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4《苏武传》教学反思---冯晓红

时间:2019-05-13 00:2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0704《苏武传》教学反思---冯晓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0704《苏武传》教学反思---冯晓红》。

第一篇:20160704《苏武传》教学反思---冯晓红

《苏武传》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组

冯晓红

《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十九年,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千百年来震撼着读者的灵魂。因此,鉴赏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势必就成了赏析此文的重点。我在设计教学时,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和类比法。课前先温习了以前所讲的一个关于苏轼的故事,引出苏轼积极、进取、乐观、旷达的人格魅力扣动了现代女子的芳心的结论。进而导入新课“那么,同为姓苏的苏武,他又是以怎样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今天的我们呢?”这样,使学生增强了探究意识和兴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一、教学收获

1、课堂教学目标清晰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接着,又在课件中明确地展示学习目标:重点分析文段中体现出来的主人公苏武的性格特征,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了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同时,借用苏轼的故事导入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了学生对比探究的意识与兴趣。有好多学生刚看到问题就跃跃欲试,急于回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2、课堂教学方法明确

在合作探究开始时,我利用课件提示了探究、思考方法,包括探究方向、探究方法、小组任务等。这样,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时,就不至于把握不清方向,胡乱思考,有效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也有意识的教会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一些方法。例如,温馨提示:(1)、一二三组探究1、2题;三四五组探究3、4题;七八九组探究5、6题。(2)、找出文中有关苏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结合内容加以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再次验证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深刻道理,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3、课堂教学气氛活跃

基于以上两点,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们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积极投入思考、讨论、发言之中。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教学效果。唯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思考、参与表达,参与学习;唯有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唯有这样,语文学习能力才会有所提升,语文学习成绩才会有望提高。

4、课堂教学知识重视

从教学目标可以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鉴赏苏武这一人物形象。但是,作为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时刻要注重古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只有读懂了古文内容,才能更深一层地去鉴赏人物形象。因此,在课前,我安排了检查预习环节,了解了学生对本课古文知识的归纳掌握情况,合理地利用了教学案。另外,还借助课件,挑选了文中重要的句子,指明学生口头翻译,再次强化了阅读古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失误

1、课件呈现问题偏多

课后评课时,有一位老师提出课件呈现问题偏多,学生看起来比较费劲,没有做到一目了然。是的,这个问题确实存在。让学生讨论的六个问题涉及文字偏多。其实,我以为,这六个问题在教学案中也有,学生可以直接看教学案,打在课件上,只是为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当然,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注重这一问题的发生,力争做到教学问题明确化、简单化。

2、课堂教学延伸不够

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在合作探究文本内容之后,还设计了适当的延伸探究:领会苏武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在前面的问题上纠缠时间太长,站起来发言的学生偏多,导致这一课堂教学任务时间偏紧。所以在此环节,本来应该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但是,到最后还是以老师讲析所代替。我深深知道,若是能把延伸探究这一教学环节完成,那么,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也就顺利达成了。

总之,《苏武传》第二课时这种课堂探究式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让学生获取了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为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积累了一点儿经验。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方法值得运用。

2016.7.2

第二篇:《苏武传》教学反思

《苏武传》教学反思

永顺一中 杜碧英

《苏武传》是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文章篇幅很长,文句较拗口,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最后决定以分析苏武形象为主,引导学生感受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在上课之前做了大量精心的准备工作,具体执教过程中,我花了四节课的时间,现就其成功与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学生的预习及指导恰到好处,课前我先简要介绍了“苏武牧羊”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花了一节晚提前的时间(40分钟)让学生参看课文注释及《学海导航》的翻译,初步感知及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并安排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来达到整体把握全文的作用,这样学生对这篇课文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教学时也相应轻松多了。

2、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课堂上我给学生播放了京剧“苏武牧羊”的片断,通过直观形象加上沧桑的听觉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不忘插入文言知识点的教学,做到了寓教于乐,让学生轻松愉快进入课本。

3、把苏武精神与孟子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巧妙挂钩,让学生由熟悉的内容进入陌生的课文,在耳熟能 1

