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翟耀春

时间:2019-05-13 00:1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翟耀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翟耀春》。

第一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翟耀春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上营小学 翟耀春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一、揭题导入

1、板书:柳 古人说“柳者,留也”,朋友分别时人们常常“折柳赠别”。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对柳树情有独钟,写下了很多关于“柳树”的古诗,你知道哪些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现代作家(板书:陈忠实)也写了一篇关于柳树的文章,板书: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起读一读,读时你想强调什么?

你了解青海高原吗?(简介:青海高原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高原上长年是冻土,那里稀薄的空气和贫瘠的土壤使任何植物都难以生存。)

过渡:在作者眼中,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今天,就让我们登上开往青海高原的列车,一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风采。

二、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比较长,词语丰富,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铺天盖地的电击雷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粗实 坚硬 苍郁 深沉 巍巍然

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没有抱怨 没有畏怯 顽强 毅力 韧劲(1)自由读,指名分三组读。

(2)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一组的词语分别描写了什么? 第一组写了青海高原的气候、环境。——恶劣 第二组写了这株柳树的外形。——独特

第三组写的是这株柳树的精神。——顽强的毅力与韧劲 板书:环境恶劣

外形独特

精神顽强

4、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环境恶劣(3-4)外形独特(5)精神顽强(6-9)

5、自由读课文,选择最让你感动的一部分读一读,待会儿请你们读。

6、指名分小节朗读3-9小节。

引读:谁带我们进入荒芜、苍茫的青海高原?(读3-4)

谁给我们描述这独特的高原之柳?(读第5小节)

谁让我们感悟这高原之柳的生命伟力?这一部分比较长,我请两人合作读。(分别读6-

7、8-9小节)

7、引读1、2小节:读到这里,我们发现这是一株柳,一株在——,这是一株神奇的——神奇到——(相机板书:神奇)

过渡:这株神奇的柳树生长在怎样恶劣的高原环境之中呢?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找出相应的句子。

三、重点研读3、4小节

(一)这株柳生长在怎样的青海高原上?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出示:(1)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的、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1、师看图片讲述,面对这样的青海高原,你有什么感觉?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表达。(荒无人烟、荒凉、死气沉沉)

2、作者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

3、古典边塞诗词你读过吗?谁能背一背?

4、老师这里也有两首,谁来读一读?出示两首边塞诗词: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

2、让我们通过读来感受。齐读这段话。

3、在如此苍茫、悲凉的青海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这样一株大柳树,你是什么感觉?(惊讶、半信半疑、激动)

4、作者的这种感觉在文中是怎么表达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哦”是个很普通的语气词,但却是个多音字,有三个读音,当它表示疑问、惊讶的时候读第二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不由得发出这一声惊叹呢?因为这是他在高原上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

出示:(2)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1、指名读。

2、相信现在你一定对这个“哦”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谁来说?(是啊,“哦”一词,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在荒凉的高原,能见到一株绿树,人们一定会为之兴奋不已,那是生命的颜色,生命的象征啊!)

3、难怪作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引读:出示句子: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更难怪他在开篇就说这是一株(指板书神奇)——的柳树。

4、思考:作者是写柳树的,却花了不少的笔墨写了青海高原,你觉得有必要吗?为什么?(是的,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写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就是为了突出柳树坚强的品格。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起的是烘托的作用。板书:烘托)

四、总结全文

走进青海高原,每个人都感到苍茫、悲凉,但恰恰是在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柳树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这是为什么?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青海高原一株柳 陈忠实 环境恶劣(烘托)

外形独特 神奇 精神顽强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一、回顾环境导入:

1、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茫、恶劣,课文中用了许多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可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生长着一株柳树。这真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神奇)

二、感知柳树的外形

1、神奇不神奇?看看就知道,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棵神奇之树!

