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故乡的芦苇
17课 故乡的芦苇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幻、尤、苇、朴、塘、狭、柴、帆、纯、辉、触、帐”12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几”。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怀念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及含义较深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芦苇的资料)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简介作者。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故乡芦苇那美丽的景色。(板书课题:故乡的芦苇)。
二、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2)给各自然段标明序号。
2.出示生字卡片,说说你会用什么方法记这些生字。(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读准字音。
“塘、帐”的韵母是后鼻音;“柴、纯、触、帐”的声母是翘舌音;“辉”不要读成“fēi”。
“几”是多音字,可组词国吧辨析,如“几乎”的“几”读jī,“几个”的“几”读jǐ。
(2)识记字形。
辨析“幻”与“幼”、“尤”与“龙”;“塘”的第八画是“长横”,右边出头;“柴”右上部分是“匕”不是“七”。
(3)理解词语
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水边,叶子披针形,茎中空,光滑。茎可以编席,也可以造纸。根状茎可入药。
--1--
朴实:朴素。
摇曳:轻轻地摇动。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狭长:窄而长。
帆叶:船上的由。
触须:昆虫、软体动物或甲壳类动物的感觉器官之一,生在头上,一般呈丝状。
蚊帐架:支撑起蚊帐的架子。
3.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4.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2)集体交流。
第1自然段,写故乡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尤其是那芦苇令人记忆深刻。(指导朗读)
(3)自读第2-4自然段,边读边在书上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
①仿照“一片片、绿油油”写“ABB”式的词语。
②说说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幻灯片出示:
“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指名读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用“ABB”式的词语把芦苇那美丽、宽广、绿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觉得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一样)
(板书:芦苇,绿、多、美)
(4)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自学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故乡芦苇的美丽景色和故乡芦苇给我童年带来的乐趣。那么,作者是怎样从“写物”和“忆趣”两方面来写课文的呢?
二、学习课文第5-8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5-7自然段,然后说说你的感受。
(1)作者在这部分中写了几件童年趣事/
(第一件是用芦叶吹出鸟鸣似的歌声,第二件是用芦叶制作小船,第三件是在芦苇丛中捉纺织娘玩)
(2)这三件事中你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
`2.第一件事。
(1)芦苇给“我”和小伙伴们带来了欢乐,这种欢乐来自芦叶吹出的音乐。省略号有什么作用?你能想象当时他们吹芦苇时会是什么样吗?
--2--
(板书:芦叶,吹、陶醉)
(2)你能读出他们当时那种快乐的心情吗?(指导朗读)
3.第二件事。
(1)你能依照作者的讲述,说出制作芦叶船的几个步骤吗?
(2)他们是怎样试航的?谁能来表演一下他们当时的动作?
(注意体会“小心翼翼、欢呼雀跃”。读“开船啰!开船锣”声音更欢快点。满脸笑容地读,体会童趣)
(3)幻灯片出示:
“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汇合协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船队”和“幻想”分别指的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板书:芦叶船,满载幻想。指导朗读)
4.第三件事。
(1)“纺织娘”是种什么样的动物?你能画出来吗?
(2)幻灯片出示:
“然后把竹笼挂在蚊帐架上,让纺织娘的歌声伴我们进入梦乡。”
(3)为什么他们要带着纺织娘的歌声进入梦乡呢?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板书:芦苇丛,捉纺织娘: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常常是浮于表面:只知故事,不知语言;)
三、总结
1.课文既写了家乡芦苇的美,又写了童年的快乐,那么课文主要是围绕一个什么意思来写呢?
2.课文中哪些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3.谈谈自己家乡的美景和在家乡的趣事。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第三课时
1.填空。
()的春风()的草地()的秀枝
()的芦苇()地舒展()地摇曳 2.选词填空。
一颗颗 一条条 一棵棵 一串串 一朵朵 1.()龙船驶过江面,()花炮升上天空。2.路旁有()大树,树叶上挂着()露珠。3.()白云飘过,像美丽的莲花。3.按要求改写句子。
1.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仿写比喻句)2.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脑袋。(仿写拟人句)4.按要求填空。1.近义词。
故乡()尤其()犹如()
忘怀()摇曳()
陶醉()
美 妙()快活()2.反义词。
--3--
快活()美丽()陶醉()舒展()
教学反思:只知情节,不明主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使他们能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学会阅读,这节课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带着疑问阅读的良好习惯。同时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冲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领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財富。
--4--
第二篇: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案例来自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贴近教师工作,与教师有天然的联系。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妥善解决,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其中不乏典型事例,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3、利用文中的空白,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了解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为了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本文介绍的人物,也知道了文章所描写的是一个蒙蒙细雨的早晨发生的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二段录音,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反馈。(妈妈冒雨回家取借给许小燕的蓝_。)
(3)学生自读,读后议一议(四人小组讨论)
A、母女俩有哪些意见分岐,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B、你认为谁的意见对,为什么?
