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设计研究的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3 00:0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评价设计研究的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评价设计研究的结题报告》。

第一篇:教学评价设计研究的结题报告

篇一:《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五里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二、课题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全面铺开,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教改,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我们根据市、县教育局的有关文件精神,曾经承担了县总课题中的子课题《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模式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章法,随意性太强;很多教师仍旧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致使课堂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教师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形成了高消耗、重负担、低效率的局面。一句话,落实目标“少、慢、差” ;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和学生有效沟通,从而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变成了学困生,给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如噱头多,课件多,语文味淡。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内化”的效果,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00后的孩子,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渴望展示自己,而我们的课堂没能够给孩子提供足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在问题面前,我们认识到,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处在教育改革风口浪尖中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大胆进行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研究与改革,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改变“鸠占鹊巢”现象,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真正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此背景下,有县教体局教研室领导的大力支持,有“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课题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我学区全体语文教师愿意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的成功模式,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课题界定与理论支撑

1、课题概念的界定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具体表现在: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会探索新知,愿意与他人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教学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2、理论依据(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行成。

(2)高效教学的相关理论。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高效课堂符合新课改理念: a、紧扣“教”与“学”,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转变。

b、围绕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

c、诠释的是“师”与“生”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实现师生相长。d、教书育人的完美体现。e、从传统到高效的教学比喻:传统课堂抱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

四、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本课题究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

1、以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合长乐学区乃至更大范围内小语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意义: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优化小语学科的课堂教学,改变我校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解决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实际问题,总结出小语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我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框架,使教学过程科学化,合理化。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3、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通过研究与实践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收集、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教育内容,构建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学习模式。

2、探索有关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规律,构建指导小学生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等有效学习方式的操作方法。

3、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实验教师教学方式的优化和专业成长;丰富我校的文化内涵,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

4、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化素养,具有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提升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能力和教科研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课题所反映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首先,要研究什么是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与旧课程有什么区别,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其次,要研究高效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评价、课堂要求以及管理等。

2、研究教材、学生和教学设备。

首先要研究教材,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研究对教材把握、处理的度和呈现形式。其二,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要分析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其三,是研究学校的教学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教学材料的准备等,这些都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

3、研究学法。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研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引导要点。

4、研究教法。一是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二是通过对当前国内有影响的名师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研究他们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课堂评价、要求和管理等,科学取舍,学习优点,为我所用。三是立足于自己课堂的学情和教材,研究运用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高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是开展上课、观课、议课等活动,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出切实可行的适合小学语文的高效教学和有效教学模式,在学区内加以推广。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篇二: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高校本科体育专业改革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

课题主持人:章红兰

课题组成员:蔡学俊、钟运健、秦琴、王道杰 2014年6月10日

高校本科体育专业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章红兰、蔡学俊、钟运健、秦琴、王道杰

摘要:体育教育实习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有机的组成部分,通过教育毕业实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印证、检验、巩固和提高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而且有助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检查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反馈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差距与不足之处。本文以高校2006级至2009级体育教育实习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教育实习的诸多因素,得出结论如下: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实习得到了校领导、实习生和实习单位的高度重视。2教育实习时间采取一次性分段式的方式,大三下学期0.5周分散式的见习时间,大四上学期进行8周的实习时间。总体来说能够完成预定目标,但是时间有点相对较紧。3教育实习基地主要以高校、中学为主。4教育实习组织管理机构比较完善,指导教师队伍相对来说比较稳定。5教育实习评价方式采用实习考核表一次性终结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评价。6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教育实习效果也具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毕业实习体育教育 本科生 高校

目录

1、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教育实习的概念 1.2.2 教育实习模式的概念 1.2.3 国内外教育实习情况简介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3.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实习改革的研究现状 3.1.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模式的现状分析 3.1.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基地的分析 3.1.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时间的分析

3.1.4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成绩的评价模式分析 3.1.5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析 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改革探究 3.2.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模式的改革探究 3.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基地的改革探究 3.2.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时间的改革探究

3.2.4 高校体育教育实习成绩的评价模式的改革探究 3.2.5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改革探究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参考文献

6、附件(问卷调查)1 前言 1.1选题依据及意义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不断兴起,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各种新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科教兴国”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使我国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和突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作出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及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使高等院校面临着全方位就业选择的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一个分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有必要作出相应的调整,重新审视其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方向。

体育教育实习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有机的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印证、检验、巩固和提高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而且有助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检查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反馈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差距与不足之处。因此,教育实习是高等院校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合格人才,检验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体育教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一趋势要求我们对体育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作出一些新的思考和探索。对高校近年来体育教育实习模式的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为高校体育教育实习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有益的补充。1.2文献综述

1.2.1教育实习的概念

顾明远在他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实习是“各级类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代理或协助班主任工作以及参见教育行政工作[1]。”张念宏主编的《中国教育百科书》指出,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参加教育、教学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体现师范教育特点培养合格实质的重要环节,是各级师范院校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 1.2.2教育实习模式的概念 模式这个概念是从模型转化来的,最早是指一种科研方法。面对一类复杂的现象或实践活动,研究者从中概括出它最本质的理念、最基本的操作方法或实施策略,以及其他诸如条件环境的基本要求等等,以深化人们对这一现象或活动的认识,或者启发他人面对类似的情况时采取或借鉴这些基本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模式一词我国汉语的解释: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模仿的标准样式。美国沃纳等人把“模式”定义为:“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教育实习模式是长期以来教育实习工作的产物,用于指导教育实习工作。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由于教育实习指导思想或教育实习目的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实习模式。1.2.3国内外教育实习的情况简介

(1)我国教育实习的发展: 国内对教育实习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做中外教育实习比较研究,二是做教育实习各要素研究,主要包括教育实习时间、教育实习基地、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评价等方面。在教育实习时间方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明 确规定:教育实践时间为10-12周,其中见习1-2周,实习8-10周。通过查阅文献得知,我国本科院校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实习时间在6至8周,并且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安排2周左右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三方都认为教育

[3]实习时间短是影响教育实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王启明的《体育教育实习》、金健秋的《体育教育实习改革的研究》[4]提出改变高师教学计划中将教育见习固定于一周或是两周的做法,提出将教育见习分散处理,安排在二三年级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的课程中。

在教育实习基地方面,盛昌繁的《论体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5]、王永红的《高师教育实习改革思路探索》[6]通过研究发现,国内教育实习基地数量有限且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相对较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基本不参与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学校对教育实习基地建设也不热心,几乎全部是由高校独自建设,篇三: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研究的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小组合作(pair/group work)、探究学习》的研究结题报告 兰州市外国语学校 秦春梅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亟需引进这一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习方式,构建高效英语课堂。本文从如何科学分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教师的服务意识、培养合作技能、指导学生自我调整、小组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就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低效现象,提出了自已的一些看法,以期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科学分组 合作意识 服务意识 合作技能 评价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一)、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随着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合作学习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教育教学研究与探索的热点。翻开诺贝尔自然科学获奖者的名单,可以发现这样的重要现象:人才链与人才群体崛起——人才师徒相传和人才优势互补。科学家群体的科学研究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合作能够出智慧,出成果,出人才。人才链与人才群体崛起的现象是合作学习的心然结果。《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之所以提倡合作探究学习,就是因为合作探究学习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讨论、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学习对英语教学和学生的英语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实中,每班人数多达50人左右,班级授课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制约着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容易偏重讲授英语语言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训练,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少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制约了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及发展,这些已很不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课堂教学亟需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三)、合作学习是开发和拓展牛津英语新教材(fun with english)课程资源的需要。

