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慕课发展的三大问题[五篇]

时间:2019-05-13 00:2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慕课发展的三大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慕课发展的三大问题》。

第一篇:中国慕课发展的三大问题

中国慕课发展的三大问题

在国际上,慕课的真正兴起是近两年的事情。在中国,慕课的发展同样迅猛,几乎与世界同步。由于慕课最大的特征在“开放”,因此,在中国慕课最初的发展阶段,应该也必须首先思考其定位和面向,找到其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唯其如此,慕课在中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中国的慕课供应商

《纽约时报》称2012年是慕课之年,在我看来,2013年才是中国的慕课元年。在这一年的10月10日,由清华大学打造的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正式推出。而在更早的时候,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或开始制作自己的慕课,或积极加入到美国教育平台(edX)等的慕课组织之中。这都是中国慕课与世界同步的标志。

与国外慕课发展相类似,当下中国的慕课供应商分为两大类:一为高校或者教育组织,就高校慕课建设来说,除了像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外,还出现了诸如“上海高校课程中心”这样的系统平台。该平台是由上海市教委为实现上海各高校课程、专业、师生资源共享所建立的一个大型在线教学服务平台,目前已有超过30所高校进入这个联盟。

另一种则是商业机构,近几年来发展也很快,但总体上看,这些机构大致上是从过去的网络课程网站发展而来。例如超星,从过去声称是终身学习的大学,现在已经转变方向,成为了“最大的中文慕课网站”。如果登陆其网站,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课程,可谓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但总体而言,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慕课课程,而只不过是教师上课的录像而已。当然,如此说来,并不妨碍它在未来朝着真正慕课的课程发展,相信它依靠现有的资源与知名度,应该能够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中文慕课网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美国的慕课公司(无论是以营利为目的还是以非营利为目的)不同的是,其经营者或者发起者与组织者,不是从名牌大学辞职转而从事慕课公司的大牌教授,就是从学校走出来的热衷于网络教学的学者甚至学生,而在我国,至少目前尚未见到有中国大牌教授辞职去专门开办慕课公司的。

认识、制作、体制

过去我曾说过,慕课课程属于“三名”课程:名校、名师、名课,这三者既缺一不可,也相辅相成。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慕课是精英和特色高校、品牌教授、精品课程的天地。换句话说,慕课的发展,既不需要所有高校都去加入,也不是所有教授都可以参与制作的。而从目前的情势看,中国慕课面临的现实困境大致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认识问题。人们对慕课的复杂性及其对传统教育所带来的巨大变革认识还不到位。就学生而言,极易被国外的名校、名师、名课所吸引,但也很容易就把它们抛到脑后,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难以将其与自己所学的课程联系在一起。而就教师方面来说,要么过于乐观,认为可以一蹴而就,要么持有保守心态,不愿接受慕课或者认为还未冲击到个人或者所在高校的教学。实际上,在慕课模式下,大学课程、课堂教学、学习进程、师生互动、效果测试、成绩评估等校园学习中的过程,都可以完整系统地在线实现。如果认识不到这些及其影响,无疑会阻碍中国慕课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制作问题。除了少数课程外,从现在很多放在网上的所谓的慕课课程来看,实际上不过是传统的网络课堂或者说是传统课堂的录像而已。我们必须认识到,也需明确的一点是:慕课是一场教育革命,从教育理念到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都是颠覆传统的巨变。因此,仅把慕课当作网络课堂,或者只是一种录像看待,那就大错特错了。而就现实的发展来看,这一点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很容易在很多高校看到来自上至教育部、教育厅局,下到高校教务处的相关通知,都要求积极申报网络课程与慕课课程,但这些通知的支持都只是提供一些经费而已,却没有真正的慕课课程制作队伍。这显然是对慕课课程的一种严重误解。要知道,真正的制作队伍是需要包括摄影师、教学设计师、IT专家与讲台专家等在内的专业人士的积极配合与共同工作。这样的问题不解决,很难在未来的慕课发展中占有先机。

第三,体制问题。慕课是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在线教育形式,但如何保证在线教育学习者的学籍、证书、学分乃至未来的学位,是慕课当下的瓶颈。若想突破这一瓶颈,则必须要做超前的制度设计,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当然,在美国,慕课能否进入高校,慕课课程是否可以计入高校学生的学分,争议都较大。由于其独特的高等教育体制,做法也各异。有的已经进入学校课程,也有承认学生学分的,但也有拒绝进入和拒绝承认的。在中国,就当下来说,管理制度方面的设计还处于空白阶段,遑论学分互认等问题。但若从过去的一些推动来看——如在北京,曾经红极一时的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问题,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而不了了之——情形不容乐观。由于慕课在世界上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也算是世界性的难题,因此,我们还可以拭目以待。

当慕课时代到来的时候,国内在报道时经常会说一句话:慕课来了。也有人提出,中国大学应该如何应战。其实,慕课不是来了,而是它就在那里:凡是有互联网的地方,就会有慕课。而慕课的一大特征是靠世界上有志于大众化教育的组织与学者(无论其是否有商业目的)自觉为这一事业而努力奋斗。由此,也开启了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路径。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第二篇:浅析慕课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

