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介绍
本节内容为本节的第四时,是本节、本章、本书的最后一个时。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结构、流程、系统、控制与设计的关系。设计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技术与设计2》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设计这个主题来展开的。
结构是设计的基础,流程是设计的方法,系统是设计的保障,控制是设计的关键。
本节可使学生了解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思路和步骤,以电加热器的设计为例,实现发热、包层、控制、定时、过热保护等,这电加热器,大部分的学生都有一定的使用各损坏加热器的经验,作起来有一定的实践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一些产品有一定的使用经验,这些经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通过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使学生对一定的实践经验的生活经历,上升到一定的理论认识,对失败的使用经验,能从控制与设计的角度重新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简单被控制对象的基本特征。画出系统方框图,形成初步设计方案
(2)
能设计制作一个控制方法,能进行模拟控制并调试。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式的探讨和实践改良的技术活动,提高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学习权衡的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对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的分析,体会产品设计中人性化的设计思想。
(2)培养认真严谨的态度,进而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思路。
难点:闭环系统的设计。
关键:案例分析与方框图的绘制。
【教法设计】
(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例,探究控制系统设计与实施的含义。
(2)通过体验活动,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归纳总结控制系统设计与实施的方法。
(3)讲解设计的一般思路,要有所侧重,从众多的因素中选出重点的,不必面面俱到。
(4)通过实践改造活动,让学生感受和领悟,创新的设计思想,并引导学生思考实现合理的设计与控制还要考虑的因素。
【学法设计】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学习”,通过尝试——发现,探索——研究的过程来掌握本节的知识,在老师的帮助下,把生活中的经验逐步与控制系统联系起来,通过动手实践、改造,亲身体会这种控制实施方法,体验成就感!
【教学资源准备】
以学生动手做与设计方框图为主,制作电吹风控制系统的视频,容纳一些视频和例子说明及方框图的展示。
【教学策略】
本节书从理论上讲内容较难,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能有较好的堂效果,设计如下:
(1)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中例子对比来导入有关控制的设计方法,从而引入题。
(2)教师根据本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自主能力。
(3)寻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典型的《电吹风》《电暧气》(有开环与闭环两种)等案例,利用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堂气氛,帮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抽水马桶水箱不适合农村的学生,自动升旗控制的设计,难度相对高些,但比较实用,但要结合学生玩电动车的经验。
(4)老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为主体,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设计。设计个改进身边的一些控制系统,从而使得学生完成本堂的内容。
2.教案
【新教学】
1、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思路
选择开环还是闭环:依据控制精度与条。
被控对象特性的获取方法:往往难以直接得到,从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若干个干扰因素的分析:找了影响最大的。
简单系统的控制:
执行器与检测器的选择:
设计图样等:
开环控制系统的设计
电风扇,电吹风的设计:
电风扇控制系统的设计:被控对象是电风扇,被控制量是电风扇输出的风速,控制量是电机的转速。设计的目的有:一是有定时关闭电风扇。二是有不同的风速。三是又定时,又有不同的风速。
案例分析:电吹风控制系统的设计(要先介绍一下电吹风的工作原理)
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个系统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控制的对象是什么?被控对象有哪些特性?被控量的控制量分别是什么?外界的干扰因素是什么?经济实用?安全教育与设计。
可以选择熨斗,电加热棒,电褥子等进行分析,这些设备,学生有一些使用的经验,拿出来加以分析,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安全意识。
2、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
对于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有如下的要求:
①
必须是稳定的。一是工作时要稳定,二是干扰出现时要稳定,这个稳定是通过调节而出现的稳定。
②
控制精度要符合要求系统的输出值与给定值要变化,而且在变化的范围内。
③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
④几项要求有时产生矛盾,要平衡有侧重点的解决。
案例分析:抽水马桶水箱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设计目的与节水:
设计项目:
设计要求:
设计分析:
被控量,控制量,干扰量。分析设计思路。
绘制方框图: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在设计的一般思路,应注意目的,控制量与被控量干扰因素。选择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检测,执行器,检测器的选择。
让学生自行画出与设计方框图。
综合实践:近几年的冬天,总一些报道说,太阳能热水器出现冻坏的住户,请利用控制系统的知识,分析一下原因,并提出修改设计方案。
【外拓展】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鼓励学生全面的、辨证的分析问题。对生活中的一些个系统进行分析,思考,并能收集一些设备的工作原理,只有在掌握了大量的系统的工作原理,占有大量的资料的前提下,对系统进行分析,画出方框图,才能对其设计有一定的了解。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第二篇: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设计与实施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形成整体性认识;
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能够针对具体教学任务进行规范的教学设计;
初步掌握课堂教学的各项相关技能,并恰当地运用相关教学技能进行课堂教学。
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教学系统 第三章 教学过程 第四章 教学设计 第五章 课堂教学 第六章 教学模式 第七章 教学评价 第八单 教学艺术
课程评价
课程要求
参考书目:
1.杨小微、张天宝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黄甫全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教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2版
3.田慧生、李如密主编《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4月第1版 4.刘树仁、司成勇主编《小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概述
(一)概念 词源: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学,原为,觉悟也”—— 《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英文:教,teaching;学,learning;
“教与学”teaching and learning;
教学,instruction,强调教师引导,教与学的有机统一的教学活动。
代表性观点:
特殊认识说:教学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有其
特殊性。
认识发展说: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的过程。
实践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交往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概念界定: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其身心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 教学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三)教学的任务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二、教学论概述
(一)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规律论”“活动论”“问题论” 教材: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问题
教学问题:指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学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三大类型: 事实问题: 价值问题: 技术问题:
(二)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教学论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三)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1.揭示教学规律 2.确立教学价值 3.优化教学技术
三、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的教学论
1.西方:
古希腊、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2.我国:
《学记》: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预时孙摩、 3.古代教学论发展特点 非独立性:
经验性:
零散性:
(二)近代的教学论
1.西方近代的学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的诞生 (法)卢梭:儿童观
(瑞士)裴斯塔洛齐:初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初等学校的各科教学法,直观教学等。
(德)第斯多惠:论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的三十三条教学规律和原则。(英)斯宾塞:教学要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教学应适应儿童心智发展的顺序……
(俄)乌申斯基:强调教育教学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性
2.中国近代的教学论 颜元: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3.近代教学论发展特点
教学思想从哲学中分离出来,逐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 教学论与心理学建立起联系,教学论的科学基础问题得到重视; 对教学理论的探索开始从经验描述走向理论说明,教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日趋科学,其理论性增强;
(三)现代的教学论 1.西方现代的教学论 梅伊曼、拉伊:建立实验的教育学 杜威:课堂教学三中心
凯洛夫:教学是教师以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体系武装学生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中国现代的教学论 杨贤江: 蔡元培: 陶行知: 陈鹤琴:
3.现代的教学论发展的特点
教学理论向纵深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教学理论水平有较大提高; 诞生了新的“现代教学”理论,并与传统教学理论尖锐对立; 研究方法论的进步促进了教学论向更新的科学化高度发展;
(四)当代的教学论
1.西方当代的教学论;
美国: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论、 苏联: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欧洲:德国的瓦根舍因、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论、 2.中国当代的教学论 3.当代的教学论发展的特点
(1)教学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教学理论流派纷呈异彩,促进了教学理论的繁荣;(2)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组织的个别化等,也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等;(3)注重教学研究为教学实践服务
第二章 教学系统
一、教学系统概念
教学系统是由构成教学的各个部分以一定的方式或顺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与环境发生着特定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二、教学系统观
(一)教师中心说
(二)学生中心说
(三)学科中心说
第三章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一)基本要素
三要素:教师、学生、课程(教材、知识、教学内容)
四要素:—+教学物质条件
五要素:----+教学媒体、教学方法
六要素:——+教学目的
七要素:————+反馈
(二)教学过程的关系
教师与课程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与课程的关系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提出要求(差距)现有水平?
唤醒学生需求 主动学习与发展
满足要求,缩小差距
提出新的要求(新差距)……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理论界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
1、特殊认识说。
2、发展说。
3、认识-发展说。
4、双边活动说。
5、多重本质说。
6、教师实践说。
7、情知说。
8、适应发展说。
9、审美过程说。
10、价值增值说。
11、认识实践说。
辨析: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
从教学的对象和结果看,教学首先是一种认识活动;但教学认识活动有其特殊性,即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有教师教,具有间接性;还具有发展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教)学生进行学习(学)以促进其发展的教育活动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传承知识
培育能力
涵养品性
四、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它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要求,必须体现活动的一切方面,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直观性原则
直观的三种类型: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言语直观
直观是手段而非目的 注意发挥语言直观的作用 2.启发性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如何启发? *从问题入手
(1)教师置疑:什么样的问题?向谁提问?什么时候提问? (2)学生质疑 展示思路 指导方法 激发兴趣等
3.循序渐进原则
1、“序” 指的是什么?
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学生心理发展顺序。
2、“序”在哪里?
两种顺序主要是通过教材的序而呈现的。
3、教材的序与教学的序: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巩固性原则
为什么要坚持巩固性原则? --如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教给方法(尝试记忆、支点辅助、整分结合) **养成习惯(复习、新旧知识联系) ***学会运用
5.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1)意义 (2)措施 教学目标分层次;
课程的弹性化(同科目分层次,选修课,弹性作业); 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目标教学、分类指导、小组教学); 评价标准——合格+特长。
6.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联系什么实际?
(科学知识运用的实际;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学生的实际。)
——怎样联系实际? (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7.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最优化)
现代教学特别强调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这就提出了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人们总是希望教学能最优化。(如巴班斯基)
教学最优化
一,视为教学的一种活动,一个过程,使教学变得更完美;
二,视为一种状态,一种结果,即优良的教学,成功的教学。
第四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学生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方案 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设计意图
一、教学设计概念
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因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特点:
指导性
整体性
操作性
创造性
意义:
有助于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兴趣
有助于增强教学的科学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有助于增强目标、活动和评价的一致性
二、教学设计的产生与发展
桑代克:由动物实验建构 学习定律;学习迁移
杜威:儿童中心
布鲁纳:认知结构论
斯金纳:程序教学
发展历程:
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自动化设计
三、教学设计的依据
理论依据
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现实依据
教学的实际需要
学生的特点
教师的教学经验
行为主义学习(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观点:
1.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积极的环境
2.当学生做出某种反应后教师给予强化
3.教学过程:
刺激(学习项目)——反应——强化
启发:
1.更多适用于一些较为简单的学习类型
(动物技能训练、联想学习、机械学习等)
2.设计并安排适当的课堂环境,以保证学生能产生期望行为或削弱不当行为。
(环境的适宜程度对于学生产生怎样的行为具有一定意义)
3.恰当使用强化
局限性:
1.要将学生看作主动发展的个体,所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2.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也是很重要的,要求教师考虑自己所拥有的权力,考虑教学伦理。
案例:怎样使用行为主义教学方法
1.你对你班二年级学生使用行为方法吗? 2.你用什么方法来强化好的行为?