《牛津初中英语》使广大学生和英语教师耳目一新,它采用新颖的编写体系:几乎每一页配有或插图、或生动活泼的漫画、或实物图片、或表格,这些色彩艳丽的图、画、实物图片、表格不仅使教材内容表达形式上图文并茂,更加新颖活泼,增加了教材的的趣味性、可读性,而且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条理性,降低了学生自学的难度,更能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英语能力;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即以生活化的话题为主线,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真实的交际行为,是一套生活化的语言教科书,为学生的口笔头合作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话题,也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情景和合作学习的平台。因此合作学习也是教师、学生开发和拓展教材内容、在已创造环境的情况下由学生来构筑知识;发现知识、转移知识和扩展知识、促进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的需要。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我于 2008 年 11 月承接“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这一课题后,把合作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希望通过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我校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英语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合作学习”型和谐英语课堂就是以英语课堂为载体,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进步、体验与创造、生态发展”为主要特征,教师协调好英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关系,构建富有气息的英语课堂,整体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各要素,以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开始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实践的目标之一。精心营造的合作性学习能让学生在认知、生理、感情及心理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且这也是改变许多课堂中的被动学习和非人际性学习现状的重要步骤。

二、研究理论基础

1、谈到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时,皮亚杰(piaget)认为,中学生所接受的社交互动的质量和数量将会极大地影响他本人成长发展的速度。

2、维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也强调高质量的交往互动,如,成人引导下的互动或与比自己优秀的同龄人的互动至关重要。

3、章兼中教授在专著《外语教育学》(1993)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的交往尤为重要,更主要的是生生交往。这是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因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增强用外语交往的机会,从而加速促进学生掌握外语进行交往的进程。

三、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研究法:对近几年发表的同类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特别是有关外语教学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出比较,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问卷调查法:在实验班发放了“合作意识自我评价表”,调查学生的合作意识具备情况及存在的个体差异,便于教师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技能的指导。

3、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听取课题组内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研究更趋系统化、理论化。

4、个案法:对个别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个别指导。

四、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一)、成立英语学习合作小组,科学分组。(1)、合作性小组的正确划分 正确划分小组,为保证英语合作学习的教学落到实处。在自己所教班级中暗设对照班初一(4)班和初一(5)班,成立pairwork和groupwork合作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成员的组成首先遵循了一般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这样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同质性,这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本课题组利用了本课题负责人为实验班班主任的优势,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英语学科特点,先将根据学生的性别、身高、兴趣、能力、英语成绩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编排出各具特色,取长补短的异质小组,然后采用了按座次就近组合和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两种主要形式。按座次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一般2人(pairwork)或4人(groupwork)左右,最多控制在6人以下。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需将学生分出层次,重新调整座次,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便。一般情况下,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活动是随机、分散的,而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学习活动。异质就近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课前预习,课中情景交流和课后辅导中进行。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是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按个人兴趣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一般以2至6人为宜。以这种方式组合有利于高效地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这种以任务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制定了柔性的学习目标,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师生一起探讨,从而在学生中形成了既能自主学习,又能相互促进的良好学习气氛。(2)、科学安排座位 以“田字格”型为主要的形式。“田字格”型即前后两桌四人为一个合作小组,划分小组后,就把学生在教室中位置固定下来。这种合作小组适合做group work尤其是角色表演,有时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此外,根据新教材中不同的教学环节或学习任务随机进行分组,这样做给学生创造了与更多同学合作的机会。具体采用以下形式:

○1“横线”型,即同桌两人为一个,适合做pair work。

○2“u”型即前后或左右六人为一个合作小组,适合完成teamwork、interview或task。3 “o”型,即多人围圈而坐形成了一个合作小组,适合做class discussion。○(3)、合理分配角色 合作任务通常由4人组成,确保每位组员都能担任一定的角色,并担负起每个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即各司其职。例如,小组长(优秀者,辅导者):负责掌握小组活动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进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报告员(中等者,监督者):负责向全班或教师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记录员(被辅导者):负责记录小组活动结果;检查员(被辅导者):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为便于团结协作和培养各项能力,还规定了组内成员适当的时候可互换角色,体验不同的学习责任。

(二)、引导和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1)、学会搜集相关资料。一般来说,有些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教师培养了学生知道用什么工具和什么途径去搜集有价值资料的能力(如教科书中相关话题、图书馆中的相关书籍的查找、用搜索引掣在电脑中相搜索关信息、查英语字典等)。(2)、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后,一般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通过讨论求同存异,形成解决方案。教师在关键处给予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讨论问题的要领和方法。(3)、学会表达观点。合作学习评价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互相了解对方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予评价机会,发现问题及时指点,并做出恰当的评价。(4)、学会合作评价竞争。组内合作评价,组际竞争是合作学习评价最明

第二篇: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今的课堂虽然较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既能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能注重能力的培养;既能注重知识的建构,又能注重人性的塑造;既能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能顾及个性差异。但仍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设计过于简单,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达到充分发挥,学习效果低效。我们认为应通过教师对知识的精心设计,启发学生在思考状态下主动学习;利用合作、探究等策略,去实施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从而使三个维度都有收获。因此,我校申请了“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的课题,旨在通过此课题研究要求我们的教师能深入进去——研读教材,钻透教材、了解学生、摸清底数、跳出教材、依据课标设计教法、学法,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达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对教学设计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除了理论工作者继续研究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模式并应用于相关领域外,一线教师也已普遍关注到需要由传统的经验式备课向科学的教学设计转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由此可见,教学设计的确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应用空间。

二、课堂研究的主要内容。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指标是什么?有效教学如何设计与实施?有效教学如何评价?有效教学的反思如何进行?如何重建有效教学 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被大家所关注是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问题。

三、研究目标:

(一)全面提高我校教师专业素质。通过课题研究,在我校催生一批具有高专业素质的教育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拔尖人才队伍。

(二)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明确学校的科学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们教师的成长,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再提升。通过课题研究,努力成为学习型学校。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借鉴法

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各种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出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二)调查研究法

调查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

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

(三)实验监测法

选择一个实验班,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搞好实验设计和实施。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通

过实验监测,修正和完善原有理论假设,使学生学习更加有效。

(四)经验总结法

边实验边总结,形成阶段性的总结,让一些好的经验得以推广。

五、研究步骤:

2009年7月——10月(宣传发动阶段)

开展课题研究是提升我校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举措,根据要求,做好思想发动工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重点学习课题实施方案,提高对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⑴成立课题研究组。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申报、立项以及论证工作。⑷组织理论学习。

