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 跷跷板》教案1(范文)
《3 跷跷板》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
2、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3、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
(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
二、教学重点
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
杆尺平衡的规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准备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等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察书本中第六页中玩跷跷板的图画,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问题吗? 新课讲解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观察书本中第六页中玩跷跷板的图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师:大家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生讨论交流。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制定实验方案。学生汇报交流。认识杠杆尺。
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
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作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贴学生记录的图,师引导学生把图分成两类:(一类: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另一类:左右挂的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
使学生明确: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一样时,能平衡。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不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不一样时,也能平衡。
总结: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谈话: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杂技演员走钢丝等,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学生自由交流: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等。
2、学生阅读课本第七页资料卡:了解天平主要结构的名称和作用。
教师讲解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
四、总结评价,课下制作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下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平衡的原理制作一个跷跷板小玩具。
第二篇:《跷跷板》教案1
《跷跷板》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一年级上册22~23页。
学习目标
1、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的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
2、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轻重都有比较简单的认识,但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孩子能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直接而准确的判断个别物体的轻重,因此对于学习这节课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不同,每个同学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差别,因此我会顾及到每个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以及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学习重难点
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体验两个物体间轻重的比较的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
学习过程
一、小调查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谁能说一说玩跷跷板的的感受。(一上一下,翘上去的轻,压下去的重。)
师:你们总结的真好,今天动物乐园的小动物们开展了一场跷跷板比赛。想去看看吗?
二、授新
1、说一说 出示情境图
师:瞧,第一场是由狮子和老虎两位选手进行比赛,请认真观察这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信息?(狮子重,老虎轻。你是怎么知道的?)
第二场是由老虎和豹子参加比赛,再请认真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老虎重,豹子轻。)设疑,引出最轻,最重。
师:诶,这只老虎为什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发生了什么事情?(比较的对象不一样。)引导学生说狮子与老虎比(或老虎与豹子比),谁轻谁重呢?(注意语言规范性)师:你们判断的好极了,那你知道狮子,老虎,豹子,谁最轻,谁最重呢?你是怎么想的?
2、掂一掂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重量是不一样的,我们该怎么判断哪个轻,哪个重呢(1)课本与本子。(2)文具盒与铅笔。
这些物品都是我们常见到的,他们中哪个轻,哪个重,你想怎么比较呢?(引导出掂的比较方法)
师:你们想到的办法很好,那就快快试一试吧(一组一组进行)。谁能说一说你在掂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总结:在两个物体重量差距比较大时,就可以用点的方法比较出轻重。
3、称一称,说一说
师:刚才你们用了掂的办法比较了两样物品的重量,那我这里有个苹果,有个梨,你们谁来掂一掂哪个轻,哪个重?(让生掂,感受出很难用掂区分轻重,对掂适用于所有物品产生质疑。引出大小,质量接近的物品需要称一称。)
让学生理解称一称时,托盘判断轻重与跷跷板判断轻重是一样的,压下去的重,翘起来的轻。
4、圈一圈
师:你们已经会用称称出轻重了,这时候请你们来看一看这两样物品(铅球和皮球),这些物品已经站在了称上,他们想让你们来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课本22页。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三、练习拓展
课本23页。第1题老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后,单独完成,集体纠正。第2、3、4题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学生试着完成,集体讲解,纠正。
第三篇:《跷跷板》教案
《跷跷板》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阅资料法、交流法、观察法、实验法。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
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哪些游戏?(秋千、滑梯、跷跷板)
2.在跷跷板游戏中,为什么跷跷板一会儿跷上去,一会儿又落下来呢?(生自由说)
3.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吧?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生活中的知识与经验,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感觉,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再次体验“跷跷板”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新授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1.谈话:看来,同学们对跷跷板都很熟悉,都很喜欢玩跷跷板。老师这儿有玩跷跷板的资料,你们想欣赏吗?(想)
