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和试题
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信息窗一:变花(新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相同加数连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魔术,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通过感受生活中的同数求和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列出的加法算式不同。教具准备:实物展台。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提出问题。
由“看魔术”的话题引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出示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提出数学问题。
1、仔细观察第一页情境图,同桌相互说说图意。
2、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内容:
(1)魔术师变花,变了()次,每次变()朵;有()个鱼缸,每个鱼缸里有()条鱼;空中挂了()串灯笼,每串有()个;有()盏聚光灯,每盏有()个灯泡。
(2)你能根据以上信息提出哪些问题?小组相互说说。
(3)根据以上问题,请你在下面列式计算: ①一共变了多少朵花?
②4个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③空中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④4盏聚光灯中一共有多少个灯泡?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及时板书。第一题:2+2+2=6(朵)第二题:4+4+4+4=16(条)第三题:3+3+3+3+3+3=15(条)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 生:加数相同。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学生尝试动手写算式: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大家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习。
三、巩固练习。
1、尝试练习:一个人一只手有5个指头,你和你的同桌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指头?
2、达标练习:
(1)一个同学有5支铅笔,你和你们组4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支铅笔?(2)自主练习1: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下棋?学生观察图意,独立列出算式,然后讲一讲,集体订正。
(3)自主练习2: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练习时,同桌合作,变换学具的个数反复进行。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几个几连加运算的基础,还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所列出的加法算式不同。
3、自主练习:
第3题:数一数,算一算。练习时,引导学生独立地观察情境图,弄清图意后独立解答 第4题提供的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可以列出不同加法算式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地观察情景图,弄清图意后独立解答。
第5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交流有关洗照片的生活常识,知道通常镜头中有几个人就洗几张照片,然后独立解决。
第6题是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在学生独立涂色后,充分地交流。学生找出的规律不一定是每次都加3,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连加
2+2+2=6
3个2相加 3+3+3+3+3=15
5个3相加 4+4+4+4=16
4个4相加 加数相同
第二课时 信息窗二:变葫芦(新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页,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通过同数连加引出乘法算式,掌握写法、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乘法的意义。
2、乘法算式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教具准备:实物展台、小棒、小正方形、小圆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展台出示主题图)
师:舞台上又进行了什么魔术表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并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你能列式解决吗?
5+5+5+5+5+5+5+5=40(个)4+4+4=12(个)
二、探究新知。
1、操作感知。
1)让学生用小棒摆3个2或2个3。
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既可以先横着一行摆3根小棒,摆2次,也可以先竖着摆2根小棒,摆3次。
学生摆完后,教师提问:
每次摆2根小棒,摆3次,要求一共摆了几根小棒,用加法计算?怎样列式? 等于几?学生列出算式:2+2+2=6(根)
每次摆3根小棒,摆2次,要求一共摆了几根小棒,用加法计算?怎样列式?
等于几?学生列出算式:3+3=6(根)
2+2+2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2相加? 板书:3个2。
3+3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 板书:2个3。
(2)让学生用小正方形摆4个3或3个4。教师提问:每次摆几个小正方形?摆了几次?
求4个3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怎样列式?求3个4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怎样列式? 用加法算:3+3+3+3=12或4+4+4=12。(3)让学生用小圆片摆5个4或4个5。摆完后,先让学生写出加法算式。
用加法算:4+4+4+4+4=20或5+5+5+5=20。
(4)归纳小结:求3个2或2个3相加是多少,4个3或3 个4、5个4或4个5分别相加是多少,都可以用连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方法-乘法。
教师板书:乘法
2、乘法算式的写法。
师:下面我们学习怎样写乘法算式。
教师明确指出:要想求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必须知道8个5或5个8相加是多少,用加法算是“5+5+5+5+5+5+5+5=40或8+8+8+8+8=40”,用乘法计算就可以写成“8乘5或5乘8”。两个数中间写“×”,这个符号叫乘号。
教师板书:8×5=40 5×8=40
3、引导学生把上面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加以比较。
使学生看到: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后两个数分别表示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以及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4、教学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教师结合8×5=40 5×8=40两个算式,教学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指出乘法算式的读法。
教师明确指出:8和5相乘可以写成8×5,也可以写成5×8。说明:求两个数相乘的积是多少,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中的一个进行计算
5、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鸟?怎样列乘法算式? 学生独立解决,并在小组内交流。
三、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1:看图列算式。第1小题,教师先让学生说出图中表示的是几个几?学生回答出“表示2个8”后,提问:“可以怎样算?怎样列式?”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想,求2个8的和是多少,也就是求2个8相乘的积是多少,可以用乘法算式计算。第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主练习2: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述改写理由。自主练习3: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写算式,然后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4个2相加可以写成4×2或2×4,6和4相乘写成6×4或4×6都是正确的。
自主练习4:连线。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交流,并说一说连线的依据。题目中的4+4+4+4+4是多余信息。
自主练习5:小游戏。练习时,让小组同学合作完成,边活动边说算式。练习结束后安排一些操作性和游戏性的练习。要求学生只列出算式,不算出得数。
自主练习6:把盖住的画出来。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弄清题意后说一说2×4表示的意思,明确2×4既可以表示2个4相加,也可以表示4个2相加,再根据算式画图,以增加练习的开放性和趣味性,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自主练习7:解决问题。练习时,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然后全班交流,反思自己的方法。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连加
乘法
5+5+5+5+5+5+5+5=40 8×5=40
读作:8乘5等于40
也可以写作:8+8+8+8+8=40
5×8=40
读作:5乘8等于40 ∶∶∶ ∶
因乘因 积
第三课时 信息窗三:变鸽子(新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1和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1和0的乘法。教学重点、难点:掌握1和0的乘法。
教具准备:实物展台。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一填(展台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 = 12
()()()
二、创设情境。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
三、探究新知。
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台出示第一幅主题图)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
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出算式。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列出算式。(展台出示第二幅主题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提问: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列出算式。
2、归纳小结。
(展台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结论:1乘任意一个数,得数就是这个数;0乘任意一个数,得数都是0。
四、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1:看图列算式。第1小题,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独立解答后,小组交流乘法算式的意义。第2小题,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自主练习2:解决问题。第1小题,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并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第2小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自主练习3:先填空,再写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列出算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全班集体订正。
自主练习4:解决问题。学生既可以提出有关1的乘法问题(如算一共有多少面红旗),又可以提出其他的乘法问题(如算共有多少面黄旗)。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也可以同桌合作提出问题,再解答。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和0的乘法
1乘任意一个数,得数就是这个数。0乘任意一个数,得数都是0。
第二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一个这样的老师
教材分析:
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它叙述了科学课上怀特森老师运用“故弄玄虚策略”,教会学生“新怀疑主义”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又独具一格的老师形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与学生常见的文章有所不同: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人物,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文中既有对怀特森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正面描写,也有对“我”的心理活动、怀特森老师教育效果的侧面描写。二者相互结合,怀特森老师特点就更加鲜明突出了。能够结合正侧面描写来了解人物的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这种侧面描写的作用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学生分析:
文中所塑造的怀特森老师的形象对学生是一种“冲突”。首先是视觉上的冲突:怀特森老师别具一格的科学课让学生耳目一新。其次是心理上的冲突:他们没想到怀特森老师会“戏弄”自己的学生,这让他们的心里有些受不了。再次是思维方式上的冲突:现在的大多数孩子还是教师和教材的忠实信徒,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去怀疑教师和教科书上说的,因此是对他们多年来一种思考方式的挑战。最后是生活习惯上的冲突,怀特森老师不仅教会我们用“新怀疑主义”去学习,也教会我们用“新怀疑主义”去生活,去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这些冲突有的源自于中外文化的差异,但更多的是源自于怀特森老师与其他老师的与众不同。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能说出课文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初步拟定学习方案。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30,大家齐读课题。读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预计学生可能提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这个老师与别的老师有什么不同?等)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
1、按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注意做到正确流利。
2、提出并解决不理解的词语。解决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后,提出:
(1)面面相觑,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同学们为什么会面面相觑?(2)冰川期,你们知道冰川期是什么时期吗?(地质上的一个时期,在新生代的第四季,当时气候非常寒冷,欧洲和美洲北部都被冰川所覆盖,也叫冰河时代。)(3)胸有成竹,文中说我做什么胸有成竹?