浅析慕课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近年来随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在线学习方式,它以大规模、在线、开放的特点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重大影响。同时,对高等院校,特别是国内二、三类高等院校的管理与发展提出挑战。人们预测未来高校数量将随慕课的发展而减少。未来国内二、三类高等院校会被慕课取代吗?文章从慕课的形式,学习流程分析其与高校的关系以及对高校发展影响。通过分析可知从慕课的制作、学习主体、学习过程及学习评价各环节来看,慕课的发展需要有高校依托,慕课的出现是二、三类高等院校发展的良好契机。将传统教学与慕课在线学习相结合,转换教师的角色,使教师成为授课者与学生在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督促者,才能有效利用慕课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使高校学生得到更全面发展。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应用的普及,2012 年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有参与、反馈、作业、讨论、评价、考试、证书的完整学习模式称为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它以网络为载体,参与学习者可以在线论坛、学习小组、线下见面会等方式进行互动和交流。人们可以通过注册使用全世界顶级高校开放式教学资源,如目前三大主流机构:斯坦福的Udacity、Coursera以及哈佛与MIT联手举办的Edx,慕课的出现与发展无疑给传统的学习方式带来深刻影响。由于具有开放且免费的优质教育资源使用的特点,一时间,慕课的影响,特别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有人预测,在网络时代,传统学习方式已不再是首选;50年后,如今大学林立的美国最后最多只剩10所实体性大学。而在2013年中国教育家年会暨2013中国好教育颁奖典礼上,国务院参事汤敏先生发表了主题演讲,当谈到慕课可以解决中国教育资源不平均问题时说到:“利用慕课可以解决三本、二本的学校,以及其他学校没有好的师资,师资不足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学到第一流的课程,能够把北大的课上下去,就有可能把哈佛大学的、麻省理工学院的课都上了”。可以肯定当慕课的出现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利用,使之成为一种接受知识,取得相关资质的新模式时,我们的高校,特别是国内二、三类的高校还是感受到了未来的生存压力。那么,在中国,慕课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对于现行高校的运行与管理模式的影响又可以到何种程度?作为一名一线高校教师,对高校在校学生有着深入接触与了解,笔者认为,对于慕课的出现、发展对现行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以及对高校教育未来发展的影响,目前的讨论与研究过多地关注了慕课作为一种新型在线学习方式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而忽略了慕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如何有效地发挥慕课的资源优势,使学习者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这是慕课发展的核心问题。而慕课的发展不仅对高校有着重要影响,而且与高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慕课特点与发展慕课,即大规模在线课程,其显著特点为大规模、在线、开放。“大规模”指的是学习人数,一门MOOC可以有上万人同时在学习,而不是像传统的课堂那样一个班有几十个人或几百个人“;在线”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完成学习,不受时空间隔的限制;“开放”指的是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有网络的地方,你就可以免费参与到你喜欢的课程的学习。图1 慕课制作与学习流程图1描述一门慕课从制作完成上线到学习者在线注册成为学员,完成所注册课程学习内容,通过测评考试,最后拿到该课程认证证书的全过程。自从慕课产生以来,其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正像edX的发起人、首任总裁Anant Agarwal认为:“„„the single biggest change in education since the printing press.”(慕课的出现是自印刷机问世以来教育上最大的改变)。“慕课”真正的井喷始于2011年秋,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6万人同时注册了斯坦福大学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课。不久后,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创立Coursera在线免费课程,2012年4月上线,4个月后学生数便突破100万,一年不到突破了234万,后来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密歇根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62所知名大学加入合作共建在线免费课程;2012年5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宣布整合两校师资,联手实施edX网络在线教学计划,第一门课《电子和电路》即有12万名学生注册;2012年秋,第一批课程的学生人数已突破37万,已有全球上百家知名高校申请加入。在我国,慕课的影响也已深入到高校当中。2014年5月8日,中国教育部爱课程网站和网易云课堂共同发布了中国最大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中国大学MOOC。平台吸引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二十多所985高校入驻。但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巴基斯坦和埃及到慕课网注册、学习慕课的人数远远超过中国。慕课学习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从图1可以看出,慕课学习的整个流程有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慕课制作、学员注册、学员在线学习、学习评价。从以上几个环节来看,慕课学习与大学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从一门慕课的成功上线、学员卓有成效的完成学习并达到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最终通过测评考试拿到认证证书,始终离不开高校教育及高校平台。1.高校教师是慕课制作的核心力量信息化教学所需知识包括学科、技术、教学知识。推进美国及全球教育发展的主要倡导者克瑞格·贝瑞特(Craig R.Barrett)博士说:“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相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术师。”从一门慕课设计到上线是一个既科学又繁杂的工作。从图1可以看出,慕课的制作不仅与计算机技术有关,还包括课程的选题、规划、知识点设计、课程设计等,这些工作离不开熟悉本课程的专业人士完成,而讲授该课程的高校教师应该是这一群体的核心人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门课的学习效果与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有着重要的关系。教师以何种形式展开知识点、如何把握教学的进程、如何适当地将重点与难点相结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本门课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等,这些问题都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学员以慕课的形式学习一门课程时,如何在独立于学校、老师、同学的情况下,将学习坚持下来,并达到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多年的多媒体教学中就有过这种体会,有的教材随书所附课件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只能当做课件制作的素材,完全不能直接使用。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在于这些课件大多数是由掌握相关计算机软件的技术人员制作,而他们对课程的相关学科知识与教学过程并不是很熟悉。这些随书的课件存在制作粗糙、内容有误,内容与知识的讲授进程不能合拍等问题,必须经过进一步地精心编辑才可使用。综上所述,一门高校某专业的课程,当以慕课形式在线学习时,慕课的制作质量是首要前提,而完成慕课的设计与制作,最适合的人员应该是高校中授课教师。2.高校的学生是慕课学习主体一门慕课制作完成,就可以上线供学习者注册学习使用了。那么哪类人群是慕课学习的主体?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的特点决定了凡是有需要的,有在线上网条件的人都可以注册成为某门慕课的学习者。在我国,如同上世纪90年代的函授、远程教育一样,有需要学习该课程的在职人员都可以注册学习。而不同于函授、远程教育,目前在我国高中毕业的学生应该在慕课学习者中占绝大部分比例。从年龄及需要来说,结束12年义务教育的高中毕业学生,需要继续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成为具有某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群。而这些学生通常根据高考成绩,进入不同层次的高一级院校学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全国有2435.9万高中生毕业。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参加高考人数为570万,而当时录取人数只有27万,录取率只为5%。在那些年代,大学生常被称为“天之骄子”,毕业后是国家分配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主动安排增加高校招生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在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而至2014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为939万,高考的录取率已高达74.3%。据统计,2015年我国高考报名考生共942万人,部分省市高考录取率高达90%以上。