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4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第一篇: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课程分析]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充分体现了余光中作为文学大家丰厚的文化底蕴。无论从审美欣赏还是从写作借鉴等方面均对学生有很大的价值。

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语言表现力强,综合运用叠词、仿句、用典、比喻、倒装等修辞或者表现手法,撷取典型事物,从不同角度抒发情感,使文章富有了韵律感和浓厚的文化气息。自然流露在文章中的真挚而质朴的思乡情结,和灵活多变、运用自如的写作技法,水乳交融、情景一体。[学情分析] 本节课本着尊重学生个体,遵循新课程理念的原则,注重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在引导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集听、说、读、写、议为一体,力图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的教学理想。

本节课在学生初步预习的基础上,落实双基,让学生诵读感悟语言,并对语言和写作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字音、字形和有名的诗句

2、通过反复朗读本文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笔下诗意的“故乡”情结。

3、学习语言的表现技巧,使学生能够写出情景交融、内蕴丰富的文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重点难点]:鉴赏和运用语言的表现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七八十年代,有一首人们传唱的歌中唱道“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是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老舍、朱自清、鲁迅等著名作家都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了浓浓的乡情,回味起来,别有情趣。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象慈母般,呵护我们的成长,我们是永远难以忘怀、难以割舍的。思乡之情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淡薄,但思恋的“根”的情结,却将永远不会改变,时时引起我们的思恋。思恋的泪水伴着丝丝冷雨,又将是另一番景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寻找那一份别样的感动。

二:(教师)课件投影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自此以后,就一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期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浓郁的“故乡”情结。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能背过的同学给大家背一下。(预测:初中时,语文素质比较高的学生应该有背过的,可以找一两名学生背)学生背后,教师展示课件(余光中的《乡愁》),学生一齐朗读感悟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教师: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借助一系列典型的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深厚的感情。他的诗歌和他的这篇散文,又包含着怎样的相同意蕴?让我们来一起学习。

三:预习检查:学生将预习本子拿出来,将自己筛选出的重点字音和字形小组交流探讨

教师来回检查作出相应的评价 教师显示课件投影:学生完成上面的题目,找同学起来回答,其余同学纠正。1字音:

惊蛰()被蛰()仓颉()颔首()米芾()

柿子()充沛()羯鼓()拜谒()阻遏()寒濑()防波堤()咀嚼()间歇()嘈杂()

2字形:黔首

潺潺

挽歌

芭蕉

须眉

淅淅沥沥

料峭 3默写三首含有“雨”的古诗 课件投影例子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山居秋暝》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夜喜雨》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学生齐声朗读以上几首诗歌,(“雨”往往在诗歌散文之中表现人物的情感)四:(1)题目简析:文章的题目是“听听那冷雨”,题目起得很有情趣,它将我们带入一种雨的境界之中,这雨,不是大雨,不是小雨,不是暴雨,作者用了一个“冷”字,可谓匠心独运。题目是散文的灵魂,而一个“冷”字,境界全出,本文的“神”也蕴藉其中。我们将循其形而悟其神。

(2)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教师:请大家交流自己对文章各段的段意的简括,求同存异并整体划分层次。整体结构:视觉的雨---------嗅觉的雨--------听觉的雨

教师:作者在写本文的内容和语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大家思考回答。

(作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这篇散文的语言韵律和谐优美,善用叠词,读来琅琅上口,是诗歌化的语言,而且文章之中蕴涵了大量的诗歌,承载了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可谓旁征博引,笼万物于文内,表真情于故乡,主旨鲜明,远渡重洋,穿越海峡,梦回归根。很好的表现了他的那种深深的家国之思。)

那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五:感悟语言

1、教师:本文的语言是我们本节课鉴赏的重点,大家分为四个小组,对文章的语言分部分加以鉴赏。

一组:1~4段 二组:5~8段 三组:9~11段 四组:12~14段

本文旨在表现余光中的故乡情结,那么,哪些语言能很好的表现这种情结。请筛选最具有代表性的一至三处加以分析鉴赏,说出理由。

2、学生再以四人为一小组,组内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达成共识或保留个人观点,以待解决。