3.你怎样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你运用惩罚吗? 学生能够强化和矫正自己的行为吗?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分析教学对象
确定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内容
制定教学策略
选用教学媒体
设计教学评价
第四章 教学设计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内容
分析: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流程图
┌──────┐
│ ←──┯───修正反馈 ←───────┒
│ 学 │ ↓ │
│习│ ┌───────────┐ ┌────┻────┐ │分析 内 │ │ 设计 │ │ 评价 │ │ 容 │ │ │ │ │ │学 →的 │ │ 教 教 教 教 │ │教 │ │习┃ 分 │ │ 学 学 学 学 │ │学 → 形成性评价 │ │需 ┃ 析 │ │ 目 策 媒 过 │ │设 │ │要 ┃ ├→ 标→略→体→程 →计 │ │的 ┃ 学 │ │ 的 的 的 的 │ │的 │ │分 ┃习│ │ 设 设 设 设 │ │评 → 总结性评价 │ │析 →者 │ │ 计 计 计 计 │ │价 │
│ 的 │ └───────────┚ └────┬────┚
│ 分 │ ↑ │
│ 析 ←───┴── 修正反馈←───────┘
分析阶段
1.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学习者学习的“目前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Briggs)理想状态-现实状态=需求
首先要明确学生要达到的理想状态,理想状态由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而定。
其次要确定学生现实状态,明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
最后是确定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距,这一差距也就是学生的需求,就是教学要实现的目标。 2.学习者分析
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状态、一般特点、学习风格等方面的情况。 学习者原有的学习准备状态就是新的教学起点。 最典型的起点能力:知识、技能、态度起点。 戴尔(E.Dale)的 “经验之塔”(1969)
分析阶段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认知观的描述方法 行为观的描述方法 内外结合法
行为观的教学目标描述方法:“ABCD”模式 1.教学对象(A,即Audience) 2.行为动词(B,即Behavior) 3.行为条件(C,即Condition) 4.行为标准(D,即Degree)
小学三年级下册《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口语交际课时,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在交谈中逐步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说感人。 引导学生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他人请教,询问。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例子:
通过这一单元共5课时的教学,全班学生都必须学会参照课文例题或其它参考资料在40分钟内独立解答至少10个不同类型的一元二次方程式,解答步骤和答案的正确率至少达到80%。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述和呈现顺序的过程。
学科教学内容的分类
分类
教学单元知识的划分 教学内容:
知识、技能、问题解决 事实、概念、原理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学习要求重在理解记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这类知识上,注重培养学生对陈述性知识中符号或词语意义获取的能力。(1)提供新知识与原有相关知识连接的“支点”,讲清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2)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
(3)适当引入教学媒体,增强教学内容设计的直观性、形象性和丰富多样性。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学生学习要求重在操作和应用,形成技能技巧,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概念、规则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设计教学内容教与学的程序、步骤; (2)练习设计要充分;
(3)注意正反例练习内容的设计;
(4)正确处理练习时间的分散与集中,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5)合理规划、分配讲授与练习的时间,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技能训练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3.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 注意:
(1)教师要学习和掌握有关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加强策略的训练;
(2)编写包含策略性知识的适合小学教学的教材; (3)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策略性知识内容。
三、教学策略设计
(一)概念
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最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特点:
(二)教学顺序的确定
教学顺序是指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是对“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做出科学的安排。这里主要探讨课时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学习内容的安排问题。
⒈理智技能的教学顺序。
加涅的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安排; 布鲁纳的发现法;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
⒉言语信息的教学顺序
应先提供先行组织者,即简明扼要、高度概括地向学习者提供该课教学内容的结构,然后用逻辑的顺序或根据有意义的上下文组织言语信息。
先行组织者:
3.运动技能的教学顺序。 包括三个递进的阶段:
认知阶段(内容包括知识和动作); 分解阶段; 定位阶段。 ⒋态度的教学顺序
加涅和布里格斯的观点:观察榜样 启示: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观察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
(四)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一般包括黑板、教科书、图片等传统教学工具和投影、电影、录像、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
教学媒体的使用: ①找准最佳作用点 ②找准最佳作用时机 ③教学媒体选用表的编制
(五)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
(六)教学环境的设计 1.教学物质环境的设计: 2.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
利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利用课堂物质环境的变动组合创设课堂心理环境;
教师注意课下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四、教学评价的设计
第五章 课堂教学
一、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
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二、教学实施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与总结
教学实施:教师将教学设计或构想付诸教学实践的
过程。
三、课堂教学过程技能
(一)导入技能 直接导入 旧知识导入
直观教具导入(演示) 巧设实验导入 生动实例导入
故事导入:锡塔和锡拉的故事(***709551615) 问题导入 要求: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导入目的明确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启发性 导入与新知识联系紧密 进入课题自然合理
(二)提问技能
教学片段分析:41-test-1
(三)讲解技能
要求:
明确目的,突出重点; 实例丰富,新旧联系; 深入浅出,启发思维; 及时巩固,联系实际。
(四)演示技能
要求: 精心选择 明确重点 充分感知 及时总结 明确结果
(五)板书板画技能
1.提纲式板书:
小学语文第十册《桂林山水》一课的板书设计: ┌ 静: ┐ ┌ 漓江的水┤ 清: │
桂林山水┤ └ 绿: ├ 舟在碧波上 甲天下 │ ┌ 奇: │ 人在画中游 └ 漓江的山┤ 秀: │ └ 险: ┘
2.语词式板书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板书设计: 贪—→贪—→贪—→贪—→贪(一无所得) 3.表格式板书
如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田忌赛马》一课的板书:
4.线索式板书
5.图示式板书
如小学品德课本第十二册《败不馁》一课的板书
┌ 强者 → 奋斗 → 成功
│ ↙ ↓ ↘ 失败 ┤ 前进 继续 发奋 面前 │
└ 弱者 → 消沉 → 失败 ↙ ↓ ↘ 倒退 中断 气馁
6.简笔画、示意图
《小蝌蚪找妈妈》,如何运用简笔画激发学生兴趣?
(六)组织教学技能
1、管理组织教学:课堂秩序管理、个别学生的管理
2、指导性组织教学:阅读指导、观察指导、 课堂讨论的组织指导
3、诱导性组织教学:热情鼓励、设疑激发
(七)结束技能
归纳式
〖例〗一年级数学教完10以内数字后的 课堂总结概括为儿歌 “1像铅笔细长条,2像小鸭水上飘,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称钩来卖菜,6像豆芽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遭……”
活动式:
〖例〗一位教师在教完谜语诗《画》,问小朋友都愿意回家背诵给家人听后,提议先在课堂上演习一下,并自己扮演年老的老奶奶。
生:奶奶,我们今天学了一个谜语,你能猜猜吗? 师:好,我很喜欢猜谜语呢。你说说着。 生:“远看山有色……”
师:什么?远远地就能看到山上有蛇?这蛇一定是大蟒蛇吧?生:不是蛇shé,是色sè。
师:好好,奶奶耳朵不太好,“色”是什么意思? 生:色是颜色的色。就是远远看去山上一片青翠的颜色…… 拓展延伸式:
〖例〗《蝙蝠和雷达》课堂结束设计:
师问:“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你还知道人们从什么地方得到了启示,发明了什么?”
生答:……
师问:“你从什么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什么?” 悬念式:蔡加尼克效应 “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
——叶圣陶语
如有位教师讲完等差数列后,下节课要讲等比数列,在结束时提出:数列20,10,5,2..5,1.25……的第10项是多少?
(八)应变技能(教育机智)
“一般地说来,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
——马卡连柯 思考:
我国中小学常用课型及其策略是什么?
