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总课时:三课时 复习目标: .理解文章所说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的重点,领会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的。
.领会事理说明文是如何抓住说明的对象及本质进行说明的。
.理解说明的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领会说明文内容和形式的条理性。
.能理解和分析常用的说明方法,包括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喻等。
.体会说明性语言准确、简明等特点,了解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的不同特点。
重、难点: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语言特点等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
第一课时
月
日
教学过程: 课前检测: 1.字词检查。2.诗词默写。
学生活动:学生板书展示
一、导入(中考形势分析)
说明文的阅读,从近年来湖南省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题型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
二、基本知识点回顾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随堂练习一:
黄金的延展性和可锻性很高,一个直径为3毫米的黄金球,可压成0.6平方米的金箔。这种薄得透明的金箔既可治疗皮肤溃疡病。也可用于治疗皮肤烧伤和烫伤。黄金的熔点高达1065℃。消防人员面革上涂上一层极薄的金箔,就能防止面部受到高温的伤,而且不会妨碍视线。金箔还可用于摩天大楼的窗子上,能使射进来的阳光不刺眼,并且能阻挡室外热辐射,改各人们的生活环境。1.上段文字所属都是______,从语言特点的角度看属于______(填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2、上段文字说明对象是________,说明对象的特征是___________
三、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1.举例子 2.列数字(据)3.分类别 4.作比较 5.打比方 6.下定义 7.画图表: 8.作诠释:9.摹状貌: 随堂练习二:请分别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2.主要由4个因素决定:一是建筑物下的土质及地面的移动量有多少能够转移到建筑物上来;二是支柱的数量;三是支柱的牢固度;四是采用何种方式减少横摆度()
3.它就是一台车式机器人,长1.6米,宽2.3米,高1.5米,重174公斤,靠太阳能电池板获得能源()
4.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上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5.据最新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报道,世界上三个有名的“长寿村”——巴基斯坦东部的芬扎、厄瓜多尔南部的毕路卡其巴以及前苏联高加索的一个村庄,仅百岁以上的寿星就有数百人。()
6.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四、说明顺序
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所以,弄清文章说明的顺序,有助于对被说明事物(事理)的理解。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l)按时间顺序作说明。即按事物变化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作说明。
(2)按空间顺序作说明。即按照具体事物的空间位置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从远到近等进行说明。
(3)按逻辑顺序作说明。即对事物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特点到用途,或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概括到具体等进行说明。随堂练习三:读下列一段文字,想一想这段文字的说明是采取哪种说明顺序的。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姿多态,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五、说明文语言特点
准确、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因此,研究、体会这些词是如何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随堂练习四:
语段一:把煤和空气隔绝,加热使之分解,便可以得到一种黏糊糊的污臭而黑的煤焦油。这些外貌不扬气味不佳的东西,里面却蕴藏着好几百种化工原料,这些原料的名字为苯、甲苯、萘、酚、蒽、菲等。普通人听来有些千奇百怪的感觉,但这些东西经过化学家们的手,可以()出千千万万常用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把人们带到更美好的生活境界。语段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千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1. 指出“语段一”中划线的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2. 指出“语段一”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A.变化 B.变幻 C.改变 D.演变
3. 联系“语段二”的内容,说说划线的词语“大约”“可能”“几乎”不能删去的理由。
4. 联系“语段二”的内容,划线的词语“有许多”能否换成 “都”,为什么?
六、如何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和层次?
