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珍14《梅兰芳》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4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玉珍14《梅兰芳》 教案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玉珍14《梅兰芳》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篇:王玉珍14《梅兰芳》 教案教学设计

24梅兰芳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句、句子的含义。让学生了解梅兰芳的爱国之情,并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趣,引导探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4课《梅兰芳》,感受他的爱国情怀,领略他令人感动的一幕幕往事。(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教师出示‚自学要求‛。1.请把书翻到122页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自由读,一边思考:

思考课文围绕梅兰芳的爱国之情写了哪几件事?哪几件事写得详细具体?

2.随时板书:拒绝播音 拒绝登台 香港拒演 蓄须明志 自伤身体? 3.这后三件事具体赞扬了梅兰芳具有?(具有爱国的精神民,民族气节。)

4.对于梅兰芳的事,我国著名的画家丰子恺先生是怎样评价的呢?请在书中找一找。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说明什么?(过渡的作用)(具有爱国的精神民,民族气节)

5.出示课件 著名画家丰子恺曾慨叹:‚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 1 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作为当时的中国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便是其中之一!

过渡:下面我们学习(5-14)自然段,看看他有怎样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的具体的表现?

三、品读感悟,个性解读。

出示课件:学习第三件事:香港拒演

1.在哪个自然段?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5.6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梅兰芳爱国情怀的句子。

哪句话可以感受到梅兰芳的爱国情怀,在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带着体会去读。抓住重点句子理解:‚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他的选择表现出他怎样的品质?

理解具体表现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唾手可得‛‚不屑一顾‛,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

2.句式练习,加深,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梅兰芳还会遇到哪些困难?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出示课件句式练习。

他宁愿____________________,宁愿_________________,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3.指名回答,齐读‚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所以课件出示:‚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用怎样的语气读?(坚定的语气)。

过渡:然而面对日军三番五次的邀请,怎么办呢?

学习第四件事:蓄须拒演,学习梅兰芳在蓄须拒演中爱国情怀 2 的体现。

(1)图文结合,深入理解。

教师出示蓄须前后的图片,进行对比理解。

学生汇报:‚一旦他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了。蓄须之后梅兰芳就不能登台了?他面临怎样的心理矛盾?指导11自然段。语气较重语速稍快一点。把梅兰芳心中想狂歌飞舞而不能唱的忧虑比作无法冲破阻隔的洪流。再现他的悲痛的心情。更加体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然而须蓄并不能使日军善罢甘休,怎么办呢?

学习第五件事:自伤身体,学习梅兰芳在自伤身体中爱国情怀的表现。

(1)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默读13自然节找到重点词语‚斩钉截铁‛、‚良苦用心‛进行理解。

教师抓住‚良苦用心‛提出:他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

(2)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师指导朗读(读出人物的斩钉截铁,读出人物的良苦用心)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节。

教师激情导语:是啊,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大义,梅兰芳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梦想,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赞扬了他具有坚韧的精神,认定信念始终坚持。做到了坚韧不拔。

(1)学生齐读课文,谈自己的理解。(2)教师讲解,学生体会。

四、通读全文,整体感悟。(1)学生自由练读

3(2)指名读文。学生汇报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

五、情感升华,激情总结。

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老师即兴做了一首小诗,就让我们以这首小诗来结束全课。(齐读: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拒演举债八年整,梅兰芬芳四海扬。)

六、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结合学习链接和资料办一份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手抄报。

总结全文:

1.你从梅兰芳身上体会到什么? 2.梅兰芳崇高的民族气节是通过哪些事情来体现的?

第二篇:歌唱家王玉珍简历(推荐)

歌唱家王玉珍简历

王玉珍,女,湖北仙桃市人,生于1935年,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中文名 王玉珍 民 族 汉族 体 重 49kg 出生日期 1935年 毕业院校 中国音乐学院 主要成就 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授

国 籍 中国 身 高 165cm 出生地 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沙湖镇 职 业 演员 代表作品 《洪湖赤卫队》、《刘海砍樵》 目 录

1人物生平

2登上演艺事业的巅峰 3晚年生活淡定而充实 1 人物生平编辑

王玉珍,女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先后在歌剧和 电影 《洪湖赤卫队》中扮演女主角 韩英,并以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唱红海内外,成为中华民族红色经典旋律。1981年在中国 音乐学院任教授,民族声乐研究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联副主席。第三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八、九届人大代表,现居北京。

