二、读诗。

1、教师范读。同学注意正字音。

2、同学自由读。要求:流畅。

3、指名分小节读。师生评议。

4、全班齐读。

三、品诗,再读诗。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说说诗人在第一小节写了什么?(2)我们应该怎样来读第一小节?(轻、美)(3)试着背诵第一小节。

2、学习第二、三小节。

(1)老师读第二、三小节。同学们考虑:这两小节写了什么?它发生在什么季节?(2)人们经常在冬天想着夏天,在夏天想着冬天,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男孩?你觉得他会是谁?

(4)指名读第二、三小节。说说作者在诗中透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两小节。

(5)自身再读这两小节。(6)同桌互读,互评。(7)全班齐读。

四、背诵全诗。第二、三课时:畅所欲言 说说你见过的雪或想象的雪。

一、看。出示挂图或课件,指导同学观察。

1、留心观察雪花的形状、大小、颜色,体会雪花的外形特点。

2、确定观察的顺序,注意屋顶上、树上、马路上、旷野中下雪后的不同情景。

二、议。小组内议论,体会留给自身印象最深的情景。

1、在组内展示自身收集的资料或图片,大家说一说。

2、小组内交流自身的观察所得,并进行补充或合理的想象。

三、说。全班汇报。

1、一组派代表汇报,大家从以下几方面评议。;(1)说的顺序。

(2)是否运用了适当的修辞手法。(3)是否生动,具体。(4)有没有感情的表达。

2、师生介绍其他描写雪的段落。

四、写。整理自身的思路,自拟题目,写成一段话话或一篇文章。《语文天地》

第一课时:我的摘录笔记 读一读

一、我的摘录笔记。

1、总结近一段摘录笔记的情况。褒扬坚持做摘录笔记的同学。褒扬动脑筋作摘录笔记的同学。

2、交流摘录笔记。

(1)读一读他人的摘录笔记,学习他人的优点。

(2)协助同学查找笔记中的问题。主要是错别字的问题。(3)把检查的结果告诉同学。

二、读一读。

1、读诗句。

2、介绍全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梅》。

3、领会两句诗的意思。说说诗人是怎样来写雪的。

4、誊写诗句。

第二课时: 开卷有益 深山风雪路

一、课前谈话,交代学习目的。

今天,我们学习《深山风雪路》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学习主要依靠同学的自学,二、默看课文,弄懂生字词。

1、同学默看课文,划记生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找同学老师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三、理清脉络,理解课文。

1、出示考虑题:

(1)课文写了谁,一件什么事?

(2)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你要推荐哪些词语或句段。

2、带着考虑题,再看课文。解决这些问题。

3、看看自身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教老师或同学。

四、有感情地读课文。背诵好词好句。

五、总结学法,举一反三。

刚才我们自学时经历了哪些步骤。你在哪个步骤花的时间最长? 第三、四课时:笔下生花 写学期总结

一、看例文,明白什么是学期总结。

1、同学看例文,说说它和我们平时见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2、总结:(1)内容比较单一;(2)没有对过程的描述;(3)分条列出。

二、指导总结的写法。

1、专题总结和综合性总结。

2、突出学期的概念。

3、想一想,自身本学期在哪一方面或哪几方面进步最大,确定写的内容。

4、分析自身为什么会有进步或做过哪些努力,取得了什么经验,分条列出。

5、找出在此方面存在哪些缺乏或今后努力的方向,奋斗目标等。

三、写总结的格式。

四、动笔写总结。

五、交流自身的总结,师生评议。

六、誊写总结。第一课时

一、日积月累

1、你都摘抄了哪些优美词语,读一读。

2、写摘抄笔记

3、读成语、名言

体会锲而不舍、培养习惯的重要性。你还收集了哪些?

二、阅读

1、《大龙邮票》

进行默读练习,在规定时间内找出文章的主要信息。你的感想是什么?

2、《邮票是怎样诞生的》

在规定时间内找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复述文章的大意,同学评价。

三、巩固复习。1 选择正确的读音 提供(ɡōnɡ ɡònɡ)顾问(mào móu)琢磨(zhuó zuó)秦俑(yōnɡ yǒnɡ)2 选词填空。采用 采取 采用

班主任()了同学们的意见。

罗斯福()了普及集邮的许多措施。我们的书本是()再生纸浆制造出来的。歌颂 赞扬 赞美

美丽的集邮册()了伟大的祖国。游客禁不住()江南秀美的风光。老实守信的行为应该得到()。第二课时

一、综合实践 在邮票展览会上,我做了准备 我的发言是 开卷有益中的文章,我最喜欢 因为 在记叙一件事情或说明一件事物时,应当真实假造,因为

二、金钥匙

1、你了解到什么,大声读一读。

2、评价时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复习

1、读片段完成练习

罗斯福曾经以总统的名义,采取了一些普及集邮的措施。他让人把一部邮票印刷机装在一辆巡回车上,开到各地作示范扮演,车上陈设着美国的各种邮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开展了一个捐献邮票慰问伤员的运动,罗斯福积极参与,不间断地把自身的重复的邮 票捐献给伤员,一直到他去世。这段讲了罗斯福为了 做了许多工作,包括

2、给下面的词语找个近义词。不间断 捐献

3、罗斯福做为一位总统,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我对此的看法是 第三课时(大显身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举行邮票展示会,这节我们继续举办邮票展示会

二、同学上台谈我最喜欢的邮票

三、仿写《大龙邮票》写上说明的文字。第四、五课时(习作略)

第二篇:北师大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单元教案

课题:瑞雪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雪天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丰年的道理,体会作者表达的喜悦之情。教学重点:

了解雪中、雪后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丰年的道理。教学难点:

学会在描写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学习字词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簌簌万籁俱寂 咯吱嗬眺望粉妆玉砌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端;眺挑逃桃;掷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 10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一、下雪前;

二、下雪时;

三、下雪后;

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板书设计:

瑞雪图 雪前: 雪中: 雪后:

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10

第二课时

一、旧知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齐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板书:骤然变冷)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的的象声词,说说它们模拟了怎样的声音。

3、自渎课文,想想这一段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4、总结:“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读得轻、快。“大片大片”“彤云密布”——读得厚重。“夜里……”——读得轻,脆。

5、师范读。生揣摩,再读。给本段课文加上小标题。(板书:雪大夜静)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105页填空题: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近处。

2、课文,找到写“景物、人物”“色彩、声音”“静景、动景”的句子,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3、读下面2组句子,说说哪句更好一些,为什么?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银条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雪球儿。

4、指导朗读。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自然段。强调读好“嗬”“蓬松松沉甸甸”

“毛茸茸亮晶晶”等词语。比较枯枝被积雪压段的咯吱声与人踩在雪地上发出

/ 10

“咯吱咯吱”声的不同读法。

5、总结:通过语速语调的轻、重、缓、急表现人们雪后的愉悦心情。

6、根据老师的指导,有感情的读课文。说说这一部分用一个什么样的标题合适。

(板书:景美人欢)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齐读课文。说说作者向我们描写了哪些“图画”。

2、师生补充“瑞雪兆丰年”的理由。

三、总结全文。

1、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3、齐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瑞雪图

雪前:阴--风--雪 雪中:又急又大

雪后:壮丽

联想:瑞雪丰年 作业布置:

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瑞雪丰年图》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10

课题:下雪的早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教学重点: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4、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

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做适当补充。

二、读诗。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正字音。

2、学生自由读。要求:流畅。

3、指名分小节读。师生评议。

4、全班齐读。

三、品诗,再读诗。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说说诗人在第一小节写了什么?

