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下历史4、5课复习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0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9下历史4、5课复习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9下历史4、5课复习教学设计》。

第一篇:9下历史4、5课复习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4、5课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识记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地点、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作用。

2、能够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

3、识记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及内外政策。

4、能够认识到法西斯势力的恐布统治严重地威胁世界各平,现在和平局面的来之不易,争当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复习重点: 1、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美国罗斯福新政

2、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复习难点:

1、对《国家工业复兴法》中一些内容地全面地辩证分析和评价

2、经济危机与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关系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一课时 复习方法:

点拨、指导、小组合作、背诵 复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知识点: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作用

2、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学生写完后上交

二、中考链接点拨:

● 中考链接

1、近代以来,俄、日、美等国都曾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通过改革,这些国家的社会问题都不同程序上得到解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废除农奴法令摘录》

材料二 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农业。

——《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 材料四 我相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够对领导再次给予那种支持。——《罗斯福就职演说(节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法令”是由哪位沙皇颁布的?依据材料概括该法令的核心内容。(2分)

亚历山大二世 废除农奴制改革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哪一次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与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次改革后,日本社会性

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明治维新;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由封建社会逐步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3)材料三中的“新经济政策”是何时由谁领导实施的?材料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

1921年;列宁;商品交换

点拨:此处第三问是“材料认为”,所以应当从材料中找答案。

(4)哪一历史事件引发了材料四中的“危急存亡”?为了挽救“危急”,罗斯福颁布了哪一法律加强对工业的调整?该法律体现了罗斯福政怎样的特点?(3分)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5)综上所述,这些改革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1分)

推动社会发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10月下旬,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出现抛售股票的浪潮。一个月内股票价格下跌40%。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标志着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到来。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扩展到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而且遍及工、农、商、金融等行业。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40%以上,国际贸易额下降60%以上。大批银行倒闭,整个信贷制度濒于崩溃。3000多万工人失业,几百万小农破产。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3分)

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2)美国是怎样摆脱这次经济危机的?(2分)在这次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德国走上了什么样的道路?(2分)

美国:罗斯福新政 德国:法西斯道路

材料二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3)材料二中“僵化的苏联模式”指什么?(2分)

斯大林模式

材料三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采用苏联模式,经济建设取得过巨大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社会经济逐渐丧失了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4)你知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左”的错误有哪些?(2分至少答出两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5)改革开放后,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A)(2分)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船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此处教师处理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点拨,公布答案,学生改错。

三、教师进行知识梳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九下第4、5两课,这两课主要讲述了三个重点问题,一是经济危机,二是罗斯福新政,三是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其中罗斯福新政和德日法西斯道路都是由于经济危机而引起的,是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经济危机采取的不同的应对措施。下面我们首先回顾一下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师:经济危机爆发之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怎样的发展情况呢?

生: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发展繁荣一时。

师:由于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定了战后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世界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繁荣一时。但是这种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资本家们不顾实际的盲目扩大生产,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师:找学生回答经济危机爆发的时间、原因、特点、范围、危害。

面对着危机,资产阶级们纷纷寻找出路,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消除经济危机。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资产阶级们是怎么做的?

生:美国——罗斯福新政;德日意——法西斯道路。

师:关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目的、措施、评价、启示同学们可以根据导学稿结合课本进行复习。

点拨:在罗斯福新政当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这区别于以前资本主义放任自流的方针政策,加强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在这次新政当中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法律的措施来调整生产,防止盲目竞争带来的生产过剩问题,从而达到消除经济危机的目的。

美国历史是我们中考中的重点,前面我们复习了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后面我们还要复习到美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中考中出题的重点范围,而且在材料题中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切入点可以从美国总统,也可以从法律文献等角度来命题。

过渡:

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采取新政的方式,让美国安然的度过了这次危机,资本主义得到了巩固发展和提高。但是德国和日本、意大利则是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来克服经济危机——法西斯道路。

师:德国在《凡尔赛和约》中受到了极大的压制,民族复仇的情绪比较大,同时经济危机对德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经济崩溃,证据混乱,所以希特勒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上台,建立起了法西斯独裁统治。

学生根据导学稿复习课本,熟悉德国纳粹政权建立的时间,标志,表现,反犹狂潮的表现。点拨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建立和暴行。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一下知识点: 1.建立法西斯最早的国家是意大利

2.和其他国家建立法西斯独裁不同的是日本,通过军部的方式,而德国和意大利是通过政党的方式

关于轴心国集团的形成,学生从背景、形成、影响方面进行把握,同时注意这个集团的性质是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军事政治集团。

四、能力提升

学生背完基础知识后,复习导学稿能力提升部分的习题。

1.如何正确评价罗斯福总统?