1959年、1961年,王玉珍分别在同名 歌剧、电影《 洪湖赤卫队》中成功地扮演了女主人公韩英,自此红遍大江南北。她塑造的女英雄韩英,成为几代人记忆中的经典形象之一;她演唱的《 洪湖赤卫队》中的“主打”歌曲《 洪湖水,浪打浪》,更是在神州大地传唱了半个世纪。而王玉珍此后的人生旅程也处处打上了鲜明的“洪湖”烙印。

误打误撞踏上表演之路

1935年出生于 湖北 沔阳(今 仙桃市)沙湖镇一个贫民家庭的王玉珍,小时候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以舞台为生的 艺术家。在她幼时的记忆里,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贫穷和饥饿。她记得有个礼拜,家里没有菜吃,每天都是豆瓣酱拌饭。这样的情形还算好的,更糟的是揭不开锅的时候。因此,她那时的愿望就是能够吃饱饭,自己养活自己。

自小随父母来到武汉,武汉解放后,14岁的王玉珍报名去武汉硚口区文化馆学习缝纫,想掌握一门手艺,自食其力。结果学了两天,自小爱唱歌的她就被旁边办的歌咏班所吸引,便大胆地向老师毛遂自荐,在试唱了一首歌曲后,老师认为她的嗓音条件不错,就收下了她。不久就赶上1950年国庆演出,她被分配演《小放牛》中的小男孩,结果表现出色,被推荐去考 湖北省文化艺术团。

王玉珍还记得,母亲刚开始不同意她去投考,但最后还是拗不过王玉珍的坚持,答应了。在王玉珍从 汉口去武昌投考的那一天,母亲从箱底摸出一块银元,递给她,说:“考不上,就回来。”但运气又一次眷顾了王玉珍,在歌咏班同去考试的四人中,只有她一人被录取。她的歌唱之路由此正式开始。

一进文工团,王玉珍形容那时的感觉是“如鱼得水”,整天笑嘻嘻的。这个从贫民家庭走出的女孩子觉得自己有职业了,翻身感特别强。在团里,服装、道具、灯光、跑群众,无论什么杂活,她都愿意干;戏曲 里的唱、做、念、打,楚剧、汉剧、川剧、河南梆子,她样样都学。她说,那个时候练功特别苦,“练功时,腿真是疼得要命,我们就一边嘴里喊着黄继光、邱少云这些英雄的名字一边练。当时我们受的是革命主义教育,不怕流血不怕流汗,所以什么苦都能吃。”正是这段时期如海绵吸水般的学习和积累,为王玉珍以后的演唱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这段时期,王玉珍的舞台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出演改编后的楚剧《秋江》和《 刘海砍樵》。她的演出,被认为“唱功扎实,舞台动作自如大方,举手投足间很有韵味”。

这个时候的王玉珍,“小荷才露尖尖角”,她在等待绽放的那一刻。

含着眼泪演“韩英”

1959年,王玉珍艺术才华闪亮绽放的时刻来到了。这一年,为了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十周年献礼,王玉珍所在的 湖北省地方 歌剧院创作了歌剧《 洪湖赤卫队》。王玉珍回忆说,为了能更好地表现这部 歌剧,团里的领导、编剧、演员都去 洪湖地区收集素材,体验生活。在那里,他们听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她说,本来韩英的原型是男的,但从艺术角度上看,不太好表现,不容易打动人,后来就将人物性别改成了女的。后来有人认为韩英的原型是 贺龙的姐姐贺英,也不对。她说,之所以取名“英”,一是在唱腔上比较响亮,二也是想借鉴点贺英的 气概。

当时团里对主要角色扮演者采取了公开竞选的办法,谁演得好就由谁上。结果,王玉珍以其深厚的舞台功底、明亮甜美的音色拔得头筹,担任韩英A角。

王玉珍说,在饰演韩英的过程中,她也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刚开始我并不喜欢这个剧,认为剧情太简单,没有起伏跌宕的剧情。”但在深入 洪湖革命根据地生活,听老革命、老红军讲述当时的革命故事和经历后,她重新阅读剧本时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听到这些烈士的故事之后,我觉得每一句台词,每一句话,都不是口号,或是一种台词,甚至是用他们斗争的鲜血来凝成的。”她说,那时他们常常是含着眼泪化装上台,渐渐地,韩英的形象在她的心中越来越丰满,她开始用心贴近这个角色。登上演艺事业的巅峰 编辑