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比较清楚。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1.总分式。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段落(层次)之间有一个总分关系,表现为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总到分再到总。
2.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或者按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
3.递进式。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除以上三种结构方式外,还有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等。理解并掌握了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就迎刃而解了(具体情况,结合语段再作分析)。
七、教师及学生活动
本节复习课为说明为基础知识的回顾课,本节课采取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并积极思考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每一个知识点的回顾的跟进练习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引导学生。
八、板书设计
说明文
1、概念
2、分类
3、说明方法及作用
(1)列数字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2)举例子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3)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4)分类别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5)作比较 通过„„和„„的比较,突出说明了„„(6)下定义 准确科学地说明了„„
4、说明顺序
5、说明语言
6、说明文结构
第二课时
月
日
一、教学目标
1、分析、筛选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理解、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二、重、难点
1、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说明文的语言。
三、课前检测
1、字词检测。
2、诗词默写。
四、导入本节
本节课我们继续进行说明文阅读的第二轮复习,这节课我们需要掌握说明文的信息获取与加工的方法和说明的方法和语言。
五、自主学习方案
(一)、独立完成阅读理解训练一
学生独立完成本篇阅读理解并请个别学生板书演示(规范答题的规范性),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习作。
说明文阅读训练一(信息的获取与加工)
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茵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小时。
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章多处运用比喻说明的方法。下列比喻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①(病毒)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
② 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
2、文章从哪几方面把病毒和细菌作比较?请分点概括回答。
3、根据病毒的特征,给病毒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个字)
4、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回答。教师解析与点拨:
第1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答案是:①形象生动地说明病毒没有完整的生命结构。或“说明病毒没有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②形象生动地说明病毒不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越来越大。
第2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在题干的统摄下,跳读筛选文章中的有效信息,并加以概括。答案是:从四方面作比较:①体积大小;②生命结构,或“生存的配套设施”;③生存能力;④对抗菌素的反应。
第3题考查的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和说明方法理解运用的综合能力。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其实就是对信息的捕捉、筛选、理解、加工。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准确把握病毒的特征;其次还要懂得什么是下定义,怎样下定义。回答时还要注意要点齐备,表述符合要求,不超过规定字数。答案是:病毒是没有完整生命结构的毫无独立生存能力的可以致病的微生物。
第4题考查对文章说明中心的归纳概括能力。把握说明文的中心,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说明的角度、说明对象的特征。对多角度、多层次、多要点进行说明的文章,要理解文章各部分内容要点间的内在关系,分清主次,准确把握文章的说明中心。答案是:说明病毒并不可怕。或:病毒具有致命的弱点,对人类的威胁是很小的。(意思符合,表述简明。)
教师小结: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把握文意,获取知识和信息,这就要特别注意不放过文章中的任何一点有效信息,挖掘文本隐含的重要信息,对信息有完整的把握,这样才能根据题目的要求筛选、提取、综合、概括有关信息,顺利地解题。例1中的第2、3、4题都直接用到了这种能力,第1题也涉及到对文本隐含信息的理解。捕捉、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阅读说明文的重要能力之一。
(二)、独立完成阅读理解训练二
学生独立完成本篇阅读理解并请个别学生板书演示(规范答题的规范性),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习作。
说明文阅读训练二(说明的方法和语言)
汉文读物的特质
⑴一切用汉字“写”成的读物,都称为汉字读物。它时包括古今,地涵盖中外,型不分集散,体无论科艺,言不别文白„„汉文读物既具有一般读物的基本性质,又有其独具的特质。
⑵汉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世代传承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因此,汉字读物有着悠远的历史源流。自甲骨文以来,汉文字体虽几经变易,都没有使文字出现断代情况,更没有产生新的文字系统。正因如此,才使历代典籍得以流传并保留至今。今天的汉文字读者依然能读得到并大部分读得懂先秦的典籍乃至四五千年前的甲骨文章,这在世界历史上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⑶汉文读物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其信息密度相对很高。同拼音文字读物相比,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相同内容的一篇文章,汉文要比拼音文字篇幅小得多;同一本著作,拼音文字的书要比汉文的书厚许多。在联合国使用的五种工作文字文件中,汉文读物总是最薄的一种。有学者认为,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一个汉字字符所含的语义信息相当于3.7个英文字符所含的信息量。
⑷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解形象生动,意趣盎然。汉字本身就富于联想性。汉字由象形开端,终于大部分演变成会意,占汉字90%的形声字,不仅形旁有表意作用,大部分声旁也有表意作用。象形和会意是汉字联想的两扇大门。汉文的词语也往往引起读者的联想。汉语中不少词汇、成语、典故本身就是前人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摹状等形象思维创造的言语成果,当读者读到这些词时,就不是仅仅对字面义的直接摄入,而自然会从更广远的词语义域展开联想。例如,“萤雪”一词是刻苦读书的意思,但它立即会使人联想到晋代车胤以萤火虫的微光照书夜读和孙康映着雪光读书的情景。这样的联想无疑会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⑸汉文读物在形式上具有审美特点。首先,汉字形体的图像性先天具有一种审美基因,加之书写工具的不同,笔墨运用的变化,布局结构的安排等,使字体显得千姿百态,神采飞扬,气韵生动。其次,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句子,如果结构类型相同,字数相等,位臵一致,就会形成平行、整齐的句式结构,看上去悦目,使人产生一种句式均齐的美感。再次,汉语音节乐感很强。如果利用押韵、叠音、双声、叠韵、反复、回文等手段,让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在语流中有节律地重复再现,在听感上就会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婉转的音乐美。汉文读物语言的音律美,为诵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⑹汉文读物内涵渊深,外延博大,纵贯古今,深入人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1、通读全文,概括汉文读物的特质。
(1)(2)(3)(4)
2、第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要说明的是。
3、第⑶段划线句中加点的“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能否删去?为什 么?