出示一段文字: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2、这是一棵树吗?有同学会说,这不是树,这是一段文字。它就是一棵树,这棵树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这棵树的奇异之处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3、交流

A、一奇: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生铁铁锭

男生读

B、二奇: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壮高大 齐读

C、三奇: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绿得苍郁,绿得深沉――嫩绿,草绿,鲜绿,但这株柳树却绿得那么苍郁,那么深沉,奇怪吗? 齐读。

过渡:

师: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板书:撑立 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课文的六、七两个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三、想象感悟释疑:(六、七自然段)

1、师:读了这两段之后中,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从哪些地方看出不容易呢?拿出笔来,把重点的句段划下来。可以在边上写写你的读书感受。

2、交流

(出示)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说说你读书的感受。(生: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师: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我们真替他庆幸,好好读读这句话。

师: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交流感受

师: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播放雷轰电击视屏)。

师: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们看到它怎样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

生交流……

师: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没有)师:冻死过多少次,他又……复苏过来。师: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生读: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生读。它在熬,在挺。小组读。它这是在和死神较劲呢!齐读

师: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一次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指导读好“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多少”。指名读

齐读

师:这三个“多少”写出了柳树经受的摧毁是多么的多和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引出“又”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你们这个“又”字读得真好。被劈断了枝干而――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 生:又起死回生。师:用了几个“又”字? 生:四个。

师: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生:我一定要撑下去,只要熬过这几次风雪就好了。师:它就是这样给自己打气的。

生:其他柳树都死了,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它才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 生: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 生:起死回生。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顽强。

师:会写这个词吗,写在黑板上。众生写。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

四、比较体会精神:

师: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江南的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生: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生: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柳树抱怨了吗? 生:没有。

五、感悟品质,深化情感

师: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师: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

师: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

生:没有。师:所以作者这样写。读。

生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六、首尾呼应,内化情感

师出示: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 生: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师: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 生: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师: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师:你们想不想再去看一看这道壮丽的独特的风景。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生读: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师:这回你知道为什么它能长得这样的高大、粗壮了吗?

生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这回你肯定知道,它为什么绿得这么苍郁,这么深沉? 生: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师:为什么它们这么坚硬?

生:因为在许多柳树苗中,只有这株坚强地活了下来,它经历过许多的磨难。师:此时此刻,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如果坐着读不能表达心情,让我们站着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师:难怪作者在开始的时候这样写,咱们一起读。生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师: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生:“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

师: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谁想一个人来读题目。生读课题。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一株。师:为什么?

生:因为高原上只有一株柳树,看不到其他柳树了。生读。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因为它是唯一一棵柳树,经历过很多折磨的。

师:我懂你的意思了,这株柳树能够在高原上生存下来,你觉得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他要强调这一株柳。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了不起,你们读懂了两个词,一个是撑立,一个是伫立。其实你们已经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老师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坚强不屈、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第二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翟耀春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

庾岭镇中心小学 刘晓玲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一、揭题导入

1、板书:柳 古人说“柳者,留也”,朋友分别时人们常常“折柳赠别”。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对柳树情有独钟,写下了很多关于“柳树”的古诗,你知道哪些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现代作家(板书:陈忠实)也写了一篇关于柳树的文章,板书: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起读一读,读时你想强调什么?

你了解青海高原吗?(简介:青海高原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高原上长年是冻土,那里稀薄的空气和贫瘠的土壤使任何植物都难以生存。)

过渡:在作者眼中,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今天,就让我们登上开往青海高原的列车,一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风采。

二、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比较长,词语丰富,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铺天盖地的电击雷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粗实 坚硬 苍郁 深沉 巍巍然

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没有抱怨 没有畏怯 顽强 毅力 韧劲(1)自由读,指名分三组读。

(2)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一组的词语分别描写了什么? 第一组写了青海高原的气候、环境。——恶劣 第二组写了这株柳树的外形。——独特

第三组写的是这株柳树的精神。——顽强的毅力与韧劲 板书:环境恶劣

外形独特

精神顽强

4、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环境恶劣(3-4)外形独特(5)精神顽强(6-9)

5、自由读课文,选择最让你感动的一部分读一读,待会儿请你们读。

6、指名分小节朗读3-9小节。

引读:谁带我们进入荒芜、苍茫的青海高原?(读3-4)

谁给我们描述这独特的高原之柳?(读第5小节)

谁让我们感悟这高原之柳的生命伟力?这一部分比较长,我请两人合作读。(分别读6-

7、8-9小节)

7、引读1、2小节:读到这里,我们发现这是一株柳,一株在——,这是一株神奇的——神奇到——(相机板书:神奇)

过渡:这株神奇的柳树生长在怎样恶劣的高原环境之中呢?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找出相应的句子。

三、重点研读3、4小节

(一)这株柳生长在怎样的青海高原上?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出示:(1)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的、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1、师看图片讲述,面对这样的青海高原,你有什么感觉?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表达。(荒无人烟、荒凉、死气沉沉)

2、作者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

3、古典边塞诗词你读过吗?谁能背一背?