歌剧《 洪湖赤卫队》的第一场演出被安排在洪湖地区。结果,大获成功,洪湖人说:这是我们的戏,唱的是我们的歌,讲的是我们的事。此后,他们又边演边改,不断完善。1959年10月,《 洪湖赤卫队》 晋京演出,第一场在儿童剧院的演出就一炮而红,散场时,观众是哼唱着“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的旋律离开的。而在 中南海怀仁堂的第100场演出,则将 歌剧《 洪湖赤卫队》推向了巅峰,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贺龙等都看了,一致称好。为使全国人民都能看到《 洪湖赤卫队》,贺龙元帅提议将其搬上银幕,拍成彩色电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武汉电影制片厂联手接下了这个任务,时任 湖北省委书记的 王任重发话说:要拍就拍原班人马。这样,除了导演 谢添,出任该片的导演、演员基本上都是原班人马。

回想起电影《 洪湖赤卫队》的拍摄情形,王玉珍记忆犹新。当时正值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紧张。剧组每人每天只有7两伙食,大家都饿得前胸贴后背。有一次,在他们包饭的小饭馆,他们看到厨房师傅那里还有一锅米汤,实在想喝,就向师傅提出用唱歌来换米汤。由于吃不饱,就造成演员中“男瘦女胖”的现象。扮演队长 刘闯的夏奎斌瘦得肋骨凸出,脸颊凹进。谢添导演为了能让 刘闯在银幕上显得精神饱满,只好找来一团棉花塞进了夏奎斌的口中,以便让他的腮帮子鼓起来。而扮演韩英的王玉珍由于缺乏营养,患了“水肿”,越来越“胖”。为了让王玉珍不再变“胖”,剧组特别照顾王玉珍每天吃一小碟黄豆,以补充营养。王玉珍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数着吃黄豆的情景,“28颗,不多不少。”她笑着说。

1961年,电影《 洪湖赤卫队》在全国放映,随即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洪湖赤卫队》热。电影《 洪湖赤卫队》的拍摄成功又反过来促进 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再创作,据统计,截至“文革”爆发前,歌剧《洪湖赤卫队》创下了连演800场、场场爆满的纪录。至今,这部 歌剧在舞台上演出场次已达一千多次,这在当代戏剧史上是不多见的。

歌剧及电影《 洪湖赤卫队》的成功,使王玉珍声名遐迩,也将她的歌唱事业带到了一个巅峰状态。伴随着事业上的成功,先进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青联委员、音乐家协会会员等一系列荣誉也接踵而来。盛名之下,王玉珍在品味辉煌的同时,也感受到压力。对此,她说,只有更努力地工作,不敢有一丝懈怠。那几年,她一心扑在演出上,“那时候,我们常到工厂、农村、车站、码头去演出。只要观众提出要求,我们就会唱他们喜欢听的歌。因为我们觉得,与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相比,我们所能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当然应该为观众做到。”为此,她直到35岁才结婚,39岁才怀孕生子。

难忘领袖、伟人的关怀

因为主演《 洪湖赤卫队》带来的成功,王玉珍多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 毛主席、周总理、贺老总等领袖、伟人。至今,她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以及他们的关怀。

走进王玉珍的家,一眼就可看到在她家客厅里的墙上,挂着一张她和 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合影,照片上年轻的王玉珍挽着毛主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王玉珍回忆说,那是她在出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会时,周总理促成了这次合影。周总理向主席介绍,“这是韩英的扮演者王玉珍。”主席得知她是 湖北 沔阳人时,用一口浓重湖南话对她说:“我和你还是半个同乡哩!”逗得王玉珍哈哈大笑。毛主席见此,又幽默地说到:“这个孩子,好大的‘哈哈’啊。”王玉珍说,在那时她的眼里,主席就像个圣人一样,没想到他那么亲切、风趣,让她的紧张感一扫而光。提到周总理,王玉珍充满崇敬、感激之情。她记得《 洪湖赤卫队》在怀仁堂演出后,周总理对《 洪湖水,浪打浪》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我活到65岁,才找到这么好的一首革命抒情歌曲”,这使王玉珍深受鼓舞;当筹拍电影《洪湖赤卫队》时,有人提出最好将演韩英的王玉珍换掉,理由是王玉珍长得不漂亮。事情反映到周总理那里,周总理很生气,他说:“真是胡闹,演韩英是演英雄又不是演美人。”正是周总理的“一锤定音”,才使得王玉珍的事业由此步入辉煌。王玉珍记得,就是在这次合影时,总理对她嘱咐:“王玉珍,你要好好学习啊!”当时,她有点懵,不能完全理解周总理这句话的意思。不久,“文革”来临,她才恍然大悟,体会到总理话中的良苦用意。

