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教材分析:
“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相关概念。
2、角色扮演法,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1、区域的含义和主要特征是重点;
2、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概念及影响因素为难点。教学方法
比较法、多媒体演示、逻辑推理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我们在必修一和必修二分别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接触过很多的地方,各个地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往往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些不同的地方称之为区域。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有哪些类型?我们怎么来划分区域?区域又有哪些特征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主要来学习的内容。板书: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2、区域的类型
A.人为划定的区域,如国家、行政区等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降水量区。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和少数民族区等。
请同学们注意,区域往往是用一个指标或者多个指标来进行划分的!习题:
下列区域是按照单一指标来进行划分的是
①热量带
②干湿区
③我国三大自然区
④文化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下列关于区域类型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都是按单一指标来划分的
B.区域划分是在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 C.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客观上并不存在
D.由于人们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板书:
二、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界线是明确的,有的界限的模糊的。
2.区域内部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教师:1.区域与区域之间是有界线的,有的明确,例如:国界、省界等;有的界线模糊,例如地形区、气候区等。2.区域内——相似性、连续性: 区域间——差异性
请同学们完成P2活动
热带沙漠区:干燥、炎热;耐旱植物;骆驼
在沙漠中旅游需注意:防晒、防沙、防中暑、防迷路,注意昼夜温差等。
热带雨林区:高温多雨;河流径流量大;植被茂密,高大乔木为主,生物资源丰富。
热带草原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旱少雨;大型动物生存:狮子、长颈鹿、羚羊(季节性迁移)
高山地区:干燥,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较低,人烟稀少
请同学们完成P3-4活动。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旅游区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特色。中心商务区有商业和服务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章的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部分内容,主要了解了区域的概念、分类以及如何来对区域进行划分。特别是我们重点学习了区域的基本特点。请同学们一定在课后通过联系我们生活当中的区域来加深对本节课的印象。
设计: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 1.概念
2.分类及划分
二、区域的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差异性 3.区域具有优势、特色、功能 4.区域与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篇: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区域的含义和主要特征是重点;
2、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概念及影响因素为难点。
三、教学方法
比较法、多媒体演示、逻辑推理法
四、授课过程
(一)、前言介绍
地理三是在学习了地理一和地理二,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共分三章,其中第二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核心内容。而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是学习第二章的基础。
(二)、新课导入
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四个不同区域(撒哈拉沙漠、亚马逊平原、东非高原、喜马拉雅山),引入新课。
(三)、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四)、区域的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
答: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或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
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2、有哪些影响因素?
答: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对外联系
3、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区别:从地域范围上看,乡村地域比城镇地域要大得多,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头作用。
4、提问空间分布形式有哪些? 答: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变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5、引导学生做P4活动,分析该区域发展过程中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五)、区域产业结构
1、提问什么是产业结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提问我国三次产业是如何划分的?
答: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4、引导学生做P7页的活动。
(六)、随堂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
2、主要特征:整体性 差异性 开放性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
2、影响因素
3、分类
4、空间分布形式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
2、影响因素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4、区域产业结构差异
第三篇:“三个代表”的基本含义-教学教案
曹锋
2005年四月
第四框“三个代表”的基本含义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三个代表”的基本含义,引导青年学生在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同时,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实际行动来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光辉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三个代表”的基本含义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准备投影仪 导入:
教师出示投影片上的材料: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八十年。
思考: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是什么?为什么?
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师:展望21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如何才能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走进新时代?
引导学生阅读p57,教师总结:
在跨世纪的关键时刻,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光辉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把我们党“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它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宣言书。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教师出示投影材料(见课堂练习)及思考题,指导学生自学。思考题: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旧制度,建立起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了“三大改造”,初步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又改革单一的公有制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我们党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说明我们党的政策符合什么样的要求?
生:为了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中国共产党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出示投影材料及思考题:
材料一:200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文中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二: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由于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荣获2000年首届国家最高科作出的卓越贡献,荣获2000年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获500万元奖金。讨论:(1)上述材料表明我们党很重视哪一方面建设?这说明我们党的政策体现什么样的要求?
(2)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何重要性?