第六章 教学模式
一、概念界定
界定一: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学过程的各要素构建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
界定二: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二、教学模式结构与特点
(一)教学模式的结构
1、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3、教学程序
4、运用策略
5、评价体系
材料分析:教学模式的特点 凯洛夫综合课的六环节
第一环节(1-2m): 学生入座,准备东西 第二环节(3-8m):查阅学生作业
第三环节(5-10m):讲解新课的题目目的、确定与已学功课的练习 第四环节(10-20m):讲述与说明新教材 第五环节(10m): 巩固新教材 第一环节(1-2m):布置新的家庭作业
(二)教学模式的特点 稳定性 整体性 简约性 可操作性 理论性 中介性
三、常见教学模式的介绍
一)我国小学基本的教学模式 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 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 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 联系(比较) 总结 应用
五环节”教学模式 组织教学 复习旧课 讲授新课 巩固新课 布置作业
二)我国小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1.情境教学模式 思想来源: 目标: 操作程序:
感知: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
理解:深入情境,理解课文,激发情感
深化:再现情境,丰富想象,神话感情 优点:
调动了学生的情意因素
符合语文教学特点,很好发展了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缺点:
对教师素质和学校教学条件要求很高,不适用于不发达地区
(二)尝试教学模式 操作程序: 基本训练(5m): 导入新课(2m):
进行新课(15m):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试探练习(6m): 课堂作业(10m): 课堂小结(2m): 优点:
符合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教学的逻辑顺序符合中差生的需要
兼顾了一般能力、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缺点:
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不太适用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对以概念学习为主和实践性强的课业不太适用
观点点评:“我生平不仅永远不把同样的东西重复许多次,而且,哪怕是两次吧,我也绝不逐字逐句
去重复。我上的每一节课,都跟另一节课有不同的特点,尽管它们的课题是相同的……如果有人告诉我,我三四十年在学校是重复着同样的工作,那么,我将大吃一惊,而且,无论如何也不愿再做教师了
第七章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概念
评价 测量
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和一定的价值标准,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收集教学系统各方面的信息,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二、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考试: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二)现代的发展 ⒈测量阶段 ⒉目标模式阶段 ⒊目标参照测验阶段 ⒋人本化阶段
总体发展过程:口头评价→书面评价→标准化评价→综合性评价。
(三)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日益注重发挥评价的“形成”作用 日益重视自我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 日益强调进行“全方位评价” 资料的收集日益重视定性与定量结合 开始注意对被评价对象的消极影响
三、教学评价的种类 诊断性评价——学习前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学习中的评价 终结性评价——学习后的评价 相对评价法 绝对评价法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四、学业成就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一)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目标体系 1知识目标因素:
2技能目标因素: 3能力目标因素:
4情意目标因素:
(二)学业成就评价的基本方法 测验: 等级评定: 表现性评价: 成长档案袋:
学习材料:标准化测验的误区
第三篇:设计与实施
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通用技术的教学是实现通用技术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做好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从而确保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通用技术目标的实现。
一、通用技术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是课程的教学设计者和教学一线的实施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学过程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技术课程要结合自身的特征,把它落实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在传统的技术教学中,教学关系往往是教师管教,学生管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在这样的课堂里,实际上学生不是自己学会技术,而且被教会技术,技术教学往往成了单纯的技能训练活动,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新课程又要求技术教师应该是一个技术教学的研究者。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会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和碰到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同时也没有多少由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可借鉴和参照,所以要求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分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对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探究解决教学中难题,并使研究成果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再指导技术教学的实践。这种研究不脱离教学实际,坚持这种研究,必将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课程得到创造性地实施。
另外,教师在通用技术课程新教材的实验中,学习和体验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促进对自身角色的反思,不断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和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过程中,从重知识技能传授走向关注设计创新;从重技能训练走向学习技术思想方法;从重作品结果走向关注参与过程;从单一教学方式走向多样化教学的方式,实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教学的引领者,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二、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可促使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有利于二者的相互协调。
1.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需要以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还要充分发掘当地天然的优越的环境和资源,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形成技术教学的特色,争取获得教学效果最优化。2.设置合理的技术设计课题,让学生在技术实践中亲身体验
通用技术课程强调发展学生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际能力。技术设计是通用技术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贯穿于通用技术的整个课程。
我们不能片面地将设计理解为动脑,动手操作理解为实践。其实,设计过程中的调查、访谈、绘制图样、试验都属于实践活动。技术解决的是“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则表现为倡导“做中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即通过实践过程学习知识与技能,领悟过程与方法,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理的技术设计课题是落实技术实践的具体的载体。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丰富多彩的设计课题,为学生投入技术设计实践提供一个平台。例如,现代农业技术中,讲到农药使用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农药配置方案”的课题;技术与设计2中,讲到工艺流程时,教师可以设置“流程运行试验”的课题;电子控制技术中,讲到晶体管时,可以设置“晶体管制作”的课题„„设置多种形式的技术设计课题,可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更宽泛的技术思想和方法,获得更真切的亲身体验,锤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学设计应强化“技术实践”的价值,为技术实践预留出充足的时间,保证技术实践的顺利开展。
3.设计课堂“空白”,为学生创造自主空间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从教学空间、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空白”,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设计好带有探索性的技术问题,让学生在预留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独立探究或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使其通过动脑、动手来探究技术知识,解决技术问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技术思想与方法的体验,增强技术学习的成就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以问题为核心为课堂设计“空白”,学生对于这些“空白”的补充,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例如,技术与设计1中讲到“制定设计方案”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设计问题,如“给养老院设计一个能帮助老人健身的器材,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此时,学生便可依据这个设计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自由发挥,并在设计方案集思广益的过程中反思自己对设计理念的领悟状况,提升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增强技术设计的实践能力。除以问题为核心留自设计之外,教学本身也应做到传授知识“留空档”,为学生留出分析思考的余地,提供学生用于思考的开放性的思维空间。例如,分析讨论“互联网、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等可能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问题时,教师可直接呈现给学生知识点,同时也应当激发学生自己发现更多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对此的理解和感悟将更加深刻和牢固。应当注意,教学设计不宜将课堂“空白”设计得太窄、太死,不能用自身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更应结合活动设计,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自由,为学生提供选择余地。
4.通用技术是对传统劳动技术的大幅度改造,但仍没建立起自己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
由于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结构,所以,学习和研究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基本模式,可以使教师较快地把握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益和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为通用技术的教学理论建设积累经验。但是,教学模式只是提出了教学的基本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把握了教学的主要方面,在实际教学中,还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和学的具体设计。
三、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一)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
设计是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方式,又是技术的基础之一,也是通用技术各个模块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的教学中对以下几个问题要引起充分的注意。1.提高学生对设计过程的参与程度
教学的过程是指达到教学目的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在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要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制作、试验、评价以及相应的分析、权衡、选择、优化、综合等组成的一系列技术过程;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才能使学生可能产生多样化的思维,才能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学生的技术素养才能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培养。所以,在技术教学活动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技术课程,每个学生都宴参与技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要做到这“两全”,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对技术问题的强烈兴趣,以吸引他们主动而积极地参与设计过程。2.引导学生生成多个设计方案
技术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技术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生成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在形成多个方案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真正经历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以使学生对设计过程获得比较完整的体验。
3.加强设计中的过程评价
由于技术设计的最终结果往往会有产品,对产品的评价标准又比较容易量化,所以,在对设计的评价过程上容易产生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的现象。
设计过程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过程评价可以促进这种互动的发展,鼓励学生注重对技术的探究,有利于形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二)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学习的指导
1.正确认识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意义
从事技术研究和实践活动,方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工具、手段和步骤。一旦目标、任务确定了,方法就成了重要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把方法比作过河的桥或船是十分恰当的。根据人的认识过程的发展顺序和方法适用范围大小程度来划分,通用技术领域里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的技术方法,即人们有意识地运用哲学方法作指导,它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是对各种类别的各种特殊技术方法的性质、特点、共性以及相互关系的规律性问题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如技术系统、技术控制、结构、流程、技术设计方法、预测方法、模拟法、试验法等,这一类方法是一种共同的技术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更规范的技术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技术研究、决策和管理,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意义,而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随处能得到应用。在一定意义上讲,它与哲学相通。另一类是特殊技术方法,它是各种专业技术领域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一个或有限的技术领域。例如,加工制作法、装配法、调试法等学习技术方法。
《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了“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又提出了“初步掌握结构、流程、系统和控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且在各模块的目标中都提出了加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要求。《标准》对技术思想方法的问题如此重视是因为技术思想和方法是从宏观的理论层面上提供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和处理技术问题的方法,有利于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有利于提高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共通技术能力的提高。可以这样说,在教学中加强技术思想和方法,是实现技术教学的通识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历次改革中寻求技术通用性的重大突破。2.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技术和思想方法
技术思想和方法重在实践中应用,通过实践去领悟,要防止从理论到理论的做法。
下面是教学中的一个例子:
在讲系统的思想方法时,教师不是先讲什么是系统,再讲系统方法的重要意义,而是先让学生阅读下面两个案例。
搞某个建设项目,两个工程队的做法不一样:
甲工程队首先考虑的是要选择精兵强将,采用好的材料和设备;二要保证工程的每个项目高质量。在时间上先考虑第一步怎么办,再考虑第二步怎么办。认为工程的各个要素都好,每一步搞好了,就可以保证工程能最优。
