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修改版汇总(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0:4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修改版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修改版汇总》。

第一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修改版汇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 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 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 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 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 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第一节 数一数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教学目标: 1.通过 “ 数一数 ” 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较大 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 “ 十万 ”、“ 百万 ”、“ 千万 ”、“ 亿 ” 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并能了解 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达数的实际意义。

2.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具准备:计数器若干个。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

小青妈妈在银行上班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1.出示 1张 100元的人民币的图片, 以下均可采用图片代替 , 让学 生说说它的面值。

2.说一说 10张、100张人民币是多少元? 3.在此基础上,引出一叠人民币(100张百元的人民币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 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 9叠人民 币是多少元? 4.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 “ 拨一拨 ” ,以增强学生动手操 作的机会。5.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 再加上一万是多少? ” 的问 题,以供学生思考。

6.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 “ 十万 ” 的计数单位。

设计思路:“ 十万 ” 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 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增 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活动二:认识百万、千万、亿 …… 等计数单位。

推理活动中认识 “ 百万、千万 ” :第 3页一辆轿车卖十万元,那么 2辆、3辆卖多少元? ……10辆卖多少元?同样, 10个十万是多少万? 10个百万是多少元? 1.在学生认识 “ 亿 ” 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 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 种命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 “ 亿 ” 的计数单位。

2.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 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又能较直 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活动三:练习活动 1.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关系,通过学生的拨珠活动,既可以 巩固对较大数的认识,又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 “ 满十 进一 ” 的计数原则。所以,这一活动应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 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 “ 满十进一 ” 的方法。

2.第2、3、4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

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在数到 “ 满十进一 ” 时,教师 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3.第 5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活动四:实践作业

1.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

2.每人收集 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学反思: 第二节 人口普查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 义。

2.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3.会正确读、写多位数。教学重、难点: 1.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若干、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活动过程: 活动一:读、写更大的数。

1.学生交流收集的生活中的大数。在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以参与者的 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2.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 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 “ 亿 以内的数 ” 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归纳读数的方法;接着与学生讨论 “ 亿以上的数 ” 的读法。学生在进行读数时,必须与 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样,在写数方面, 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先写 “ 亿以内的数 ” ,再写 “ 亿以上的数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 “ 级的中间零 ”、“ 级 的末尾零 ” 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 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4.总结讨论。

(1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2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活动二:完成试一试,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第 6页 “ 试一试 ” 第 1题, 教师在组织学生 “ 说一说 ” 时, 可以先让学生 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 据,以便于学生能体验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以让学生 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 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第 2题,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 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写数 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写数的方法,能正确写出各种较大的数以外,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较大数的意义。因此,组织一组组可 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

活动三:实践练习。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先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第 7页 “ 练一练 ” 第 3题,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学生在学习“ 万以内 的数 ” 时已经有了基础, 所以在练习本题时, 可以先安排比较一些 “ 万 以内的数 ” 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比较数的方法。然后,出示一些 数据比较大的数,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也 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据进行比较,如地区的住宅面积的 比较、地区的财政收入比较。经过学生自己的比较与交流,让他们 自己概括出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第 4题,本题的练习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 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练习本题的重

点是培养学生从较复杂的背景中会善于观察,懂得会用排除的方法 寻找对应的数。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数据安排的干扰性可以 更大一些,以促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并让他们说一说寻找对应数的 方法。

第 7页 “ 实践活动 ” 可以安排在新授学习前进行,也可以安排在学习了多位数的读写后进行,这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 排。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国土面积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和计数器。活动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1.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收集到的大数。

教学时可以从媒体中收集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 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 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 读一读。(1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2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 “ 百 ”、“ 千 ”、或 “ 万 ” 作单位,只要学生能 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3将一些改写成以 “ 万 ” 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 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 “ 亿 ” 作单位的数,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 改写的方法。

活动二:实践练习。

第 9页 “ 练一练 ” 中第 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 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 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 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 再请学生改写成以 “ 万 ” 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 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教学反思: 第四节 森林面积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2.探索 “ 四舍五入 ” 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计数器。活动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1.交流收集的数据, 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 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 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近似数。

2.出示 “ 观察与思考 ” 中的一组数据, 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 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 “ 四舍五入 ” 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 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 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 “ 四舍五入 ” 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 取近似数的方法叫 “ 四舍五入 ” 的概念。

活动二:第 11页 “ 试一试 ” 第 2题。

1.先出示三种近似数,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精确的程度,然后出示下 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时,重点突出选择的依 据,让学生理解取近似数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懂得同样进 行比较,需要用相对应的单位进行比较的方法。

2.“ 讨论 ” , 这是一题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考虑原来精确数的范围, 出示 这些题目时,重点可以展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 是 “ 四舍的 ”、哪些是 “ 五入的 ” ,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原数有几 种可能的特点。当然,这道题目主要是供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在单 元评价时,不一定要作为学生必需掌握的内容。

活动三:实践练习。

第 12页第1、2题,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运用到各种近似数,本题 的练习目的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的运用是与学生的生活有 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反思: 练习一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教学目标:

对第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进一步体会大数的意义,熟练 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整理与复习

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活动二:实践练习。

第 13页练习一第 1题,本题除了让学生会读写数据外,还有很重要 的一点是渗透一些我国民族文化与国民经济的情况。所以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类似的图片材料,这样既可以作为多位 数读、写数的练习材料,同时,也可以潜移默化渗透一些教育。第 2题,学生在认识多位数时,应该知道每个数据在不同数位上所 表示的意义。虽然, 教材仅提出其中的一个问题, “5所表示的意义 ”。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让他们说一说其他几 个数中每个数字在数位上的意义。

第 14页第 3题,为提高每个学生课堂的参与机会,本题安排的内容 可以在同桌学生间开展。活动可以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一个学生读 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以交换 角色;第二步一个学生写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 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学生练习的基础上,也可以派代表在全班进 行比赛,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第 5题,在开展 “ 组数游戏 ” 前,可以请每个学生准备一些数字卡片(各人的数字除零的个数相同外,其他数字可以不同 ,然后请学生 代表自己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摆一摆。接着, 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看一看 “ 一个 0也不 读 ” 的数有什么特点?从中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线与角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 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渗透分类思想。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 线和垂线;体会四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 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数 线的认识 3平移与平行 相交与垂直 旋转与角 4 角的度量 画角 练习二 1 线的认识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课前准备: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用孙悟空的金箍棒导入。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1.线的特征(1 直线的认识(2 认识线段(3 认识射线(4 举生活中的例子

师:那大家看如果把老师的头发抻直,可以看作那种线呢? 师: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看,如果老师是个老寿星,头发可 以一直地长下去,那把它抻直了,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是 …… 师:如果这样呢?(揪断一根头发抻直

师:只要大家留心观察,其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线 段的长度是有限的,我们可以把它们完整地画出来,可是直线和射 线都是无限长的,不能完整地画出来,所以我们只能用没有端点来 表示它们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出示平时画的这三种线

(5猜谜语

师:听说大家学习了线的知识,机灵狗想出几个谜语考考大家。有始有终是什么段。

有始无终是什么线。无始无终是什么线。

师:今天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三种线,更学到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老 师对大家的将来充满了期待,希望大家今后能够象直线一样自由自 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习射线那种,一经出发 就勇往直前的精神;更希望大家能成为一个做事有始有终的人。

2、线的读法

(1线段读法, 出示线段(若干条摆放杂乱无章的的线段 , 让学生找出最短的线段。学生说教师指。(故意指错

一学生迫不及待上前面来指。

师:同学们,在杂乱无章的这么多线段中,按要求找到指定线段并 不难,但怎样才能让别人明白,要表示的是哪一条呢? 你有什么好 办法吗? 师:在数学上人们习惯用字母来表示线,下面老师要介绍的是两点 表示法,也就是把线上的两个点用两个大写英文字母来表示,进而 表示这条线。如这条线段我们把它的两个端点分别用两个大写字母 A、B 来表示。读作:线段 AB(边读边指 ,也可以读作:线段 BA(边读边指

(2直线、射线的读法

师:直线我们也可以用两点表示法把它表示出来,我们只要取直线 上的任意两个点,然后用英文字母表示出来就可以了。试着读一 读 ……

师:那射线你能把它表示出来吗? 师:也就是说射线是有方向性的,我们只能从它的端点向另一端来 读。师:直线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师:这条直线也可以读作 直线 l(3基本练习:巩固三种线的读法,重点强化射线的读法。(指导学生边指边说 师:三种线的读法大家已经掌握了,那你能画出线来吗 ?

3、点与线的联系(1 过一点画直线。

师:现在纸上任意画一个点, 1钟时间过这一点画直线。生画后汇报结果。

师:看了大家画的,老师也想画一画,同学们帮老师数一数吧 …… 师:过一点大家画了直线,也看了老师画直线,你想说些什么吗?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板书

(2 过两点画直线

师:过两点画直线,画好后把结论告诉大家。学生操作体会,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板书(3 两点之间的直线段最短。

师:放假了,机灵狗可没闲着一直在补习功课,可第一天补课,它 就起来晚了。从家到学校有三条路,请大家帮它选一选,走那条路 能最快到达?

教学反思:平移与平行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认识平行线,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平行。

1、移一移,画一画

让学生在纸上用铅笔移一移,用直线画出前后铅笔的位置。

2、作品展示,引导分类

让学生分一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引导学生根据相交与否分有两类:1、2、3、4、6和 5,理解 2和 3延长后相交,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3、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图 5是怎么移的(平移 ,引导学生体会铅笔平移前 后的两条线条是互相平行,平行线是一条线平移后得到的。

二、试一试

1、找平行线 :有困难的学生可用直尺移一移,再判断是否平行。

2、全班交流。

三、折一折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把互相平行的线用相同颜色画出来

四、找一找:找找生活中的平行线。

五、画一画平行线

1、小组讨论如何画出一组平行线

2、指名说一说,并板演,思考为什么可以这么画?

3、自己画一画,再画给同桌看一看

六、实践活动

1、给小字典上的每个顶点标上字母

2、说说哪些线是平行的,并写下来(如 AB 与 CD

3、全班交流,进一步理解平行线。教学反思: 相交与垂直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线。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1、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 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认识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 简单问题。课前准备:直尺、一张长方形的纸,水彩笔,小字典。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动手操作,体会垂直。画一画

(1让学生用尺子在纸上画相交的两条直线。小组交流有多少种画 法。(2你能画出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吗?独立思考,现小组讨论。

二、合作探究,认识垂直

1、作品展示,验证直角。

2、认识垂直和垂足。(读一读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的交 点叫做垂足,下图 AO 垂直于 OB , O 是垂足

记作 AO ⊥ OB 或 OA ⊥ OB(还可以怎么记? A A O O B B

3、动手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并读一读,写好记作什么,同桌互 相检查,全班交流。

三、折一折

1、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2、同桌合作完成,思考如何验证互相垂直。

四、说一说

1、你能说一说教室里或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吗?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五、练一练

1、你说我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六、画一画

1、用三角尺画垂线,先自学,再尝试画一画,指名板演。步骤:(1画一条直线

(2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3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4标出一个直角

2、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再讨论。步骤:(1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叠

(2平移三角尺直到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一点重合,再沿着这条直角 边画出一条直线。

(3标出一个直角

3、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垂线;过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七、小实验

体会过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课后反思: 旋转与角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用辨认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认识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垂线,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 简单问题。课前准备:活动角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动手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4我们可以把角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个 端点就是角的顶点,这条射线就是角的边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 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2、指针转到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角, 让学生说说指针在什么位置时, 与指针在零点时构成了什么角。

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学习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课前准备:量角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

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 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观察法、重合法

3、自学课文,并动手做一做:剪出∠1,用∠1分别度量 ∠A∠B的大小。

4、想一想

认识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角的单位 “ 度 ” ,用 “。” 表示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一认

(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先自己看 , 再小组交流 ,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2看书自学刚才没发现的.(如 :度 , 中心 , 零刻度线(3认识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量角器上的数字的意思

(4说说 1。和平角.2.试一试,量角器上看角的度数

(1自学试一试,说说∠A∠B各是几度 , 是怎么量的 小组讨论 , 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 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2量一量练一练的第二题的∠1∠2: 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看的 ,再指名演示

三、练一练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2、谁说得正确?(练一练1 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 可先估计是锐角(小于90度还是钝角(大于90度

3、量一量练一练2的∠3∠4

4、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5、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 得出度量的方法 :点对点 , 边对边 , 读准度数.四.数学游戏.1、读懂游戏规

2、同桌比赛 教学反思: 画 角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学习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教学过程:

一、用三角板画角

1、画一个锐角 , 一个钝角 , 一个平角(1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说画角方法(2 说说各角的大小

二、画一个60度的角

1、独立画,指名说一说怎么画。还有别的画法吗?

2、用三角板画你还用画出哪些度数的角 学生试画,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1、画 30 ,60 ,90 ,45 的角 —— 说说画的方法

(2、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几度的角(摆一摆 , 算一算 —— 反馈 :可 以拼成 75 ,105 ,135 ,150 ,120;

3、还有别的画法吗? 用量角器画角。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 的角,该怎么画?(1学生尝试画角(2 讨论得出 :画角方法 A先画一条射线

B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 , 零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C在量角器 60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D从射线的端点出发 , 通过新记的点 , 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 的角就是 60的角.三、试一试

1、画一个150度的角,用你喜欢的方法画

2、量一量红领巾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画出其中一个角

3、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30。80。105。160。教学反思: 练习二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

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第一题

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 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2、第二题

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 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

3、第三题 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思考,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 该怎么办?

4、第四题(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小组合 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 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教学反思: 走进大自然

学习目标:通过参观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的情境,巩固认识更 大的数和线与角的相关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综合运用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量角器 , 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取信息 读数和写数

(1我国最大的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占地面积3735200米 2,其中水域面积1334000米 2,国家投资近1000000 00元。

(2营地内有勇敢智慧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 种植了十万棵大树和一百二十万株花木,铺设了十七万米 2的大草 坪。

二、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1、从图中找出两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

2、这幢房子还未完成,你能帮助它设计门与窗吗?

3、从A点到小房子设计一条最短的路,画一画。

三、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说说思考过程

2、全班交流。

四、装饰房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交流。教学反思:

三、乘法 单元要点分析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 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 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 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 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 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课时划分(9课时

第一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因数中间有 0的计算方法。关键: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 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 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 “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 114分时 间。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 2圈、圈、圈 …… 所需要的时间,你可 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旧知铺垫

(1 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 要多少时间?(2 学生用算式计算(3 反馈计算结果

(4 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 你是怎么算的?

2、探索新知

(1 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 21畔需要多少时间?(2 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分

(3 估算结果

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 学生可以把 114看亻 100来估算,也可以把 21看作 20来估算,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 1:比 2000分多 学生 2“ 比 2500分少(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 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 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 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 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 2: 114×21 = 114×7×3(用 21看成 “7×3” =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解决方法 3 1 4(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2 1 1 1 4……114×1 2 2 8 ……114×20 2 3 9 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3、试一试

课文第 34页的 “ 试一试 “

(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 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 反馈运算结果 课堂活动

课文第 32页 “ 练一练 “ 的第 2题

“ 森林医生 “ 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 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 32页 “ 练一练 “ 的第1、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体育场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 33页的内容,及第 34页的 “ 练一 练 “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第六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关键: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 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 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图片。(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 学问题?

