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人生寓言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二、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三、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二、教学设计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1、出示课题。
2、介绍寓言
3、朗读
4、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5、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6、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辩证思维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7、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落难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②与《白兔与月亮》L匕较阅读。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2、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3、整体感知
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3、讨论题: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5、问题研究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比较阅读
4、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5、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6、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7、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我的信念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③教师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四、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2、范读课文
3、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4、梳理信息
5、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 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6、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7、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8、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9、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10、《论语》十则
一、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②朗读、背诵课文。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2、板书课题。
3、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4、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②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理解课文内容
5、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6、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一、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2、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5、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三、信息反馈: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春
一、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二、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三、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四、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出示目标,板书课题。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2、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3、[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3、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4、[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5、信息反馈:
12、济南的冬天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而、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四、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2、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明确] 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3、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4、[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5、体验与反思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③延伸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6、信息反馈:
3、山中访友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①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4、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5、[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②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6、信息反馈:
14、秋天
一、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三、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四、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2、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3、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4、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古代诗歌五首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三、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二、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2、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感知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5、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西江月 辛弃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2、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 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4、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感知内容
3、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学生配乐朗读
5、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6、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7、信息反馈: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16、化石吟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四、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教学设计
1、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3、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4、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5、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6、信息反馈:
17、看云识天气
一、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 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③ 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④ 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四、教学内容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
1、精心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② 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 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a. 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 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 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看云识天气
3、感知内容
① 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 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③ 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4、研读赏析
① 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a.共有几种类型的云?b.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请同学们研读讨论。③合作探究
a. 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b. 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④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问题组: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d.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e.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b.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c.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d.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e.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内容,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5、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6、信息反馈:
18、绿色蝈蝈
一、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② 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四、教学内容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五、教学设计
1、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 ’
3、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4、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5、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6、信息反馈:、月亮上的足迹
一、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三、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四、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五、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3、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4、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5、延伸练习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六、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七、信息反馈:、山市
一、教学目标
①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②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四、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五、教学设计
1、恰当导入
① 可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人,也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② 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2、课题:山市
3、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4、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自学课下注释。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 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 {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 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 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自主学习
① 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② 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 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5、探究想像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①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 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 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5、拓展练习
① 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② 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③ 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6、信息反馈:
21、风筝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1、整体感知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①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2、[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3、[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4、[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5、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1、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
2、继续研读课文。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3、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a、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e、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O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O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4、[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a、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e、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旷我,懂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
5、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2)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3)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6、体验拓展
O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在全班交流。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7、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8、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2、羚羊木雕
一、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① 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识字写字。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② 朗读课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③ 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是怎样处理的?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
① 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前给予朗读指导。(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② 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刚刚升人中学的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出示学习目标(大屏幕投影出示)[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② 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学生齐读或教师提示)[检查预习](读、写)
3、整体感知 大屏幕投影问题: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美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请分配到角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边读边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大屏幕投影评价标准: 重音 语气 语速 [教师导学] 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 孩了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十分严厉 一动不动
语气{咄咄咄逼人 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坚定 哭着喊了起来 [教师小结] 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4、探究(自主合作)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 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②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 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过渡)生活中,同学们也可能碰到过这一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的好办法与大家交流一下。反思
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材料在小组里交流,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5、小结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6、信息反馈:
23、散步
一、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三、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①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五、教学设计
1、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2、感知课文内容 ① 检查生字词。
② 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④ 带问题朗读课文。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3、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4、[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5、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
6、主题。[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7、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七、信息反馈: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24、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
第二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
1、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2.形似字辨析。3.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再挑选意义重音。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c.抄写生字。
七、板书: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喻指困难)不怕困难 百折不饶(喻指理想)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节设计紧凑,内容环环相扣,学生的活动层层深入,自然流畅。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朗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
3、对诗的探究,品味,从探究关键词句入手。、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三、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2、学习字词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3、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4、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
5、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六、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②朗读课文。
七、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 亨特
冒险经历——生活哲理:化大为小(事)(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二、教学设计
1、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2、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3、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一、二题
4、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 亨特
毫无信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5、教学反思: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在第二节课时探究人物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紧扣中心,有梯度感,注重情感的渗透。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3.能力目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蝉》
一.导语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
二、正课
1.作者介绍: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
2、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探究质疑:思考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 扬在哪里?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4、探究质疑: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5、探究质疑: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6、探究质疑: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
7、讨论: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漠然的故事。张漠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漠然的生命,但他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学习的《蝉》这篇课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探究思考)
三、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第二课时 《贝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介绍
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出生在四川。席慕蓉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画家。主要作品《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写给幸福》《河流之歌》、《有一首歌》等。2.导语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能看到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我们是否留心去观察它呢?是否通过它的表象去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呢?这两篇短文都各我们很好的借鉴。希望同学们能像作者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正课
1.探究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讨论并归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的一圈的复杂的图样。2.探究质疑: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地用心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地面对它,创造它,让他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3.探究质疑:文章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呀!”中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事实自己所能做到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的事情,它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是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它的绝对的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着和单纯的意思。4.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讨论并归纳: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异:(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尾照应的首发。《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
(3)、描写手法不同。《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5、探究质疑:能否也像作者一样,据一个身边的小事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师生交流,讨论归纳)
三、课堂小结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四、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五、板书:
短文两篇
《蝉》 小思
情感:烦——惊——叹——怒 写法:先抑后扬
《贝壳》
席慕蓉
贝壳:坚硬 精致 生命:脆弱 卑微
人生:固执而简单
六、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突出的亮点是:
1、紧扣“生命”主题设计,环节紧凑,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紫藤萝瀑布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②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③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④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精心导入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②感知内容
a.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b.朗读中思考。
问题组:
a、本文学习什么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c、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二)研读与赏析 ①自主探究
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a.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b、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c、赏析语段中精美语句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树盛开藤萝花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③学法指导
出示朗读方法:重音、节奏及停顿,注重内化和感情。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中心都理清。
a.简单的内容归结: 看花?繁花似锦
忆花?思绪万千}生命永恒 思花?振奋精神
b、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小结: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会有那样的感悟呢?1982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C、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思考。
[教师小结](注意文章里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六个字,结合作者的简历稍做介绍。)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④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品味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从中找出精美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与赏析。例如: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总结: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
学生可以找出多处,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
(三)体验反思 ①质疑交流
a.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可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
b.教师向学生提出质疑: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吗? ②拓展延伸
a用一株实物花(并不一定是名贵的花,可以是生命力顽强但并不起眼的花),让学生现场观察,进行联想,做口头作文:《我看()花》。
[教师总结]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四)延伸作业
①观察花草树木,观察生活
(五)板书:
紫藤萝瀑布
宗璞
看花:繁花似锦 忆话:思绪万千 悟花:振奋精神
(六)教学反思:
1、创设氛围,铺垫情感,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领悟,在读中积累、运用,锻炼、培养学生的能力。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重方法的点拨,授学生以“渔”。如与学生一起探究赏析美文佳句的方法。、童趣
一、教学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②掌握字词。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3、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三、作业
a、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四、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五、板书:
童
趣
沈复
藐小之物——物外之物:戏蚊如趣(观蚊如鹤、鹤戾云端)
丛草之趣(神游山林、观虫斗
鞭蛤蟆)想象
——联想
六、教学反思: 学习本文,只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想象、联想思维。还要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注重方法的点拨,诵读贯穿全文的教学。我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导入符合儿童的心理,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探究问题设计环环相扣,紧紧围绕“趣”字展开,深入而不烦乱。、理 想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②理解诗歌的主旨。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②把握诗歌的结构。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一、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书课题。(1)整体感知 ①范读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2)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研讨与赏析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②课堂讨论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四、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②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②朗读。
2、研讨与赏析(二)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5、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三、板书:
理想
(总)理想的意义(1)历史意义(2、3)(分)人格意义(4、5、6、7)人生意义(8、9、10、11)(总)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四、教学反思:
《理想》是一篇诗歌,听前辈们讲在中考时这类文章一般是无足轻重的,不用多费笔墨和口舌。的确,诗歌这一独特文体,较难出题,尤其对于初中层面的学生来说,能通过朗诵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就已达到目标了。然而,这篇课文的教案我却重备了两次。第一次,因为不够重视,翻阅了点资料就草草了事了,自以为是能够胜任的。还好,上新课前去听了师父的课,才猛然醒悟,原来诗歌还可以这样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讲此诗的各章节,老师再稍作总结和强调。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老师上课也倍觉轻松。
7、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课时《行道树》:
一、教学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2、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3、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4、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5、研讨与赏析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6、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7、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四、板书:
行道树
行道树的自述→奉献者的形象(神圣:献出浓阴、迎接光明、制造清新)(痛苦)
(深沉——奉献精神、深沉的幸福)
五、教学反思: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第二课时《第一次真好》:
一、教学内容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2、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②默读课文
3、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③课堂集中讨论、解答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研读与赏析 出示思考题: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5、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四、板书: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第一次愈多,生命愈益多姿多彩 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渎课文,内容不难,学生完全可以自学。老师的重点主要放在:
1、第一次真的好吗?
2、学生对第一次的体验,让学生写出自己第一次的感受,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写作能力。我让学生在阅读中仿照课文,自己也写一篇《第一次的感觉真 》,将阅读、模仿、写作结合起来,即节约了课堂时间,有让学生得到实际的写作训练。至于朗读这不是一篇典范的朗读课文,不一定非要强调学生大声朗读,只要理解文意就可以了,关键让学生有感悟。
8、人生寓言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二、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三、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白兔和月亮》:
一、教学内容
①介绍寓言。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二、教学设计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1、出示课题。
2、介绍寓言
3、朗读
4、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5、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6、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辩证思维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四、板书设计:
白兔和月亮
周国平
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诸神之王赏赐→请求撤销赏赐
五、教学反思:
寓言主要是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一些哲理。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这种体裁,但其实在小学阶段他们已经读过许多寓言。因此在课文导入中,我就从学生接触过的寓言开始引入,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转入文体介绍。初一学生好动活泼,因此在文章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虽然准备仓促,但他们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更重要的是深深地感染了作为观众的同学,在看完表演后,整个班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因此我认为,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并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第二课时《落难的王子》: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②与《白兔与月亮》比较阅读。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2、朗读、默读课文
3、整体感知
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3、讨论题: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5、问题研究
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比较阅读
4、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5、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6、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7、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三、板书设计:
落难王子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四、教学反思:
这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寓意不难理解,在“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两个小题目,训练学生用简单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培养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语句并能分析提炼出寓意。我抓住了“凡是”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认识到遇到厄运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对自己遭遇苦难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切不可怀侥幸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头上。这个教学环节进行得很顺利。、我的信念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四、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2、范读课文
3、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4、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 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6、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7、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8、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9、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五、板书设计: 我的信念
玛丽
居里
思想理念
(沉醉科学)
(探讨真理)(不图财富)
工作态度
(树立信心)
(坚忍不拔)(执著勤奋)
环境需求
(保持安宁)
(珍惜时间)(追求自由)
六、教学反思:
《我的信念》讲完了,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不知是自己被自己感动了,还是自己被居里的伟大人格魅力所折服了。这位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竟然把自己看得如此平凡。读这篇文章,不仅要用眼读,更要用心读,用你的心去贴近那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在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好。
一、学生“梳理”课文的时间不太充分。
二、对于“献身”的理解还需加强。
10、《论语》十则
一、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②朗读、背诵课文。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2、板书课题。
3、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4、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②全班齐读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理解课文内容
5、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6、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2、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5、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1)学习态度:(2)学习方法:(3)个人修养:
四、教学反思:
在讲《论语》十则时,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查阅与《论语》相关的资料,课外阅读《论语》一书。”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语文课代表首先展示说:“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孔子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学,整理了古代文化典籍,并提出过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11、春
一、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二、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三、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四、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出示目标,板书课题。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2、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3、[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3、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4、[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三、板书设计:
11、《春》
朱自清
(抒情)盼春——盼(反复,拟人)(描写)绘春——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抒情)赞春
四、教学反思:
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习惯于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习惯于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学生被动接受,觉得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呢?这节课,我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认真读书了,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相长,这比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吗?
12、济南的冬天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三、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四、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2、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明确] 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3、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向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4、[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5、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③延伸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与北平相比——无风筝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温情)与热带相比——无毒日
七、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得到了两点经验:
一、小组如何合作
二、展示环节如何不流于形式
13夏感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属于一篇自读课文。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编者的意图或许是想让学生领略大自然之美吧。有人评价梁衡的《夏感》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的确如此。文章从夏天的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盛赞夏天旺盛的生命力,盛赞人们的劳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本文,应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之上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强与文本的对话;要让学生通过联想与想像,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真切感受夏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
3.通过对优美词句的赏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点
强化诵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
四、教学难点
抓住优美词句赏析课文,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一幅各具风韵的四季图,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播放一段有关夏天的优美音乐,让学生判断音乐中所描述的景物代表哪个季节。
教师提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特点。春天的和煦,夏天的炽热,秋天的色彩,冬天的严寒,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因为我们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对四个季节的感悟也会有异。
在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赏 梁衡 先生的散文《夏》,看看 梁衡 先生笔下的夏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二)落实基础
1.听读: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同时播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画面。
2.检测字词预习情况并齐读两遍,然后任选三个词语说一段话。
芊芊(qiün qiün)黛色(dài)磅礴(páng bï)匍匐(pú fú)迸发(bâng)澹澹(dàn dàn)
(三)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在听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思考以下二个问题:
①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或:夏天有着怎样的特点? 明确:夏天的特点是“紧张、热烈”而又“急促”的。
②请在文中分别勾画出表现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特点的语句,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
明确:作者是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通过对这三个方面景致的描写,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夏天的特点。
3.齐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它有何作用,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最后一段与历代文人多写春花秋月作比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无比喜爱及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四)品味语言
根据示例,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示例1:我喜欢“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个句子,它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由春到夏的酝酿过程。
示例2:我喜欢“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个句子,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个“替”字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五)拓展延伸
1.你知道哪些关于四季的古诗?请写出来。
2.仿句:
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夏之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六)总结全文
作者梁衡以多情的笔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着力表现出了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绚烂的夏之图画,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色彩之美和劳动者的勤劳之美。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品味,我们就会发现“美”就在四季的更替,“美”就在我们身边!