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从对慕课学习的需要来看,高中毕业生应是主体,而他们中大部分将在高考后进入高校学习。3.慕课学习需要高校的管理如上所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学生是以考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为目标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然而各省市的一本录取率与高校的录取率相比,降低的幅度是非常大的。根据全国2014年、2015年高考一本录取率统计数据显示,在教育发达的一线城市,一本录取率在20%左右,中部地区大约在10%左右,但在经济不发达省份,一本录取率只有6%左右。可以说随着我们教育水平的发展与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们中绝大多数是被二、三类高校录取。试问:如前文所述,人们预测慕课的发展,将使二、三类高校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或是由于慕课的发展,二、三类的高校将被取代,如果这样的担忧与假设成立的话,那么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是否可以脱离高校,直接走向社会,而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否可以慕课或其它的形式来完成呢?可以分析一下目前我国高中毕业生的学习现状来回答上述问题。每一年的高考前,我们都会从网络中看到这样的图片,撕书大战,被撕成碎片的复习资料雪片般飞舞,瞬间整个校园银装素裹。此种情景一方面反映了12年寒窗学子学习的艰辛,高强度的高考复习使学习身心疲惫,以撕书这种方式来释放数年来的沉重心情,缓解高考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在高校的学生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新生入学,大部分学生认为,进了大学就可以轻松了,很少有学生在像高中时那样勤奋。而身处网络时代,不少学生缺少自控能力,沉迷于网络而荒废学业。另一方面是生活中的问题,一直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的学生,在大学开始了独立生活,有些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欠缺,甚至出现将脏衣服寄回家,这种听起来很荒诞的事情。再者,学生开始集体生活,没有家长在生活中的呵护以及中学老师那种对学生的管理方式,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的同学间相处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近几年来,出现在高校中的极端案例已说明问题。那么基于如此现状的学生,没有学校的管理,直接以慕课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方式,有多少学生可以自愿注册慕课?又会有多少学生注册成为慕课学员后,在线学习时可以克服网络的诱惑,将学习坚持下来最终达到课程的要求完成学习呢?同时,人的学习行为与所处的环境有着重要关系。当学生处于大学环境中,教师的引导,学校对课程学习、评价的管理体制,学生之间的讨论、同学间相互促进的氛围等都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利因素。同时,教育者的言行也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学生往往是因为教师的言行来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原因推理,并总是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在一项网络课程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影响的研究表明,目前高校网络课程对大学生的学习影响只在量变的层面,学生普遍表现为对网络课程认知的广度与深度不够,网络课程的利用率是较低的。因此当一个学生独立于学校之外,单独参加慕课学习时,需要有非常强的自律能力、坚强的毅力才能顺利完成慕课的学习。如前提到的190个国家的16万学习者注册学习的慕课统计数据来看,其中2.3万人考核合格,253人得满分,而合格率仅为14%。慕课学习过程中高辍学率、低完成率的现象明显,真正完成一门慕课学习并非易事。另外,必须指出的是,高校的专业设置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及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在校学习必须完成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部课程才能毕业。而离开了学校管理,教师指导,刚毕业的高中学生,对于专业与相关专业课程的选择等问题都应该是比较盲目的。4.慕课评价体系需要以高校为平台慕课学习的评价体系离不开高校的平台,应该以高校为依托。在一篇“MOOC不是全能”的文章中谈到:“在一个有数万学生的课堂上,如何组织一场有效的讨论?怎样给作业打分”。况且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在线的慕课教学模式,edX正在开发一种给学员完成的文章进行评分的电脑软件,让学生们能够立即知道他们的作业水平如何。很多院校都对这款软件寄予厚望,哈佛大学也在此列。但曾任历史教授的哈佛校长德鲁·吉尔宾·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提出:“我觉得这些软件还不足以理解文章的讽刺或文笔的优美,而且我也不知道应该让电脑怎样处理没有被编入程序里的东西。”在大规模、开放式学习模式下,一门慕课会拥有众多注册学员。那么,学习结束后的评价、认证是慕课面临的直接问题。采用何种方式才能严格把关,杜绝作弊,使只有真正达到要求的学员通过,这是目前慕课发展所面临的艰巨挑战。前段时间,有一则“65个证书找不到称心工作”的网络新闻,首先该生的学习热情是完全值得肯定的,但其找不到工作的结果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企业用人,所关心的是被聘人员能为本企业做什么,而不是被聘人员拥有多少张证书及文凭。在社会激烈竞争环境下,多学习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无疑会提升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而在这里,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大学四年间,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的问题。除了要完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所规定的课程外,学生有多少时间与精力再完成校外的学习?可以拿到多少证书?需要花多少时间?因此,可以说以上提到学生所获得65个证书,每个证书的含金量是值得商榷的。这个事例可以延伸到我们对慕课学习的分析。如果慕课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有效的监督管理,而只由企业主办以简单商业模式运行时,真正慕课学习的效果及完成学习拿到的认证就会存在质疑。英国哥伦比亚理学院(British Columb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教师Carol Edwards认为无论作为教育产品还是商业模式,慕课都是失败的(MOOCs are a failure, both as an educational product and as a business model.)。如果离开高校的平台,学生以慕课的形式学完课程,当前在社会中的认可,特别是被用人单位认可也是重要问题。结论慕课的出现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结合的产物。由于应用慕课可以接受最优的教育资源,而它的在线、开放、大规模的特点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学习模式。同时,对目前高校的管理及在校学生的学习模式都有着重要影响。人们预测慕课的发展与壮大将使中国高校,特别是中国的二、三类高校面临挑战。与此同时,由于慕课学习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对慕课的应用也不乏一些反对之声。慕课的到来不能取代大学,大学时光是人生重要阶段,没有大学人生会有遗憾。多少人走出大学,回忆当年大学时光,无不感慨大学时光的美好。在大学,既没有高中时的高考压力,也没有走进社会后的就业与生活压力。大学的精神、大学林荫小道、图书馆、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宿舍文化、大学同学等等都给人的一生留下美好的回忆,对人生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大学四年也是学生在走进社会之前一个过渡期。大学期间,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而且在人格、心智等方面得到健全与发展,为走向社会打下基础。结合中国高校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慕课的出现与发展对于高校应该是“强心剂”,特别是对于二、三类本科院校来说,慕课的出现不应该是“狼来了”。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说“做人,做事,做学问!”,教育本质不仅是教书而更重要的是育人。正是由于慕课的出现给二、三类本科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如果将慕课学习资源科学地引入高校课堂,引导学生高效率的学习,使学生同样可以分享一流的教育资源,弥补这些院校在硬件设施与高水平师资方面的短缺问题,从而缩小与重点院校在教育水平的差距,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师将有更多时间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有效的管理学生的在校生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合时代要求、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同时,慕课制作离不开高校教师的参与,慕课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慕课的有效运行及评价体系也离不开高校管理机制。慕课学习只有以高校为平台,将目前传统教学的面对面教学与慕课在线学习有机结合,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课程的讲授者、信息传输者,学习引导者、促进者,慕课资源才能得到有效利用。正如德国波茨坦大学克里斯托夫·梅内尔教授所说:“MOOC是对传统大学的延伸而不是威胁或者替换,它不能取代现存的以校园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但是它将创造一个传统的大学过去无法企及的、完全新颖的、更大的市场。”(作者:孟利民,安徽理工大学)