(3)实现上述要求,应如何对待我国传统文化?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
我们党历来重视先进文化建设,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先进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和批判落后的思想文化。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出示投影材料及思考题 材料: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指出:“全党要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 思考:(1)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你能列举体现上述结论的事例吗?(3)坚持这一思想有何重要性? 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引导:
师: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总结: 思考题:(1)回顾和总结我们党走过的80年的光辉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成为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2)建国5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年平均增长率远高于发达国家,从1978年到200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平均增长为9.5%,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2.5%和发展中国家年均5%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师生互动,形成共识:
“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再经过50年的奋斗必将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板书设计
四、“三个代表”的基本含义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篇:5S的基本含义
、5S的基本含义
整理:将物品区分为有用的与无用的,并将无用的物品清除掉。整顿:合理安排物品放置的位置和方法,并进行必要的标识。清扫:彻底清除工作场所的垃圾、灰尘和污迹。
清洁:持续推行整理、整顿、清扫工作,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保持工作场所的干净整洁、舒适合理。
素养:要求工作人员建立自律和养成从事5S工作的习惯,使5S的要求成为日常工作中的自觉行为。
2、5S之间的关系
5S中的五个部分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理、整顿、清扫是进行日常5S活动的具体内容;清洁则是指对整理、整顿、清扫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以便能够使整理、整顿、清扫工作得以持续开展,保持好的整理、整顿、清扫水平;素养是要求员工建立自律精神,养成自觉进行5S活动的良好习惯。
5S活动的5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如下图表所示
3、由5S发展而
4、来的6S、7S、8S 二.5S实施的要点 1.整理的实施要点
项目 整理
定义 将工作场所的物品分为有用和无用的,清除无用的物品,在岗位上只放置有用物品。
目的 腾出空间,以便更充分地利用空间。防止误送(送错地方),误用(无用的或不良的)。减少库存量。创造清爽的工作环境。
主要活动 明确原则,大胆果断清除(或废弃)无用品。研究无用品的产生原因,对其进行对策。推进文件编排、存放系统。
作用 增大空间,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工作质量; 有利于减少库存,节约资金; 使员工心情舒畅,工作热情高涨。
实施要点 废弃的决心。行动要快速果断。
1)用与无用物品的判定 2)判定后的处理
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退货或作价卖掉;
挪用于其他项目或部门;
修理、修复,恢复其使用价值; 无使用价值废弃处理;
3)无用物品判定和处理的要点 4)建立一套无用物品废弃的程序 要领:
马上要用的、暂时不用的、长期不用的要区分对待;
即使是必需品,也要适量;将必需品的数量降到最低程度; 在哪儿都可有可无的物品,不管是谁买的,有多昂贵,也应坚决处理掉,决不手软!
2.整顿的实施要点
项目 整顿
定义 把必要的东西留下来,依照规定的位置整齐摆放,加以标识。(将必需品放于任何人都能立即取到的状态--即寻找时间为零)
目的 工作场所一目了然。减少或消除找寻的时间。创造整齐、整洁的环境。消除积压物品(如设备的备用品等)
主要活动 合理地决定物品的保管方法和布局。彻底实施定点、定位存放管理。将物品、场所的有关内容(名称、数量、状态等)进行标识。
作用 提高工作效率;将寻找时间减少为零;异常情况(如丢失、损坏)能马上发现;非担当者的其他人员也能明白要求和做法;不同的人去做,结果是一样的(已经标准化)
实施要点 三定原则:定物、定位、定量。标识:在现场进行适当的标识。
1)定位:决定合理的位置
确定物品放置的合理位置应该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位置要固定,二是根据物品使用的频度和使用的便利性来决定物品放置的场所。这种固定,可以使人的行为习惯固定,从而提高人的工作效率。进行定位管理后将获得如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将物品放置的位置固定下来,有利于使用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于物品的寻找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过程中使用的物品较多,不可能都放置在操作者的手边,这就需要根据物品的使用的频率决定物品放置的场所。