(4)郑重其事,怀特森老师是怎样郑重其事地讲“凯蒂旺普斯”的?(5)狡黠是什么意思?(狡诈)怀特森老师眼里为什么闪过狡黠的光芒?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或是想知道的?在书上做个标记。
2、汇报: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略)
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说,修改完善,达到人人会说(这篇课文写的是,怀特森老师把一个不存在的凯蒂旺普斯介绍给我们,我们没有怀疑,结果在考试是我们都不及格。这件事上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2)提出不懂的问题:
存疑置后处理的问题预计有: 我们测验不及格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说上怀特森老师的课,每一节课都是不寻常的探索? 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新怀疑主义”指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新怀疑主义”的?
怀特森老师介绍的“凯蒂旺普斯”哪些地方有疑问?
文中两次提到“正视”有什么含义?便打了“我们”“我“什么样的心情?
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呢?
四、明确进一步学习的方向
1、你觉得《一个这样的老师》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可联系课题、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课后2题确定)
2、下一步我们深入学习什么呢?
首先看看学习《一个这样的老师》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他对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
还要解决我们不懂的问题——怀特森老师介绍的“凯蒂旺普斯”哪些地方有疑问?„„
3、拟定进一步学习的方案:
学生自拟后师生交流,形成建议性学习方案和自拟学习方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思想,及其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并写出对他的评价。
2、体会侧面描写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0课《一个这样的老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你们是从哪儿得到这么多地感受呢?作者又是怎样把一个“这样”的老师展现给我们的呢?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课文。
二、依学案自主探究,因需交流。
学案:怀特森老师是一个()的老师。
思路1:默读课文,看看怀特森老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一想怀特森老师是一个()的老师。
思路2:默读课文,思考在怀特森老师教“我们”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和行为有了哪些变化,“我”认为怀特森老师是一个()的老师。
三、共议交流。
l 怀特森老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
(一)、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教会我们“新怀疑主义”的老师。(学生也可能认为是博学的、有趣的、特殊的、不寻常的、不可思议的、惹学生生气的、狡黠的、戏弄学生的、让学生学到了探索精神的、让学生明白书上写的老师说的都是不一定正确的、用特殊方法纠正学错误的、„„)
在“凯蒂旺普森”事件中,预计学生对怀特森老师最初的认识可能是零散的,如:他们会认为怀特森老师是博学的、戏弄学生的、教会我们怀疑的„„教学时可依照学生的发言顺序教学,而后进行整合提升。
1、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博学的老师。(如果学生先谈到略处理)
怀特森老师笑了笑,“那是一种夜行兽,在冰川期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绝迹了。”说着,他从讲桌里拿出一件动物头骨,向我们解释起这种动物的特征来。讲完,他把头骨交给前排的同学,让大家轮流观察一下。
师:你从怀特森老师向同学们介绍的凯蒂旺普森身上觉得他是一个博学的老师。
2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戏弄学生的老师。
“很简单,”怀特森老师眼里闪过狡黠的光芒,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我编造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过。你们笔记里记的都是错的,错的当然就不能得分了。”
师:狡黠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了?(引导学生理解怀特森老师的本意不是去捉弄孩子们。而是让他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
2、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教会我们怀疑的老师。
怀特森老师摆摆手,让大家平静下来:“难道你们自己没有想过吗?既然是‘绝迹’了,那就什么也没留下。我向你们描述它的夜间视力、皮毛的颜色,以及许多根本不存在的现象,还给它起了个可笑的名字,你们竟一点也没有起疑心,这就是你们不及格的原因。”
(1)怀特森老师认为我们不及格的原因是什么?(不是知识性的,而是没有对老师说的话做认真的考虑,发现其中的疑点。)
(2)我们再看看怀特森老师向我们介绍的凯蒂旺普斯,看看我们该不该起疑心?
怀特森老师笑了笑,“那是一种夜行兽,在冰川期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绝迹了。”说着,他从讲桌里拿出一件动物头骨,向我们解释起这种动物的特征来。讲完,他把头骨交给前排的同学,让大家轮流观察一下。
(引导学生把冰川期绝迹和动物头骨结合起来考虑,体会到在冰川期绝迹的动物留下来的应该是化石而绝不是头骨。)
追问:还能从哪感受到怀特森老师要教会我们怀疑?
(3)从考试成绩登记在册教会我们必须学会怀疑。
过渡::在这次“凯蒂旺普斯”事件中“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我”眼中的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喜欢——吃惊——愤怒——领会良苦用心)
„„我心中暗想,这回我遇到一位博学的老师了。
„„可是,当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我却惊呆了:我答的每道题旁边都打着大大的红叉!怎么回事?我完完全全是按照老师讲的写的呀!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
„„“那你为什么要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讲?为什么还要考试?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一股怒火升上了我的心头,我紧紧抿住嘴唇,控制着自己不嚷出来。
„„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
师:读读这些句子,结合上下文谈谈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怀特森老师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会怀疑,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新怀疑主义。这也是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
小结:一个莫须有的凯蒂旺普斯,让我们懂得了要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书本上的内容和老师说的,还能从哪感受到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
(二)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教会我们探索的老师。(略处理)
师: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说这是不寻常的探索?