(2)我们应该怎样来读第一小节?(轻、美)

(3)试着背诵第一小节。

2、学习第二、三小节。

(1)老师读第二、三小节。同学们思考:这两小节写了什么?它发生在什么季节?

/ 10

(2)人们经常在冬天想着夏天,在夏天想着冬天,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男孩?你觉得他会是谁?

(4)指名读第二、三小节。说说作者在诗中透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两小节。

(5)自己再读这两小节。(6)同桌互读,互评。(7)全班齐读。

四、背诵全诗。板书设计:

下雪的早晨

下雪 夏天的树林

(安静、洁白)(小孩:天真、快乐)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10

第二课时

一、出示挂图或课件,指导学生观察。

1、留心观察雪花的形状、大小、颜色,体会雪花的外形特点。

2、确定观察的顺序,注意屋顶上、树上、马路上、旷野中下雪后的不同情景。

二、议。小组内议论,体会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情景。

1、在组内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或图片,大家说一说。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并进行补充或合理的想象。

三、说。全班汇报。

1、一组派代表汇报,大家从以下几方面评议。

(1)说的顺序。

(2)是否运用了适当的修辞手法。(3)是否生动,具体。

(4)有没有感情的表达

2、师生介绍其他描写雪的段落。

四、整理自己的思路,自拟题目,写成一段话话或一篇文章。板书设计:

下雪的早晨

下雪 夏天的树林

(安静、洁白)(小孩:天真、快乐)作业布置:

仿照诗歌写一篇描写雪的文章。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10

课题:语文天地(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我的摘录笔记里的内容。

2、学习古诗《江雪》。教学重点:

学会我的摘录笔记里的内容。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江雪》。教学准备: 字词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摘录笔记。

1、总结近一段摘录笔记的情况。表扬坚持做摘录笔记的同学。表扬动脑筋作摘录笔记的同学。

2、交流摘录笔记。

(1)读一读别人的摘录笔记,学习别人的优点。(2)帮助同学查找笔记中的问题。主要是错别字的问题。(3)把检查的结果告诉同学。

二、读一读。

1、读诗句。

2、介绍《江雪》全诗。

3、领会两句诗的意思。说说诗人是怎样来写雪的。

4、抄写诗句。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 我的摘录笔记 《江雪》

/ 10

作业布置: 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 10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交代学习目的。

今天,我们学习《深山风雪路》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学习主要依靠同学的自学。

二、默看课文,弄懂生字词。

1、学生默看课文,划记生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找同学老师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三、理清脉络,理解课文。

1、出示思考题:

(1)课文写了谁,一件什么事?

(2)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你要推荐哪些词语或句段。

2、带着思考题,再看课文。解决这些问题。

3、看看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教老师或同学。

四、有感情地读课文。背诵好词好句。

五、总结学法,举一反三。

刚才我们自学时经历了哪些步骤。你在哪个步骤花的时间最长?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 《深山风雪路》

作业布置:

摘录并默写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学反思:(红色笔书写)/ 10

第三篇: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十二单元过年

第十二单元 过 年 单元理解:

1、第十二单元以“过年”为主题编排了一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故事。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过年的节日习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情感。

2、本单元在语文天地中的一系列设计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总结回顾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收获。

3、单元安排了金钥匙内容,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资料整理和分类,养成有条有理的学习习惯。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元日》,了解我国过年的习俗,体会诗人所描述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和人们虔诚的心愿和美好的企盼。理解课文《老北京的春节》,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体会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理解课文《冰灯》,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联系实际理解父母的心情。

2、学认生字30个,学写23个,引导学生把字写对写好。

3、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4、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风情民俗。整体安排:

使用9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天地与课文互相融合 教学设计:

元 日

教学要求:

1、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默写课文。教学重点:

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古诗,借助字典、词典了解古诗歌的大概意思。2.标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进行讨论。

二、导入新课

1.讨论:过年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自读古诗,小组交流古诗中的生字新词,古诗的大意。

四、检查学生小组学习情况。

1.认读词语:爆竹 屠苏 瞳瞳日 换旧符

2.重点理解词语:除 屠苏 瞳瞳日 新桃 旧符 3.说说你从古诗中知道些什么。

五、指导深入理解古诗 1.齐读古诗。

2.小组内提问,全班讨论交流。

3、全班讨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是什么意思?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什么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中描绘的场景。

六、练习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课前要求学生查找与过年有关的古诗

一、导入:背诵古诗(指名背诵、齐背)

二、说一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三、结合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进行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过年的古诗吗?

四、写生字:

爆 屠 苏 换 符

老北京的春节

教学要求: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预习要求

1、用自己的办法自学生字,把课文读通顺,提出自己的问题。

2、收集北京或其他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二、导入课文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分小组带问题自学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大意。2.检查学习情况

说说你得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师生共同梳理问题。认识词语:规矩 腊八蒜 醋 放假 除夕 鞭炮 亲戚 逛街 毛驴 恰好 一盏灯 预示 吉祥

重点理解词语:吉祥 忙碌 翡翠 日夜不绝 截然不同 高潮 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正音。4.学生根据课后“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这个问题自学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练习有感情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认读词语。

2.开火车读课文,师生共议。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开始”?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 2.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是“高潮”?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 3.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结束”?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

第一部分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然后总结学习方法。第二、第三部分学生根据第一部分的方法自学,并填表。(表格用小黑板出示)

4、觉得老北京的春节过得怎么样?老北京的人们在过春节时候心情怎样?

三、课外延伸:

1.你能仿照课文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吗?

2.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怎样过春节的?

四、练习: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要„„还要„„

五.作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语文活动:

一、“开卷有益”:《过年》

二、“读一读,填一填”

学生自己读一读,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然后从中发现规律,并试着填一填最后一组词语。

三、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用来形容春节的成语、对联、俗语等等吗?

冰 灯

教学要求:

1、了解父亲为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理解父母的心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父亲为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理解父母的心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冰灯》 1.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启发学生提出疑问,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三、自读课文

l.分组自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交流。2.检查学习情况

(1)认识词语:走街串巷习俗 菱形 合适 细碎 炕 透亮 打磨 爹 扭过来 废 棉袄 后悔 融化 撩起(2)理解词语:走街串巷 享受 菱形 细碎 透亮 打磨 撩起 发酸 称赞 羡慕

(3)让学生交流记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3.说说你读过课文以后的感想。

四、讨论:

1、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2、说一说“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冰灯》这一课,你能说一说它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

二、理解课文 小组学习:

带着问题分组读课文,讨论。

1、“我”为什么要父亲做冰灯?

2、父亲什么时候在做冰灯?我是怎么发现的?父亲为什么磨一阵停一阵?这么冷,父亲为什么还要继续做呢?

3、看到父亲在做冰灯,“我”的心情怎样?“我”为什么“后悔”?后悔什么?

4、提着冰灯“我”的心情怎样?

5、“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是什么意思?“它”指的是什么?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同时指导朗读。

三、课外延伸:在你生活中,你和父母之间发生过像《冰灯》那样令你感动的事情吗?