常用的物品放在最短时间可以取到的地方,较常用的物品放置在固定的摆放区,不常用的物品放置到仓库或工具房。
总之,进行定位管理对保持现场的整顿状态,提高工作效率是有很多益处的。2)定量:决定合理的数量 确定物品放置数量的原则是,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存放的数量越少越好。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占用场地,不占用资金,并且管理简单。消耗品的数量的确定:
对消耗品合理数量的管理需确定物品的安全库存量和最大库存量。
所谓安全库存量是指为了保证不因为缺货影响工作而设定的物品存放量,到物品的安全库存量时必须进行购买,以保证不发生缺货的情况。
物品的最大库存量是为了防止物品过量购入而设定的物品最多库存的数量。3)标识:进行合理的标识
在工作现场,标识要回答两个相对应的问题,一是“物品存放在哪里”,二是“这是什么场所”,留在现场的物品必须放置在指定的地方,每一件物品均有其指定的储位,并标识清楚,使谁都明白“物品放在哪里”。在现场的每一个空间有明确的用途,应清楚地标识作业区、检查区、物品存放区、通道等位置。使谁都明白这是什么场所。
在管理现场,物品种类繁多,对物品实施标识,一般需要达到以下目的:
看了能够立即明白物品是什么,即在实物上进行标识,具体指出物品名称、使用场所、现有状态(有用物品、无用物品、良品、不良品等)。物品可以立即取出,使用后能正确放回原位,不会忘记也不会放错,即使忘记或放错了,也能很容易辨别出来根据物品的不同类别,需要遵循不同的分类规则进行分类标识管理,这些规则如下: 有用物品和无用物品; 消耗品和固定资产;
需长期保存物品和非长期保存物品; 良品和不良品;
反复使用物品和非反复使用物品; 专用物品和通用物品等。
设置合理的标识实际上是做“目视管理”的工作。
所谓“目视管理”是指用直观的方法揭示出管理状况的管理方法,让全体员工能够用眼睛看出工作的进展状况是否正常,并迅速做出判断、相处对策。“目视管理”用于现场就是要让各种管理状况、管理方法清楚明了,使管理简单化,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失误的发生。“目视管理”同时又是一门艺术。具体内容在后面介绍。要领:
彻底地进行整理 确定放置场所 规定放置方法 进行标识
3.清扫实施的要点 项目 清扫
定义 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使破旧复原如新,并保持干净亮丽。
目的 使质量保持稳定。创造清洁的工作场所。
主要活动 对区域、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扫。责任到人、保证无清扫盲区。实施无垃圾、无污垢化。强化对发生源的处置和对策。
作用 经过整理整顿,必需物品处于立即能取到的状态,但必须完好可用。
实施要点 彻底贯彻清扫即点检的原则。
1)彻底进行清扫工作 一是要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二是不管看得见还是看不见的地方都要努力做好。工作场所的脏污会造成产品的品质不稳定、设备故障增加和员工情绪低落,必须下决心彻底做好清扫工作。清扫工作看似简单,但要彻底做好并不容易,要求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这是清扫区别于大扫除的地方。2)难点问题和发生源的对策
要指定对策对难点问题和发生源予以解决。
难点问题是——指受场所位置过高、需很多工时、需他人协助、需要投资等原因所限,在清洁工作中较难对应的问题点。
发生源——是指对环境和造成污染的污染物产生处,包括液体、粉尘、刺激性气体、噪声等的产生场所。解决这类问题,一般遵循以下步骤: 步骤1:难点和发生源问题登录 步骤2:解决问题的目标和计划 步骤3:对策的检讨和计划 步骤4:对策的实施 步骤5:改善成果总结
对难点问题和发生源问题的处理要求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投入到改善活动中。通过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采取合理的改善对策,清除发生源或最大限度减少发生量,保持环境和设备的整洁。同时需要发扬团体精神,协力对难点问题进行处理,或对难点问题进行改善,使清扫作业简易化,提高作业效率,节省作业时间。
3)贯彻“清扫即点检”的原则
点检即对设备进行的检查和维护。
对设备的清扫本身就是的设备的维护。灰尘、脏物、异物是造成设备劣化,引起设备故障的原因,只有将设备清扫干净,才能消除灰尘、赃物、异物对设备造成的不良影响。保持设备的干净是设备维护的基础工作,不能将设备清扫干净的企业是不能期待有高的设备管理水平。
对设备进行清扫就是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排除设备隐患的过程。设备故障的产生通常是由于对微小的设备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排除,以致问题越来越大。通过对设备表面及其内部定期进行彻底清扫,就有机会及时发现设备隐患,如漏油、振动、异音、裂纹、变色、温度过高、螺丝松动、焊点剥落等,对这些隐患的及时处理,对避免故障发生,保持设备良好的运行状态是相当重要的。要领:
最高领导以身作则; 人人参与 责任到人
与点检、保养工作充分结合; 杜绝污染源,建立清扫基准。
4.清洁的实施要点 项目 清洁
定义 维持整理、整顿、清扫所取得的成果,继续保持场所及设备等的整洁。
目的 保持场所、设备等的清洁,使异常现象显在化(易于发现),并做到异常时的对策办法可视化。创造舒适的工作条件。成为惯例和制度; 标准化的基础; 企业文化开始形成。
主要活动 彻底地、持续地实施整理、整顿、清扫工作,并做到到部门到个人、保证无清扫盲区。将异常状态及其对策进行标识