因为《 洪湖赤卫队》是歌颂 贺龙元帅的革命事迹的,因此剧组曾为贺龙进行专场演出。王玉珍清楚地记得,贺龙谈到韩英这个角色时,亲切地问王玉珍:“你知道峰口河吗?”王玉珍使劲地点点头。贺老总说:“那时候,敌人把我们同志的头砍掉滚到河里,那条河都变红了,那斗争残酷呀!”贺老总的话使王玉珍很受震动,她再次用心去贴近韩英,演出时更加注重韩英内心世界的揭示。王玉珍因此感慨地说:“要不是贺老总,韩英这个角色我绝对演不了这么好!”

水乡儿女的不屈意志让她战胜重重磨难

王玉珍出身普通农家,从小就养成了水乡儿女具备的自强自立,坚韧、不惧困难的品格。这在她的演艺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洪》剧在北京拍摄时,时值三年自然灾害,所有演职人员每天只有七两米的指标,饿得浑身浮肿。剧中韩英身陷牢房,她的那张浮肿的脸就是饥饿造成的。为了拍好一场戏,她常常要战胜饥饿和寒冷的双重袭击。一次她在寒风中拍骑马的戏,是在汽车上完成的,在北方的冬天里驰骋和颠簸,几个小时下来,王玉珍硬是凭意志支撑了下来。

王玉珍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让她收获了人生的辉煌,也让她度过了许多繁忙的演艺时光。那时,机关、学校、乡村、车站、码头、食堂,她是有求必到。经常是早、中、晚连演三场。一上场就是几个小时。

“我一生最幸运的事就是演了一部好戏,演了一个英雄人物,让全国人民都记住了我,但我最大的遗憾也是只演了这么一部戏,我本可以为人民演更多的戏。”王玉珍女士很少对人提起她一生中所受的磨难。但透过她的讲述,我们还是发现了她深怀着的一丝淡淡的惋惜。

正当她风华正茂,活跃在演艺界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演艺界首先受到冲击,《洪》剧和电影一起被视为“毒草”。王玉珍遭殃及,不仅失去舞台,还经常挨批斗。在一次批斗中,一个红卫兵重重地向王玉珍的腰部踹了一脚,她当场昏了过去。王玉珍拖着受伤的身体和心灵在“牛棚”一呆就是3年。

正是“文革”中的打击给她的身体留下了后遗症。1991年,王玉珍患肾病综合症住进了医院。

“我是演英雄的,我要用英雄的意志战胜病魔。”病痛中的王玉珍完全是靠着顽强的意志支撑下来的。为保持体型和嗓子,王玉珍拒绝服用激素药品,坚持服用中药一年多,但医治效果不佳。激素药的服用让她身体发福,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让她的嗓子受到损伤。

百灵鸟失去歌喉,但她并没有停止歌唱。为让人们对韩英永远保持英雄的美好形象,康复后的王玉珍告别演艺界,到中国音乐学院做教授,从事民族声乐的理论研究,并担任民族声乐系主任。晚年生活淡定而充实 编辑

一部 歌剧,一部电影,其光辉历经数十年的风雨沧桑而不衰,整整影响了几代人。因此,王玉珍说自己幸运。但回顾自己的歌唱之路,她也有遗憾,她说:“我最大的遗憾也是只演了这么一部戏,我本可以为人民演更多的戏。”由于“文革”的耽误,和在“文革”中挨打健康受损,王玉珍没有在歌唱之路上走得更久更远。

1981年,由于丈夫在 北京工作,王玉珍调到 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她的丈夫沈崇刚是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是知名的 水利水电工程专家,生前曾担任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关于他们的婚姻,王玉珍形容说是一土一洋,土洋结合。如今,老伴沈崇刚已去世,退休后的王玉珍与独子生活在一起,过着淡定而充实的晚年生活。

平日里,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活动和邀请,一般她不参加。但只要和家乡有关,和《 洪湖赤卫队》有关,她总是欣然前往。记者采访她的那一天,她正为第二天去 湖北恩施州 利川县的行程做准备。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王玉珍就深入鄂 西山区利川县采风,发掘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 民歌《龙船调》,并将它从 湖北唱到 北京和全国。如今,经过 宋祖英的接力传唱,《龙船调》已飘荡到 维也纳金色大厅。对此,湖北人没有忘记它的最早演唱者,他们说:《龙船调》有宋祖英的功劳,也有王玉珍的苦劳。此次,利川县请王玉珍回去,就是要在他们举办的龙船节上颁发给王玉珍一个特殊贡献奖。