4、请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第⑷段划线句子所举的例子,并说说举这个例子有 什么表达作用。
5、“萤雪”一词能使人产生联想,请你再写出一个词语,并简述由此联想到 的情景。
教师解析与点拨:
第1题考查对信息的捕捉、筛选、概括能力。答案要点是:悠远性、简约性、联想性、审美性。
第2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辨析理解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用图表等,要能够正确理解和辨析。说明方法的运用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服务的,答题时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具体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答案是:作比较、列数字,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
第3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分析能力。说明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性,所谓准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如何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呢?语言准确主要体现在表示程度、范围、依据、估计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的恰当使用上,这道题的答案是:不能,“语义信息量相当”是两种字符语义信息量作比较的前提(限制条件),如果删去,就无从比较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4题考查语言概括能力和对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分析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要与说明对象的特征相联系,还要考虑说明的效果,如准确、清楚、生动、形象、具体等。答题时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分析。答案是:“萤雪”一词会使人联想到车胤和孙康读书的情景,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汉文的词语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第5题考查语言积累和联想能力,很有特色。答案示例:知音,俞伯牙弹琴遇到钟子期,两人相知相交的故事。教师总结:
例1的第1、3题,例2的第2、4题都是有关说明方法的题目;例2中的第3题是关于说明文语言的题目。不管是说明方法还是说明文语言,都是从文章的技法角度来考查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六、板书设计
板书为本节课的随机板书。内容有:字词、诗词、阅读题答案及教师的评价。
第三课时
月
日
一、教学目标
1、分析、筛选说明文的主要内容。2.理解、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二、重、难点
1、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说明文的语言。
三、课前检测
1、字词检测。
2、诗词默写。
四、导入本节
本节课我们继续进行说明文阅读的第二轮复习,这节课我们需要掌握说明文的信息获取与加工的方法和说明的方法和语言。(八班依然完成第一项,七班完成所有内容)。
五、自主学习方案
学生独立完成以下两篇阅读理解并请个别学生板书演示(规范答题的规范性),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习作。
我们身边的辐射
①最近一段时间,因受日本9.0级大地震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一时间“谈核辐射而色变”,辐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当下最为关心的话题。
②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放射线照射的强度、时间和照射的人体部位有关。辐射是无色、无味、无声,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但可用仪器来探测和度量。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西弗(Sv),1西弗(Sv)=1000毫西弗(mSv)=1000000微西弗(μSv)。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下表列出了放射线不同强度照射对人体的影响:
照射剂量(单位:毫西弗)对人体的影响 小于100 对人体没有危害
100~500 没有疾病感觉,但可引起白细胞数量减少,患癌症的可能性为 1/130 600~1000 出现各种辐射疾病
2000~4500 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 2 至 6 周内死亡
③从上面列出的数据可见,小于100毫西弗的放射线辐射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实际上,人类是生活在放射环境中的,人类的生活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放射线。人所受的放射线包括天然放射线和人工放射线。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例如,太阳光等宇宙射线,人体内的钾-40,岩石、土壤和水中都存在放射性物质。此外,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看电视、坐飞机、抽烟也会产生放射线。具体说,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每年约为0.25毫西弗,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的辐射照射剂量为0.5~1毫西弗。
④日本的核辐射让人惊慌,而平时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辐射源却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在生活中也有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例如,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的建筑材料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燃煤造成空气污染,佩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制品对人体也有严重的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医疗辐射的危害是最大的。任何方式的X线检查都是有损受检者健康的,受检者都要承受不同程度辐射致癌的风险,接受的剂量越大,受辐射致癌的风险越高。在生活中,很多人觉得CT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往往半年甚至3个月就做一次。事实上,这些检查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的伤害。CT等检查是利用X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的原理进行检查的,而X射线也是核辐射的一种。有统计数据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几百次X线胸片。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研究结果估算,以一个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1.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当照射剂量是2000~4500毫西弗(mSv)时,人体会受到怎样的影响?(2分)
12.“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一句中“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3.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3分)
14.读了本文后,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至少写出四种)(4分)
【参考答案】
11.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2至6周内死亡。(2分,意思对即给分)