4、老师这里也有两首,谁来读一读?出示两首边塞诗词: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

2、让我们通过读来感受。齐读这段话。

3、在如此苍茫、悲凉的青海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这样一株大柳树,你是什么感觉?(惊讶、半信半疑、激动)

4、作者的这种感觉在文中是怎么表达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哦”是个很普通的语气词,但却是个多音字,有三个读音,当它表示疑问、惊讶的时候读第二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不由得发出这一声惊叹呢?因为这是他在高原上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

出示:(2)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1、指名读。

2、相信现在你一定对这个“哦”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谁来说?(是啊,“哦”一词,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在荒凉的高原,能见到一株绿树,人们一定会为之兴奋不已,那是生命的颜色,生命的象征啊!)

3、难怪作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引读:出示句子: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更难怪他在开篇就说这是一株(指板书神奇)——的柳树。

4、思考:作者是写柳树的,却花了不少的笔墨写了青海高原,你觉得有必要吗?为什么?(是的,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写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就是为了突出柳树坚强的品格。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起的是烘托的作用。板书:烘托)

四、总结全文

走进青海高原,每个人都感到苍茫、悲凉,但恰恰是在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柳树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这是为什么?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青海高原一株柳 陈忠实 环境恶劣(烘托)

外形独特 神奇 精神顽强

第三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我想请一个同学先来读。注意了,你如何去读课题才能够体现出你

对初课文时的感受和认识。指生读。A、你强调了一株柳,看来这株柳给你留下的很深的印象。B、你强调了一株柳的生长环境。上一节课,我们深入地了解了青海高原的环境,看来留给你很深的印象。是的,正因为这株柳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所以作者说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板书:神奇。

那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走近这株柳,从它的外形特点和它的生长过程去具体的感受一下这株柳树的神奇。不过我们还要好好地去揣磨一下,作者是如何把这分神奇表现出来的。

二、学习第五节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自己来读读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呆会告诉老师,哪些词句引起了你的关注,从

中你读出了什么。开始。

好,谁来说说,哪些词句引起了你的关注?A指生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我听出来了,她强调了百

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我们的一间教室大概有四五十平方米的样子,百十余平方米相当于两间教室那么大的面积呢。你想想,一株柳树的树阴能够覆盖两间教室的面积,你怎么来读?就读这句。指生读———大多了枝繁叶茂呀。还关注了什么词句呀。B指生说读,说到了撑立。读出来。很好,你读出了你的感受。还关注到什么词了?学生说出绿字,好,读出感受。她关注到了这株柳叶子的颜色。老师在读这段话时,也感受到了一个词,你们看——板书,巍巍然。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两个山字头带给我们的形象,你来猜一猜巍巍然是什么意思,学生说高大雄伟的意思,是的巍巍然就是形容非常高大的样子,那么你如何来读这段文字,让我感受到这是一株巍巍然的柳树呢?自己先练习下。。。好谁来读,看谁能让我感受到这株柳树的高大的样子。。让学生读。如果不行,说,我感受到你这株柳树的高大,但充其量只能算是巍然伫立在高原之上,与巍巍然还有一点差距。读得真好,立即有一株巍巍然的柳树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了。同学们你看,作者就像一个画家,他把文字当成了画笔,即给我勾画了这株柳树整体的形状,又给我们描绘了局部的色泽。寥寥几笔就给我们勾勒出这样一株巍巍然的柳树。来,我们相像着脑海中的画面,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再读第五小节。

那么在这广袤无垠、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上,能伫立着这样一株巍巍然的柳树,难怪作者说它是一株——神

