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教案

时间:2019-05-13 00:1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帮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帮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教案》。

第一篇:《帮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教案

帮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家长课程教案

一、导语

各位家长朋友,上午好!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走进我们的家长课堂!今天我们探讨的是《牵手两代——亲子课程》第三册第三讲《帮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希望这次的交流,能让大家在帮助孩子阅读写作方面有所收获。

二、我爱读书

(一)首先让我们来交流第一部分内容:我爱读书。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故事。

我爱读书

周末,妈妈带孩子去朋友家做客。

回来的路上,妈妈对孩子说:“你看小婷姐姐就比你大一岁,那么爱读书,什么时候你也能这样爱读书呢?”

儿子不服气地说:“谁说我不爱读书了?”

妈妈:“妈妈给你买的书你看过多少?说你不爱读书还不服气。” 儿子:“你买的那些书我就是不爱读,我爱读我自己喜欢的书。” 妈妈:“你只喜欢看漫画,那算书吗?”

儿子:“不光是漫画书,我还爱看《科学画报》,还有杨红缨阿姨写的书。” 妈妈:“那些书能提高学习成绩吗?不过是看个热闹罢了。”

母子俩各不相让地争吵了一路,回到家,儿子立刻关上了自己的房门,妈妈则坐在沙发里生闷气。

孩子独白:

妈妈整天怪我不读书,我是不爱读书吗?我不过是不喜欢他给我买的那些书罢了。那叫书吗?全是什么口算练习、小学生每日一词一句一题等,烦死了。我爱看漫画书、童话书和幽默故事等。我想订一本《幽默画报》,可妈妈非给我订《小生优秀作文》。非让我看我不喜欢看的书,还说我不爱读书,妈妈真不讲道理!

妈妈独白:

这孩子,真是气死我了,说他不爱读书,还和我顶嘴。每次去书店,他不是看漫画集就是看故事书,那么多的辅导教材却连看都不看。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不好好学习根本无法立足。要知道,小学阶段是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不多加把劲怎么能行呢?为了帮助他学好功课,打好基础,我给他买了许多和教材同步的参考书,可他却连看都不看,还振振有词的说什么只是不爱读我选的书,真是莫名其妙。

(二)交流:

1、故事中,妈妈的想法有哪些优缺点?

2、您的孩子喜欢读课外书吗? 都喜欢读什么书?

3、您的孩子出现过类似情况吗? 您是怎样做的呢? 教师小结:

这个故事中的妈妈意识到了孩子应该读一些课外书,并且她希望孩子多看一些有用的书。但她认为有用的书就是习题集、作文选之类,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孩子的阅读应当是广泛的,只让孩子做习题,容易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成长是比成绩更重要的。只读课本或许能得高分,但只有让孩子广泛地阅读,才能培养孩子的高能。

因为广泛地阅读不仅能丰富人的知识,开阔人的视野,而且可以开启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审美品质,甚至还会对孩子将来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有重大影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没有书的陪伴,尤其是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启蒙阶段,他们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欢读书。对于孩子来讲,书籍是最好的营养品,如果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了书籍,就似乎生活没有了阳光。书,是孩子的智慧宝库,儿童时期的广泛阅读是孩子积累知识的基础,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

(三)分析原因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热爱读书。儿童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许多因素都可直接影响儿童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在家庭中,影响儿童阅读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呢?可总结如下:

1、家庭没有营造读书的氛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看电视、玩电脑和迷恋网络游戏及电视、电脑为主的现代信息被体比书本更形象有趣,更具有娱乐性、快捷性和丰富性,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更愿意通过电视和电脑获得信息、愉悦身心。家庭中阅读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孩子热爱读书的习惯就无从培养。同时,如果父母只关注孩子的作业、考试和课本,孩子的学习就有了很大局限性,孩子也会失去更多接近书的机会。我曾经对十个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过家访,发现其中三个孩子的家中没有放书的地方:书橱、书柜、写字台全没有。家中除去几本随处扔着的幼儿漫画书外,不见任何书的影子,这哪是上学的孩子的家庭啊。父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书籍也是一所学校,孩子在书籍的世界里遨游,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2、缺乏兴趣。(1)从小由电视、游戏陪伴长大的孩子习惯了丰富的视觉刺激,对读书感到枯燥乏味;(2)家长强迫孩子读书,使孩子对读书产生了逆反心理;(3)视觉发育不良的孩子缺乏读书兴趣。举例:有一位妈妈,自己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她没有机会进入中学读书。她终生引为憾事。因而有了女儿以后,一心就想一定要让女儿多读一些书,绝不能让女儿走自己的老路——当一个大老粗。然而,她的这番心酸的历史,女儿并不能理解。每当她督促和责骂女儿不好好读书时,反而引起女儿的反感——我就是不读。这位妈妈经常抱怨说:“我真不懂他们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不用功读书。我们那时没书可读,却想读得要命!”事情就是这样,人们对得到的东西通常并不珍惜,而对得不到的东西却总是无限向往和追求。

父母要求孩子用功读书无可厚非,父母督促孩子读书也是应该的,而且是父母应尽的职责。青少年时代正是求学的最好时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但是读书又不能强迫,父母可以把孩子锁在书房里,但父母却不能把书本,把知识塞进儿女的头脑。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必须通过孩子自身的努力。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努力学习,当然应该督促,但是如果孩子“喊不听,说不怕”,仍然只知道贪玩而不读书,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方法了。

因为,读书不能强迫,那就是在孩子不愿意读书时,父母也应该冷静地了解和分析孩子不肯读书或功课不好的原因。有的孩子由于身体和智力的原因确实无法读书,或读书困难很大。这时就更应该关怀他们,爱护他们,与孩子一起共同寻找对策,更不能强迫。事实上,有许多的孩子不愿意读书是因为没有发现读书的乐趣,而是将它看成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从而失去了主动性。

3、没有读书时间。孩子没有时间读书原因主要是写作业过于拖拉,占用了时间。

(四)讨论交流:您是怎样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爱好的呢?