3、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其余同学予以补充,教师引导。

(课件投影典型语句)

(1)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想入非非。

(表现力:“江南雨巷”这一意象不仅使人想到了细雨纷飞的江南美景,想到了悠长的石板路,湿淋淋的,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带着幽怨的姑娘——故乡的典型代表。)

(2)杏花,春雨,江南。

(表现力:本句为名词意象并列,形式简洁而意蕴完整,意境清丽优美,形象表现了故乡杏花绽放,春雨淅沥的如画风景。我们面前也好像出现了一个冒雨在花间嬉戏的少年形象,相信作者在写作时也已魂归故里。)

(3)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已不再。

(表现力:三句构成排比,气势贯通,突出表现了作者对故乡不再的惆怅。三句均化用古诗,分别化用南宋志南和尚《绝句》、晚唐杜牧的《清明》、南宋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以及王维的《阳关三叠》,作者浓浓的乡思之情流露无疑。)

(4)惊蛰一过,春寒料峭。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表现力:这两句语言朴素,质朴无华,但情真意切。通过两个传统的节气,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5)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个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特别好。

(表现力:正是因为作者在年少时听惯了那熟悉的富有韵律的打在树上瓦上的雨声,现在听来,声声敲在作者的心坎上,令他既心醉又心碎。)

总结:请大家总结,这些语句分别是通过什么来表现作者浓郁的故乡情结的。

学生思考回答

第一例:通过故乡的建筑 第二例:通过故乡的景物 第三例:通过古诗 第四例:通过传统节气 第五例:通过熟悉的雨声

教师:通过上面语言事例的分析我们不难理解题目之中“冷雨”的涵义,他形象的传达了作者的一种惆怅、一种无奈、一种幽怨,一种乡思,富有表现力,是全文的文眼。

六:技法探究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叠词叠句、以雨传情)

教师:文章以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回顾景物描写的常见作用:借景物抒发感情

渲染某种氛围

暗示人物心理

推动情节的发展

为故事发生提供背景

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作铺垫埋伏笔)

引导:雨,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总是和人们的某种感情密切相关,柳永 “骤雨初歇”的离别情、李清照 “梧桐更兼细雨”孤独感、辛弃疾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胸怀,不一而足。根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再思考开头写雨的作用。

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为下文作者抒发感情作引子

表现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终摆脱不了游子对故乡的牵挂。

2、接下来这一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以字达意)

(不是,而是写了与雨有关的字。其实汉字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一种文字,比方说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丽,雷电霹雹的骇人。在这里作者就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

3、找一名学生朗读读第三段,找出里面描写雨的感性的句子。(多面绘雨)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空蒙而迷幻”

视觉 “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

嗅觉 “冷”

触觉

讲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场多情的雨。

4、以上是作者在故乡的对“冷雨”的见闻和感受,下面我们在异国他乡有如

何呢?(对比深化)

学生迅速阅读浏览第四段,找出描写美国西部落基山的相关语句,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回顾现代文阅读理论解题口诀中的内容“抓主体,带陪衬,作对比,突一方”

明确:此处写了美国西部沙漠多,较干旱,落基山胜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这里虽然很美,但是毕竟是在异国他乡,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没有寄托的,只有当他的脚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心里才觉得踏实。这里用美国反衬出台湾“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又一次回到了我们中国。而且讲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画,作者又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深厚的感情。(教师:大家应该由此想到我们刚读过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的段落,是关于老舍的)

出示课件投影: 加利福尼亚海滩的明媚的阳光、康桥的柔波、安第斯山的白雪,都比不上北京的胡同里,坐在板凳上喝一碗热茶。

5、上面四段主要从视觉和嗅觉方面写,下面将主要写 “听雨”。

学生自由朗读第五段,回答问题:

(1)从听觉上来说,作者的感受如何?