⑸召开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论证会,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2009年11月——2010年6月(研究阶段)

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课题研究期间重点研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关论著,开展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大学习。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组织参加本课题的教师开展相关的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经验总结和初步探索,初步提出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论,结构及方法。结合“提高课堂有效教与学“活动的开展,重点探讨各科有效教学设计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在各班级,全面倡导有效教与学的实验,及时发现问题适当改进教学策

略,提炼有效课堂教学设计范例并撰写有效课堂教学案例集,并及时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论文集,进一步指导下一步的提高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

⑴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提高全体教师研究的有效性,扩大课题的影响。

⑵学习理论、问卷调查、应用研究,探索各科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⑶案例研究,每学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结合教学案例,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⑷撰写论文,每学期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课题论文,不断充实专题论文集。2010年7月——10月(自我评价阶段)

在初步形成的有效教学模式基础上,对课题进行自我总结与评价,进一步完善有效教学的实践模式。

⑴学习《有效教学》体会论文。⑵观摩教学,教师交流。

⑶对案例进行分析,完善有效教学模式。2010年11月——12月(总结阶段)

在完成实施阶段各项任务的基础上,加强相关督查考核,进行总结;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总结各层次各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交流推广,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

⑴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认真组织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多次召开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各个阶段课题研究侨务;每周举行一次业务学习,收集学习了《新课程理念》、《有效备课》等专业书刊上的典型文章,并要求教师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学校为教师们征订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等数种教育教学期刊(杂志),学校图书室购置了校本研修图书。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课题组老师的研究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并能不断用新思想、新观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二)全员培训,撰写有效教学设计。

学校按照全员参与的总体要求,结合校本培训和继续教育、全员培训全体参与,同时还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观摩教学,名师们精妙的教学设计,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让老师们看到了他们课前的精心预设和课中的有效引导,看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相互对话,互动与碰撞、交流,看到了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学习方式与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外出听课返校后,组织开展听课反思交流。课题组开展再读《课标》活动。新的课程标准是教师撰写教学设计和进行各项教学活动的总纲,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实施必须用课标来指导。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弄清楚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所提出的不同层次的目标,把握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的,更加有助于教师们确立新的教学观,为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奠定基础。

(三)团队合作,共同探究有效教学设计。

每们教师以教研组领取定量的备课任务,对照新课标研究学生,研究教

材,高质量完成备课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评论,全组集中,集思广益,提出修改意见,再由教师整理评议意见,修改教案,再将整理修改过的教案进行认真复备,并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进行调整,最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得失写出教学反思。

(四)加强教研活动,并对教师常态课教学各个环节进行调控,指导和管理。

我校坚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形成,有效的学科研计制度,为教师交流互动搭建平台,具体做法是:

每学期安排教师在精心备好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一节教研课,周四利用业务学习日进行集中评课、交流,大家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形成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在研究中,每个学期课题组的成员都要随堂听课,课后与同行分析,归纳总结,研究改进教学策略。

(五)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还建立了网站,教师们将自己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等及时上传到网站中,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与大家共同分享,同时,我校还不断充实教师成长档案袋,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学习工具和感受成长体验成功的有效途径。

七、研究成果

(一)、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通过个研修,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三位一体、立体推进”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模式,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能够利用科学,合理的诊断方法,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创设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教学过程更具开放性。

1、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教师们提高了认识,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

2、能将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与科研结合起来,自觉地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和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碰到的多种问题,有很多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环节清晰,教学思路明了,教学效果理想,所撰写的教学设计在不同层次评比中获奖。

3、利用课题组资源,让大家的思维得到相互激发,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由于我们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了学生主动的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主动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三)教师在各类比赛、教学竞赛、论文评比中获得了殊荣。

通过专题研究,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教、科、研能力有了不断提高。在专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撰写了专题研究总结或论文20多篇。

各类论文评选,其中获合肥市论文评选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在肥东县各类论文评选中分享一、二、三等将的分别有1名、3名和5名。

王晓燕、姚蕾两位老师自制教具获县自制教具一等奖。阚道斌老师所撰写的综合实践论文获合肥市二等奖。

浦丽君老师荣获肥东县第一届名教师称号,并获合肥市优秀教师殊荣。在肥东县第一届“教学能手”评选中4人获二等奖,8人获三等奖。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得以下奖励:

通过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实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阚蓉、阚颖两同学在县小学生书画比

赛中分获一、二等奖。黄春梅、郑芙蓉、李倩倩等三位同学在“爱在中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中分获小学生演讲一、二等奖。阚歆滢同学在第四届全国少儿书信文化活动暨肥东县第六届“鸿雁杯”校完文化活动中,参赛作品荣获特等奖,黄苒同学荣获一等奖,郑卉等七位同学荣获三等奖。

问题及思考

虽然,《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课题在我校的实话过程中取得一些成果,解决了各学科教学方法存在地问题,为各学科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但也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教师的知识和思想素养还有待提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驾驭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新的课题,课题组的成员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任务,争取取得更显著的成绩。

《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

第三篇:《小学习作评价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习作评价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小学作文评改方式的创新是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这就是强调:作文评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既能让学生体验写作成功的愉悦,从深层次上激发写作的热情,又能使他们提高评价修改作文的能力,切实提高写作水平;评改作文不是作文教学中的最后一道工序,而是学生习作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写好作文的开始。要求教师应该把评改作文当作一次和学生进行交流的环节,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我评改作文的能力训练,要求让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合作和相互了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评改出现以下三种现象: 一是评改作文形式单一,只有教师评改学生作文;二是教师在平时作文中评改的多,不注重作文修改过程;三是学生对评改态度不端正,没有养成良好的评改习惯。教师这种以作文评判者自居,漠视学生这个评改主体的现象,导致学生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缺点短处和学习别人的长处,失去了作文评改应有的意义。而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因为老师的“麻木评改,单调评价”长期得不到提高,这种改得随意,改得辛苦,甚至是改得烦的现象大大成为约束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感觉只有贯彻落实新课标,改变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在评改的方法上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写出好作文。

二、研究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教师和学生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我们从小就会讲、不需教师规范教育也能有效表达得汉语,但到头来就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并没有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表达的规范、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相反,许多情况下还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枯燥无味的,以至产生厌倦心理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成了应付差事,更不要说创造性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积极性了。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由

于语文教育对学生的个性主体地位认识有偏颇,从而无法很好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真情无法抒发。作文,是个很好抒发学生真情实感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作业,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渠道。作为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一步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才能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

当前的语文习作教学现状是:

1.大多数学生习作受错别字、病句等问题的困扰,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2.多数同学想象力匮乏,思维不够活跃,文章语句平淡,文章可读性不高。3.文章口语化严重,不能够准确区分口语和书面语应用方式,无法很好的应用书面性语言。

4.文章整体构思不够精细,没有条理性,致使文章语无伦次语不达意。5.文章感情平淡,内心情感无法用语言表达,文章缺乏灵魂支柱。针对目前小学生习作评价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更为全面的评价方法,增强评价在促进学生习作水平提高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习作的时候,首先要教学生如何读文章,从哪些方面评价文章,如:题目的重要性,要避免出现错别字、病句,文章叙述的条理性,文章语言的优美,避免文章口语化,还有就是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文章主旨是否明确等