奇-的柳树。面对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怎能不让作者浮想连篇呢?看看作者都想了些什么,默读文章的67小节。好,在作者的相像中,这株柳它生存得容易吗?那你从哪些词句看出这株柳它生存得很艰辛呢?你把它画出来,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注意,时间关系,你重点做一处批注就行了。分享读书心得。复苏、看下教参。发现许多同学对第七节做了批注,这个小节作者写得言简而意丰,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得去品味一下。我想先请一个同学先来读读这段文字。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段文字一共有四句话。你把这四句话好好地整理整理,你看这段话无论从内容,还是句子与句子的联系上,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自己边读边思考。先说说一二两句写了什么?写的是柳树在具体环境下的表现。第三句话写了它多次被摧毁又多次起死回生。最后一句升华了。你们发现了这四句话内在的联系,你们很了不起。但是,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式来写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你把这段话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体会。请一个读,好,你读出了这段话的理解,我也想读读,注意,我读这两句话的时候可是有变化的。你们可要仔细听,我在哪发生变化了。说说,我在什么地方有变化?你听出来了,真好,我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我想让你感受到什么呢?高手呀,你是我的知音,你猜透了我的心思。你们觉得我这样读有道理吗?那你们怎么读才能让我感受到高原的恐怖与生长的不易?导读。

好这两句话会读了,第三句话怎么读?读出顽强。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板书:顽强。同学们,你们

看,作者在这段话中,使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非常有力地抒发了对这株柳枝的崇敬之情。所以老师每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心理总会感到心潮澎湃。我也想把我的感受读给大家听听。配乐读。同学们,当我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被作者丰富的相像浓浓的情感深深地打动着,感染着,我们也带着这样的情感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自己读。

请一个同学配乐读。把掌声送给她吧。她已经入情入境了。是呀。面对着这样一株柳树,难怪作者说这是一

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得令他望而生畏啊。同学们来看下老师的板书,作者陈忠实,通过描写这株柳树的外形,使得这株柳树巍巍然的样子浮现在我们的面前,它又通过丰富的相像虚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这使得这株柳树的精神立在我们的面前,这一实一虚相结合的写,才使得这株柳树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中逐渐地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老师希望以后在你们的作品当中也能运用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我相信,它一定能让你的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那么文章写到这。我觉得这株柳的形象已经很丰满了,但作者再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家乡灞河的意图何在呢?让同学说说。是的,其实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它同样给我们展示了它美丽的风姿,同样值得我们去赞

美它。但是这株柳树却让我们崇拜到敬畏的地步了。回过头来看这个课题,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这个作者陈忠实写《青海高原一株柳》,他难道只想给我们介绍一株柳吗?老师这边有一段他的资料,我给同学们读读:陈忠实从小就渴望上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不得已做出了让陈忠实休学一年的决定。就是这一年的休学粉碎了陈忠实的大学梦。高考落榜的陈忠实无奈回到了农村,当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白天他下地干活,晚上在微弱的灯光下读书、创作。经过28年的不懈努力,51岁时,他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从而一鸣惊人,陈忠实以自己的坚持和执着开创出一个格外壮美的天地。

同学们,听了这段话,作者还是仅仅在写柳树吗?(写自己的人生,以景喻人,精神与柳树一样)说得好,你们都是作者的知音。他之所以对这样一株柳树情有独钟,正是因为他从这柳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让我们一起把最后一节读读。

我想这株柳树不仅感召着作者也感召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当我们的人生旅途上再遇到挫折的时候,我想这一株柳树一定会再一次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来,一起再读读课题。

马上就要下课,能给老师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吗?(从内容、手法,读书方法或是其它)说说从哪方面做的总结。真好,你们今天不仅仅读懂了一株柳,还读懂了人生的一个道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

第四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品味涵咏读写并举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常熟市琴湖小学潘慧红

