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5课品社

时间:2019-05-13 02:1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 5课品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 5课品社》。

第一篇:4 5课品社

4.身边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多角度地了解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经济状况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状况。

2、情感:感受经济不发达,人们生活的窘困,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树立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能力:通过自己对长辈的采访,调查生活小故事,收集有关购物票证,学会思考和分析。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收集一些购物票证,了解一些计划经济时代的小故事,为教学做准备。也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发动学生查找,收集有关资料,为教学做相应的铺垫。

第一课时

(一)爸爸的回忆

1、投影出示:一张肉票,你们见过吗,它有什么作用?

2、引出“爸爸的回忆”――《买肉的故事》

(1)谈话:现在有没有同学跟爸妈去过超市买过肉啊,能介绍介绍吗?(2)老师讲《买肉的故事》

(3)为什么买肉要票呢,有票买到肉了吗,全班讨论。

(4)爸爸每次买肉的经历为什么会让他记住一辈子啊,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

3、试想这样的生活,假如一个月都吃不到几个鸡蛋,每月只吃二两肉(相当于一顿麦当劳套餐中的肉类食物),一家人合用小半块肥皂(不是香皂),有的人家一年都吃不上一回白糖,平时烧菜看不到油花……有什么感受?

出示有关图片:这样的日子,离我们并不很遥远,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经历过。你们想了解那个时代吗?

(二)琳琅满目的票证 投影:各种票证。

同座位讨论:这些票证的用途。学生观察感叹:

粮食――粮票、棉布――布票、食油――油票、食糖――糖票、猪肉――肉票、肥皂――肥皂票……票证名目繁多,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春节吃的花生、瓜子、馒头,用的火柴、肥皂、食盐等也离不开票证,冬季的萝卜、土豆、白菜、大葱有时也要凭票或凭证供应。这一大把花花绿绿的票证,构成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风景。

四人小组讨论:离不开票证时代人们的生活情景。全班交流。

(三)小采访

1、小记者的采访。

2、播放采访过程。(这部分教学要渗透采访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出示“采访记录”。

4、谈谈感受。

(四)讨论会

组织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每个年代人们购买日常用品要用票证? 教师启发:

在社会主义初期,我国经济还不发达,政府为了保证每个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采取了计划供应的政策,按户或按人发放各种购物票证,于是凭票证排队购物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一种象征。

(五)课后延伸

1、自己当一回小记者,就30多年前人们日常物品供应的情况,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并记录采访内容,注意采访时的语言。

2、收集各种票证,并仔细观察,进一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第二课时

(一)图片导入,引领访谈

1、图片:一片农作物生长茂盛的农田,一眼望去没有边际,你的眼前是什么?是怎样的农田?(学生自由描述)想象一下,农田的主人此刻的心情怎样?(一定很美好,畅想着丰收的情景)

2、再现:同样的是这一片农田,曾经有过这样的状况,出现庄稼瘦小的情景,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3、听听李老爹的故事吧。

(二)讨论交流 教师简要介绍。

(三)历史一幕

1、这样下去农民干活会有积极性吗?吃饭问题成为头等大事,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了。

2、于是,小岗村的举动引发了全国农村的改革,读小岗村的故事。

3、讨论研究:这一张契约与之前的工分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这小小的契约,会有惊天动地的意义呢?

(四)我们的责任田

1、你们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什么吗? 教师简要介绍。

2、你知道责任田和以前的田地有什么不同吗?看图听听“我们家的责任田”。针对城市的学生设计:读一读小调查,分析农民承包责任田的情况,感受农民们喜悦的心情,想象此刻在田间的农民心情怎样?会怎么想呢?

(五)家庭的变化

农村实行改革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你家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可以写也可以画出来,(城市的孩子说说自己的见闻)读小资料。教师小结农村巨大变化。

第三课时

(一)照片导入

1、投影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张“全家福”照片,再让学生展示自己家庭的照片。

2、从这些照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3、家庭的变化使我们心中流淌着一首首欢乐的歌。整个中国的变化就像一首春天的歌,大家想了解改革开放后,我国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吗?