小学生习作评价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交流评价,首先就可以解决小学生文章中所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基础知识的问题

2.通过评价研究还可以让学生自我去探索、发现自身与他人习作水平的差距,从而促进其积极动脑,找出与他人文章存在差距的原因

3.对于优秀的文章,在其评价中还可以同时进行交流,如修辞,名人名言,俗语谚语用的精彩的地方可进行点评,发现自身问题,促使其去想象,去看书,去积累

4.在评价的过程中,促使让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断提高,让其做到不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而是为了抒发内心情感而写文章

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指导小学生作文评价,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文章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促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建立激励小学生作文进步的综合性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习作的潜能,关注习作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外研究:

(1)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在谈到作文评价时,提出国外一些学者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评价理论,将作文评价分作三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科恩和斯卡达马利亚己于1983年设计了一个训练学生改进修改策略的试验,发现直接传授修改策略,会对写作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3)恩格勒特等人1991年提出,通过与伙伴(同学)交流可以改进修改策略。

2、国内研究:

(1)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他并不停留在一般的理论阐述上,对于作文批改,他曾经给一位老师具体建议:“如以某一学生之文为材料,书于黑板,师生共改,而教师于此际起主导作用。全班学生如能人人用心,其受益必不鲜矣。”

(2)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马正平提出作文批改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作文教学与训练行为,成为整个作文教学环节之一。教师由批改者变成了批改的教练,作文批改的组织者和策划者。

(3)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伊道恩提出四种作文批改模式:点拨—自批模式;示范—互批模式;复批-精研模式;上网-比照模式。

(4)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互助的关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应该互相帮助。他从1979年开始,引导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提出了互批作文的方法。

(5)湖北徐延春老师提出了合作型作文评改法。

(6)四川许光平老师提出“自读作文-朗读评议-学生自改-教师抽批”的四步批改作文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

突出强调习作梯级评改能力训练的序列性,提出多种习作评改方法,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引用,如“教师批改法”、“以教师为主的同批同改法”、“学生互评互改法”、“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互动式评改法”、“以学生个体为主的自主评改法”等,注重学生主体参与评改能力的培养,以小组合作探究式的互动评改模式为重点训练主线,最后达到以学生自主评改习作快速提高习作水平的最高目标。

课题研究内容

1、习作评价对提高学生习作学习兴趣的研究

作为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把习作当成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许多小学生对习作学习缺乏兴趣,从而影响习作教学的整体效果,要从多方面探究提高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如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认真观察,细心感悟,丰富写作素材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利用现有的条件,把握住有利的时机,认真琢磨科学的评价方法,给学生营造起适合其乐于表达的作文平台,让他们以正常的心态,愉悦的情感,足够的勇气与信心,步入人生书面作文表达的第一道门槛,为其今后健康成长,进一步学习各种知识,与社会各类人群、媒体进行广泛交流打好坚实的语文基础。

2、现今习作评价所存在问题的研究

许多老师对于语文教材中规定的作文,批改过于“细致”。许多错别字、病句等都由教师越俎代庖,按照自己的喜好,用成熟的改笔取代学生稚嫩的语言,硬加拔高。教师太多使用评判性的批语。如“中心不明确”、“记叙太笼统”、“态度不认真”“字迹太潦草”„„由于学生不明白具体问题的所在,根本就无法着手修改。又看不懂教师的批语,加上平时教师对订正后的作文本没有复查,有些学生修改就不认真对待,稍有点困难就不愿动脑筋修改。综合以上问题教师要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如何避免上述问题重复出现,使教师客观对待学生的习作,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习作。

3、习作评价方法多样性探索的研究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强调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互动,关注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而不是结果本身。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评价的主人。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的习作评价中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探寻多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教师总评等多样性的评价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习作的乐趣。

4、多样性的评价方法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策略的研究

多样性的习作评价方法与习作教学的有效结合,不仅是对教师的挑战,也是对学生的考验,习作评价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学中我们必须恰当地运用评价手段,调整评价策略,优化评价方法,以激励和鼓舞学生的信心和士气,让他们喜爱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积极主动地投身习作实践,从而获得更大更快更好地发展。切实提高小学习作教学的效率。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过程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课堂,课堂是研究活动的主阵地,教师是研究活动的主要实践者,研究工作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活动。二是课外,课外也是研究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同家庭密切配合,互通信息,从而使研究的信息更全面,效果更真实。实验期间按自然常态编班,不作调整; 课时按课程计划安排;不增加课业负担。

课题探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网络,查阅已有的习作评价教学研究成果,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支撑,避免重复劳动。

2、调查研究法。

(1)调查教师的心理状况、现有思想和学生个性,发现问题;

(2)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习作评价教学方面创造的成功的新经验、新方法;

(3)调查习作评价教学实施后的学生个性状况,为个性化教育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习作评价教学的实际操作。

3、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

法。

4、观察分析法:深入课堂,推门听课,提倡听常规课。听课时既要看老师的教,更要看学生的学;既要看“过程和方法”,更要看“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5、案例研究法:抓好教学案例研究,从教学案例中总结习作评价教学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要把听课、说课和评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诊断能力。提倡开展“同课研究”同科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使每一课都成为不断探索的研究课。

6、经验总结法: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不断反思、总结经验。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4月)学习掌握有关理论,转变思想和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评价理念;搜集、查阅、整理有关文献资料,研究讨论,写出开题报告;调查目前学生的作文状况,对相关项目进行前测;修正开题报告,对以上内容进行会议讨论,课题研究组员全员参加。

课题研讨会主持人:

参会成员: 会议记录员:

研会内容:主要确立研究方向、课题实施前的准备及分工工作,并制定计划,每月要进行课题研究总结交流会,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经验、所遇到的问题等进行总结交流,要做好记录。同时筹备开题会。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2年4月)

按上述研究设计开展实施,注意实验情况的积累和研究,认真记录实验情况,随时研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每学期写出阶段性总结。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鼓励科研人员养成勤写勤记的好习惯。

2.勤开研讨会,勤听研讨课,鼓励大家多交流平时的学习心得、教学经验、成功的教学案例等,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3.观摩优秀课堂实录;深入课堂第一线进行指导;请市、县级教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指导。

课题的研究对象以三、四、五年级为主体,课题实施分为两步骤: 第一步:(2010年5月——2011年4月)课题实施人:

主要针对三、四年级学生。

评价研究过程中主要以前面所阐述问题中的前三个问题为教学侧重 第二步:(2011年4月——2012年4月)课题实施人:

主要针对四、五年级学生,习作评价过程中要五个问题全部兼顾

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年终总结。个案分析、课堂随笔的积累。教学案例、课例的整理收集。每月高中低段出版三期有关生活化作文的校刊;每学期经验交流研讨。每学年进行案例、随笔、课例、论文、课件等的评比和交流并出版学生作品集和教师案例集。撰写年终课题研究报告或总结。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12年4月——2012年6月)