实际实施中情况却不完全是这样,例如,由于各个施工队伍相互配合不好,管理跟不上,就会造成窝工,即使每个项目都是高质量、高水平,但它们相互不协调,也不可能取得最佳结果。乙工程队和甲工程队不一样,它考虑的是整体的最佳设计、最佳控制和最佳管理,以求得整体功能最优。它首先考虑工程的全过程怎么搞,再看每个阶段怎么搞;先考虑长远,再考虑当前,从工程的全过程来考虑每个阶段的任务。在这个基础上,选择、协调和管理人、财、物,利用这些要素的巧妙联系和组合来组织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从而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工程任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工程队的做法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到系统方法的一些主要特征:系统强调整体最优,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组织、管理、配合和协调。它处理问题的思路首先着眼于系统的整体,从整体出发去研究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去反复考虑。
接着,让学生在解决某一技术问题时,运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进行设计,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去体验和领悟系统思想和方法。
班上有几个学生对电子技术十分爱好,曾经参加过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设计长距离遥控电饭煲工作的装置,虽然他们设计了一个方案,但未能达到设计的全部要求。后来,他们用学到的系统思想的方法,重新审视原来的设计,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同时又用它来改进工艺,终于解决了原先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并且获得了奖励。之后,他们很有感慨地说,原来我们认为有了技能,就能解决技术问题,现在学了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它使我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解决了电饭煲遥控的关键技术问题,使我们从中领悟了思想和方法的价值。
教材中往往蕴含着大量的技术和思想方法的教学载体,如果教师结合技术思维和方法去教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技术思维和方法去学技术,那就会产生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三)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试验是属于技术设计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方法,是把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物化为技术成果的一条基本途径。在本《标准》的内容中经常提到了技术试验,正确把握技术试验教学的要求,对落实课程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试验有多种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选择和使用不同的试验方法。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试验方法及其作用。1.对比试验法
通过两组或多组试验的研究,比较它们之间的优劣差异,权衡利弊,选择一种最优方案,它是一种为决策提供依据的试验。
例如,为了找到棉花的良种,在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管理条件下,通过种植不同品种的棉花进行对比试验,最后确定一种高产的、抗病虫害能力强、棉纤维质量符合要求、易管理的棉花品种作为推广。农业试验中,往往采用对比试验法。2.析因试验法。
它是一种由已知结果去寻找原因的试验,以便发现问题的症结,寻找正确的方法,使之得到完满解决。
例如,机械设备出现裂纹或早期失效,设备运转发生故障,生产工艺流程不稳定等现象,一时无法查明原因,就往往要转入试验研究,分析各种复杂因素,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3.性能试验法
它是为了定性或定量地认识对象的种种性能所安排的试验,是工程技术研究中最基本的试验类型,主要用于检验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所要求的性能,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措施去提高它们的性能。
性能试验的范围很广,例如,材料的强度、刚度、塑性、韧性和抗腐性试验,许多机械设施的抗震性,收音机对广播节目的选择性、灵敏度试验,汽车的速度、油耗、舒适程度等。在教学中要加强对试验过程中目的的确定、任务的安排、方法的使用、仪器的选配和校准、数据的观察和处理等方面进行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要密切注意各种细节和意外情况的发生,引导学生做好观测记录,抓住有价值的资料,力求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从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和负责的科学态度,鼓励和培养学生在试验中进行合作性学习,积极培养团队精神和分工协作的意识。
技术试验往往会有失败,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总结经验,让学生体验技术问题在解决过程中的曲折和艰难,并用历史上发明家百折不挠进行试验研究的典型事例激励学生,培养他们自信、不怕失败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对《标准》内容中规定的技术试验要求,若因仪器设备等不足原因而在实施上造成困难时,应依据学校的实际条件,结合教学内容和要求,因地制宜地自行设计类似的试验项目来替代,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试验。
各地要加强对技术试验方面的教研和交流,积极总结和推广教学中涌现的简单易行、教学效果好的技术试验的方法和经验。(四)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要结合技术自身的特点,将新课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教学中要进行某一产品的抗压强度试验,由于试验过程本身就富有很多的探究因素,这为运用探究学习方式提供了天然的条件。试验往往需要依靠几个人的合作完成,所以又可以采用合作性学习方式。很多老师通过教学实践后深有体会地说:“现在经常讲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实技术课程中的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所以,只要我们重视这个问题的研究,就能够较好地实现技术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本《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应特别重视合作性学习方式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所以,这里重点讲一下关于如何做好合作性方式学习的几个问题。
合作性学习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在距离上与其他学生靠近,坐在一起互相交谈,学习材料,互相帮助,或一起分享学习资料就行了。成功的合作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形成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
一切合作学习最重要的,开始于有一个互相共同的小组目标,形成合作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从而在合作学习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2.确定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承担的责任
个人责任表现在对每个学生行为进行评论,把结果反馈给个人和小组,使每人都对小组作出应有的贡献。
3.小组的规模要恰当
小组的规模大小直接关系到协作学习的成功。通常规模较小的组产生的效果要更好一些,因为它使所有学生的参与最大化。
下面是在“设计和制作台灯”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方式的一个教学案例:
为了引导有共同目标的学生形成小组,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台灯,总的目标要求下,确立清晰的小组目标:“设计和制作简易的白炽灯台灯”、“日光台灯”;“调光台灯”、“光控台灯”、“多功能台灯”„„让学生自行选择,以共同的小组目标自然形成各个学习小组。
为了鼓励所有小组人员积极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制定了奖励办法:小组成员都达到分工后预定的目标,每个组员都可以获得相同的加分奖励。
同时在提供资源时,教师对每个组只发一份技术资料,学生们就必须互相分享资料,形成资源相互依靠。
为了形成分工不分家,设计和制作台灯时,一部分人主要负责台灯的灯罩、一部分人负责灯座,一部分人负责电路安装„„也有的小组以组成生产的流水线,只有当一个组员完成他的任务,下道工序的组员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形成了合作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抽查,让抽查到的学生向老师或者全班同学汇报他所在小组的工作;或随意挑选一个学生的作业来代表全组的成绩。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措施比单一的目标互依更有效果。
为了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教师又要求建立小组学习档案,记录每个成员对小组所作的贡献和次数,进一步激励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消除了小组合作中有人忙得很、有人闲得无事的现象,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程度,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培养了人际交际和沟通能力,形成了协作、分享和共进的精神。(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技术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学得快,做得快,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学得慢,做得慢,即存在“两头”分化的问题。在《标准》的“教学建议”中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这一头如何加强辅导讲得比较多,这里着重再讲一下如何对好的一头学生加强自主性学习指导的问题。
某校在上《简易机器人》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发现几个学生对编制机器人的程序特别熟悉,经了解后知道这几个学生曾经参加过校外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机器人兴趣小组,接受过较长时间的培训。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请这几个人当“助教”。上讲台演示,讲如何学好编程的关键,辅助学生编程,这可调动了这几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课前积极复习以前学过的单片机编程知识,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并编写了“学习编程指南”分发给同学,受到了同学的普遍欢迎,同学们赞扬地说:“看了这些指南,编程一学就通”,这使他们受到很大的激励。老师还经常在课内课外时间里和他们一起讨论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协助他们建立课题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设计完成难度较高的机器人疑难技术问题,逐渐使这些学生在这方面形成兴趣和特长。之后,他们在地区的机器人比赛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并形成了准备投身于机器人事业的志向。
(六)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是通用技术的重要工具之一,把信息技术引人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提高了技术内容的先进性,改变了技术的学习方式,降低了技能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技术学习的效率。过去常常使用丁字尺、圆规、三角板和制图板等工具进行机械制图教学,现在使用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大大降低了机械制图的难度和繁琐,从根本改变了制图教学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成为表达设计方案和进行交流的有力工具。
本《标准》内容中的计算辅助设计、虚拟试验等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技术,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不高,只是一种启蒙教学。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去亲历这个应用过程,体验计算机不只是上网、处理文字、制作网页、发送邮件的工具,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有一个更广阔和更精彩的应用天地,为将来的学习技术打好一个良好的基础。
由于大多数教师过去都没有接触过CAD等现代信息技术,所以对教师的培训是一项非常突出而又重要的任务。建议通过短期培训,提高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现代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七)加强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对创造性地实施技术新课程,促进技术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开设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技术课程的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以校为本的教研,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
实施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首先要充分发挥技术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技术课教研人员的作用。技术课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还要特别重视学校和校际技术教研组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学校要为技术教师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作者: 来源: 时间:2009-8-30 12:17:36 阅读108次 【大 中 小】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当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优质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深刻
深刻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赞科夫)。深刻意味着不是把教材看懂,而是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一句成语说得好,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也即能够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的话,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一句幽默的批评常使学生放下包袱又惭愧不已。言不在多,贵在精当;语不在长,贵在适时;要语不烦,达意则灵。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智慧的象征。一个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总之,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发人深省,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与深刻相对立的是肤浅,肤浅的实质是智慧的疲软,肤浅就像一锅二十七八度的温开水,即没有沸汤的那样的烫人,也没有寒冰那样的彻骨。因此,你不要指望从肤浅者的教学中去寻找刻骨铭心的印象。
二、独到 独到者,独具慧眼也。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这样,他的课就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独享一片风景。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一位外国作家说:“第一个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再这样形容的是傻子”。首创性只承认第一,而无视第二,它拒绝雷同和模仿,鲁迅先生最欣赏第一吃螃蟹的人,也即是这个道理。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
独到的东西总会给人特别的、难忘的印象。独到的对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征是从众。平庸者只肯定别人肯定的,也只否认别人否认的。至于那些应该肯定而别人没有肯定的东西,他是断然不会点头的;同样,对于那些应当否定而别人没有否定的东西,他也不会带头说不。所以,一般来说,你想从平庸者的教学中讨到什么让你开窍的钥匙,往往是徒劳的。
三、广博
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的确,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应该有所跋涉,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纵要深,像丁字形;横要宽,如宝塔状;纵横结合,双向并建,储学积宝。这样才有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图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它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与广博相对立的是单薄、干瘪,知识贫乏的教师讲起课来干干巴巴,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四、启发
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性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神领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五、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决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六、绝招
名师常常身怀绝招,绝招使其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赞不绝口。
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相匹的境界。如有的教师数学课从不需要圆规、三角板,但画出的几何图形,尤其是圆就像十五的月亮,丝毫未差;有的教师能根据课文的叙述,在黑板上信手挥来,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再现课文优美意境,令学生十分惊叹;有的教师一笔潇洒流畅、秀丽多姿的板书,使学生羡慕不已,反复临摹,不忍擦去;有的教师幽默风趣、妙语迭出,常引得学生忍俊不禁、笑声频繁,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识的殿堂。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科学:知识性,理论性,真理性,普遍性,本质和逻辑,发现的方法,社会性,娱乐性,实用性,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爱好,技术:作为实践活动的是方式、方法、手段、途径、措施、技艺、技巧、程序和逻辑。