(引导学生从“小汽车”事件体会怀特森老师是一位教我们学会探索的老师)
L、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影响深远的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怀特森老师即影响了我们的学习方式有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师:怀特森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质疑,也教会了我们探索。那么在怀特森老师教我们科学课之前和之后,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呢?
(引导学生结合“我们”行为的变化过程:不习惯质疑——学会了新怀疑主义——把新怀疑主义带进了所有的课堂——把新怀疑主义带进了我们的生活,感受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对我们影响深远的老师)
相机出示:逐渐的,我们懂得了,书本上写的,老师说的,并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谁是一贯正确的。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而且应当有坚持真理的毅力。同学们把这种学习方法称为“新怀疑主义”。
师:你们觉的什么是“新怀疑主义”?
(引导学生从这一段中感受到怀特森老师教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掌握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培养了我们坚持真理的毅力。教学时还可引导学生结合下文来谈怀特森老师对我们的影响。)
师:本文的主要人物是怀特森老师,作者不仅对怀特森老师的语言和行为进行了细致地描写,还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以及我们行为的前后变化,加深了我们对怀特森老师的认识。这种通过对有关的人、事、景、物的描述,渲染气氛,烘托出所要描写的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叫侧面描写。
(三)师生总结。
完成填空:怀特森老师是一个()的老师。
四、拓展延伸。
是呀,怀特森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教会了孩子们怎样学习,这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大卫.欧文,他写的《第一家爸爸银行》风靡全球。试想如果他在少年时代没有遇到怀特森老师,那么他还是今天的大卫.欧文吗?
五、作业。
1、练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一个这样的老师
与众不同:学会质疑
学会探索
影响深远:学习方式
生活方式 教后札记:
以“怀特森老师是怎样的一个老师”,为学习的主线。引导学生从“怀特森老师本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我的心情变化”“我们的行为变化”三个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在三种不同角度的学习交流中丰满人物形象,达到立体感悟人物形象的效果。
詹天佑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关于詹天佑的相关资料。
2、准备好多种做开凿隧道实验材料。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它们的含义。
3、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
5、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训练思维,发展语言。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课文是以什么来命题的?我们还学过哪些用人物姓名命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什么特点?根据经验你猜想一下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促进新旧知识联系,渗透命题方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2、指读课文,结合正音,检查字词情况。交流自学情况,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讲给同位听。
3、交流课外搜集的詹天佑的相关资料。
(沟通课内外联系,丰富知识积累,帮助理解人物及课文内容)
三、抓住主线,理清脉络。
1、思考:你认为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展开的?文章围绕这句话安排了什么内容?
2、讨论交流,分段,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提纲挈领,摒弃繁琐分析,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突出主线,引发探究。
1、通过学习,你认为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2、自由交流,简要陈述。
(根据课文内容,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为分组探究设下伏笔。)
五、分组合作,问题探究。
1、教师在合作前提出明确要求。
(1)要抓住具体事例,结合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说明自己的问题。
(2)组内成员应明确分工,有组织,有秩序,确保合作高效。
(3)可按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自行设计问题。
例:
A、在()的情况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B、找出詹天佑在勘测线路遇到困难时的表现,仔细体会。
C、把“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两部分用画图或实验的方法来说明。
(对学生分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和建议,是防止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的有效手段,提出备选的思考题目,可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六、汇报交流,深悟感情。
1、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汇报,并与其他学生一起,针对该组的学习收获,给予补充,评价。在此环节中,不硬性规定内容,学生畅所欲言。如:“詹天佑是个杰出的人”,“詹天佑是个爱国的人”“詹天佑是个一丝不苟的人”„„都可以。只要学生够结合文中的事例,词句,进行流畅的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就可以。形式不限,手段不限,长短不限。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讨论场”“表现场”。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汇报表达,进行适时的点拨。)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感情升华,促进积累。)
七、创意表达,拓展思维。
教师激情引发: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使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无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子孙,他没有辜负全中人民的期望,用铁一样的事实,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一个响亮的耳光。
1、请你放开思路为这条铁路起一个更有意义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2、想像一下当时当地的中国官员、普通百姓、外宾、帝国主义者,他们在听到京张铁路竣工的消息后,会有怎样的表现?
(深入挖掘文章内容,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使学生在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表现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教后札记:
《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制第十二册教材第二组课文的精读篇目。文章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应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抓住“主线”分组探究创造实验朗读感悟
床头上的标签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中心、多角度选取材料及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树立对科学的信念与追求;
3、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1、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思考:本文的三个特点:
(1)、别具匠心的标题。
以“床头上的标签”为题最能表现李比希这位“化学史上的巨人”,具有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标签”在文中还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把李比希失败与成功这两件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2)、精心的选材。
本文选了两件事,而且是一成一败,一得一失。这样选材让读者感受到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们拥有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痛苦。这样写,才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饱满。同时也让读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3)、这篇文章巧妙的细节描写。本文中有两处精当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当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能证明自己失误的论文时,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此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李比希对科学研究慎重的态度及自己懊悔的心情。第二处是:描写李比希制作“标签”的过程。是这样写的,“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生动地再现了李比希求实、自律的形象。
(4)、先写李比希读论文后“后悔莫及”这一结果,后写“懊悔”的原因。是为了强调当时李比希发现自己失误的痛苦心情。为下文写他制作“床头上的标签”警示自己做准备。
3、找出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并说出理由。
四、练习巩固:
1、课后题。
2、收集一些你感触深刻的标语或者谚语作为激励自己的话。