对研究对象进行后测,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对各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汇编研究论文、教案、教学反思、教学录相片、课件、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并撰写课题研究的总报告等。

七、课题研究成果

(一)习作评价激发学生习作学习的兴趣

重视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好感”。为了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我们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导入语,设计问题。抓住小学生好参与、好动手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校的工作,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尽量创设情景,并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教会学生观察,使学生能有序,多角度地进行观察,特别是注意写好观察作文。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满怀感情去观察身边的事物。通过看、摸、尝、闻等手段,亲身去做,去体验。并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收集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无物可写了,对作文自然就有了兴趣,写出好的作文也就不是异想天开了。

注重习作评价对学生习作学习的影响。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有意识的地利用各种形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表扬,特别是给予“发表”的机会,就能提高学生的作文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为了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有意识的用各种方式表扬鼓励学生。

从批改、展示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教师应尝试不同的批改方式,如:可组织一些学生互相修改。鼓励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作文,在读中欣赏自己的优点,在读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在读中揣摩最佳的词语、句子。教师对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态度及作文的结果进行评价,利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的进步。也可以选择不同特点的几篇佳作或几个优美的片段让同学在班上有感情的品读,让大家欣赏。还可以进行佳作交流,把优秀的作文或有进步的作文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以努力给学生创设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同时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孩子,要求要适度,恰当、恰好。对显示的要求要符合实际,不要“望生成龙”心切。

(二)常规习作评价所存在的问题

学生习作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是衡量语文能力重要的客观尺度。习作也是小学语文中最难客观评价的内容之一。习作评价是对习作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激励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改进习作教学方法及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有部分老师却忽视了它的重要性。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对于常规习作的评价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新课标一直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由传递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但是从长期以来的习作教学中不难发现,习作评价的主题体依然是教师本身,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授课后的作业检验部分当然是老师来全权负责,以此来了解学生的知

识学习及掌握情况,习作也不例外,理论上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伴随这一现象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却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批改过细

许多老师对于语文教材中规定的作文,批改过于“细致”。许多错别字、病句等都由教师越俎代庖,按照自己的喜好,用成熟的改笔取代学生稚嫩的语言,硬加拔高。过细的批改,弄得学生的作文“浑身挂彩”“体无完肤”,最后只能是教师批累了,学生作腻了,师生都心灰意冷了。

2、批判语太多

对学生写的周记、日记、小练笔等,教师太多使用评判性的批语。如“中心不明确”、“记叙太笼统”、“态度不认真”“字迹太潦草”„„由于学生不明白具体问题的所在,根本就无法着手修改。又看不懂教师的批语,加上平时教师对订正后的作文本没有复查,有些学生修改就不认真对待,稍有点困难就不愿动脑筋修改。学生只看被老师批改后的习作是“优”还是“良”。这样,使一些学生感到作文的修改与成绩的好坏无关,因此改与不改都无所谓。

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修改失去了应有的认识和兴趣。认为自己只管写,修改则是老师的事。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疏忽了对评价这一环节的研究。因此,对作文的评价没有提出严格的要求。

批改作文是对学生作文评价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批改不能仅仅局限于作文文本本身,更要关注文本背后的人──学生。应着眼如何给学生的作文下批语,才起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老师应该提倡作文评价多元化,应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不做硬性统一。只要学生有进步,教师就应分项加以肯定。

(三)习作评价方法的探索(1)学生自评

作文是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学生自评是对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性评价,能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参与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教师根据个案点评中的侧重点有目的引导学生自己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在自读中发现习作中的问题,再围绕评价重点从语言、文字、内容、标点符号等方面进行修改。然后分层次地引导学生将自己修改后的习作面向全体同学朗读后,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学生得到尊重后,提高了自我认识,就会更深入地找优点、寻差距。在自己为自己写评语的时候,还会进行有效地反思,从而发展了习作能力。(2)学生互评

同伴间的了解最多、最真实,因此,要让评价发挥积极的正面导向和推动作用,就要坚持评价的多元化,同伴间的互评是学生评价习作的另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是在学生自评方式进行一段时期后进行的一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学生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自我评价练习后,对于写的方式、写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当学生习作完成后,同学之间可以互换作文,进行互评。互换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我们常用的小组互换,同桌互换、自己找伙伴互换等等。当学生拿到别的同学的作文后,先认真读一读伙伴作文,发现作文中的评价点,利用修改符进行标注性批阅,然后再根据习作标准对该同学习作进行评价。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写的能力,而且在互评中大大地开阔了学生写作视野、取长补短,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3)家长参评

学生的文章涉及到家庭、社会以及内心表白内容的时候,把家长请进来,按照孩子预定的等级进行客观地评价,帮助孩子提高习作的信心和能力,指出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家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推进作用,使其明确如何指导自己的孩子学习,而不是盲目的对孩子提高要求,拔苗助长。(4)教师总评

教师总评是在学生自评和互评后进行的。学生学会了自改自评和互改互评,教师要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实验教师的做法是:浏览学生的习作,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再阅读学生小组写来的评改意见,撰写 “鼓励性加针对性”评语。要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习作的优缺点,切实做的总结提高,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四)多样性习作评价与习作教学有效结合,效果显著 如何有效地使学生参与到习作评价中来?

首先,教师要放弃传统的习作评价方法,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看待习作。教师在教给学生习作方法的同时,还要从另一个方向去引导学生,如何让学生学会审视评价自己的习作成果,使自己的心里存在一个习作评价的标准,这一点不易做到,这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异于常人的耐心,还要探索出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习作评价的方法,并且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使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一个自己的习作评价标准。想要达到上述目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去长期的去思考,去探索,去尝试新的方法,去发掘新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经历不同,各自内心的感受也千差万别,而这正是每个学生习作中最具个性的部分、最值得表达的地方。在习作指导前应该有计划地去引导孩子们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在选材、讨论、写作、评价等各阶段都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有了诗的滋味——再也不会感到学习(作文)是一种精神负担,而会觉得是一种乐趣,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获取知识,训练技能,提升素养。那种对习作的厌恶,对评价的冷漠,也就会烟消云散了。也许就会出现令人欣喜的师生融融,教学融融的美好情形了。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遵循:个案点评―学生互评—家长评改―教师总评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新颖的教学环节。从而切实提高习作教学的课堂效率。

多举行有益于习作的活动,丰富学生习作素材。如举行了“民族英雄故事会”“爱祖国、爱家乡演讲会”“古诗文吟诵会” “班干部竟聘演讲”朗诵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外读物的理解,培养学生流利讲普通话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当众表达的能力。

用讲座的形式介绍一些有关的写作知识。举行了“语法讲座”、“标点趣话”、“阅读欣赏”、“怎样写话题作文” “佳作再现”等活动。内容通俗、浅显,注意了趣味性。

举行 “成语接龙、歇后语园地、作文病院、大话春节”等活动。通过游艺

活动为学生提供积累写作材料的机会;另一方面提供学生说话的机会,在有效的谈话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习作精品屋”展示评价,对高年级学生习作的评价实验教师不只停留在书面的评价上,老师们还积极探索新的习作评价途径,以实现评价方式的最优化。

