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专题

时间:2019-05-12 22:4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专题》。

第一篇: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专题

第六单元

他发明了什么

主备教师:李英 复备教师:张永霞 宋燕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机械、装置、紧迫、挺身而出、标准化”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熟练朗读读课文,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认识分号对掌握要点的作用,初步掌握分号的用法。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分号的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机械、装置、紧迫、挺身而出、标准化”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重点:

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机械、装置、紧迫、挺身而出、标准化”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划分段落。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知道哪些发明家?他们都发明了哪些事物?(学生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介绍发明家的各项发明。)

2.过渡: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呢?(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呢?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明白的地方)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注意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音)。重点指导学生写“傅、惠、械”。3.选词填空 捍卫 保卫

(1)()自己的尊严是每个人的本能。

(2)解放军战士部不畏严寒酷暑,在边疆()祖国。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学生读文后质疑。(预计出现的问题: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化有什么特点?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制作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等。)

3、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这篇说明文主要主要讲了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

4、学生交流,同时梳理出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列举了发明家的几项发明,引出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发明。第二部分(2-9)具体地描写了惠特尼获得生产合同的过程。第三部分(10-11)主要介绍了惠特尼的发明及作用。第四部分(12)讲惠特尼的给人们的启示。

四、展示疑惑,相互解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那些疑问?(学生大胆质疑)

2、相互质疑,教师梳理归纳。

(1)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化有什么特点?(2)这篇说明文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3、朗读解疑。

五、课堂检测

1、关联词语填空。

()标准化的产品,()能大量快速地生产。

这个规格的螺栓()可以用在你的自行车上,()可以用在你家的缝纫机上,()可以用在搅拌机、洗衣机上,()全世界通用。

2、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

2、熟练朗读读课文,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知道分号的作用。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反复朗读句子,体会分号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质疑探究

探究一:什么是标准化?原来制作步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做法有什么不同?

1、出示自学要求: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1)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化有什么特点?

(2)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3)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做法有什么不同?

2、画句子,读句子,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制造、生产、修理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区别。

4、指名读句子,体会分号的用法、作用和好处。(学生自己总结)谁能运用分号说一句话?(学生练习运用分号)

5、经过刚才的比较,你们知道“标准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做法吗?(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也可以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回答。)

6、这种方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请联系生活谈谈。

7、教师小结“标准化”的意义: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能快速大量生产,广泛使用。探究二::惠特尼的发明与爱迪生、贝尔、莱特兄弟等人的发明有什么不同?你从他的发明中获得什么启示?

1、出示学习提示: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片段。

(2)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分号的语句读一读,体会分号的作用。

2、指名学生回答。

3、指导朗读相关片段。

三、拓展提升,总结升华。

讨论:你认为导致他与众不同的成功发明是哪些因素?(学生自己总结:认真观察、钻研、不怕挫折等等)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惠特尼的发明多奇妙呀!它启发我们,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

五、当堂检测,巩固知识。

1、填空

《他发明了什么》中,他指的是()他发明了(),你要学习惠特尼()的精神,他的发明启发我们()。

2、指导学生做《练习册》

3、拓展阅读:自由朗读《“看”的学问》。

寓言二则

主备教师:李英 复备教师:张永霞 宋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成语“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语言中人物的心理。

3、借助译文,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从语言中悟出一些生活的道理。

4、分析两则寓言的最后一句话,理解这两个人各自的想法错在哪里。教学重点:

理解成语“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的含义。教学难点:

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从语言中悟出一些生活的道理。知识链接: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3、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4、《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生字:遽、契、涉、坠、惑,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多音字“度、宁”的用法。

3.会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遽、契、”等字的含义。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从语言中悟出一些生活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你读过的寓言故事有那些?(学生说寓言故事的名字,或找一个学生讲一个寓言故事)

2、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成语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再学一个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看看《刻舟求剑》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

2、指名学生读课文,注意给古文断句。

3、.检查个人识字情况: 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全班齐读。4.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意。

5、介绍作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范读。

2.课件出示,学生练读,指名读。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学生练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4、找出不理解的字词,相互交流。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契:用刀子雕刻。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坠:掉下去。从:依照,按照。所契者:刻有记号的地方。是:指示代词,这儿。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特殊句式:

反问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省略句: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四、展示疑惑,相互解疑。

1、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2、学生展开讨论。

3、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4、指名学生回答,悟出寓意。

5、教师小结。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要用变化的眼光来看问题解决问题。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六、当堂检测,巩固知识。

