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三上《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2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苏教版三上《认识千克》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苏教版三上《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第一篇:新苏教版三上《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认识千克

教学内容:第28~30页,认识千克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用千克作单位。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作业设计: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3)()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 称一称 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第二篇: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认识千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2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学习新知

1、感知轻重

(1)播放录象故事:一天,妈妈和小明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妈妈拿了一袋红枣,小明拿了一袋膨化食品。小明对妈妈说:这两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

(2)猜一猜:你认为哪一袋重?

(3)议一议:那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吗?

(4)试一试: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试一试。

(5)质疑:看来物体有轻有重,怎样才能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呢?这就要用到秤。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巧妙地创设了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你曾见过哪些的秤?它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2)电脑演示各种秤。

(3)(屏幕上出示台秤)介绍:在生活中,人们秤一般物品时都使用台秤。

3、认识千克

(1)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2)观察: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

(3)说明:秤面上的数可以表示所称物体的重量,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4)操作:在台秤上放上一袋红枣,指针指着数字几?

(5)提问: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小精灵儿童网站] 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这袋红枣重1千克。

(6)找一找: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4、试一试

(1)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

(2)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通过观察、操作、合作、思考的过程,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质量。]

二、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巩固练习

(1)买蔬菜

①继续播放录象故事:小明和妈妈又来到了蔬菜专区,买了白菜、冬瓜、芹菜、南瓜。

②(出示图)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③看了这几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买水果

①继续播放录象故事:小明和妈妈又来到了水果专区,买了西瓜和菠萝。

②(出示图)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西瓜和菠萝大约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3)买大米

①继续播放录象故事:小明看到超市的一边堆着几袋米,他想知道一共重多少千克?可以算一算。

②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买东西、称东西的过程,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2、拓展知识

(1)理解“净含量”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①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②“净含量”表示什么意思?

③说明:“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理解“载重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①你知道它们各可以载重多少千克吗?

②“载重量”表示什么意思?

③说明:“净含量”是指能负担的重量。

[把知识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真是无处不在。]

(3)听“你知道吗?”

三、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四、课外实践活动

1、到商店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第三篇:《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西街小学

李双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小组一袋1千克大米和接近1千克的黄豆、一袋大枣、一袋味精、一瓶2千克的洗洁精、一袋3千克的洗衣粉、一袋1千克的大米饼、一块1千克的铁。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学习新知

(一)、感知轻重

1、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东西,看这是一袋大枣,这是一袋大米,那你们能一下说出老师手里的这两包东西(重量相等的一袋大枣和一袋大米)哪一包重吗?

2、猜一猜:你认为哪一袋重? 生:大米重。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大枣重。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大米和大枣一样重。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不同的意见,那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准确的答案呢?

生:可以称一称。

3、议一议:

师:那如果现在不称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知道这两袋东西到底谁重?

生:可以用两只手拎一下。师:还可以?

生:还可以放在手心里面掂一掂。

4、试一试:

师:下面我就请几个同学来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试一试。生上台拎着估计

师:你觉得哪袋更重一些? 生:我觉得大米更重些。师:我再请一位。生上台拎着估计。师: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两袋差不多重。5、质疑:

师:看来物体是有轻有重的,怎样才能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呢? 生:用秤秤。

师:对,这就需要用到秤。

(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师:你曾见过哪些的秤?它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生:我在菜场上见过电子秤。生:我见过科学老师用的一种秤 师:那叫天平秤。

生:我见过有一根长长的杆子的称。师:那叫秤杆。

生:我们家有称体重的秤。师:那种我们叫它健康秤。

生:我见过上面有一个盘子下面看重量的称。师:那种叫台秤。

2、电脑演示各种秤。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秤。看(电脑演示),这是电子秤;这是台秤;这是袖珍秤,因为它比较小,便于携带所以我们称它为袖珍秤;这是弹簧秤;这就是天平秤,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这是杆秤;这是健康秤;这最后一种秤有没有见过?

生:见过,称重的东西的。师:对,这种秤叫磅秤,一般用来秤比较重的物体。

3、(屏幕上出示台秤)介绍:

师:在生活中,人们秤一般物品时都使用台秤。

4、介绍:

师: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师板书:千克

5、观察:

师: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圆盘。师:我们把它叫做托盘。生:下面还有一圈数字。

师:对,这一圈数字我们把它叫做刻度,这个有刻度的盘就叫刻度盘。

生:我还看见英文字母kg。

师:这位同学是个有心人,重量单位千克可以用英文字母kg表示。

6、操作:

师:下面我们来称一称这一袋大枣的重量。(师把大枣放在台秤上)谁来说说这袋大枣的重量是多少?

