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制教案1
高中生法制教育教案
-------培养良好习惯,远离违法犯罪
(亢
杉)
一、教学目标:1.贯彻依法治国基本国策,落实法制课程理念,响应我校依法治校的原则,促进我校法治教育建设。
2.对年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危害性,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结合我校良好行为习惯标兵的评选,让良好行为习惯在学生心中生根落地。
二、教学重点:1.了解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表现,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
2.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白交友时要慎重,遇事要冷静对待。
三、教学难点:增强法制观念,学会依法保护自己
四、课时设计:1课时
五、教学方法:个案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列举案例】1.未成年人周某某犯罪经过:周某沉迷网络游戏,在家上网被父母断网,在课堂玩手机被老师反复教育无果后,躲在某网吧上网,因盗用他人账号上网被管理员发现而被赶出网吧,他觉得人格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从此怀恨在心。某一天,周某纠集了两名社会男青年到该网吧为其被赶出网吧的事出气。到网吧后该三人将网吧管理员吴某打成重伤,触犯刑法被依法逮捕。
2.2011年5月3日晚11时许,陇西县首阳镇发生一起凶杀案,该镇“诚鑫电脑维修中心”老板史勇忠及其8岁的女儿被人杀死在家中,尸体被肢解。起初许多人都猜测凶手不是与被害人有深仇大恨,就是因情杀人。5月8日此案告破,凶手竟然是一名年仅16岁的初中生,与被害人无冤无仇。在侦破类影视作品的影响下,犯罪嫌疑人抢劫几百元现金和一部手机后居然残忍地杀人碎尸
【教师引入】这些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是有原因的。家庭方面现在好多家庭都是只有一个孩子,所有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这就是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什么事都是我说了算,遇事为所欲为,不考虑后果,对家庭、社会和自我成长无责任心,对未来没有理想、无目标、无所适从。另外有些孩子从小就有一些不良习惯,从小观看过度渲染暴力和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的影视剧,但是对违法行为要承担的后果很少知道,抽烟喝酒上网等等。
认识到一些危害,但行为不良时只有认识而无行动,最终酿成严重后果。有些人认为这些习惯好多大人都有,并没有犯罪所以与犯罪无关;有些人认为这些习惯是犯罪的催化剂。到底怎么我们来进行一场辩论。【学生活动】
1.辩论赛:
正方(三位同学):不良习惯能促使犯罪,我们应该远离他,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反方(三位同学):习惯就是习惯,与犯罪无关 程序:正方一辩发言(开篇立论)3分钟 反方一辩发言(开篇立论)3分钟 进行一对一攻辩 10分钟
自由辩论(正方先开始)10分钟 正反方各5分钟 观众向正方提出一个问题 回答问题不超过1分钟 观众向反方提出一个问题 回答问题不超过1分钟 正反分别总结陈词各 4分钟
2.校良好行为习惯标兵齐天涛同学做“良好习惯伴我行”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此次辩论的举行,①课前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②使学生充分理解不良习惯对自己的影响,充分认识到我们应该远离他,进而在结交朋友时应该十分小心;③本次活动在于让学生来说服学生自己,比教师或家长强加给学生的要有说服力,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教师总结】同学们,至于习惯到底会不会促进犯罪,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正确认识和判断,有几点我想提醒大家。第一,现阶段我们是纯消费者,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家长供我们读书生活,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应当感恩,应当在成年之际,主动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培养自己为人子女和自我成长的责任心。第二,这些习惯比如抽烟、过度沉迷于网络或贪玩手机游戏,对我们的身体和学业发展是有害的。鉴于以上两点希望同学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做到言行一致,养成好习惯受益终生。
七、作业布置
写一篇对“上课玩手机”不良习惯的认识。
第二篇:法制教案1
17-3-5法制教案
【教学目的】: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一)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二)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中学生预防侵害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
原则
1、依靠法律,预防违法犯罪对自己的侵害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颖超指出:“教育孩子们从小学法、守法、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监护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中小学生要明确,依靠法律是预防侵害的首要原则是自我保护的必备武器。依靠法律,必须学法、知法。要学习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要弄清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什么是无罪,什么是犯罪;什么是自己的义务,权利和合法权益,什么是受到侵害。还要弄清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和法律责任。依靠法律,必须用法。要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行使权利,并在违法犯罪行为对自己形成侵害时,能够依靠法律手段进行自我保护。要做到:一克服“害怕对方报复,干脆自认倒霉”的错误思想;二克服“管它三七二十一,我私下找人报复”的错误做法。总之,就是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我保护,而不能用个人感情代替政策、法律。
2、依靠组织,预防违法犯罪对自己的侵害
这里所说的组织,一般是指侵害发生地或自己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居委会、村委会、学校等部门。其中有的街道,区县还专门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根据法律规定:“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加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由于对本地区,本部门的社会治安和人员活动等情况熟悉,这些组织就会依据法律,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及时妥善地处理解决未成年人受侵害的问题。
3、依靠群众,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对自己的侵害
