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竞赛的应用
教学设计竞赛的应用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它以系统方法为核心,将教学看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系统的功能,这是教育技术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俗地说,教学设计是着重创设学与教的系统,以达到优化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的,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工程。
组织技工院校教学设计竞赛的目的是为了考核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特别是运用职业教育最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或者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能力。参赛教师现场讲解教学设计理念,展示教学设计成果,以及该教学设计运用后的反思(课后说课)或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前说课)。通过竞赛以点带面,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能力。笔者立足实践,对所在单位最近开展的教学设计竞赛的组织过程和效果进行了总结、反思,希望对以后的竞赛组织工作能有所借鉴。
一、科学制定教学设计竞赛实施方案
第一,教学设计竞赛方案应基于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第二,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课题(任务、项目、主题)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课时不限,但要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可以选择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及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
第三,教学设计由参赛教师原创。资料引用应注明出处。作品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和纠纷,其责任由参赛者承担。
第四,教学设计竞赛考核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套本门课程的完整教案(分值25%)、课题说课(分值60%)、参赛课题教学多媒体课件(分值15%)。
二、制定评价标准
为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制定教学设计竞赛三部分考核内容的评价标准时,主要掌握如下三个原则。
1.教案评价
在制定教案评价标准时,主要考量教案的结构形式、适用性、先进性和艺术性。
(1)教案的结构形式。教案的结构形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一是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学情简析、所授文章或课题的简析),二是教学目标(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是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策略(教与学的方法及教学媒体应用),四是教学过程预设(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五是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合理,时间安排科学),六是作业(适宜,并提出质和量的要求)。
(2)适用性。公共课采用劳动版教材,专业课优先使用劳动版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选用及教案适合技工院校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特点。
(3)先进性和艺术性。要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先进性,讲究教学语言和教学点拨的艺术性。
2.说课过程评价
说课内容一般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生学习特征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及反馈等。说课是教学设计竞赛的重要环节,也是占竞赛分值较大的部分。为便于同行专家在限定的时间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判断,对这一环节分三项内容进行评价。
(1)教学设计与方法评价。一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充分,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能够实现。二是正确分析、理解所选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三是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透彻,确定依据充分。教法选择恰当、灵活、有创新;学法指导科学、具体,能启发诱导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
(2)教学过程评价。一是能很好地落实预设的目标,并能体现以学论教的原则。二是课堂整体结构完整优化,思路清晰,富有技巧性;教学环节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能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三是教学过程的叙述详略得当,清楚地说明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具体安排。四是注重反馈、矫正,教学反思对今后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3)教学基本功评价。一是普通话标准,语言清晰、准确、简练、流畅、逻辑性强。二是精神饱满、仪态自然、感染力强。三是说课课件设计科学,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演示规范操作准确。四是说课时间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3.教学课件评价
在制定教学课件的评价标准时,依据的原则是课件的目标必须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课件的设计要融入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主要从课件制作的教学性、技术性两个指标进行评价。
(1)教学性。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要求,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内容的选取、表达和组织能体现预定的目标,辅助教学效果好,难易程度适当,具有吸引力、启发性;教学过程能体现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特点,有效引导学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2)技术性。课件制作思路清晰,能合理运用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媒体,其组织结构与呈现方式适合教学需要;课件注重实践环境的模拟,注重能力培养;课件交互性强,教师操控自如。
三、对竞赛结果的反思
1.竞赛取得的成果
在组织教学设计竞赛的过程中,通过观摩各专业组参赛教师的比赛环节,聆听专家点评,可以对目前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一定了解。