明确:从两个层面分析:对雨从正面写,写雨带给人的美感,然后是一

种凄凉、凄清,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明确: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2)作者化用蒋捷的词: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有什么用意?

课件投影:

蒋捷《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明确:其实作者听雨,只是浅层次的理解,这三个阶段反映了人的一生,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表现了对年华流逝国土沦亡的深切的哀痛之情。

(3)接下来作者又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大家看一下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明确: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意蕴却单调,情韵没有了,有的是物质世界的充盈,遗憾的是内里的苍白。六:内容小结

本文语言优美,韵律节奏感强,内蕴丰富,运用、化用了大量的古诗文,使文章底蕴十足,古韵悠长,让学生反复诵读,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受益匪浅。作者在文章中熟练运用了大量的写作技法,为很好的表现文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为学生以后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锻炼了能力。

七:课件投影写作训练题目

题目:以“春雨”或“秋雨”为话题,写一段一百五十字左右的文字,要求:1富含意蕴2能运用或化用古诗词3运用两种以上技法(除修辞外)

下发作业纸,学生写作。

学生小组之间交流

选取优秀代表起来朗读,师生评价 [教后反思]

整节课注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训练为主线的理念,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技巧,提升了能力。语言是本文的一大亮点,让学生多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语文教学之中,既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技巧,又要指导他们学会运用技巧,不能只说不练,而且要常练,并且应该在文章的阅读之中去将技巧融会贯通,这样,将对阅读和作文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篇:《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这篇文质兼美的经典散文中,余光中用现代诗的艺术开拓散文的新境界,既构成了文本之诗意之美,但又造成了学生阅读理解上的难度。再加上过长的篇幅,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长文短教,抓住题中的“雨、冷、听”三个关键词,感知雨象―领悟情怀―品鉴语言,层层入深,通过三个词提领对全篇的理解,简化文章脉络,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语言,反复阅读,用心感悟,加强学生个体阅读体验的表达与交流,从而集中明晰且深入透彻地读懂这篇经典美文。

教学目标:

1.抓住不同的描写角度,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

2.体会作者的浓浓乡愁,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

3.品味散文的华美语言,学习文中丰富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诗人对祖国大陆的深挚情感,体味文本美妙的诗化语言。

教学难点:

透过看似杂乱的语言意象读懂诗人的中国情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学生思考:下列诗句同是写雨,抒写的情感一样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教师总结:杜诗抒写的是春雨无声、滋润万物的喜悦;王诗抒写的是寒雨连江、衬托离别的不舍;陆诗抒写的是夜雨入梦、驰骋疆场的豪情气魄;李词抒写的是黄昏细雨、国难家愁难以释怀的凄楚悲歌。

而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聆听雨声,更是寄托了浓挚的另类情怀。今天我们就走进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二、走近作者

1.学生交流所了解的余光中。

2.教师补充:诗人曾自言:“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体。”

梁实秋评价:“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3.学生审读课题,找出题中的三个关键词――听、冷、雨。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三个词研读文本,感受诗人情怀。

三、“雨”――初读文本,感受冷雨之美

1.思考:课题若用地点给补全,应是:在(台湾)听(大陆)的冷雨。

2.哪几节写听雨?(5―10节)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概括:作者从大陆之雨中听出了怎样的特点?

【总结,板书】凄美、清脆、温柔。

3.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文段,体悟感情,自由诵读,然后选代表诵读交流。

4.思考:5―10不全是大陆听雨,9、10两节是写台湾的日式瓦屋中听雨,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在台湾听雨的感觉胜过大陆的雨声吗?(学生交流明确)台湾听雨是回忆的音乐,由此勾起的依然是萦绕作者心头的大陆听雨。

5.这篇文章全部是写听雨吗?还从哪些角度描写了雨?(板书)嗅、看

思考:作者从雨中嗅出了什么?(古中国的气息)

看出了什么?(宋画的韵味)

6.归纳总结:我们通过深入课文可以发现,作者写在台湾听雨、嗅雨、看雨,却无处不指向对大陆的思念。现在我们如果把题目“听听那冷雨”再换一下,那就是――“想想那大陆”。

四、“冷”――走进文本,探究冷雨之魂

1.品味文题:哪个字饱含感情?你认为用得好不好?还能换更好的词吗?