第三篇:慕课

作为课堂教学的班级授课制自提出以来,对课堂教学的变革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在变革过程中,既有建设性探索,也不乏颠覆性的尝试,甚至有诸如“学校消亡论”、“课堂消亡论”的论断。但时至今日,课堂教学依然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当人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资源网络化、环境虚拟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等特征,对教育教学产生极大冲击。尤其是近期“慕课”强势来袭,新技术正在引发一场学习的革命和教育的革命,正在改变几千年来的教育模式[1]。“慕课”提供了一种支持泛在学习、知识建构、交流协作的无缝学习空间,使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单向知识传授转向注重交流与评估的多向互动;使个体认知转向分布式认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是其基本动力,知识生产胜于知识消费是其基本学习理念。它改变了人与人的共生关系,倒逼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我们的学校若不改革,可能会沦为世界一流学校的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1];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若不变革,可能会沦为“慕课”平台的自习室。面对“慕课”对课堂教学的挑战,须重新审视面对面教学的处境。巨大的挑战之下亦蕴含着变革的机遇,“慕课”为课堂生态的重建提供新的定向。慕课,简称“MOOC”,也称“MOOCs”,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

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

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一)开放性课程设计打破了课堂教学封闭性的局限

“慕课”产生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从开放教育资源到开放学习,再到当前一种新型开放资源模式:“慕课”的本质属性均沿承了开放教育的理念。开放教育主张教育的民主和平等,不论学习者的性别、年龄、种族、经济等状况,向世界任何地区、任何人提供能够充分满足学习需求的学习机会。而“慕课”在沿承开放教育基础之上已远超越最初的“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开放的内涵,它是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包含了上课、分享观点、信息反馈、完成作业、评估学习进度、讨论学习内容、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到证书等学习全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均是开放的。“开放”正在成为一种价值,任何学习对象均可在任何时间自由选择注册学习,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分析冲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藩篱。传统课堂教学重视学生共性,对学生的个性学习关照不足。进而为每位学习者设计差异性的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反馈资源等,凸显了个性发展,冲破课程教学方式的“标准化”藩篱。

(二)多主体的交流互动拆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森严的壁垒 “慕课”平台引入了社交理念,来自不同地域的授课者与学习者依托网络社区进行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互动和交流,形成了多主体、多向互动的分布式认知结构———认知不仅发生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还发生在人与人、人与平台的交互过程中。学习者根据不同的主题可以在不同的社交网站上构建学习互助的亚群体,并随着学习者的不断聚集进一步衍生出课程的相关网站与资源库[11]。教师或助教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在线参与到学习者的讨论区,或者筛选出集中且意义较大的问题,以文字整理或视频形式进行系统解答。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不同方式进行参与,“慕课”借助社会化网络工具,形成了比传统课堂教学中更大、更新的学习共同体,拆除教师与学生之间森严的壁垒,摒弃了传统教室里等级分明的权威形象,师生之间用平等、民主的协商来取代教师的专断。

(三)基于微视频与交互练习的知识图谱式学习路径摆脱了课堂教学“满堂灌”的局限 微视频与交互练习是“慕课”核心的学习资源。一般而言,“慕课”的教学安排按“周”布置,教师规定好每周的学习内容,将学习内容分为多个知识模块分别录制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微视频即为课程信息传输的核心形式。它以一个知识点为单位编制,短小精悍,反映了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某个教学环节或某个问题展开教与学活动的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它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完整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局限。同时,微视频的学习逐渐由易到难进阶,呈现的是一种基于知识点的知识图谱式的学习路径。相对于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来说,更加有利于学习者集中精力,体现了“做中学”并强化了知识点的练习。此外,大多数的交互式练习都是课程服务器按照程序自动评估打分,最大的优势是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评估,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课程服务器将会根据学生作答的情况提供相应的讲解视频或其他材料,以强化学习。

“慕课”本身也逐渐显露出了更多的现实困境,它们要比上述外部因素严重得多。这更值得引起重视和关注。

第一,注册者众多,认真者较少,完成者寥寥。第二,“慕课”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任课教师压力巨大。不是所有“慕课”课程都引人入胜,也不是所有教师都适合担任“慕课”课程。

第三,“慕课”课程必须由高深的技术作支撑。第四,“慕课”的接受效果不甚理想。有 第五,评价与测试是最大难点。

“慕课”背景下课堂教学生态的重建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以及课堂教学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总体关联的系统。“慕课”作为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将原来课上的知识传授通过在线微课程放在课下预先进行,而将原来课下进行的知识内化过程放在课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来进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翻转”。课堂“翻转”改变了原有课堂教学要素的动态组合,势必引起课堂教学生态的重建。课堂教学生态的重建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建课堂教学理念.从重“教”转变为重“学”传统的课堂教学观以“控制教学进度”为特征,常常以教定学,教师控制、主宰着课堂。“控制”、“主宰”均意味着一种外力、服从和被动,这种课堂教学观将教学过程等同于认知过程、知识传授过程,将课堂变为“教堂”。