(1)教学理念方面。教师从以前只关注少数学生的学习转变为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注意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创设情境和活动平台,留足课堂、课外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参与、体验和发展,体现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2)教学认知能力展示方面。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能结合生活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从以前的“教教材”、照本宣科,到现在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学,使教材更好地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
(3)教学设计能力方面。教学目标设计能力:三维目标已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不再单纯地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多数教师已注意到了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多数教师善于分析教材,优化、补充、拓展教学内容,使其尽量与学生的经验与体会建立联系,让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
教学策略设计能力: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不再空谈什么启发式、讨论式,而是结合学生实际,用多样性的教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活跃课堂;在教学环节设计上,语言表述生动活泼,贴近学生实际;在教学过程设计上,能在教学引入阶段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甚至在每个知识点的衔接处都巧妙地设置了不同的教学情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编写教案能力方面。多数教师能认真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进度,在目标中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教案内容规范、项目填写齐全、突出重点难点,课后练习具有实效性。在教学反思中,教师能发现更好的思路和教法,能及时补充备案,有效地达到了反思的目的。
2.存在的问题
(1)教案编写。有的教师在教案编写中内容趣味性不强,不能引发学生思考;有的教学过程编写过于简单,没有体现情景的创设,不利于实际教学操作;还有的教师教学反思过于浮浅、形式化。
(2)说课。大部分教师在教材分析、目标分析、学情与教法分析、过程分析、反馈分析等几方面把握得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三。
第一,“说课”主要是说“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三大方面,而有的教师在阐述“怎样教”这个环节中往往一言以蔽之,用一句“为了„„”带过,只有部分教师能明确提出“怎样教”的理论依据。还有的教师在叙述教法时,罗列了一大堆教学方法,似乎罗列得越多,就越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其实,同行、专家在评价中更看重的是所使用的教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智能,是否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等。
第二,在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方面,有的教师在学情分析中未能体现出所教学生的特色,而是笼统地分析为“职业学校学生理论基础差”等,因此在学法指导方面也笼统抽象,针对性不强。
第三,一部分教师是在背说课稿,个别教师是在念说课稿,而不是在说“课”。
(3)教学课件。由于在多媒体课件开发、设计步骤及软件应用等方面存在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因此教师在教学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第一,从教学性看,课件设计中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不多,教师讲的多、素材使用的多,而对学生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创新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考虑较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设计少。
第二,从技术性看,有的教师不仅缺少动画制作的手段,而且也缺少动画制作的思想,不能将课本中不动的图像变成生动悦目的动态过程;有些课件用法单一,设计过于简单,有的只能按时序播放,有的只是简单重复书本内容,缺少多媒体课件的重要特点——超文本和超媒体结构,交互性差。
总之,开展全省性的技工院校教学设计竞赛活动,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展示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平台,激发了各院校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我们充分了解技工院校的教学现状提供了机会。教学设计竞赛将作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成为笔者单位的常态化工作。
第二篇:课堂教学竞赛教学设计(定稿)
继续教育教学竞赛教学设计
——《画风》
西堡学校 叶谢
一、确定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
2、会写12个生字及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方法:七步目标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学——展示——交流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幻灯出示谜语: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谜底:风)你们知道“风”是什么样吗?
2、幻灯出示图画观察,提问:你从这些图画中看到风了吗? 你能把它画出来吗?(板书:画风)
三、示标,导标、学标
(一)----会认10个生字(学习方法—先认读生字,然后交流补充。)预习检测:指名认读生字、组词。
学标:
1、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试着领读他们的名字。
2、鼓励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目标检测:
1、同桌互相用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
2、、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四、示标,导标、学标
(二)----会写12个生字及词语。
(学习方法—先认读生字,然后小组内交流展示你的学习好方法。)预习检测:开火车认读生字、说结构、偏旁、组词。学标:
1、老师指导个别同学认读生字
2、小组内交流展示你的学习生字的方法。目标检测:
1、我会区分:
匆----忽 冻----陈 寿----涛 传----转 舟----丹 鸟----乌
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知道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吗? 洁白——纯白 忽然——突然 景物——景色
3、知道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吗?