教后札记:这篇文章巧妙的细节描写。本文中有两处精当的细节描写:一处是:当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能证明自己失误的论文时,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此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李比希对科学研究慎重的态度及自己懊悔的心情。第二处是:描写李比希制作“标签”的过程。是这样写的,“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生动地再现了李比希求实、自律的形象。先写李比希读论文后“后悔莫及”这一结果,后写“懊悔”的原因。是为了强调当时李比希发现自己失误的痛苦心情。为下文写他制作“床头上的标签”警示自己做准备。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及字词;
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3、了解化学家诺贝尔的经历,学习他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诺贝尔的资料: 资料:
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全部家当,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债度日。父亲为躲避债主离家出走,到俄国谋生。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以便赚钱维持家庭生计。由于生活艰难,诺贝尔一出世就体弱多病,身体不好,使他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活泼欢快。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却常常充当旁观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
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试验炸药,几乎是在隆隆的爆炸声中度过了童年。
诺贝尔到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惟一的正规学校教育。1850年,父亲让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时间,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
早在1847年,意大利的所伯莱格就发明了一种烈性炸药,叫硝化甘油。它的爆炸力是历史上任何炸药所不能比拟的。但这种炸药极不安全,稍不留神,就会使操作人员粉身碎骨。许多人因为意外的爆炸事件而血肉横飞,连尸体也找不到。诺贝尔决心把这种烈性炸药改造成安全炸药,他发明了雷管。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诺贝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他的财产累计达30亿瑞典币。他不顾其他人的劝阻和反对,在遗嘱中指定把他的全部财产作为一笔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为奖金,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中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奖金分成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及支持和平事业共5份。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从1901年开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里,即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1)本文开篇先概述诺贝尔是一个在科学研究领域内不怕危险的人。这一部分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2)然后,作者用了7个自然段评写诺贝尔冒生命危险终于成功研制硝酸甘油炸药,被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先介绍诺贝尔的生平经历。后写诺贝尔研制炸药的原因。原因有两个:第一,1859年26岁的诺贝尔回到祖国,看到了工人手工劳动“既辛苦进度又慢”的现状,心急如焚;第二,当时的黑炸药威力小,使用起来很不安全。基于这两个原因,诺贝尔决心要研制一种威力巨大又安全可靠的炸药,“实现人们移山填海的梦想”。第二层写试验遇到的重重困难及危险。这一层中,作者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办法。先写“这是一项多么艰巨,多么危险的工作啊!”来概括这项工作的危险性。然后,一 一叙述试验所遇到的险阻。虽然试验“连连受挫,但诺贝尔毫不气馁”。第三层写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终于研制成功硝酸甘油——炸药,被人们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3)最后一个自然段,写诺贝尔创立了“诺贝尔奖”。表现了他不计个人私利的伟大品格。
3、练习巩固:课后练习。
四、作业:练习册内容。教后札记: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除了正面去体现诺贝尔的精神,还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科学家形象。在写诺贝尔研制炸药遇到了重重困难与危险这一部分时,先些许多研究“都没有成功”,“有的人在实验中丧生了,有的人在爆炸的火光前望而却步了”,写这些内容的目的:一是突出此项研究的危险性;更为重要的是烘托出诺贝尔“知难而进”的光辉形象。
第三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25《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8年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生活中有些事真是有意思!一块弄脏画面的墨渍,眨眼间能变成可爱的小狗;蜜蜂竟然当向导引领着列宁顺利地找到了养蜂人;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天底下还真有这样的人!丑小鸭经受那么多的磨难,为什么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没有放弃?那些因为它长得丑而欺负、讥笑它的人看到它就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又会怎么想,怎么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第一个故事玲玲的画
二、识字
1、识字指导。
(1)出示课题,认读“玲”字,注意是后鼻音。
(2)学生在自由读课文中圈出生字,画出生字所带的词语,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主想办法认记生字。
(3)同桌互相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如“详”可以放在“端详”这一词语中,通过模拟“端详”(认真仔细看)的动作来感悟。“奖、叭、催、脏”等,可以运用生活经验,在组词和说话中认记。“玲、详、叭、脏、幅”等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4)检查生字认记情况。可以在给偏旁或生字“找朋友”的游戏中完成。
三、写字指导
1、写正确。“玲”字右边是“令”,不是“今”。“糟”字右边的“曹”字学生没写过,是难点,建议作细致的指导,特别是笔顺,应该引导学生认真书空、反复临写。
2、写美观。借助两个带木字旁的字(楼、梯)的书写指导,可以复习巩固木字旁的书写方法。“楼”字右半部,“女”的横画要长。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同样是“米”,在“糟”字中捺变成了点,在“楼”字中捺却没变。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要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了竖。反犬旁的第二笔不容易写好,指导写“狗”字时要注意示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小女孩的画像,猜猜她是谁?
2、她是怎么解决掉画上的墨迹呢?
二、自读自悟
1、读爸爸说的一段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4、小组合作,交流自读成果。
三、朗读感悟
1、读了课文,你感悟到什么?
2、小组分角色,按自己的体会读课文。
3、选伙伴表演课文。
四、积累运用
1、读课文,勾出你喜欢的新词。
2、把喜欢的新词抄写在自己的“日积月累”本上。
3、把课后练习“读读抄抄”中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五、实践活动
1、根据课后“泡泡”里的提示,让学生说说自己遇到的类似事情,以强化感受。
2、回到家里,可叫爸爸妈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或自己通过阅读书刊再找一个开动脑筋、变坏事为好事的小故事,然后抽时间讲给班上的同学听。
六、板书设计
25、玲玲的画 坏事---动脑筋---好事
七、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lǎ ba
líng ling
xiǎo huā gǒu
nǎo jīn
lóu tī
kěn ding()
()
()
()
()
()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
()地哭
()地看
()地笑()地说
()地想
()地摸 教学反思:
26《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课前准备
1、挂图、生字卡片。
2、投影仪或幻灯机。
3、列宁的有关资料。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
2、老师补充介绍并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a、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随机引导。(“引”应该读“yǐn”,不读“yǐng”;“附近”应该读“fù jìn”,而不是“fǔ jìn”)
c、竞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3、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三、巩固识字
1、指名、集体读生字卡片。
2、做游戏巩固识字。(游戏规则: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背对黑板站立。老师在黑板上指一个字让全班同学默记,然后请这名同学猜一猜刚才老师指的是哪个字。这名同学指着黑板上的字问同学们:“是不是×”,如果不是老师指出的字,同学们就回答:“不是×”,这名同学继续指字问话,如果学生猜对了,同学们就回答:“对,对,对,下一位。”老师再请下一位同学猜字)
四、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附”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寸”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面一点;“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的右半边不是支。
2、练习写字。
3、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五、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交流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朗读感悟
1、分组朗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a、讨论: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之间交流,随机理解“附近”“当地”。