实践性,实用性,过程性,目的性,生存需要,社会需要,生产力,革命的力量。
科学源于技术,技术愈来愈依赖于科学。认识科学,也有利于认识技术。
从技术到科学技术science and tevhnology or technology,技术科学,技术哲学。
一、技术的工具理论
“人类是什么和将会变成什么不仅取决于政治家的行为和政治运动,而且也取决于我们工具的形态。因此,技术的设计是一种充满着政治后果的本体论的决策。把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排除在这种决策之外是极其不民主的。”关于技术的工具性有四种含义:
1.技术作为纯粹的工具具有中立性,其价值和作用具有特殊性和偶然性。
2.技术与政治没有关系,只与生存、好奇心和兴趣有关系。
3.技术的社会政治中立性通常归因于它的理性特征,即技术所体现的真理的普遍性。
4.技术在任何一种情境中都能在本质上保持同样的效率标准。
5.正是技术接短儿工具性,作为一种主要的生产力推动和决定着人类的全部文明。
以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为例,显然它历来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早已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变革和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与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息息相关的。有了打制的石器,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人;有了铜器、铁制的工具,人类才进入标志古代文明的农业社会;人类发明了机器,才进入以蒸汽机为特征的工业文明;电和原子能的使用,才将人类推到现代文明的顶峰。看看当代一些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说到底依靠的就是高技术给他们带来的生产工具的变革。有了各种类型、各种功率的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机、信息处理机、飞机、航空母舰、火箭、气球、人造卫星、各种航空器、光谱仪、扫描仪、辐射计、红外线热图象仪、雷达、散射计、高度计、摄影机、红宝石激光器、加速器、射电望远镜、电子显微镜、超高速离心机、超高温熔炼炉、以及各种大型农业机械、交通工具、矿山器械、机器人、智能机等不胜数的工具,人类才有今天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只要人类发明了一种生产方式、活动方式、实践类型,就有相应的实践工具为之所用。而且这些工具不仅解放了人的繁重的体力和脑力,而且干出了人的体力和脑力根本不能所及的无数种工作和工程。人类所发明的工具使今天的人类可以不可想象的速度在不可思议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中工作,并获得成功。因此一个国家要想繁荣富强,非得发展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和工作工具不可。落后、陈旧的工具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在一个水磨、油灯、铁犁、锄头、刀耕火种的国家,是实现不了现代化和经济的腾飞的。让国民勒紧腰带,节衣缩食,发展教育,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是
改变一个穷国面貌的当务之急、头等大事。
为此,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恩格斯也指出:“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十八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2]
二、技术的实体理论
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人反对技术工具论,提出技术实体论。认为技术如同科学是一种独立的存在,独立的实体,自身“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体系,这种新的文化体系将整个社会世界重新构造成一种控制的对象。这个体系将具有一种扩张性活力的特点。它将最终侵入每一块前技术的飞地和塑造社会生活的整体。因此,总体的工具化就成了一种天命。我们除了退却以外没有别的出路。埃吕尔也认为:技术现象已经变成所有现代社会的明确特征。他断言:“技术已经变成自主的了”,即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知识,客观力量,一种实体性的存在。为此,海德格尔赞成所谓“技术正在无情地压跨我们的观点。”他说,“我们正在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整个世界转化为„持存物‟,即在技术过程中被动员的原材料。”他声称:“将现代社会从技术上进行重新构造根源于对权力的虚无主义的意志,即人和存在被贬黜为单纯的对象”,即人都成了技术和工具的奴隶。技术不是一种简单的手段,而是已经变成一种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技术的实质性的影响。比如“快餐”的兴起实际上不仅导致了传统家庭的衰落,其相互关联性也意味着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出现。
所以,科学技术对于壮大和巩固一个国家的政权和社会制度是至关重要的。而且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制度的作用,将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变为一种主要的和最高、最直接的社会生产力而愈来愈变得突出和明显。未来的总的社会发展趋势必然是发展科学技术就是发展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将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地位的提高而日益在管理和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愈来愈扮演主角,这就更加重了科学在建立、建全和维护一个相对完善的国家制度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分量以及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技术批判理论
技术批判理论必须跨越将激进知识阶层的遗产与当代世界的技术专业知识分离开的文化障碍,并解释如何重新设计现代技术,以便使它适应一种更自由的社会需要。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物化”思想、“极权主义”概念和“单向度”的理论证明对自然的征服补上一种简单的形而上学事件,而是从社会统治开始的。现代社会民主的进步意味着彻底地重新构造现代社会的技术基础。人类解放和自然解放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只从技术主义的普遍化角度来解释现代资本主义。
一种新的技术批判理论认为:技术秩序不仅仅是工具的总和,而是不管使用者的意图是什么,技术秩序在事实上构造了世界。在选择我们的技术时,我们变成了我们之所是,而这又反过来形成了我们未来的选择。文明的选择不是由自主的技术搜决定的,而是可以被人类的行为所影响。没有一种可以用埃吕尔的方式拒斥的、作为整体的单一的“技术现象”。政治斗争作为一种对文化和技术革新的激励,仍将继续发挥作用。技术不可能中立,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技术合理性已经变成政治合理性。合理的工艺和机器的设计在用于特定的目的之前,特殊社会体系的价值及其统治阶级的利益已经融入其中了。”因此,技术不仅在技术体系的使用中含有社会价值而且技术在技术体系的设计中也含有社会价值。从这点上看,技术不是一种天命,而是斗争的舞台。技术是一个社会的战场,是替代议会的一种文明的形式。为此,马克思主张:技术应为由工人阶级控制的经济服务。马克思认识到:以技术为中介的工作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新的社会等级制度。“技术政治学”。
四、技术与科学
技术作为人的理智认识与社会活动的中介与环节,本质上属于人的实践范畴;是直接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尤指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领域,标示着人类的生产技艺、活动技能或实践的规则、方法与途径。所以技术与科学相比决不是新近的产物,而是有了人类,有了人的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就有了技术。而且正是有了技术,才真正意味着人类完成从它的动物祖先所从事的动物性劳动,即所谓的自然劳动到人的劳动的飞跃。在这个意义上,技术是人类和动物的分水岭,是人类实践自我的决定性一步。正是技术性的劳动标示了人和动物之间、人的社会实践和动物的生存活动之间的本质差别。
所以,技术是人类亘古就有的,从最原始的技能到今天最先进的工程科学、生产流程和实验手段都可谓技术。它含盖着人类“为实现生产过程和为?社会的非生产需要服务而创造的人类活动的总和”。技术既然是人类的一种创造,它就是有目的的,是人类对自然的能动的控制、利用和改造;是人类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向物质世界自觉转移的过程。在这一转移过程中,它的中介性质决定它拥有两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它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技术都要符合自然的本性和规律;社会属性又决定其必然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正是这种限制又反过来决定一切技术都必然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经济上讲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从政治斗争上讲主要是战争武器的变革;从动力和实践工具的应用上讲主要是物质原料的变革。人类从利用石头发展到利用青铜、铁器、煤碳和电力,这既标志着人类技术史上的几次重大的革命,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几大发展阶段和发生重大转折的历史时期。因此无论是人类的认识还是人类的技术和实践手段都不会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止步不前。这样到了本世纪40年代,伴随着现代物理学革命和各门技术科学的综合性发展,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再次爆发也就势在必然。
第三次技术革命规模宏大、发展迅速、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进一步加深了科学技术之间的紧密关系,使两者融为一体。特别是原子能技术、电脑技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航天技术、材料技术,等都打破了科学家与技术员之间的界限。在这样一个时代,没有科学就没有技术,没有技术也就没有科学;科学家同时是技术员,技术员也同时是科学家。因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不拥有尖端技术的科学家就不会有任何作为;反过来不拥有科学理论的技术人员,也就不会掌握先进、发达、有实践价值的技术。所以,现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演变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推动了一个新兴的技术阶层的诞生,同时也完成了自身向技术人员的转化和技术人员向科学家集团的转化。
而科学则不同。它只是新近的产物。它与技术相比至少有如下差异:
1、科学是人机遇实践经验,抽象、概括出的关于自然和人的本质与规律的认识。
2.它是由科学的概念、术语、陈述、命题、定律、定理构造而成的一?种理论体系,具有逻辑性、简明性、系统性、预见性等特征。
3、科学对人们的行为、实践具有理论性的指导意义,是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和工具。
4、科学知识包含着很大的真理性。
5、科学知识也必然具有美学的性质。科学知识的上述特征不仅使其区别于一般的常识、经验和技术,也使其区别于人类拥有的其他知识形态:文学、艺术、游戏、神话、传说、巫术、宗教和哲学。
五、技术与人
自人类产生以来,就进入自我意识、人类思维、语言符号、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培养教育、生产活动等人类行为与人的生物机能一起作用于人的进化过程。结果,仅在几十万年时间内,人类就凭借自己的智慧,即其语言化、工具化、技术化、智能化、知识化和社会化等功能和实践使自身乃至整个地球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为了生存,不仅发明了新事物、新战略,并把这些发明传递给子孙后代,而且人类创造出来的这些东西,还反过来加速度地创造人类自身,并改变着人的进化路程。
换句话说,自从自然界把进化的接力棒交给人类,人类进化中的统治力量就不再只是自然界,也包括具有特殊智力和技能的人自身。使得人类在诸多方面获得巨大成功:发明了畜牧业、农业、工业;建造了乡村和城市;给日益增多的人口提供了衣食住行和生活用品;发明了医学拯救了无数岌岌可危的生命,延长了人的寿命;制造了发达的通讯和交通工具传播着人类文明,推广着先进文化,使世界上的许多落后部落迅速跟上文明步伐;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机器”增强和解放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创作和构造了无数的艺术形式,丰富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娱乐;又创造了各种社会机构和组织,使得人类日益变得秩序、辉煌和更富魅力。为此,安德鲁贩也裰赋觯骸叭死嗍鞘裁春徒岜涑墒裁床唤鋈【鲇谡渭业男形驼卧硕乙踩【鲇谖颐枪ぞ叩男翁R虼思际跎杓剖且恢殖渎魏蠊谋咎迓劬霾摺!? 然而,上述的全部技术作用都还没有能够真正改变人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人作为一个物种,还是一种纯粹的生物体。有史以来,人类进化基本上还是纯粹的自然人、生物人和社会人的进化。不仅如此,在思想观念和哲学认识上,长期以来,至少在工具理性和现代性思维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二元论和本质主义,还将自然和技术、身体和心灵、精神和物质,以及生和死等存在和范畴对立起来,分割开来,没有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
直至上世纪70年代,进入以电子传媒、虚拟技术和电脑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之后,一些具有后现代思维的学者才在哲学、科学和现实生活领域,开始倾向于利用量子生物学、DNA密码及意识破译、遗传工程、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以电子人、机器人、试管婴儿、克隆人、变性技术、整形艺术等尖端技术为契机,来弥合上述成对范畴的对立,来质问和挑战制造上述诸多存在分离的逻辑。指出:上述二元论的区分决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通过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世界观建构起来的。当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已经充分证明往日有关自然和技术之间的绝对差异只是一种陈词滥调。博大精深的高科技带来的社会发展的丰富内涵和无限远景,使得本质主义对自然和技术的区分不再可能得到支持,而且这种不可支持性成为20世纪涌现出来的一系列科学虚构和赛博虚构作品中的一种中心叙事。其中,至少有两种主题占据优势:一是技术正在革新、增补和替代人类原有的自然身体;二是技术也在日益远离或避开身和心、生与死相对立的二元论身体。换句话说,在那儿,技术,即便就其工具的外观而言,也不只是有助于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是要改变和替代人们的自然生活,比如基因工程、智力芯片、智慧遗传、器官移植、整形、假肢、变性、激进整容术、全面整容术、相异性的人工合成等,都是旨在将自然和技术、原生和再造融合为一,促动人类的进化历程发生重大转折,使其进入一个新的“后人类”时期。
这些新人类再也不是纯粹的自然人,而是经过技术加工、电子化、信息化、虚拟化和克隆技术形成的一种“人工人”或“人造人”。他是一种将人造器官、人造物件、电子器件、人工技术和人的自然肉体有机结合或重新再造的“人-物系统”或“人-机系统”。正是在这里,科学技术创造的物质财富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的日常生活,而且还要改变和替代人的自然生活;使处于相互竞争中的自然人日益变成自然和技术的共同产品,即更具竞争力、生命力、以及更具智慧和能力的 “机械人”或“电子人”。也就是说,当代高科技正在日益将肉体和物体、人体和机器、人脑和电脑、生命和技术、生物和文化相互结合,构成新的人体,使人类再也不是原先那个纯粹的自然肉体,而是对自然、机器和肉体的双重超越和否定。
当然,早些时候的“人造特工”、“人造美女”、“变性人”以及替换上各种人造器官或移植性器官的人都属于这类人,但是典型的后人类将主要指谓那些能够将机械、电子制品、电子软件和人体融为一体,以及利用生物技术、遗传工程、电子人技术和虚拟技术重新生产、再造、构建或组织的新人群、新人类,包括虚拟主体、虚拟社团、网络主体、网络社会,以及生活在虚拟现实、虚拟城市、虚拟环境中的一切真假和实虚相合的人。关于这种新人类,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许多科学家、未来学家和科幻小说家的认同与支持。尤其是许多从事赛博虚构的作者十分感兴趣地探讨了未来“电子人”的相关问题。比如英国学者马多克斯(T.Maddox)就将这种由自然和技术共同缔造的人称之为“后达尔文的生命概念”或“后人类”。
在这里,人类的肉体不再是原先纯粹的自然肉体或生物肉体,它被镶嵌进许多高科技物质、高科技产品,诸如各种人造器官、人造血液、人造皮肤、人造肢体、人造基因;精神也不是原先纯粹的肉体精神或社会精神,而是镶嵌进许多后天的人造精神、人造大脑、人造大脑皮层、人造记忆、人造思维,比如后人类的眼睛可以同时是一架照相机、摄像机,后人类的耳朵可以同时是一台收录机,后人类的大脑可以同时是一部快速和大容量的记忆与储存装置,总之,后人类的人将成为一个用后现代的科学技术全副武装了的人,因此后人类社会也必然被镶嵌进许多与人工技术、人造物品相关联的要素和成分。
比如在科学技术方面,20世纪以来新开发和正在开发的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发现与发展,都将会通过对人体或人类自身的改造而极大地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和文明进展。特别是21世纪有望创造出的、利用脑神经线路原理与结构的生物电子计算机,以及与生物集成电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生物电子技术,将会更好地改造人类、创造人类和服务于人类。今天正在兴起的基因重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生物反应堆、克隆技术,以及遗传密码的解读等,将会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和农业、畜牧业,应用于疑难病症的根治、人类质量的提高、遗传特征的改造,应用于延年益寿、器官移植、大脑嫁接。另外,新材料的发展,将会推动超电导合金和形状记忆合金的实用化变成普遍的现实;新能源的发现,也会给人类提供更多的物质和能量;至于飞速发展的空间技术,将会给后人类社会开发出更多和更新的生存空间。为此有人预言:新技术对21世纪的人类将产生革命性作用,其中利用“硅物质、电子、DNA、语言”等复合势力制造出的“超人”、“后人类”或有关人的“新形式”将会大大胜过迄今人们所理解的“上帝和人”。这种“后人类”,除了遵循一般的自然规律、生物规律和社会规律之外,还同时伴随着一种加速推动人类发展的技术过程。这种技术介入过程通常由三种不同的方式组成:一是通过基因工程或无性繁殖,二是通过技术种植或人工种植,三是利用虚拟技术制造虚拟主体、改造现实主体,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虚拟人和现实人合二而一。
不仅如此,今天美国微软公司康罗伊已经用它的不断改变的因数宇宙装满了一个信息极为丰富的头脑;诸如空气速度、海拔高度、进攻的空间方位、火力和目标等。拥有这种头脑的飞机,其武器投放信息往往是一个有关目标指定者、炸弹下落的路线、搜索的盘旋、射程和释放的暗示、武器的数量和计算等要素的连续的无意识的、冗长而枯燥的陈述。
基伯逊认为,这种从自然人到电子人的进步是必然的,因此也是人类必须接受的。这恰像拉克(R.Rucker)在其繁殖机器人的小说《软件》中,详细描述的:“人们完全能够合法地和合理地把这种秩序的人类,即机器人或电子人当作进化的强大潮流中的一种稀奇的,然而是不可避免的结果。”(Martin Dodge, P.204.)换句话说,“这种电子人时代的到来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它是自然界的下一个进化阶段。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人类一定会在不久以后就能够在他们的头脑中携带百万个字节的计算系统,进行直接的脑对脑的交流和沟通。另外,生活在那个世纪中的人们还能够改变他们的身体,以适合于他们所喜欢的衣服。”(W.Gibson, P 138.)