永远充溢心间的家乡情结

一部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穿透时空,凝重再现那血与火的革命岁月。

一首红色老歌《洪湖水浪打浪》,历久弥新,激起人们对故乡的无限怀想。

“我是从沔阳那块土地上迈向歌剧舞台的,是家乡的水土和文化养育了我。”时光流逝近半个世纪,《洪湖赤卫队》主角韩英的扮演者王玉珍女士,对故乡仍然保持着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

健谈的话语,和蔼的笑容,朴实的衣着,略略雍容的体态,举手投足间尽显如歌人生,透露出一派艺术家的雅致。现定居北京复兴路的王玉珍女士,从中国音乐学院退休后,安然地过着晚年生活。

面对家乡的媒体,王玉珍女士格外亲切,她打破一直以来不接受媒体采访的惯例,与《天下仙桃人》栏目组摄制人员拉家常,忆往事,叙乡情。

毛主席曾对她说:“我和你还是半个同乡哩” 是家乡水土的滋养成就了王玉珍的歌剧人生。

年事已高的王玉珍女士对家乡水的记忆,正如她的乡情一样绵密而悠长。

在老家沙湖镇至汉口漫长的水路上,轧轧的摇桨声和“咚、咚、咚”的机帆船引擎声,伴着“哗哗”的流水声,永远定格在她孩童时代的记忆里。

14岁那年,随家人在汉生活的王玉珍报名参加所在区文化馆音乐班培训,天生的好嗓子和刻苦的学习使她得到报考艺术团(后来的省歌剧团)的机会。那次她肘上挎个小包袱,乘一叶小舟去投考,小船行进在汹涌的巨浪中,令她心惊,浊浪打湿了她的衣衫和行囊,更坚定了这个贫苦少女的生活信心。

“在艺术团,我拼命地吮吸着楚文化的乳汁,为我的艺术生涯作积累!”王玉珍说。沔阳花鼓戏、沔阳民歌民谣和地方小调令她如痴如醉。她说,这些好的东西是经过祖宗们上千年的积淀保存下来的,我们要把它继承和发扬好。

她经常随团到农村演出,参加劳动,栽秧割谷、挑塘泥、摘茶,各种农活都做过,积累了丰厚的生活底蕴。

蹉跎岁月已洗去老人脸上的铅华,那些稍纵即逝的纷纷感念,那些纵然久远亦不能忘怀的如烟往事,在老人心中渐渐积累,渐渐沉淀成一份凝重、美丽、隽永的温馨。王玉珍女士说,更多的时候,是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

“好义街现在怎么样了?”

“老县委招待所还在不在?”

“老家的鱼真的好吃!”

翻看着栏目组捎带的家乡画册,王玉珍女士对故乡有太多的新奇。

对于家乡,就像她唱的歌一样,充盈着浓浓的思念情结。

作为家乡的儿女,她总想着尽一份心。

王玉珍女士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她还为家乡引过资,由她介绍,为当时的市红军被服厂贷过款,帮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1996年,她回乡省亲,用她的歌声回馈家乡父老。她还为“ 沔阳三蒸”作过品牌宣传。

对于家乡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裕,她感到由衷地高兴。她也为这片土地上走出的优秀儿女自豪不已。

“我的家乡真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在科技、体育、文艺等各个领域都出过不少的优秀人才!”

“我还想找个湖北媳妇呢!”王玉珍女士半开着玩笑说。情到深处,她的故乡情结不禁让人感动。

退休后的王玉珍女士和儿子沈峰生活在一起。儿子沈峰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北京从事网络工作。王玉珍爱人沈崇刚先生已去世,生前担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他是我国第一批留苏学生,是知名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

第三篇:24梅兰芳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读10个生字,学会本课1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句、句子的含义。让学生了解梅兰芳的爱国之情,并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戏曲吗?说一说你听过谁的戏曲?指生说。

2、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梅兰芳照片),你认识他吗?生:认识。引出课题题并板书。课后的学习链接对他有个简单的介绍,请读一读。(学生自读后,教师继续说)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讲述了他生平中一段令人感动的事迹。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读课文时你给自己提点什么要求?

2、带着要求自由轻生的朗读课文。

3、检查生字词。

(1)小组内共同学习。

(2)指名读、开火车读。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

(1)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注明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梅兰芳的表现)

(2)文中哪件事写得比较详细,具体描绘了哪些内容?