1、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练习背诵。

3、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郑人买履”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郑人买不到履的道理。

2.学会本课生字:履、吾、岂、罢;掌握多音字“度、宁”的用法。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度、置”等字的含义。2.理解郑人买不到履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从语言中悟出一些生活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的故事”。这不但具备劝告、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郑人买履》(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

2、指名学生读课文,注意给古文断句。

3、.检查个人识字情况: 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全班齐读。4.多音字组词。“度、宁”

5、作者简介:

韩非:战国末年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在这些作品中他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体,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受到秦王的重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提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朗读的节奏和字音。

3、根据以前听说过的故事,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个故事

4、根据课下注释,由学生讨论如何翻译课文,由各组派代表发言。

5、补充课文注释。

履:鞋子。欲:想要。置:放。

自度其足: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度: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作名词用,就是量好的尺码。

至之市:等到赶到集市时。至:到,等到。之:到„„去。市:集市。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通假字: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反:同“返”,返回。

四、展示疑惑,相互解疑。

1、这个郑国人为什么最后没能买上鞋子?他犯了什么错误? 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发言。

3、小结: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思想僵化,不知道随机应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五、拓展提升,总结升华

1、类似这两则故事中的人物,我们现代生活中有吗?与同学讨论讨论:这些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2、讨论:

学了本课这两则寓言后,你认为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寓言故事大多简短,却包含了深刻的思想,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给人以启迪和教益。寓言故事大多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六、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课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2、背诵两则寓言。

3、指导学生做《语文练习册》。

语文天地六

主备老师:李英 复备老师:张永霞 宋燕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材料,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2.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和仿写句子,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3、背诵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理解诗句大意,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勤奋读书。

4、通过阅读短文《看的学问》、《统筹方法》学会观察方法和运用统筹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以《生活中的小巧门》为题,写一篇习作,内容完整具体。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和仿写句子。

2、背诵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理解诗句大意

3、学会观察方法和运用统筹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完成习作 课时准备: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材料,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2、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和仿写句子,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3、背诵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理解诗句大意,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勤奋读书。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和仿写句子,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理解诗句大意,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勤奋读书。教学过程:

一、教学“我的摘录笔记”

1、课件出示“我的摘录笔记”

2、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4、交流自己的摘录笔记,积累一些好句子。

二、读一读,选其中一个造句。

1、组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词语,全班讨论。

3、讨论:与方法有关的成语。

4、把自己积累的词句和成语读给大家听。5.我会背诵并书写成语。

三、读一读,仿照句子写一写。

1、学生反复读句子,体会句子的写法。

2、佳句赏析:秋天,不如春天充满希望,不如夏天生机勃勃,不如冬天银装素裹。但是,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带给人们无限喜悦。

3、照样子,仿照写一句话。

4、交流评价句子。

四、读一读,背一背《冬夜读书示子聿》

1、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的诗前期多为爱国诗,批评投降主义,主张抗战杀敌,收复故土,统一中国,慷慨激昂,雄浑豪放;后期多为田园诗,清新雅丽,平淡自然,有“小太白”之称.。

1、词语释义:

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④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2、反复朗读,理解诗句大意。

3、讨论: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4、教师小结: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

五、作业设计:

1、抄写“我的摘录笔记”

2、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短文《看的学问》、《统筹方法》学会观察方法和运用统筹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文中的生字词,积累词语。

3、学习文中的观察方法和说明方法。教学重点:

阅读短文,理解“看”的学问;学习《统筹方法》中下定义、举列子、画图表的说明方法。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事物和运用统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阅读短文《看的学问》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能知道什么?

到底看中有什么学问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自由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读流利。遇到生字词,用你学过的方法解决。

(1)生读课文,师巡视,相机指导。(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文章通过丁丁和老师的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很多种观察的方法,先自己独自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小组内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1)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交流引导。(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3)班内共同交流,学生归纳总结,教师相机板书。

3、你还知道其他的观察方法吗?

4、别看这篇文章不长,却让我们知道了很多。分角色朗读,重点听一听丁丁的话,说说有什么优点?你能学到什么?一说。

(1)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体会(2)全班交流。

5、哪一句是文章的总结句?用浪线画出来。有什么作用呢?

6、看到底有什么学问?你在生活中要怎样观察事物?