五、六年级实验教师在班级后面的展板上,开辟了一块“习作精品屋”,作为精品作文的交流平台,以此激励学生,使其勤于表达和乐于表达。步骤有:合作出精品-——

填写“精品习作推荐表”

——定期召开“精品交流会”——优秀习作展示。

八、存在问题

1、课题组成员自身理论学习还不够,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能力较差,提炼概括研究结果的能力还不高。

2、专业指导力量不足,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

3、评价指标不太齐全,测评表有一定的局限性,文体侧重于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4、评价实验中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多数同学课外阅读积极主动,习作兴趣浓,作文水平提高;个别习作困难户对评价改革缺乏兴趣,出现评价敷衍了事,有的甚至不改;实验中我们有点急于求成而匆匆绕过去,工作做得不太到位。缺乏客观性,不能做到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亮点的机会。

5、家长参与习作评价存在差异:(1)家长参与习作评价认识上的差异:仍有一部分家长认识不到位,把孩子习作能力的培养狭义理解为语文课的教育,忽视父母、生活对孩子的作文能力影响作用(2)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文化水平上的差异将会影响评价的方法,(3)靠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这些老年人有些连自己都照顾不过来,更不用说与学校进行共同教育了,留守儿童家长参与评价有一定的难度。这些因素使家长的配合难以尽心尽力.

6、农村教师人员不固定,造成有些实验半途而费。

九、今后工作设想

1、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案例反思法”加强教学反思,结合理论学习提炼概括研究结果,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2、继续深化课题实验结果,把校本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让实验教师把实验以来的资料、经验推广到网上,与他人交流,得到专家的指导,扩大教研的区域。

3、评价应更客观些,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亮点的机会(尤其是习作困难户)。继续发扬团结合作精神,以优待劣,切实做好小组互评工作,合作伙伴不要固定,以利公平公正。给予自改自评和同伴互评足够的时间。

5、学校通过多种渠道搭建家校教育联系桥梁:及时调整学生行为,让学生朝着“阳光、健康”发展;开展“书香家庭”评选,将“书香校园”活动延伸到学生的家庭。

6、重视实验教师的选择。选择具有吃苦精神、奉献精神、有科研意识、善于学习、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参与课题实验,使实验有始有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张庆主编的《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3)《语文课程标准》

(4)顾振彪主编的《<语文课堂标准>与习作个性化问题》

(5)《.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

(6)《走进新课程丛书》

(7)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8)张化万著《张化万作文教学》

(9)《语文课程标准》、《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0)丁锦辉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1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的《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师大出版社)

(13)黄慧兰主编的《新课程小学语文发展性评价》

(14)[美]Thomas Armstrong 著,张咏梅、王振强等译的多元智能教与学系列之《课堂中的多元智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四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教学,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又是课堂教学,所以研究改革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一直是教育界的领导、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所谓教学评价,就是以现代教育价值论的角度,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相应的手段,对英语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价值判断,用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鉴定作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且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活动在我国各地已逐渐开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理解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研究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掌握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步骤,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在有比较、有指导的教学实践中,促进广大教师努力钻研教材,积极探讨教学规律,交流教学经验,从而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结果、情感、技能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能客观有效地检验新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能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出客观的评判,更客观、全面地反映课堂教学的本质,从而为教学改革的鉴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进步与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二)、主要理论依据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 中提到新教学价值观,它的核心理念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价值在于学生的发展。日前,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在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 “课堂教学论坛”上,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在线研讨。他认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理念,先来了解它的本来含义。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确定这一教学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策略性。

四、研究目标(任务)

(一)、通过研究增强教师的目标意识,明确有效教学目标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三维目标意识,使学生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

(二)、通过研究使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教学、设计理念;有反思的意识。在实践中探索、研究,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优化课堂教学。

(三)、通过研究尝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探索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四)、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更多的关注有效教学可测性或量化的评价,探索检测课堂教学有效性目标是否落实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五、研究的内容

(一)、影响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因素的研究

1、教学目标的缺失

课堂教学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有的教师靠着自己的经验在备课,没有很好地研究学生的基础,出现教师本位现象;也有的教师只考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方法,出现内容本位现象,这两者都导致课堂教学目标单一,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

2、学习环境的缺失

作为外语教学的英语教学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初中英语现状却不乐观,表现在:课堂学习环境缺失,教学过程中缺少学生可接受性的心理环境,不能体现学生主体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学习环境缺失,家长虽然重视英语,但不懂英语,学生缺少会话和运用语言的环境。

3、活动意义的缺失

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活动应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展。而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的为活动而活动,具有娱乐性,却脱离了教学目标和内容;有的为内容而内容,只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缺少方法和策略,所以活动失去了意义。

4、教学评价的缺失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与评价的方式密切联系,但综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评价现状,有则片面单一,仅以学生的书面测试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有的甚至是空白,根本没有检测目标是否落实的方法和手段。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1、课前准备的有效性策略

课前准备包括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教师备课既要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又要倡导合作研究,进行集体备课,切实提高备课的质量;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所以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和学生预习的有效性策略是我们所要研究的。

2、课堂操作的有效性策略

课堂操作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资源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如何提高单词、句型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探索和研究课堂操作的这一系列有效性策略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3、课后反思的有效性策略

课后反思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研究方式。一方面教师自己要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尝试课后反思的有效性策略,使得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有更为清晰和深入的体悟。

六、研究的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在教学实践中,如实、准确地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并进行分析、研究、再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分析影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尝试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二)、实验研究法

确定实验班级,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策略的全面实验,并进行验证和总结。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助以实验研究法。

七、研究的步骤

(一)、前期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为学习理论,研制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确定实验班级,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实验启动阶段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理论的学习,启动课题研究、明确人员分工并制定计划,开展课题研究第一次研讨课。

(二)、中期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轮实验期

课题组成员分头按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开展实验课,进行教学实践,边实践边总结,收集相关研究的教学案例和材料。

第二阶段:第二轮实验期

继续实施研究,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经验交流,开展研讨课教学,收集案例和论文,管理研究资料进行归纳和提升。

(三)、后期阶段 整理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形成研究论文。进行研究成果的推广,采用上示范课、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成为共享的资源,促进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

八、研究过程

(一)、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确立

新课改强调评价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理念。学生是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也应是课堂教学的评价主体;要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会评价的方法,学会评价他人和自己,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其学习的手段。确立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的主体,有助于建立多元化的合作互动式课堂教学文化,有助于多元评价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二)、评价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突出教学活动的“导学”与“主体性” 教师的“导学”作用

由构建主义观点,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者、激励者、促进者、调节者的作用。这样才能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作用。教师在讲课中应具有创新意识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变“填鸭式”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式”为“主动式”接受知识,促使学生对英语口语产生浓厚兴趣,在体验成功中增进主体发展的欲望。

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建构主义观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参与目标的提出或确立。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有效的教学评价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英语课程不仅要求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而且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这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因此,情感态度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有效的课堂评价应关注学习的过程 评价的过程性体现在收集学生各阶段学习状况的数据和相关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探究与实践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基础,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就典型地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