b、分别出示(投影仪或幻灯)下面两句话,把画点的词语换一换,不改变原句的意思。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c、集体朗读第1、2自然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a、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画画,可以表演,可以朗读,体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指名请同学汇报,借助学生的画或老师自己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花丛”“蜜蜂”“园子与养蜂人”之间的关系,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c、谈感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要读出养蜂人热情又惊讶的语气,列宁幽默风趣的语气)
4、集体朗读全文。
三、创编表演
1、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分角色表演,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和心理活动。
四、课外作业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
六、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三、比一比,组词。
教学反思:
27《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大家以前都听过很多成语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再看两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二、识字写字
1、识字指导。
(1)带词识字。在默读时画出生字和生字所带的词语,反复读几遍,然后可多组几个新的词语巩固对字音与字义的认识。要提醒学生注意,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喘、守、撞、桩、锄”都是翘舌音,“窜、此”是平舌音。
(2)动作模拟识字。如,“喘”,作“喘气”状。
(3)结合生活经验识字。如,“撞”,下课了猛跑就容易“撞伤”人。
(4)熟字加偏旁识字。如,“桩、窜、锄”。但要注意“窜()”跟“串()”、“锄()”跟“助()”读音的区别。
2、写字指导。(1)写正确
“丢”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焦”上的“隹()”字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可以这样提醒学生,计算要用眼睛。“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再写撇、竖。“望”字上面的“ ”是“亡”字的变形写法,竖折改为竖提,右边没有点。
(2)写美观
“守”字的宝盖应大一点,下面“寸”字的横不宜超出宝盖的两边。而“丢、算”二字下面的横却要写长,以突出主笔。“费”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给下边的“贝”字留下空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朗读感悟
1、要继续练习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并感悟一些词句的意思。两则寓言的教
学都可以先让学生默读,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大意,以检查默读的效果。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词句和寓意。
(1)学习《拔苗助长》。第一自然段要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理读出来。在读中可通过换词比较法感悟“巴望”一词,表现那个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对“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联系“巴望”一词,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中感悟。
第二自然段里的“终于”一词,说明那个人想办法想了很长时间。“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那个人拔苗花了不少时间,人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朗读这一段时要重点读出“终于”与“筋疲力尽”的感觉。
读第三自然段时,要把那个人又累又高兴的样子读出来。读第四自然段,要读出结果的意外,也可适当带有嘲讽的语气。
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那个人为什么费了那么多力气,但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因为他不懂得禾苗生长靠自己力量的规律。他做事太急于求成了。)教师可在归纳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悟出寓意。
(2)学习《守株待兔》。读第一自然段,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要重点理解“窜”的意思。可通过“忽然”一词表现出事情的意外。有条件的可通过演示兔子“窜”出来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读第二自然段要揣摩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
读第三自然段可带点嘲笑的口吻。对课后“泡泡”里的问题:“我想对种田的人说……”可用角色表演法落实。让学生在表演中劝说种田人,在表演中自悟寓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累运用
1、建议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寓言、拔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白费、守株待兔、乐滋滋、锄头、撞死、树桩、从此等词语。
2、课后“读读想想”的练习,是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与准确性。
三个句子去掉带点的词语后,意思和原来的句子不大一样了。第一个句子去掉“好像”一词后,就是肯定禾苗没有长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达的意思是说禾苗实际是在长的,只是由于长得慢,那个人感觉不到禾苗在长。第二个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后,那个人在田边怎样地转来转去就不具体了。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个句子里的“整天”是说种田人一天到晚地等着,可见他十分愚蠢。去掉这个词后,种田人什么时间从在树桩旁等着中是否见到过就不清楚了。
3、让学生说说在学习上和生活类似“拔苗助长、守株待兔”这样的事。
四、实践活动
1、课前课后,学生可以阅读一些中国古代寓言,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南郭吹竽》。可以召开一次寓言故事会。
2、课后把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板书设计
27、寓言两则守株待兔: 干活——捡兔——等兔——等不到
庄稼全完
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六、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yù
yán
chuǎn qì
bái fèi
yì
jié()
()
()
()cuàn chū
zhuànɡ sǐ
chú
tou
bā wànɡ()
()
()
()shǒu zhū dài tù
yà miáo zhù zhànɡ
jīn pí lì jìn()
()
()
二、读读比比,然后组成词语。
拔——()
兔——()
喘——()
拨——()
免——()
端——()教学反思:
28《丑小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暖烘烘、讨厌、讥笑、欺负”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丑小鸭名字的由来,了解丑小鸭与其他鸭子的不同之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丑小鸭生活的艰辛;懂得要尊重他人,与人为善。教学重点
1、感受丑小鸭生活的艰辛;懂得要尊重他人,与人为善。
2、激起阅读经典的兴趣。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猜故事,引出课题,了解作者
1、出示卡通人物形象图,猜童话故事书名。
2、《丑小鸭》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童话故事,哪些同学读过?知道故事的作者是谁吗?(学生介绍安徒生,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读起来会更感人。让我们一起认真地来读一读吧!出示初读要求:
(1)读准生字,想办法记住字形。(2)正确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3)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交流。
(1)认读生字,记字形。(2)理解词语。
暖烘烘:换词理解──暖洋洋。归类理解词语,注意他们的异同。芦苇 篱笆讨厌 讥笑 欺负(3)分段朗读课文,及时正音。
(4)交流对故事内容的了解,提出不明白的问题。预设: 一只鸭子小时候很难看,长大后变成了美丽的天鹅。
丑小鸭受了很多苦,最后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即可。)丑小鸭为什么跟其他鸭子长得不一样?
丑小鸭是怎么变成白天鹅的?
三、读议对比,了解丑小鸭与别的鸭子的不同之处
1、同学们认为丑小鸭小时候很难看,跟别的鸭子长得不一样。我们仔细读读课文,看看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1)蛋大、出世晚。(2)长得难看。
2、从课文中找到写他丑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出示句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出示插图:说说他与其他鸭子有什么不一样。
仿写句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别的鸭子的毛________,嘴巴________,身子________。
四、感情朗读,品味天鹅的美丽
1、长得怪模怪样的丑小鸭慢慢长大了,他还是那样丑吗?画出他变成天鹅的句子。
2、指导朗读: 读出天鹅的美丽。
看着自己惊人的变化,丑小鸭的心情怎样?(读出快乐的心情。)
3、丑小鸭是怎么变成美丽的天鹅的?我们下节课仔细阅读。
五、指导书写生字
生字书写的重点是“鸭、鹅、蛋壳、翅膀”。第二课时
有小朋友提出问题:丑小鸭是怎么变成美丽的天鹅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丑小鸭的成长经历。
一、入情品读,感受丑小鸭生活的艰辛
1、丑小鸭来到世界上,开始了他的生活,他过得怎样?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6自然段,用“这是一只()的丑小鸭”句型练习说话。
2、你从哪儿感受到他的可怜?请找到句子读给同桌听。
3、朗读交流,适时点拨。预设的句子有:
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观察插图,说说丑小鸭受到的欺负。)
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想象:如果你是丑小鸭,会想些什么?)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他在“躲”什么?)