二、阅读短文《统筹方法》

1、默读短文,想一想这篇小短文说明了什么?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2、你在学习时,注意总结寻找最好的方法了吗?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

3、小组交流

4、教师小结:做事情,肯下工夫当然重要,有科学巧妙的方法更重要。

三、当堂检测,巩固知识。

1、摘抄文中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把自己学习的方法和生活中的小巧门记下来。教学重点:能把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小窍门有序地讲述出来。教学难点: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做事情,肯下功夫当然重要,但有科学巧妙的方法也很重要,你在学习生活中寻找到好的方法了吗?能把你的小窍门分享给大家吗?

二、分小组交流。

三、全班汇报交流。

让我们一起把自己学习的方法和生活中的小巧门记下来。

四、习作要求

1、有顺序地记录下自己总结的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生活中的小巧门。

2、举例说明为什么采用这些方法?这些方法好在哪?

3、写作时,语句要通顺、连贯,意思要表达清楚。

五、写一写

1、将自己的方法展示出来,小组同学互相评一评

2、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给予适当指导,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3、誊写作文。

4、读范文。

5、总结

板书设计:

小窍门

学习中的小窍门

生活中的小窍门 教学反思:

第二篇:新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天地》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天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材料,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2.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我会读这些词语和句子。2.我发现这些字词容易读错。

3.我要做摘录笔记,记住好词好句。4.我会仿写句子。

5.我积累了很多成语。

交流合作

1.大声读词语,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一会儿和学习伙伴交流。2.对学:互读词语,正音。我要把不理解的词语和对子交流。

3.群学:

(1)组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词语,全班讨论。(3)讨论:与方法有关的成语。

展示激励

积累展示:我要把自己积累的词句和成语读给大家听。书写展示:我要把这些词工整的抄下来。达标测评:

1.我会听写这些词语。2.我会背诵并书写成语。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我会读古诗。

我发现这些字词容易读错。我会仿写句子。交流合作:

大声读古诗,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一会儿和对子交流。对学:互读古诗,正音。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对子交流。群学:(1)组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3)讨论:诗句的意思。作者的情感。

展示激励:

积累展示:我要把自己积累的词句读给大家听。朗读展示:我要融进自己的感受,感情读读这两首诗。书写展示:我要把这两首诗工整的抄下来。达标测评:

我会背诵古诗。我会默写古诗 课后反思:

《综合实践》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仅要肯下功夫,更要肯动脑筋。2.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3.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1.教育学生做事不仅要肯下功夫,更要肯动脑筋。2.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你们做事时遇到过困难吗?遇到困难你们是怎么做的? 呈现目标:

1.阅读课本上的故事,明白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2.寻找学习中的好方法。自学、交流:

1.阅读故事,看看阿普拉是怎么做的?爱迪生是怎么做的?

2.交流:读了故事,你想说点什么?你在学习时,注意总结和寻找最好的方法了吗?

3.全班交流:结合实际,围绕“下功夫重要,科学方法更重要”来说。4.怎样才能更有效的复习知识?背书有什么窍门?

第二课时

导入 同学们,你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和窍门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献出好点子: 小组交流(评出最佳点子)全班交流(师生评议)笔下生花

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法和窍门写下来。课后反思:

第三篇:新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方法 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体会惠特尼所发明的“标准化”方法的奇妙之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篇课文,提升学生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体会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预习小贴士:(请用20分钟完成预习)

1.认真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生字,不会的多写几遍。并将生字形成的新词用圆圈划出来多读几遍,对不理解的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批注在书上。

2.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段,用“——”划出来,并将想法批注在书上。3.找出自己读文后不懂的问题,思考后将问题写在小黑板的“学贵于疑”栏中,等待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交流解决。

第一课时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从发明家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发明家?他们都发明了哪些事物?(学生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介绍发明家的各项发明)

2.过渡: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呢?

3.自由读文,自学生字新词。

4.抽读生字,注意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音。5.字词质疑,全班讨论解决。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1.会认“械、傅”等4个生字,会写“枪、傅”等9个生字。2.阅读课文,知道惠特尼发明的是什么及其重要性。3.学习文中的特殊句式。

三、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探究点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呢?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

探究点二:

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化有什么特点?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制作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等。

探究点三:

除了赞扬发明的奇妙之外,文章还写了什么? 合作求解:知道分段,感悟大意。第一段(1—2)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第二段(3—9)美国独立不久,政府需要定制4万多支步枪,可时间紧迫。第三段(10——12)惠特尼向人们展示了他的办法,赢得了人们的信任,签订了定制4万支步枪的合同。