(4)交流。在交流中落实句式训练。
①比较句子。(投影出示)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跑一趟冤枉路。
(相同点:前后两句话表达的是对妈妈这样做所持的不同看法及其理由。
不同点:句式不同。后一句将两个理由一气说出,缺乏重点和层次,前一句则先说出其中的一个理由和看法,而将要强调的另一个理由“还下着雨”放在后面,以“再说”带出,强调了说话的语势,使该句具有一种理由充足,无可辨驳的意味。)
读句子——比较异同——感情读
②练习:根据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改写句子,并说出句子表达的不同作用。
A、再见了,亲人!
B、家乡杨梅那舐津津酸溜溜的滋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5)教师小结。
(6)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妈妈的品质。)
3、学习第三段。
(1)齐读课文。
(2)结尾与课文的开头有什么联系?(出示文章的开头)
(3)比较,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4)比较读,体会写作的特点。(与文章的开头呼应,照应文章的开头,语言优美,且耐人寻味。课文对“细雨”的描写,不但突出了妈妈的忘我精神,而且具有象征意义。运用象征手法用蒙蒙细雨来比喻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
4、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感受了一对学生位无私奉献,对工作默默无闻的老师。)
5、读写练习。
假如许小燕知道了理情的_后,接过老师冒雨给她带来的蓝_后,会怎么对做,怎能么说,其他同学会怎么说,结合自己的想象,续说:假如许小燕知道了理情的_后,接过老师冒雨给她带来的蓝_后……
6、课外延伸。
阅读《红色的烈焰》一文,体会的结尾的含义。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奶奶最喜欢哪只铃儿。感受奶奶对冬冬的关爱以及冬冬对奶奶的孝敬。
2、认字6个,写字7个。理解“看望”、“问候”、“收藏”、“喜欢”、“美好”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学习怎样简单地对人物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奶奶对冬冬的关爱以及冬冬对奶奶的孝敬。
教学难点:
理解奶奶为什么最喜欢那只门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和奶奶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为什么有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发生在冬冬和奶奶之间有趣的事。
二、学习生字。
1、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认读生字。
2、小老师教读每个生字读两次。老师适机提醒“抹”、“撒”、“漆”的读音。
3、师生一起将生字补充为课文中的词语再齐读两次。4、抽生读生词。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生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用三角形作上标记。
2、师生一起解惑。
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每个组员都读准了字音。
4、小组汇报结果。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文中讲了冬冬和奶奶的一件什么事?
2、生汇报。
第二课时
一以问题导入,学习课文。
1、奶奶最喜欢哪只铃儿?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做上标记。
2、她为什么最喜欢这一支?
生:奶奶很孤独,她想冬冬来陪她。
生:只要听到那只门铃响她就可以见到冬冬。
3、奶奶为什么这么爱冬冬?
请自读课文1、2自然段,在课文中找找答案。
生:冬冬每个星期六都会去看奶奶。
生:他会陪奶奶说话,并捎去爸爸妈妈的问候。
生:他会帮奶奶做卫生。
4、找一找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奶奶也很爱冬冬。
生:第二自然段中奶奶为冬冬烤面包。
师:同桌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再仔细体会体会还有哪些话能看出这一点。
汇报品读10、13自然段,体会冬冬与奶奶间浓浓的亲情。
二、仿写13段。
1、读读第13段,看看前一句在写奶奶的什么,后一句在写奶奶的什么。
(动作、语言)
2.写动作用了哪些词语?“揽在”和“搂着”。
3、请学生说一说有动作和语言的句子。
4、把这些句子在语文天地中写下来。
三、说一说
我们在生活中应怎样关心孝敬我们的父母。
四、总结全文
大家说的都对!我们尽管还小。但也不能做爱的消费者,还应该主动做爱的生产者,传播员。我们能做的大事不多,但能身体力行的小事很多。给父母、爷爷奶奶倒杯水、捶捶背……哪怕只怕他们说说话。大家一起来吧,像冬冬一样把爱献给别人吧!