①他针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实施了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并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

② 他还领导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2.面对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美国、德国和日本分别采取什么办法来摆脱危机?各自结果如何?

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使国家平稳地渡过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二战的欧洲和亚洲策源地形成。

3、(1)在1929—1933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德国和日本

(2)法西斯专政建立的顺序:意大利(1922年)、德国(1933年)、日本(1936年)

(3)最早对外侵略扩张的法西斯国家:意大利

(4)德意法西斯专政建立与日本的不同点:前者通过法西斯政党自下而上建立,而日本是以军部这个国家机构为核心自上而下推行。

五、学生背诵,教师巡视

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批阅导学稿中考链接部分的作业,重点是每班的边缘生、特长生、存在弱科的学生。批阅完成后,教师批阅课前听写内容,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学生。

六、达标检测

下发导学稿,学生利用五分钟的时间达标练习,教师公布答案,学生批阅打分,有疑问的学生先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点拨。

第二篇:七(下)历史第1——5课教学设计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隋朝建立和隋统一南北的时间。了解大运河开通情况并认识其历史作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分析隋朝建立和隋统一南北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正确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隋朝结束南北分裂、实现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千百年来享誉世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感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学重点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历史意义。教学难点

①开皇之治:由于本部分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不易引起学生兴趣,而且教科书叙述比较简洁,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②对开凿大运河的评价:学生由于生活经历有限,评价历史事件容易简单化。如何引导学生对大运河的开凿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本课的又一个难点。教学步骤

1、导入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即使是七年级的学生对于长城也应该耳熟能详。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项伟大的工程,与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被称为世界工程技术史上的奇迹。你们知道它的具体情况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的风采。”这样,由学生熟知的知识引向学生不太熟悉的甚至是未知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开始本课的学习。

2、讲解(1)隋的统一

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国号隋来源于杨坚的父亲杨忠,他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杨坚是谁呢? 杨坚,出身于汉族军事贵族集团。他的女儿是北周的皇后。580年,北周宣帝死,年仅8岁的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杨坚发动政变,废周静帝而自立,史称隋文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年号“开皇”。隋朝建立后,中原大地上只有陈朝能与之抗衡。隋文帝决心灭陈,他召集朝廷武官,商讨伐陈大计。以瞒天过海之计打败陈朝,不到四个月就将陈超拿下了,最终实现了历史上的又一次统一。隋朝能统一南北,结束中国历史自东晋十六国以来长达270多年的分裂。

为什么隋朝能够结束长期分裂,实现统一,它有什么样的条件呢? 条件:

①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 ②南北长期对峙割据,人民迫切希望统一 ③陈朝统治腐败 ④隋朝的强大

隋统一后,国家疆域达到了空前的广袤,经济也达到了空前的富庶。在604年隋炀帝通过特殊的方式继承了皇位,并开凿了与万里长城媲美的的大运河,那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它的开凿与隋之富庶有没有关系呢?

下面我一起来学习纵贯南北的动脉。(2)大运河的开通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科书主要介绍了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大运河各河段的概况以及对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关于隋炀帝为什么开凿大运河,民间有许多传说。其中一个故事说隋炀帝之所以开凿运河是为了到江南赏琼花。教师可以首先把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大屏幕显示三则史料:①开皇四年,“关中大旱,人饥。上幸洛阳,因令百姓就食”;②江南“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复衣天下”;③600年,李英林起兵于熙州(今安徽安庆)。次年,潮州等五州的尞民,纷起抗隋。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而隋朝却因“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让学生讨论,隋炀帝开运河是为赏琼花的说法对不对,从而分析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真正原因。然后作出如下分析:

从政治上来说,是巩固隋朝政权的重要措施。开通运河可以加强江南地方和洛阳的联系,以便通过运河直达江淮,进一步控制江南地区。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可以大大缩短行程,加强对南方人民的统治。至于永济渠的开凿则是出于考虑征伐高丽的需要。

从经济上来说,当时中国的南方,经过六朝时人民的辛勤开发,已成为繁富之地。而自古号称天府的关中,由于屡遭战乱,已经不能满足隋朝中央政府的需要,尤其京都长安的粮食供应更是匮乏,因此急切需要转运南方的粮食、布帛。那么如何运转呢?陆路运费太高,而且全靠人力、畜力,车轮又没有近代的轮胎,运输量小;水路则海运还不发达,又无贯通南北的自然河流。因此,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解决南粮北运问题,便成了隋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也是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那么,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当时最好的方法。