(五)培养孩子阅读的对策

家长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阅读是很美好的事,因为陪孩子阅读不光是书本的交流,更是感情上的交流。国内外专家非常提倡“亲子阅读”。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孩子成为早慧的天才,也不是要让读书识字充塞童年的快乐时光。我们的目标,是充分开发孩子的潜能,让阅读成为孩子认知和交流的重要途径,让阅读成为童年快乐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呢?亲子共读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成功的亲子共读的秘诀,是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爱的传导,让孩子热爱书籍,让快乐阅读的习惯陪伴孩子终身。下面我来介绍几种亲子共读的方法,供各位家长参考。

第一招:为孩子大声读

为孩子大声读书,是公认的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最为简易而有效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大声”并不是发出很高声贝的声音的意思,而是指“读出声音来”。为孩子大声读书,本身并不困难,难在持之以恒。选择合适的时间段,每天坚持至少读20分钟,和孩子一起快乐地享受这个过程。最好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如有可能,至少坚持到孩子小学毕业,直到他明确表示不再愿意继续。这种习惯的养成绝非易事,但善莫大矣,值得尝试。

【实例】

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为孩子大声读。但绝大多数图书都适合为孩子读,日本的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说:“正是因为图画书是读给孩子听的,所以图画书对于孩子才是宝贵的。”以文字为主的书并不都适合给孩子读。崔利斯先生曾在他的《大声为孩子读书吧—阅读手册》中,为适合朗读的作品的特质做了如下精辟总结:第一,情节发展的节奏快;第二,人物形象鲜明、丰满;第三,对话明快、易读;第四,大段描写极少,特别是开头。

民间故事和传统的童话大多数都是直接讲给孩子听的。在经典童话中,《木偶奇遇记》是一个适合为孩子读的作品典范,它从一开头就抓住了孩子:

“从前有……

“„有一个国王!‟我的小读者马上要说了。“不对,你们想错了。从前有一段木头。”

如果同时翻开现代文学大师张天翼先生的《大林和小林》,还有当代著名童话作家孙幼军先生的《小布头奇遇记》和《小猪唏哩呼噜》,你就会发现这个传统是如何完美地继承下来。如果你在当代的儿童文学世界中寻找最适合读给孩子听的作品,我认为孙幼军先生的作品是首选。

在英文儿童文学世界中,英国作家达尔的作品被认为是最适合读给孩子听的。他的名作《女巫》、《玛蒂尔达》、《好心眼儿巨人》、《詹姆斯和大仙桃》、《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都有中文译本,其中大部分是由翻译家兼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先生翻译。

第二招:表演性的大声读

在为孩子大声读书的活动中,如果更多加入表演的成分,会让整个过程变得很开心,而且达到很好的效果。

绝大多数大人并没有接受过表演或专业朗读的训练,再加上平时工作之余比较疲惫,往往会选择很直白地为孩子读书。这样做不是不好,只是还不够“疯”,不足以感染孩子而让孩子迷上阅读活动。孩子天性喜动,好夸张,喜欢把什么事都当真。表演性的读书,正是要利用孩子这种可爱的天性,把他引入到知识的殿堂中来。

大人绝不用担心自己的表演能力,孩子是世界上最宽容的听众,他不但会原谅你表演的“拙劣”,而且还会对你的努力报以最真诚的喝彩。为自己的孩子表演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最简单的表演是富有感情色彩、节奏调整适当的朗读。为了做得更好,一般应该事先预习一下素材,至少在有对话的地方要能分清哪一句话是谁说的。对话太多、说话的角色太多的书一般不适合大声读,可以尽量避免选这种读物。主人公形象特别可爱、性格鲜明、言语特征明显的故事,是特别适合大声读的故事。最有趣的表演是吸引孩子来参与的分角色演,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选择适合的故事。孩子非常愿意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如果能有机会投入其中,他们会乐此不疲。在晚上给我家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我有时会把故事中的主人公换成我家孩子彤彤,孩子会更愿意听。

【实例】

有位妈妈曾经讲过,她是如何用“演”的方法给女儿读插图版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的,为了牢牢地吸引住女儿,尽展表演之能事。这片童话的每一个人物的特点都很鲜明:小林勇敢却也有点幼稚,说起话来像个小小孩;大林后来变成叭哈先生的儿子唧唧,唧唧和叭哈是两个巨肥无比的家伙,说话要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蹦出来;长胡子国王是个说两句话就哭的老小孩;四四格鼻孔太大,说话瓮声瓮气带回声,句尾总要带两遍;狐狸平平一股酸酸的学究气;鳄鱼小姐自作多情,粗粗的嗓门来扮嗲;蔷薇公主娇气无比,走路像鸭子,说话矫揉造作,两句话准晕倒;最好玩的人物当属黑脸抹脂粉的法官包包,捏着嗓门唱他的《天使之歌》……虽然以常人的眼光看,所谓“表演”其实十分拙劣,但惟一的听众给予了最热情的鼓励。经过前后长达两个星期,她们非常愉快地结束了这次阅读旅程。

第三招:聊聊书里的趣事

在与孩子一起读完书后,许多大人喜欢向孩子提问或要求孩子复述故事。这样的做法主要是想考察孩子是否理解了故事、是否记住了故事。这的确是一种方法,但未必是最好的方法。不少孩子对这样的考察感到不耐烦,而他们的反应又令大人不满意。有的孩子甚至渐渐对共读活动感到厌烦。

让我们听听当丽丽读完《谁帮猫咪挂铃铛》这个故事后,妈妈和她的一段对话吧!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妈妈:看完这个故事,你觉得故事里的老鼠,哪一件事做得最好呢? 丽丽:它们很团结,碰到困难的时候,知道开会,大家一起来想办法。妈妈:你说得对,小老鼠想了那么多的办法,你觉得哪一个办法最好呢? 丽丽:挂铃铛这个办法是不错的,可是谁也不敢去挂呀!妈妈:如果你是小老鼠,是不是也有好办法呢? 丽丽:嗯……我想不出来!

妈妈:我们一起想想看,老鼠有没有特殊的本领? 丽丽:我知道,老鼠很会钻地洞,还有它的牙齿很尖。妈妈:那么,小老鼠可不可以用这些本领来对付花猫呢?

丽丽:不行!花猫那么大,小老鼠那么小,它只要一碰到花猫就完蛋了。妈妈:这么说来,老鼠只能远远躲着花猫,不让花猫捉到了?

丽丽:对呀!妈妈,我想起来了,小老鼠还可以挖几条花猫进不去的地道,通到它们要去的地方。这样一来,就不会碰到花猫了!