第三课时

一、写《冰灯》中的生字

二、笔下生花:

选一项,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三、“金钥匙”

学会整理资料,养成有条有理的好习惯。课后小结:

第四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民族之花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民族之花”,设计的意图主要是让同学领悟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感情,充沛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整体,只有各民族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我们的祖国才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本单元既有歌词,也有记叙文,还有说明性的文字。选材也各不相同,教学时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分析每一篇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有的采用的是直抒胸臆,一气呵成的方法;有的是通过包括感情的方法抒发的,有的是借助于一个简单的饰物来说明的,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一篇文章都能使读者受到深深的感染。

学情分析

同学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局部同学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局部同学却不善于表达自身的感情。重点难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会写一类字22个,二类会认3个。区别多音字7个。

2.积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理解本单元通过对比喻句的理解来掌握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

4、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培养审美情趣。激发爱国之情。教学策略:

先让同学自读课文、自同学字,以读代讲,感悟诗句、文章内涵。

1、《爱我中华》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歌词内容。

2.凭借歌词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情和爱国情。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体会歌词结尾点题、首位呼应、反复咏叹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2、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准备: 歌曲《爱我中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他们相互尊重,情同手足,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放歌曲爱我中华)。

2.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谁来给带大家介绍,展示一下? 3.你们想唱这首歌吗?要想唱好一首歌,首先要理解歌词,那我们就一起到文中看一看吧!

二、初读,读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用“_”或“?”画出来。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交流。

三、再读,感知

1、自由朗读歌词,读通句子,标上小节号。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朗读。从这段歌词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

四、研读,感悟

1、文中有多处重复的语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小组交流。

(1)多处提到五十六。

(2)六处提到“爱我中华”一句

2、指名朗读,想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1)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同一片蓝天下的星座,比作大花园里的五十六枝花,比作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体会到民族团结亲如一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不管是谁,不论他走到哪里,他最舍不得、最爱的是什么?

(3)文中有几次提到这句话?

(4)仔细阅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3、小组内联系实际想一想诗歌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可联系刚结束的奥运会谈谈自己所知道的,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可让学生说说谁在建设我们的国家?可举出自己知道的人或事。

(3)“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可让学生想想是谁雄姿英发?

(4)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为国家做了什么?仿照这三句话自己写一到两句。全班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

4、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歌词。试着背诵。

五、形式多样唱歌曲,升华情感。

1、小组里排练,或领唱合唱,或歌伴舞,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

2、全班展示。

六、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唱这首歌。再找一找其他相似的爱国主义歌曲。

3、预习《草原》查阅有关蒙古的资料。选作: 搜集有关民族的谚语和民族的风俗节庆文化。

板书设计:

爱我中华

奋起步伐

建设国家

(民族团结,共建祖国)雄姿英发

2、《草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 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着名作

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师范读,学生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3、《中国结》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教学准备: 教师:中国结的饰物以及相关资料。学生:查找有关中国结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新课

1、同学们,今年过年的时候,老师收到了一个很特别礼物,请你来猜一猜。出示谜面:一缕红丝线,交错结龙凤。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出示中国结,贴到黑板上,并板书课题。

师:你对中国结有那些了解?(可结合字形了解中国结)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品有关中国结的文章。

中国结是一种饰物,以它为题,如果你是作者朱杰人,有可能写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同学们想到的内容可真不少,现在老师就请你们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的想法和你们一样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说说作者在课文安排了哪些内容?

(对照前面的板书,在相关内容前打对勾,学生没有提到的内容补充到黑板上。)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从课文中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寻找答案。并让学生做好批注。

1、第二、六自然段:从哪里可以看出中国结特别受宠?(讲完“寓意丰富”一段,可相机提出:如果中国结挂在外国朋友的家中,有什么寓意?)

2、第三自然段: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中国结市民间艺术的杰作?(巧夺天工、变化无穷、叹为观止)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词语的意思。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结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予其中。引读:他们或象征幸福——

过渡、拓展:中国结不仅外形变化无常,而且寓意极其丰富。现在在很多的家庭中都挂着中国结,这有什么寓意?你还看见哪挂着中国结?他有什么不同的寓意?(如:行车“平安”、商店“生意兴隆”)

3、第四、五自然段: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学生自读、再指名读 指名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让学生自由表达,各抒己见 指导学生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小结: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因此,中国节又被称为“同心结”板书:同心结 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就同学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可结合学生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五、作业

1、摘录优美的词语、句子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红红火火中国结”展

六、教学反思: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9.泉城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石城是指哪座城市吗?为什么南京又被称作石城? [找出本课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激发阅读兴趣] 师:石城的“石”一针见血的点出了南京以石而闻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课题是泉城(板书泉城),你们说这座城市以什么闻名天下?大声读课题!师:你想知道什么?

[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有目的的从阅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解决初级疑问。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有些问题很快就能明白了。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师:你们的问题在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这里并未直接进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环节,哪怕是初读课文,学生也已经对课文产生初步联想及理解,教者不想打断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让他一气呵成连贯下来] 2.引入研究课题,生成高层次阅读期待。

师:有些问题同学们明白了,有些问题同学还未彻底的了解。济南素有“泉城”、“泉都”之称。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这甲天下的济南的泉,到底有什么绝妙之处,能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

师:这个问题不忙解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书多读几遍,不光老师的问题能解决,你们心中的小问号也能解开。3.多种形式练读。出示自读要求:

(1)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大声慢速朗读课文,读通句子。(2)小组检查:

由每组的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拿出铅笔,在其读错的词句后做上记号。课文读完后,指出他的错误读音,并帮助他纠正。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词和词组:

晶莹剔透 秋雨潇潇 虎啸狮吼 趵突泉 拎到 悬崖 洞穴 水声喧腾 昼夜不息 水藻 清清楚楚 济南 大约 一亩见方

忽()忽()组成 占()比吊桶还粗 三堆白雪

师: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刚才读错的生词。现在,请你领着同学再读一读你刚才读错的那个词。

(重点指导读准:剔 趵 拎 穴 昼 藻 济)师:现在,让我们大声的读读这些生词一遍。5.联系生词,品析济南泉水。

师:联系课文,你能不能从上面某个词中发现济南泉水的一些特点?也许从这里我们能找到济南泉水甲天下的原因。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指名回答。

6.齐读课文,试着把这些特点读出来。

7.同学们,我们读几遍了,背一背!背不出?不要紧,看书,记得几句背几句。[这种记忆过程,能帮助学生主动思考课文写了那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小组学习,讨论研究课题。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师:济南有泉城的美誉。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比如,大明湖就是由众多泉水会聚而成。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那么,济南的泉到底有何绝妙之处,让他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2.学习策略提示

(1)古人说:开卷有益。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没过于读书了。请你边读边画下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2)再读读你画下的语句,想想从中可以发现济南泉水的那些绝妙之处。

(3)想到了?不会说?没关系,按老师的提示慢慢说: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在于:第一„„第二„„

(4)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吗?到小组中去,听听别人的观点,也说说自己的想法。3.全班交流

想一想,再你们刚才讨论的过程中,那一条最能突显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

[全班讨论的问题与小组讨论的问题有相似的地方,但又高一个层次,这样设计,为了节约课堂时间,不让类似问题重复两遍] 二.浅处掘深,提升阅读水平

1.关于“七十二泉”,要告诉学生,(怎么下达?)(或者在学生汇报时渗透下去)2.师:同学们刚才都谈了自己的想法,老师也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当然我们的观点实在没有谁好谁坏。

[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师生在阅读教学中地位是平等的。老师作为对话者,也应平等的介入关于文本的对话,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及价值观。] 师:我认为,济南泉水最绝妙的地方可以归结为八个字:数量众多、各具特色。因为济南有七十二泉,济南泉水实际数远不只这些,历代济南七十二泉,和“七十二行”,“七十二变”一样,是泛指数量多的意思。事实上,据说济南的泉至少超过一百一十个,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珍珠泉,平地涌泉,形如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古人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喷出三尺雪。最能反映这个特点的还得看第一小节。(1)精讲第一自然节,体会的特点

指名读。找找那一句能反映济南的泉各具特色。出示:“这些泉有的„„秋雨潇潇”

指导朗读,练习用“有的„„有的„„”说话。三.总结。

四.名篇指径,课内向课外延伸。出示老舍名作:《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选其中读一读。10.九寨沟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

情感目标: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语,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学生质疑:“九寨沟”在什么地方?那儿什么样?