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抓住“悄悄”,再一次感
受丑小鸭的孤独。)
天越来越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
4、选择你认为丑小鸭最可怜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二、深入研读,感受丑小鸭生存的意志
1、丑小鸭虽然历经苦难,可是他没有放弃生活的勇气,他心中还有美好的向往。再读3—6自然段,找找写他顽强生活、怀有美好愿望的句子,思考后四人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预设的句子有:
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他离开家是为了什么?──寻找美好的生活。)
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抓住“悄悄”一词,感悟丑小鸭虽然孤单,但仍不放弃生活的勇气。)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重点学习第三句:
(1)播放课件:丑小鸭仰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从天上飞过。(2)想象说话,理解“惊奇”和“羡慕”。
师:“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惊奇极了,他心里想……”学生想象说话。师:“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羡慕极了,他心里想……”学生想象说话。(3)指导朗读。
3、齐读三句话。读到这儿,你能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吗?再次用“这是一只()的丑小鸭”句型练习说话。
三、原文再现,品味丑小鸭的美好心灵
1、历经苦难,丑小鸭终于苦尽甘来,他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出示描写天鹅的句子,齐读。
2、丑小鸭变得这么美丽,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出示句子师生对读。师: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
生: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3、丑小鸭这时候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畅谈交流。)
4、出示安徒生原作中的最后一段话:
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5、读到这儿,你想对丑小鸭说些什么?(丑小鸭丑不气馁,美不自满。他有着一颗善良、高贵的心。)
6、假如变得美丽的丑小鸭回到家里,哥哥、姐姐、公鸡、养鸭的小姑娘会对他说些什么?(展开想象。)
7、小结:是呀,不管别人相貌怎样,不管是漂亮还是难看,我们都要尊重他们,善待他们。
四、推荐原文,阅读经典
五、板书设计
历经磨难
丑小鸭———————— 白天鹅
永不放弃
六、作业设计
一、谁能它们找出正确的读音。
黑白相间(jiān jiǎn)
宝藏(zàng cáng)
北斗(dǒu dōu)七星
放暑假(jià
jiǎ)
钉(dīng dìng)子
二、下面的这些字都找不到自己的伙伴了,赶快来帮忙吧!蜂 锋 密 蜜 破 玻 烧 浇 谜 迷
蜜()
茂()
()璃
()火()宫()铛
()利
甜()
()旧()语 教学反思:
第四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导航卡
年班
姓名:
一、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21.塑像饼干乐谱抑扬顿挫歇落吉祥炸了营期盼急速
22.储备 干脆 失踪
千方百计 哭笑不得
23.日寇 埋葬 阵亡 喘息 香蕉 竹筒皮革 凝重 华贵 英武气概 伤感 苍茫 石碑相依相随 焦躁不安漫不经心 久别重逢 横遭不幸 震耳欲聋 浴血搏杀泣不成声
24.闲逛 镌刻 缘故 黯淡 消瘦 知觉 空落落 光秃秃 冷清清 直勾勾 不甘落后
长途跋涉 大摇大摆 无影无踪
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1.《老人与海鸥》
22.《最后一头战象》
自主预习课教学设计
单元预习目标:
1.会认本单元的19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朗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3..写会9个生字。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走进第七单元,请同学们齐读单元导读。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课件出示)
下面的时间请大家自主预习课文。
二、学生自主预习。
三、检测认读情况:
1.我会认:塑 饼 谱 抑 挫 歇 吉 营 劈 寇 蕉 筒 躁 革 遭 泣 浴 搏 碑
2.辨别多音字:炸了营 横遭不幸 炸豆腐 横七竖八
四、学写生字:
生字会认了,接下来的时间我们要学习写本单元的生字。1.(出示课件:本单元要求会认的生字)学生齐读。2.出示本节课要写的字:塑 吉 营 劈 寇 蕉 筒 革 遭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个字在书写时要提醒同学注意。
4.请同学们对照语文课本用描一对二写三的方法练写生字。
要求:既要写好(有一定速度,行款整齐、规范)又要写会(会默写)
预习达标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巩固生字。2.流利读文。3.知晓内容。4.写好生字。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预习了第七单元的四篇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组课文,完成四个学习目标。(大屏幕出示)
一、听写词语
上节课我们学写了本单元的九个生字,下面我们来进行听写检测。老师一口气读三个词语,只读一遍。
塑料 吉祥 日寇 香蕉 皮革 竹筒 遭遇 劈砍 营地(屏幕出示词语,同桌互批,自改。)
二、正确流利读课文
出示读文要求:
1.快速朗读本组的四篇课文,看谁能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2.把重点段落或难读的段落多读几遍,做到流利读文。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查读。
三、知晓内容: 浏览课文,概括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写字练习
1.出示本单元剩下的需要写的十个生字:
饼 谱 抑 挫 歇 躁 泣 浴 搏 碑 2.观察大屏幕出示的生字有什么特点?
3.学生按照“描
一、对
二、写三”的方法写好十个生字。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完成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下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写法。
精读引领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悟结合,根据动物的行为、神态想象动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嘎羧对战友的忠诚,感受嘎羧的英雄情怀。
2.体会作者通过对动物行为、神态的描写表现动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3.通过写“嘎羧与寨中人告别“时的内心感受,感受嘎羧与寨中人的深情厚谊,进一步升华情感,训练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听写
二、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从文中找出既描写了嘎羧行为和神态又让你深受感动的句子,根据嘎羧的行为和神态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动。
三、品读第14自然段(嘎羧驻立江边回首往事)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借助课件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仿佛看见了()
然后,它踩着哗哗众取宠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因为这里()
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仿佛在大声呐喊“()。” 2.读课件(男女生、老师各一段):
嘎羧,你在久久凝望什么?你一定又看到了26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战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
嘎羧,你“亲了又亲”的礁石,是你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吗,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地吗? 嘎羧,你那“震耳欲聋的吼叫”,是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吗?是在诉说你对战友的深深怀念吗?是在告诉战友,你也将去陪伴他们吗?
嘎羧,你这样的悲壮,你这样的深情,你难道仅仅是一头战象吗?不,你是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英雄,你是一位让我们愿意饮泪歌颂的英雄!
3.齐读第14段。
四、总结表达方法
“作者是如何将这份感动传达到了我们心里?”