当然,人类的这种进步并不是只有一条途径。比如斯特灵在《圣火》一书中,就探索了用一种医学和工业的复合体来控制社会的可能性。这个复合体可以决定谁能够接受延长生命的医学待遇。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必将是:一种延长病体的自由生命的价格是相当昂贵的。通过这种复合体,一种后现代的人性将被强加给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且所伴随的条件是由跨国公司统治的自由意志的资本主义。
关于第三种有关人类主体的探究,不仅主张利用电子技术、器官移植或人工智能来改造人体,而且主张后现代技术的目标是超越身体,放弃身体,以便在机器中实现身体的不朽,让技术使人类不朽的梦想变为现实。届时,自然和技术之间的界限完全变得模糊,以至于连人类自己都难以区分究竟何种事物属于自然,何种事物属于技术。而且总有一天,人类的头脑将最终被转换或被转变,即从保证我们的物质身体得以生存的肉体性实体转变成为纯粹智力性的电子实体。这时侯高度发展的人类技术将完全摧毁人和机器之间的区分,而且从此之后人类也将不再需要满足这种老的动物的食物、掩蔽处和性。
特别是在符号化、数字化、信息化,以及主要是借助语言打造出来的虚拟主体、无性别主体的隐蔽状态中,现实中的两性关系、两性界限几乎完全模糊不清,性别角色在虚拟的舞台中不再被大家看重,因为起作用者、行为者完全是“代号”、“代码”、“概念人”或“电子人”,而不是现实中“强悍”的男人和“柔美”的女人。
概括上述对于科学技术与人类进步之间紧密关系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人类走进一种新的社会空间关系中的时候,可以说是从根本上重新改装了现代主义者的思想。特别是赛博空间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变形力量,它瓦解了许多现代主义者的思想系统。它常常在许多层次上,弄得现实和虚拟、公众和私人、地方和非地方、自然和技术、精神和肉体、生存和死亡、天性和文化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当然这不是说,这种瓦解和破坏是件好事,正如同我们已经概述的,一种后现代社会的逻辑结果常常是强化了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发展。
六、后现代技术
所谓后现代技术就是指当代的最先进技术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它与后现代科学、后现代艺术、后现代思潮紧密相关,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新结构的组成、破裂人格的整合、文化形态的复魅,技术的艺术化作用,以及人性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后现代技术既涉及到新技术革命的问题,也涉及到技术的异化、技术的道德属性、新技术如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如何使最尖端的科学技术的创造、利用和普及成为万能的高水平的文化知识,并演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自觉行动的问题。
1.后现代技术的基本特征:
1)后现代技术的首要内容,在21世纪将主要表现为“人类意志的无限性向语言本身的迅速扩展”;即“未来的一个世纪是在语言方面,根据最佳表现向无限的领域投资的世纪”。与作为社会契约的全部内涵的语言相比,金钱只构成语言的一个可以进行说明、支付和信用的方面,一个对时间和地点的差异性进行有效利用的方面。金钱不再对语言具有支配地位,而是语言,即计算机语言在全面地支配着金钱,即谁掌握语言谁就拥有金钱。这也是今天“知识经济”的由来。届时各种货币都变成计算机软件的一个符号,不再具有现存的各种物质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后现代的理想:多样性、灵活性、不确定性、速度、变形的能力、聪明、苗条、警醒、操作、管理,也都将首先围绕语言本身的性质进行。现代社会是权力和金钱的社会,而后现代则是拥有语言和利用语言的社会。现代社会是权力和金钱高于舆论,而后现代则是舆论高于权力和金钱。一个人拥有的语言的质和量将是评价其成功和价值的主要标准。
2)针对人类历史上历次技术革命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的现实,后现代技术的拥护者首先反对将科学技术用于政治和经济掠夺,以及屠杀人类同胞的所有战争。由于工业化社会,出自纯粹功利目的的技术竞争,已经导致技术的异化和压抑人性的专家决策怪圈;看看,眼下我国在石油、煤炭和各种矿产资源上的巨大浪费,大面积森林的乱砍乱伐,土壤的严重流失、沙化和盐碱化,已经远非现代技术所能解决;相反,依靠现代化工具原来需要20年能砍伐完的森林,现在2年就可以将它从地球上消灭;原来能开采50年的煤层,在“产量承包”的功利动机指引下,依靠先进的开采技术,20年就可以将一块巨大的煤田糟蹋完。因此在后现代,人们必须多研究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关注远景性建设和再生性生产;要认识到人类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毕竟是有限的,而大自然的流徙和变迁却是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因此后现代人类对于任何一项技术的推广和使用,都将持更加谨慎小心的态度,尤其要防备尖端技术被世界疯子占有和滥用。
3)后现代技术对于人脑的进一步解放,可以唤醒和激发出人类新的智力。特别是今天电子记忆仓库,省去了我们头脑的记忆作用,不仅会进一步强化我们的大脑的创造性、虚构能力和想象活动,而且会促使我们的整个神经系统发展出新的功能。就像我们的灵长类祖先用手抓取一根树枝或石制工具时的姿态,导致人类产生超越其肉体的智慧一样,后现代技术,包括脑功能的修复和移植,对于人类智力的改造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其神奇性必将使人类在其进化史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4)后现代技术与人文科学、人文方法以及各种后现代思潮将融为一体。技术将失去它往日的单纯性和朴素的工匠性质,而变得日益成熟,并受制于整体的文化背景和各种人文因素。比如哲学中的“经济思维原则”、艺术中的“极简主义”都将被后现代技术吸收。具体地说,在后现代技术中,能用一个符号执行操作就决不用2个,能用3个支柱的建筑就决不用4个。一切都从简单性出发,竭力去除烦琐和复杂,这是符合实用主义的效用性原则的,也是符合朴实、简单的宇宙本性的。但是它却不会使得世界变得单调、齐
一、枯燥和乏味。它只是旨在促进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变化。与经济思维和极简主义相伴随的有思维的创造性、丰富的想象力、自由的选择范围,以及灵活多样的变通形式。它通过突出事物的个性来表现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对称性和有序性。后现代技术将进一步表现现代科学揭示的客观规律所拥有的简单性、有用性、普遍性、精确性和逻辑一致性。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简捷性只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千姿万态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所以极简主义不是要现实的人们回到无衣无食、无车无房的原始社会,只是想要人们摆脱或悬置现实中束缚人类自由、人类情感和人类实践的各种主观臆造物,各种烦琐哲学、各种关系网、疣赘物,轻装上阵,无忧无虑地工作与生活。到那时,人类的发明创造能力和直觉想象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各种人造物都会涌现于新世界,类似活动操场,组合式、快速型和临时性建筑,世界通用的语言机器,超级营养品,进入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基因大夫,集中文理农工医等全部学科教学内容的学院式电脑,无教授大学,智能机侦探和法官等眼下还是不可思议的对象,在后现代技术时代都将变成现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学家将在这个故事的关键性阶段介入,而且将执行另一种功能揪将科学成就转变为一种新的生活观和宇宙观。”[1] 届时,一切技术将不仅具有善的属性,而且具有美的属性。在最高的真和最大的善的统一性中体现着艺术的和谐性和美的规律性;就像“数学是诗体的逻辑”一样,将使技术变成艺术的一种形式,使技术成为“自由的生命表现”;使人们在技术活动中就像在游戏活动中一样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乐趣;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劳动变成体力和智力的游戏。”[2] 并从此结束劳动异化带来的肉体痛苦和精神创伤。
2.技术为新人民服务:后现代,“超人治国论”、“技术官僚计划”的病毒将被根除,人类将普遍往更人道和更民主的方向发展。那时的科学技术是实实在在地走向民众,为“新人民主义”服务,而不是只为少数富人服务。因此我们谈论技术的异化作用,并不是旨在取消技术。技术是取消不了的。没有技术,就没有人类;没有技术的发展,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
强大的经济必然带来巨大的政治影响,这完全符合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一个社会制度的好坏,一种生产关系的优劣,归根结底要看它能否适应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不仅过去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今后技术依然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新的科学技术将更加证明人:凡是人类能想到的,都能做到,鱼人、海底世界、白昼长照的日光,生物工厂,设计的人体,能恋爱和结婚的机器人,模拟环境,精简的家庭,群居村等,将应有尽有。无论什么时候,谁拥有技术,谁就能占据世界,谁就能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确立新的国际秩序。
只是由于历史是人民撰写的,一切科学技术归根结底都是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1] 因此它不仅永远隶属于人民,更应该永远地为人民服务。很遗憾,今天的人类只是看到科学技术的正面效用,没有认识到其异化作用必然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那些高级的专业能力和可用于高速有效地指导人类具体行动的知识,例如构成20世纪“技术中心社会”一个最重要方面的信息技术,不可否认由于普遍使用数字程序的声音信号和光线信号以及大众媒体资料,正在伴随着整个人类活动,甚至整个物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普遍化,而变得一天比一天重要;今天在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日益普及的办公电子化、生产电子化、教育电子化、金融电子化,都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数字化和电脑化时代已经到来;证明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正在与日俱增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理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证明人和世界的关系正在日益受到数字化的控制;而且正是这一“数字化”概念,将引发出无数的疑团和反思;使人类更加坚信由人类智慧凝结而成的科学技术,比如眼下正方兴未艾的远程通信和全球网络,将会构造出新的民主、新的自由空间、新的社会化和新的同事关系;微电脑化将会给个人带来高度的自治和更多的自由,电视和影像将会激发和唤起个人更加强劲的创造力。
但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正是这种革命性的信息技术构造出一个由大量幻想、人造物、虚假的表象组成的变形的和扭曲的社会,比如普遍的网络化将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自然的沟通,荧屏和自动机将会强化对工人和消费者的压制,激发经济危机和社会空虚,加剧第三世界的依赖态度;另外,由于机器人、自动化办公系统和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广泛使用,造成对工人的排挤,“不仅彻底地推翻了劳动分工,还会导致全球性的就业危机。”[1] 至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同信息技术一样,在给人类带来希望的同时,也会因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造成人们的巨大惊惧和恐慌。
因此后现代技术要想真正做到为新人民服务,就需要在结束痛苦、卑下、重复劳动的同时,杜绝人类沦为机器的奴隶,变成电脑化工厂的看管者;在个人命运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支配,拥有更多的空间自主权的同时,防止信息通讯专政、文化专政和电脑对于官僚体制与军事帝国主义起到的强化作用;在满足人们的一切欲望的同时,要预防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以及失业状况的恶化;在可以随意选择后代和随意选择怀孕时间的同时,要杜绝人权剥夺者或拥护者的大量出现,严防人种的威胁和不平等进入遗传分享的自然体系;在进行遗传工程的同时,要严防毁灭性病毒、退化变异的产生和人体的退化;在消灭饥饿、灾荒和减少疾病的同时,要防止贫穷国家的人口爆炸和有限资源的无节制滥用。
只是这里,人民的概念应该重新定义,那就是,它不只是应该指谓传统意义上的所有的劳动人民,包括今天的蓝领阶级,更应该指谓所有的知识分子和白领阶级,只是它不应该包括那些破坏社会文明、阻碍社会进步、损害世界和平的人,更不应该包括那些贪污腐败者和官僚主义集团。新人民就是指具有全人类意识,也乐于为全人类服务和作出贡献的人。因此,所谓技术为新人民服务就是为整个人类的进步事业服务,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和繁荣服务。这样一来,后现代技术将带有鲜明的真理和正义的性质,它决不纵容作恶,决不为邪恶服务;一切技术都将带有爱憎分明的道德属性。科学技术人员和人民群众将一起拒斥那些有可能损害人类整体利益的恶技术,如原子弹和各种毒品的制造技术等。当然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本身并不带有恶的性质。不是有专门制造毒品的技术,而是不要把技术用于制造毒品。但是任何技术一经专门用来为某种恶行服务,就可以把它归为恶技术一类,诸如偷窃和抢劫技术、拐卖儿童和强暴妇女技术、诱供和逼供技术等,都可谓是恶技术。所谓为新人民服务,主要是发展善技术,即主要是将技术服务于人类的善德善行。
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策略与方法
作者: 来源: 时间:2009-6-12 15:59:02 阅读133次 【大 中 小】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以来,如何在教学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就一直成为教育工作探索的问题。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成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特别是通用技术,有着丰富的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内容。它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浅谈拙见,以供参考。
一、掌握技术语言特点,开发语言文字智能
语言文字智能是指有效的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人类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就是语言的产生。在通用技术中,我们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1、明确技术语言的涵义,能读懂一般术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技术语言具规范性、专业性,如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叫压强,在工程中,称为应力。学习技术语言重在耳濡目染的环境,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内容的阅读材料,如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各种形式的产品说明书,技术发展中的人文趣事,某个技术发明的背景知识等,使学生熟悉技术语言涵义和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阅读科技类文章的能力。
2、通过设计理念、设计思想的交流,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这是形容一些人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一句俗话。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例如,可以举行产品设计交流会、产品发布会、对某个技术产品使用情况的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交流的能力。
3、学会写简单的产品说明书和技术试验报告,培养学生文字的运用能力。技术语言同文学语言不同,文学语言往往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色彩,而技术语言更强调实事求是。技术试验报告、产品说明书必须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在技术与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从模仿开始,学会写试验报告、产品说明书等相关的技术文本,学会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事实。