12.不能删除。“主要”一词表明天然放射线大部分来自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三个方面,但不排除来自于别的方面的。若删去,说明天然放射线只来自这三个方面,与事实不符。(3分,意思对即给分)13.画线句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CT检查给人带来伤害,甚至可能是永久性伤害。(3分,说明方法2分,表达作用1分)14.不佩带异常光彩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房屋装修后不马上入住,不在燃煤污染严重的地方停留,劝诫吸烟者戒烟,不随便做CT检查,少看电视,少用电脑等。
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
①目前有一种“2012末世论”的观点,说的是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②“近年来地震频发”,是持“2012末世论”的有力证据。但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实际上,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有1万多次,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只能被地震仪记录下来;而因为人口在地表分布得极端不均,只有少数带来巨大损失的地震会让我们记忆深刻。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的8.1级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震级最高的一次,但是因为它发生的地点和带来的损失都不够引人注目,所以很少被大众提及。
③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A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但是,B这种统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是随机的。
④从数据统计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也验证了这种随机性。201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曾经发布数据:C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6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的年份,如1986年至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因此,2010年以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⑤„„(摘自2011.10《读者》,有改动)
14.选文第④语段中加点的“这种随机性”指代选文中加曲线的A、B、C 中的 句(只填字母),其理由是。(2分)
15.第④语段中加点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16.综合全文信息,结合你的思考,在下面横线上为选文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作为文章的第⑤语段,要求先明确表述观点,然后进行简要阐述。(80字左右)。(3分)
【参考答案】 14.B(1分); 理由: B句中的“何时何地,有什么样的强度” 即“这种随机性”;A句指地震分布的规律性,C句指平均每年发生的地震次数(1分,只要说到前一句则可给1分)。
15.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答1种给0.5分,答2种或3种给1分);作用:运用这些说明方法说明了地震是随机性的,没有一定的规律,或说明2010年来,地震算不上频繁(2分)。16.“2012末世论”的观点是错误的(或:近年来地震频发并不能证明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1分,要求明确提出),因为地震的发生,有一定规律可循,但至今人类还没有弄清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1分),地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是地壳自然运动的结果,地震频发是正常的(1分)。
五、教师总结:
六、板书设计
板书为本节课的随机板书。内容有:字词、诗词、阅读题答案及教师的评价。
第二篇: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初四王秀英2011年4月)
教学目的:掌握说明阅读的考点及答题方法 教学重点:
1、说明方法及作用
2、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程序:
一、提问说明文一般会考我们哪些问题
二、多媒体明示说明文的考点: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说明对象及特征
3、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具体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分类别:使被说明事物眉目清楚
下定义:科学正确的说明事物
作比较:用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比较,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
列数字:准确的说明事物
列图表:一目了然的直观说明事物
引资料:使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更准确更充实
作诠释:用通俗的语言说明事物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说明文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
6、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
体现在一些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等修饰限制性词语中
说明文语言还有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生动说明更能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三、说明文阅读练习:
《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闲话白菜》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地震之后为何会有余震》 《预测地震新方法》
第三篇: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学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根据考点,自己会出阅读题目。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习近平几年中考的说明文,使学生牢固掌握解答说明文阅读题的方法。
2、自我归纳,老师引导,学生练习。
3、老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完成练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说明文的特点,增强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
2、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三、课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说明文阅读是中考阅读题的一大块,今天,我们就复习这部分,相信我们能掌握好,并运用自如的。
二、明确考查要点
A、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议一议:
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小组讨论,能归纳出说明文的考点有哪些吗? 回答这些题目有哪些技巧,你注意到了吗?
B、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铭记于心(全体读)(1)了解说明的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2)理清说明的条理,明确说明的顺序(3)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5)结合文章,联系实际或感悟评价
三、把握考点
大家朗读水平真高!不过,这节课老师还要看看运用能力。首先,我们就了解说明的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那么如何把握呢?