四、作业布置: 1.复习巩固生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1.给下列词语注上正确的读音。

机械()捍卫()恩惠()损失()

2.请给句子换个说法。

没有人相信他有这个能力。(所有人都不相信他有这个能力)板书设计:

他发明了什么

生产方式“标准化”

三简便:制造、组装、修理

第二课时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1.阅读课文,知道惠特尼发明的是什么及其重要性。2.学习文中的特殊句式。

3.从惠特尼的发明与爱迪生等人发明的不同中启发学生要有创新意识。

三、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从文章内容入手,感悟文章的中心。

(1)出示句子:惠特尼的发明多奇妙啊!它启发我们,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2)齐读句子,画出句中的关联词语。

(3)质疑:通过这个关联词语,你读懂了什么?

(4)师引导:正因为如此,所以作者赞叹惠特尼的发明很•••••• 除了这句话,文章的哪一自然段也在赞扬这个发明的奇妙? 2.讲述文章3——9自然段。(1)轻声读文。

(2)出示句子“许多人都说惠特尼是个不知深浅的骗子”人们为什么这么说?

(3)用波浪线画出说明制造工艺落后的句子。这么落后的制造工艺还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不便?

(4)质疑:惠特尼是如何说服杰斐逊总统的?

四、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1.分小组,学惠特尼现场介绍他发明的方法。2.小组代表上台介绍他发明的方法。制造方便、组装方便、修理方便

五、总结提升:

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及日常生活所见,说说你所见过的标准化批量生产及其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六、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为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1.瓦特发明蒸汽机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

贝尔发明了电话

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但是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

却是看不见

摸不着的

2.惠特尼的发明多奇妙啊

它启发我们

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

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

板书设计:

有形的发明:蒸汽机、电灯泡、电话•••

他发明了么科学的“方法”

无形的发明:“标准化”生产模式 课后反思:

《寓言二则》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正确朗读文言文,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明白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能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语文大观:

寓言是一种极古老的文学形式,在华夏典籍中,“寓言”一词见于《庄子》,所谓“寓言十九,籍外论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借故事寄托要表明的意思。在西方,寓言也是一种成熟及早的文学形式,像著名的《伊索寓言》、《圣经.旧约》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段子,就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预习案:

1.给画横线的字加上正确的读音。

涉江者 遽契其舟 坠 郑人买履 自度其足 宁信度 2.试着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求----楚---涉-----欲----

度----

惑----

契----

宁----

遂----我的疑问:

把你在预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写下来,等待和同学、老师探究。探究案:

合作探究:

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用“圈点勾画”的办法在书上作批注,一个一个地开始以下探究点任务,遇到困难在小组内探究解决,做好一对一交流,小组中交流,做好展示准备。

探究点一:

对照译文,说说古文的意思。探究点二:

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买履的人为什么买不到履?他们错在哪儿? 我的收获:

训练案:

一、阅读下面的古文,结合注释,完成后面的练习。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予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出自《战国策

齐策二》)

注释:祠:祭祀。且:将要,快要。固:本来。安:怎么,哪里。舍人:旧时贵族家中所养的帮忙的人。亡:失去,丢失。引:取过来。卮:(zhi)古代盛酒的器皿谓:告诉,这里当“商量”讲。

思考题: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予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2)这则寓言写的是()的事,告诉我们()的道理。(3)给这则寓言加个合适的题目:《

》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勤奋努力,()才能有所作为。

2.()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3.()他只读过小学,()他通过自学,取得了研究生学历。

二、修改病句。

1.她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颜色。2.我认真地完成了各科作业和语文作业。3.我最爱看舞蹈和音乐。

4.我们必须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送你一句名言警句:

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钱三强)

课后反思: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材料,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2.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我会读这些词语和句子。2.我发现这些字词容易读错。

3.我要做摘录笔记,记住好词好句。4.我会仿写句子。

5.我积累了很多成语。

交流合作

1.大声读词语,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一会儿和学习伙伴交流。2.对学:互读词语,正音。我要把不理解的词语和对子交流。

3.群学:

(1)组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词语,全班讨论。(3)讨论:与方法有关的成语。

展示激励

积累展示:我要把自己积累的词句和成语读给大家听。书写展示:我要把这些词工整的抄下来。达标测评:

1.我会听写这些词语。2.我会背诵并书写成语。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我会读古诗。

我发现这些字词容易读错。我会仿写句子。交流合作:

大声读古诗,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一会儿和对子交流。对学:互读古诗,正音。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对子交流。群学:(1)组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3)讨论:诗句的意思。作者的情感。

展示激励:

积累展示:我要把自己积累的词句读给大家听。

朗读展示:我要融进自己的感受,感情读读这两首诗。书写展示:我要把这两首诗工整的抄下来。达标测评: 我会背诵古诗。我会默写古诗 课后反思:

《综合实践》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仅要肯下功夫,更要肯动脑筋。2.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3.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1.教育学生做事不仅要肯下功夫,更要肯动脑筋。2.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你们做事时遇到过困难吗?遇到困难你们是怎么做的? 呈现目标:

1.阅读课本上的故事,明白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2.寻找学习中的好方法。自学、交流:

1.阅读故事,看看阿普拉是怎么做的?爱迪生是怎么做的?

2.交流:读了故事,你想说点什么?你在学习时,注意总结和寻找最好的方法了吗?

3.全班交流:结合实际,围绕“下功夫重要,科学方法更重要”来说。4.怎样才能更有效的复习知识?背书有什么窍门?

第二课时

导入 同学们,你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和窍门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献出好点子: 小组交流(评出最佳点子)全班交流(师生评议)笔下生花

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法和窍门写下来。课后反思:

第四篇: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九单元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语文天地九》导学案

科目:五年级上册语文 主备人:刘飞霞 审核人:李周明 授课人: 课型:问题生成课 问题解决课 教学目标:

1.“畅所欲言”练习写描写犯错误时的心理活动的词语。

2.“初显身手”让学生采访身边自己尊敬的人,从真人真事中受到正确面对错误的教育。

3.“金钥匙”告诉学生重视学习中的错误,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4.熟读课文《礼物》,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父亲疼爱女儿,女儿敬爱、体贴父亲的真挚情感。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奇怪的圣诞包裹》,学习语言,积累语言。6.结合《千里送鹅毛》故事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教学重难点:

“畅所欲言”练习写描写犯错误是的心理活动的词语,这个活动有可能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坦诚面对。教学课时:五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畅所欲言”练习写描写犯错误时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信大家经过前面的学习都有了不小的收获。可明理是不够的,还应该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才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二、理解词语 1.出示词语:

反思 抱歉 后悔 惭愧 内疚 自责 忐忑不安 如释重负 冰释前嫌

2.运用多中方法理解词语。这是一类怎样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你能接着往下写吗?

三、谈体会

1.对于这些词语,哪几个所描绘的感受你的体会最深?选择一个或几个谈一谈。(1)同桌互相谈。(2)指名谈。2.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小练笔:选择一个写下来。

五、作业设计 预习初显身手。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显身手”让学生采访身边自己尊敬的人,从真人真事中受到正确面对错误的教育。

3.“金钥匙”告诉学生重视学习中的错误,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导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

采访身边的值得尊敬的人。

二、明确采访过程

1.要求:先与同伴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2.进行这项活动

(1)学会写采访提纲。(2)抓住中心设计采访问题。(3)采访时要有采访记录。(4)采访后,要有活动小结。

3.学生以小组形式,确定被采访对象,编写采访提纲。4.师巡视指导共同参与。5.学生采访过程。(双休日)

三、小组合作交流

1.明确要求:将自己小组的采访记录展示出来,全班交流。2.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给予适当指导。3.练写活动小结。

四、活动评价

1.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活动的各个阶段给予及时地、激励性的评价。2.评价形式可灵活多样,如口头的当众表扬,授予各种荣誉称号

3.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看到各自的优势与进步,意见应中肯。

五、作业设计 预习笔下生花。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礼物》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父亲疼爱女儿,女儿敬爱、体贴父亲的真挚情感。

2、初步了解倒叙及记叙顺序。

3、边读边想,体会人物内心,并学会心理活动的片断描写。

4、体会礼物不在于价值的高低,而在于送于收者之间的情和意。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父亲疼爱女儿,女儿敬爱、体谅父亲真挚情感。

2.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内心,并学习心理活动的片断描写。

教学过程:

一、单元词入手,整体感知

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礼物”这个单元,请孩子们回忆一下,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都收获了哪些礼物?

学生交流

礼物,是一份祝福,一份情意。也许它很平凡、很普通,也许它别出心裁;也许它看得见、摸得着,也许它只能用心感受……,但是无论怎样的礼物,它对赠送的人和收受的人都有特别的心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份礼物,感受这份独特的心情。(板书课题)

1.孩子们,通过预习,你能围绕“礼物”,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评价(板书)

2.你们在预习的时候,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有没有新的发现或是疑问?