妈妈:嗯,这个办法很好,这样小老鼠也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去挂铃铛了。丽丽:对,而且小老鼠还可以把铃铛挂在自己的洞口,花猫一来铃铛会响,小老鼠就可以提高警惕,赶快躲起来了。

妈妈:哇!这个办法真不错。

从上面这段对白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讨论的过程中,父母应站在协助立场,用一些话语疏导孩子去说,去思考,一步一步帮助孩子澄清疑点,表达心得,扩大孩子的知识领域及想象空间。

第四招:鼓励孩子自主阅读 阅读是一种技能,掌握任何一种技能都需要练习。在亲子共读中,除了大人为孩子大声读外,我们也应当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如果与学习开车相比较,孩子在大声读的活动中是看大人开车,而在自主阅读的活动中是自己开车。

不过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习惯,切忌操之过急。擅长教孩子认字的家长往往会更为心急,但实际上,识字多少与自主阅读的习惯之间没有当然的关系。孩子养成这种习惯主要靠对大人的模仿。大人要做的事情是努力营造适合的环境,并且为孩子做好日常的表率。而当孩子表现出自主阅读的愿望,大人要热情地鼓励并给予适时的疏导。

【实例】

有一位妈妈说了这样的问题:“我发现我的孩子虽然经常有滋有味地在翻书,却只是在读书中的图画。如果我让他读出来,他的速度就很慢,经常会丢字、添字,我让他用手指头指着读,结果手指头和嘴巴不配合,还没有读到的地方手指头就跑过去了。我经常纠正,她就不耐烦,经常是欢欢喜喜开始,吵吵嚷嚷结束。我该怎么帮孩子学会自己阅读呢?”问题大概是这样。类似这样的问题还不少呢。

大人常常很焦急地希望孩子早早跨越图画辅助的阶段,尽快进入独自阅读文字书的状态。有这种想法的大人往往不承认儿童读图画本身就是阅读,忽视了孩子在阅读中的快乐体验。这种焦急的心理往往会破坏孩子对阅读本身的兴趣。今天的孩子很幸福。在过去那个除了“小人书”外几乎无图的阅读年代,必须靠着啃文字来完整地享受阅读,那曾经是多么艰难的起步,又有多少人被困难和压力阻却在阅读的殿堂之外。今天,孩子们借助图画和大人的声音,早早地就可以享受到非常完美的阅读的快乐。让我们的孩子多一些去享受这种快乐吧。我坚信,只要让他们爱上阅读,他们必将学会阅读。

第五招:阅读成长记录

不少家长喜欢为孩子做成长记录,这是非常好的习惯。孩子的成长大事,日常活动,都可以记录下来。大人时常翻看和回味,感到乐趣无穷。如果我们也能将孩子的阅读成长经历记录下来,不但会非常有趣,而且会对疏导孩子阅读很有帮助。

最简单的记录是记下每个阶段孩子读过的书。仅仅列出时间段和书名,就已经很有价值。不过,做这样的记录最好是能让孩子一起参与,而且以有趣的形式直观显示出来。比如,每个阶段画一幅大表,类似列车时刻表,填入孩子在每个时间段读过的书;或者,挂一幅类似地图的图表,将书名写在小旗上,逐个贴在地图上;或者做一些卡片,第一个卡片是虫子或龙的头,最后一个卡片是尾巴,书名写在中间做身体那些卡片上,孩子读的书越多,这个虫子或龙的身体就会越来越长,然后把它挂在房间里。这种直观的记录对孩子是一种很好的刺激,他会迷上把图表填满或把龙的身体拉长的游戏,而这就意味着不断读下去。

更为细致的记录还可以包含阅读的方法和孩子的阅读反应,如对某些书的好恶,读某些书时提到的有趣问题,对某些书所做的评语,读完后的感想,摘录书中的好词佳句等等。这样的记录,大人可以时常翻出来分析孩子的阅读发展情况,孩子也可以用来重温当时阅读的快乐情景,从而进一步重复阅读或进行延伸阅读。

第六招:延伸阅读

阅读经验丰富的人都能理解,阅读不是类似“选书—读书—阅读反应”这样一个简单的直线进程,而是类似“选书—读书—阅读反应—再选书—再读书……”这样的立体循环。读得越多就越想读,越想读就会读得更多。

如果要激发孩子持久的阅读兴趣,就需要在疏导的时候特别关注延伸阅读。最常见的延伸阅读有基于作者的、基于主题的或基于相关事件的延伸。

比如孩子特别喜欢某一本书,自然会喜欢上写这本书的作者,如果向他推荐作者的另外一本类似的书,他往往会欣然接受。孩子即使还没有作者的概念,也会很自然喜欢上同一位作者的类似作品。所以,在亲子共读中我们可以培养关注作者和画者的习惯,在每次读书的时候,别忘了把作者和画者的名字一起读出来。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跟孩子聊聊作者或画者自己的故事。

比如孩子喜欢上某个森林动物童话,可能会对森林里的动物发生浓厚的兴趣;看过有关恐龙的动画片,可能会对这种古生物充满好奇。再比如孩子在读到成语故事或历史故事时,会对历史上某个阶段的事件产生疑问;或是读了圣经童话后,会对上帝造人、盘古开天之类的神话传说饶有兴趣。大人如果能适时提供相关的图书,一定能获得很好的效果。这是基于主题或基于事件的延伸。整个世界充满了关联,如果我们能沿着各种有趣的关联,将孩子的阅读视角不断延伸开去,一定能帮助孩子在知识领域获得广博的趣味。

第七招:同龄孩子的阅读交流

阅读是一种交流活动。它是读者与作者之间通过文字或图画的交流,亲子共读在此之上又有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交流赋予阅读的丰富意义,并不限于作品本身。让孩子与同龄的孩子进行阅读交流,是另一种既有趣又有效的疏导方法。最直接的交流方式是相互借书。书籍的价值不在收藏而在流通,再好的书只有一个人能看也是毫无意义的。鼓励孩子共享书籍,不但能让他们体会到书的真正价值,还能帮助结交趣味相投的书友。

最好的交流方式是让孩子们一起看书、聊书。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有时远远超过大人对他们的影响。一个孩子可能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但把他放入一群正在阅读的孩子中,他会模仿其他人渐渐融入其中。一个孩子读一本书可能觉得很好玩,说给大人听大人或许只是投好地笑笑,可是说给其他的孩子听他们就会觉得真的蛮好玩,如果大家都看过而且都喜欢相同的主人公,那么就会开心得不得了。通过这样的交流,孩子们不但能增进友情,还能互相得益。

不妨有意在亲朋好友中让同龄的孩子一起来享受这种交流,不妨多带孩子到书店、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的孩子一起看书,要努力让孩子明白,书籍不是用来囤积的财富。

【实例】 有许多家长对孩子迷恋“奥特曼”之类的书感到有些头疼。我们且不说孩子们喜欢这种书的好坏问题,先来想一想这种迷恋是如何发生的。

大多数孩子是从动画片和幼儿园的同学那里接触到奥特曼的。可是孩子看过的动画片很多,为什么就单单是奥特曼呢?这里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孩子们相互间的影响。同龄孩子之间有非常强烈的交流欲望,相互之间的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大人的影响力。他们通过模仿和想象的游戏把从奥特曼中获得的信息不断相互交换、相互刺激,喜欢的会获得快感,不喜欢的也不愿意承认不喜欢,不了解的则开始充满好奇,直到大家都陷入到这种信息的包围之中。这种“传染”效应被聪明的媒体运营商利用,通过巧妙把握传播环节而让这样的动画片、形象和相关读物占据市场的主导。迪斯尼就是这种成功的运营商之一,即使在竞争异常强烈的美国,迪斯尼的大片或动画片相关的系列图书,每年都会占据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前几位。