同学们,我们曾经跟着我们的语文课本浏览了许多名胜风光,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吗?

出示:我在课文中游览过(欣赏过)什么样的哪里。(如:宁静幽雅的西湖)

今天,老师再和大家去畅游一处人间仙境,好不好?(板书课题:九寨沟)齐读课题,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觉得要到课文中去弄懂些什么问题?

(九寨沟在哪里?为什么称为“九寨沟”?它是怎样的一条沟?„„)

二、初读课文

1.听范读全文,边听边思考前面质疑的问题。

2.自由读课文,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同时读顺句子。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正音。(2)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3)指读长句,提醒学生注意句子停顿。

三、再读课文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并概括出每段的意思。

2、读后讨论,逐步归纳出:

一、二自然段主要写九寨沟的地理位置。

三、四自然段主要写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珍稀动物。最后一段总结,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3、了解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了解了课文住要内容。)

四、细读课文第一段

1、九寨沟在什么地方?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了解九寨沟位置。

2、九寨沟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1)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回答,你想用哪个词语?(神奇)理解“神奇”:什么样的地方是神奇的?

(2)如果用一句话回答,你又想用课文中的哪个句子?(出示句子: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神话世界。)

“童话世界”是怎样的世界?(神奇、美丽)

(3)如果要详细地说说九寨沟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准备用课文的哪几段来说?

3、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和三、四段的关系。

五、生字书写指导

1、重点指导“县”“捷”“禽”,描红。

2、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认识九寨沟的珍稀动物。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你心目中的童话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

在九寨沟这个童话般的世界中,你看到了哪些神奇的景物? 1.出示九寨沟风光,把学生带入九寨沟。学生看图谈感受:一进入景区,有什么样的感受?用“一进入景区,就„„”的句式说。2.出示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抓“一„„就„„”:“一,就”说明了什么?(可用“一,就”说话)抓“童话世界”:在我们的心目中“童话世界”应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3.出示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读一读,想一想:这两句话有什么共同点?(赞美九寨沟的美)师述:这叫总写。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吗?师述:这叫首尾呼应。4.齐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

5.过渡:从课文这两句话已让人感觉九寨沟的迷人风光,但课文就这两句行吗?为什么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景区,去真正领略这个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练读,整体感知: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九寨沟的哪些景物?讨论后再随机板书。板书:雪峰、湖泊、森林、瀑布(自然风光)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珍稀动物)

过渡:你们是想先欣赏自然风光呢,还是先看看珍禽异兽?但书上提醒我们先看什么?(自然风光)从哪儿看出来的?(继续向纵深行进)

2.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然风光,把相关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课件出示文中好词:

插入云霄清澈见底银光闪闪高低错落白练腾空

色彩斑斓森林遍布蔚为壮观银花四溅五彩缤纷大大小小 雪 峰: 森 林: 湖 泊: 瀑 布:

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这些好词分别是写什么的?

3.展开评读讨论,抓住文中具体的词句,观察图画帮助理解,进行想象,指导朗读。重点理解下列句子:(这部分的教学,可利用电教媒体来辅助。)△雪峰:(高)看图理解“直插云霄”。“峰顶银光闪闪”是因为终年积雪不化。△湖泊:(多、清)抓住“大大小小、颗颗”体会湖泊多。看图理解“清澈见底、色彩斑斓”。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湖泊分布在沟谷中的景象。(词语积累:说说描写颜色鲜艳美丽的成语)彩池:(多、美)引导学生弄清“彩池”是怎样形成的(a.池底有彩色石块;b.白云、雪峰、森林倒映在湖水中)△森林:(多)相继理解“遍布”。△瀑布:(错落有致)通过朗读,使学生知道瀑布形成的原因及壮观的景象。随即理解: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4.指导朗读,把最美的画面展现给大家。

读到这儿我们真想说: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九寨沟真是个——(引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讨论第三自然段学习过程和方法。归纳出示: a.自由练读,整体感知。b.逐句朗读,理解词句。c.想象画面,加深体会。d.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2、要求学生自己试着提问,帮助大家整体感知第四自然段,课文中描写的几种珍稀动物的特点是什么? 3.课件出示连线。

体态粗壮的大熊猫 善于奔跑的金丝猴 行动敏捷的羚 羊 憨态可掬的小熊猫.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种动物,好好读读,体会他最惹你喜爱的地方,在文中加上着重号。

5.引导学生逐句读课文,并说出最惹你喜爱的地方。——谁喜欢金丝猴? a.这部分指导朗读的步骤:读出好玩——读出喜悦——读出陶醉,具体如下: 先引导学生要读出“好玩”。(觉得课文中还有那儿好玩,读)

b.再好好读一读,想一想,这一段文字除了读出好玩,还应当要读出什么?(喜悦、激动)

c.最后,光读出喜悦和激动,老师觉得还不够,知道最棒的还要读出什么?(陶醉)6.课件出示: 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读到这儿我们更想说:雪峰插云——(引读)7.朗读课文总写珍稀动物的句子。(读出动物的机灵、可爱)

三、小结 1.课文学到这儿,我们一起来看看课题: 九寨沟,觉得前面应加个什么词比较合适?(学生任意说)

2.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眼去看看。我国著名歌手容中尔甲看到九寨沟这么美也忍不住高歌一曲,下面请欣赏《神奇的九寨》。板书设计:

10.九寨沟

(自然风光)雪峰、湖泊、森林、瀑布

童话世界 人间仙境

(珍稀动物)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

11、田园诗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散文诗的语言特色,感知荷兰的静谧与美丽。

2、激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世界文明的热爱之情。

3、积累文中佳词妙句,并能用之描述身边的景物。教学重难点: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教学创意着眼点:感受与表达想结合。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指名读题,用不同语气。?!

2、田园?看到田园,你想到了什么?——田地和苗圃,泛指农村。想到了„„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 我们刚刚学过的美丽的《九寨沟》能不能称作田园诗情?

3、好,那让我们诗情画意的来读一读课题。

4、过渡:今天呀,我们将要走出国门,来到欧洲西部的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荷兰,去看一看那里的田园风光,感受那里的田园诗情,一睹那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简单交流,不作深入要求。

三、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1、过渡: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2、那么,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它又让你感受到怎样的诗情画意了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3、自读自悟

4、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把你的困惑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等会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把你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5、大组交流反馈:

a、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b、说说为什么喜欢?(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c、同学补充或看有关图片 d、有感情朗读

6、同学们说的多好呀,看来我们大家不虚此行!是的,这就是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现在看来,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或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呢?