(七)作业
请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对你家乡的夏天作一番描绘(300字以上)。
(八):板书设计
紧张 热烈 急促
景美 赞 美
人勤
(总——分——总)
九、教学反思:
语文的教材是开放的有弹性的,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应该有自己的处理。这篇文章备课时,我参考了许多资料,但总觉得教材处理起来不能完整、系统,体现一个梯度并有一个高潮。于是,自己钻研教材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感悟。这篇文章以赞美夏天为主题,赞美夏天的什么?有两点是明确的,即:夏天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夏天启发人的积极奋进的精神。但夏天的那种“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意义不是更有意义吗?于是,我以“感受、感悟、感情”为线索组织教学,分析感悟时,深入引导学生理解主题。缺点与不足:
一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我觉得,要能够有一得,就值得分析品味,并积累经验。当然,不足之处更应该深刻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最失败的是,课堂预设过多,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太少,以至于有“请君入瓮”之嫌,因此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生成自然有限,以后的教学还应该多考虑这
14、秋天
一、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三、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四、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②范读课文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③生自由朗读课文。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2、研读与赏析 ①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3、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4、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五、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乡村秋景图:
霜晨归渔图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少女思恋图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将诗歌展开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抓住抒情这条线,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这样,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了。教学后,我让学生再次走进大自然,去寻找秋天。再搜集一下古人描写秋天的诗文,比较古今写秋的不同,感悟不同时代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秋天之美。最后仿照本文的形式写上一两小节秋天的诗或写一篇赞美秋天的小练笔。充分让学生去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赞美的情怀。
15、古代诗歌五首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二、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2、研读与赏析
第三篇:七年级下语文全册教案
七年级下语文全册教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2、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重点:
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2、记叙的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1、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
2、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介绍作者(可由学生介绍)
鲁迅姓周,原名周树人,他是浙江绍兴人,自1907年到1936年,鲁迅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译文、日记、书信等共八百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为了人民革命事业耗尽了自己的生命,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了鲁迅的历史功绩,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人《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四、正字音
确凿 z¨o 菜畦q¨ 蟋蟀 shua 竹筛shāi
渊博yuān b¨ 鼎沸 dǐngf¨i 绣像 xi ¨ 锡箔b¨ 脑髓nǎo suǐ 盔甲kuī jiǎ 蝉锐ch¨n tu¨
.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 倜傥t¨ tǎng 拗ǎo
五、快速阅读课文
六、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七、研讨赏析
(一)、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二)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1、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2、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八、教师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受
(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板书:学堂
二、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学习环境: 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三、疑难解答
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欣赏语言
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
五、感悟总结
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随笔《我眼中的鲁迅》。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百 草 园 —————— 三 味 书 屋
乐园 学堂
成长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能准确归纳课文内容,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感知课文的语言风格,并能体会朴素真挚的语言之美。
3、情感目标: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验父爱,感悟成长。教学难点:
1、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2、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花儿却落了。____(板书课题)
三、了解作者,老师简介《城南旧事》
四、正音
(方式:指名注音,指名听写 正音正形后齐读)注音:衣襟 鸡毛掸子 玉簪花 骊歌 花圃 抽屉 雇车 咻咻 哭号
听写: 肿胀 狼狈 栅栏 包袱 廊檐 徘徊
五、跳读全文,感知课文
1、请用自己的语言 概括全文内容。
2、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为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A花(结合学生的发言可让学生勾画提到花的语段,感知其线索作用)B毕业典礼
六、理清课文脉络
结合“毕业典礼这条线索,让学生按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把全文整理为三个部分。
七、品读研讨
(一)朗读课文第一至十二自然段。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写了些什么?试归纳。
2爸爸为什么不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父亲的病情沉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能从后文中找出一些与之相照应的句子吗? 提醒学生注意揣 摩下列语言的含义: A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
B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又转过脸去叮嘱我
3、作者在毕业典礼上回忆起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主要有哪几件? 我和父亲的故事:
A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B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C爸爸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二)、作者叙述这几件事,你最喜欢的词、句或段有哪些?请推荐给大家。
(三)、爱的体验与表达:
1、看了作者与父亲的故事,老师领悟到了父亲的深深的父爱,这爱的成分之一,在老师眼中,是一份严格的要求,老师是从父亲逼着我去上学这个故事中看出的。你知道父亲的爱中还有哪些成分吗?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A殷切的希望 B严格的要求 C温暖的关怀
D热忱的鼓励 „„
2、看了同学们所归纳的爱的成分,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父爱如山,我领略了它的沉稳与厚重。你也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的感觉吗?(训练语言表达)(父爱如大海,阳光、月光、春风、春雨„„)
(四)、英子在风里、在雨里、在爱的港湾里漂流,在一次 次的 磨练中渐渐长大,你能找出英子成长的足迹吗(板书;成长的足迹)?(结合课后练习二)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发言,摘要板书。A六年后我的当上学生代表 B再也没有迟到
C能做许多事
D成长为一个小小的大人
有勇气、有智慧、有经验、懂事
(五)、跳跃阅读全文,你知道课题的含义及其作用吗?小组讨论并发言。
第二课时
一、朗读精美片断
生命如花,纵使多情而美丽,但有一天,它会无奈地凋谢,殒落枝头,但一个飘香的灵魂却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在另一个心灵继续散发为阵阵幽香,在爱的缅怀中得到永生,永远绽放在另一个心灵之中。让学生在钢琴曲《爱的纪念》中自由朗读精美片断。
二、品读语言
同学在学习和朗读之中,体会到了本文的语言风格了吗?学生自由发言后,引导学生认识朴素真挚的语言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比较阅读
给学生朗读同是表现父爱的另一篇文章——《父亲的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著),让学生比较二者的异同,再一次认识不同风格的父爱。
四、说说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
1、故事要求:注意表现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你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叙述好自己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2、各小组分别讲述,并推荐代表发言。
五、作业设计
1、整理自己的故事,完成课后练笔。参考题目: A成长是首歌 B阅读父亲
C父爱的光辉
D 我不想(渴望)长大
2、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 “
A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殷切的希望
我和父亲的故事 B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严格的要求 父爱如山
成长的足迹 C爸爸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 温暖的关怀 成长的启示 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热忱的鼓励丑小鸭 安徒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
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有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吗?(板书课题)
三、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些)。
四、清除阅读障碍
(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
注音:讪 笑 吐绶鸡 灯芯 草 铰 链 迸 出 听写:沼泽地 嫉 妒 木 屐 飕 飕 讪 笑
释义:排 挤 来势汹汹 弥 漫
五、研讨赏析
1、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来回答。(见彩图)
2、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理线索)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 请分别找出来 ——(明结构)
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
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知内容)
沼 泽 地:(同情、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
老 农 家:(被追打)
花 园 里:(被赞美)(4)、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辨形象)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 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认识猫绅士与鸡太太)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彩。
(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悟主题)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3、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剖析:(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六、感悟
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七、拓展引申
1、在我们的现实 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 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文章——《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命运无轨道》 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文章的感受。
八、作业布置
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随笔。A命运无轨道 B丑小鸭的梦 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丑小鸭 安徒生
丑小鸭 —————————————— 白天鹅
要有一颗好的心:善良、宽厚、有理想、勇敢地追求美与幸福 丑小鸭告诉我们:
1、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2、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3、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4„„„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和借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通俗易懂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未选择的路》中“路”的象征意义。
2、熟读成诵,背诵中要赋予自己的理解,做到有表情背诵。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因文悟情,如何面对困境以及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教学难点:
《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意义,蕴含的人生哲理。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我们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
三、诵读
1、师范读,读出节奏来。
2、生练读。
3、生有感情读。
4、说题目:“欺骗”——理想与现实的一种距离
5、生齐读。
四、赏析
1、语言:通俗易懂,“劝说的口吻”,又富有哲理。(插入朗读)
2、这首诗中诗人对生活是什么态度? 强调“热爱、积极乐观”
3、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师提及句子“相信吧”“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五、小结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当堂背诵)
六、作业
仿写诗《假如„„》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
一、导入
生读自写的诗《假如„„》。师多肯定。
二、诵读
三、赏析
1、哲理诗。“象征手法”。
2、讨论“路”以及象征。
3、“未选择”的理解。
4、蕴含的人生哲理:引导——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与困惑,那我们该怎么办?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但也要有魄力,敢于创新和进取。
5、诗句提醒:“久久伫立”“荒草萋萋,„„显得更诱刃,更美丽”
四、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五、课外拓展
1、听配乐诗朗诵《致凯恩》、《海涛》
2、抄写汪国真的《生活》(生活、遗憾)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 /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六、作业设计 抄写生字词。背诵两首诗歌。伤仲永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教学难点: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介绍作者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诵读练习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篇。
2、自评,其他同学评读。
四、字词积累
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们帮忙。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五、复述故事,分析课文
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六、小组讨论
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七、感悟语言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八、齐读全文,理解主旨
九、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十、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指物作诗立就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五岁)(十二三岁)(二十岁)(父)不使学
借物说理 后天教育 关键 成才黄河颂 光未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3、理解歌词大意。教学重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理解歌词大意。教学难点:
《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请一两个学生谈谈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 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三、感性认识
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并请一两个学生谈观后感。
四、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摩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学生各自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练习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3、朗读交流
请一两个学生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提示: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2)、“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五、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 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 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提示: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六、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七、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八、作业设计 抄写生字词。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唱黄河 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最后一课 都德
教学目标:
1、领会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三、简介背景及作者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四、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五、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六、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
<1>、(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2>、(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3>、(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喧闹——(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 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七、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三、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2、受到老师的影响,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四、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
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都德
线 索:“我”的见闻感受。故事情节:
一、(1-6)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小说环境:自然环境: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 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 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 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的语言美。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播放《国歌》的音乐,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 时候”创作的。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向前。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
三、了解作者
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四、研读与赏析
(一)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下面听教师范读。思考:
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以
1、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
其经历亦复如是 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奇绝壮绝的境界
老于旅途的人 以成其浊流滚滚 魄势 阻抑
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3、“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阐述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揣摩文章的语言:
1、喜欢哪些句子呢?请它推荐给大家。
2、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讨论下列比喻句的含义)
A„„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B第四节的含义
C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重点突破:
3、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你能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
4、联系第五节,谈谈“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
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文章,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理解写作目的。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5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6、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五、齐读课文,感受激情
六、感悟联想
1、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引用李大钊先生的名言,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大钊先生的名言: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2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联系我驻南使馆被炸一事实、《立此存照》,日本青年长谷川弘一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见《读者》2000年第七期)
七、总结全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八、作业设计 抄写生字词。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板书设计: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比喻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徊,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艰难的国运:“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1、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 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 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三、配乐范读,学生朗读
1、(要求)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2、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四、自主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3,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A、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B、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C、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五、探究与反思
1、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六、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随笔,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板书设计: 9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热爱 怀想 眷恋 10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
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优生范读 自读体会 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研讨赏析
1、提问;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已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
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4、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六、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题。默写。
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10 木兰诗
故事情节:
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邓稼先
杨振宁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握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忽然奉献精神。
2、学习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的方法。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三、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邓稼ji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 鞠jū躬尽瘁cu 选聘pn 无垠y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四、整体感悟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第二课时
一. 阅读分析课文:
(一)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二)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三)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四)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五)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二、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三、课后练习部分解答
练习三: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11 邓稼先
杨振宁
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创设背景
两弹元勋——总述生平事迹 鞠躬尽瘁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忠厚朴实 死而后已
民族感情?友情?——严谨求实(记叙、议论)我不能走——默默奉献(抒情)永恒的骄傲——无比赞颂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重点: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臧克家、闻一多
(由学生从图书馆、网上自己查阅,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
2、正音: 弥 锲 兀 沥 函 衙 赫 迥 窥 楷
四、整体感知课文
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五、问题研讨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3.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朗读课文片段
三、问题研讨
1.说说本文在选择材料、剪裁材料方面有什么特点.(1)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2)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2.朗读课文片段,揣摩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有感情和音乐美的特点.(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3、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四.课外收集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五、教师小结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六、作业设计 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第二题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 为
教学目标:
1、在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
2、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4、在《命运》交响曲的欣赏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走进巨人,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倾听音乐: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谈谈从这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
对一个画家来说什么最重要?对一个歌唱家来说什么最重要?那么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又是最怕什么呢?(耳聋)可是,命运常常要捉弄人呀。让最需要它的人失去一些东西。就象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音乐家贝多芬,就在他最需要听力的时候失去了它。面对不幸,我们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听不见的情况下仍不断作曲创作,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写出了一部部伟大的音乐作品,重造了那美妙的音响世界。那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不想认识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去看看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悟
1、诵读积累:学生比读课文,交流感受,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2、整体感悟:
①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②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期间写了哪几件事?
记叙的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 “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自已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③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四、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②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个方面来刻画贝多芬的形象的?阅读课文6、7、9三小节,思考这些段落中外貌描写的作用?
(外貌:“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的宽阔的双肩,那种“凝重不可逼视”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又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坚韧无比的生命意志。)③(出示贝多芬画像),进行“外貌对比”。
请同学们把这张贝多芬的肖像画与课文中的描写作个对照,看看像不像,像在哪?(学生读出相似的语句)。
写作指导:成功的外貌描写,往往能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方面来重笔刻画。做到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
2、品读赏析:
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教师准备:
①课文20小节中“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这是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写照:被人误解而苦闷和绝望。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②课文22小节,贝多芬“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③“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指的是贝多芬用“心”和生命写的音乐,传达出的是贝多芬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④“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永恒”指的是音乐,贝多芬已经超越了自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五、体验反思,人物速写
1、体验反思:
①请同学们试着为课文重拟标题,以此提炼中心。②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
③如果你遇到像贝多芬这样的命运,你会怎样面对呢?
2、人物速写:
五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3、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走近音乐,走近大师
1、走近音乐:
再次倾听贝多芬的音乐,展开想象,畅谈感受,写下心灵随笔
2、走近大师:
①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在感受到贝多芬的坚强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作为平凡人的贝多芬,试说说贝多芬的平凡之处。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也会像常人一样孤独、苦闷、烦躁、甚至绝望。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
②名人评语:
罗曼·罗兰: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贝多芬是伟大的,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也因为他是一位能勇敢与命运作斗争的人。
七、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文章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袒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这样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不幸命运顽强抗争的伟大的贝多芬,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平凡的贝多芬。
今天我们要学习贝多芬那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顽强精神。因为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会有许多挫折与不幸等着我们去面对,我们只有以贝多芬那样顽强的精神才能战胜他们。
2、拓展延伸:
1、听贝多芬名曲,提高艺术素养。听贝多芬其他名曲,提高艺术素养。
2、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教师精选篇章)。
3、像贝多芬这样“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很多,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见闻,再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
八、作业设计
抄写生字词
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板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 为
献身音乐
追求自由
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热爱自然
严肃而善良
沉郁而坚强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
教学目标:
1、能从人物的描写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会从人物性格中体会到高尚的人格
3、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2、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本文的组织材料和安排结构。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讲述故事《项链》,引出莫泊桑。(指点投影片,简介莫泊桑)莫泊桑(1850-1893),法国文学家,他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成就以短篇小说最突出。他在创作上受福楼拜、左拉和屠格涅夫的影响较大。莫泊桑与福楼拜交往甚密,因此写下了这篇出色的散文
三、话剧表演
星期天,是忙碌了一周的人们休息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或者读书睡觉,或者逛街游玩,或者走亲访友„„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家中,感受一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请同学们欣赏几位同学准备的“文学沙龙招聘会” 刚才出场的几位大作家分别是谁? 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
2、几位作家中我们最熟悉的是谁呀?为什么?你能给大家介绍这位作家吗? 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屠格涅夫(18 1-1883),俄国作家,代表作有《父与子》等。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短篇小说代表作是《最后一课》。左拉(1840-1902),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等。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形散而神不散。
教师:在这篇文章中,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写星期天在福楼拜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没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但是四位大作家的形象却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作者是如何刻画这四位大作家的形象的。
2、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考虑这几位作家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1)我们先来看主人——福楼拜(板书:福楼拜)“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一直都有客人来”,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明确:可见福楼拜朋友特别多,与他的交往都很密切。这也可以看出他在欧洲文坛上的地位很高。
(2)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往往是通过对人物进行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呢? 明确: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
(3)找一下描写福楼拜肖像、语言、行动的语句。明确:肖像描写是“蓝色的大眼睛”“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语言描写有“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着一把军号”。“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一次思想的飞跃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4)从对福楼拜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博学善辩。
(5)找有关福楼拜动作描写的语句。
“门铃一响„„他总是亲自去开门。”“渐渐地,人越来越多„„这时只见福楼拜作着大方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内裙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地陆续走了。他分别送到前厅,最后再单独和每个人讲一小会儿,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6)福楼拜朋友这么多,可他是“分别送”、“单独和每个人讲”、“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这些短语说明什么呢? 可见福楼拜是一个热情好客、开朗豪放的人。
(7)“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可见屠格涅夫与福楼拜的关系怎么样?他们深厚友谊的基础是什么呢?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这一点呢? “他们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狂热的理想和共同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个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8)找出作者对屠格涅夫的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肖像描写的是“白的脸”。
语言描写是“用一种轻弱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那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还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动作描写是“仰坐在一个沙发上”。
(9)谁能用短语概括一下屠格涅夫的思想性格特征呢? 博学多识。老年持重。
(10)刚才我看到大家把关于都德、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的语句都在书上勾画出来了,通过这些描写你们看这是两位具有什么思想性格特征的大作家呢? 都德活泼开朗,而且很幽默。
左拉不太爱说话,沉默寡言,但是坚毅聪慧。
五、教师总结
这都不是一眼就能直接看出来的,因此作者的这种肖像描写已不是纯粹的客观描写,而是用议论来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了,并把自己对左拉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纯客观的自然描写就只能是“肥胖的脸,近视眼”,而在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能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点对我们同学作文也很有启发。另外,为什么我们在读完课文之后就能说出四位作家不同的性格特征呢?因为作者莫泊桑抓住了四位作家的不同特点,从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进行了描写,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六、知识的拓展
我们做一个小练习:四位作家的思想性格特征我们现在都已经掌握了,假设此时我们班四位同学正在谈论着文学方面的事情,这时门铃响了,来者不是别人,正是莫泊桑,请你抓住这四位同学的不同的性格特征来想像一下此时这四位同学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来迎接莫泊桑的到来呢?同学们讨论一下。
七、作业设计
抄写生字词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板书设计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
肖像 语言 行动 性 格
福 楼 拜 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 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 学事业、博学多识
都 德 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左 拉 温和、寡言、坚毅、聪慧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三、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四、朗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2、合上书,看投影再朗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
3、比赛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五、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六、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1、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2、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 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七、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1、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2、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八、说话训练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九、教师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十、作业设计
抄写生字词。
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 ———————一 刮目相待(劝学、就学、议论、结友)社 戏
鲁迅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教学重点:
1、叙事有详有略。
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3、培养理解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三、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学生介绍有关收集到的“社戏”的知识。
2、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学生轻声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不惮d¨n 潺潺ch¨n 凫水f¨ 撺掇cuān duo 踱du¨ 颇pō 怠慢d¨i 吁气xū 宛转wǎn 絮叨x¨ dāo 磕kē 楫j¨ 归省xǐng行辈h¨ng 舀水yǎo 蕴藻y¨n zǎo 伊yī 篙gāo
四、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学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2)除了“看社戏”之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明确 A:事件的开端:戏前波折
事件的发展:夏夜行船、船头看戏
高潮和结局:归航偷豆
明确 B: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及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平桥乐土)
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戏后余波)(3)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指出详略。(设疑引入: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吃的是什么豆?看的是什么戏?真的那么好吗?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写社戏的?请同学带着这些问题听教师朗读,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
第一层 写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第二层 插叙,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三层 写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第二部分:
第一层 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二层 写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 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 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蚕豆吃。
第三部分:写六一公公送来蚕豆。
(4)引导 学生分析本篇详略叙事的恰当。本篇怎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虾运动,更表现了农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六、作业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辨析词义
第二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批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词句。
2、讨论:课文哪一部分正面描写看社戏?演的什么戏?戏真的特别好吗?