2.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3.谈话:同学们都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奥妙。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当然,对“平衡”这个词语学生可能不太熟悉,提不出“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这一问题,但只要学生能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两端一般高?”等问题就可以。】
4.谈活: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能来说一说,结合我们刚才看到的资料来说。
5.学生自由发言,结合自己的玩跷跷板的经验回答。(给予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谈话: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听了同学们说出这么多种可能,老师很高兴。
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针对性的对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思维比较分散,说出来的办法会很多,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培养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善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好习惯。】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学生汇报交流。2.认识杠杆尺。
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
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作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
3.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小组同学使用“学乐师生”拍照,收集各组探究过程中的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4.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贴学生记录的图,师引导学生把图分成两类:(一类: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另一类:左右挂的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
总结: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设计意图:小组交流,便于相互取长补短,给每个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使学生能通过交流,自已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1.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2.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学生自由交流: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等。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而随时调整教学思路的灵活性。】
三、练习
1.天平是根据平衡原理制成的。
2.距杠杆尺中心一样长,两边的钩码挂得 时平衡;杠杆尺左右钩码挂得一样多,距离 时平衡。
3.一般来说,一个小孩与一个大人玩跷跷板时,如保持平衡大人坐的位置要比小孩坐的位置距离中心。
四、总结
总结: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天平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制成的。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五、作业
仔细观察,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平衡的现象。也可以利用杠杆平衡的原理做一件玩具。
六、板书
跷跷板
杠杆尺 天平平衡原理 物重 左右一样
结构:指针、游码、镊子、托盘、底座、砝码
距离
注意:左物右码
第四篇:《跷跷板》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
《跷跷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22-23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轻重的方法。
3、通过中介物质的等量代换,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难点:通过等量代换推出两个物体的轻重。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天平等。教学流程设计:
一、谜语导入(出示PPT第一页,猜谜语。)一匹马儿两人骑,这边高来那边低。
虽然马儿不会跑,两人骑着笑嘻嘻。
师:今天,邹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比比看谁最聪明。(学生得到谜底:跷跷板。)导入课题。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答案。那谁都玩过跷跷板呢?(邀请甲、乙两位学生,这两位同学体格有差异。)
师:现在他俩去玩跷跷板,大家想想会出现什么样情形呢? 生:甲会沉下去,乙会翘起来。
生: 翘翘板就会倾斜,因为甲重,乙轻,。(引导学生说甲比乙重,乙比甲轻。)
师:那现在邹老师也想玩跷跷板,谁想和我一起去玩呢?(挑选学生甲。)
师:老师和甲去玩跷跷板,小朋友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生:老师那边低,甲那边高。
生:老师那边会沉下去,甲那边会翘起来,因为老师比甲重,甲比老师轻。
师:那请大家想一想,邹老师和甲、乙相比,谁最轻?谁最重? 生:邹老师最重,乙最轻。
师:小朋友们真棒,只是通过观察就看出了谁轻谁重。为了奖励你们,瞧,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宝盒)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获得了第一箱宝藏!接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更多的惊喜,你们有没有信心继续迎接挑战呢?
生:有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跷跷板出发一起来学习比较轻重,继续闯关,收获更多的宝藏吧。
(板书课题:跷跷板——比轻重)
二、探索新知
1、感受“掂一掂”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本数学书和一本字典,请同学们猜猜看哪个轻哪个重呢?
生:数学书重。
生:字典重,数学书轻。
师:呀!有的同学觉得数学书重,有的同学觉得字典重,大家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谁能想出好办法来帮我们验证一下到底谁重呢?
(学生积极想办法。)
生:可以用手来验证,一只手拿一样东西来比较。
(请两到三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把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生: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
师:现在大家都认为: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看来有些东西光用眼睛看并不能准确的判断出谁轻谁重。
师: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进行比较。
师 : 同桌合作找一找身边的两种不同物体,掂一掂比比谁重谁轻.生:同桌合作
师:大家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动脑解决了我们遇到的问题,又得到了新的宝藏!(课件展示:宝盒)师:不过小朋友们可不能骄傲,因为后面还有精细等着你们来发现哦!
2、感受称一称
师:老师会变魔术,看看我的手里有什么? 生: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师:赶紧猜猜看哪个重哪个轻。(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师: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用刚才掂一掂的办法来验证一下到底是苹果重还是梨重呢。
(学生掂一掂,依然得到不同的结果。)
师:同学们的答案都不同,这可怎么办呢?谁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帮帮同学验证一下呢?