2、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俦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 多少人。(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 估算的结果数据。(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 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 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 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

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允有 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 有 30个扑克台,大约有 1500个座位;学生 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每个方位大约坐 1000人, 4个方位,大约坐 4000人: 学生 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 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 30排,大约共 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 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1 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 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 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2 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 72×28(3 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 72看成 70、28看成 30来估算。即:70×30=2100(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 “ 四舍五入 “ 法把数据估算成整

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 34页 “ 练一练 “ 的第 1题。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 34页 “ 练一练 ” 的第 2-4题。

2、选取用课时作业设计。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神奇的计算器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关键:利用实物加强练习、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最好每人一个。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板书呈现:神奇的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教具准备:计算器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2、认识一些功能键。(1 由学生来说明。

(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3、尝试练习。(1 计算 25×4 操作过程: 输入 25→×→4→=,屏幕上呈现 100,就是计算的结果。(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① 呈现: 菜 单酒 :14元凉拌豆腐:3元肉丝:5元清蒸鱼:16元三鲜汤:12元甜点:8元青 菜: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③ 反馈计算结果。

4、索一些数学规律。(1 呈现计算题。

① 1+2+3+4……+98+99+100 ② 999×9 9999×9 99999×9(2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 反馈计算结果。

(4 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 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如: ① 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 101×50 ② 999×9=8991 9999×9=89991 99999×9=899991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 1;积的最高位都是 8;中间几位数都是 9, 9的个数比第 1个因数中的 9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 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 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活动

课文第 39页的 “ 试一试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有趣的算式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教学内容

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探索一些数学规律。(课文第 40、41页的 “ 探 索发现(一 ” 内容。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关键:借助计算器计算,对比算式结果。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提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一节课教师 要带你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你愿意去吗?请带上你的计算器, 让我们地起出发。

板书: 探索与发现(一 有趣的算式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 实物投影呈现:1×1, 11×11, 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

(2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 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 讨论:1111×1111的结果。

(4 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 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1111×1111=1234321(5 依据规律填得数。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2、第二关:奇怪的 142857(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142857分别乘1、2、3、4(2 反馈计算结果。

142857×1=142857 142857×3=428571 142857×2=285714 142857×4=571428(3 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4 根据发现规律,写出 “ 乘以5、6” 的得数。142857×5=714285 142857×4=857142

3、第三关:神奇的 9。(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99×99=9801 999×999=998001(2 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 9999×9999=99980001(3 了现规律并归纳:(4 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4、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1 板书呈现 0-9十个数字。

(2 让学生在这个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 4个数字。教师:请你在这十个数字中,选出 4个你喜欢数字。(3 老师也选取了 4个数字:6、1、7、4。(4 “ 卖关子 ”。

教师:你到底是好孩子呢,还是坏孩子,老师可以从你选的 4个数 字中,推出来,你相信吗? 学生 A :不相信!学生 B :老师怎么讲迷信呢。学生 C :感到迷惑。(5 运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如:1, 2, 5, 0。

最大四位数:5210 最小四位数:1025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得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 最小的数,再次相减 ……

达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 你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 6174的就是好孩 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

(6 学生探索。

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 “6174”。学生发觉大家都是好孩 子,笑了。

三、趣味练习

让学生互相提供一些趣味计算题进行练习。(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 准备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计算工具的演变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教学内容

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课文第 4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 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 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渗透数学的 文化教育。教具准备:算盘 学具准备

算盘、计算器等。教学过程

一、指导阅读

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获取书本提供的信息。

2、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已所知道计算工 具的计算公式

3、教师巡视,简要回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收集一些有代表 性的问题,作全班讲解。

二、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

1、石子计数、结绳计数(1 呈现课文第 42页第 1个图。(2 古时人们记数的方法。

石子计数:古时候,牧民用石子的数和羊的头数作对应记录,早上 放出几只羊,就用几个石子表示,晚上放牧归来,再把石子与羊一 一对应,如果石子数和羊数刚好对应,就说明羊没有少了或丢了。结绳记数:其原理和石子计数类似,如:古时候,人们采集野果, 或捕鱼时,在绳子上打结,采几只野果或捕到几只鱼,便在绳子上 打几个结。

2、算筹计算。

(1 算筹的发明时间、发明人。

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公创举,增强爱国 主义教育。(2 算筹的计算方法。

用树枝或竹条来表示数字。如:“1” 就用一根枝条来表示, , “2” 就用 两根枝条来表示。……“6” 就用枝条 “ ” 来表示等。

3、算盘。

(1 算盘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① 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使计算的速度快多了。② 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还曾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算盘 至今还在使用。

(2 介绍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法。① 出示教具、学具------算盘 ② 记数法: 上方每颗珠子代表 5,下方每颗珠子代表 1。③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教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

4、计算机。

(1 计算机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20世纪 4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明了最早的计算机。(2 关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了解。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知识。

(3 提问,关于计算机,你还知道什么?(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 其他的途径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课文第 45页的 内容,及第 46页的 “ 试一试 ”、“ 练一练 ” 等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关键:指导观察分析算式的特征。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 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 表示。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 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 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呈现课文插图

2、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3、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 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4、反馈交流情况。

5、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6、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如:(40+4 ×25和 40×25+4×25 42×64+42×36和 42×(64+36 讨论交流:(1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2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3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7、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 a、b、c 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 ×c=a×c+b×c

8、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 46页的 “ 试一试 ”。

1、(80+4 ×25(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 计算简便。(3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3 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巩固练习

1、课文第 46页的 “ 练一练 ”。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图形的旋转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 54页 —— 55页。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通过实例观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知道图形 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度数。

2、技能目标:(1对基本图形旋转形成的图案能作积极的反应,会运用图形旋转 的知识解决问题。

(2 欣赏美丽的图案, 能运用简单的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情感目标:(1体验自主学习、探索操作过程中成功的积极情感,形成认真观 察、注意倾听、积极发问、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品质。

(2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 究探索的精神。

(3充分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使之具有敏锐的视觉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 程,知道旋转的三要素,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通过电脑的演示使学生感受到,可以选择离旋转点较近的边做参照,观察图形旋转的度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简 单的图形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教具准备:自制图形 A、B、C、D、三角板;学具准备:自制图形 A、B、C、D、三角板、格子纸、自己喜欢的 基本图形。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激趣引入。(我会欣赏

1、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图案。

2、学生欣赏生活中有旋转方式设计的图案物品。

3、学生欣赏图案,发现基本图形通过旋转的方式能设计出美丽的图 案。明确旋转的方向:顺时针、逆时针。

4、激趣探索新知,揭示课题。

5、板书:图形的旋转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我会探索

1、学生探究、师生互动,获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①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

②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探索如何在图形 A 的基础上设计图案。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此环节充分利用学具直观演示,随着学生的汇报灵活处理,教师 可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或创造一些错误资源让学生感受图形旋转的 三要素:点、方向、度数。最后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旋转过程。

2、观察、猜测,加深理解旋转点。

思考:如果图形 A 旋转时的旋转点变了,方向、度数不变,图案会 有不会有变化呢?请认真观察。

小结:看来小小的旋转点不可轻视,它会使基本图形在旋转过程中 的位置发生变化。

3、开拓思维,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图形旋转时的三要素。思考:如果把图形 A 绕点 Z 顺时针旋转和右图同样的 90度, 会形成 怎样的图案?在脑海中想象这幅

图案,合作摆一摆。

思考:在旋转的过程中, 基本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有没有变化? 什么因素使得基本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方向有什么重要性呢?在 旋转的过程中,不同的方向使得基本图形占据空间的位置不同。

三、启发引导,拓展思维(我会做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除法 第一课时:买文具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能 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 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前段时间,我班进行了班徽设计大赛,老师将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 现在班干部来到了文具超市:钢笔 8元一支,文具盒 20元一个,书 包 30元一个。班费共 80元,请你帮帮他们想想,可以买多少个文 具盒呢?

二、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情境图的要求,先口答:可能买多少文具盒呢?在小组 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独立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出理由。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 学来板书,当小老师讲解,如果学生能向他发问更好,如果没有, 老师问:“4” 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如果班费有 140元,又可以买几 个铅笔盒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生独立完成 “ 试一试 ” ,会发现什么规律。怎样商?

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 “0” 的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 “0” ? 2.完成 “ 练一练 ”

第 4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三个条件,可以求什么问题,帮助学生 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时间:累计节数: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能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第二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全册

四数学上册《数一数》说课稿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本册教材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并对数的理论进行整理,在两部分认识数教学中间安排十进制计数法,知道数位,数级,对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也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作用。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渗透,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教材提供了较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突出数概念教学,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原理,培养数感。教学内容的呈现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如: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探究自主过讨论得到。

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 1

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 第二页到第五页的例1例5,练习一的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数。3.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认识,读法。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读法。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CAI课件,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数位表。师生都备计数器。

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CAI课件出示我国行政区划图,用点按热健的方法突出演示六省市、自治区的地理、文化图片,同时伴音介绍我国的人口普查数,让学生认真观察,提问:你收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你发现什么?(数很大,很大。)由此这节课你想探讨什么问题?(这些大数怎样读?他们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些大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怎么样认识大数?等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交流 获取新知 1.以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为例试读。

2.认识万以上的计数单位,十万、一百万、一千万、一亿,问题:观察计数器你发现什么?老师拨珠,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一千,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也就是“十个一千是一万”板书“万”。

3.让学生拿出计数器,边拨边数边想,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同样的方法,同学们自己同位交流说说,认识10个十万是一百万。(板书)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板书)10个一千万是一亿。(板书)(给足时间拨、想、说,然后全班交流)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以往我们学习了那些计数单位?万以上的计数单位今天我们学习了那些?(十万、百万、千万、亿)

4.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我发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

生2: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生3:我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生4:每相邻是什么意思我有点不太明白? 生5:我可以告诉你,……

师:同学们怎样证明你的发现是对的? 生5可以进行证明,如:……

师:同学们真有数学头脑,通过拨珠、数数、观察发现了它们的规律。

5.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1)学习“数位”。

请同学们整理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亿位。(出示数位顺序黑板帖)

(2)拨数,将13819000人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来。(3)写出13819000并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4)全班交流,抽查:十万位上的8表示什么?百万位上是几,表示什么?千万位上是几,计数单位又是什么?

6.学习“数级”。

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在数位表上增加拦,并标明数级)从右向左四位一分级,第一级是个级,第二级是万级,第三级是亿级。同时告诉学生分级线。按级读出北京市人口数。

7.巩固联系完成第4页“做一做”。

(1)让学生通过数数,理解并掌握计数规律。(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常用到万以上的数,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8.学习“读数”。

(1)CAI课件出示例2,读出下面各数。继续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表下,分别呈现教材上的4个数,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a)让学生在下面与同学说一说并写出读作多少?

b)集体交流,读出每一个数,并进行评价,纠正错误读法。c)课件出示正确读法。

(2)小组讨论。a)含两极的数怎么读?b)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c)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样读?(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

(3)反馈交流信息,学生归纳总结。

(4)巩固练习,完成第5页“做一做”。读后说说你发现这3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三、小结强化,增强自信 小结学习内容,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收获。

四、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一的1—5题。1题让学生做数位顺序表,加深了学生对数位排列顺序和数级划分的认识。2题按排的是4组读数练习,每组都是两个数对比出现,体会同样的数字,放在个级和万级读法不同数的大下意义不同,也为后面学习大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作铺垫。3题创设一个情境,小组交流不同的读数方法,探索比较方便的读法,7

体现了由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读数方法。4题5题,进一步加深对亿以内数的读法的理解,提高读数能力。

《近似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1页:近似数,完成例10及相应做一做题目..2,教材内容的地位及其作用:近似数的概念学生虽然没有接触过,但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通过学生对生活事例的调查和直观描述,不仅让学生了解近似数,同时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现数学学习的有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的教学,一方面为学习求较大数的近似数(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积的近似值,求商的近似值以及为除法试商等内容做好知识上的铺垫;另一方面通过数学小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计算的国家,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好数学的热情.3,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近似数的概念,会写,会用;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四舍五入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⑶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4,教学重点 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5,教学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根据哪一位上的数来决定是四舍还是五入.6,教学准备 布置调查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描述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一定要说出它们的准确数量,只要知道它们大概是多少就可以了,如同学们量得自己的身高、数学课本的宽度等、像这样的大概数在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很多,收集有关这方面的数据.二、说教法,学法

1,近似数的概念虽然学生没有接触过,但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教学近似数的概念,教师采用调查法和直观描述法,让学生在调查和直观描述中了解近似数的用处,体会到近似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1.实例导入,让学生猜老师有多大岁数了,找到一个最接近的答案,然后出示喜羊羊图像,通过问答调查学生的情况,问学生你几岁了?学生回答10(11)岁了,班里有多少学生,学校有多少学生。分别出哪是准确数,哪是近似数,并告诉学生近似数是一个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板书课题。另外,再判断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出示一些题目。到2003年末,我国有公共图书馆2709个,图书馆藏书约47776万册。到2003年末,我国共有自然保护区1999

个,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大约有14398万公顷。我有10个手指头。世界的人口大约是60亿。学生理解了近似数的概念以后,再举几个例子加深印像。

2,通过喜羊羊的口吻讲故事,羊村超市开业了,懒羊羊买东西的时候发生了纠纷,一斤米1.9元,一斤半大米共2.85元,可是,懒羊羊没有5分钱的,村长又不愿意,懒羊羊给了村长3元,村长又没办法找。怎么办呢?喜羊羊总是有办法。他想了什么办法呢?原来是四舍五入。板书。四舍五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求一个数的近似数.3.实例引导,尝试运用四舍五入法,学习约等于的写法。告诉学生,2.85用四舍五入法,就是2.9元,这下,问题解决了。2.85约等于2.9.认识约等于号,让学生观察,这个符号是两段波浪线组成的。激发学生了解可是喜羊羊是怎么算的,引出方法,介绍,四舍五入就是指尾数不满五的省略,满五的进一,尾数用零占位。然后再出示例题,把下面的数字分别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让学生在练习,讨论中,交流四舍五入的四步方法。先是找准位数,然后看后面一位,满五进一不满省略,尾数用零占位。用总结得来的方法解决四舍五入到万位的问题。大家要是做得好的话,喜羊羊还会给大家讲故事呢。这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设计的训练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通过讨论、让学生搞清求近似数的关键确定省略的最高位是

谁、是否满5或不满5来决定舍还是入,总结交流、提炼方法揭示四舍五入法。

4,教师讲叙编创的故事。羊村的超市自从采用了四舍五入法,生意兴隆,灰太狼知道了,心里很羡慕,也在狼堡开了家超市,懒羊羊非要吃棒棒糖,没办法,喜羊羊他们只好到狼堡超市去买,没想到 灰太狼真是太黑了,一根棒棒糖竟然要4块钱,喜羊羊拿了就走,对灰太狼说,因为是4所以省略了。第二天,灰太狼想报复,就到羊村去买东西,他看中了一件衣服,48元,他想,4可以省去,只要8元就行了,可是,村长却告诉他,得50块钱,因为对灰太狼,得四舍五入到十位。

通过讲故事,来让学生们的思想暂时放松,也让学生们更加明子四舍五入的概念。然后鼓励大家,能不能接受喜羊羊更难的挑战。对更大的数进行近似数的练习。

出示亿以上的数,指名来黑板上做。要求用学过的方法,正确地得出近似数的答案。并且给大家讲出做题的思路。从而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四舍五入的方法。

5.小结:今天,我们和聪明的喜羊羊一起度过了愉快的一节课,我们明白了近似数的重要性,也知道了用四舍五入来求近似数的方法,后面的第一位数满五就向前进一,不足就省略,用零占位。

6,布置作业.要求完成书面上的作业。

附板书: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

线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2、教材分析: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直线、线段与射线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难点: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二、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运用了“创设情境——操作活动——建立模型(这节课主要是建立线的模型)——实践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行观察——思考——想象——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三种线的理性认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生活中哪里有线?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引出课题: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直的,有弯的,数学中同样也有直的线和

弯的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直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播放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图片,让学生说说孙悟空手里的宝贝是什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代表金箍棒,再在它的两端分别点一个点,表示金箍棒的两头,从而认识线段,并介绍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接着追问学生,金箍棒有什么本领?并及时通过动态的演示,把金箍棒的一头放在地上,让它向另一个方向延伸,从而认识射线。再在黑板上画一条线表示金箍棒,一端点上端点,让它向上变长,让学生体会它可以变得无限长,我们是画不完的,所以只画出它的一部分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继续想象,如果把金箍棒横着拿在手中,它可以向什么方向延伸?让学生试着到黑板上画这样的线,并认识直线。这样,借助金箍棒的神奇变化,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三种线的特征,并加深了对“无限延伸”的理解。

接着,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如一扇门、射灯、斑马线、铁路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图形的特征,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进一步区分三种线,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课件向学生出示表格,让他们明确这三种线的特点:端点、延伸情况、与

直线的联系。我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共同商讨,把商量好的结果填写在表中。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找出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三种线特点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三种线的读法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时,由于前面学生对这几种线的特征以及端点的概念比较明确了,再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包括射线为什么只能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本环节我先对线段的读法作以示范,然后射线和直线的读法让学生自己尝试,并说说为什么射线要从有端点的一端读起。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五)实践运用,强化理解。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过一点能画多少直线,过两点呢? 看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路,哪一条最短,要求学生独立。

另外,增加了一些练习,如判断题:(1)直线AB长30cm。()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3)线段CD长5cm。()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这些内容更有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抽象出三种数学图形,深刻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探究其特征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判断正误的练习中,三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更进一步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升华成认知;在“试一试”、“量一量”活动中,让学生把认识用于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技能。整堂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既富有挑战性,又较易达到目标,这样设计,较高地达成了本课的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

《平移与平行》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第二单元《平移与平行》,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三个方面进行说课,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 《平移与平行》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的有关知识后,来认识一组线之间的关系的第一课。在这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教材突破以往仅仅依靠直接观察得出平行线概念的做法,将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平行线的认识上。学生画平行线也变得容易,有利于学生把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给学生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教材在编写上与以往最大不同的是加强了操作活动,所以本课平行线的认识主要是让学生感知、体会平行线。是在具体的情景中和实际的操作中认识平行线,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有趣的数学活动。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让学生充分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学习用整体认识的眼光来观察一组线,体会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的共同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是否平行来判断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组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探究过程,认识平行线,学会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三、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从直观上进行定义的描述,侧重放在学生能够意会,能够认识。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材处理

1、主题图、练一练1处理,课本在主题图下抽象平行线,学生已有线的认识,已有一些实际生活例子。这节课安排在课件2铅笔平移后,结合练一练1,进行学生操作活动。这样组织,给学生提供了上下平移和斜的平移训练,丰富学生的感知,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正确建立起两条直线的内在关系,又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

2、对练一练2处理,主要是整个图形的平移,关键是找斜的一组平行线。这个练习还是强调平移得到平行,考虑到学生已有这样的认识,因此删除了这个练习。

3、对学生实践活动处理:找立体图形中找平行线,从立体图形上寻找平行线比在平面上找平行线要困难得多,这里有从面上找的,比较容易,也有隐藏在面的对角线上的平

行线,学生找这样的平行线就非常困难,而且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可以安排在数学实践活动课进行探究比较合适。因此本节课不利用这个实践活动。

二、说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1、认识“平行线”

2、判断平行线

3、折一折创造平行线

4、找平行线、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5、画平行线 设计意图: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在教学达成

1、精心预设,关注数学问题的动态发展

为什么你移动的这么慢,而且这么小心?(认知的关键处)

你觉得画平行线最应该注意什么地方?(问题的难点处)

2、驾驭教材,关注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 活动1:学生小棒移一移,体验平移过程。

活动2:折一折创造平行线,拓宽、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不管是窄窄的,还是宽宽的,不管是斜的,还是正的。只要两条直线间的距离相等,它们就是平行线。)

活动3: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找平行线。(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提升一个新高度,关注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在棋盘中横着的都是互相平行的,竖着的也是,这两组斜的也是)