(真正的荷兰不仅仅体现在那水之国花之国,更是那骏马的自由王国,是那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是那宁静安谧的夜晚,是那悠然的家园、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还是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四、拓展迁移

1、同学们,今天我大家一起游览了荷兰乡村的美好景色,感受着那迷人的田园诗情!还记得吗?首先,我们来到了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看到了——(一生说,可结合图片);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碧绿色的低地,——(同上);到了傍晚,我们看见——(同上);是的,运河之中装载着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我们上了小船,之间夜幕降临,——(同上)„„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呀!

2、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中,感受着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适,感受着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的赞美和向往。建议大家: a、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b、继续搜集这样的描写田园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一读,比较、感受、积累。

3、(如时间允许)课堂内向学生推荐一篇具有域外风情的文章,如《威尼斯的小艇》等。

12、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中、难点: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章中优美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3)指导感情朗读。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我喜欢的是桂花

摇花乐(言、行)怀念、热爱家乡

比不上家乡的桂花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将学文感受蕴含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三、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小组交流

三、指导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2、描红体会间架结构

3、议描红体会后,完成习字册。习作三习作要求: 按照书信的格式给不常见面的亲戚、朋友写一封信,把家里或学校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告诉他们。写好后,自己把信寄出去。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读懂例文,领会王磊的家乡迷人的风光和古老的风俗。弄清他写作的重点。明白书信的格式。

2、明确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信的对象。选择写作的重点来介绍家乡。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远方的同学给大家,大家想认识他吗?他就是居住在天山脚下的大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小男孩王磊。你们想了解他的家乡吗?那就让我们来读一读他写给远方的小伙伴李阳的信。

二、学习例文,领悟书信的内容,把握书信的格式。

1、自由读文,思考;在信中,王磊向李阳介绍了他的家乡的哪些方面呢?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指名回答。板书:迷人的风光 古老的风俗

3、这些地方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王磊是怎样来写的呢?老师建议大家再去读读这封信。

4、指名回答后教师总结:用上平时自己了解的关于家乡特色的材料,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把自己最想介绍给好友的地方:古老的风俗——赛马写得特别具体。

5、这是一封信,你发现了写信的格式与我们平时的习作有什么不同了吗?

6、同桌互相交流。

7、指名交流。一起做批注。教师相机点拨:书信由六部分组成:称呼、问候语、正文、祝贺语、署名、日期。

(1)称呼在信的开头,要顶格写。称呼后面加冒号,表示请你注意下面我有话要说;(2)第二行空两格写问候语;

(3)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是信的主要内容,凡是要说的话,要谈的事都写在这部分。一层意思可以分为一个自然段;

(4)祝贺语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是写表示敬意、祝愿、勉励的话;

(5)正文写完后,另起一行,在靠右处写署名,在署名的下一行靠右写日期。这里说一个顺口溜,帮你记住书信的格式: a.称呼一定顶格写,问候话语别忘记。b.信的正文分段写,另起一行写祝语。c.名字写在右下方,紧接一行写日期。三|、根据习作要求写作。

1、读了王磊写给李阳的信,我们了解了天山脚下的迷人风光和古老的风俗,让每一个读了这封信都产生了要到他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如果让你也来像王磊一样来介绍介绍我们自己的家乡,你想介绍什么呢?静静地想一想。

2、小组交流。

3、指名全班交流。

板书:独特的地理位置 四季风光 丰富的物产 四通八达的交通

4、播放《可爱的家乡》风光纪录片,再次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确定写作的重点。

5、明确本次习作要求。教师点拨:没有远方亲朋好友的,可以给其他人写信,写给文中的王磊和李阳也可以,还可以写给知心姐姐、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等,家在外地的同学还可以向家乡的小伙伴介绍我们扬中

6、动笔写,教师巡视。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继续写习作。(10分钟左右)

二、互相交流。(6分钟左右)

三、全班交流:(8分钟左右)

四、复习写信格式,誊写。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写信的方式向别人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想把自己写的这封信寄出去的同学,课后可以用信纸再誊抄一遍,抄写时也要注意书信的格式。老师还要提醒你,别忘了写信封。有人会写信封吗?(出示信封样式)

第一行的方格里写收信人地址的邮政编码,下一行写收信人的地址。地址要写具体。中间一行写收信人的姓名。下边靠右写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在最后一行写上寄信人地址的邮政编码。我们这的邮政编码是230022 练习三 教学目的

1、学习读书时作记号,熟悉常用记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2、练习使用这些记号,逐步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3、体会读书名言,明确读书意义,激发读书热情。教学重点

熟悉常用记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通过预习新课文练习使用这些记号。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部分:

1、读题,了解题意。

2、了解一些记号。

3、自己预习16课,并根据需要做记号。

4、集体检查。

5、读名言,说说作者通过打比方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

二、教学第三题: 1 写好钢笔字。教师范写提醒:上面的“帽子”会变化,有时大,有时小。3 比比谁的钢笔字写得最棒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复习

背诵学过的成语

2、指导

(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2)朗读练习。

(3)学生分组讨论成语的意思。(4)集体讨论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自由地读,边读边思考如何记忆。(2)同座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3)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学生说说练习的要求是什么。

2、指导。(1)让学生自读5条歇后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读通。(2)指名是试读,正音。

(3)教师告诉学生这是歇后语,教师范读,学生观察。

(4)讨论,总结:歇后语分两部分,前部分像谜面,后部分像谜底。(5)小组交流歇后语的意思(6)讨论结果,教师适当指导。

“竹篮打水——一场空”白白地做了,没有一点收获。“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比喻心神不定。“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形容非常清楚、明白。“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比喻什么都不懂。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按好心”讲心怀恶意,但假装关心。(7)集体齐读。

3、练习。

(1)给学生充分时间自由练读。

(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桌互背。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学会赞美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真诚地用恰到好处的语句赞美别人,从而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教学准备:

1、创设情境所需要的道具:围裙、盘子、菜肴、作文本、录像等。

2、课前指导学生完成《赞美的力量》这一课题研究,做好语言及思想的积蓄。教学过程:

一、师作示范,引入赞美

师:同学们今天真精神,一双双眼睛专注地看着老师,眼神里写满了对老师的尊敬与对知识的渴求;一个个小胸挺得直直的,像春日里一株株迎风而长的小树苗。从你们的神情中老师看得出来,你们是积极向上的,你们的集体是优秀的。作为你们的老师,共同成长的朋友,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眼神更亮,小胸更直,更透出一股自信来。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老师对我们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赞美。

二、交流格言,感知赞美 师:(板书:赞美)说得真好。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来,一个关于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故事。1921年卡耐基付出一百万美元的超高年薪聘请了一位执行长,人们感到非常困惑。当记者采访时,卡耐基意味深长地说:“因为他最会赞美别人,这是他最值钱的本事。”确实,赞美就如同是拂面而来的春风,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碰撞,是需要精心呵护的鲜花。德国诗人歌德就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最真诚的慷慨就是赞美。”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赞美的格言。现在,大家就来交流一下,感受赞美的魅力。生拿出材料进行交流。

三、情境互动,学习赞美

1、师:赞美别人,仿佛用一支火把照亮别人的心田,也照亮了自己的心田。那么,如何对别人进行真诚的、恰如其分地赞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赞美。(在“赞美”前板书“学会”两字)

2、创设情境

师:老师先想和大家一起表演个节目。(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围裙、盘子、可口的菜)谁愿意做我的儿子或女儿?