学生交流明确:“冷雨”――既有春寒料峭之感,又写出了远离大陆的凄迷之感,饱含作者的内心情怀。若换成“寒”太冷,而本文是从绵绵春雨写到潇潇秋雨,不是冬雨;若用“苦”,太直白。

(教师补充)《红楼梦》中林黛玉对史湘云的“寒塘渡鹤影”的下句“冷月葬诗魂”中的“冷”,也是客观情境与主观心情的融合。从远离大陆的凄迷之感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对大陆的那份浓情。

2.到文中找出并用心品读文中作者抒写对大陆的深挚情感的句子,全班交流。

3.启发引导:我们通过研读文本可以发现,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不仅是对大陆这方土地的热爱,“汉字、宋画、诗词、古老的音乐”这些代表的是怎样的一份情感呢?(明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眷恋)

教师总结:从春雨绵绵到秋雨潇潇,在作者的细腻笔触下,在这丝丝雨线、滴滴雨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多年深埋于内心的那份浓情。

【投影】浓挚悠长的故国之思?摇深厚绵长的中华文脉

4.品读乡愁

【投影】余光中的自白: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投影诗人的《乡愁》,并同时让学生聆听歌曲《乡愁》,让心灵充分感受余光中的浓浓乡愁。

5.延伸拓展,加深体验:在中华文化中,早有思乡传统。

【投影】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在台湾文学中,“思乡”也是长久不衰的主题。还记得那首《望大陆》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的这首词血泪涌注,情动山河,堪称千古绝唱,令无数中华儿女恸心动容。

五、“听”――细读文本,品味语言之妙

作者是怎样深情而细腻地聆听冷雨,抒写挚情的呢?下面我们看看文本的语言之妙。

1.自主交流,谈谈本文语言的特色。

2.总结明确。

(1)运用叠词――富有轻音乐的美感,增强了节奏韵律,描写感觉非常细腻,有利于突出事物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

(2)句式倒装,主语放后,谓语提前,是属于诗歌的逆序语言,强调突出了谓语成分。

(3)多种修辞:比喻、拟人、通感、排比。

3.放声有感情的诵读自己喜欢的文段,再次感受文本之美。

六、阅读感悟

清代的赵翼写道:“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割也许是诗人的另一种幸运。作者用饱蘸赤诚的细腻笔触在潇潇冷雨中为我们演绎了一曲“中国情结”的“敲打乐”。

一花一世界,冷雨蕴情怀,世上的点点滴滴都是无限风景。让我们擦亮眼睛,打开心灵,正如这一专题的主题――“慢慢走,欣赏啊”。

第三篇:《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苏教版新教材必修2的第四专题是“慢慢走,欣赏啊”,望其名而知其意。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这样一个专题的设计,其目的是让我们欣赏好的作品,并且是慢慢欣赏。从这欣赏中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通过活泼流转的美的体验,将文学作品这块感情的结晶重新融化,使它重新奔涌的情感之流汇进我们的生命长河。从而实现文学作品与生活的衔接。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听听那冷雨》正是这一专题中的经典美文,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作者将愁情与雨景,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目前与联想交融交汇,传达出那“春雨绵绵”“秋雨潇潇”般的离愁,以及如“天潮潮地湿湿”的伤感。人生的感喟,历史的呢喃,文学的情致,浪漫的怀想,故国的热恋,都深蓄着苍凉与感伤,一同流入读者的心灵深处。

根据本专题“感悟美,发现美,创作美”的内涵和这篇经典散文的本身特点及专题目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维教学目标:

1. 感悟散文美好的意境及这意境传达出的故国之恋。

2. 能总结出一些写景状物类散文的鉴赏方法,并运用于文学鉴赏的活动中。

3. 丰富自己的人生情感,尤其是对祖国山水,历史,文化的深沉的爱。

其中教学重点:感悟散文美好的意境及这意境传达出的故国之恋。

教学难点:能总结出一些写景状物类散文的鉴赏方法,并运用于文学鉴赏的活动中

只要这样的三个目标达成了,就实现了主题内涵和专题设计的意图。

为了完成以上三个教学目标,尤其是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准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教学法等方法化难为易。因为解决重难点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准备用一些简单的问题启发引导让学生可以顺利过度。学生的学习方法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以及涵咏、美读等学习方法。涵咏法是为了让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的把握。而美读法有声有色的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传达出来。在这里要指导学生做到情随声出,对于这样的经典写景抒情散文,美读法是最重要最实际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要指导学生自主查找古诗词,并理解其内涵。课堂上自主交流,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与同学与老师一起展开对话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探究。

根据以上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安排,我认为主要把握住这样的教学流程:

1. 导入过程。用广为人知并容易理解的余光中“乡愁四韵”中的《乡愁》一诗做一张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很容易就能解读出作者通过船票,邮票,海峡等意象表达出的对大陆对祖国的思念,这样就可以导入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价值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课前自主查阅资料,课上自主发言。)继而引导学生去感悟《听听那冷雨》一文中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样就自然过度到第二环节。

2. 整体感知过程。通过上一环节对作者的了解、《乡愁》这首诗的启发,以及学生课前预习和再次品读,很容易就会说出《听听那冷雨》一文同样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恋之情。(这一过程就解决了文章的重点的一部分)。

3. 鉴赏过程。这个过程要解决的是“感悟美,发现美,创作美”的重点。当然最基础的是让学生感悟到美。如果直接提问可能让学生感到难以回答。于是我想可以先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亲切可感的境界。如从小到大经历这么多雨季你有没有感受过呢?对雨你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呢?你觉得雨美吗?如果让你描写雨你会调动哪些感观呢?学生会很积极的响应,踊跃地回答。在一种热烈的氛围中,就可以让学生进入文本探究作者是用了哪些感观,写了哪些美的语境。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和同学展开交流,讨论。最后合作解决问题。

听觉

嗅觉

视觉

触觉

意境美

情感美

语言美

并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用美读法读出文本的美,让其沉醉其中。(这个环节解决了重点)。

4总结鉴赏方法。即根据教参要求让学生总结写景状物抒情类散文的鉴赏方法。这个问题可能会有写难度,但可以用简单的问题过渡,因为学生已经在第三个环节中通过深读课文领略到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于是就可以问学生我们刚才在文章中领略到了哪些美呢?学生回答后再问我们鉴赏别的写景类散文是否也可以从鉴赏其意境、情感、语言着手呢?当然是。然后可以进一步通过《荷塘月色》一文的比较阅读。使这个答案更一目了然。这样学生就掌握了鉴赏此类散文的一些实用方法(这一个环节就解决了文章的难点)。

4. 作业。让学生课下去读著名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并且用本文学到的鉴赏方法去鉴赏它。

第四篇:原创精品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作者对祖国家乡的一片深情,对人生的感叹。

2、通过研读课本,体会文章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3、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对课文内容的解读。

2、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对课文内容的解读。

2、对时代背景的理解。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略)

2、时代背景:写于1974年,当时大陆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片混乱。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当时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

二、词语学习:(略)

三、熟读课文,将课文划成三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写雨季引起“他”对祖国故土浓郁的牵挂和坚定的信念。

第二部分:写嗅雨,观雨,听雨,从多方面表达因离开祖国而引起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回到台北的现实,续写听雨,表达因时光、青春流逝而引起的凄冷感悟。

作业:

熟读课文,写小作文:《雨中致余先生》,300字以上。

第二课时

三、课文研讨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喝茶》之于周作人一样,文章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本文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通过那蒙蒙细雨来凸现自己的思国爱国感喟生命之情思。

(一)结构及内容分析:

1、第一部分研讨:写雨季引起“他”对祖国故土浓郁的牵挂和坚定的信念。

⑴第一自然段里有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思路,请找出这句话。

——雨里风里,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板书)

⑵“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黑白片的味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比喻,通感(感觉变味觉)。

▲补充: 钱钟书《谈艺录》中论述“通感”:

在日常经验中,视觉、听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

作用:赋无形于有形,生动可感 激发想象。

例子:

目光锐利(视——触)耳朵太长(听——视)

笑声很甜(听——味)声音响亮(听——视)

味道很浓(味——视)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明湖居听书》)

“黑白片的味道”比喻单调乏味。作者写此文时,正是大陆的文革后期(1974),安东尼奥当时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可见作者由此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担忧。

⑶第二三自然段里,从哪几句话可看出作者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十五年,┅┅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比喻,拟人,移就。

⑷“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两种。一是因久离祖国而产生的强烈牵挂,二是因文化大革命引起的困惑。

⑸“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指什么?

——“形象”,指中国的形象;“向心力”指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表达了作者在担忧和困惑后对祖国的坚定信念。

⑹为什么作者通过“汉字”坚定了对祖国的信念?

——因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独特最丰富的语言(从“雨”及“雨”部可看出),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和向心力的集中体现。只要这种语言不断绝,中国就永远挺立。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小结)本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印象融人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人非非。”这语言简赅,新鲜,把现实与想象和谐地化为一体,成了全文的主线。作者不沉溺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 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作者通过对“雨”的联想,通过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担忧和信念。

2、第二部分研讨:写嗅雨,观雨,听雨,从多方面表达因离开祖国而引起的人生感悟。

⑴把第二部分分成两个层次,注意找到过渡句。

——过渡句是“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以此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雨可嗅,可观,表达对中国风景、中国文化的追思。第二层次写雨更可以听,表达作者漂流异乡的凄迷之感及得到的安慰。

⑵第五自然段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集体朗读后讨论)

——排比,叠字,通感,比喻,拟人。

⑶写美国一段有何用意?

——反衬。突出中国风景之美,表达对祖国的情思。

⑷个别朗读“台湾湿度很高┅┅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体会其中的中国文化况味。

——着重从国粹中的水墨画引发诗意联想,来描述雨给予作者的历史邈思和文化感悟。

⑸“一打”“二打”“三打”概括了作者怎样的遭遇?

——少年时,热情受挫;中年时,漂泊动荡;老年时,远离祖国。

第三课时

三、课文研讨

3、第三部分研讨:回到台北的现实,续写听雨,表达因时光、青春流逝而引起的凄冷感悟。

⑴把此部分分成三层,并归纳层意。

——写在台北的瓦屋里听雨,不时引起对祖国风情的回忆。

——写时光流逝,瓦屋不再,伤感地回忆起雨中漫步的初恋时代。

——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来,感叹“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并再次点题。⑵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层,体会作者对雨的细致生动的描写和怀恋祖国的感情。

⑶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前尘隔海。古屋不再”的理解。

——“前尘隔海”是因远离祖国而发出的悲叹; “古屋不再”是因青春不再而发出的叹息。这是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是“冷雨”之所以“冷”的主要原因。

在这部分,作者着重写了“听”雨。因时光的流逝,连瓦屋听雨也成了历史,其中对人世沧桑的感喟不言自伤。日式古屋听雨的妙不可言,令人念起祖国江南雨声,而台北突然进入了公寓时代,提醒作者时光飞逝,雨中漫步的初恋时代早已成为回忆。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连着自己可叹的一生,雨交织了作者对于祖国故乡、对于人生的一片愁思愁情。

(二)写作特点:

1、在千岩竞秀之中,时时流露博学和奇思,处处融入真情至性。

2、在笔法上融贯古今,出入中外,冶各家于一炉。他的作品,除了惊叹其

感染性强烈与意象丰富、思绪细密之外,兼具绚烂夺目的视觉美感与音节铿锵的听觉美感。

(三)主题思想:

远离大陆的作者,通过在台北听雨及其产生的丰富联想,抒发了他对于祖国家乡、对于人生的一片愁思愁情,表达了他对祖国及其悠久文化的挚爱。

四.小结:

1、研讨课文第一题:

——参考答案:文中的冷雨交织了作者对于祖国故乡、对于人生的一片愁思愁情,故而使已使人都感到“冷”。具体感悟,可由学生依据自身体验作多元回答。

2、补充阅读,在此基础上写一首怀恋家乡的短诗,在班级展示。

材料一: 台湾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略)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乡情诗”(略)3交流写“雨”诗句。《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 《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相关诗作:

《虞美人 听雨》 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注意积累,学会搜集同题材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第五篇:听听那冷雨优质课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学习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 能力目标:

品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 德育目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当诗人伤春、悲秋、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情感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诗宋词中俯拾皆是。

多媒体呈现相关诗句,学生齐读、体会 从这些词句我们可以看出,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当春去匆匆、落红无数,当悲风怒号、黄叶飘零,雨适时的滴落,一声声撞击着诗人敏感的心扉。

其实,这样的情感是古今共通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这冷雨,走进余光中的内心。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其诗常常洋溢着对祖国的呼唤和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追缅怀念之情,“乡愁”式的中国情结是余诗的一大主题。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这些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卷走。

一湾浅浅的海峡,像一柄无情的蓝刀,将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以将伤口缝合。无论在内地、香港、南洋或是在国际,我久已被称为台湾作家。但是我同时也是中国人,而且早就是中国人:中国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中国的祸福荣辱都是我无可遮掩的“胎记”。

三、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1、本文的题目是《听听那冷雨》,通读全文,看作者“听”了哪些雨?作者写“听雨”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

提示:听雨主要集中在文本的7-12自然段,比较好找;本文情感则更是通过作者介绍就已经很清晰。

2、本文作者是通过写台岛之雨和大陆之雨来表达作者对大陆、对家乡的深深怀念,为什么还要写到在美国的两年时光?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对比反衬,更突出中国雨意酣浓的特点,更见出作者对祖国的怀念。

3、小结:散文阅读的意识培养。

(1)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抓住了题目就抓住了文章的“神”,不管文章用什么样的手法,什么样的语言,那都是外“形”,散文讲究“形散神聚”。

四、学习文章“听雨”部分,围绕重点段落,鉴赏散文的意境美。

那么读完全文,你觉得文章为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苍凉凄迷的意境,清冷凄楚的氛围。

提示:作者听的是冷雨,胸中涌动的却是对故土和人生的感怀。从大陆写到台湾,从历史写到现实,用冷雨串联,把二十多年的思乡之情谱成了一曲淅淅沥沥的断肠曲,把我们带入到苍凉凄迷的意境之中。

下面我们通过重点鉴赏散文“听雨”部分来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

(一)教师引导鉴赏第7段。

1、“听雨”的描写主要集中在7—12自然段,请一位同学朗读第7节。要求准确、流畅,体现文章的神韵。

指导学生评议朗读。

2、意境之美是可以通过美读表现出来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句子丰富的意蕴,再通过恰当的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表现出来。

(1)教师引导:比如“大陆上的秋天”一句,既有景又有情,意蕴丰富。“疏雨滴梧桐”两句是写景,景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又怎么通过朗读体现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化用了古典诗词,景色凄美。可以抓住关键的字词。

(2)怎么读出景色的凄美呢?请学生朗读并回答。

学生回答后明确:读“滴”、“打”,声音可放低、停顿稍长些。因为突出从“听雨”的角度写;停顿稍长,可以引发人联想、想象。可见,意境美要靠想象去感悟的。

(3)“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组近义词写听雨的感觉,怎么读?为什么?指名学生朗读并回答。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声音渐次低落,语速逐渐缓慢。品读语言,读出蕴藉的感情,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意境之美。

(4)再找出类似的句子,揣摩一下它的内蕴和朗读的方法,同桌可以切磋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可作适当引导。

比如:“一打少年听雨┅┅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等语句。具体怎么处理?(提醒:尤其要突出哪几个词的处理?)