教材简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景物聚焦”中的第一篇课文,属于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和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高原上一方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教材。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作者陈忠实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一株有着坎坷经历,不愿屈服命运的顽强不屈的柳树,是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范本。同时,文本的语言也很独特,不仅优美、耐人寻味,而且采用了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烘托,借物喻人等一系列的写法,可以说它更是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范本。因此教学中,我试图通过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涵咏,悟情悟写,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此前,学生已接触过不少状物类的文体,如《石榴》、《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灰椋鸟》等,也已掌握了一般的观察叙述方法,即有顺序,抓特点。因此,我在教学第5自然段(描写柳树外形的段落)时,放手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进行交流,而把教学的重点定在学习品读感悟课文的第6、第7和第8自然段,因为“虚实结合”、“对比烘托”才是本文的最大亮点。“删繁就简三秋叶”也是长文短教的关键所在,很多时候舍得放弃,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感悟青海高原上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从而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抗争的人生哲理。

3.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在诵读、品悟的基础上感悟虚实结合、对比烘托、借物喻人的写法,不断地丰富积累语言。

教学的重点:

紧扣文本语言,展开想象,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领会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斗争的人生哲理。

教学的难点:

关注文本语言,感悟虚实结合、对比烘托、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

诵读《凉州词》、《别董大》和《从军行》等

【设计意图:“诵读中华经典,提高学生素养”是我校的特色课题,为此学校编写了《相约经典》的教材,安排了每周一节的“诵读经典”校本课程。我想,要真正让经典伴随学生成长,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有机地渗透经典。另外,课文的第3自然段就提到了“古典边塞诗词”,课前的这一诵读可谓一举多得。】

一、复习检查,再现恶劣环境,明确学习目标。

1.伴随着悲壮苍凉之感的边塞诗词,让我们继续走进青海高原,去认识这里的一株柳树,齐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先来复习一组词语(课件出示),要求读出意境,读出画面。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简洁而开阔

【设计意图:以词串的形式出示描写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的词语,要求学生读出画面和意图,既巩固了词语的学习,又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还未下文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2.读着这一组词语,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荒凉、沧桑、苍茫„„)课文中描绘的这株柳树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神奇)

3.那么,这株柳树神奇在哪?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写出了它的神奇之处的呢?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课始明确目标,课中以这两个问题为一条主线串联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学理念。】

二、走进文本,品味柳树的神奇及其写法。

㈠ 感受柳树外形之神奇

1.打开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棵神奇的柳树,先来读读它长什么样?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想这株柳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

预设:

△ 这是一株高大粗壮的柳树,从两合抱粗,覆盖出百余平方米的树阴,这些具体的数字中感受到。

△ 这是一株粗实而坚硬的柳树,文中说“树干和树枝呈现生铁铁锭的色泽”,“生铁铁锭”的质地坚硬,颜色非常之深。

△ 这是一株绿得苍郁和深沉的柳树,平时我们见到的柳树叶子是嫩绿的、青绿的,而它因为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所以才会如此苍郁和深沉。

△ 这是一株给人以生命伟力的柳树,从“巍巍然”和“撑立”可以看出。

3.小结,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悟。

【设计意图:柳树外形的描写,学生已不陌生,不仅学过《石榴》《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广玉兰,还写过“喜爱的植物”和《秋天的树叶》。“以学定教”,放手把学习的权利让给学生,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4.在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柳树吗?那是什么样的?(引导小结,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5.“婀娜多姿”和“风情万种”都是用来形容女子的。现在用来写柳树,那么突出了它的柔性之美。而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给我们留下的却是一个铮铮铁汉的形象,是一种雄性美,一种阳刚之美。这一柔一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捧起书本一起读读这段文字。

【设计意图:本文写法上的一大亮点就是对比烘托,细读文本对比之处比比皆是,先从柳树姿态的对比开始感悟,相信学生的感受会越来越深,直至内化。】

㈡ 感受柳树生长之神奇。

1.柳树的神奇还体现在哪呢?快速浏览课文第6和第7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是从哪方面来写柳树的?(生长过程)

2.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的第6和第7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中有不少耐人寻味的句子、词语,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品味。接下去的时间就请大家细细读读课文,围绕“神奇”,划出相关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3.学生交流。

预设:

△ “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补充材料:在青海高原上,有时一连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持续的干旱会摧毁生长在这里的所有生物。交流感悟“奇迹般”。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补充材料:在青海高原上有时最低温度会达到零下几十度,这里是生命的禁区。交流感悟“不可思议的奇迹”。