3、感受数学,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渗透。移平行线、折平行线、画平行线、检验平行线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教师进行引导渗透,学生主动参与到有效学习的全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中感悟数学思想,努力做到学生有体验,有启发,有发展。

《相交与垂直》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相交与垂直》的第一课时。我将从课标、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详细说明。

一、说课标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新课标的理念,我充分相信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系列是合作探究活动中学习数学的有关知识。

二、说教材

《相交与垂直》是选自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属于新课标中“空间与图形”的一部分。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和认识了线、直线、射线、角、平行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相交与垂直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奠定基础。

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中两条直线的相交与垂直。

②能利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③理解点与直线之间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最短的原理,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感知生活中处处皆数学,热爱数学的感情。教学重点:

1、感知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

2、能正确画出点与线之间的垂线。

教学难点: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

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大纲,以及结合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比较、分析、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让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四、说学法

新课标强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本课时的学法指导上,我将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小组合作交流、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运用的过程,让他们能够清楚地理解平面中两条直线相交与垂直的概念,如何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以及怎样理解和运用一点到线段的距离垂线最短等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生动而活泼。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我分为四个环节六个小步骤来完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三)设计运用,巩固知识

(四)课堂小结

其中第二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将内容细化为四个小步骤,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知识。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通过播放ppt,让学生观察生活常见的相交和垂直的

事例,用直线画出图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相交与垂直,进而引出所讲的内容。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第一步: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垂直的概念,什么叫“互相垂直”和怎样用字母来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第二步: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

让学生拿出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让学生自己验证折痕是否互相垂直,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垂直的概念 第三步:实践活动

让小组合作交流,找出正方体中那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巩固知识。第四步:画一画

这一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为此又细分为三小步:(1)用三角尺画垂线。步骤:①画一条直线

②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 ③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④标出一个直角

(2)过点A画已知直线垂线。(出示三种不同的情况)

步骤:①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叠

②平移三角尺直到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一点重合,再沿着这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

③标出一个直角

(3)课堂练习,完成教材第23页的作业。将所学知识

运用于实践,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第三个环节:设计运用,巩固知识

创设一个情景,小王怎样到外婆家距离最短,让学生懂得用点到线段垂线距离最短的原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以便能掌握学生所学情况。

《旋转与角》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的《旋转与角》一课。

本课教材特点是:

一、教材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与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在开展活动时,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并让他们摆出经过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生活中的观察。如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如:折扇、钟面、倒立、双臂侧平举等等。这些动作、物体学生都能从生活中发现到,从而会很快的掌握本课知识点。

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

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认识平角、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借助具体情境,感知平角、周角的特征。

五、教法分析:

引导教学法 直观演示法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六、学法分析:

1、从生活经验出发、变抽象为直观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做中感悟

我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使学生从容的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开课拿出做好的活动角,引出角,进一步认识各种角的特点,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角”做好铺垫。

2、幻灯片呈现复习的内容。复习学过的锐角,钝角,直角。

3、思考问题? 角是怎样形成的?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1、让学生旋转自己的活动角,提问学生当角的两边经过旋转成一条直线时,这时所成的角叫什么?引入平角的概念。

2、同样的方法引入周角的概念。让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使学生所有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在学生经历了操作,探索和发现之后,教师PPT演示,总结学生的发现。

三、课堂活动寻找生活中的角

在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并掌握了他们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角。

四、课堂练习

本课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板书设计: 教育技术的应用:

1、借助网络资源收集数学资料,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2、借助ppt生动形象的效果,为学生提供观察及演示过程的平台。

3、借助ppt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中的角,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旋转与角》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的《旋转与角》一课。

本课教材特点是:

一、教材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与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在开展活动时,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并让他们摆出经过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生活中的观察。如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如:折扇、钟面、倒立、双臂侧平举等等。这些动作、物体学生都能从生活中发现到,从而会很快的掌握本课知识点。

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认识平角、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借助具体情境,感知平角、周角的特征。

五、教法分析:

引导教学法 直观演示法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六、学法分析:

1、从生活经验出发、变抽象为直观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做中感悟

我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使学生从容的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开课拿出做好的活动角,引出角,进一步认识各种角的特点,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角”做好铺垫。

2、幻灯片呈现复习的内容。复习学过的锐角,钝角,直角。

3、思考问题? 角是怎样形成的?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1、让学生

旋转自己的活动角,提问学生当角的两边经过旋转成一条直线时,这时所成的角叫什么?引入平角的概念。

2、同样的方法引入周角的概念。

让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使学生所有的思维都被调动起来,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在学生经历了操作,探索和发现之后,教师PPT演示,总结学生的发现。

三、课堂活动寻找生活中的角

在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并掌握了他们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角。

四、课堂练习

本课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板书设计: 教育技术的应用:

1、借助网络资源收集数学资料,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2、借助ppt生动形象的效果,为学生提供观察及演示过程的平台。

3、借助ppt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中的角,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的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的《角的度量》一课,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线段、直线与射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后面学习画角、角的分类的基础。教材注重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必要性,认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特征,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一)说学生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小小的量角器虽然被拿在学生的手中,但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一条条放射状的线,不同的刻度,会使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于怎样用它测量角的大小,就更显得无从下手了。而且,在实际中,学生似乎没有度量角的需要,他们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很少能应用到生活中。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本节课的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在测量角大小的活动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情感目标:

1、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表达,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学难点: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体会、总结量角的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量角,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去的教学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这项技能。无疑,这种方式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低效的。新课程标准倡导: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 35

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本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量角的意义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放风筝比赛,怎样判断谁的风筝放的高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展开新知的学习,然后设计几个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意义,探索、总结量角的方法,逐渐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后,在研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中,来体会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我分别说一说。[小精灵儿童网站]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你喜欢风筝吗?放过吗?参加过比赛吗?

这样,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小动物们放风筝比赛的图片,看,他们放得多认真!到了评比的时候了,这可急坏了刚当上裁判的小猴子,它只记得比赛规则是同样长的绳子,看谁放的风筝高,却忘记了怎样才能知道谁放得风筝高的办法。怎么

办呢?你们能帮帮小猴子吗?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要知道谁的风筝放得高,只要知道绳子与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所成的角越大,风筝放得越高。在这里运用多媒体课件,抽象出绳子与地面所成的角,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

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体会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你们真有办法,要知道谁放得风筝高,只要知道风筝线和地面所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可是,怎样才能知道角的大小呢?

这一句追问,进一步激活思维,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知道角大小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在交流中,学生会有不同的知道角大小的方法,如,用小一点的角进行测量;用直尺测量;把两个角重合比较大小;用量角器测量等方法。

在这里,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方法,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在这种情况下用把两个角重合的方法不适用,用小一点的角测量虽然可以知道角的大小,但是不能较精确的知道一个角比另一个角大

多少,这几个方法在使用时都有局限性,只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才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使学生产生学习用量角器量角的愿望,为学习量角奠定情感的基础。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时,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

2、认识量角器

请拿出准备的量角器,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认识量角器上的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8个大格,180个小格、1°的角。知道度是量角时用的单位。

学生拿到量角器后看到的就是这些,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量角器,同时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自由汇报,然后运用多媒体演示量角器量角的原理及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3、在量角器上找角

你们的眼睛真亮,找到了量角器这么多的秘密,其实量角器上还藏着很多角呢,你能试着找一找吗?请你在练习纸上画出你找到的角 学生尝试在纸上的量角器上画角。

你找到了哪个角?你知道它是多大的角吗?[小精灵儿童网站] 请学生到前面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试着说出这个角有多大。

这个活动实际上就是体验量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所有角的顶点,从这一顶点引出的任意两条射线都可以形成角,而且每个角都可以知道度数,为后面量角做好铺垫。

4、尝试量角

你在量角器上已经找到这么多的角了,能尝试着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大小吗?

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应该是学生早就想知道了,在学生认识了量角器后引导学生尝试测量角的大小,要学习的内容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尝试测量练习纸上的几个角。给出的几个角的开口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有的向下。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逐渐掌握量角的方法,研究解决量角时出现的问题,如读内圈刻度还是读外圈刻度;把角的一边对准“0”度刻度线比较简便等。

这样教学就是前面提到的“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师要熟悉学生学习的思维,顺应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站在更高的角度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5、总结量角的方法 刚才在展示量角方法的时候,同学们有几个共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引导学生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即: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边和量角器的“0”度刻度线重合,看另一边的刻度。因为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深有体会,怎样量角学生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的体会,一点一点摸索,所以量角时的注意事项完全可以总结,并且能深刻理解量角的本质,逐渐形成量角的技能。从而使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学习达到了水道渠成的效果。

6、解决问题

同学们已经会用量角器量角了,我们就可以帮助小猴子裁判,判断谁放的风筝高了。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小猴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前面创设的情境更完整,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更主要的是学生

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乐趣,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量角的用处

出示生活中量角的例子:滑梯的角度;椅子靠背的倾斜角度;踢足球时选择射门的位置;这里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抽象的角,让学生感知测量角的大小的作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的意识和习惯,体会数学的价值。

(五)说板书设计

在学生总结量角方法的时候,根据学生的交流,相应地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角的度量

角的顶点——中心

角的一边——0刻度线

角的另一边 ?

画角说课稿

说教材: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六课时画角。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尽心教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操作过程中经历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的过程。

技能目标: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情感目标:再画角的过程中培养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明确各种角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怎样用量角器画角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

说学情:在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部分校舍感已能对角进行分类。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能进一步熟练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这样的方法,让全体学生学起来觉得容易多了。说教法 在教学画角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实践中体会、总结出画角的基本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了 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

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 引出课题:画角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活动1:画出60°的角。

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

法没有限制。)

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 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回答和演示。活动2: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

活动3:画出40°的角。

1、师:如果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如画一个40°的角应该怎么办?

(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具体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精确地画出来。)

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归纳总结

先让学生说说画角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活动4:用量角器画55度和140度的角,说说画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开口方向不一样)

让学生同桌讨论:画角时,当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时,是看里圈还是看外圈?

小结:当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如果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三.巩固练习

1.用量角器分别画出55°、110°、65°的角。2.用三角板分别画出30°、90°、45°的角。3.试着用三角板分别画出75°、105°、120°的角。4.用一张圆形纸对折3次,折成的角是多少度?测量一下 四.板书设计

板书:

画角

(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

(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

条射线。

《卫星运行时间》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说课稿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这块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教学,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鼓励算法多样化,将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基于以上内容,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二、说教材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习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知。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远些,但学生通过媒体、网络和书籍了解了许多,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定位

1、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计算技巧。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并掌握竖式计算技巧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书上的主题图:围绕“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与绕21圈”这两个信息,让学生非常明确地提出问题21圈要多少时间?并列出算式:114×21。减少了学生在此时提出与本课无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

2、估算

让学生先估算一下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在具体的情境中鼓励学生进行估算,用自己对数及其关系的理解,培养数感并对运算结果进行把握,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为下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多种策略。

3、自主探究114×21的计算方法 114×21如何解决这道乘法题的计算,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前面的估算环节就为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提供了多种策略。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究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学生提出:114×20+114、100×21+24×21、114×3×7、110×1+4×1+110×20+4×20、10×1+4×1+110×20+4×20、竖式计算等,并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反思。通过观察发现各种不同算法中算理与竖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竖式计算。让他们在评价与倾听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感悟,去提升。

4、形成性练习:

算一算书上34页练习第一题。

这样的练习意在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对竖式计算有一定的把握。

在学生计算时,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疑问做为纠错题,再次让学生自己会诊,提高运算能力。纠错题我没有 49

单独设计习题,而是针对学生学习实际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为生成性资源,这样更有指向性。

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刚才的计算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5、集体独立计算课本上34页练一练的第三题中的6道题。

意在数学课是做数学而不是说数学,加强学生的计算练习,从中找到计算的技巧和计算注意的地方。

6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我将书中34页的第四题,以情境的形式出现,同时将这道题进行了两处改编,一处是将其分步呈现,目的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第二处是将题中的80改成了85,目的是将本节课的内容更好的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进行综合实践,再次提高认识,巩固与掌握运算技巧

7、学习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第三篇: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小数的意义(一)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一)第2—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人民币单位和长度单位,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及其十进制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2、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进行操作来体会分数与小数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小数的意义的过程。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学习、实际操作法。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事先布置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全班交流。

2、教师引入:在老师身上藏着一些小数呢~出示课件:体重48.5千克;身高1.57米;眼镜的厚度0.003米。

师提问:谁能来读一读这些小数,读小数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读数,并思考。

3、再次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读有关小数的信息,写出小数。教师并强调写小数时应注意什么。

4、师揭题:看来同学们既会读小数,又会写小数了,那这些小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一)具体感知小数的意义。

1、师引导并提问:1.11元是什么意思,1.11米是什么意思,请同学利用附页1,做一做,并进行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二)建立模型,体会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

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千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 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 数表示是0.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000份,用分数表示千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 是 0.001米。

5、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用一句话概括: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让学生说一说1.39里面的“3”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独立连线,教师巡视,最后反馈汇报,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3题。

(1)结合习题中给出的例子,让学生说一说题中涂色部分可以分成那两个部分,为 什么可以用1.3表示。

(2)学生独立完成后面两个数字的填写。

3)反馈回报。指明说一说用什么数可以表示涂色部分,为什么可以用这个数表示,(最后集体订正。

四、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页“练一练”中的第2、4题。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一)1一位小数:十分之几 =0.1 10 1 两位小数:百分之几 =0.01 100 1 三位小数:千分之几 0.001 1000 课后反思: 小数的意义(二)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怎样把几厘米用米作单位和怎样把几克用千克作单 位,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单位换算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感受小数在日常生 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单位换算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学习、谈话法。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的第一幅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引导并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36厘米等于多少米,(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厘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1)分组讨论36厘米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观察米尺,说一说你的发现。学生观察米尺,教师巡视指导。师问:1厘米还可以怎样表示, 1生汇报: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100 师:36厘米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呢,小组内讨论交流。

36生讨论后汇报:36厘米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是0.36米。100(2)交流2米36厘米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师过渡:知道了36厘米还可以用0.36米表示,那么黑板的长2米36厘米用“米”作单位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将2米写在整数部分,36厘米是0.36米,那么2米36厘米就是

2.36米,黑板长2.36米.2、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第二幅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和第

一幅情境图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质量单位的换算和长度单位的换算的方法是一样的。因为1 12千克=1000克,鹌鹑蛋的质量是12克,等于千克,也就是0.012千克;500克等1000500于千克,也就是0.500千克。1000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2)小组活动,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师参与活动。(3)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第5题。思考:0.3时写成分数是多少小时,表示什么意思, 3生回答:0.3时写成分数是时,表示将1时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时。10

四、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5页“练一练”2、3、4题。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二)111厘米=米=0.01米 1克=千克=0.001千克 1001000 361236厘米=米=0.36米 12克=千克=0.012千克 1001000 课后反思: 小数的意义(三)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三)第6—8页 教学目的:

1、理解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认识小数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及进率关系。

2、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教学重点:小数意义及性质的理解。教学难点:小数计数单位及进率的理解。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出示自读目标

通过图片我们知道,北京地铁的最高运行速度约为22.222米/ 秒,你知道这个小

数每一位数表示的意义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 小数的意义(三)(一)在计数器上拨出22.222,并说一说其中的“2”分别表示的意义。(二)区别数位与计数单位。

二、自主阅读,小组交流(一)自主学习完成P6第一部分

(一)组内交流,教师点拨(二)认识数位顺序表

自主阅读,进一步认识小数计数单位

(三)讨论理解“满十进一”

低一级的单位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为什么呢,说说你的理解。

三、巩固提高 完成P7页1、2 题

四、作业

完成《小练习册》

1、2题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出示自读目标 师:课前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谁来汇报一下,老师也做了调查,小豆豆文具店一支钢笔标价是2.5元,另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交流讨论 完成课本P7 1(0.6和0.60谁大,涂一涂,比一比

2(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独立尝试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3.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小数的基本性质)

三、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1、独立练习:P8 3、4、6题

2、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四、课堂小结: 课上到这,同学们有哪些新的学习体会,还有什么问题,今天的知识你是怎样掌握 的,能让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学习心得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节本课内容。)

五、课后作业

完成第8页5题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三)

小数的基本性质 课后反思: 比大小

教学内容:教材9-10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并能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比较整数大小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寻找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培养数感。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与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异同。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一位小数表示()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分之几。2.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或()。

3.小数点后面的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或()。4.0.307的3在()位上,表示();7在()位上,表示()。5.1米,()分米,1分米,()米;1千克,()克,1克,()千克。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比较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的大小。

1、在一次跳高比赛中,先出场的两位选手的得分如图所示。两人的得分哪一个高,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交流。

0.69 ? 0.8

2、引导:运用转化法和画图法可以比较小数的大小,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比较大小呢,(运用计数单位的有关知识比较大小)(二)比较整数部分不同的小数的大小。

1、三位选手跳远的得分评委也打出来了。你能说说谁跳的远吗,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

2、引导:因为2.97比3.13和3.08都小,我们知道:整数部分小的那个数就小,那3.13和3.08如何比较呢,(三)我们来总结。

(1)、根据上面我们比较的过程,你能说明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吗,在小组内试一试,看谁说得好。

(2)、结合在小组成员的比较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

(3)、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 部分的大小,部分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 部分相同,就从 部分的 位比起,位上大的数就大;如果 位也相同,就从下一位比起。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在数轴上找到9.8和10.1的位置,并比较它们的大小。2.比大小。

0.839 ? 0.9 6.07 ? 6.7 5.45 ? 5.63 4.03 ? 4.009 7.217 ? 7.22 7.19 ? 71.9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5分米 ,()米 37厘米 ,()米 5元4角 ,()元 150克 ,()千克 4.?0.?7 在?里填数字,使它分别符合下列要求:(1)使这个数最大,这个数是();(2)使这个数最接近31,这个数是()。板书设计: 比大小 0.8,0.69 3.13,3.08,2.97 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依次类推。

课后反思: 买 菜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能够主动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信息,提出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数学问题。

过程和方法:会主动联系并提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并会 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类比迁移、联想建构的学习方法,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与同伴交流思想,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热情c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11页“买菜”情景图)l 师:通过这个情景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不少,老师包里正好有4元零钱,看看能不能够买一把油菜和一把芹菜? 师:大家怎么算的? 师:大家说得有道理。老师还有个问题,老师想买一把芹菜和一把油菜,售货员收了3.66元,对吗?请大家和老师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吧。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列式并说明理由。25+2.41= 3.66—1.25=

2、在计算前,先让学生估算计算结果,并说一说是怎么估算的。

3、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算法。

4、汇报。(1)分步计算。

可将整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将得数相加。如:1+2=3 0.25+0.41=0.66 3十0.66=3.66 所以:1.25+2.41=3.66 3—1=2 0.66一0.25=0.41 2十0.41=2.41 所以:3(66—1.25=2.41(2)涂一涂。学生利用方格纸涂一涂并进行计算。(3)列竖式计算。(指两名学生板演自己的竖式)1(2 5 3.6 6 + 2(4 1 + 1.2 5 3(6 6 2(4 l 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相互提问,讲清算理)5小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只要将小数点对齐,其他就与整数加减法一样了。思考: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使学生理解,小数如减法计算中,只有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才能对齐)

三、课堂活动,巩固应用

1、课本第12页“练一练”第1题。(1)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

2、课本第12页“练一练”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

3、课本第12页“练一练”第5题。(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要先求出亮亮站在凳子上的高度:1.45+0.4=1.85(米),然后再根据题意,求出爸爸的身高:1 85-0.05=l.8(米)。

4(课本第12页“练一练”第6题。(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先求出半箱苹果的质量:46.6—24.3=22.3(千克),然后求出一箱苹果的质量:22.3+22.3=44(6(千克),最后求出箱子的质量:46.6-44.6=2(千克)(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你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吗?