明确:第17至21自然段,描写看社戏。演的是什么戏,课文中也没说。戏本身也并不好。“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另设问:看戏本身也写得不多、不详,那么作者写了些什么?是什么使“我”难以忘怀呢?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提问:平桥村本是一个“极偏僻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可课文中说“但在我是乐土”,为什么?
分析: A、“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B、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C、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年纪相仿的“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D、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E、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欣赏夜景;偷豆、吃豆。(2)讨论这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明确: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4、指定学生朗读第22、23自然段,引导学生并讨论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作者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写得有形:“起伏的群山”,“一丛松柏林”;
有 色:豆麦的“碧绿”、月色的“朦胧”; 有 声:笑声、嚷声、水声、笛声; 有 味:豆麦的清香; 有 情:“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目失”起来。
以上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去看戏和看戏返回途中两次景物描写基本相同,但描写景物的次序却是互相颠倒的。描写上也有所不同。去时,最后描写的是“仙境”一般的戏台,而回来时却将戏台放到最前面来写。去时,尚可看到“淡黑”连山的曲线,回来时,“周围的黑暗只是浓”看不到什么轮廓了。去时,看到的远远近近的渔火,为返回时几个夜渔的老渔夫看见在浪花里蹿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写埋下优笔。
这样的描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丝丝入扣,细致续密。
第三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1、质疑:在平桥村的小朋友中,双喜是一个突出描写的人物,从课文有关双喜言行描写中分析一下,双喜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头还是坏孩子头?
讨论并归纳: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善解人意。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先生不翻跟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啊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啊发娘知道是要骂的——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考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6)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如有学生提出双喜是坏孩子头,并以偷豆为理由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让学生明白偷豆请客算不得偷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2、质疑:从课文有关六一公公言行描写中分析一下,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讨论并归纳: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塌坏了庄稼。——表现了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好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3)当我说很好时“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因为得到城里读过书的“我‘的赞扬。六一公公十分感激自豪——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4)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六一公公是一个淳朴、好客、热诚、厚道的老人。
三、体验反思: 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通过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四:拓展延伸: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五:小结
本文描写一段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作者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老少少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的能力。在加上特有的江南水乡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里未曾见到,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六:作业
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板书设计 16 社 戏 鲁迅
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乐土
2、乡间钓虾放牛
戏前波折:打包票
赵庄看戏 夏夜行船:拔、点、磕、架、散出、朦胧、踊跃、听到
船头看戏:骂、吁气、打呵欠
归航偷豆:大白鱼、喝采、“偷我们的罢” 戏后余波 六一公公送豆
“我”的怀念之情
双喜:聪明能干,有指挥才能,是孩子头 人物形象 阿发:憨厚、淳朴,待人真诚热情 六一公公:善良、朴实,珍惜劳动成果又大方安塞腰鼓 刘成章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发表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学习本文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三、研习课文
(一)首先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根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
2、请大家自由高声地朗读,朗读前标上序号,并思考问题:(1)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二)品读,重点突破。
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1、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①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
②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D、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③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④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2、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快读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3、仿写(可让同学按此句式仿写,并让他们互猜自己所写的事物)
4、感受后请写一句话: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
四、结束语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炼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刘成章
(静)安静的腰鼓
↓
(动)火爆的腰鼓
↓
(静)寂静的腰鼓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 写实 ↓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 联想和想象
↓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写意竹 影 丰子恺
教学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三、简介作者
1、小组内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讲述有关作者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
3、[资料链接]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自幼爱好美术,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四、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
(学生回答有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五、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找到后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六、拓展欣赏
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多媒体展示,配音乐)
七、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八、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教师小结: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九、作业设计
1. 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随笔,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2、抄写生字词。观舞记 冰 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神态、服饰表现内容的。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3、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积累古今诗文中有关描写歌舞的精彩语句。教学难点:
借鉴本文的写法,用语言表现某种艺术。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激发热情
以舞导入 :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让同学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快进入兴奋状态。抓住这一契机,提问: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干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作者是谁,观谁的舞蹈。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后,谈初读的体会。
四、局部欣赏,发展个性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为什么喜欢并大声朗读。同学们可能会喜欢如下语段:
13段。因为这一段用生动优美的词语写出卡拉玛姐妹形体的美。16段。因为这一段从衣饰方面写出了舞蹈的美。
17段。因为这一组排比句,它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18段。这一段也是从形体方面的美来写的。
讨论分析后,要求学生能用一个精辟的词语来进行概括。明确:飞动的“美”。
五、小组交流,互问互答
学生对还不理解的问题在4人小组上进行合作交流。
六、集体探究,深入理解
学生把小组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究。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设计: ——2-5段连用4个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第7段究竟是什么意思?
——第17段,冰心奶奶说卡拉玛“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忘怀了自己还能理解,忘记了观众怎么行呢?
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七、知识迁移,课堂延伸
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那请问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这样的舞蹈吗?学生可能会答:有。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等。
为什么说他们的舞蹈是心灵之舞吗?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还让人能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黄豆豆的舞蹈,让人感受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感受到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学生讨论回答后,欣赏一段舞蹈,要求学习冰心奶奶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他的劳动成果。写完后,展示,交流。
八、结束语
同学们不仅说的好,写的也很优美。40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从印度到中国,从现代到古典,从卡拉玛姐妹到美丽的杨丽萍,心灵一次次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衷心的祝愿大家每天都如这舞蹈一样活的精彩
九、作业 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19 观舞记 冰 心
第四篇: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一起长大的玩具第二课 捅马蜂窝第3课 海鸥乔那坦第4课 只要翻过那座山第5课望天树第六课 《诗两首》第七课 短文两篇 《蝈蝈》、《空山鸟语》第八课 故乡的桂花雨第九课 羚羊木雕第10课 最后一片藤叶第11课 《理想》第12课 袁隆平的“寻梦园”第13课、《航天女英雄》第14课、《体育颂》第15课 长城万里行第16课 《你一定会听见的》第17课 牧鹅散记第18课 蒙娜丽莎的微笑揭秘第19课 《尼斯湖怪被抓住啦?》第20课 写在雪地上的书第21课 《猎狐》第22课 《两小儿辩日》第23课 枭逢鸠、穿井得人第24课 晏子故事两篇第25课 《世说新语》两则第26课 蜀鄙二僧第27课 河中石兽第28课 木兰诗第一课、一起长大的玩具【教学构想】 玩具是孩子们喜欢的东西,许多人成年之后对玩具仍然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怀,那么玩具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玩具,而是演化为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一段萦绕于心的感悟。《一起长大的玩具》就是这样一篇有着丰富内涵的文章。解读此文,理解作者为什么对儿时的玩具具有着如此情绪的原因是关键。1.童真、童趣 天真、无邪、单纯、热情、好奇、无忧无虑、快乐是人的一生最留恋的情感。在孩子们的眼里,过节是快乐的,玩耍是快乐的,有玩具是快乐的,而能够亲手做一样自己颇为自得的玩具更是乐在其中。猪蹄儿灯的乐趣在于制作。首先是制作的材料来之不易。只有过节才杀猪,杀猪才会有猪蹄儿壳和猪油,盼望、兴致勃勃、觊觎、死乞白赖获取的过程和心理表现出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其次是制作。要棉捻、找高粱秆,裹、劈、夹紧则表现出孩子们的专注、熟练和兴奋。最后是结果。提着自己亲手做的比别人都照得远的灯,那种不加掩饰的成就感,那种自得和骄傲确实感染人。抽陀螺的乐趣在于抽打中的征服性和进攻性。“你必须一下一下地去抽打,稍一怠慢,它就会停转歪倒”“常常是扬鞭猛抽一下,让自己的陀螺以极快转速去撞击别人的陀螺”,孩子的好胜性格,那种快感和满足在陀螺滴溜滴溜转中尽情地表现了出来。再看兔儿爷。兔儿爷给孩子们的是亲切、温顺、可爱,尤其是兔儿爷身上的童话色彩。“温顺的性格”触发了孩子们的温情,而其童话色彩则引发了孩子们的浪漫遐想,能够“刮打刮打嘴的”兔儿爷则以它的生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喜爱。猪蹄儿灯、陀螺、兔儿爷这类玩具所以能够留下深刻的记忆,与它所引发的童真、童趣的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2.思考、感悟 玩具总是伴随着游戏留在记忆里,这其中不仅仅是情感的体验,同时也有一种深深的感悟。你看,“最值得骄傲的事,我们的灯是自己做的”,自己动手创造的东西最有价值,不是在制作和结果中感悟到了么?“一说抽汉奸,我们的鞭子抽得更响,更有力,把那些投敌卖国者视作陀螺,一鞭一鞭抽得它在冰上团团转,很是解气。”强烈的民族感情不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油然而生么?兔儿爷的温情让孩子们知道了温情最美,兔儿爷的童话色彩不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么?由此可见,有感悟才会有深深的记忆。3.丰厚的文化背景 对作者凝聚在玩具上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体会之后,不妨将视线透过玩具投向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你会有一种新的感悟。中华民族大年三十传统灯会,中秋节拜月的习俗,从小小的玩具上折射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反映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才华。文章的语言朴实、生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具有孩子特点的语言感情色彩浓郁,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学生,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各种新的观念,新的事物让他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多读一点像《一起长大的玩具》这样的文章,让他们感受一下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感受一下别人童年的经历,想一想自己的经历,就能够多一点热情,多一点冷静。【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的训练。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圈点批注的方法。3.将阅读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使阅读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的一种需要。4.通过与作者的对话,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文章语言的深意,进而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良好阅读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教学安排] 讲,讲讲自己喜爱的玩具并作出喜爱的原因。说,说说三篇文章所记叙的内容及作者喜欢玩具的原因? 想,想想作者为什么到了成年还不能忘记儿时的这一段经历?使作者魂牵梦绕的到底是什么? 评,评评不同时代的玩具,评评不同时代的孩子。[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如果你这时走入大商场,你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哪?你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你最喜欢的礼物是什么?你能描述一下现在玩具的特点么? 2.学生回答。学情估计:①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玩具。②超出了玩具的范围,扩大成自己喜欢的东西,如唱碟等。③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玩具,但不能传达出自己的情感。④能够对玩具进行描述,体现出现在玩具的特点并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对的办法:①要求说出为什么喜欢的原因,告诉学生表达应有理有据。②明确玩具的概念:专供儿童玩的东西。如唱碟、游戏软件就不是玩具。③提示学生:你是如何对待玩具的?玩具使你的心情如何?帮助学生传达出对玩具的感情。④提示学生:你的玩具有什么特点?你能描述出玩具的可爱么?你对玩具的样式、功能、特点、种类有怎样的看法?以帮助学生清楚的表达。3.朗读课文,落实基础。自由朗读(要求用符号在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字旁边做记号,然后查字典正音。)抽查朗读(检查落实。如:觊觎、慷慨、泥塑、拂、削、遐想、甲胄、拽、怠慢、死乞白赖)示范朗读(学生范读文章或段落。提示学生从读音、停顿、语气、快慢等方面来感受。)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朗读了课文,你能告诉我作者都写了些什么? 学情估计:《猪蹄儿灯》、《抽陀螺》有记叙的事情,又有标题提示,所以概括起来较容易。而《兔儿爷》没有相对集中的事件,所以把握内容难一些。应对的办法:提示学生扣住标题思考,文章的内容一定是写兔儿爷,再关注文中的关键语句,第二自然段中“最引起我们孩子家兴趣的,就数泥塑兔儿爷了”领起了下文几个段落。而第五自然段“对兔儿爷的喜爱,除了源于对生活中真实的小白兔的温情外,还由于兔儿爷多了几分童话色彩。”一句概括了这几段的内容。经整合由此推出《兔儿爷》一文的内容是写兔儿爷因其温情和外观造型的童话色彩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明确文章内容:①自己制作猪蹄儿灯。②抽陀螺。③兔儿爷因温情和外观造型的童话色彩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④再读课文,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提问: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你觉得作者倾注情感最多,最值得我们去揣摩、思考的内容是什么?你能不能用三个词体现出这一重点内容? 自己制作猪蹄儿灯(过程)抽陀螺(感觉)兔儿爷因其温情和外观造型的童话色彩引起了我们浓厚了兴趣(原因)根据重点提示仔细研读相关内容以这样的句子“我喜欢„„是因为„„”回答出作者喜欢这三样玩具的原因。明确:①我们喜欢猪蹄儿灯,是因为猪蹄儿灯是自己制作的,照得比别的灯远,它让我们很骄傲。②喜欢抽陀螺,是因为抽陀螺的感觉很刺激,很解气。③喜欢兔儿爷,是因为兔儿爷很温情,而且有着能引起我们遐想的外观造型。第二课时 1.课堂活动:实话实说。话题:你喜欢猪蹄儿灯、陀螺、兔儿爷这一类过去的玩具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情估计:①认为这些玩具很土,不起眼。不喜欢。②没有现在玩具的益智功能,没意思。不喜欢。③抽陀螺还有点意思,人与陀螺较劲,比较喜欢。2.课堂讨论 问题:大家都觉得很土、不起眼的玩具,作者到了成年仍难以忘怀。想一想,使作者魂牵梦绕的到底是什么? 提示:可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研读文本,在具体的事件和情境中探寻作者的思想轨迹,在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式:就感兴趣的文章自由结合成小组,每一小组要有探究的结论,并能够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在交流过程中你可以赞同,可以补充,也可以反对。可有以下结论:①制作猪蹄儿灯热情和执著让作者难忘,那是多么真挚的一种情感。②在制作中让作者体验到了只有自己的劳动和创造才能真正享受到快乐,感到骄傲。③猪蹄儿灯乃人们的创造,因地制宜的创造,多么让人佩服的聪明才智。④不仅是猪蹄儿灯,还有那年三十的灯会上的多姿多彩的灯,不也传达出我们民族璀璨的文化吗?你难道不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吗?⑤抽陀螺的刺激不体现出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吗?⑥抽陀螺,抽汉奸,多么鲜明的让人感动的民族感情。⑦在冰上抽打陀螺时的情景,多么美的一幅图画。⑧对兔儿爷的喜爱缘自于兔儿爷的温情,善良的心境让人留恋。⑨兔儿爷的创造体现了人们的聪明才智。⑩大人们拜月,孩子们拜兔,多么吸引人的童真童趣。等等。师生共同小结:是什么让作者魂牵梦绕?是真挚鲜明的情感,是纯洁的内心,是水晶般的童真童趣,是成长的感悟,是中国灿烂的文化。3.阅读后反思 评一评不同时代的玩具,不同时代的孩子。学生课堂交流。(此交流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提示评议的角度:①不同时代的玩具有不同的特点,你如何评价?②玩具对孩子的教育和开发有没有作用?③过去的孩子与现在的孩子有什么不同?④如何评价过去的孩子?在他们身上有没有让现代的孩子感到不如的? 教师小结:阅读让我们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交流又使我们思想得以升华。对那些土气,不起眼的玩具有了新的感悟,又促使自己对童年时光有关玩具的回忆、思考。玩具不仅是玩具,当它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就演变为一种经历,一种情感,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历史,它伴随着我们成长,所以作者说是一起长大的玩具。4.作业 以“我和玩具”为题写一篇文章。第二课 捅马蜂窝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品味语言。
2、在阅读实践中产生不伤害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归纳内容,回忆认知。(提速)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1课,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回忆课文内容,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前、中、后)
二、牵出情线,初步感悟(回文读书,引出好奇)
(一)浏览全文,找出感情句子。
1、随着事件的发展,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翻开书,自由读文,画出描写作者感情词语的句子。
2、能不能用你的读来告诉大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你听出作者的什么心情?画一画核心词语。
3、老师适时板书:渴望、惊呆、惊恐稍定、沉重、舒心 过渡:你们看,作者从一件捅马蜂窝的事情中,有这么多心情的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他首先出现的“渴望”
(二)体会“渴望”,激情朗读。
1、出示第一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学生再读读。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2、马蜂窝什么样子?读文填空:“这里,()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
3、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淘气、好奇
4、体会朗读:“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过渡:这一捅下可坏了,出大事了,什么事呢?读读文章,找找与“惊呆有关的句子”
三、深入领悟,品味词句。(挖掘词句,以读悟情)
(一)、自读自悟,品味含义。
1、指导理解“惊呆”
2、找一找与它密切联系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二)、体会词语:
1、去掉这些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2、你喜欢那个词语,为什么?这种感情还能从哪看出来?