弯——直 动——静 洁白—乌黑 补充目标:练习写前六个字,重点指导:(1)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2)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3)美观书写。如,“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五、示标,导标、学标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先分段读课文,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课文内容。)预习检测、学标:
1、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价、纠错、超越。
2、边听同学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目标检测:
1、分段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丢字、不重复。
2、完成填空题:
课文主要写了()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如何()的故事。
3、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出示图画,让学生找出有关图画,并说说是谁画的。
六、补充目标:
喜爱画画的你:用你的画笔,画风。喜爱朗读的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喜爱阅读的你:找写风的资料读一读。喜爱写作的你:写一篇有关风日记。
七、下节预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找出重点词语和优美词句学习。
3、默写我会认生字和新词。
第三篇:《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何小东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本节讲述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它既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动量、冲量和动量定理之后,以动量定理为基础,研究有相互作用的系统在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等于零时所遵循的规律。它是动量定理的深化和延伸,且它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
动量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阶段继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之后的又一重要的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动量守恒定律对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适用,对于微观物体高速运动同样适用;不仅适用于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也适用于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因此,动量守恒定律不仅在动力学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在日后的物理学领域如原子物理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为解决物理问题的几大主要方法之一。因此,动量守恒定律在教学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高二的学习当中已经学习了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只是时间有点久,现在只记得公式和简单应用。对于动量守恒的条件已经基本忘记。对于很多经典模型还不会立刻写出公式,对于模型的末状态临界问题还很难把握。大部分学生对于动量守恒定律还是觉得比较容易,反而是与之对应的能量守恒公式对他们是难点。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2.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基本问题.3.可以写出动量守恒与之对应的能量守恒.(二)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教学目标的三点
难点:动量守恒条件的理解和能量守恒
四、设计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渗透严谨务实的科学思想;同时,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正确的分析方向,五、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典题例析法、多媒体展示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
回顾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条件
(二)应用
经典模型的分析与应用:
1、碰撞的分类(主要讲解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
2、子弹打木块模型
3、小球弹簧问题
4、摩擦带动模型
(三)作业 步步高94--96
六、板书设计
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1、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2、条件:
3、应用
七、反思
练习题
1、(2021全国乙卷14)如图,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一小车,一轻弹簧的一端与车厢的挡板相连,另一端与滑块相连,滑块与车厢的水平底板间有摩擦。用力向右推动车厢使弹簧压缩,撤去推力时滑块在车厢底板上有相对滑动。在地面参考系(可视为惯性系)中,从撤去推力开始,小车、弹簧和滑块组成的系统()
A.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B.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C.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D.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2.弹性碰撞(m1、m2)
讨论:①若m1=m2,则v1′=0,v2′=v1(速度交换);
②若m1>m2,则v1′>0,v2′>0(碰后两物体沿同一方向运动);当m1≫m2时,v1′≈v1,v2′≈2v1;
③若m1
4、
(2020·全国卷Ⅲ·15)甲、乙两个物块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沿同一直线运动,甲追上乙,并与乙发生碰撞,碰撞前后甲、乙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中实线所示.已知甲的质量为1 kg,则碰撞过程两物块损失的机械能为
(2020·全国卷Ⅲ·15)甲、乙两个物块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沿同一直线运动,甲追上乙,并与乙发生碰撞,碰撞前后甲、乙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中实线所示.已知甲的质量为1 kg,则碰撞过程两物块损失的机械能为
A.3 J B.4 J C.5 J D.6 J5、如图所示,光滑悬空轨道上静止一质量为3m的小车A,用一段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悬挂一质量为2m的木块B.一质量为m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0射入木块(时间极短),试求:(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求:
子弹射入木块B时产生的热量;
6、如图所示,小球B与一轻质弹簧相连,并静止在足够长的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1的小球A以v的速度与轻质弹簧正碰.小球B的质量为m2.求当两个小球与弹簧组成的系统动能最小时,小球B的速度的大小.以及弹簧的弹性势能。
7、滑块恰好不滑出长木板,动摩擦因数为μ,求木板的长度L。
第四篇:《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演示、图片对比了解遥感的概念,理解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老师讲解,借助大量翔实的图片,使学生理解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
3、借助必要的遥感图片,使学生掌握遥感图片的解译标志,并能够判读简单的遥感图片 【教学重点】
1、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
2、遥感图片的简单判读 【教学难点】 遥感技术的应用 【教学策略】
学生对于遥感技术接触较少,所以课堂上抓住“让学生理解遥感的应用”这一重点,对于过于技术化的问题采用形象化处理,这就需要大量翔实的遥感图片,考虑到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我从google earth上截取了烟台市、芝罘区、烟台三中等遥感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遥感,简单介绍遥感工作原理、工作流程、特点。然后通过大量遥感图片在各领域的具体应用让学生体会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最后以几张典型的遥感图片简单介绍遥感图像的解译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以四幅北京不同的图片(其中一幅是照片,三幅遥感图片)引入遥感的感念,让学生体会“遥远的感知”的含义。
然后分别展示google earth上截取了烟台市、芝罘区、烟台三中三幅遥感图片,以巨大的视觉冲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遥感的世界。
一、什么是遥感技术
1、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遥感的概念、分类
航空遥感 航天遥感
2、以图片的形式简单讲解遥感的工作原理
3、学生自学完成遥感的特点
二、遥感技术的应用
设问:根据遥感的原理你设想一下遥感技术会用在哪些领域?(让学生根据原理初步设想,可以加深对应用领域的理解,学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一一验证学生的合理设想)
以图片的形式呈现遥感在各领域的应用
1、在灾害监测
……
2、在环境监测
3、在城市用地变化
深圳城市化变现
三、学看遥感影像
以三张图片学习遥感解译标志
1、图中现状事物是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浅蓝色的区域是什么?
2、在假彩色遥感图中红色、灰色、蓝色区域分别代表什么?
3、图中你能看出哪些信息?为什么?(用这幅图来区别现状事物中河流与公路)
第五篇:《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一、概述
· “滑轮及其应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是初中物理“机械与人”一章的内容,教材的目的在于怎样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和亲自实验来总结归纳出各滑轮的特点,所需课时为1节;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对滑轮的学习。本节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滑轮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大大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本节课无论在知识的学习还是的能力的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主要通过动手探究实验,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以及使用它们的好处,能说明使用它们的原理和解决使用中的一些问题。
·这节课既是对杠杆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作准备。所以,本节课在第十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并了解使用它们的好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能识别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2、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
3、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了解 滑轮组工作原理及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滑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特点”过程,运用实验归纳法得出结论。
2、通过将定滑轮抽象成等臂杠杆、将动滑轮抽象成省力杠杆的过程,感受建模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滑轮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
2、通过“合作使用滑轮提升钩码”等活动,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精神、团队协作的良好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灵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经验。学生已经学过杠杆的物理概念和平衡条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根据形成性评价,学生已经了解了各种杠杆,可以进行该节课的学习,本节课应在充分预习准备之后进行效果会更好。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探究引导策略:自主式与小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教师启发引导。
·自主式与小组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情景创设策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锻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积极地探究,用自己的实践去亲自感悟、获取知识。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沪科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全一册。
·实验器材:十五组:单双滑轮各一组、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铁架台、刻度尺、细线等。
·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室(教学一号楼,二楼南头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杠杆?
2、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3、杠杆一定是直的吗?