包括中小学生家长在内的广大群众,对破坏社会治安,危及中小学生人身安全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深恶痛绝,盼望通过综合治理和“严打”使社会稳定,中小学生受到保护而健康成长。群众的眼睛雪亮,智慧丰富,威力无穷,不断涌现出保护少年儿童,见义勇为的好市民,好青年,好干部。所以当中小学生受到违法犯罪分子的侵害时,要千方百计地求助身边的群众,共同来对付坏人。当群众勇敢而义无反顾地和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时,违法犯罪分子将成为过街老鼠,无藏身之地,遭灭顶之灾。
4、依靠智慧,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对自己的侵害
第三篇:法制课教案1
安全法制教育教案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教学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五: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都有十多岁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升没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主要内容:
(一)你对法律知多少:
1, 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 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二)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案例: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因为害怕第二天的家长会很晚才回到家。回家之后父亲知道他成绩很差就辱骂他,逼得他与父亲顶撞之后离家出走。
请大家思考:你是怎样看待故事中的父子俩的做法的(讨论)
(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案例:小陈是一个农村姑娘,9岁时由父母做主,同一个21岁的男青年订立了婚约。男方给了小陈的母亲1960元礼金。小陈13岁时,提出要与男方解除婚约。男方不肯,坚持“要人不要钱”.小陈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便到法院起诉,要求解约。法院经过调查,在做好疏导工作的基础上,依法裁决由小陈的父母退还男方1960元礼金,小陈与男方解除非法婚约。就这样,小陈依靠法律,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小周家住湖北农村,是六年级学生。1996年月11月3日,在骑车回校途中,不慎将8岁女孩小雷撞倒在地致伤,雷家要求周家赔偿,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雷家到镇派出所报案,要求周家赔偿损失。派出所召集双方家长调解未成,于是派人到学校将小周带回派出所拘留。周母到派出所要求放人,派出所答复,必须交纳1000元才放人。周家因家穷被迫四处筹钱,但仍不够钱,被迫写下欠条,之后,派出所才放出小周。小周回家后,越想越不服,联想起在学校学的法律知识,决定讨一个说法。于是小周向当地法院递交起诉状,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派出所行为是违法行为,必须退还周家交纳的钱。小周终于依法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四)学会断案
例1.父母不让孩子上学违法吗
村民赵某家有一子一女,均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赵某有重男轻女思想,仅让其九岁的儿子上学,其女儿则被留在家里帮助干活。村委会干部多次劝说赵某将女儿送到学校去读书,均被赵某以自家的事不用他人来管而拒绝。你认为赵某的做法是否违法。
第四篇:法制渗透教案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重点)
(2)、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重点)
(3)、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难点)(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7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23条的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
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提问法、讲授法
以提问法贯穿始终,对重点问题加以启发。提出问题的方式包括:课前设问,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提问,让学生当堂回答。课下思考,课下思考主要倾向于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把握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引子,第一自然段):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包括插叙和林、李对话。作用: 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第二部分(开端,2─5自然段): 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四个自然段: 陆虞候密谋策划,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
矛盾的展开: 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没有平铺直叙,设置悬念,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二人一前一后闪将进来”),说话偷偷摸摸(“不叫”“你休来”“交头接耳”),手段卑鄙阴险(诱之以酒食,贿之以金钱,并“好歹要结果他性命”)。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林冲买刀寻敌,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三部分(发展,6─9自然段): 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分为: 接管草料场──交割──沽酒。
本段是由陆谦的谋害到林冲杀人报仇的过渡,表面看,紧张形势缓和下来,实际上,事态正按照陆谦的预谋发展。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 风雪夜山神庙复仇。三个自然段: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
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与前文照应,特意安排“隔壁戏”,让陆谦等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都不打自招作了全盘交代,是一份绝妙的“自供状”,也是促使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的关键。
本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突出“逼上梁山”这个主题。
在文学作品中,林冲快意手刃三贼,这是英雄的壮举。在现实生活中,这是违法行为。《中华人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2条具体分析如下:
故意杀人罪构成要件
1、故意杀人罪的客体要件