2、回家后请帮爸爸妈妈算一算在超市购买商品的总价吧。

五、板书设计 买 菜

两种菜各一把一共多少元? 售货员收的钱对吗? 1.25+2.41=3.66(元)3.66一1.25=2.41(元)答:两种菜各一把一共3(66元。答:售货员收的钱对。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对齐各数的小数点,再按照整数加减法进行笔算。

课后反思: 比身高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小数进位加、退位减的算法,能正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小数进位加、退位减的算法,能正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课件出示)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0.7, 5.8-2.6, 2.列竖式计算。4.89,2.64, 3.61+1.37, 回答:计算小数加减法一定要把 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二、合作探究。

1、仔细阅读课本13页例题的图片。2.说一说图片中有哪些信息。

3.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解答下面的问题。(1)鹿妈妈高多少米, 列式: ? ,()答: 在小组内交流这道题的计算方法,看看你们都一样吗,(2)小黑高多少米, 列式: ? ,()提示:“6是一个整数,如果想把它改写成一位小数,就要给它补上“小数点”和“十分位”,那么在十分位上写,不会改变原来的大小,所以6就等于。

竖式计算: 答:

4、方法总结。

(1)小数加减法要把 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 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 借1,位数不够的,在小数的 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三、当堂训练

1.计算。2.列竖式计算。

0.93,0.47 , 8.17+6.94 , 8.25+1.55 , 10,2.45 , 0.56,0.307 , 2.34,1.067 , 2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价格如右表。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比身高

2.4+1.7= 2.4-0.8= 6.0-2.4= 课后反思: 歌手大赛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

行运算。

能力目标: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体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运算。教学方法: 对比、练习、观察、讨论、探究等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生活中我们经常和小数打交道,如:在歌咏比赛中,我们要得出某位小朋友的

得分就必须把评委评出的:专业得分与综合素质得分相加。(像这样的小数加减法你会

做吗,)

2、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歌手大赛(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互动解疑

1、看课本第18页上面“歌手大赛”教学情境图。

2、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分,3、讨论:怎样计算呢,4、探究得出:(1)第9号选手总分:(板书)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 = 总分 8.65,0.40 =(分)(2)高多少分, 高分,低分=(),()=()

5、怎样列竖式计算, 8.65 9.43,0.40 , 9.05 9.05 0.38

6、怎样写出综合算式呢, 讨论得出:(板书)9.43,(8.65,0.40)=9.43,9.05 =0.38(分)答:高出0.38分。

三、启思导疑

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运算的顺序如何, 在计算小数加、减时要注意数位与数位,小数点之间要相互对其,运算时从左至右,如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四、实践运用

1、试一试: 4.6+12.3+5.8 15-(1.2+3.9)

2、星期天,笑笑要去书店买书,再去看望外婆,然后回家。(1)笑笑一共要走多少千米,(2)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书店

1.6KM 0.85KM 笑笑家 2.1KM 外婆家

五、总结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歌手大赛

(竖式计算)(综合算式:)8.65 9.43 9.43,(8.65,0.40),0.40 , 9.05 =9.43,9.05 9.05 0.38 =0.38 课后反思: 图形分类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图形分类。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对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析: 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图形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你们的老朋友,你们想见见吗,展示各种图形。学生认一认,说一说。

二、自主探究,认知图形的特点

1、小组合作,分一分学具

师:你把他们分成两类吗,试试看。(学生动手分并汇报分的情况)生:分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师小结:这是按照是否由平面图形分。哪吗平面图形还可以怎样分,(生动手再分平面图形,交流为什么这样分,)汇报:把圆分成一类,其他的平面图形分为一类。

师小结:这是按照是否由线段围成来分。你还能再接着来分吗,(学生动手分一分,交流分法)汇报:三角形单独分为一类。

师小结:这是按照围成图形的边数来分。

2、找一找。

展示图形,这些美丽的图形中就有许多基本图形组成,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相互说一说。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

看,老师带来了几根小棒,可以作为图形的边,请你挑选合适的小棒,拼成一个平

行四边形。

1、认知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师:用螺丝固定后:拉拉看,你发现了什么,(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容易变形;变来变去还是平行四边形。)师:再来拉拉看,指令:变小,变大,变得最大——原来就是长方形。师:看来随便玩一玩都能发现好多数学的问题。生活中你见过运用平行四边形的这

个特性的情况吗,如果是其它图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性呢,2、认知三角形的稳定性

试一试三角形。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师:生活中见过运用这样的特性的情况吗, 学生回忆并汇报生活中见到应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的例子,如:大桥,电

线杆,电动伸缩门等。

四、总结。

你对所学图形又有哪些新的认识,五、作业安排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板书设计: 图形分类

按照图形是否是平面图形来分。按照图形是否由线段围成来分。按照围成图形的边数来分。平行四边形不稳固 三角形具有稳固性 课后反思: 三角形分类 教学内容:教材22—23页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教学准备: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师(出示一个三角形卡片):同学们看,这是一个三角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你能说说它的各部分名称吗,二、探究新知 ?出示主题图

1、导入:(出示由三角形组成的轮船图案):请同学们再看,这是什么, 师:对,这是由三角形组成的轮船的图案,同学们仔细看,这些三角形一样吗, 师:那么你们能对这些三角形分类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板书课题)

2、研究分类标准

?师:刚才我们将屋子里的这些人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你打算按什么标准给这些三角形分类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的分类

师:老师也同意你们的观点,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来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的信封,请小组长分好工,一起合作完成这个活动。开始吧。

2、学生汇报

?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学生汇报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

师:同学们分好了吗,先请这个小组派同学到前面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对这些三角形分类的,3、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学习定义

组1:我们组通过观察和测量,发现这些三角形有的三个角都是锐角,有的有一个角是直角,有的有一个角是钝角。所以我们将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分为一类,把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分为一类,把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分为一类。师:你说的真好。和他们组分的一样的举手, 恩,实际啊在数学上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也是这样分类的。(师指着按角分的三角形逐一说)像这样,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我们就把它叫做——锐角三角形(板书);像这样,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我们就把它叫做——直角三角形(板书);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我们就把它叫做——钝角三角形(板书)。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习说一说。谁来汇报, ?做一做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认识三种三角形的特点 a.三种三角形角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b.三角形角的共同特点

师:所以一个三角形至少有几个锐角,最多有几个锐角, ?做一做

师:让我们来做个小练习。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小结,板书韦恩图。

师:(师指黑板)同学们,刚才我们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了分类。同学们想想看,有没有哪一个三角形是在这三种情况之外的, 师:那么,在三角形这个大家庭中,根据角的特征,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哪几类,(生说师画图)

4、学生汇报 师: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三角形分成这样三类。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同学是怎样分的。请这个小组也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对这些三角形分类的, 组2: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有的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有的三角形有两条边长度相等,所以我们组这样进行分类:将三条边都相等的分为一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为一类,其他的分为一类。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认识等腰三角形

师:还有哪些同学是这样分的,同学们分得真仔细。

(师手指等腰三角形)同学们,象这样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板书)?学习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来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请同学们看屏幕。

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它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它的底;两条腰之间的夹角叫做它的顶角,腰与底之间的夹角叫做它的底角。

同学们看,等腰三角形有几个底角,这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动手研究研究。

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 师:谁来说说看你可以根据什么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 ?做一做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认识等边三角形,了解它的特点 师:同学们,其实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顶角也是60度,它的三条边都相等。象刚才同学们找出的4号、6号三角形都是这种情况。象这样,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我们把它等边三角形。

谁能完整地说说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也就是说,根据三角形边的特点可以把三角形分为两类,一类是不等边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画图)?做一做

师:你能从一些三角形中分辨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吗,请拿出题卡,完成第二题。

三、看书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到了给三角形分类的标准,并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了分类。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数学书24、25页,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填空

1、()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三角形。

?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

1、一个三角形里有一个锐角,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3、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信封游戏

猜猜看,信封里藏的是什么三角形, ?折纸游戏

你能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五、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共同研究了三角形的分类。谁再来说说怎样对三角形分类, 师:其实,只要找到了分类标准,我们可以对生活中很多事物进行分类。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尝试尝试。

板书设计: 三角形分类

锐角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按角分 直角三角形 按边分 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课后反思: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

教学内容:第24—26页《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归纳、应用”等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探索并发 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并能应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意识和探究精 神,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体验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归纳、应用”等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探 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并能应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掌握探究方法(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学会用“转化”的数学 思想探究三角形内角和。

教学用具:表格、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

提问: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一些知识,谁能介绍一下呢, 生回忆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分类,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等内容。

2、引入

三角形具有稳定形,三角形家族是一个团结的家族,但今天家族内部却发生 了激励的争论。播放课件,提问:它们在争论什么, 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内角和)讲解:三角形内两条边所夹的角就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角。每个三角形都有 三个内角,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一)提出问题:

1、你认为谁说得对,你是怎么想的,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一下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呢,(二)探索与发现

1、初步探索,提出猜想。

(1)量一量?了解活动要求:(屏幕显示)A、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量一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标注。(测量时要认

真,力求准确)B、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并计算三角形内角和。C、讨论:从刚才的测量和计算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生回顾活动要求)?、小组合作。

?、汇报交流。你们测量了几个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从测量和计算 结果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2)提出猜想

刚才我们通过测量和计算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那你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三角形内角和是否相等,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板书:猜测)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这个猜想是否成立呢,我们要想办法来验证一下。(板书验证)引导:180跟我们学过的什么角有关,我们课前准备了各种三角形纸片,你能不能利用这些三角形纸片,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换成一个平角呢,(1)、小组合作,讨论验证方法。(2)分组汇报,讨论质疑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 A、撕拼的方法

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3个角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讨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是否都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呢, B、折一折的方法 把三角形的角1折向它的对边,使顶点落在对边上,然后另外两个角相向对折,使它们的顶点与角1的顶点互相重合,也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讨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能否得到相同的结论, C提问: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3、回顾两种方法,归纳总结,得出结论。(1)课件演示:两种方法的展示。(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3)总结方法,齐读结论

我们通过动作操作,折一折,拼一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换成了一个平角,成功的得到了这个结论,让我们为自己的成功鼓掌~齐读结论。(板书:得到结论)(4)解释测量误差

为什么我们刚才通过测量,计算出来的三角形内角和不是180呢, 那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由于测量工具、测量操作等各方面的原因,使我们的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实际上,三角形内角和就等于180。

(三)、回顾问题: 现在你知道这两个三角形谁说得对了吗,(都不对~)为什么,请大家一起,自信肯定的告诉我。生:因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齐读)

三、巩固深化,加深理解。25页试一试)(小结: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虽然不同,但是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四、回顾课堂,渗透数学方法。

1、总结:猜想—验证—归纳—应用的数学方法。

2、介绍: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结论的由来;数学领域里还未被证明的其它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霍启猜想、庞加莱猜想等。

3、课堂延伸活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板书设计: 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猜想 验证 得出结论 应用 课后反思: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内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难点: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准备:

1、课件、实物投影仪。

2、为每个小组准备5cm、6cm、7cm、12cm的纸条各一根。

3、一张三角形图。

4、米尺或三角板。

5、活动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好,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想问一问,你们班的同学谁最高,请这位同学到台前来,请你来跨一大步,看看能跨多远。

师:有人说他一步能跨两米多,你们信吗, 师:学习了三角形边的知识我们就知道了。

课件出示什么是三角形,教师强调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那么下列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课件出示)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习

1、围三角形小游戏。

师: 再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用纸条围三角形,需要几根,那如果给你三根纸条,你能围出三角形吗,(学生回答。)一定能吗,(学生回答。)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做一个围三角形的游戏。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分别用课前准备的纸条围一围,看谁能围得又快又规范。

让学生说说从这个小游戏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用三根纸条,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也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时候要全面、周到。师:那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和纸条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当一当小小数学家,一起来研究一下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师:怎么研究呢,就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2、分组围一围。

师:每个组老师发了4根纸条,分别是5cm、6cm、7cm、12cm。每次从中选三根,可以怎么选,(抽生说一说)分组围一围,并将围的结果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上。

3、集体探究。

(1)请一个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用长度分别为5cm、6cm、12cm的纸条围三角形。

师:这三根纸条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2)请一个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用长度分别为5cm、7cm、12cm的纸条围三角形。

师:这三根纸条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3)课件再演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4)我们已经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大胆猜测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猜测: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课件出示)在旁边画上“,”(5)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具备这样的关系的三根纸条是不是能围成三角形。

演示:三根纸条分别为5cm、6cm、7cm,5cm,6cm>7cm。再演示用这三根纸条围三角形。

演示:三根纸条分别为6cm、7cm、12cm,6cm,7cm>12cm。再演示用这三根纸条围三角形。(6)再次验证,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出示思考题:有三条线段,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这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呢, 小组讨论一下,再抽生说一说。(结合课件记录表引导学生。)师:那么,这句话应该怎么改一改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推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去掉“,”,添上“任意”。)(7)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那么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呢, 出示课前准备的三角形图,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引导推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3、再让学生翻到课本第82页,看一看今天学的内容,找出重点,划上喜欢的符号,再读一读。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现在我们就来应用这个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在能围成三角形的一组线段后面打?,不能围成的打×。(1)4cm、9cm、5cm(2)8cm、7cm、6cm(3)3cm、10cm、5cm

2、数学课本第82页例3

3、尽管草地不允许踩踏,但还是被人们踩出了一条小路,这是为什么,我们能不能用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5、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如果时间不充足,就布置成课后作业。)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说为什么姚明一步能跨两米多,他一步能跨三米多吗,6、挑战自我。(如果时间不充足,就布置成课后作业。)(1)任何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2)因为a+b>c,所以a、b、c三边可以围成三角形。()(3)以长为3cm、5cm、7cm、10cm、12cm的五条线段中的三条线段为边,可以构

成()个三角形。

(4)你能用4根同样长的火柴棍围成一个三角形吗,5根呢,6根呢,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课后作业:练习十四第4题。(第86页)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课后反思: 四边形分类

教学内容:教材第29,30页“四边形分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2(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

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勇于

创新的精神。

教具准备:各种四边形(卡纸),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师:同学们,谁可以说说什么叫四边形, 师:请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见过哪些四边形,(板书:四边形)想好了就请给大家说一说。

师: 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分一分类吗,这节课咱们根据四边形各自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

(揭示课题,出示课件标题页,同时板书:分类)

二、分类探究 活动一:分一分 1(观察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8个四边形,它们的边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自由发言。)、呈现如下图形。? ? ? ? ? ?? ? ? 2(分类

师:你能用聪明的小脑袋试着把它们分分类吗,分好后在四人小组里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分法,并说说你这样分的理由。

(学生分组进行分类、探究,课件配以舒缓的音乐。教师巡视各组情况,重点指导学生说说分类的依据是什么,)3(反馈

哪个组先来说一说你们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各是怎么分的, 学生通过视频展台演示分类方法,并说出每一组四边形的特点,再尝试给每一组四边形起一个名字。

师:还有哪个组有补充或有不同意见的,(允许各组分类方法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这样分,你的理由是什么, 4(归纳

师:智慧老人看到大家得出了这么多种分法,他也带来了一种分法(课件演示),智慧老人为什么这么分呢,引导学生找出同一类图形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定义。在学生明确了以上各组图形的特征以后,教师重点指出: A组的图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B组的图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它们都是梯形。

C组的图形没有平行的边,就叫做四边形。(本课暂不研究)呈现分类结果: A类: ? ?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 ? B类: ?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 ? C类: ? 两组对边都不平行 ? 活动二:找一找,填一填(8分钟)1(生独立做完后汇报。

2(全班交流:你是根据什么特点这样分的,进一步体会这两种图形的特征。活动三:议一议(5分钟)(淘气在我们图形王国游玩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

