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活动课4《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教学设计
-活动课4《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教
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阅读历史地图,对历史地图与现代地图进行比较,知道同地不同名和同名不同地这两种现象,从而注意历史地图与现代地图之间的区别。以在历史地图上再现历史情景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历史地图的释读,同时培养学生的复述表达能力。以历史地图对照小说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全面分析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大地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活动的载体,而地图是认识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运用历史地图能更好的学习历史,理解历史。
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小说不完全等于历史,必须予以证明,养成学生不轻信,不盲从的科学精神。
三、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在地图上再现历史 教学难点:古今地名的变化
过程设计:全课除导入小结外分成三大块:认识历史地图、在地图上再现历史和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其中又分解成七个活动题,两个练习题。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历史地图,结合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从而认识历史地图;能够在历史地图上再现、复述历史的过程;最后能运用历史地图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演示、组织、引导 学习方法:观察、比较、分析、归纳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点击按钮由封面进入导入)导入:
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说过:“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屏幕演示)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问)
时间和空间是历史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包括各个时域的空间舞台是我们人类祖祖辈辈居住的屋子和活动的大舞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屏幕演示)新授:
一、认识“舞台”(屏幕演示)活动一:
地图是认识地理的一个重要工具,结合你们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地理知识,谈谈怎样认识地图?(屏幕演示)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基本要素,要能够辨别比例尺与方向,认识图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屏幕演示)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由于历史的另一个要素是时间,我们把反映过去地理状况的地图称之为历史地图,但历史地图与现代的地图一样吗?(屏幕演示)活动二:
(在屏幕上同时演示图1和图2)
图1是东汉疆域,图2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图1是历史地图,图2是现代地图。
请对照图1和图2,然后在下表的空格内填字。(屏幕演示表格)
(在表格的空白处点击显示答案)
这是一种同地不同名的现象,刚才大家在比较两张地图的时候,关键是要找对参照物,比如长安(西安)在黄河“几”字型的右下角附近。(方法介绍)练习一:
历史上这种同地不同名的现象你还知道哪些吗?(屏幕演示)建业—建邺—建康—江宁—南京(今)
暨阳—澄江—江阴(今)(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屏幕演示,注意此处仅是举例,与学生的答案未必一样,而且江阴的地名变化属于乡土史教学。)活动三:
(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图
1、图4和图5,并在图1旁加上注:东汉时把洛阳和长安分别称为东、西二京。)
图1是东汉疆域,图4是北宋疆域(局部),图5是日本疆域。
请指出图
1、图4和图5中的东京分别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图1:今洛阳、图4:今开封、图5:今日本首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屏幕演示)
这是一种同名不同地的现象。(屏幕演示)练习二:
说出下列的“东京”分别指的是何地?
1、东京曾作为XX年足球世界杯的主赛场之一
2、东汉张衡作《东京赋》表达对奢靡生活的否定
3、北宋灭亡后,有人怀念故都,写成《东京梦华录》一书(屏幕演示)
1、日本首都
2、河南洛阳
3、河南开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屏幕演示)阶段小结:
1、历史地图上的河流山脉和现代地图上的大体一样,不过名称有不少与今天不同。
2、无论是同地不同名还是同名不同地,大都出现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关键是要确定地名所在的时期。
3、历史上的任何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地点,只是有的我们今天能确定,有的还存在争议,有的甚至已不知道了。(屏幕逐一演示)(屏幕演示黄河下游河道主要变迁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地图上的河流山脉与现代地图相比个别也有变化,以历史地理小知识的形式显示,丰富学生的见识)
二、“舞台”表演(屏幕演示)活动四:
(屏幕显示图6:东汉末年形势)
请在图6的两个战役符号中,找出官渡和赤壁,分别填在方框里;(屏幕演示)
(在图6的方框内点击显示答案)活动五: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请在图7的几种箭头中,找出曹操进攻方向和败退方向,再找出孙刘联军的进军方向和追击曹军的方向,分别填在右上角的图例上。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前根据图7向大家讲述赤壁之战的过程。(屏幕显示活动要求和图7:赤壁之战形势)
(在图7右上角图例空白处点击显示答案,然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根据图7复述赤壁之战的经过)活动六:
(屏幕同时显示图8:张骞出使西域、图9:世界地图[局部]和10:中国地图[局部])
对照图
8、图9和图10,回答下列问题:
1、张謇出使西域的出发点是今天的(城市),途经今天中国的、和
(省份)。(在屏幕横线上点击显示答案)
2、你能看出张骞出使西域的一些什么问题?