教学反思:
《奶奶最喜欢的铃儿》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奶奶与孙女之间的感人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浓浓的爱意,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文章在奶奶和冬冬这一老一小有说有笑、有问有逗的对话中,将浓浓的亲情浸透其中。文中没有提及“爱”,确处处流淌着“爱”。
当孩子们提笔写和家人之间的小故事时,孩子们记录的那一件件平时生活中“微不足道”甚至有些“习以为常”的小事竟感动了我。“亲情需要用心经营”这是作家鲍尔吉.原野说的,确实!就是在这一件件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的累积下,让那浓浓的亲情不断的流淌。虽然有些同学在描述的时候语言还不够精炼、遣词造句还不够精美简练,但孩子们是真正的融入了文本,在和文本文本对话后,产生了对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内在的情感无需包装,孩子们将心中的“亲情”直接展露出来——诚挚而美丽,让爱在课堂流淌。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讲述、普通话、动听、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2.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
1.准备歌曲《掌声响起来》。
2.课前搜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小故事,如《张海迪》。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2.指导认读和书写,强调“落、调”的读音,指导书写“吞”。
教学流程
一、播放歌曲,营造气氛,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掌声响起来》。
2.听了这首歌,你想说什么?
3.课前你们已经搜集了海迪姐姐的故事,说说你的想法。
4.老师出示课题:掌声
5.提问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学生质疑的问题可能有:
谁给谁的掌声?为什么要给她掌声呢?掌声有什么含义?
【学生自主的质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识记生字:
(1)请同学读课后生字,注意看清字音、读准字音。
反馈检查。重点读好下列字音。“症、镇、姿势、落、调”。
(2)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记住它。
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3)看一看下面词语你会不会读。
掌声
文静
愿意
姿势
轮流
情况
慢吞吞
注视
热烈
持久
平息
情绪
讲述
普通话
动听
鼓励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要求认识的字,并交流识字方法。
(5)检验识字效果:通过“你指我猜”、“开火车”、扩词”的方式进行。
三、再读课文,提问质疑
1.提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吧。我们来个读书比赛,看谁通过读书知道得最多,体会得最深,提出的问题最好。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拿出笔来写写画画。
3.汇报交流。
【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写体会。动口、动手、动脑,有助于中年级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作业超市
1.回家把这个故事说给家人听。
2.抄写你认为难写的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流程
一、渲染过渡
1.开始,英子是那样自卑、忧郁,后来却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英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掌声)
2.课文的2.3自然段就写出了英子的变化过程。同学们先各自读课文,然后我们再来表演课文内容。
3.选一名同学当英子,同学们做英子的同学,老师当刚调来的老师
【要想演好,首先要认真读书。所以,进入课堂直奔重点,让学生在读中先感受掌声中爱的力量。】
二、表演,深入理解
1.试演:(第一次掌声部分)。
课件出示第一次掌声部分内容。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请演员上台试演。
2.评议表演。
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犹豫、忧郁”词句进行评议。
这一次掌声,你想对英子说什么?
英子有什么想说的?
【采用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师生共同参与,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创设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进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突破课文重点。】
3.配乐表演第二次掌声。(出示第3段课文)
(1)听到这一次掌声,你又想对英子说什么呀?
(2)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为什么?
4.朗读课文第3段。
5.理解两次掌声。
(1)在这一段中,写到了大家的几次掌声?(两次)
(2)学生用多种形式读这两句话。
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3)这两次掌声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支持、鼓励;称赞、表扬)
6.对比两个“一摇一晃”。
(1)出示两句写英子走路姿势的句子。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姿势,英子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自己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7.进一步体会掌声的力量。
英子走路的姿势是无法改变的,但她的心情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英子以勇气和自信,使她从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姑娘逐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同学们,你们说,掌声是什么?
大家的掌声,大家的鼓励,大家的称赞,使英子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性格,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三、品读感悟
1.听课文朗读录音,小声跟读。
2.分角色小组试读,你们认为该怎样来读这篇课文?