其实,这样的“传染”效应也完全可以被聪明的家长和老师利用,比如在不同的范围内建立亲子读书会,让孩子们在相互传染奥特曼的同时,也传染小熊维尼、小猪唏哩呼噜、舒克和贝塔、提姆与莎兰、鼠小弟、好心眼儿巨人、神奇的校车……

第八招:充分利用公共资源

爱书之人需要学会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无论一个人多么富有,也不可能买尽天下之书,而且这种占有也毫无意义。最常用的图书公共资源是书店、图书馆和互联网,我们需要教孩子学会使用它们。我们学校教室后面有图书角,在我们这个楼的二楼就是图书室,孩子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阅读。

我们也可以向孩子推荐读一些名著和知识性书籍,如《三国演义》、《鲁滨孙漂流记》、《十万个为什么》等。推荐方式也可多样,既可作为奖品,奖给孩子的第一次成功,或者以“生日礼物”的面貌让孩子惊喜一场,随后,为孩子安排好读书时间,让他们从书中去寻求乐趣!

互联网上的中文图书资源也在日渐丰富,有大量的免费电子读物,也有收费的电子图书馆。不过让孩子长时间面对电脑可能对身体无益,如果有条件,大人可以挑选一些打印下来给孩子阅读。

第九招:书香满家园

用书来装点日常家居环境,在家庭中营造阅读气氛,是让孩子爱上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时常有家长抱怨,从孩子一出生就为他买了不少书,也坚持经常为他读书,可这孩子就是“对书不感兴趣”。经过再深入一点的了解,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家庭存在书香不浓的情形。读书并不只是孩子的事情,只为孩子买书,只关注孩子读书的问题,这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言传不如身教”,要想让孩子爱上书,关键是大人对书的态度。如果大人只爱看电视,很少为自己买书,更少自己去读书,那么即使孩子拥有再多的书,要想不爱看电视而爱读书,这恐怕是很难的事情。用书来装点家居环境,不单包括装点孩子的生活环境,还包括装点整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儿童阅读专家崔利斯曾这样描述:“如果有可能,就用书来搭建房顶。”这当然很夸张,但如果我们能将书作为家居的重要组成,日常的书籍、报刊、杂志放置在随手可亲近的地方,大人能经常很自然地进入阅读状态,这样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家庭的阅读活动不但可以在亲子间进行,还可以在整个家庭中进行。大家一起闲聊书,一同看书读报,遇上好玩的段落,爸爸为妈妈读一段,妈妈为爸爸读一段,那种从阅读中获得的快乐,会很自然地传导给孩子。何愁孩子不爱上书呢?

第十招:阅读不只是“妈妈的事情”

孩子的阅读不应该只是“妈妈的事情”,爸爸应该尽量多地参与亲子阅读活动。

在多次调查中显示,目前国内接近九成的家庭中都是由妈妈来负责为孩子选书,而在进行亲子阅读活动的接近九成的家庭中,也是由妈妈主要担负为孩子读书的任务。如果我们再将孩子的早期阅读活动扩展开,在幼儿园里目前几乎全部老师都是女性,而在小学的低年级大致九成五以上的语文老师也都是女性。也就是说,在孩子出世后至少八、九年里,几乎全是女性统领着他们的阅读世界。所以在他们看来,“阅读是妈妈的事情”一点儿也不奇怪。

这种状况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在美国也有类似的状况。它带来的一个显著后果是,在小学五、六年级阶段,出现明显阅读障碍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男生!在现代社会,阅读障碍几乎可以与学习障碍划等号。

因此男孩子的家庭要特别留意,爸爸需要为孩子的阅读问题多负一些责任。其实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困难,只需在陪孩子打球之余也带孩子逛逛图书馆,抽时间为孩子读点儿书,在孩子面前读读书做表率,在买旱冰鞋给孩子做礼物的同时也买上几本书。

从另一个角度说,爸爸给孩子讲故事、读书的风格与妈妈不一样。通常爸爸会更硬朗些、更幽默些、更夸张些、更荒诞些,对付这种风格的故事,爸爸有妈妈所没有的独到之处。孩子少了爸爸讲的故事,也算是童年中的一大缺憾。

【实例】

在爸爸和妈妈都为孩子念书的家庭里,听书的孩子常常还会挺挑剔呢,比如这本书应该请妈妈读,那本书一定要爸爸读。仔细想想,孩子的安排往往很有道理呢。

鉴于大部分情况下妈妈念得比较多,所以我特别推荐几种适合爸爸念的书。比如《我说你是一头熊》,一段爸爸与儿子游戏的故事,妈妈变成了“海盗”,那种生活的哲理和父子间的温情,不是爸爸怎能读得真切?

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关于英雄豪杰的故事当爸爸的怎能错过机会呢?

比如《世界尖端武器库》,那都是些最先进的军事玩意儿,爸爸这方面的功底岂是妈妈可比?“战争让女人走开”——爸爸,冲!小结: 刚才讲的这些是对一些基本原则的展开和细化,归纳起来可以重新简化为两招:

☆坚持以享受的心情为孩子读书; ☆努力营造适合的阅读环境。

还有一招,这里没有介绍,因为那是“无招”,就是不用招法的招式。这一招叫做“把自己也变成一个童书迷”,如果大人真的能做到像孩子一样迷上孩子的书,何愁孩子不入迷呢?

(六)我们还应该注意: ? 为孩子选择“能”读的书

? 为孩子选择“喜欢”的书籍

? 经常与孩子交流读书体会

鼓励孩子充分利用读物:彤彤在金宝乐园的故事。

三、作文真难写

接下来进入我们的第二部分内容

(一)作文真难写

早上,上学的路上,孩子愁眉苦脸地对妈妈说:“妈妈,下午有作文课,真头疼啊.”

妈妈说:“写好作文是很重要的。“

孩子:“老师要求两节课内必须完成一篇命题作文,而且不少于300字,还要求写得流畅生动,天呢,这真比要我命还难受呢!”

妈妈:“老师是为你们好,不然,考试时,作文会写不完。”

孩子:“老师说我写得作文干巴巴的,主题不突出,层次不清楚,言语不流畅,还说我的作文一看就是拼凑的。妈妈,我们班好多同学都说宁可做一道数学题也不原意写一篇作文。我也是这样想的,只要一提写作文,我的头就开始疼。”

妈妈:“作文的确比较难,别急,慢慢来。”

孩子进了校门,妈妈回想着孩子的话,陷入了沉思,该怎样才能帮孩子把作文水平提高上去呢?

(二)讨论交流:

1、您的孩子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吗?