通过对动物行为、神态的描写,表现动物情感。
五、学法总结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品读对动物行为、神态描写的句段,想象动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动物的内必世界。3.体会表达方法。
六、小练笔:
1.写一写嘎羧告别村寨时内心的感受。
“二十六年的和谐相处,二十六年的悉心照料,二十六年的相互陪伴,让寨子里的人和嘎羧早已把彼此当做不愿分离的亲人,在此生离死别之际,嘎羧一边绕着寨子走,一边会想些什么呢? 2.指读2--3篇,师生评价。
七、结束语: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动物小说,走进动物的内心世界。
精读引领课教学设计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2.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写具体的。教学重点、难点:
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二、默读批注 1.默读提示:
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勾画批注,写下你的体会。
2.把你的体会用完整的话说具体,先说给同桌听。3.全班交流: 4.①海鸥为老人吊唁
关注海鸥的动作和情形。
对比:为什么用了两个“扑”,而没有用“飞”
教师小结:这震撼人心情景让人动容„„
②老人与海鸥相伴
关注老人为海鸥做的几件具体事例中的举动和谈吐。
教师小结:这真挚的情让人敬佩„„
三、朗读体会 老人与海鸥,海鸥与老人,情深意重,惺惺相惜,让我们有感情的读一读最让你动容的句段吧。
四、总结写法
作者为什么会让我们的感受这么强烈?
总结:真实的事例、老人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海鸥动作及叫声的描写。
五、总结学法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呢? 2.学生总结 3.课件出示
有感情朗读课文。
品读对动物行为、神态描写的句段,想象动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动物的内必世界。
体会表达方法。
六、拓展阅读
默读主题丛书《感悟生灵》的93页《狼王梦》、101页《小女孩和小海豹》,关注主人公细节描写的段落,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
略读提高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2.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与动物这间深厚的感情。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与动物之间厚的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最后一头战象》,一起来回顾一下学习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品读对动物行为、神态描写的句段,想象动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动物的内必世界。
3.体会表达方法。
二、依法略读《跑进来的松鼠》《金色的脚印》两篇文章。
(一)学习《跑进来的松鼠》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说说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我们一家人喜爱这只小松鼠吗?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画出有关语句,准备交流体会。2.学生自学,交流。
3.小结:从同学们的汇报中,可以看出整篇课文虽然一次也没有提到“喜欢”这个词,可是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一家人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这正是作者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
(二)学习《金色的脚印》
1.出示自学提示:快速阅读《金色的脚印》一文,看看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画出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自主学习、汇报。
三、师总结:
通过这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万物都有爱的灵性,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每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下节课我们要走进《丛书》,继续去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一份份深情。
拓展阅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运用在第七单元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感悟生灵》之“和谐之美”模块中的《阿咪》《小松鼠的故事》《小狗黑子的眼睛》《森林老人与红狐的故事》四篇课文。划出让你感动的段落。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与动物,以及动物与人之间的真挚的情感,这些故事无不让我们感动,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语文主题丛书《感悟生灵》,再一次的去感悟人与动物和谐之美。
二、回顾学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品读对动物行为、神态描写的句段,想象动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动物的内必世界。
3.体会表达方法。
今天我们在精读引领和略读提高课上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
三、拓展阅读,运用学法:
这节课我们运用这种学法阅读《阿咪》《小松鼠的故事》《小狗黑子的眼睛》《森林老人与红狐的故事》。
四、总结:
今天,我们用学到的方法学习了四篇课文,从你们入情入境的读书中我感受到美的真谛是和谐的,人有情,动物也有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永恒的主题。
第五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七步诗》教学设计(备课人:王丽萍)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悲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1.曹植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兄长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学。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出就杀头。曹植聪明过人,在七步内做了这首诗,曹丕没能得逞。2.板书课题,齐读。3.作者简介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正确。2.根据注释理解诗的大致意思。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与同桌交流。
三、汇报交流,理解诗意
1.检查诵读情况。⑴个别读。
⑵教师根据时机进行范读。⑶多种形式诵读。
2.交流对古诗的理解情况。
⑴先说说注释中的字义解释,再补充。⑵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欣赏,理解悟情
1.品读前四句:这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的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什么自喻?用什么比作曹丕?(豆;萁。)“泣”是怎样的修辞?
2.品读后四句:这两句是谁在质问谁?(作者笔锋一转,集中书法了自己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想逼呢?
3.写法领悟:借物抒情。前四句写物,后两句抒情。
4.概括中心:《七步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达诗人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悲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5.总结学法: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情。
五、指导背诵,拓展延伸
1.指导学生背诵。
2.拓展:课外搜集曹植的诗并全面了解其人。
《鸟鸣涧》教学设计(备课人:王丽萍)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后鼻韵“静、惊、明”,翘舌音“春、山、时、中”,边音“落”,鼻声母“鸟”。通过“涧”字的理解,渗透偏旁表意。
2.理解诗意。通过故事描述初步感悟诗歌的意思。再通过诵读理解诗意。
3.学习吟诵。通过标音的长短进行基础诵读,再通过录音示范进行吟唱,理解王维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学习吟诵 教学过程:
一、披题导入,激发兴趣
1.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古诗。这首诗就像的音乐一样,清新、雅致,恬静、幽美,题目叫——《鸟鸣涧》(板书)。2.齐读课题,解题。
涧就是指夹在两山间的流水。题目之意:鸟儿在山中鸣叫。3.作者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多读几遍,读通顺,注意诗句的停顿。
2.指名读,读后点评。
3.齐读。
4.这首诗你们都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几遍,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呢?(春夜)诗人王维在春夜看到了那些景物呢?(花、山、月、鸟、涧)
5.的确,诗人在诗中写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到诗中把这个合适的字找出来。(静)
三、自主合作,感知诗意
1.学生自主感知诗的大体意思,并与同位交流一下。2.集体交流诗句之意。
四、赏读诗文,体味清幽
1.第一行:人闲桂花落 2.第二行:夜静春山空
3.第三、四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⑴引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出,月从哪出来呢?(云)怎样的云?(薄薄的几片云)是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倾泻在山涧中,睡梦中的鸟儿于是——(指名回答)(鸟儿以为天亮了,睁开朦胧的睡眼,啾啾叫着。)
⑵“时鸣”怎样叫呢?是叫了几声,就停了,过一会又叫几声,又停了,咦?不是写夜静吗?怎么会写鸟鸣声呢?(这就是一种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古人就说“鸟鸣山更幽”)
⑶指名朗读,齐读。
4.朗读背诵整首诗
5.归纳主题:《鸟鸣涧》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6.表达手法: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前两句重要写“动”,后两句主要写“静”。)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同样是歌颂明月,王维用“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经让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今天就让我们在来欣赏一首李白的《月下独酌》。自读,指名读,齐读。同样是月夜,同样是独自一人,李白感受到的是什么呢?(大概说诗的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孤独。)
2.作业:
①背诵并默写古诗《鸟鸣涧》。
②写一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情景。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备课人:王丽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3.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2.揭题: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3.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4.作者简介 5.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读准确,读流利。2.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3.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1.自主理解字义:
2.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⒈品读前两句诗
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
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
2.品读后两句诗
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⑵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3.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
4.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5.指导背诵。
五、拓展总结
1.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2.总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们懂得坚持,只要我们学会珍惜,我们的离别将不再是悲伤。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设计(备课人:王丽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么?(交流杜甫资料)
4.创作背景: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
5.解题:江畔:江边。独步寻花:一个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题目的意思是:诗人在江边一个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自学古诗,初步感知
1.朗读古诗:自读——个别读——齐读 2.结合注释同位间相互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3.交流理解情况。
三、赏析品读,领悟情感
1.赏读前两行句:黄四娘家花满螇,千朵万朵压枝低。⑴指名读,齐读。
⑵读了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哪些词写出了黄四娘家的花多? 2.赏读前两行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⑴指名读,齐读。