1、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
(1)、文章的题目即明确特征07、08中考
(2)、从文中开头的语句找出事物的特征
06中考
(3)、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
09中考(4)、结合文题,抓中心句
08中考
2、理清说明的条理,明确说明的顺序
(师):明确了对象抓住了特征,一篇好的说明文,还要安排好说明顺序,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对象。在阅读时要抓表示说明顺序标志的关键性的词语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3、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师):有谁能告诉大家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抽生答)(出示幻灯)(全体读)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引资料
下定义
作诠释
画图表
摹状貌
(2)(师):下面的这些题,你们是否都会,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抢答,请看屏幕:(举例让学生识别,快速抢答)(出示幻灯)
1)、例如,利丁屿岛是斯德哥尔摩有名的富人区,当地居民生活垃圾中的80%被回收再利用了。()
2)、在水泥厂内距污染源200米—250米处,每平方米叶片,可吸滞粉尘4042克。()
3)、在美丽的外表下,“祥云”跳动这一颗有力的心脏。()
4)、地球上的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种是不可再生资源。()
5)、地源热泵要比电锅炉供热节省2/3的电能,比燃料锅炉节省1/2的能量,平均来说可以节约用户30%~40%的供热费用。()
6)、明代薛蕙也写过:“紫薇花最久,烂熳十旬期,夏日逾秋序,新花续放枝。”
()
(3)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作用(重点强调)(全体读,并抄写)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用具体例子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引资料: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
分类别:把……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要求语言的准确,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求准确无误。下面老师先考考大家)(出示幻灯)
例 :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可..能”一词能否去掉? .教师明确: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是要注意分析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枯燥的数字提醒我们,中国已成为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善待家园》(2)是要注意分析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的表达作用。可能
08中考
一般
09中考
(3)是要注意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词的使用。
绝不
06中考
(左右、近等)
归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模式(出示幻灯)(全体读,并抄写)
A、不能去掉
B、解释词义,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师补充: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表达效果)
C、不用,语境有何变化(师补充: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
D、这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5、结合文章,联系实际或感悟评价
注意:要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或评价(注意字数)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有哪些浪费现象。06中考
四、小结知识点(1分钟)
(师)以上我们复习了关于说明文的知识要点,重点训练了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看来,同学们掌握很好,可光说不练犹如纸上谈兵,下面我们就来试试身手
五、考点精练
大显身手(出示幻灯)
1.根据说明文的考点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出题目。2.小组之间交流、完成。
六、学生小组之间互动,教师巡堂,适时指点。
七、学生互评(重鼓励)
八、总结
(师)这一节课,让我感受到了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深厚的学习语文的功底。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我预祝大家中考成功!
九、布置作业
十、教学反思
现代文阅读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能力的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初三语文复习中,学生在此方面表现并不优秀(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相当薄弱),尤其是对一些开放性的题型,常常是措手无策,没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留给学生一些时间多交给他们解题的方法,让其能够独立地思考和感悟作品的魅力。另一方面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让学生开口说话,让其来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主张,从而培养他们有个性化的见解。
附:阅读材料
(一)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11年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共8分)
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
①就水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
②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资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至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③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在人均水资源方面,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从卫星拍摄的照片看,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④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地窘境吗?没有。
⑤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要浇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2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⑥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⑦觉醒吧,国人!如果这种用水状况还持续下去,那么我国水资源枯竭那一天必会来临!
14.阅读第③段,概括出题目中“贫穷”的依据。(2分)
15.第③段“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中加点词“将”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6.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17.面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你有哪些合理的建议?(2分)
(二)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12年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共8分)
黑色金子──石油