3.小组比赛读。
4.全文总结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平时,我们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四、作业超市
1.小练笔。说说生活中你见到残疾人有哪些不方便?你是怎样帮助残疾人的?
2.和妈妈比赛读一读这篇课文。
第三篇:《故乡的芦苇》教案
《故乡的芦苇》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开篇
师:(配乐及芦苇荡视频)同学们,在长江口外,东海之滨,有一个美丽的绿色海岛。那就是诗人樊发稼的故乡,那里有清清亮亮的小河,有的芬芳的野花,有金黄的油菜花,有洁白如云的棉花,然而最令他魂牵梦绕的,永远不能忘怀的却是那朴实无华的芦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第9课《故乡的芦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边读边想像画面,充满感情地齐读)。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想知道芦苇是怎样的一种植物?
师: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芦苇。谁来介绍一下。生:作者为什么难忘故乡的芦苇?
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一读课文吧,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检查读音情况。
计算机出示文中词语,引导学生开火车读,其他人跟读 2.解决问题,提练重点
师:看到同学们认真的朗读课文,我相信大家一定找到了作者难忘故乡的芦苇的原因了,谁来说一说。(引导读原文中的句子)
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和14至16自然段,重点句子加红 3.抓住梗概,理清层次
故乡的芦苇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些欢乐?
哪部分写美景,哪部分写童年乐趣?引导概括小标题 两方面:赏芦苇美景(8.9.10段),忆童年趣事。(11.12.13段 包括三件事)
三、品读悟情,探究学习
(一)学习美景部分
师:这么美的芦苇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好,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播放芦苇视频)教师配乐读课文的8和9自然段,同学们,你们的感受是什么?说一说 生:感觉很美。
师:景美,文也美,这么美的语言,想读读吗?自由读读描写芦苇美景的部分,看谁最能把这种美读出来。然后挑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地、有滋有味地练习读一读,过一会把它读得美点给大家听,再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出示投影3:循环播放芦苇美景)师:谁愿意有感情地读读你喜欢的描写芦苇美景的句子,再谈谈喜欢的原因。课件出示:
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有绿色的芦苇掩映着。
引导理解:学生抓住词句体会芦苇密集、生长面积广,绿,形状修长,茁壮,轻盈的特点。指导朗读:你能读出芦苇的美吗?你可以先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读好,然后再有感情的朗读。
指名读,评读,自由练读,指名读,男女赛读。
指导背诵:你读得真是精彩极了,太棒了。书读到这个程度,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把这些精美的语句熟记下来,谁愿意试着背一背,你也可以看着屏幕上的提示。
小 结:故乡的芦苇如此密集、如此茁壮、如此轻盈,真是让我们欣赏了一幅美丽的“乡村苇丛图”,作者就在这随处可见绿色芦苇的地方长大,对芦苇留有刻骨铭心的深刻印象也不显得奇怪了。
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它长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长到几尺高,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狭长的叶子。
引导理解:学生抓住词句体会芦苇生长时间早,生命力强,长势急的特点。
换词训练: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句中“探”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生:钻 露
为什么用“探”,谈谈你的理解?
指导朗读:谁想有感情地读一读? 指名两人读。可评价,有时间就指导背诵
(二)学习童趣部分
过渡:我的童年在芦苇的美丽风景中感受到了快乐,更重要的是芦苇带给了我一生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让我快乐得终生难忘。一起来感受一下芦苇丛中的乐趣,谁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11至13自然段。想想作者在这部分中写了几件童年趣事?(板书)
自学后合作交流: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先自己想一想,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第一件:出示句子:
孩子们为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忘情地呼唤着……
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想读的站起来齐读——(配轻音乐)师:此时,我已经陶醉在那鸟鸣似的歌声中,真轻松啊!第二件:师:继续交流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
出示句子:
“开船啰!开船啰!”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指名读。第三件:
过渡:吹芦叶、折芦叶船多有趣啊!可是,更有趣的还在后面呢?现在,我想跟着作者一起去芦苇丛中捉纺织娘,你们想去吗?谁来说说哪里有趣? 师:课件展示纺织娘,帮助学生理解。
师:同学们,在作者童年生活中关于芦苇里的有趣游戏仅此三件吗?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生:省略号
师:你想想还可以有哪些有趣的游戏?