隋炀帝贪恋江都的繁华,为了本人巡游享乐的动机也存在,但不是主要因素。

◎开通运河的条件:隋朝政治上统一,经济上强盛,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条件。

◎大运河概况:一个中心,两个端点,四条河段,全长2 000多千米。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应充分肯定;但另一方面,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的过程中,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阶级矛盾也日趋深刻化了。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2、过程方法与能力

评价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研讨形成结论,逐渐养成主动探究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贞观之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懂得一个全面发展、能成就事业的人,必须要关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培养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坚强的意志,树立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繁盛时期,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贞观之治:中国古代曾领先于世界,尤以唐朝时期最为突出,而这一空前繁盛的基础,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这一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既是封建治世的典范,也是评价唐太宗的主要依据,因此是本课重点。难点:评价唐太宗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导言,由隋朝的繁盛而又速亡导入本课。

2、讲解

一、隋亡唐兴

主要让学生认识到隋亡主要是由于隋朝的暴政,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唐太宗开明统治思想的形成原因。唐朝建立的时间、李世民即位时间要求学生掌握。

二、贞观之治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科书主要讲述唐太宗开明的统治思想、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以及治世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的内容。(1)唐太宗开明的统治思想形成与他吸取隋灭亡的教训密不可分。唐太宗对于隋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在《贞观政要》中,记录唐太宗君臣谈到以亡隋为戒的事有45 处之多。唐太宗亲眼目睹了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看到了农民起义的巨大力量,认识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因而,他反复强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进而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和措施。

(2)唐太宗开明的政策和措施。教科书主要从任贤和纳谏两方面进行叙述。

关于任贤: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以他非常重视选官和用人。他任人唯贤,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歉收并用,“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一代能臣猛将尽为所用。其中既有原政敌魏征,又有出身贫寒的马周,还有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等,贞观年代人才之盛,历朝少见。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经提出:“能否知人和能否用人,是判断人君贤愚的一个主要标准。”这是颇有见地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算得上是一个能知人又能用人的明君。“贞观之治”的形成,与他手下有众多的贤臣辅佐密切相关。

关于纳谏:臣民规劝或批评君王,叫做“谏”,君王接受规劝或批评,叫做“纳谏”。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善于纳谏的皇帝。唐太宗说过这样精辟的话:“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贞观初年,唐太宗年年下诏求谏,甚至重金求谏,在大臣中形成了以进谏为忠的风气。向太宗进谏的大臣,仅见于记载的就不下30人。其中,最突出的则是魏征。魏征性格耿直,凡所谏诤,委曲反复不从不止。”“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从而使学生感悟唐太宗时期“从谏如流,谏臣盈廷”的局面。也正是由于关于纳谏,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错误,有力地推动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的出现。总之,任贤、纳谏既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也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资料比较丰富,搜寻起来也比较容易。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课前搜寻资料(教师也可以把教参中相关内容提前印发给学生),课上由学生讲述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的故事,也可以编成历史短剧演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一个想全面发展的、能成就事业的人,必须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进而养成乐于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3)治世局面的形成。首先,要帮助学生感知贞观时期经济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出示史料:唐太宗执政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年间的盛况,史称“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遍野”,又称

“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赍粮,取给予道路焉”。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祥和安定,国力增强,史称“贞观之治”。其次,要引导学生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为正确评价唐太宗打下基础。教师可以上学生根据自己对唐太宗的认识,并结合《唐太宗》像,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唐太宗,激活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知识与能力

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学习搜集课本中有关说明“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这一观点的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武则天图像的观察及阅读课文,了解武则天的基本史实;通过课文中《唐语林》中记载一段有关唐玄宗统治史料,了解“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通过收集课本中有关说明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史料,学习搜集有效信息进行验证史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武则天与唐玄宗有关用 人的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则亡”的道理;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同族自豪感,以树立为今 天中华民族 的振兴而奋发学习的决心。教学重点

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措施的基本史实。教学难点

理解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有效统治与社会经济繁荣的相互关系。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问引入

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中的导言,带着两个问题走入新课。

二、活动内容

(一)女皇武则天 请学生自学本节。

1、引导学生观察武则天的图像,启发学生用大胆想象来描述女皇的形象。

答:头戴宝珠凤冠,体态丰满,衣着华贵,神情喜悦,表现出中国古代女政治家的风姿。

2、讨论:作为女政治家,武则天在哪些方面有着过人之处?她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

答:兼通文史、多谋善断、中国古代惟一的 女皇帝、排除政敌、无字碑、不拘一格降人才、重视生产等。教师小结:略

(二)、开元盛世

引导学生读《唐语林》问:

哪些可说明“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

(重用贤能,任姚崇为相,整顿吏治,对军事、财政、漕运制度进行改革等)

哪些可说明“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唐朝疆域辽阔,人口剧增等)教师小结:略

(三)、社会经济繁荣 引导学生自学归纳

1、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农业生产、手工业、人中剧增、辽阔的疆域等。

2、反映唐朝繁荣昌盛局面的相关材料是哪些? 3、讨论:促使唐朝经济繁荣 的因素有哪些?