(初步了解倒叙的写作顺序)

3.课文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这份礼物就是自行车,而且是一辆有意义的自行车.那么这辆自行车究竟满载着父亲怎样的情意,就让我们走进故事,去感受、分享。

请孩子们快速浏览课文,一边浏览一边想,文中的父亲和女儿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读课文

指名交流,板书

二、品读课文感受父女俩深深的情意。

(一)通过自读、交流感受父亲的爱

是啊,文中父亲对女儿的爱无时无刻不在。于是他决心松女儿一份礼物。父亲为什么要送女儿一辆自行车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相信能干的孩子们一定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1、请孩子们看看学习要求:指名读学习要求。

2、学生自学

3、交流汇报。

(二)通过与人物心灵的对话,体会女儿的体贴

1、面对如此贫穷的家庭,面对如此疼爱自己的爸爸,这位仅仅比我们大3、4岁的姐姐,她又是的怎样体贴父亲的呢?

请孩子们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直接描写女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读一读,每读一处,你都静下心来,与她对对话,体会她的心里面都在想些什么?

找一处最打动你的地方,勾画下来,再仔细的读一读,并把你的感受用简短的语言批注在旁边。

2、指名交流

重点语句:

(1)“女儿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了下来。”

(“亮了一下”,说明女儿心中充满了激动和高兴,因为她太需要了,“随即黯淡了下来,说明她想到了生活的困难,爸爸没有钱,不能再给爸爸增添负担。”)

“随即”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她变化的如此之快,想一想,此时,女儿心理变化,前后两次不同的反应,心里都想了些什么?

一瞬间,时间那么短,女儿却为爸爸想那么多,多么体贴爸爸啊,真是家贫出孝子。

(2)两次落泪。

重点体会两次落泪,女儿的心情。

3、学习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女儿,两次落泪时,你都想了些什么?选择一次把你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4、小结:你知道文章怎样打动你了吗?那就是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出女儿的内心想法,但是孩子们都入情入景地走进了她的心灵,与她对话,并把她内心的想法写了下来,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女儿对父亲的体贴。你们真棒。学会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来生动故事情节,这就是我今天要送给你们的礼物。你收到了吗?

(三)升华感情,体会礼物的深层含义。

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礼物”,那么这份礼物是不是只有这辆自行车?还有没有别的?(鞋子)

鞋子和自行车都是父女双方节省下每一分钱来为对方买的最需要的一份礼物。这都是我们能看见的,那么还有没有什么礼物是我们看不见,但是能够读懂了呢?(相互的爱和体谅)这就是父女俩之间深深的情意。看来,礼物不仅仅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上的,还可以是看不见、摸不着,但能用心感受到的精神上的。

三、整合主体单元,感受礼物的情意

孩子们,我们今天学习的“礼物”这篇课文,正好和我们本单元的主题词相同,你们觉得它们所包含的意思相同吗?说说你的见解?

学生交流

总结:虽然礼物各不相同,送的对象不同、用处也不相同,但是它们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学会了互相欣赏、互相关心、互相体谅,明白了礼物不在于价值的高低,而在于送与收者之间的情和意。

板书设计:

礼物

疼爱

体贴

父亲

女儿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奇怪的圣诞包裹》

课时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习叙述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圣诞节吗?每年的圣诞节你是否会收到圣诞老人送给你的新年礼物呢?你最喜欢的圣诞礼物是什么?

有一位久居他乡的老爷爷,他最喜欢的圣诞礼物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交流,研讨、理解:

1、教师:同学们,请用学过的方法快速阅读本文,读准字音,并考虑几个自身想了解的问题或不明白的问题,等会儿在班上提出来。(5分钟)

2、课堂上同学提问,全班讨论回答。(教师可适当对同学提问的方向加以引导)

3、引导同学理解字词的含义。

教师引语:同学们对本文的字词理解方面有什么困难的地方或者是你认为的重点词可提出来?