(三)学习3至7段
师:故乡的景物很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也很多。你在书中读到了吗? 课件出示:那的四句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读后你想说什么?生:家乡真美。
四、全面梳理,升华情感 师:读然而一段,同学们,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带来了欢乐 课件出示:最后一部分
让我们一起配乐轻点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师:再看课题,芦苇和故乡是关系,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总结:童年往往是人一生中最为珍贵,最为纯净,最为难忘的记忆,因为芦苇带给我一生最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成了故乡的象征,芦苇与故乡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芦苇负载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故乡的怀念,就是对芦苇的怀念;对芦苇的热爱,就是对故乡的热爱。
齐读: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长大以后,如果到外地去求学或工作,你会怀念故乡吗?会怀念送入故乡的什么呢?
五、结束语 配乐
都市的繁华虽然让人迷恋,澜珊的灯光虽然令人忘返,但故乡永远是我们心灵之船停泊的港弯。故乡的一人一物,一花一草,一山一水永远让远方的游子们难以释怀,他们魂牵梦绕的总是那片厚重的土地,亲切的笑脸和永远也抹不掉的记忆,希望漂泊在外的游子们能早日回归故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走到哪里,一定要把生你养你的故乡珍藏在心中!就像李白那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四篇:故乡的芦苇教案.jiaoan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和班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形象、准确的语言,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我把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定为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计划用2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在第一课时,学生初读了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掌握了生字、新词;学习了课文的1—7自然段,了解了故乡给我留下了许多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这节课,我重点讲第二课时。计划通过本课的学习,完成第二个和第三个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活泼,感情真挚,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我选择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以读生情,以情促读”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
3、认识、会写12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几”。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教学准备:录音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芦苇吗?(生答)
2、师介绍芦苇。
3、师:在作者樊发稼的故乡,生长着许许多多朴实无华,绿如轻纺的芦苇,给他留下了甜蜜的回忆。你们想不想到那儿去看看?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回忆,一起去看看那——故乡的芦苇(板书课题、齐读课文)
二、师感情读课文(或放录音)
1、生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三、品读课文
师过渡:生我养我的故乡,给我留下许多梦幻般的记忆,为什么让我尤其难忘的是芦苇呢?
(一)赏芦苇美景(学习2—4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说说:你在读中感觉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引导说出:绿、,师相机板书)
3、品读重点句子,感情诵读。
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1)指名读句子
(2)师: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引出:比喻句)
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句子,说
一、两个比喻句呢?(3)师指导朗读
(4)师:故乡的芦苇多美啊,老师真想来感受感受,让我读一次,好吗?(5)师读生观察。读后问:你观察到什么?你从老师朗读中感受到什么?(6)生反复练读:分组读、指明读、齐读等(7)练说叠词
请生说一说句中运用了哪些叠词,你还能说出别的叠词吗? 师:在这三段中,你还有喜欢的句子吗?
出示句子: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脑袋。
(1)哪些同学喜欢它,就站起来读一读。(2)全班齐读。
(3)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我们以前学过这样的句子吗?谁站起来说一说。(引导说说拟人句)
(二)忆童年趣事(学习5—7自然段)。
1、生以四人为小组合作学习
自由朗读,交流:课文中写了几件童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自学要求:(出示小黑板)
(1)读懂这一部分的每一句话,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讨论。(2)朗读时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读出“趣”来。
2、生汇报自学情况 师生评价:
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 出示重点句子:
问:句子中的“船队”和“幻想”分别指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3、师:吹芦叶、折芦叶船多有趣啊!可是,更有趣的还在后面呢?现在,我想跟着作者一起去芦苇丛中捉纺织娘,你们想去吗?