三、本课小结

要求学生述略,说说本课知识结构。

布置预习作业:

1、科举制是何时创立和完善的?

2、科举制是一种怎样的制度?

3、考试科目有哪些?考核内容各是什么?

4、实行科举制有什么历史作用?

5、唐人在喝、行方面有什么特点?

6、盛唐的思想文化有什么特点?

展示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板书设计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一)、女皇武则天--------中国古代惟一的女皇帝

(二)、开元盛世-----------重用贤能,任姚崇为相,(三)、社会经济繁荣气度

农业生产、手工业、人中剧增、辽阔的疆域

整顿吏治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联系当今考试的实际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唐朝人衣食住行的时尚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面貌的了解,感知科举制度的创新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想象唐朝人的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科举制焕发的活力,加深学生对科举制度的理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学习衣食住行时尚,学生通过相声表演体验想象唐朝人的生活,体会盛唐博大宏放的精神面貌。

通过学习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多媒体演示图片,创设课堂情境,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重点: 科举制焕发的活力 难点: 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首先,同学朗诵自己填写的乾陵武则天无字碑。生:(略)朗诵会现在结束,请同学们上交课下作的课本P19自我测评与自己填写的乾陵武则天无字碑,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成绩册。师:今天我们学习

师:(演示课题)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师:(演示江南贡院图)这是什么地方? 生:(略)

师:同学朗读课本P20正文第一自然段。生:(略)

师:这是什么拓本? 生:(略)

师:这是大雁塔进士题名帖拓本。22号同学请回答:什么叫科举制?科举制是什么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科举制有什么作用? 生:(略)

师:同学朗读课本P20正文第二自然段。生:(略)师:同学回答课本P20 想一想

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重在考察哪些能力? 生:(略)

师:同学朗读课本P21材料。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ou)中矣。”

——王定保:《唐摭(zhi)言》 生:(略)

师:唐太宗为什么要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ou)中矣”? 生:(略)

师:(演示唐三彩文官俑)这是什么俑? 生:(略)

师:这是唐三彩文官俑。同学朗读课本P21正文第一自然段。生:(略)

师:同学请回答:科举制有什么好处? 生:(略)

师:同学朗读课本P25材料阅读。

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anfu)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王定保:《唐摭言》 生:(略)

师:同学谈谈,读了这段材料,你怎样看科举制度?怎样看现在的考试制度? 生:(略)师:(演示唐代面食)这是什么时候的面食? 生:(略)

师:这是唐代面食。请同学们看P24你知道我国古代食用面食的情况吗? 生:(略)

师:同学朗读课本P21正文第二自然段。生:(略)

师: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唐代物质生活情况。

师:(演示唐朝陆羽写的《茶经》)这是何时何人写的一本什么书? 生:(略)

师:这是唐朝陆羽写的《茶经》。同学朗读课本P21正文第三自然段。生:(略)

师:同学谈谈唐朝人饮茶的情况吗? 生:(略)

师:(演示唐戴帷帽骑马女俑)这是什么俑? 生:(略)

师:这是唐戴帷帽骑马女俑。同学朗读课本P22正文第一自然段。生:(略)

师:同学谈谈唐朝人骑马出行的情况吗? 生:(略)

师:同学出两个人表演一段相声 《衣食住行时尚》 乙:好久不见了 甲:好久不见了!

乙:你今天怎么穿成这样啊? 甲:这是唐装啊!乙:唐装?

甲:对呀,这是今年最流行的呀,乙:是吗?

甲:我现在已把唐朝乐队奉为我的偶像,做为唐朝人感到无比骄傲。

乙:你成了唐朝人了? 甲:对呀!

乙:那好,我考你几个问题?你们唐朝人都穿什么呢? 甲:没看见么?头戴胡帽、身穿胡衣、脚蹬胡靴。乙:那你们唐朝人都吃点什么呢?

甲:吃啊,问对了,好东西可多了,饺子、胡饼了,最好吃的是毕罗。

乙:毕罗是什么呀? 甲:手抓饭哪!

乙:就是那种用手抓起来,吃得很香的哪种饭? 甲:就跟没说一样 乙:那你们都喝什么呢? 甲:刚吃完就喝呀? 乙:说一说么

甲:我们是边吃边喝(做喝动作)乙:咖啡? 甲:(摇头)乙:牛奶? 甲:(摇头)乙:冰红茶?