助他解决吗,)

小组讨论:平行四边形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不仅两组对边平行,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填一填集合图:(1)教师出示这个集合图,让学生讨论如何填。(2)教师指导完成。平

行 长方形 梯 四正方形 形 边 形

四边形

三、巩固新知 项目一:谁是拼图高手, 要求:挑选2个图形分别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

项目二:小小魔术师(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剪法,个别展示。)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上述两项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对于优胜者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课堂总结;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课后反思: 买文具

教学内容:教材第33——3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面积模型,经历探索简单小数乘整数算法的过程。

2.能正确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口算,并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教学难点:能够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得数。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你们还记得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出示课件)7×2 =()+()=()5 + 5 + 5 =()×()=()8 + 8 + 8 + 8 + 8 + 8=()×()=()

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的()的()的简便运算。

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

师:熊妈妈的文具店开张了,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是什么文具, 师提问:那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三、探索新知

师:刚才我们从买文具情境中,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就选其中一个问题,一起来研究研究。

(一)探究小数乘法的意义。

每块橡皮0.2元,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元,(出示课件)师:我们可以怎样列算式呢,(只列算式不计算)指名让学生说出算式。(0.2 × 4;0.2 + 0.2 + 0.2 + 0.2)师提问:大家看这算式,0.2是什么数,4是什么数? 师:对,这个是小数乘整数,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小数乘整数。(出示课题)师提问:大家再来看这乘法算式,你能说说这0.2 × 4 表示的意思吗, 师:对了,大家看这算式,那是怎样的数的和呢, 师:谁能完整地说出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呢,师:小数的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探究算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然后进行交流算法。

师:小数乘法的意义我们已经知道了,你能算了吗,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4的得数,(0.2 + 0.2 + 0.2 + 0.2;师提问: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算出0.2× 0.2元=2角,4×2角=8角,8角=0.8元,0.2×4=0.8。)师:恩,我懂了,是4个0.2相加的和,就是我们0.2 × 4的意义,原来你运用的是小数乘整数的意义。(0.2 + 0.2 + 0.2 + 0.2)师:老师这,也有一种方法,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师:0.2元,老师想把它转化为整数,那老师要怎么办呢, 师:0.2元=2角,那2角 × 4是求4个什么,(提醒学生说完整)师提问:你能说说8角是几元吗, 师:好,你真棒,这位同学说的这个方法,就是把小数乘法的新问题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用旧的知识推出新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那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不一样的算法吗, 师:那老师有一个朋友——笑笑,它非常不服气,他看到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他也想出了和你们不一样的方法,同学们想不想看看,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笑笑是怎么做的呢,(借助直观模型计算)师提问:笑笑用一个长方形代表1元,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元, 师:每块橡皮是0.2元,谁来说说笑笑应该涂几份呢,为什么, 师:一块橡皮涂2份,那4块橡皮要涂几份呢,谁来帮帮笑笑呢, 师:那8份就是几元呢,谁来说说, 师:好,说得很好。这位同学说的这个方法,就是把小数乘法的新问题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用旧的知识推出新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有这几种方法,第一种,我们是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来计算的;第二种则是把小数乘法的新知识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旧的知识推出新的知识;第三种则是借助面积模型,体会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三)自主探索

师:同学们,这些方法都学会了吗,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你们掌握得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

提问:买3把尺子需要多少元,(出示课件)师: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计算。(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指名让学生汇报。

四、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买了什么文具,我们还可以买什么文具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几道题。

1.课本“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2(课本“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3(课本“练一练”第3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五、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数学的魅力大不大,希望同学们能用你们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板书设计: 买文具

乘法:求几个相同小数的和的简便计算。课后反思: 小数点搬家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35--37小数点搬家.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同学们,我们班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大家先鼓掌表示对他们的欢迎~除了这些老师,还有些朋友想参加今天的学习,大家欢迎她们的到来。(贴小娃娃)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问:同学们,这里总共有多少个娃娃,用数几表示,这个红娃娃又可以用几来表示呢,红娃娃1是娃娃总数10的多少呢,娃娃总数又是红娃娃的多少,2、大家说的真好,下面还有几组数,看看它们是如何变化的,二、童话激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屏幕上现在出现的是多少,(285)(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85。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

瞧~又来了一位好朋友。我们来瞧瞧它到底有多大本领吧

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8的中间(28.5),再跳到2和8的中间(2.85),最后又跳到了2的前面,(0.285)小数点说:“我在285的数字之间跳来跳去,挺有趣的。你们知道吗,我在搬家的时候,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数点让原来的285一会儿变成了28.5,一会儿变成2.85,0.285,看来小数点的本领还真的呀~我们就一起去蚂蚁餐厅看看“小数点搬家”给餐厅带来的变化吧~

(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三、创设情境、自主探究(一)观看动画:(动画)蚂蚁开了一家餐厅,标价,4.00,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客人,这可怎么办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搬家~”于是小数点搬到了4的前面(,0.40)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小数点很开心,想着“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吧~”小数点又往左再搬到了一次家(,0.04)。餐厅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二)分析探讨,找出规律

师: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蚂蚁餐厅从一个客人都没有,到现在生意比以前更兴隆。这是为什么呢,(生说)师: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小数点回来后,快餐价格的具体变化。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 1.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小数点移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归纳: 1小数点向左移动 1 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10 1小数点向左移动 2 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100 1小数点向左移动 3 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1000 来了这么多客人,蚂蚁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这时,快餐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试一试

小数点向右移动1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 10 倍;小数点向右移动 2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 100 倍;小数点向右移动3 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 1000 倍;„„ 师: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你能再填一句吗,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左移缩小)。

四、综合应用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我们在学习中应如何应用它呢,1、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2.85 2850 28.5 0.0285 0.00285

2、我会摆

11618缩小到原来的(61.8);缩小到这个数的(0.618);扩大到这个数的1010100 倍(6.18);扩大到这个数的1000倍(6180)强调:小数点无论向左移还是向右移,位数不够都用0补足。

3、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那么这个数 扩大到原来的 ,倍;如果这个数要扩大到原来的100 倍,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应向,移动,位。4、0.09×10= 0.09×100= 0.09×1000= 53.8×10= 53.8×100= 53.8×1000= 3.1?10= 0.82?10= 0.71?100= 5.12?100= 356.1?1000=

5、我会选:(1)、把8.72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2)、把一个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可以通过把小数点()得到。(3)、把0.06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1(4)、把最大的三位数缩小到原来的,得()1000

6、我会算: 3.9×100= 71.2?100= 18.5?10= 0.84×100= 0.6×1000= 23?1000=

7、判断对错~(1)0.56×1000=560()(2)4.7?10=0.047()(3)0.85×100=850()

(4)3.69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扩大20倍。()(5)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五、故事《小数点的悲剧》总结并结束本课

六、作业:数学课本37页第七题。板书设计: 小数点搬家

左移缩小 小数点 右移扩大 缩小到原数的(一位)扩大到原来的10 倍 10 1 缩小到原数的(两位)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100 1 缩小到原数的(三位)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1000 课后反思: 街心广场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第四课时教材38-39页。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结合实际情况,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探究关系的过程,渗透观察,比较的能力。初步沟通整数计算和

小数计算方法,体会转化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和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明确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推导过程。教具准备:课件、学习单。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迁移知识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看这组题目,看谁的反应最快。0(34()=34 5300()530 27()=0.027 3.06()=30.6 6()=0.06 0.143()=143 生口答。(教师指一个小组来口答。)师:同学们完成得真好~现在我们来看0.34×100=34这道题目,谁来说一说为什么要乘以100,6?100=0.06为什么要除以100,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师:他说得真好,这就是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点搬家的规律进行运算的。

(意图:利用旧知识,为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做迁移,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课件:街心广场的平面图)师:接下来,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幅街心广场的平面图,说一说从图中,你获得

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师:还有吗,(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提高了学生收集信息,并利用信息提出不同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师:同学们的问题真多,现在我们准备来解答这三个求面积问题。请同学们列式计

算在课堂练习本上。(学生做,老师巡视)(学生做完后,老师指名汇报。)师:你来汇报一下街心广场的面积怎么求, 师:花坛的面积怎么求,你来回答。

师:嗯,很好~请你再说一说每块地砖的面积怎么求,。(该学生列出算式但是回

答不出得数)(停顿一下)好的,没关系,谁让帮他~愉婷你来。师:欣慰同学,你明白了吗, 师:好的~有几个同学的结果和愉婷同学一样,(看学生的举手情况)嗯,同学们,这是一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是新知识,我们还没有学过,但已经有同学能正 确计算出它的结果了,谁来说一说,计算0.3×0.2时,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能不能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0.3×0.2的积, 0.3米=3分米 0.2米=2分米 2223×2=6(分米)6分米=0.06米 2 所以0.3×0.2=0.06(米)(板书在黑板左边)师:你真棒~懂得用单位换算的方法,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同学们,转化

可是数学中一种经常用到的好方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用竖式(师板书竖式)0(3 × 0(2 0(0 6 0.3×10=3 3×0.2=0.6

0.2 +0.2+0.2 =0.6 所以0.3×0.2=0.06(米2)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啊~关于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除了可以用单位换算的方法

来计算,还有新的方法等着我们一起去探索,下面老师就带着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像0.3×0.2这样的小数乘法中,乘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事先写好,贴上黑纸,撕开)

三、观察比较,初定结论

师: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观察一下这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

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点击出现三个面积横式。)请同 学们在小组内把你的发现说一说。(黑板上板书三个竖式事先写好,贴上黑纸,撕开)(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教师巡视)师:老师将这三个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算式用竖式呈现出来。首先让我们先来比较一

下前两个竖式,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师:有不同意见吗,这里又用到了什么规律,是什么引起了积的变化, 师:嗯,看来学了知识同学们都懂得应用。还有要补充的吗, 师:反过来比较,你发现了什么,3要如何变成30,2要如何变成20,6呢, 师:有其他看法吗,接下来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后面这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1师:为什么积要缩小到原来的呢,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讨论一下。100(让学生小组内先讨论,再进行汇报。)师:还有谁要补充的吗,是根据前面的结果推理出来的。同学们,你们的想法和这

个同学一样吗,(一样)同学们是什么引起积的变化,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要变个魔术,请注意看,你发现了什么,(老师用手遮位了小数乘法竖式中的小数点和0,让学生通过这个小小的动作感受一下小数乘法的计算可以通过转化成整数乘法的方法来计算,再结合小数点的移动来得出正确的结果)学生发现了算式变成了整数乘法,就明白了原来小数乘法可以先用整数的方法计算,再根据乘数的变化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说一说。

师:是这样的吗,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得到了一个结论,要质疑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最好的办法就是验证一下。

三:质疑验证,巩固应用

1、完成课本43页试一试

师:请同学翻开书本43面,完成试一试的题目,用这个结论来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让学生分小组完成这道题目,并汇报。师:接下来我们来汇报一下。

师:和第一个算式比较一下。为什么4×0.3=1.2,

第四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

主备人:刘大国2007年9月1日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的任务:

(思想教育、“双基”教学、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方法指导、习惯形成及培优、促中、转差的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 “亿” “千万” “百亿” “十亿”

“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 100 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情况分析

1、班级概况: 四年级是在

2007 年新组建的,现有人数为 43 人,其中男同学 28 人,女同学 15 人。大多数学生来自庄冲村,淳河村,唐冲村、秦咀村等,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人。

2、知识掌握情况。

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提高,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部分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少数优等生的知识和经验、获取知识的能力、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而学困生连乘除法的计算都有困难。

3、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

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同时也有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对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学困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

4、优秀生学习特点和后进生成因:(1)优秀生少,根据平时的质量检测,真正成绩稳定,思维灵活,对应用题能认真而正确地分析的同学只有 5、6 个。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很浓厚,能较好遵守小学生课堂常规,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共同探讨,互相协作,他们思维活跃,发言大胆,对有争议的问题能大胆争论,上进心强,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时认真,不懂问题能大胆提问,恐怕学习成绩会下降。这些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大部分的家长能而且有能力配合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个别的辅导。2 中等生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一般,成绩有回落的可能。他们学习认真,作业态度好。3 班中的后进生,大多数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单亲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

4纵观全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差别很大,如计算速度、参与讨论的能力,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能力等。课堂中教师虽尽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班中学生数多,个别学生的知识断层点,无法弥补,优等生的潜能也没能充分挖掘出来,无法面面俱到,这也是本学期需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之一。

5、其他因素:

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热爱劳动,活泼好动,集体荣誉感强,学生多数家庭贫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但教育方法不当,家校配合不够,并对“减负,推素”存有认识偏差。

三、教材简析:

(教材知识结构体系、重点、难点、德育渗透点等)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

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材的安排上,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

1、重视口算和简便运算。如在一个数乘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中,先学习因数及被除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口算,被除数、除数末尾有

0 时的简便方法计算。学了乘法运算定律和商不变性质后,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运算,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

2、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中,让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基础,把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推广到多位数;也可以加深对对位数的认识。

3、突出整理、概括、提高能力培养。在多位数的加减法中,引导学生在积累大量加减计算和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上,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对加减法进行定义,阐明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加减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多让学生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渗透教学思想方法。本册教学内容是学习整数的最后阶段,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得出整数的计数法和读写法、四则计算的关系、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商不变性质等,在运用中加深了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提高探究能力。

6、突出开放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计算方法、试商方法上,允许学生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灵活运用,不做硬性规定,应用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带号的练习题和思考题,作为学有余力学生的练习补充,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拓宽学生思考的空间,增强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转差、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

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

(2)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

改革课堂问答方式,实施参与性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

”我计划在教学中以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指导。常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

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6、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方便教学。

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练习,我们必须重视课堂作业的设计和学生练习的达成度。课内外作业均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体现课改精神,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采取“基础练习个性作业”

形式,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分层设计作业。教师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实现差异发展。

7、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

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访问学生家庭或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相互沟通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使二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同时,要适时适当地向部分学生家长讲明教育方法,共同教育学生。课 时 安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

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大数的认识(11 课时)1 亿有多大?………………………………………………………1 课时

二、角的度量(4 课时)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9 课时)

1.口算乘法…………………………………………………2 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7 课时左右

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 课时)

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5 课时)

1.口算除法…………………………………………………2 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 12 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 课时

六、统计(3 课时)

你寄过贺卡吗?………………………………………………… 1 课时

七、数学广角(4 课时)

八、总复习(5 课时)教 研 工 作 计 划

一、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对学生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迫切希望学校能切实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加大教研力度,让教学能够更上新台阶。针对理科类的教学活动,它必须在不断的探索中完善,在完善中进步。如何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开发教育资源,事例教育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求我们不断进取,认真研究,找出方法来改进我们的教学,丰富我们的教学生活。在今春的教研工作中我们准备继续贯彻上级的指导思想,抓紧抓实教研工作。

二、教研工作的奋斗目标:

1、贯彻执行学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教育方针,结合教育发展规律,以人为本,扎实有效地开展教育研究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空间观念、计算能力和对应用题的分析能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3、本着共同提高的原则,多互访、互讲、互听、互评。

4、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寻找适合农村地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效果。

5、研究如何快乐的、生动的开展理科教研活动。

6、通过教研,在课堂教育的授课方式,作业设计,跟踪观察等方面有所成绩。

7、通过教研活动,力争出现几个优秀课任教师,几份优质教案,几篇优秀教学论文。

8、通过教研,力争整体提高理科业务素质。

三、教研工作的方法、措施及日程安排:

1、由每个班的理科教师分别抓一科目,开展主题试验。

2、深研课程标准,完善教学方法,力争从备课、作业与其他教育活动中实施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3、坚持小分散、大综合方式,重大的教育难题一起研究,探索,坚持集体备课,坚持写教研、教改月报告。

4、坚持每月听课制度,巡回开展,要求有讲课、说课、评课材料。

5、开展互帮活动、互相学习,成立小型学习小组,自主开展教研活动。

6、拟准备在 9 月份开展互听课活动,10 月份开展专题教育月活动,11 月分开展教学大比武,12 月份主要开展学生活动,教研教改总结活动。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努力,锐意进取,在数学这一基础学科的教改活动中取得一点成绩,切实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点微薄之力。大纲对本册的教学要求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 “千万” “百万” “亿” “百亿” “十亿”

“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 100 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本册重点、难点分析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①

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②

教学关键: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第二单元:角的度量。①

教学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②

教学难点:量角的方法。③

教学关键;量角器刻度的认识。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① 教学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②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③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④

教学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③教学关键: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①

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② 教学难点:了解商的变化规律。第六单元:统计① 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②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七单元:数学广角① 教学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② 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第八单元:总复习①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巩固和提高。② 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全 册 总

备教材的编写特点 :

这一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优化大数认识的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提供丰富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本册实验教材“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它的编排,改变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把大数的认识分成“亿以内的数”和“亿以上的数”两个单元,分别在四年级上、下两册分散编排的做法,而是在四年级上册整合成一个单元进行教学。这样的编排,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较三年级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够接受丰富而系统、逻辑较为严密的数概念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相对集中,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获得新知,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例.

第五篇: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课题1: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1)教学内容:教科书1—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口算的结果让学生学会进行整十数或者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图。

师生交谈: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同学们都拿到了崭新的课本,喜欢咱们的新课本吗?新课本里面还有很多有趣好玩的数学知识等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索呢!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学校的图书室瞧一瞧。看看那里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数学难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要求“60本《科学天地》要打几包”怎样列式?60÷20=

2、探究口算方法。

提问:60÷20等于几?你们会口算吗? 同桌互相交流算法。

组织全班交流,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结合回答,适当板书。)

小结:60÷20时可以由乘法20×3=60,想到60÷20=3;也可以根据6÷2=3,想到60÷20=3,也就是根据表内除法类推出整十数的口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4、探究笔算方法。

启发思考:60÷20,会用竖式计算吗?提问:3为什么要写在商的个位上?(引导学生回答:“3”表示是3个20,不能写在十位上。)

5、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96÷20 150÷30。学生验算。互相交流评价。

三、巩固深化,实际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练习并验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计算方法,商的位置,验算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四、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总结整十数或者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3题。

课题2: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2)教学内容:教科书3——4页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口算的结果让学生学会进行整十数或者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计算下列各题:80÷20 450÷50 252÷70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二、探求新知

1、创设情境,出示例题。

学校新买来420本书,现在要分到各个班上去,校长决定每个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呢?