指名读第7自然段。
你喜欢这一段吗?为什么?(生自由回答)纺织娘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请找到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课件展示纺织娘,帮助学生理解。
4、练习背诵
把你最喜欢的一部分背下来。
(三)学习第1、8自然段 仔细品读,对比说说这两段有什么特点?(前后照应)
四、拓展
师启发:我们在课文中感受了作者对故乡芦苇的情感,同时还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你能不能也来谈谈自己家乡的美景和童年趣事呢?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
板书:
11、故乡的芦苇
不
芦苇:绿 美
能
芦叶:吹 陶醉 甜蜜的回忆
忘
芦叶船:满载幻想
怀
芦苇丛:捉纺织娘 教学反思
本文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本单元以“热爱家乡”为主题,文章都具有语言美和情感美的特点,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对家乡真挚的情感就会被激发起来并得到升华。因此教学的整体思路是“带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儿,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即“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下面我就这节课的过程进行一下反思。
(一)美读悟情------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环节
本文语言准确、形象、优美。全文突出一个“美”和一个“趣”字。如何让学生感受美,体验到趣呢?除了让他们直抒胸臆的谈感受外,就是通过多样的美读来加以体会。怎样读好呢?利用画面、音乐进行情境营造和教师的适时范读无疑是让学生生情,进而引发、强化课文所产生的情感的好方法。但课堂上音乐的音量没控制好。因为在音乐下载时,声音的大小就不同,自己又不会相应的技术改善一下,就造成了这种情况。
因为后面的“趣”读可能比“美”读更贴近学生生活吧,所以不论学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发出来但课堂气氛的确因此而变得轻松愉悦了。反思一下,教学中也许老师过多的要求,如“你有读得美一些”“你能再现那美景吗?”让学生望而生畏不敢尝试吧?也许是学生怕读文后的评价让自己没面子吧?其实老师真应该好好推敲一下自己调动学生读文的激发性语言,并思考应该营造一个怎样的评价气氛利于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和挑战。
(二)品读悟情-----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
本文是一篇文笔亮丽的抒情类写法的文章,加上已具备一定读、说、写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再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必须要进行写法的渗透。如何让学生体会写法是教学的难点。课上我采用“选词填空”“句式对比”和“发掘空白”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写法。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以品读为基础,提出问题在进行感悟。使学生的理解是依据当时的语言环境有感而发,而不是条分缕析的生硬总结。
(三)习作拓展 情感延伸
本环节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一写你最爱故乡的什么?是学生通过情感沉淀后的释放,是整节课“人文性”与“工具性”最有效结合的体现。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教师讲课,不仅要从教师立场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从学生角度考虑,看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否能够更大程度地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本身素质。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且使思维在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五篇:《故乡的芦苇》教案2
《故乡的芦苇》教案2
钱宇波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开篇
师:(配乐及芦苇荡视频)同学们,在长江口外,东海之滨,有一个美丽的绿色海岛。那就是诗人樊发稼的故乡,那里有清清亮亮的小河,有的芬芳的野花,有金黄的油菜花,有洁白如云的棉花,然而最令他魂牵梦绕的,永远不能忘怀的却是那朴实无华的芦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第9课《故乡的芦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边读边想像画面,充满感情地齐读)。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想知道芦苇是怎样的一种植物?
师:(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芦苇。谁来介绍一下。生:作者为什么难忘故乡的芦苇?
师:是啊,作者为什么难忘故乡的芦苇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一读课文吧,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在文中找一找作者难忘故乡的芦苇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检查读音情况。
师:老师为大家能够认真的朗读课文而感到高兴。你们都读准字音了吗?下面我来考考你们?计算机出示文中词语,引导学生开火车读,其他人跟读 2.解决问题,提练重点
师:看到同学们认真的样子,我相信大家一定找到了作者难忘故乡的芦苇的原因,谁来说一说。
板书:欢乐 3.抓住梗概,理清层次
故乡的芦苇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些欢乐?读一读那部分,谈谈你的感受。
(可板书芦苇趣事,或说到哪一件 就写哪一件)
三、品读悟情,探究学习
(一)学习童趣部分
第一件:
谈——概括——读 生:谈芦叶做哨,有趣。
生:抓住熟练、各种、悦耳来谈;奔跑,呼唤特别放松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对比着谈,约四人谈
师:这么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能不能用几个字概括一下。
板书:吹芦叶哨 师:谁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来再次感受一下这有趣的事情。(指名一人读)
怎么读才能读好呢? 出示句子:
孩子们为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忘情地呼唤着……
想读的站起来齐读——(配轻音乐)
师:此时,我已经陶醉在那鸟鸣似哨声中,真轻松啊!第二件:
师:继续交流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快乐?