(二)城市新貌

1、小渔村的变迁

深圳原是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后来成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城市。出示中国地图:谁能准确地说出深圳的地理位置?

简要介绍:深圳古时候是流放犯人的地主,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也只是边陲小镇。现在大家对深圳的印象是……(繁荣、美丽、发达、发展迅速)

深圳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位置靠近香港、政策优势、吸引资金、技术、人才)

2、地图显示:深圳迅速崛起,深圳附近的珠海、中山、东莞等城市也迅速发展形成一个城市带,这个以深圳、珠海、广州为核心的三角形经济地带,我们通常称它为什么?(珠海三角洲,随之,东南沿海也崛起了)

3、小结:改革开放给城市带来了繁荣。

4、你还了解哪个城市的变化发展,四人小组讨论。

(三)自己身边的变化

1、出示歌词《春天的故事》,你会唱吗?唱出来给大家听听。

2、在歌声中看着自己带来的照片,想想自己身边所发生的变化。

3、班级小调查:全班同学家庭电话普及率、家庭手机合用率,拥有两台电视机、拥有私家车的有多少个家庭,教师及时调查结果记录在黑板上,注意格式,为学生课后展开调查做好铺垫。

4、读一读:人们生活今非昔比,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话题。

(四)家庭叙事

当你翻开旧影集时,一定也想听听它背后的故事吧!

1、听朗读《奶奶的影集》

2、在你收集自己家的老照片或纪念物品时,了解到它背后的故事吗?说一说,和我们大家分享。

(五)课后延伸

社会小调查:社区人们生活的变化。学生分四大组讨论:

从社区人们和生活――衣、食、住、行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教学反思:

5.感受村民选举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村官的职责,知道村干部官虽不大,但是责任十分重大,懂得尽心尽职的好村官造福村民,不尽职的村官则会对全村经济和村民们带来很大的危害,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2、情感:激发学生们对好村官的敬佩之情。

3、能力:提高学生收集信息,观察思考,语言表达和道德辩析的能力。教学准备:

1、设计课前调查表

2、准备录音磁带:李小东家的故事

3、录像:好村官李元龙的新闻报道片段、豫剧《村官李天成》片段。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1)听录音:李小东家的故事

(2)前些日子,李小东有什么烦心事儿?后来他们家的苦恼是怎样解决的呢?

2、揭示课题:第五课 感受村民选举

(二)互动交流

1、调查交流(1)每个村都有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我们村的村民委员会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呢?村长是谁?

(2)我们村的这些村干部们一年来为村民们做了哪些工作呢,老师课前让大伙儿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过了吗?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调查的结果。学生交流,形式不限。

(3)通过刚才的交流,谁来说一说村干部们的职责是什么呢?

2、好村官的故事。

(1)录像:好村官李元成的新闻报道片段。

设疑:为什么数千村民都含泪赶来向村支书李元龙作最后的告别呢?(2)自学课文,了解李元龙的故事。

(3)看完、听完李元龙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

(4)像李元龙那样的好村官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好村官的故事呢?

3、不称职的村官。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一谈自己所了解的一些不称职的村官。

(三)引领访谈

1、你对我们村的村干部的工作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他们的工作称职吗?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2、请你对他们的工作提一提建议。

(四)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呢? 教师总结。

2、课后调查:问一问家长或邻居,村民们喜欢什么样的村官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内容?

2、引入:村干部虽然官不大,但是责任十分重大,好村官人人爱戴,人人欢迎。不称职的村官人人唾弃,那么村干部是怎样产生的呢?

3、揭题:我国村干部实行民主选举制,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村民们是怎样选村官的?

(二)了解“村民选举”

1、教师:瞧,山东省济宁市郊区刘营村今天格外热闹,他们在干什么呢?

2、听录音:“山东省济宁市郊区刘营村村民选举”。

交流:(1)村民们是怎样选举村委会干部的呢?回忆一下,和我们竞选班干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那位70多岁的老人,尽管行动不方便,也来亲自投上神圣的一票,这是为什么呢,他是怎样说的?

