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印学话西泠教学设计[定稿]
《印学话西泠》教学设计 景山中学
杨瑜霞
一、设计理念
西泠印社是蜚声中外的金石篆刻研究中心,在教材篇首编排了西泠印社相关资料,旨在提高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学习兴趣。教材中以大量篇幅对西泠印社作出介绍,图文并茂,强烈吸引学生注意力。西泠印社的风景图片、吴昌硕的塑像、三老石室珍藏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石碑和中国印学博物馆,使学生对西泠印社和篆刻艺术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课在设计上注重以篆刻艺术欣赏为核心,把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培养作为本课教学目的。课文中编排了名人印章和各种篆刻作品,使学生产生学习篆刻的浓厚兴趣。课文最后编排的内容是印章刻制的步骤方法,可以让学生尝试篆刻,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本课欣赏中,可以通过形、音、色、动画等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篆刻技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印学方面的知识的了解还是甚少,但这几年的艺术节活动中开展了篆刻比赛,部分学生才有机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
四、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西泠印社,初步认识篆刻艺术独特的文化价值。2.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热爱,提高文化修养。
五、重点、难点。
重点:西泠印社在印学方面的价值,篆刻知识及其文化内涵。难点:篆刻艺术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深远意义、篆刻实践。
六、课前准备
(学生)有关篆刻的相关资料。
(教师)西泠印社的相关资料,录像教学设备,刻制印章工具。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教师出示一枚印章,学生讨论其用处。2、课件展示教师小结印的作用: 第一、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第二、表示:身份、个人凭证。
第三、表示吉祥物(有美好的愿望和辟邪作用)。3、教师小结中国印章的相关知识 中国印章包括古玺和文人篆刻两部分,玺印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以后逐渐作为个人的凭证和权利象征而广泛使用,到了明代,印章艺术又和文人书画相结合,出现了明清两代璀璨瑰异、流派纷呈的篆刻艺术。当时文人们自篆自刻,将中国印章由原来的实用性转变为欣赏性的篆刻艺术,并形成各个流派,在我们浙江一带的篆刻艺术形成了“浙派”。
(二)、深入教学
1、介绍西泠印社(板书:西泠印社)伴着优美的音乐,录像放映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镜头锁定在西湖孤山一隅,放大建筑画面,显示出四个大字“西泠印社”。从百年历史和研究印学两个方面讲解西泠印社之所以被誉为“中华第一名社”。(课件展示和录像放映西泠印社的三老石室及其藏品。)西泠印社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孤山中山公园西面,占湖山之胜,揽金石之华,是孤山园林的精华所在。印社创建于1904年,由篆刻家丁仁、叶为铭、王是、吴隐创建, 篆刻大师吴昌硕为首任社长。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在保存和发扬中国的民族文化和艺术遗产以及增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历任社长有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2、简要介绍吴昌硕生平简历和他在印学方面的地位及贡献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
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成就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修养和思想,具体表现在: “诗熔于印”,他写诗喜欢用“硬语迸向”,刻印间用“钝刀硬入”。他写诗,把西湖的“南北高峰作印看”,将诗与印熔在一起。“画熔于印”,他的画起大落,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感极强。“书熔于印”,他的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这个“丑”主要在“残破”上),古而今(像古印又是新的),变而正(变化多又是合于正规的)的特点。3、学习印章的相关知识(1)、课件展示吴昌硕“我爱宁静”印章,教师详细介绍: 印的结构 印的工具
第三,印材介绍 第四,篆刻三法(2)、如何利用三法去欣赏名家篆刻艺术(与学生一起探讨)(3)、引导学生讨论篆刻与中国画,篆刻与书法的关系
小资料:介绍方介堪温州市著名篆刻家,西泠印社会员。他和著名中国画画家张大千精诚合作,在书画界称“张大千的画,方介堪的印”之说。(4)、课件展示刻制印章的步骤,让学生初步了解刻制方法。
课件展示印章刻制的一般步骤,有些技术性较强的步骤需要重复放映,便于观摩和掌握,教师进行技术讲解。
(三)、谈学习体会和对印章的认识。
(四)、课后延伸和作业 上网查找西泠印社网,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也可以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一些优秀的篆刻作品进行欣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根据印章刻制的方法步骤,尝试刻制一枚印章。《西泠印社》教学反思
我觉得上课就像上舞台,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导演,要引导学生去演,去学,学生不可能45分支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那就需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去吸引他们,就需要老师在适当的时候抓住机会吸引学生的思维,需要积极提倡学生去参与,艺术与生活自然的结合,我想这是美术课的一个大优点;但我又以为,适量适中地在美术课里加入技法原理讲授,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堂课已经很好地处理教材,作到以欣赏为主的,了解技能篆刻艺术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在最后讲述印章刻制的步骤方法,可以让学生尝试篆刻,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经历了这堂课,体会较深刻。有以下几点体会:
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指引作用