古代西域的范围大于今中国的x疆地区,张骞出使西域,实际已经走出今天中国的边境而到达了中亚。(屏幕演示)
三、活用“舞台”(屏幕演示)活动七:
《三国演义》第27回写关羽在曹操军中听说刘备在河北,便千里走单骑投奔刘备,并敷衍出了“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具体路线如下: 许昌—洛阳—汜水—荥阳
请结合图11,并根据实际生活经验谈谈对这条路线的认识,从中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屏幕显示活动要求和图11:东汉末年形势[局部])
(图11左下角有一个按钮,点击可演示通常所走的路线,再点击回到原样,点击右下角按钮可演示小说中所走的路线,再点击左下角按钮回到原样)
分明直线可以到达的,又何必要在河洛平原上饶个大圈子呢!(屏幕演示)
启示:《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历史小说,而小说与真实的历史之间存在区别,不能完全信以为真,必须去证明其真伪。(屏幕演示)小结:
“人类与大地是当今历史的主题”──汤因比(屏幕演示)历史是时间、空间与人的活动密切联系着的一个概念。这个充满纯洁、光明和生命物质的世界,由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在她的温柔美丽之中露出的是日新月异的不同面容。(屏幕演示)
作为一名中学生,首先必须要能认识历史地图,理解人类世代所生存的大地,这样才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来学习历史,对生活在时空坐标中的人类进行生命关怀。(屏幕演示)
第二篇: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
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
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
大巫岚初级中学 黄秀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爆发、扩大、转折、胜利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历史材料,截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模拟战地采访,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情景和历史人物心态的创造性能力。通过撰写新闻稿件,举行新闻发布会,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独立思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搜集和交流材料,培养学生相互之间学习交流的良好习惯。通过模拟战地采访,培养学生的机智、灵敏、善于应对和揣摩人物心态的表现能力。
3.通过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明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关键在于各国人民的相互支持,浴血奋战,只有团结,才能战胜邪恶。
二、活动资源:历史教材,历史资料片,网上资源等。
三、活动准备:
1.由教师将所教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大组,设定组长一人,由其负责将组员按照特长进行活动分工。每组设有记者,负责新闻采访、新闻稿件撰写和新闻的发布。记者的身份分别是苏联、美国、英国、德国四大国记者。每组再找一人,由他们担任苏联、美国、英国、德国四大国首脑的角色(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化装,能模仿所扮角色的言行,效果更好)。余下的组员也编成小组,根据需要分别扮演所需要的角色,如总统助理、首相秘书、总理办公室主任、主席的保镖、二战时期的各国士兵、各国的普通群众等。在角色安排好以后,教师应指导各组组长,要求各组组员认真完成小组布置的任务。
2.采访顺序:可以按照二战的爆发、扩大、转折和胜利几个步骤顺序进行采访(为了增加真实情境,可在采访时设计一些情节以烘托气氛,如听音乐、看报纸等)。要求学生扮演者要态度认真严肃,具有专业素质。
3.采访记者要注意设计一些采访切入点或借助一些话题巧妙地进行采访,力求展示记者的聪明机智。被访者也要注意与之配合,但不可东拉西扯不着边际,浪费时间,影响活动的进行。若采访对象是军人,或是医生、军人的母亲,采访者要注意称谓、采访的方式和态度。
4.教师最好能同学生把采访的内容情节设计好,拟出采访的提纲、问的问题、采访的时间。注意所提问题一定要依据当时的历史情境,被访问者也要结合所处时代回答问题,使采访活动具有时代感、历史感。
四、活动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激发情趣。在教室里创设反法西斯战争的模拟场景。墙上图画,同学适当化妆,多媒体播放战争场面。经过布置,教室俨然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小战场”。
第二步:参与活动,学习知识。师生双方在模拟的“小战场”中学习。采访活动开始后,可以分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进行新闻发布;二是模拟新闻发布会,安排记者进行一些提问,对新闻内容进行质疑,等等。
第三步:总结教学,转化情感。临下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内容,启发学生通过“反法西斯战争” 的“参与”和“活动”,自然地感悟到战争的残酷,感悟到世界人民的团结、英勇。并通过谈感悟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团结协作的情感和爱祖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
活动课结束后,教师或学生组成的观众团要对参加活动的演员进行评议表扬,以便于今后活动的开展。
五、活动延伸
看一场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这一目的设置,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培养学生形成历史思维的习惯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
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寻找历史,感悟历史”
(一)激情引入:(师):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但是,过去的已经过去,谁都无法让时光倒流,又如何去寻找呢?(多媒体)。我们今天的生活、今天的文明并非空中楼阁,它有着几千年甚至十几百万年的历史根基,没有祖先的构木为巢,就没有今天的摩天大楼;没有祖先的养蚕缫丝,就不会有今天T型舞台上的五彩缤纷;如果不承接祖先的历史,也许我们还在茹毛饮血;也许我们还在刀耕火种;也许我们住的依旧是山窟石洞(多媒体同步)。尽管祖先的身影都已走进历史,凝固为痕,但他们生活过的土地都留下了曾经的足迹,千百万年过去了,我们仍旧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精髓。条条大路通历史,下面就把你们所开辟的通向历史的“新航路”展示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共同寻找、感悟已逝的岁月!