二、学会设计表现,培养视觉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对结构、空间、色彩、线条和形状的感悟能力。在通用技术中,图样、模型和符号也是一种技术语言,是培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很好载体。不管是把设计的产品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看懂,还是理解产品,了解产品功能,都需要会绘制和识读各种形式的图样,有的还要制作出它模型。草图通常可以很好地反映产品的外观,它能把设计思想变成一种可以用来与人交流的直观形式。图形在传达物体的尺寸、形状及功能方面比语言更有效,而模型能有效地将设计理念变成三维的现实。
1、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各种优秀设计产品的图片、实物、模型,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产品形式是产品的功能、科学技术及艺术内容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通过产品的形状、材料、结构、质感、色彩以及加工工艺等因素构成。在产品设计中,设计者需要凭借良好的比例感觉及判断,合理地运用美学原则,从而使产品造型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因此,通过对优秀设计师产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视觉空间智能。
2、利用教学中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立体造型的能力。例如,在会制草图时,需要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了解什么是视平线、什么是视点,需要掌握圆、立方体等一些基本形体的透视图画法。在三视图中,有这样三句话,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形象地表达了物体的三维空间关系。培养学生绘制和识读一些简单的技术图样,能培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
三、加强动觉训练,提高身体运动智能。
技术课程是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学生的“做中学”和“学中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课程是在操作、行动中进行的课程。
首先,教师要规范演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映象。学生在从事任何学习活动时,总是需要有一定的动作映象来调节其行为方式。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加工具进行加工,如锯割、锉削等等,这些操作都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同时也需要定的技巧。在操作一定的大型机械时,如各种机床时,还需要做到安全操作。教师首先要规范操作,让学生了解“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动作的完整的映象,让学生正确模仿。
其次,尽可能克服困难,让学生有机会动手操作。学生的运动智能只有实践中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离开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运动智能就成了无源之本,无源之水。从人的生理功能来看,手和脑之间存在着双向传导的密切关系。手使脑聪明,脑使手灵活,动手能力和动作思维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在技术与设计中,要注意使学生的左右手都能有机会参预活动,促进左右脑得到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运动智能。
四、开展合作学习,塑造人际交往智能
加德纳认为,人际关系智能是“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人际交往智能是人的智能最重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与人的交往与合作中对他人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据此作出的反应。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培养人际交往智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产生对合作学习的积极态度。当今世界的任何一项技术的发明与创新以及生产与运用,可以说,都离不开合作,合作不仅是人类的生存方式,而且还是人类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自如的合作学习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使学生之间愿意沟通,愿意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
其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学会合作。合作技能包括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意见并适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从别人的语言、行为中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向,并能据此对自己做出适当的反应和调整;善于坚持原则,说服别人,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等等。
再次,创设各种形式的合作的机制,让学生参与合作。从师生关系看,合作的形式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从合作的群体看,合作的形式有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组与组之间的合作、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合作。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应该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参与合作,这样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为学生树立人际交往的典范。
五、学会创新,培养数理逻辑智能
技术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思维。逻辑思维的特点是以间接的、概括的、抽象、线性的方式认识事物。在技术领域对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和决策离不开学生的逻辑思维。此外,在技术创新中,还有一种思维方式特别重要,这就是艺术思维。艺术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它是一种非连续性的、跳跃性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例如,设计师在进行形态创造时,需要从自然界的有关形态得到启发,运用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将其中的美的要素提炼和抽象出来,创造出新的形态。世界著名设计师丹麦的雅格布森设计的蛋椅 就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发散性、聚合性和综合性。例如谁在很短的时间内举出“回形针”的用途越多,说明他的思维流畅性越好。设计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用品,用发散思维去探索折叠方式就会有压、折、卷、套、组装、伸缩、充气、扇形、风箱等。有发散就有聚合,在众多的设想中进行有条理、有组织的定向思考,从中找出最佳方案,这就是聚合。要优化某个生产的流程,需要对工期、工艺、成本、技术、质量等各因素进行分析与比较,最后综合思考,才能形成最佳方案。
六、做好技术试验,开发自然观察智能
技术试验是一种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是技术的研究手段之一。技术试验需要对试验对象进行观察、测量、归类和分析。在技术试验中,要求学生手做、眼看、耳听、脑想,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试验中怎样观察,培养学生有序科学的观察方法,设计好试验记录表格,引导和激发学生尽可能用各种方法、材料做试验,观察和比较试验结果,体验做试验的乐趣,从而提高观察智能。
除了做好实验室中的技术试验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技术的运用。如可以让学生调查家乡的桥,各有什么样的结构,培养学生对技术的敏锐性。
七、改革评价制度,发展自我认知智能
评价具有导向作用,不同的评价观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导向。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评价,特别是科学领域、语言文学领域的教学评价,是以评价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主要内容。普通高中的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改变单纯以标准的智商测试和学科成绩考试为主的评价观,建立多元的适合技术教育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
1、强调质性评价,定性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多种智能,并且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例如,同样的设计表达,有的人善于用文字,有的人善于用图样。质性评价的特点就是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在技术课程中,我们提倡除纸笔定量测试外,还可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试验报告以及学生作品等多种方式的评价,给予学生发挥各自长处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技术学习上的能力以及存在的偏差,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
2、注重过程,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主张评价应成为自然的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应在自然的、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例如,在做技术试验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拟写出试验方案,确定试验要点、步骤和方法,在试验中不断自觉检查评估,及时改进修改方案,试验结束进行反思,分析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3、强调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认为,虽然让学生学习共同的知识是重要的,但让学生学会找出自己的强项,追寻他们自己喜欢、有可能成功的领域,其重要性不亚于前者。学生成为评价中的一员,强调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互动,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的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认识自己的能力及教育自我和他人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通用技术课程中,我们要积极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环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学习内容,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的新的课程。
第四篇:教学设计与实施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与实施心得体会
教学设计与实施心得体会1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大胆创新,采用反常规教学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下是我阅读后的几点心得:
一、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无论多么好,长期使用学生都会产生单调厌倦之感,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精当选择。《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在课堂设计上就根据不同的内容来采用了多种多样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是让教师以灌输式的方式把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真正融入了课堂,做了课堂的主人。
二、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任务型教学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通过阅读,我明白了任务型教学是双边或多边的交互式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三、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自由表达意见”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新理念,也是我们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读了《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让我知道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优点和不足。书中的教学设计重视了学生的差异性,照顾了全体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发言了我们才有可能更好的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因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更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问、敢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四、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
此学习内容在教学设计时切实做到了以人为本,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等放在了首位,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中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上,然后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最后在作业设计时再加以巩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一定会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读一本好书,如同饮一泓清泉,甘之若饴;读一本好书,如同饮一杯醇酒,闻之欲醉;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个多年未见的好友倾心交谈,快意平生;读一本好书,如同聆听一个长者的教诲,受益匪浅。在这本书中,我收获的是累累硕果,我相信在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有借鉴的。
总之,面对新课改,我们教师应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的更新与文化素养的培养,要具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改进的能力,不断研究、创造、发展、丰富数学教学方法,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与实施心得体会2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xx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xxx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xx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xx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xx《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xx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设计与实施心得体会3
小学英语会话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交际能力,提高会话技巧,最终习得并自如驾驭语言能力的过程。通过学习和实践,在英语教学中会话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这是英语教学所必需的。人教版英语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三年级学生年级小,较高年级的来说心理障碍和怕羞感少。这是培养孩子开口大胆说英语的条件之一。还有我们所用教材生活性很强,具有科学性、趣味性、亲近性、实用性,被我们广大师生所欢迎。这又引导学生主动开口说英语的有利条件。因此,教师抓住时机,充分运用教材,从起始年级,培养学生会话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会话能力呢?