作用 维持作用--将整理整顿清扫后取得的良好作用维持下去,成为公司的制度。改善的作用--对已取得的良好成绩,不断进行持续改善,使之达到更高的境界。一时养成的坏习惯,要花十倍的时间去改正。
实施要点 活动标准化。
1)明确责任
所有的区域或设备都应有明确的整理、整顿、清扫工作责任者,没有无责任者的区域或设备。一般由区域或设备的操作者负责该区域或设备的整理、整顿、清扫工作。
整理、整顿、清扫需要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去,并使员工养成习惯,这是5S区别于大扫除的地方。明确责任,增强责任感,清楚责任后,员工才能主动投入到整理、整顿、清扫工作中去,因此明确责任是整理、整顿、清扫工作得以持续推行的前提。
2)重视标准化工作
标准即做事情的最佳方法。标准化的好处是工作程序维持在最佳状态,避免工作出现偏差。
标准在于持续改进,当工作出现问题时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后,必须对原有的工作程序加以改进,有利于将改善成果维持下去,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要重视作业的标准化工作,以维持整理、整顿、清扫工作必要的实施水准。
5.素养的实施要点 项目 素养
定义 使每位员工都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工作积极主动。
目的 让员工遵守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素质习惯的人才; 营造团队精神。强化人与人(内外)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提高客户及员工满意度。
主要活动 强化对员工的教育。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对员工的努力给予恰当的评价。
作用 重视教育培训,保证人员基本素质; 持续推动4S,直至成为全员的习惯; 使每位员工严守标准,按标准作业。
实施要点 制作培训教材,加强对员工的教育。
素养的目的就是造就具有良好的工作习惯的员工和员工队伍。1)5S的三个阶段,由形式化到行事化,最后到习惯化。
刚开始进行5S工作,整理、整顿、清扫工作的做法都是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这是5S的初级阶段。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就能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使要求成为日常工作的自觉行为,最终达到了习惯化的阶段。
5S习惯的形成过程
培养员工良好的5S习惯,正是推行5S的最终目的,这也是成功推行5S的标志。
5S重在行动,并且是持之以恒的行动,员工应该从身边的简单事情开始做起,去努力发现问题并加以改善,亲手创造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长期坚持下去,就能使员工的意识发生改变,达到素养的提升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坚持长期持久贯彻5S,而不能是曾经做过5S,5S是应贯彻在工作的每时每刻。2)制定员工的行为规范,加强培训
培训的内容包括:5S的基本知识和理念、5S的要求事项、5S的实施和改善技巧、作业技能、日常行为规范等。
为了使员工具有较好的个人素养,必须制定标准规范个人的日常行为。如:工卡的佩带、电话使用、接待客人礼貌、见面问候语、以及就餐的行为规范等。3)培养自主自立型的员工
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态度应是: 思考问题的原则:
不逃避问题,能积极面对问题; 不依赖、不等、不靠;
首先反省自身的问题,不简单指责别人; 对自己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相信对方,并真诚地给予对方支持。解决问题的原则:
不问时间,发生问题立即解决;
解决问题时,尽量从对方优先的立场出发; 解决问题时,行动要迅速;
集中、有效地解决问题,不拖泥带水; 持续跟进,解决后有效跟进并确认效果。要领:
持续推动4S直至习惯化; 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教育培训;
激发员工的热情和责任感。
三、文件的5S管理
(一)、文件5S的目的
办公室5S包括多方面内容,文件管理是主要项目之一,文件5S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办公事务效率、减少查找文件的时间,创建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同时也体现了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
衡量文件5S活动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找出文件所需的时间。文件的5S活动是从废弃开始的。
1、文件5S的目的
对文件资料进行整理整顿的目的如下: 文件、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
减少寻找文件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办公室空间的有效利用; 办公环境的改善; 提高办公事务效率;
2、文件5S的基本原则
文件不重复保管:一种文件只在一个位置上保管; 对原件实施管理:不随意复印或使用复印件; 分类归档管理:不要使文件私有化;
简化报告文件:原则上报告限定在1-2张A4纸; 文件取放方便:能够快速地取出和保管文件。
3、文件5S的顺序
(二)、文件的废弃(整理)
文件的整理工作是办公室5S活动的关键内容,一般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设定废弃文件的对象和废弃基准 文件是有生命周期的。长期不用的文件、无效或旧板文件以及其他没有保存价值的文件都是整理和废弃的对象。财务文件——永久保存;