我们的祖先在很早就发明出许多简单机械,出杠杆外,还有滑轮、轮轴、辘轳等,今天我们将学习滑轮及其应用。
(二).新课教学(要点)
1、认识滑轮并能区分滑轮
[教师活动]讲述: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滑轮来提升重物。观看PPT,生活中滑轮。请你观察桌上摆放的滑轮,说出它的结构特点, 并设计方案把钩码提起。[学生活动] 观察滑轮的结构特点。总结:
2(板书------滑轮:周边有槽、能绕着轴转动的圆轮。)[学生探究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滑轮的使用方法;(体验实验、观察比较)[教师活动] ①用PPT再现滑轮的使用
②提问:仔细观察两种情况下滑轮的运动情况,比较装置的不同之处。[师生互动]总结:
(板书)定滑轮:使用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动滑轮:使用时,轴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2、探究定滑轮的特点(1)[教师引导] 用定滑轮提升二个钩码,探究力的大小、力的方向、是否省距离? [学生活动]1思考 确定方案。
(2)小组内协作配合完成探究实验。实验中,注意观察和记录。(3)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在实验前对实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适当的指导和演示,巡堂指导,对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纠正。并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板书)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方向。(4)、滑轮的本质 [教师活动] ①物理建模,分析滑轮的本质
设问:使用滑轮,有省力、不省力等等情况,使用杠杆,也有省力、不省力等类似情况,能不能将滑轮看成杠杆呢?(引导学生观察定滑轮工作时滑轮的运动情况)
②利用PPT动画分析定滑轮本质
3(引导学生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并得出结论)[师生互动]总结定滑轮本质。
(板书)定滑轮的本质:实质上是等臂杠杆。3探究动滑轮的特点(1)[教师引导] 用动滑轮提升二个钩码,探究力的大小、力的方向、是否省距离? [学生活动]1思考 确定方案。
(2)小组内协作配合完成探究实验。实验中,注意观察和记录。(3)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在实验前对实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适当的指导和演示,巡堂指导,对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纠正。并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板书)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4)、滑轮的本质 [教师活动] ①物理建模,分析滑轮的本质
设问:使用滑轮,有省力、不省力等等情况,使用杠杆,也有省力、不省力等类似情况,能不能将滑轮看成杠杆呢?(引导学生观察定滑轮工作时滑轮的运动情况)
②利用PPT动画分析动滑轮本质
(引导学生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并得出结论)[师生互动]总结动滑轮本质。
(板书)动滑轮的本质:实质上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的省力的杠杆。(5)[教师活动]问题:从动滑轮的本质来看,使用动滑轮的拉力应该是不使用动滑轮时拉力的一半,但实验的结果似乎并非如此,只是将近物体重力的一半。你认为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师生互动]总结:①动滑轮本身也有重力,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所用拉力是滑轮与物体总重的一半。②使用动滑轮省力一半只是一种理想状态。(6)[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比较,利用PPT画图分析。4,探究滑轮组的特点(初步掌握)(1)[教师引导]设计使用滑轮组的意义 组装两个单滑轮构成的滑轮组提升二个钩码。
(2)利用PPT动画分析,力的大小F和G的关系、距离S和h的关系。(3)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板书)滑轮组的使用特点: F=1/nG S=nh(4)动画播放使用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区别,体会它们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和练习1,小结
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本节课收获,(注意引导从两个方面知识和实验)2,练习和作业
(甲乙完成作业)
1、下图1,重为30 N的物体B在水平拉力作用
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力计示数为6 N,若不计摩擦,F= N,物 体B受到地面的阻力f= N。
2、如下图2所示,在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的情况下,要将重物G用动 滑轮匀速提起,拉力F、为()A.G B.G/2 C.2G D.不能确定
(丙丁完成作业)
3、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杠杆,使用时()力,可以改变()的方向;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的杠杆,使用时可以()力,但不能改变()的方向
4、如下图3所示用动滑轮提起一水桶,已知桶及水共重250N,如要把水桶提高2m人需要用多大力?绳自由端应移动多大距离?(不计动滑轮重及绳与轮间的摩擦)
(小组共同完成)
一辆汽车陷入泥泞之中,请你根据图中装置,运用学过的知识,用最小的力将它拉出来,试画出滑轮组的绕法。已知车重
6×10
N,地面的阻力为车重的1/4,如果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摩擦,则需要的拉力至少多大?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