甲:还酸奶呢?是茶。乙:茶呀!

甲:以茶待客、以茶会诗这已成为我们唐朝流行的总趋势了 乙:那么早你们就饮茶了?

甲:不知道有一本书叫《茶经》的书么?

乙:《茶经》?我听说过有《诗经》、《书经》、《圣经》,没听说还有什么《茶经》啊!

甲:你怎么这么没文化呢?我们唐朝有个叫陆羽的,《茶经》就是他写的关于茶的专著。

乙:那我今天晚上去你家品品这一千多年历史的茶 甲:告诉你,跟着我你就长学问吧!

乙:我再问你个问题,你们唐朝人都住哪儿啊? 甲:象我这样从上到下都是名牌,当然住高楼厅榭了 乙:高楼厅榭呀,那象我这样的人呢? 甲:你呀?也就住小平房吧!乙:怎么会这样呀?

甲:当然了没给你整小山沟就不错了 乙:我再问你一个问题 甲:还问哪?

乙:问问么?你看现在的人都化妆,你们那时候也化妆么? 甲:你一提这个我就激动,我们化得可好看了,红色颜料涂在脸上,头上梳着高高的椎髻,嘴唇涂得黑黑的

乙:哇,好酷呀我,再问一个问题你们出门都怎么走啊? 甲:(做骑马动作)乙:骑马呀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课程标准〗

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天可汗”的含义,了解唐太宗受到少数民族拥戴的史实。

讲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并能说出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列举唐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简述“和同为一家”的含义,并能说出自己体会。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识读“唐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了解唐朝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以及他们与唐朝密切交往的史实,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收集整理唐朝民族交往的传说故事,掌握收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重走“文成公主进藏路线”的活动,掌握史实,体会文成公主入藏的艰辛。

编演历史剧,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式和巩固是各民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是各民族之间友好交融的结果。

认识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友好交往的基础。

通过唐朝民族政策的了解,树立尊重别人、平等待人的意识,培养学生待人宽容、豁达的性格。〖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 陌生的地名、人名、族名较难掌握;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民族关系的主流。〖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是唐朝民族关系史课,着重介绍了唐朝和睦、融洽的民族关系的历史。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唐朝密切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进步,巩固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本课用“天可汗”“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和“点苍山会盟”三目来说明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和同为一家”。唐太宗平等对待少数民族赢得少数民族的拥戴;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联系与交往;点苍山会盟促进了西南地区和内地的交流。

总之,唐朝先进文化吸引与开放的民族政策是和睦的基础,少数民族首领也为友好和睦做出了贡献。通过唐朝民族关系史的了解,能进一步加深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时代特点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准备

中国地理挂图、直尺、丝带、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地点和路线标识(用硬纸板剪制)。学生准备

搜集文成公主入藏的传说及其他资料、直尺、丝带、中国地图。根据课本图片和收集到的资料等编演历史短剧。〖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收集有关资料、编演历史剧等活动进行探究式教学。

一、“天可汗”:唐太宗

二、文成公主进藏:密切了唐蕃的联系和交往

三、点苍山会盟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省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我想知道我们班都有哪些民族的同学。同学们能帮我找到答案吗?

生:统计班内民族构成,并汇报结果。师:谁来说说你们是如何对待不同民族的同学的? 生:举出自己和身边同学对待少数民族的不同事例。师:(表扬鼓励。指导学生对不同态度作褒贬评价,使学生有正确的对待少数民族的意识,各民族应是平等的,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团结)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很多朝代为巩固政权采取措施解决民族问题。同学们认真想一想,看能不能举出一些例子?

生:举出所知道的史实或例子:昭君出塞、秦始皇派兵北伐匈奴、文成公主进藏„„

师:(表扬引导)同学们所知道的文成公主进藏,这是唐朝民族关系的典型史实。那么唐朝的民族关系究竟如何呢?(打开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读课题“和同为一家”,体会唐朝的民族关系)

生:唐朝民族关系密切、友好、平等„„

师:(总结引导)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新课学习

师:(课件展示问题)

唐朝边疆有哪些少数民族?同时,用“唐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闪烁显示唐朝边疆分布的主要少数民族。

生:观察地图,并说出唐朝边疆分布的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突厥、吐蕃、南诏。

师:出示中国地图,要求学生对比说出各少数民族大概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

师:(创设情景)唐朝边疆这么多少数民族,如果唐朝不解决民族问题的话,肯定对唐朝统治不利。假设你是唐朝皇帝,你将会怎样处理这一问题 小结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唐朝民族关系,你是如何认识唐朝的民族关系的? 生:谈体会认识。教师总结