2、学生列式并试做。比较学生试商的过程,说说分别是怎么试商的?交流。

3、师板书竖式过程。1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表示什么?

4、学生独立验算,找学生板演。

5、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6、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提高

1、独立完成P4“想想做做”1,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2、集体完成P4“想想做做”2,着重指出这些错误,希望大家不要出错。

3、解决实际问题,完成P4“想想做做”5。

四、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完成P4“想想做做”

3、4题。

课题3:练习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 教学目的:

1、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

2、使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

一、完成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2、先说出下面每题的商是几,再计算。要让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试商的?然后在计算,3、计算并验算(课堂作业)

4、先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卡车每次运40箱,是运苹果还是梨还是苹果和梨的总数,那么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最后引导学生列式计算。5、口算并比较

6、写下表,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知道被除数和除数,怎样求商?让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商,最后通过各个商的比较,你发现什么,可以小组讨论,为什么会这样?着重让学生体会“商不变的规律”。

二、课堂小结

课题4: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1)教学内容:教科书6——7页1、2题 教学目标:

1、在掌握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

2、在学会试商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初步学会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引出新知

1、出示估算题请你估计下面式子的商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510÷90 922÷40 756÷80

2、出示引导题【教师拿一本书说】老师手里的书共192页,现在老师决定每天看30页,你觉得我能看几天,还多几页?

3、那如果老师现在决定每天看32页的话,那我得看几天,还有没有余下的页数?请同学们先列出算式先不要解答。

4、学生列出式子后,引导学生观察除数和刚才的除数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要求学生也来估算一下,商是多少?你是怎想的?

2、交流个人观点后,引导学生讨论可以把32看作几十来试商,并尝试完成书本P6例题中需要计算的地方。

3、集体交流计算结果后,组织验算。

4、教学“试一试”(1)、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讨论这回应该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2)、组织讨论结果,说明为什么看作40来试商。

5、交流试商结果后,再让学生完成计算。

6、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三、巩固提高

1、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对比着说说把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完成想想做做1)

2、讨论想想做做第2题中每题改怎样试商,然后让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

1、集体总结学习内容

2、P7练习二1、2题。

课题5:练习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页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熟练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试商的水平。

2、在试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计算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综合不同内容的知识,让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试商水平,以试商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习题

1、教学P7第4题(1)、先出示第一行指名学生口答结果,其余同学判断;(2)、出示第二行和第一行一样完成;(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行和第二行在运算时的区别,总结出下面一行的题目计算时要注意用个位相乘的时候满10应该向前一位进一的。

2、教学P7第5题(1)、出示题目,先让学生根据题意估计积最接近于哪个数,把结果用线连起来。(2)、集体交流估算结果,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每一题是怎样估算的?(只要表达的意思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相乘。)

3、教学P7第6题

4、教学P7第7题(1)、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2)、交流理解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后解答;(3)、求出每天生产水泥多少吨,后引导学生观察下半题,理解 “照这样计算”的意思,引导学生发现求解“天数”的数量关系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4)、找出计算方法后,引导学生说出试商的结果,并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然后把结果计算出来。(5)、结果计算出来交流后,让学生观察表格,并总结出生产水泥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也就越多。

5、教学P7第8题。(1)、先让学生阅读理解题意,然后引导学生明白怎样来解决问题,既要用试商的方法来进行计划;(2)、同桌活动,然后组织交流;(3)、拓展开来,寻找最佳方案的方法

二、简单总结练习中出现的关键性知识点。

三、布置作业

完成第6题第二行。

课题6: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2)(四舍法试商)教学内容:教科书8——9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能力,掌握初商后需要调商的试商方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初商调整的判断能力,逐步形成必要的技能。

3、运用有关除法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更好地理解笔算除法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掌握初商后需要调商的试商方法。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新:

1、出示一组题:

127÷41= 907÷49=

2、再出示书本例题。学校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特举行读书活动,四(1)班有34人,向图书馆借书272本。通过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解决?学生交流,总结问题,引导挑选目的性的问题当引入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题,发现问题和规律(1)、尝试让学生试商,并在试商的过程中和同桌讨论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想,你得到的试商结果正不正确?(2)、集体交流,总结到初商后的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还学要调整商的大小,这一步就是调商。(3)、然后让学生对比几钟试商的方法:

272÷34把34看作30试商,初商过大,需要调小。(4)、组织学生回顾各是怎样调商的,并在班里交流,充分获得调商方法的体验。

2、算一算,比一比(1)、出示“想想做做”1的四题,让学生和同桌讨论怎么试商,哪些题需要调商?(2)、集体交流总结,使学生明确在哪些情况下不用调商,哪些情况下需要调商。

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独立完成P9“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估计商是几?试商后出现什么问题?实际的商是几?

四、布置作业

P9“想想做做”

3、4两题。

课题7: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3)(五入法试商)教学内容:教科书9——10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能力,掌握初商后需要调商的试商方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初商调整的判断能力,逐步形成必要的技能。运用有关除法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初商后需要调商的试商方法。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试商和调商的方法,就是把除数中的个位舍去来试商,可是有时,舍去试商也不一定对。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探求新知

1、接着上节课的例题情境,出示例题。(1)、尝试让学生试商,并在试商的过程中和同桌讨论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想,你得到的试商结果正不正确?(2)、集体交流,总结到初商后的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还学要调整商的大小,这一步就是调商。(3)、然后让学生对比几钟试商的方法:

252÷36把36看作30试商,初商过小,需要调大。(4)、组织学生回顾各是怎样调商的,并在班里交流,充分获得调商方法的体验。

2、算一算,比一比(1)、出示P10“想想做做”1的四题,让学生和同桌讨论怎么试商,哪些题需要调商?(2)、集体交流总结,使学生明确在哪些情况下不用调商,哪些情况下需要调商。

三、巩固提高

集体完成P10“想想做做”2,着重指出这些错误的典型性。

四、布置作业

P10“想想做做”

3、4题。

课题8:练习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11——12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进一步提高口算和估算能力。

2、进一步体会乘法与相应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对初商调整的判断能力,形成必要技能。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堂集体练习

1、完成P11第3题。

2、完成P11第5题。

3、完成P11第8题。

4、完成P12第9、10、12、14题。

二、学生单独完成的作业。

练习三第1、2、4、6、7、11、13题。

课题9: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3——14页。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进一步提高口算和估算能力。

2、进一步体会乘法与相应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对初商调整的判断能力,形成必要技能。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正确地进行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进一步提高口算和估算能力。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1)、一组一组出示后让学生口答,集体校对。(2)、对比每组算式总结规律。(3)、交流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口算的方法,初步认识计算的方法。

2、先估计下面每题的商是几,再计算。(1)、一组组出示让学生估算,并注意估算时试商的方法。(2)、集体交流反馈,并说说哪些题在试商的过程中需要调商?(3)、尝试用试商的结果进行计算,指名板演。(4)、集体校对,总结计算方法,特别强调商是两位数的时候该怎样计算?

二、巩固练习

3、计算并验算;

4、图表应用题(1)、让学生先默读自己的题,然后集体讨论每人植树多少棵的计算方法。(2)、然后完成表格,集体交流。指名学生回答时让学生说你计算时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试商的有没有调商?

三、实际应用(第9、10题)

(1)让学生读题后完成第一个问题,指名一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自己的本子上,最后集体校对交流。

(2)尝试让学生在理解第二个问题题意的同时提出利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可以同桌讨论交流进行比赛。

(3)整理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思维训练 完成书本P14的填数游戏,引导学生根据除法算式中已知的数字选择合适的突破口进行思考。

六、完成课堂作业:第6、7、8题。课题1:角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16——1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画图、观察和交流活动,认识射线、直线及相互间的联系,能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2、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3、学生认识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征。

4、学生在认识射线、直线和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重难点:建立射线的概念,掌握直线、线段和射线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建立角的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挂图。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认识射线、直线。

1、认识射线。

把图中斑马线其中的一条画下来。这是一条什么线?它有什么特点? 师将线段左边的端点去掉,向左边无限延长。还能继续延长吗?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有可能延长到哪?这条线叫什么名字?射线有什么特点?

2、认识直线。

将线段两边的端点都去掉,向两端无限延长,你发现了什么?这条线叫什么名字呢? 它有什么特点? 我们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让我们再看看图上哪些线是直线,哪些线是射线,哪些线是线段?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线是直线、线段和射线呢? 议一议:(1)、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不同点 直线 没有端点 射线 有1个端点 线段 有2个端点(2)、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什么关系?

三、教学“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小游戏(1)、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2)、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3)、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射线,看看能画几条?

汇报结果

2、生活中常常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你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四、建立角的概念。

1、让学生动手画一个角,建立角的概念。

师边演示边叙述:先画一个点,再经过这一点画一条线,这是一条什么线?

2、教学角的符号。我想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角,可以用“∠”表示。

五、拓展应用。

(一)、请你来当啄木鸟医生,帮果树治治病。(判断正误)

1、直线比射线长。()

2、角的两条边越短,角越小。()

3、组成角的两条边是线段。()

4、一条直线长5米。()

(二)、摘苹果。(选择答案)

1、直线和射线的长度都是(),而线段的长度是()。

①、有限的 ②、无限的 ③、有的是有限的,有的是无限的

2、在一条直线上确定两点之间的一段叫做(),线段是()的一部分,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①、线段 ②、直线 ③、射线

(三)、图中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他们各是什么角?(想想做做第3题)

(四)、做P17想一想。

(让学生知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是最短的。这样的线段的长度就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六、小结。

师生交流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课题2: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教科书19——2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激发认识角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的愿望,进而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学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使其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重难点:角的正确度量 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一个120度的角,与同桌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2、引思:你知道这个角有多大吗?

引导操作:你能用三角尺上的角量出这个角有多大吗?

3、尝试测量: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量这个120度的角。(多找几人板演)

4、反馈交流:你是怎样量的?结果怎样? 学生边操作边交流各种不同的量法和结果。

5、设疑:为什么这几位同学量得结果不同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谈话: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你知道度量角的工具是什么吗?(量角器)

二、观察交流,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1、观察:学生取出量角器观察,和同桌相互说一说量角器是什么样子的,上边有什么。

2、汇报交流:谁来谈谈你的收获? 结合学生回答,启发认识:(1)、1度的角。

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这就是1度,记作1。

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度的角有多大?在自己的量角器上找一找。(2)、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中心、内外刻度线等。让学生再次观察量角器,说说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后指出:量角器中心的一点是量角器的中心点。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0度~180度。同桌相互指一指。

3、找一找。(1)、在量角器上,从右往左,依次找出0度,20度,125度和180度的刻度线。(2)、在量角器上,从左往右,依次找出0度,20度,125度和180度的刻度线。(3)、同桌互相找一找:一位说刻度,一位找后由对方检查找得对不对。

三、主动探索,掌握量角的方法

1、组织探究。

出示书上量角的图示,谈话:你能照样子用量角器量出课本上的那个角的度数吗?与同桌商量一下量角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学生尝试操作后交流:你是怎样量角的? 老师随机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量角的时候量角器的中心对着角的顶点,量角顺的一条0刻度线对着角的一条边,看角的另外一条边对着刻度几,这个角就是几度。

3、巩固操作。(1)、量一量书上的角。在黑板上画两个角,请学生板演。提问:谁给大家提醒一下,量角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强调: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再看另一边。即“两重一看”。(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第3题。

3、布置作业。

画几个三角形,量出每个角的度数,算一算三个角的和是多少度?

课题3:角的分类和画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22——2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加深对锐角、直角、钝角的认识,认识平角和周角,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

2、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重难点:掌握角的分类及各种角的画法。教学准备:学具袋中的活动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继续认识角。(板书:角)

请大家拿出活动角转成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学生操作。

二、展开

1、学习角的分类。(1)、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

提问:你转成的是什么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指定几位学生汇报之后,提问:在转成的这些角中,哪种角的度数你能一下子说出来?是多少度?请用量角器再量一量。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直角90度。提问:你能估计一下转成的锐角、钝角是多少度吗?

结合学生的汇报,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关于锐角、钝角的度数,你能说出它们大小的范围吗?

出示: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并小于180度。(2)、认识平角、周角。

老师转动活动角形成的一个平角。提问:你能描述这种角吗?

学生发言后老师指出:这种角,两边在一条直线上,看起来“平平的”我们叫它平角。

谈话:平角是多少度?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后老师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出示:平角180度。提问:你能指出图中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吗?平角的大小指的是哪一部分只画一条直线说它是平角行吗?再点上顶点说它是平角行吗? 老师和学生一起转动活动角形成一周角。

讲述:像这样,一条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周角。你知道周角是多少度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周角360度。提问:画周角只画一条射线行吗?(3)、探讨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提问:你能说一说直角、平角、周角有什么关系吗?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汇报后板书: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2、学习画角。(1)、画60度的角。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5种角,现在你能自己画出一个角吗?在纸上试着画一个60度的角吧。

学生画角,老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各自的画法。

学生汇报用三角尺中的60度角来画时,老师给予肯定:用三角尺上的角可以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能说出用三角尺上的角还可以画多少度的角吗?

学生汇报用量角器画角时,老师指出:一般画角,我们都要用量角器,并请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用量角器画角。

在小组里说一说:怎样用量角器画角?

全班学生一起用量角器画60度的角,边操作边小结:确定顶点和一条边——“两重合”——找刻度、描点——连线。(2)、完成“试一试”。学生用量角器独立画角,老师个别指导。同桌之间用量角器量一量检查所画的角。全班交流:用题解角器画角,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四、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发言,老师组织学生到黑板上把五种角的图片按顺序排一排。

课题4:怎样滚得远

教学内容:教科书28——29页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与斜面角度的关系的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探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情境图,木板,米尺,胶带圈,三角尺。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出示滚油桶和从山坡上滚木头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并说一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二、自主探究

1、提问:你们知道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与什么有关吗? 让学生先小组交流,再集体交流得出结论: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还跟斜面与地面形成的角度有关

2、谈话:你知道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得最远吗?怎样才能得出结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解决。

3、老师演示斜坡与地面的角度为30度的实验。

用一块长50厘米的木板在地面上搭一个斜坡,使斜坡与地面的角度为30度。用胶带圈轻轻放在斜坡上,让它自动地往下滚。等物体停止滚动后,从木板的询问开始量出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长度。滚动几次让学生看看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是不是每次都同样长。发现滚动的长度不同时,再讨论:把哪个数据作为结果比较合适吗?知道要求出几次的平均数比较合适。

4、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反复实验。(1)、你们也先搭一个与地面夹角成30度的斜坡进行实验,记录每次量得的长度,并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填入表中。

(2)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能所所分别搭成与地面成45度和60度的斜坡进行同样的实验吗?请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填入表中。(分小组进行)木板与地面的角度为45度,物体滚动的长度(); 木板与地面的角度为60度,物体滚动的长度(); 木板与地面的角度为()度,物体滚动的长度()。

三、交流总结

请同学们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说一说你的发现。

四、阅读“你知道吗?”

谈话:斜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课本P29页,“你知道吗?”介绍了另一种形式的斜面,请大家阅读。课题1: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没有括号)

教学内容:教科书30——31页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够通过运算顺序进行对混合运算进行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

教学重重难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教学难点: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提出、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为了鼓励本学期进步大的同学,老师现在正想为他们准备一些礼物。你们认为准备什么礼物好呀!

你们的提议真好,其实老师已经准备好了,请同学们们看P30的插图。现在呀老师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我该花多少钱呀?把你的算出来的结果和方法记录下来并和同桌说说。(集体交流,学生叙述各自的方法,教师相应把学生的运算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并根据实际情况说明学生的做法,做适当点评。)那么同学们用分步做的方法很好,不过我们能不能列出一个算式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探究新知,总结方法

1、让学生观察刚才的两个算式并说说各表示什么数量关系;

2、那解决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本笔记本的钱+1个书包的钱=总共用去的钱

3、根据数量关系式那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生讨论交流后总结最佳式子: 5×3+20

4、那么让学生说为什么要列成:5×3+20?我们在算的时候该先算什么?为什么要样算?

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决过程,明确这样的问题应该先解决什么、再算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学生书写格式的指导。

5、出示P30的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混合运算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然后交流并讨论运算的顺序,为什么要这样运算?

6、总结比较两个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的规律。

三、巩固提高

1、出示P31的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结果,并指名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让学生打开书本仔细观察P31第2题找出其中的错误,再进行订正。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每题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改正。

3、出示P31的第3题先让学生分组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再进行计算,最后集体交流。

4、出示P31的第5题先帮助学生弄清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分别解决三个问题。

四、简单总结完成作业:P31第4题

课题2: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 混合运算(没有括号)

教学内容:教科书32——33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重难点: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直接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将学习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二、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1、出示P32习题插图和问题,明题意尝试列出算式。(1)、先让学生说说场景中有哪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什么?(2)、根据大家的对题意的理解,那么要求一支钢笔和一个订书机总共多少元该我们可以怎样运算?你有几种方法进行运算?