品质文件——为了进行品质追溯,保存一定时间。没有废弃基准,就会将一些没有价值的文件保存下来,充斥空间。所以,整理文件之际,明确废弃基准是必要的。
文档生命周期示意
废弃基准 代表性文件
一类文件① 使用后即刻废弃 会议资料、通知、参考资料
二类文件② 保管后废弃 技术资料、计划、指示书等
三类文件③ 保管、保存后废弃 特定的财务资料、要追溯的品质记录等
③
②
①
2、文件整理前的准备
文件整理前的准备包括现有文件量的测定、整理日程的安排以及整理基准的教育。其中整理基准的教育是关键,要让员工都能了解分类的办法。
(三)、文件的分类归档管理(整顿)
目的:建立一个简洁的文件体系,以便达到对文件进行高效管理。分类方法:
1、根据业务内容进行分类 文件是工作或业务的结果,因此我们并不能以文件本身的特点决定它的分类,而应该根据业务类别不同来进行文件的分类。
在文件夹的封面、侧面上注明类别名称、管理担当、保管期限等; 在首页建立目录表,必要时每一类设一张拉页,便于迅速寻找。
2、设定文件分类管理基准
如:哪类文件用文件盒的样式,哪类文件保管的期限为1年、2年,3、归档前准备和归档实施
准备道具:胶水、文件袋、文件夹、文件柜;
标识:对书架文件盒进行标识,使之达到目视管理的水平。
(四)、文档的维护(清扫、清洁和素养)
定出各种管理基准,并实施了整理、整顿活动,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保持,随着时间的推移,文件的管理就会恢复到改善前的状态,抽屉里、文件柜里又会出现文件的堆积等问题。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进行清扫、清洁和素养活动。
1、清扫:维护 对归档的文件特别是中、长期保存的文件和文件柜要定期进行清扫维护。对经常性使用的文件也要进行必要的维护,损坏或遗失的文件要进行即使的修补,发行新版本时,要及时回收销毁旧版本。这也符合ISO9000的要求。
2、清洁:明确责任人 决定文件管理责任人,并将责任人名字明确地标识在文件柜或文件夹上。一般地,安排经常使用此文档的员工承担清洁和维护的责任较好。
3、素养:养成好的习惯
时时要求员工能很好地维护文件的5S状态,做到爱护地使用文件,使用完后及时归位,按规定要求复印和发放文件,培养工良好的习惯。同时定期的检查评比也是必要的。
四、办公用品的5S
(一)办公桌内文具的整理、整顿
1、制定部门员工个人持有的对象和数量;
2、能集体持有的不个人持有,减少重复持有量;
3、清点多余的办公用品,将不用或不常用的回收到管理员处或仓库;
4、定位摆放,每个人的用品尽量统一;
(二)、办公区域的整理、整顿
1、将所有线路归整后进行标识,使每根连线的两头标识统一,为以后再安装节约时间;
2、所有办公用品定位管理,每个部门统一标准,使每个区域整齐、美观
3、明确责任人
每台办公设备都明确责任人,
第五篇:公务员伦理基本含义
一、公务员伦理基本含义
(一)公务员伦理界说
(二)公务员伦理基本问题
二、公务员伦理核心理念
(一)公仆意识的历史考察
(二)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三)公仆意识的价值要素
三、公务员理论体系架构
(一)公务员伦理规范体系
(二)行政伦理机制体系
(三)公共行政伦理问题
四、公务员伦理法制建设 加强公务伦理建设
公务员伦理是社会主义伦理在国家行政实践生活中具体体现,是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活动中形成并应当遵守的原则和规范。
公务员伦理的核心理念是“公仆意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是马克思主义廉政学说的基本原理,也是加强公务员伦理法制建设的基点。重视公务员伦理法制建设,已经成为国际性的大趋势。
国家公务员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代表国家和政府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组织管理各项行政事务,肩负着“治国”的历史使命。加强伦理建设能规范行政行为,有利于建立勤政廉政机制,也有利于树立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本课程从公务员伦理基本含义、公务员核心理念和公务员伦理法制建设三大方面,详细阐释了加强公务员伦理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旨在帮助公务员认识加强伦理建设的重要性,从而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政行为,做好人民的公仆。
一、公务员职业道德概述
(一)公务员职业道德内涵
(二)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特点
二、公务员职业道德主要内容
(一)忠于祖国——立身之本
(二)服务人民——本质要求
(三)恪尽职守——基本素养
(四)公正廉洁——基本品质
三、公务员价值取向
公务员,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力量。公务员职业道德,是每一名公务员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政府和公务员队伍的公信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通过对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内容、特点的介绍,阐释公务员应具备的正确价值取向,对学员正确认识公务员职业道德,如何恪守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培训收益】
•了解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了解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特点
•明确公务员应具备的正确价值取向
•明确公务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