在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感召下,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同为一家”。密切的民族关系,巩固了唐朝政权,也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第三篇: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计划

双峰八中:邓望宜

第一课时

本课高考地位:《“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题目比较频繁,有主观题、也有选择题例如2015年课标卷1考了主观材料题: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特别在十九大我们的习主席提出:“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深深根植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实现民族复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由此本单元及本课地位突出。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考点整合: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百家争鸣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概况,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精神内涵和教育上“有教无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体会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境界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唯物史观的养成)。

(设计理念:以高考考纲为依托,掌握基本的知识,综合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比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着重要学生用历史唯物史观来分析问题。)复习重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 非子的主要思想。复习难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学生学会用唯物史观来分析问题。

(设计理念:夯实基础知识,人文精神与文化自信紧密靠拢,史观分析法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近年来高考的常考点,具体体现在历史主观题12分的大题中。)复习方法:

比较分析法,史料研习法,图片教学法,自主分析

(设计理念:高三一轮复习第一在于夯实基础,第二在于养成自主分析问题组织语言的能力培养,第三高考重在能力的考查,大量的史实材料的阅读。)复习过程:

一.导入观看最近热门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中的关于中国文化传承的部分。

(设计理念:枯燥的高三来点调味剂,既可以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可以了解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再读教材,考点整合 1.学生归纳,明确知识点

2.再读课文,夯实基础(列出提纲,学生自主总结)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2.社会原因: 3.派别代表: 4.历史影响:

二、先秦思想

1.儒家:(1)孔子(2)孟子(3)荀子 2.道家:(1)老子(2)庄子 3.法家:韩非子 4.墨家:墨子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2.社会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发生大变革

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教育学术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3.派别代表:

儒家:孔孟荀

道家:老庄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4.历史影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墨家思想的非攻、尚贤,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孔子 生平:

春秋晚期鲁国人,曾周游列国,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言行载《论语》,被尊为“至圣”。思想主张:(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概括)(设计理念: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概括材料的能力。)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篇》

材料二: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了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材料三:“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材料四: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①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

②政治上,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③行为规范上,主张“克己复礼”

④文化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留下宝贵教学经验,整理古代典籍“六经”

学生研习探究:如何看待孔子政治思想的积极性和保守性?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的“仁”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我们现代人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他的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但孔子主张的“仁”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百姓,以免引起社会动荡,孔子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阶级差别的仁爱,而非普遍意义上的仁爱。

其“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尊卑有序,承认阶级压迫、压制人民斗争的保守性和消极性,这也是的后世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设计理念:明确评价题型要辩证的看待。)(2)孟子 生平:

战国时期邹国人,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采用。著《孟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

思想主张:

①主张实行“仁政”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④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重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高考自主设计题目:原创题

习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的演讲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历史上那一次会议精神也能充分体现材料的观点?明确答案:包含并蓄的精神,多元文化并存。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精神。

(设计理念:高考不仅考学生也考老师,大胆的以教材为依托,以时政热点为方向设计原创题目,对教师的能力素养有很大的提高,学生也能获的更多的收获。)(3)荀子 生平: 战国时期赵国人。著《荀子》一书。思想主张(自主阅读明确)

① 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④认为自然有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唯物思想)研习探讨:荀子被称为儒家思想的异端,你怎么看待?(结合史实进行分析)

(作业时间5分钟,并要求学生当场作答,要学生读自己的答案,并讲出自己答案组织的缘由,教师当场进行指导)

(设计理念:重在培养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进行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作业1:.(09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

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

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设计理念:当场体验高考)

作业2: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结合史实进行分析。

(设计理念:前面对于荀子的异端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指导,学以致用,巩固训练。)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板书设计: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2.社会原因: 3.派别代表: 4.历史影响:

二、先秦思想 儒家:

(1)孔子 :主要主张(2)孟子 :主要主张(3)荀子 :主要主张

本节设计理念:本节内容是高考常考点,依据高考考纲,新课程标准、结合十九精神中主席强调的文化自信,民族根本等理念再结合本班学生具体的学情,基础知识不扎实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浓厚,设计了本课时。落实基础知识,拓展知识点,同时进行高考答题的方法技巧指导,并且当场检查到位。用大量的史实材料突破重难点。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原创题目,双向提高。同时对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学会用历史唯物史观来分析看待问题。

第四篇:一语下《识字4》教学设计

识字4

主备:杨碧薇 执教:闾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3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树立学好汉字的信心。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儿歌。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能按字形结构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2.让学生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轮、轨、载、转”。2. 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借助偏旁,让学生初步了解“车字旁”的字都和车、交通有关系。教学过程:

一、观察字盘、揭示课题。1.师板书:“车”。

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齐读“车”。

2师出示转盘,今天“车”找了许多好朋友,组成了一个个新的生字。它们来了,想认识它们吗?