生谈:抓住船的制作过程来谈船的完整;抓住船的色彩来谈漂亮;抓住不仅能做船还能开船来谈有趣;抓住充满幻想来谈;抓住船队谈多;抓住光着小脚,小心翼翼,欢呼来谈
谈到这个句子的时候就引导读:
“开船啰!开船啰!”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先说说怎么读才能读好?重音可不同,两个开船要递进。指名两人读,小组赛读。这件有趣的事情怎么概括呢?
板书:做芦叶船 谁愿意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读一读 第三件:
过渡:吹芦叶、折芦叶船多有趣啊!可是,更有趣的还在后面呢?那就是„„生:抓纺织娘
师随即板书
谁来说说哪里有趣? 生:抓住纺织娘的样子和养它的过程和它的歌声来谈。
师:同学们,在作者童年生活中关于芦苇里的有趣游戏仅此三件吗?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生:省略号
师:你想想还可以有哪些有趣的游戏? 生:捉迷藏 编东西
过渡:这些都在有关芦苇的趣事。教师板书
置身在密密的,长长的,如草海一般的芦苇荡中,感受着芦苇丛中的乐趣,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这样的童年生活对于作者来说能忘记吗?永远也不能忘记,真是令人魂牵梦绕。还从哪部分中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
(二)学习美景部分
生:美中感受到了
板书
师:这么美的芦苇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好,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播放芦苇视频)教师配乐读课文的8和9自然段,同学们,你们的感受是什么?说一说 生:感觉很美。
师:景美,文也美,这么美的语言,想读读吗?自由读读描写芦苇美景的部分。然后挑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地、有滋有味地练习读一读,过一会把它读得美点给大家听,再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出示投影3:循环播放芦苇美景)
师:谁愿意有感情地读读你喜欢的描写芦苇美景的句子,再谈谈喜欢的原因。课件出示:
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有绿色的芦苇掩映着。
引导理解:学生抓住词句体会芦苇密集、生长面积广,绿,形状修长,茁壮,轻盈的特点。指导朗读:你能读出芦苇的美吗?你可以先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读好,然后再有感情的朗读。
指名读,评读,自由练读,指名读,男女赛读。
指导背诵:你读得真是精彩极了,太棒了。书读到这个程度,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把这些精美的语句熟记下来,谁愿意试着背一背,你也可以看着屏幕上的提示。
小 结:故乡的芦苇如此密集、如此茁壮、如此轻盈,真是让我们欣赏了一幅美丽的“乡村苇丛图”。
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它长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长到几尺高,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狭长的叶子。引导理解:学生抓住词句体会芦苇生长时间早,生命力强,长势急的特点。
换词训练: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句中“探”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生:钻 露
为什么用“探”,谈谈你的理解?
指导朗读:谁想有感情地读一读? 指名两人读。师:我这里还有一些美丽的芦苇的图片,想看一看吗?
看后,你想说什么?
四、全面梳理,升华情感
小结:同学们,芦苇这样美丽,这样有趣,作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对芦苇的感情就显而易见了,书中有一个词说明了他对芦苇感情的深厚? 生:魂牵梦绕 生:读然而一段,师: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生:读因为带来了欢乐
师:作者魂牵梦绕的仅仅是芦苇吗?
总结:童年往往是人一生中最为珍贵,最为纯净,最为难忘的记忆,因为芦苇带给我一生最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所以在我的记忆里成了故乡的象征,芦苇与故乡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芦苇负载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故乡的怀念,就是对芦苇的怀念;对芦苇的热爱,就是对故乡的热爱。正像书中写到的那样:(齐读)
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师:总结板书,作者通过回忆故乡的芦苇美景和趣事,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板书忆 思故乡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身处自己的家乡哈尔滨,家乡的什么给你留下的印像最深啊? 你们长大以后,如果到外地去求学或工作,相信你们也会深深地怀念我们的家乡哈尔滨的!
五、结束语(配乐)
都市的繁华让人迷恋,澜珊的灯火令人忘返,但故乡永远是我们心灵之船停泊的港湾。故乡的一人一物,一花一草,一山一水永远让远方的游子们难以释怀,他们魂牵梦绕的总是那片厚重的土地,亲切的笑脸和永远也抹不掉的记忆,希望漂泊在外的游子们能早日回归故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走到哪里,一定要珍藏儿时记忆,永远怀念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