(3)大伙儿想选一个什么样的村官?

3、讨论:(1)为什么要通过全体村民直接民主选举产生村委会的干部?

(2)分小组讨论,并作记录。(3)组织交流。

4、村民民主选举村干部有哪些好处呢?谈谈你的看法。

(三)村民眼中的村官

1、村民们喜欢什么样的村官呢,请同学们听一听乡亲们的想法。

2、录像:“大家眼中的村官”采访。

3、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所调查了解的“村民们所喜欢的村官是什么样”。

4、读民谣,概括人们希望选出什么样的村干部。

5、情境创设:出示几个村干部候选人的简介。村里要选村委会主任了,谁能当选呢,你说说看。

6、讨论:为什么选村官要如此斤斤计较呢?

7、交流:有人说村民们如此斤斤计较是好事,你认为呢?

(四)大学生村官的故事

1、录音:介绍大学生村官黄梁兵。

2、小小辩论台:大学生当村干部值得吗,说说你的看法。

(五)活动:模拟选举村干部

1、自学课文,了解选举办法和程序。

2、分工负责,进行筹备。

(六)总结延伸

建议学生有机会参观村民选举。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家住在哪里?属于什么社区,哪个居委会?

2、揭题:那你们知道居委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吗?居委会的主要工作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居委会。

(二)交流感知,了解居委会的职责和工作

1、老师介绍自己所在社区的居委会。

2、观看多媒体,居委会阿姨的一天。

这位居委会阿姨一天做了哪些事呢,你知道居委会的任务是什么?居委会工作人

员应当做哪些工作呢?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3、新闻特写:居民代表会解决“老大难”。

南京双桥新村居委会是怎样为居民们解决“老大难”的?

4、居住在城市的家庭,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5、介绍优秀居委员主任的先进事迹。先引导学生介绍,教师适时补充介绍

(三)讨论评价,了解居委会的选举

1、介绍居委会主任的竞选。

2、世界之窗:法国也有居委会。

3、讨论:

(1)你想选举什么样的人担任居民委员会主任,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五)调查实践(课外)

1、采访的具体内容:

(1)了解你家居住地的居委会的组成以及选举情况。

(2)看看居委会是怎么工作的?社区有哪些便民服务项目,给当地居民带来哪些方便?居委会帮助居民解决了哪些实际困难,列举一些感人事迹

2、完成调查报告。合作完成一份采访报告。

4、各小组汇报交流。教学反思:

第二篇:如何上好品社课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品社课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思品课程进行了整体的改革,它涉及到时代背景的变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课程任务的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的明确界定、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因此,要把思品课上出实效,就必须在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品德课的课程位置是。)表格分析 二、一堂好的品德课标准是什么?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该呈现出“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一)如何在课堂中呈现出“生活性”?

1、新课导入生活化

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2、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教学活动生活化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二)如何在课堂中呈现出开放性?

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那么如何做到教学的开放呢?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安全才能回家》一课,要求学生懂得交通规则和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可带领学生在学校附近的马路上,公路边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安全教育,远离交通事故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互动式的教学

(《课标》)互动式教学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

互动式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

5,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在考核时,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思想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考核与行为能力的考核相结合;重在平时性考核,形式可采用教师评、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

6.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

(二)如何在课堂中呈现出活动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讨论、搜集信息、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过程:

一、有趣的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如“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讲故事” “猜谜语”“智力比拼”、“欣赏乐曲”“影视文件”等。

如在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我是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上面短短草,下面短短草,中间有颗黑葡萄,有它可以看书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猜到,学生能不积极吗?“此物生得怪,肚下长脑袋,宝宝袋中养,跳起来真快”“面孔相猫,岂非像鸟,天天上夜班,部署本领高”等等,都是与动物有关的,适合要讲的课《我和动物交朋友》紧密相关的,很自然、有趣,小学生当然是在快乐的思维中进入新课,学习热情是在不经意中调动起来了。