(二)分组展示:
第一组
大家好,我们小组寻找历史的途径是:参观考古挖掘成果。
我们确立的主题是:“静止的痕迹,流动的想象”
历史老师曾告诉我们:“留住想象就拥有了未来;而拥有了想象就可以预测过去”。因为通过考古挖掘发现的一些静止的遗址、遗物,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推测、研究、解密远古的历史,用心去感受那些逝去的不再鲜活的生命,与其做一次近距离的交流、跨时空的思考。如:龙凤峡
在距今约542百万年到488年百万年的寒武纪期间,有化石证明地球上“突然”出现了大量较为高级的生物类群,如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以及多毛类环节动物等。
这是射洪涪江流域的乌木,乌木是两千年到万年前,古四川地域天体发生自然变异,由地震、洪水、混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一些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通过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经过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炭化过程而形成的,故又称“炭化木”。
它是硅化木形成必须经历的阶段,在四川,多分布在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及其支流区域,经多位乌木爱好者取样作炭十四同位素测定,大多数的乌木的年代为距今两千多年至四万年之间。
乌木历经岁月沧桑,饱受多种自然内因和外因之力,使其天然形状怪异、古朴、典雅、仪态万千,许多外国友人参观后,惊叹其为“东方神木”。
总之,一些祖先的遗址遗物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久远的历史仿佛就在身边一样真实、触手可及,让我们感受到华夏祖先的艰辛、斗争以及中华民族每前进一步所充满的艰难与曲折,从而更加珍惜和立志传承中华文明。
第二组
大家好,我们小组寻找历史的途径是:参观历史博物馆。
我们确立的主题是“国宝奇珍,琳琅满目的历史”
我们很难有机会真正身临其境的参与考古挖掘工作,也很少有机会参观考古挖掘成果,但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参观博物馆,也许一天就可以跨越几千年甚至十几百万年的历史,有一种跨越时空隧道真实而刺激的感觉,在浏览赏思中思考岁月的沉淀、凝固的往事;在琳琅满目中感受中华文明国宝奇珍的叹为观止。
现在就带着大家去博物馆看看:
这是“实物区”:馆藏珍品有:
第三组
大家好,我们小组寻找历史的途径:游览名胜古迹
我们确立的主题是“古韵景观,流动的历史神韵”
因为游览观光一些名胜古迹,可以近距离的触摸历史。有的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有的具有极高的游览价值,如我们刚刚学过的这段历史就留下了大量价值极高的名胜古迹。下面就跟着导游去看看吧: 第一站去金华山,陈子昂的故乡。陈子昂故里金华镇是中国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下属的一个镇,位于涪江中西岸。因“一代文宗”陈子昂生于斯长于斯,加之她水秀山灵,故名闻遐迩,享誉中外。
陈子昂介绍
陈子昂(约659年-700年)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金华山古建筑群,散布山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山上林木蓊郁,有国家级保护古柏千余株。行走山中,山中无尘雨,却有空翠湿人衣的感觉。历代追索先贤遗风,来此凭吊者众多,且多有题记,都存于山中博物馆。杜甫晚年居蜀,曾扶杖前来,留下《野望》等名篇描写山中胜景,抒发心中慨叹!