①石油被称作工农业生产中流淌着的黑色血液,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很多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等使用的汽油、航空煤油等都是石油产品,日常生活中部分电力的供应也来自石油。美国有45% 的能源供应来自石油,我国能源中石油所占比例为23%。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生活中有6000多种产品,例如润油膏、橡胶、合成纤维等等,都是石油产品。石油像黑色的金子一样,吸引着人们去寻找、去开采。
②石油是怎么生成的?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在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可达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历史过程中,如古生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③伴随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氢化合物分子,最终生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④分散在岩层的石油又是怎样聚集在一起的呢?石油不是聚集在沉积岩中,而是透过岩石的孔隙,被挤压到压力分布更低的岩石裂隙和孔隙中,直至停留在被完全封闭的储集岩中。储集岩是聚集石油的岩石。储集岩形成了储藏石油的地质环境──圈闭构造,它是阻止石油被继续运移的地质构造。石油的这种聚集方式就如同水被一块海绵吸收一样。正因为有了储集岩和圈闭构造,石油才能够安静地在地下定居,等待发掘者的到来。
⑤石油的生成、聚集需要相当规模的储集岩及储集岩形成的圈闭构造等几个要素,上述诸要素任何一项缺失或‚不佳‛,都会对石油生成全过程产生影响或破坏,导致仅形成规模较小的石油生成、聚集,而不具备商业开采的价值。(选文有删改)
14.选文②—④段主要介绍了石油的 和 两方面的内容。(2分)
15.选文①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
16.选文②段加点词“至少”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7.资料链接:(2分)
2012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这一主题旨在强调绿色消费理念,唤起社会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对此,结合本文,请你列举两项在保护、节约、利用石油资源方面的绿色消费方式。
(三)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13年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共8分)
种子银行
赵涵漠
①一座巨大的保险库矗立在距离北极点仅有1100多公里的永冻土上。
②每年,只有1900多名捕鲸的渔民或游客和5000多只北极熊会登陆保险库所在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尽管人迹罕至,但保险库却拥有可与美国国家黄金储藏库相媲美的安全系数,甚至能够抵御原子弹爆炸的冲击和6级地震。
③但是,人们在这座零下18摄氏度的地窖里找不到黄金、钻石或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只有约1亿粒来自世界各地的农作物的种子。这座保险库就是鲜为人知的‚种子银行‛。
④建立这座‚种子银行‛的全球农作物多样性信托基金会负责人相信:即便地球经历气候剧变、核战争或恐怖主义袭击,‚‘种子银行’都能够让人类在这个星球上重新建立农业生产。它是送给全人类的礼物,它为地球农业购买 了一份保险单‛
⑤这并不是在危言耸听。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全球已有3/4的农作物品种在上世纪消失,其中80%的玉米种类在20世纪30年代便宣告消亡。在美国,84%的豌豆品种不再生长。粮食品种多样性已经陷入了一个大麻烦。
⑥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世世代代的农夫都知道,如果在一块田地里种同一个品种的粮食,一片嗡嗡飞过的蝗虫或一次突如其来的降温就可能让他们颗粒无收。相反,如果在许多片田地里种上几百个品种的庄稼,那就稳妥得多。21世纪教育网
⑦如今,似乎只有闭塞的乡村才遵守千百年来的古老守则。在更多的现代化农庄里,玉米杆和豆秧像等待检阅的卫兵一样整齐排列。《纽约时报》曾发表评论称:‚如今在许多农田里,农民为了提高产量,仅种植一到两种作物。与‘纯种的狗更娇贵’的道理一样,如此培育出来的植物更易受到害虫侵袭。‛
⑧把时间往回推几十年,人们会惊讶地发现,竟然是一次农业史上的重大胜利引起了粮食品种的剧减。1944年,墨西哥的小麦遭受流行性秆锈病侵袭,美国植物病学家诺曼〃博洛格展开了自己的研究。他使用来自世界各地的多种小麦进行杂交,最终培育出了一个抗锈病而高产的新品种,最终使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小麦产量陡增近一倍,为10亿人解除了饥荒警报。
⑨作物的高产暂时挽救了人类,可依赖于单一品种的作物种植时会给人类带来危险。在18世纪初以土豆为主食的爱尔兰人大多种植一个名为‚拉姆泼‛的品种。这种土豆尽管高产,但抵抗力很弱,一碰上马铃薯晚疫病菌,就会像小麦碰上锈病一样迅速死亡。灾难发生在1845年,致命的晚疫病菌孢子在爱尔兰全境扩散,饥荒导致数百万人被饿死或逃难。
⑩由此可见,保存粮食品种的多样性意义非凡,‚种子银行‛为此发挥了巨大作用。(选文有删改)15.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分)
16.第⑨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7.文中划线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18.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请你对如何保护地球物种多样性提两条合理化建议。(2分)
【链接材料】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天地。科学家预计,在未来50年中,地球陆地上四分之一的动物和植物将遭到灭顶之灾,在2050年地球上将有100万个物种灭绝。龙东地区近三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答案
(一)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
14.A人均占有量少
B分布不均或南多北少
C地下水开采过度
D地下水污染严重。
评分标准:答对三点或四点2分,答对两点1分,只答一点不得分。15.示例:不能,“将”字表示对未来的预测1分,如果去掉就成了20年后中国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成为了现实,与原文语意不符,“将”字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1分。
评分标准:答出预测1分,答出去掉的后果(意思对即可)1分。
16.示例:列数字,用具体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低。评分标准:答出说明方法1分,答出作用1分。
17.示例:限制开采地下水;严禁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等。
评分标准:方法可行,有针对性。能答出2点即可得2分。
(二)黑色金子──石油
14.生成和聚集。2分 评分标准:每空1分,共2分。15.举例子(1分),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石油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1分)。
评分标准:答出“举例子”得1分,答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得1分。共2分 16.不能,“至少”起限制作用,说明了石油生成所需的最短(少)时间是200万年(1分)。去掉后与事实不符,“至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共2分
17.示例:①少乘(开)车,多步行。②少坐飞机,改用其他绿色出行方式。③少穿合成纤维衣服,多穿棉质衣服。④少用橡胶产品。⑤少用润油膏,改用其他产品。
评分标准:答出任意一项得1分,答对两项得2分,多答不扣分。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也可。共2分
(三)《种子银行》
15、建立“种子银行”的意义,或保持粮食品种的多样性意义非凡,“种子银行”为此发挥了巨大作用。
评分标准:(2分)概括全面、简洁2分,答“种子银行”1分。
16、示例: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依赖于单一品种的作物种植会给人类带来危险”(或“作物的高产暂时挽救了人类,可依赖于单一品种的作物种植会给人类带来危险”)这一内容。
评分标准:(2分)说明方法1分,作用1分。
17、示例:不能删。“约”是“大约”的意思,表估计,说明“种子银行”中有1亿粒左右的农作物种子,如果删掉,语意过于绝对,“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评分标准:(2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1分(只答词义不得分),指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1分。