二、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在学习《与邻里和睦相处》一课时,上课后可以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昨天我的邻居老张突然跑来找我说:“新搬来的李某好可恶!晚上三更半夜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我非常同情他说:“的确可恶,你没有马上报警?”他说:“没有。我就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听我的爵士乐。”一则小笑话引发了学生们广泛的讨论,让他们列举发生在他们身边邻里之间许多凡人小事,如爸妈不在家时邻居是怎样帮你的、你的家人又是怎样帮助邻居的、你是怎样帮助邻居的等等,通过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让他们自己明白与邻居相处,要互谅互让,说话、做事要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尽而引伸到对邻居的困难要热情帮助,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像《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和动物交朋友》等课,都是非常贴近生活的。通过对身边的事的回忆、讲自己和小动物的故事,通过积极参与老师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学生们对理解保护好眼睛、爱护小动物,还有在教学《伸出爱的手》,让一个小学生讲述了她姐姐的故事(聋哑人),使在坐的人都留下了眼泪,在坐的学生对残疾人的痛苦,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他们的认识会达到更高的层面。

三、联系时政的品德课是最鲜活的。

喜欢是最主要的,课堂上学生喜欢的事情会让他们聚精会神,兴致勃勃。教师应投其所好。当教师的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课下与学生聊天时,提起神州5号、神州6号、嫦娥一号来,学生们都津津乐道;提起奥运会、提起2008抗击冰灾,他们都会娓娓道来,其兴致远远超过课上的一些内容。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课下的事搬到课堂来做呢?简略课本上的一些事例,利用鲜活的时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品德课的最佳途径之一。

如讲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勇于进取的刘翔、姚明、杨利伟等新闻人物的靓丽人生等等,熟悉的事实让每个学生在讨论中感受的是真情实意。《我们的爷爷奶奶》中,通过对“老人行为”的分析,来感受老人的希望和家的温暖,结合当前的孝德工程来教育学生要尊敬和孝敬老人;在学习《祖国江山的保卫者》一课时,通过“98 解放军的抗洪抢险”、“2003年的SAS的防治”、“神5”“神6”“嫦娥1号”的成功发射、“青藏铁路的通车”、及2008年抗击冰灾的回忆,以及发生在学生生活中拥军爱民的感人故事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安危、我们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我们的解放军,激发学生向解放军学习、热爱祖国,为维护祖国统一、保卫国家安全,建设祖国而发奋学习;通过《人类的家园—地球》的学习,联系世界环保日、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等的设立的理由,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它、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回家告诉家人告诉我们周围的人,告诉社会上的人怎样保护好地球。在讲四年级下册的诚信部分时,结合今年的3.15晚会中的主题以及网上关于诚信的讨论,老师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市场,通过购物,通过明察暗访,回来进行整理,课堂上或讨论、或辩论、或竞答、或表演、或书、或画、或演讲比赛等,对社会不诚信事例进行了透视、进行了声讨,使学生真正了解诚信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社会呼唤诚信”,我们必须讲诚信。

四、诙谐幽默的品德课是最快乐的。

今天的品德课堂,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僵化模式,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生也可以是导演更可以是演员,而且是这部戏的主角。师生合力上演的是一部轻喜剧,而不应该是沉重的历史剧、主流剧、形象戏。所以教师采用诙谐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富有生机,让整个课堂充满快乐。一个优秀的品德教师的语言就应像一个强大的磁场,紧紧地吸住着学生。气势浩瀚、激越高昂、豪壮奔放的语言让学生肃然起敬;措词优美、情意缠绵、韵味深长的语言使学生注目神往;绮丽洒脱、错落有致、轻松谐趣的语言让课堂色彩斑斓,让学生兴趣盎然。大家都知道赵本山每年的春晚都拿大奖,那正是他的语言技巧。

