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教案:分苹果(科学、健康)
小班教案:分苹果(科学、健康)小班教案:分苹果(科学、健康)活动目标:
1、学着仔细观察图片,用简短句说出小红分苹果的经过。
2、体验关心家人的愉悦,初步懂得从小要尊敬、关心老人。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分苹果》。
2、一盆切好的苹果片,一些小叉子。活动重点:
通过故事,懂得从小要尊敬、关心老人。活动难点:
用简短句说出小红分苹果的经过。活动过程:
1、出示布娃娃——小红,引起活动兴趣。
——“这个小朋友叫小红(鼓励幼儿与“小红”打招呼,今天们一起去小红家玩。”
2、出示背景图,观察讲述图片内容:
教师边操作插入教具,边引导幼儿看看、讲讲:
——“小红妈妈端来一盆什么?小红看见了说什么?”
(教师可以以小红的口吻说:妈妈,来帮你分苹果。然后请幼儿学说小红的话)“小红先把苹果分给谁?她对奶奶说什么?”(集体~个别学讲)(“小红又把苹果分给谁?她对爷爷说什么?”)(集体~个别学讲)教师设疑,引导幼儿讨论:
——“小红为什么要先分给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高兴地怎么说?” “接下来,小红把苹果分给谁?”(个别幼儿学讲对话)“盆里还剩下一个苹果给谁吃?” 教师带领幼儿完整讲述。
3、联想迁移,愿意学做有礼貌的孩子: ——“你们喜欢小红吗?为什么?”
“你们在家里是怎么关心爷爷、奶奶的?”
4、品尝水果,体验谦让。
第二篇:小班 大苹果分给谁 教案
活动名称:大苹果分给谁
设计意图:由于现在大多的家庭状况是“6+1”家庭,一名幼儿他的身边除了爸爸、妈妈外,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关心爱护,因此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幼儿大多都不会分享,不知道如何感恩。对于他们而言只知道和家长索取,而不懂得回报。对此我设计了“大苹果分给准”这一活动,希望通过这节活动让幼儿学会与同伴,成人分享好吃的食物。活动目标:
1、通过分苹果活动,学会分享和谦让
2、通过操作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乐意与同伴,成人分享好吃的食物 活动准备:
1、奶奶、妈妈、小男孩、小女孩及1个盘子、3个大苹果、1个小苹果的图片
2、操作册《大苹果分给谁》
3、每组1个点心盘,放入比幼儿人数数量少1个的橘子,水彩笔人手1只 活动过程:
1、故事引入主题
尝试为故事中的人物分苹果,初步了解与别人分享东西的方法。
故事:一个星期天,奶奶带着小妹妹到欢欢家做客,妈妈端出一盘水果,让欢欢分给大家吃,欢欢最喜欢吃苹果了,他看看盘子里大小不一的苹果,很快将苹果分好了,小朋友你们看看欢欢分得合适吗?
集体讨论欢欢分得是否合适,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如需调整,并请个别幼儿上前调整。
教师小结:有好吃的东西时应互相谦让大的分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
2、将学到的分享方法加以实践,深入感知分享好吃的东西时要先想到客人、长辈、同伴和比自己小的人。
请幼儿坐在桌边,打开幼儿操作册《大苹果分给准》 教师: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帮欢欢分苹果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迁移经验,尝试运用谦让和分享的方法品尝橘子
教师:老师带来了好吃的橘子,可是不够每个小朋友分一个,怎么办?谁能想出好办法?