师:现在,表演开始。如果你回到家,看到劳累的妈妈已经烧好了几盘可口的菜,你会怎么对妈妈说?(教师表演将烧好的菜端上桌,并不停地用袖子拭汗,用手捶背)先后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演后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教师适时引导:赞美别人时要注意分寸,恰到好处,言语要真诚,不说奉承话。同时,也要伴有真诚的神态举止,这样别人才能接受。除此以外,也应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场合等正确使用赞美语。

3、情境练习一

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同学也是值得大家赞美的。课前,老师给每一小组发了我们班上同学的作文本。大家看看,有哪些地方值得赞美的?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赞美他们。(学生讨论、交流)

师:老师现在是一名记者,我想采访一下被赞美的同学。听了同学对你的赞美,有什么感受吗?

3、情境练习二

放本班同学大扫除的录像,看完后选镜头中的一位同学来赞一赞,看看谁最会赞美别人。

四、联系生活,运用赞美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去赞美。比如,园丁、警察;再比如,陌生人给小孩让座、同学捡起地上的垃圾等等。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象刚才老师表演妈妈一样,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在情景中去赞美别人。生讨论练习后,每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五、全课总结,升华赞美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差不多每一位同学都学着去赞美了别人。现在,我们就来反思一下,在赞美别人的时候,你的心里感觉怎样?(生自由说后师总结)是啊,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纯真的心,能为别人缤纷赞美的情是真诚的情。这样的人,必定拥有快乐的心灵,高尚的人格。请大家记住:授人以玫瑰,手有余香。备 课 人:任苾芳

备课时间:2015.10.12 教学时间:2015.10.14 备课类型:详备 9.泉城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石城是指哪座城市吗?为什么南京又被称作石城? [找出本课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激发阅读兴趣] 师:石城的“石”一针见血的点出了南京以石而闻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课题是泉城(板书泉城),你们说这座城市以什么闻名天下?大声读课题!师:你想知道什么?

[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有目的的从阅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解决初级疑问。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有些问题很快就能明白了。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师:你们的问题在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这里并未直接进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环节,哪怕是初读课文,学生也已经对课文产生初步联想及理解,教者不想打断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让他一气呵成连贯下来] 2.引入研究课题,生成高层次阅读期待。

师:有些问题同学们明白了,有些问题同学还未彻底的了解。济南素有“泉城”、“泉都”之称。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这甲天下的济南的泉,到底有什么绝妙之处,能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

师:这个问题不忙解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书多读几遍,不光老师的问题能解决,你们心中的小问号也能解开。3.多种形式练读。出示自读要求:

(1)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大声慢速朗读课文,读通句子。(2)小组检查:

由每组的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拿出铅笔,在二号同学读错的词句后做上记号。课文读完后,指出他的错误读音,并帮助他纠正。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词和词组:

晶莹剔透 秋雨潇潇 虎啸狮吼 趵突泉 拎到 悬崖 洞穴 水声喧腾 昼夜不息 水藻 清清楚楚 济南 大约 一亩见方

忽()忽()组成 占()比吊桶还粗 三堆白雪

师:咱们的2号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刚才读错的生词。现在,请你领着同学再读一读你刚才读错的那个词。

(重点指导读准:剔 趵 拎 穴 昼 藻 济)师:现在,让我们大声的读读这些生词一遍。5.联系生词,品析济南泉水。

师:联系课文,你能不能从上面某个词中发现济南泉水的一些特点?也许从这里我们能找到济南泉水甲天下的原因。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指名回答。

6.齐读课文,试着把这些特点读出来。

7.同学们,我们读几遍了,背一背!背不出?不要紧,看书,记得几句背几句。[这种记忆过程,能帮助学生主动思考课文写了那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小组学习,讨论研究课题。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师:济南有泉城的美誉。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比如,大明湖就是由众多泉水会聚而成。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那么,济南的泉到底有何绝妙之处,让他博得天下第一的美誉。2.学习策略提示

(1)古人说:开卷有益。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没过于读书了。请你边读边画下你认为重要的语句。

(2)再读读你画下的语句,想想从中可以发现济南泉水的那些绝妙之处。

(3)想到了?不会说?没关系,按老师的提示慢慢说: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在于:第一„„第二„„

(4)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吗?到小组中去,听听别人的观点,也说说自己的想法。3.全班交流 想一想,再你们刚才讨论的过程中,那一条最能突显济南泉水的绝妙之处。

[全班讨论的问题与小组讨论的问题有相似的地方,但又高一个层次,这样设计,为了节约课堂时间,不让类似问题重复两遍] 二.浅处掘深,提升阅读水平

1.关于“七十二泉”,要告诉学生,(怎么下达?)(或者在学生汇报时渗透下去)2.师:同学们刚才都谈了自己的想法,老师也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当然我们的观点实在没有谁好谁坏。

[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师生在阅读教学中地位是平等的。老师作为对话者,也应平等的介入关于文本的对话,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及价值观。] 师:我认为,济南泉水最绝妙的地方可以归结为八个字:数量众多、各具特色。因为济南有七十二泉,济南泉水实际数远不只这些,历代济南七十二泉,和“七十二行”,“七十二变”一样,是泛指数量多的意思。事实上,据说济南的泉至少超过一百一十个,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珍珠泉,平地涌泉,形如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古人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喷出三尺雪。最能反映这个特点的还得看第一小节。(1)精讲第一自然节,体会的特点

指名读。找找那一句能反映济南的泉各具特色。出示:“这些泉有的„„秋雨潇潇”

指导朗读,练习用“有的„„有的„„”说话。三.总结。

四.名篇指径,课内向课外延伸。出示老舍名作:《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每小组发一份材料,由组长读,其他同学仔细听 10.九寨沟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

情感目标: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语,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学生质疑:“九寨沟”在什么地方?那儿什么样? 同学们,我们曾经跟着我们的语文课本浏览了许多名胜风光,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吗?

出示:我在课文中游览过(欣赏过)什么样的哪里。(如:宁静幽雅的西湖)

今天,老师再和大家去畅游一处人间仙境,好不好?(板书课题:九寨沟)齐读课题,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觉得要到课文中去弄懂些什么问题?

(九寨沟在哪里?为什么称为“九寨沟”?它是怎样的一条沟?„„)

二、初读课文

1.听范读全文,边听边思考前面质疑的问题。

2.自由读课文,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同时读顺句子。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正音。(2)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3)指读长句,提醒学生注意句子停顿。

三、再读课文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并概括出每段的意思。

2、读后讨论,逐步归纳出:

一、二段主要写九寨沟的地理位置。

三、四自然段主要写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珍稀动物。最后一段总结,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3、了解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了解了课文住要内容。)

四、细读课文第一段

1、九寨沟在什么地方?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了解九寨沟位置。

2、九寨沟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1)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回答,你想用哪个词语?(神奇)理解“神奇”:什么样的地方是神奇的?

(2)如果用一句话回答,你又想用课文中的哪个句子?(出示句子: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神话世界。)

“童话世界”是怎样的世界?(神奇、美丽)

(3)如果要详细地说说九寨沟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准备用课文的哪几段来说?