(3)梅兰芳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在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可先分小组,然后在全班汇报。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新词。

2、继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趣,引导探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4课《梅兰芳》,感受他的爱国情怀,领略他令人感动的一幕幕往事。(板书课题)

二、整体回顾,设境质疑。

1、回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梅兰芳五次拒演的具体内容。教师板书。)

2、交代任务:研读课文514自然节,感受梅兰芳在避港拒演、蓄须拒演、自伤身体这几件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三、品读感悟,个性解读。

1、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教师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勾画圈点、批注,加深自己的感悟。

2、汇报交流:

(1)学生研读之后就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学生在汇报梅兰芳避港拒演中的表现时,首先让学生说出从哪件事可以感受到梅兰芳的爱国情怀,在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带着体会去读。

理解具体表现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唾手可得不屑一顾,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教师提问: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

(3)句式练习,加深,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梅兰芳还会遇到哪些困难?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出示句式练习。

他宁愿____________________,宁愿_________________,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4)指名回答,齐读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学生顺势体会到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5)学生汇报自己读出的感受。学生将自己的感受朗读出来。

3、学习梅兰芳在蓄须拒演中爱国情怀的体现。

(1)图文结合,深入理解。

教师出示蓄须前后的图片,进行对比理解。

学生汇报:一旦他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了。教师提问:为什么蓄须之后梅兰芳就不能登台了?学生回答。

(2)读句理解,深刻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有关的句子,理解体会。

学生汇报出对句子的理解,教师抓住时机交代反衬的写法,并强调这种写法在今后习作中的运用。

(3)再读文本,体会人物。

学生自然体会出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祖国的尊严,民族气节比生命更重要。

教师引导学生读文10、11自然节深入理解。

教师引读课文11自然节,达到师生共鸣。

4、学习梅兰芳在自伤身体中爱国情怀的表现。

(1)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默读13自然节找到重点词语斩钉截铁、良苦用心进行理解。

教师抓住良苦用心提出:他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2)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师指导朗读(读出人物的斩钉截铁,读出人物的良苦用心)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节。

教师激情导语:是啊,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大义,梅兰芳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梦想,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

(1)学生齐读课文,谈自己的理解。

(2)教师讲解,学生体会。

四、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文。学生汇报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

五、情感升华,激情总结。

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老师即兴做了一首小诗,就让我们以这首小诗来结束全课。(齐读: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拒演举债八年整,梅兰芬芳四海扬。)

六、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结合学习链接和资料办一份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手抄报。

第四篇:《梅兰芳学艺》教学设计(教案)

《梅兰芳学艺》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梅兰芳学艺》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4课。本课介绍了梅兰芳拜师学艺,并最终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课文先介绍了梅兰芳拜师学艺受阻,接着重点介绍了梅兰芳学艺的决心及自己的勤学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一代名师。这篇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要学会生字,背诵课文,还要用梅兰芳勤学苦练的事例教育学生,激励学生不轻易向困难低头、屈服的顽强精神,并能逐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品质。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比较短,但句句是精华,其中蕴涵了“勤学能补拙,苦练可通神”的道理。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梅兰芳是谁?”“他学什么本领?”“怎样学艺的?”然后指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再反复朗读具体描写梅兰芳学艺的句子,体会梅兰芳练功的刻苦而受到启示、教育。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教学重点、难点:

识、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京剧激趣,导入课题

1.一段梅兰芳经典京剧唱段(贵妃醉酒)。

师:这是什么?你们知道这是谁唱的吗?(板书:梅兰芳,指导读好“兰”。)2.师:你们看他漂亮不漂亮? 师:那你猜猜他是男的还是女的?

师:课件出示梅兰芳照片,简介梅兰芳:梅兰芳是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他是我国江苏人,他在舞台上表演了很多优美的角色,特别是他男扮女装的表演,人们最喜欢。他的唱腔非常特别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流派,人们称之为“梅派”。

3.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梅兰芳小时候是怎么学艺的?(板书:学艺)你们知道他学的是什么吗?那么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谁会读题呢?(指导读题)

4.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可能情况:为什么要学唱京戏?怎么学的?学的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这些问题都藏在课文中,学习了课文后大家都会知道的。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师明确自读要求:

(1)标出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圈出生字、生词,多读几遍。

(3)不懂的词或句子标注“?”,一会交流。(要求看明后,学生自由读书完成)2.检查自读情况。

(1)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3个)(2)检查生字词:

A.出示生字卡片。B.自读(带拼音)。

C.指生读,读不准的相机指导,其余生跟读两遍。D.去掉拼音还会读吗?(开火车读)(3)课件出示认读生字,生自由读后检查。3.指名分段读课文。

4.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5.填空。

这篇课文讲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苦练(),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的故事。

三、学习生字,探索识记

1、复习词语:(这些词语谁能大声准确读给我们听?)神儿 师傅 料子 鱼儿 紧盯 注视 或者 灵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出示生字卡,认读生字。(1)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2)教师范写,指导。

兰:三横间的关系要注意,中间一横最短,最后一横长而稳当。芳:注意笔顺。

紧:上宽下窄,下面是“系”少一撇。或:戈字旁,注意笔顺,斜钩是关键笔画,要舒展。者:利用熟字记忆,“都”字的左半边。(3)进行写字习惯的指导。(4)全班书写,师相机评议。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写字》中的本课生字。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朗读课文

1.抽读生字卡片。

2.过渡:生字都认识了,放到课文中你还能读准吗?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提示:倾听也是一种美德。)

二、理解课文,读中感悟

1.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找出哪一自然段写了梅兰芳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板书:京剧大师 世界闻名)生:第三自然段。

(2)过渡:梅兰芳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容易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圈出来读一读。

生:勤学、苦练、终于。(板书:勤学 苦练)

(3)师:梅兰芳成功了,太不容易了,谁来读?(引导重读“勤学苦练、终于、世界文明、大师”等词。)

2.导读第一自然段。

(1)过渡:梅兰芳一开始就是唱京剧的好料子吗?你从哪体会到的?谁来读一读?(师课件出示)

理解:什么叫没有神儿?

师补充介绍:梅兰芳小时候有些近视,眼皮总是下垂,遇到风还一直流眼泪。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具备唱戏的条件,所以师傅认为他不是唱戏的料子。

(2)引读: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的眼睛,不是。(板书:没有神儿 不是料子)3.导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可是,梅兰芳放弃学京戏了吗?指名学生读: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指名两到三个学生读,相机表扬。)(2)师:梅兰芳又是怎么做的呢?自读第二自然段。

(3)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朗读,师小结:梅兰芳为了练眼神,自己在家养了鸽子和金鱼。划出描写梅兰芳苦练眼神的句子,多读几遍。

(4)师:“紧盯”是什么意思?“注视”呢?

师:看大屏幕,小梅兰芳站在那里,眼睛紧紧盯住鸽子,鸽子飞到哪,眼珠转到哪。快看,鱼儿游到黑板上来了,快快注视它们。快看快看,鸽子飞来了,快快紧盯它们,鸽子忽上忽下,鸽子还在屋顶转圈,鸽子飞远了。现在老师来采访一下,你的眼睛有什么感觉?(指名学生说感受)

师:是啊,我们只练了一小会儿,就觉得很辛苦,那梅兰芳呢?(板书:常常)

课件出示: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5)练习说话。

清晨,当别的小朋友还在睡懒觉时,梅兰芳已经在 ; 傍晚,天色渐渐暗了,梅兰芳还在 ; 春天来了,草儿绿了,花儿开了,梅兰芳仍然在 ; 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梅兰芳依然在 ; 师:梅兰芳就是这样坚持坚持再坚持,努力努力再努力!(引出:日子一长,梅兰芳„„)

(6)师:“会说话”是指什么?老师的眼睛也会说话。(师示范生气、思考等动作,学生猜测。)

师:梅兰芳的师傅告诉他,要想成为京剧大师,只练眼神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像唱腔、舞蹈拉、化妆等等,你知道梅兰芳学艺学了多久吗?

老师查资料知道,他整整练了10年!

(7)再读第二自然段,感悟梅兰芳的勤学苦练。4.再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10年啊,3650个日日夜夜,梅兰芳坚持下来了,他成功了!(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指生读。)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梅兰芳今天的成就是多么不容易啊,让我们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梅兰芳的坚持,梅兰芳的成功!(配乐,生自由读。)

2.指导背诵。

板书设计:

梅兰芳学艺

勤学 常常

没有神儿 京剧大师 不是料子 世界闻名

苦练 紧盯 注视

第五篇:梅兰芳练功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10个生字“曾、拜、跷、砖、踩、肿、设、跤、凭、蜚”,在阅读过程忠积累9个词语。通过查字典,能区别词语“过硬”和“硬是”中“硬”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梅兰芳刻苦练功的故事。

3、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苦练本领,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2.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梅兰芳刻苦练功的故事。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苦练本领,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师: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在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中,有一位人人称道的了不起的大师,他就是——梅兰芳。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介绍自己知道的梅兰芳的某一方面的情况

梅兰芳,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出生于北京的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演青衣,兼演刀马旦。抗日战争时期留居香港、上海,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人演出,表现了高尚民族气节。解放后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梅兰芳小时候练功的故事。

2、出示课题:17梅兰芳练功(齐读)

(二)初读课文,预习反馈

1、轻声读全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各小组内反馈预习情况:交流自学的字词

(三)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师:梅兰芳是举世闻名的京剧表演大师,他的戏唱得这么好,可他小时候学戏时,先生对他说了什么?