引导幼儿用谦让和分享的方法 幼儿分组品尝橘子,教师巡回指导
4、欣赏歌曲《李小多分果果》 教师小结:
小一班的小朋友你们真棒,大家都学会了如何来帮助欢欢分苹果吃。教师还发现了你们不仅学会了帮欢欢分苹果,而且还学会了分享,教师希望你们回家也给你们家里的人分苹果吃,大的分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
活动反思:大苹果分给谁
《大苹果分给谁》是一节小班社会领域的活动。这是一个培养幼儿学会谦让和分享的活动。幼儿,尤其是小班的幼儿,由于他们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有与他人分享或谦让的机会。本活动通过让幼儿尝试不同的分水果的方法,能够培养幼儿形成好吃的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的意识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方法。
通过这节活动的开展,使我班幼儿学会了与人分享,谦让的行为。让他们知道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仅是一味地索取,而是应该学会谦让、学会付出。虽然通过这一节小小的活动还不能让幼儿完全地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在我们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教师会不时地向幼儿渗透,使幼儿明白“分享,谦让”这一美德。在这节活动中,我班大多的幼儿都能够很情愿地与同伴分享,但是有个别的幼儿由于年龄小的原因,他们对于与同伴分享这一主题比较抗拒。尤其是我班高绍喆小朋友,这名幼儿从小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加上爷爷、奶奶对孩子比较溺爱,什么好吃、好喝的东西都给孩子。造成了孩子自私的性格,所以在组织的这节活动中,这名幼儿表现的很突出,十分不愿意与同伴分享。针对这名幼儿的行为,我和本班的另外一名教师一起讨论想出解决方法。希望幼儿能学会分享,懂得谦让这一美德。
第三篇:分苹果教案
分苹果教案
教学内容:分苹果
教学目的: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教具:情景图和分苹果图
教学方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分苹果。
先帮助学生看懂图意,明确两次分苹果的要求。进一步组织讨论和实际操作。如,把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4个苹果,可以放几个盘子等。
二、试一试。
、第一题。
让学生用小棒或圆片进行操作,把结果填再方格内。
三、巩固练习。
、第二题、第三题。
可以圈一圈,或用学具摆一摆,把结果填再方格内。
2、第四题。
让学生用学具具体摆一摆,探索不同的排法。教师可以按照图中的提示组织“同伴对说”的游戏。
板书设计:
分苹果
情景图分苹果图
把1个苹果分到4个盘里,平均每个盘子放个;
如果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个。
第四篇:小班社会领域《大苹果分给谁》教案
【设计意图】
由于现在大多的家庭状况是“6+1”家庭,一名幼儿他的身边除了爸爸、妈妈外,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关心爱护,因此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幼儿大多都不会分享,不知道如何感恩。对于他们而言只知道和家长索取,而不懂得回报。对此我设计了“大苹果分给准”这一活动,希望通过这节活动让幼儿学会与同伴,成人分享好吃的食物。
【活动目标】
1、通过分苹果活动,学会分享和谦让。
2、通过操作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乐意与同伴,成人分享好吃的食物。
【活动准备】
1、奶奶、妈妈、小男孩、小女孩及1个盘子、3个大苹果、1个小苹果的图片。
2、操作册《大苹果分给谁》。
3、每组1个点心盘,放入比幼儿人数数量少1个的橘子,水彩笔人手1只。
【活动过程】
1、故事引入主题尝试为故事中的人物分苹果,初步了解与别人分享东西的方法。
故事:一个星期天,奶奶带着小妹妹到欢欢家做客,妈妈端出一盘水果,让欢欢分给大家吃,欢欢最喜欢吃苹果了,他看看盘子里大小不一的苹果,很快将苹果分好了,小朋友你们看看欢欢分得合适吗?
集体讨论欢欢分得是否合适,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如需调整,并请个别幼儿上前调整。
教师小结:有好吃的东西时应互相谦让大的分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
2、将学到的分享方法加以实践,深入感知分享好吃的东西时要先想到客人、长辈、同伴和比自己小的人。
请幼儿坐在桌边,打开幼儿操作册《大苹果分给准》。
师: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帮欢欢分苹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迁移经验,尝试运用谦让和分享的方法品尝橘子
师:老师带来了好吃的橘子,可是不够每个小朋友分一个,怎么办?谁能想出好办法?