五、形式多样的课堂是最开心的。

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活动课。活动课以多彩的课程内容,活泼的授课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我们的活动化、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活动课、情景剧的形式引入到课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课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快乐竞答”、“挑战高手”、“芝麻开门”、“幸运52”“智力快车”等电视节目形式,也可以用 “圆桌会议”、“小学生辩论会”、“开心家庭组合”等比赛形式,还可以用 “小小法庭”、“知识银行”、“我来当老师”“今天我是班长”模拟形式等等进行授课,还可以走出教室,走上田野、街头、工厂、社区等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小品表演中,学生可分角色表演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和尊重父母的种种表现,表演遵守交通规则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班集体等等情景。在举行“圆桌会议”时,可改变原有的横平竖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就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零距离互动平台;在“小小法庭”上,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审判那些不道德、不讲诚信、破坏环境、猎杀动物、审判那些因无钱到网吧上网而勒索他人钱财的人,他们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诠释小学生的思想境界;走上街头当一次交警,走到田间第一回农民,走回家庭当一天家庭主妇„我相信这样的课收效一定很大。“参与是开心的,体验是开心的,成功更是开心的!”这是小学生发出肺腑的感叹。

六、学科整合的课是最喜欢的。新课标非常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新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身就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这是一大优势。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自然类课,像“留住春天”、“留住秋天”时,你可以让学生先找到的春天、秋天,怎样留住呢?可以画下来,拍下来;贴在墙上,夹在树里,记在日记里,留在心里。在教学“发掘潜能”的课时,就一些智力竞猜、才艺展示什么的;在上“夸春天夸秋天夸祖国”时,就让学生写出赞美春天秋天祖国的词语及诗句进行比赛,唱出心中赞美之情;在上“自尊、自负、自卑的区别”时,就让学生沿江自己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在学“小学生该不该上网、压岁钱怎么花”时,就让学生展开辩论等等。

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堂中适当地穿插一两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歌曲,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觉得课堂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如在学习《我的家庭》时,可播放《吉祥三宝》、《母亲》、《让爱永驻我家》,会让人为之心动,产生共鸣;讲《让爷爷奶奶放心》,可播放《常回家看看》;当讲到青藏高原时刻播放《青藏高原.》、《天路》《喜玛拉雅》等。这样,学生可以调节一下课堂气氛,有些更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理解,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推动作用。总之,自然巧妙地整合美术、数学、语文、艺术、法律、音乐等学科进行教学,使学生很喜欢我们的课。

七、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是最愉快的。

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校园网”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最不喜欢品德课,变成非常喜欢品德课。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如:《我们的生命》,没有多媒体学生很难理解感受生命的孕育过程;又如《节约用水》,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看人们是如何浪费水资源,如何污染江河湖海,如何乱砍滥伐森林等等,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们面临严峻的资源、人口、环境形势,从而落实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节约用水。像《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站起来的中国人》等等拟采用影视文件要比图片好,采用图片比只口头讲要好。陶行知先生早在40年代就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现在的小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若再把他们看作小孩子,随意支配,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三篇:品社课标解读

(2011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解读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品德课教学要回归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力,让课程实施植根与儿童的生活。此次课标修订没有在总体框架结构上做大的调整,而是在保持大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做具体内容和表述上的微调。修订后的新课标改动的出发点就是:以儿童和儿童的生活为根本出发点。

一、课程的基本特征增加了“综合性”

课标2011版在继续坚持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基本特征的同时,增加了“综合性”。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体现儿童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内在整合;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把儿童的品德和创造能力基于儿童的生活探究与体验而紧密融为一体;儿童的学习体现其生活体验、道德体验、知识建构、思考探究、社会参与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融为一体;教育内容正在由单一知识向跨学科知识、由学术知识向体验性知识、由内容知识向方法性知识转化。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新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原课程标准中“学会做人”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修改为“学会关心、学会探究”更具体)

2、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3、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4、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三、课程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四个方面架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三条轴线是:

●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增加了动手能力的要求

将“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改为“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增加了“动手”的要求,因为低年级儿童动手能力的发展是其创造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我国儿童在“动手”方面一直比较欠缺,增加“动手”要求也更有针对性。这样既强调动脑也强调动手,有利于培养手脑并用的儿童,进一步突出本课程活动性、实践性的特质。