小结:面对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这株柳树不仅熬过了持续的干旱和躲过了严酷的寒冷,可以说是众死独生,这不能不说这是棵“神奇的柳树”。齐读以上两个句子。

【设计意图:第6节的教学,抓住了“奇迹”这个中心词让学生自主阅读、体会、品味,完全摆脱了零碎的句子理解,融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理解于反复的诵读之中,融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于反复的诵读之中。】

△ “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从三个“多少”,感悟到了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经历了千辛万苦„„;从两个“又”感受到了它的顽强不屈。

播放“高原风雪”“雷轰电击”的录音,引导学生想象柳树是如何与恶劣地

环境抗争着。

△ “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从“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感悟柳树的艰苦卓绝以及顽强不屈。

小结: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经受着大自然的考验、洗礼,凭着它顽强的毅力、坚忍不拔的精神,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这真是一棵——“神奇的柳树”啊!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一自然段,表达我们对它的崇敬之情。

【设计意图:第7自然段,作者用慨括性的语言描绘了柳树生长过程中经历的艰难困苦。通过播放录音,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柳树在狂风呼啸、雷电交加的环境中挣扎的样子,化概括的文字为具体的画面,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感悟了柳树顽强的精神。】

5.小结写法,第五自然段是写作者看到了,是实写,那么第6和第7自然段是写作者的猜测和想象,是学写,这样虚实结合,变换角度写柳树,让我们看到了不仅看到了这株柳树外在的神奇之处,而且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它的内在的神奇,也就是它的那是坚忍不拔的意志,让柳树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

【设计意图:虚实结合的写法是本文的另一大亮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写法,所以要特别点明,让学生领会其作用。】

6.应该说,学到这儿,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中。然而,作者并没有就此搁笔,花了很多的笔墨写到了作者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它们的成长经历是如何的呢?这与写青海高原一株柳有什么关系吗?

(对比,生长的地方不同,环境不同,命运也就不同,突出了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

三、迁移内化,超越文本,由物及人。

1.就是这株神奇的柳树,面对恶劣的高原环境,它没有抱怨,也没有畏怯„„而是„„(引读第九自然段)

当持久的干旱来临,当严酷的寒冷到来,当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袭来,当铺天盖地的电轰雷击来到,它并没有抱怨,也没有„„(再次引读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内化。】

2.比较“九十九”和“一线”,你有话要说吗?

(对比,突出了生存机会微乎其微)

3.站在这样的柳树前面,你想到了哪些人,那些事?

(学生交流;海伦 凯勒„„;霍金„„,司马迁„„)

4.老师想到了一个人,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陈忠实(出示他的相关资料)

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他还是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农村青年,在念完高中之后,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回到乡下务农成为他特定的命运。然而,这个农民的儿子,就像他的父辈一样,在他赖以生存的黄土地上,不断地开垦、发掘,若干年后,命运之手却为他掀开了另一页篇章。其中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翻译成各种文字在国外发行,成为我国新时期文学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他被人们称为“文坛老农”。

只有一个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的人,才会有着如此独特的视角,如此独特的语言为我们描绘这青海高原的一株柳,他借物喻人,借物抒情,在赞叹柳树的柳树的同时在感叹自己的人生,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读读课文的题目——《青海高原一株柳》。

【设计意图: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是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人的化身,由物及人,由已经认识的生活强者到本文的作者——陈忠实,迁移内化,延伸主题。】

四、课外作业,:

1.推荐阅读陈忠实的《那年,女先生曾经为我流泪》

2.在积累本上认真抄写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对比

外形

神奇虚实

生长

借物喻人

【设计意图:围绕“神奇”,突出文本内容及写作方法,以最简练的形式回答了贯穿整个课堂的两个问题,即“这株柳树神奇在哪?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写出了它的神奇之处的呢?”】

第五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徐州市大马路小学

张茜

课前交流

向台下老师问好

师:你初读课题可能会有你的感受和认识。

你强调了这一株柳给你的印象,你强调了这一株柳生存的环境。上节课我们强调了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你记住了,是的,这是一株神奇的柳。这节课我们走进文中,从外形特点和神奇走近这株柳,读一读第五小节,哪些词值得你关注,你懂得了什么,自由读,各人读各人的。