这里涉及一个课堂主体的问题,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所充当的课堂角色,应以以往的传授技能里走出来,课上应该更多的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思维和想象空间。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教师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关键是捕捉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这节课一开始,我就用一方印章导入,让离我们现代人比较遥远的印章走进我们的世界,引导学生讨论印章的作用,使学生一下子就有了学习兴趣。讲课过程中,我尊重他们的个性,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都能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从我个人观点来讲,教师应该多放手,多激发学生的潜能,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空间,让学生成为老师指导下新课堂的主体。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会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个性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使没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极力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环境和气氛
这堂课我为了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环境和气氛,在以下方面做了精心的设计。第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空间形态。这节课面向每一个,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有广阔的教学空间交流。第二,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三,信息技术适当引进课堂。
注重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这节课的设计上我考虑到印章与现代学生的距离,以及印章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特意选择了从历史方面和艺术欣赏方面予以阐述,侧重于对学生在印学的历史知识、人文知识的培养,以及对印学的鉴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将印学运用生活学习中,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一节课只有45分钟,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把握课堂内容、课堂结构;如何启发学生,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提高创造能力,是一条艰苦而漫长的道路,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改革中要研究与探讨的主要课题,也要靠我们不断探索创新。
第二篇:公开课《印学话西泠》
《印学话西泠》教案
音体美组教研活动公开课教案 杨孔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了解西泠印社,初步认识篆刻艺术独特的文化价值。2.技能目标:利用橡皮和美工刀,尝试制作一枚印章,体会篆刻的乐趣。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热爱,提高文化修养。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泠印社在印学方面的价值,篆刻知识及其文化内涵。难点:篆刻艺术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深远意义、篆刻实践。课前准备:
(学生)橡皮,美工刀等用具
(教师)西泠印社的相关资料,录像教学设备,刻制印章工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教师出示一枚印章,学生讨论其用处。2、课件展示教师小结印的作用: 第一、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第二、表示:身份、个人凭证。
第三、表示吉祥物(有美好的愿望和辟邪作用)。3、教师小结中国印章的相关知识
中国印章包括古玺和文人篆刻两部分,玺印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以后逐渐作为个人的凭证和权利象征而广泛使用,到了明代,印章艺术又和文人书画相结合,出现了明清两代璀璨瑰异、流派纷呈的篆刻艺术。当时文人们自篆自刻,将中国印章由原来的实用性转变为欣赏性的篆刻艺术,并形成各个流派,在我们浙江一带的篆刻艺术形成了“浙派”。
二、深入教学
1、介绍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孤山中山公园西面,占湖山之胜,揽金石之华,是孤山园林的精华所在。印社创建于1904年,由篆刻家丁仁、叶为铭、王是、吴隐创建, 篆刻大师吴昌硕为首任社长。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在保存和发扬中国的民族文化和艺术遗产以及增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历任社长有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
2、简要介绍吴昌硕生平简历和他在印学方面的地位及贡献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成就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修养和思想,具体表现在: “诗熔于印”,他写诗喜欢用“硬语迸向”,刻印间用“钝刀硬入”。他写诗,把西湖的“南北高峰作印看”,将诗与印熔在一起。
“画熔于印”,他的画起大落,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感极强。
“书熔于印”,他的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这个“丑”主要在“残破”上),古而今(像古印又是新的),变而正(变化多又是合于正规的)的特点。
3、学习印章的相关知识(1)、课件展示吴昌硕“我爱宁静”印章,教师详细介绍:
第一,印的结构 第二,印的工具 第三,印材介绍 第四,篆刻三法(2)、如何利用三法去欣赏名家篆刻艺术(与学生一起探讨)(3)、引导学生讨论篆刻与中国画,篆刻与书法的关系(4)、课件展示刻制印章的步骤,让学生初步了解刻制方法。
课件展示印章刻制的一般步骤,有些技术性较强的步骤需要重复放映,便于观摩和掌握,教师进行技术讲解。
三、谈学习体会和对印章的认识。
四、课堂作业
根据印章刻制的方法步骤,用橡皮和美工刀尝试刻制一枚印章。
五、课后延伸
上网查找西泠印社网,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也可以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一些优秀的篆刻作品进行欣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009年3月4日
第三篇:印学话西泠(1课时)
印学话西泠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西泠印社,初步认识篆刻艺术独特的文化价值。2.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热爱,提高文化修养。
二、重点、难点。
重点:西泠印社在印学方面的价值,篆刻知识及其文化内涵。难点:篆刻艺术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深远意义、篆刻实践。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有关篆刻的相关资料。