引导幼儿用谦让和分享的方法幼儿分组品尝橘子,教师巡回指导
4、欣赏歌曲《李小多分果果》。
教师小结:
小一班的小朋友你们真棒,大家都学会了如何来帮助欢欢分苹果吃。教师还发现了你们不仅学会了帮欢欢分苹果,而且还学会了分享,教师希望你们回家也给你们家里的人分苹果吃,大的分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
【活动反思】
大苹果分给谁《大苹果分给谁》是一节小班社会领域的活动。这是一个培养幼儿学会谦让和分享的活动。幼儿,尤其是小班的幼儿,由于他们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有与他人分享或谦让的机会。本活动通过让幼儿尝试不同的分水果的方法,能够培养幼儿形成好吃的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的意识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方法。
通过这节活动的开展,使我班幼儿学会了与人分享,谦让的行为。让他们知道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仅是一味地索取,而是应该学会谦让、学会付出。虽然通过这一节小小的活动还不能让幼儿完全地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在我们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教师会不时地向幼儿渗透,使幼儿明白“分享,谦让”这一美德。在这节活动中,我班大多的幼儿都能够很情愿地与同伴分享,但是有个别的幼儿由于年龄小的原因,他们对于与同伴分享这一主题比较抗拒。尤其是我班高绍喆小朋友,这名幼儿从小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加上爷爷、奶奶对孩子比较溺爱,什么好吃、好喝的东西都给孩子。造成了孩子自私的性格,所以在组织的这节活动中,这名幼儿表现的很突出,十分不愿意与同伴分享。针对这名幼儿的行为,我和本班的另外一名教师一起讨论想出解决方法。希望幼儿能学会分享,懂得谦让这一美德。
第五篇:《分苹果》教案
《分苹果》教案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经历分苹果的实际操作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课前准备
每组学生12张苹果图片、每人一张题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数学故事会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师:二年级2班要举行一次数学故事会,大家都准备了有趣的数学故事,邀请了老师,还买了水果。
出示“分苹果”主题图(只要出示12个水果,不出示盘子),引导学生观察,数出苹果数为12个。
师:这些苹果该怎样装盘呢?
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看法。个别说,其余听。
2、学生倾听与思考
(1)以故事会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注意力集中在“平均分”上。(2)在倾听与思考中明确学习主题——两种方式的平均分。
二、故事会准备——分苹果。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集体交流与筛选归纳
(1)策略之一:先规定盘子数再分。①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盘6个。②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4个。
③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每盘3个。
④把12个苹果平均放到6个盘子里,每盘2个。
(2)策略之二:先规定每盘的苹果数再分。
①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分成6盘。
②每个盘子里放3个,可以分成4盘。
③每个盘子里放4个,可以分成3盘。
④每个盘子里放6个,可以分成2盘。
(3)每个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水果,取出12个,在桌子上摆一摆,分一分
(4)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分苹果的过程。
以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
培养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如何在小组活动中倾听与表达;在合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看法。
通过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给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机会,以此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中思考、提问,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故事会采风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1、数学故事之一——小熊装苹果。
(1)出示第1题的图片。
(2)互动活动:故事中的问题问答。
问题举例:
①如果每2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
②如果每3个装1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③如果有2个袋子,每袋装几个?
④如果有4个袋子,每袋要装几个,还剩几个?
2、数学故事之二——小松鼠装松果。
(1)出示第2题的图片。
(2)互动活动:故事中的问题问答。问题举例:
①每个篮子装2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
②每个篮子装3个松果,需要几个篮子?
③有6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
④有9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装几个松果?
四、故事会延伸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今天的故事会不仅是内容精彩,故事会上还处处充满着挑战,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你愿意把观察到的生活中“平均分”的数学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小伙伴听吗?
让学生感到数学问题就在身边。
五、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引导学生谈体会,从“平均分的两种典型方式”、“分实物的多种操作途径”等方面交流感想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