让学生自己先在本子上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然后和同桌讨论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总结方法,并板书出各种方法。

2、交流探究结果,并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算式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说说自己列式时的想法。

3、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计算,最后交流计算结果,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两道混合运算算式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根据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先算?(通过该教学点让学生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4、教学“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1)、学生列式计算;(2)、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

5、总结运算顺序: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1)、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2)、加以归纳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巩固提高

1、完成书本P33页“想想做做”第1题。(1)、让学生说说每题应先算什么?(2)、完成习题,校对结果。

2、出示P33页“想想做做”第2题第一列题组(1)、指名三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任意选一题做在自己的本子上;(2)、集体校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各个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帮助学生弄清“乘除混合运算”与其他题目在运算顺序上的区别;

3、分组完成P33页“想想做做”第3题,集体校对后比较归纳计算时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出示P33页“想想做做”第4题;(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估计哪个算式的得数大一些,然后计算比较验证;(2)、交流看法,校对结果。

5、出示P33页“想想做做”第5题,按照题意列式解答,指名2位学生板演,计算完成后集体校对,根据图意适当说明运算顺序。

6、P33页“想想做做”第6题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明确题意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四、适当总结,完成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剩余习题和第6题(自己提出的问题也要完成课题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34——36页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在学生产生疑问时使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重难点: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理解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作用。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交流,引入课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到街上买了一件80元的T恤,我一共带了100元,你们帮老师算算剩下的钱我还可以买5元一双的袜子几双?学生计算,然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根据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进行灵活的引入,并板书课题。

例:如果学生情况全部是:100-80=20(元)20÷5=4(双)分步骤做那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都是用分步骤的方法进行计算的,那么我们能否用一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课题』

二、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1、确定计算方法 可能一: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除了分步做外,可能还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组织学生充分感受,组织学生讨论:解决例题中问题应该先算什么?列成这样的综合算式对不对?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哪一步必须先算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4页。

可能二: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也有可能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让学生说明他的想法,一定要说明为什么要在“100-80”加一组括号,用意是什么?学生说明后,立即表扬这样的学生,并让学生开始自学课本第34页。

2、让学生充分感受需要改变这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组织讨论在自学过程中你明白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3、组织学生感知明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试一试”,可以指名2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书上,最后校对结果并再一次明确运算顺序。

三、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应该先算什么?(2)、任意选择2题完成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集体校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让学生分组完成每组算式,并让3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3组题;(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说说运算顺序的不同,并校对结果;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让学生读题,尝试自己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指名2位学生进行计算,可以选择性地选择学生板演,一差一优有利于发现问题。(2)、就板演结果进行校对结果,口头统计学生错误情况,并指出错误同学的错误,明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的理由。

四、简单总结,完成作业P35“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课题1:认识平行

教学内容:教科书39——4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学生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信纸、方格纸、彩色纸、小棒、直尺、钉子板和橡皮筋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举出生活中的几个例子,如:学校的双杠、每天使用的练习本格子等。

二、观察操作,认识平行

1、观察比较书上的照片,理解同一平面。(1)、观察每幅图中有几条直线?(板书:两条直线)举例说说每组直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板书:同一平面内)(2)、实物演示:两个长方体摞起,在同一平面上各有一条直线。请生观察这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吗?如果转动盒子,现在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吗?

小结:今天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分类比较,认识平行(1)、你能根据四幅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可能出现:

A、有的两条直线连在一起 有的两条直线是分开的 B、有的连在一个点上 师让学生解释连接的含义(2)、让学生闭眼想象平行线无限延长后仍不相交。逐步引导出相交与不相交,并相机板书。

总结并完成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3)、请同桌联系图意说说,如何理解互相平行?谁是谁的平行线?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平行或相交的线呢?(4)、想想做做 第1题 在图中找出哪些线是相交的,哪些线是平行的?(让学生指图说出哪两条线平行或相交)(5)、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互相平行的例子吗? 过渡:我们认识的图形中有互相平行的线吗?(6)、想想做做 第2题

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2.动手操作,深化平行认识(1)、动手做平行线

①利用手边的材料,你能想办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吗? ②学生操作,全班交流,展示。可能出现:A 在信纸上画B 在方格纸上画C 折D 钉板上拉E 小棒摆F 用直尺在白纸上画或任意画„„(2)、在点子图上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①想想做做 第3题 ②选择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展示。(3)、用三角板、直尺画平行线 ①看书P40,理解图意,照样子自己试一试。

②汇报:说一说画平行线的方法?应当注意什么? ③每人在白纸上再画一组平行线

三、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对平行有了怎样的认识?(板书:认识平行)有什么问题?

总结:平行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世界中无处不在,不仅因为它的美,更因为它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很多事物要排列成平行,或做成平行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课题2:认识垂直

教学内容:教科书42——45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垂线,能够借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并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垂线,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借助支持、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教学过程设计:

一、初步理解垂直、垂足、垂线。

1、复习:看一些带有直线相交或平行的图片,让学生判断两条直线是什么关系。

2、看第42页顶端的三副图片,学生思考:三长图片中表示的分别是什么?图中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共同点? 如果学生回答是相交,或直接回答出来是“两条直线夹的叫是直角”,可以再引导他们用三角尺的指教到图上角上去比一比,明确构成的角是直角。

3、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图上的两条直线分别从图中抽象出来。再让学生回答,抽象出来的每一组直线有什么共同点?从而揭示:另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的垂线,这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结合板书,教师在垂足上用红笔强调。

学生自己解释“互相垂直”,并用“谁是谁的垂线”的格式叙述。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5、寻找生活中的垂线。

出示第42页中间的三张图片,学生自己说说什么地方有垂线。

上节课我们已经寻找到了身边的平行线,现在请你们自己寻找生活中的垂线。学生回答的时候,注意修正学生回答中一些不科学的表达。

二、认识一点到一条直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

1、出示第42页的“试一试”。

2、帮助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找出哪一条是和已知直线垂直的线段。

3、学生自己量一量各线段的长度,并自己比一比,然后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发现。

4、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得出所有的线段中,垂直的线段最短。教师相机出示:这条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A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三、学习画一组垂线。

1、我们已经自己做过平行线,那现在根据我们已经能够知道什么是互相垂直,你们能够自己作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吗?

2、学生自己尝试后交流,得出可以有多种方法:如用小棒摆、用纸折、在方格纸上画等。

3、出示第43页的试一试:画经过A点的直线的垂线。学生自己先尝试,再请已经好的同学介绍,最后简单介绍用三角尺作垂线的方法。

4、学生再自己尝试画一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说说什么A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然后自己动手画再测量出A到垂足之间的距离。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看图后讨论:为什么这么测量?使学生明白应用了什么数学知识,并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的其他例子。

五、课内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什么新的收获?课题1:找规律(1)

教学内容:教科书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出规律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们一起做个游戏,看看哪个同学们最先发现游戏规律!(游戏: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数数有几根手指?再看看每两根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你还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有5根手指,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4个空挡。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教学例题。(1)、呈现例题情境图,提问:看看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挡这样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小朋友找到的最多?(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手帕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3)、提问:仔细观察每一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各有多少个,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4)、学生讨论后得出:每组两种物体都是间隔排列的,例如每两只兔子之间有1个蘑菇,每两个蘑菇之间有1只兔子。夹子有10个,手帕有9块,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兔子有8只,蘑菇有7个,兔子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木桩有13根,篱笆有12块,木桩的根数比篱笆的块数多1。(5)、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6)、各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7)、教师总结:例题中每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同学们发现了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比只排在中间的那种物体多1个。

2、教学“试一试”(1)、出示题目要求,指名读题。(2)、学生独立动手操作。(3)、提问:你摆了几根小棒?摆了几个圆?小棒的个数与圆的个数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和例题中发现的关系一样吗?(4)、讨论:你能举一组物体为例,用一个对一个来比一比的方法,说一说为什么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比只排在中间的那种物体多1个吗?

3、教学“想一想”

提问: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这种规律吗?相互说一说。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1)、指名说出广告牌的个数。(2)、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2、“想想做做”第2题(1)、指名口答。(2)、提问:锯的次数和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段数比次数多1)你能说出锯成的段数为什么比锯的次数多1吗?

3、“想想做做”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问,并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2)、指名回答第二问,学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意见(74或75棵)引导他们争论。(3)、用学具模拟实验,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圆,让学生懂得首尾相连时首尾的那两个点合并成了一个点,这样原来排在两端的物体与原来只排在中间的物体就同样多了。

四、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探索到了什么规律,能说一说吗?

课题2:找规律(2)

教学内容:教科书50——5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找规律,找到了什么规律,你能举例说一说吗?(指名回答)

二、教学例题

1、看例题上半部分及情境图(先不出现问题)

提问:从情境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林阴道旁的树,做操的兔子,送花盆的猴子)阅读题目中的文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怎样理解“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树”、“相邻的两棵树相隔3米”?

2、出示第(1)个问题:林荫道长多少米?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题目中的哪些信息?观察情境图,再想一想,你会列式计算吗?

3、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如发现不同的解法都让学生写在黑板上,并组织讨论。讨论题:(1)、计算林荫道的长度,应该把每段的长度与树的棵数相乘,还是与林荫道被分成的段数相乘?(2)、在两头都栽树的情况下,林荫道被树分成的段数与树的棵数有什么关系?(3)、这道题应该分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出示第2个问题:兔子做操的队伍长多少米?

学生独立解答,共同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

5、提问:比较(1)(2)两题,在物体的排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物体的间隔长度一定)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物体个数—1= 段数

每段长度 ×段数 = 总长度

三、教学“试一试”

1、做第1题(1)、谈话:这道题中的林荫道指的是哪一条林荫道,全长知道了吗?观看图中小猴放花盆的情境,自己思考这道题怎样解答,并尝试计算,如果想不出算法可以画出18厘米长的线段,用图片摆一摆。(2)、学生尝试计算,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3)、指名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并说出每步算出的是什么。(4)、提问:这道题与例题的第1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四、教学“想想做做”

1、做第1题(1)、指名读题。(2)、谈话:先想想走廊的两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样吗?如果走廊两端都放花,是我们熟悉的问题;如果走廊两端不放花,比如在离走廊端点1米处放第1盆花,或者离走廊端点3米处放第一盆花,这两种放法放花的盆数,与3米、3米地分走廊把走廊分成的段数有什么关系?你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吗?(3)、显示独立计算。(4)、展示不同情况的算法,共同订正。

2、做第2题。(1)、谈话:学校准备在长80米的跑道一边和边长20米的正方形草坪四周植树。如果让你们当家作主,提出植树方案,然后根据你们的方案购买树苗,那么,你们先想一想,植树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栽什么树?怎样栽——跑道两头栽不栽?草坪四个角上栽不栽?每隔几米栽1棵?计算出需要多少棵树苗。(2)、各小组讨论植树方案,填制下表。(3)、各小组展示方案,全班评议。

五、全课总结课题1:观察5——6个相同大小的 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教学内容:教科书52——5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能分别确认或辨认由5和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不同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能根据观察物体看到的某个面的形状,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出相应的物体,体会物体与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与联系,能借助简单物体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推理,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观察几何体的不同面的兴趣,愿意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几何体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产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好奇心,体会“空间与图形”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克服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教学准备:学具袋中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引入

1、集体看图。

让学生4人一组,每人用4个正方体摆出如例题所示的物体。

2、观察物体。

要求学生观察自己摆出的物体,说说从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看到的形状,教师画出相应的视图。结合视图,让学生分别说说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中,每个正方体所对应的物体中的某个正方体的面。

3、小结引入。

二、探索方法

1、提出问题。

现在的物体正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请每个同学看着自己摆的物体想一想:如果让你再添1个同样大的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认为可以怎样摆?

2、操作交流。

4人一组,每人拿出1个正方体摆一摆,摆好后再看一看摆得对不对。教师根据不同小组的情况,适当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摆。指名不同摆法的学生,用教具分别展示自己的摆法,在全班交流,并结合说明理由。

提问:根据上面不同的摆法,你认为这个正方体只要怎样摆,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就不会有变化?

3、教学“试一试”。

先后提出“试一试”的问题,分别让学生思考。先在小组里说说摆法,再摆一摆并交流自己的想法,讨论为什么这样摆看到的形状不变。提问:想一想,怎样摆1个正方体,就可以使从某个面看到的形状与原来所看到的一样?

4、小结。

从某个方向观察不同的物体,有时可能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实际上,从某个方向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就是观察到的这个物体的面的平面图形。

三、完成“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各小题让学生交流后,还要让学生结合讨论还有什么不同的摆法,体会从某个方位观察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

4、“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在图中数一数各有几个正方体,并分别摆一摆,看数的对不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你通过物体观察,有什么收获?

课题2:观察两个简单物体的组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54——5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分离的简单物体的组合,学会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生活空间,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能克服操作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增强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教学准备:学具袋中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兴趣

1、讲故事:两个小朋友在玩具角里面玩搭积木。

2、谈话:有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小丽与小华进行搭积木比赛。瞧,他们多开心!

3、小丽:这是我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你能画出从正面、侧面及上面看到的形状吗?

4、小华:我也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一摆,从正面、侧面及上面看到的形状和小丽的是完全相同的。

5、小丽:不对不对,不一样!

6、谈话:你们说呢?帮他们做一下裁判吧!

二、教学新课

1、看图作画初判断。

(1)谈话:从图上观察,也把小华摆的物体从正面、侧面及上面所看到的各种形状画一画,再判断到底与小丽的是否完全相同,好吗?

(2)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分别从三个不同面上所看到的形状,并与前面所画的进行比较,初次作出判断。

2、实际操作再判断。(1)谈话:要知道从各个面上观察到形状到底是怎样的?除了画一画,还有更具说服力的方法吗?可以怎样做?你们想不想也来搭积木呀?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摆出书上所示物体,然后实地观察再次作出判断。谈话:通过操作摆一摆后,你知道从哪个面观察得到的形状是相同的?哪个面观察得到的形状是不同吗?

3、得结论。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4、(1)小丽:如果从上面看,要使形状不变,还可以怎样摆? 谈话:我们大家先摆一摆,看看会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追问:从上面看是不变,从其他面看呢?

(2)小华:如果从侧面看,要使形状不变还可以怎样摆?谈话:我们也先摆一摆,再跟他们俩比一比,谁想的摆法多? 追问:从其他面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三、多样练习求巩固

1、搭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小华:请你仔细观察,想象,再按要求连一连。

2、“想想做做”第2题。

小丽问:如果这幅图是从正面看到的,应怎样摆?

学生在小组中摆一摆,互相检验后,屏幕出示小华摆成的正确答案。

小丽追问:如果是从侧面看到的,应怎样摆?从正面呢?

3、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互相出题并解决,形式不限。

4、谈话:通过比赛,小华特别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瞧,她一会站在房子的正面看,一会站在房子的侧面看,一会站在天桥上往下看!

5、延伸

像刚才遇到的这些问题,你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过吗?在身边找一找,编一道题给小组成员做做。

四、回顾总结求深化

提问:在这节课上,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有哪些收获?课题

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56——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1)、(集体看书上例题前的图)谈话:请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题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的已知条件,来把这道题完整地复述一下。(2)、指名复述,并请其他学生对复述情况评议。(3)、学生各自列式、解答。如果出现两个算式:28+17=45(人)和17+28=45(人),让学生交流想法。如果只出现28+17=45(人),提问:还可以怎样列式?不管出现哪种都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两个算式板书。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1)、谈话:观察两道算式,得数怎样?

讲述:28+17和17+28的得数相同,说明这两道算式是相等的,可以写成等式:28+17=17+28(板书)。(2)、提问: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写出等式后,指名说出自己写的等式,教师板书在28+17=17+28的下面。(3)、谈话: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发表见解)(4)、教师小结:同学们发现了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5)、谈话:大家看这些等式(手指板书的等式)里面的加数都是具体的数,哪个数都不能代替另一个数,你能创造两个加数,把你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讨论)(6)、板书讨论结果,有多种形式,教师都给予肯定。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解答例题,发现规律。(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提问:要求算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怎样列算式?

组织学生讨论得出: ①、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28+17)+23=68(人)②、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28+(17+23)=68(人)(2)、提问:依据上面两道算式可以写成怎样的等式?学生回答后板书:(28+17)+23=28+(17+23)(3)、集体完成下列题目,算一算,下面的括号里能填上等号吗?(45+25)+13()45+(25+13)(36+18)+22()36+(18+22)

谈话:一定要先分别计算,再根据计算结果填符号。(4)、谈话: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分小组讨论交流)(5)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等号两边算式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位置不变,只是运用顺序不同,等号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加数相加,得到的和是相等的。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树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呈现运算律。

提问:如果用A、B、C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讨论后,回答并板书)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4题

4、“想想做做”第5题

四、全课总结(略)

课题2: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59——60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字母式。

二、教学新课

1、例题教学(1)、出示例题。提问:谁能说出算式?(2)、谈话:按照运算顺序应该怎样算?还可以怎么算?你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吗?(3)、学生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把自己的算式抄在黑板上。(4)、让抄写算式的学生说说自己如此计算的理由,和运算的根据,以及怎么想到把46和54先相加。(5)、讨论: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6)、教师小结:在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把和是整百的数先相加起来,可以使下一步的计算简便。

2、教学“试一试“(1)、出示算式并提出要求:

67+75+25 78+(47+22)用简便方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2)、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3)、指名把自己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1)、各自思考,把得数写下来。(2)、指名回答,并要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发表意见。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1)、讨论175+201怎样算简便。(2)、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3)、提问: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律?(4)、学生独立做354+102、105+216,指定两人在小黑板上做,共同订正。

4、“想想做做”第4题(1)、默读题目。(2)、谈话:看谁能很快算出合计数。(3)、指名说出三户各自用电的合计数。共同校正。(4)、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5、“想想做做”第6题(1)、各自填表。(2)、从左往右观察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与和,看它们变还是没变,怎样变的,你发现了什么?(3)、从左往右观察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5题

五、全课小结(略)

课题3: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相关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61——6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育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加法交换、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二、猜测验证,探索规律

1、大胆猜测。

谈话:猜猜乘法有哪些运算规律?