2、您认为,孩子不会写作文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不会写作文的原因:

(1)缺乏亲身经验,生活单调乏味;(2)阅读量不够;(3)缺乏积累素质;(4)缺乏训练;(5)写作中缺少成功体验。

(四)教师小结

写作文是让很多学生都头疼的问题。孩子们不愿意写作文或害怕写作文的原因很简单:孩子不会写,写什么?如何写?如何结尾?段落之间如何衔接?这些都是孩子困惑的地方。所以当孩子的作文不好时,家长不要指责孩子,而应耐心地指导孩子,给孩子具体的建议,帮助孩子培养起写作文的兴趣,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逐渐提高写作能力。

(五)正确指导孩子写作文(1)培养孩子写阅读笔记。

阅读笔记有两大内容。一是摘抄好词佳句,鼓励孩子把书中的好词好句号段落摘抄下来。常常翻看,最好能背诵,写作文时,有意识的把这些摘抄内容用到文章中去;二是写读后感,把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写下来。

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应当有这个能力,不必太长,几十个字就可以。比如孩子读完《白雪公主》后,家长可以启发孩子写下:善良的女孩最美丽,歹毒的女人即便是容貌美丽,也会让人感觉她丑陋可恶。

同龄人的优秀作文,鼓励孩子多看。帮助孩子分析人家是怎么写的,并鼓励孩子也一篇同样的命题作文,比较思路,寻找差距。写作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却有一定的章法可寻。家长如果不善长写作,可以找些写作方面的书来看,或请教有经验的朋友给孩子讲解。让孩子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比如常见的开头、结尾的写法。

(2)养成孩子做剪报的习惯。

做剪报是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家长可以给孩子建立一个剪贴本。让孩子把平日在报纸上看到的好文章剪下来,分门别类的贴在本子上。比如,前十页贴优秀作文,中间十页贴小故事、名言、小知识等,后面二十页贴描写类的文章,比如描写山的、花的、动物的等等。寻找起来一目了然。平日让孩子常翻常看。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写作文时才会内容丰富,有血有肉。很多孩子的作文之所以干巴巴的,就在于平日缺少积累,脑中没有东西。

三、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家长可以教给孩子自己做剪报。给孩子准备好必须的垫纸板、刻纸刀、双面胶,指导孩子合理的粘贴,既美观好看又节省空间。做剪报还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这对提高写作能力也大有帮助。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做剪报,一来监督指导孩子的剪贴内容,二来也促进亲子之间的交流,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3)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善于写作的人都是善于观察的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培养孩子观察的能力,通过观察来区分事物之间的不同。比如,朝阳和夕阳的不同;春雨、秋雨和夏雨的不同等,逐渐练就出一双明亮的清晰的眼睛。家长因为阅历丰富,比孩子具有更好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在和孩子外出或一起看电视时,可以启发孩子观察思索。关键是家长能否及时给孩子以提醒和启发。比如,傍晚时看见天边的晚霞,抓住时机问:晚霞好看吗?怎么好看?疏导孩子说出颜色怎样、样子怎样。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爬山时看山下的河、路、路上的车、行人,那感觉跟平时看到的就是不一样,疏导孩子说出从山上看这些像什么。再有季节交替时树木的变化、人们衣着的变化;人在心情不同时面部表情的变化、言语语调的变化等等。我们身边值得观察的事物很多很多,就看你是不是个有心人。家长应有意识的去训练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悟的心灵。

(4)培养孩子口头表达的能力。

家长应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口头表达的能力,开始可以从让孩子复述看过的文章内容开始,因为有模版,复述起来比较简单。然后可以让孩子描述一件物品,比如家里的一只花瓶,从形状、颜色、花色到用途等等;利用晚餐时间让孩子讲一件学校发生的事情,要求孩子把发生的事情按时间、地点、涉及人物、内容、结果、感想的顺序讲明白,目的是训练孩子抓住重点,并清晰条理的表达出来;外出时,家长也应有意识的训练孩子口头表达的能力,比如逛公园时,可以让孩子描述一下儿童乐园的情形。

(5)养成每天写一点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应让孩子进行趣味写作。比如,看图写话。给孩子一幅有趣的图画,让孩子把图画的内容写下来;让孩子给喜欢的人写信,爸爸妈妈或者好朋友都行。很多孩子对老师布置的作文不感兴趣,但却很喜欢给同学写信。家长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进行疏导,鼓励孩子把最近读过的一本书的内容写下来,推荐给好朋友,听过的一首新歌的歌词或体会写下来,推荐给好朋友,也可以鼓励孩子给小动物写信,逐渐培养孩子写作的兴趣。当孩子写作的兴趣培养起来后对老师的命题作文自然就会喜欢了。记日记也是一个好方法,即便是流水帐,也能起到训练孩子言语通顺的作用。总之,应让孩子养成每天写一点的好习惯,在不断的写作的过程中,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六)作为家长,我们还应注意: ? 家长应经常带孩子逛书店 ? 创造家庭语音环境 ? 制定亲子阅读时间。

四、总结:

最后,送给各位家长两句话: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是睫大的知识性宝库。启发、疏导涪子读一些课外书籍,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他们渴求知识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从书籍中认识复杂的世界,找到很有绿益的朋友;树立不断前进的榜样。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在业余时间,让读书成为习惯,是许多人士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

希望各位家长从今天所讲的内容中,选择适合本人和孩子的方案坚持做下去。贵在持之以恒。

五、作业

? 请家长完成课程作业的题目

第二篇: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帮助孩子写好作文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帮助孩子写好作文

一、帮助孩子阅读

在家庭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鼓励孩子将读到的故事讲给父母,并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叙述表达完整,从而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将主动权交给孩子

家长应放下姿态,将主动权教给孩子,让孩子主动地把阅读中的好词好句讲给自己听,并谈谈他的理解和看法,以此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三、关注日常生活

写作源于生活。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帮助孩子们收集写作素材,如引导孩子细心观察生活,在平时的生活娱乐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收集写作素材等。

四、多鼓励孩子

只要是孩子自己的感觉,什么样的都是对的。因为那是他的认识。即使非常不合适,也不用当场予以否定,要给他时间,让他自己去体会自己去认识。如果能再引导他寻找到一定的依据来支持这些感觉,给他个轻松的氛围自主表达,并给予鼓励,久了,孩子就会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特点,不会人云亦云。

父母不能居高临下,不能强制灌输,对不同观点,多用辩论的方法,因为人在辩论时思维最为活跃。周边所有的事,都可以信手拿来。但辩论切忌论输赢。要让孩子认识到不同观点的存在才是正常,我们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而不是说服别人。

多鼓励孩子,他不会因为你的骂骂咧咧而改掉缺点,但他会因为你的信任而建全优点。

五、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孩子独立思考问题是一种习惯,仅仅靠老师在学校里培养远远不够,家长也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孩子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到底怎么培养呢?