2.学生试学:仔细观察转盘并请学生上台指着自己认识的字读给大家听。3.认识新的偏旁“车字旁”,全班书写笔顺。4.你知道哪些车?

轿车、卡车、火车、动车、摩托车、自行车、三轮车、马车、水车、风车 5.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和“车”有关的识字韵文,板书课题《识字4》。

二、读准字音,学习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词连读。

合作共学:四人小组交流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在书上做记号,多读几遍。2.检查指导。

(1)请小老师转转盘,领读新字,教大家读三遍。(2)出示卡片,开火车读字词。

相机指导:“轮”是边音,“车、装、转、输”是翘舌音,“载”是平舌音。

(3)导学提示:说说从读中发现了什么。(“车字旁”的字通常和车、和交通有关系。)

教师相机渗透形声字的知识:这几个字都是形声字,“车”是形旁,它们的意思都和“车”有关;另一部分是声旁,表示读音。

(4)将字词连起来反复认读,加深巩固。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车、轮、轨、载、转

说“车子旁”。“车”作偏旁时,发生了变化,请小朋友仔细看,注意观察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结:笔画发生了变化,横变成了提;笔顺发生了变化,先竖后提。请小朋友拿起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车子旁。

1.学生试学:请学生《练习1》中的笔顺表,记住生字的笔顺。2.学习新偏旁。3.合作共学:

(1)指名说笔顺、组词。

(2)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说说写字时要注意哪些关键笔画。4.教师示范写。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5.反馈纠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本课的生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识字4》,一起去了解坐上和谐号是怎样的感受。

六、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韵文。2.生字描红,完成习字册上相关内容。板书设计:

识字4 车 轮 轨 载 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进一步了解同一个偏旁加上不同的基本字能组成新的字,这些字之间是有关联的。2.背诵儿歌,理解儿歌。教学重点:背诵儿歌,理解儿歌。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迅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词卡片。

2.今天我们将继续学完《识字4》。

二、认读儿歌。

1.猜谜:身子长长似条龙,从头到尾节节通,一日千里不歇脚,运输线上日夜忙。(猜一交通工具)火车也叫列车,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火车有关的儿歌。

出示儿歌,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

2.学生试学:同桌互相检查,注意正音,同桌读得好的送给一个大拇指。3.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4.合作共学:去拼音读。

四人小组合作读,一人一行。比比哪组读得好。师生相机评价。5.学生试学:看图理解“车轮”、“轨道”。(1)指名说哪些车都是在轨道上行驶的。

补充:火车为什么要在轨道上行驶? 火车要在光滑的轨道上行驶是为了更省力。在100多年前,蒸汽机发明后,就出现了用钢铁做的轨道,火车轮子滚动的阻力大大降低了。另外,火车非常重,如果让火车像汽车那样行驶,一般的路面都难以承受那样的压力。钢轨下架设枕木就降低了火车对地基的压强。教师相机出示图片。

6.合作共学: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装载”、“运输”的含义。

(1)请学生说说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可以用这个词说一句话的形式进行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用车运送旅客就叫载客,用车运送货物就叫载货。把车、船等上面的货物全部搬下来就叫“卸载。”

7.再次认读词语和生字。

1.合作共学:借助相关资料和插图,理解“和谐号,跑得快”。

⑴了解“和谐号”的名称由来2007年4月18日起在中国铁路第六次提速调整后开行的CRH动车组列车。CRH为英文缩写,全名China Railways High-speed,中文意为“中国铁路高速”,是中国铁道部对中国高速铁路系统建立的品牌名称。

⑵感受“和谐号”运行的速度世界上短跑速度最快的动物是猎豹,最高时速可达到每小时100公里。“和谐号”每小时运行速度可达200公里以上,最高可达350公里。怪不得儿歌里说“和谐号,跑得快”。

请做过动车或火车的同学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从儿歌中找一找,你从哪个字或是哪个词中能感觉到“跑得快”。交流:扑面、飞、转眼

理解“扑面”:你坐在车上,看车窗外的景色,有什么感受?是呀,我们坐在动车上,经常会产生错觉:觉得自己没动,而车外的景物、建筑物在飞快地往后跑。

理解“飞”:一般鸟雀的平均飞行速度是每小时32—61公里,长途飞行最快的雨燕,每小时可达110公里,和谐号每小时可达200—350公里,大约是雨燕的3倍,真厉害呀!