(二)重建课堂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着眼于终身教育的价值追求,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它们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不同方面,是同一门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不同维度,也是教育境界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层递性的表征,突出的是生命主体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注重的是超越“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学习能力发展,升华的是个体完整生命的和谐发展。

(三)重建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慕课”带来了教学组织形式的“翻转”,为解决传统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带来了契机。“慕课”背景下的课堂“翻转”,将传统课堂上“传授知识”的认知目标放在课下利用在线学习实现,而课堂上则是以师生的讨论、交流、探究为主,整个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改变。

(四)重塑课堂教学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动态发展构成了复杂的课堂教学系统。基于“慕课”的课堂“翻转”,使师生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为课堂教学环境带来了新的属性。

第四篇:慕课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s, MOOC)又称“慕课”。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在世界范围内,作为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ER)和教育信息化浪潮的一个重要部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迅猛发展,并对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时间,在各国政府的教育管理者与政策制定者们、教育研究人员、大学校长、教授,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慕课学习者中,既有人为之振奋,将慕课的兴起喻之为“象牙塔的倒掉”和“大学的革命”;也有人对慕课嗤之以鼻,认为它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觉得它并不会对大学产生多少影响;而更多的人则是不知所措。

面对慕课来袭,大学究竟应该如何推动和发展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尤其是如何将慕课与大学自身的发展、协同创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如何与大学所承载的社会使命等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将成为摆在今天每一位大学校长面前的一个重要且无法回避的攻关课题。

本文结合作者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就大学如何推动和发展慕课给诸位校长们提供八点建议。

一、跟踪世界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

就世界范围而言,普及化、国际化、信息化可谓当前高等教育的三大发展趋势。其中,普及化使得更多的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国际化绝非单纯地吸收国际留学生、引进外籍教师、开展双语教学、提高教师出国比例等,它更多的是通过国际合作来提升大学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信息化则是从工具、资源、过程等系统的各个环节,以信息与通讯技术来变革高等教育。世界高等教育的这三大趋势,在慕课这儿可以说是融于一身,它正好顺应了全球高等教育变革的普及化、国际化和信息化这三大趋势。因此,大学校长理应跟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在自己的大学积极推动和发展慕课。

二、选修一门慕课,体验尝试

常言道,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必须亲口尝一尝。大学校长们要想知道慕课究竟对大学教育教学变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大学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大学应该怎样来推动和发展慕课?其中第一个要做的事情,我想恐怕就是选一门慕课进行学习,校长要亲自体验一下,尝试一下,哪怕因时间和精力问题无暇顾及最后不得不辍学,也要选修一门课程。事实上,已经有一些校长在这么做了。北京大学李晓明校长助理不仅自己修课体验,而且自己亲自上课,带领团队在Courera上开设课程。复旦大学的陆昉副校长亲历亲为,积极推动复旦大学的慕课发展。

三、理性冷静地看待慕课,既不盲从也不漠视

其实,大学是否需要启动慕课计划、推动和发展慕课,大学为什么要推动和发展慕课,这是需要理性的、冷静地思考的问题。在如何看待慕课这个问题上,大学校长应该持一种理性冷静的态度,既要避免盲目跟风,狂热鼓噪,也要避免麻木不仁,视而不见。校长要紧密地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理性有序地推动和发展慕课。

四、深入研究在线学习、混合学习模式

大学校长不仅要了解和体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更要紧密结合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大学教学改革的新动向、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深化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今天的大学不仅要有全球眼光,而且还要不断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的选择。为此,大学应深入研究在线学习与混合学习模式,积极探索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世界大学名校公开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以及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之类的课程与资源运用于大学内的课堂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大学要推动和发展慕课,首先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慕课。

这是当务之急,也是推动和发展慕课的前提。

五、制定教学信息化宏观战略与政策

与推进和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一样,大学应当审时度势,立足学校自身实际,在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大学教学信息化宏观战略与政策,尤其是要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微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大学课程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等紧密结合起来,整体布局,系统变革,循序渐进。

六、加入大学课程联盟共建共享

慕课兴起,国内大学闻风而动。北京大学积极推动与edX和 Coursera的合作,清华大学设立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研究中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了慕课中心,成立了面向中学的由国内20所著名中学发起的C20慕课联盟。许许多多大学摩拳擦掌,积极推动和发展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2012年4月,上海市教委为了实现上海各高校课程、专业、师生资源共享,正式发文批准成立“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2013年10月9日,由重庆大学等高校发起成立的、自愿结成的、非盈利性、非法人、开放性的高校联盟“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理事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行,该联盟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为实现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广泛共享而自愿结成的高校联盟。

对于国内大学而言,我们不仅可以与edX、Coursera之类的国际机构合作,将自己的课程面向世界发布,也可以在“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共建共享。大学不仅可以借助这些联盟和平台提升自己大学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而且也可以借助社会资本,深化和发展大学自己的课程与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自身师资队伍的质量与水平。

七、立足校内人才培养深化教学改革

大学推动和发展慕课,不应当是为了赶时髦。大学应当利用推动和发展慕课的这一契机和举措,紧密结合大学自身人才培养实际,立足校内人才培养,不断推动课程改革,深化大学教学改革,践行大学社会使命。为此,大学推动和发展慕课应当纳入到大学整体发展战略之中加以系统考量,整体规划,应当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等等之类立校之本的东西紧密结合起来,立足校内人才培养深化教学改革。

事实上,在国内高校中,已经有一些大学开始这么做了。

2014年1月16日,复旦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2014年4月1日复旦大学将登陆全球慕课平台Coursera。在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看来,此举标志着复旦大学对如何建设慕课、运用慕课、发展慕课形成了共识,也有了自己的思路,并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在接受上海教育新闻网记者刘时玉的采访时,陆昉副校长说,“我们希望一方面把复旦的课程推向社会,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希望引领校内的教学改革,使在线教学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把慕课建设纳入常规的教学体系。”

八、积极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

在推动和发展慕课的过程中,不同的大学,在心态、动机、目的和意图几个方面也许略有不同。一些大学,积极推动慕课,似乎有加入世界一流大学俱乐部的味道,同时,另外一些大学则更多地着眼于深化大学课程改革。还有一些大学,则着眼于践行大学的使命。无论是哪种动机、目的、心态和意图,在推动和发展慕课的时候,大学应当积极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稳步推进。避免“一窝蜂”,避免“瞎折腾”、“搞运动”。

第五篇:慕课

以科学技术的角度谈慕课

什么是慕课?