⑵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3.写法:前两行为静态描写,后两行由静转动,移情于物。
4.归纳主题:《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四、诵背诗文,拓展延伸
1.学生诵背。2.自画诗境。
《石灰吟》教学设计(备课人:郭永耀)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2.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石灰吟》,齐读。
2.简介于谦
⑴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己说一说对作者的了解。
⑵老师概括小结: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6日)号节庵,字廷益,浙江钱塘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族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他是永乐年间进士。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3.释题:
⑴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⑵理解“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有吟咏、称颂的意思)⑶师小结:题目的意思就是:吟咏石灰。
二、朗读古诗,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一读:读通读顺读出韵味。2.指名试读,老师、学生相机更正、强调。3.齐读。
4.借助注释,同桌间说说诗句的大体意思。
三、读懂古诗,理解诗意
1.自主朗读,弄懂字词的意思和诗句之意。2.交流理解情况
⑴字义: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锤,锤击。凿,开凿。焚烧:烧毁,烧掉。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等闲:平常。清白:指高尚节操。
⑵诗句之意: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世间。
四、赏析古诗,升华情感
1.赏析第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⑴“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表现什么?(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⑵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2.赏析第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⑴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感受?
⑵指导读。
⑶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
⑷概括主题:《石灰吟》这首诗通过吟咏石灰,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⑸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情感呢?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学了这首古诗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写。
《竹石》教学设计(备课人:郭永耀)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3.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学生自由谈,可以介绍有关故事)
2.介绍作者: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画擅兰竹,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3.板书课题,齐读。
提问:是写“竹”还是写“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二、初读诗文,自主感知
1.自由朗读,读通读准,注意停顿,和节奏。2.指名朗读,齐读。
3.同桌交流:借助注释,根据自己理解,说说诗文所写。
三、读懂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2.理解字意: 3.理解诗句:
四、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1.品读前两句
⑴“咬”字极为有力,体会到什么?(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坚韧不拔性格)⑵“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⑶前两句写竹子的根在山岩中扎根牢固,暗语什么?(暗语作者坚守人生宗旨不改变。)⑷指导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2.品读后两句
⑴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⑵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⑶后两句写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韧不拔,又暗语什么?
⑷指导朗读。
3.归纳主题:《竹石》这首诗通过描写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的坚忍不拔的性格,表现了诗人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4.表达手法:这首咏物诗,采用了借物喻人、即借物言志的写法。(前两行“状物”,后两句“抒情”。)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备课人:郭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教学方法: 以读促悟,悟中品读。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揭示课题
1.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4.简介背景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己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指名读一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请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地倾听。听后请同学们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师强调“即”不要读成“既”,“裳”是轻声字。“妻子”是指夫人和孩子,则“子”读为“zǐ”。)
3.齐读。
4.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再读,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2.借助注释,自主弄懂字词之意和诗句之意。3.交流字词理解情况。
4.交流诗句之意:
四、赏析悟情,体会写法
1.归纳中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忽闻叛军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心情,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2.补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讲究对仗。这里,“却看妻子愁何在”与“慢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与“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仗十分严谨工整,又极其贴切自然。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备课人:郭琴)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4.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课题,作者简介,指名读课题,解释诗题。
二、读好诗句,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诗: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2.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3.指名读,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4.汇报交流。
三、诵读赏析,领悟情感
1.指导诵读。
2.赏析第一、二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3.赏析第三、四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4.概括中心:《己亥杂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5.感悟写作方法:“创景抒情”,这样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浣溪沙》教学设计(备课人:陈玉霞)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3.反复吟诵,讨论交流,品味赏析,领悟情感。4.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2.板书课题,齐读。3.简介作者: 4.创作背景:
二、读懂词文,理解词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确,注意节奏。2.检查朗读情况,评价指导。
3.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弄懂大体意思。4.集体交流对词文的理解情况:
三、品读赏析,体会情感
1.指导诵读。
2.理解小序:词前小序,交代溪水的流向,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作铺垫。3.品读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⑴ 提问:概括上阕的主要意思?
⑵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4.品读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归纳中心:《浣溪沙》这首词通过描写清泉寺的幽雅风光和环境,词人即景抒怀,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执著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6.写作手法:即景抒怀(也即“触景生情”,但有区别。),上阕写景,下阕抒怀。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备课人:赵文霞)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2.读通词文,初步感知;再读词文,理解大意;精读赏析,品悟词情。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品味作者融情于景之妙。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新课
1.谁能背诵一首离别诗?(《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孟浩然之广陵》)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南宋词人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3.板书课题,齐读,解题。4.作者简介:
二、读通词文,初步感知
1.自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3.范读,齐读。4.再读,同桌读。
三、再读词文,理解大意
1.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生自由交流。
2.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四、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⑴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的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⑵这样美得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作者又是用什么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图的?
⑶指导朗读。面对如此美景,你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用朗读来表达你的内心感受吧!生读,生评价。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⑴师: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
⑵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一美丽景色。生感情朗读。
⑶师小结上阕:上阕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极富有人情味,也暗示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⑴师: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面对好友的离去作者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 ⑵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送)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送走了春天紧接着又送走的朋友,你想想此时作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
⑶师: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啊,但是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看到了什么画面?
⑷感情朗读:男女生读,师生读。4.“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
⑴为什么要和春住啊?生汇报交流。
⑵感情朗读。
5.归纳中心:《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抒发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6.写作手法: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五、指导背诵,拓展延伸
1.指导背诵。2.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