3、读一读,体会感情。
(三)、朗读:
(四)、不顾一切:
1、不顾什么?(一切指什么?为什么?)
2、连命都不要了,为什么呀?书上原文又是怎样说的?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
3、书上还有表达它“不顾一切”意思的词语,自己找一找。联系上下文,寻找近义词。
4、读这句话,想一想,我们要读出什么语气?
5、什么样的气势与架势。
6、这是一只的马蜂。学生填空。过渡:你看作者从一个拼命,发掘出多少富有激情,富有魅力的词句来。真是值得我们学习。作者由于强烈的好奇,引发了一个冲动,结果被马蜂蜇了,事隔多日,作者的伤好了,他惊恐稍定,但心情沉重了,这是为什么呢?
四、读中感悟,升华主题(辨析词义,体会心情)
(一)配乐合读15段
(二)这是一只充满激情和勇气的马蜂,却因我而!
(三)因此作者说: 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我真希望()
(四)朗读、感悟
(五)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盼望希望渴望失望 那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 一年过去了,我天天()„„ 马蜂却没有来; 转年开春,当我看到有两只马蜂在窗檐下转了转时,不禁心中充满了(),它又飞走了。空空又是一年;我心中()极了。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我()它们能回来。
(五)、主题升华 过渡:你们看,作者的心情被描写得多具体呀!从盼望马蜂归来到仿佛看到了希望,接着又是大失所望,在结尾,作者的渴望,似乎打动了马蜂,它们又回来了。望着这一切,作者按下决心,他说:“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1、出示: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2、思考:从题目来看更应该是不再做一件伤害马蜂的的事,那怎么作者又说是: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小组讨论 总结:每一只马蜂都是富有激情的生命,来到世间的生命都有无限的生机,人与人要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的关系。过渡:作者从生活中一件难忘的事情,悟出这个道理,希望大家记住文章,记住与旁人和谐相处。
五、重换题目,育人训练。(回文读书,深入理解)
1、请你自己读书,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主要写了“捅马蜂窝”这件事,想一想,我们还能不能在环几个其他的题目呢? 发生在我家后院的事难忘的教训难忘的一件事我和他们童年趣事
2、趣:什么有趣?捅马蜂窝无家可归被蜇三年才来 “趣”:经事明理人生回忆马蜂可爱的家
六、品味词句,动笔书写 这篇文章中又许多优美的词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自己再读一读这些词句,然后再动笔抄一抄。
七、板书:略
第五篇:七年级政治下册 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教案
第一单元 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
第一课 生命最宝贵
教学目的:(1)体会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树立新的生态道德观、自然观,善待大自然,尊重其他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 人的生命是独特的 教学方法: 分析、讲授法 课时安排:计划用2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多彩的生命世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地球上有了绿树鲜花的摇曳,有了鸟的歌声、兽的吼声,才有了生机,而有了人类之后,人类更是用智慧与双手创造了地球上的一个个奇迹。套用恩格斯的话说:生命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世界(地球)是因生命而精彩,而在生命创造的精彩中,人类的生命更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要珍爱所有生命,更要珍爱我们人类的生命。
板书课题:
一、多彩的生命世界(板书)
(二)教学活动过程
一、多彩的生命世界(板书)活动一: 看一看(书上的图片)高原因为有了鹿群、海底有了动植物才有了活力,才有了生机 活动二: 搜集与交流
课前我们让大家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生命实体的照片,大家都通过各种途径收集
许多很有意义的图片,我们大家一起共同欣赏、研究一下,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大家注意仔细观察一下我们
边的多彩的生命世界.(图片展示,师简单介绍)活动三: 说一说
通过观察这些多姿多彩的图片,大家一定感叹这些生命的伟大与可贵,自然界因为有了生命才多姿
彩,你们心中的生命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简述)板书小标题: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板书)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
1、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活动四: 读一读(书本P4:小鱼的故事)学生简单阅读小故事: 师分析:故事主要人物:“男士”、“小男孩”
他们对待浅水洼中危在旦夕的小鱼的态度:(1)无所谓(2)很“在乎” 思考:到底怎样对待这些脆弱的生命呢?谁的态度更值得我们肯定呢?(学生回答)师: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是生命世界的一部分,正是人类和其他众多的生命才构成了一个共存共荣的生命大系统。因此,我们应该对大自然抱有感激之心,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其他生命。(板书)
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和谐的,友好的。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唯一家园,对大自然的征服其实就是对我们家园的侵略和掠夺。所以,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我们应该从小养成保
用心
爱心
专心
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思想意识、觉悟及道德习惯。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板书)它体现了一种境界、一种文明。
板书: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体现了一种境界、一种文明 活动五: 做一做:(教材P5页)
思考:从点滴小事做起,我们应怎样爱护环境、保护生命的多样性?
写一则公益广告用语,警示人们善待其他生命。(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并检查完成情况)
2、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师:生命是多彩的,但生命又是独特的,请大家思考一下:人与动植物相比有哪些独特的本领?
生:(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丰富多样,如人能用语言表达、交流思想,人能制造生产工具并利用工具改造世界,人类创造了许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教师引导(如金字塔、大城市建筑群、航天飞机等),以加深学生印象。)
师:从金字塔、万里长城、蒸汽机、计算机、航天飞机„„来看,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无不体现出人类伟大的创造力,在这个地球上还有哪一种生命能如此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生:只有我们人类!。师:(进一步引导)那么人类之所以能如此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归根到底在于什么呢?教师出示漫画——“苹果树下的牛顿”。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看漫画,并设问假设苹果打在了猴子头上,猴子会想到什么? 生:(猴子想到的是可以美餐一顿了,把苹果吃掉。)
师进一步引导:但苹果落在牛顿头上,牛顿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苹果之所以会落地是因为地球有一种引力,从而发现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出人类最聪明、最具智慧(板书)。
正如恩格斯所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也正是人类生命独特性的突出表现。
(1)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板书)师:人的自然性其实已不仅仅简单地是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生物的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因此,认识人类与其他生命的区别,应主要认识其社会性。①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板书)人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生产劳动,进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并不断推动社会的前进。这种创造力是其他生命所不具备的。只有人类才有如此巨大的创造力。
②人类有思想、有智慧。(板书)有意识地能动的改造世界是人类特有的本领,因为有思想、充满智慧,人类才有法律、道德等行为规范,才有科学、教育、文艺等方面的发展,才能思考未来,才会关心社会、关注世界。
(2)认识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板书)
师: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也各有不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7页对话)
①生理:容貌②心理:性格、兴趣 ③社会价值:理想、价值 活动六:说一说——独特的自我:(教材P7页图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8页:我就是我)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干世界,生命丰富多彩,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生命都以独特的方式生活,每一个生命都因有独特的价值而存在,世界也因你、因我而精彩。愿大家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用你独一无二的智慧去构划未来,用心
爱心
专心
用你独一无二的双手去开创未来。
(四)课后作业
1、为什么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怎样理解人的生命具有的独特性。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与其他生命不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一些学生对人与动物的共同点仍认识不请.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教学目的:(1)懂得生命的珍贵,知道一些常用的求生、救生(自救、求救、救人)方法,知道常用的一些应急电话。
(2)学会判断紧急情况的能力;提高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能力;发展学生的 交流、合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书面及口头表述能力,模仿、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生存能力教育(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生命都会给许多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每一条生命都是珍贵的。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
板书标题
一、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二)讲授新课
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生命,人生的一切无从谈起,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必须有生命这个基本载体。只有有了生命,你才能享受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奉献他人和社会。
活动一:读一读 想一想(P8)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什么呼喊“生命之火万岁”?
(生命、健康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生讨论回答后阅读教材P8页最后一段教材)
板书: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
活动二:看一看 谈一谈(P9)(体会生命的欢乐、美好)
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生活中的快乐与幸福、体会生命的美好。(指导学生看图,讨论回答问题)
板书:生命充满了无限的欢乐。
当然,生命中也会有一些烦恼、困难和痛苦,这是正常的。欢乐和痛苦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生活。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
板书: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苦和乐,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活动三:算一算,想一想(教材P9页)(讨论回答)
板书:生命是短暂的、不可重复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讨论:人生命的可贵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适当点拨)资料: 生命的价值
2、珍惜爱护我们的生命(板书)(1)学会依法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师:国家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大家对相关法律了解多少?
(引导学生学习相关链接的法律知识)
因此,我们要学习法律知识,明确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用心
爱心
专心
(2)增强自我保护(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页第一段)
板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无论遇到怎样的危机和挫折,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存的希望
①威胁生命的因素
活动四: 画一画 说一说 威胁我们生命的因素就像一个个青面獠牙的魔鬼,那么,你认为这个魔鬼最可能是什么?请用绘画的形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它。
(学生独立思考并画出威胁生命的“魔鬼”。之后上台展示并讲述为什么认为它是最有可能威胁生命的因素。用画魔鬼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学生的讲述挖掘学生身上的教学资源,通过其切身感受体会生命确实要面对许多威胁。)
活动五: 读一读,谈一谈(P11 亚伦.拉斯顿的故事)
分析:拉斯顿在面临如此困境时,要保全生命,惟一可行的办法:自行截肢。想一想:这时,拉斯顿的心情如何?如果你是拉斯顿,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为什么?(阅读、分析、思考,体会在两难情境中作出选择的艰难,学会倾听他人不同的意见,体验人生中遇到意外时永不放弃生的希望的困难和坚强。充分挖掘教材,进一步体会求生意志的意义,在活动中使永不放弃生的希望的主题得到内化。)活动六: 谈感受
拉斯顿的经历也许非常特殊,但的确求生的意志常常会创造生命的奇迹。我们身边或许就有这样的奇迹。请把你知道的事例与你同组的伙伴分享。然后,请把你们组最感人的故事与其他组的伙伴分享。
师 听了生命奇迹的故事,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谈他们从生活中了解到的或从网络中查找到的事例,然后谈体会。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或他们查找的事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求生意志的重要性。)
当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有求生的意志,也要有求生的方法。②学会求生的方法(学生讨论)出现地震时的情况,发生火灾时的情况,遭遇持刀抢劫的紧急情况,家中煤气泄露的紧急情况„„
我们该怎么办呢?(指导学生讨论回答)(阅读教材P12页—相关链接:生活中的自我保护)
社会生活安全常识
在你外出时,最好能做到下列几点:
告诉父母自己去哪里,大约何时回来,与谁在一起,联系方法是什么。尽可能结伴而行。
单独外出要走灯光明亮的大道,不抄近道,不走小路。
夜晚单独外出,要带手电筒等物品,万一被袭击,可用手电照射歹徒面部。不搭乘陌生人的顺路车。
乘公共汽车,尽量靠近司机和售票员。
3、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都是无可取代的,是受法律保护的。因此,我们在珍惜保护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应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板书: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应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三)课堂小结
用心
爱心
专心
本课的最后,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冬天里父亲砍掉了一棵枯树,但到了春天却惊奇地发现树桩上又萌发了一圃 嫩绿的新芽。于是父亲对孩子说:“当时我真的以为这棵树已经死了,树叶掉得精光,光秃秃的杖子不断往地上落,一点活力也没有。现在才知道,它确实还活着。孩子,不要忘了这个教训,不论处于任何状态,决不要在事先就得出消极的结论。耐心等待,冬天会过去,春天会到来。所以我们应该——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四)教学后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了解威胁生命的因素,掌握一些社会安全知识.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气氛活跃.第二课 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命的价值,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2.认识青春的美好,珍惜青春年华,激发创造有意义人生的热情。教学重点: 1.“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 2.“让青春更美丽” 教学难点:
1、“创造和奉献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要求”; 2.“创造使人充实,使人高尚,使人快乐” 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辩论、讲授法 课时安排:计划用2课时授完
第二课第一课时(总第3课时)——热爱生活 从点滴做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第二课 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2)导入语:(见教材P13页标题下引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这段名言既强调生命的宝贵性、不可重复性,更强调人应该提升生命的价值,不可碌碌无为度人生。这段名言催人奋进,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
我们应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呢?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热爱生活、从点滴做起”!
(二)讲授新课
一、热爱生活从点滴做起
1、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
人的价值也是这样。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价值,不是指他对自身有什么意义,而是指他的存在和活动能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他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所以说,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对他人、社会的奉献之中。
板书: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
(1)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
活动一:
读一读,想一想——阅读教材P13—14页材料,讨论回答问题:
王选、庄玉荣他们的人生价值是怎样体现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王选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为民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从中也赢得了社会的的尊重,他的人生价值就是通过这种创造和奉献来体现的;而庄玉荣则是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美化、净化了城市,在给他人带来欢乐和幸福的同时她的劳动也得到了社会的的承认,从而来实现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她自己的人生价值的!由此可见。一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创造和奉献。
①创造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要求
读一读 说一说——阅读教材P14页方框内材料,说一说:
雷锋、孔繁森他们在奉献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快乐和幸福)
(学生阅读教材P14—15页材料,从中体会奉献的快乐)教师总结:(见教材P14页正文最后一段)②创造和奉献使人充实,使人高尚,使人快乐 思考讨论:
①为什么创造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要求?
(因为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之中。人类要吃穿住行,社会要发展,这就需要人们有所贡献,否则,人类将难以生存,社会将难以发展。真正懂得珍爱生命价值的人在享受生活的给予的同时,更会积极地为他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②辩一辩: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贡献还是在于索取?(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归纳。)教师总结: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第一为的,创造和奉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准(板书)。如果离开了它来谈社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就像离开了源泉去谈论流水,离开了树去谈树枝和树叶一样。)
板书: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第一为的 创造和奉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准
活动二:
阅读漫画 思考讨论:
①谁来说说这组漫画分别画的是什么?他们这是一种什么行为?(„„他们这是在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②这些平凡的小事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吗?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河,不积小德何以致大德呢!这些虽然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这些小事闪现着奉献的光彩,体现着人生的价值。)
③这组漫画告诉我们了什么呢?或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命的价值要靠行动实现,需从消失做起。)板书:生命的价值要靠行动实现,要从消失做起
2、生命的价值要靠行动实现
(1)从日常生活的点滴消失做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活动三:
做一做(教材P16页上):
为使生命更有意义,自己在下列环境中应该怎样做?
在家中: 在学校里:
(抽查学生做的情况后,指导阅读教材P16页第一段。)
读一读(教材P16页),思考讨论:
①你对第一、二个同学的言论有何评价?
(第一、二个同学虽有爱心,但不从现在做起,难以让父母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②女同学为什么会赢得雷鸣般的掌声?
(女同学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切实让父母感到快乐和幸福。)
教师总结:生命价值的实现,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他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在社会上:
带来快乐和幸福,为社会做出贡献。
活动四:
读一读,辩一辩(阅读教材P16—17页材料)
有人说,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也有人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创造人生价值。谈一谈你自己是怎么想的?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分工不同、个人的条件不同,人们往往会处于不同的工作岗位。正由于各个不同岗位的人们的共同努力,才能满足社会千差万别的需要。平凡的工作岗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干好本职工作,是实现人生价值重要基础。)
板书:干好本职工作,是实现人生价值重要基础
(2)干好本职工作,是实现人生价值重要基础
说一说,填一填(见教材P17页下)(指导学生讨论回答。)
①说说你身边熟悉的人的人生价值是怎样实现的?(父母、老师等)
②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先填后说)
(三)课堂小结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上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地坚守着你的工作岗位?点点滴滴、丝丝屡屡、粒粒颗颗,汇聚起来,灌溉的是良田万顷,照亮的是锦绣中华哺育的是新的生命。我们不要轻看了自己这一点、一丝、一粒,而应该从一点、一丝、一粒的奉献做起。
(四)课后作业
2、王选、庄玉荣他们的人生价值是怎样体现的?