慕课是什么?慕课是一个短语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慕课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0”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意思。

慕课把以视频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免费发布到互联网上,供全球众多学员学习。其突出特点是以小段视频为主传授名校名师的教学内容,以即时测试与反馈促进学员学习,并基于大数据分析促进教师和学生改进教与学。慕课是“在线课程”层面上的网络教学形式之一,属于已经发展了十几年的在线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以往的网络教学有重要借鉴意义。

慕课的起源及发展

MOOC起源于加拿大。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萨卡大学的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MOOC并创建了全球第一个cMOOC类型的课程。cMOOC强调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把课程设计者、学习资源、教学者、学习者和自发组建学习共同体等作为一个整体,并基于已经大众化的社会性交互工具平台,促进不同思维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在人—机、人—人交互模式下切磋学习,引发知识迁移和知识创造,使面向信息类聚、整合理解、迁移运用、批判思维和知识构建等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从而对传统大学教学模式和组织形态提出了革命性挑战,所以学术界充分肯定了cMOOC的理论创新。但是,cMOOC尚未形成稳定的、易于复制的、可供一般在线课程教学应用的实践模式,也没有风险投资便于介入的抓手。

200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基于cMOOC部分思想,借鉴了可汗学院的教学模式,沿用传统面授教育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易于复制的课程框架,以学生自主构建学习共同体实施在线课程学习的模式,创办了在线教育商业化公司Udacity和Coursera等,邀请著名大学加盟并提供在线课程平台xMOOC(x表示扩展或加盟,不同于c表示联通主义的含义),在课程学习环节免费向全球开放课程,吸引了众多学员注册学习,而在课程结业认证等环节收费,从而形成资本投资收益的商业模式,很快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加之媒体的大力宣传和渲染,加速了政府、社会、学校和公众对于网络教学意义的认识,也造成了今天大众热议的MOOC演变成在线教育的代名词的状况。

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多家专门提供慕课平台的供应商纷起竞争,Coursera、edX和Udacity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均已入驻中国。如果说2012年MOOCs在国际教育界引发了一场“海啸”,那2013年在中国教育界也算是刮起了阵阵“飓风”。近20场关于MOOC的会议、论坛相继召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相继与美国MOOC平台签约,面向全球免费开放了15门在线课程,MOOC这种以短视频方式学习的在线课程正在受到学习者的青睐。

慕课的优缺点

慕课的席卷,让各国的大学管理者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危机。“对于各国知名高校而言,慕课平台是高等教育的新大陆,谁都不希望失去向全世界传播知识,提升国际地位的机会。在未确定慕课。对高等教育是否具备颠覆性影响的前提下,参与其中是最好的选择。”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如是说。

对于慕课风暴,嗅觉灵敏的人一定会洞察到与以往的广播电视大学、视频公开课等开放课程相比,它即将给高等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源于三个特点:

首先,慕课广泛的开放性。基于宽带网络、智能手机和移动技术的迅速普及,受众非常广泛。所谓“大规模、开放式”,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学习者的人量不受限制,除了特定的证书或学分外,学习者也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对于学习者来说,这样的课程进入门槛很低,只要拥有一部联网电脑,就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时空和经费对人的学习需求的限制降到极小。

其次,慕课的透明性。在慕课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不同的学习准备情况、自己的时间需要注册自己需要的课程;完成注册后,在课程的开放周期内,可以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并提交作业、在社区讨论、互评作业、参加测试;如按要求完成以上学习环节,甚至有可能取得证书乃至学分。在线课程直面学生、市场的考量与选择,教学质量评估在自由选择的市场环境中变得简单而公正,学生用脚投票来评估教学质量变得通行无阻。在线课程让某一高校的课程与教学质量不再是单一校园内的事情,而在全球范围内变得透明、具体。

最后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易获得性。对于学习者而言,慕课让世界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选修最顶尖大学的优秀课程。

从教学改革和商业运作模式角度,要大胆肯定MOOC作为在线课程教学的诸多优点,即:

1.小视频配合相应的即时在线测试开展课程教学,十分易学; 2.模板化的课程结构易于工程化复制,规范化在线课程建设;

3.名校名课免费向全球开放,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和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互换和共享;

4.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成果及时促进教师完善和改进教学内容,帮助学员自我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

5.基于社会性交互工具软件支持构建学习共同体,能促进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的提升;

6.虽然课程上网建设成本较传统教学高,但是教学组织实施成本相对较低,加之“广种薄收”的实施策略,资本投资收益率较高。

总之,MOOC一是通过标准化的线上课程教学实现高水平大学教学资源受众的规模化和全球化,拓展了传统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授链;二是社会资本和资源介入高等教育引发知识产业链重组,促进高等教育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分工与重组变革进程。

但是我们也要客观阐明MOOC的课程在教学实践和技术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即:

1.教学组织形式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翻版,以结构化的知识传授为主,相应就继承了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适合分布式认知和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2.从教学论的视角,MOOC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即“刺激-反应”理论的教学,程式化的教学模板,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设计简单,既没有分类、分层的教学目标分析,也没有针对多种学员对象的需求,难以适应高等教育众多学科和不同类别课程的具体要求;

3.现有的国际上40多个MOOC平台与以往网络教学平台相比,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发展完善,自身尚处于“婴幼儿”阶段,不能因单门课程的注册学员多而一叶障目,过度夸大其平台的教育性和技术性功能;