3、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和三、四段的关系。

五、生字书写指导

1、重点指导“县”“捷”“禽”,描红。

2、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认识九寨沟的珍稀动物。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感悟九寨沟的神奇美丽。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你心目中的童话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

在九寨沟这个童话般的世界中,你看到了哪些神奇的景物? 1.出示九寨沟风光,把学生带入九寨沟。学生看图谈感受:一进入景区,有什么样的感受?用“一进入景区,就„„”的句式说。2.出示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抓“一„„就„„”:“一,就”说明了什么?(可用“一,就”说话)抓“童话世界”:在我们的心目中“童话世界”应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3.出示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读一读,想一想:这两句话有什么共同点?(赞美九寨沟的美)师述:这叫总写。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吗?师述:这叫首尾呼应。4.齐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

5.过渡:从课文这两句话已让人感觉九寨沟的迷人风光,但课文就这两句行吗?为什么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景区,去真正领略这个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练读,整体感知: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九寨沟的哪些景物?讨论后再随机板书。板书:雪峰、湖泊、森林、瀑布(自然风光)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珍稀动物)

过渡:你们是想先欣赏自然风光呢,还是先看看珍禽异兽?但书上提醒我们先看什么?(自然风光)从哪儿看出来的?(继续向纵深行进)

2.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然风光,把相关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课件出示文中好词:

插入云霄清澈见底银光闪闪高低错落白练腾空

色彩斑斓森林遍布蔚为壮观银花四溅五彩缤纷大大小小 雪 峰: 森 林: 湖 泊: 瀑 布:

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这些好词分别是写什么的?

3.展开评读讨论,抓住文中具体的词句,观察图画帮助理解,进行想象,指导朗读。重点理解下列句子:(这部分的教学,可利用电教媒体来辅助。)△雪峰:(高)看图理解“直插云霄”。“峰顶银光闪闪”是因为终年积雪不化。△湖泊:(多、清)抓住“大大小小、颗颗”体会湖泊多。看图理解“清澈见底、色彩斑斓”。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湖泊分布在沟谷中的景象。(词语积累:说说描写颜色鲜艳美丽的成语)彩池:(多、美)引导学生弄清“彩池”是怎样形成的(a.池底有彩色石块;b.白云、雪峰、森林倒映在湖水中)△森林:(多)相继理解“遍布”。△瀑布:(错落有致)通过朗读,使学生知道瀑布形成的原因及壮观的景象。随即理解: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4.指导朗读,把最美的画面展现给大家。

读到这儿我们真想说: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九寨沟真是个——(引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讨论第三自然段学习过程和方法。归纳出示: a.自由练读,整体感知。b.逐句朗读,理解词句。c.想象画面,加深体会。d.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2、要求学生自己试着提问,帮助大家整体感知第四自然段,课文中描写的几种珍稀动物的特点是什么? 3.课件出示连线。

体态粗壮的大熊猫 善于奔跑的金丝猴 行动敏捷的羚 羊 憨态可掬的小熊猫.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种动物,好好读读,体会他最惹你喜爱的地方,在文中加上着重号。

5.引导学生逐句读课文,并说出最惹你喜爱的地方。——谁喜欢金丝猴? a.这部分指导朗读的步骤:读出好玩——读出喜悦——读出陶醉,具体如下: 先引导学生要读出“好玩”。(觉得课文中还有那儿好玩,读)

b.再好好读一读,想一想,这一段文字除了读出好玩,还应当要读出什么?(喜悦、激动)

c.最后,光读出喜悦和激动,老师觉得还不够,知道最棒的还要读出什么?(陶醉)6.课件出示: 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读到这儿我们更想说:雪峰插云——(引读)7.朗读课文总写珍稀动物的句子。(读出动物的机灵、可爱)

三、小结

1.课文学到这儿,我们一起来看看课题: 九寨沟,觉得前面应加个什么词比较合适?(学生任意说)

2.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眼去看看。我国著名歌手容中尔甲看到九寨沟这么美也忍不住高歌一曲,下面请欣赏《神奇的九寨》。板书设计:

10.九寨沟

(自然风光)雪峰、湖泊、森林、瀑布

童话世界 人间仙境

(珍稀动物)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

11、田园诗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散文诗的语言特色,感知荷兰的静谧与美丽。

2、激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世界文明的热爱之情。

3、积累文中佳词妙句,并能用之描述身边的景物。教学重难点: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教学创意着眼点:感受与表达想结合。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1、指名读题,用不同语气。?!

2、田园?看到田园,你想到了什么?——田地和苗圃,泛指农村。想到了„„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 我们刚刚学过的美丽的《九寨沟》能不能称作田园诗情?

3、好,那让我们诗情画意的来读一读课题。

4、过渡:今天呀,我们将要走出国门,来到欧洲西部的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荷兰,去看一看那里的田园风光,感受那里的田园诗情,一睹那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简单交流,不作深入要求。

三、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1、过渡: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2、那么,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它又让你感受到怎样的诗情画意了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3、自读自悟

4、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把你的困惑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等会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把你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5、大组交流反馈:

a、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b、说说为什么喜欢?(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c、同学补充或看有关图片 d、有感情朗读

6、同学们说的多好呀,看来我们大家不虚此行!是的,这就是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现在看来,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或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呢?

(真正的荷兰不仅仅体现在那水之国花之国,更是那骏马的自由王国,是那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是那宁静安谧的夜晚,是那悠然的家园、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还是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四、拓展迁移

1、同学们,今天我大家一起游览了荷兰乡村的美好景色,感受着那迷人的田园诗情!还记得吗?首先,我们来到了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看到了——(一生说,可结合图片);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碧绿色的低地,——(同上);到了傍晚,我们看见——(同上);是的,运河之中装载着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我们上了小船,之间夜幕降临,——(同上)„„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呀!

2、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中,感受着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适,感受着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的赞美和向往。建议大家: a、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b、继续搜集这样的描写田园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一读,比较、感受、积累。

3、(如时间允许)课堂内向学生推荐一篇具有域外风情的文章,如《威尼斯的小艇》等。

12、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中、难点: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章中优美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3)指导感情朗读。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我喜欢的是桂花

摇花乐(言、行)怀念、热爱家乡

比不上家乡的桂花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将学文感受蕴含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三、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小组交流

三、指导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2、描红体会间架结构

3、议描红体会后,完成习字册。习作三习作要求: 按照书信的格式给不常见面的亲戚、朋友写一封信,把家里或学校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告诉他们。写好后,自己把信寄出去。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读懂例文,领会王磊的家乡迷人的风光和古老的风俗。弄清他写作的重点。明白书信的格式。

2、明确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信的对象。选择写作的重点来介绍家乡。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远方的同学给大家,大家想认识他吗?他就是居住在天山脚下的大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小男孩王磊。你们想了解他的家乡吗?那就让我们来读一读他写给远方的小伙伴李阳的信。

二、学习例文,领悟书信的内容,把握书信的格式。

1、自由读文,思考;在信中,王磊向李阳介绍了他的家乡的哪些方面呢?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指名回答。板书:迷人的风光 古老的风俗

3、这些地方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王磊是怎样来写的呢?老师建议大家再去读读这封信。

4、指名回答后教师总结:用上平时自己了解的关于家乡特色的材料,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把自己最想介绍给好友的地方:古老的风俗——赛马写得特别具体。

5、这是一封信,你发现了写信的格式与我们平时的习作有什么不同了吗?