四、品德与生活教材特点

1.教材取材于儿童生活事件,反映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

(1)站在学生的立场,用儿童的眼睛来观察,用儿童的心灵来体会,用儿童的头脑来思考,梳理学生从一到二年级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和道德冲突;根据这些来确定单元和主题,然后把单元和主题与课程标准有机结合。(2)既反映儿童生活,又引导儿童生活,具体而言:立足于今天的生活,珍视今天生活的价值;立足于普遍的生活事件,挖掘其教育意义;立足于儿童的生活,重视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的联系。

2、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儿童成长服务,同时注意提供可拓展的空间。(1)课本是发到学生手中的,是面向学生,直接与儿童对话的,应该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用儿童的色彩来描绘。

(2)兼顾“教”与“学”。教材的每一个活动,或几乎每一个页面,都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提给学生的,也是为方便教师组织教学而准备的,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问题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3)在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上,我们强调拓展性,注意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避免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来规定教师的教学。

3、把现代科技意识与历史文化传统教育结合起来,注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1)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过“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主题设计时将科学知识、安全知识、健康知识、环保知识有机融合,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提高能力。

(2)注意历史文化传统教育。道德教育,有较强的历史继承性。尤其是一些社会公德,是人们千百年生活实践的总结。尽管我们身处快速变化的科技时代,但古老的道德生活智慧仍然能给我们启迪。

4、强调活动性,鼓励创造性。

(1)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各种丰富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寓德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观念和习惯,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

(2)儿童的道德生活需要创造,也充满了创造。为儿童服务的教材应该鼓励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教材要为儿童的道德创造留下空间。

五、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情感体验,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六.强调了三条重要的方向性的教学建议,即:“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在课程实施中,由于对课程本质理解的不深入,背离课程的核心价值,而导致教学中出现了价值错误、方向偏差的情况,出现了忽视儿童、“教”为中心、活动严重形式化等现象。因此,将这三条增加为教学的原则性建加以强调是非常必要的。

七、教学评价、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

在评价的理念上,提出了“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

在评价的实施上,将评价的特点、方法与本课程特结合起来,克服了空洞、泛泛而谈的问题,更加有操作性、指导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一、品德与社会教材特点

1、结构框架:

(1)安排合理的梯度,相同内容虽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2)根据儿童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的实际,以他们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编写模式。

2、教材倾向: 凸现爱心、责任感教育

(1)无论从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还是个体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看,儿童爱心和责任感的发育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的积极态度必以向善和向上情感为依托,公民意识的形成则与个体责任感相辅相成。

(2)作为情感教育,个体的感受和体验非常重要。为此,教材设置大量“爱与被爱”的情景讨论,以及可操作的活动,如:体验妈妈怀孕的感受,帮妈妈洗脚等。在呈现上,我们还力图使之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3、教材内容:

选择儿童生活事件和情景化材料

(1)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选材的直接依据,适当拓展。

(2)在标准的框架内选取相应的儿童生活事件,梳理学生三到六年级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道德冲突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困惑,使内容标准生活化、情景化。(3)内容选择上并不是将儿童生活简单翻版,具有既源于生活,又高于(引导)生活的特点。

(4)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而,教材也是开放的,教材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题材广泛,主题多元。

(5)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亦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和教师留有发挥创造的空间。

4、教材呈现:小切口、层层深入;重践行,图文并茂

(1)针对学习对象从童年中期向少年期过渡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呈现,通常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2)为贴近儿童生活,教材努力在呈现方式上图文并茂,为学生喜闻乐见。

5、教材衔接 :通盘考虑、整体把握

(1)《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品德与生活》课程属于同一类综合课程。各年龄段儿童生活的领域虽然会不断扩大,但基本领域却是相同的。

(2)注重与《品德与生活》的有机对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内容,对重复出现的内容标准,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设置合理梯度,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尽量使其边界清晰,避免重复学习。

6、地方特色:突出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较,2011年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主要作了以下修订:

1.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清晰

新版的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同时,增加了关于课程特征的阐述: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2.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年段区分

课程内容修改为:“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个领域,适当降低了难度,并且对各年段(中、高)内容做出区分度的说明。

3.增加了体现新时代要求的目标和内容

增加了“崇尚公平与公正”、“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有荣辱感与知耻心;懂得感恩;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等内容

第四篇:品社课观摩心得体会

2017年“秋韵杯”澄江县小学

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观摩

澄江县九村镇东山小学

阮水清

2017年“秋韵杯”澄江县小学品德与社会

优质课观摩心得体会

2017年9月20日在澄江县凤山小学举行的品德与社会课讲课比赛中,我有幸参加,真是受益匪浅啊。

本次活动在凤山小学举行,由县教科室教研员钱树良老师和县小学思品名师工作室四位成员担任评委,来自全县六个镇(街道)的六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参加了教学大比武。

讲课的老师们各具风采,有的激情高昂,有的温文尔雅,有的有条不紊,有的铿锵有力,有的神采飞扬。她们用热情、认真和耐心演绎每一节课,使听课的人也心潮澎湃。

她们引导学生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网络、实地考查、采访有经验的人、亲身体验等方法来搜集资料。在充分的准备之后,课堂上,采用讨论、故事会、交流、表演、实地观察感受等活动方式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活动起来,主动发现知识,牢记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她们的教学中,由于学科的故事性,学生对内容有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所以,教学中他们都能适当把握一个尺度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激活了。他们采用不同的语言激励学生不同的表现,让每一位学生都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并在展示自己的过程中得到老师来自不同程度的认可,继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同时

生的学习

趣。

老师们在品社学科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广泛地搜集有价值的资料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将更多的精彩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地以饱满地情绪将课上内容消化并吸收。

虽然只有一天的学习,但是我感受颇深,让我觉得只要下苦功对文本进行解读,使课堂更具有吸引力,就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受益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向讲课的老师们学习,学习她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学习她们对教育认真的态度,相信以后我会做得更好,加油!

澄江县九村镇东山小学 阮水清

2017年9月21日

第五篇:品社课常规要求

枣乡街小学

2014——2015学年品社学科教学常规基本要求

集备活页的使用

课型要求:本册教学计划、单元备课、新授课、复习课(共3节,每单元1节)讲评课(中段期末各一节)注意事项:

1、认真落实“听课、说课、上课”三课制度。不能照搬照抄课程标准新教案,应在文本吸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2、备课可详简结合,充分发挥电子备课和集体备课的作用,教学设计要有实效性。在使用电子备课时,要注意和教学设计相结合,在使用时,尤其要加强修改和反思部分,要有针对性。

品社作业:作业每课一次,要求全批全改,并做好批改记录。每单元一次手抄报,以单元主题为主题。

下载4 5课品社word格式文档
下载4 5课品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社课教学反思

    品社课教学反思 东德归小学 李胜利 品社课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上起来就会相对轻松很多。而品社课也成为拓展学生思维、知识、兴趣的重要课堂。除了完成课本中的教学任务外,我......

    品社课教学反思

    品社课教学反思 品社课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上起来就会相对轻松很多。而品社课也成为拓展学生思维、知识、兴趣的重要课堂。除了完成课本中的教学任务外,我也会结合时事,如神七......

    品生、品社课标测试(范文模版)

    霍市一小教师基本功达标测试 品生与品社新课程标准试题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姓名 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30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

    品生 品社课的学习心得(大全)

    学习心得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

    课改品社(优秀范文5篇)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三大基本特征。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积累、生活实践出发,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贴近学生的......

    小学品社课改心得★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心得体会 通过一段时间继续教育的学习,我认为新课程的改革,能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和落实学生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

    小学品社课教学设计

    4、我是独生女(子)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制定的原因。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对于我国及全球人口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3、通过活动......

    品社教研活动评课稿

    品德与社会《我是谁》评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在这儿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对各位领导、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共同研讨小学品德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