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的前提。
2、故意杀人罪的客观要件
首先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构成。以不作为行为实施的杀人罪,只有那些对防止他人死亡结果发生负有特定义务的人才能构成。杀人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借助一定的凶器,也可以是徒手杀人,但是如果使用放火、爆炸、投毒等危险方法杀害他人,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应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对于教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去杀害他人的,对教唆犯应直接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其次,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既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执行死刑、正当防卫均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经受害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对所谓的“安乐死”,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当然,量刑时可适用从轻或减轻的规定。
第三,直接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间接故意杀人罪以被害人死亡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才能断定行为人负罪责。
3、故意杀人罪的主体要件
故意杀人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故意杀人罪的主观要件
故意杀人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好公民。
第五篇:法制副校长教案1
法制副校长教案 第一课时:为了祖国的明天
王汉齐
教学目标:
1、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需要社会的广泛广泛关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提供一个良好、净化的社会环境。
2、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措施。
3、青少年通过了解法律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逐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
一、引言
近年来未成年人发最率呈上升趋势,且显现低龄化,90年代末期于80年代后期相比,犯罪年龄平均降低0.8岁,这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
犯罪年龄呈现低龄化。据统计,某地区1998年以来14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41.7%,其中刚刚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13.5%。犯罪方式团伙化。据统计,6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属于团伙作案,纠集多人,相互利用。据统计,我国每100名罪犯中,有10名是14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而在广东,近几年抓获的形式犯罪嫌疑人中,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比率超过20%,据广东省少年犯管教所统计,近年来该所在押犯已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2倍多,达到2800人左右。未成年人犯罪正呈现出上升的势头。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令人担忧的是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成为社会的一大困扰。为了祖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关心青少年成长,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吧,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二、青少年犯罪特点
1、犯罪年龄低龄化
2、犯罪类型多元化
3、犯罪手段成人化
4、犯罪方式团伙化
5、贪婪性、疯狂性、反复性、多样性
三、青少年犯罪原因 A、是心理失衡
1、消费需求失衡
2、交友不慎
3、迷恋金钱、色情、盲目寻求刺激,性需求严重失衡。B、是家庭教育失误
1、亲情过剩,放任不管
2、管教严酷
3、父母自身素质差 C、是学校教育失当
1、片面追求“升学率”,将差生或放任不管或推向社会
2、素质教育不全,尤其是法制教育不力
3、疏导教育不够,教师只管成绩不问其他 D、是社会管理失控
1、不法分子引诱
2、不正之风困扰
四、易产生青少年犯罪五种家庭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法制日报消息,就现阶段我国家庭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来看,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残缺性家庭
第二种类型是盲目溺爱、放纵型家庭
第三种类型是“严管”型家庭
第四种类型是父母有不良恶习的家庭
第五种类型是贪欲型家庭
五、做个学法、知法、守法的公民
(可以通过阅读报纸和上网了解相关的法制知识)法制画报、法制日报、中国法院网等
六、启示
1、做学法、知法、守法、用法、遵规的好学生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陶冶情操、谨慎交友,学会自我保护,远离犯罪
3、遇见不法侵害要敢于斗争,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允许的情况下要及时请老师和公安机关协助
七、观看中国首部预防青少年犯罪电影——《为了明天》 附影片介绍:中国首部预防青少年犯罪电影《为了明天》
影片在充分展现党中央三代领导核心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全面介绍我国青少年成长的环境,通过模拟再现若干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提示当前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智能化的趋势,通过著名专家学者和领导访谈,分析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代购加大、家庭残缺、交友不慎、鉴别能力低和心理偏差等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以及青少年犯罪者既是侵害行为人也是受害人的双重危害性;影片以启发、交往的手法向青少年普及和灌输应知应会的法律常识,培养他们从小崇尚法制、遵纪守法的观念和习惯,明白小错不改、大祸之源,以强凌弱、害人害己,缺乏警觉、遭受残害,行为偏差、迷途难返等道理。使青少年观众们受到警示,树立自尊、自爱、自律、自警、自醒的精神,使家长与社会各界得到启迪,树立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推进全社会共同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