△三个“打”,停顿的时间可渐次增加。语速逐渐减慢,“江阔云低”、“亡宋之痛”,放慢语速,表现的是人生不同阶段听雨的感受。放慢,就能突出这种情感,并引发人联想,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蕴。作者写本文时已人到中年,也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尤其是十年前他的小儿子夭折了,正好是一场大雨,称之为鬼雨。

△这几句语言表达上有共同的特点,化用古典诗文。它是用丰富的意象突出了景的凄美,营造古典的意境美。

3、教师配乐朗读第7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该段的意境之美。

明确教师的朗读处理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大家可以在此基础上再探讨尝试。

4、学生配乐朗读,然后评议。

5、引导学生总结。通过第7自然段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鉴赏意境美的哪些方法呢?

学生回答后总结:

(1)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官)

(2)揣摩语言,体悟蕴藉的感情;(抓住修辞、句式等)

(3)展开想象,领会文章的神韵。

(二)学生鉴赏听雨部分的其他段落

这样的美文,轻轻吟诵就仿佛将冷雨淅淅沥沥地从嘴里读出来,读出来的雨点点滴滴打在读者审美的视野里,令人不由自主的走入霏霏冷雨里而想入非非„„

1、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从听雨部分选择一段从一个角度鉴赏意境之美,并且揣摩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由鉴赏。教师适当点拨。期间不能舍弃读,要有不同形式的赏读、诵读。

3、教师总结

《听听那冷雨》,沿着作者的人生足迹,从大陆听到香港听到台湾听到台湾又回到台湾;《听听那冷雨》,沿着作者的思绪,从现代听到古代,从现实听到历史;《听听那冷雨》,沿着作者的情感思路,从少年听到青年再听到中年,听尽了乡情友情爱情亲情,听尽了冷雨打在灵魂上所迸溅的心灵颤动,也听尽了冷雨打在“青苔深深的记忆”上所萌发的沉思冥想。所有这一切,丰富、丰盛、丰腴、丰满的感觉全被余光中用“冷雨”穿成一串,悬挂在散文的宫殿里,供我们细细观赏。

五、拓展延伸

在作者笔下,雨,有形,有声,有意,字里行间的诵读中我们一起品味了雨的味道,观赏了雨的风姿,聆听了雨的韵致,充分感受了雨的意境,从中体味了一位漂泊在外却对祖国文化情有独钟的古稀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热爱。

其实,何止是雨能寄托如此深沉的情感,其他事物同样能寄托我们深沉的情感,承载我们厚重的思考。

雨可听,则山可读。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读一读无言的大山。

说明:这一部分属于拓展延伸,要看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反应以及时间来灵活处理。

下载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4.2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 学科:语文 编写人:王爱雷 审稿人:赵德生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是没有的,其在高一整一年的学习中代......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枣庄八中北校 田家利 《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一模块“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这一专题的教学要求是......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四模块“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这一专题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这片激情的森林、诗化的王国......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二两段1、文章开篇写雨有何作用?答:开篇写雨①渲染了一种潮湿、阴冷、凄切的氛围,②给全文奠定了一个凄楚的情感基调,③烘托了绵密忧郁的乡愁。2、为什么说“整个中国整部......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合上书本,《听听那冷雨》中的景象,仿佛依然浮现在我的眼前。 窗外,早春的小雨,携着还未远去的冬意,淅淅沥沥。 总是对雨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记得上小学时,每......

    听听那冷雨(xiexiebang推荐)

    给你的情人写一封情书,让爱情升华成最美的烟火!  作者:简方婷(jianfangting@fm365.com) 将近下班时,天空飘起了雨丝,手机及时地响了起来,是琳温柔而不失坚强的声音:“今天我在妈......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模块“慢慢走,欣赏啊”中“一花一世界”中的《听听那冷雨》。这篇课文在本......

    听听那冷雨教案[最终定稿]

    知识与能力: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浓......