可能出现的被提问的字词有:执拗 仓皇 络绎不绝 瘫痪 蹂躏(引导同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引导同学练习给课文分段,理清本文的写作顺序(1-2):写给叔公寄圣诞礼物成了家明一家头痛的事。

(3-7):回忆了叔公眷恋祖国的两件事。一件是教家明说北京话,一件是站在落马洲山头向北眺望祖国。

(8-15):写全家人反复讨论不能决定给叔公寄什么礼物,最后决定要写信问问叔公。

(16-25):写爸爸妈妈按叔公回信的要求,给叔公寄去了一袋故乡的泥土、一点花种子。

(26-28):写收到叔公的回信,说是这几年来最合他心意的圣诞礼物。

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1、男女生分段朗读课文。

2、小组内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圣诞包裹“奇怪”呢?从奇怪的包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感情朗读,积累语言

1、指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互相评议。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千里送鹅毛》

教学目标:

1. 结合《千里送鹅毛》故事进行口语交际训练。2. 初显身手,设计一份礼物。

3. 笔下生花,写一写自己设计礼物的过程和心情或接受礼物时的心情。4.学会课堂发言。

教学重点、难点:

写一写自己设计礼物的过程和心情或接受礼物时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对作者有了解?

2.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9个)那我就找9个人来读,在他们读的过程中,其他人要认真听,看谁读得又正确又流利。3.课文主要讲什么?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二、精读课文,体会深意

1. 说说“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的道理。2. 联系实际,说说身边类似的故事。

3. 畅所欲言,说说什么是好礼物?

4. 课堂总结: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大家都明确只要 是有意义,包含真情感的礼物,不论轻重都是最好的,课外设计一份别出心裁的礼物,准备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三、初显身手 1. 展示礼物。

(1)在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制作的礼物,说说制作礼物的过程以及当时的心情。(2)小组代表发言,评议。

(3)说说你想把礼物送给谁?为什么?想像一下送礼物时的场面和你的心情。

四、笔下生花

收到过礼物吗?什么时候?当时的情景你还记得吗?你什么心情? 1. 互赠礼物,指导学生写片断。

(1)把你制作的礼物送给班上的一个同学。

(2)说说你把礼物送给了谁?接受礼物的同学说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3)把你送礼物的过程写成一个片断,注意心理活动描写。(4)小组内交流,互相评价后修改。

(5)小组推荐朗诵最好的同学读一读。评议。2. 观察礼物,说说你接受礼物的过程和当时的心情。

(1)认真观察你收到的礼物,看看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并把它细致地想同学们做个介绍。

(2)说说你接受礼物地过程怎样?接受礼物时地心情怎样? 3.习作。(1)确定自己要写的题目。

2)写作时要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过程要写清楚,特别要注意写好人物的心理活 动。

五、课堂总结:今天,同学们经历了制作礼物,送礼物,接受礼物的过程,心里有话要说,说的是自己想说的。相信同学们能写出一篇具体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综合检测

一、我能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5分)

按(nà nài)捺 争执(zhì zhí)猝然(cù zú)一刹那(shā chà)蓦地(mò mò)肇事(zhào zào)狩猎(shòu shuò)瞬间(shùn shòng)消逝(shì shi)淳厚(chún chóng)

二、我能读准字音,写对字。(8分)

Wěi kàng cóng róng tuān jí kặi xuặn()()()()

jǐng rán yǒu xù

shēng sǐ yōu guān()()

三、我会比较,还会组好听的词。(10 分)

欧()遣()虑()泊()端()

殴()遗()虚()舶()湍()投()溃()虐()柏()揣()例()蜡()俘()陶()吆()

四、我能给带点的字选择合适的义项。(6分)

1、逼:①给人以威胁 ②强行索要 ③靠近,接近④﹙书﹚狭窄

⑴逼迫﹙ ﹚ ⑵ 逼近﹙ ﹚ 逼债﹙ ﹚

2、垂:①低下 ②流传到后世 ③向下流或滴 ④接近

⑴永垂不朽﹙ ﹚ ⑵垂头丧气﹙ ﹚⑶生命垂危()

五、我能按要求写三个四字词语。(6分)

1、形容情况危急的成语

2、表现人的行为、品质的成语

六、句子加工厂,我能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10分)

1、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缩写句子﹚

2、会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修改病句﹚

3、同学们几乎全都在八点钟以前来到学校(修改病句)

4.昨天你不是送来一封鸡毛信吗? 陈述句: 感叹句:

七、课文内容我知道。(9分)

1、《“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作者是 国的。文中的主人公是,本文赞美了,你还知道这位作家的那些作品:、。

2、“生死攸关”的意思是:。《生死攸关的烛光》这一课

为叙事主线,赞扬了。

八、畅所欲言。(4分)

在危机时刻,你认为什么品质最重要?为什么?