详的名言中深化体会苏武精神。

4、充分把握教材在德育上的教育目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语文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系列的文学知识,更应适度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在成才的同时,更注意人格的健全。针对本文,我便设计了一个问题:苏武在出使匈奴后的过程中,因最初的缑王谋反遭受牵连,虽有过两次自杀的举动。但在卫律劝降之后他又想方设法让自己活下来,对这一矛盾的情节该如何理解?经由学生课堂上热烈的讨论之后,让学生明白无论是求生与求死,都是苏武爱国精神的体现,都是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使然的道理,然后再结合现实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3.11”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发生后,一百多名志愿者主动请缨深入电站处理泄露一事,前几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韩国的家庭主妇们卖一样首饰以帮助国家度过危机,这样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座下一片唏嘘,更增加了他们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然后,我就学过本文之后的感想,让学生进行一次《永远的苏武》的随笔练习,课堂反响较好。

二、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层次不等,部分学生进入状态较慢。其次,教材的编排只安排三个课时授课时间,但在操作进程中,我人为地拉长了时间,影响了课程的整体推进速度。

2007年5月18日

第三篇:苏武传教学反思_个人整理

苏武传教学反思

苏武传因为有太多的生僻字,加之内容的深奥,读来实属不易,又缺乏廉蔺列传跌宕起伏的情节,所以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这篇文章的激趣点是教学的重点,我细细读来,最终将苏武其人作为学习的重点,苏武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放在了守志不移的气节上,即使生活的磨难接踵而来,匈奴软硬兼施,前有卫律以高官厚禄牛羊满山作诱惑,后有刀剑加身相胁迫,但苏武岿然不动。如果能引导学生深刻品味苏武身上的精神含量作为作文的素材未尝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上一课廉蔺列传课后有道题是太史公评价蔺相如的,我突然灵机一动,用来评价苏武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知道要死了表现得很勇敢,不是死亡本身是难事,而是处于死亡的境况之下是很难的,也就是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我将这句话作为全文的纲来梳理全文的情节。

当苏武知道张胜涉及谋反之事后态度是不愿屈节受辱,引刀自刺以求杀身成仁,面对卫律的审讯,二次以死明志,这是苏武两次主动将自己置于死亡的境地之中,体现的是面对死亡的一种无畏勇气;

敌人软的没有得逞,便来硬的,张胜在敌人的刀剑下屈节投降反衬出苏武不为所动的高风亮节,敌人将其放逐在北海无人之处,断绝其饮食,苏武啮雪咽毡毛以求生,牧羊时刻手握节符,这可以说是面对死亡的另一种意志考验,对此刻的苏武来说死亡不是难事,难的是将自己的一种气节坚守到底,平常人会在这样的生存困境中败下阵来,或许会用死亡结束自己,但苏武选择不死正突显了他与众不同的意志与追求。这期间还有李陵苦口婆心的劝降,但均是对苏武人格的一种张扬,一个人一定时期有一种理想不难,难的是一个人一辈子始终抱定一个理想。前不久曾看过林则徐的一篇文章,“苟得国家生死已,岂因福祸趋避之”当林则徐任湖广总督时雷厉风行虎门销烟,抱定的是为国为民的思想,位高权重时对国作贡献也许并非难事,难的是当林则徐被流放到偏僻无人的新疆伊犁阿克苏时还能为当地百姓造福,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为国为民的理想,这就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也是一种人生的厚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苏武和林则徐是一样的,用他们两人反观当下浮躁的社会会引发我们自身的思考。当我们将这样的苏武引领到学生心中时,学生怎能不被苏武打动呢?至少我自己对苏武的体认加深了

第四篇:20160704苏武传教学案第二课时(学生用)--冯晓红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苏武传》教学案

《苏武传》教学案(学生用)

第二课时

备课人:冯晓红 审核人:雷莉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生编号: 姓名: 第 学习小组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领会情节,认识评价苏武这一人物形象。

2、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义主题。

【学习重点】熟悉课文,领会情节,认识评价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学习难点】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义主题。

【方向探究】 课前我们先温习一个故事: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现代女子叫刘艳琴,她如此说:“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他在他的千年里倏忽而过,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我们知道,这是苏轼积极、进取、乐观、旷达的人格魅力扣动了现代女子的芳心。那么,同为姓苏的苏武,他又是以怎样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今天的我们呢?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去探讨。【自主探究】

1、熟读课文,领会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再次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检查预习。

3、自主翻译下列句子。

(1)、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2)、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3)、信义安所见乎?(4)、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合作探究】 认识评价人物形象 温馨提示:

(1)、一二三组探究1、2题;三四五组探究3、4题;七八九组探究5、6题。(2)、找出文中有关苏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1、从第一二段,我们可以看出,苏武出使匈奴的政治环境怎样?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苏武传》教学案

2、三、四段,苏武两度试图自杀,通过他的语言,可以看出苏武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3、匈奴对苏武共有三次劝降,第一次派出了卫律。卫律的劝降有什么特点呢?