3、怎样理解“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4、为什么说“生命的价值靠行动实现”?
{五}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懂得奉献与创造是人生价值的标准,要从现实做起,干好本职工作.课堂上学生讨论十分热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课第二课时(总第4课时)——迈好青春的第一步 教学过程:
(一)情景预设
(1)教师朗诵散文诗——献给中国 5000 万中学生
(二)板书课题;迈好青春第一步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青春—花样年华
活动一:感悟“青春的美好”
(1)指导学生朗读第一段歌词——青春多美好
(2)指导读图——青春的风采(指导学生从多侧面认识体会青春的美好)(3)讲师朗读散文——青春的风采
想一想:为什么说青春是美好的?
(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青春时节,朝气蓬勃,斗志昂扬,是充满激情活力的美好时光。)活动二:
(1)读一度,想一想——(阅读教材P18页杨乐的事迹,讨论回答问题)杨乐在中学时代的立志和奋斗与后来事业上的成功有何联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杨乐青少年时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加强积累与积淀,从而在数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青少年时节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是成才立业的关键时期;青春,是充满激情活力的美好时光。)
(2)名篇名段欣赏——阅读散文“为青春喝彩”(教材P19页)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文采飞扬的散文。它由衷地赞地抒发了热爱青春、珍惜青春的美好情感!从中无不感受到青春的美好!
二、让青春更美好
怎么样迈好青春的第一步,让青春更美丽呢?
活动三: 议一议——从小确立远大的理想对实现人生价值有何意义? 说一说——自己的理想追求是什么?(以上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青春时节,朝气蓬勃,斗志昂扬,是充满激情活力的美好时光。
历史上的大多数名人、伟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伟大事业,这与他们从小立志是分不开的!
(介绍教材P19页材料)
活动三:读一读,说一说(阅读教材P20页材料,讨论回答问题)
① “三位建筑工人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一个人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就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板书)
(1)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是灯塔;理想是前进的动力,是风帆;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撑,是支点。青少年要早立志,立志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一个没有树立远大理想的人,很难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当然立志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并树立远大的志向,同时还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板书)
(2)要珍惜美好的时光
②今天的学习与创造生命的价值有没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青春是美丽的,也是易逝的,要不辜负美好的青春,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就必须珍惜时光。)
③今天的学习与创造生命的价值有没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自身素质提高是创造人生价值的需要,提升自身的价值,就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今天我们努力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懈的人生追求的体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创造人生价值。)(板书)
(3)要努力充实自己
读一读,说一说(阅读教材P21页材料,讨论回答问题)
④这份材料说明了什么?(说明人生的价值靠行动实现,需从现在做起)
⑤对我们来说,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每一次锻炼、每一次活动;在家中、在学校、在社会,努力做有益他人、社会的事,让我们生命的每一天都添上亮丽的色彩。)(板书)
(4)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五)课后作业
(1)为什么说青春是美好的?
(2)从小确立远大的理想对实现人生价值有何意义?
(3)我们来说,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六)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懂得怎样使青春美好,认识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的意义.用心
爱心
专心
但一些学生没有处理好理想的阶段性目标.第二单元 走进新的学习环境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新的学习环境,自觉融入新的集体,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2.能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完整的自我形象。3.能够正确行使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4.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能力
1.增强自我管理、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生活适应能力。2.初步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3.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4.转变学习方式,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知识
1.了解自己学习环境的变化,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2.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3.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三课 不一样的环境 不一样的“我” 重点难点分析
1.“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融入新的班集体”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辩论、讲授法。课时安排:计划用3课时授完。
第三课第一课时(总第5课时)——“新生活 新起点”。教学活动过程:
(一)情景预设
1、导入新课
想一想:(1)请同学们想一想,当你们开学第一天报到注册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我是一名中学生了!)
(2)紧接着,你在校园里转了转,面对周围的一切,此时你又是什么感觉?
(新学校,新环境,新同学、新集体,新课程、新任务,周围的一切给了我们全新的感受,给了我们新的憧憬。)
2、板书: 第三课 不一样的环境 不一样的“我”
教师讲述:
面对新的生活,我们是否能够积极适应改变了的环境?是否能够尽快融入新的班集体?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发展自我?这是摆在每一位同学面前的生活考卷,它需要我们用头脑和行动来作答。站在新的起点,让我们携手共进,快乐成长,共同度过这美好的中学时光吧!
(二)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新生活 新起点
一、中学生活新感受
1、进入新环境的激动、兴奋 活动一:填一填,做一做:
(1)填写新学校、新生活的有关情况
用心
爱心
专心
(2)阅读教材P27页第一段。
(3)做一做:说说你对“新生活”都有哪些新感受? 教师讲述:
环境、生活的变化,往往会影响一个人心态感受的变化。
同学们在面对新环境、新生活的欣喜兴奋之余,或多或少还会产生一些担忧吧!
2、面对新环境的担忧
说一说:面对新的学习生活自己有哪些困惑和担忧?(结合教材P27页中间的材料。)
板书关键词: 同学 老师——友好相处? 压力大 迅速适应? 教师讲述:
面对这些困惑担忧,我们该怎么办呢?畏缩逃避、无所谓、还是迎难而上?请同学们看下面“相关链接”的内容。
相关链接:(见教材P28页)
二、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1、是调整心态,适应环境
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活动二:读一读(见教材P28页): 想一想 :自己对新的学习生活有没有不适应的地方?如果有,你是怎样调节的? 教师讲述:
面对这些不适应,如果我们不及时进行调整,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就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那么,应该怎样调整呢?
想一想:面对新的环境,当我们感到某些不适应时,应该怎样调整呢?(学生阅读教材P28页正文,思考讨论回答。)教师讲述:
面对新的环境,我们首先要从心理上认可和接受。当你感到某些不适应时,就要及时分析原因,调整心态,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调节,使自己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2、是确立新的追求目标 读一读,说一说:(见教材P29页材料)
从这位世界冠军的成功秘诀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
材料介绍了日本著名马拉松长跑世界冠军山田本——不断确立新目标,不断创造新成绩的事迹。
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树立目标,并且要学会把目标分解开来,一步步地实现。
板书:目标是方向,也是动力。确立新的目标,是我们在新环境中成长的需要。
生活好比旅行,目标就是旅行的线路,失去了线路,只好停止前进。可见确立目标对我们刚进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怎样确立前进的目标呢?
我们在确定目标时应该注意:目标的确立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不能过高或过低;目标的确立要全面,应使自己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目标的确立还要有层次,实现的过程要循序渐进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试着给自己制定初中阶段的新目标吧!
做一做:(见教材P29页)
3、加强自我管理
上小学的时候,由于我们年龄小,很多事都是由父母帮我们做的。比如,早上起床是父母叫我们、上学由父母接送、学习用具、生活用品都是由父母为我们操心。现在我们进入了中学阶段,开始了中学的学习生活,那么中学生活给我们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用心
爱心
专心
活动三:看一看,想一想:(学生看教材中的两幅漫画,讨论回答问题)
中学生活给我们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学生讨论回答)
(中学生活要求我们能够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教师讲述:
这两幅漫画向我们介绍中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情景,一幅是生活方面的,一幅是学习方面的。我们要学习这两位同学,学会自我管理。
中学生活要求我们能够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自我管理,即心理上克服依赖性、学习上做到自主、生活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
想一想,说一说: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自我管理呢?
(自我管理,要求我们:在学习上做到自主,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生活上做到自理、自立,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学习生活的节奏,体验到其中的快乐。)
做一做;自我管理——计划与行动
在生活上: 自己的事自己做,做到自理、自立,克服依赖心理,尽可能少让父母为我们操心 ;
在学习上: 自觉、自主,学会动脑、动手,探索、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等 ;
其他方面: 自觉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遵守课堂纪律,严格要求自己等。
(三)本课知识点(让学生在书上划出下列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
1、制定我在初中阶段的新目标。
2、怎样积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3、怎样融入新的集体,做好集体的主人?
(五)教学后记::学生回答比较热烈,但未能抓住要点,大多讲生活上的自理,没有更多的从自律、心理上去思考。
第三课第二课时(总第6课时)——“新集体 新面貌”。教学活动过程:
(一)情景预设(1)导入新课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走进了新的班级体,我们又有了一个新的“家”。新的家给了我们新的感觉!(2)板书:
(二)新集体 新面貌
(二)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读图(教材P30页):这四幅图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班集体带给个人快乐、温暖、力量等。
1、班集体是我们成长的乐园
想一想:你心目中理想的班集体是什么样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良好的班级体,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严明的纪律和融洽的同学关系,有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议一议:良好的班级体对个人成长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良好的班级体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有利于我们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利于我们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特长、陶冶情操,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读一读:(见教材P31页)
材料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集体温暖中获得新生的中学生黄小曼的真实案例,用活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生的实例告诉我们,集体对个人成长所起的作用。正如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其才能的手段。”
2、融入新的班集体
活动二: 读图,议一议:①在新的集体生活中,上述同学的言行合适吗?(指导学生讨论回答)
②作为新班集体的一员,怎样融入新的集体,做好集体的主人呢?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2—33页内容,讨论回答。)(1)我们要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阅读教材(P32页内容)
想一想:怎样才能建立起淳朴、融洽的同学关系?(指导学生讨论回答—)做一做:(见教材P32页)
(2)要遵守班级体的纪律和有关规定
纪律是集体利益的可靠保证。因此,遵守班集体的纪律和有关规定是融入集体的重要表现。
(3)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努力为班级体添光彩
读一读:——“爱管闲事大侠”的自述
想一想:你对文中的“我”是如何看待的?他的所作所为体现的是什么?
(文中的“我”的行为是一种主人翁意识的体现;他的所作所为,为集体增添了光彩。)
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是集体的主人,我们该向“管闲事大侠”学习,树立主人翁意识,认真完成班级体交给的各项任务,积极参与班级体的各项活动。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努力为集体添光彩。
议一议:(见教材P33页)(指导学生讨论回答。)
(三)本课知识点(让学生在书上划出下列知识点)(1)良好的班级体是我们成长的乐园。
(2)良好的班级体,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严明的纪律和融洽的同学关系,有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3)良好的班级体,有利于我们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利于我们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特长、陶冶情操,促进我们身心健康发展。
(4)融入集体,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要遵守班级体的纪律和有关规定;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努力为班集体添光彩。
(5)在与同学的相处中,如果我们能做到主动、热情、真诚,能平等待人、尊重他人,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学间的竞争与合作,就能建立起淳朴、融洽的同学关系,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班级氛围,和同学一起在集体中快乐地成长。
(6)纪律是集体利益的可靠保证。遵守班集体的纪律和有关规定是融入集体的重要表现。
(7)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努力为集体添光彩。
(四)课后作业
1、你认为良好的班级体是怎样的?
2、良好的班级体对个人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3、我们年个个秒毫 怎样融入新的班级体,做好集体的主人呢?
{五}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对集体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但一些学生对如何在集体中与同学相处仍较含糊.第三课 第三课时(总第7课时)——新自我 新认识。教学活动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情景预设
(1)板书课题:
(三)新自我 新认识(2)情景导入:(教师朗读美国著名篮球运动员乔丹的“自我认识”,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想一想:从乔丹的话中我们会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讲述:
十全十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得最好;人是发展变化的,今天的你看上去好像很完美,但明天的你就可能显出缺点来。
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古人就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呀!
(二)教学活动过程
一、人贵有自知之明
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者所不明。”古人一再告戒我们,人无完人,人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可见正确认识自己是十分重要的。
活动一:读一读(见教材P35页材料),讨论回答问题: 李小双成功的经历说明了什么?(李小双之所以能够敲开成功的大门,就在于他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思考讨论回答:
①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十全十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即使伟人、名人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有长处,也有短处。)
②为什么要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呢?(见教材P35页正文)相关链接:学生阅读寓言——“自以为是鹰的穴鸟”
想一想: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了什么?(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过高评价自己的危害。)
二、描绘清晰完整的“我”
1、正确评价自己的基本方法
(1)要学会掌握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学生阅读教材P36页第一段)
活动二:看一看,说一说——这两名同学对自己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学生阅读教材P36页第一段)
(这两名同学的对话反映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两种表现:一是自负,二是自卑。前一个同学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缺点。这样就会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不四进取;而后饿同学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样就会灰心丧气,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要想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就要正视自己,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
(2)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生阅读教材P36页第二段)
说一说:自己同意“3岁看大,7岁看老”这一观点吗?(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6页第二段后回答问题)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观点是错误的。用静止的僵死的观点看问题是错误的,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发展的观点也是看问题的基本方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自我认识和评价的途径
我们要真正做到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还要知道自我认识和评价的途径。活动三:阅读情景对话——
说一说:这些同学是通过哪些途径认识和评价自己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这三名同学分别通过自我观察、与他人对比、以及别人的评价等途径,得出了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①自我观察 板书:自我评价的途径 — ②与他人对比
③别人的评价
教师讲述:
对别人的态度和评价应冷静、客观地分析,做到既尊重事实,又善于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唐太宗李世民总结历史,得出了警世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当然,自我认识和评价的方法和途径还有一些,例如成长记录、自我测验、在集体中认识定位等等。
活动四:做一做——自我评价测试(见教材P37页,指导学生按教材的要求完成。)
(三)本课知识点(让学生在书上划出下列知识点)
(1)“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十全十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2)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什么要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呢?):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明己之长,知己之短,才能确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才能挖掘自身的潜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获得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从而塑造一个崭新的自我。
(3)正确评价自己的基本方法:
①要学会掌握全面看问题的方法;②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4)了解自我认识和评价的途径:
①自我观察法 ②与他人对比法 ③别人的评价
(5)为什么要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呢?(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明己之长,知己之短,才能确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才能挖掘自身的潜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获得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从而塑造一个崭新的自我。
(四)课后作业
1、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有何重要性和必要性?
2、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方法和途径各是什么?
(五)教学后记: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懂得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课堂上学生能评价自己,但不全面,有的害怕其他同学嘲笑而不敢说,须要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四课 知识让人生亮丽
教学方法:本课内容采用分析讨论法、阅读法、自主探讨学习法以及讲授法等。课时安排:本课计划用三课时授完,每框用一课时。
第四课第一课时(总第八课时)——“学习—成才的阶梯” 教学活动过程:
(一)情景预设
1、导入新课
社会总是在发展的,社会中的个人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发展,人生的价值也才能在个人的发展中得以实现。正如引言中所说的“生活像一首歌,只有学习才会识谱哼唱;人生像一本书,只有学习才能成就辉煌。学习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学习是成才的阶梯。
用心
爱心
专心
板书:
一、学习——成才的阶梯
(二)讲授新课
学习——成才的阶梯“ 想一想: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这个标题是怎么理解的?或着说这个标题告诉我们了什么?
(标题告诉我们,学习对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活动一:结合自己学习的体会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讨论学习对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想一想,说一说:
学习对一个人生存和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指导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同学们依据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谈了学习的重要性,谈的很好。归纳起 来,学习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可以提高品德修养;
2、学习可以增长才干; 3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讨论学习在这三方面的重要性。
1、学习可以提高品德修养 活动一:(见教材P38页)(学生阅读材料后讨论回答思考题)
材料展示的是一篇《居里夫人传》的读后感。想一想:读后感中的“我”,为什么“内心总是涌动着报国的热情。”?为什么“无论再多风雨,我也能选择坚强。”为什么“我终于知道,怎样才能避免在生活中迷失方向。”?