2、学习乘法交换律。谈话:回忆我们以往学习乘法的情况,你能发现乘法有交换律吗?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谈话:大家真了不起,看来我们已经应用过乘法的交换律了。

出示第一个例题图,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要求图中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列算式?你能把图下面的等式填写完整吗?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根据这些等式说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乘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两个数想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

3、学习乘法结合律。(1)、出示第二个例题: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23人参加。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2)、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并计算,然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说说先算什么,如何列式。谈话:(23×5)×6,按运算顺序的规定,不加括号也应该先算23×5,这里加括号是为了强调先算前两个数,以突出两种算法的不同。提问:你能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板书:(23×5)×6=23×(5×6)(3)、提问: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相同点是三个乘数相同,三个乘数的位置也相同;不同点是运算顺序不同,等号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等号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4)、提问:你们还能写出类似的等式吗?学生说等式,教师组织学生口算,证明等号两边的算式确实相等。(5)、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讨论。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帮助学生概括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就是乘法结合律。(6)、提问:用字母A、B、C表示三个乘数,怎样表示乘法的结合律?学生独立写出并汇报。板书:(A×B)×C=A×(B×C)

4、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1)、出示“试一试”的题目。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

23×15×2 5×37×2(2)、学生尝试计算,指定两人分别把两题的算式抄在黑板上,让算法不同的学生也写下来。提问:他们先把哪两个数相乘?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数相乘?运用了哪些运算律?

三、组织练习,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4题。

五、全课总结(略)

课题1:解决问题的策略(1)教学内容:教科书65——6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初步体会这些方法在整理信息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并学习运用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 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例题

1、出示情境图,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充分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图上的信息比较多,听完了不能一下子理清楚。

2、谈话:我们可以列表整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下面请你自己列表整理。教师了解学生的方法,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在小组里交流如何整理的。同组互相提出修改意见,使每个同学的方法更完善。

学生汇报,每组选出自认为最好的方法到实物投影上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以“能否简明表示出条件和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关系”为标准,去评价哪些同学的方法比较好。

然后逐步引导,形成下面的两种表格:(1)

小 明 小 华 3 本 5 本 18 元 元?

(2)3本——18元 5本——?元

4、谈话:下面我们就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特别要说清楚你是从哪里想起的?

学生列式计算。全班交流,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板书:18÷3=6(元)

6×5=30(元)

5、提问:你是怎样想到先求1本的价钱的?是从哪里想起的?

谈话:同学们在分析数量关系十实际上用了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是从已知条件想起,想到根据这两个条件能求出什么;另一种是从问题想起,想到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先求什么?

6、小军用42元买练习本,他买了多少本?你能先列表整理再解答吗?

7、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填出括号里的数。

3本——18元 5本——(30)元(7)本——42元

仔细观察上面3组数,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买的本数变化,用的钱数也变化;买的本数越多,用的钱数越多;但不管本数、钱数怎样变化,每本的价钱是不变的。

二、练习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三、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4题。

四、全课总结

课题2: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学内容:教科书68——6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稍复杂的信息,并运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中的已知条件。

小芳家种了3行桃树、8行苹果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苹果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谈话:看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出示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2)、谈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要不要把上面提到的信息都整理进去?你能根据问题列表整理吗?学生列表,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展示学生列出的表格。(3)、提问:下面分析数量关系,你打算从哪里想起?怎样想?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4)、让学生列式分步算式解答,指名板演。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2、教学“试一试”。(1)、出示问题:苹果树比桃树多多少棵?(同学先独立列表整理,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2)、学生列表、小组交流、列式解答。(3)、展示学生的表格和答案,共同校正。

3、谈话:你能根据题目呈现的信息,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再设计表格填表并解答吗?学生独立做题。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答案。

4、比较小结。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先列表再解答,也可以不列表,先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问题,直接列式解答。

2、“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在书上填表,再解答。学生独立做题,让两个学生把答案写在投影片上展示,共同评议。提问:这道题你是怎么分析数量关系的?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可以怎样检验我们做的对不对?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解决问题的哪些策略?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课题1: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70——7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段整理数据。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同学们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觉很整齐,你们的校服是什么时候做的?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我们做校服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老师与你们班主任联系了一下,把你们的身高制成了这四(1)班学生身高记录单。

4、出示70页的学生身高记录单。

二、教学新课

1、提问:从这张身高记录单上你知道了什么?再观察记录单,你能看出当时我们班最矮最高的是哪个同学?

谈话:老师与厂家联系了一下,厂家不可能为每个同学设计一种型号,商定分为大号、中号、小号。从图片上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2、提问:根据厂家提供的型号,想一想,接下我们要做什么工作?

谈话:为了弄清楚适合穿大、中、小三种型号服装的各有多少人,就需要对记录单上的数据分段整理。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分段整理数据呢?请发表意见。你们认为哪种记录方法比较好,为什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组长要做好分工,看哪组整理的又快又准确。

3、各小组汇报统计结果。

谈话:我们能不能把你们画“正”字的记录表送给生产厂家呢?还应该怎么办?请你们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提问:表中的合计起什么作用?还要填写统计表名和制表日期。怎样给这份统计表命名?

4、提问:服装厂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这就是分析数据。

5、回顾统计过程: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来解决购买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统计过程?(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制统计表、分析数据)

三、组织练习

谈话:刚才我们利用统计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运用是很普遍的。

1、“想想做做”第1题。(1)、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2)、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3)、提问:你是怎样分段整理数据的?对分析统计结果你有什么看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下面请你们做“想想做做”第2题和第3题,了解我国目前空气污染的状况,了解目前的空气质量。学生独立做题。全班共同交流统计结果。

看了上面两张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2: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75——7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完成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在方格纸上完成条形统计图。难点:确定直条的高度。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二、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1、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的条形统计图,并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2)、谈话:这张统计图反映了第一轮投票中5个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

请大家认真观察统计图,准备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图中你能看出五个城市各得了多少票?

②条形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③这张条形统计图与以往我们学习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④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3)、学生分组交流,并反馈。

2、教学“试一试”。(1)、让学生独立完成。(2)、在小组里交流统计图的完成情况。重点检查:直条高度是否正确;是否把数据标在直条上面。(3)、提问:你从统计图里知道些什么?(4)、提问:把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进行比较,看看条形统计图有哪些优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谈话: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它与前两幅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用尺子比量一下直条高度正确吗?(2)、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说说上面每座电视塔高多少米?中央电视塔比江苏电视塔高多少米?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谈话:这幅统计图与上幅统计图又有什么不同?(2)、提问:我国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高,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低?2004年的棉花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多少万吨?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学生自己完成统计图。(2)、在小组里互相检查作图情况。

制图日期填写了吗?直条的高度准确吗?直条美观吗?标出数据了吗?(3)、提问:从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四、总结评价,汇报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你是怎样获得的?

课题3: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教科书79——8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否则公平。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与他人团结协作精神。教学过程设计: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你们平时玩过游戏吗?谁来说一说玩了哪些游戏,是怎样玩的?同学们平常喜欢玩游戏,今天我们也玩一玩游戏。

二、操作体验

1、出示例题图

谈话:我们来看一看这几个同学在玩什么游戏,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玩这个游戏吗?刚才这个同学读的就是他们的游戏规则。请同学们猜猜看,根据这种游戏规则,谁赢的可能性打算一些?同学们猜的怎样呢?想不想用这种游戏规则玩一玩呢?

2、分组活动

谈话:请同学们运用他们的游戏规则玩一玩摸球游戏,并用画“正”字或打钩的方法记录每次摸球的结果。摸球时一定要有序进行。请同学先分工再做游戏。(小组长分工)

3、各小组展示摸球结果记录表。

谈话:运用他们的游戏规则做的摸球游戏已结束。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每个小组游戏的结果,想想看刚才的游戏公平吗?为什么?(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得出结论:不公平。

4、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使今天的摸球游戏公平吗?

分小组重新设计游戏规则。

5、谈话:谁来说说要使游戏公平,要怎样设计游戏规则?为什么这样设计?

6、再次做摸球游戏。

请你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游戏规则,再摸一摸,把摸的结果也填写在记录表里。

7、集体讨论。

展示各小组摸球记录表,谈话:请同学们现在再仔细观察一下每个小组摸球的结果,你又发现了什么?根据这种游戏规则玩游戏,是不是就没有输赢了?

8、教师小结:游戏规则公平了,只能表示游戏双方赢的机会均等,但实际游戏的结果,一般仍可能会有输赢,这正说明了可能性不是必然性。

三、巩固运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谁来说说方方和圆圆她们在做什么?她们玩的游戏规则是什么?你能用游戏的数据说明你们刚才得出的结论吗?

2、“想想做做”第2题。

默读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提问:你认为在哪个口袋里摸球是公平的,为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读题,说出题意。

4、猜一猜。

谈话:出示一枚硬币,如果把这一枚硬币抛起后落下来,你知道是哪面朝上呢?为什么?如果抛10次、100次„„10000次,结果又怎样?在课本第81页“你知道吗”中介绍了外国5著名学者抛硬币试验的数据,请你们读一读。

提问:看了他们的试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四、全课总结

课题1:亿以内数的认识和读写(1)教学内容:教科书86——87页。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2、初步认识数位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3、能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4、通过归纳亿以内数的读数规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整理数位顺序表和亿以内数的读法。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教具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求同学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2、填空:(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千是()。(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

3、读出下列各数。4769、6058、7002

二、新授

1、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师生互动

提出要求:在计数器上一千一千地拨珠,一直拨到九千。问:九千加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板书:万)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拨珠,一直拨到九万。

问:九万加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怎么办?(板书:十万)(用同样的方法认识百万和千万)板书:百万、千万

指出: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1)、什么叫数位?数位顺序表是什么?(2)、布置学生自学并检验。

a、什么是数位?数位顺序表是什么? b、什么是个级、万级?

c、个级、万级上分别有什么数位?

4、在计数器上拨出24万和68万,同位之间互相试读、试写。

5、教师拨出数字96万,请学生试读、试写

6、师生共同归纳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7、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3、4、5题。四全课总结。

课题2:亿以内数的认识和读写(2)教学内容:教科书88——89页。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2、初步认识数位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3、能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4、通过归纳亿以内数的读数规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整理数位顺序表和亿以内数的读法。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教具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计数器上拨出三千零七十万,请学生读,并写出来。

2、小结:万级的读法与个级一样,只不过读完万级后要加一个万字,写万极 的数是,按个级的方法来写,再在末尾添上4个0。

二、新课

1、教学例1。(1)、在计数器上拨出五千万,请同学读出来。(2)、将五千万拨为五千二百三十九万五千二百三十九。

问:这里拨的数有几位?分别是哪几位?这个数包括了几个数级? 问:这个数里有几个万和几个一?(3)、请同学写一写,读一读。

2、教学例2、3。(1)、在计数器上拨出三百万四千。

请学生读一读这个数。提醒:万级末尾的0不读,个级末尾的0也不读,也就是说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写这个数,请同学叙述,教师板演。

指出:在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2)、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四百零八万零七。请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个数。

板书这个数字,分别指出其中的每个0,问是否读出来,怎样读? 指出:可以先用线把个级和万级的数分开来,再分别来读。

3、教学“试一试”。

组织交流,问:在什么位置上的0可以不读?在什么位置上的0必须要读?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6题。

2、完成思考题。要求大家摆一摆。

四、全课小结。

课题3:十进制计数法,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字 教学内容:教科书91——93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和生产中还有比千万更大的数,理解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使学生能从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三个方面系统整理出含有亿级的数位顺序表,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3、通过不同写法的比较,学会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读出下列各数。12345678 50020002 78078007

2、写出下列各数。三千零二十万零二百 九千四百万

3、还有没有比这些数数位还要多的数呢? 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亿”。(1)、看例题,请同学分别说说图意及产量的情况。(2)、提问:九亿、十七亿、三百七十五亿是多少?他们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拿出计数器一千万一千万的数,数到九千万,再加一千万是多少呢? 板书:亿

同样,十个亿就是十亿,十个十亿就是百亿。板书:十亿、百亿„„

说明:亿、十亿、百亿等等都是计数单位。(3)、在计数器上数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2、整亿数的读写法。写一个数:五十亿。

讨论:该怎么写呢?(提醒:想想整千万的数是怎样写的。)小节读写法。

3、数位顺序表。(1)、完成教科书89页上的数位顺序表。(2)、讨论: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了哪几级?分别是什么?(3)、说明:还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所以在千亿前面加上省略号。(4)、观察:没相邻的两个基数单位之间进率是多少?

介绍:这种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十进制计数法”。(5)、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4、教学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1)、板书数字:9600000和***(2)、问:这么多“0”,认起来方便吗? 我们能不能想一种简便的方法呢?(讨论)

说明:第一个数读作:九百六十万,也就是960个万,我们可以直接写着:960万。

也就是说,把个级的四个“0”用一个“万”字来代替了。(3)、把后面一个数用“亿”作单位,改写出来。(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3、4、5题。

四、学习“你知道吗?”

课题4:大数的改写和近似数(1)教学内容:教科书94——95页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由若干个亿和若干个千万组成的大数字有初步的认识,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从中感受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国的所有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提问:我们学国的数有哪几级?每一级有几个数位?

2、写出下列各数。四十二万八千六百 五千六百万零三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1)、指名学生读一读这些数。(2)、试着说说这些数的组成。(3)、对照数位顺序表写一写这两个数。

2、归纳概括读写方法。(1)、提问:读数的时候,我们是从哪一位开始读的?写的时候呢?

为什么写的时候末尾有5个0,而读的时候一个也不读呢?(2)、师生共同总结含有三级数的写法。

先写亿级,再写万级和个级,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3)、师生共同总结含有三级数的读法。

先读亿级,再读万级和个级,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每级中间有一个后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4)、讨论:在读写这样的数时,我们还要主义什么?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1——6题。

四、学习“你知道吗?”

课题5:大数的改写和近似数(2)教学内容:教科书96——97页。教学要求:

让学生认识近似数,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一个大数字的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复习1.改写

1500000=()万 40700000=()万 70450000=()万 29000000=()万 二.新授

1.例2.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484204 486685 48万 49万

—&S226;——&S226;——&S226;——&S226;——&S226;——&S226;—→

↑ ↑ 484204 486685 看图思考:(1)、两个数在48万和49万之间,哪个数更接近48万?哪个数更接近49万?(2)根据哪个数位确定的?

(3)我们用四舍五入法时看哪一位? 板书:484204≈480000

千位上是4用“四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

千位上是6用“五入”,舍去万下面的尾数后在万位上加1。板书:486685≈490000

2.练一练:把下面的数四舍五入到万位 3286900 509300 3.总结: 提问:

(1)四舍五入到万位要看哪一位?四舍五入到亿位呢?(2)千万位上比5小和比4大分别怎么做?

(3)原数和近似数之间用什么号?什么时候用等号? 三.巩固练习

1.填“=”或“≈”

4700000000()47亿 384000000()4亿 750000()75万

104200100009()1042001万 3740000000()37亿 47960000009()48亿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四.作业

“想想做做”第6题。

课题1:认识加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100——101页。教学要求:

1、认识计算器在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了解主要的功能键,促使学生产生对计算器的巨大的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的能力,认真观察、分析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70+20= 90-50= 12÷4= 18×4= 456×43=

2、你怎么算的这么快?

3、前面有同学是用口算,其实还有一种专门用来计算的机器,我们把它叫做计算器。(板书课题。)

二、认识计算器。

1、介绍电子计算器的种类和用途。

2、认识电子计算器。(1)、小组观察计算器的构造。(2)、认识计算器上的键盘及显示器。(3)、介绍各键的功能和用途。(4)、指名学生说说各键的用途。(5)、小节

三、电子计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使用方法的学习。

刚才对各个键的用途的学习,小组内讨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交流。

2、进行简单计算。2+9= 25-14= 6×3= 48÷8=

3、完成“试一试”。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四、学生练习找规律。

完成“想想做做”第2、3、4题。

课题2:用计算器计算两步式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102——103页。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计算器计算两步式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计算器计算。364568+265892= 407005-215129= 312×250= 33138÷63=

二、教学新课

1、谈话引入并板书课题。

2、教学例题。(1)、出示题目,请学生说说运算顺序。(2)、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3)、学生汇报计算过程。(4)、教师用计算器演示计算过程。

说明:要计算完第一步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计算器归0再计算第二步。(5)、小结

2、教学“试一试”。(1)、出示题目,学生计算,教师总结。(2)、小结:在使用计算器时一般都要先确定运算顺序,再按顺序进行计算;当运算顺序与算式书写顺序不一致时,要有清除归0的操作。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1、2、3、4题。

下载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修改版汇总(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修改版汇总(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1、倍数与因数 2、图形的面积(一)整理与复习(一) 3、分数数学与交通整理与复习(二) 4、分数加减法 5、图形的面积(二)尝试与猜测整理与复习(三) 6、可能性的......

    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_全册

    第1课水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能辨别、比较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 二、过程与方法:发挥集体思维合作,进行以“远航”为主题的创作活动......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模版)

    1 观 潮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

    2014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14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案简介: 2014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平舆五小教学案教学内容精打细算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小编推荐)

    1师生 师恩难忘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连贯、通顺地复述“我”开学第一课的情景......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全册教案1

    习作一 我的老师 教学目标: 1.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读懂例文《我的班主任》片断,回忆《师恩难忘》一文的写法,联系习作要点提示,领会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的方法。 2......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1、小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取其中的1份或几份,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份......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一、万以上数的认识 万以上数的读写 第1课时 万以上数的读法(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例1,第5页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