孩子学习,父母不要当陪读。有好多父母,孩子学习的时候,喜欢陪在孩子身边,所以孩子一遇到问题,就很自然地会向父母求救。写作文时,经常会出现一句句地教的情况。如果父母不假思索地告诉孩子,慢慢地,孩子就形成了依赖心理,在家指望父母,在学校依靠同学。

第三篇:让孩子在失败中成长

让孩子在失败中成长

留美博士黄全愈在他的《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到了一个故事,读来颇有道理。

矿矿(黄博士的儿子)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小东西。比如长城的模型,士兵戴的小帽子等。有一次,矿矿要做的是狮身人面的斯芬克司的雕像。经过妈妈的指点,他们开始用蜡来做雕像。母子俩在家搞起了斯芬克司工程。做模子、浇筑、定型,矿矿跟着妈妈边学边干,可是到了雕像阶段,母子俩开始不断发生争论。卷入太深的妈妈,好像是忘了谁最终对这个项目“负责”,她担心矿矿前功尽弃,所以关键的地方就不让矿矿动手了。矿矿毫不客气地争取自己的主导地位。最终妈妈妥协了。孩子终于赶在交“货”期间完成了斯芬克司的雕像。虽然斯芬克司的下巴不知为什么少了一块,脸部一边大些一边小些,两条前腿从根部断了下来,不过还好,拼好了放在桌子上,不看侧面是看不到断痕的。

这是一个带缺陷的斯芬克司——成也好,败也好,总之是孩子自己做的。还好,矿矿的老师对矿矿的“有缺陷”的作品赞不绝口,还让矿矿同他的斯芬克司合影留念。

读完这个故事,我得到很多启发。在我多年的幼儿教育生涯里,接触过众多的家长,也曾经为孩子们布置过形形色色的家庭作业,但是令我失望的是,很多的家长在协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协助”,而是“越俎代庖”。从根源上来看,家长是为了支持孩子们完成家庭作业,配合老师的工作,但是往深里追究,家长的这些行为,剥夺了孩子们尝试的机会,让孩子们在爱的名义下,丧失了感受失败的权利。

目前,很多孩子因为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不能接受家长或者教师的批评而坠楼、离家出走等,此种现象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过多的给了孩子不恰当的赞美,让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不能承担因自己的错误造成的后果。

鲁迅先生说过:“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每个人都是在跌跌撞撞、磕磕绊绊中长大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

大多时候,孩子们的知识、技能等,的确不如我们成年人,甚至与成年人相差甚远,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包办代替的理由,因为这就是孩子们的成长,孩子必须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成长起来。

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常常容易摔跟头,很多睿智的家长就在孩子摔倒之后,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让孩子直面自己的摔倒,告诉孩子走路要慢,要看脚底;而很多心软的家长,就急三火四地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嘘寒问暖,还埋怨地面错了,让宝宝摔跤了。这两种态度中成长起来的宝宝,面对失败的时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自己爬起来的孩子会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法,然后继续努力争取成功;被家长抱起来的孩子则会为自己寻找借口,用客观的原因为自己解脱,然后心安理得的放弃,甚至怨天尤人,自此消沉下去。去年,我的孩子参加全国计算机表演赛,开始练习的时候,她字母还认不全。幸好她能认识小写字母,我就对应键盘顺序把大小写字母放在一起。三分钟的英文输入,她从0分打到5分,再到十几分,慢慢地练习。当她看到我噼里啪啦输入的时候,羡慕加嫉妒的对我说:“妈妈,我什么时候能跟你一样快啊?我快愁死了!”六岁的孩子,说自己“愁死了”,当妈的心里很疼,但是我又不想让孩子放弃这次机会。每个傍晚,我都陪她练习,给她讲妈妈当初接触计算机时付出的努力。看着她的速度有一点点进步,就赶紧给予鼓励;速度有所减慢时,和她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杀进了山东赛区复赛。要去潍坊比赛了,孩子有些兴奋也有些担心,她说:“如果我比不好,你会不会生气啊?”我告诉她:“只要你尽力了,不管成绩如何,妈妈都替你高兴。”没想到她获得了山东赛区一等奖第一名。进军全国总决赛之前,我感冒了,打了五天针都没好,但是我们按时起程。一路上娘俩吐了个稀里哗啦,到了北京水土不服,上吐下泻,仅仅拿了个三等奖。回来的路上闺女撅着嘴相当不高兴,因为她给奶奶夸了口,要拿个一等奖回来。全国总决赛,高手如云,要拿一等奖谈何容易?我安慰她:“虽然只拿了个三等奖,也是很好的。对你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比赛,还是一次历练,很多小朋友根本没有机会来参加这样的活动。你没有紧张,没有怯场,很顺利地完成了比赛,已经很棒了。成绩不如别的小朋友,因为你练习的还不如别人熟练,回家以后继续努力,明年咱们争取再来!”现在闺女的三分钟英文输入能打到九十多分。教育家陈鹤琴说:“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说的是要对孩子放一只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体验。我的孩子自己会缝衣服了,虽然只是简单的把蝴蝶结缝在裤子上,虽然我只要一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她自己足足忙活了一个小时,从纫针开始,一遍一遍地试,我就在她的旁边教她要点,顺便给她拍照。无数次的失败之后,她成功地把针纫上了,缝的针脚乱七八糟,但她自己很高兴,因为是她自己做的。

毫无疑问,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我们家长会心疼,会着急,但是孩子的成长需要不断地犯错误和失败,他要从中汲取积极的经验,总结教训,才能一步一步的成长,我们家长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不能剥夺孩子在失败中成长的权利。

失败也是一种成长,失败是孩子学习的机会、成长的机会,孩子们在失败中慢慢成熟,逐渐强大!

第四篇:让孩子在掌声中成长

让孩子在掌声中成长

——“孩子上学是否带手机”之我见 昨天晚上儿子放学回来,很严肃很认真的对我说:“妈妈,学校让写一篇文章,你快拿笔来记下题目,你一定要好好写哦,老师说了,如果写的好还要发表呢。”我被儿子认真的样子逗乐了,我说:“你放心,我会好好写的。”回想起前几日他从学校拿回一张家长委员会成员个人简历的表格,对我说“妈妈,我们班上只有三个同学的家长被选中了哦,你可要好好填。”那语气里可自豪了,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被人重视的快乐,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孩子的心理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知道,儿子学校里一直明文规定,学生是不能带手机进教室的。记得他刚上初一的时候,我就问过他要不要买个手机?他说不要,因为学校不允许带。我知道儿子一直是个特别听老师话的孩子,从那以后,我倒是没有想过要给儿子带手机的事,他也一直没向我提过这方面的要求,不过,关于学生是否可以带手机的问题,还真的让我有点困惑。