4.与以往的开放远程教育系统相比,MOOC仅是课程教学层面,缺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与其它教学及其管理平台的数据交换共享,更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

5.MOOC课程仅仅不足10%的学员坚持完成课程学习,所以既要欣慰少数学员学有所成,也要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视角关心对另外90%学员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正如丹尼尔指出的,当前许多MOOC在教学法方面还是非常传统的,教学质量也不高。

MOOC的兴起和发展可理解为在线教育发展过程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和契机。在认识层面,MOOC引起了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教育部门领导、大学管理者、教师和社会公众对在线教育的普遍重视。而在实践层面,无需照搬美国MOOC做法,或完全另起炉灶运动式搞一套所谓的MOOC系统,而是应该从整个在线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问题、机遇、挑战和对策的大系统,辩证认识和发展MOOC,从单一的“课程”层面扩展到系统的“教育”层面,从单一的“网络教学”扩展到“混合教学”。

慕课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慕课给中国教育带来的冲击将是多方面的。从宏观上说,面向世界开放的慕课,是一个国家展示其教育实力的平台。一所大学乃至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能提供给慕课的课程及课程受欢迎的程度,就是该大学的教学水平或该国高等教育实力的呈现。某种意义上,慕课是大学与大学、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比武擂台”。通常讲的一国文化软实力,确实可以由此在全球学生面前见个高下。不过,仅就慕课三大平台皆由美国大学搭建并唱主角而论,中国教育界便已先输了一阵。

在微观层面上,慕课不只是课程共享,还是教学技术的成功创新。自从MOOC在美国兴起,近些年致力于将信息技术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李晓明就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一新型学习方式。得益于20多年的网络教育实践,慕课很快形成较为稳定实用的基本教学模式。在慕课的世界里,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国内高校沿袭至今的教师说、学生记,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从技术上被打破了。课程设计的精细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的教师督促式教学法,取而代之的是在兴趣驱动下的学生自我探究。教育界倡导多年的“探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真正得到了实施。

在慕课模式下,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与上述形式相比,慕课的特点是:它是由精英大学首先促动的以着力于“学习的革命”为目的的高深知识传播体。它会不会带来一场学习的革命,为什么有人认为它一定能带来一场学习的革命?

首先,MOOC本身并没有如此大的魔力,能给高等教育带来革命性变化,因为现有的MOOC课程及其支撑平台只是在线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自身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既有明显优势,也有严重不足。但是,如果以这次“MOOC运动”为契机,肯定MOOC的同时,再借鉴开放远程教育多年来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完善和发展MOOC,并进一步结合信息化环境下的高等教育混合教学改革,从教育理论体系、技术体系、组织体系等方面科学发展在线教育大系统,的确能够加速高等教育教学的变革进程。

其次,需要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历史观视角,客观、辩证地认识、理解和完善MOOC,不要过度宣传并给其贴上一个“革命”的标签。事实上,对于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问题,很早就已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于在线教育,我们国家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和一些大学开办的远程教育,以及传统高校数字校园中的网络辅助教学等,这些在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开展了十余年,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在线教育发展类似,在专业规划、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支持服务、质量保障与认证、混合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系统化的成果,正在不断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改革。另外,历史上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多次出现过要革命的预言,但事实一再证明往往言过其实。

最后,2013年国际上逐渐转向融合以往网络教学务实发展MOOC,而国内高呼MOOC的声势却有增无减,照搬美国MOOC课程建设模式和商业运行机制,既缺乏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际的教育信息化理论指导,也缺乏创新的可行方案和顶层设计,行政化打造所谓的MOOC平台与联盟,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贻误科学发展在线教育的良机。所以辩证认识和分析MOOC,借鉴MOOC的优点,从教育视角而非技术视角来系统梳理和创新已有的在线教育体系,站在国家教育改革的战略高度,基于系统工程思想,面向校园内学生和校园外学员、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完成我国在线教育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和实践指南,科学稳步地推进在线教育,才能修成正果。

MOOC也许还不足已称之为一场革命,但是其对高等教育的变革却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首先,高等院校可以借助MOOC真正推进混合教学改革。MOOC已经进一步使得传统大学认识到在线学习的优势和重要性,深入理解了Bricks与Clicks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的未来,所以,要抓好这一良好的机遇,在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等全方位、深度推进包括面向课程层面、专业层面和学校层面的系统化的混合教学改革。

其次,应借鉴MOOC重构开放教育体系,明确高等教育职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生态圈已经形成,高等教育踏入到了互联网生态圈之中,并与工作职业生态圈融为一体,工作目标即是学习目标。可以借鉴MOOC在高等教育运作模式方面的探索经验,传统的品牌高校、地方高校、开放大学以及相关企业等多方参与并找准各自的生态位,重构开放教育体系,优化生态链,并要未雨绸缪,制定自己的应对之策。

最后,促使高等院校进一步基于信息技术、传播科技与学习科学的成果,不断优化面授教育与在线教育的课程设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汇聚多方资本和技术资源,强化高等院校面向社会的服务功能,走国际化合作办学的道路,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否则,不进则退,终将被淘汰。

慕课对大学及老师的影响

慕课浪潮席卷之下,世界范围的名校、名师、名课“同台竞技”,中国大学如何立身?