生:用秤称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天平)师:介绍天平的构成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天平,看看左右两个托盘是什么状态?(展示:天平)生:平平的
师:当天平左右两个托盘一样平的时候,我们就说左右两个托盘里的物体一样中。
师:现在大家在看看天平,看看天平左右两个托盘还一样平吗?(教师操作,把苹果放在天平的左托盘里。)生:不一样平,左边沉下来了 生:苹果重
师:我们班的同学太厉害了,太善于观察了。当天平地把边托盘沉下去,我们就说哪边的物体重。
(教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托盘里。)师:现在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说说谁轻谁重呢?(学生自由发言,试着说出理由。)生:天平动了,梨这一边低。
生:梨那一边沉下去了,梨比苹果重。
师:小朋友们真棒,看哪边托盘沉下去就知道哪边重。怎么样,小朋友们在成功解决问题获得新的宝藏的同时,还交了天平这个新朋友,以后它也会成为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好伙伴。(出示:宝盒)
3、练一练
师:还剩下最后一箱宝藏了,赶紧给自己拍拍手加加油吧!师:出示一个铅球、一个皮球
师:小朋友们觉得谁重谁轻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又不统一了。那赶紧想想办法验证一下,看看谁这次猜中了?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师:谁想来掂一掂感受一下 生:掂,铅球重
生:可应用天平秤一称
师:那就请出我们刚刚才认识的好朋友——天平,让他来告诉我们究竟谁轻谁重吧!
(随机请一位学生来操作,一个托盘放铅球,另一个托盘放皮球。)(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得到结论:铅球比皮球重,皮球比铅球轻。)
师:那么通过铅球和皮球谁轻谁重的比较,小朋友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比较轻重的时候不能只看大小。
师:非常好。我们也谢谢好伙伴——天平帮我们来比较谁轻谁重。今天小朋友们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努力获得了这么多的知识宝藏,那现在带着这些知识宝藏去知识大擂台上一显身手吧,看看谁最聪明最能干!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谁愿意给大家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题目要求读一遍 生:指名领读题目
师:图上有哪几种物体?左边托盘放的什么,右边托盘放的什么? 生:看图回答
师:现在天平两边是什么状态?说明了什么? 生:独立练习
师:巡视纠错、教师评价
2、练一练第2题。
师:谁愿意给大家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题目要求读一遍 生:指名领读题目
师:图上有哪几种物体?左边托盘放的什么,右边托盘放的什么? 生:看图回答
师:现在天平两边是什么状态?说明了什么? 生:独立练习
师:巡视纠错、教师评价
3、拓展延伸(练一练第4题)
(引导学生比较三个物体中谁最轻谁最重。)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堂课呢,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得了那么多的知识宝藏,带着这些知识宝藏又去知识擂台上一显身手。邹老师想问问大家,通过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到了什么?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五、作业设计:练一练第3题。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课堂反馈来看,整体教学设计较为合理,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的同时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孩子的实际生活情境“玩跷跷板”出发引入新课.再新手内容时把课堂交给学生,比如“掂一掂”环节。试着让每个孩子都拿起自己身边的东西来掂一掂,充分体会“掂一掂”的过程,也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
对于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评价。“知识大擂台”环节作为巩固练习,层次感和梯度较好的展现出来。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是一节比较好的教学设计!
第五篇:三下科学3、《跷跷板》
3.跷跷板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 一单元科学 第3课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4.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教学重点】
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教学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教学具准备】
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
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哪些游戏?(秋千、滑梯、跷跷板)
1哈哈11
2.在跷跷板游戏中,为什么跷跷板一会儿跷上去,一会儿又落下来呢?(生自由说)
3.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吧?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生活中的知识与经验,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感觉,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再次体验“跷跷板”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1.谈话:看来,同学们对跷跷板都很熟悉,都很喜欢玩跷跷板。老师这儿有玩跷跷板的视频资料,你们想欣赏吗?(想)
2.师播放玩跷跷板的视频资料,学生观看。3.思考:看完了视频之后谈谈你有看法? 4.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一: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生二: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生三:为什么小朋友能把大人跷起来?生四: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两端一般高?……
5.谈话:同学们都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奥妙。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当然,对“平衡”这个词语学生可能不太熟悉,提不出“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这一问题,但只要学生能提出“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两端一般高?”等问题就可以。】
6.谈活: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能来说一说,结合我们刚才看到的视频资料来说。如果大家觉得回答有一定难度,我再给大家播放一下视频。(教师再次播放视频资料)。
跷跷板的平衡提问:怎么让跷跷板两边平衡?方法一:移动两边人与支点的距离方法二:改变一边的重量
7.学生自由发言,结合自己的玩跷跷板的经验回答。(给予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
生一:当两个人体重差不多、到跷跷板中心的距离差不多时,跷跷板就平衡了。生二:两名小同学可以把一名大同学跷起来。生三:一个小朋友可以把一位成年人跷起来,也可以平衡。生四:想要使跷跷板保持平衡,与两边人的体重或者人到中心支点的距离有关。
9.谈话: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听了同学们说出这么多种可能,老师很高兴。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针对性的对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思维比较分散,说出来的办法会很多,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培养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善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好习惯。】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1)提出活动设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4)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2.认识杠杆尺。
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
L1L2杠杆oF1F2平衡螺母
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
问题探究条件:杠杆已平衡(如图)
1、两端去掉相同质量的钩码,杠杆平衡吗?