今年开学之初,上六年级的侄子不肯去上学,我和他推心置腹的谈过之后,他愿意去上学,不过却对我提了个要求,他要买个手机。我问他:“你买手机想做什么啊?”他说:“我们班上同学基本上都有手机了,而且我可以在想妈妈的时候给她发信息。”紧接着,他小声地说:“我不想被人看不起。”本来我正思量着是否要答应他这个要求,听到他这样说,我倒是真的有点担心了,现在的孩子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我知道,侄子的成绩一直很不好,虽然他平时听老师的话团结同学,不过他是自卑的,或许他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大家的认可吧。

作为现在社会的通讯工具,手机是再平凡不过的东西了,让孩子尽早的了解并能熟练的运用,也算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吧。可是如果在孩子心里,是把它当作一个攀比炫耀的资本,把它当作一种娱乐的工具,那是否还需要满足他呢?仔细想想身边朋友的孩子,有手机的孩子比比皆是,我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时常我都会看到他们的QQ处于手机在线状态,有时候我真的挺担心的,不知道孩子此时在上课还是休息,是挂着QQ没理会还是正在和网友聊天呢?或许这种困惑正是现在家长和学校老师所共同担心的。

如果孩子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学习,仅仅把手机作为一个和父母或是朋友联络的工具,那其实是一件挺让人欣慰的事,让他带手机又何妨?可是,又有几个孩子能给我们这样的信任呢?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不带手机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业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会。因此,在孩子还不能完全正确左右自己的行为时,我个人觉得中小学生还是不带手机的好。

首先,带手机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QQ、短信、游戏这些都可以在手机上操作,有些孩子上课时,不专心听讲而在下面发短信、聊天,忙得不亦乐乎,以至于老师讲什么都没听到,上课充当“拇指一族”,成绩一落千丈。

其次,容易引起攀比心理,现在市场上手机换代就像换衣服一样快,看到别的同学有4彩屏的,也想要,看到有摄像头的更想要,好拿到学校里炫耀一番。

第三,容易交友不慎。现在大多数手机都可以上网,还可能接收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信息,以无聊为乐趣,甚至可能和社会上一些有不良形为的青年串通一气,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不可自拔。

其实,一言以蔽之,凡事掌握一个“度”是关键。“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让孩子带手机上学只是一种手段,或许我们现在思考的不是让不让孩子带手机的问题,而是怎样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职责,认识到学与玩的利害关系,让孩子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让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学校和家长的良苦用心,这才是根源所在。

班级:2012级5班

第五篇: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

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学校让我有幸参加由四川省教育学院举办的“国培计划(2011)----四川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集中培训”。这十天的培训让我有幸聆听到了各级各类专家、教授对语文教学的前沿思考、精辟理论、独特见解;让我灵魂涤荡,充实无比,受益匪浅;让我思想转变,理念提升,激情澎湃,总觉得有好多的话想向大家说。今天受学校的安排我将自己吸取的精华向大家作专门的汇报,让大家和我一起共同分享,希望能对大家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直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都倍受关注、倍受争议,大家也非常苦恼。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践行着新课程改革,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学习培训,转变了教育思想,提升了教学理念,学习了各种教学方法,我们是专专心心地学,踏踏实实地干,改革着我们曾经非常熟稔的传统教学。可是课改十年过去了,我们依然看到如今的教学效果还是不见得那么好,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不见得那么强,为此,我们都困惑不已,难道是我们的课程改革不对,教学方式不对,那语文到底教什么,到底该怎样教。其实这个问题著名文学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年就曾提出过,他说:“语文是看起来简单却是最难教的学科,其问题之复杂令人望而却步。”纵观我们十年课改的成效,是陷入了一种高耗低效的境地,在课堂教学中还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冷静地思考,我们不难发现今天语文教学的症结所在,省培训中心杨东老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科的核心价值,没有清楚语文的本质,只注重表面的听说读写,不在乎内在的思想情感,以致三维目标隔离,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低下,合作学习低效,阅读体验凌乱;语文教学的关键点是让学生有海量的阅读,有真实的表达,有多元的理解;语文教学的精髓是要把孩子培养成‘思想更深邃,情感更丰富的人。”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要搞好语文教学,就必须搞清楚语文的教学规律,按规律办事。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汉字的掌握和词汇的积累,学生需要掌握多少汉字,积累多少词汇,才能够达到“培养和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什么时候真正想过这个问题?为此,我今天向大家介绍学习一位老师,她是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的韩兴娥老师,我也是通过此次培训才认识的,她今年7月刚刚出版一本专著

《让孩子踏上阅读的快车道》,社会反响非常之大。她十年磨一剑,一直致力于“课内海量阅读”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被《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报刊报道,引发了“语文课能否从教材中突围”的大讨论。曾经《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5期这样评价她: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代表了中国当代先进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研究和推广这种教学观念,对于医治多年来“满堂灌”、“一言堂”的痼疾、对于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艰难宗旨和实现教师“授之以渔”的渺茫目标,对于推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老师们,一本现行教材教学一个学期,这是全国绝大多数学校撼之不动的定律。可是,韩老师多年来一直只用两个星期,就将一册语文教材教授完毕,而且不再布置任何与课文相关的作业,这样的教学进度,这样的教学方式,却让所教的学生不但基础知识扎实、成绩稳定,而且挥笔成文,富有灵性,赢得社会的好评。这给了我极大的启示,要让我们的孩子真正会灵活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正的成人成才,必须让他们走进阅读的世界。

老师们,通过对韩老师的研究学习,我发现她的教学观念真正的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在海量阅读中不断的积淀,不断的内化,不断的升华,得到“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课堂上,一切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中、小学生,都应该让他们自行阅读和思考。至于词语是否有绝对正确的理解,段落是否有绝对正确的划分,结构是否有绝对正确的认识,中心思想是否有绝对正确的概括,都没有太大关系。在大量而持续的阅读中,在不间断的语文学习进程中,他们自会得到深层的认识和具有个性化的理解。韩老师的教学方法也非常简单,以以读为主,自读感悟,鲸吞牛食(意为多吞食,少咀嚼jǔjué,再反刍chú)

老师们,所谓的“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 “海量阅读”。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她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

老师们,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的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她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实践就大量阅读

教材外的读物。全班在语文课堂上同读一本书,读完一本换一本。她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在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有时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二是向家长推荐图书,由家长自己购买;三是由学校图书馆有针对性的配书。