慕课现阶段还不可能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毕竟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都是在线课程难以替代的,以慕课冲击为契机,加快大学教学、管理的根本变革,实现两者的融合才是更好的姿态。与此同时,在这场汹涌的世界浪潮中,中国高水平大学强强联合,积极参与并且融入这场变革,方能化危为机。

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认为,当前高等教育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资源共享,第二学习模式。利用慕课的平台,可以把全球的优质课程拿过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而大学如何运用这一模式,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则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应该成为国内名校的探索方向。慕课不同于网络公开课,互动性更强,慕课的出现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改革的可能,教师可以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课堂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真正实现“翻转课堂”。这一模式将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以及对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有助于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一个讲授者、讲解者真正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学习也将变得更加有效。

现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以慕课为契机,中国大学要冷静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简单的赶热闹。“仅仅是在线教育,并不能解决高等教育的深层次问题,现在的小班化教育,大规模推动也遇到瓶颈。想办法把两者充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留给中国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时间,已经不多。”

尽管慕课有其自身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它与真实的大学课堂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距离和差别。

比如说,“在学校的课堂上,我们能在第一时间提出问题,并得到老师最有针对性的回答,直接互动交流,但在慕课上,就算我们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问题的答案,但却无法让思想碰撞出火花。”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及就业环境状态下,中国在校大学生选择慕课的不可能占大多数,部分学生可能开始有些兴趣,但能坚持学完课程的人很少。“原因很简单,很多学生上名校,注重的未必是上什么课,而是拿一张什么样的文凭,用人单位也是如此。”

慕课在知识传递上比传统的实体课堂更加符合学习科学的规律与要求,因而学习者的学习会更加有效。慕课对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变革的可能。大学教师可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在课堂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这种“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一个讲授者、讲解者真正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

毫无疑问,慕课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教学评价与质量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当学生能在网上找到内容相同、上课时间灵活并且费用同样低廉乃至免费的课程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成了学生选择的重要指标,包括内容是否有用、丰富,讲解是否清晰、生动,课程节奏是否合理等等。如果有一天学生可以用“脚”投票,没有人选择教学水平差的教师,这将迫使教师不得不认真准备课程。即便是现在没有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也可能预先或同时在线上学习一门同样的课程,这也是对现实课堂上教师的无形压力。这种评价是公开而透明的。

伴随着慕课等线上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各种海量教育资源触手可及,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地位似乎岌岌可危。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会在“电子教师”面前退居二线乃至消失吗?

面对这一问题,人们的观点惊人地一致:教师这一职业永远也不会消失。一个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没有目的的教育,就好像没有画的画框。在信息技术带来教育革新的今天,教师的职业反而会更加重要。教师不仅是每个学生平等获取知识的保障,面对面的贴近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老师所能教给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觉练习的习惯,绝不是冰冷的鼠标键盘显示器或其他移动终端所能教的。

尽管教师永远不可替代,但人们都认为在未来5年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转变。

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Edgar Morin呼吁公众重新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的复杂性,他说,现在,不论从小学到大学,知识性的东西都教得太多,但做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人,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这,正是未来教师角色转换的方向。曾担任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副院长的欧燕华现在是一名自由讲师,专门教授有关幸福的课程。在她看来,科技是一个工具,用得好一定会有助于教育的发展,但同时有一点很明确,科技仅仅是工具,使用的人更重要。学校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的欧燕华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智慧,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其成长,使之成为一个“全人”。从这一点看,科技的进步永远无法替代教师。

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教育就是从外部世界把信息塞进学生的脑袋里,因此,欧燕华认为,科技进步带来的教育革新对教师人格的要求反而更高。作为学生的精神导师,教师怎样利用工具,塑造学生的内心,为人性的成长服务,将成为教师最大的任务,而这,其实也是让教师的角色回归了本源。

慕课可能的未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在大规模的慕课背景下,我们不妨设想,在不久的未来: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发生根本改变。把知识要点的讲授交给大师,把学生的训练、拓展、辅导引入课堂。

教师的职能将发生巨大变化。教师中将出现慕课资源的研发者和主导者,充分利用慕课资源的优秀课堂组织者,课堂教学普通辅导者。“教书先生”将慢慢淡出教育舞台。没有优质慕课资源的教师将成为一般的课堂辅导员。

学生的学习模式将发生重大改变。学生听课学习知识要点,将突破时空的限制,变成全景式学习。

教师的授课资源将出现高保值和高增值。靠精彩的网络授课,教师可以树立起饮誉全国乃至全球的名师形象,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的网络授课堂而皇之地获得巨额收益。

教师职业技能评价将发生根本改变。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的评价不再以职称、资历为主要依据,年轻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个人魅力,凭借自身智慧和精彩的演绎,赢得社会公开公平的称道,成为网络授课新锐,成为倍受追捧的教坛明星。

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翻转课堂”将成为主流:学生通过各种网络终端途径点击慕课自学,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交互巩固;或者在教师指导下先通过慕课学习知识要点,再进行互动训练、拓展训练。师生将用大量的时间开展活动式素质教育。

下载中国慕课发展的三大问题[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慕课发展的三大问题[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武汉大学慕课试题(三)

    一、 单选题(题数:19,共 95 分) 学术期刊是以广大读者为作者和读者对象、报道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的杂志。 5.0 分  A、 定期  B、 不定期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 判断:在学术论......

    慕课”是什么?MOOCs什么意思?(三)(精选5篇)

    在线课堂,能否取代传统高等教育 “慕课”的到来,让先贤“有教无类”“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宏愿越来越近。不少人也为大学的命运担忧:未来,在线课堂,会否取代传统的大学课堂?找......

    三大问题具体表现

    党的领导弱化 《问责条例》第六条规定,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党的领导弱化的,应当予以问责。党的领导弱化的表现主要有:党的理......

    中国大学慕课《中国衣裳》习题

    西南交通大学《中国衣裳》习题整理 2018年7月 第一章单元测试 第二章单元测试 第三章单元测试 第四章单元测试 第五章测试题 第六章测试题 第七章测试题 第八章单元测试 第......

    中国慕课活动演讲稿(初稿3)

    中国慕课活动演讲稿 会议主题:中国教育慕课大会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各位来宾: 大家好! 我是来自XXX学校的XXX,我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关于Java的一些基......

    慕课革命

    慕课教育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 “未来的学位可能不像现在一样一定要在某一所学校上多少必修课选修课才能得到。未来很可能教育就是定制化的,单位招人不是看你是不是北......

    MOOC慕课

    MOOC慕课 简介 [1]第一个MOOC平台大约出现在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MOOC·史朗把他研究生水平的人工智能课程放在了互联网上,从而吸引了来自190多个不同国家的16......

    微课和慕课

    慕课是否会取代传统课堂? 慕课(MOOC)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是最新涌现出来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