(教师)西泠印社的相关资料,录像教学设备,刻制印章工具。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伴着优美的音乐,录像放映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镜头锁定在西湖孤山一隅,放大建筑画面,显示出四个大字“西泠印社”,教师讲解这四个字是金石大师吴昌硕所题,简要介绍吴昌硕生平简历。
(2)教师介绍“西泠印社”概况,指出“西泠印社”是海内外有着巨大影响的金石篆刻研究中心。录像放映西泠印社的三老石室及其藏品。2.深入教学。
(1)录像放映吴昌硕“我爱宁静”印章,教师详细介绍印章的一般知识,包括印章名称、质料、篆刻。
(2)展示“西泠印社”篆刻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以篆刻风格和人文内涵方面分析作品。(3)教师讲解篆刻方面的知识,请学生分析生活中哪些方面常用到篆刻艺术,提示学生从印章方面进行思考。录像放映名人印章作品,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4)录像放映印章刻制的一般步骤,有些技术性较强的步骤需要重复放映,便于观摩和掌握。教师进行技术讲解。
(5)组织学生讨论欣赏后的体会。3.作业。
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一些优秀的篆刻作品进行欣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根据印章刻制的方法步骤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西泠印社,初步认识篆刻艺术独特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热爱,提高文化修养。
第四篇:藏书印教学设计
一、课题:《方寸铃记 藏书印》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篆刻艺术的形式、审美,并能简单的掌握技法。了解讨论与读书有关的场所,名人轶事,认识读书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懂得藏书印制作的基本技法和步骤。
⑶、情感目标:通过对藏书印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学习藏书藏的兴趣,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学生情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中国篆刻艺术的形式、审美。
2、教学难点
刻制藏书票的刀法及审美
四、学法指导:
本课利用实例和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以表达为主的思路前提下,启发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穿插学生熟悉的内容,增加直观性,引导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学习研究,使学生从教材中寻找提示,在观察对比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探究而获得成就感,因成就感而快乐,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五、课前准备:
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印章、藏书印作品、刻刀、等。
⑵、学具准备:刻刀(工具刀)、印章、卡纸、铅笔、等。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阶段:
(1)利用多媒体出示与读书活动相关的图形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感受我国文明进程的辉煌史实、成就和传统。引起学生兴趣,在交流中让学生用观察、分析、归类的方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认识读书与自身文化修养及长远发展的重要关系。
(2)适时引出与读书、藏书、爱书有关的藏书印艺术,引导学生了解藏书印的由来和发展情况,并欣赏作品。引出新课《藏书印的认识与制作》
2、发展阶段
(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藏书印的功用、审美特征,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其内容表达的内涵和意蕴。(师生互动)
(2)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藏书印的篆刻的布局、篆刻的审美、篆刻的形式。
(3)学生欣赏历代篆刻名印。
3、学生练习阶段:体验,临摹印章。
进一步的使学生了解中国篆刻艺术的形式、审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提高民族自豪感。
4、练习要求:
(1)学生分组练习
(2)注意安全、要认真、细致。
(3)巡回指导:要采取分层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获得个体发展。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只要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都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能让学生自己解答的问题,都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解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一直处于一种主动的、自由的学习状态,他们才会乐学、爱学。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要采取激励、引导、表扬等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在创作实践中获得快乐、获得成就感。
5、习作评价:(观摩交流、拓展延伸)
⑴、学生习作自评或互评:学生将自己创作藏书印的思路、想法和感受谈出来,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也可以同学之间,相互欣赏、评价藏书印习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⑵、教师主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创作藏书印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藏书印的书法、章法和刀法,注意引导学生求新、求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把有创意性的习作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6、课后拓展:(总结教学、布置作业)
⑴、总结课堂及教学情况:同学们,本节课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体验,已经品尝到了创作的乐趣,并初步掌握了藏书印制作方法。希望同学们课后进一步相互学习,交流治体会,利用课余时间多动手、多动脑,创作出漂亮的藏书印来。
⑵、课后作业:设计自己个性的藏书票,注意斋馆印,名言,提高自己的审美。
第五篇:搭配问题教学设计印
搭配问题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1~22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搭配问题与生活的联系,养成善于合作、思考、倾听、表达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学准备】