生自由读课文,仍是一起读。

师打断:孩子们你们心很齐,但强调一下各人读各人的。

学生读课文,仍有部分齐读。

师打断:哪些词引起你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百十余平方米。

师,相当两间教室呢,想一想怎么读出来。

生再读。

师,还关注到什么词

生撑立。

绿感到这棵树长得很茂密,师:我也关注到一个词:巍巍然,(板书)你怎么样读这一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这个词带来的形象呢

生读。

师,我感受到巍然,但还差那么一点儿,你再来读。

又一生读。师:读得真好,立刻就有一种巍巍然。几笔就勾勒出这株巍巍然的柳树,想象这株柳树,再来读这一段。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如果再慢一些会更好。难怪作者说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怎么不令作者浮想连篇呢,想一想作者都想了什么?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同学们,在作者想象中,这株柳树生存得容易吗,那些词语感受到作者说它生存得艰辛。67节画下来。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可以选择一处作重点批注。

批注内容不要长,简单几个字,能表达出你的感受就可以了。

我们来一起分享一下你的读书心得。

生:复苏,感受到艰辛。

一茬一茬,而它又生存了下来。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从这个句子感受它顽强的精神。

师:张老师的巡视中,许多同学关注了第7小节,言简而意丰。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生读第七小节。

师:好的,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段文字一共有四句话,好好读一读,从句子与句子联系上或内容上你能有什么发现?小声读。

生默读。

师:有发现吗?只有一生举手。被我问愣了,张老师提醒下,第四句话又在写什么?发现了吗

一二两句写了什么?

生生存不容易。

师可是这一小节都写了不容易。

生它经历的不容易,师:就是具体环境下的不容易,第三句话呢 生:总结了起死回生。

师:最后一句话呢,生:它的精神。

师:升华了。通过你们读书和思考。真了不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呢,再读一读,想一想。

生读。

师:你懂得了什么

生:读课文。

师:我来读一读。我读会有变化,注意我的变化。仔细变化。师读。听出来了吗?

生:经历的地方,高原加重,最后又读慢了。

师:感受到不易,高原环境的恐怖。怎样读?

生读文。

师:我听出来了一点点。我感受到高原的恶劣,但柳树的不易弱了一些。谁再来读?

生再读。

师:第三句话怎么读呢?

生读。

师: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浓缩在这一句话中。

师:层层递进的句式。我想把我的感受也读给大家听一听。当我读这段文字时,我被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浓浓的情感深深地感动着,你们也来好好读一读。

生投入地齐读。

师:你们最想听谁读?谁最想读?

生读。师:难怪作者说神奇得令它——,还看板书。师复述课文。

这一实一虚,才使得这柳树丰满起来。以后写作也用这种写法。作者为什么还写家乡灞河柳呢。谁还没举过手。

生:相比较,反衬出高原柳树的不容易。

师你说作者难道只想给我们介绍一株柳吗?简介陈忠实。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说的,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写柳树吗

生我觉得他在写自己。我觉得与柳树有关。

师:你们都是陈忠实的知音呀。正是因为他从这株柳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生命,拿起文章,读最后一节。

今天有什么收获?读书方法、写作方法、生:我从读书方面,我明白了读书要有感情地读。要把看到的想到的结合起来写。

师:你们不仅读到了一株柳,还读到一种精神。

下载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翟耀春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翟耀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推荐)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两河中心小学 陈 艳 一、设计思想。 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穆村小学李瑞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以酣......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和课件

    一、一读柳树,初识外形的普通 2.文章开头的两个自然段直接写这株柳,谁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3.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核心词......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5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舒城县干汊河镇顺河小学 王 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洪上学校 赵芬芳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范文大全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模版)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抓“比较阅读 ” 设“生活情景” 山西省平遥县宁固学区左家堡小学 张亚明 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由于我们这里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模版]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投入真情,收获体验: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投入感情地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情感回应。这种情感的投入不仅在于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