十、课外阅读。(18分)

我家门前有一片空地,上面种着小草。它们是那样富有(生机 生命),春天一到,一下子就铺开了一片绿色的天地。细看,它们是嫩绿色的,水灵灵的,多么喜人!

一阵风吹过,小草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时而舒展双臂,时而左右摇摆,时而随风点头。它们像一群会活泼的小女孩儿,天真可爱。这是,你如果有空来欣赏一下,一定会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你别看小草这样(软弱 柔弱),可它永远不会向暴风雨低头。有一天,一阵狂风过后,突如其来地下了一场大雨。风雨过后,我赶紧去看小草。呀!小草好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了,有的歪歪斜斜,有的身子贴地。但我相信,它们是不会在暴风雨下屈服的。果然,小草又慢慢挺直了腰,尽管脸上还带着晶莹的泪珠!它们好像在骄傲地说:“你看,我们是多么顽强啊!”

小草,没有鲜花那么娇艳,没有白杨那么(挺拔 挺立),可是它的生命力是那么(顽强 坚强)!人们说:“疾风知劲草”,小草是当之无愧的.。1.给短文起个题目,写在横线上。2分

2.用“∕”划去文中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词语。(3 分)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3 分)屈服 : 当之无愧: 心旷神怡: 4.造句2分

突如其来

用“_”画出短文中的排比句。并试着写一句(3 分)

5、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2分

。6提一个问题并回答。(3 分)

第三部分 每一份礼物都代表一份祝福,有的礼物可能有动人的故事,自拟题目,写一写。(28分)。

第五篇:新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正确朗读文言文,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明白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能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语文大观:

寓言是一种极古老的文学形式,在华夏典籍中,“寓言”一词见于《庄子》,所谓“寓言十九,籍外论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借故事寄托要表明的意思。在西方,寓言也是一种成熟及早的文学形式,像著名的《伊索寓言》、《圣经.旧约》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段子,就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预习案:

1.给画横线的字加上正确的读音。

涉江者 遽契其舟 坠 郑人买履 自度其足 宁信度 2.试着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求----楚---涉-----欲----

度----

惑----

契----

宁----

遂----我的疑问:

把你在预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写下来,等待和同学、老师探究。探究案:

合作探究:

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用“圈点勾画”的办法在书上作批注,一个一个地开始以下探究点任务,遇到困难在小组内探究解决,做好一对一交流,小组中交流,做好展示准备。

探究点一:

对照译文,说说古文的意思。探究点二:

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买履的人为什么买不到履?他们错在哪儿? 我的收获:

训练案:

一、阅读下面的古文,结合注释,完成后面的练习。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予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出自《战国策

齐策二》)

注释:祠:祭祀。且:将要,快要。固:本来。安:怎么,哪里。舍人:旧时贵族家中所养的帮忙的人。亡:失去,丢失。引:取过来。卮:(zhi)古代盛酒的器皿谓:告诉,这里当“商量”讲。

思考题: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予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2)这则寓言写的是()的事,告诉我们()的道理。(3)给这则寓言加个合适的题目:《

》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勤奋努力,()才能有所作为。

2.()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3.()他只读过小学,()他通过自学,取得了研究生学历。

二、修改病句。

1.她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颜色。2.我认真地完成了各科作业和语文作业。3.我最爱看舞蹈和音乐。

4.我们必须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送你一句名言警句:

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钱三强)

课后反思:

下载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从单元课文中学习选择素材、写作方法、题目确定等,表达真情实感。 2. 从生活中截取画面,选定素材,运用方法,自由表达。习作中做到“让故事本......

    北师大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礼物,包括2篇主题课文和3篇拓展阅读课文,通过这几个与礼物有关的故事,揭示了多方面怕主题:正确对待......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他发明了什么》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他发明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体会惠特尼所发明的“标准化”方法的奇......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 班级 姓名 成绩一、根据要求完成字词句练习(35分) 1.看拼音写词语,要做到规范、端正、整洁。(8分) yào shi dàn shēng bó xué cán quē......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

    1、永恒的母爱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总会想起一个人,那给予我生命的人——母亲!而我又是最怕在离家时听到这首歌,那时我总会有些心酸,眼泪不受控制。 人......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试卷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一、看拼音,写汉字。(5分)kāipì fèixū miǎntiǎn téngxiě jiān sè( )( )( ) ( ) ( )二、用“___”画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再按顺序在()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4、培养学......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1.引语: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呢?你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