实践检验,韩老师每学期低年级阅读量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倍。老师们,如此“海量”的阅读,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全力专注于阅读,但我们很多人是不敢想象的,觉得不可思议。就其原因:首先是我们使用教材的理念还没有真正转变过来,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只关注教材本身,而忽视教材的训练体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的文章浩如烟海,教材那几篇课文不过是沧海一粟,如果我们只教那几篇课文,学生能有多大收获,能力能有多大提升。况且《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小学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从表面上这是对学生阅读量的规定,其实是对我们语文教学质的规定,必须抓好学生的阅读教学,因为学生没有经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是不可能会灵活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材编写的初衷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学到阅读的技能,以便日后能自己读书,自主学习。教材不是目的,是载体,是手段。其次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方法不对,喜欢专注于一篇课文大讲特讲,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占据着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使学生失去了很多深度探讨的机会,失去了很多自我习得的良机。《走进新课程》一书有段精辟的论述:“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想,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同时课程改革一直强调学生的“参与”,参与“活动”、参与“合作”、参与“探究”、参与“实践”。谈到这里,可能我们很多人会说,老师讲不到,学生没学好,考试咋个办;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的教学任务完不成咋个办。实践证明,随着孩子阅读量的成倍增长,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力气。在“课内海量阅读”中,“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就可以使向我们共同期待的“彼岸”。阅读的关键是在于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自己去感悟,韩老师教学方法简单实效:首先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教学现行语文教材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破。这样,一个课时学习2-4篇课文轻而易举。她先采取听录音、“开火车”(一人读一段)、自由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然后或直奔中心提出问题,或点击难点释疑解惑。其实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一些文章学生能够有感情朗读就行了,不必作精细的讲解,因为学生只要反复的阅读就会有所感悟,只是还不能如成人清楚表述,况且有些感悟是可能用语言来描述的。其次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阅读,韩老师从来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但并不是对学生的阅读坐视不管,而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阅读某一本书,达到要求时由她抽查。阅读之前,她提出严格要求:一是要有恰当的圈划批注;二是理解文章大意;三是可以选择精彩片断写到读书笔记本上,并大体背诵。她每天都要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和积累、背诵的情况,并根据积累的质量、数量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其实老师检查的过程就是指导阅读的过程。

老师们,阅读的前提是必须先解决学生的识字问题,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事实。那韩老师是怎样解决的呢?我通过学习发现韩老师的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并不同步,先识后写。她在一年级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韵语识字。韵语识字虽然生字密度大,但不是孤立地、枯燥地进行识字,而是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性记忆,充分发挥“字义场”的优势效应。韵文短小精练,通俗有趣,琅琅上口,极易引发儿童的联想,较好地实现了音、形、义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愉悦、积极主动的良性学习状态,达到了识字快与兴趣浓的和谐统一。她首先利用两三周的时间解决学生的汉语拼音问题,然后利用注音读本《三字新童谣》、《巧识三百字》等“袖珍童谣”引领学生开始读书,书中的儿歌三字或四字一句,很简短,降低了拼读难度,以后逐渐过渡到读较长的儿歌,如《好妈妈儿歌400首》、《韵语识字课本》、《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等,她把它们编成小册子,学生两两对读。一年级下学期就开始阅读小故事,整个一年级,她领着学生读了近一千首儿歌,加上小故事,仅此一项的阅读量就在20万字左右。

老师们,韩老师在一年级就基本扫清了学生的识字障碍,打破了现行教材的编排体系,敢于创新,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然后从二年级开始就引领学生大量

阅读,从我国古代的蒙学读本上升到古典诗词、成语故事,又提高到到经典小说、名人传记、优美散文、文史作品、科普读物等,学生读的书目主要是《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唐诗故事》、《宋词故事》、《中华成语千句文》、《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论语》、《道德经》等。她一直奉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观点,相信学生有了满腹经纶的积累,就会有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表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正是这个道理吗?从二年级下学期,她就进行作文起步教学,因为有了前期大量的诵读垫底,学生落笔基本上是有话可说,能写出流畅的文字。从人的记忆发展角度来看,生理学家早就研究得出儿童时期是人记忆力最强的阶段,也是可塑性最佳的时期,所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海量阅读,鲸吞牛食,拥有大量的储备,为其终身发展先奠定基础。

老师们,我们学习了韩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不难看出,今天的语文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关键是学生的本位缺失,语文的本质不明。我觉得韩老师在她博客中的一段话说得非常实在:“我是平平常常的老师,做着平平淡淡的工作,没有好的口才,也不擅长写作,教改的出发点仅仅是想让自己的教学不再有那么多烦恼。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启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因此)我带领学生在‘海量阅读’中识字,实现了教多本读物的大跨越。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师生共同在课堂上进行海量阅读才能让‘轻负担高效率’的美梦落到实处。海量阅读走进课堂,使‘腹有诗书’的孩子们‘下笔如有神’。他们在大量阅读中所积累的丰富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并自然而然地外化成写作时的妙语连珠。最重要的是,书香墨韵对学生心灵的浸润是一笔难以估价的财富。”是的,我们都是孩子成长的领路人,缺少故事的童年是苍白的,没有书香的人生是灰色的。书籍以卓越的象征和隐喻方式建立起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文本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大量阅读,披文入情,滋养生命,开启智慧,倾听悠远的历史回声,传承悠久的文化血脉,领略人类的的文明演进,感受多样的人文情怀。我相信孩子们与书为友,与书为伴,潜心阅读,我们循序渐进悉心指导,必将奏响语文教学的凯歌。博尔赫斯说过:“我总是想象天堂将如同图书馆一般。”让孩子们置身于阅读的世界,就能变成自由飞翔、拥有极乐体验的天堂

鸟!

谢谢大家!

下载《帮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帮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孩子在书香中成长

    让孩子在书香中成长 书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善辩。本学期我们实验一(2)班计划通过开展“与好......

    让孩子在经典诵读中成长

    乘着经典诵读的翅膀 綦江县中山路小学 何勇 经典诗文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腹有诗书气自华。”小学阶段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让孩子铭记一些名篇佳......

    让孩子在幸福中成长

    让孩子在幸福中成长 ———参与高效课堂改革心得体会 银汉小学 马亚琴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作......

    让孩子在故事中成长

    让孩子在故事中成长 单位:槐荫区实验幼儿园教师:徐海燕 长期以来,幼儿园都将幼儿故事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事是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其典型的......

    让孩子在美的环境中成长

    让孩子在美的环境中成长 _______浅议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班级文化的建设是班主任进行班集体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 它既是一种文化氛围......

    让孩子在挫折教育中成长

    让孩子在挫折教育中成长 镇原县曙光初级中学李文征近年来,许多学生因为经受不了一时的挫折而结束生命的悲剧新闻时见报端,跳楼的,服毒的,溺水的,出走的,等等一次次悲剧的重演让我......

    快乐教育,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快乐教育,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我很欣赏一句话:教师的工作是托起明天的太阳。是啊,我们今天的一切工作,不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辉煌的未来吗?我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孩......

    杨东升孩子——在鼓励中成长

    孩子——在鼓励中成长郑宇,一年级学生,父亲司机,经常出差在外;母亲,零售商,经常外出进货。开学初,在老师的鼓励下,能很好的认读aoe、bpmf等韵母和声母。一个中午,我看到郑宇在教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