(是因为居里夫人的勤奋和刻苦,深深地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从而提高了我的品德修养。)说一说:你读过哪些好书?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教师讲述: 人的高尚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青少年的心灵就好像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需要用知识的刻刀来精心雕琢。而学习可以使我们明辨是非美丑,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
当然,读书是学习的一种形式,学习不仅仅是看书,看书对人的帮助也是多方面的。这则材料用事实告诉我们,学习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从一个侧面讲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学习可以增长才干。”
2、学习可以增长才干
活动二:结合自己的体会与同学们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完成)
做一做:通过学习,我获得了哪方面的知识。记一记:培根“名言”(教材P39页)
板书: 学习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教师: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主要途径(板书)读一读:(教材P39页材料)和相关链接(教材P40页)。
想一想:“读一读”和“相关链接”的材料说明了什么?(知识的价值)
3、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活动三:“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学生阅读材料思考讨论问题)想一想:在今天的信息时背景下,我们怎样 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相关链接:(教材P41页)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学习对一个人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品德修养;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总之,学习是成才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阶梯。
(四)课后作业
{五}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表达了对学习的看法,但有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没有用,须加以指导.第四课 第二课时(总第九课时)——“受教育—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活动过程:
(一)情景预设(1)导入:
活动一:(学生阅读教材P41页材料,思考讨论问题)思考讨论:
结合陈章良的事例,谈谈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对个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陈章良之所以能够为国家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就在于陈章良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了实现这个前提;假如陈章良的 受教育权利无法实现,他也就无法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他就是有心想为国家做出较大贡献,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可见受教育权利对个人的发展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正因为教育对国家、民族,对个人的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家非常重视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
板书:
二、受教育———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二)讲授新课
1、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师讲述:
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受教育既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有时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相关链接:(见教材P42页:学生阅读链接的材料)
怎样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呢?(1)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学生阅读教材P41页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思考讨论:
①我国宪法四十六条的规定首先说明了什么?(说明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赋予公民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②那么,什么是受教育的权利?
(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权包括两个基本 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国家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
③我国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有哪些权利?(见教材P42页相关链接部分)
④我国采取哪些措施保证这一权利的实现?
(为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国家采取了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等一系列措施,特别是为公民享有受教育权提供法律保障、物质保障和师资保障。法律保障是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可靠保障;物质保障是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物质基础;师资保障是公民享有受教育权的重要条件。)
⑤为什么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教材P42页正文)
(教育能为人一生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受教育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命运,用心
爱心
专心
是每个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要求。因此,从公民的自身发展和对国家的要求来讲,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2)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讨论:①为什么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指导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讲述:
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基础在教育。教育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而且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因此,从国家发展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受教育又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议一议:②如果公民不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对国家和个人会产生什么影响?
2、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
刚才的讨论,我们解决了观念问题——知道了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接下来,我们就要解决行为问题。教育,无论作为我们的一项权利还是一项义务,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都应该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那么,怎样将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化为现实的行动呢? 活动二:(学生阅读教材P43页材料,思考讨论问题)
教材讲述的是西部失学少年马燕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执著追求受教育的权利,以致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最终得以重返校园的真实事件。
想一想: ①马燕是怎样珍惜和维护自己受教育权利的?(当马燕的受教育权利难以实现时,她积极争取,决不放弃;当马燕的受教育权利得到实现时,她下定决心,努力学习。)教师讲述:
马燕的行为就是在以实际行动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他用自己艰苦的努力实现了使自己受到法律规定年限的教育的权利。她的行动既实现了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又履行了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1)坚持使自己受到法律规定年限的教育 ②什么是法律规定年限的教育?
相关链接:什么是“义务教育”?(见教材P44页)
(我国的义务教育包括初等<小学>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共九年,所以又称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依据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教育。
活动三:搜集与交流(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教师总结:
目前,不能完成法律规定年限的教育有两种情况:一是青少年受教育权被侵犯,难以继续学业,如:父母不履行供子女上学受教育的责任、学校随意开除学生、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等;二是青少年不愿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厌学、逃学、中途辍学等。
③当我们的受教育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④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做呢?
(遵守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2)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自己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问题。)
①我们应怎样做全面发展的中学生呢?(见教材P44页)
用心
爱心
专心
活动四:读一读:全面发展的好榜样
做一做:你打算怎样争做全面发展的中学身个的(见教材P44页—45页)(3)争取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积极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学习读一读:(教材P45页材料)想一想:
①哈佛大学校长的演讲告诉我们了什么呢?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青年一代在学习上应该努力的方向。)
教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5页)思考讨论问题。
②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未来社会的合格劳动者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等。)
③要达到这些要求,我们该怎么做呢?(必须在完成义务教育 的基础上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漫画:
思考回答:
漫画为我们展示的是什么?
(展示了新时代人们追求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活动五:做一做(教材P46页)(指导学生认真完成)
反省自己学习的态度和表现,看看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谈谈自己的打算,并对自己将来的学业做出规划。
(三)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归纳本课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
1、谈谈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对个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2、怎样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3、我们怎样以实际行动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
(六)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了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力同时又是义务,知道怎样以实际行动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
第四课第三课时(总第十课时)——“学会学习” 教学活动过程:
一、情景预设(1)导入:“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是 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的雅克•德洛尔的一段话。他还指出:“学会学习,转变学习方式是作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2)板书框题:
(三)学会学习
二、讲授新课
1、转变学习方式
(1)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 活动一:(见教材P46页)阅读材料思考讨论。
议一议:“我们”为什么会赢得胜利 ?(材料主要体现了合作学习,也渗透了探究学习的方法。告诉我们要善于转变学习的方法,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所以我们取得了胜利。)
想一想: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示 ?(说明学习方法对成功是致 管重要的,告诉我们转变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习不是只停留在书面知识上,而是要主动、积极地探究,并且 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彼此之间的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交 流中撞击出成功的火花。
(2)转变成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怎样转变(学生先阅读教材,在进行活动)
所谓学习方式,是指人们在观察事物、理解事物做出反应时所具有的独特的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感情上和生理上所产生的种种反应的总和。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如前例材料)
活动二:交流——
说一说:在平时的学习中,自己采用了哪些 学习方式?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回答)相关链接:几中常用的学习方式(见教材P47页)
2、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1)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活动三:读一读,想一想——
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不要金子,而要点金术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讲述)教师讲述:
活动四:出主意,想办法:(P48页)
想一想:◇ 这两位同学的问题出在哪儿?
◇ 请帮助两位同学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两名同学一个是学习方法不对路,一个是盲目学习他人的方法)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并说明好的学习方法的标准:符合认识规律、符合自己个性特点。这两
位同学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活动五: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生阅读情景材料,按要求讨论回答)
要求: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分学科进行总结,并征求一下同学和老师的意见。教师讲述: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是不是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很容易 地搞好自己的学习呢?
(3)再好的方法也离不开勤奋和努力
有些学生总是想找一种一劳永逸的学习方法,不愿付出自己的汗水。学习没有真正的捷径。读一读:(教材P50页材料)
想一想:这份材料告诉我们了什么?
教师讲述:教材提供了哈尔滨男孩董志成如何学习的案例,这里面包含了好的学习态度、方式、方法和习惯等诸多方
面。在这里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一些好的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等,并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学习没有捷径,学习的奥秘就是:端正的学习态度,自强不息、刻苦好学的学习精
用心
爱心
专心
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板书: 态度 + 精神 +习惯 + 方法 = 效果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活动六:比一比 说一说(教材P50页)
◇ 以上哪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 自己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它给自己 的学习带来了什么好处? 教师讲述:
三、课堂小结
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联系紧密,可以说后两者是前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化。从学习方式的转变到学习方法的选择,再到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是一个由一般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面对信息时代我们应该转变学习方式,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
四、课后作业
1、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法?
2、“再好的学习方法也离不开勤奋和努力”(辨析观点)
3、你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哪些不好的习惯?你打算怎样改正?
六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课堂上学生 主动说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探究了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影响.第三单元 相逢是首歌
教育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尊重、宽容、诚信、与人为善等是交往的品德。初步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学会和同学、朋友建立发展真正的友谊;友爱同学,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情。
2.进一步树立尊师观念、民主平等观念;尊敬老师,激发对老师的热爱之情。【能 力】
1.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学会与同学、朋友正确地交往与沟通,提高与同学、朋友交往的能力。
2.积极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增进师生情感;学会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正确处理师生矛盾的能力。
【知 识】
1.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现象及危害。
2.懂得同学友情在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学会与同学、朋友正确交往的方式。
3.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懂得学生应该热爱尊敬老师;知道学生应怎样与老师交往与沟通。
4.知道礼貌是交往的必要前提。第五课 友情伴我行
教学重点:“让友谊之树常青”是本课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慎交友”以及“交友要坚持原则”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本课在教学方式上采用:(1)采用情境教学方式。(2)采用案例教学方式。(3)采用亲身体验教学方式。
用心
爱心
专心
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参与性的教学活动为主,以讲解为辅,重在引导。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本和图片,也要辅以适当的多媒体手段。运用有利于教学的多种手段和形式,从多个角度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课时安排:计划用2课时授完
第五课 第一课时(总第11课时)——播种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利用教材引言部分导入本课的教学)
友情是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感、„„ 拥有一种博大的力量。
可见,友情是财富,生活离不开友情,人人需要友情!
那么,我们如何建立和发展真挚的友情呢?
板书框题:
(一)播种友情
(二)讲授新课
1、生活需要友情
活动一:问卷调查——你有知心朋友吗?(见教材P57页)想一想:如果你是被调查着,你会怎样回答呢? 议一议:从这份调查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友情是每个人渴求的一种心理需要,更是中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生活中离不开朋友,人人离不开友情——
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朋友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培根。
这一切都说明“生活需要友情”。(板书)
(1)生活需要友情(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P57一段。)
板书: 生活离不开朋友 人生离不开友情(2)友情的作用
活动二:阅读材料(教材P58页)
想一想:在学习上,自己曾经得到过朋友的帮助吗?
材料讲述了肖雨、沈冰和刘旭“三人组合”,在学习中增进了友情,友情又促进了学习的事例。
同学们的经历和材料中的事例告诉我们:友情有助于我们增长智慧和才干,更快地进步和发展。
板书:友情有助于我们增长智慧和才干,更快地进步和发展
①友情有助于我们增长智慧和才干,更快地进步和发展 活动三:读图——说一说
◇自己最知心的朋友是
他(她)对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帮助是 教师讲述:
通过读图以及自己亲身的经历,我们认识,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在取得成绩或获得成功时;当出现缺点和犯了错误时 „„ 是友情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使人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欢乐(板书)。
②友情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使人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欢乐
读一读:(见教材59页)(学生阅读,教师讲述)教师讲述:
材料叙述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邓稼先和杨振宁,两人从中学、大学、留美学习期间
用心
爱心
专心
乃至工作后,生活中互相关心,学术上共同探讨、切磋,特别是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坦诚相见,相互砥砺的事例。通过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友情,进一步告诉我们同学、朋友之间不仅是学习合作的伙伴、生活中的朋友,更是人生道路上的挚友。
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马克思的名言也说明了友情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
2、克服闭锁心理 积极寻找朋友(1)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
活动四: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教材P59页)
议一议:(引导:许娜的苦恼对她的正常发展有影响吗?这种苦恼发展下去会有什么危害呢?)
许娜应该怎样摆脱苦恼?
教师讲述:(按教材讲述)(学生阅读教材)
活动五:读一读 辨一辨(教材P60页)
自己有下列现象吗》如果有,请努力想办法慢慢克服。(2)积极与同朋友交往 教师讲述:
仅仅渴求友情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极寻求友情,交到更多的知心朋友,这就要求我们要消除闭锁心理,开放自我,主动与同学、朋友沟通、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活动六:读图、探讨(教材P60页)
A— 读图:感受“活泼开朗的中学生”;
B— 探讨:体会——在下列情况下,自己应该怎样做呢?
想一想:如何获得更多的友情与朋友呢?(如何与同学、朋友积极交往?)(3)慎交朋友 教师讲述:
一个人交的朋友如何,对个人的成长、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与正直、诚实守信、见多识广的朋友交往,不仅能坦诚相待,理解宽容,还能凭借其独特的见识及时指出自己品行、认识上的缺点与不足,对自己的学习、发展提出诚恳的劝告,帮助自己上进。相反,交上一个坏朋友,就会受到坏的影响,对自己的成长不利。因此,在积极寻求友情、热心交友的过程中,一定要慎交友,切不可随随便便,良莠不分。
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交友?(交友应遵循什么原则?)
(在交友时,我们要努力做到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设问:什么是益友、诤友、损友? 相关链接:(见教材P60页)
(三)作业
1、为什么说生活需要友情?
2、我们应如何与同学、朋友积极交往?
3、“近朱着赤,近墨着黑”的古训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四}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交情是生活必不可少的,明确交情的作用,但对怎样进行交往仍较含糊.第五课第二课时(总第12课时)——让友谊之树常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同学、朋友、友情的重要性!友情是我们健康成长中
用心
爱心
专心
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生活离不开朋友,人生离不开友情。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交朋友、和同学、朋友建立友情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怎样交朋友,怎样建立友情!
二、讲授新课 板书框题:
(二)让友谊之树常青
1、平等•尊重•真诚” 活动一:(材料P61页)阅读讨论:
说一说:自己愿意与上述哪些同学交朋友?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从中应体会到:与同学、朋友交往,首先要做到平等、尊重、真诚(板书)。
(1)交友三原则
板书:平等、尊重、真诚
想一想:为什么要做到平等、尊重、真诚?应该怎样做到平等、尊重、真诚呢?
(2)怎样做到平等、尊重、真诚(教材P62页)
板书:平等相待 彼此尊重——尊重朋友自尊心 以诚相待 以心相交
2、理解宽容
活动二:
想一想——如果与到下列下列情况,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1)要理解宽容(学生阅读教材,细心体会,讨论回答。)
教师讲述:
朋友相处,难免出现分歧、摩擦、争执等。但如果我们理解、宽容朋友,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他人,对他人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友谊之花一定会绽放得更加绚丽!
读一读: ——宽容(见教材63页)
(2)要坚持原则(教师按教材讲述,板书重点词)
板书: 原则 理解、宽容 真正的友谊
活动三:我该怎么办?(见教材P63页)
请为这个故事续写可能的结尾: 小方 „„
参考结尾:小方这次不答应他的要求,说:“那可不好,考试成绩不能作弊,我相信你会考好的。“在小方的帮助和鼓励下,小袁考出了好成绩。他们不仅是学习上的好伙伴,更是生活中的好朋友。
3、关爱 • 帮助 活动四:
想一想:当你遇到下列情况时,你会怎么做?(指导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讲述)教师讲述:
在人的一生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任何人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都需要来自同学、朋友的关爱和帮助。
想一想:当同学、朋友遇到困难和不幸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教师讲述:
我们应该毫不由于地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所能给予热情的帮助,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幸灾乐祸。如果只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才想到别人,而在平时不主动帮助、关心、支持他人,就很难寻求到知心朋友,发展真挚的友情。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
活动五:读一读。
想一想:材料中的郑冬伟、郑晓晨和俞伟之间的友情是怎样日益加深的? 教师讲述:
用心
爱心
专心
材料提供了郑冬伟、郑晓晨帮助身有残疾的俞伟,克服各种困难,顽强学习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同学、朋友之间用无私的帮助和真挚的友情浇灌友谊之树的感人事迹,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好榜样。
三、课堂小结:
人生离不开朋友,人生离不开友情。让我们牢记马克思的名言——“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浇灌、原则去护理。”用“平等、尊重、真诚”去呵护友谊之树,去建立友谊、发展友情吧!
四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明确了交友的原则,案例分析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第六课 师爱助我成长
教学重点:“师爱浓浓”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我与老师交朋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应努力做到:(1)采用情境教学方式。(2)采用案例教学方式。(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4)采用亲身体验教学方式。(5)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
课时安排:计划用3课时授完
第六课第一课时(总第13课时)——“我爱我师”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利用教材引言部分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讲授新课
板书框题:
一、我爱我师
1、师爱浓浓
活动一:读图(教材P65页)
议一议:老师给予我们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启发提问:老师从哪些方面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从学习、做人、老师工作的特点三方面,体现老师给予我们的爱。)(学生讨论)
(教师结合材料讲述)
(1)从学习的角度讲,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指导者(P66页)
读一读:(见教材P66页)(教师可结合材料讲述)
(2)从做人的角度讲,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P66页)读一读:(见教材P66—67页)
(3)从老师工作特点的角度讲,老师的爱是伟大无私的(P67页)名人名言:
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夸美纽斯 读一读:(见教材P67页)
2、热爱尊敬老师
前国家主席李先念说:“尊师重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1)全社会都应尊重老师(教材P68页)(2)学生应怎样尊敬老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应怎样尊敬老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板书 教师总结:
①尊重老师的劳动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讨论:尊重老师的劳动,我们应该做到哪些方面?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咳后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制定学习计划,认真复习等。注意——上课精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或者交头接耳、做小动作,作业马马虎虎等行为,都是对老师劳动不尊重的表现。)
②听从老师的教诲
想一想:为什么要听从老师的教诲?(教材P69页)③对老师要有礼貌
活动二:议一议,说一说(教材P69)
下列要求自己是否做到了,对老师有礼貌还应该做到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强调如下)
(三)课堂小结
老师的爱是伟大、无私的!老师应该受到社会、学生的尊敬。尊敬老师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以实际行动尊敬老师,关心体谅老师。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所能感受到的最大尊重或满足之一,就是学生专心听讲和守纪律,教师所能感受到的最大伤害之一也正是学生不专心听讲和不守纪律。因此,尊重老师不仅要在日常交往中,更要在日常学习中,认真听讲、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努力达到教师的要求,这些都是尊重老师的表现。
((四)课后作业
1、老师从哪些方面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
2、学生应怎样尊敬老师?