(五)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多元评价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多元评价是为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多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也为个人提供有益的反馈,多元评价重视从学生的日常表现中提取信息的技术,通过收集学生日常的情况和教师指导的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气氛的信息,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元评价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九、研究的成效

我校领导非常重视英语教学工作,学校给每位英语教师配有专门的英语教室,教学硬件设施齐全,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学校教科室的带领下,学校有多项课题在省、市、区级立项,课题组论文多次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获奖,为本课题研究创设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本课题组多位教师在区英语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多篇教学论文分别获市一、二、三等奖、区一、二等奖,多篇教学案例获区一、二等奖;课题组成员都是优秀的,热于研究的英语教师,并有着扎实的教育理论底蕴与丰富的新课程理念,英语教学经验丰富。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三年来,我组组织了两次以《主体性教学评价研究》为专题的论文交流会,会上老师都畅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及提出存在问题,达到了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并且达成共识:不管制订哪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都必须突出如下几个特点: 1.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必须具有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

2.不同课型的课堂英语教学评价方案必须具有课型自身的特点;

3.评价方案要体现教师、学生的双主体性,用学生的学习成效去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效;

4.评价方案要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的设置不单对教师的教学具有鉴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对教师的发展要具有导向性及激励性。

第五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五里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二、课题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全面铺开,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教改,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我们根据市、县教育局的有关文件精神,曾经承担了县总课题中的子课题《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模式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章法,随意性太强;很多教师仍旧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致使课堂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教师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形成了高消耗、重负担、低效率的局面。一句话,落实目标“少、慢、差” ;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和学生有效沟通,从而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变成了学困生,给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如噱头多,课件多,语文味淡。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内化”的效果,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00后的孩子,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渴望展示自己,而我们的课堂没能够给孩子提供足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在问题面前,我们认识到,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处在教育改革风口浪尖中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大胆进行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研究与改革,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改变“鸠占鹊巢”现象,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真正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此背景下,有县教体局教研室领导的大力支持,有“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课题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我学区全体语文教师愿意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的成功模式,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课题界定与理论支撑

1、课题概念的界定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具体表现在: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会探索新知,愿意与他人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教学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2、理论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行成。

(2)高效教学的相关理论。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

高效课堂符合新课改理念:

A、紧扣“教”与“学”,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转变。

B、围绕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

C、诠释的是“师”与“生”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实现师生相长。

D、教书育人的完美体现。

E、从传统到高效的教学比喻:传统课堂抱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

四、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本课题究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

1、以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合长乐学区乃至更大范围内小语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意义: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优化小语学科的课堂教学,改变我校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解决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实际问题,总结出小语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我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框架,使教学过程科学化,合理化。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3、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通过研究与实践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收集、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教育内容,构建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学习模式。

2、探索有关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规律,构建指导小学生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等有效学习方式的操作方法。

3、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实验教师教学方式的优化和专业成长;丰富我校的文化内涵,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

4、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化素养,具有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提升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能力和教科研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课题所反映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首先,要研究什么是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与旧课程有什么区别,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其次,要研究高效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评价、课堂要求以及管理等。

2、研究教材、学生和教学设备。

首先要研究教材,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研究对教材把握、处理的度和呈现形式。其二,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要分析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其三,是研究学校的教学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教学材料的准备等,这些都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

3、研究学法。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研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引导要点。

4、研究教法。一是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二是通过对当前国内有影响的名师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研究他们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课堂评价、要求和管理等,科学取舍,学习优点,为我所用。三是立足于自己课堂的学情和教材,研究运用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高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是开展上课、观课、议课等活动,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出切实可行的适合小学语文的高效教学和有效教学模式,在学区内加以推广。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准备启动阶段(2011.4—2011.6)

1、深入调查研究,选题立项。

针对“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由参加过骨干教师脱产培训的李昌荣教师,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当前领域问题研究状况以及我校近年来教学实际,开展“语文课题有效性”师生问卷调查,对调查情况进行及时总结与分析,最终确定科研方向,进行选题立项。

2、调查研究中发现的困惑。

(1)教师对分层教学、分层辅导等设计持不同的看法:认为40分钟一节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学合作交流会不会影响课堂质量,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体现。

(2)语文课堂教学如果突出了“工具性”,就会失去“文味”,教师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间的平衡点难以拿捏。

3、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

针对教师的困惑,学校及时组织了科研讲座,坚定了教师开展研究的信心和决心,鼓励教师踏实走好科研之路,并在结合学习李炳亭老师《高效课堂22条》,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坚持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反思。

老师们在研究中制定了高效课堂的五步教学法步骤:

(1)课前预习、自主读画(2)激趣导入、初步质疑(3)提炼问题、合作探究(4)适时点评、精讲点拨(5)拓展提升、有效训练

4、确立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来确立课题并进行论证。

5、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李昌荣老师任组长,王宗琼老师任副组长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

(二)初步探索阶段(2011.7—2012.1)

1、开展网上专题学习,名师课堂录像观摩交流活动。进行课题研讨。

2、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如实记录研究过程中各种相关的现象、数据、问题等事宜。

3、开展课题研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举行课题经验交流会,研究实施课题。

此阶段,学校在语文学科中实施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实践证明,“五步”教学模式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益:每个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各自更大限度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成为了现实。

(1)提高了学校领导对办学思想的认识。

课题研究提高了学校领导办学理念的认识,从“课堂让学生获得各自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一研究理念,延伸到学校倡导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更以课题的核心观念为指引,不断更新办学思想,落实和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行政积极带头投身课改,无论是最早涉足实验的,还是中间加入研究的,都满怀热情地投入,带领教师开展“学习——实践——总结——再实践”,对“高效”理念深入学习、理解,结合实验操作的情况及学生的实际,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的细节,对高效课堂教学与评价的形式进行了完善。

(2)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

学校把与专家的交流学习作为强大的理论基础与后盾,专家先进的理念与指导,进一步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学校更充分发挥教科研精兵强将的作用,让他们通过上研究课、总结交流、组织探讨等形式,推广实验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得到了全体成员的认同。通过深入学习与大胆尝试,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深入实践阶段(2012.2—2013.1)

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加强高效课堂理论的学习,深入学生实际,不断摸索,最终总结出可以操作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语文教学五步法。

1、在研究中学。

学校积极为教师实验创造条件,提供对高效课堂教学理论学习、实践交流的机会。定期观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专题讲座。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破解迷团,指明研究方向,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多次安排教师外出观摩学习,提高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课堂教学各环节的优势与不足。认真组织好研究课,做到课前同级几位教师同备一节课后集体讨论,一位老师执教后开展组内评课。在一系列的培训中,教师对实验的热情高涨,在学习中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提出实验的改进意见,自身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在研究中教。

学校把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相结合。期初在制订教研计划时,就把课题研究纳入其中,如每周均开展“三课”(达标课、示范课、展示课)观课活动,周四进行评课、议课;每学期组织几次全学区高效课堂研究课,为开展实验研究提供课例;教师在学校营造的浓厚研究氛围中,坚持开展反复实践,不断提高课堂实效。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教师在适应这一改革的过程中提高了钻研教材教法、讲授表达的能力。