2、将两端钩码向支点移同样的距离,杠杆平衡吗? 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作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
3.进行探究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4.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贴学生记录的图,师引导学生把图分成两类:(一类: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另一类:左右挂的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
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一样时,能平衡。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不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不一样时,也能平衡。
总结: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设计意图:小组交流,便于相互取长补短,给每个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使学生能通过交流,自已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1.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
2.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3.学生自由交流: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等。
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而随时调整教学思路的灵活性。】
三、汇报交流 ,评价质疑
1.学生阅读课本第七页资料卡:了解天平主要结构的名称和作用。
(1)提出问题:天平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天平结构:指针、游码、镊子、托盘、底座、砝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天平,小组讨论天平的结构应该是怎样的?各部分的结构名称是什么?(3)师生交流
2.学习天平的使用方法
(1)教师介绍天平的正确调试、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注意:左物右码(2)小组同学亲自动手操作、使用天平测量身边的一些物体的质量。从中感悟天平的平衡及结构原理。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并矫正其中存在的问题,直到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使用天平。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有什么收获?我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我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⑵这节课我提出了哪些问题? ⑶这节课我解决了哪些问题? ⑷我对杠杆的平衡原理有哪些了解? ⑸我还想弄明白哪些问题? 鼓励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观察、动手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研究、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同时激发学习动手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在以上的实验活动中,你对自己的操作过程感到满意吗?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吗?你打算怎样改进它?你认方谁的做法好?为什么? 2.学生互相评价。3.思考讨论:
思考与讨论•你能说出“小小称砣能压千斤”的道理吗?•理发剪刀和铁匠用的剪刀有何区别?你知道拧松生锈的螺帽要用一段水管套在板手柄上的道理吗?■费力杠杆省力杠杆讨论:如何正确选用这些剪刀?为什么?
给下列杠杆分类
【设计意图:如有时间,可让学生特自己的柞品进行适当调整,同学互相帮助,以体现合作互助。引导学生要对自己身边的信息认真观察、研究,并且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研究其他方式。】 五.巩固运用,拓展延伸
1.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2.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课下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平衡的原理制作一些有创意的玩具,例如蜡烛跷跷板等。
【设计意图:能让学生自己说出实际测量真正的降水量,培养学生课后乐于坚持进行测量的精神。这部分的设计加深学生对动物们联系方式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学科学用科学的欲望,切实感受到科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板书设计】
跷跷板
杠杆尺
平衡原理
物重
左右一样
天平
结构:指针、游码、镊子、托盘、底座、砝码
距离
注意:左物右码
【使用说明】 本教案亮点;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具有开放的教学观,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合谐、民主、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科学课上,学生最喜欢的、感兴趣的是小实验、动手操作,在结合生活中的跷跷板小游戏,提出自己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并根据生活经验假设、猜测自己的解决方法,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自始至终,学生都能保持一种积极地心态来学习。充分相信学生能力,使学生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存在的不足:
学生对天平的使用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老师的讲解指正。
三、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给他们提供生根发芽的沃土,使他们长成参天大树。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自我控制、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等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加以培养,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就会
逐渐增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学生学习能力越强,老师就越轻松。
四、使用建议
1.注重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作为教师应该将自己作为课程主体,具有开放的教学观念。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教师不要被教科书、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所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