{五}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老师的爱是伟大无私的,懂得怎样以实际行动报答老师.课堂上学生自动检讨平时对老师的不敬,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第六课第二、三课时(总第14、15课时)——“我与老师交朋友”;“走进生活”;“我在成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①老师从哪些方面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见教材P66—67页)
②学生应怎样尊敬老师?(见教材P68—69页)
(二)讲授新课
板书框题:
一、我与老师交朋友
1、主动与老师交流交往
活动一:情境体验——“师生恳谈会”
说一说:“师生恳谈会”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板书)教师小结:
新型师生关系应是一种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民主平等的关系。老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良师更是朋友。
(1)平等相待,互相尊重
(学生阅读教材:P70页第一段。)活动二:议一议,说一说
上述做法可能产生怎样的结果,说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板书)
(2))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交往
想一想:为什么要主动与老师沟通?(见教材P70页)读一读:(见教材P71页)
用心
爱心
专心
想一想:“我”怎样和老师成了为好朋友的?
(我学会、并能主动与老师交流交往,从而和老师建立起了和谐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2、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的矛盾
(1)学会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的矛盾
活动三:读一读,议一议(教材P71页材料)
议一议:自己在被老师误解或与老师发生矛盾时,是如何处理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按教材内容简述。)(2)用恰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
生活中与老师产生一些误解或矛盾是难免的,作为学生要学会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误解或矛盾的方法和技巧。即,用恰当的方式解除相互间的误解或矛盾,师生关系才会更融洽。
那么什么是“恰当的方式“呢 ? 活动四:“你会怎么做?”(材料见教材P72页)
(找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材料,让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我会:„„。)教师小结:
任何人一生中都可能犯这样活那样的错误,老师也不例外。当发现老师在工作中出现差错时,可以而且应该给老师指出来,这也是爱老师的表现,但在给老师指出错误时,态度要诚恳,方式要恰当。
3、走进生活
(1)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活动五:读一读,说一说
①谢涛在交友中存在什么问题? ②告诉谢涛今后应该怎么做?
(谢涛在交友中违背了交友应遵循的原则——“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在和朋友相处中失去了原则。因此,只讲“哥们义气”,不讲原则,使他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谢涛今后应该吸取教训,交友要讲原则,在讲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友谊。)(2)活动在线
①交流与同学、朋友发生争吵时,如何通过换位思考或其他方式来化解矛盾,从中学会与同学、朋友交往的正确做法,提高处理与同学、朋友之间矛盾的能力。
(创设此活动,是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宽容的重要性,学会换位思考或用其他方式化解矛盾,提高处理与同学、朋友之间矛盾的能力,以交到更多的好朋友。教师之道同学们进行讨论,得出正确的做法。)
②利用休息时间为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或为老师制作一张贺卡,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增进师生感情。
(创设这一活动,是为了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热爱尊敬自己的老师,增进师生感情。)
4、我在成长
(1)对真挚友情的认识有什么新变化?
(设计这一问题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人需要友情,生活离不开友情,建立和发展真挚的友情。)
(2)过去世怎样与同学、朋友交往的?今后将怎样与同学交、朋友交往?
(设计这一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明确与同学、朋友交往的方法技巧以及应坚持的原则,让友谊之树常青。)
(3)简要回顾自己升入初中以来与同学、老师相处的情况,并谈谈今后的打算。
用心
爱心
专心
(设计这一问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进一步感受友情和师爱的重要,以激发关心同学、朋友,热爱尊敬老师的情感,与同学、朋友、老师友好相处。)(4)还有什么困惑或问题?(5)我还希望
(6)倾听他人的心声
(“还有什么困惑或问题”、“我还希望”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在与同学、朋友、老师交往方面,自己还有哪些困惑和问题。为了自己的成长进步,还希望做点什么,有什么要求。“倾听他人的心声”的设计主要是想通过同学、老师、家长的评价,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在与同学、朋友、老师交往方面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扬长避短,再接再厉。)
(三)作业
1、怎样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的矛盾?
2、交友的原则是什么?
(四)教学后记:通过学习,懂得学生与老师交友的原因及方法.但对老师的错误仍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须下一节课加与指导.第四单元 生活告诉自己“我能行”
第七课 做自尊自信的人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行动赢得自尊”和“扬起自信的风帆”。教学难点:“自尊无价”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本课在教学方式上采用:(1)采用情境教学方式。(2)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方式。(3)采用亲身体验教学方式等。
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参与性的教学活动为主,以讲解为辅,重在引导。运用有利于教学的多种手段和形式,从多个角度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课时安排:计划用2课时授完
第七课 第一课时(总第15课时)——做人要自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见教材引言部分)
由此可见,自尊、自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所以,我们要做自尊自信的人。
2、板书课题: 第七课 做自尊自信的人
(二)讲授新课: 板书:
一、做人要自尊
1、自尊无价
在家里,父母们常常告诫孩子要有自尊心;在学校,老师们常常教育学生要自尊、自爱;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人们议论,说某人自尊心太强等等。可见,自尊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那么,究竟什么是自尊呢?
活动一:读一读,议一议(见教材P77页材料)议一议:①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吗? ②描述一下自己在哪些场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 教师总结:
自尊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合爱护;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
想一想:自尊都有哪些表现?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表现为自我尊重合自我爱护; ②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待。)
以上我们认识了自尊,直到了自尊的具体表现。那么自尊对一个人来说究竟有哪些意义呢!
2、拥有自尊的重要意义
(1)自尊的人积极向上
活动二:读一读,议一议(教材P78页材料--1)议一议:徐悲鸿勤奋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 教师总结:
徐悲鸿是一个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人,为了维护祖国和个人的尊严,他发奋学习,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
这个材料告诉我们:自尊的人积极向上。自尊是促使人奋发进取的心理因素,它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会勤奋努力,不断地充实发展自己,积极进取,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2)自尊的人赢得他人的尊重
“自尊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原动力。”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赢得他人尊重的前提,是自我尊重。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尊重,就谈不上尊重他人,更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说:“自尊的人赢得他人的尊重。”
想一想:为什么只有自我尊重才能赢得他人尊重呢?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尊重,就既谈不上尊重他人,更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这句话里面所包含的意思是,一个不自尊的人,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就不会约束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形象,也就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同时,一个不自尊的人,也认识不到自尊对于人的重要性,不会尊重别人,而不尊重别人的人是不可能赢得他人尊重的。
读一读,议一议(详见教材P78页材料)
讨论回答:为什么“拿破仑并没有怪罪布里昂,反而称赞道:‘问得好!’”?
(因为拿破仑看出布里昂是一个自尊的人,因此布里昂赢得了拿破仑的尊重,受到了称赞。)
(3)自尊的人知荣辱,讲自爱
活动三:读一读,想一想(详见教材P79页材料)想一想:你为孙天帅感到遗憾吗?
教师讲述:
教材选用了河南打工仔孙天帅面对企业外方老板的淫威,拒不下跪、愤然离厂的感人事例来作为引领。在这个事例中,面对企业外方老板的淫威,有的工人跪下了,而孙天帅却宁肯失去工作也不下跪,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尊与不自尊的人能否维护自己的尊严一目了然。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自尊的人有强烈的荣辱观,懂得自爱、自强,能时刻用正确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形象。相反,不自尊的人,即使别人有侮辱自己的言行,也不能以正确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板书:
二、用行动赢得自尊
1、维护人格,不损国格
活动四:读一读,议一议(详见教材P79页材料)
①朱自清的行动说明了什么?
(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感人事迹告诉我们: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做有损人格和国格的事。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②自己还知道哪些用实际行动问护人格和国家、民族尊严的事例?讲给大家听。教师讲述:(详见教材P79页教材)
2、发展自我,赢得尊重
活动五:读一读,议一议(见教材P80页材料1、2。)议一议:
①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一个人要赢得他人尊重,就要努力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②为真正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自己打算怎样做?(阅读材料2后讨论回答)
(要通过自己的执著追求、勤奋学习,努力在各方面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3、尊重他人,获得尊重
活动六:读图,想一想(见教材P80页材料3)想一想:
①他们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吗?
②你认为怎样做,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呢?(尊重他人有哪些要求?)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劳动,对他人有礼貌,不做伤害他人自尊心的事;要欣赏他人,善待他人,从内心接纳他人。)
(三)课堂小结
自尊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尊表现为自我尊重合自我爱护。自尊的人积极向上;自尊的人赢得他人的尊重。怎样才能赢得自尊呢? 自尊需要我们用行动来赢得。这就要求我们做到:维护人格,不损国格;发展自我,赢得尊重;尊重他人,获得尊重。
(四)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自尊,明确拥有自尊的意义,但如何才能获得自尊却把握不好.第七课第二课时(总第16课时)——“成功需自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说:“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即是人失败的原因。”
可见,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必须要有自信。
2、板书框题:
(一)成功需要自信
(二)讲授新课:
一、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活动一:不要小瞧自己,相信自己能行(详见教材P81页材料)想一想:
①材料中女生成功的事实说明了什么 ?(自信使人勇敢)
②为什么说“自信使人勇敢”?
(充满自信的人充分相信自己的力量,面对挑战时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机会来临时,会毫不犹豫地抓住它,从而成就事业,取得成功。)
1、自信使人勇敢
相关链接:(详见教材P81页材料)
想一想:这一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英国女科学家弗兰克林因不自信而错过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的事例,从反面说明自信的重要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2、自信能使人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自强不息 活动二:困难面前的华罗庚
议一议: ①困难面前的华罗庚是怎样做的?
②当你遇到困难时,是怎样对待的?
3、自信能使人发挥自己的潜能
活动三:体会杨扬获胜后的喜悦
想一想:杨扬的成功除了自身所具备的实力外,还得益于什么?
(每一个人都具有相当大的潜能。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相信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是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自信是潜藏在心中的“巨人”,我们要成功,就要赶快唤醒它!西方有一句谚语,是说一个人的成绩永远也不会超出他对自己的估价,讲的也是同一个道理。)
相关链接:“我能行”
板书:
(二)扬起自信的风帆
1、发现自我优势,找到自信的的‘支点’
活动四:欣赏自己(详见教材P83页材料)(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教师讲述: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天生我材必有用,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发现这些优势,就能找到了自信的“支点”。如果一个人总是以为自己“一无是处”,处处不如别人,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自信的人的。
怎样找到这些优势(‘支点’)呢? 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的长处,而不要过多关注自己的缺点和劣势,这样才能增强自信心。读一读:(详见教材P84页材料)
大仲马自所以能从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成长为法国著名作家,就在于他找到了自身的优势,并一点点放大自己的优势,从而树立了自信。没有当初的自信,就没有后来的法国著名文学家大仲马。
2、尝试成功的喜悦
如果在一个人的经历中全是失败的记录,这个人是不可能自信的。一个人成功的机会越多,就越能获得自信。
活动五:成功与自信(详见教材P84页材料)
①找出自己2 — 3次成功的生活经历。
②这些成功对帮助自己树立自信又什么关系?
(按教材P85页内容讲述)
3、正视不足,变弱为强
一个人找到自己的优势才能自信,而缺点和不足却恰恰影响自信心的建立,因此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正视,并想办法加以弥补,使之变弱为强,才能树立起真正的自信。
活动六;读一读,想一想(详见教材P85页材料)
王立德自信来自于哪里? 教师讲述:
中学生王立从小就有说话结巴的毛病,影响了自己的自信心。当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决定通过加强锻炼来改掉它。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不放过任何能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尤其是通过演讲比赛的成功克服了口吃的毛病,使自己的自信心大增。
相反,如果对自己的不足只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而不加弥补的话,只能使自己更加自卑,失去自信。
用心
爱心
专心
4、克服自卑心理
有自卑心理的人,不相信自己,看不起自己,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久而久之,便形成恶性循环,越是自卑越容易失败,越失败越没信心。树立自信必须克服自卑。
想一想:
我们该如何克服自卑呢?
相关链接: 克服自卑的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
(三)课堂小结
(按板书小结本课知识点及主要内容。)
(四)课后作业
1、为什么说“自信使人勇敢”?
2、我们该如何克服自卑呢?
{五}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认识成功需要自信,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克服它,认识自卑的危害懂得如何克服自卑.第八课 走自立自强之路 教学重点:本课的两个项目:“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描绘自强人生”,都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少年需自立”和“人生当自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方法:
本课在教学方式上采用:(1)“自主阅读、感悟”的教学方式;(2)案例分析教学方式;(3)采用亲身体验教学方式等;(4)分析对比的教学方式等。
课时安排:计划用2课时授完
第八课第一课时(总第17课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生朗读教材引言部分后教师导入本课的教学)
1、导入语:
在每个人面前都有两条生活的道路供你选择,“依赖、自弃”和“自立自强”这两条不同的生活道路所带来的不同结果。一条看起来是最舒适的生活道路,到头来却一事无成;另一条是漫长而崎岖的路,路上荆棘丛生,有无数的激流险滩,迎来的却是一片光明。应该走哪条路一目了然。我们新世纪的青少年,前进的路上是激烈的竞争,充满了挑战,要选择的路只能是自立自强。
2、板书框题:第一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讲授新课
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少年需自立
(1)什么自立
活动一:读漫画,想一想:
①漫画中的几个同学在做什么?这表明了什么?(表明他们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②生活中你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请举例说明。
教师讲述: 刚才我们通过漫画形象地感知了什么是自立。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说一说:你对自立时怎样认识的?(指导学生讨论回答)
(自立就意味着要独立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意味着要离开父母、老师的庇护,自主地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意味着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创造多彩的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活。)
想一想:
你对“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是如
何理解的?(前者是自立的人,后者是靠人的人;靠人的人不算好汉,自立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汉。)
自立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2)自立的意义 第一:自立的过程是我们锻炼和提高生活能力的过程,也是我们锻炼和提高心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读一读:“吃苦夏令营”(教材P87页)(指名学生朗读材料,其它学生思考问题)想一想:中学学生小军从夏令营回来后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这一变化,形象地说明了自立对提高生活能力和心理品质的作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讲述:(见教材P87页第二段教材。“再走向自立的过程中,„„,融入社会。”)
第二:自立才能走向自强。
活动二:读一读,议一议(见教材P87页材料)(指名学生朗读材料,其它学生思考问题)
议一议:自立对自己的成长起了怎样的作用? 教师讲述:何小贤成长的过程就是他从自立走向自强之路的过程。可见,自立才能走向自强。
想一想:为什么自立才能走向自强?(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教师总结:
①只有自立,才能克服依赖心理,培养自强的精神,选择自强之路;
②„„才能适应自立社会的要求,不断增强自己的本领,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一个强者。
活动三:“我在进步”——感受自立的作用(指导学生认真填写后进行交流。)
以上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自立以及自立的意义和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来解决怎样才能走向自立的问题,因为自立与依赖是对立的,所以要走向自立,就要告别依赖。
2、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1)要克服依赖性 活动四:“自立协议”(指名学生朗读材料,其它学生思考问题。)
想一想:
①从郝丁的经历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郝丁的经历告诉我们了:自立就要克服依赖性的道理。)
②为什么自立就要克服依赖性呢?(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讲述。)
教师讲述:(教材P89页第一段。)
(2)独立思考,自主做出决定 读一读:(指名学生朗读材料,其它学生思考问题。)
想一想:材料选取了小龙在成长过程中的几个侧面,小龙的成长过程说明了什么?
(说明独立思考、自主做出决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这个真实的事例中,小龙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自主地做出决定,对其今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独立思考,自主做出决定”?
(因为一个人在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做出决定,既包括日常的学习、工作以及怎
用心
爱心
专心
样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也包括在遇到重大问题时的抉择。能否独立地做出决定,是一个人是否做到了自立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独立地做决定,并不意味着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相反,他人的意见是我们自主决定的重要参考。)
活动五:请帮他出主意。(指导学生讨论回答。)(3)积极锻炼,提高自立能力
一个人要真正地走向自立,除了要具备自立的意识外,自立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缺少了自立的能力,即使有了不依赖他人、走向自立的意识,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提高自立的能力是走向自立的重要途径。自立的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活动六:“自立生活的基本能力有—— ” 议一议:以上这些能力要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得?