生:这袋大枣重1千克。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现在指针指着1,就表示1千克。

师:对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这袋红枣重1千克。师:秤面上的数可以表示所称物体的重量,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7、找一找:

师: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吗?(请生上台指一指)师:谁再来找找4千克?(请生上台指一指)师:最后谁来找找5千克 ?(请生上台指一指)

师:这不是0千克吗?为什么说5千克在这呢?怎样分辨? 生:如果秤盘上一样东西也没有是0千克,如果秤盘上有东西,指针又指向0就应该是5千克。

8、过渡: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台秤,并知道了它的使用方法,想不想来称一称老师手里这袋米的重量,谁愿意来?

(三)、感知1千克

1、称米

师:谁来称一称这一袋米的重量? 指名学生称

师:这一袋大米重多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指针指着数字1,就是1千克。师:那1千克到底有多重?你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下面让请同学们在小组把桌上的大米按学号顺序依次掂一掂体会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注意掂的时候可以拎也可以掂,再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多掂几遍直到能体会1千克的重量。

学生用手掂一掂,体会1千克的重量。

2、掂黄豆(给出大于1千克的黄豆)师:知道1千克有多重了吗? 生:知道了。

师:不要吹牛,下面我们要来比赛了,你敢接受我的挑战吗? 师:同学们桌上还有一袋黄豆,老师也不知道这袋黄豆有多重,所以请你们每人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是比1千克多还是比1千克少,如果感觉比1千克重还是轻,如果多就拿一点出来,少的话就再加一点。老师这儿有多的,直到觉得正好是1千克为止(不准用秤称),比一比哪一组抓得最准。

学生活动

师:现在请各组把抓好的黄豆到讲台上称一称,我们来看看哪组的感觉最准。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称黄豆的重量。师表扬比较准确的小组。

3、称鸡蛋

师:刚才我们感受了1千克的重量,下面老师这儿还有一袋鸡蛋(1千克),我想请几个代表上来掂一掂这一袋鸡蛋的重量。

学生上台掂鸡蛋的重量。师:那一袋鸡蛋到底重多少? 师放在台秤上称一称。师:1千克鸡蛋有多少个呢,有谁知道? 生:20个 生:10个 生:15个。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大约17个)

4、感知物体重量与大小无关

师:老师这还有3袋物品:大米饼、味精、铁块(出示3袋不同物质重量都为1千克),请你猜一猜哪袋重?

生:铁块 生:味精

(四)、教学净含量、载重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东西不用秤称,老师也能知道它有多重,你们相信吗?

师拿出一瓶洗洁精

师:这瓶洗洁精的重量大约是2千克 师放在台秤上称验证。师再拿出一袋洗衣粉

师:这袋洗衣粉的重量是3千克。同样称验证

师:你知道我为什么说得这么准?你们想不想也学会这种本领? 生:包装上面有重量的。

师把洗洁精和洗衣粉放在实物投影上让学生观察。师: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去掉包装后里面物品的重量。师:让我们的书本来告诉大家准确知识吧。学生自学书本第30页上关于净含量的知识。学生齐读什么是净含量。

师:所以刚才的这瓶洗洁精的净含量是2千克,而刚才我实际称的重量是2千克多一些,现在你明白了吗?

师出示书上几袋标有净含量的东西,让学生说出其重量。师指着书上的载重图问:你知道这两幅张图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第一幅图表示电梯可以载重1000千克的物体,第二幅图表示这辆卡车可以载重5000千克的物体。

二、学以致用

1、连一连。

2、算一算。

8千克+20千克=

72千克-43千克= 25千克×3=

32千克×4= 3、1袋面粉重10千克,4袋这样的面粉重多少千克?

4、小冬用20元钱买9千克西瓜,找回2元,每千克西瓜多少元?

三、课堂小结

1.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又叫作“公斤”。

2.称量物体有多重,可以用秤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秤有台秤、电子秤、秆秤等等。在称量时要看清单位,读准刻度。

第四篇:苏教版三上数学《认识千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师:昨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调查一下超市里物品的轻重是怎样写的?请你拿出带来的物品,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一管牙膏是30克。生2:蛋卷是7 5克。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生4:一袋牛肉干是50克。生5:一袋盐是500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就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两个质量单位朋友—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二、体验感受,探求新知。

(一)认识克。1.感知1克。

师:同学们,这是一枚2分硬币,它有多重呢? 生1:1克。生2: 3克。

师:要想知道它准确的重量,我们需要用天平来称一称。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天平。看,这就是天平。(课件展示:天平两边想盘子一样的叫托盘,左边的托盘是来放你要称的物品的,右边的托盘是来放砝码的。)

师:下面请电脑博士使用天平称出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课件演示天平称重的过程)

师:在天平的左盘放入一枚硬币,右盘放入1克地砝码,观察指针,指针指在了天平的中间,说明这枚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在学具盒中拿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心,向老师这样轻轻地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说说你的感觉。

生:很轻。

师:对,感觉很轻(板书)

那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呢?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利用桌上的天平从学具盒中找一找,称一称,看看几粒或者是几个物品的质量是1克?由于老师没有那么多的1克砝码,同学们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替代1克的砝码呢?

生:一枚2分硬币。

师 :真聪明!那就请组长将1枚硬币放入右盘中,现在开始找一找,称一称吧!