18、示例: 保护动物栖息地; 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
适度放牧
4不乱砍滥伐
评分标准:(2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第四篇: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理解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辨析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顺序和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复习重点: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的辨析
复习难点:说明方法的辨析,说明顺序和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复习步骤:
一、导入——你能区别下列三个句子吗? ①镜子里一下子映出了一张稚气活泼的脸。②镜子里能映出图象完全是由光的反射所致。
③我认为,镜子就是镜子,只能映出虚幻,不会给人带来真实。第①句是描写句,第②句是说明句,第③句是议论句。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目的在给人以知识。
二、中考说明文命题分析:
近年中考说明文阅读偏重环境保护、现代科技和身边的人文环境等跟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小品文。比如我们这次质检的阅读题《让垃圾照亮世界》就是一篇介绍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保护环境的说明文。
三、中考说明文的考点:
1、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以及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2、说明顺序及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3、说明方法辨别、分析及其作用。
4、说明语言的把握,关键词句的辨析。
5、结合实际,拓展科学思维。
四、说明文的中考知识点的复习
(一)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以及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把握说明对象以及概括说明中心及其特征(技巧:可以找中心句法。把各段的意思用中心句概括出来,再分析说明内容。)
首先要弄清这篇文章是向读者介绍某一事物还是阐明某一事理的。然后再看介绍了这一事物的哪些特征,或阐明了哪种事理。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文段的主要内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⑪看标题
⑫抓中心句(总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筛选关键词 ⑬划分层次、内容要准确、语言要简洁
如《苏州园林》就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游览者在苏州园林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是总括句。
又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理解说明的内容就要抓各段中心句。向读者阐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又如质检阅读题《让垃圾照亮世界》的第一小题: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二)说明顺序及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1、说明的顺序: ⑪时间顺序:年代:古→今;
季节:春→冬
一天:早→晚 „„
⑫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⑬逻辑顺序: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由原因到结果„„ 要求——懂得判断,懂得分析
2、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
A、总(概说)——分(具体)
B、总——分——总
C、分——总 D、并列式
E、递进式
(三)说明方法辨别、分析及其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引用)等10种。要注意和论证方法在术语表达上的区别。
①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读者容易理解。
如:
⑪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说明文中的举例)
⑫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议论文中的举例)
(说明文中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在作用上又有区别。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用:列举了„„有代表性的事例,具体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将抽象、复杂的事物具体形象化。
②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作用——将复杂的事物说明得更清楚。
注意事项: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
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里用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格式:将„„事物的特征进行分门别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③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格式:把„„比作„„,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使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
例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的印象。)④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作用——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例如: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
⑤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诠释不要完整,只是揭示一部分内涵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
“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 这句话,改成“两足直立的动物是人”,意思改变。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⑥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格式:把„„与„„两个事物放在一起对比,变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例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⑦列数据: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注意: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格式:列举了„„的具体数字,精确、科学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更有说服力 例——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⑧摹状貌:通过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说得更具体、生动
⑨列图表:辅助文字说明,直观性强,易于让读者迅速地把握文章说明事物的特点。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⑩引用:引用一些有关的资料,包括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有说服力,也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分,可读性强。
练习:
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⑪我国的建筑, „„,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艺术特色.)⑫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桥的形状和结构.)⑬导弹按起飞位置和攻击对象可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等,按飞行方式可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
(分类别,有条理、更清楚地说明了导弹的种类.)⑭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举例子
生动、有力地说明了我国是荔枝的原产地.)⑮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搬吐雨器”。(列数字、引用、打比方,作用: 引用农谚,说明了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使说明的内容更具有说服力。)
(四)说明语言的把握,关键词句的辨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说明文的表述,要符合客观实际,无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限制性词语如:更、大约、常常、估计、也许、比较、几乎、相当、当时、可能、左右、可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常见题型:
A “一个句子中,某一词语能否删掉 ,为什么?” 或者 “A词语换成B词语 好不好,为什么? ”
B “说明事物要求准确性和科学性,文中A段的内容如何体现这一要求?” 答题:判 断(结合实际解释)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性和严密性(加点字)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情况 练习:
⑪“绿色住宅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一句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因为句子中的“一切”是“所有”的意思,表明栽种各种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能强调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用上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因此不能去掉)⑫ “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因为“部分”一词指的是局部.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的话不符合实际,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因此,它不能够去掉)
(五)结合实际,拓展科学思维 此类试题包括:
⑪对所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的阐述和解说;
⑫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 ⑬对文章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提出建议等。答题技巧:
⑪答这类试题的答题要领,首先要有时代精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发展。
⑫其次要善于从原文中找有用信息,对社会和自然,我们渗透这样的思想理念,“不仅要能认识它,还要能改造和利用它,让它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⑬做感悟启示类题,答题时要注意深入挖掘事物、事理、人物背后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联系时代特征作答。
⑭做想象创新类题,要合乎科学,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五、阅读说明文建议同学们采用“三步五问”法: 第一步:感知
1.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第二步:理解
3.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4.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5.哪些地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三步:升华
六、练习评讲《云梦泽》
1、形象生动地说明过去的云梦泽的面积之广;水势之大。
2、不能.“淤积”是自然造成的,“围占是人为的,更换后与下文“被入“吃”掉就不连贯了。
3、指堤堰内的地区(地方)
4、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或: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否则就会如脱缰之马一路狂奔;溢出堤岸,造成灾害。)
5、第4段综合运引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先引述史籍的记载,确定古云梦泽的范围,再用“5万平方公里与”半个江苏省做比较,说明古云梦泽之大;再举云梦县之例及“两千年”这个数字说明变迁之大;最后用“2700”与“5万”作比较,说明因被切割被围垦而真正的云梦泽已经不存在了。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说明文阅读一篇
第五篇: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了解中考说明文的考点,提高说明文阅读和应试的能力 2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正确判断说明方法及顺序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领会科技说明文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复习过程
一 导入
二 考点聚焦 对文章解读能力的考查,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2 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技法,是考查的重点之一 3 注重培养科学素养,是考查的一个亮点 4 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是考查的一个发展方向 三说明文的阅读要点
1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2正确判断说明方法及顺序。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联想和创新的能力。四 说明文文体常识回顾
1、说明的内容
2、常见的说明顺序
3、常见的说明方法
4、说明语言的特点。
5、说明文结构
四 学法点击
1•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要巧用关键词并扣住句子内容:
•举例子:具体说明······(内容)•列数字:准确说明······ 作比较:突出事物······ 打比方:形象生动说明······· 分类别:条理清楚说明·······
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节省了文字
学以致用
1指明方法,分析作用: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2)全球定位系统在军事方面的应用获得了巨大成功。1991年海湾战争中参加沙漠风暴行动的盟军利用全球定位系统为准确打击目标提供了保障。《全球定位系统》 •3.按恒星的亮度排列,南门二名列第三,仅次于天狼星和老人星。《比邻星》
2品味语言
类型一:语句中带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题要领:首先明确该词修饰或限制的角度,然后结合语句从保留与去掉两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带点的词往往是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频率等的副词。
练习: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2、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类型二:举例分析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要领:首先从语句中找表程度或范围或语气等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的词语,然后结合语句分析它的准确性。
五 学海拾贝
阅读短文(见材料《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六 总结规律,点拨技巧
1、明确说明内容,要看文章的题目,抓各段的首括句和中心句加以归纳。
2、概括说明内容,要抓住说明对象和说明特征。
3找标志性词语,如“总之”“一句话”“因此”“因为”等揭示特征和本质。
七 反思收获
自作《初中毕业升学复习指导》 166页《绿色塑料》
八 布置作业
阅读短文(见材料)《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