(只能是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在生活中反复锻炼。)
相关链接:(见教材P90页材料。指名学生朗读材料,其他学生讨论回答。)想一想:“相关链接”中大学生和“小车夫”的对话及大学生认识上前后的变化表明了什么?我们从中应受到什么启示?
(既表现了“小车夫”的自立意识,又让人感觉到大学生从中所受的教育。这个事例启示我们要积极投身实践,提高自己的自立能力。)
(三)课堂小结(教师可按板书小结本课要点。)
(四)课堂练习
1、我的判断与选择:(投影)
2、自立自强——我的目标与计划(完成图表)
{五}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什么是自立,怎样才能自立,但学生对怎样自立分歧叫多,须课后加以指导.第八课第二课时(总第18课时)——“描绘自强人生” 教学过程:
一、板书框题:“描绘自强人生”
二、讲授新课
1、人生当自强
(1)自强者不怕困难,积极进取(—从自强精神对一个人人生之路的影响的角度,来阐述自强的意义)
活动一:(见教材P91页)(指名学生朗读材料)想一想:
①在赖晨光走过的生活道路上,始终坚持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②只要自己不倒下,就没谁能打败你,这种精神对陈宁的成功起到了什么作用?
(“只要自己不倒下,就没有谁能打败你。”这正是自强精神的体现,就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而是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不断地为自己设定新的目标,并激励自己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积极进取;哪怕是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重重阻力和艰难险阻,也能凭借坚强的意志去克服,不达目的不罢休。)
③自己的进取目标是什么?当遇到前进道路上的阻力的时候,是怎样克服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集体朗读课文这一段。)想一想:
①自强者都有哪些表现?
②自强精神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用心
爱心
专心
活动二:“大眼睛”姑娘苏明娟
(指名学生朗读材料,其他学生思考问题。)说一说:
①苏明娟的行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自己身上具有苏明娟的这种精神吗? 对自己起到了什么作用?
(2)自强不息时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成的民族精神(自强精神对国家、民族的作用)
(学生朗读教材P92页第二段。)
一个人需要自强的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需要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倍经磨难而更强,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关链接:“划粥充饥 ”。(学生集体朗读材料)
纵观历史,自强不息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2、走自强之路
(1)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 活动三:“网上长城”的故事(指名学生朗读材料)议一议,说一说:
在走向自强的道路上,正确的人生目标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结合材料说明)
教师讲述:
正确的人生目标是人们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和挫折。有了正确的目标,就会找到正确的方向,困难和挫折就无法阻挡他前进的脚步。要自强,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赵蕊蕊正是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立志成为世界上最棒的拦网手,中国的“网上长城”,才能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才能经受住多次伤病的考验,才能使自己的扣球和拦网技术日臻成熟,最终成为世界著名运动员。
为人生的目标执著追求,是所有自强者的共同特点。
(2)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活动四:丘吉尔的故事(指名学生朗读材料)
想一想:从丘吉尔的成功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教师讲述:
材料讲述了丘吉尔克服自己的弱点,发奋练习,成为著名演说家的事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自强的人不是没有弱点的人,而是勇于并善于战胜自己弱点的人;要自强,必须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学生朗读教材)说一说:
①自己有过战胜自己的弱点获得进步的事例吗?
②自己身上还存在哪些明显的弱点?打算怎样去做? 教师讲述:
古人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要自强,必须战胜自我,超越自我。(3)在磨砺中走向自强
活动五:“神童”的故事 想一想:“神童”的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一个人走向自强的过程,就是不断磨砺自己的过程。在不断的磨砺中,我们经风雨、见世面,走向自强。我们应从小事做起,主动约束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锻炼自己。
三、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归纳本课知识框架。
用心
爱心
专心
四、教学后记:本课主要是使学生懂得自强的表现和作用;我充分利用讲故事的形式来教学,让学生在故事中明白了道理,避免了空洞理论说教,学生注意力集中,听起来津津有味,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九课 风雨中我在成长
教学重点:
1、人生难免有挫折和挫折的积极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2、战胜挫折的途径和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挫折是把双刃剑”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方法:
本课在教学方式上采用:(1)“自主阅读、感悟”的教学方式;(2)案例分析教学方式;(3)采用亲身体验教学方式等;(4)分析对比的教学方式等。
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参与性的教学活动为主,以讲解为辅,重在引导。运用有利于教学的多种手段和形式,从多个角度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课时安排:本课计划用3课时授完。
第九课第一课时(总第19课时)——“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朗读教材引言部分后教师导入本课的教学)
2、板书标题:“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二、讲授新课
1、人生难免有挫折(1)什么是挫折 活动一:“挫折就在我们身边” 议一议:
自己有过以上类似的挫折经历吗?
自己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挫折是什么?当时的感受如何?
教师讲述:
生活中不知是阳光明媚,也会有风风雨雨。事实告诉我们,挫折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都会遇到挫折。什么是挫折呢?
每个人都有许多美好的期待和希望,为了实现它,都要做出种种努力。当由于受到多种阻碍和干扰而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便是遇到了挫折。
相关链接:“关于挫折”(见教材P96页材料)活动二:读一读,议一议
想一想:
他们遇到的挫折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生活中有从来也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吗? 教师讲述:
伟人和名人会经历挫折,普通人也会经历挫折———因为导致挫折的因素太多,人不可能完全避开这些因素而不遭遇挫折。(板书标题)
(2)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人生难免有挫折,人们正是在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学生朗读教材)相关链接:“造成挫折的原因”
2、挫折是把双刃剑
用心
爱心
专心
活动三:“挫折具有两面性”
议一议:
搜集有关资料,以“挫折到底是坏事还是好事”为题进行辩论。教师讲述:
通过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挫折具有两面性。
挫折给人带来痛苦、压力和打击,使人们的愿望难以实现,使人急躁、烦闷、不安 挫折能磨炼意志,使人变得更坚强;激发斗志,使人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两 面性者 挫折会消磨人的斗志,使人一蹶不振,甚至会失去生活的信心
教师讲述:
从挫折本身来看,挫折给人带来痛苦、压力和打击,使人们的愿望难以实现,使人急躁、烦闷、不安。挫折会消磨人的斗志,使人一蹶不振,甚至会失去生活的信心。挫折对强者来说又是一件好事。挫折能磨炼意志,使人变得更坚强;激发斗志,使人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吃一堑,长一智”,使人变得更聪明。从此意义上说,挫折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学生朗读教材——P98页)
读一读:(见教材P98页)想一想:材料说明了什么?
(很形象地说明了挫折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告诉我们:“挫折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活动四:做一做——按要求填写下表:
回顾自己所经历的挫折,说说当时的感受,总结经历挫折的收获 经历的挫折 当时的反应 战胜挫折后的收获
三、课堂小结
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既是坏事也是好事,我们正是在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吃一堑,长一智”,挫折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生活的风风雨雨锻炼着我们,风风雨雨中我们在成长着!
四、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习学生认识到挫折是难免的.挫折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消极的作用.课堂上学生自觉思考,分析问题,对本课知识理解较好.第九课第二课时(总第20课时)——“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
活动一:自己在挫折面前属于哪一种人
2、板书标题:“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
二、讲授新课
1、直面挫折,不畏不惧
活动二:田甜的故事(见教材P99页材料)
想一想:
田甜在挫折面前表现出了怎样的态度? 如果向挫折屈服,她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在挫折面前,如果胆怯、懦弱,经不起考验,向挫折屈服,其结果只能是被挫折所压倒,在生活中将会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失去了奋斗的激情。如果挫而不折,愈挫愈勇,勇敢地去战胜挫折,在生活中将会不断进取,在不断获得的成功中创造出有价值的人生。)
教师讲述:
材料讲述了残疾少女田甜不向命运低头,勇敢面对厄运的真实故事。材料中的田
用心
爱心
专心
甜在挫折面前不畏不惧,不胆怯、不懦弱,不向挫折屈服,最终战胜了厄运、战胜了自己,成了生活中的强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挫折,要具有不畏挫折的精神,从精神上战胜挫折。
活动三:“小小交流”
以自己所经历的一次挫折为例,谈谈自己对待挫折的态度及产生的结果。
2、冷静分析,从容应对
活动四:面对这些情况应怎么办? 想一想:面对这些情况应怎么办? 教师讲述:
因为造成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冷静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选准突破口,采取合适的对策,才能战胜挫折。,在分析时也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振奋精神,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树立信心,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阅读教材P102页材料:
想一想:
依据“三段式”方法,想一想上述这些“挫折感”应怎样克服?
3、自我疏导,自我排解
(按教材讲述后展开活动)
活动五: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用过的自我疏导的方法。(见教材P102页材料)教师讲述:
当我们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一味地自责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一块绊脚石。面对挫折,我们要善于自我排解,自我疏导。
4、主动寻求帮助
活动六:读一读(教材P102页材料)
当凭自己的力量难以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阅读教材列举的材料,思考问题)
教师讲述: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当遇到挫折时,寻求他人的帮助是很有必要的。遇到挫折时不要闷在心里,应该找个朋友倾诉,或者告诉家长和老师,请求他们的帮助。我们要认识到“主动寻求帮助”,对我们青少年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限于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看问题的角度等方面的原因,往往会对问题产生片面的认识,甚至钻了牛角尖而不能自拔,这时,老师、家长或朋友的一席话,就可能会使人产生茅塞顿开的感觉,对我们战胜挫折是十分有益的。
5、积极进取,探索创新
活动七:他是怎样看待挫折和失败的?(学生阅读教材P103页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庄纳恩﹒恩克对挫折的认识,对其最终战胜挫折、取得成功起到了怎么样的作用? 教师讲述:
科学家庄纳恩•恩克经历 200 次的失败发现小儿麻痹症疫苗后与他人的对话,展现了他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积极进行科学探索的可贵精神和良好心理素质,揭示了他取得成功的奥秘。
科学家庄纳恩•恩克成功的经历告诉我们:我们要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挫而不折,不断前进;要突破习惯性思维障碍,积极寻找新方法、新途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取得成功。
三、课堂小结
我们正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失败和挫折将与我们终生相伴,需要具备积极进
用心
爱心
专心
取的精神和探索创新的热情。只有具备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才能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才能把其当成进取过程中的迂回和曲折,从而避免消极的心理。面对新事物,充满探索创新的热情,全身心地去探索、去创造,积极寻找新答案、新途径,才能求新求变,不断创新,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取得成功。
四、教学后记:本课主要学习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我主要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懂得了遇到挫折应采取的态度,明白只有具备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才能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
第十课 宝剑锋从磨砺出 教学重点难点:
1.“在生活中磨炼自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坚强意志是成功的保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本课在教学方式上采用:(1)“自主阅读、感悟”的教学方式;(2)案例分析教学方式;(3)采用亲身体验教学方式等;(4)分析对比的教学方式等。
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参与性的教学活动为主,以讲解为辅,重在引导。运用有利于教学的多种手段和形式,从多个角度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课时安排:本课计划用2课时授完。
第十课第一课时(总第21课时)——“坚强意志是成功的保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在人生的征途上有无数的成功者,他们或许走过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但仔细看他们留下的每一个脚印,上面都清晰地写着两个字——坚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踏上成功之路,要从磨练坚强意志开始,坚强意志是成功的保证。
2、板书标题:“坚强意志是成功的保证”
二、讲授新课
1、坚强意志是重要的心理品质 情景活动一:(见教材P104页材料)
※ 许光达的坚强意志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讲述)教师讲述:
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意志坚强的人,就是凭着坚强的意志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挫折,走向成功的。
想一想:
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具备哪些优秀意志品质? 情景活动二:哪些是意志坚强的表现
上述行为中哪些是坚强意志的表现?
自己的哪些行为体现了坚强意志品质?举例说明。
2、我们选择坚强
情景活动三:她们靠什么实现了共同目标?
※ 王军霞她们靠什么实现了共同目标?(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教师讲述:
王军霞跟随马俊仁教练开始长跑训练时面临着种种艰苦环境和不利局面。她们为什
用心
爱心
专心
么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训练呢?因为他们的目标就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国争光,证明我们中国人也能行!”王军霞和队友们靠坚强意志刻苦训练,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了光。
为什么有了坚强的意志就能有这样的行动呢?(板书标题)(1)坚强的意志是坚定人生目标的保障
※ 为什么说“坚强的意志是坚定人生目标的保障”?
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人,能自觉地为达到预定目标而行动,并能使人自觉制止违背目标的行动,抵制住各种不良诱惑,甚至不惜忍受巨大的痛苦和牺牲。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正确与错误、应该与不应该、放弃与坚持等方面的选择。如果具备了坚强的意志,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保证自己人生目标的实现。
情景活动四:议一议
(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缺乏坚强意志的危害,更深刻地理解坚强意志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些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而有些不该做的事反而作了?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讲述。)教师讲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的同学管不住自己、抵制不了不良诱惑,这是缺乏坚强意志的表现。
(2)坚强意志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情景活动五:(见教材P106页)
(活动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感悟必须以坚强的意志作为保证,才能克服无数的艰难险阻,走向成功之路的道理。)
教师讲述:(教师可按教材讲述)
(3)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坚强的意志 情景活动六:(见教材P107页)
自己有哪些好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
(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坚强的意志,只有具备了坚强的意志,自觉约束自己,长期坚持不懈,才能逐步养成。)
(学生讨论回答后,朗读教材。)
三、课堂小结
(教师按板书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
《资源与学案》P57——58页——“我的新知识”:
五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坚强意志对成功的作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十分活跃,也说了许多所见所闻,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第十课第二课时(总第22课时)——“在生活中磨炼自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想一想:
※ 为什么说“坚强的意志是坚定人生目标的保障”?(见教材P105-107页)
2、板书框题:
(二)在生活中磨炼自己
二、讲授新课:
“在生活中磨炼自己”,怎样磨练自己呢!磨练意志都有哪些方法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1、确立明确的目标
情景活动一:人生目标畅谈
(活动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谈目标的同时,感受有了明确的目标的意义。)学习目标: 工作目标:
意志目标:
„„(学生讨论后教师提出问题。)
想一想:
※ 为什么要确立明确的目标?(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讲述。)教师讲述:
人因为有了目标,才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缺乏目标,人生就会迷失方向,缺乏前进的动力,并会很轻易地被打倒。同时,人生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磨砺意志的过程。
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能够专注、执著于自己的目标,坚持数年、数十年甚至一辈子,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读一读:(见教材P108页材料。)教师讲述:
材料介绍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为今后艰苦的革命事业而锻炼身体、磨炼意志的事例。毛泽东自所以能够自觉地磨练意志,就是因为他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即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2、做自己不感兴趣但有意义的事情
(学生阅读教材P109页第一段后,进入情景活动。)
情景活动二:“体操王子”李宁的故事(见教材P109页。学生阅读教材后讨论或大问题。)想一想:
※ 李宁的做法对我们磨练意志又和启发?(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讲述)教师讲述: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意义的事自己不感兴趣,但要强迫自己去做好,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正是是磨炼意志的好机会。
试一试:选择一件自己以前不感兴趣但有意义的事情,坚持去做。
3、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学生阅读教材。)想一想:
※ 怎样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学生讨论回答。)读一读:朱光潜的故事
4、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学生阅读教材后进入情景活动。)情景活动三:读一读,议一议(见教材P110页)※ 针对以上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想一想:为什么要坚持从小事做起?
(①从小事做起,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②从小事做起,会增强磨砺意志的信心和决心。)
情景活动四:从今天起这样去做(见教材P111页材料)
每天坚持帮父母做一些家务。按时完成当天的作业。
练习一种技能,从不间断。天天写日记。教师讲述:
这些事虽小,但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也是对意志的一种磨练。
用心
爱心
专心
相关链接:(学生阅读教材后讨论回答问题)
想一想:
※ 这个材料告诉我们了什么?(从中我们受到了什么启示?)教师讲述:
这个材料告诉我们:从小事做起对磨练意志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我们磨练意志对事业成功的重要意义。)
三、课堂小结
(教师可按板书小结本节课知识点)
四、课堂练习
教师指名学生完成“我的判断与选择”1——5题;(投影)
五、课后作业
完成学习指导部分练习题。
六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了锻炼自己的方法.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但个别学生对仍不重视从日常生活上锻炼自己的意志.须个别引导.用心
爱心
专心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