1、学习2——3节

(1)轻声读2、3小节,划出先生对梅兰芳说的话。(2)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办法。”或“说他不是学戏的料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先生为什么这么说?怎么读好这句话?(3)师生接读第3节,想象说话

先生的话常常在梅兰芳耳边响起,像,他常想:。

2、过渡:梅兰芳在挫折面前没有倒下,而是立志要好好学戏,闯出个样子。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了。

3、学习4——7节

(1)默读4——7节找找:4——7节中写了几个梅兰芳刻苦练功的事例?分别是哪几小节?(两个事例,分别在5、7小节)(2)反复读5、7两节,划出梅兰芳刻苦练功的句子。(3)出示句子,仔细品读

A、开始,梅兰芳一站到那么高的地方,心里就很慌张,站一会儿腰又酸,腿又疼。梅兰芳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硬是咬着牙坚持着,连腿都站肿了。结合理解“过硬”和“硬是”中的硬的不同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B、冬天,他自己浇了一个小冰场,踏上高跷,在冰场上跑。那光滑的冰面,不要说踩高跷,就是在上面走路,也难免要摔跤。梅兰芳身上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每次跌倒,他都立即爬起来,继续练。从哪些地方最能感受梅兰芳练功时的刻苦顽强? 朗读训练:谁能读好这句话?(4)齐读4——7节

4、师生接读第8节,结合理解“蜚声”的意思。积累表示很有名的词语。

5、梅兰芳从“不是学戏的料子”到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京剧艺术大师”,你从中感悟出什么?

小结: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要有顽强的毅力,敢于面对失败和挫折,才会取得成功。

(四)完成练习、适度拓展

1、给下面的字加部首变成另一个字再组词。

2、试试你身手,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3、收集通过刻苦学习而获得成功的人物故事。

4、对京剧、越剧等剧种中角色种类进行了解。

(五)练习

1、加部首成字,再组词

例:每——海(海水)梅(梅花)莓(草莓)尧—— 采—— 中——

2、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小明躺在硬邦邦的木板床上,一夜睡不安稳。

(2)小张在百米赛跑中跌倒了,硬是要咬牙爬起来,继续冲刺。

(3)杂技演员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基本功,易碎的瓷碗在纤细的棒尖上飞快地旋转着。

课后习题

1、把课文读给家人听

2、写生字

下载王玉珍14《梅兰芳》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玉珍14《梅兰芳》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梅兰芳学艺》教学设计之二-教学教案

    课文通过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苦练眼神,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梅兰芳苦练前后的眼神的变化,充分展现......

    梅兰芳教学设计评析

    小学语文《梅兰芳学艺》溧水县第三小学朱玉荣课题:小学语文《梅兰芳学艺》课题简介:《梅兰芳学艺》是苏教版第三册教材中第14课。这篇课文讲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经过勤学......

    梅兰芳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梅兰芳》教学设计 襄州区张湾办事处中心小学 孟昀晖 一、教学内容 《梅兰芳》这篇课文是s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

    24 梅兰芳 教学设计 教案(五篇范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2. 教学重......

    梅兰芳练功 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

    梅兰芳练功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9个,查字典理解词语,“过硬,硬是”中“硬”的意思。 2、默写词语。 3、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4、懂得只有凭顽强的毅力,才......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王玉会

    《愚公移山》王玉会 一、 导 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许多困难?你是勇敢地克服它,还是畏惧逃避呢?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名字叫《愚公移山》。这是一......

    梅兰芳学艺教学设计

    14.梅兰芳学艺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⒈导入:从咱们扬州乘车向东走就可以到达一个地方,叫泰州,那里曾经出了一位名人,(出示梅兰芳的照片)你们认识他吗? ⒉(板书:梅兰芳) ⑴指名读“芳”......

    梅兰芳学艺教学设计

    梅兰芳学艺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