1、教师应该发挥“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用“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是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客服怕说英语的紧张心理,开创敢讲英语、争讲英语、爱讲英语的局面。
2、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利用一切媒体(图片、实物、玩具、幻灯、摄影、录音等等)创设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置身语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口说英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说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教师要从课内到课外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语言实际机会。如组织语言游戏、竞赛,排演英语文娱节目。强调师生间、同学间用英语问候,要求学生把英语用到生活中去,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小红花”、“sticker”的奖励等等。
培养学生英语会话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教学,需要我们教师长期坚持,不断创造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与实施心得体会4
通过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这个课程,我明白了这个课程主要是对课程的设计提出的要求。文章结尾的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教师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让学生看清核心概念是很重要的。围绕核心概念,按照数学思想指引的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应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把从老师那吸取到知识自己再体验加工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不是满堂灌。这样的话学生对新学的知识可以有深刻地体会,并且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这样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数学的目的了。
二、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
以往上课时一般都是注意到这节课目标没有考虑到以后在其他方面都能用得到,只认为只要暂时掌握这个单元的知识即可,谁知在以后的学习往往都有紧密的联系。例如因数倍数的知识点到了分数这方面的就要用到了,由此可以看来许多知识点往往就是个基础,我们要把这个知识点打好了,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对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是非常的必要的,我们并不只是单单看现在的还要开未来的,要高瞻远瞩。
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这个从实际出发的观点,非常的认同,每一班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点和相同点,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进行设计,过高让学生二丈摸不到头脑,过低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没有一个探索的动力。所以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这样才能有效地收到教学效果。
总之,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我们要高瞻远瞩,要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能把数学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设计与实施心得体会5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先决条件。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的质量、课程的落实。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把握教学设计的重点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这都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次“领雁工程”的教学设计课的探讨,我获益匪浅,在此谈谈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我认为教学设计的重点,不管是确定教学的目标,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实它都是要教师明确本堂课,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以及解决学生什么问题。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握下面三个问题
一、立足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不同,特别是城乡学生的差别就更大,教师在教师设计时,就要考虑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设计,而不单单是考虑课程设计的安排和进度。比如在引人各种方程的教学时,我们可能都会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各种方程,然后引入方程概念,但是如果在创设情境时设计的问题过高,就会影响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偏移难点,而且会影响教学进度。
二、挖掘教材
数学的许多概念、定理、思想的教学,都是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握一个总体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渗透。比如在七下“4.1二元一次方程”中例题教学,例:已知方程3x+2y=10。
(1)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2)求当x=2,0,3时,对应的y的值。
对本例题(1)中的变形是已经学习过的整式变形,对于变形的结果就是学生今后要学习的一次函数解析式。而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性,刚好体现了一次函数由无数个对应点组成的关系,这也是两者之间的一个联系,也是这两者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把握课堂
学生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但学生的情况教师不可能都会事先预计好,因此教学中必须要对学生的上课即时表现,做出合理的处理。比如在有些举实际例子时,教师就要好好分析学生所举的例子。如:在分析“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时,学生举例:气球从一个平面吹成一个球体。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知识还不深入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辨析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就要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当堂的分析,假如这是教师要是没有能力当堂解决的活,可以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比如一起讨论,上网查询,暂时搁置等。总之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地调节教学设计。
第五篇:《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教学设计
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介绍
本节是在学生对控制系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具体的阐述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的辨证关系,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也是控制系统的具体应用章节章节。为以后学习的控制系统的设计等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的各方面因素 能力目标:能结合身边的案例找出干扰的因素,并作出分析。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一个控制系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并能从物性到理性过渡,能对学习与人生产生干扰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分析干扰在控制系统的影响,反馈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难点:干扰系统的全面分析,反馈环节的使用。【教法设计】
本课通过“案例分析法”,采用启发式、讲述式、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努力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逻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自己建构出本课的知识点。【学法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对控制系统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控制的干扰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好奇心较强,思维活跃,虽然他们的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但根据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还是很容易接受本节课的内容。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分析案例——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思维扩展”。【教学资源准备】
/ 4
教学相关资料的准备,包括文本(骑自行车的干扰分析,学生生活经验)、图片(各种自行车图片、影响因素图片);教师演示教学课件。课件容纳一些图片和例子说明。
图片可以从网上下载,也可以把书中照片用数码相机拍摄,通过电脑处理后使用。【教学策略】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教师讲授,媒体演示,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思考、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策略。2.教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做一个简单的调查:每天上学骑自行车的感受?乘车的感受等?
在送乘飞机出行时,为什么不能说祝你一路顺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大部分同学应该是有风的影响,从而联系到本节课的内容:干扰因素,同时乘车也有干扰,而且不论是骑自行车还是乘车干扰因素不止一个,有主要的,有次要的。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研究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新课教学】
1、干扰因素
本环节通过对二个典型的案例的分析,由学生归纳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再联系实际生活,由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证明他们的观点。案例一:逆风中骑自行车。案例二:飞机飞行。
结论:在控制系统中,干扰因素一定有,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有若干个 案例三:战士在大风大雨中进行射击练习。
/ 4
扩展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说明“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是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
马上行动:对电冰箱这个系统的分析,干扰因素,对干扰因素的控制,扩展讨论:通过分析,增加对电冰箱的了解,进而了解生活。
案例分析:电视机的工作。从学生看电视的经历来分析,引导,让学生从电视内容中走出来,关注电视的相关技术与控制。
对于城市的学生可以分析自动扶梯的升降控制,农村的学生可以分析蔬菜大棚的温度控制。
结论:干扰因素有时要控制,有时还要利用。
让学生讨论,生活中的一些个干扰因素,哪些要克服?,哪些可以利用?哪些干扰不能克服,也不能利用?
2、反馈 什么是反馈?
从学生的学习、考试与同学、老师的交流来谈反馈。
还要以自行车为例,风这个干扰因素,对骑自行车的人产生的效果,来分析反馈的定义。画反馈的方框图:
分析几个反馈产生的影响,画出反馈的示意图。至少要练习四个,加深印象。骑自行车,电冰箱工作控制,驾驶员开车,某一次考试与成绩。
通过这些分析,得出结论,反馈对系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引出下一个知识点)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
从反馈的方框图中,进一步的分析就可以理解了,关键是方框图的应用。可以用书中的案例,但如果使用书中第一个案例一直分析下来,使教学有一定的连续性,再结合书中的例子,加以提升,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书中的两个案例较
/ 4
专业,学生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分析起来难度会大一些。此处建议以电冰箱为重点来分析。
关键:找了一个主要的能检出变化量的干扰因素,结论:能克服外界干扰,使被控量在给定值附近。扩展:控制的范围大小,控制的速度,是现代高科技的体现。●冰箱温度的控制范围,电脑CPU的温度的控制范围。●运动物体的控制。控制的范围,控制的速度均不一样。
3、功能模拟方法
用手动控制代替自动控制的方法,控制器代替人脑实现了需要的控制,执行器代替了人手实现了控制功能,检测器代替了人眼实现了检测的功能。结构模拟与功能模拟:
模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重要的认知方法。功能模拟是要求模型和原型之间在功能和行为上相似。用模型实现原型的某些功能,模型本身就是研究的主要目的。即主要研究用什么样的模型去实现原型的某些功能,从而为人类创造出有用的技术系统。
4、黑箱方法
中医看病的方法。买西瓜的方法。通过这两个案例的分析,了解对无法打开与不能打开的事物内部的认识的方法,这样的方法的应用还有哪些,让学生充分的去想象、分析。【课外拓展】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我对本节课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分析的问题做以简单的总结,并以“电冰箱的控制原理”的案例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全面的、辨证的分析问题。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