教具:衣服和裙子图片,课件;学具:衣服和裙子图片每人一份。【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渗透有序
1、握手引入,引导有序
谈话:想和老师成为好朋友吗?(生:想)为了表示友好,朋友见面时一般都要握手,老师想与每位小朋友都握一次手,大家愿意吗?(生:愿意)
老师进行无序重复地握手,学生有意见。
提问: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学生汇报:一组组,一排排……按顺序握。
师:这些方法都是按一定顺序来握,就不会出现重复和遗漏的情况了。(板书: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
2、了解起点,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用有序的思考方法一起来研究搭配中的学问。提问:搭配你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汇报:衣服搭配,数字搭配,饭菜搭配……
师:这就是同学们心目中的搭配,可以说衣、食、住、行、玩样样离不了。这节课我们首先来研究衣服的搭配。
二、探究新知,获得方法
1、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王芳同学,下星期要代表我们学校去参加朗诵比赛,在选衣服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我们一起去帮帮她,好吗? 课件出示信息窗。
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师:什么是任意搭配? 师:王芳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这其中蕴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趣的搭配问题。(板书:搭配问题)【设计意图】通过王芳参加朗诵比赛选衣服的情景引入搭配问题,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要让学生明确这里的搭配是指一件上衣和一条裙子相组合,为后面有序地思考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按照一件上衣只能搭配一件下装的话,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出示要求:先独自思考,再请小组合作,拿出学具摆一摆。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连一连、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或是你喜欢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搭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活动前教师提出明确要求。
(二)小组展示 师: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小组上来展示说明,其他组学生评价。
预设1:实物摆。预设2:连线表示。预设3:文字表示。预设4:符号或图形表示。预设5:计算。
师:怎样找才不会遗漏?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感知从无序到有序、从片面到全面的思考过程。最初学生搭配的方法不一定全面,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对比、交流。不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进行补充,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寻求找到解决问题策略的渴望,为本课数学思想的渗透做好铺垫。
(三)感悟有序,探索有序的方法
再次探究,展示交流。课件回顾各种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思考,体会数形结合以及符号思想。
(四)观察比较
师: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方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师: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先确定上衣,再配裙子,第一件上衣可以配3条裙子,第二件上衣又可以配3条裙子,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确定裙子,再配上衣,第一条裙子可以配2件上衣,第二条裙子也可以配2件上衣,同样地第三条裙子又可以配2件上衣,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对有序思考的优越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有序思想的意义。
(五)研究怎样记录
预设1:连线法
预设2:字母或数字表示法 预设3:文字记录法
预设4:图形表示法
小结:可见连线是帮助我们思考的一种方法,而且比较简洁清楚。
预设5:算式表示法:3×2=6(种)或3+3=6(种)或2×3=6(种)或2+2+2=6(种)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看来只要有顺序地搭配,就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用符号代替实物更简洁。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我们刚才说的穿衣服时不遗漏、不重复、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比较优化,既能巩固有序搭配的方法,又让学生经历符号化、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符号的简洁美,帮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巩固练习
1.早餐的搭配练习。
王芳选好了喜欢的衣服,妈妈也为她准备好了早餐(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思考:有哪些饮料?哪些点心?小丽的早餐有多少种吃法?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用连线法来完成,注意观察学生在连线时是否有序思考。2.小明也有问题请大家帮忙。(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交流环节注意学生展示思考过程,关注其思维是否有序。
3.自主练习第3题。选同学组队问题,找学生现场模拟。让生独立解决。
4.自主练习第4题。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搭配,巩固有序搭配的方法以及规律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搭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拓展延伸
(一)五年级有4个班参加足球比赛,每两个班要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二)田忌赛马。师讲故事前半部分,让生思考田忌最后胜利的原因。交流后师再将故事讲完。强调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设计意图】提高练习、主要针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总结收获: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
搭配问题
有序地思考
不遗漏、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