(小组活动,称量寻找1克的物品)生:大约一粒花生米重1克; 大约六粒黄豆重1克;大约两个回形针重1克;

2、感受10克,100克物品的质量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那10枚硬币是多少克? 生:10克

师:请小组长在学具盒内找出10枚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

(小组内轮流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在盒中找找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重10克?(小组活动,寻找约10克物品)

生汇报:一包金嗓子喉宝大约重10克 一袋感冒颗粒大约重10克 师:你使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生1:用10枚硬币在天平上称出来的。生2:用手掂出来的。

生3:我是看的袋子上的标注,写着一袋重10克。师:大家的方法真不少。

师:那100枚硬币的质量是多少克呢? 生:100克

师:那100克有多重呢?请同学们在学具盒中找到100克的物品。生:1盒香皂重100克,1个QQ肠重100克。生:包装袋上写着100g 师:那这个包装袋上写着100g就是 生:100克。

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g是克的英文缩写,在国际上一般用g来表示克。(板书)师:请同学们选择一种100克的物品掂一掂,感受100克有多重。

(二)感知1千克

1、认识各种秤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看包装袋上的标签,知道了物品的质量,那老师这里有一袋子苹果,能知道他有多重吗?还能在包装袋上看出来吗?

生:不能。师:用天平称行吗? 生:不行。

师:那怎么办呢?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称量物品的质量时,会用到各种各样不同的秤,除了我们刚刚认识的天平外,你还知道哪些秤?

(指生说说生活中见过的秤)

出示课件中的各种不同的秤,引导学生认识。

师: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盘秤,上面的托盘是用来放所称重的物品的,前面有一个盘面,仔细观察盘面上有什么?

生1:指针,数字 生2:还有字母kg 师:kg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千克

师:对!在国际上统一使用kg表示千克。(板书)师:下面我们用盘秤来称量这袋苹果的质量是多少? 生:1千克(板书)

师:刚才大家带来的一袋盐是500克,那两袋盐是多少克? 生:500+500=1000克

师:下面我们用盘秤来秤一下两袋盐的质量。生:1千克。师:同样的两袋盐,那说明1000克和1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000克=1千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小组内轮流掂一掂两袋盐,感受1千克有多重,说说你的感受。生:很重,快拿不动了!

师:1千克比较重(板书)那我们在表示比较重的物品时就可以使用千克来作单位。你能举一些生活中用千克来作单位的例子吗?

(生举例,师生交流评价)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填合适的单位。2:数学日记中找错误。3: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自由发言。

五、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1克(g)1千克(kg)

轻 重

1000克=1千克

“克与千克”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克与千克单位,但对于学生来说,在脑子里并没有形成1克和1千克的概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联系生活实际,无论是课前情境导入,还是课堂中的实践操作,课后的练习设计,都以生活实际为基础。

一、从课前实践调查入手,初步认识克与千克。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要求学生到超市商场调查有关物品的质量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汇报:一管牙膏是30克,蛋卷是7 5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干是50克,一袋盐是500克,一瓶牛奶的重量是250克、一包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学生的回答有声有色,说明大家在课前都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克与千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在动手操作中,形成质量概念。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让学生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通过用天平称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组内反复掂一掂、拎一拎,在实践活动中让自己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差不多都形成了克与千克的重量概念,练习时,我设计了“填一填质量单位”和“在数学日记中找错误”的习题,让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最后,出示“你知道吗?”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反思本节课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对“比1千克多的物体”体验还不够,应多举例,多让学生体验,比如可以通过抱抱自己的同桌等活动强化感知

第五篇:新苏教版三上《认识克》教学设计

认识克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至33页,认识克。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教学难点: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教学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

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2.认识小型电子秤。

(1)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

(2)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单位换算

三、实际运用“克”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桔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

提高训练 3.想想做做4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综合训练 4.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3)全班交流: 作业设计: 填空

()大约重1克()大约重1千克 3千克=()克 5000克=()千克

7千克500克=()克 23千克-15千克=()千克

四、全课总结

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第19页认识克。板书设计:

克的认识 克——g 1千克=1000克

下载新苏教版三上《认识千克》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苏教版三上《认识千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千克》教后反思

    《认识千克》教后反思 西街小学李双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都很积极,这可能是由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当我提问:怎样比较这两袋食品的重量?有的学生立刻想到......

    2017苏教版数学三上《千克和克的认识练习》教学设计.doc

    千克和克的认识练习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对实物和相应重量的连线以及选择相应的计量单位,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里的应用。 2. 能力目标......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1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估测......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者:江苏连云港市墟沟小学 胡艳 录入时间:2006-11-1 阅读次数:30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5篇

    《认识千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三上

    《基于目标教学过程控制研究》课题赛教活动《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执教者:柳江县拉堡小学覃 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进一步认识钟面的结构。 2.能用5分5分的方法读取分针......

    三上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认 识 分 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三年级(上册)教材98页--10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