6、同桌互相交流。

7、指名交流。一起做批注。教师相机点拨:书信由六部分组成:称呼、问候语、正文、祝贺语、署名、日期。

(1)称呼在信的开头,要顶格写。称呼后面加冒号,表示请你注意下面我有话要说;(2)第二行空两格写问候语;

(3)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是信的主要内容,凡是要说的话,要谈的事都写在这部分。一层意思可以分为一个自然段;

(4)祝贺语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是写表示敬意、祝愿、勉励的话;

(5)正文写完后,另起一行,在靠右处写署名,在署名的下一行靠右写日期。这里说一个顺口溜,帮你记住书信的格式: a.称呼一定顶格写,问候话语别忘记。b.信的正文分段写,另起一行写祝语。c.名字写在右下方,紧接一行写日期。三|、根据习作要求写作。

1、读了王磊写给李阳的信,我们了解了天山脚下的迷人风光和古老的风俗,让每一个读了这封信都产生了要到他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如果让你也来像王磊一样来介绍介绍我们自己的家乡,你想介绍什么呢?静静地想一想。

2、小组交流。

3、指名全班交流。

板书:独特的地理位置 四季风光 丰富的物产 四通八达的交通

4、播放《可爱的家乡》风光纪录片,再次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确定写作的重点。

5、明确本次习作要求。教师点拨:没有远方亲朋好友的,可以给其他人写信,写给文中的王磊和李阳也可以,还可以写给知心姐姐、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等,家在外地的同学还可以向家乡的小伙伴介绍我们扬中

6、动笔写,教师巡视。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继续写习作。(10分钟左右)

二、互相交流。(6分钟左右)

三、全班交流:(8分钟左右)

四、复习写信格式,誊写。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写信的方式向别人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想把自己写的这封信寄出去的同学,课后可以用信纸再誊抄一遍,抄写时也要注意书信的格式。老师还要提醒你,别忘了写信封。有人会写信封吗?(出示信封样式)

第一行的方格里写收信人地址的邮政编码,下一行写收信人的地址。地址要写具体。中间一行写收信人的姓名。下边靠右写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在最后一行写上寄信人地址的邮政编码。我们这的邮政编码是230022 练习三 教学目的

1、学习读书时作记号,熟悉常用记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2、练习使用这些记号,逐步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3、体会读书名言,明确读书意义,激发读书热情。教学重点

熟悉常用记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通过预习新课文练习使用这些记号。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部分:

1、读题,了解题意。

2、了解一些记号。

3、自己预习16课,并根据需要做记号。

4、集体检查。

5、读名言,说说作者通过打比方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

二、教学第三题: 1 写好钢笔字。教师范写提醒:上面的“帽子”会变化,有时大,有时小。3 比比谁的钢笔字写得最棒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复习

背诵学过的成语

2、指导

(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2)朗读练习。

(3)学生分组讨论成语的意思。(4)集体讨论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自由地读,边读边思考如何记忆。(2)同座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3)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学生说说练习的要求是什么。

2、指导。

(1)让学生自读5条歇后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读通。(2)指名是试读,正音。

(3)教师告诉学生这是歇后语,教师范读,学生观察。

(4)讨论,总结:歇后语分两部分,前部分像谜面,后部分像谜底。(5)小组交流歇后语的意思(6)讨论结果,教师适当指导。

“竹篮打水——一场空”白白地做了,没有一点收获。“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比喻心神不定。“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形容非常清楚、明白。“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比喻什么都不懂。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按好心”讲心怀恶意,但假装关心。(7)集体齐读。

3、练习。

(1)给学生充分时间自由练读。

(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桌互背。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学会赞美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真诚地用恰到好处的语句赞美别人,从而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教学准备:

1、创设情境所需要的道具:围裙、盘子、菜肴、作文本、录像等。

2、课前指导学生完成《赞美的力量》这一课题研究,做好语言及思想的积蓄。教学过程:

一、师作示范,引入赞美

师:同学们今天真精神,一双双眼睛专注地看着老师,眼神里写满了对老师的尊敬与对知识的渴求;一个个小胸挺得直直的,像春日里一株株迎风而长的小树苗。从你们的神情中老师看得出来,你们是积极向上的,你们的集体是优秀的。作为你们的老师,共同成长的朋友,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眼神更亮,小胸更直,更透出一股自信来。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老师对我们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赞美。

二、交流格言,感知赞美 师:(板书:赞美)说得真好。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来,一个关于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故事。1921年卡耐基付出一百万美元的超高年薪聘请了一位执行长,人们感到非常困惑。当记者采访时,卡耐基意味深长地说:“因为他最会赞美别人,这是他最值钱的本事。”确实,赞美就如同是拂面而来的春风,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碰撞,是需要精心呵护的鲜花。德国诗人歌德就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最真诚的慷慨就是赞美。”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赞美的格言。现在,大家就来交流一下,感受赞美的魅力。生拿出材料进行交流。

三、情境互动,学习赞美

1、师:赞美别人,仿佛用一支火把照亮别人的心田,也照亮了自己的心田。那么,如何对别人进行真诚的、恰如其分地赞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赞美。(在“赞美”前板书“学会”两字)

2、创设情境

师:老师先想和大家一起表演个节目。(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围裙、盘子、可口的菜)谁愿意做我的儿子或女儿?

师:现在,表演开始。如果你回到家,看到劳累的妈妈已经烧好了几盘可口的菜,你会怎么对妈妈说?(教师表演将烧好的菜端上桌,并不停地用袖子拭汗,用手捶背)先后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演后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教师适时引导:赞美别人时要注意分寸,恰到好处,言语要真诚,不说奉承话。同时,也要伴有真诚的神态举止,这样别人才能接受。除此以外,也应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场合等正确使用赞美语。

3、情境练习一

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同学也是值得大家赞美的。课前,老师给每一小组发了我们班上同学的作文本。大家看看,有哪些地方值得赞美的?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赞美他们。(学生讨论、交流)

师:老师现在是一名记者,我想采访一下被赞美的同学。听了同学对你的赞美,有什么感受吗?

3、情境练习二

放本班同学大扫除的录像,看完后选镜头中的一位同学来赞一赞,看看谁最会赞美别人。

四、联系生活,运用赞美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去赞美。比如,园丁、警察;再比如,陌生人给小孩让座、同学捡起地上的垃圾等等。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象刚才老师表演妈妈一样,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在情景中去赞美别人。生讨论练习后,每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五、全课总结,升华赞美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差不多每一位同学都学着去赞美了别人。现在,我们就来反思一下,在赞美别人的时候,你的心里感觉怎样?(生自由说后师总结)是啊,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纯真的心,能为别人缤纷赞美的情是真诚的情。这样的人,必定拥有快乐的心灵,高尚的人格。请大家记住:授人以玫瑰,手有余香。

下载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单元教学设计(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单元教学设计(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9.泉城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石城是指哪座城市吗?为什么南京又被称作石城? [找出本课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激发阅读兴趣] 师:石城的......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课 件www.xiexiebang.com四上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学习目标:.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

    四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全集)

    0 单元主题教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 学校 教师 西宁市李积雄名师工作室2017.9 1 编者的话: 单元主题教学在工作室三批成员中得以扎实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其思想理念已经通过多......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文四年级学过的摘句法归纳段意的方法。 (2)说说段意: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完成填空1/3) 5.朗读第一段。 (二)强化训练目标(5分钟) 1.自读课文第二段......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推荐)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13.白鹅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京剧、滋味、倘若、侍侯、脾气、责备、临近”等词语。 2、有......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 单元解读: 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四上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20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课题: 钓鱼的启示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3、朗读课文,体会儿子从钓到鲈鱼到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