4、六段写的是匈奴对苏武第二次招降,但是策略不同。面对着匈奴第二次招降,苏武是怎样面对的?表现出怎样的人物形象?

5、七、八段写的是匈奴对苏武第三次招降。可以说匈奴为了劝降苏武,招数用尽。这一次又有何高招呢?体现出李陵怎样的内心世界?

6、九、十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你怎样理解?

小结人物形象:

【运用探究】

试结合课文和课后练习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苏武传》教学案

【延伸探究】

1、赏析高考满分作文

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作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舞)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2、苏武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学习反思】

第五篇:《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二语文组 殷必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2.关于《汉书》

(二)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由四人学习小组提出借助字典,通读课文过程中重点要解决的字词读音以及重难点的文言字词句,以练习的形式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⑥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⑧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

(四)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

题目即是上一题中的倒置句、判断句和被动句。

三、整体感知

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2.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文意。

【参考答案】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四、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2.3.环节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班固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问题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②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6.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课后习题

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苏武传》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组 殷必承

《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十九年,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千百年来震撼着读者的灵魂。因此,鉴赏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势必就成了赏析此文的重点。我在设计教学时,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和类比法。课前先温习了以前所讲的一个关于苏轼的故事,引出苏轼积极、进取、乐观、旷达的人格魅力扣动了现代女子的芳心的结论。进而导入新课“那么,同为姓苏的苏武,他又是以怎样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今天的我们呢?”这样,使学生增强了探究意识和兴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一、教学收获

1、课堂教学目标清晰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接着,又在课件中明确地展示学习目标:重点分析文段中体现出来的主人公苏武的性格特征,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了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同时,借用苏轼的故事导入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了学生对比探究的意识与兴趣。有好多学生刚看到问题就跃跃欲试,急于回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2、课堂教学方法明确 在合作探究开始时,我利用课件提示了探究、思考方法,包括探究方向、探究方法、小组任务等。这样,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时,就不至于把握不清方向,胡乱思考,有效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也有意识的教会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一些方法。例如,温馨提示:(1)、一二三组探究1、2题;三四五组探究3、4题;七八九组探究5、6题。(2)、找出文中有关苏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结合内容加以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再次验证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深刻道理,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3、课堂教学气氛活跃

基于以上两点,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们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积极投入思考、讨论、发言之中。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教学效果。唯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思考、参与表达,参与学习;唯有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唯有这样,语文学习能力才会有所提升,语文学习成绩才会有望提高。

4、课堂教学知识重视

从教学目标可以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鉴赏苏武这一人物形象。但是,作为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时刻要注重古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只有读懂了古文内容,才能更深一层地去鉴赏人物形象。因此,在课前,我安排了检查预习环节,了解了学生对本课古文知识的归纳掌握情况,合理地利用了教学案。另外,还借助课件,挑选了文中重要的句子,指明学生口头翻译,再次强化了阅读古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失误

1、课件呈现问题偏多

课后评课时,有一位老师提出课件呈现问题偏多,学生看起来比较费劲,没有做到一目了然。是的,这个问题确实存在。让学生讨论的六个问题涉及文字偏多。其实,我以为,这六个问题在教学案中也有,学生可以直接看教学案,打在课件上,只是为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当然,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应该注重这一问题的发生,力争做到教学问题明确化、简单化。

2、课堂教学延伸不够

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在合作探究文本内容之后,还设计了适当的延伸探究:领会苏武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在前面的问题上纠缠时间太长,站起来发言的学生偏多,导致这一课堂教学任务时间偏紧。所以在此环节,本来应该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但是,到最后还是以老师讲析所代替。我深深知道,若是能把延伸探究这一教学环节完成,那么,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也就顺利达成了。总之,《苏武传》第二课时这种课堂探究式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让学生获取了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为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积累了一点儿经验。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方法值得运用。

下载20160704《苏武传》教学反思---冯晓红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0704《苏武传》教学反思---冯晓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串译文本。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文......

    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过程......

    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案设计 奋斗中学语文组 鲍树柏 【教材分析】 《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

    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阜新市高级中学 语文组 苏会红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

    《苏武传》教学设计(推荐)

    苏武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的......

    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复习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2.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3.引导学生......

    苏武传 教学案例

    《苏武传》教学案例 抚宁县第五中学 陈秀莉 【案例背景】: 我校在近几年来开始实行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改革浪潮为课堂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春天。在新课改的冲激下,语文课堂多了......

    苏武传 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