理解“转眼”:表示极短的时间。从北京到上海,乘坐普通火车,(出示绿皮火车的图片,这种火车只有车头有动力)要二十几个小时,差不多要一天一夜,如果乘坐动车,可以缩短一半时间,大约11-12个小时,如果乘坐高铁,又能缩短一半时间,大约五六个小时就能抵达,真是快捷又方便。

谁还知道还有什么词语也能表示时间是非常短的?相机出示词语:眨眼、瞬间、刹那。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8.学生试学:谁能抓住刚才找到的词语,用朗读的形式让我们感受到“跑得快”。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相机评价。

9.看到我们中国的动车能开这么快,你想说点什么? 让我们带着自豪的语气把儿歌完整地读一遍。10.和谐号为什么能跑这么快呢?

①“和谐号”车头呈流线型,可以降低空气阻力,而且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所以跑起路来特别快。②精密的轨道,也是实现高速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高铁线路,还要求路基特别坚固,“不怕压”。夯实路基时,采用不容易沉陷的AB级土质,再加上混凝土碾压,固化后,用镐都刨不动。1000多吨的运输车不会在路基上留下印痕。轨道便铺设在这层路基上。普通铁路铺轨,是用25米长的钢轨焊成100米钢轨。当列车行驶在焊接点上,会发出声音,焊接点越多,声音越频繁。京港高铁轨道上,不再有普通铁轨上散碎的石子。轨道被混凝土浇筑成一个牢固的整体,武广客专全部采用100米长的钢轨,然后焊接成500米长。接头处,采用无缝焊接工艺,并打磨降噪。每隔500米才有一个无缝接头,看起来像一根一样。“因此更快、更安静也更安全。”

11.学生试学:试背儿歌。人类越来越聪明,科技越来越发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让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试着来背一背儿歌吧。

同桌互背互查。

三、指导书写。指导书写:美、京、海

1.学生试学:请学生《练习1》中的笔顺表,记住生字的笔顺。2.学习新偏旁。3.合作共学:

(1)指名说笔顺,组词。

(2)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说说写字时要注意哪些关键笔画。4.教师示范写。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5.反馈纠正。

四、作业设计:

1、背诵儿歌。

2、完成习字册相关内容。板书设计:

识字4 美 京 海

第五篇:第5课教学设计

《哲学与人生》

第5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理解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情感态度观念:乐观进取、不怕挫折、积极向上。运用:正确对待自己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

教材分析: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5课题目是变化发展与顺境逆境本节通过世界是变化发展的引出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从而让学生懂得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学情分析:

1.现在的学生不少是独生子女,他们少受磨难,对社会的认识比较粗浅。遇到困难和挫折会一筹不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进入社会以后如何去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磨难。3.理论有些偏多且深,学生难以理解。

4.基于以上情况,不能把本门课程上成面面俱到的理论课,而应深入浅出教育学生学会如何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磨难。教学重点:

1、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如何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磨难。教学难点: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设计:多媒体教学、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设计:

1、通过复习导入新课

2、出示多媒体图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变化发展。

3、通过和学生互动方式引出新事物和旧事物

4、举例说明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5、举例说明人生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一、复习旧课:提问:什么是联系?

二、讲授新课:

第5课、变化发展与顺境逆境

一、事物发展的永恒性及其本质

1、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

概念: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新事物: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2、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3、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小结:总结本节重点难点。

布置作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包含的哲学道理。教学反思:通过本节教学今后在举案例的时候多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下载9下历史4、5课复习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9下历史4、5课复习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5课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

    北师大历史九上第5课 中古欧洲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第5课 中古欧洲(第11—1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拜占廷帝国建立过程,培养学生从整体把握历史脉络能力和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2.了解欧洲主要国家建立的过程。 3......

    4 5课品社

    4.身边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多角度地了解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经济状况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状况。 2、情感:感受经济不发达,人们生活的窘困,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树立高......

    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要点4

    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要点四 第19课一、清朝加强西藏的管辖(**、**和驻藏大臣) 1、确立册封制度: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赐予“**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4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四中国古代历史——先秦史(中华文明起源 ——秦)1.文明起源——夏——商——西周——秦 社会变革过程:国家的诞生:农耕生活(1)——农耕聚落形成——凌驾于一般聚落......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教学设计 [1500字]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教学设计 第13课 挑战“两极” 一、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

    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设计理念

    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通过国培进一步学习,我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将教学实践中自己的一些教学设计理念浅谈如下:一、以探究问题为目......

    八年级历史下期末复习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一、复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复习使学生识记、理解并掌握以下历史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