3、在研究中提高。

随着对课题的深入研究,教师对语文教学五步设计的目的、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老师们开始重视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如语文科如何确定每课的“主题”?如何“直奔主题”?如何设计主线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在研究课中作了展示。其他教师在学习模仿中有了新的感悟,从开始的套用模式到学会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地进行改良与创新,使得教科研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开展,带动了学校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比过去更从容、更自信。

(四)总结推广阶段(2013.2-2013.6)

(1)汇集资料。课题组以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研究论文、实验报告、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总结,所有过程资料由专人负责整理、收集和归档。

(2)课题研究资料归档,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3)、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在学区范围内的各个学科推广研究经验。

七、研究成果与分析

本课题研究从申报立项到现在经历了近两年多时间,尽管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我们得到了县教育局教研究室领导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使整个研究工作基本达到了预定目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构建了高效课堂的五步教学法步骤: 1课前预习、自主读画 2激趣导入、初步质疑 3提炼问题、合作探究4适时点评、精讲点拨 5拓展提升、有效训练

1、课前预习,自主读画——“学”

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要将文中出现的不能读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划出,通过查字典解决基本的字词问题,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社会时代背景及文体特点,整理成小卡片。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深入到文本中,理解材料内容,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并对文章精华进行吸收、消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有目的、有层次,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结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并找出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学生能感知到什么程度,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积累而定,老师不必强求一致。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将产生的疑难问题做好整理,留待解决。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设计出简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2、激趣导入,初步质疑——“疑”

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走进新课的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由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及热点问题入手,学生感到自然亲切。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设计新颖的导课形式,如故事法、悬念法、实验法、紧扣题眼法、欣赏优美画面法等,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作好准备;要求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一切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料。如我们常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资料;要求教师设计材料要能迎合学生口味,激起学生迫切学习新知的心态。

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情境中的矛盾时,就会产生疑惑。最佳提问点找到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基本思考方式。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本钱。”引导、鼓励学生初读课文后自主质疑。尊重学生的每个疑问,表扬质疑行为,激发学生较强的探究意识。

当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时,他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欲望就已经具备了。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一次思考的过程,一次思想上的交流,是激发新思维的保证。

3、提炼问题,合作探究——“探”

合作探究,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通道的相互交流,是网络式的立体交流体系。因为大家相互交流,又相互启发,每个人的思维都处于活跃、开放的状态,思维的不断碰撞将会形成“思想风暴”,激活学生的神经细胞,接通学生的神经联想,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迸发出各种独特的想法和见解。

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好中下不同层次学生搭配,指定组长,合理分配发言次序。在合作探究中我们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交流。

强化合作互助形式,各学习小组先由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见解或学习心得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交互作用,把个别的发现转化成共同的财富,丰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认识。然后提出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体组员讨论。最后,对达到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进行有效合作探究。只有以合作的学习活动为纽带,才能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朦胧的意象变得清晰、具体、血肉充盈了。”针对文本内容及体裁的不同特点,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现学生的成果。学生在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过程中自然地达成预设的目标,并且在交流中又会获得新的感悟,达到共赢的目的。

4、适时点评,精讲点拨——“点”

适时点评是课堂高效的关键点。“点评”就是“点拨”与“评价”,这是高效课堂教师必备的两种教学行为。如何“点拨”?

一是把握“点”机。课堂是动态的,变化莫测,教师要善于观察、准确判断,该出“口”时就出“口”,不该出“口”时要封“口”。二是遴选“点”招。如“点”而不“拨”、“拨”而不“透”、点破点透。三是锤炼“点”语。课堂实践中,不少教师的点拨不到位,不能一语中的,关键是语言组织上出了问题,平时琢磨得比较少。作为点拨性语言必须准确、精练、富有启发性和牵引性,力求起到一语开茅塞的作用。

在精读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感悟-----感悟课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语言,感悟蕴含的道理。对于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认识,需要循序渐进,从词语的品味,到课文的理解,到体会作者遣词的妙处,对课文的语言魅力,让学生从读中充分地揣摩。

这一环节目的是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使学生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下来,逐步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为学生今后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掌握读书的方法。

5、拓展提升、有效训练——“练”

对当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进行回归性检测,将重点内容以检测题、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训练,检查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情况。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灵活掌握技巧与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从创新实践的目的出发安排拓展。如语文教学后,结合课文内容,当场编一首热情洋溢的小诗,创作一个精彩的儿童故事,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说说自己的肺腑之言;课后有效地组织学生编排小报、表演课本剧,进行辩论、开展一次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良好心理品质

这一环节目的是运用语文,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了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力。两年多的实验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多次承担研究课和参加县级各类观摩、评比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宣传与学习,老师们了解到了做课题的步骤、方法与途径,通过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展领域小课题研究。通过小课题研究,我们的老师逐渐变成了一个思考者、研究者,对于每天都要遇到的教育现象和教育事件,不是靠多年教学形成的一种本能来解决,而是以研究的眼光,运用智慧去解决问题,体现出自己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所在。

2011年5月我校吴玲老师在肥东县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表现突出,获撮镇片一等奖,肥东县二等奖;席春燕老师获语文教师电子白板教学比赛撮镇片一等奖,肥东县二等奖。课题组老师的论文多次在省、市、县级获奖并发表。课题组最终编写了一册《教学案例集》,一册《优秀教学设计集》,一册《教师论文集》、一册《教学反思集》。

八、本课题反思与展望

研究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两年多来,我们虽然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以待今后弥补。

1、研究过程中,教师积极性高,但缺乏深度。往往表现出为了课题研究而学习。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做到周周集中学,天天要自学,月月来交流,建立课题研究的长效机制。

2、如何使亮点更亮,将成为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重点。如何系统地开发语文校本教材,做好与现行教材的有机整合,形成校本课程的一大特色,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面对诸多困难,课题组的成员将坚定不移地做好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学校将继续努力为老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教师也要重视资料整理工作,对实验经验进行理论升华。让教师体验课题研究的价值,品尝成功的乐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重新审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把教科研的方法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把教育科研的热情变为切实的成果。走出一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路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下载教学评价设计研究的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评价设计研究的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隆昌六中 邱庆梅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育教学多元化评价机制的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申报表附件1:编号2016zh029铜仁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子课题课题申请·评审书课 题 名 称 德江二中《教育教学多元化评价机制的研 究》课题 负责人 周 婧......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策略研究》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美术教学多元化评价的实践的研究》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北厂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合集]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由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隋国英老师主持,长龙中学语文组承担研究的《初中写作教......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策略 青河县中学语文组荆丽娟孙团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意味悠......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课题研究报告 学校:登封市直一初中 姓名:景慧鸽 课题研究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南山中心学校 “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县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动态已被世人认......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格式要求:1、课题结题报告背景及立项 (800~1000字左右) 2、课题结题报告简介 (500字左右) 3、课题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