陈子昂读书台位于射洪县城北23公里处的金华山上,是初唐诗人陈子昂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原名读书堂,或称陈公学堂。其旧址在金华山古观之后,今祖师殿一带,唐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陈子昂立旌德碑于读书堂前。中唐后政局混乱,战争频仍,学堂因之衰废。宋嘉裕年间,邑令庞子明在其遗址建拾遗亭。明初,拾遗亭已毁,后又于旧基建屋塑像,并立明远亭于其侧,成化时,县令郭镗立感遇亭,至清初,上述建筑全坍坏。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唐麟翔于学堂旧址建方厅一大间,置匾额为古读书台,道光八至十一年,邑令钱秉德,汪澍移读书台于岭后梧岗山。光绪六年(1880年),知县文芳等捐资劝募,拆去短垣,于亭前新建厅三间,翼以回廊曲槛,外置甬道门阁;亭右立精舍三间,亭后辟地增建大厅三间,匾额题留云山馆,游廊环绕,外蔽缭垣;最后砌台竖荷叶亭一大间,匾额题涵波临江,建船房三间,小榭一间,已初具规模。此后基本保持原状,略有增修。
古读书台内匾对甚多,多数为古今名家手迹。其木刻《感遇三十首》及《陈伯玉先生别传》等为重要文物,留云仙馆内陈列的陈氏有关文献资料亦不可多得。
在金华山陈子昂读书台内的一块臭石吸引了众多的游人。臭石,相传明嘉靖年间,有个在云南做副使的射洪籍宦官杨最,从云南曲靖县运回一块深灰色的石头,这块石头,形如人脑,表面微光,色呈灰黑。原高约1.2米,经多年来搬运敲击,现只有0.6米了。若以铁器击之,臭气顿出。清代袁霖先生的《臭石歌》就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此石:“敲石得乐声,煮石得其味,那见击石出臭气?不信将石砥,臭即随手起,遗臭千年存,谁知石端委?”石头击之有臭,世间少闻。(如图)。因些称它为“臭石”,并把它存放在今金华镇江西街的小寺里,人们便将这无名小寺称为“臭寺”。
新中国建立后,1983年9月运往金华山,收藏于此。入上山门,东柱刻有唐代“诗圣”杜甫《野望》诗于其上:“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嶲蟠之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独鹤不知何时舞,饥鸟似欲向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西柱刻有杜甫《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五言诗一首:“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孤舟系绝壁,杖策穹萦回。四顾俯层巅,淡然川谷开。雪岭月色死,霜鸿有余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台,石柱多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据专家考证,两诗均为杜甫手书,乃诗圣仅存于世之墨迹珍品。山门两厢石壁上,更有北宋书法名家黄庭坚手书“蔚蓝洞天”四个石刻大字,每字三尺,刚健雄劲,为金华石刻之冠。
总之,每一处古迹,每一个名胜,都可以述说一段历史,悄无声息的流动着历史的神韵,曾经的歌舞升平、骄傲自豪,曾经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让我们感受着朝代的兴衰更替,感悟着历史带给我们的成败借鉴。
第四篇: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陈艳淑
一、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初中生认知结构特点以及高考对历史图片的综合考查等几方面:
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1)历史学科是文科教育的基础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历史学习的对象大多诉诸直觉与想象,不能重演;学生的历史学习是对历史的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理解、认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思想、观点等学习对象。只有通过体验,学生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遥远的历史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与之交谈的对等象,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历史图景。因而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不凭借适当的资料,即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很难让学生对“过去的事”产生兴趣和热情,在观察历史事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理念中,有阅读、获取历史信息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用史实观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历史与现实问题能力,学会学习能力等四大能力目标。在这四大目标中阅读、获取历史信息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也是整个历史学习的基础。阅读、获取历史信息能力指迅速地选择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提倡学生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这一切都是学生通过搜集和处理多方面信息的过程实现的。历史史料繁多,相对而言,阅读、获取历史信息能力对学生学习历史显得更为重要。
二、历史图片教学的实施策略
历史图片包括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古迹遗址图、实物图、历史图表等。
在图片资料中历史地图有着重要的地位。古人说得好,“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这也是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方法。与文字的表现形式相比,历史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的空间状态方面有简洁、直观的特征,学者郑樵发出“即图而求易”的感叹。历史学有时间空间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历史发展过程就处在时间的演变中;空间则是地理环境,是历史演出的舞台。因而掌握历史空间概念是掌握整个历史的基础,要完整地理解历史,就要懂得当时的地理,需要借助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不同于地理地图、历史地图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揭示不同时期处于变化中的地理环境及在此环境中人们的活动,是对历史现象某种程度上的动态反映。历史地图在历史学习中的功能较多。比如:
其一,历史地图通过其特定的“语言”使抽象的文字表述具体化。
其二,通过不同的切入角度,对人类各个时期的活动舞台加以直观介绍,展示历史发展的不同层面,引发对比,训练比较能力。
其三,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如地图与图片,全图与扩大图,整体与局部相互补充,给人以完整的历史认识。
其四,历史地图与地理知识的结合,架通史地综合的桥梁;古今对照,架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第五篇: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学习《历史与社会》
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学习《历史与社会》
一、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
1.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历史事件的组成要素,如背景、时间、人物、经过、意义、影响、评价等。
2.找出反映各要素的关键词,画出基本结构,一预习阶段画到第一层枝节。
二、运用用思维导图做课堂笔记
1.配合教师上课及时补充或增加第二、第三层枝节。2.思维导图中关键词、各层次展开要有逻辑性。
三、运用用思维导图结构进行巩固复习
1.课后用几分钟分钟时间看自己的思维导图笔记,记住第一至第三层枝节关键词。
2.一个单元结束后,完成整个单元的思维导图。以此类推,最终要达到的效果是整册书可以画成一幅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